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讲 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讲 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第五讲我国毒品犯罪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近年来,我国毒品犯罪呈现愈演愈烈之势,犯罪手段的专业化、现代化、隐蔽化不断加强,武装护毒、高科技制毒、明星涉毒等现象日益严重。毒品犯罪由一国到多国,甚至出现了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毒品犯罪集团。引发毒品犯罪的诸多原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彼此交织、相互作用。深入挖掘毒品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原因探寻遏制毒品犯罪的有效对策,是我们与毒品犯罪作斗争的当务之急。

一、国际环境对毒品犯罪的诱发和推进

毒品犯罪的泛滥成灾,在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灾难的同时,也对各国毒情形势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国际毒潮“福射”蔓延的今天,身处世界两大毒源地包围之中的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毒品犯罪—体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国际毒潮的蔓延

当今世界制毒、贩毒、走私毒品的犯罪活动极为猖獗,吸毒现象风靡全球,吸毒者身心遭到摧残,受害国资金外流,吸食毒品传播艾滋病,由毒品诱发的犯罪更是层出不穷,毒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和一般商品无法相比的高额利润,强烈地吸引着世界上大小毒枭、毒贩、黑社会组织及其他不法之徒制毒贩毒。他们组成一个遍及全球的庞大的毒品加工、走私、贩运产业,疯狂地进行毒品犯罪活动。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每年毒品交易额达8000

亿美元以上,毒品蔓延范围已扩展到五大洲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毒品来源、毒品种类、毒品产量、吸毒人数持续增多。1989年12月,美联社通过六大洲120多家新闻机构进行的舆论调查表明“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毒品问题以及伴随而来的暴力”被列为世界十大新闻之一。毒品犯罪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蔓延,对各国国内秩序及国际秩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已成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威胁。“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毒品问题的渗透、蔓延提供了便利,毒品问题国际化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以毒养政、以毒养军、以毒养商、以毒养恐等问题日益突出。”从上世纪60年代起,有“毒王”之称的大毒枭坤沙就控制了“金三角”地区毒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并且组建了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正规军队,奉行“以毒养军、以军护毒”的政策。在与缅甸政府进行对抗的同时,坤沙还将毒品作为其要挟国际社会、换取政治资本的筹码,扬言“要为自己的政治目的而进行无限期的有限的贩毒活动”。与此同时,在制贩毒品的过程中,“一些有组织的犯罪集团更加国际化、辛迪加化”。如南美的几大毒品霸主通过控制毒品的种植、加工、转运和销售全过程,从中攫取源源不断的美元,进而操控国家经济,与政府军队对抗,甚至左右该国政府的政策。此外,近年来东突分裂势力以“金三角”为毒源地向周边地区贩毒并参与基地组织有关毒品洗钱的活动日益频繁,这与当地“以毒养军、以毒养恐”的背景是息息相关的。阿富汗地区常年处于分裂、战乱、动荡、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军阔包括恐怖集团,为了解决军费开支问题,鼓励、纵容烟民种植罂粟,从中收取保护费和管理费,作为其军队开支和恐怖活动的资金来源。针对毒品犯罪日益严重的状况,国际社会尽管投入了持续的关注和不屑的努力,但是仍未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将长期面临全球毒品犯罪蔓延的影响。

2.我国周边毒源地渗透加剧

一方面,我国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为毒品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亚洲两大毒源地“金三角”、“金新月”都将我国置于其毒品生产、加工地区的包围之中,境外贩毒分子正是利用了毗邻我国的优势和我国边境线绵长的特点,通过各种方式将毒品非法贩运我国境内,利用其价格优势造成我国毒品进一步泛滥。泰国禁毒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称,自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国际贩毒集团在“金三角”周边国家开辟了全方位的贩毒路线,往南经缅泰边境进入泰国或经缅甸仰光、毛淡棉运至马来西亚,往东南经过老挝转销越南、柬埔寨,往北经中缅、“中老、中越边境进入中国内地转运港澳等地,往西北流向印度”。“中国通道”已然成为“金三角”贩毒路线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有“亚欧大陆中心地带”之称的新疆与8个中亚、南亚国家接壤,并与“金新月”陆路相通。受到两大毒源地的双重夹击,新疆也已成为中国毒品流入和中转的重要通道,因吸毒、贩毒诱发的各种违法犯罪问题也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国海关的报告显示, “我国查获的毒品犯罪50%来自‘金三角’地区,45%来自‘金新月’”。此外,我国周边的毒源地还包括东北境外和东南沿海国家,来自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家的一些K粉、摇头丸,还有南美的可卡因,包括一些新型毒品的制毒技术,都通过东北边境和东南沿海向境内渗透。随着不断出现的毒品集散地和贩毒通道,中国已经成为了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的受害国之一。另一方面,周边国家禁毒声势不断壮大,打击力度的加强也导致了贩毒分子积极开辟“中国通道”。长期以来,饱受毒害的东南亚各国,尤其是泰国、缅甸等国,在联合国和美国大笔财政资助以及国际社会、本国人民的敦促和呼吁下,纷纷向毒品宣战。联合国禁毒署的一项资料表明:“2005年,缅甸罂粟种植面积为49.2万亩,同比下降26%;鸦片产量为312吨,同比下降

16%, 一些毒品加工厂(点)正在越来越多地转向制造冰毒等化学合成毒品。但近几年来,由于泰国政府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扫毒行动,导致缅北冰毒‘南下通道’严重受阻。”这一形势刺激了贩毒分子将目光从受阻的贩毒通道转向了中国,从而使我国面临着毒品犯罪的现实危险,因此地缘因素在客观上导致了我国毒品犯罪的日益猖獗。

二、文化变迁与亚文化传播对毒品犯罪的错误引导

“人是文化的产物,包括犯罪行为在内的人类行为,都是文化的产物。一定的文化模式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了一定的犯罪行为模式及其特点……研究犯罪现象,查寻犯罪行为的生成、作用规律,必须探究其深层与背后的文化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优胜劣汰与个人利益相互打磨、拜金主义与权力寻租相互渗透之下,腐朽享乐的文化意识、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一度侵入年轻一代人的思想,从文化心理上导致社会矛盾的突出,进而也引发诸如毒品犯罪等多种不良社会现象频发。

1.异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物质生活的快节奏发展与精神生活的盲目西化导致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偏离正轨,在缺乏人文素养的前提下,对精神生活的刻意追求异化为低俗的感官刺激和消费冲动,引发了毒品的滥用和犯罪。近年来,娱乐圈明星涉毒的问题频频曝光,前有张元、满文军、孙兴、含笑等人吸毒被抓,近有张国立之子张默涉毒被拘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明星圈有别于普通群体,他们有着特殊的生活环境和不同常人的价值观”。一方面,社会知名

度和影响力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名和利,滋生了强烈的优越感。但是随着事业的起伏和波动,又造成他们极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没有规律、接触人员品流复杂,个人生存和发展机会偶然性较大,焦虑情绪难以排泄,最终导致一些人

把吸毒作为一种解脱方式和交流手段,通过麻醉自己和好友而获得精神享受。例如,孙兴将吸毒的原因归结为婚姻失败而身心疲惫,通过吸毒缓解压力;莫少聪把

吸毒理解为“应酬”,认为主人把毒品作为待客之道,不吸就是不给面子;导演张元、歌手含笑等把“寻找创作灵感”作为吸毒的借口;更有已故歌手陈琳等将吸毒视为强身健体、保持身材的方法。不可否认,明星涉毒是助长制毒和贩毒的催化剂,其对青少年的负面文化影响已成为社会的顽疾,因为效仿明星的日常行为方式是“偶像效应”和“从众心理”在未成年人身上的一种常态反应。明星涉毒种种吸毒理由的背后,无不反映了当前涉毒群体价值观念的异化和意识形态的错位。

2.亚文化带来的观念冲突

亚文化,是相对主体文化的一种对立文化和反文化,亚文化的存在使得转型时期的我国社会面临着非主导道德规范与社会主导道德规范的矛盾,进而成为各种重大犯罪趋升的不良诱因。“亚文化对犯罪的影响和作用在暴力犯罪、青少年犯罪和有组织犯罪当中表现的最为有力。“而毒品犯罪经常是这三类犯罪亚文化的物化形态和行为选择。毒品犯罪在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在法律、道德和世俗伦理上,都没有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欧风细雨的一部分亚文化,也进入了中国大陆。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诸多领域开始流行叛逆、革命和颠覆的文化,把吸毒与狂热、先锋、敏感等时尚概念混淆在一起,使吸毒者获得了文化上的自我认知,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毒品的泛滥。改革幵放以来,该种亚文

化也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在“嗑药、斗殴、滥交、犯罪”等亚文化的影响下,

越来越多的艺术、娱乐、流浪者、青少年、知识分子等特定人群为了标榜新潮和时尚而吸食毒品。因而,犯罪亚文化因素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起着抵消和对抗法治的作用,进而诱导和引发毒品犯罪的趋升。

3.消极文化的传播

国外学者一般都肯定犯罪与文化的传播之间的密切联系。“每一种技术或科学的馈赠都有其黑暗面”。市场的开放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大众传媒工具技术的快速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电视、电影、广播、唱片、电脑等传播媒介向社会大量散播知识和信息,其中也充斥着色情、暴力、毒品、凶杀等不良文化,成为引发犯罪的致罪因素。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加快了文化信息的传播,也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犯罪信息的机会,网上违法犯罪行为与日俱增,网上诈骗、网上侵财、网络贩毒、恶意攻击网站等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由于网络的时空跨度超过了传统的限制而且操作方便、快捷、隐蔽,在一定程度上给包括毒品犯罪在内的各类犯罪活动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犯罪路径。在现代网络技术的影响下,贩毒分子选择利用多种形式的通信传输工具来传播毒品信息,包括:利用聊天工具贩毒、利用网站贩毒、利用电子邮件贩毒、利用手机联络贩毒等等。

“从最近破获的大学生夫妻网上贩毒、广西毒贩网上销售贴上‘迷情香水’标签的毒品案件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贩毒分子已经放弃原有的线下交易模式,通过开网店进行网络销售。”网络贩毒的盛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互联网文化平台监管的缺位。只有“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时代的眼光、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看待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驳网络的能力”,积极倡导健

康的网络文化,才能有效遏制消极文化对毒品犯罪的影响,减少网络贩毒的发生。

三、巨额利润和不断增长的消费市场对毒品犯罪的诱惑

经济因素在毒品犯罪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毒品犯罪带来的暴利是刺激制毒、贩毒、走私、销售毒品活动最原始的驱动力。同时,国内消费市场源源不断的毒品需求量也恶性刺激着毒品犯罪活动的发展蔓延,成为了毒品犯罪的另一诱因。

1.毒品犯罪的高额利润

对金钱的追逐是毒品犯罪内在的根本动力。据分析,毒品的利润最高可达到70倍左右,暴利已成为多数毒贩铤而走险的主因。而毒品犯罪所带来的高额收益促使这贩毒分子对毒品犯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毒品犯罪种最常见的贩卖海洛因为例,500g4号海洛因,在云南价格为7000—8000元,贩运到广州就上升到7—8万元,而偷运到香港则为15—16万元港币,而贩运到日本、欧美售价已高达100多万元。”如此高额的非法收益使得越来越多的犯罪分子趋之若鹜。

2012年4月12日,聊城市警方侦破了一起特大的利用新康泰克感冒胶囊制贩毒品的案件。新康泰克胶囊又名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里面含有的盐酸伪麻黄碱经过加工能提炼出麻黄素(麻黄碱),是合成冰毒最主要的原料。该犯罪团伙从每10盒新康泰克中提炼1克多冰毒,每盒新康泰克不超过15元,而每克冰毒成本在100元左右,一转手就能以每袋0.8克的包装卖800元,如此暴利正是促使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巨大诱因。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挺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

首的危险。”

此外,贫穷是导致贫困地区毒品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从我国贩毒区域的分布来看,毒品犯罪的高发地区往往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经济上的落后贫穷,必然刺激人们寻找发财致富的出路,而从事毒品犯罪活动可快速擭取巨额财富,这就使得某些贫穷地区的人们把外出贩毒当做了脱贫致富的捷径,有的地方甚至一个村子几乎家家都贩毒。例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永德县境内的班老村,因为贫穷不少村民开始把帮境外毒枭背毒运毒作为谋生的手段,所以在云南当地有“背毒村”之称。目前全国很多地方,也都和班老村一样,正在通过扶贫、发展地方经济来提高治理毒品犯罪的效率。可见,毒品犯罪包含着内在的经济诱因,只有将禁毒与脱贫相结合,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杜绝毒品犯罪。

2.庞大的毒品消费市场

就毒品问题来说,因为有人需求毒品,就会有人提供毒品。毒品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广为蔓延,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公害,一个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客观上存在着广阔的毒品消费市场。毒贩为获得高额利润,不惜违法犯罪,顶风作案,毒品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吸毒人员也就不断增加。根据“需求拉动供给”这一以经济学原理,国内现有和潜在的毒品消费市场对毒品犯罪活动有着极大的刺激和诱发作用。2005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有116万人,而到了2010年,我国吸毒人员的数量已经大幅增至204.6万人,同比增长了76.4%。吸毒人数不断增加,呈现出典型的“滚雪球效应”,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牵动和诱发了相关犯罪的增加,助长了毒品犯罪在中国的进一步蔓延。目前我国刑法对于吸毒行为尚无明确的禁

止性法律规制,因而在打击毒品消费市场这一环节仍然无法可依,无法从根源上对其进行有效的遏制,再加上我国许多地方的禁毒措施和帮教巩固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因此,国内毒品消费市场持续膨胀的情况短期内仍然无法改变。一方面,敞开的毒品消费市场将继续为毒品犯罪提供源源不断的需求;另一方面,大量的吸毒者将为了筹集日益增加的毒资而参与到制贩毒品的行列中,形成所谓的“以贩养吸”,甚至从事抢劫等违法犯罪活动,恶性刺激相关犯罪的增长,进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

四、立法滞后对毒品犯罪的负面激励

贝卡利亚说过:“惩罚犯罪的刑法越是快速和及时,就越公正和有益。”在面对当前迅速蔓延的毒品犯罪时,需要我们在立法上也能及时跟进。然而,由于法律本身的滞后性特点和毒品犯罪花样层出不穷的趋势特点,就会在毒品犯罪的法律适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两个层面的问题,即立法的缺位和由于立法缺位导致的执法、司法过程中的困惑。

1.惩处毒品犯罪的立法缺位和司法困惑

随着毒品种类及形式日益增多,刑法对涉毒案件打击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但是相对于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毒品犯罪活动,立法的滞后性弊端暴露无遗,由此所导致的司法无据严重放纵了毒品犯罪。仅以惩治新型毒品犯罪的立法漏洞和司法困境为例:

(1) 国家现行法律对于新型毒品的界定不够明确

我国现行法律对于新型毒品的概念和范围未能作出严格的定义,也未将其与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作出明确的界定。《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该定义中仅仅列举了甲基苯丙胺这一类新型毒品,而对于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大行其道的其它新型毒品(如开心水、摇头丸等)均未涉及,对于新型毒品的内涵和外延均未有准确的界定。同时,立法上没有为新型毒品和精麻药品划清明确的界限,这也使得司法工作者在碰到某些新型毒品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和综合的理解。立法界定的模糊造成司法实践中大量新型毒品犯罪活动因为缺乏法律依据而不能定罪。

(2) 缺乏对于新型毒品犯罪的明确追诉标准

在司法实践中,新型毒品的数量往往是判定涉毒人员罪与非罪的关键和适用不同刑罚标准的依据。但是长期以来,法律法规及相关的司法解释中关于新型毒品犯罪追诉标准的缺失和不明,导致公检法部门对于新型毒品犯罪的追诉缺少明确的工作指导。例如,最高法院没有对“麻古”给出明确的换算公式,造成司法实务中难以确定量刑标准,致使很多贩毒分子误以为贩卖“麻古”并不违法。尽管2007年12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专门对近年来常见的九类新型毒品,如氯胺酮、安眠酮、美沙酮、地西泮、艾斯唑伦等明确了定罪量刑的标准,但是目前仍有一些新型毒品,既缺乏有关数量标准的规定,也没有兼具指导

性和可操作性的折算公式或参照方案。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对新型毒品的犯罪保持灵敏的立法反应,及时制定相应的数量标准,并跟随犯罪状况的变化而实时修改确认相应的折算方法,进而满足惩治新型毒品犯罪司法实践的需要。

(3) “唯数量论”导致新型毒品犯罪量刑的失衡

我国《刑法》第357条第2款规定,“对于毒品的数量以查证属实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尽管以毒品的数量作为毒品犯罪适用刑罚的主要标准,可以判定毒品犯罪的危害程度,也有利于掌握量刑尺度。但是在新型毒品犯罪的量刑问题上,“立法者对于量刑档次以毒品数量的不同进行区分,容易导致司法工作者在办理新型毒品案件时也一味地‘唯数量论’,最终造成量刑失衡。”新型毒品品种繁多,在性能和危害程度方面差异很大,只有正视这些差异,对不同种类的毒品适用不同的量刑标准,才能体现罪刑相适应和罪刑均衡的原则。对此,有学者建议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若干新型毒品案件定罪量刑的指导意见》,以海洛因作为毒品换算的基准物来统一部分常见新型毒品案件的量刑标准,并对一些新型毒品设定折算方式,使得司法工作者可以更好地借助传统毒品犯罪的量刑标准,来明确新型毒品案件的定罪量刑。这样不但能对新型毒品犯罪准确的适用刑罚,而且有利于推动禁毒立法工作不断完善。

(4) 缺乏对新型制毒技术和制毒原料的刑法规制

我国刑法以第350条第1款“走私制毒物品罪”和“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以及第2款“制造毒品罪”来规制制毒原料的非法买卖,而以“传授犯罪方法罪”来规制制毒技术的传播。由于新型毒品的制毒技术和制毒原料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和生物技术原料,国家基于创新和拓展化学药品生产技术领域,难以对其加以彻底的严格管制,这就给利用新型制毒技术和制毒原料制造毒品的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如2011年2月,浙江省台州市警方破获的一起制毒案件,就是利用

非处方药“呋麻滴鼻液”提炼麻黄素制造冰毒;2012年山东省聊城市公安局破获的“3 .01”制贩毒品案件中,犯罪分子是从药店大量购买新康泰克感冒胶囊,从中提炼麻黄碱制造冰毒。“目前能够提取含有制毒成分的成品药有:呋麻滴鼻液、复方桔梗麻黄碱糖楽(II)、息喘灵(茶碱伪麻黄碱片)、盐酸麻黄碱滴鼻液、盐酸麻黄碱注射液(兽用)、氨酚伪麻片等。”由于这些都是非处方药,可以从药店或厂商处直接购买,于是一些制毒分子便大量收购这些不被管制的含制毒成分的药品实施制毒。针对上述行为,由于立法没有明确含制毒成分的非处方药是否属于制毒物,因此无法将其定为“走私制毒物品罪”或“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只能将其作为“制造毒品罪”的预备行为处理,给司法惩处带来了一定困惑。

2.惩处毒品犯罪的执法失利

近年来,我国在打击毒品犯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通过公开缉毒以及专项打击行动,控制和阻断了部分毒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形势下,我们对于毒品犯罪的打击惩处仍旧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震慑和控制毒品犯罪的效果,导致一部分毒品犯罪分子有机可乘。一方面,堵源截流工作不到位。面对毒品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大要案不断增加、犯罪手段日益复杂化的形势,传统堵源截流的一线、二线、三线界限被打破,一些地区的公安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情况进行有效堵截,致使部分内地城市成为毒品入境的前沿阵地。另一方面,相对于传统毒品,新型毒品的生产、交易和消费具有更强的专业性、隐蔽性和流动性,一些制毒犯罪团伙往往采取分步骤制毒的方法逃避打击,加上新型毒品本身利润更高,更易携带、藏匿和运输,因此给毒品犯罪案件的侦办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毒品犯罪本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和隐蔽性,也对证据的取得和认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部分执法人员证据意识不强,在取证、

认证的程序上不够严谨和规范,导致部分毒品案件证据的证明力受限,给毒品犯罪的刑事追诉带来困难。只有不断克服这些执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与困难,才能把握好破获毒品案件、惩治毒品犯罪的关键环节,有效控制和消除毒品犯罪。

五、综合治理的表面化给毒品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1.禁毒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深入

世界各国的反毒禁毒斗争实践表明,控制毒品蔓延、扫除毒害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动员社会的力量,形成全国、全民族的运动。但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就必须使禁毒宣传和教育做到广泛而且深入人心。在我国,全面开展禁毒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禁毒意识,是降低毒品社会危害、遏制毒品犯罪高发的重要前提。然而,由于经费不足或对禁毒宣传教育不重视等原因,我国目前的禁毒宣传教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深度。尤其是面向青少年为主的毒品犯罪高危人群的禁毒教育工作还不到位,在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过程中,一定程度地忽视了对其优秀个人品德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对上海中学生的调查显示,“18.3%的学生对禁毒法律法规毫不知情,23%的学生不知道吸毒违法,77.7%的学生只知道一两个禁毒法规。”在青少年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应通过系统的宣传和教育,对其行为进行适当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新型毒品的认知能力,改变他们对于新型毒品“不是毒品,或者吸食后对身体没有影响,更不违反法律”的认识误区,进而认清毒品的危害,从而达到控制吸毒、远离毒品犯罪的目的。可以说,禁毒宣传教育工作的不完善是我国毒品犯罪禁而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

2.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的管理存在漏洞

“没有易制毒化学品,就没有新型毒品”。近年来,易制毒化学品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的势头不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制贩毒品活动日趋增多的原因之一。我国制造摇头丸、冰毒等合成毒品犯罪案件的增多,与易制毒化学品的流失严重具有很大的关系。我国毗邻的“金三角”以及“金新月”地区,其制毒原料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于我国。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的大量流失,充分说明了加强毒品管制和打击力度的重要性,同时也暴露出我国相关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首先,我国缺乏统一的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机构,各部门之间责任不清、缺乏协作,导致管理效能低下。管理部门在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的进出口、供销、运输、出入库等工作上衔接不够,为犯罪分子的走私、倒卖、贩运活动提供了机会。其次,全国范围内没有形成互容共通的易制毒化学品信息系统,无法实现易制毒化学品信息资源的共享,不利于易制毒化学品的日常管理以及流向与流量的动态监控,给打击此类违法犯罪活动带来了一定困难。再次,《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执行不到位,对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政策仍有空缺,部分流失严重的化学品没有列入管制范围,缺乏具体的管制办法。例如,药监部门目前对于含有易制毒成分的非处方药物的销售和售后流向的管理出现了严重脱节与漏洞,导致制毒分子大宗购买此类药物提炼制毒原料。最后,毒品犯罪的隐蔽性和司法人员认识上的差距,也导致了对部分易制毒化学品和精麻药品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不力。

3.禁吸戒毒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之所以长期存在,其主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存在着极大的毒品消费市场。”只有提高禁吸戒毒工作的实效,切实减少直到消除毒品需求,才能从根源上萎缩毒品消费市场,达到减轻毒品犯罪的目的。因而,深入开展禁吸戒毒是教育挽救吸毒人员,解决毒品消费和需求,减少社会危害的根本出路。为此,国务院发

布了《强制戒毒办法》,有关部门制定了《阿片类成瘾常用戒毒疗法的指导原则》和《戒毒药品管理办法》,规范了全国的戒毒治疗工作。同时,国家还建立了药物依赖性研究中心、药物滥用监测中心、药物依赖治疗中心和麻醉品实验室,组织科研机构和专家开展科学戒毒方法和戒毒药物研究,并建立和完善了吸毒人员调查登记制度和药物滥用监测网络。但是,多年的戒毒工作实践表明,我国当前以强制戒毒为主体的戒毒体系,没能有效的挽救吸毒成瘾者,也未能从根源上遏制吸毒蔓延的趋势。总的来说,在禁吸戒毒的各个工作环节中仍存在许多的薄弱与不足,如戒毒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对吸毒人员的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吸毒人员、毒品犯罪释放人员的帮教衔接、回归社会、就业安置工作得不到有效落实;戒毒康复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等等。这些薄弱环节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禁吸戒毒工作的成果,也导致了诸如复吸率高、以贩养吸、毒品再犯等问题的难以遏止。

社会学案例分析和案例模拟

案例分析(一) 一、关系的建立阶段 (一)基本资料 姓名:杨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8月 文化程度:高中 婚姻状况:已婚(刚领结婚证书不久) 家庭成员情况:妻子徐某,安徽籍外来打工妹,现无业;父母亲均为征用土地退休工 家庭地址:上海市XX区XX镇XX村 犯罪及处罚情况:1985年4月7日杨某因犯强奸罪,抢劫罪和盗窃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杨某在狱中服刑期间表现良好,2003年7月11日杨某假释回到家,假释到期日为2007年1月29日,剥夺政治权利7年,附加刑到七日为2012年7月10日。 (二)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父母亲以及兄弟共5人,杨某现与父母一起居住生活,父子和母子关系都比较融洽。 2.生活经历: 杨某家住农村,1985年杨某犯案前家中有5人。父母以务农为主,兄弟俩人都在读书,相对而言,家中生活较为拮据。杨某本人初中未读完就中途缀学,家处城乡结合部的杨某从小就有着对繁华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为了摆脱家庭贫困和自己的现状,他为此努力过,奔波过,辛劳过,但收入总是微薄。为了改变现状脱贫致富,他竟然数地,数处行窃,盗窃。做起了不劳而获快快发财的美梦来,由此一发不可收拾,并在犯罪的道路上越滑越远,越陷越深,直至犯下了强奸罪,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因杨某在狱中表现良好,1994年7月被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裁定为有期徒刑19年,剥夺政治权利8年,后又被4次减刑共计5年6个月。 3.主要社会关系: 杨某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到他假释回来,兄弟二人已有妻子在本村另行别居。 二、矫正对象问题研究与诊断 (一)对象的性格: 杨某的性格内向,从小孤僻,不善交友,平时闷声不响,但易急躁,鲁莽,行事草率。读书时他每天从家门到学校门,又从学校到家门,一放学就回家,不在外面玩耍,沉默寡言.他平时的所思所想不外露,别人看不出,也掌握不了。

毒品犯罪

关于毒品犯罪问题的研究 被世人称为“社会毒瘤”的毒品,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毒品问题已成为困扰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在审理毒品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毒品犯罪形态的判定常出现认识不一的情况。针对毒品犯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打击毒品犯罪中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打击毒品犯罪对策,可以更加有效地打击毒品犯罪。 一、毒品犯罪概述 (一)毒品犯罪概念 毒品犯罪作为犯罪学上的一个概念,它与刑法学上的毒品犯罪概念相似相近但不完全相同。一般地说,它是指与毒品有关的一系列犯罪的总称。毒品犯罪既是国际公约规定的一种国际犯罪,也是各国国内法规定的犯罪。但是当我们考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刑法和有关禁毒立法时,均未有毒品犯罪概念的界定,而只是对毒品犯罪的种类作了具体规定,同样我国1997年《刑法》第347条虽然规定了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但也没有对毒品犯罪下定义。 目前,关于毒品犯罪定义有着5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通常是一种跨国性的犯罪,对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定义,主张援用1988年《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第3条的规定,认为,在中国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关于毒品管制法规,从事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1]第二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以及从事与上述毒品犯罪直接相关的或者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论者还认为毒品犯罪也是国际公约规定的国际犯罪。[2]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指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以及与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直接相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的行为。[3]第四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触犯《决定》,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破坏社会秩序,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4]第五种观点认为,所谓毒品犯罪,就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与此直接有关的破坏国家禁毒活动、危害公民身心艰苦和社会治安秩序,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5]纵观上述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划分为国际上的毒品犯罪和中国的毒品犯罪,并将毒品犯罪的定义关键强调在与毒品有关的危害社会秩序和公民身心健康的活动上,其不足之处在于,它没有概括出毒品犯罪的全部。第二种观点将毒品犯罪分为三类,即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与其直接相关的犯罪,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应受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这种界定,从表面上外延涵盖了所有毒品犯罪,但实际上没有周全外延,对于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直接相关以及其他与毒品有关的犯罪行为,其范围和犯罪种类仍不能确定。例如,盗窃毒品,抢劫、抢夺毒品的犯罪,非法持有毒品是否是属于直接相关的犯罪或者与毒品有关的犯罪?以毒品犯罪行为方式出发概括毒品犯罪定义,无法周延所有毒品犯罪。第三种观点认为毒品犯罪是违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法规,并同样可以成为犯罪嫌疑人行为是否具有刑事犯罪违法性的依据,其局限在于,毒品犯罪是违反了《刑法》及有关禁毒法规的刑事违法性,在定义的表述上,以列举毒品犯罪方式界定毒品犯罪显得冗长且无法包容所有毒品犯罪。第四种观点的根本缺陷在于其反复强调所有毒品犯罪都必须触犯《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以下简称《决定》),这将导致我国所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公约所规定的,我国有义务予以管辖而《决定》未予规定的国际毒品犯罪被排除在毒品犯罪的范围之外。第五种观点在界定毒品犯罪时出现了一个表述失误,即“非法走私、贩卖、制造、使用毒品,种植毒品原植物”中,“非法走私、贩卖、运输、制造使用毒品”是毒品犯罪的一种,显然是不妥当的。综上所述,我认为,毒品犯罪可以定义如下:毒品犯罪,是指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二)当前毒品犯罪的特点 1、毒品犯罪的集团化、职业化趋势明显 世界上凡大批量的贩毒活动,几乎均系职业性的犯罪集团所为。从我国已破获的毒品犯罪案件看,集团化、职业化趋势非常明显。犯罪分子结成集团、团伙,或境内外勾结,或跨省区勾结,他们长期经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职业性犯罪体系。他们有秘密联络点存储毒品,用现代通讯手段相互联系,有专车运输毒

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2015年10月及答案解析

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2015年10月及答案解析 (1/30)单项选择题 第1题 孔德实证主义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是 A.社会和自然 B.秩序和进步 C.结构和稳定 D.发展和变迁 下一题 (2/30)单项选择题 第2题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来自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上一题下一题 (3/30)单项选择题 第3题 刘易斯·科塞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行动的结构》美国帕森斯 B.《社会理论与社会结构》美国默顿 C.《冲突的社会功能》 D.《工业社会的阶级和阶级矛盾》德国达伦多夫 上一题下一题 (4/30)单项选择题 第4题 法兰克福学派所主张的理论道路是 A.社会批判理论 B.激进主义理论 C.社会有机体理论 D.后现代主义理论 上一题下一题 (5/30)单项选择题 第5题 《区隔》一书的作者是法国社会学家 A.米歇尔·福柯《性史》 B.尤尔根·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交往行动理论》 C.皮埃尔·布迪厄 D.艾尔弗雷德·舒茨《生产世界的结构》 上一题下一题 (6/30)单项选择题 第6题

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是 A.个案研究 B.文献法 C.实验法 D.统计调查 上一题下一题 (7/30)单项选择题 第7题 定性分析资料整理的三个步骤是 A.审查、分类和汇总 B.汇总、分类和审查 C.审查、汇总和分类 D.分类、审查和汇总 上一题下一题 (8/30)单项选择题 第8题 人口的双重属性是 A.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 B.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C.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D.结构属性和过程属性 上一题下一题 (9/30)单项选择题 第9题 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采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称为 A.文化整合 B.文化交流 C.文化合作 D.文化结构 上一题下一题 (10/30)单项选择题 第10题 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地区、某一群体特有的文化被称为 A.附属文化 B.边缘文化 C.副文化 D.亚文化 上一题下一题 (11/30)单项选择题 第11题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被称为 A.初级社会化 B.重新社会化 C.继续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都被班主任拒绝。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禁毒知识概述.doc

禁毒教育材料 自八十年代以来,毒品对我国人民和社会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越来越大,由于初期的毒品过境发展到过境和消费并存,而且涉毒地区逐步扩大,吸毒人员逐年增加,且复吸率高,一旦吸毒,终难戒毒。吸毒者中青年人所占比例高达70%,新生的吸毒人员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目前,除了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的吸食外,受国际毒潮的影响,新一代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新型毒品严重威胁国人的身心健康。 一、我国现有吸毒人员近80万形势依然严峻 毒品来源多元化、毒品滥用多样化和制贩吸毒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传统毒品继续发展,新型毒品迅速蔓延………受国际毒潮泛滥和国内涉毒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毒品问题仍呈现发展蔓延的趋势,禁毒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 记者从4日召开的国家禁毒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上了解到,由于我国处在著名的毒品产地“新金月”、“金三角”之间,境外毒品对我国“多头入境、全线渗透”的格局尚未改变,我国受境外毒品的影响加大。在国内东南沿海地区,制贩冰毒、摇头丸犯罪活动突出并向分散型、流动型和隐蔽型发展。 据了解,在2004年,我国缴获3.5吨冰毒半成品和液态冰毒,既反映了我国打击发现能力的提高,也反映出国内制毒活动仍不容乐观。目前,国内新型毒品问题趋于复杂,既存在制贩问题,也出现消费问题;国内生产的冰毒、摇头丸既走私出境,又内销国内市场;国内消费的冰毒、摇头丸既有来自“金三角”和东南沿海境外,也有国内生产制造,这种局面加大了新型毒品的治理难度。 另外,少数地区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活动有所反弹,个别地区土法加工海洛因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国内传统种植地区的大面积非法种植问题得到禁绝,但零星非法种植问题有所反弹。2004年,在河北、四川、河南、安徽、云南、浙江、新疆等省区均发现了零星非法种植问题。在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破获了一些不法分子雇佣种植、定向收购、土法加工海洛因贩卖牟利的案件,特别是山西一些地区土法加工的海洛因已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形成消费市场。 截至2004年底,我国现有吸毒人员79.1万,同比上升6.8%。国内吸毒人数总体增加,毒品滥用种类日趋多元。这近80万吸毒人员涉及全国2102个县(市、区)。其中,滥用海洛因人员67.9万,占85.8%。青少年、农民、无业闲散人员仍是吸毒的高危人群,分别占吸毒人员的70.4%、30%和45%。 而面对如此严峻的毒品蔓延形势,根据禁毒斗争的需要,全国各地都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打击毒品蔓延的工作体系,上海早在1994年底就建立了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数据统计,2004年全国部署开展遏制毒源专项行动和扫毒行动以来,打击毒品犯罪取得重大战果,共破获毒品犯罪案件9.8万起,抓获毒品犯罪嫌颖人6.69万名,比上年分别上升4.4%和5.1%;缴获海洛因10.8吨,上升13.6%;摇头丸300余万粒,增长8倍;冰毒2.7吨,下降52.9%;易制毒化学品160吨,上升119.8%。 二、药物滥用和毒品 (一)、毒品 一般指使人形成瘾癖的药物,主要指吸毒者滥用的鸦片、海洛因、冰毒等,还包括具有依赖性的天然植物、烟、酒和有机溶剂等。 毒品是指出于非医疗目的反复连续使用能够产生依赖性(既成瘾性)的药品。七届全国人大在第十七会议上通过的《关于禁毒的决定》指出:“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务院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

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社会学概论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 1. 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 C ) 三、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 C .阶级斗争理论?D .政治经济学? 四、 五、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 A ) 六、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 .功能学派? 七、? 八、3. 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九、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 C .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十、 十一、4. 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十二、A.文案法? B .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十三、 十四、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 D ) 十五、A.访谈法?B .典型调查?C .观察法? D .个案研究? 十六、十七、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 A )

十八、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 .实地研究?D .非介入性研究? 十九、? 二十、7. 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A )?二十^一、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 .整体性社会结构?二十二、二十三、8. 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二十四、A人口素质?B .人口规模?C .人口结构?D .人口分布?二十五、 二十六、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 C )? 二十七、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 C .文化震惊?D .文化排斥?二十八、 二十九、10. “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 D )? 三十、A.吴文藻B .孙本文? C .李达? D .费孝通?三十一、 三十二、11. 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三十三、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 .重新社会化?D .基本社会化? 三十四、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社会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学的创立与发展 二、填空 1.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主要代表:(1)孔德“社会学之父”(2)马克思(3)斯宾塞。 2.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主要代表:(1)涂尔干(2)韦伯。 3.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科塞(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 4.交换理论代表人物:霍曼斯、布劳。 5.社会学传入中国的途径:西方传教士、出国留学人员和译著。 三、简答 1.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1)科学的分类,社会学是科学的最高层次(2)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动力学和社会静力学(3)研究方法,用实证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2.孔德在《实证哲学精辟》一书中解释实证的五个涵义: (1)现实的而不是细想的(2)有用的而不是无用的(3)可靠的而不是可疑的(4)确切的而不是含糊的(5)肯定的而不是否定的 3.导致社会失范出现的原因:(1)个人欲望在现代社会机构中急剧滋长(2)现代化社会无法满足所有人的个人欲望(3)社会的骤变使个人欲望失去社会约束力,使社会出现危机和动乱 4.中国社会学被撤销的原因: (1)照搬照套苏联模式(2)自身存在错误认识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2.统计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基本原则(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分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统计报表。 3.普查调查:又称全面调查,简称普查。是为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的一次性或周期性的总体调查。 4.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的一种,它是从总体中按一定的方法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对此做出估计和判断的一种调查方法。 5.统计报表:是按统一规定的表格形式,统一的报送程序和报表时间,自上而下提供基础统计资料,是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报表制度。 6.问卷调查: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7.个案研究:是一种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 8.访谈法:指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谈,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 9.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10.文献法:通过搜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语音、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分析和探讨个人与社会关系现象的方法。 11.定性分析: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2.定量分析:是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 1.社会学的特征:整体性、综合性、经验性、应用性。 2.当代社会学方法论的主要流派:后实证主义、新人文主义、批判诠释理论、后现代主义。 3.问卷调查的内容:个人基本情况、行为和态度。 4.问卷类型:自填式和代填式。 5.文献来源:官方文献、个人文献、大众传播媒介。 6.定性资料的主要来源:实地源、文献源。 三、简答 1.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2)教育功能(3)社会管理功能(4)社会批评功能 2.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1)社会现象的性质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建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3.实验法的类型: (1)根据试验环境分为:实地实验、实验室实验 (2)根据实验方法分为:标准实验、准实验、控制实验、双盲实验 4.文献法的优缺点: 优点:(1)资料信息恒古不变(2)费用较低(3)可研究历史现象(4)适合做纵横分析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_30-40_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_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_综合性_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_描述功能_、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8、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_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_初级群体_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_婚姻_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_社会成员_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_农村_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_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 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 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 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 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 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 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 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组织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小组协作方式 通过案例可知,该机床厂自推行目标管理之后,企业经营管理得到了改善,企业内部潜力得到了充分挖掘,企业的应变能力随之增强,企业素质也行应得到了提高,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目标管理在企业运行中至关重要。那目标管理如何具体实施,这也将成为组织所要探究的问题。对此,本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阐述。 一、首先,我们应注意目标制定的原则。 根据案例可知,该厂按照目标管理的原则,把目标管理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别是目标制定阶段,目标实施阶段、目标成果评定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目标制定阶段,一般来说,组织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三项原则,互惠原则、评估原则、选择原则。 (一)互惠原则,即目标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那在案例中应表现为,该厂的目标既要有利于服务对象,还有有利于该厂的员工,同时还要有利于该厂的决策层以及领导层。 (二)评估原则,即运用能够进行测量的技术特征以评估目标的实现程度。那该厂的目标制定一定不能过于笼统和抽象,目标的实现程度应该是可以衡量的。例如可以将总目标设定成应生产多少件产品,员工出勤率应达到多少等。 (三)选择原则,即组织在确定目标时应遵循选择最优目标的科学程序。例如该厂将目标细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总目标的制订、部门目标的制订、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和落实。全厂首先是制定一个总的目标,然后各个部门又根据总的目标制定部门目标,通过层层分解,层层落实,部门到个人这样一个过程,最终使得总目标落实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二、其次,在目标管理中,我们还要注意目标实施的方法。 目标实施也是该厂目标管理的第二个阶段。该厂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主要抓住了以下三项工作: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加强经济考核、重视信息反馈工作。 (一)加强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由于该厂每一个部门、每一个人都有了具体的、定量的明确目标,所以在目标实施过程中,人们会自觉地、努力地实现这些目标,并对照目标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这种“自

社会学概论

一、填空题(20×1′=20′) 1、社会的基本功能包括、、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四个方面。 2、评价社会运行状态的三条原则是综合性原则、原则和原则。 3、文化的结构包括、、文化模式三个层次。 4、社会化的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 5、社会角色的失调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等情况。 6、社会学分层一般采用三种方法,即、、客观法。 7、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自我、。 8、社会学对社会不平等的研究有两大理论传统:以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和以理论为理论渊源的理论传统。 9、要想实现机会平等的社会流动,必须同时实现原则和原则。 10、社会控制体系是通过和来实现的。 二、名词解释(5×4′=20′) 1、社会学 2、社会越轨 3、角色距离 4、集合行为 5、业缘关系 三、简答题(5×6′=30′)

1、“虚拟社区”与“实在社区”相比有哪些特点? 2、构成社会问题的要素是什么? 3、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模式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5、如何理解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含义? 四、论述题(2×15′=30′) 1、结合实际案例,试阐述透视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视角。 2、如何分析和认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初级群体的衰落? 一、填空题(20×1′=20′) 1、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 2、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原则。 3、文化特质、文化丛。 4、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 5、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6、主观法、声誉法。 7、本我、超我。 8、马克思阶级理论和韦伯三位一体理论 9、普遍性和自获性 10、社会控制手段和社会控制过程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社会学案例3

社会学案例3

案例十:在全球化贸易中,我国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的利润是微薄的,尤其是在制衣和制鞋等方面,能够获得的利润很少,农民工“虽勤劳而不富裕”。讨论:分析这种现象? 答:所谓的勤劳而不富裕,实际上研究的是投入产出比的问题,亦即为什么在当前中国经济生活中大量投入却产出偏低。 1.福利制度苛刻阻碍技术革新 我们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中国人是勤劳而不富裕。的确,中国人均的许多资源都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生产力水平仍然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福利制度非常苛刻。无业人员没有救济金,失业者最多只能领到2年的救济金,且金额低得可怜。不难想象,如果没有失业救济金的支撑,那么便宜的劳动力将比比皆是。由于缺乏失业救济金的保障,许多中国人不得不在没有资金实力的条件下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公司或企业,响应政府鼓吹的“创业”号召,与需求内的企业抢饭碗,大大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数企业不仅没有资金开发先进技术与设备,而且也没有资金奖励技术革新者,导致社会生产力水平长期地、远远地低于发达国家。如果中国无条件地发放最低标准的无业救济金与失业救济金,那么中国的工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大部分超过实际需求的企业会因付不起工资而倒闭,大大减少企业“吃不饱”的现象,提高工业企业追求技术革新的能力。人们往往指责中国的企业目光短浅,只顾眼前,没有忧患意识。 2、福利制度苛刻导致人口泛滥 西方经济学只承认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的才能对财富的

产技术真的有价值,那么只要它存在于产品中,产品就会有这部分价值。但是,现代社会的产品成本里都不包含已过期的专利技术价值。所以说,中国改革30年,仅仅提高了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而生产技术没有根本性的提高。特别是农业生产技术,竟然远远低于30年前欧美日的水平。30年来,从国外转移到中国的生产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这种改革当然会维持祖传的勤劳而不富裕的局面。 案例十二:在历史上,为了争得社会权力和声望,牧区牧主会大量地增加自己所有的牲畜数量,以此为基点,哈丁提出了著名的公共资源灾难理论,对草场资源的非理性使用及其造成的恶果给予进一步的阐发。由于个人所得好处超过他所分担的成本,每个私有者都被鼓励增加自己畜群的数量,结果不可避免地导致过牧超载和草牧场退化。 讨论:草牧场历来是牧区公共资源管理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森林、河流、海洋等资源均具有类似的性质。结合熟知的某类公共资源,讨论如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答: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促进中部崛起应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应鼓励资本向中部转移,适当加大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作用。 同时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中部地区在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崛起的过程中,一定要吸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教训,坚决避免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牺牲资源和环境求发展等情况。发挥投资作用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发挥投资

浅谈毒品犯罪

浅谈毒品犯罪 【摘要】: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人类社会,尽管人们在许多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且人们也还在为更美好的生活继续奋斗着。可毒品这个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近年来毒品更加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宁,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虽然我们都在积极开展禁毒斗争,也使毒品犯罪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毒品犯罪活动仍然十分猖獗。本文就从现阶段毒品犯罪的特点以及存在的原因和其危害方面,应采取怎样的策略,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下,更好地对毒品犯罪进行有效预测、打击和预防,最终消灭毒品犯罪! 【关键词】:毒品犯罪公害产物隐蔽性吸食预防 毒品犯罪是全球性的社会公害,在当今的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避开它的浩劫,然而毒品的泛滥又是一个极难治理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的普通百姓来说,毒品祸国殃民,曾经是早已过去的旧时代的一场噩梦。然而在今天?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几乎不知“毒品”为何物,而把它看作是新奇而又陌生的怪物。因此,有关毒品犯罪的研究,是一项极其艰巨而困难的任务。可能有人会问:毒品对人体的危害究竟有多大?当然,这是一个无法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加以验证的问题。毒品不仅直接对人类身心健康造成重创,而且往往与杀戮、抢劫、盗窃等其他严重刑事犯罪相伴随,同时还对社会的经济增长、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消极影响,最为可憎的是它会消磨掉一个民族的意志和精神。虽然,人类目前正在经受毒品的煎熬,但毒品的侵蚀必将激发全人类的忧患意识,促使人们寻找战胜毒品危害的有效对策。值得庆幸的是:联合国于1998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禁毒特别大会,来自150个国家的政府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政治宣言》、《减少毒品需求指导原则宣言》和《在处理毒品问题上加强国际合作的措施》等三项决议,[1]建议发起一个协调一致的全球运动来打击全世界的毒品犯罪。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在全球范围内控制毒品的斗争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它表明了国际社会对于“人类应当为在2 l世纪扫除毒品而努力”达成了共识,从而给消除毒品祸害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当前面临的毒品犯罪的特点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含答案)

《社会学概论》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一词源于( A )。 A 中国 B 美国 C 英国 D 德国 2、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是( C )。 A 语言 B 思维 C 劳动 D 直立行走 3、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C ) A 《社会学研究》 B 《社会学原理》 C 《实践哲学教程》 D 《社会学方法的规则》 4、中国社会学的起始人是( B )。 A 严复 B 康有为 C 梁启超 D 陈千秋 5、文化是指( D )。 A 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 B 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 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 D 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6、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 D ) A 弗洛伊德 B 莱格 C 米德 D 马斯洛 7、“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 B ) A 生理的 B 安全的 C 归属的 D 自尊的 8、“镜中自我”是谁提出来的。( B ) A 米德 B 库利 C 布卢默 D 托马斯 9、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 A 朋友谈心 B 观众看电影 C 顾客的摩肩接踵 D 乘客之间的前拥后挤 10、根据交往的( C ),可以将社会交往划分为竞争、合作、冲突和顺应。 A 主体 B 形式 C 性质 D 方式 11、“不同的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 BD )。 A 冲突 B 竞争 C 合作 D 顺应

12、符号相互作用论的开创者是()。 A 库利 B 林顿 C 托马斯 D 米德 13、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 B )。 A 复式角色 B 角色丛 C 实际角色 D 自致角色 14、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而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 B )。 A 角色扮演 B 角色冲突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15、以下哪一种活动不是集体行为( C )。 A 赶时髦 B 抢购 C 春游 D 球迷闹事 16、“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 A 享乐主义 B 权力主义 C 悲观主义 D 乐观主义 17、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哪个阶段( B )。 A 形式运算 B 具体运算 C 感知运算 D 前运算 18、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A 心理上的矛盾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C 心理上的紧张 D 心理上与父母对立 1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学知识,这种现象是( D )。 A 再社会化 B 特殊社会化 C 重新社会化 D 继续社会化 20、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B )。 A 规模小 B 人际关系密切 C 存在长久 D 综合性功能 2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其他家庭 22、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 A )。 A 交换关系 B 索取关系 C 对立关系 D 奉献关系 23、管理学家( C )从人性的角度对以往管理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X 理论”和“Y理论”。 A 泰罗 B 法约尔 C 麦格雷戈 D 梅奥

社会组织案例研究分析2

社会组织案例分析2

————————————————————————————————作者:————————————————————————————————日期: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MPA课程 《非营利组织管理》 姓名:黄九阳 学号:1131309133 班级:z1313092 任课教授:徐家良

基层社会组织在社会稳定中的协同作用分析—静安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稳定工作案例分析 班级 Z1313092 学号 1131309133 姓名黄九阳 摘要:静安区是上海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区,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社会管理关注点主要在基层。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主体之一,大力加强基层社会组织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的发生,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筑牢社会安全稳定第一道防线。 关键词:静安区,社会组织,社会稳定,协同作用 在当前社会转型和社会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我国现实生活中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基层社会组织在国家经济社会建设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正在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着力点和突破口。本文通过对静安区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主要做法进行分析,针对性提出一些建议。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3年底,静安区共有社会组织454家,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317家,社会团体137家。从服务的主要领域来看,主要分布在社会服务(136家,含综治管理服务类)、教育(127家)、体育(22家)、职业及从业者组织(20家)、文化(19家)、工商服务业(13家)、科学研究(11家)、卫生(11家)等领域。户籍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约为15个。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静安区紧紧抓住做好群众工作这条主线,结合区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灵活运用“枫桥经验”,通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服务群众推动综治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引导其有序参与基层社会稳定,在夯实群众基础、提升专业规范、汇聚社情民意等方面取得有益的探索。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2011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题 2011年(下)版本 平时作业题、期末考试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共2题,每题5分,合计10分 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合计20分 三、简答题共2题,每题15分,合计30分 四、案例分析题共1题,合计40分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交往 2、符号相互作用论 3、社会角色 4、初级社会群体 5、核心家庭 6、社会组织 7、越轨行为 8、集体行为 9、社区 10、城市化 11、人的社会化 12、社会控制 13、社会问题 14、社会保障 15、全面调查 16、家庭功能 17、主干家庭 18、历史循环论

19、趋同理论 二、填空题 1、19世纪30年代末,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在其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中首次提到“社会学”这一名词。他被尊称为“西方社会学之父”。 2、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也称杜尔克姆)著有《自杀论》一书,他将自杀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利己的、利他的和(),用来说明社会潮流的不同变化对自杀率的影响程度。 3、霍斯曼是交换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这种理论将()视为商品,人们的相互活动是为了获得最高奖励。因此,人们在进行相互交往中,不会出现永远的赢家和输家。 4、现代主要社会流派有:结构功能学派、()、符号互动论、交换理论等。 5、马克思将人类需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生存、()、发展。 6、马斯洛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7、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一个人同时担当的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从而使角色扮演者左右为难的现象即是所谓的()。 8、一个人被迫中止某种角色,而将要承担的新角色与原角色截然不同的现象称之为()。 9、初级社会群体反映着人们最简单、最初步的社会关系,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最典型的初级社会群体是()。 10、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家庭规模()、家庭关系简单化,而它们斗鱼家庭成员数目的减少有关。 11、社会组织的基本要素有:()、目标、章程、领导体系、必要的物质基础。 12、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关于社会分层的三个标准分别是:财富、()与权力。 13、科层制(也叫官僚制)是德国社会学家()根据纯粹理想型观点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