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心理学(1)复习题

当代教育心理学(1)复习题
当代教育心理学(1)复习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学

2、认知发展阶段论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含义: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②智慧成长的表现:“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能在头脑中用符号表征事物)㈡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思维阶段

运算(心理运算):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①含义:凭借表象,符号在头脑中进行的“表象性思维”

②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自我中心性、相对的具体性(借助表象)、思维的不可

逆性、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刻板性(集中化)

㈢具体运算阶段:

①含义: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②获得智慧成就:

获得守恒行和可逆性概念、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遵守、思维集中化

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命题运算阶段

①含义: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

决问题的运算

②表现: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性——假设中的“观众”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①成熟——必要条件

②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社会传递

④平衡化:自我调节——内在动力

4、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影响

①要适时而教并能引发不平衡

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③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④全面应用影响心理发展的四因素

5、维果茨基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结论

①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

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②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6、支架式教学

㈠运用要点:

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

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

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㈡教学要求:

①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

②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7、学徒式学习者

关键:将教学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

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逐渐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8、学习:指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9、学习的界定:

①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

②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

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10、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的和

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1、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12、学习的原则(学习律):

①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②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

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3、学习律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练习律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

14、强化的类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15、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16、对于强化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类

②教师选择强化物是应考虑年龄因素

17、强化时应遵守的原则

①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②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

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③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18、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①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选择性注意)

②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以符号形式表征)

③复制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将符号表征转换为适当的行为)

④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愿意在适当的实际表现出来)

19、苛勒的黑猩猩学习实验:动物的学习不是尝试错误的学习,而是“顿悟”

学习

20、卡夫卡观点中学习的过程:对情境进行组织,突然的顿悟

21、托尔曼潜伏学习结论:

①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②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

22、认知学习观——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①、学习的实质:学习就是类别及编码系统的形成或改变;

②、学习的过程: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三个过程;

③、结论:学生是积极地信息加工者,主动的获取知识,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3、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①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②学习的准备性:课程设计上提出了著名的螺旋式课程

③直觉思维的价值:创造性的培养

④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内在动机

24、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基

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25、有意义学习(意义接受学习)的涵义(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6、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①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②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

27、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②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具有适当知识,行动

28、(名解)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

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29、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简答)

原则:

①逐渐分化原则

②整合协调原则

③序列组织原则

④巩固原则

技术:

先行组织者策略

30、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环境刺激的信息→加工(编码、贮存)→反应(转换为外显的行为)

影响因素:执行控制(已有经验),预期(期望达到目标)

三个系统:加工系统、动机系统、执行控制系统

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

结论:学习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的实质

31、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启示(简答):

⑴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①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

②最好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⑵教师应该突出教学的重点,在重要的地方做强调,以便于学生对信息的选择编码

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复述这些内容,并用原有的知识来理解和解释这些内容

32、建构主义思想的核心主旨: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这也是判断一种理论是否属于建构理论的基本前提

33、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㈠知识观:

⑴观点: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了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⑵具体表现:

①知识只是对现实的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最终的答案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

再创造

③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

㈡学生观:

⑴观点: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⑵具体表现:

①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具有很大的学习潜能

②强调学生认知经验的差别性,认为学习者的差异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③认为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应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㈢学习观:

⑴观点: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⑵具体表现:

①主动建构性: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激活先前知识经验+高层次思维活动、进行

积极自主的自我管理和调节

②社会互动性:强调群体合作性及相互影响学习共同体——沟通、分享→相互

影响,促进

③情境性:强调知识的情境性

知识不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学习应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㈣教学观:

⑴观点: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⑵具体表现:

①教学应该是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

②要重视学习情境的创设

③要重视对学生的支持和帮助

④要重视教学模式的选择

34、当今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新的解释:

①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强调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习的主

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②学生是自己的知识的建构者,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

主建构活动

35、为理解而教

提出的原因:

①由于在学习过程中对于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从而可以

获得不同方面的理解

②在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存在着概念的复杂性和实例间的差异性

③知识的学习不只在于学习者能够背诵多少概念、原理,更主要的是看所获的

的知识的质量,看能否把知识灵活地迁移运用到各种相关的情境中

随机通达教学:

A.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B.把概念具体到一定的实例中,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36、内在学习论:依靠学生内在驱力,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主要观点:①学习具有个人意义才有价值

②学生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37、学习动机: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

38、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①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能坚持学习,

学习更有成效

②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水平,即

在一定范围内,学习效率随学习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直至达到学习动机最佳强度而获最佳,之后则随学习动机强度的进一步增大而下降

③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会随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有所变化,比较容易得学习

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而从事比较困难的学习活动,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

④动机强度的最佳点还会因人而异

39、学习动机的分类

①内部动机:学习本身引起(好奇心、胜任力、自居作用)

②外部动机:外部诱因引起(逃避惩罚、获得好分数,表扬或奖励)

40、学习动机的内部构成

①认知内驱力: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来源: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而来的

条件: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②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来源:赢得地位或自尊心

条件:

(一)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

(二)失败对丧失自尊是一种威胁

41、附属内驱力: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来源: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

条件:

(一)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

(二)学生从长者方面所搏得的赞许和认可

(三)享受到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

42、需要层次论的注意

①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②成长需要才是较为持久的学习动机来源

43、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内容:

⑴基本观点:

①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

②期望包括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结果期望只是提供了行为被激活和选择的可

能性,效能期望是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③自我效能感的功能: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

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⑵形成因素:直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说服、情绪的唤起

44、成就动机理论

①代表人物:麦克黑兰

②基本观点:

(一)成就动机是一种力求成功并选择朝向成功(或失败)目标的活动的一般倾向

(二)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部分,奇异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

(三)一个人趋近目标的行为最终要受到这两种动机的综合作用而决定

③实验:5岁儿童套圈

④结果:追求成功者——距离木桩适中的位置

避免失败者——距离木桩非常近或非常远

45、归因理论

①基本假设: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②代表人物:韦纳

③主要观点:

(一)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二)每一个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

(三)韦纳通过研究得出一些关于归因的最近本的理论

(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

(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受到最低评价

④应用:如何归因——帮助学生对学业成败做合理的归因

46、积极的归因模式:①成功→能力强,努力→自豪自尊/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人

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维持较高的成就期望→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就任务

47、消极的归因模式:①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无能感,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缺少坚持性,回避成就任务

②成功→运气好→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成就任务的倾向

48、知识的含义:是人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49、知识建构的机制

①同化:建立联系,做出推论

(一)同化意味着学习者联系,利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概念,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连续性和积累性

(二)新知识的同化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②顺应:调整、改组、转变、

(一)顺应意味着旧知识之间的磨合,协调,它体现了知识发展的对立性和改造性

(二)通过同化理解新知识的意义是原有知识发生顺应的基础,而真正的同化也常常离不开顺应的发生

③结论:知识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知识之间充分的,双向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

50、只是理解的影响因素:

客观:

①学习材料的内容

②学习材料的形式

③教师言语的提示和指导

主观:

①原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②学生的能力水平

③主动理解的意识倾向

④主动理解的方法和策略

51、概念转变是认知冲突的引发和解决的过程,是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改变

52、概念转变的促进

①促进错误概念转变的教学环节

(一)揭示,洞察学生原有概念

(二)引发认知冲突

(三)通过讨论分析是学生调整原来的看法,或形成新概念

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创设开放的,互相接纳的课堂气氛

(二)倾听,洞察学生的经验

(三)引发认知冲突

(四)鼓励学生交流讨论

53、迁移是在一种情况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54、迁移的分类:

①不同内容:知识理解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习惯态度和情感领域的学习迁移

②不同方向:顺向,逆向迁移

③不同效果:积极地影响通常被称为正迁移,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消极的影响通常被称为负迁移,负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

55、贾德: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

56、迁移与教学的具体策略

①整合学科内容:教师注意把各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

②加强知识联系:教师重视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

③强调概括总结: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要将所学与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④重视学习策略:教师有意识的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教学生一些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将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⑤培养迁移意识:教师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真正把“为迁移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概念并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运用的教师也就是一种“专家”教师

57、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58、技能的分类

①动作技能:又称为运动技能或操作技能,它是由一系列的外部动作及合理的程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②心智技能:又称为智慧技能或智力技能。它是一种借助于内部语言在人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区别:动作技能具有物质性,外显性和扩展性等特点;心智技能具有观念性,内隐性和简缩性等特点

联系:心智技能是动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的组成部分,动作技能有事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

59、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①菲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1)认知阶段

(2)联系阶段

(3)自动化阶段

②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1)操作的定向

(2)操作的模仿

(3)操作的整合

(4)操作的熟练

60、动作技能的培养:

61、①恰当指导与准确示范:

(1)掌握相关知识,目的及要求,学习策略

(2)形成正确的动作映像

②正确认识并合理安排练习:

(1)正确认识练习中的普遍现象

(2)选择有效的联系方式: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

(3)合理分配练习次数与练习时间

③重视反馈

(1)及时反馈

(2)选择恰当的反馈方式

62、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

①加里培林的五阶段理论:

(1)活动定向阶段

(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3)有声的言语活动阶段

(4)无声的外部言语活动阶段

(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

②冯忠良的心智技能形成三阶段理论:

(1)原型定向

(2)原型操作

(3)原型内化

63、问题指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完成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64、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①一般问题(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1)理解和表征问题

(2)寻求解答

(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

(4)评价结果

②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1)澄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

(2)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

(3)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

(4)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5)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

(6)实施,监察解决方案

(7)调整解决方案

65、实际教学中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①鼓励质疑

②设置难度适当的问题

③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

④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⑤辅导学生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⑥训练学生陈述自己的陈述及步骤

⑦提供结构不良的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⑧训练学生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监控,调节和解题之后的反思

66、创造性思维通常更多的或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但是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式思维

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点

67、脑激励法其核心思想就是吧产生的想法和评价想法区分开来。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激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做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

68、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69、学习策略特征: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

70、学习策略类型:

①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初始阶段

(2)精细加工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中间阶段

(3)组织策略:作用于认知过程的深加工阶段

②元认知策略:个体为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而对自己的认知活动所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1)计划策略: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2)监控策略:在认知活动的实验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自己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活动,策略的结果

(3)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应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③资源管理策略

(1)实践管理策略:行事优先测序:重要且紧急;重要但不紧迫;紧迫但不重要;不紧迫也不重要

(2)学业求助策略(社会支持策略):指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向他人请求帮助的行为

71、促进学习策略使用的有效学习原则:

①特定性:学习策略一定要适用于学习目标和学生的类型,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还要考虑策略的层次

②生成性:利用学习策略对材料进行重新加工,产生某种新的东西

③有效的监控:教学生何时何地与为何使用策略似乎非常重要

④个人效能:教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些机会使他们感觉到策略的效力,学生应当

清楚地意识到一份努力一分收获

72、品德也称道德或品性,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73、品德的心理结构

①道德认知

②道德情感

③道德行为

④道德意志

知:晓之以理;情:动之以情;意:持之以恒;行:导之以行

74、道德的发展是指个体学习社会规范,逐渐建构自己的行为判断准则的过程

75、道德发展的实质是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将社会规范,道德准则逐渐内化,主动建构相对稳定的行为判断准则过程

76、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选择)

①是等一个系统的追踪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②1932年出版的《儿童道德判断》是心理学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里程碑

③研究结果:

(1)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有阶段性

(2)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

77、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结果:

阶段理论:

(1)前习俗水平(10岁)前的大多数

①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

②工具性的对象主义定向阶段

(2)习俗的水平

①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

②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①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②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78、启示(简答)

①要给儿童提供恰当的榜样

②亲历学习必不可少

③要充分利用强化

79、品德的形成过程(内化过程)

依从阶段:包括从众和服从

认同阶段:需要榜样

信奉阶段:需要积极地感情体验

80、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①家庭因素:奠基作用;教养方式:父母的道德观念,人员构成

②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大众传媒

③班集体与同辈团体

④自身的智力水平

81、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①微观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影响

②不良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doc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4 (总分:32.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1,分数:11.00) 1.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这里的适应是()。 (分数:1.00) A.生理适应 B.心理适应 C.人际关系适应 D.环境适应 2.学习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的变化表现出来,这种变化()。(分数:1.00) A.都可以直接观察到 B.都不可以直接观察到 C.既有生理成熟的,也有心理发展的 D.既有可以观察到的,也有难以直接观察到的 3.梅耶学习过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强调模仿的作用 B.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C.强调中介变量的作用 D.强调强化的作用 4.学生学习的根本特点是()。 (分数:1.00) A.发现性 B.接受性 C.间接性 D.方向性 5.在梅耶学习过程模式中“工作记忆”是指()。 (分数:1.00)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机械记忆 D.意义记忆 6.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最有效的方式是()。 (分数:1.00) A.直接经验的学习与间接经验的学习相结合 B.把新信息纳人到原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C.理解公物之间的关系、结构和性质等 D.让学生面临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中进行学习 7.学习可以通过()表现出来。 (分数:1.00) A.行为的持久变化 B.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 C.个体外部行为的变化 D.相应的行为变化 8.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的变化是()的结果。 (分数:1.00)

A.适应 B.学习 C.生理成熟 D.刺激物的持续作用 9.下列哪项不属于学习行为()。 (分数:1.00) A.谈虎色变 B.杯弓蛇影 C.近朱者赤 D.蜜蜂采蜜 10.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分数:1.00)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小鸭子的印刻现象 C.蜘蛛织网 D.儿童害怕穿白大褂的医生 11.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分数:1.00) A.视觉适应 B.望梅止渴 C.青春期男孩变声 D.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二、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1.00) 行为主义心理学把“学习”定义为经过练习产生的________变化。 (分数:1.0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总题数:2,分数:10.00) 13.学习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知识领会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10.00) 1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述生成学习理论。 (分数: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代教育心理学(1-8章)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学、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当今教育心理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它有一套完备的操作技术,包括抽样方法、资料收集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其基本过程是:假设—抽样—资料收集—统计检验。研究者首先明确分析志研究的问题,确定其中的重要变量对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者相关关系做出理论假设,然后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样本,使用可靠而有效的工具和程序来采集数据,进而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来检验所假设的变量关系。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这种研究一般不使用量表或其他测量工具,而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质性研究不像定量研究那样通过收集事实资料来检验已有的理论假设,而是采用自下而上的思路,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寻找其中的核心维度,“扎要”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质性方法强调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来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做法、看法和体验,强调事件的整体性和情境性,强调随着资料的积累动态地主事研究问题和资料收集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质性研究并不是理论思辨、个人见解或经验总结,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都坚守实证主义的立场,都强调以“事实资料”为基础。 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行动研究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与特定问题相联系的一种方法它旨在对现实世界进行功能性的干预,并检验这种干预的效果。它体现出从行动出发、通过行动进行、并着眼于改进行动的研究思路。 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环节:(1)从日常教学情境中确定、评价和形成有意义的问题。(2)与有关人士初步讨论和协商,形成初步的意向。(3)查阅相关文献,从同类研究汲取经验教训,包括他们的目标、程序以及遇到问题等。(4)重新个性和定义问题。(5)选择研究程序,比如取样、管理、材料选择、学与教的方法资源与任务的配置、人员准备等。(6)选择评价方法。(7)实施。(8)资料解释、推论和课题评价。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第二章学生心理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真题精选2 (总分:171.00,做题时间:6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14,分数:14.00) 1.在皮亚杰提出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分期中具体运算阶段指()。 (分数:1.00) A.0?2岁 B.2?7岁 C.7?12岁√ D.12?15岁 解析: 2.不属于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阶段的是()。 (分数:1.00) A.感知运动阶段 B.自我中心阶段√ C.前运演阶段 D.具体运演阶段 解析: 3.提出“发展性教学”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奥苏伯尔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乌申斯基 解析: 4.小学儿童的思维的基本特点是()。 (分数:1.00) A.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要形式 B.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 C.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D.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 解析: 5.小学儿童的思维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在过渡中存在着 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大约在()。 (分数:1.00) A.三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左右 C.四年级上学期 D.四年级左右√ 解析: 6.提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1.00) A.巴甫洛夫 B.列昂节夫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解析: 7.小张是一个多愁善感、孤僻内向的人,即使遇到一些小事情,也会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他的气质类型是()。 (分数:1.00) A.多血质 B.胆汁质 C.抑郁质√ D.黏液质 解析: 8.按照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以建立自我同一性作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 段是()。 (分数:1.00) A.6?12岁 B.12?18岁 C.18?25岁√ D.25?50岁 解析: 9.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分数:1.00) A.水平差异√ B.年龄差异 C.种族差异 D.性别差异 解析: 10.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分数:1.00) A.可逆性 B.守恒性 C.形象性√ D.互反性 解析: 11.皮亚杰用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概念是()。 (分数:1.00) A.图式、运算、同化、顺应 B.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C.图式、成熟、同化、平衡 D.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核心

当代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定量研究:又称为“量化研究”“量的研究”,它重在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的理论假设。 质性研究:又称为“质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参与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观察、访谈、实物分析等多种方法收集资料,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采用归纳而非演绎的思路来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实际互动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 行动研究方法:是指在教育情境中由教育情境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及其同事、学生、专业研究者)单独或者共同进行的以提高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和教学质量为目的的反省研究。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包括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容。 说说学与教过程的模式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教师、教学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方面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学习与教学及其评价/反思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第二章 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的迁移或概括。顺应:个体在其原有认知结构或行为模式以不能使新的经验同化时,便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行

为模式,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最近发展区:指一定的已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与即将到达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化:指外部的东西转化为部的东西,把客体的东西转化为主体的东西。维果茨基认为,高级的心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化。 场依存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 场独立性: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在的参照(主体感觉)的一种认知风格。 反思型:能够做出缓慢但仔细而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冲动型:能够做出快速但不准确反应的一种认知风格。 说说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观。他的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用多种方式表述教学容;主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梳理有关资料,主动进行意义的建构。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与以往的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体现出来三个重要倾向,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大将军

《当代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1分,共20分) ★第一章★ 2.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也都集中体现在对(A)的不同解释上。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过程 D.反思过程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D)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 B.加涅 C.乌申斯基 D.桑代克 4.(C)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从做中学”为信条,进行改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A.罗杰斯 B.鲁宾斯坦 C.杜威 D.布鲁纳 ★第二章★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到达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C)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C)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A) A.场依存性 B.场独立性 C.冲动型 D.反思性 ★第三章★ 1.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策略的指导,并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这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何种角色(D)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进者

3.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常常表现出学习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C) A.扇贝效应 B.南风效应 C.罗森塔尔效应 D.巴纳姆效应 4.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定期进行梳理,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经验,同时不断听取学生、同事、专家的反馈,这种反思方法属于(A) A.行动研究 B.撰写日记 C.观摩讨论 D.案例分析 5.某教师认为学校管理混乱,与领导沟通不畅通,自己疲于应付教学活动,常常心情烦躁、易怒、情绪紧张。按照他的说法,造成这种压力的原因是(B) A.社会对教师群体重视不够 B.学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C.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质问题 ★第四章★ 1.下面哪种情况发生了学习?(D) A.小李从亮处走进暗室,视力显著提高 B.小明喝酒后脾气变得暴躁 C.小张服用兴奋剂后百米赛跑夺冠 D.大猩猩模仿游人吃饼干 2.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学习的主体分类?(C) A.人类学习 B.机器学习 C.网络学习 D.动物学习 4.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B) A.态度 B.习惯 C.言语信息 D.运动技能 5.下面哪种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C) A.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B.小学生通过编打油诗背诵圆周率的小数点后十位 C.中学生听讲座,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D.儿童尝试错误走迷宫 ★第五章★ 1.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迷箱”实验,证明了学习是(A) A.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B.认知同化过程 C.产生顿悟的过程

当代教育心理学问答题(第六至八章)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举例说明认知结构是如何帮助学习者“超越所给信息”的。 人们如果要超越直接的感觉材料,那么,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把感觉输入归入某一类别,并根据这一类别进行推理,而且,还要根据其他相关的类别作出推理,这些相关的类别就构成了编码。例如:当我们看到前面一位留着披肩发穿着药衣服的人时,我人所得到的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多,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是位女子,她有两只眼睛,一个鼻子等。然而,我们不可能直接知觉到这些,所以我们必须超越所给的信息。我们先判定这是一位女子,然后根据女子这一类别,作出推断。简述促进学生把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1)动机原则:三种最基本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2)结构原则(3)程序原则(4)强化原则。 简述奥苏贝尔提出的意义学习及其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4)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用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心理意义。画出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模式图,并加以解释。 这一模式表示,来自学习者的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他的感受器,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信息最初的感觉登记器中进行编码,最初的刺激以映像的形式保持在感觉登记器中,保持0.25~2秒。当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它再次被编码,这时信息以语义的形式储存焉,在短时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也短的,一般只保持2.5~20秒。但是如果学习者作听复述,信息在短时记忆里就可以保持长一点时间,但也不超过一分钟。经过复述、精细加工和组织编码,信息被转移到长时记忆中进行储存,以备日后的回忆。大部分学习理论家认为长时记忆中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加快不起来的原因是由于“提取”这些信息的困难。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图上的“执行控制”和“期望”。“执行控制”即已民用工业的经验对现在学习过程的影响,“期望”即动机系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这两个结构的作用下进行的。 加涅从信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把学习过程分成哪些基本阶段? 把它分成八个阶段:1)动机阶段。要使学习得以发生,首先应该激发起学习者的动机。要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就要使他们具有一种奔向某个动力。要把学习者想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头脑中的期望——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2)了解阶段。在了解阶段,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3)获得阶段。对外部信息一旦开始注意和知觉,学习活动就可进入获得阶段。获得阶段指的是所学的东西进入了短时记忆,也就是对信息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简答题

1.当代教育学的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 ○4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5研究实际情境的影响。 ○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学习模式。 ○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2.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谈谈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结构?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学与教的相互作用,其中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因此围绕学习过程的内容有: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心理发展与教育、个体差异与教育和学习动机,各种流派的学习理论以及各类学习如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品德的学习等。教学心理的发展要晚于学习心理。 3.比较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答;皮亚杰认为心理发展就是同化和顺应不断平衡的过程,个体在不平衡中不断建构和完善其认知结构,从而实现认知发展。 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样,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皮亚杰认为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维果斯基认为发展原因: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是物质生产过程中人际交往和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 皮亚杰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影响: ○1不主张教给儿童那些明显超出他们发展水平的材料,既不在主张毫无根据的或人为地加速儿童的发展。 ○2保持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使他们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3儿童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差异。 维果茨基发展理论对几教育的影响:维果茨基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建构主义者们不再局限于仅仅强调教学的结果和处外部变量,开始注重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部变量,如一些变量性和过程性变量。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启发下,教育研究者对学习和教学进行了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 ○1研究者在维果茨基搭建支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架式教学。 ○2教学是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按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观点,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处于其最近发展区内的并且难度适当的学习材料。而最近发展区是个动态的区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获得有关学生发展的反馈。 ○3维果茨基的理论对于合作学习也有一定指导作用。 ○4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情境认知理论及其教学模式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4.简要的叙述常见的学生学习风格差异,这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有何影响? 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有 (1)感觉通道 ○1视觉型学习者。 ○2听觉型学习者。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 技能是通过练习能提升的 C. 技能就是潜能 D. 技能一下子就能学会 B. 系鞋带 打电话 当代教育心理学考试题 一、 单选题 (本题共 15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且只有一个选项 为正确 答案,每道题 1 分,共 15 分 ) 1. 教育心理学中各家各派学习理论之争集中体现在对( )的不同解释上 A. 学习过程 B. 教学过程 C. 评价过程 D. 反思过程 2. 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儿童在( )阶段会出现“集体的独白”这一现象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3. 个体能正确建构自我的能力,知道如何用这些意识察觉来做出适当的行为, 并规 划、引到自己的人生,这种能力属于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中的( ) A. 语言智能 B. 逻辑 - 数学智能 C. 空间智能 D. 内省智能 4.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足够的关注和期望,学生在得到激励和赏识后表 现出 积极学习的行为,这种心理效应是我们所说的( ) A. 扇贝效应 B. 罗森塔尔效应 C. 巴纳姆效应 D. 天花板效应 5. 下面哪种学习不属于主题分类( ) A. 人类学习 B. 网络学习 C. 机器学习 D. 动物学习 6. 人走迷宫时是通过下列哪种学习过程而完成的( ) A. 顿悟 B. 形式条件作用 C. 尝试 -错误 D. 模仿 7. 幼儿在没有家长的教导下,也会自发的学会爬行,这种现象叫做( ) A. 试误学习 B. 创造性能力 C. 潜伏学习 D. 客体永恒 8.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 实事件或真题问题上的教学称为( ) A. 支架式教学 B. 情境教学 C. 探索学习 D. 合作学习 9.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谁提出的( ) A. 斯波罗 B. 马斯洛 C. 维特罗克 D. 列昂节夫 10. 根据耶克斯 -多德森定律,当学生完成较容易的作业时, 教师应使其紧张程度 控 制在( ) A. 较高的水平 B. 较低的水 C. 非常低的水平 D. 中等水平 11. 学习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符号学习 B. 词汇学习 C. 概念学习 D. 原理学习 12. 下列对技能描述正确的是( A. 技能就是活动程序 B. 13. 下列任务属于问题解决的是( ) A.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表后,计算 3*5= ? C. 写创造性思维的论文 D. 14. 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 A. 分散学习 B. 谐音联想法 C. 画出系统结构图 D. 多种感官参与 15. 品德心理的核心成分是( )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意志 C. 道德情感 D. 道德行为 二、 多选题 (本题共 6 道题,每道题有四个选项,其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为 正确答 案,每道题 2分,共 12 分) 1. 以下哪几个不属于埃里克森提出的心理发展 8 阶段论( ) A. 主动感对自卑感 B. 自主对羞怯 C. 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 D. 友爱亲密对寂寞孤独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习策略)

第12章学习策略 一、选择题 1.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主要采用了()。 A.认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管理策略 D.复述策略 【答案】B 【解析】元认知策略控制着信息的流程,监控和指导认知过程的进行,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注意策略)和调节策略。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对题目浏览、测查、完成情况的监控及对速度的把握所采用的就是元认知策略。 2.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前后一样快 D.没有规律 【答案】A 【解析】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提出了

遗忘曲线。学习以后在最初的很短的时间里就会发生大量的遗忘。 3.以下哪种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A.谐音联想法 B.分散复习 C.多种感官参与 D.画出系统结构图 【答案】A 【解析】精细加工策略就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和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记忆术主要有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谐音联想法,琴栓-单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灵活处理信息的方法主要有:有意识记,主动应用,利用背景知识。 4.学业求助属于学习策略中的()。 A.认知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资源管理策略 【答案】D 【解析】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5.下列关于元认知叙述正确的是()。 A.元认知控制包括元认知计划、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察、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调节三个环节 B.元认知最早是由著名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来的 C.时间管理策略属于元认知计划策略 D.元认知知识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答案】A 【解析】元认知控制是对认知行为的管理和控制。它包括三个方面:计划,监控,调节。元认知最早是由弗拉维尔提出来的。时间管理策略属于资源管理策略。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①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存储在长时记忆中);②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存储在工作记忆中)。 二、简答题 1.什么是学习策略? 答:(1)学习策略的含义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学习策略的特征 ①主动性。一般学习者采用学习策略都是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学习时,学习者先要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对于较新的学习任务,学习者总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着学习过程的计划。只有对于反复使用的策略才能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笔记 2007-08-12 23:05:21|分类:ET- 教育技术|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历史和方法 ⒈名词解释:教育心理学 ⒉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⒊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⒋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第一节教学、教师和教育心理学 教学: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教师是应 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 不断地思索和创造。 教师成长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 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 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 景有关的问题。

3、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有着不同的社会和情感需要,某些材料不适合某些学生。 专家教师 : 1、对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着丰富而详细的分类。 2、能根据自己的一整套理论工作,而不是把遇到的每一个问题都当作新情景来处理。他们能通过直觉预感到课堂里什么问题是最重要的,在某些活动中或在某一天的某一时刻将会看到什么问题。 教学过程的四种变量: 1、教学内容—农业社会注重知识经验的传授;工业社会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信息社会,由于信息量剧增,培养获得、检索和提取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学会学习。 2、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初创时期(~1920 )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1913~1914 ,此书又发展成三卷的《教育心理大纲》

《当代教育心理学》读后感#(精选.)

读《当代教育心理学》有感 第一次接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在准备研究生考试的时候,当时市面上有关教育的心理学教材有很多,比如张大均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张春兴、林清山的《教育心理学》(东华书局)、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的《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等。最后,权衡再三,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主编为陈琦和刘儒德。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自从1997年第一版问世之后,于2007年再版,此次修订对教材的内容、结构、体例以及文字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该书属于心理学基础课系列教材,并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第二版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和教学需要,在每章之前设立内容提要;每章之中突出重点概念;每章之后罗列关键术语界定与思考问题等;在全书后面还罗列了参考文献。文字上力求文字简练,概念明确,举例精当,引文翔实,新增许多图片、图解和表格。本书可用作高等师范大学的教育学院和心理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可作为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学校、研究生课程班的教学材料,可作为各种教育科研人员的参考资料,还可用作各种考试(如研究生入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参考用书。时隔一年之后再看此书,其主要知识点依然历历在目,深感此书体系之科学、逻辑之严谨,语言之简练,内容之翔实。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一共分为五个部分,共十六章。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发展概况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学生与教师心理,着重介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个体差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成长与倦怠;第三部分是一般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心理导论,行为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动机,这部分是学习的重点与难点;第四部分是分类学习心理,涵盖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问题解决的学习与创造性,学习策略与品德的形成;第五部分为教学心理,有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学习评定。最后是参考文献与英文文献。从总体上看,本书的逻辑体系十分明晰,最开始介绍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以及发展历史,让初学者了解有关这一学科最基本的知识点,很容易上手,并将教育心理学归纳为“一门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简洁的语言中突出了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紧接着,就“学”与“教”展开了对教学活动中学生心理以及教师心理的研究。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实际上都是介绍学习心理,只不过第三部分是从总体上对学习心理这一教育心理学从始至终的研究重点作详细介绍,包括学习的有关知识,三大理论流派的大概发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教育心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学习与教学相互作用过程的模式 五种要素: ①学生:群体差异、个体差异 ②教师: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 ③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⑤教学环境:物质环境(照明等)、社会环境三种过 程: ①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 习的条件、实质、动机等 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等 ③评价与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佃03年美国心理学家嗓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p13)了解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观察者必须做到: ①明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 ②在客观的(自然的)情境中进行观察。 ③对被试的外部条件、身体变化、表情动作做详细的记录。 ④正确地说明和理解被试的各种外显行为和对他们的心理活动做出确切的、科学的解释。 2、调查法: 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间接地搜集对象有关的现状及历史材料,从而弄清现实,通过分析、概括等方法发现问题,探索教育规律。 常见调查方式: (1)问卷调查法 概念:使用由问题构成的调查表向被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的研究方法 (2)访谈法 概念:访谈法是与研究对象进行口头交谈来收集有关的信息资料的方法 3、实验法:

研究者(主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室实验:是在心理实验室里使用仪器设备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它可以提供精确的实验结果。常用于对感知、记忆、思维、动作和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 自然实验:是在被试者的原有环境中进行的有控制的观察。 第二章 1、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p31) 基本概念:建构主义是一种关于知识和学习的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常是在社会文化互动中完成的。 心理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建构过程,是积极适应环境,是内部结构的积极建构过程认知结构发展:图式一不平衡一不断达到平衡;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概念。

当代教育心理学(1)复习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学 2、认知发展阶段论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 ①含义: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②智慧成长的表现:“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能在头脑中用符号表征事物)㈡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思维阶段 运算(心理运算):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①含义:凭借表象,符号在头脑中进行的“表象性思维” ②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自我中心性、相对的具体性(借助表象)、思维的不可 逆性、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刻板性(集中化) ㈢具体运算阶段: ①含义: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②获得智慧成就: 获得守恒行和可逆性概念、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遵守、思维集中化 ㈣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人)命题运算阶段 ①含义: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 决问题的运算 ②表现: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性——假设中的“观众” 3、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①成熟——必要条件 ②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③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社会传递 ④平衡化:自我调节——内在动力 4、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影响 ①要适时而教并能引发不平衡 ②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③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④全面应用影响心理发展的四因素 5、维果茨基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结论 ①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 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②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6、支架式教学 ㈠运用要点: ①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 ②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 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㈡教学要求: ①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 ②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7、学徒式学习者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圣才出品】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答案(二)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被称为近代资产阶级科学教育学奠基人的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 【答案】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教育问题的提出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B.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 C.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D.教育学研究要有“问题意识”,防止“虚假问题”的出现,不断地深化问题 【答案】A 3.教育现代化的内在特征表现在()。 A.重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B.逐步形成一个多样、开放的大系统

C.在教学上,表现出革命性、灵活性、和个性化 D.教育民主化和教育主体性 【答案】D 4.强调成熟机制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威尔逊 D.格塞尔 【答案】D 5.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的作用不包括()。A.定向作用 B.决定作用 C.评价作用 D.调节作用 【答案】B 6.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六三三”制起始于()。 A.1922年的壬戌学制 B.1951年的新中国学制 C.1958年的学制改革

D.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答案】A 7.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微观背景是()。 A.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 B.素质教育的实施 C.知识经济的出现 D.政治的民主化 【答案】B 8.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 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学法 D.五段教学法 【答案】C 9.教育性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的()。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中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中 C.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中

陈琦、刘儒德著《当代教育心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圣才出品】

第1章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 一、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C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B.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后者为主 D.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但以前者为主 【答案】A 3.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作者是()。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廖世承

【答案】D 4.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美国心理学家杜威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英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的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C.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D.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 【答案】A 5.不属于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的是()。 A.实验采用心理模拟法,使教育心理学有了一定的基础 B.在传统理论及课题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研究课题与研究方法,为研究者开阔了思路 C.已完全摆脱了其他学科的束缚,自成体系 D.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既注重质的研究也注重量的研究 【答案】C 6.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的研究,它推动了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A.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B.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C.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学习活动 D.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研究 【答案】A 7.教育心理学未来发展的着力点在于()。 A.学习心理 B.学生发展 C.学生差异 D.学科教学心理 【答案】D 8.下列那一项不属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D.统一性原则 【答案】D 二、概念题 1.教育心理学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课后习题详解(学生心理)

第2章学生心理 一、选择题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可以同时从两个或两个以上角度思考问题,这一特征是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达到哪个阶段的重要标志?()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D 【解析】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2.自我中心是哪一个阶段的主要成就?()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B 【解析】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在思维方面存在自我中心的特点,认为别人眼中的世界和他所看到的一样,以为世界是为他而存在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3.根据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2岁的儿童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A.自主感对羞耻感 B.主动感对内疚感 C.勤奋感对自卑感 D.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答案】C 【解析】6~12岁的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 4.有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容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这种认知方式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反思型 【答案】A 【解析】场依存型是指基本上倾向于依赖外在的参照(身外的客观事物)的一种认知风格。它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