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组织结构角度的分析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组织结构角度的分析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组织结构角度的分析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组织结构角度的分析

公共管理

竺乾威

发布时间:2014-4-15 发布人:本站源自:本站

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4.04.0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地方服务型政府建构路径与对策”(编号:

09&ZD063)

作者:竺乾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200433

[摘要]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是改革后产生的上下部门不对应,这种不对应产生了纵向的不协调问题,以至于不少改革最终回归原有体制。富阳在大部制改革中产生的“专委会”在结构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尽管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之处,但仍然值得研究和鼓励。未来的政府机构改革还需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首创性,而组织结构的改革和创新则是地方改革可以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大部制改革;官僚制;矩阵结构;上下对应

[中图分类号]D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863(2014)04-0017-07

一、部门制:官僚制组织结构及其局限

大部制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尽管“大部制”在2008年我国第六次机构改革中开始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词汇,但大部制改革事实上早在1982年的第一次机构改革中已经出现,只是当时没用“大部制”这一说法而已。比如,人事部与劳动部在那次改革中就合并为劳动人事部。此外,在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之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了类似大部制式的改革,尽管其影响是局部的。无论是中央层面还是地方层面的大部制改革,都旨在解决政府长久以来存在的机构重叠、职能不清、部门林立、职责交叉、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的问题,以使政府运转顺畅,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这一点在21世纪初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以来尤其如此。

政府的使命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及对社会进行管制,这一使命的履行需要借助一个组织形式来完成。自工业社会以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本形态是官僚制。随着20世纪80年代政府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提供的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出现,尤其是随着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出现,使得网络型的服务提供的组织形式开始出现。尽管如此,以官僚制为基本形态的现代政府组织并没有失去它的意义。即便在网络组织形式已经很普遍的美国,以官僚制作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政府依然存在,并依然在发挥作用。正如菲利普·库伯在《合同制治理》一书中指出的,在美国,今天的“公共管理者是在垂直的权威模式和平行的协商模式相互交叉的情况下运作的。垂直模式的权威、资源和影响力来自治理核心的宪政过程。平行关系建立在合同概念之上。”[1]这里的垂直的权威模式就是以等级形式出现的官僚制结构。尽管网络的形式在发展,但是官僚制的组织形式依然不可低估。斯蒂芬·戈德史密斯在

《网络化治理》一书中指出,“政府的组织、管理和人事制度是为等级制政府模式而不是为网络化政府模式设计的。”[2]这表明:今天,官僚制政府仍在其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中起着关键作用,这一点在中国尤其如此。

这是由官僚制组织结构本身具有的优点所决定的。韦伯曾对官僚制有过最好的描述,说这一组织形式是工业社会中能够达到社会和经济目标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它的精密性、速度、明确性、对公文档案的了解、连续性、自由裁量权、统一性、严格的隶属关系、减少摩擦和人力物力开支是其他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其决定性原因,正如韦伯指出的,“在于它纯粹的技术上的优越性”。[3]作为一个理性的和有效率的组织形式,官僚制的基本特点在于它的分工、自上而下的权威等级,法制和非人格的运作。官僚制的优越性在相当程度上是由它的组织结构决定的,众所周知,这一结构是由纵向的、以等级形式出现的命令指挥和执行系统以及横向的以职能部门形式出现的分工协作系统构成的。纵向的命令系统保证了指挥统一,使命令指示从上到下得到迅速地执行;而横向的部门分工则体现了专业化的要求,比如教育部管教育,卫生部管卫生,以获得做事的效率。

但是,官僚制的优点在某些方面却往往成了它的缺点。就官僚制组织的结构而言,纵向的等级结构在保证指挥统一的同时,也往往会造成下级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和想象力。横向的部门结构在适应专业化的同时,也会因部门林立、部门职能交叉带来部门之间协调的困难和运作不畅,从而影响效率的发挥。当然,这一结构在不同的行政体系中其作用是有区别的。在联邦制的行政体系(比如在美国)中,在纵向结构中,作为国家一级的联邦政府和作为次级的州政府不是上下级关系,州具有很高的自主权。在美国,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设立是州的权力,这导致州的政府部门无需和联邦的政府部门对应,也使得各州之间的政府部门的设置也不尽相同,不存在一个单一的模式。但在单一制国家,比如在中国,地方政府都是中央政府的下级机构,都服从国务院。这使得在政府机构的设置上,地方政府的部门都是和中央政府的部门应对的,比如中央有文化部,省就有文化厅,县有文化局,乡有文化站(见图1)。从权力配置的角度讲,地方政府中有些应对中央政府的部门属地方政府序列,比如地方层面的文化厅,它是地方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有些则直属中央政府领导(比如海关),这些部门尽管在地方,但与地方政府没有隶属关系,这就产生了地方政府管理中通常所说的条块关系问题。这种应对关系成了后面讨论的我国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的一个组织结构上的瓶颈。

图1官僚制结构中部门上下对应

从横向上讲,为了应对分工而设立的专门化的部门会因部门林立、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等产生彼此之间协调困难和运作不畅的问题。分工越细,部门就越多;部门越多,彼此间的协调的难度就越大。由于部门的职能不可能完全由某一个部门来承担,很多事情不仅仅只涉及一个部门,需要相关的部门一起来做。比如教育是教育部门的事,但是在学校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就会涉及到公安部门。因此,专业化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管理上的碎片化。一个完整的流程也可能被分割成好几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部门介入,形成人们所说的“五龙治水”

的现象。比如,在我国,就猪的养殖、屠宰、猪肉的运输、销售以及最后到餐桌这样一个过程来说,其监管就涉及了畜牧、商务、质监、工商、食药和公安等多个部门。畜牧部门负责

生猪饲料管理和疫病防治。工商部门负责核发猪肉批发商向养殖户收购生猪的营业执照,并管理交易过程中的合同纠纷。质监监管肉类生产加工企业、工商监管农贸市场的猪肉摊贩,食药部门监管餐饮服务单位,公安部门则负责依法打击相关犯罪行为,如非法添加“瘦肉精”、私屠滥宰以及生产、销售有毒有害猪肉等。通过这些部门的合作来确保猪肉的品质安全。[4]这种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再以城市水资源管理来说,建设局负责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管网的建设和管理,水利局负责城区内河的配水和水利建设,农业局负责家禽畜牧业污染的监督管理,环保局负责工业污染源的监督管理,城管执法局负责城区三产服务业的管理。在2008年进行大部制改革时,在国务院当时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5]

尽管部门的设立反映了专业化的要求,但部门林立、职能交叉的状况也使得部门往往根据自己的利益考虑问题,因而导致彼此间的扯皮现象和协调困难,造成行政效能低下。比如在我国猪的监管上,曾经有过“八个大盖帽管不了一头猪”的说法。如何解决这种部门之间协调困难、政出多门和互相扯皮的问题,使政府运转顺畅、效率提高?改革的一个选项就是采用大部体制。所谓大部制改革,指的是根据“合并同类项”原则,将工作性质和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成大部(比如把以前分散的、各自为政的海陆空运输部门合并为交通运输部),也就是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横向打通,减少部门数量,改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在我国,这种大部制改革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中央政府引发自上而下的改革,这是最主要的形式。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引发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这种改革尽管不多,但也构成了整个改革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后一种改革。

二、上下不对应: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困境

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在中央政府2008年进行的大部制改革前后都发生过。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上世纪90年代初陕西黄龙县进行的改革,湖北随州2000年进行的改革,2007年浙江富阳进行的改革,以及2009年广东顺德进行的改革(这一改革尽管是省级在地方进行的一个大部制改革试点,但它有自己的首创性和主动性,并产生了自下而上的改革同样具有的组织结构问题)。尽管这些地方政府引发大部制改革的初衷不一,但改革采取的方式是一样的(富阳除外),简单来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性质相近的职能合并到一起组成大部,以此来减少机构和人员,解决部门横向之间的协调问题。黄龙县、随州以及顺德的大部制改革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动职能,动结构,职能结构联动”。它在力图减少部门间横向协调成本的同时,因新建的大部结构与上级部门不对应而增加了上下的协调成本,用另外的话来说,横向的打通带来了纵向的不畅通,从而使得地方政府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陷入困境(见图2)。

图2地方大部门制结构中上下级不对应

黄龙县的改革因财政问题引起,由于机构臃肿,人员膨胀,政府入不敷出,赤字累累,人多钱少的压力迫使政府痛下决心进行机构改革,精简人员,其做法就是通过部门合并来精简机构精简人,撤并党政事业单位58个,将一些职能相近的局委合并,比如将科委、教委、

体委与文化局合并为科教文体局。但这一作法并未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来自条的压力。由于地方改革后的大部制与上级政府的部门不对应,上级政府部门在黄龙县找不到对口的单位。黄龙县把卫生和计生部门合并在一起,上级计生部门屡次点名进行批评,强调计划生育是国策,黄龙县没有相应的独立机构便是不重视国策。统计局被合并到计划部门,上级统计部门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这样会影响统计数字的真实性。这导致改革后的黄龙县处境极为尴尬,对绝大部分被撤并的部门,上级主管部门是开会不通知,文件不下发,该给的资金也不再下发。最后,改革回到原点。为了上下应对,黄龙县出现了“下级模仿上级,级级模仿中央”的局面,上级有什么机构,下级不管是否需要,无论条件是否具备,毫无例外地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以至于基层单位设置了诸多门类齐全,重叠不堪的行政机构和部门,甚至在一些乡村和街道也设立了体改办、文明办、政策研究办等机构和部门。由于“上下没对齐,左右没摆正,”导致“下改上不改,改了也白改” 的结局。[6]

随州大部制改革的起因与黄龙县差不多,经济差,底子薄,只是它借助了随州在2000年升格为地级市的机会,力图通过精简机构和精简人员来减少政府在这方面承受的压力。随州的改革奉行三大原则:职能基本相近的单位能合并的尽量合并设置,职能衔接较紧的单位采取挂牌设置,职能交叉的单位,能不单设的尽可能不单设。不搞上下对口,不搞横向看齐。改革采取的做法与黄龙县一样,合并同类项,把职能相近的部门合并在一起,动职能,动结构。所不同的是,在形式上,有原有部门挂牌和不挂牌之分。职能基本相近的合并后原有部门不挂牌,比如,文化局、文物局、体育局、新闻出版局几个职能相近的局被合为“文体局”。职能衔接较紧的在合并后原有部门挂牌设置,比如市档案局与市档案馆、市党史办、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合并后仍然挂四块牌子、但班子变成了一套。再如市农业局下设的农技推广中心,同时加挂了市农药监督管理站、市土壤肥料工作站、市植物检疫站、市植物保护站、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市种子管理站、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这七块牌子,但改革后班子也只留一套。挂牌的理由是为了与省上对应。但事实上,这里挂牌和不挂牌的意义是一样的,关键是改革后从原来的几套班子变成了一套班子,这就导致这一套班子要应对原来应对的好几个部门,而这些班子里的人在与上面接触时,要不断地更换他的身份。这种“另类”使得随州编办主任感到不爽。用他的话说:“每次到省里开会,我们总会觉得别扭。”“别扭”最主要因为随州政府机构设置与其他地方不一样。为了与上沟通,“有时候还会采取一些灵活的策略,譬如玩一些文字游戏,改合并为合署办公等等”。这位主任说:“像残联划分在民政部门完全合适。由于是同一套班子,每次去开会的都是同一班人。很多上面的领导都觉得奇怪。”[7]与黄龙县一样,这种结构上的不应对导致上下协调成本增加。比如,省里要求把市农村能源推广中心作为一个副处级机构设置,而随州则把该机构作为农业局的一个科级内设机构。这样,省在安排新农村沼气改造计划时就因“机构未按他们的要求设立”为由,将原拟下达给该市的10000口沼气改造目标削减为5500口。相应减少经费投入450万元。再比如,省里要求把移民工作作为单独设立的副处级机构,但随州仍然将移民工作职责赋予民政局,以至于民政局每次到省里参加会议,都会遭遇批评。[8]与黄龙县一样,这种上下不对应的状况最后也是向原有体制回归,尽管它的回归幅度不像黄龙县那么大。比如,科协曾一度被并到科技局,但由于随州科协不是个独立单位,以至于最后只好将科协与科技局重新单独设

置。像市残联、规划局、宗教局、法制办等机构也因类似原因而单设出来。机构由最初的55个退回到64个,7年时间不减反增9个部门。尽管随州的改革解决了一些部门横向协调的问题,但作为这次改革的一位主要设计者的编办主任认为,随州的机构架构还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他用了一句与黄龙县改革者差不多的话来形容:“下改上不改,改了又回来”。[9] 顺德的大部制改革以“党政联动”闻名,尽管它是在国家大部制改革后省里进行的一个试点,但因它带有创新性的举措,尤其是它采取了上下不对应的做法,所以它也陷入了同样的困境。在改革的路径上,顺德与黄龙县和随州差不多,也是“动职能,动结构,职能结构联动”,导致改革后的部门与上面不对应,只不过它的改革幅度要大于前两者,它的合并同类项超越了政府边界,把党的部门合并了进来,同时把条上的部门也合并了进来。它的具体做法是将党政边界打通,将职能相近的党政部门合并组成大部,机构从原来的41个减到16个,比如把区统战部、农村工作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区委、妇联、工商联、残联组成党的“社会工作部”。再比如,把原来属垂直管理的工商、质检、药检等部门合并到新的市场安全监督局,而这个市场安全局又将文化执法、旅游市场监管、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职能囊括了进来,形成一个“大监管” 的格局。

由于上下不对应,上下协调的问题同样在顺德表现了出来。就像黄龙县和随州一样,大部的建立势必导致一个大部要对应上面好多个部门。比如,顺德的社会工作部对应省市部门竟达35个,其中省是19个,市是16个,存在“一个儿子”对应“几个老子”的尴尬问题,单是开会就疲于奔命,而且省、市会议基本上都要求部门副职以上领导参加,部门领导成了“会议专业户”。即使上下对口比较少的部门也有3、4个,年终光汇报总结就搞了好多版本。这样一来,即便下面内部如何合理设置,运作如何高效顺畅,上面还是要对一大堆部门,效率很难提高。[10]

上下关系不仅涉及到互相协调问题,还涉及到行政主体的合法性问题。比如,顺德在改革中将地税局由垂直管理调整为区政府管理,将区财政局、地税局的职责整合组建了区财税局。但由于财税局不具备地方税收执法主体资格,最后只好保留地税局,与财税局合署办公。

[11]这种在上下结构方面最后向上对应的部门不是个别的。比如,前面讲到的社会工作部最后还是加挂了统战部的牌子。顺德大部门制改革时将药品监管职能放在人口和卫生药品监督局,食品管理职能则归口到市场安全监管局;2013年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顺德的部门设置又面临调整。[12] 科技局撤销后,其职能被并入经济促进局,但没了科技局,科技奖便无从颁发,因此,经济促进局最后又改名为“经济促进与科技发展局”。[13]需要与上面对应,因为里面有利益协调问题。比如,顺德的“国土城建和水利局”、“环境运输和城市管理局”本来叫做“城乡建设局”和“城市管理局”,前者负责城市建设,后者负责城市管理。改叫现在的名字是因为上级对口部门施加了压力。“省国土局要是在他们下面找不到…国土?那两个字很麻烦,它老是拿卫星来照你的地,说你这里违章那里违章,老找你麻烦,你不得了啊。当然各地都有违法,但它集中在你这里执法那就不得了了……比如水利有很多费用,你没有那个账户的话,省水利厅有一些水利经费要打到地方来的话,它不会把那个钱打到城市建设局里嘛,所以就把…和水利局?加上去。”[14]顺德在2010年进行的强镇改革,延续了同样的上下不对称的做法,形成了“倒金字塔型”内设机构格局,比如顺德区级大部门

内设机构的总数是杏昙镇大部门内设机构总数的3.5倍。叶贵仁认为,这导致“后者承接的上级部门任务越来越多,而且无法完成。未来的镇级机构设置的调整应当持一个理性、可行的心态,不必急于建立“大部门”、“少机构”的模式。[15]

三地自下而上主动发起的大部制改革几乎都在组织结构上陷入了困境,由于职能和结构的变动导致了上下机构的不对称,这使得这一改革在减少机构、解决部门横向协调问题的同时,带来了纵向上下机构的协调困难和运作不畅问题,那么,向原有体制也就是“上下对齐、左右摆正”的体制的回归难道是地方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的一种宿命?

三、矩阵结构:富阳的创新

浙江富阳以“专委会”形式出现的大部制改革进行了组织结构上的创新,在解决横向的部门协调问题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一直是地方自下而上的大部制改革瓶颈的上下机构对应问题。与黄龙县和随州不同,浙江富阳的大部制改革并不因财政拮据而引发。引发富阳大部制改革的是部门林立、互不通气、互不协调以及部门利益带来的政府重复运作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浪费。以申请款项为例。富阳三农扶持资金每年2个多亿,但分散在农办、农业、水利水电、林业等农口部门,还有交通、建设、文化、教育、卫生、旅游等非农口部门。由于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多头申报、重复申报的现象时常发生。比如要搞农业休闲观光项目,既可以向农办申请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还因为有水库可以向水利水电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干鲜果种植可以向林业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畜禽养殖可以向农业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是观光农业可以向旅游局申请扶持资金,因为有道路建设可以向交通局申请扶持资金。项目包装一下,改头换面,同一个项目年年可以申请。[16]富阳市的一个著名例子就是一个村支部书记承包了一块山坳坡地后,即以项目开发为由向上申报争取资金,结果在5年时间里,从6部门得到了11笔总计54万元的补助资金。更有意思的是这块地有34.8亩属于农保区耕地,因而也从国土局争取到了造地改田资金8.7万元。“尽管每个部门扶持资金额度都不大,但加起来却可能超过实际投资,而其他需要扶持的地方却常常饿肚子”。

[17]富阳市委书记把这种状况归纳为“各类规划,各自为…规?;生产力布局,各自为…阵?;资源配置,各自为…营?;部门力量,各自为…战?。部门经纬分明、壁垒森严,各唱各的调,各干各的事”。[18]因此,为了打破这一壁垒,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就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各部门协调困难的状况,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富阳的大部制改革应运而生。

作为大部制改革,横向的职能相近的部门的合并,也就是合并同类项是少不了的做法。但是,与以上三地改革最大的不同,在于富阳的做法是“动职能,不动结构,职能结构不联动”。也就是说,划入新的大部结构的原有部门结构不变,照样与上对应,只是在功能的行使上要服从一个称之为“专门委员会”的协调机构,也就是大部结构。这一做法,用富阳市委书记的话来说,就是“神变形不变”。[19]神变在于通过相近职能的整合使政府运转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形不变,也就是保持上下机构对应。形不变,这是因为这种上下对应有它的价值,富阳改革的设计者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重组成一个更大的部门,这是加减法,但是,在县域层面并不现实,一则上面的条条还掌握着大量资源,二则,现代社会是社会化大分工,很多工作都相互关联,一个部门不太可能把一项工作全部管到位,如

政府大多工作都涉及资金问题,那么每个大部门能把财政局并进去吗?部门大了,内部也存在沟通协调问题,部门利益化的现象可能更严重,更难监督。因此,我们不动机构,而对相同相近职能进行整合,以最小成本、最小代价达到职能整合、运转顺畅的目的。”[20]富阳的具体做法是建立一个“5+15” 结构。首先,市四套班子成立工业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城市化战略推进领导小组、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监督管理委员会以及决策咨询委员会,其职能是协调重大事项。然后,建立全新的市政府工作推进运行机制,成立15个专门委员会,分别为:计划统筹、规划统筹、公有资产管理运营、土地收储经营、体制改革、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游杨明漪10107031011 大部制,又称为大部门体制,核心部制或巨型部制,即为了实现减少政府部门数量,扩大管理幅度,减少行政层级,实现高效行政的部门组织结构模式。 当前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各地纷纷展开大部制改革。然而,面对当前我国大部制轰轰烈 烈的改革势头,对于什么是大部制改革,改革是否有助于或者真正实现了我国行政机构的精简、效率的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建立等等问题随之而来。 地方政府在推进大部制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 1.权力磨合难 要实行大部制,解决政府机构职能交叉的问题,这些交叉、重叠的职能部门环环相扣,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权力过大或者权力真空的现象。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很不容易。 2.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地方自身的人员不易分流,又加之“上级”政府的人员下泄,使得地方政府的人员分流问题成为难题。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与执政党的机构设置如何对接,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4.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门体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更加集中,可能在、会造成权力过度集中,滋生腐败、部门利益化等问题。 大部制机构设置有可能把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扯皮问题,通过改变组织形态来加以抑制,但也可能把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使得监督变得更困难。 为了应对大部制改革带来的挑战,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积极转变职能,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而且更侧重于公共服务。同时,鼓励一定程度上的社会自治,鼓励发展各种非政府组织,服务社会。 2、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和协调机制。政府内部,实行决策与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减少部门的层级结构。 3、因地制宜、鼓励创新。实行大部改,要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鼓励地方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根据各层级政府的职责重点,合理调整机构设置。 4、合理分流,精简部门的同时合理的精减人员。达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摘要】日前我国多数省份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广大人民对地方政府的改革举动深为关注。以前的地方政府人员臃肿、机构过多、职权交叉导致腐败现象日益严重,所以改革已经是迫在眉睫。再者,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难度超过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因此,本文将抓住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和重点进行研究和探讨,着力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叙述。 【关键词】大部制省直管县因地制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央、省级政府就已经经过了好几次的机构改革,地方政府也不例外。而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在此方面,地方政府亦是面临同样的窘境。2008年10月,随着上海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复,新一轮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随即也拉开了大幕。此次,地方政府机构的改革应该极力避免以往出现的现象,以全新的方案对机构进行改革。但是同时我国的地方政府相对政府机构其上级、上上级政府机构的改革有其更困难的地方。 首先,地方政府财政不足。要想在改革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财政就要有所保障,而财政正是地方政府遇到的最大难题,如果没有足够的财政做保障,再好的改革方案也是空谈。因此,地方政府在改革机构的时候在财政方面需要得到中央的大力支持,除此之外,地方政府自身也要有所准备。 其次,地方政府在机构设置上也是改革成效取得成效的一大绊脚石。现在的理论工作者对中央政府亦或是省级政府的改革或许已然是研究得很透彻了,但是对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研究确是毫无成效,或是直接将中央或是省级政府机构 第1页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的五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第二次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1993年 1993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1993年4月,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个调整为5个。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此外,国务院还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第四次1998年 1998年3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队伍,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共进行了7次政府机构改革 第一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2年.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实行了干部年轻化.其成功点不仅在于精兵简政.这次改革的深远影响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打破了领导职务终身制,二是根据邓小平提出的“四化”标准(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大批年轻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 第二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88年.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人员编制比原来的实际人数减少19.2%,并首次提出政府职能转变的任务.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我国改革的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尽管由于后来复杂的原因,原定于1989年开展的地方机构改革暂缓进行.但其历史性贡献是首次提出了“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直到现在,仍然是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这次政府机构改革转变了政府职能. 第三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3年.改革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59个,人员减少20%.国务院不再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8个.这次改革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实现“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这次政府机构改革适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如果说过去经济体制改革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到1992年终于“摸”到了这块“石头”,即邓小平南方谈话时强调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1998年.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4个部委,更名的有3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到29个.这是力度最大的一次政府机构改革,主要任务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国有企业所有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由40个减少到29个,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200多项,人员编制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新组建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信息产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4个部委.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消除了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这次改革精简力度很大,一个突出特点是,行政管理从具体的工业经济管理中淡出.除了国防科技工业和信息产业两个管理部门外,这次改革将其他直接管理工业的10个部委都撤消了.同时,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机构,提出公务人员要减一半,国务院当时3.4万人减了1.7万人. 第五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2003年.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由28个部门组成.这次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提出政府职能应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四个方面.设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改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设立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组建商务部,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基础上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国家经贸委下属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国务院直属机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以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为目标.这次改革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改革目标很明确,即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

最新-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精品

2019年政府机构改革 篇一: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考申论热点:城管执法要机构改革更要权力法定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考即将开始,很多考生已经进入复习冲刺阶段,下面是文都网校公务员频道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帮助广大考生攻克申论,助力国考!【热点事件】据报道,住建部近日下发《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的通知》,决定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建立健全城市管理协调机制和考核机制。 据称,住房城乡建设部稽查办公室将整体改编为“城市管理监督局”,负责拟定城管执法的政策法规,指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开展城管执法行为监督,组织查处住房城乡建设领域重大案件等职责。 【参考评析】现代城市治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及相互交织性,使得原有条块分割的部门执法体制捉襟见肘,旨在实现多部门综合执法职能的城管执法应运而生。 但是,自从建立伊始,城管执法便面临没有“婆婆”的体制尴尬。 由于缺乏自上而下的组织架构和明确统一的立法指引,各地在城管执法体制设置上五花八门,组织机构、职权范围、执法监督等都不尽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实践中城管执法失范。 要改变“九龙治水”的部门执法弊症,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首先必须从组织体制入手,在现有的行政结构中组合出科学高效的城管执法体制。 此前,一些地方在划分调整部门职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城管部门。 例如,北京市以原市政市容委为基础,成立职权范围更广的城市管理委员会。 但从国家层面看,中央政府始终缺乏专门的城管机构,相关职权虽然划归了住建部,但在住建部中也缺乏专门性机构,不便于更加专业、更为集中地开展工作。 此次住建部设置的城市管理监督局,严格意义上讲并非全国城管执法的“婆婆”。 从职能上分析,城市管理监督局只是住建部的“内设机构”,并不直接对外行使执法职能,负责“指导”而非“领导”全国城管执法工作。 但是,这种定位更加突出了规则供给和监督查处的功能,回应了当下执法实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简称大部制),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作出的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部署。围绕大部制改革问题,国内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于大部制的涵义与特征 有学者提出,所谓大部门体制,就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有学者认为,大部门体制,或者大部制,就是在政府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大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基于上述涵义的界定,有学者揭示出大部制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大。这种大表现为组织规模大和职能范围广;二是少。就是职能部门少,如实行大部制的美国政府仅15个职能部门等;三是合。实行大部制的目的之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四是协。大部制改革必须有机整合机构,优化组织结构,使之高度协调。 很显然,大部制是将政府相同及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归入一个部门管理,或将一些职能相近或相关的部门整合为一个较大的部门。与按照政府专业管理职能设置政府机构的小部制不同,大部制是一种政府事务综合管理的体制。职能有机统一是大部制的精髓所在;宽职能,少机构则是大部制的鲜明特征。 关于大部制改革的目的与作用 学者大都认为,大部制改革的基本目的是拓展政府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学者具体分析大部制改革的目的,认为推行大部门体制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为了集中和综合决策,建立

关于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草案)的说明(提交市委用)

关于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的 说明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及9月11日召开的全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和规定,参考其他设区市的改革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鹰潭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建议稿)》(以下简称方案),现就《方案》制定有关情况作以下说明: 一、关于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确立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原则,主要以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为依据,按照“四个分开”(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原则,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原则。提出本次机构改革主要目的是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调整优化组织结构,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着力解决职能交叉、重复和职能缺位、越位、错位问题,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严格机构编制管理。 按照省《意见》及凌成兴常务副省长“六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扶贫和移民),三个探索(农业、文化、城乡建设规划和住房保障)的讲话精神。 二、关于机构设置调整的的基本思路

(一)行政机构的调整和设置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市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赣发[2009]12号)中关于各设区市机构限额规定,我市最多只能设置30个政府工作部门,2个部门管理机构,共32个机构。我市目前设置政府组成部门32个,议事协调机构的办事机构1个(人防办),直属特设机构1个(国资委),部门管理机构2个(城管局、法制办),共计36个机构,即将下放地方的食品药品监管局原本也含算在省定机构限额内,后经我们争取,省编办答复可在30个机构限额外设置为工作部门。这样我市将需要硬性减少4个行政机构。 为此,在与全省十一个设区市多次交流意见,并于9月27日专程赴省编办进行沟通后,经慎重考虑研究,结合鹰潭实际,提出了我市的机构设置思路为“五个整合(工业和信息化、人力资源、食品药品、内外贸、文化广电和新闻出版),两个加强(加强机构编制、加强城市管理)、三个调整(将市粮食局、民族宗教局调整为部门管理,法制办调整为合署办公,国资委调整为内设机构)。 1、省里提出的六个整合,因交通运输领域、扶贫移民两个领域因我市之前实际已经整合,无须进行改革,只需进行相应的更名即可。因此,《方案》在以下四个领域进行了调整: 一是整合工业行业、中小企业、信息化等有关行政管理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20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

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 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四)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将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 (五)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务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 会办公室的职责,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履 约工作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业安全健康监督管理 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保留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承担。民政部代管的中国老龄协会改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代管。国家中 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不再设立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六)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将民政部的退役军人优抚安置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军官转业安置职责,以及中央军委政治工 作部、后勤保障部有关职责整合,组建退役军人事务部,作为国务 院组成部门。 (七)组建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职责,国务院办公厅的应急管理职责,公安部的消防管理职责,民政部的 救灾职责,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灾害防治、水利部的水旱灾害防治、 农业部的草原防火、国家林业局的森林防火相关职责,中国地震局 的震灾应急救援职责以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的职责整合,组建应 急管理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内容摘要 在当下经济增加速度放缓,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转型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国家大部制的推行,各地政府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改就成的事,改革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加上各地政府的改革是探索式的前进不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失误。因此本文将就地方政府的改革进行研究,在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之后,对地方政府的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在此之后对当地政府的改革政策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实例来阐述改革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能够了解地方政府改革的动因所在,而且能够从中找到应对改革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制度;利益冲突

目录 内容摘要 ............................................................................................. 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1.1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 (3) 2.1.2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 (3) 2.1.3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2.2.1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 (4) 2.2.2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 (4)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6)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6) 3.1.1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 (6) 3.1.2地方政府结构优化 (6)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7) 3.2.1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7) 3.2.2正确的目标取向 (7)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9) 4.1 案例分析 (9)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9) 4.2.1存在的问题 (9) 4.2.2解决措施 (11) 结论与展望 (14) 参考文献 (15)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2010年第26卷第4期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 N o.4 2010 (总第112期)JO URNAL OF NORTH UNIVERSITY OF CH INA(SO CI AL SCIENCE EDITION)(Sum.112) 文章编号:1673-1646(2010)04-0062-04 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石玉昌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泉州362021) 摘 要: 大部制改革作为我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其实施的理论根据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讨论了大部制改革的五点理论基础,并结合随州模式、重庆模式、成都模式、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阐述了地方政府进行大部制改革的优势所在。在推行大部制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政府能力和责任的培养是大部制改革的内在要求,公共治理模式是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方向,行政权三分是大部制改革的可行做法,树立中央权威是大部制改革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地方政府;大部制;政府机构改革 中图分类号: D625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3-1646.2010.04.015 Theoretical Basis and Significances of the Super Ministry R eform About th e Local Government SHI Yuchang (College o f Public A dministr atio n,Huaqia o U niv ersit y,Quanzho u362021,China) Abstract:T he Super M inistry Reform,as part of new g overnment reform,has its theo 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possibilities.T his paper analyzes fiv e rationales about the super m inistr y reform,and co mbining w ith Suizho u pattern,Cho ng qing pattern,Cheng du pattern,Beijing pattern and Shanghai pat-tern,it elaborates its superiority.During the refor m,paying great attentio n to the cultiv ation o f the g ov-er nm ent ability and respo nsibility is its intr insic r equest;the public g overnment pattern is its concrete di-rection;dividing the ex ecutiv e pow er into three parts is its feasible procedure,and setting up the central authority is its adv antageous safeg uard. Key words:the local go vernm ent;super m inistry;government apparatus refo r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政府先后进行过5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每5年就要对政府机构作出重大的调整。2008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大部制”的提出,成为本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核心词。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的重点是“精简机构、减少人员”,这次改革在考虑到机构和人员减少的同时,着重强调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职能。这一重点的转变,与经济体制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历次政府机构改革都注重这一点,这一次尤为突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突出表现为,政府在市场管理的过程中干预得过于细致,多年前提到的“政府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但是还是管了”的现象依旧存在,致使市场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进行资源配 收稿日期:2010-03-09  作者简介:石玉昌(1985-),男,硕士生,从事专业:行政管理理论与方法。

1608_行政管理--14858--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模板)(答辩类论题)_2016-06-17_10-17-45

网络教育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学习中心: 层次:专科起点本科 专业: 年级:年春/秋季 学号: 学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年月日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这部分可以分两段论述:第一段写明课题的来源,即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第二段按照文章的写作思路写清楚全文的研究内容。内容摘要部分要求约含200个字符。 关键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目录 内容摘要I 引言 1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2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2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2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3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3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3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4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4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4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5 4.1 案例分析 5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 结论与展望 6 参考文献7

引言 从引言开始是正文的第一页,页码从1开始编排。 注意引言内容不要与摘要内容雷同。 引言,或称前言,主要阐述课题的背景与问题的提出。诸如机构改革所涉及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理论依据、研究的意义,并点出研究的中心论题和本论文要解决的问题等。可分为四个部分论述。 第一段:选题的提出。即详细介绍本课题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段:本文的研究内容。按全文章节安排分别概括每章的写作内容。 第三段: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四段:本文的研究意义。 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综述 1.1 政府改革基本理论 (可根据自己对政府改革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理解,自行确定所写的内容,但所写的内容一定是对政府改革相关知识的总结及整理) 1.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概念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就是地方政府机构制度创新。我们将地方政府制度创新定义为:地方政府以新的观念为指导,通过制定新的行为规范,调整主体间的权利平等关系,为实现新的价值目标和理想目标而自主进行的创新性的活动。 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因分析 2.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压力分析 (压力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民众要求新政府形象;政府追求利益最大化;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摆脱地方行政困境等方面,自己可以扩展开论述) 2.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动力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写:建立地方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与市场经济相呼应的公共财政;参照企业绩效标准的公共行政等) 3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政策研究 3.1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 (在前两章的分析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汲取已有理论,分析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一般原则。主要包括:由中央集权走向地方合理分权,注重政府转型,加强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地方政府结构。) 3.2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设计的侧重点 (结合相关理论,提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政策的重点) 4 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可行性分析—结合案例 4.1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工作或参考社会实例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案例进行分析) 4.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总结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措施) 结论与展望 这部分需要对全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要求不少于250字符。 参考文献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历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中国政府6次政府机构改革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政府机构进行了六次较大的调整:一是1982年,改革内容主要是干部队伍年轻化、大幅度撤并经济管理部门,并将条件成熟的单位改建为经济实体组织的政府机构改革;二是1988年,主要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实行“三定”为重点的政府机构改革;三是1993年,主要是政企分开为中心的政府机构改革,以加速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四是1998年,以中央政府人员、机构减半为目标;五是2003年,主要以职能划分清晰为改革目标;六是2008年以大部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为主要目标,这个阶段的政府机构改革十分艰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规范行政权力,调整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与职责分工,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提升公务员队伍素质,全面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公共财政模式,提供更多的公共福利与公共产品。 1981年,国务院的工作部门有100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臃肿的管理机构已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亟待改革。

1982年 1982年3月8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这次改革明确规定了各级各部的职数、年龄和文化结构,减少了副职,提高了素质;在精简机构方面,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万人减为3万人。 1988年 1988年4月9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启动了新一轮的机构改革。 这次改革着重于大力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要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为主,强化宏观管理职能,淡化微观管理职能。其内容主要是合理配置职能,科学划分职责分工,调整机构设置,转变职能,改变工作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完善运行机制,加速行政立法。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的经济管理部门。改革采取了自上而下,先中央政府后地方政府,分步实施的方式进行。 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在国务院66个部、委、局中,有32个部门共减少1.5万多人,有30个部门共增加5300人,增减相抵,机构改革后的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原则: 1.回应性调适原则。一要回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强化宏观决策,加强市场监管,弱化微观管理,同时兼顾我国在经济转型中培育市场、促进特殊行业发展、有效管理骨干国企的需要。 二要回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扩展社会职能,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充分培养社会的自治精神和能力。三要回应利益多元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和行业利益的平衡,既要合理配置利益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回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2.总体性统筹原则。一要总体统筹职能设置。构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错落有致的服务型政府职能架构。二要总体统筹权力配置。加强国务院最高领导层对各部门的统筹能力,同时合理划分国务院与地方政府人权、财权、事权的权限。三要总体统筹各种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四要总体统筹府际改革,形成国务院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协调张力。 3.系统性集中原则。一是整合职能。有机合并相近职能,避免职能交叉,相互扯皮。二是整合权责。健全政府权责体系,形成部门间和层级间合理的权责构成。三是整合机构。减少管理环节和层次,优化结构。四是整合机制。整合大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 4.制约性协调原则。一是国务院整体(国务院和部门及部门之间)决策权、执行

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二是部门内部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三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的制约性协调。 5.总揽性分别原则。一是要进行改革的总体设计,形成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近期和远期改革的整体方案。二是要实行分层要求,对国务院和省市以下政府改革既要明确共同性,又要有不同针对性。三是要实行分类指导,对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政府改革提出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导。四是要实行分步实施,既要考虑改革目标的实现,又要考虑改革的现实可操作性,尽可能减少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和消极成本。 2017大部制改革方案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全)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中国人大网来源:中国人大网编辑:信息中心发布时间: 2008-3-17 10:50: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人员精干、灵活高效的党政机关进行了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过多次精兵简政。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及政务院机构图 1951~1953年 1951年12月,政务院作出《关于调整机构紧缩编制的决定(草案)》,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精兵简政工作。其主要内容有:(1)调整紧缩上层,合理充实下层;(2)合并分工不清和性质相近的机构;(3)精简机构,减少层次;(4)明确规定干部与勤杂人员的比例;(5)要求划清楚企业、事业机构和行政

机构的编制和开支;(6)严格编制纪律。这次机构改革以加强中央集权为中心内容。到1953年底,政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42个。 1954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4~1956 1954年,随着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的确定和各级政权机关的建立,从当年底开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中央和地方各级机关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精简。中央一级机关的精简包括:(1)在划清业务范围的基础上,调整精简了机构,减少了层次;(2)各级机关根据业务需要,紧缩了编制,明确了新的编制方案;(3)妥善安置精简下来的干部。地方各级机关也进行了精简,专员公署和区公所分别是省、县政府的派出机关,精简比例较大。以后,随依法成立的国务院开始增设机构,到1956年,机构总数达81个,形成了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数量的第一次高峰。 1956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1956~1959年 1956年下半年,中央提出了《关于改进国家行政体制的决议(草案)》。这是第二次较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这次改革以中央向地方下放权力为主要内容,通过国务院精简所属工作部门,下放权力,以达到扩大地方自主权的目的。这次改革一直持续到1960年。1858年,撤销合并了国家建设委员会等10多个单位。经过调整,国务院部委减少8个,直属机构减少5个。到同年底,国务院设68个工作部门。1959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又作了进一步调整和撤并,到同年底,国务院设39个部委,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机构总数达60个,比1956年减少21个。 1959年国务院组织机构图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01885335.html, 浅析我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作者:杨春燕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25期 随着“三定”规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的实施,中央政府机构改革逐步深入,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中央编委委员马凯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说:“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他将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转变职能、优化结构、强化责任、严控编制。政府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行政改革,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在强调“多元参与”的前提下,必须用新的理念来指导。因此将多方参与的公共治理理念引入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大潮中来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一直是我国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地方政府的改革成效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发展还直接影响到地方人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总是跳不出人员及机构“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新一轮地方政府改革有三大环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探索大部门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组织结构;推进省管县改革。这意味着地方政府不仅要“瘦身”,还必须要“健身”。 1.公共治理的理念要求 公共治理是由开放的公共管理与广泛的公众参与二者整合而成的公域之治模式,具有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依据多样化、治理方式多样化等典型特征。公共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顾客导向和结果导向,强调以多元的、民主的、协作的行政模式管理公共事物,是建立在合理合法性、公共利益和市场原则基础上的合作。 1.1注重公民的意见和治理结果。 改革应当坚持“让利于民”。政府机构改革要一切有利于放权,一切有利于惠民。改机构、减人员,必须与转变作风结合,提升行政效能,服务人民群众。要精简办事程序,缩减审批流程,大力推行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方便老百姓办事。同时政府要倾听民众呼声,注重对社会公众需求的了解和回应,努力打造回应性政府和责任性政府。 1.2多元参与 政府对公共事务管理往往具有强制性和垄断性,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就是要摒弃这种传统的做法,强调政府、企业、团体和个人的多元参与共同治理。政府的角色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是控制而不是协调。政府要充分定位自己在机构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挖掘各种管理和统治工具的潜力,重视社会组织及团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9 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解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监察法草案的说明、国务院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 按照国务院关于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一、关于国务院组成部门调整 (一)组建自然资源部。将国土资源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组织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职责,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城乡规划管理职责,水利部的水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农业部的草原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林业局的森林、湿地等资源调查和确权登记管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职责,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职责整合,组建自然资源部,作为国务院组成

部门。自然资源部对外保留国家海洋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二)组建生态环境部。将环境保护部的职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职责,国土资源部的监督防止地下水污染职责,水利部的编制水功能区划、排污口设置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职责,农业部的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职责,国家海洋局的海洋保护职责,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区环境保护职责整合,组建生态环境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生态环境部对外保留国家核安全局牌子。 不再保留环境保护部。 (三)组建农业农村部。将农业部的职责,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农业投资项目、财政部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部的农田整治项目、水利部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农业农村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 将农业部的渔船检验和监督管理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 不再保留农业部。

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 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同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如果大部制改革达不到转变政府职能的效果,那么,它就会像之前的历次政府机构改革一样,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大部制一个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现有的部门利益,但正如人们所担心的,如果几个部合并成为一个超级部,权力很大,对它进行监督恐怕更加困难,因此,若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可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那么,大部制改革就可能把过去分散的部门利益,积聚为集中的部门利益。要解决这一难题,惟有真正转变政府职能。 总之,大部制是社会大转型中政府保障服务性功能突出、行政色彩淡化的必然选择。而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其职能也应该适应和体现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行政的管理需求。随着两会的来临,有关大部制改革将会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笔者衷心地希望这次大部制改革能够收到扎扎实实的成效,政府部门都能成为一个个办事干练、勤政为民的政府。 一、推行大部制改革的意义 按照部门的职能大小和机构的数量多少不同,政府机构设置一般有“小部制”与“大部制”两种类型。小部制的特征是“窄职能、多机构”,部门管辖范围小、机构数量大、专业分工细、职能交叉多。我国目前实行的即是这种小部门体制。大部制是一种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其特征是“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政府部门的管理范围广,职能综合性强,部门扯皮少。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推行的“大部制”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具有重要而显现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我国目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门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务院部门之间有80多项职责交叉,例如,建设部门与发展改革部门、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资源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局);劳务输出也存在多头对外的问题;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劳动保障、人事、教育部门职能交叉;在信息产业管理方面,信息产业部、国信办、广电总局等部门职能交叉;在城市供水、地下水管理方面,水利、建设、国土资源等部门职能交叉,等等。这种较为典型的“小部制”,既造成部门之间的职责交叉、推诿扯皮,又导致职能分散、政出多门,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职能交叉还损害了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实行“大部制”,能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由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职能导向型政府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有利于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确保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便利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最终“整合不同的体制,提供无缝隙的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