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第一台天文望远镜

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伽利略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人们称之为“伽利略望远镜”,它的特点是物镜是凸透镜(汇聚透镜),目镜是凹透镜(发散透镜)。

望远镜起源于眼镜。人类在约700年前开始使用眼镜。公元1300年前后,意大利人开始用凸透镜制作老花镜。公元1450年左右,近视眼镜也出现了。1608年,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希的一个学徒偶然发现,将两块透镜叠在一起可以清楚看到远处的东西。1609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听说这个发明以后,立刻制作了他自己的望远镜,并且用来观测星空。自此,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诞生了。伽利略凭借望远镜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月球环形山、木星的卫星(伽利略卫星)、金星的盈亏等现象,这些现象有力地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望远镜发展史

望远镜的发展史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不过一般都认为利伯希是望远镜的发明者。望远镜发明的消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一个月之后,他制作的第二架望远镜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远镜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伽里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夜空,第一次发现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盖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后又发现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几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云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使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称为折射望远镜,即使加长镜筒,精密加工透镜,也不能消除色象差,牛顿曾认为折射望远镜的色差是不可救药,后来证明过分悲观的。1668年他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斛决了色差的问题。第一台反望远镜非常小,望远镜内的反射镜口径只有2.5厘米,但是已经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卫星、金星的盈亏等(见附图1)。1672年牛顿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远镜,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至今还俣存在皇家学会的图书馆里。1733年英国人哈尔制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远镜。1758年伦敦的宝兰德也制成同样的望远镜,他采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别制造凸透镜和凹透镜,把各自形成的有色边缘相互抵消。但是要制造很大透镜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02厘米,安装在雅弟斯天文台。1793年英国赫瑟尔(William Herschel),制做了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30厘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1845年英国的帕森(William Parsons)制造的反射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82米。1917年,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镜口径为100英寸。正是使用这座望远镜,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惊人事实。1930年,德国人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将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的优点(折射望远镜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贵,反射望远镜没有色差、造价低廉且反射镜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远镜。战后反射式望远镜在天文观测中发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08米的海尔(Hale)反射式望远镜。1969年在前苏联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装了直径6米的反射镜。1990年,NASA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然而,由于镜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员完成太空修复并更换了透镜后,哈勃望远镜才开始全面发挥作用。由于可以不受地球大气的干扰,哈勃望远镜的图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类望远镜拍下图像的10倍。1993年,美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建成了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其镜面由36块1.8米的反射镜拼合而成。2001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研制完成了“超大望远镜”(VLT),它由4架口径8米的望远镜组成,其聚光能力与一架16米的反射望远镜相当。现在,一批正在筹建中的望远镜又开始对莫纳克亚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发起了冲击。这些新的竞争参与者包括30米口径的“加利福尼亚极大望远镜”(California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简称CELT),20米口径的大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 elescope,简称

原来历史上发明第一台望远镜的人是他……

原来历史上发明第一台望远镜的人是他…… 2009年被联合国定为国际天文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之所以选择这一年,是因为2009年是伽利略发明天文望远镜400周年。400年来,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还有各类工程师们对天文望远镜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得天文学得以飞跃发展,从而让人类能够领略并惊叹于宇宙的大美!本文就来简单讲讲望远镜这400年的历史。早期的望远镜现在公认的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由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 略于1609年发明的(有些英国人不认可,他们觉得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英国人发明的),但第一台望远镜要比这个早一年。1608年,一位名叫Hans Lippershey的荷兰眼镜工匠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对准了放在一起后发现远方的物 体变近变大了,这便是有记录可查的第一台望远镜。虽然这个原始模型的望远镜的放大倍率只有3倍,但这个发明迅速在欧洲流传开来。1609年,在威尼斯的伽利略听说了这件事后立即着手进行改进然后只用了一天就做出来一个放大倍 率达到30的望远镜。他迫不及待地给议员们展示他的发明,议员们看完后就给了伽利略在Padua大学的终身教习职位并把伽利略的工资涨了一倍(顺便提一下Padua大学是全世界 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Padua大学的天文系是最早的天文学研究机构之一,对近现代科学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伽利略在给议员们展示他发明的天文望远镜伽利略把他的望远镜指向了天空,于是天文望远镜在这一刻诞生了。他成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看到木星的卫星的人(木星的四颗明亮的卫星因此也被称为伽利略卫星)、第一个看到土星光环的人、第一个观察到金星跟月亮一样有盈亏的人、第一个看到月亮表面的环形山和山谷的人、第一个通过观察太阳黑子证明了太阳在自转的人、第一个发现银河是由无数恒星组成的人、第一个。。。他的仪器也第一次被叫做'telescope',并且后来专门把他这种折射望远镜叫做'伽利略望远镜'。据说伽利略亲手做出的那一批天文望远镜中的其中一个经由传教士 带到中国后流落在广州民间。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介质中有着不同的折射率,折射望远镜不可避免的存在色差(chromatic aberration)的问题。在17世纪,人们想到的解决色差的办法就是把焦距加长,当焦距足够长的时候,色差就变得可以忽略了。卡西尼在1672年用焦距11米的望远镜发现了土星的第五颗卫星Rhea。对于折射望远镜来说,焦距有多长镜筒就必须要有多长。当时造出的最长镜筒的折射望远镜的焦距达到45米,因为镜筒太长所以在观测的时候需要吊车才能把它固定住,而且由于材质和工艺的问题稍微有一些晃动都会导致镜筒折断等事故。后来惠更斯等人抛弃了镜筒制造出一个直径20厘米焦距达64米的望远镜,Adrien Auzout更是搞出了180米焦距的无镜筒望远镜,但这些怪物很难使用基本

天文望远镜起步知识

折射式望远镜 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米的望远镜(上图)。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用透镜将光线会聚的系统就是折射系统。早期的折射系统用一块单透镜制作,由于玻璃对不同颜色的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严重的色差。为了克服色差引起的成像模糊,用不同折射率的玻璃可搭配成各种消色差的折射系统。常见的有双胶合物镜、双分离物镜、三分离物镜等,分述于下: 1、双胶合物镜 这是一种常用的消色差望远物镜,用不同折射率的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搭配而成,当合理选配时可同时校正球差,色差及正弦差。但由于热胶合会产生玻璃变形而影响精度,一般口径不宜超过80mm。自从有了紫外固化冷胶后,胶合透镜的口径大大增大。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KP150SR,口径为150mm,为冷胶双胶合透镜,成像质量颇为理想。但由于这种物镜不能校正轴外像差,视场角不宜太大,相对孔径也不宜过大。双胶合物镜不能校正二级光谱,其值与焦距成正比,是个定值。只有用特种火石玻璃做负透镜时,二级光谱可减少三分之一(例如ED镜头)。如果莹石玻璃作正透镜,二级光谱可以再降低六分之一。 2、双分离物镜 用于口径较大的望远镜物镜。由于可以利用正负透镜之间的间隙设计,使带球差有所降低,但色球差依然不能校正,二级光谱反而有所增大,其他像差校正与双胶合透镜雷同。但装备稍困难一些,对物镜框的要求高一些。 3、三分离物镜 由于可以任意选择镜面的曲率半径、透镜材料、透镜厚度及相互间隙,可以有利地校正色球差。在相对孔径很小时,如果玻璃选择合适,是可以消除二级光谱的,我们将此类物镜称之为复消色差物镜。三合透镜也可设计成天体照相物镜。 4、四片以上的物镜 为了获得大口径、大相对孔径的透镜系统,满足拍摄和观测大视场天体的需要,可以设计不同组合的折射式天体照相物镜系统。 反射式望远镜 第一架反射式望远镜诞生于1668年。牛顿经过多次磨制非球面的透镜均告失败后,决定采用球面反射镜作为主镜。他用2.5厘米直径的金属,磨制成一块凹面反射镜,并在主镜

望远镜的历史

1608年荷兰眼镜匠汉斯·利伯希发明了第一部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此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1668年牛顿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望远镜内的反射镜口径只有2.5厘米,斛决了色差的问题。1733年英国人哈尔制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远镜。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1758年伦敦的宝兰德也制成同样的望远镜,他采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别制造凸透镜和凹透镜,把各自形成的有色边缘相互抵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远镜直径为102厘米,安装在雅弟斯天文台。1793年英国赫瑟尔(William Herschel),制做了反射式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30厘米,用铜锡合金制成,重达1吨。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1845年英国的帕森(William Parsons)制造的反射望远镜,反射镜直径为1.82米。1917年,胡克望远镜(Hooker Telescope)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威尔逊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镜口径为100英寸。正是使用这座望远镜,哈勃(Edwin Hubble)发现了宇宙正在膨胀的惊人事实。1930年,德国人施密特(BernhardSchmidt)将折射望远镜和反射望远镜的优点(折射望远镜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贵,反射望远镜没有色差、造价低廉且反射镜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结合起来,制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远镜。1950年在帕洛玛山上安装了一台直径5.08米的海尔(Hale)反射式望远镜。1969年在前苏联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装了直径6米的反射镜。1990年,NASA 将哈勃太空望远镜送入轨道,1993年,美国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上建成了口径10米的“凯克望远镜”,其镜面由36块1.8米的反射镜拼合而成。2001设在智利的欧洲南方天文台研制完成了“超大望远镜”(VLT),它由4架口径8米的望远镜组成,其聚光能力与一架16米的反射望远镜相当。现在,一批正在筹建中的望远镜又开始对莫纳克亚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发起了冲击。这些新的竞争参与者包括30米口径的“加利福尼亚极大望远镜”(California ExtremelyLarge Telescope,简称CELT),20米口径的大麦哲伦望远镜(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简称GMT)和100米口径的绝大望远镜(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简称OWL)。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在反射式望远镜发明后的近200年中,反射材料一直是其发展的障碍:铸镜用的青铜易于腐蚀,不得不定期抛光,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和时间,而耐腐蚀性好的金属,比青铜密度高且十分昂贵。1856年德国化学家尤斯图斯·冯·利比希研究出一种方法,能在玻璃上涂一薄层

天文望远镜原理讲解

天文望远镜原理讲解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捕捉天体信息的主要工具。从1609年伽利略制作第一台望远镜开始,望远镜就开始不断发展,从光学波段到全波段,从地面到空间,望远镜观测能力越来越强,可捕捉的天体信息也越来越多。人类在电磁波段、中微子、引力波、宇宙射线等方面均有望远镜。 原理 口径、焦距、焦比 口径(D)是物镜的直径,口径大小决定了光学系统的分辨力。根据瑞利判据,望远镜的分辨力和口径相关。口径越大,分辨力越强。焦距(f)是望远镜物镜到焦点的距离,决定了光学系统在像平面上成像的大小。对于天文摄影来说,物距(被观测天体的距离)可以认为是无穷远,因此像距就等于焦距,所以像平面也被称为焦平面。望远镜焦距越长,焦平面上成的像越大;反之则越小。焦比(F)是望远镜的焦距除以望远镜的通光口径,即F=f/D,它决定焦平面上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数量。也被作为曝光效率的重要指标。焦比越小,焦平面上单位面积接收到的光子就越多;反之则越少。也就是说焦比越小的镜子曝光效率越高。 像差 像差是光学系统成像不完善的描述。具体有球差、色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等。球差存在于球面反射镜的光学系统中,平行于光轴入射的光线经球面透镜或反射镜后不严格地汇聚于一点,远离光

轴的光线汇聚的位置会更加靠近镜子。利用组合透镜和把球面改为抛物面可以改善球差。色差是折射光学系统最明显的像差,它形成于光的色散,这使得星光会出现多种颜色,影响观测。利用多片透镜组合的复消色差系统可以降低色差的程度。彗差是抛物面反射式光学系统中最明显的像差,它是因为倾斜于光轴的入射光无法汇聚一点导致的,这会使得星光看起来像一颗彗星。使用彗差修正镜组可以消除彗差。像散是倾斜于光轴的光出现垂直振动的光波和水平振动的光波不交 汇于一点的现象。越远离视场边缘,像散越严重。安装平场修正镜组可以修正像散。场曲指远离光轴的光线汇聚于一个弯曲的球面上的现象,这会使得成像时出现失焦。畸变指轴上物点与视场边缘具有不同的放大率,物和像因此不完全相似的现象。 折射镜 折射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式折射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式折射镜。因单透镜物镜色差和球差都相当严重,现代的折射望远镜常用复消色差系统。 一般的折射望远镜都是采用开普勒结构。由于折射望远镜的成像质量比反射望远镜好,视场大,使用方便,易于维护,中小型天文望远镜及许多专用仪器多采用折射系统,但大型折射望远镜制造起来比反射望远镜困难得多,因为冶炼大口径的优质透镜非常困难,且大透镜质量巨大,不便操作。 反射镜

关于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锦七篇

关于名人故事作文300字集锦七篇 名人故事作文300字篇1 关于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是谁发明的问题,科技史上早有定论,他就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但伽利略却否认这一点,他说是荷兰人首先发明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608年,荷兰有一位眼镜制造商叫汉斯?李波儿赛,他的两个孩子很调皮,也很聪明。一天,偶然一个机会,两个孩子从店铺里拿来两片透镜,一前一后摆弄着,用眼睛张望着。孩子们惊讶了,他们发现远处教堂上的风标又大又近。李波儿赛得知此事也很高兴,他就用一个简易的筒,把两块透镜装好。这就是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 1609年,发明望远镜的消息传到了意大利,伽利略知道了,就按此方法制作了一个放大3倍的望远镜。后又经过改进,使望远镜一下子放大20倍。他用此观察星星,居然可以观察到木星的圆面,看到了月球上高低不平的环形山。1610年,他又用放大30倍的天文望远镜观察到木星的4颗卫星,看到金星的圆缺变化。 正因为是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的性能,又用来观察星星、月球、金星以及太阳等天体,并首次发表观察结果,因此确切地说,是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而那位汉斯?李波儿赛则是望远镜的发明人。 名人故事作文300字篇2 达.芬奇在十四岁那年,到佛罗伦斯拜著名艺术家弗罗基俄为师。弗罗基俄是位很严格的老师,他给达.芬奇上的第一堂课就是画鸡蛋。开头,达.芬奇画得很有兴致,可是以后第二课,第三课。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这使达.芬奇想不通了,小小的鸡蛋,有甚么好画的?有一次,达.芬奇问老师:‘为甚么老是让我画鸡蛋?’老师告诉他:‘鸡蛋,虽然普通,但天下没有绝对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鸡蛋,角度不同,投来的光线不同,画出来也不一样,因此,画鸡蛋是基本功。基本功要练到画笔能圆熟地听从大脑的指挥,得心应手,才算功夫到家。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他每天拿着鸡蛋,一丝不苟地照着

望远镜的原理及发展历史

望远镜的原理及发展历史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凹透镜和凸透镜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利用通过透镜的光线折射或光线被凹镜反射使之进入小孔并会聚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而被看到。又称“千里镜”。望远镜的第一个作用是放大远处物体的张角,使人眼能看清角距更小的细节。望远镜第二个作用是把物镜收集到的比瞳孔直径(最大8毫米)粗得多的光束,送入人眼,使观测者能看到原来看不到的暗弱物体。1608年荷兰人汉斯·利伯希发明了第一部望远镜。16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伽利略·伽利雷发明了40倍双镜望远镜,这是第一部投入科学应用的实用望远镜。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小镇的一家眼镜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现远处的教堂塔尖好象变大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现了望远镜的秘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像空间具有较大的张角,使本来无法用肉眼看清或分辨的物体变清晰可辨。所以,望远镜是天文和地面观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一种通过物镜和目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束仍保持平行射出的光学系统。根据望远镜原理一般分为三种。BOSMA博冠望远镜. 一种通过收集电磁波来观察遥远物体的仪器。在日常生活中,望远镜主要指光学望远镜。但是在现代天文学中,天文望远镜包括了射电望远镜,红外望远镜,X射线和伽马射线望远镜。近年来天文望远镜的概念又进一步地延伸到了引力波,宇宙射线和暗物质的领域。或者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千里镜”。它主要包括业余天文望远镜,观剧望远镜和军用双筒望远镜。 常用的双筒望远镜还为减小体积和翻转倒像的目的,需要增加棱镜系统,棱镜系统按形式不同可分为别汉棱镜系统(RoofPrism)(也就是斯密特。别汉屋脊棱镜系统)和保罗棱镜系统(PorroPrism)(也称普罗棱镜系统),两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是相似的。个人使用的小型手持式望远镜不宜使用过大放大倍率,一般以3~12倍为宜,倍数过大时,成像清晰度就会变差,同时抖动严重,超过12倍的望远镜一般使用三角架等方式加以固定。 与此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

关于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的科普类作文1500字

关于贵州天眼射电望远镜的科普类作文1500字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深深迷恋着深邃的星空,仿佛这个世界的一切奥秘都能从星空里寻到答案。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观测从此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随着技术的进步,天文望远镜又慢慢分化成了很多不同的分支: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X射线望远镜、伽玛射线望远镜,等等。 光学望远镜是传统光学天文学的主要观测仪器,研究天体发出的光波部分;射电望远镜则是射电天文学的主要观测仪器,研究天体发出的电磁波频谱部分。与光学望远镜不同,射电望远镜可以在白天使用,也可以在夜间使用。 由于行星、恒星、星云和星系等天文射电源离我们非常遥远,来自它们的射电波非常微弱,所以射电望远镜需要非常大的天线来收集足够的射电能量来研究它们,同时还需要非常灵敏的接收设备。也正因为如此,射电望远镜往往“以大为美”。 射电望远镜的形态也各不相同,有抛物面的、球面的、带状的,甚至还有将大量射电镜连起来组成的阵列。本期《人类工程的奇迹》,就将带大家探寻全球10大射电望远镜,一起领略人类的科技之美、天文之美。 用来识别天文射电源的第一个无线电天线是由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工程师卡尔·吉德·央斯基于1932年建造的。扬斯基被指派负责识别可能干扰无线电话服务的静电源。扬斯基的天线是一个偶极子和反射器阵列,设计用来接收频率为

20.5兆赫(波长约14.6米)的短波无线电信号。它安装在一个转盘上,可以向任何方向旋转,因此得名“扬斯基旋转木马”。它的直径大约是100英尺(30米),高20英尺(6米) 。通过旋转天线,可以确定接收到的干扰射电源(静态)的方向。天线旁边的一个小棚里有一个模拟的纸笔记录系统。在记录了几个月来自四面八方的信号后,扬斯基最终将这些信号分为三种静态信号:附近的雷暴、远处的雷暴和来源不明的微弱持续嘶嘶声。扬斯基最终确定“微弱的嘶嘶声”重复了23小时56分钟。这个周期是一个天文恒星日的长度,是位于天球上的任何“固定”物体回到天空中相同位置所花费的时间。因此,扬斯基怀疑嘶嘶声来自太阳系之外,通过比较他的观测和光学天文地图,扬斯基得出结论,辐射来自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心的人马座方向最强。 业余报务员格罗特·雷伯是后来被称为射电天文学的先驱之一。他于1937年在伊利诺伊州惠顿的后院建造了第一个直径9米(30英尺)的抛物面“碟形”射电望远镜。他重复了扬斯基的开创性工作,将银河系确定为第一个远离世界的射电源,并以极高的无线电频率进行了第一次天空调查,发现了其他无线电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雷达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在战后应用于射电天文学的技术,射电天文学成为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大学和研究机构建造了大型射电望远镜。 此刻在贵州山区有一架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叫FAST,不过大家一般都称呼它为“中国天眼”。 此刻在贵州山区有一架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它叫FAST,不过大家一般都称呼它为“中国天眼”。 当然了,性能如此强大的望远镜造价肯定是不菲的,据统计整个FAST天眼建设期间,我国一共花费了11.5亿元人民币,而且每天的维护费也需要40万

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望远镜是谁发明的 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那么望远镜是谁发明的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介绍望远镜的由来,一起来看看吧! 望远镜的由来 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眼镜师汉斯·李波尔(Hans Lippershe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一次,两个小孩在李波尔的商店门前玩弄几片透镜,他们通过前后两块透镜看远处教堂上的风标,两人兴高采烈。李波尔赛拿起两片透镜一看,远处的风标放大了许多。李波尔赛跑回商店,把两块透镜装在一个筒子里,经过多次试验,汉斯·李波尔发明了望远镜。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小镇好几十个望远镜眼镜匠都声称发明了望远镜。 与此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始研究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宽阔。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建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观察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状的太阳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明了黑子确实是观察到的真实存在。在观察太阳时沙伊纳装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则没有加此保护装置,结果伤了眼睛,最后几乎失明。荷兰的惠更斯为了减少折射望远镜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长近6米的望远镜,来探查土星的光环,后来又做了一台将近41米长的望远镜。 望远镜的基本原理 望远镜是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目视光学仪器,能把远物很小的张角按一定倍率放大,使之在

天文望远镜

天文望远镜 1.伽利略式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2厘米,长约12厘米的望远镜。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2.开普勒式望远镜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 3.施密特式折反射望远镜 折反射式望远镜最早出现于1814年。1931年,德国光学家施密特用一块别具一格的接近于平行板的非球面薄透镜作为改正镜,与球面反射镜配合,制成了可以消除球差和轴外象差的施密特式折反射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光力强、视场大、象差小,适合于拍摄大面积的天区照片,尤其是对暗弱星云的拍照效果非常突出。施密特望远镜已经成了天文观测的重要工具。 4.马克苏托夫式 1940年马克苏托夫用一个弯月形状透镜作为改正透镜,制造出另一种类型的折反射望远镜,它的两个表面是两个曲率不同的球面,相差不大,但曲率和厚度都很大。它的所有表面均为球面,比施密特式望远镜的改正板容易磨制,镜筒也比较短,但视场比施密特式望远镜小,对玻璃的要求也高一些。 由于折反射式望远镜能兼顾折射和反射两种望远镜的优点,非常适合业余的天文观测和天文摄影,并且得到了广大天文爱好者的喜爱。 5.欧洲甚大望远镜 欧洲南方天文台自1986年开始研制由4台8米口径望远镜组成一台等效口径为16米的光学望远镜(VLT)。这4台8米望远镜排列在一

条直线上,它们均为RC光学系统,焦比是F/2,采用地平装置,主镜采用主动光学系统支撑,指向精度为1″,跟踪精度为0.05″,镜筒重量为100吨,叉臂重量不到120吨。这4台望远镜可以组成一个干涉阵,做两两干涉观测,也可以单独使用每一台望远镜。 6.双子望远镜 双子望远镜(GEMINI)是以美国为主的一项国际设备(其中,美国占50%,英国占25%,加拿大占15%,智利占5%,阿根廷占2.5%,巴西占2.5%),由美国大学天文联盟(AURA)负责实施。它由两个8米望远镜组成,一个放在北半球,一个放在南半球,以进行全天系统观测。其主镜采用主动光学控制,副镜作倾斜镜快速改正,还将通过自适应光学系统使红外区接近衍射极限。 7.日本昴星团望远镜 这是一台8米口径的光学/红外望远镜(SUBARU)。它有三个特点:一是镜面薄,通过主动光学和自适应光学获得较高的成象质量;二是可实现0.1″的高精度跟踪;三是采用圆柱形观测室,自动控制通风和空气过滤器,使热湍流的排除达到最佳条件。此望远镜采用Serrurier 桁架,可使主镜框与副镜框在移动中保持平行。大天区多目标光纤光谱望远镜LAMOST(郭守敬)这是中国已建成的一架有效通光口径为4米、焦距为20米、视场达20平方度的中星仪式的反射施密特望远镜。 它的技术特色是: 1.把主动光学技术应用在反射施密特系统,在跟踪天体运动中作实时球差改正,实现大口径和大视场兼备的功能。 2.球面主镜和反射镜均采用拼接技术。 3.多目标光纤(可达4000根,一般望远镜只有600根)的光谱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突破。 LAMOST把普测的星系极限星等推到20.5m,比SDSS计划高2等左右,实现107个星系的光谱普测,把观测目标的数量提高1个量级。 8.射电望远镜

望远镜的前世今生

望远镜的前世今生 户外徒步,探索自然,包括观鸟,不能没有一台双筒望远镜。然而很多人对望远镜并不了解。 今天,从历史沿革的角度来说说望远镜的前世今生。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自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眼镜师汉斯·李波尔(Hans Lippershey)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后,望远镜的未来发展就形成两条路线:

一条是天文望远镜,如伽利略制造的世界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另一条就是手持的双筒望远镜。 早期6X30 在早期,双筒望远镜更多的是用于军用,属于武器装备。望远镜的出现,使得战场布控以及单兵作战能力上有了质的飞跃。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这个时期,双筒望远镜以方便携带的6×24、6×30、8×30为主。当时,步兵主要是依靠徒步行进,追求轻便。

现代7X50 后来,随着装甲机械化部队的大规模应用,望远镜上升到了7X50、10X50这类大口径、稳定性更好,但重量也重的型号。

美军M22B 现在,双筒望远镜的设计思想发生较大的改变。首先,现代战争是以装甲机械化作战单位为主,对望远镜的观测稳定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受核战与生化战争的影响,设计望远镜时不得不考虑配带防毒面具时的使用。 于是,可以翻折(升降)的目镜眼杯,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军用望远镜中。这种设计也迅速地被民用望远镜所采用,以方便戴眼镜的用户。而镀膜技术、稳像技术、镜体包胶、非金属材料、激光防护等新技术的广泛使用也大大提升了军用望远镜的性能,如美军现役的单兵望远镜M24,以及指挥用M22B。 望远镜作为一种用于观察远距离物体的光学仪器,除了战争用途之外,在航海、徒步、穿越、观察野生动物、观看大型赛事等等用途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民用望远镜的技术发展,取得快速发展。 以户外观鸟为例,自18世纪末观鸟运动在英国上层社会开始出现,如同现在的高尔夫一样,观鸟活动很快在英国流行起来,并蔓延到世界各地。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与发展

天文望远镜的诞生与发展 展开全文 资本主义的产生、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发起人们的探索精神,把人们的目光引向浩瀚的宇宙,近代自然科学就是在这种物质的和思想的历史条件下诞生,导致17世纪主要在天文学和力学领域中的“科学革命”。人们不断地寻求对天文现象的解释,力求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任何规律的发现及验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观测实践基础之上的,因此人们迫切需要一种工具,更好的观测天文现象,而天文望远镜也就孕育而生。随着天文望远镜的产生,人们陆续发现了一些天文学上的规律,并因为获得有效的观测数据而得到论证。在接下来的天文学发展中,人类的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继而对天文望远镜提出更高要求,在这一趋势之下,天文望远镜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而促进了天文学不断向前发展,也使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愈加深入。 1.天文望远镜的诞生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为4.2厘米,长约12厘米的望远镜。他用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伽利略第一次用这架望远镜观测太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这一小小的举动成就了天文学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伽利略堪称天文望远镜之父。从此,人们观测宇宙的方式发生了180度的转换,相应的人们的宇宙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09年,是伽利略将望远镜用于观测星空400周年,因此,2009年被定为国际天文学年。 在伽利略使用望远镜后,望远镜也传入了中国,中国早期天文学的观测研究与伽利略观测的对象有所不同,中国天文学家主要将望远镜用于日食观测,并记录下珍贵的数据资料,在望远镜的帮助下,中国古代天文学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第一个望远镜谁发明

第一个望远镜谁发明 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的创造1608年荷兰米德尔堡一位不有名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最初的主意并非伽利略,是受人启发才自制并改良的,但基于他的奉献,大家都认为他是创造者。 17世纪初的一天,荷兰密特尔堡镇一家眼镜店的主人科比斯赫,他为检查磨制出来的透镜质量,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镜排成一条线,通过透镜看过去,发觉远处的教堂的塔好象变大而且拉近了,于是在无意中发觉了望远镜原理。1608年他为自己制作的望远镜申请专利,并遵从当局的要求,造了一个双筒望远镜。据说密特尔堡镇好几十个眼镜匠都宣称创造了望远镜,不过普通都认为利比赫是望远镜的创造者。 望远镜创造的音讯很快在欧洲各国流传开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得知这个音讯之后,就自制了一个。第一架望远镜只能把物体放大3倍。一个月之后,他制作的第二架望远

镜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远镜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伽里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看夜空,第一次发觉了月球外表高下不平,笼罩着山脉并有火山口的裂痕。尔后又发觉了木星的4个卫星、太阳的黑子运动,并作出了太阳在转动的结论。 几乎同时,德国的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开场讨论望远镜,他在《屈光学》里提出了另一种天文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两个凸透镜组成,与伽利略的望远镜不同,比伽利略望远镜视野广阔。 但开普勒没有制造他所介绍的望远镜。沙伊纳于1613年1617年间首次制作出了这种望远镜,他还遵照开普勒的倡议制造了有第三个凸透镜的望远镜,把二个凸透镜做的望远镜的倒像变成了正像。沙伊纳做了8台望远镜,一台一台地云观看太阳,无论哪一台都能看到一样样子的太阳黑子。 因而,他消除了不少人认为黑子可能是透镜上的尘埃引起的错觉,证实了黑子的确是观看到的真切存在。在观看

试论伽利略制造与使用望远镜的意义

试论伽利略制造与使用望远镜的意义 作者:黄晓亮 来源:《人间》2016年第28期 摘要:伽利略于1609年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并且伽利略通过这台天文望远镜观测到了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太阳黑子和木星的4颗卫星。由此,当这台望远镜对准星空的时候,天文学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神秘星空的面纱已经被揭下,其中的秘密也一个一个的被人类所发现,结束了人类肉眼观察天空的时代,望远镜成为人类的千里眼。 关键词:伽利略;望远镜;天文学 中图分类号:U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286-01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太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心。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各种天体的运行情况认识到昼夜更替和四季交替的规律,并且设定了一天的时间和方向的辨别。由此,天文学成为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在没有望远镜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观察天体的情况,然后进行初步的测量和计算它们的运动规律。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期,望远镜这种光学仪器的产生。 当伽利略把第一台放大倍数为32倍的望远镜指向天空时,宇宙的神奇秘密便一一的展现在眼前。伽利略在《星空信使》一书中详细的记录了自己通过望远镜对宇宙的观测数据。1609年12月的一个夜晚,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了月亮,他观察到月球的表面并不是像我们肉眼所看到的那样圆润光洁,而是一个多山多坑的崎岖表面。伽利略将自己对月球表面的观测一一绘制了下来。同样的,在他观测金星时,他发现金星也有类似月亮盈亏圆缺的情况,金星有时呈眉形,有时呈半圆或者圆形,伽利略認为这种变化显然是金星受太阳光照亮的球面大小不同所导致的,说明了金星是围绕着太阳运行而不是围绕着地球运行的。这一发现使用传统托勒密的“地心说”是完全无法解释的,而哥白尼的“日心说”则能够很容易的解释。在伽利略众多的新发现中,最让他兴奋的是1610年1月7日他发现木星周围有四颗卫星,他通过十几天的观察和记录发现,木星周围的小星星有时是一边三颗,有时是一边两颗另一边一颗,最多的时候出现过四颗。后人将上述的这四颗卫星称之为“伽利略卫星”用以纪念伽利略的杰出贡献。伽利略的使用望远镜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对当时的天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进步意义,其中最为意义重大的我认为是他的观测数据,为日心说的成立给予了有力的事实依据。他的发现轰动了当时的宗教界,一些崇拜旧学说的人说伽利略所观测到的是望远镜上的幻象,并不是真实的。他也几次前往罗马教庭,想要说服教皇给予他宣传日心说的自由机会,这让他陷入了宗教裁判所的纠纷中,并且教庭于1616年颁布禁令,声明不准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宣传日心说。而他也被判处终身监禁。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军事、经济建设及生活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美誉之称。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追溯历史,去寻觅天文望远镜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足迹。 早先的望远镜是玩具 17世纪初,在荷兰的米德尔堡小城,眼镜匠利珀希几乎整日在忙碌着为顾客磨镜片。在他开设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透镜琳琅满目,以供客户配眼镜时选用。当然,丢弃的废镜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里的废镜片成了利珀希三个儿子的玩具。 一天,三个孩子在阳台上玩耍,小弟弟双手各拿一块镜片靠在栏杆旁前后比划着看前方的景物,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两个小哥哥争先恐后地夺下弟弟手中的镜片观看房上的瓦片、门窗、飞鸟……它们都很清晰,仿佛是近在眼前。利珀希对孩子们的叙述感到不可思议,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儿子说的那样试验,手持一块凹透镜放在眼前,把凸透镜放在前面,手持镜片轻缓平移距离,当他把两块镜片对准远处景物时,利珀希惊奇地发现远处的视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有趣的现象被邻居们知道了,观看后也颇感惊异。此消息一传开,米德尔堡的市民们纷纷来到店铺要求一饱眼福,不少人愿出一副眼镜的代价买下可观看物景变近的镜片,买回去后当作“成人玩具”独自享用,结果废镜片成了“宝贝”。受此启示,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利珀希意识到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于是向荷兰国会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1608年10月12日,国会审议了利珀希的申请专利后给予了回复,受理的官员指着样品对发明人提出改进要求:能够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看;“玩具”是大类,申请专利的这个玩具应有具体的名称,利珀希很快照办了。接着他又在一个套筒上装上镜片,并把两个套筒联结,满足了人们双眼观看的要求,又经过冥思苦想将这个玩具取名为“窥视镜”。这一年的12月5日,经改进后的双筒“窥视镜”发明专利获得政府批准,国会发给他一笔奖金以示鼓励。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问世 1609年6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威尼斯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信,告诉他有个荷兰眼镜商造出“窥视镜”,利用镜片的组合可看清远处的景物。 伽利略获得信息后意识到它具有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价值,立即返回帕多瓦集中精力研究光学和透镜,反复琢磨并亲自动手将镜片安装在铜筒的两端,铜筒则被定置在固定架上。最初望远镜只能放大3倍,在此基础上,伽利略不断地摸索改进,使望远镜能够放大32倍,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就这样问世了。 从1609年末到1610年初,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用这台划时代的天文仪器进行天体观测:

天文望远镜的光学系统

1848年建成的辛辛那提天文台折射望远镜影像。 折射望远镜 折射望远镜是一种使用透镜做物镜,利用屈光成像的望远镜。折射望远镜最初的设计是用于侦查和天文观测,但也用于其他设备上,例如双筒望远镜、长焦距的远距照像摄影机镜头。较常用的折射式望远镜的光学系统有两种形式:即伽利略式望远镜和开普勒式望远镜,其优点是成像比较鲜明、锐利;缺点是有色差。 发展历史 折射镜是光学望远镜最早的形式,第一架实用的折射望远镜大约在1608年出现在荷兰,由三个不同的人,密德堡的眼镜制造者汉斯·李普希和杨森、阿克马的雅各·梅提斯,各自独立发明的。伽利略在1609年5月左右在威尼斯偶然听说了这个发明,就依据自己对折射作用的理解,改进并做出了自己的望远镜。然后伽利略将他的发明细节公诸于世,并且在全体的议会中将仪器向当时的威尼斯大公多纳托展示。伽利略也许声称独立地发明了折射望远镜,而没有听到别人也做了相同的仪器。 折射望远镜的设计

架折射望远镜有两个基本的元件,做为物镜的凸透镜和目镜,折射望远镜中的物镜,将光线折射或偏折到镜子的后端。折射可以将平行的光线汇聚在焦点上,不是平行的光线则汇聚到焦平面上。这样可以使远方的物体看得更亮、更清晰和更大。折射望远镜有许多不同的像差和变形需要进行不同类型的修正。 伽利略式望远镜 与伽利略设计出来的原始形式相同的望远镜都称为伽利略望远镜。他使用凸透镜做物镜,和使用凹透镜的目镜。伽利略望远镜的影像是正立的,但视野受到限制,有球面像差和色差,适眼距(eye relief)也不佳。 开普勒式望远镜 开普勒式望远镜是开普勒改善了伽利略的设计,在1611年发明的。他改使用一个凸透镜作为目镜而不是伽利略原来用的一个凹透镜。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从目镜射出的光线是汇聚的,可以有较大的视野和更大的适眼距,但是看见的影像是倒转的。这种设计可以达到更高的倍率,但需要很高的焦比才能克服单纯由物镜造成的畸变。(约翰·赫维留建造焦长45米的折射镜。)这种设计也使用在显微镜在焦平面上(用于测量被观测的两个物体之间角距离的大小)。 消色差折射镜 消色差的折射镜是在1733年由一位英国律师切斯特·穆尔·霍尔发明的,虽然专利权给了另一位独立发明的约翰Dollond。这项设计使用两片玻璃(有不同色散度的"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做物镜,降低了色差和球面像差。两两片玻璃的每一个面都要抛光,然后组合在一起。消色差透镜可以让两种不同波长(通常是红色和蓝色)的光,都能聚焦在相同的焦平面上。 高度消色差折射镜

天文望远镜演变历史

天文望远镜演变历史 宇宙大爆炸、黑洞、黑子、太阳系外星球、棕矮星、类星体、宇宙射线、银河系等一系列有关宇宙和太空的现象与名词,如果没有伽利略的发明也许都将不复存在。望远镜已经成为人类文化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它不仅使天文学发生了革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科学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为了以纪念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天体400周年,联合国把2009年定为国际天文年。 中国古代“望远镜”浑仪是古代天文学家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观天仪器,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时必不可少的武器。其功能相当于现代的望远镜,不过没有用镜片,以中空的窥管替代 1608年,一名荷兰眼镜商发明了第一架小望远镜。次年,著名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自制望远镜观测星球,从此人类踏上了探索宇宙的新征程。

伽利略组装和使用的折射望远镜 400年来凝聚了人类雄心勃勃的追求与智慧望远镜从小口径到大口径从光学望远镜到全电磁波段望远镜从地面望远镜到空间望远镜——望远镜已经成为人类文化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它不仅使天文学发生了革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其他科学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的宇宙观! “天外有天” 在伽利略之前,沉迷于夜空世界的天文学者只能用他们的肉眼来观察天空。伽利略自制的望远镜所放大的倍率在今天看来小得可怜。但在人类科学史上却引发了一场革命。从那以后,望远镜口径的每一次增大,都导致我们认识宇宙眼界的扩展。 1608年,荷兰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发明了一种奇妙的“光管”能够把远处物体放大,并为此申请了专利。1609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听说此事后,就自行制造出了一架小天文望远镜。这架望远镜口径4.4厘米,长1.2米,放大率只有32倍,而且视野非常狭窄。但是,伽利略利用它观测到了月球陨石坑、太阳黑子、木星的4颗卫星、土星环,并指出银河实际上是由许多恒星构成的。伽利略还观测到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