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的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毛概第四章的资料

co m/ 毛泽东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就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创造了政治前提。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新中国应当选择什么社会制度,走哪条工业化道路?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科学的论证,而且在实践中给予了正确的解决。

(1)指出中国必须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

我们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

1 / 17

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再次强调:

资本主义道路,也才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毛泽东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9 页)毛泽东的这个主张,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

因为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 1949 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 20.08 亿人民币。

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最新资料推荐------------------------------------------------------ 而且,由于经济上依赖外国,在政治上就挺不起腰杆,连已经争得的政治独立也可能丧失。

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其经济可能会有一时的发展,但终究还是要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的。

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

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的优越性,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工业化,这是最好的选择,因而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2)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可以搞社会主义作出科学的论证。

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是不可以搞社会主义?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长期以来就有争论的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内,对于中国应当搞社会主义这一点,是没有争论的;但是对于在工业化实现之前是否可以系统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个问题,则是经过了一番摸索才得到解决的。

1951 年初,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中,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当工业还不能向农业大量提供农用机械的情况下,农业生产互助组能不能前进一步,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毛泽东研究了世界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历史经验和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表示不赞成

3 / 17

农业集体化要等机器这种主张,指出:

既然西方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工场手工业阶段,即尚未采用蒸气动力机械、而依靠工场分工以形成新生产力的阶段,则中国的合作社,依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基础,也是可行的。

他讲的道理得到了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的赞同。

(薄一波:

《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年版,第 191 页)中共中央在 1953 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规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有过一种通俗的解释:

好比一只鸟,它要有一个主体,这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它又要有一双翅膀,这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

主要的任务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而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就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后来,毛泽东还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过进一步的论证。

他说:

---------------------------------------------------------------最新资料推荐------------------------------------------------------ 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

从世界的历史来看,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是在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的国家以前,而是在这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大发展,也不是在上层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这以后。

都是先把上层建筑改变了,生产关系搞好了,上了轨道了,才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为物质基础的增强准备了条件。

当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

但是,生产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以后。

(《毛泽东文集》第 8 卷第 132 页)这个一般规律,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也是适用的。

毛泽东的上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继承和创造性发展,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坚持、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条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在贯彻执行总路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5 / 17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互相促进的。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既遵循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点。

它要求通过合作化的途径,积极而又稳步地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要求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的、赎买的办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中国的有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同时开始的。

当时建设的大中型工业骨干企业,极大地加强和壮大了国营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社会顺利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

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以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

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改造这样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引起激烈的社会动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使生产逐年增加。

它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直接的推动力量。

这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到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之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了起来。

---------------------------------------------------------------最新资料推荐------------------------------------------------------ 1952 年,各种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分别是:国营经济 19.1%,合作社经济 1.5%,公私合营经济 0.7%,个体经济 71.8%,资本主义经济 6.9%。

就是说,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合计为 78.7%,占到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

到 1956 年,各种经济成分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是:

国营经济 32.2%,合作社经济 53.4%,公私合营经济7.3%,个体经济 7.1%,资本主义经济接近于零。

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和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公私合营经济合计为 92.9%,占到了国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这表明,中国已经胜利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全面的确立。

中国经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重要事件就是选择了社会主义。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迟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份,经济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备多大程度上应有的灵活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胡乔木文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252

7 / 17

页、第 260 页)邓小平说过:

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成功的,很了不起。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02 页)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它使得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

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它使得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真正到来了;它使得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进一步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它使得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1981 年 6 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存在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在一个

---------------------------------------------------------------最新资料推荐------------------------------------------------------ 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在毛泽东领导时期,依靠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依靠全党同志、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性成就:

我国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这不仅使中国在赢得政治上的独立之后赢得了经济上的独立,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中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物质技术基础,为中国与外国包括发达国家在平等的原则下发展经济往来创造了前提。

从 1952 年到 1978 年,我国的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年增长率为 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 11.4%。

这个发展速度,居于同期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刘。

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据世界的位次:

1957 年和 1978年,谷物 32,棉花 23,猪牛羊肉 23,化学纤维 267,布 31,煤 53,原油 238,发电量 137,钢 95,水泥 84,硫酸 143,化肥 333。

除少数农副产品产量的位次保持不变或稍有后退外,谷物和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的位次都明显提前了。

9 / 17

随着建设事业的进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全国总人口从 1949 年的 5.4167 亿增长到 1976 年的 9.3717 亿。

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 418 市斤增加到 615 市斤。

这就是说,尽管人口增加了近4 亿,人均占有粮食还是增加了近一倍。

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尽管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 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大批地成长起来。

解放前,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为 25,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仅 35 岁。

这个时期,全国人口的死亡率从 1949 年的 20下降到 1976 年的7.25。

居民平均寿命随之显著延长。

中国人不再被讥笑为东亚病夫了。

邓小平在 1979 年明确地说过:

社会主义革命己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

---------------------------------------------------------------最新资料推荐------------------------------------------------------ 距。

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

(《邓小平文选》第 2 卷第 167 页)这些进步,是在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是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初步的、但又是有力的显示。

这些进步,不仅在当时已经使中国极度贫弱的面貌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而且为中国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在庆祝新中国诞生六十周年的时候,我们深切怀念人民共和国的伟大缔造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

正如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指出的那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和全中国各族人民将永远铭记毛泽东为新中国的创立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所建立的不朽的历史功绩。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 ub.china.c om/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 ub.china.c om/ 社会主义制度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的政治经济制度。

其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实现人民当家做主。

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在其法定的职权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

11 / 17

创制、认可、修改和废止法律,以及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

主要特点现今世界上存在两种制度:

一种是私有制制度,一种是公有制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主义制度是私有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制度。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界定有三个基本要素:公有制;计划经济;民主。

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优越性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

1 .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公正、更公平、更先进、更科学的社会制度。

2.社会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区分,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分权原则。

就目前来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改革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一制度既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精髓,又切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符合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大解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加快了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激发了先

---------------------------------------------------------------最新资料推荐------------------------------------------------------ 进文化的蓬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制度内容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基本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质意义 1 .人民大众在政治上是国家主人,而在国家行政事务上是被管理者; 2.国家政府官员在国家行政事务管理上是领导者,而在政治上却是为社会主人服务的社会公仆。

3.不遵守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分权原则,社会公仆的政府官员就会异化为社会主人而形成恣意妄为的权贵阶层,工农大众就会变成弱势的奴仆阶层。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的分权原则,是区分清主人与社会公仆的地位,以直选、监督和罢免的社会民主来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

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

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展开基本定义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

13 / 17

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生产力,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阶级统治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是由资产阶级创造的,资产阶级所固有的生产方式是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特权以及相互的人身束缚不相容的,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制度,并且在它的废墟上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建立了自由竞争、自由迁徙、商品所有者平等的王国,在资产阶级领导下,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

时代的根源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于 1648 年的英国,完善于1787 年的美国。

16 世纪到 18 世纪的世界,人类的政治、经济、外交还没有达到现代的水平,各国基本上是各顾己利的独立王国,所以,产生在那个时代的资本主义制度,宗旨就是要保护本国利益,防犯他国侵略,寻求公共利益,只为本国人民服务,缺乏国际主义精神。

作为国家来说,为本国人民谋利益是正当的,也是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在 17 世纪至 18 世纪的世界背景下,也是无可非议的。

但是,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社会制度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

所应非议的是,在当代世界一体化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的执掌者,也应该变革图新、与时俱进,而不应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不举张社会大众利益,资本主义社会也要谋求

---------------------------------------------------------------最新资料推荐------------------------------------------------------ 社会大众利益,但是,有个先决条件,就是要优先保障私有资本利益;而社会主义社会总是平等、公平对待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对待劳资双方。

二、根本目的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

通过保障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而不断满足资本利益。

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是:

通过保障资本利益而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

由上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的并不完全对立,其表现是: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扼杀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扼杀资本利益。

但是二者之间是有显著区别的,其表现是:

资本主义社会对于人们的物质文化等需要的保障程度不及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资本利益的保障程度不及资本主义社会。

在面对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的处理方法资本主义社会是资本控制政治,也就是说资本家,银行家在控制政治或政治家,他们更多的是考虑资本行为,要维护自己的财富。

社会主义社会是政治控制资本,国家控制着大部分资本,他们更多的是考虑是政治行为,他们要维护政治的稳定性和发展性

15 / 17

制度就是规定。

社会制度简单的点说就是对社会的规定。

它规定着社会的性质,是一套人民必须执行的强有利的行为规范。

是一时期稳定的社会关系。

从猿向人转变,群向社会转变的同时,制度也就逐渐的产生了。

国家的建立是制度形成的标志。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看,社会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制度形式,到今天的制度形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是我们对制度的一般性认识。

这样的理解是对的。

可是,对于制度的本质,我们就有必要做更深一层次的探讨。

我们要明白,我们讲的制度是社会的主动行为认识,这与群的自发的本能行为是不同的。

虽然,本能与主动都是群体在活动中因需要而产生的。

但主动的社会制度,反映的是社会人的整体意志,是对社会群体的认识与把握。

能动的认识社会,是人认识社会的开始。

从制度的产生上看,制度是因社会的存在发展的需要而确定的。

它反映的是人的利益,是一时期的社会认识上的公平与正义。

---------------------------------------------------------------最新资料推荐------------------------------------------------------ 它具体的表现就在法律、法规、与道德上。

这说明,社会制度的本质就是人的认识,是对社会中具体的人与人关系的反映。

说制度是认识,是反映,这是从社会的生产实践的角度上讲的。

人在实践中不仅认识了事物,也认识了行为的本身。

在社会的实践,即两种生产中,用怎样的方法生产也是实践(一种生产方式会有不同种方法)这实践的目的就是认识最有价值的科学的方法行为。

这是具体条件上的行为,制度认识反映的就是这条件上,在生产中各种社会关系的现实。

即怎样生产的认识。

各种社会的关系是复杂的,但也不是没有规律的。

社会是人联系在一起的现象,是人的对立统一。

而一时期的社会制度,有是在具体的生产条件上,因社会的存在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所以,这制度反映的是社会的认识。

是社会的人对利益公平、社会正义在一定上的认可。

17 / 17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那么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那么 2.1954 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3.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4.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根底是封建剥削制度 6. 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7.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952 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 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 9. 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2. 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根底是封建剥削制度 13.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根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4.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5.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

16.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 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指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 多项选择题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 3. 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那么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4. " 三大改造指的是"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6. 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7. 毛泽东认为了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8. 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回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 9. 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 “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安排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单选题: 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 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 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 总路线 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 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 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 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 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 点 多选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 义经济 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和平改造 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 阶级 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 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 制征用代管转让 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 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 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 工订货委托加工 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 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毛概第四章重点

1、论十大关系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 答:基本方针: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主要内容:前五条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着眼于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其中前三条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第四、五条讲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开始涉及经济体制改革。这样就初步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新方针。十大关系的后五条讲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都属于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的问题。 2、如何认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答: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些成就的取得,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社会主义也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我们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时期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培养建设起来的。这一时期的建设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的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答: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行政党建设。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六章 3、如何理解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答:三步走内容: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关于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和历史范畴,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也是动态的。由于现代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动态历史进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赋予不同的时代特点,现代化的第三个发展台阶代表的是一定时期世界现代化的先进形态。因此,实现发达现代化,应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其标准也是相对的和动态的。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现代化的内涵远比工业化宽泛。现代化的内涵具有的特征,虽然什么是基本实现或完全实现现代化,目前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所谓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涵义是:其一,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即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其二,这个现代化的实现程度还是初步的,基本的,或中等发达的。从工业化开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历史进程。

毛概第四章知识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型社会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型社会形态【过渡期1949——1956】。 过渡时期的特征 ?三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阶级力量?工人阶级 ?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主资产阶级 ?两条道路?资本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 ?两个阶级矛盾?资产阶级 ?工人阶级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过程 五种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理由:从1949年到1952年三年时间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两个转变 稳步的由农业国转为工业国 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为社会主义国家 ?1953年12月毛泽东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表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一化三改】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社会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提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现实可能性 ?物质基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重要依据: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

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的道路的要求。 ?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 ?有利的国际环境: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 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 争停战也是世界形势开始缓和。】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积极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积极表现在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发展互助合作由逐步限制到最后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农业社会大体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

东南大学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要点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成果,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中介和桥梁。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它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具有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内主要矛盾: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在外部是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 二、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关于如何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毛泽东曾有两种不同的设想,即“将来突变论”和“现在渐变论”。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即提出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 1952年9月,毛泽东提出新的设想,即从现在开始要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再采取突变的方式实现过渡。 2、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1953年6月,毛泽东第一次论述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 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 〔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 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应的三个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就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③文化方面,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它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与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是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重点: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

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1)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 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

毛概 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中国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探索了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实践看其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通过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这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发展。 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看一张图片)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即: 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

毛概第四章(汇编)

毛概第四章(汇编) 第一篇: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重点: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课件展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

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1)原因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第三、在当时冷战格局下唯一给与我们经济和技术援助的国家就是苏联 “以苏为鉴“”取得成果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五”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

毛概第四章的资料

---------------------------------------------------------------最新资料推荐------------------------------------------------------ 毛概第四章的资料 co m/ 毛泽东与新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上得到了解决;这就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创造了政治前提。 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但是,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世界历史上看,主要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洲各国、美国和日本走过的,而且走通了;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而且也走通了。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欧洲的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实现了社会主义的工业化,苏联成了欧洲的第一强国、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之一。 新中国应当选择什么社会制度,走哪条工业化道路?对于这个问题,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作出了科学的论证,而且在实践中给予了正确的解决。 (1)指出中国必须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指出: 我们应当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 1 / 17

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再次强调: 资本主义道路,也才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会主义,那就要两头落空。 (《毛泽东文集》第 6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299 页)毛泽东的这个主张,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 因为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不通的。 从 19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 经过七八十年的发展,到 1949 年,整个民族工业资本不过只有 20.08 亿人民币。 独立以后的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难以取得真正意义上的经济独立。 这样,中国就会成为外国垄断资本的加工厂和单纯的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就像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那样。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企图主要靠外国提供资金和机器设备等来求得发展,特别是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是不可想象的。

毛概三章和第四章重点知识

第三章 一.近代中国国情的特征、矛盾、任务及革命特征。 半殖民地半封建国情的特点: 1、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2、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3、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体制上,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4、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极端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世界少见。 近代中国社会的矛盾:(主要)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近代中国国情的任务:1.对外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民族独立的国家。 2.对内推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使中国成为一个人民民主的国家。 近代中国国情的革命特征: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什么是总路线? 也称基本路线,指的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它是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总的行动纲领、战略决策或总的方针政策,是制定其他具体工作路线和方针政策的依据。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是怎样的?如何理解?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和敌人。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农民阶级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1)这是民主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这是无产阶级自身的特殊优点决定的 四.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革命政权道路的可能性? 1.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根本原因) 2.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客观原因) 3.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客观原因) 4.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共产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主观条件) 五.三大法宝? 10版81页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著作中: (1)《论十大关系》,这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毛泽东从批评体制的弊端入手,初步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转变。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 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具体而言: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它们为解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的不同形式的人民内部矛盾指明了方向。 4、重要概念的掌握 (1)“三个主体、三个补充”: 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 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 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2)“两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战略目标,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3)两参一改三结合: “两参”即干部参加生产劳动,工人参加企业管理; “一改”即改革企业中不合理的规章制度; “三结合”即在技术改革中实行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

2023毛概第四章总结

2023毛概第四章总结 概述 本文档是对2023年毛概第四章的总结。第四章主要讨论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 的实践和发展,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 红军长征 在第四章中,我们学习了红军长征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这标志着中国革命进 入了新的阶段。长征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的独立自主、群众路线和武装斗争的理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思想在井冈山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 泽东率领党员和农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军事斗争,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一实践过程中,毛泽东总结出了一系列的革命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井冈山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实践和发展。八路军、新四军 等人民军队在毛泽东的领导下,进行了顽强的抗日斗争。毛泽东提出的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在实际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人民解放战争 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战。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通过革命战争,取得了1949年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时期,毛泽东的思想在中国 得以全面实践,并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思想的全球影响 毛泽东思想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全球范围内的革命和社会主义 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三世界国家的启示 毛泽东思想为第三世界国家找到了一条独立自主、走自己的道路的发展道路。 这一思想对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的斗争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社会主义革命运动 毛泽东思想在全球范围内也成为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重要理论支撑。尤其是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许多国家的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对传统的资本主义秩序产生了挑战。 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 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扩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开拓和创新,提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马克思主义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且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结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发展,以及对全球范围内的革命 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毛泽东在长征、井冈山、抗日战争时期以及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实践和总结,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经验。同时,毛泽东思想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启示和全球范围内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思想的实践和发展,不仅为中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完整word版)毛概第四章一节讲义

复习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大意义? 导入新课: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不过当时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苏联模式的,即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并不完善,它存在很多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所 以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由此可见当时我们的经济可谓是“一穷二白”。(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我曾经说过,我们一为‘穷’,二为‘白’。‘穷’就是没有多少工业,农业也不发达。‘白’就是一张白纸,文化水平、科学水平都不高.")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以俄为师",选择苏联模式。 原因: 第一、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搞这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 第二、苏联模式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辉煌,对于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很有吸引力;

毛概第4章

毛概第4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 1.1956年4月,毛泽东在( )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以苏为鉴,独立自主的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新民主主义论》 B.《论十大关系》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人民民主专政》 2.( )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A.《论十大关系》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D.《论联合政府》 3.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是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 )中实现的。 A.相互转化 B.相互对抗 C.又统一又斗争 D.统治和被统治 4.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一般来说,( )是处于主导的.统治地位的.占有压倒的优势,是社会主义事业必定胜利的可靠保证。 A.积极因素. B.消极因素 C.党内因素 D.党外因素 5.在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由革命转向建设的时候,面临着一个( )的问题。 A.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是否要走中国工业化道路 6.毛泽东在( )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A.1956年4月 B.1956年5月 C.1957年2月 D.1957年8月 7.由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 )性质的,所以“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 A.普遍性 B.发展性 C.对抗性 D.非对抗性 8.( )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并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A.党的七大 B.七届二中全会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党的八大 9.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根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中央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到( )上来。 A.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B.对敌对势力进行专政 C.军队建设 D.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 10.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是对抗性矛盾。 A.劳动人民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工人.农民同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 C.人民同国民党遗留大陆的特务组织之间的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