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中医文献学研究的典范

作者:蔡景峰

关键词:《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内经学书评

――读《〈黄帝内经〉研究大成》

中国传统医学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国内外学术界,在保障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正引起人们的强烈兴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今天的中医学,可以说是繁花似锦,百花争艳。如果要盘根究底,那么,几乎所有的中医学的成就,都可以回溯到同一个根源,那就是《黄帝内经》。如果说,《黄帝内经》在当时是一颗小小的种子的话,那么,它已经发展成一棵参天的大树。换句话说,在二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通过无数前贤的辛勤劳动,以及今人的继承和发扬,《黄帝内经》已经发展成一门内涵极其丰富、理论极为深邃的“内经学”。

对于《内经》的研究之所以称之为内经学,并非杜撰或虚构,而是有其客观事实依据的。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特定的研究范围和深厚的历史渊源,有着一支生机勃勃的研究队伍。以王洪图教授为总主编的《〈内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出版,以下简称《大成》)一书,使人信服地看到一门独立的“内经学”的确已经形成并出现在我国的医学舞台上。

两千多年来,围绕《内经》的研究,古今的学术著作已有400余部,论文何止万篇;涉及的理论问题浩繁、临床技法无数,可谓千头万绪,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大成》的编著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其中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创造性地把千百年来的这些研究成果加以系统化、条理化,把内经学的几乎全部内涵提纲挈领地介绍给读者,是对两千年以来国内外对内经研究的概括和第一次全面的总结。作者们的聪明睿智、高超技巧,确实令人佩服。与以往一般的大成类出版物不同,《大成》不是把几百部书、万篇论文的资料堆砌在一起,或者加以简单的归纳分类,几乎原封不动或稍加整理,就端出来给读者。相反,《大成》的编著者们从数以亿字计的文献资料中,在全面检读的基础上,在总主编的精心设计和策划下,集全体编撰人员的智慧,殚精覃思,作出十分巧妙而合理的安排,将全部内经学的精华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艰巨的中医文献学的系统工程啊!他们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收集所有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研究,更可贵的是他们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搜集、阅读、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消化,取其精华,使之升华,使读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了解整个内经学研究所走过的道路和所已经取得的成果,所达到的水平,更在恰当的地方画龙点睛,提出编撰者个人的见解。尽管这些见解未必都是完全正确的,但却能发人深省,启迪思路,指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和道路。感谢编撰者们为此所付出的艰巨劳动!

《大成》全书七编,430万字,近2800页,内容异彩纷呈。笔者认为每一编的内容都有其各自的特

点,其中关于内经学术研究发展史,前所未见;语言文字学的研究,见解精辟,高度概括;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也发人深省;多学科研究,使人思路开阔,极有启迪作用。所有这些,均成为中医药学是一人伟大的宝库的强有力的证明,可谓美不胜收。我作为一名从事医学史研究40余年的专业研究者,对《内经》并无专门研究,但通过浏览《大成》,的确了解了当今内经学发展的水平以及所已取得的成就,对此有了较全面的印象的概念。应该说,《大成》的读者并不仅限于从事《内经》专业研究的学者,对于从事其他学科的中医学专家也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具有很高阅读价值,值得一读。举个例子,我本人正在研究一个关于古代脉学的问题,想了解我国脉学发展的过程、已取得的成绩,以及对这些过程的研究现状。对此,我从《大成》中取得了相当完整的印象和启示,如对于古代脉理的精华、脉象与气血经络的关系、藏象学说与脉象的关系、脉象上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现象,诊脉从脏腑经脉遍身诊法到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诊脉法到独取寸口法的发展过程等都有精彩的论述,此外,还引用近人王玉川教授对人寸诊法的评论,用敦煌古医经残卷之异文考释《素问·三部九候论》的论述,互为印证,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当以何者为佳。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大成》确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内经》历史文献学的空前总结,既有对前人研究的总结和概述,更有编撰者创新的见解。它为中医文献学研究树立了一个楷模和典型,创造了新的研究方法,值得认真加以总结和学习。

但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对像《大成》这样一个前无古人的文献学巨大系统工程,当然不可能要求它完美无缺。出于对《大成》的爱护,笔者在这里提出几点希望。

首先,对一部400余万字的巨著,全书缺少一个可以检索的索引,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学术著作不附全书索引,这似乎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学术著作的通病,只有极个别著作给读者提供了这种方便。索引不仅是读者检索的便利,也是一部理想的学术著作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此巨大的学术著作,涉及的名词、术语、事项何止百千。举个十分简单的例子,在《大成》中的前言(代序)中,曾提到《灵枢》中有一种叫“振埃”的刺法,对过敏性哮喘有奇效。然而,找遍全书有关刺法、针灸、经络的篇章,未能找到这一刺法。这种《内经》中提到的古老治法既然有奇效,理应发掘总结。但要在这部400余万字的书中找到这种治法,真有到大海捞针之感。如果有一个完整的索引,读者就能轻而易举地知道除了代序中提到它以外,有在其他地方提及。这样看来,索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全书的完整性、深度和广度。现今电脑检索业已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及出版事业中,编制一个完整的索引当不会再像古代那样困难了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多学科研究内经学的过程中,不能不提及这个领域的问题,但《大成》对此是疏漏了。《素问·异法方宜论》中的有关段落早已被各族医学专家学者引为该民族对中医(汉族医)学贡献的依据。既然认为吴又可的温疫学说导源于对《内经》疫疠的发挥,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不把朝鲜族的“四象人”和“四象医学”的渊源追溯到《内经》有关篇章。朝医经典《东医寿世保元》(李济马著)指出:“《灵枢》书中有太少阴阳五行人论,而各得外形,未得脏理,未尽精究也。”四象人的理

论显然导源于五行人。同理,也不能不把藏医学中的“冲甘恰”诊脉部位和诊脉时机、脉位与脏腑的关系等,与《内经》的脉学理论互相联系起来。诸如此类,都体现了祖国医学是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创造的。

《内经》中“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早已被现代的一些学者奉为预防医学思想的萌芽,是中医预防医学的嚆矢,有的学者甚至提出“未病学”的学科。《大成》中虽有个别章节涉及一点治未病的内容,但着笔不多,未能形成专节,似乎是一个缺陷。

在个别有关医史文献的问题上,《大成》的处理方法,似还应该再斟酌。如在第二编一章一节中,有秦越人对《黄帝内经》脉学、脏象等的发挥的内容。文中指的是《难经》对《内经》脉学等方面的发挥。文中又述及秦越人是春秋战国时人。然而,《内经》本身的部分篇章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与秦越人是同时代的作品,秦越人又如何对它加以发挥?这个医学史上有争论的问题,是基于有学者认为《难经》是秦越人本人或反映秦越人的思想,或者是该学派的著作。准此,如把此标题改为《难经》对《内经》的发挥,则无不妥。《大成》没有必要陷入关于《难经》作者之争的漩涡里。

笔者注意到在《大成》的编委中,有韩国学者,表明内经学的国际性。但全书对韩国于内经学的贡献谈之甚少,只是在书末附有韩国在现代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若干论文目录。但是,除上述四象医学可以认为导源于《内经》有关记载的发挥之外,古代朝鲜国的医籍还有诸如光步八年李圭?所撰的《黄帝素问节要》四卷;其他重要经典如金礼蒙等的《医方类聚》及《东医宝鉴》中,也都大量引用《素问》及《灵枢》和其他后代的有关著作,这些似不应忽略。

最后,就是《大成》的行文风格的问题,一部多人合作的集体著作,难免有风格各异的行文方法,这是这类创作难以避免的技术性通病。但对于明显的不协调处,似应由一二位编撰人在通读全稿后,尽量予以统一。本书总体上行文流畅,文字通顺优美,无懈可击。但有些用词似较难解,如“本格”,“回溯到流派的相异中”,“反论”(P.809)一类语言,似乎不合汉语习惯,如能作些修改,使汉文读者较易读懂则更好。

“金无足赤”,《大成》的这些问题,绝不影响这部学术巨著的高尚品位。它是迄今笔者所见到的一部最为精彩的、有关中国经典文献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限于个人水平,对它的特点、优点,体会还不够深刻,未能尽述,而前面所提的几点希望,又不免有吹毛求疵之嫌。但是,出于对一部杰作的爱护,只要是对它的更臻完善有所帮助,哪怕算是锦上添“花”,我认为那也是值得的。

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蔡景峰国医之路QQ群189954839

竭诚欢迎爱好中医,或者从事中医,药学的同学,师长,民间传承等加入探讨交流,一起共同发展中医,包括汉,藏,苗,蒙等各民族传统医学。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参考文献汇总

【参考文献汇总(文学、翻译、语言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流)【文学类】 戴维洛奇小说的艺术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高奋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源与流宁波:宁波出版社,2000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胡经之,王岳川主编文艺学美学法论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 黄晋凯主编荒诞派戏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霍夫曼佛洛伊德主义与文学思想王宁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拉曼塞尔顿编文学批评理论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霍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4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柳鸣九编选新小说派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吕同六主编20世纪世界小说理论经典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历史评论专集王长荣译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0 罗德霍顿美国文学思想背景房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梅佛里德曼意识流,文学手法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5 史志康主编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1998 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历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 殷企平小说艺术管窥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5 【语言学】 奥马利第二语言习得的学习策略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陈保亚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丁言仁英语语言学纲要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桂诗春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侯维瑞英语语体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黄国文语篇与语言的功能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李延富主编英语语言学基本读本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刘润清等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册)北京:测绘出版社,1988 刘润清等语言学入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新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戚雨村现代语言学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秦秀白文体学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孙志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95—199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索绪尔普通语言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与中医学的关系 功能医学来源于临床西医,属于精准医学;中医学是属于模糊医学、经验医学。本人观点,功能医学和中医学都是医学发展的结果,是随着科技进步,实际研究疾病经验的丰富,以及专业知识的丰富,通过实际操作,总结出来的对于人体健康更有益的思维模式。 目前认为,中医是宏观学说,西医是微观学说,功能医学是从分子角度,从生理、生化机制上更好地论证中医的科学性。两者有许多共同性。 1、强调整体观念功能医学认为:病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是一个内外动 态平衡的有机整体。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 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整体观念是中医方法论和认识论的核心。 2、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功能医学认为现代慢性病是基因易感性和环境 共同作用而产生。我们的基因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中 医学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人类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精微而生 存,并随着四时寒热温凉、生长收藏的规律以及地理环境的变迁而生活 着。中医提倡的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统一;功能医学研究 的是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后,如何保护健康,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3、遵循以病人为中心,因人而异功能医学在治疗病患的过程中,是以 病人为中心,不是以疾病为中心。一种功能的失衡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 产生,一种疾病的产生可能是不同功能失衡的结果。中医学能够辩证地 看待病和证的关系,可以看到一种病包括几种不同的证,也看到不同病 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中证。在临床治疗时,采取“同病异治”或 “异病同治”的方法。辨证论治很注意“人、病、证”三者之间的辩证 关系,强调因人而异的特殊性,而不是病的一般性,即强调个体的差异 性。由于证有动态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辩证论治是一种动态的诊疗体系。 4、均有预防医学的理论功能医学主张要注意平时的功能储备,始终让机 体处于一个健康运行状态,防止功能紊乱的发生;对于机体已经功能下 降,出现症状,要让机体功能迅速恢复平衡;对于机体的平衡被打破, 发展到严重的症状乃至疾病状态,要寻找疾病产生的根源,阻止疾病的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101基础医学院专业名称: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20141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中医综合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严季澜、王育 林、马燕冬、 张家玮、黄作 阵 张其成、赵 艳、段晓华、 杨东方、李良 松、佟海英

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21丰匿冼眉廉夏孩味値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裸冼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601丰诸匿聋吉堂窗赵官汷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诸匿聋吉革浦扯懂肾草研砖你看柔刷突 粗 2弥亁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丰药碍兑疬跃蛙柔盒 3叹除母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砖柔盒碍堂窗突粗 4校孩权奴匿孩 孩声 突粗 周 资涂碍皇令眉由孩堂窗?药由耶碰呮族碍柔 盒 5弥守怓着匿孩割早丰匿药革浦众免碍柔刷突粗?丰药夏普沿盒

占声摹砖盒孩突粗 6登谦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浦石缆屺砖咖肾砖碍柔盒突粗 7潫徢蒙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堂窗突粗 8协茜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浦石舟并痵呻破碍切孔柔盒突粗?浦石 符耶编肘研砖碍药由纽钉耐胞年史碍开素 10唤炾协着匿孩 硖声 早摹丰药专肺罚胁北 11赵乩映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妺算帽看丰药碍你看柔刷突粗 12杧满燖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普药由轮堂窗碍皇令突粗?丰匿资取碍皇令 突粗 13则捂查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药盒孩突粗?丰药沿 盒孩突粗 14弥剑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药寻设织冈碰耐胞碍跃播你看 15阳秃楔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兑疬懂研砖切孔柔刷突粗 16辅守徠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17邓策共奴匿孩 硖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令跨编肘研砖碍柔刷咖由轮堂窗 突粗 18杧偶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肝草研砖你看碍柔盒?丰药拷氻 北碍切孔柔盒?构沿丰药碍宋八懂贺任 19杧徣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匿药拷夜噪宙罚胁北突粗 20郭偶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绿孔咖卷孔取眉碍柔刷仪友丰匿药碍平鼠 你看咖柔刷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专业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专业 《目录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科。通过对图书的查寻、鉴定、著录、评价及目录的编制,完成向读者揭示与报导文献的任务。因此,目录学是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是科学研究的指南。学习《目录学》这门课程,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承担科学研究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的能力。《目录学》的内容包括:目录学概说、目录学释名、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目录学的分类方法、综合性书目、中医专科目录、类书、丛书等。《目录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目录学概说、目录学释名、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目录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目录学的分类方法等内容是目录学的基本理论,是利用目录的前提。综合性书目、中医专科目录、类书、丛书等内容是介绍各种检索的工具书及其利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理论的阐发,又要注重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要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本课程计划安排85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5学时,见习10学时。课堂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讨论。见习主要是带领学生查阅各种综合性目录、中医专科目录、类书和丛书。并且撰写一份中医古籍的叙录体提要。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级内容。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目录学概说【教学内容】 第一节目录学释名(1) 一、目录 二、目录工作 三、目录学 四、普通目录学与专科目录学 五、目录、目录工作、目录学三者的关系 第二节目录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1) 一、目录学的研究对象 二、目录学的内容 第三节目录学的作用(1.5) 一、图书馆工作的指导 二、读书治学的入门向导 三、科学研究的指南 四、目录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 第四节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0.5) 一、目录学与版本学、校雠学的关系 二、目录学与图书馆学的关系 三、目录学与学术史的关系 四、目录学与情报学的关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 ?[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 ?[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 ?[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 ?[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1) ?[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我对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中医文化也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对中医学有了一定的了解。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中医发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典籍《内经》为中药基本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了先秦以来丰富的药学资料而成书。它的问世,标志着中药学的初步确立。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与养生等问题,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对当时哲学领域的一部分重大问题如阴阳、五行、气、形神关系等进行了探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中医学中成功的运用辨证论治的专著,成为历代医家辨证论治之楷模。晋、隋、唐时期丰富的医疗实践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充实与系统化。宋、金、元时期的医家结合前代理论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中医学体系产生了突破性的进展。明清时期在集古代中医大成的基础上,结合该时期医家临床研究经验与哲学研究成果,提高了中医学对正常人体与疾病的认识程度,使中医理论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近年来,中医学在继承与发扬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 中医学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特点有: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就是指机体自身整体性与集体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整体观念就是古代唯物论与辩证法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就是中医学基本特点之一。人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上强调“五脏一体”、“形神合一”病理上注重整体分析,诊断治疗上重视局部与整体的统一。其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对疾病的阐述与防治讲述的很有道理,结合了古代哲学中的学术观点。辨证论治,也叫辨证施治,就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就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与处理方法,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也就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诊断上要辨病、辨证与对症治疗。 中药按治疗作用分为:补虚药、解表药、清热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收涩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活血祛淤药、止血药、泻下药、驱虫药、芳香开窍药。在这段时间里对中医学的学习,我对它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中医学博大精深,我所认识的中医仅仅就是冰山一角的一角,它的范围之广、内容之深需 要我们不断地刻苦钻研才能领悟。 对中医药的认识 学我通过这学期对中药综合知识的学习,对中药、方剂、中药化学成分、鉴定、炮制、制剂方面有了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那么我们就应该近一步了解中药的性能,“性”即药性,“能”即效能,每种中药都有一定的性能。疾病的属性有寒证、热证;病势有向上、向下、入里;病位有脏腑、经络之不同;病有虚证、实证,故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补泻……等特性-性能。性味 ,性:指药物的性质即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属性,前人称为四气。四气中温与热,寒与凉就是具有共性的,温次于热,热即大温;凉次于寒、凉即微寒,即在共性中又有程度上之差异。而温热与寒凉就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这就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治疗热证的药物就是寒凉

数据挖掘对中医药文献研究生的意义

摘要:为寻找中医药文献研究生展开数据开掘教导的主要性,经过摆抱负、讲事理,经过数据开掘在各个范围的感化、中医药科研中的应用近况等外容剖析,评论辩论中医药文献研究生关于数据开掘教导的需求性。结果与结论:数据开掘是新兴技巧,胜利应用于很多范围,中医药数据开掘尚处于构成阶段,学科交叉的中医药文献数据开掘开展潜力宏大年夜,作为科研新力量,研究生回收数据开掘教导的意义深远。 关键词:数据开掘;中医药文献;研究生教导;意义 中医药历经几千年来临床经历与基础研究的沉淀,后果丰富,文献充分,因个中医药文献研究生成为中医药范围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构成局部。数据开掘是新型的智能范围,其作为对象与方法应用于迷信研究、金融投资、制作业、电信业等诸多范围,在中医药范围的应用尚处于更生期,中医药文献的特色决定了其选定命据开掘作为剖析手腕的可行性,研究生是主要的科研力量,因此有需要对其展开数据开掘的相干教导。 1、数据开掘的主要价值 1.数据开掘在信息技巧迅猛开展的潮流中出世。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很多任务的完成都需求数字与信息,时代的需求使得人们发明与应用数据信息的才华日趋晋升,积累的数据越发多样化,科研范围关于数据的需求尤其清晰,数据眼前隐蔽的浩大信息为科研人员供给了名贵的引诱。中医药范围也不例外,固然传统的文献收集与数据积累可以提取必然的信息,然则对在海量数据中停止数据剖析后果却没有很好的计划。随着中医药文献数据量的日趋添加,保管在数据库中宏大年夜数据中包罗着少量不为人知、但又十分有效的常识和信息,这些常识和信息可认为中医药迷信研究、贸易决定计划和行政事务办理等供给有效的决定计划依据和基础。[1] 2.数据开掘是开掘常识源泉的对象。大年夜范围数据集合是数据开掘的研究对象,被人们笼统地刻画为“常识的源泉”,它可所以结构化的,也可所以半结构化的,如把中医药文献改变成关系数据库中的文本、图形、图象数据,乃至是散布在收集上的异构数据。数据开掘技巧是始于面向应用的,它是对特定的数据停止微不美观或微不美观的统计、剖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践后果的求解,希图发明工作间的相互关系,应用己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停止猜测。如许,便可以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次的末尾查询操作提高到为各级运营决定计划者供给决定计划支撑。 3.数据开掘提取中医药文献信息的价值。依照原始的剖析计划将文献资料整顿,进而运转数据开掘从数据集中识别出有效的、新鲜的、潜伏有效的并终究易于被中医药学者了解的形式。[2]即从数据集中(能够是不完整的、有噪声的、不肯定的、各类存储方法的)提取隐含在个中的、先前未知的、人们感兴味的、对中医药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有潜伏价值的信息和常识的过程。数据开掘作为一门新兴的研究范围,将其应用于中医药文献剖析范围,将会培养多学科相互交叉融合,具有遍及应用远景的学科范围。 2、中医药范围数据开掘的研究近况 故国医学历经几千年的积累,在临床经历与基础研究范围积累了名贵的资本,快速而高效的应用数据资本是浩大中医药学者多年来试图处理的后果。数据开掘曾经初步涉入中医药科研范围。1.中医辨证诊断。传统的中医治疗是在先辨证、再论治的思维形式下停止的,然则中医辨证至今也未构成一致的规范,分歧医师对统一病人辨证结果经常是分歧的,大夫辨证水平的高低完整取决于经历。因此,为中医辨证建立客不美观的、定量的规范是十分有需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bb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B甲骨和金石C金石和简牍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B《天下至道谈》C《五十二病方》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著作是()。 A《晋中经簿》B《晋元帝四部书目》C《隋书·经籍志》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B栏线C行格D行款 5.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B足本C精校本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B求真式C校异式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B读若C直音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B唐C宋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 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 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 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2.注释的内容都有哪些?(7分)

最新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是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同疾病作斗争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具有独特的理论 体系,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古至春秋,战国 至秦朝,汉,晋唐,宋金元,明清及20世纪六个时期。 中医学的萌芽时期。远古社会至东周的春秋是中医学起源时期,人类在长期求生存的生活及生产实践中摸索探讨总结了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中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的经验积累。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在大量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伤寒杂病论》与《神农本草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大批的医学家,其中张机和华佗的成就与影响最大。 中医理论的奠基。晋唐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全面继承与临床诊治的变革和发展时期,开始对医经进行整理与研究,病因病机学专著问世,临床医学迅速发展,各科临证经验进一步充实。诊断水平明显提高,治法丰富多彩。特别对一些病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对外感热病以及急性病的研究日渐深入;并重视养生,炼丹。本草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大量方书的问世为后世本草学和方剂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医的快速发展时期。宋金元时期是“新学肇兴”与中医理论深入探索的重要阶段,晋唐以来长期的知识积累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伤寒学开始形成,辨证论治法则崛起,著名医学家刘完素,张元素,张从正,王好古相继提出了火热论,脏腑辨证说,攻邪说等新观点,犹如花叶递荣,交相辉映,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开创了中医学的崭新时代。 中医的革新趋势。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尽管社会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但中医学按其固有的规律向前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已成熟,理论思维日益深化,临床各科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及各科著作大量出现,对治疗传染病,降低死亡率,预防传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大力推进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更是中国乃至世界医学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但是晚清闭关自守,浓厚的尊经风气使中医学停滞于既有的“完美”,而不能真正全方位地有所突破。 二十世纪的中医学。二十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十分复杂,中医学的发展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西医传入后不断壮大,中医却得不到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反而受到歧视,并引发生存危机。因此,中医学在中医学术革新和抗争运动相互交织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按其自身规律继续缓慢的发展,“改良医学”成为这一时期中医学变迁的总基调。在基础理论方面整理收集,考证古医书,对保存,传播,普及中医学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临床各科则不断地总结新的医疗经验,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中医学者和专著。部分医家从事沟通中西医之间的工作,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思潮和学派。民间中医教育发展迅速,成立许多中医药学术团体,出版了大量中医药报刊等,为后半叶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十世纪后半叶,政府极为重视中医学的发展,积极建立中医药和针灸研究机构;大力发展中医学教育,在全国兴办中医医院,成立中医药学术团体,大规模校勘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出版中医药报刊,使中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

中医文献学 1 文献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 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 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 “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 “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 ○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

最新 撰写中医药文献综述-精品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文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撰写中文献综述,希望能帮到大家。 文献综述是作者针对某一方面的专题,对某一时期内某一学科、某一专业或技术的研究成果、发展水平以及科技动态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选择、提炼,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实用文体。中医药文献综述可反映当前中医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等,并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撰写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为科研人员研究课题提供有价值的依据,而且能帮助医务工作者有效地进行知识更新,还可培养中医药工作者收集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等等。能否撰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往往作为衡量科技工作者实际科研能力的重要尺度之一。 中医文献综述类论文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三方面,即综合性强、评述性强、客观性强。 1、综合性强 所谓“综”,是指在准确选择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归纳,使中医药资料更精炼、更系统、更富逻辑性。综述要“纵横交错”,既要以某一专题的发展为纵线,反映当前课题的进展,又要与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横向的比较。 2、评述性强 所谓“述”,是指在综的基础上,按文章的写作程序,利用以往有关的中医药文献资料,比较专门地、全面地、深入地、系统地论述对某一专题的认识。文献综述类论文应阐述自己的鲜明观点,指出主题的发展背景,还要有评论性的意见,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等。 3、客观性强 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多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内容要求客观、真实。论文中叙述和列举的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技术及数据要客观,必须如实地反映原文献的内容,不得随意歪曲或断章取义。在分析、比较、评论各种理论、观点、方法时要持客观态度,应基于客观进行分析、评价,不能出于个人的喜好、倾向进行评论,更不能出于个人情感有意偏袒或攻击。 中医药文献综述类论文的写作步骤 1、精心选题 做好选题是写好文献综述的基础和关键。因为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文献搜集的范围及材料组织的方式。选题应做到“新”,要选择近几年进展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