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

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
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

拉丁美洲的宗教文化

水利水电学院学号:2013141482100 李发明手机:1682565850 在新大陆未被“发现”之前,美洲大陆的土著居民信奉各式各样的原始宗教。到了15世纪末,随着西方殖民者葡萄牙的侵入,拉丁美洲就开始了天主教化的进程,天主教逐渐在拉丁美洲占统治地位,天主教会还成为殖民统治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年的本世纪,出现了罗马天主教会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变化,有人主张改变保守的天主教传统。六十年代后,根据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的精神,拉美天主教会其内部也逐渐出现多种分化,与此同时,来自欧洲和美国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基督教新教也对本地造成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拉美本土传统宗教并不多,但在某些地区至今仍保留着传统土著宗教遗迹。此外,在许多印度人和黑人,产生了一种信仰和天主教的传统结合的宗教。

拉美大陆(包括中美洲)信奉同一种宗教——罗马天主教,除了巴西说葡萄牙语海地和法属圭亚那说法语苏里南说荷兰语伯利兹和加勒比地区说英语外,其他国家都说同一种语言——西班牙语。

拉丁美洲的基督教气氛热烈的原因之一是,拉丁美洲的基督教.天主教人数的比例比較高。比如瓜地马拉福音派占总人口的40%,撒尔瓦多的基督徒占总人口的25%,而在巴西基督徒的比例也有15%。因此,在这些国家,如果能得到基督徒支持,在政壇上出头就比较容易,当然也有不少基督徒为了福音使命投身政坛。有不少候选人把“牧师”或“主教”作头衔放在选票上,以争取基督徒们的支持,這在美國是難于想象的。

在美国基督徒政治人物大多数尽量淡化他们在选民心中的宗教色彩,以获取公平的形象。但拉丁美洲,在候选人的名字后面加上“牧师”.“主教”的职位,支持的人会更多。

与美国的基督徒色彩倾向右派的共和党不同的是,拉丁美洲的基督徒的政治色彩是在左.中.右全有,完全是依据不同的国情而定。长期以来,拉丁美洲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以及解放神学的兴旺,拉丁美洲的许多基督徒中有许多人持有这种原则要求政府必须消灭贫穷,帮助软弱者。因此他们倾心的政府政策中,有提高最低薪资,为工人和政府公务员提供退休金,为公共教育和卫生提供更多的拨款等等。这些观念与美国民主党人的观念十分相似。

虽然大多数的拉丁美洲的基督徒的政治色彩以左倾为主,但在一些议题上如同性恋.堕胎等,基督徒政治人物已经运作通过了比美国更为保守的法律,因此,以左.右来划分拉丁美洲的基督徒其实并不十分恰当。

在巴西的政坛上影响力日深的基督教教派是五旬节教派,它有超过一千万的会友,主要教会不但在国会内有足够的席次,同时也是巴西媒体的主要持有者,拥有的电视和广播台。

在十六个省份内,拥有超过58家的电台,当然基督教的观点也就成为主流的观点,而教会也致力于把基督教版图与政治图融为一体。

虽然一些基督徒政治人物强调教会的作用,含有私心的成份,但教会支持政治人物却是出于教会自卫的需要。因为教会要防止政府的对宗教的限制走得太远。比如在去年,福音派基督徒议员就团结一致,修改了一些法律,防止政府在未来干预教会应如何收取“十一奉献”的可能性。

对于一些有可能阻碍教会建新教堂的都市发展规条,在福音派基督徒议员的合力运作下,也被一一取消。有时候,小的教派也可能成为目标,比如当天主教想把天主教圣徒的记念日变成固定国定假日时,就会受到来自基督徒的议员的强大压力。这与他们神学观点有关。

基督徒引用使徒保罗书信中所写的“众圣徒”,称基督徒都是圣徒,而不是象天主教的圣徒是天主教徒死后,且得蒙教皇封后,才成为圣徒。

许多高级政府官员,乃至总统都是福音派基督徒。因此许多行政法规也是有利于福音传播的。如在公立学校中放置圣经等等。

巴西的这种政治与基督教溶为一体的特色,是整个拉丁美洲的一个缩影,有学者指出,有理解巴西的政治,就得理解巴西的宗教状况,不了解巴西的基督教,就无法了解巴西的政治。

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巴西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基督教的色彩有可能会越来越浓。据估计,到2050年,一半的巴西人将是基督徒,而整个拉丁美洲的基督徒人数也在快速成长。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拉丁美洲成了欧洲列强殖民扩张的目标。在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的300多年殖民统治下,印第安文化遭到严重摧残,而西欧的各种文化传统就随着政治、军事征服在拉美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并在拉美各个文化领域如意识形态、宗教、教

育、语言、文学艺术、习俗等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大量非洲黑人奴隶的输入,使非洲的音乐、舞蹈、诗歌、语言、宗教、绘画、习俗等文化也在拉美广为传播,形成殖民地时期拉丁美洲文化的混合结构。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案

第6课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 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 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文学与宗教的关系

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文学与宗教(大一文概期末) 曾几何时,宗教与文学的关系这个话题受到古今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因而自然地衍生出各种相关学说。然而在读完大学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以下简称《文论》)关于“宗教发生说”后,突然有所触动,觉得有必要再重谈文学与宗教的关系这个由来已久的话题。 本文将简要讨论“宗教发生说”的荒诞,宗教与神话故事的辨析,以及重点讨论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关系。 《文论》中讲到了关于文学活动的发生①,不可否认,主流并且的确站得住脚的还是马克思的“劳动说”,然而书中对于“宗教发生说”却介绍得过于模棱两可,漫不经心,不负责任。何以见得呢?此学说理论来源不详,提出者无从考究。其论据倒有现场对于一些大家的与此沾边一点的话罗列出来,而断章取义的效果。 如书中将恩格斯搬出,恩格斯曾说过:“中世纪吧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使它们成为神学中的科目。”②③但凡智力正常,有一些逻辑思维能力,在清醒状态下也不会认为这可以支撑所谓的“宗教发生说”吧? 又如最后拖出格罗塞: 德国美学家格罗塞《艺术的起源》书中认为,艺术在其活动中与结果中都存在着丰富的情感活动。追求情感表达就是艺术的目的,审美活动只以情感表达为内在目的。游戏则介于二者之间,诗人作诗是为了个人兴趣,也是一种公共的事业,他为自己也为别人创作。这样,无处在目的的艺术要超越诗人个人心灵的限度才能实现,它就同教徒虔信宗教并非一定为了长生,发财等实际目的相类似。④ 格罗塞的观点主要不在于他论证了艺术同宗教在发生学上的联系,而是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当成了一种宗教。⑤ 说了一大堆似乎与所谓的“宗教发生说”没有什么关系吧,仅是提到了设计宗教的只言片语便拿来当理论依据,未免过于敷衍了吧。再说了,人家格老师怎么就“在某种意义上把艺术当成了一种宗教”了,不过是个比喻罢了。 由此可见,“宗教发生说”形如浮云,有形无实,风来即散,不值一提。 那么,文学与宗教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由于超自然的一些东西总是成为宗教的一大特点,所以一提到宗教,很多人总是把它与鬼神联系起来。但是,如此神话传说并不能划入宗教领域。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聊斋志异》,包括《变形记》都不能寄于宗教篱下。对此,可以将其称之为“神话文学”,或者叫“超自然文学”。超自然文学既具有违背客观事物行为规律的,又具有符合文学中对超验世界认识的审美属性。 在剔除宗教形态多余赘肉,实现瘦身后,再来谈宗教与文学,将会相对轻盈一些。 文学与宗教信仰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的。《文论》在讲文学的通行含义时说到: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发展和现代分类机制的合理化作用,文学的通行含义形成了。文学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主要表现人类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与此含义不相符的哲学、历史学、科学、宗教、伦理学等其他文化形态,当然就不属于文学范畴,或者就成为非文学了。⑥所以,宗教与文学应是在社会的文化过程中两种独立且平等的意识形态。 不仅如此,文学与宗教存在着不少相似性。它们都涵盖了彼岸世界的神秘性,人生价值的探讨和道德训诫的问题。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柏拉图的《理想国》,那个存在于美好意念中绝对真理统治的至善永恒的彼岸超验世界。神话文学在这点上很能说明问题。还有《礼记》中所讲的“大同世界”与“彼岸世界”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吗?诸多文学著作与宗教理念关于真善美的态度也属这一情况。 文学与宗教相互影响,着包括相互推动与相互限制。宗教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到了

《拉丁美洲教案》

《拉丁美洲教案》 篇一:拉丁美洲教案拉丁美洲考纲 1、掌握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拉丁美洲气候类型的成因,能够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 3、了解拉丁美洲矿产资源分布状况,通过热带雨林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考向分析 1运用气候和地形图说明巴西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特点 2结合亚马孙流域的开发,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地关系 3结合拉丁美洲区域图考察该地区的地形气候洋流等知识第一课时重点难点气候的分布和地形质检单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所在,学生对气候特点的掌握和气候类型的成因分析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部分是第一课时重点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作,完成表格。评价设计 1、通过作图检测学生对目标一的完成情况,方式是同桌互查的方式,使一半以上同学准确作图。 2、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目标二检测情况。 3、通过完成表格及做《导与练》P196页习题1,完成对学生目标三的检测。教学过程导入:这里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大陆,这里气候特点是湿热,这里有热情奔放的舞蹈,有令人狂热的足球,是生物的世界,是探险家梦寐以求的地方,这里是——拉丁美洲拉丁美洲和我们说的南美洲有什么联系呢?展示材料拉丁美洲名称的由来拉丁美洲就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包括墨西哥、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因长期曾沦为拉丁语组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现有国家中绝大多数通行的语言属拉丁语族,故被称为拉丁美洲,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洲通过材料找到拉丁美洲的组成和纬度范围,理解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关系,拉丁美洲包括南美洲下面,我们就跟随地理的视角走近这片神秘而又古老的大陆展示学习目标 1、根据地图册P37.38,描述拉丁美洲的组成、位置和地形,并能画出沿主要经纬线地形剖面图。 2、结合拉丁美洲地形和气候分布特征,举例说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通过讨论,分析出拉丁美洲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 3、通过拉丁美洲人文地理的学习,比较分析拉丁美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同点,小组合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

二十世纪拉丁美洲文学(小说) 拉丁美洲新小说 拉丁美洲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近四个世纪之久,十九世纪殖民地各国纷纷独立,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较其殖民祖国西班牙及北方的近邻美利坚有如天壤之别,遑论被视为边缘弱势的文化文学事业。虽同以西班牙语写作,而且自十九世纪以来,拉丁美洲印第安文学与黑人文学(奴隶文学)发展蓬勃,但是这个区域的文学创作受到国际的重视仅是近半世纪的事。在小说方面,最直接的肯定与刺激则是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瓜地马拉的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Miguel ángel Asturias,1899-1974)及1982年颁给哥伦比亚的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1928-)【先前有1945年及1971年颁给智利诗人蜜丝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1957)及聂鲁达(Pablo Neruda,1904-1973),之后1990年颁给墨西哥诗人帕斯(Octavio Paz,1914-1998)】。盱衡二十世纪的国际文坛,拉美文学占有举足轻重之地位,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回顾本世纪拉美文学(小说)的发展至大放异采约莫可分为三个时段:1940年以前的传统小说,1940-1975的新小说(爆炸时期),1975年后(后爆炸时期)转型期。 1915-1929年间,虽然有零星的个人作品市场销售成功的例子(阿根廷小说家基拉德斯(Ricardo Güiraldes)的<<塞昆多?宋布拉先生>>(Don Segundo Sombra)及曾任委内瑞拉总统的小说家罗幕洛?加叶哥斯(Rómulo Gallegos)的<<芭芭拉夫人>>(Do?a Bárbara),大体而言,并没有太多杰出优秀的小说家。此时期文学创作一般称为『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 1. 1940年代:传统小说与新小说的分水岭 上述的『区域文学』(乡土或丛林文学)便是传统小说(观察小说)的类型,基本特点是民俗采风,写实主义,自然主义…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写作风格。1926-1932年间传统小说渐趋式微,1929年罗幕洛?加叶哥斯的<<芭芭拉夫人>>(是波赫士的作品及马奎斯的<<百年孤寂>>销售盛况前最畅销的拉美小说)出版后,被视为传统小说(土地/乡土主题小说:远离城市在蛮荒之地创造文明)的结束,而此时阿根廷小说家马叶亚(Eduardo Mallea),阿尔特(Roberto Arlt)及瓜地马拉小说家阿斯图里亚斯等人创新风格小说崭露头角(1926年阿尔特的作品出版<<愤怒的玩偶>>(El jugueterabioso),1932年阿斯图里亚斯的<<总统阁下>>(El se?orpresidente)初稿完成,但一直至1946才出版)。 新小说掘起的成因: (1)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共和政权失败,1940年起大批知识份子流亡拉丁美洲(主要为墨西哥和阿根廷),对拉美文化带来新冲击。墨西哥和阿根廷南北两点也正是拉美文学中小说创作最鼎盛之地(人口众多及出版事业的发达亦是因素)。尔今这两国和欧洲的西班牙已成为西语出版连线的铁三角。 (2)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文化机构、出版社的成立,新杂志、书籍的出版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新一代读者的阅读取向,有别於受欧、美文化薰陶的老一辈以阅读英语及其他欧语书籍的选择,以西班牙文撰写,关注本土切身的内在问题及美洲意识追寻的作品成为新的

宗教文化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宗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摘要: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观念、情绪和活动的相当严整的体系,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 梁漱溟曾指出:“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致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非有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的统一,却每都有赖于一大宗教。”[1]自然宗教对我国的文学发展或多或少都是会产生影响。对我国文学产生影响的宗教主要是从上古时期便开始的一种并不统一且系统的天帝的崇拜和一种灵魂观念、本土的道教、外来的佛教以及到了近现代才有较大影响的基督教。伊斯兰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我国也有众多教徒,但是其主要存在与我国少数民族当中,对我过主流的汉文学影响并不大。 关键词:宗教 中国文学 影响

内容目录 摘要: (2)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4)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4) 3. 道教与佛教影响了古代文人的意识 (5) 4. 基督教对我国近、现代文学的影响 (5) 参考文献: (7)

1. 宗教丰富了古代文学创作题材 早在道教诞生和佛教以及更后来传入中国的基督教之前我国就有了原始的天帝崇拜以及灵魂观念。胡适也曾明确说,“我们看殷墟(安阳)出土的遗物和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2]只是这些并没有系统的形成某个宗教而仅仅是对某个神进行崇拜,望其 保护一方平安,如屈原《九歌》的众神。”战国时代楚墓中的'镇墓兽'和漆器花纹上的怪兽,是楚人'信巫鬼'的表现。”[3]而之所以产生这些鬼神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很多的现象无法作出集体解释,同时人类也无法对抗自然的强大力量,然而当某个人掌握了某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并作出语言的时候,众人发现通过其预言可以避免灾祸时对其产生一种敬畏之情。久之在当时容易产生一种偶像崇拜将其神化,便诞生了一些神灵如伏羲神农等。而另一些则是在自己无法解释的前提下臆造出某些神灵,并其拥有某些神秘力量,以此来解释无法解释的事情,这样的神灵就诞生了,比如盘古等。或是将某些自然灾害的起因归为鬼怪作恶。 就在当时的人民对某些偶像进行神化或者臆造出某些神灵时,必定会附上一些超自然的力量,以显示其力量的异于常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他们为什么能抵抗自然的力量。然而很明显,这些神的力量是不存在的或者这些神根本连原型都没有。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创作,当其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时候就形成了早期的神话。诸如《后裔射日》、《嫦娥奔月》之类。 之后又有人将这些内容进行了总结于是便产生了诸如《山海经》、《搜神记》之类的书籍。然而这时的宗教并未形成体系,这时的此类文学作品算是神话作品。真正系统的宗教在我国出现则是古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及道教的诞生。 “佛教传入以前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只有今生此世,既无前世也无来世,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先进》)庄子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庄子 大宗》)佛教带来了三是(前世、今世、来世)的挂念,因果、轮回的观念,以及三界、五道的 挂念。”[4]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丰富了文学家的想想世界,有了三世、轮回这些题材可 以创作。 像《西游记》就是一个集我国各种宗教文化进行创作的结果,其中既有道家的天庭,又有佛教的轮回转世因果报应,又有传统的对天地、山川、湖泊的敬畏和崇拜。如果没有宗教,必定不会产生这些内容的。 2. 佛教丰富了古代文体和词汇 “因了印度文学的输入,我们乃于单纯的诗歌和散文之外,产生许多伟大的新文体,像变文、像戏文、像小说等等出来。在思想方面,在题材方面,我们也收到了不少从印度来的恩惠。我们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印的结婚,如果佛教文学不输入中国,我们的中世纪文学究竟要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局面却是无人能指的”[5]佛家信徒为了布道自然要四处唱颂佛经,讲述佛经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拉丁美洲国家概况以及地图国名记忆技巧 截止2012年,共计33个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玻利维亚Bolivia 巴拉圭Paraguay 乌拉圭Uruguay 法属圭亚那Guyana Francesa 苏里南Surinam 圭亚那Guyana 委内瑞拉Venezuela 哥伦比亚Colombia 厄瓜多尔Ecuador 秘鲁Perú 智利Chile 阿根廷Argentina 南美洲:America del Sur 北部和南部,一首一尾是两个众人所知的国家——墨西哥和巴拿马,中间一大一小每两个一组,共三组,一共2por4=共8个国家。 墨西哥México 巴拿马Panamá 危地马拉Guatemala 伯利兹Belice 洪都拉斯Honduras

萨尔瓦多El Salvador 尼加拉瓜Nicaragua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加勒比地区:El Caribe 12 (安德烈斯群岛Los Antillas) 古巴Cuba 海地Haití 牙买加Jamaica 多米尼加共和国Rep Dominicana 多米尼克Dominica 波多黎各Puerto Rico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t Tobago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y Barbuda 巴哈马Bahamas 巴巴多斯Barbados 格林纳达Grenada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n Vicente y Las Granadinas 南美洲: Aérica del Sur 以巴西为中心,以贴近它的国家,逆时针3个国家为一组向外包围辐射四组1(巴西)+3 por4=13,共计13个国家。 巴西Brasil 关键词金砖五国亚马逊葡萄牙语

性别、族群、宗教与文学

性别、族群、宗教与文学 五四女性文学是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文学的开端。五四女性文学的研究进路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性别角度对五四女性文学做内部研究,这种研究忽视了五四女性文学的外部联系——基督教文化;二是将五四女性文学从属于现代文学,整体研究现代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这种研究忽视了五四女性文学的性别主体特征。为准确而深入把握五四女性文学的特质,必须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起来。就外部而言,五四女作家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从传播学角度看,在基督教文化传播的链条上,作为传播者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他们为吸取广大中国妇女入教,抨击中国陋习、在中国办教育、兴女学,并对基督教进行了适应性调整,突出尊重妇女、民主平等的思想,对中国妇女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反抗父权压迫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他们又具有一定的西方文化优越感,其居高临下的启蒙者姿态使中国妇女在欲迎还拒的心态下接受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经传教士的传播,最终到达了接受者的头脑中,而基督教文化能否被接受者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还取决于接受者及其所受到的多种影响。就五四女作家而言,她们大都接受过基督教文化教育和影响,同时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影响,加上个体独特的经历和情感体验,因此,五四女作家尽管在理智上对基督教文化欲迎还拒,但内在情感上对基督教文化抱有好感,并有一定的依赖性,有的还皈依了基督教。因此,五四女作家和基督教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基督教文化深深

影响了五四女作家的创作。但是,五四女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体验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五四女作家身份上的这一特点和第三世界的妇女主义者极为相似,五四女作家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和表现与第三世界的妇女主义者对圣经的批评具有内在的关联。她们对圣经和基督教文化的认识基于相似的经验——本土妇女经验,包括民族经验,本土宗教、神话、文化遗产,女性的经验三个方面。她们都关注相似的主题,如以上帝的性别问题为核心的“上帝论”,以耶稣的性别问题、耶稣与妇女的关系为核心的“基督论”,以两个与“罪”相关联的女性夏娃、马利亚为中心的“罪论”,以男女关系、人类关系为中心的“人性论”等。因此,妇女主义圣经批评为研究五四女性文学与基督教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支撑。由此,转入内部研究,探讨五四女作家接受和表现西方基督教文化的独特性。关于“上帝论”,尽管中国自古就有“上帝”这一观念,但五四女作家笔下的“上帝”观念和“上帝”形象却具有基督教的文化因子。在时代影响下,五四女作家舍弃了基督教上帝学说中不合中国观念且不合常理的神秘部分,在创作中表现了更具情感色彩、人格色彩、性别色彩的上帝形象,主要有造物者、母性或女性的上帝、圣言的倾听者、精神寄托的对象等上帝形象。关于“基督论”,五四女作家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一样,并不认为耶稣具有神性,而将耶稣看作一个有着伟大人格的人。但和中国男性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女作家从本土妇女经验出发,看到了男性耶稣身上所具有的女性品质,如自我牺牲、受难、宽恕、博爱等,所以,她们更愿意把耶稣当作一个女性基督。五四

小说与宗教观

小说与宗教观 作者奥康纳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宗教在她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影响着她思考人生、感悟生活的方式。几乎她的每部作品都有宗教含义。她曾经说过:“我是站在基督教、正统教派的立场上看世界的。这意味着,对我来说,人生的意义集中于基督对我们的救赎,世间万物在我的眼里无不与此有关。” 另外,由于她的个人经历:红包狼疮、肿瘤切除、终身未嫁等等,生活加之于她的磨难越多,她的宗教思想也愈加强烈。 但是有意思的是,牧师、圣经这类和宗教有关的事物,常常以负面形象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甚至往往会导致厄运。在她看来,小说不应该成为宗教的宣传品。 作为南方作家的代表之一,她尤其擅长描绘人性的阴暗面,比如对宗教的无知、自私自利、道德败坏等等。她认为作家的责任就是发掘并展现现实生活中令人厌恶的扭曲、怪异、荒诞现象,以使对这些现象习以为常,见怪不惊的读者对此能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她也被称为“创造畸形的能手”。 对于这类有夸张性质的描写手法,奥康纳自己的解释是:“对于耳背

的人,你得大声喊叫他才能听见;对于接近失明的人,你得把人物画得大而惊人他才能看清。” 奥康纳笔下的畸人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文明社会处处为敌的“施暴者”形象,比如《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圣经》推销员波因特尔。暴力手段不仅给受害人造成肉体上的伤害,更造成了心灵上的打击,使受害者灵魂受到强烈震撼,甚至得以重生;另一类则是“施暴者”的受害人,像《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人公赫尔加。值得注意的是奥康纳小说中的受害者多为女性。 在奥康纳看来,“畸人”不仅指那些外表残缺、心灵扭曲的怪人,还包括那些夸夸其谈、自我陶醉、自私虚荣、毫无精神信仰而又自我满足的女性受害者。她们既庸俗世故、自以为是令人厌恶,受苦受难时又表现得孤苦无助,令人心生同情。《善良的乡下人》中的女主角赫尔加便是如此。 32岁的赫尔加意外失去一条腿后, 试图寻找上帝之外的精神寄托。她拼命念书,来掩饰假肢带来的自卑和缺憾。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她消除了自卑感却转而鄙视周围人的庸俗,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母亲。她自作主张把名字“乔伊”改成“赫尔加”以示她的反抗意识和特立独行精神。

宗教文化与中国文学关系

宗教文化与中国文学 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 天宝十一载(752年),杜甫、高适、岑参、薛据、储光羲等到慈恩寺登塔游玩,除薛据外都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同题诗作流传后世,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塔在长安东南区,上文俯视长安是面向西北。 【寺院】 ?佛寺的通称,指安置佛像、经卷,且供僧众居住以便修行、弘法的场所。略称寺,又名寺刹、僧寺、精舍、道场、佛刹、梵刹、净刹、伽蓝、兰若、丛林、檀林、旃檀林、净住舍、法同舍、出世间舍、金刚净刹、寂灭道场、远离恶处、亲近善处、清净无极园等。此外,民间也往往讹称为庙。 ?[印度]相当于‘寺院’的梵语有四︰ ?(1)音译毗诃罗,意译为住处、游行处、精舍、僧坊。 ?(2)原意指幡竿,讹译为刹。因一般习惯在佛堂前立刹,故有此称。 ?(3)音译为僧伽蓝摩、伽蓝。意译为众园、精舍。即大众共住的园林,多为国王或大富长者所施舍,以供僧侣止住。 ?(4)音译阿兰若、阿练若、兰若、练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指村外适于清静修道之所。 ?根据古寺院的遗迹,可知印度佛寺多在中央设方形佛殿,殿外有僧房围绕,殿内正面则安置佛龛。建材系采石、砖、木三种。形式有佛堂、僧房、塔婆等分别。 ?[中国]据《汉书》〈元帝纪〉注云︰‘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大宋僧史略》卷上〈创造伽蓝〉条云︰‘寺者,释名曰寺,嗣也。治事者相嗣续于其内也。本是司名。西僧乍来,权止公司。移入别居,不忘其本,还标寺号。僧寺之名始于此也。’ ?可知在汉代,寺原为中央与地方的政事机关,如太常寺、鸿胪寺(招待诸侯及四方边民之所)。后因西域僧东来,多先住鸿胪寺,逮移居他处时,其所住处仍标寺号。从此遂称僧侣的居所为寺。又,‘院’本是周围有垣之意,转指周垣或有回廊的建筑物,亦指官舍。至于将佛教建筑称为‘院’,则始自唐代在大慈恩寺所建的翻经院。至宋代,官立的大寺亦多称院。 ?中国早期佛寺建筑的布局,大致沿袭印度形式。尔后因融入固有的民族风格,遂呈现新貌。其建材以木为主,多设于平地(如府城市街)或山中。故后世寺院除寺号、院号外,亦附加山号。又有以年号名寺者,如北魏之景明寺、正始寺、唐之开元寺。此外,寺院若依创设者而分,可分成官寺(由官府所建)、私寺(由私人营造)。若依住寺者而分,乃有僧寺、尼寺之别。若依宗派,则分为禅院(禅宗)、教院(天台、华严诸宗)、律院(律宗)或禅寺(禅宗)、讲寺(从事经论研究之寺院)、教寺(从事世俗教化之寺院)等类。 ?创建于东汉明帝时的洛阳白马寺,为我国佛寺的滥觞,其后续有建业(南京)建初寺、武昌昌乐寺、慧宝寺、金陵瑞相院、保宁寺、苏州通玄寺、扬州化城寺、四明德润寺等。西晋初年,京洛一带造寺塔图像而礼拜之风盛行,不少达官显贵或舍旧宅,或于各地立寺塔。当时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图’。后因高峻层塔渐为寺院的重要象征,‘浮图’遂转而专指高塔。 【浮图】 ?与佛图、浮屠同为佛陀的另一音译。意译为净觉。也是寺塔的别名。《广弘明集》卷二云︰‘浮图,或言佛陀,声相转也。译云净觉,言灭秽成明道为圣悟也。’另外,《佛说十二游经》云︰‘为佛作精舍,作十二佛图寺、七十二讲堂、三千六百间屋、五百楼阁。’《大智度论》卷十一云︰‘阿输伽王一日作八万佛图。’卷十六云︰‘或焚烧山野及诸聚落佛图、精舍。’等所说即指寺塔。又,《分别功德论》卷三也有此种用例。 【塔】 ?指埋藏遗骨、经卷,或为标示特别灵地而造的建筑物。塔是略称,具称为塔婆,或窣睹波、数斗婆、私偷簸、苏偷婆等,意译方坟、圆冢、归宗或高显、聚相、灭恶生善处等。 ?一般而言,造塔是为供奉遗骨,但也有为供奉佛的爪发、牙齿、钵衣之类而造塔。或在与佛陀一生行历中主要事件有关的地方设塔纪念,如在佛生处、成道处等造四塔、八塔之类。

奇幻诡异的拉美文学

美洲是被误解的大陆,哥伦布曾误认为它是印度,故而把生活在这块大陆上的居民称为印第安人。这种误解又变成了一种偏见:唯有信仰耶稣基督才有人类的光明。因此,在这块被征服的土地上矗立起神圣的教堂,十字架插遍了拉美各个角落。原大陆的土著人,在火与剑的胁迫下背起了沉重的十字架,凡与基督教义相悖的典籍、文献均被摧毁。然而,不可能千人一面,在征服者中有一些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教士和士兵,他们在印第安人的废墟上、在断垣残壁中发掘印第安人的文明,追寻人类进步的踪迹,被拉美人视为《圣经》的《波波尔·乌》终于重见天日,一些重要的典籍、文献得以保存,挽回了人类的遗憾。 拉美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它的宗主国西班牙,可以说早期的拉美文学是西班牙文学在拉美的翻版;拉美文学又是法国文学在拉美的延续,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便是在法国超现实主义影响下萌生的。然而,拉美现代主义(现代派)和魔幻现实主义摆脱了西、法文学的羁绊,走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使拉美文学成为具有强盛生命力的文学大军。 20世纪6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使拉美文学进入了史无前例的新篇章,作家辈出,佳作迭现,形成盛况空前的繁荣局面。如果说拉美文学各种流派在各个不同时期还有它们各自的发展轨迹,历时地留下了它们的印痕。但在“文学爆炸”,尤其是后“文学爆炸”时代,各种文学流派共时同存,呈现出文学多元化的趋向。 马尔克斯

“拉美文学爆炸”前夜 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特殊的文化历史原因和不断变化拓展更新的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导致拉丁美洲社会的畸形发展,一方面各种传统形态和方法根深蒂固,长存不衰。与此同时,新思潮、新观念又纷至沓来、层出不穷。在不同文明的交叉路口的拉美大地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包容几乎所有的事物,作为反映现实存在的拉美小说在吸收各种营养之后开始慢慢崛起。 1940年代初,阿根廷作家阿道夫·比奥伊·卡萨雷斯面对拉美风俗主义小说的“不可逆转”以及欧美情节小说的“已然衰微”和心理小说的“悄然兴起”,创作了划时代的《莫雷尔的发明》(1940),该书虽然版后并未激起多少涟漪,但是获得拉美文学教父级人物博尔赫斯的欣赏,并为该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莫雷尔的发明》巧妙地融情节小说、心理小说、幻想小说和方兴未艾的科幻小说于一炉”。 1950年代前后,经过长期的酝酿,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它不是文学集团的产物,而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共同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限于拉美地区。墨西哥的作家胡安·鲁尔福在1955年发表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是当时的代表作。 作为拉美文学的重量级人物,博尔赫斯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作家们的作家”是人们对这位阿根廷作家的至高评价。他的作品强调形而上学,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其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最重要的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博尔赫斯为拉美文学的大跃进做好了思想铺垫.

拉美国家概况知识点

Panorama de América Latina I.Geografía(1) 1.美洲是由意大利人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érico Vespucio的名字命名的 2. 白人与黑人的后代是穆拉托人mulat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梅斯蔕索人mestiz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后代是桑博人zambo 3. 墨西哥以梅斯蔕索人mestizo为主,阿根廷以白人blancos为主,秘鲁以印第安人indios为主 4.拉美人喜欢移民至:美国、西班牙 5.拉美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天主教 6.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Cordillera de los Andes 7.西半球最高的山峰是:阿空加瓜峰Aconcagua 8.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通航湖泊是:的的喀喀湖Lago Titicaca 9.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跨居巴西、秘鲁、哥伦比亚、玻利维亚等国家 10.世界上最干旱的沙漠是:阿塔卡玛沙漠Desierto de Atacama 11.世界第二长及水流量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el río Amazonas 12.拉美第二长的河流是:拉普拉塔河Río de la Plata,它是由巴拉那河Río parana 和乌拉圭河Río Uruguay汇合而成 13.美国和墨西哥的分界河流是:格兰德河Río Grande Geografía(2) 1.大西洋沿岸比太平洋沿岸更潮湿húmeda 2.美洲原产植物有:玉米el maíz,el tabaco,可可el cacao,花生el maní, 木薯la mandioca,土豆la patata,红薯la batata 3.美洲原产动物有:羊驼La llama,大羊驼la alpaca,小羊驼la vicu?a, 原驼el guanaco 4.智利以产铜cobre闻名,玻利维亚主要产锡esta?o 5.石油产量居世界第二的国家是:委内瑞拉Venezuela 6.阿根廷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墨西哥的首都是墨西哥城Ciudad de México,古巴的首都是哈瓦那La Habana 7.拉美国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歧视排斥印第安人 II.Política 1. 贝隆主义的创始人是阿根廷前总统:贝隆Perón 2. 1961年4月,美国军队入侵古巴,史称:猪湾事件Invasión de Playa Girón 3. 古巴现任总统是:劳尔?卡斯特罗Raúl Castro 4. 上世纪70年代,智利前总统萨尔瓦多?阿连德Salvador Allende试图在智利推行改革,但社会主义实践以失败告终 5. 1982年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战争爆发在马尔维纳斯群岛Islas Malvinas 6. 阿根廷现任总统是:克里斯蒂娜?基什内尔Cristina Kirchner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西班牙-拉美文化欣赏》教学大纲 本课程为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向所有专业学生开放。通过内容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学能力、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对西班牙语和拉丁美洲国家文化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和社会现状, 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多元化意识。 三、学时分配 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课、文化概况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熟悉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了解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南美洲、拉丁美洲和西班牙语美洲这三个概念; 2.介绍世界上常见的问候方; 3.讲解西语国家的迷信说; 4.拉丁美洲人种;

5.介绍西语国家人名构成 第二课、西班牙文化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了解西班牙的文化。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西班牙地理、历史,西班牙人的衣食住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的民俗活动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西班牙的地理位置 2.马德里简介与城徽 3.简要介绍西班牙历史 4.简要介绍西班牙政体 5.介绍西班牙的行政区划 6.西班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种方言 7.西班牙人民的衣着特点、饮食习惯等 第三课、西班牙节日与人文景观 (一)本单元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西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 (二)本单元主要内容 班牙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交往禁忌。 (三)本单元重点、难点 西班牙主要节日与人文景观 (四)本单元参考文献 1)《西班牙-拉美文化概况》,朱凯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ISBN:7 2)《拉美文化概论》,李多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年,标准书号:ISBN:3 (五)分节主要内容 1.介绍西班牙特色食品和葡萄酒 2.西班牙住宅的特点

文学、历史与宗教

文学、历史与宗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2、组织学生预习这部分内容,结合辅栏介绍,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其所著的《史记》。 3、简介司马迁的生平,并出示其头像图。 4、讲解:《史记》记述了从远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130篇,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几种形式,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新体例。史学界对《史记》的评价,认为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著作,对后来史书的编写有深远影响。鲁迅先生对《史记》也给了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充分肯定了《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不朽的文学著作。 5、继续引导:正因为司马迁为中国史学作出如此大的贡献,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在他的故乡

拉丁美洲及其巴西

拉丁美洲及其巴西练习 一、单项选择 1.下列关于巴西的叙述,正确的是 A.煤、铁资源丰富 B.7月,热带草原区降水量大 C.咖啡和粮食出口量很大 D.城市和人口主要分布在巴西东南部 2.墨西哥高原和安第斯山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均为板块挤压而成 B.均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挤压而成 C.均为断裂抬升而成 D.均为古老的山地高原 3.当我国大部分地区盛行冬季风时,巴西高原的季节和昼夜情况是 A.正值旱季,昼长夜短 B.正值雨季,昼短夜长 C.正值雨季,昼长夜短 D.正值旱季,昼短夜长 读“某大陆沿南回归线地形刹面示意图”,回答第4-5题。 4.图中山脉A的成因是 A.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张裂而形成 B.由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 C.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张裂而形成 D.由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碰撞而形成 5.一轮船从E沿岸的港口出发前往印度的孟买,走 最短航线需经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好望角 D.苏伊士运河 6.读“南美洲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判断正确的是 A.这是南美洲7月份等温线分布图 B.①处等温线密集的主要原因是受秘鲁寒流的影响 C.②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大陆冷却快 D.③处等温线向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受巴西暖流的影响 7.位于拉丁美洲的世界著名渔场和成因是 A.秘鲁渔场——上升流 C.北海道渔场——暖流和寒流交汇 B.北海渔场——上升流 D.纽芬兰渔场——暖流和寒流交汇 8.拉丁美洲主要的石油生产国有 A.巴西和阿根廷 B.委内瑞拉和墨西哥 C.美国和墨西哥 D.墨西哥和阿根廷 读下图,回答9-11题。 9、图中甲、乙两山脉分别是 A.落基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阿巴拉契亚山脉 C.横断山脉、大兴安岭D.大分水岭、大兴安岭 10、有关图示两山脉附近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山脉都处于板块碰撞地带 B.甲山脉西坡降水量大于东坡,乙山脉东坡降水量大于西坡C.甲、乙两山脉的西侧都有地中海气候分布 D.甲、乙两山脉以东的河流汛期均出现在5~10月 11、有关①、②两地所在国家的正确叙述是 A.两国最大的城市均是本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B.两国都属于发展中国家 C.①地所在国家的畜牧业以出口羊毛而著名 D.②地所在国农业专业化水平很高 读右图回答下列12-13题。 12.关于图示国家人口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居民多为西班牙人的后裔 B.乙地自然环境优越,人口密度大 C.该国是南美洲唯一的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D.M城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 13.M城建城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政治B.交通C.宗教D.资源 图4为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14-15题。 14.关于图4 中的西海岸地区地理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有暖流经过 B.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消亡边界附近 C.常年受西南风影响 D.沿岸地貌轮廓破碎,不利于渔业发展 15.关于图中山脉东西两侧水系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A.流域面积东部小、西部大 B.河床坡度东部缓、西部陡 C.流量季节变化东部小、西部大 D.东侧为内流河,西侧为外流河 读中美洲及附近地区示意图,完成16-17题。

文学与宗教

从《世说新语》看宗教与文学的互动和影响 张蕊青 宗教与文学不是绝缘的,尤其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本身很有艺术气氛,其音乐、美术以及佛典中的文学表现,对中国文人都很有吸引力,其义理也给久困儒家章句的文人开辟了新的境界。这种文字的表现具体到文坛上,则有许多作家写出了一些宣扬佛教的作品。” 从《世说新语》中有关宗教的描写,我们还可以看到,将宗教引入文学,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另一方面,由于宗教人物进入了文学,提高了宗教人物在知识阶层的地位,同时也扩大了宗教的影响。因此,宗教与文学之间呈现了一种双向汇流、相辅相成的关系。 宗教渗入了文学,文学也浸透了宗教,这当然不自《世说新语》始。自从产生宗教之后,就与文学艺术形成了双向汇流之状。宗教场所的各种图像、雕刻乃至建筑装饰都是艺术家的作品,其中有很多作品被尊为世界艺术精品,国外亦然。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不就是宗教题材的世界名作吗?《圣经》既是宗教经典,也是众所周知的绝妙的文学作品,中国古代的一些佛道著作也可视为文情并茂的文学佳作。同时,许多纯文学作品很多也充满了一种强烈的宿命论思想和宗教意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悠悠苍天”之句,就是把天看作神灵;《楚辞》中的《湘夫人》、《湘君》、《山鬼》等篇更直接地是神话故事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世说新语》中所反映出来的宗教与文学的双向汇流是一条普遍规律,不论远古还是近代,只要有人类,就有文学,就有宗教;有宗教,有文学,就有宗教的载体。文学的内容,就是宗教与文学的双向汇流和相互渗透,而这个“相互渗透”也不是人为的,当然这里也不排斥大艺术家、大宗教领袖的特殊选择以及特殊才能的特殊作用。宗教徒要向世人表现自己所崇拜的形象,推广宗教,唤起世人的共鸣,就必须依靠和借助文学家的妙笔和形象思维,文学家们许多时候要寻找形象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理想,因而也自然而然地与宗教一拍即合。宗教以文学作为自己的一半,文学也常以宗教作为自己另一半,这就形成了难舍难分的双向汇流、相互渗入的状况,这是文化发展进步的一种自然现象和必然现象,这种现象还将随着时代的步、科技的发展日益深化。宗教因有文学艺术这一绝妙的载体,其号召力更为震撼;文学艺术因有宗教的深层内蕴,其感染力也更加强烈。达·芬奇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就是一个很好例子。它取材于《圣经》故事,抓住了最感人的一瞬间,表现出耶稣和圣徒们的种种复杂心态,令人禁不住顶礼膜拜。这就是鬼斧神工之作,是一种艺术震撼力之所在。然而这种艺术魅力的展现,很大程度上也因为有其深厚的宗教内涵,有着其他纯艺术作品所不能比拟的功用和感召力。宗教的魅力正是与反映其内容的艺术作品的魅力成正比的。在《世说新语》的时代,一些名士之所以乐于与高僧、名僧交往,是因为高僧、名僧学问渊深,文学修养极高,名士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受到启发。支道林首先将佛理渗入文学领域,对玄言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玄言诗的代表人物孙卓与许询,都与支道林过从甚密,他们与王濛、许安等人一起,配合清谈活动,掀起了玄言诗的创作高潮。《文学》第55节载:支道林、许、谢盛德共集王家,谢顾谓诸人:“今日可谓彦会。时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难常,当共言咏,以写其怀。”许便问主人:“有《庄子》不 ?”正得《渔文》一篇。谢看题,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许语,叙致精丽,才藻奇拔,众咸称善。于是四坐各言怀。毕,谢问曰:“卿等尽不 ?”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渴。”谢后粗

宗教发展与宗教文学外文文献

文献出处:Farneth, M. (2015).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Commonweal, 142(10), 23-26. Varieties of Religious Experience 作者: Farneth, Molly 摘要:Many contemporary scholars of religion are cautious about the idea of "world religions." In a masterful introduction to the anthology, the general editor Jack Miles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author of God: A Biography) explains: A good many scholars of religion decline to define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itself but do not find themselves inhibited by that abstention from saying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bout one religious tradition or another. An index of themes that cut across traditions would make their work easier. [...]while the Judaism and Islam sections group texts that address women's engagement with and critique of these traditions, the Christianity section does not. 全文文献: The study of world religions has a troubled history. In early modern Europe, explorers, missionaries, and colonial agents returned from their exploits with startling observations about non-European people. Many of the earliest accounts commented on the apparent absence of religion in the Americas, Australia, Asia, and Africa. In his Mundus Novus (1504-05), the Italian explorer Amerigo Vespucci claimed to have found a people without religious beliefs, practices, or institutions: "Beyond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no church, no religion, and are not idolaters, what can I say?" Farther south, and a few decades later (1553), the Spanish conquistador Pedro Cieza de León reported that the indigenous people of the northern Andes "observ[e] no religion at all, as we understand it, nor is there any house of worship to be found." Similar reports of people without religion made their way to Europe from the Pacific Islands, Australia, and Africa. It was not long, however, before Europeans began to "discover" religion among non-European people. Accounts of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proliferated. Back in Europe, scholars gathered these accounts and began to arrange taxonomies of the religious beliefs and practices of the world. The earliest taxonomies identified four religions: Christianity, Judaism, Islam, and paganism. As more and more information reached Europe about Asian religions and the indigenous traditions around the globe, the fourth category expanded and, eventually, divided to include such religions as "Boudhism," "Hindo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creating and refining these taxonomies, the goal of scholars was to tur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