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_大部制_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39

○一二年第一期

华章

Magnificent Writing

蒋继红,女,重庆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作者简介: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蒋继红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沙坪坝400030)

[摘要]我国新一轮的地方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正在大刀阔斧的进行着,这是大势所趋,但同时,地方政府也面

临着诸多问题。本文进一步分析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分别提出了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和综合协调各方利益的对策性建议。

[关键词]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之后,中央机构进行了“大部制”改革,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着力转变职能,调整、优化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和管辖范围,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所谓“大部制”,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务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当前,我国地方大部制改革也在快速进行中,然而在改革的进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如何高效、快速、平稳的推进地方大部制改革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1、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必要性

1.1首先,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适应经济状况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过全国上下30年来的艰苦奋斗,目前在经济总量上已经位列世界前茅。经济的变化伴生着社会阶层的变化以及政府、社会、市场之间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其背后蕴含的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变化。为此,必须在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下,以市场需求配置资源为价值导向,改革既有的行政体制,由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适应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求。为此,地方政府必须调整以往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机构设置,而转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机构设置形式。

1.2其次,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的需要。“大部制”改革,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举措。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切实推进机构改革,建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与整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立科学合理的行政运行机制,才能适应中央政府“大部制”改革后行政构架的配置。

1.3最后,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需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强调要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地方行政管理改革却相对迟缓,大部分地方政府都未完成全能型政府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规制型、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仍就存在着管理职能分散、机构设置过多和职责交叉等重复的问题。大部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将政府相同相近的职能进行整合,使其部门职能和权力配置有机统一,权责一致。

2、推行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在地方政府推进“大部制”改革初见成效的同时,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按照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

社会的要求,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依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改革中部门监督难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大部制改革进行时,将那些职能、业务相近的部门进行了整合,整合后的大部门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原来多个部门管理的事务和权力现在就一个大部门来行使,权力更加的集中。在这种情况下,部门的权力更容易诱发权力滥用,腐败滋生等问题的出现,把公共的权力用来追求部门甚至是个人的私利,损害了地方政

府权力的公共性和合法性。一旦权力垄断后对权力的监督也就

更加的困难,由此也会增加权力监督的成本。[1]

如何对大部实行

有效的监督管理,怎样监督?怎样管理?如何建立健全决策权、监督权、执行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如何对地方大部进行监督等问题都是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所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2改革中人员分流难的问题。人员的分流既是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重点问题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问题,正因如此,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就是人员分流这一“瓶颈”问题[2]。地方政府通过实施“大部制”改革以到达机构整合和部门精简,达到解决地方政府机构臃肿的目的。改革只是通过减少人员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最大的难点是人员的分流问题。政府部门的机构整合后,富余的人员往哪走?领导如何安排?被分流的人员面对自己原先所拥有的权力、收入等,必然会产生抵触,也就会增加了分流工作的难度。如何分流?因此,如何妥善安置分流人员俨然成为了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2.3改革中相关配套不全的问题。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涉及相关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调整。“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精简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政府内部职能的重构[3]。地方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不仅涉及到地方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的转变、权力的转变、观念的转变,还涉会及到政府的领导层级、组织机构、管理机制、协调机制、监督机制等多方面的问题。[4]这些问题的解决就必须要有相关完善的配套措施做保障。我国自政府体制改革以来地

方的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就相对的滞后,因而也就缺乏科学的管理体制、运行法规和监督机制,使之改革与实际出现了分离,并使改革无法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甚至偏离改革的方向。因此,如何完善大部制改革中相关配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和任务。

2.4改革中利益平衡的问题。改革本身就是对各种利益的重新调配。任何时代的改革都涉及到改革对象利益关系的变动。当然我国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也不例外。地方政府涉及到的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包括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方面,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减少一部分领导岗位、裁撤一些行政人员、兼并一些机构,会导致某些部门和组织的经济利益分配方式的改变,使他们管辖事务减少,相应的职能收入降低,对于这些人员来说就

40

二○一二年第一期

华章

M a g n i f i c e n t W r i t i n g

意味着原来所拥有的权力地位将失去,他们的利益受到了损害。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权利和利益的重组活动。因此,怎样平衡改革对象相关的利益也是一项重大的问题亟待解决。

3、完善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对策建议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性建议:3.1加强和完善行政监督体制。在整合后组建大部制的权力更为集中,监督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对部门的有效约束和监督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建立不同层面的适度分离的机制,既要在政府部门的整体层面上建立决策、执行、监督适度分离的组织架构,也要在部门内部建立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分离的机制,将公共服务和行政执法等方面的执行职能分离出来,设立专门的执行机构,避免集决策、执行、监督于一身的弊端。另一方面还需要着力解决市场的监管体制问题。我国地方存在市场监管部门过多,交叉执法、多头执法以及分段监管体制,这不仅造成部门间职责交叉,增加了监管成本,还降低了监管的效能,直接影响到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要从根本上完善市场监管体制,我们还必须按照市场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原则,将现行涉及市场监管的有关机构进行整合,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市场监管职能,增强监督的统一、公正和有效。

3.2着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大部制改革作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必然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权力关系的

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3]

“大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精简

机构和裁减人员,而是政府内部职能的重构。为此,第一,必须坚持整体配套改革的原则,使大部制改革与其他改革相互协调、彼此促进。当前重要的是应当以政府机构改革为契机,加快推

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创新提供公共产品的机制,并重视公益性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更多地采取购买服务的提供方式。第二,要按照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将大量的技术性、服务性和经办性职能交给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承担。

3.3全面综合协调各方利益。地方的“大部制”改革也应当把协调各方的利益问题工作放在改革的重点上。首先,在改革的方案制定和执行之初就应有全局意识和长远观念,建立相应的利益引导机制,正确处理各部门之间的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问题,尽可能的满足改革对象的利益诉求。其次,要完善利益的补偿机制,给予改革对象相关的适度的利益补偿。最后,要完善改革方案中的利益法制约束机构,依法惩治部门之间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腐败现象。部门的改革和重组过程必然要涉及到一些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必须通过法

律法规对其进行规范,

严格按照职能进行划分,确保各方利益主体通过合法途径去获得应得的利益。[4]

因此,必须加大打击力度,

对那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得的部门及个人利益的相关责任人要严惩,保证“大部制”改革的公平、公正,从而综合协调好各方利益,促进大部制改的的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寅.地方政府大部门制改革的困境及对策研究[J ].改革纵横,2010.6.

[2]唐亚林.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困境及展望[J ].中国行政管理,2010.3.[3]丁希.论大部制改革过程中人员分流的阻力及其消除[J ].湖北社会科学,2008.10.

[4]李威.地方政府大部制改革的困境及其对策分析[J ].南方论刊,

2010.4.

(上接第30页)问题与管长远、打基础工作的统筹协调。坚持把研究解决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建设的各种现实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不断解决矛盾中求发展、求突破,始终把功夫下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官兵全面素质、建立完善政策制度等根本性长远性的工作上,增强解决问题的综合效应和长期效益。

3.2着力于保证政治工作务求实效。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政治效益、思想效益和精神效益在许多情况下很难有量化的标准,特别需要解决好求真务实这个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要强化质量效益意识,从研究部署任务到具体抓落实,都要把指导思想确立在提高部队战斗力、有效解决思想政治建设中的问题上,充分考虑每一项工作的成本和效益,做到投人与产出成正比、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力戒形式主义、表面文章,防止抓虚抓空。

3.3着力于推进政治工作法制化进程。政治工作走上依法办事、正规有序轨道是履行新使命的内在要求,越是信息化越要正规化,越是拓展职能任务越要实现政治工作法制化。政治机关要进一步强化法规意识,严格按各项法规制度筹划、指导和开展工作,切实纠正工作指导上的随意性。

4、适应我军历史使命对政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政治机关信息化建设

军队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关键在信息化。政治机关必须牢固确立信息主导的观念,切实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加紧构建政治工作信息化体系,推进政治机关建设转型。

4.1加强政治工作信息平台建设。构建功能完备、便捷高效

的政治机关信息平台,是确保政治工作发挥作用的基础。当前,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标准来衡量,在信息平台建设上有些单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教育内容更新不及时、网络开发维护不经常、信息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对政治机关现有办公系统进行结构性升级改造,建设和完善好政治工作自动化指挥中心、政工信息处理中心、办公自动化网络、多媒体教研室、数字影像设备等系统,尤其要根据信息化作战需要,抓好政治工作指挥信息平台的设施配套和功能升级,进一步开发系统功能,充实综合数据,拓宽信息资源,尽快建立具有广泛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的政治工作信息系统。

4.2加大信息化知识普及力度。普及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素质.是机关业务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大力提高政治机关干

部的信息化素养,使政治机关成为信息人才群体,每个干部都达到平时能够组织信息化建没和训练演习,战时能够实施信息化作战指挥的要求。在普遍提高机关干部信息化素质的同时,努力培养一批能够进行政治工作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管理的应用开发型技术人才,提升机关信息化建设的层次。

4.3发挥信息管理和使用效益。推进政治机关信息化,既要坚持“重在建设”的思想,又要注重抓好信息管理和使用,在管理使用中为加强和改进政治工作,发挥应有的效益。要坚持边建边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益,防止信息化设备闲散浪费,做到不断开发和利用新的资源,在发挥职能作用上获得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