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复习资料

蓝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理解,不强记

第一章绪论

(1)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中药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中药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掌握)

(2)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掌握)

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了解)

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中药文献两大部分。古典中药文献研究内容主要为:

1)结合历史学知识,说明中药文献发展的源流及其一般规律。

2)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中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

3)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著录及其载体情况。

4)利用古代文章学和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文体及文字方面的有关问

题。

5)借助文献整理研究及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

佚等有关问题。

6)通过对古典中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行本草考证、辨误,了解中药炮制沿革和

临床组方遣药演变规律,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和临床用药依据。

现代中药文献由于其载体种类繁多,文献数量增长迅猛,学科交叉渗透,文种语言各异(现代中药文献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一般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探讨现代中药文献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

律。

2)现代中药文献的分布、文种、载体及其检索方法。

3)现代中药文献的结构、编排、格式、索引等。

4)中药文献的撰写、积累、查新、开发与利用。

5)网络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中药文献学的学习方法、内容(熟悉)

1.重视古籍,继承创新

了解和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

2.掌握方法、目标明确

熟练地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最佳手段。注重

平时一段性地阅读和积累各类中药文献。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查阅国外科技文献时,既要承认前人所创造知识财富的巨大价值,及现代有关文

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不可以盲

从,不可以采取单纯的拿来主义,尤其对于一些商业性的宣传要持慎重态度,要将

之与实际的科研成果区别开来。

4.综合分析、掌握动态

善于通过对国内外中药文献的全面了解和综合分析,看出本学科或本行业的发展趋

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研究规划和可行的方案

5.勤于动手,不断实践

中药文献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学以致用是最高宗旨,要通过学习和实践,

掌握实际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

21世纪知识与信息正在取代资本与能源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资产,对前人已累积知

识的获取、了解、掌握和利用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第二章中药文献学基础知识

1985年1月31日公布了国家标准,将文献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掌握)

文献的类型由于划分文献类型的标准和依据不同,其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国家标准局曾于1983年1月29日发布了我国第一个有关文献类型的国家标准——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该标准将文献类型分为: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摘、产品样本、中译文、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本、录像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如盲文)等26类。

常用的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掌握)

1.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划分:图书、期刊和特种文献。

图书又称书籍,是指以印刷和手抄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图书可分为供读者阅读的图书和供读者查阅的工具书。前者如专著、教科书、论文集、类书、丛书等;后者如目录、索引、手册、辞典、字典、年鉴、百科全书等。

图书的特点是系统地论述某个专题,内容全面、深入、成熟、可靠,是了解某问题的基础知识和系统掌握专业、专题内容的基本工具。图书的缺点是出版的周期较长,因而信息的传递速度较慢。

期刊又称为杂志,指的是具有固定的编辑部和固定统一的刊名,定期和不定期出版,每期有一定的序号,刊登众多作者新著的出版物。

期刊比图书出版周期短,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发行量大,影响面广。

核心期刊是指发文质量高,情报含量大,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

特种文献,是指图书和期刊之外的其他出版物。如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产品样本、标准文献、科技档案、政府出版物等。

2.按文献载体的类型划分:手写型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机读型文献、声像型文献。

手写型文献是指在印刷技术尚未问世的古代和当今的没有付印的手写文稿。

印刷型文献是指以纸张为主要载体,以印刷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

缩微型文献是指以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缩微摄影为记录手段而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

机读型文献全称为计算机可读型文献,是指以磁性材料(磁盘、磁带等)或光盘为载体,需应用计算机阅读的一种文献形式。

声像型文献又称视听型文献或直感资料,是指以磁性材料或感光材料为载体,以特殊机械直接记录声音和图像所产生的一种文献形式。

3.按文献的加工形式划分文献按其内容性质的演变过程和加工深度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一次文献又称原始文献,是科研人员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或科研实践为依据而撰写的并公开发表或公布的文献。

它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资料、学位论文、专利说明书、专著,也包括不成熟的手稿、铅印稿、复制件等。

具有创新性和原始性,情报价值最高,情报信息也最完整,是文献检索的直接对象。

二次文献是指对数量庞大、发表分散的一次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加工、提炼、浓缩,并按一定的系统结构和组织方式编辑而成的工具性文献。

可以分为目录、索引和文摘等。

具有汇集性、系统性和工具性的特点。

三次文献是指利用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个学科或专题的一次文献的内容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文献。

如教科书、辞典、年鉴、百科全书、手册和指南等。

具有综合性、价值性和针对性较强的特点。

4.按文献的著述年代划分根据中国历代分期断代的一般规定,以辛亥革命为界,将文献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两大类。

文献学,是指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就是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对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文献整理的历史。(2009年试题)

文献学的基本任务,包括三个方向:(2009年试题)

1)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对象,即是文献本身。

2)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辨伪、版本、校勘、辑佚、标点、注释、翻译、

书目、索引等。

3)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历史,主要是考察我国文献整理的发展过程,总结前人文献整理的方

法和经验,为今天的文献整理实践服务。

目录(即书目、群书目录)将一批相关的文献,按照一定的次序著录于一处,能起到提示与报导文献的作用,为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取知识提供方便。

目录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读书治学的门径;(2)科学研究的指南。

目录的基本结构,包括前言、目次、正文、辅助资料四大部分。

前言主要介绍目录编制的目的、性质、用途、收录文献的范围、文献的编排方法、目录的使用方法等内容。

目次主要介绍目录的结构。

正文由著录、提要、小序三大部分组成,是书目的主体。

(1)著录又名篇目,主要记载每一部书的外部特征。其内容包括书名、作者名、成书年代、

篇卷、版本情况、存佚情况、著作方式等。

(2)提要又名解题、叙录、书录,主要揭示每一部书的内部特征。

(3)小序又名类序。是指各种分类编排的书目中的部序和类序。

辅助资料是附在书目正文之后的各种资料。一般包括人名索引、书名索引、作者生平、著译年表等内容,便于读者检索。

现代目录学家对目录的类型

按书目的编制目的和社会职能划分为5类,即:①登记书目;②科学通报书目;③推荐书目;

④专题书目;⑤书目之书目。

按照书目收录文献的内容范围分为4类,即:①综合性书目;②专科书目;③地方文献目录;

④个人著述书目。

按书目反映文献收藏情况分为2类,即:①馆藏目录;②联合目录。

目录学的分类方法

1.《七略》分类法汉代刘歆的《七略》,开创了图书分类法的先河,为我国目录学建立起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图书分类方法。《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六大类,另有“辑略”,为六略之总序。

2.四部分类法始创于西晋·荀勖《晋中经簿》。《晋中经簿》将《七略》的六略分类改为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开创了四分法之先例。《隋书·经籍志》又将甲、乙、丙、丁四部改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从此,四部的排列次序和名称便固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1971年,北京图书馆联合全国36个单位参加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1981年被正式批准为国家标准的图书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将全部图书分5大部22大类。

中药文献的概况与分类(了解)

中药文献的类型与一般文献的分类基本相同。

按文献的出版形式可分为图书、期刊和特种文献。

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可分为手写型文献、印刷型文献、缩微型文献、声像型文献和电子型文献。

按文献的加工形式可分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按文献的著述年代则可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等。

图书大多为二次和三次文献,如教科书、目录、书目、文摘、索引、工具书、百科全书等。

图书中的一次文献,如会议录、论文集和专著。

期刊包括杂志、学报、通报、公报、快报、会讯、记录、文摘、索引杂志、评论杂志等,其内容涵盖了一、二、三次文献。

1.学术性、技术性期刊这类期刊主要刊登科研和生产方面的学术论文、技术报告、会议论文、实验报告等原始文献,因此亦称为“原始论文期刊”。属于一次文献。

2.资料性期刊三次文献

3.快讯、简讯性期刊一次文献。

4.综述、评论性期刊这类期刊,也可算作学术性、技术性期刊中的一种。属于三次文献。

5.检索性期刊一般包括目录、题录和文摘三种。

6.行业期刊是19世纪70年代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从一般商业性期刊发展而来的。

属于一次文献。

7.厂刊是国内外工业、商业和公共服务等企业出版的一种期刊,它是起宣传和推

广作用的一种文献形式。

8.科普性期刊,这类期刊大多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为目的,以学生或业余科技爱好者为对象。

中药文献的检索途径(掌握)

文献检索,是利用检索工具从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广义的文献检索,则是指将文献按一定方式组织和存储起来,并根据查检者的特定要求查找出所需文献资料的过程。

文献检索的类型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文献检索的类型分为以下几种:

按检索的结果划分:有线索检索、事实检索两大类。

1)线索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的对象,主要通过检索工具来查检所需文献的线索。待取得线索后,还需进一步查阅原始文献。

2)事实检索:以确定的数值性数据或具体的知识、事实等为检索的对象,主要借助于参考工具书进行检索。

按检索的手段划分: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等。(2009年简答题)

手工检索,利用印刷型的检索工具书、参考工具书等进行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又有脱机检索、联机检索之分。脱机检索不需要远程终端设备和通讯网络,而是直接利用计算机对其磁盘、光盘等所储存的文献资料进行检索。

联机检索,是借助于计算机和利用互联网上网络资源,查检自己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相比,具有省时、省力、效率高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采用。

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检索需要而创制的一种人工语言。它是文献的标志系统,是沟通文献存储和检索两个过程的桥梁,是文献标引人员与文献检索人员进行信息交流的工具。了解和熟悉检索语言,是保证快速而正确地进行检索的前提。(熟悉)

检索语言的构成其基本成分是“检索词”。

检索词,既包括表示概念的名词术语,也包括表示概念或其他意义的各种代码符号。

检索语言的类型按其分类标准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种:

1)按检索词的形式划分主要有语词型检索语言、分类型检索语言、代码型检索语言、

引文型检索语言。

2)若按语言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又有知识体系型检索语言、字顺型检索语言、知

识体系与字顺结合型检索语言。按检索语言的规范程度划分,有自然语言(未经规范化)、规范化检索语言。

优良的检索语言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了解)

①含义明确;

②具有良好的专指性和概括性;

③具有兼容性,即能与其他索引语言兼容;

④能准确反映检索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检索词之间的等同关系、等级关系、类缘关

系等;

⑤语法简明易懂等。

检索语言的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熟悉)

①对文献的特征(包括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加以标引;

②对内容相同、相关的文献加以集中,揭示其相关性;

③保证文献标引者与检索者在使用检索语言上的最大一致性,从而提高检索的效果。

检索工具

检索工具,是用于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它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的二次文献。(熟悉)

检索工具的作用

(1)检索功能。

(2)存储和报道功能。

检索工具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①收录文献要全,专业面要广,报道要快,并能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②规范著录原始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

文献的外部特征,主要包括书名、刊名、著者姓名、文献序号出处等内容;文献的

内部特征,主要包括学科分类、文献主题、关键词等内容。

③标引各种检索标志(如书名、刊名、主题词、分类号等),从而提供多种检索途径,

以满足检索者的多种查检需要。

检索工具的类型(熟悉)

按出版形式及载体划分主要有书本式、附录式、卡片式、机读式检索工具。

按著录形式划分有目录型、题录型、文摘型检索工具。

题录是以出版物中的单篇文献为对象,著录其名称、作者、单篇文献所在位置等内容。

文献检索的方法(掌握)

常用的检索方法有以下几种:(2008年论述题)

1.工具检索法:就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方法。又名“常用法”、“工具法”、“工具书检索法”。

2.引文检索法:就是利用作者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文献检索的方法。又名“追溯法”、“篇后文献检索法”、“引文法”。

3.综合法:就是将工具检索法和引文检索法综合使用的一种检索方法。又名“分段法”、“循环法”、“交替法”。

工具检索法又细分:

顺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倒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近而远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抽查法是在掌握专题文献年代分布的前提下,重点检索文献高峰期内文献的方法。

文献检索途径(熟悉)

文献检索途径,是指检索工具标引的各种检索标志,供用户选择检索入口的各种途径。

检索途径主要根据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来确定。

从文献外部特征着手检索的途径有:题名途径、作者途径、序号途径等,

从文献内部特征着手检索的途径有:分类途径、主题途径等。

题名途径是指以书名、刊名、文献题名等为标志,利用题名索引进行检索的途径。

著者途径是指以文献著者的姓名或学术团体与机构名称为标志,利用著者索引进行检索的途径。

序号途径是指以文献序号为标志,利用各种序号进行检索的途径。

分类途径是指以分类号为标志,利用分类检索系统进行检索的途径。

主题途径是指以主题词为标志,利用主题索引进行检索的途径。(掌握)

利用主题途径检索的关键,是要选准主题词。主题词表述文献主题内容,具有检索意义和组配性能。经过规范化的单词、词组或短语,通常是从各个学科的科技词汇中规范提炼而成的。

具体的步骤是:

①通过对课题的分析,提炼出能表达主题内容的专业名词术语;

②查阅主题词表,确定主题词,及其组配(副主题等);

③查找主题索引,获得文献的流水序号;

④按照文献的序号,查找文献的题录或文摘。若想查阅原始文献,可以此为线索获取原始文献。

该途径的优点是,以主题词为检索标志,专指性强,直观性强。

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掌握)

文献检索,是根据既定的课题,利用适当的文献检索工具,通过不同的检索途径,按照一定的检索方法和步骤来查找所需文献资料的全过程。就其检索的程序而言,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检索目标在检索之前,必须对其检索的目标和要求有清楚的了解。

2.选择检索工具与方法检索工具的选择得当与否,常直接影响到文献检索的效果与检索效率。

3.确定检索途径检索途径的选择,原则上应以查找文献既快又准为标准。

4.索取原始文献利用检索工具,查到的多是原始文献的一些线索或文献的主要内容。要想对原始文献做进一步地了解和详读,则可以此为线索,获取其原始文献。

第三章古代中药文献

一、先秦时期的主要文献(掌握)

中国最早的药物文献可以追溯到商代。如《尚书·说命上》曾有“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

《诗经》是我国的一部诗歌总集。成书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记载了一些植物的采集、产地及食用效果,还指出了某些植物的药用功效。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成书年代在春秋战国。一般认为书中收药物120余种,其中动物药67种,植物药52种,矿物药3种,水类药1种。

《五十二病方》既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早方书,又是已知出土医书内容最丰富的一种。成书大约春秋时期。记载病名10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收载方剂280余首,涉及药物240余种,动物、植物、矿物应有尽有。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该书是由许多医药学家编著而成,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也包括一些秦汉之作,后经隋唐及宋代医家逐步补充丰富。全书共18卷,书中虽然只载了13个药方、26味药,但对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均有了纲领性的阐述。

二、秦汉时期的主要中药文献(掌握)

本草文献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约是秦汉以来许多医药学家,通过对药物学资料的不断收集整理,直至东汉才最后编撰成书。

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将其分上、中、下三品。三品分类,是我国药物学最早的分类法。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典籍,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来本草学发展成就和民间用药经验,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唐初,该书单行本已失传。现今世面上流传的单行本,是明清以后的学者根据唐、宋、明等历代本草文献进行整复辑佚、重新出版刊行的,因而称之为《神农本草经》辑复本。方书中的中药文献

《伤寒杂病论》,简称《伤寒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在《内经》理论指导下撰写而成。全书共16卷,成书后不久即散佚。书中共载方剂375首,其中《伤寒论》载方113首(实为112首),《金匮要略》载方262首。除去重复的,实际收方269首,使用中药214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该书理、法、方、药齐备,正式确立了辨证论治法则,为我国临证医学和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中药文献(掌握)

本草文献

《神农本草经集注》简称《本草经集注》,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具学术价值的综合性本草著作,问世后被医家奉为临证用药指南,沿用百余年,直至《新修本草》问世。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后世因而也称之为“陶隐居”,又称“贞(正)白先生”,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成书时间必在公元500年之前。

创造性地采用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六类,又将一些来源不明或当时已弃用的药物归人“有名未用”类下,因而全书药物共分七类。该书分为三卷,上卷相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相当于各论。其中中卷为玉石、草木三品,共356种药物;下卷为虫兽、果、菜、米食三品,共195种,另有有名未用179种。合计730种。《神农本草经集注》充实发展了《本经》的药学理论,开展了系统的对药物基原的考察。

中药炮制学文献

《雷公炮炙论》,刘宋·雷敩著,是我国第一部药物炮制学专著。书凡三卷,共载药三百味(288味)。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着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重视与尊奉。

该书全面总结了南北朝刘宋时期以前的中药炮制技术和经验,是中国历史上对中药炮制技术的第一次大总结,是一部制药专着。初部奠定了炮制学基础,使中药炮制成为一门学科。《雷公炮炙论》原著早已亡佚,仅有辑校本。有以(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底本。为体现原著按上、中、下三品分类的编排体例,同时又便于读者查阅,将中药按药用部位与原著的"三品"分类相结合,编排一目录于附录中,以供大家参考。

四、隋唐时期的主要中药文献(掌握)

《新修本草》后世亦称《唐本草》,唐·苏敬、李积等编撰,成书于659年,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2008年简述题)

全书分三部分,即《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这部原著总卷数达到55卷,收药850种,(经目前统计为851种)。《新修本草》所增者115种。在药物分类方面,按药物自然来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9类。除“有名未用”类外,其他各类又分上、中、下三品。

由朝廷颁布天下,具有国家规模和水平的《新修本草》成为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42年)833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食疗本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营养和饮食疗法的专著。唐代的作者孟诜(621-713),汝州梁(今河南临汝)人。《食疔本草》共载药227条。所收药品均为可供食用又有医疗作用者,具体品种包括瓜果、菜蔬、米谷、鸟兽、虫鱼及加工制品等类。

五、宋金元时期的主要中药文献(掌握)

本草文献

《本草图经》,又名《图经本草》。苏颂等官修于嘉佑六年(1061)编撰成本书。全书共20卷,另有目录1卷,载药780种,其中增加民间草药103种。每味药有药图和注文两部分。在635种药名下共绘制933幅药图(有的一味药有几幅不同的图)。这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刻板药物图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该书由名医唐慎微一人所著,唐氏将《嘉佑本草》与《本草图经》合在一起,约于公元1082年编成此书。全书共32卷,载药1558种(一说1746种),新增476种。广泛的文献辑录,许多已散失的医方赖其得以留存,堪称以保存古代本草资料及其旧貌为主要特征的宋代本草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古代本草中年代最早的一部,在中药学发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草纲目》问世前的500年间,《证类本草》一直是医者研习本草的范本。

方书中的中药文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和剂局方》是宋代官药局——和剂局的成药处方配本,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制剂规范,该书1151年定此名颁行全国,书中许多方剂后世流传甚广,影响巨大。10卷,分14类,共载方788首。(2008年简述题)

六、明代的主要中药文献(掌握)(2008年简述题)

《本草蒙筌》(公元1565年,明嘉靖44年)陈嘉谟编著。《本草蒙筌》是明代早期很有特色的中药学入门书,是继《大观本草》之后,《本草纲目》之前的一部重要本草专著。全书12卷。卷一分别论述药物总编,产地,采集时间,储藏,品种鉴别,炮制方法,药性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七情、服法等。卷一后半部至卷十二共收载药物742种,分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鱼及人部10部。

《本草蒙筌》对后代中药炮制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陈嘉谟对加入辅料炮制药物所起的作用作了明确的论述,除了介绍古代及当代经验外,还常提出自己的独创见解。是中药炮制方法分类的开始。

《本草纲目》著者李时珍(1518-1593),其生活时代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历时30年编成《纲目》。1596年,李时珍辞世三年后,胡承龙终于将《本草纲目》刊刻出版。

《本草纲目》全书52卷,分为16部,60类目。共载药1892种,包括矿物药355种、植物药1094种、动物药443种。药物图谱共1109幅。

《本草纲目》作为明代最具科学价值的本草著作,是16世纪以前本草成就的集大成者,

堪称我国药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炮炙大法》,明·缪希雍撰,《炮炙大法》成书于公元1622年,该书载有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不分卷。依药物类别分为14部,包括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禽、虫鱼。书中以简明的笔法,叙述了四百余种药物的炮制方法,是继《雷公炮炙论》之后的又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七、清代的主要中药文献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著者赵学敏(约1719-1805),书稿初成于乾隆三十年(1765),刊行于嘉庆八年(1803)。全书共10卷,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所未载者716种。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又一部内容丰富的药物学著作。

《修事指南》,清·张仲岩撰,是我国第三部制药专著。成书于1704年。全书收录药物232种。本书自问世以后极受欢迎,近代尚有石印及铅印本,改名为《制药指南》、《国医制药学》行世。

第三节古代中药文献的检索(了解)

古代中药文献的检索主要依据中药文献目录进行。图书目录简称“书目”,是指示读书门径,提供文献资料的工具之一。按著录内容,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单纯书目,只载书名、作者、卷册和出版情况,如《古籍目录》、《医藏书目》等;一种是提要式书目,除一般著录外,还扼要地介绍书的内容和作者生平,考证版本,评述书的价值等。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常用的借助工具有中医药专科书目、医药书附见书目、中医药辞典附见书目、药典、药物志书目、方书书目。

读者在使用这类工具书检索中医图书时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一般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检索,先查本馆馆藏书目,其次查国内现存书目,最后再查古代书目;②一般先查药学专科书目,如查不到再查综合性书目;③需要检索的书名应当准确,如实在弄不清,亦可通过其他途径,如作者索引、同书异名通检等查书;④需要进一步了解书的内容、作者、版本、学术源流、实用价值等,应直接参阅原书之序跋、凡例;⑤更新的书和尚未出版的书,还可以查阅各出版社和新华书店发行的“征订书目”。

第四章现代中药文献

第一节中药图书文献

《中华本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主编,199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中华本草》是一部全面反映历史和当代中药学成就的本草专著。

《中华本草》具有“全”、“新”、“精”的特点。全书共34卷,其中前30卷为中药,先行一次出版;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分为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陆续单独出版。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篇幅约2200万字,引用古今文献1万余种。其中中药部分分总论、药物、附编、索引四个部分。(掌握)

第二节中药期刊文献

期刊是“在规定日期或经一定时间间隔后出版的杂志或其他出版物”。期刊具有下列几个要素: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每年至少出版一期以上;每期有连续的卷、期号或年月顺序号;以固定的名称和统一的出版形式、开本、以至篇幅也都大致不变;每期刊登的内容不同。

中药期刊在我国起源较早。追溯起来,清中叶江苏医家唐大烈编印的《吴医汇讲》可说

是它的雏形。

一、中药期刊的分类和重要期刊介绍(掌握)

按作用和阅读对象不同,一般可分为学术型、科普型、情报型与检索型4大类。

1。学术型中药期刊主要刊载中药科研、教学及有关方面的学术论文,撰稿者与读者多为专业人员。下面介绍都为核心期刊。

(一)《中国中药杂志》

1955年7月创刊,原名《中药通报》,1989年更名为《中国中药杂志》,半月刊。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承办,中国中药杂志社编辑出版。

检索途径(1)题目分类索引;(2)关键词索引

(二)《中草药》

创刊于1970年1月,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主办的国家级药学科技学术性期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检索途径(1)题目总目次索引;(2)关键词索引

(三)《中成药》

1978年8月创刊,月刊。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中成药信息站编辑出版,是以中药学术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

检索途径文题分类索引是本刊的主要检索途径。题目分类索引收录格式为:题目、著者、页码。根据题目所在页码即可查到属于该题目的原始论文。

(四)《中药材》

1978年创刊,月刊。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信息中心站,《中药材》杂志编辑出版。以中药学术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

检索途径卷总目录索引是本刊的主要检索途径。

(五)《药物分析杂志》

1981年1月创刊,目前月刊。由中国药学会主办,《药物分析杂志》编辑部及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编辑出版。

检索途径文题分类索引是本刊的主要检索途径。

(六)《中国药理学报》

1980年9月创刊,月刊。由中国药理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主办。以药理学术论文为主的学术期刊,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选录的为数不多的中国医学期刊之一。

检索途径(1)KEYWORD INDEX是本刊的主要检索途径之一。(2)关键词索引是本刊的主要检索途径之一。本刊“关键词索引”按关键词的首字汉语拼音字顺编排。

(七)《药学学报》

1953年7月创刊,为药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月刊;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承办。主要报道我国药学创新性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

检索途径(1)文题分类索引(2)关键词索引。

二、中药核心期刊

最早涉及核心期刊概念并使其广泛流传的首推英国的文献学家布拉德福。据布氏定律,核心期刊的最初含义包括:必须是科技期刊;必须有统计数据(即载文量);必须是少量期刊,即至少30种期刊才可产生1种核心期刊。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文献学家加菲尔德以布拉德福核心期刊理论的思想为指导,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书目、索引、文摘和文内引文进行综合计量研究,把期刊的开发、利用及其使用效果结合起来探讨核心期刊的形成与发展

的规律,从而得出核心期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说服力的结论。测定核心期刊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有十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有布拉德福区域分析法、引文分析法、文摘法及专家评选法。

核心期刊定义参见复习资料第二页。

中文核心期刊查考工具2004版、2008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

中药学术期刊作用、特点(掌握)(2009年论述题)

作用:(1)交流与传递中医药情报信息的主要渠道;(2)记录中医药学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献;(3)中医药专业人员检索利用的主要对象;

中药学术期刊的特点(1)使用周期缩短。中药学术期刊的使用寿命一般为10年。(2)题材比较活泼。(3)数量巨大,中药学术论文数量激增。目前出版发行的百余种中文中药期刊,以及60余种以英、日、德、法、俄等文字编发的中药期刊。(4)文种增加。

第三节检索型中药期刊(掌握)

检索型中药期刊是有统一的名称,以年卷为单位,定期出版的一种中药期刊式检索工具。以收录近期文献为主,一般多收录中医药及相关专业期刊论文,有的还收录研究报告、会议论文、专利文献和图书等。

中药期刊式检索工具主要指各种题录型检索工具和文摘型检索工具。它们一般按学科、专业范围编排。是用来存储、报道和查找中医药论文的工具。由于学科的交叉与综合,中医药论文不全都收录在专业检索工具之中。在实际检索过程中,首先要选择对口的索引和文摘,然后还应借助于有关的或综合性的索引或文摘。在使用检索工具时,首先应仔细阅读该检索工具的前言、凡例或说明等文字。这些说明文字阐述了检索工具的编制意图,收录论文的学科范围及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编排的方法、著录的款目、检索的途径与使用时的注意点等内容。

二、检索中药文献常用的题录型检索工具(掌握)

索引是文献篇名、主题词、人名、地名、代号及其他事物名称,按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不附内容摘要。(熟悉)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中草药信息中心站、天津药物研究所编辑出版,双月刊。本刊收载文献类型为国内公开出版和内部发行的医药学、化学、农林科学等学科的期刊,以及医药学科的论文汇编、会议论文集。2001年报道期刊800余种。(熟悉)本刊编排方法以学科分类,《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进行分类,主题索引为辅,每期前边有“分类类目”,后面有“主题索引”。每卷第一期附“引用期刊一览表”,新增改的期刊在收录当期补充修正。汇编、会议论文集在收录当期引用文献一览表列出。

检索途径

(1)分类途径

主要适合于对所检的学科隶属关系有一定了解的读者,特别是那些想广泛全面了解某一学科课题的资料并加以搜集累积者更为适用,或是所检课题涉及范围较广。如果查找单一某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往往难以满足课题需要时,就应选择分类途径进行检索。

(2)主题途径

主题词的专指性很强,因此查找某一学科领域内某个专题的针对性很强的文献资料,或者对所检课题的学科归属难以统一或完全了解时,使用主题索引则能较好地检索到所需的文献资料。

1986年第3期起,在正文后附有“主题索引”,并且每年单独另出一册《年度主题索引》。

“主题索引”按主题词的首字汉语拼音字顺编排(主题词汉字前的阿拉伯数字或希腊文、英文字母不计),并按药学途径和医学途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索引”主要将中草药名、方剂名、中成药名和化合物名及植物有效成分名称等主题词作为检索词编排,采用“检索词+说明词(不超过6个)+目录顺序号”形成著录。第二部分的“主题索引(医学)”是将疾病、症状、组织、器官、病原体等医学主题词,作为检索词另外编排,并采用规范化的副主题词相组配(组配符号“/”)。主题词可供检索者作为检索人口,副主题词只对主题词起说明和限定作用,不能作为检索人口。

期主题索引中的目录顺序号不包括年份号,年度累积索引的主题词后文献顺序号却不省略年份号。从主题途径人检,是采用药学主题索引还是采用医学主题索引,应根据检索要求和角度的不同来选择。若从中药的角度,要检索有关中药材的栽培、鉴定、炮制、药理或毒理、化学成分研究,或是中药品的生产、科研与临床应用的论文资料,显然应采用药学主题索引。

使用主题索引的关键是选准主题词。要选准主题词要从各方面多角度考虑问题,应用正确的中草药正名或规范化的名词术语才能顺利查找主题索引,必要时应先查本刊进行主题标引的主要参考书目。

检索示例

利用本刊2003年第1期检索补阳还五汤药理研究方面的论文。

分析:补阳还五汤为一经典方剂,在知道具体的方剂名称的情况下,宜采用药学主题途径。

检索步骤:

第一步:确定入检主题词为“补阳还五汤”,“药理学”为说明词。

第二步:依据入检主题词的汉语拼音字顺,在本刊当期“主题索引”中查到:

补阳还五汤

药理学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星型细胞01201

药理学神经元01149

药理学吞噬作用01150

药理学血管内皮von Willebrand因子脂蛋白类01512

第三步:将以上题录顺序号分别加上年号03,即可据此在本刊当期的正文部分查得相应的论文题录。

第四步:根据论文题录,进一步索取原始文献。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一医药卫生》(熟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和发行,月刊。收集国内医学及与医学相关的期刊、图书、汇编(内部资料)及学术会议等文献。

本刊编排采用以学科分类为主,主题索引为辅的方法,每年末期编有年度主题累积索引。每期附有本期“收编期刊一览表”或“内部资料一览表”。

检索途径

(1)分类途径。本刊正文部分资料按《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三版R类进行学科分类编排。正文部分前面有分类目次。同一疾病,在中国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当使用不同表达方式时论文就被编排在不同的类目中。对有的学科无法准确判断其类目名称或类号时,可使用刊载于正文后面的“本刊学科分类类名索引”,查取正确的类目名称,然后再利用分类目次查找。

(2)主题途径本刊对现代医学文献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翻译的1999

年版《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LL)(电子版),中医学文献采用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编制的《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按每篇文献的内容,选定其研究报道的主要论点标引一个或多个规范化的主题词,主题词采用倒装形式。为了加强主题词的专指性,采用规范化的限定词加以组配,组配符号为“一”。如:哮喘一中药疗法25037 27406

三、检索中药文献常用的文摘型检索工具(掌握)

(一)《中国药学文摘》(掌握)

本刊由《中国药学文摘》编辑部编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出版,月刊。于1982年出版了第一期试刊,1983年第3期试刊问世。1984年正式出版,始为季刊,1985年改为双月刊,1994年改为月刊,每年另出一册《年度索引》。本刊选择我国公开发行的医药、化工、植物、微生物等与药学有关的期刊,1997年开始收录我国《发明专利公告》中有关中医药方面的内容。

编排体例:所收论文按自拟12个类目编排。

检索途径(2009年论述题)

(1)分类途径按自拟12类目编排。读者可从每期前边的“分类目次”中查找个人所需资料所在页码。

(2)主题途径可利用本刊的“期主题索引”及“年度主题索引”检索。本刊的化学药品及植物药均采用规范化药名标引,分别依据药典委员会最新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及《中药大辞典》等。非规范化药名可通过“参见”索引找到规范化药名。然后再通过规范化药名查找。例如在本刊2003年第3期的主题索引中有:

黄连素见小檗碱

小檗碱05631 05647 05664 06541

本刊每期的“主题索引”只由主标题词与文献流水号组成,而“年度主题索引”的每一条索引由主、副标题词对组成,每一主标题词就是一个检索人口,副标题词对主标题词进行限定和说明。

(3)外文药名途径本刊每期和年终的“主题索引”中均设有“外文药名索引”,检索时可按外文药名字母顺序查找。

检索示例

利用1997年本刊检索紫衫醇分离和提纯的文献。

分析:本检索题目检索对象是特定的化学药物,可利用年度主题索引从主题途径检索。检索步骤:

第一步:确定入检主题词为紫杉醇,副主题词为分离和提纯。

第二步:根据紫杉醇的首字汉语拼音字顺在本年的年度主题索引中查得如下主题索引:紫杉醇

分离和提纯含量测定06223

分离和提纯研究进展12113

生产工艺云南红豆衫分离和提纯12189 16163

第三步:依据以上文摘号在相应各期查找文摘。

第四步:根据文摘决定是否调阅全文。

以查找关于大黄的泻下作用方面研究内容的文献为例写出检索《中国药学文摘》的步骤(2008年简述题)

(二)《中国生物学文摘》

1.概况

《中国生物学文摘》编辑部编辑,月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

情报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网主办,中国科学院上海文献情报中心出版。

本刊报道普通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生态学、古生物学、病毒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昆虫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学、药理学以及生物学交叉学科与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凡我国科技人员(包括港、台学者)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期刊论文、专著、会议录等以及在国外发表的论著均在收录之列。

本刊每年报道文献9000多条。第一期附有引用期刊一览表,十二期为著者和主题年度索引。每期有主题索引。本刊采用《中国图书分类法》Q生物科学及R9药物学编排。

2.著录格式要求会识别各字段。

3.检索途径

(1)主题途径

主题途径主题索引由主题索引款目词和文摘顺序号两项组成。主题索引款目由一个主标题词与若干副标题词组成。

(2)分类途径

本刊每期的“正文分类类目,可作为分类途径的检索人口。

(3)著者途径

本刊每年第12期有全年“著者索引”,分“中文著者索引”和“西文著者索引”,中文著者索引排在前面,均按音序排列。但要注意的是,不管中国著者,还是外国著者,都是姓在前,名在后,外国人的名采取缩略形式,只用第一个字母。

第四节中药情报期刊(了解)

中药情报期刊是有固定的名称和编辑出版单位,所刊载的内容以中药学各学科相关情报信息为主体,并以卷、期与年度标明时序的连续出版物。它以文摘、综述、译文、简讯、消息等形式,及时报道中药学各学科和中医药事业各方面的最新情况,在传递国内外中医药情报信息中起重要作用。

中药情报期刊的作用和特点:

(1)传递中医药情报信息的主要渠道中药情报期刊收载的信息内容,大多是最新的文献信息,故能及时传递报道中药学各个学科、各个地区、各个方面的信息,而且密度大、价值高。

(2)中药专业人员检索利用的主体对象中药领域从业人员为了提高教学、科研、生产水平,必须经常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新技术、新药物、新方法及新设备等。从业人员必须经常不断地查阅大量中药情报信息。

重要的中药情报期刊

(一)《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是卫生部主管,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类刊物,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主要收集英、日、德、法、俄等语种的百余种国外中医药、针灸期刊及有关期刊和会议资料,以综述、编译、文摘等形式报道国外关于中医、中药、针灸针麻以及气功、按摩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方法与动态,是广大中医药科研、教学及医疗人员了解国外中医药及各国传统医学研究、发展动态的窗口和必要工具。本刊是国内惟一报道国外中医药研究信息的正式刊物,文献报道量大,时差小于1年。

(二)《国外医学·药学分册》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类刊物。1958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国外在药学各领域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成就,包括天然药物、合成药物、生物技术药物和抗生素等的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代谢、药理与毒理、临床药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刊兼顾报道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信息。报道形式分为综述、编译和文摘3种。

(三)《国内医药信息总览》是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信息中心主办的信息性刊物。汇总全国各省、市和一些专业性报纸及刊物(内部及部分国内发行)中有关医药的信息,编写成册发行。2001年将收集信息l万条左右,分24期出版,每月2期。

(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全国中医药科技信息工作委员会和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本刊为综合性中医药学信息刊物。1994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报道国外在药学各领域的新进展、新动向、新技术和新成就。

第五节中药特种文献(掌握)

特种文献是指除了图书和期刊以外的科技文献,它包括会议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

中文中药会议文献检索工具

1.《中国学术会议文摘通报》该检索工具由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月刊。主要报道我国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文献资料。它由目次、题录正文、分类索引三部分组成。

2.万方数据资源系统(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含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

3. 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4.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文、外文会议论文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外文中药会议文献检索工具

《世界会议》(World Meetings,WM)是预报会议的刊物,由美国世界新闻中心(World Meetings Information Center,Inc)编辑出版,该刊为季刊。该刊主要报道未来两年以内将在世界上举行的各种学术会议消息。

《科技会议录索引》(1ndex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roceedings,ISTP)由美国费城的科学情报研究所编辑出版,创刊于1978年,月刊,每年为一卷,并出年度索引。报道了会议录中收录会议论文的题录。报道的学科范围几乎包括科学和工程各个领域。

《会议论文索引》(Conference Papers Index,CPI)由美国Co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编辑出版,每年报道约72000篇会议论文,及时提供有关科学、技术和医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信息,包括宇宙科学与工程、动物学与植物学、生物化学、普通生物学、化学与化工、土木与机械工程、临床医学、电子工程、实验医学、一般工程与技术、地球科学、材料学与工程、数字与计算机科学、药物学、物理学与天文学、核能与动力工程、其他。该索引为双月刊。

中药科技报告文献检索工具

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美国政府报告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学位论文是高等院校本科毕业生或科研单位研究生为取得学位而撰写的论文。

学位论文检索工具

《中国学位论文通报》该刊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制,1985年创刊,文摘性刊物,双月刊。以题录、简介、文摘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我国自然科学领域各个专业的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全部论文报道。

《国际学位论文文摘》(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DAI)由美国UMI出版,1938年创刊,月刊,1969年改为现名。其主题范围涉及农业、天文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商业和经济、化学、教育、工程等等。它是当前检索世界各国学位论文的主要检索工具。

其他学位论文检索工具

美国《化学文摘》

中国学位论文文摘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PQDD博硕士论文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dissertations)

标准文献

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标准文献主要包括标准、标准定期出版物、政府文件、标准化专著等。(2009年简述题)现行中药标准文献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是国家颁布的有关药品质量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管理药品生产与质量的依据。(掌握)1953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均出版一部。1963年、1977年、1985年、1990年、1995年以及2000年出版的均为一、二部。1985年后,约5年修订一次,2005年为第八版。2010年为第九版。

中国药典2005年版分一部、二部和三部,药典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药典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等;药典三部收载生物制品。

药典内容分凡例、正文、附录三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

《美国药典》简介

The United States Pharmacopeia(简称USP),由美国政府所属美国药典委员会编辑出版,初版于1820年,从1950年以后,每五年修订一次。National Formulary(《美国处方集》,简称NF),由美国药学会主编,初版于1888年,收载USP尚未收入的新药和新制剂,从1980年起与美国药典合出联合版。简称USP-NF。

专利文献

所谓专利文献,从广义上讲,它包括申请说明书、专利说明书等申请批准专利的各类文件,意见报道和检索专利的各种刊物;从狭义上讲,指的是专利申请说明书和专利说明书。专利以其独特性、新颖性和实用性备受人们重视,它已是科技情报的主要资料来源之一。专利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知识产权包括工业产权和版权两大部分,其中工业产权包括商标、服务标志、企业名称和标志以及专利。

从1993年1月起中国专利局受理申请药品和化学物质发明专利。中药在我国医药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也独具特色。凡具有专利三性,有经济价值,具有竞争性,属于专利法保护范围的中医药发明创造,均可申请专利。中药的发明专利包括:

(1)产品专利产品专利发明的对象是一客观存在的物质,即新产品。产品专利也称为物质专利,是对物质的一种绝对保护。炮制技术、单体药物、传统中药的专有技术、中药复方、中药新的药用部位等,都可以申请产品专利发明。

(2)方法专利方法专利指制备某种物质的方法,或用以加工、处理某种物质的方法。中药的生产方法、药材的炮制工艺、中药提取分离、纯化、精制等,都可以申请方法发明专利。

(3)用途专利用途专利指对产品的新用途给予保护。药物的新适应证,新产品(新药)

第一用途,已知产品(药物)新的功用(第二用途),新的给药途径,中药的新用途等,可以申

请用途专利。

根据专利文献加工程度和功用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一次文献,指专利说明书;

②二次文献,指专利文摘、专利索引;③专利分类资料,指资料分类表、分类定义、分类表索引。

专利文献的特点(了解)(2008年简述题)

(1)法律性专利文献本身就是一种法律文件,它宣告发明所有权和权限范围,揭示了技术内容的权利归属以及有效性,故具有相当强的法律性。

(2)实用性每一件专利文献详细记载了解决某种研究课题的技术方案,几乎能够提供每一科技领域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技术情报。

(3)时间性由于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规定,对于内容相同的发明,专利权授予先申请者,因而在项目即将成功时,便急于向专利局申请专利,这就使专利文献对新技术报道要早于其他文献。每件专利都有保护期限,过了保护期限就可以无偿使用,从这一点上也体现了相当强的时间

专利文献的作用

(1)掌握技术发展动态,确定立题方向。专利应当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三性),同时专利文献对新技术报道要早于其他文献。通过查阅专利文献可以使科技人员掌握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以便确定科研方向,可以避免时间、人才和资源的浪费。

(2)申请专利前的查新依据可通过专利文献的检索,确认所申请的发明是国内外首创,同时专利法也要求申请人提交申请日之前与其发明有关的参考资料。

(3)国际贸易、产品经营等经济行为的情报资料。

国际专利分类表(IPC)

一个完整的IPC类号包括:

A-----------------部

A61--------------大部

A61K------------小类

A61K 35/00------------大组

A61K 35/78------------小组

国内外专利文献检索工具及检索

《中国专利公报》。它由《发明专利公报》、《实用新型专利公报》、《外观设计专利公报》三种刊物组成,编排结构基本一致。

中国专利《年度索引》分为《中国专利索引分类年度索引》和《中国专利索引申请人、专利权人年度索引》两个分册,是检索中国专利最有效的工具书。

申请号由“申请年份+专利类型代号+流水号+计算机校验码”组成,如99109471.9,其中前两位数“99”表示申请年份;第三位数字为专利类型代码,“1”表示发明专利,“2”为实用新型专利,“3”为外观设计专利;'09471'表示当年专利申请流水号;“.9”小数点后面的数为计算机校验码。

公开号由“国别代号+专利类型代号+流水号+专利申请阶段代码”组成,如CN1238175A,其中“CN”为国际通用国别代码中的中国代号;“1”表示发明专利;“238175'为专利公开流水号;“A”表示发明专利申请公开。

专利号(ZL),专利号与申请号采用一套号码。但在专利号前加注有字母ZL以示区别。专利号是专利被专利局批准授予专利权时给予的号码,如申请号94112654.4,专利号

ZL94112654.4。

授予公告号由“专利国别代码+专利类型代号+流水号+专利申请阶段代码”组成,如CN1047408C,其中真“CN”为中国代码;“1”表示发明专利;'047408'表示专利公告的流水号;“C”表示发明专利授权(1993年前曾用B);“Y”表示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993年前曾用U);“D”表示外观设计专利授权。

德温特专利文献检索系统及其他国外专利文献检索

英国德温特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专利文献报道的出版公司(Derwent Publication LTD),其出版的《世界专利索引》(World Patent Index,WPI)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专利文献检索工具,它包括33个国家、2个国际组织的专利文献和两种出版物的文献。1987年起开始报道中国专利。《WPI》以周刊的形式出版,采用英语语种,目前发行印刷、缩微和磁带版,可联机检索。

《世界专利索引》的出版物体系,由文摘和索引两大部分组成。索引类包括《世界专利索引目录周报》、《优先权索引》、《累积索引》三种,文摘类包括《化学专利索引文摘周报》、《综合与机械专利索引文摘周报》、《电气专利索引文摘周报》、《分国专利文摘周报》四部分组成。

基本专利:——指专利局根据申请人的原始申请所授予的独立自主的专利;二指某项特定发明最先在某国申请和获准的专利。在德温特系统中,它大多指最先收到并最先报道的那一件专利。

相同专利:指同一发明在第一申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申请的专利。

非法定相同专利:指在基本专利申请后已超过12个月的期限才在其他国家中申请内容相同的专利。其优先发明日期在法律上无效,但其发明技术仍受法律保护的专利。

专利号:由国别代码或地区国际通用代码及专利流水号构成:A为法律状态,表示公开。

优先权:《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中规定: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发明申请人就同一发明向联盟其他成员再次提出申请时,有权要求享受第一次申请的申请日期。优先权期限,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为12个月,外观设计为6个月。

中药专利文献数据库

中国专利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美国专利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欧洲专利数据库(https://www.360docs.net/doc/c810048459.html,)

第五章外文中药文献

国外关于医药学和生物学领域的检索工具多达200多种,其中与中药学关系最为密切且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①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简称CA);②美国《生物学文摘》(Biologic Abstracts,简称BA);③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Current Bibliography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简称《速报》);④《日本化学总览》(Complete Chemical Abstracts of Japan);⑤《国际药学文摘》(International Pharmaceutical Abstracts,简称IPA);⑥《最新化学文摘和化合物索引》(Current Abstracts of Chemistry &Index Chemicus,简称CAC &IC)等。(掌握)(2008年简述题)

CA创刊于1907年,由美国化学会化学文摘社(Chemical Abstracts Servic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简称CAS)编辑出版。(掌握)

CA作为一部庞大的世界著名的检索性工具,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收载信息量大,收录范围广。

2.索引完备,检索途径多,追溯性强。

3.报道迅速及时,版本多样。

4.文摘忠实于原文。

CA类目目前为五大部分,80个类目,并将其分在单双周交替出版。(掌握)

CA正文编排现每期按五大部分80个类目顺序排列。在每一个类目中,又按不同的文献类型划分为以下4个区域,各区域之间均用4条短横线(----)相分隔。4个区域为:1)综述文献、期刊论文、技术报告、会议论文、档案资料、学位论文,其中综述文献列在最前面,并注明参考文献篇数。2)新书及视听资料,只有题录,无文摘(有时没有报道)。3)专利文献(收录27个国家和2个专利组织的专利)。4)参见部分。(掌握)(2008、2009年简述题)著录格式要求会看。

CA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索引相当完善,它为检索CA提供了方便条件。

目前CA每半年出版一卷,共26期。全卷各期文摘本出完后出版卷索引。卷索引有:

1)普通主题索引(General Subject Index,GS);

2)化学物质索引(Chemical Substance Index,CS);

3)分子式索引(Formula Index,FI);

4)著者索引(Author Index,AI);

5)专利索引(Patent Index,PI);

6)环系索引(Index of Ring Systems,IRS);

7)杂原子索引(Hetero-Atom-In-Context Index,HAIC);

8)专利号索引(Numerical Patent Index);

9)专利对照索引(Patent Concorclance);

10)主题索引(Subject Index,S1)。

在卷索引的基础上,CA每10卷出一次累积索引。除有和卷索引一致的累积索引外,CAS还按年出版一些作为工具使用的辅助性索引,这些索引有:

1)资料来源索引(CAS Source Index,CASSI);

2)索引指南(Index Guide,IG);

3)登记号索引(Registry Number Index,RNI)。

上述的期索引,卷索引和累积索引是按编辑出版的时间划分的。如:能否提供文摘号可分为直接索引(能检索到文摘号)和间接索引(不能检索文摘号),间接索引中又可分为辅助性索引、指导性索引、参考性和溯源性索引;按照检索途径还可分为主题途径、化学结构途径、专利途径、著者途径的各种索引。

期索引共有3种,按其编排顺序为:关键词索引,专利索引和著者索引。期索引仅供检索当期文摘使用,其最大特点是可以检索特定研究课题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卷索引出版之后,期索引很少使用,一般使用卷索引更为方便有效。

主题途径包括关键词索引、主题索引、索引指南、化学物质索引、普通主题索引。以上五种索引都源于描述性检索语言,专指度较强,检出的文摘直接切入主题,是查阅CA最常用的几种索引。化学结构途径包括分子式索引和环系索引,是在仅知化学结构和分子式的条件下,必须使用的索引。

关键词索引(Keyword Index,KWI)是以关键词为检索标志检索文摘的索引。

著者索引(Author Index,AI)是以著者姓名为标志检索的索引。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 B甲骨和金石 C金石和简牍 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 B《天下至道谈》 C《五十二病方》 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着作是()。 A《晋中经簿》 B《晋元帝四部书目》 C《隋书·经籍志》 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 B栏线 C行格 D行款 5.原着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 B足本 C精校本 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 B求真式 C校异式 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 B读若 C直音 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 B唐 C宋 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A对校法 B本校法 C他校法 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 10分)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中药文献学——江苏中药学自考历年试题整理

一.名词解释(全部) 1检索工具:用于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它是在一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类,提炼加工,按一定规则编排的二次文献。 2引言:写在书或文章前面类似序言或导言的部分 3.中药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发文量高,情报含量高,被摘率,被引率和借阅率都较高,被公认为代表着学科(或专业)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的期刊。由于中医药核心期刊集中了中医药学科或专业(专题)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的论文。 4.期刊:包括杂志,学报,通报,快报,会讯,记录,文献,索引杂志等其内容涵盖了一二三次文献 5.中药特种文献:除了图书和期刊以外的科技文献,它包含会议文献,学位文献,科技报告(技术研究报告),标准文献,专利文献等这些文献形成了特种类型的中药信息资源,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文献检索:利用检索工具从数量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查找所需文献的过程。 7.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检索的需要而创制的一种人工语言 8.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9.文献学:指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10.图书:又称书籍,是指以印刷或手抄方式单本刊行的出版物。 11.期刊:又称杂志,指的是具有固定的编辑部和固定统一的刊名,定期或不定期出版,每期有一定的序号,刊登众多作者,新著的出版物。 12.工具检索法:就是利用各种检索工具来查找文献的方法 顺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倒查法:是一种按照时间顺序,由近而远进行文献查找的方法 引文检索法:利用著者原文所附的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的方法。 综合法:就是将工具检索和引文检索综合使用的一种检索方法 13.药典:是记载药物标准的典籍 14.索引:是文献篇名、主题词、人名、地名、代号及其他事物的名称按照一定的方式编排,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不附内容摘要。 15.数据库:一种计算机能够阅读并处理的文字型或数学型数据的集合体。 第1页,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医学科学学位) 一、专业概况 本学科是1981年批准的第一批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99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997年起连续被评为国家人才培养理科基地,2001年再次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8年批准为国家中医基础教学团队。该学科拥有较合理的学科梯队,分别由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内经教研室、实验中医学教研室、细胞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中医基础综合实验室等组成。历年来学科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上海市科委等各级科研项目多项。获包括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图书奖等国家级、市部级科研成果奖多项,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主编多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负责两门全国精品课程。学科为博土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目标 1.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事业心强,富有团队协作和求实创新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服务。 2 .具有全面、系统、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素质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 、研究方向 1. 证/证候和辨证论治基础研究 2. 臧象基础研究。 3. 内经及其疾病证候研究。 4. 心身医学研究。 四、学习年限 学制3年,可弹性学习2-5年五、课程设置与学时分配 学位课程学习的总学分不得少于 34学分,本专业硕土研究生学位课程规定如下: 注:灰色底纹为规定课程,各专业执行即可,不需变动。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bb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B甲骨和金石C金石和简牍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B《天下至道谈》C《五十二病方》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著作是()。 A《晋中经簿》B《晋元帝四部书目》C《隋书·经籍志》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B栏线C行格D行款 5.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B足本C精校本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B求真式C校异式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B读若C直音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B唐C宋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 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 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 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2.注释的内容都有哪些?(7分)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

中医文献学 1 文献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 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 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 “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 “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 ○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

中医文献学-期末重点

概论 1、中医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中医文献学 (1)中医文献学:是探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源流,探究整理、研究、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其理论的一门学问。 (2)对象:主要研究中医古典、文献学的著录、考订与整理。 (3)下限:1911年辛亥革命 3、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较高,刻印与抄写较好的版本。 4、类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一类工具书。 5、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6、历代中医药文献概况(四选一) (一)先秦两汉时期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已经相当繁荣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杂禁方》、《导引图》)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 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侍医李柱国校方技 (3)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时期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①基础理论类:汉魏·华佗中《藏经》、晋·王叔和《脉经》、隋·巢元方《诸病源候 论》 ②临床类:针灸学专著,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专著,龚庆宣《刘娟子鬼遗 方》;妇产科专著,唐·昝殷《产宝》;儿科专著,唐·佚名氏《颅囟经》; 骨伤科专著,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成就(3)官修医书成为了重要特色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唐《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敩《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的校勘整理和医书的编写蔚然成风 ①朝廷组织: a校正医书:嘉佑年间(1056年~1063年),设置校正医书局,任命四大臣禹锡、林忆、高保恒、孙奇,校勘了《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 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千 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是集方剂学与主治与一身的著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官方颁布的医方制剂规范; 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与临床

中药六类新药解糖灵制剂研发项目申报书

中药六类新药解糖灵制剂研发项目申报书 一、立项依据 1.本项目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糖尿病是长期以来一直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的疾病,近年来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解糖灵长寿丸剂”的处方配伍,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陈益石教授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研究而成。该处方经长期临床验证表明疗效确切,对糖尿病具有明显而可靠的治疗作用。邓颖超同志曾将该处方药物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服用后有显著的降糖效果。为此,邓颖超同志曾亲笔致函陈益石教授以表谢意。 经临床前研究显示,该制剂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值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表明该制剂对STZ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提示本方可以调节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血糖。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项目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解糖灵制剂均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可以改善STZ大鼠的血脂水平,提示解糖灵制剂可以调节糖尿病的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对该制剂的初步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该制剂基本无毒,提示该制剂为低毒有效的降糖制剂。 经综合评价认为,该处方药物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很好的新药开发前景。现计划将该处方进一步研制开发为中药六类新药(解糖灵制剂),以造福人类。 2、本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国医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2005年医药经济增长速度接近20%,远远高于我国GDP的增长速度。由于药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我国近年来生产的西药97.4%为仿制品。WTO中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使我国制药业的发展今后只能走自主开发新药,或仿制国外专利期已过药品的道路。由于仿制专利期已过药品竞争激烈,利润微薄,而开发新药又得面对资金与科研等难题,很可能出现国内仿制药企业在普药市场竞争激烈而难以生存,而利润丰厚的新药市场被外资公司控制的格局。中药是我国唯一具有独立知识产权领域的优势产业,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但现在我国在中药特别是现代中药的研究、生产技术与国际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运用现代技术研制开发具有安全、有效的中药新药,对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使中医中药这一国粹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糖尿病的治疗上,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根治药物。要想在治疗上取得突破,只有根据中医的方剂组方理论,运用中医“整体调理”的治病理念,进行标本兼治,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解糖灵制剂”的处方配伍,是全国著名中医专家陈益石教授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经验研究而成。,同时利用现代药物筛选技术和药理试验手段,研究出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配方,采用现代的成分分离提纯技术,提取其有效部位群,研究开发成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并具有知识产权的中药新药。动物试验和初步的临床试验证实,该制剂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高血糖大鼠的血糖值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表明该制剂对STZ鼠有较好的降血糖作用,提示本方可以调节糖尿病的糖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血糖。对大鼠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项目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解糖灵制剂均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可以改善STZ大鼠的血脂水平,提示解糖灵制剂可以调节糖尿病的脂代谢紊乱,控制糖尿病高脂血症。对该制剂的初步毒理学实验结果表明,该

中医文献学

一、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论语八佾》记载了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东汉郑玄注:“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宋代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 国家标准局《文献著录总则》给文献作的定义:“文献是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古典文献专至古籍而言。 文献含有的三大元素: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文献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关系密切,概括起来,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献是人们获取、传承知识的重要媒介。 2、文献与人类社会相互依存,共同向前发展。(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之梯) 3、文献可以为科学研究服务。 (二)、历代中医文献概况 《礼记曲礼》谓:“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含义)(孔颖达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三书,不得服食其药。” 1.先秦两汉时期 1973年,马王堆三号汉墓,15种古医籍(医学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阴阳十一脉灸经》乙本、《脉法》《阴阳脉死候》《五十二病方》《却谷食气》《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方》《杂禁方》。 马王堆医书与《汉书艺文志》所载均属西汉及其以前的作品,其中医经类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等基础理论及用针、石、汤、火等诸法治病的理论著作。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 2.晋唐时期 古医籍文献碾转流传,讹误自然难免,特别是在手工抄刻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脱文讹字、衍字增句、忘删误改、缺页错简等问题,所谓“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含义) 3.两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整理研究古典医籍成为了时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据《中国医籍考》的记载: 《内经》:53种,234卷;《难经》:15种,53卷;《伤寒论》:138种,481卷;《金匮》,16种,9卷。考据成风原因:1.科举;2.文字狱。 二、中医文献的载体与形制 文献载体是指用来记录文献的物质材料。 在殷商时期,人们在龟甲兽骨上镌刻文字、符号,来记录某些史料、事件,甲骨就是在哪个时期的主要文献载体。西周时期,青铜冶炼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人们在铸造青铜器物时,将文字浇铸在器物上,于是青铜就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要文献载体。自春秋至两汉,人们主要用竹木简、缣帛作载体来记录各种文献,世称简策、帛书。东汉以后,随着纸的发明和应用推广,纸成了主要文献载体,又逐渐形成卷轴。唐代以后,由于调版印刷术的发明,各种文献逐渐从手抄变为印刻,并进而装订成册-----线装书。 (一)甲骨、金石 1.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1899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因患疟疾而服用中药,不经意中

中药制药-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制药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中药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药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能遵纪守法;热爱中医药卫生事业,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优良的道德情操,明礼诚信、尊师重道、关爱病人、尊重和珍爱生命;具有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而献身的精神。 2.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医患沟通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能力。 3.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与社会和环境发展变化相协调,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制药工程实践技能,能够从事医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制备、工艺与工程设计、质量控制和管理、中药新剂型与辅料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中药行业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1.熟悉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中药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制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能力; 3.掌握中药药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工程设计和生产设备基本原理,具有中药药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 4. 掌握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掌握药品生产管理规范;具备中药药品生产过程

中药文献学

05081 中药文献学 2005-12-09 南京中医药大学编(高纲号0697)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它是巨大文献宝库的组成部分。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该学科运用一般文献学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知识、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中药文献领域的有关问题,探讨中药文献的分布、检索、内容的内在联系及其使用方法和利用价值。 《中药文献学》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基础药理学、分析化学等课和后进行本课程学习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应考者掌握实际检索和利用文献的能力,包括对中文检索工具及对英文检索工具和网络检索的实际使用操作能力。 (二)目的要求 1、了解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作用及学习方法。 2、掌握各种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 3、掌握《化学文摘》等的构成及检索应用。 4、掌握计算机检索的主要步骤、书写方法。 5、掌握科技论文的撰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6、了解中药文献在中药、药学专业学习中的应用、在中药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在中药新产品开发中的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绪论

从中药文献的发展概貌,说明中药文献及中药文献学的定义。熟悉中药文献学学习的方法、内容、作用,当前的现状及发展趋向等。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中药文献及中药文献学的概念。 2、了解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作用及学习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中药文献及中药文献学的定义。 2、熟悉中药文献学学习的方法、内容。 第二章中药文献学基础知识 (一)课程内容 文献的定义;文献的分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了解文献学的定义,文献按其它不同标准划分的类型。 中药文献的概况与分类、文献检索的类型、检索工具的类型和作用、检索语言。 (二)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文献的广义概念、文献按加工形式划分的类型: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2、掌握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 2、了解文献按的出版形式划分的类型、按载体类型划分的类型及文献学的的概念。 3、了解中药文献的概况与分类 (三)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1、掌握文献的广义定义及文献的分类: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2、熟悉文献检索的方法,途径及文献检索的一般程序。 3、熟悉检索工具的类型和作用、检索语言。 第三章古代中药文献

文献学知识点

1、汉石经: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又名《汉石经》,《一字石经》,熹平石经初刻与东汉熹平四年(175年),于光和六年(183年)完成。共有46块碑,200911字。原立于洛阳太学讲堂的东西两侧,遗址在河南偃师县佃户乡。 熹平石经共包括《鲁诗》,《尚书》,《周易》,《礼仪》,《春秋》,《公羊传》,《论语》等七种经文,经文从右向左直行书写,书体秀美,为汉隶精品。 2、魏石经:正始石经是中国三国曹魏时期刊刻的碑石经书,又名《魏石经》,《三体石经》。初刻于正始二年(241年),原立于魏都洛阳南郊太学讲堂,遗址在河南偃师佃户乡。正始石经用篆文,古文,隶书等三种文字刻成,因此又被称为《三体石经》,碑文仅有《尚书》,《春秋》两种,从左向右刻写,碑文每面约33行,每行60字,,共有28碑。 3、唐石经: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大和七年(公元833年),于开成二年(公元887年)刻成,当时立于长安国子监太学,今存西安碑林。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十二经。 4、别集:汇集一人的多种文体作品为一书称为别集。“别集”之名是于“总集”相对而 言的。 5、政书:是中国历代记录“典章制度”的书籍,它收集历代或一个朝代制度的沿革以及 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方面的史料,分门别类地加以编排和叙述,具有制度史、文化史和 学术史的性质。 6、类书:辑录古籍原文中的部分或全部资料,按类或按韵编排,以供人们查考用的工具书。 7、丛书:是指按一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 式图书,又称丛刊、丛刻或汇刻等。形式有综合型、专门型两类。 8、方志:方志以地区为主,综合记录该地自然和社会方面有关历史与现状的著作,又称 地志或地方志,有关专载江河湖海、祠庙寺观、名胜古迹、水利交通的著作,亦可归入其内。 9、家谱:又称族谱、祖谱、世谱、家乘、家牒等,是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 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10、六艺:指孔子教材:《易》占卜,《书》档案,《诗》是诗歌总集,《礼》是残缺不全的礼仪记录,《乐》早就亡佚,不论,《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也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11、西汉时设五经博士,五经为诗、书、礼、易、春秋。东汉时,加入论语、孝经,为七经。唐初时去掉论语、孝经,将春秋扩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扩为周礼、仪礼、礼记,为九经。后来唐朝收入论语、孝经及尔雅,为十二经。宋朝时,加入孟子,为十三经。 12、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作者分别为曾参、子思、孔子、孟子。南宋理学家朱熹将这四部书辑录在一起,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始有《四书》之名。 13、九流十家: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为九流,加上小说为十家。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 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中药文献学总复习(精简版)

中药文献学复习资料 蓝色字体的内容可以阅读理解,不强记 第一章绪论 (1)中药文献是指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中药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中药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有中药知识的一切载体。(掌握) (2)中药文献学,是以中药文献的整理及其历史和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掌握) 中药文献学的研究内容(了解) 按照研究对象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中药文献两大部分。古典中药文献研究内容主要为: 1)结合历史学知识,说明中药文献发展的源流及其一般规律。 2)根据古代文献体式的情况,说明中药文献的体式与结构。 3)借助目录学、版本学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著录及其载体情况。 4)利用古代文章学和文字学的有关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文体及文字方面的有关问 题。 5)借助文献整理研究及方法学方面的知识,说明中药文献的校勘、注释、辨伪、辑 佚等有关问题。 6)通过对古典中药文献的整理和研究,进行本草考证、辨误,了解中药炮制沿革和 临床组方遣药演变规律,发掘新的药用资源和临床用药依据。 现代中药文献由于其载体种类繁多,文献数量增长迅猛,学科交叉渗透,文种语言各异(现代中药文献的特点),其研究内容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一般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原则,探讨现代中药文献的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 律。 2)现代中药文献的分布、文种、载体及其检索方法。 3)现代中药文献的结构、编排、格式、索引等。 4)中药文献的撰写、积累、查新、开发与利用。 5)网络文献的特点,检索方法及其发展方向。 中药文献学的学习方法、内容(熟悉) 1.重视古籍,继承创新 了解和掌握古典文献的基本知识及其检索途径和方法。 2.掌握方法、目标明确 熟练地掌握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地运用这些最佳手段。注重 平时一段性地阅读和积累各类中药文献。 3.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在查阅国外科技文献时,既要承认前人所创造知识财富的巨大价值,及现代有关文 献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善于发现一些错误的观点、片面的认识,不可以盲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内)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内)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中医古籍语言文字与中医术语标准化研究 4.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7.中医外语研究 三、培养目标 1.具有比较坚实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开展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硕士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备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的能力。

3.从事中医外语相关领域研究的硕士研究生,具备扎实的中医药基础知识和英语语言技能,熟练掌握语言学和翻译学的基本理论与原则,具有从事中医外语翻译与研究工作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 专业学位课须修满8分以上。 ◇:拟申报公开授课的新开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修。 4.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攻读中医外语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如果本科是非英语类专业,必须选修“高级英语”。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内)》执行。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 一、总体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一)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中药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能适应国家健康发展战略需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药专门人才。 (二)总体培养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崇高的理想和社会责任感,能遵纪守法;热爱中医药卫生事业,自强不息、勇于探索、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优良的道德情操,明礼诚信、尊师重道、关爱病人、尊重和珍爱生命;具有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服务而献身的精神。 2.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中国传统文化及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医学伦理观念、医患沟通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一定的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适应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的听、说、读、写能力;具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处理能力。 3.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及中医传统保健疗法,达到国家规定的 体育锻炼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与社会和环境发展变化相协调,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能力和交流能力;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与军事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一)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中医药学科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中医药思维与专业实践能力,能在中药教学、科研、生产、检验、流通、使用等领域从事相关工作的中药专门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 1. 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中药基本知识,具备中药的临床应用、处方调配的基本能力; 2. 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鉴定中药真伪优劣和中药鉴定研究的基本能力; 3. 掌握中药炮制加工和制剂制备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中药饮片炮制加工、中药制剂生产的基本能力; 4.掌握中药化学和中药药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以及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基本能力; 5. 掌握中药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中药质量评价和研究的基本能力; 6. 了解中药从开发、生产到临床应用的流程;熟悉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政策法规; 7. 具备主动获取知识并掌握相关领域科技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在中药临床、科研及相关领域独立工作及创新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