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置相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冶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

治,则设

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孟子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

,子男同

一位,凡五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

垃,中士

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盖自外而言之,天子之

去公,犹

公、侯、伯、子、男之递相去;自内而言之,君之去

卿,犹卿

、大夫、士之递相去。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

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亦不殊于大夫

之摄卿,士之摄大夫耳。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

、大夫、士之间,而小儒遂河汉其摄位之事,以至君崩子立,

忘哭泣衰绖之哀,讲礼乐征伐之冶,君臣之义未必全,父子之

恩已先绝矣。不幸国无长君,委之母后,为宰相者方避嫌而处

,宁使其决裂败坏,贻笑千古,无乃视天子之位过高所致乎?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

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

,天子更

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

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

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

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

子之意而失者乎?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

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

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

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盖大权不能无所寄,

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

,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

有明之阁下,贤者贷其残膏剩馥,不贤者假其喜笑怒骂,

道路传之,国史书之,则以为其人之相业矣。故使宫奴有宰相

之实者,则罢丞相之过也。阁下之贤者,尽其能事则曰法祖,

亦非为祖宗之必足法也。其事位既轻,不得不假祖宗

以压后王

,以塞宫奴。祖宗之所行未必皆当,宫奴之黠者又复条举其疵

行,亦曰法祖,而法祖之论荒矣。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

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

宰相一人,参知政事无常员。每日便殿议政,天子南面,

宰相、六卿、谏官东西面以次坐。其执事皆用士人。凡章奏进

呈,六科给事中主之,给事中以白宰相,宰相以白天子,同议

可否。天子批红。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更

不用呈之御前,转发阁中票拟,阁中又缴之御前,而

后下该衙

门,如故事住返,使大权自宫奴出也。

宰相设政事堂,使新进士主之,或用待诏者。唐张说为相

,列五房于政事堂之后:一日吏房,二日枢机房,三日兵房,

四日户房,五日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此其例也。四方上书

言利弊者及待诏之人皆集焉,凡事无不得达。

解读 《明夷待访录》 脱水精华版

解读《明夷待访录》脱水精华版 忠实传递价值,解读全球好书你好,这里是洗马讲述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明主,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熟,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一怔,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我们常说,知人论世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两千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王乐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作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呢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她喟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标题啊,所谓明夷光明的明,匪夷所思的一明一,这两个字出自周易的第36卦,一的意思是伤害,明一就是说,光明受到了损害,明夷卦的卦辞说明一粒坚贞,这是说君子即便处在艰难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 教育思想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 作者:高晶2008-12-1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历经五朝。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他一生着作甚丰,总计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着汇刊》、《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年),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明夷待访录》。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 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取士上》、《取士下》。除此之外,在他的着作《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17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8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黄宗羲长时间从事讲学,成就学生众多,,他当之无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大教育家。 二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阐述的有关教育的思想主要涉及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学校》中,黄宗羲针对学校所能起到的作用,指出,“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而朝廷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的境界。这就是说学校不仅仅是养士的教育场所,而且应该参予议论国家的大事,提出建议,影响朝廷的决断。天下的是非,国家的政事,不能只有皇帝一人决定,而要吸取学校的意见。 其次,黄宗羲强调学官应该起到对地方官吏和政事监督的作用。他指出:“郡县公议,请名儒主之。自布衣以至宰相之谢事者,皆可当其任,不拘己任未任。”“郡县朔望,大会一邑之缙绅士子。学官讲学,郡县官就弟子列,北面再拜。师弟子各以疑义相质难。其以薄书、期会不至者罚之。郡县官政事缺失,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其或僻郡下县,学官不能骤得名儒,而郡县官之学行过之者,则朔望之会,郡县官南面讲学可也。”所谓“公议”也就是近于舆论监督的作用, 政府的各级官吏必须像学生一样受学官的教导,接受学官的监督,所以学校除了通过传递学术文化以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之外,还应充当监督地方政治的作用。 另外,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黄宗羲还提到学校应该具有管理地方风俗事务的职能。“民间吉凶,一依朱子《家礼》行事。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在市肆工艺者,学官定而付之;离城聚落,蒙师相其礼以革习俗。”“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礼俗在中国向来是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黄宗羲认为学官应当引而领之,体现他重视学校,看重士人在百姓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明夷待访录》与黄宗羲的非君思想 专业:中国古代史 姓名:范黧 学号:M070494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使他颇为自负的一部书。 在书中,黄宗羲阐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建国理想,总结了过去各朝,当然主要是明朝的经验教训,体现了超凡的政治气魄。 黄宗羲思想的来源,首先是对明王朝的失望,这在《明夷待访录》中也多次体现出来,当然还有对满清外族统治的不满;此外,黄宗羲的思想中有“工商皆本”的内容,这不能不说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工场手工业及商业发展在思想上的反映;最后,在明朝后期,西方的传教士、商人以及殖民者开始进入中国及周边地区,他们的思想,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中国的士人。 《明夷待访录》分为21篇,分别是《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其中包括了政治体制、土地赋税制度、文化教育、官制、军事、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内容,基本包含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方方面面。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称《明夷待访录》为“怪书”,主要原因是这部书中包含的强烈的反对君主专制的非君思想和民主思想。在那个君权至上,三纲五常统治人们思想的时代,非君思想的产生,不能不说是一件划时代的事情,也可以称为中国的启蒙思想的萌芽。 黄宗羲是通过几个层次来阐述他的非君思想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在《原君》、《原臣》等篇中否定了“家天下”的个人专制制度。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传统的封建理论都认为国家、天下是君主的财产,是上天赐予君主的。中国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西方的“朕即国家”都体现了这一点。在这种思想下,君主可以“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①(《原君》篇)这正是黄宗羲首先要否定的。 在书中,黄宗羲首先将“君王”与“天下”区别开来,从“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②(《原君》篇)这句可以看到,他所说的“君王”,就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室家族,而“天下”,则存在于亿万百姓之中。 接下来,黄宗羲又从两个层次否定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第一个层次是论证君王与天下究竟孰主孰客的问题。他认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③(《原君》篇)我们知道,古人尚古,到了清代更是如此。但是,同是尚古,这中间也有区别。有些迂腐之士事事以古为准,教条盲从,拒绝变革;而另一些有识之士则是托“古”而抒发自己的理想,而着眼点却是现实和将来——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①《黄宗羲全集》第一册,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P/2 ②同上,P/3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民主思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 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 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原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黄宗羲教育理念的历史解读——《明夷待访录》读书札记 □ 罗 志 西风飒飒卷平沙,惊起斜阳万点鸦。 遥望竹篱烟断处,当年曾此看桃花。 ——黄宗羲《过塔子岭》 1694年,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降临人世;次年,即清康熙三十四年,南雷先生黄宗羲在家乡浙江余姚溘然长逝。西方的新纪元因一位文化伟人的诞生而迎来曙光,而古老的东方也在送走一位震古烁今却不容于世的思想明星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沉沦…… “初锢为党人,继指之为游侠,终厕于儒林”(黄炳垕:《黄梨洲先生年谱》),这句话是黄宗羲对自己一生的评价。在政治实践中,黄梨洲是著名的士林领袖、反清志士,作为思想巨匠,他奉献给后人的是他的著作中闪耀着的、超越时代的民主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主义,对近现代中国启蒙思想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当代学者张岱年将黄宗羲誉为“时代的先觉”,便不足为奇了。 黄宗羲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部著作中,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就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在明末清初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侯外庐先生将《明夷待访录》誉为“中国17世纪的人权宣言”,而黄宣民则称之为明清之际中国“早期启蒙学派的思想纲领”。 本文尝试着对《明夷待访录》所反映的黄宗羲教育理念进行历史解读,用一篇读书札记来叙述笔者对《明夷待访录》的一点理解和诠释。 一、由社会历史背景来看《明夷待访录》的时代精神 分析历史人物的思想活动,需要以点带面,由一个突破点深入要比面面俱到更有价值。一般而言,通过社会史的角度,多层次、多因素的综合分析杰出人物的思想活动,我们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思想脉络。 《明夷待访录》并非是从一个天才的头脑中孤立产生的偶然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逻辑结果。明清鼎革的社会现实和新思想的萌发对于黄宗羲思想的形成和演进起着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 对于明代晚期的社会变迁,《剑桥中国明代史》叙述说:“(万历帝时期)可谓是明朝最富庶的阶段,但也是国家变化最剧烈的时期。在内政上,早期虽有张居正的努力革新,却在其死后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一切新政烟消云散,此后国家陷入一片党争之中,社会亦动乱不已,边境也受到强敌的环伺,明王朝于是陷入危机中。这些危机随着泰昌、天启两帝时期而加剧,最后明朝便伴着满族入侵,于崇祯帝时交出了政权。” 在晚明政治、经济形势日渐变化的同时,思想群体中间也产生、分化出一些“异端”思想家,例如处处离经叛道、对传统思想和虚伪礼教猛烈抨击的李贽,重事功、倡扬百姓日用、安身立命即为“道”的王艮等等。可以说,这一时期新思想的萌发是晚明社会文化繁荣,并向世俗化、市民化方面延伸的重要产物。而作为明末清初思想界领军人物的黄宗羲,自然也成为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杰出代表。 清朝统治者对于汉民族的民族压迫政策很严酷,对于知识分子的文化专制政策更甚于前代。而在明清鼎革这样的缝隙之中,一批“隐逸之士”迎着簌簌秋风,抱着与当权者不妥协、不合 ·思想文化· 25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材料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 A.汉高祖B.明太祖 C.宋高宗D.唐太宗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明朝时明太祖下令罢除丞相职位,以后成为定制。 2.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多达1 660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有效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朱棣采取的措施是() A.设立中朝B.设立丞相 C.设立内阁D.设立军机处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为此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 3.《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明朝内阁帮助皇帝处理政事,“偃然汉、唐宰辅”,但明朝内阁无决策权,不同于宰相。因此,只能是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4.赵翼《檐曝杂记》中说:“则军机大臣面呈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自有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这则材料体现的“军机处”的特点是() A.行政效率高B.机构健全 C.人员复杂D.制约皇权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始密且速矣”可知体现的是军机处行政效率高的特点。 5.阅读下列图片:

请回答: (1)图一、图二反映的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2)与图二相比,图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加剧,为解决这一矛盾,明初皇帝对中央行政部门作了哪些改革? (3)图四中机构设立于哪一朝代哪位皇帝在位时期?其主要职能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答案:(1)皇权高度集中。 (2)变化:皇权进一步加强。 解决措施: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直接管理政事,并且明确宣布成为定制。 (3)清朝雍正年间。跪奏笔录。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一、选择题 1.春联是日常生活中对书画艺术的实用。“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朱元璋始令春联用朱砂纸作底,用黑墨写字,并取名为“万年红”(“红”与“朱”义同)。朱元璋此举用意在于() A.强调“朱”姓的尊贵显赫 B.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C.营造红红火火的新年气氛 D.改革节日的风俗习惯 解析:选B。仔细阅读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红”与“朱”义同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即祈盼“朱”姓政权的长治久安。 2.历史学家钱穆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作出的合理推断是() 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 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明朝时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体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A、C两项错误,与史实不符。D项错误,材料叙述的“其事”起于明而完成于清,是指废除丞相,所以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并非指丞相制度。 3.《明神宗实录》载:“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这说明() ①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②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地方势力被削弱③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④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内阁制度的理解。明朝内阁只是一个助理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其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阁臣的升降、职权的大小皆由皇帝决定,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而②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题意无关。 4.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有一天问大臣:“天下谁人最快活?”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人说:“功成名就者快活。”朱元璋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回答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朱元璋赞赏万钢并对其委以重任的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 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

黄宗羲《学校》阅读答案及翻译

学校 黄宗羲①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②,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③也。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擿以为非。簿书、期会、钱谷、戎狱,一切委之俗吏。时风众势之外,稍有人焉,便以为学校中无当于缓急之习气。而其所谓学校者,科举嚣争,富贵熏心,亦遂以朝廷之势利一变其本领,而士之有才能学术者,且往住自拔于草野之间,于学校初无与也。究竟养士一事亦失之矣。_ 于是学校变而为书院。有所非也,则朝廷必以为是而荣之;有所是也,则朝廷必以为非而辱之。伪学之禁,书院之毁,必欲以朝廷之权与之争胜。其不仕者有刑,曰:此率天下士大夫而背朝廷者也。其始也学校与朝廷无与其继也朝廷与学校相反不特不能养士且至于害士犹然循其名而立之何与? 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宋诸生伏阙搥鼓,请起李纲④。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论者乃目之为衰世之事,不知其所以亡者,收捕党人,编管⑤陈、欧,正坐破坏学校所致,而反咎学校之人乎! (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黄宗羲:明末清初思想家,浙江宁波余姚人,曾为东林党人,是复社领导人之一。 ②讯馘:战争结束后,计检战功。③辟雍:本指周天子所设的太学。④李纲:字伯纪,北宋邵武人,曾因力主抗金被罢官。⑤编管:宋代官吏得罪谪放,编入当地户籍加以管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闾阎之细闾阎:民间 B.则群擿以为非擿:指摘 C.大狱讼则期吏民期:限期 D.而反咎学校之人乎咎:责备 解析:选C。期:召集。

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

从《明夷待访录》看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 [内容提要] 本文从《明夷待访录》入手,重新审视黄宗羲的政治法律思想,由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其产生的背景,深入分析其自身特征,并对近年来出现的对黄政法思想“新民本”的定位做出评价,旨在论证其与传统民本间藕断丝连的复杂关系。本人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可定位为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的“过渡形态”——这种过渡基于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而非指传统民本可以自发地发展为近代民主思想,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过渡形态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古藏室史臣、双瀑院主持、改斋等,学者多称其梨洲。浙江省余姚县黄竹潽人,于顾炎武、王夫之同成为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与孙夏峰、李二曲并称为“国初三大儒” 世人对黄宗羲多有赞扬之辞。蔡元培曾言:“黄梨洲氏且得东方卢梭之目焉,是为学问界之势力” ;陈天华将黄的地位抬得更高:“明末清初,中国有一个大圣人,实孟子以后的第一个人……他著的书有一种叫《明夷待访录》……比《民约论》的出书,还要早几十年哩” ;孙中山亦曾将此书作为鼓励民众反清情绪、传播革命思想的载体并将之赠送给日本友人。 黄宗羲生活的年代是一个“天崩地解”的年代,文人陶望龄曾将时局形象地比为“漏舟泛江湖”。黄宗羲一生著作颇多,其所著“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他便选前人的著作(主要是宋元明三代的名人名言以及乡人遗著),有十余种,一千余卷,一千万字以上。……另一类是黄宗羲亲自撰写的著作,又一百余种,三百余卷,字数在三百万字以上。” 其政治法律思想集中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一书 《明夷待访录》写作始于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完稿于1662年(康熙元年)。今本注原君、原臣等二十一篇。近年又有黄遗著新发现,如“文质”、“封建”等两篇。百年来,围绕此书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有清一代将之列为禁书,当今学界多对其褒扬有加,典型的如侯外庐先生直称其为中国十七世纪的“人权宣言” 。 明清之际的政治法律思想,尤其是黄宗羲的政治法律倾向向来是学界谈论的焦点。总的来说,国内学术界大体存在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仍属传统民本思想范畴;第二种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已经超越传统民本的界限,而归于民主思想行列。第三种——同时也是本人所持观点,认为黄的政法思想界于传统民本与近代民主之间,属于两者间的一种过渡。接下来,本人试透过黄的饱受争议的著作《明夷待访录》来重新审视一下这位伟大思想家的政治法律思想。所谓重新审视是指本人认为黄的这种“过渡形态”其特殊之处在于它与传统民本和近代民主思想同时存在着某种程度上的交叉——这种交叉十分模糊以至于不管哪种单独将之归类的做法都没有十足充分的依据。此处需要指出的是,类似的定位有“新民本”之说,本人认为这种界定应作进一步的探讨:既然是“民本”,即使是有了“新”的因素,其本质上还是应当归入传统民本思想的行列——其提法本身就有类似“白马非马”的哲学诡辩的嫌疑,从而使持有此种观点的学者们在不得不论证黄的思想中不可忽视的近代型或称先进性的部分时陷入不可避免的前后矛盾的困境。朱义禄先生在其所著《黄宗羲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从文化的角度对黄的思想作出了多方位的探讨,在坚持黄的思想具有

《明夷待访录》读后感

黄宗羲的民主教育思想——读《明夷待访录·学校》有感 摘要: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富于启蒙意义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学校》一篇中,大致分为对学校职能的探讨、对教育对象的探讨、对教育内容的探讨、对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的探讨、对尊师重教文化风气的探讨这几个方面。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发展仍具有一定的启发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明夷待访录》;《学校》篇;教育思想 (一)《明夷待访录》简介 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梨洲先生,是中国17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长期从事教育活动,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提出了具有近代色彩的民主教育思想,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四月,是黄宗羲启蒙思想的光辉代表作,被称为“一部划时代的民主主义思想专著”。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于《学校》一篇中,针对当时科举腐朽、学校流弊重生的社会现象,对学校职能、教师和教育行政干部、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等方面都提出了一些具有启迪意义的观点与改革举措。他提出“公其是非于学校”,强调学校对国家政事的监督功能;提出教育内容应当包括经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体现广泛、实用的特点;提出“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独创”等教学思想。在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下,这些论断体现出了独树一帜的民主教育思想观点。 (二)《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教育思想的探析 1.对学校职能的探讨 学校的传统职能是“养士”,“学校,所以养士也。”在我国古代,学校的基本职能是“养士”,也就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学校传统的基本职能是“养士”,但决不仅仅是“养士”,“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春秋时,郑国相子产保留乡校,使人民得以“清议”,监督国家各项政策,促使国家朝正确的方向发展。黄宗羲也特别重视学校的作用,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认为学校除培养知识分子之外,也应当被定位为指导政治、引导舆论的场所,使之有参政议政之功能。然而在君主专制社会,不仅普通民众,即使一般士人也没有评论政治得失之自由。更难言监督君权及国家行政权之权利。“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掘以为非。”黄宗羲则提出了与此针锋相对的观点,认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必使治天下之具出于学校”,“公其是非于学校”。在君主专制社会里,这样的思想堪称振聋发聩、石破天惊。 这里,学校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还担负起了参与时政、针贬时弊的政治重任。这种思想,是对当时封建专制政权的大挑战,表达了黄宗羲要求国家决策民主化的强烈愿望,这与他一贯主张的民主、自由思想也是一致的。他期望以教育改良时政,以学校推动民主,在当时有着积极意义。 2.对教育对象的探讨 在受教育者的范围问题上,黄宗羲主张全民接受教育。“天子之子年至十五,则与大臣之子就学于太学,使知民之情伪。”“凡邑之生童,皆裹粮从学。离城烟火聚落之处士人众多者,亦置经师。民间童子十人以上,则以诸生之老而不仕者,充为蒙师。故郡邑无无师之士。”“学宫以外,凡在城在野寺观庵堂,大者改为书院,经师领之,小者改为小学,蒙师领之,以分处诸生受业。”这里体现的教育的普及性和平等性,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大大扩展。此外,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 6 1 0 —1 6 9 5 )置相   置相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冶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孟子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 位,凡五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垃,中士 位,下位,凡六等。”盖自外而言之,天子之 去公,犹公、侯、伯、子、男之递相去;自内而言之,君之去卿,犹卿 、大夫、之递相去。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亦不 殊于大夫 之摄卿,士之摄大夫耳。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

、大夫、士之间,而小儒遂河汉其摄位之事,以至君崩子立, 忘哭泣衰经之哀,讲礼乐征伐之冶,君臣之义未必全 恩已先绝矣。不幸国无长君,委之母后,为宰相者方避嫌而处 ,宁使其决裂败坏,贻笑千古,无乃视天子之位过高所致乎?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 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 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不亦并传 子之意而失者乎?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 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盖大权不能无所寄,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 ,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 有明之阁下,贤者贷其残膏剩馥,不贤者假其喜 笑怒骂, 道路传之,国史书之,则以为其人之相业矣。故使宫奴有宰相之实者,则罢丞相之过也。阁下之贤者,尽其能事则曰法祖,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杂论《明夷待访录》黄宗羲(1610-1695)置相   置相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冶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 治,则设 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 孟子曰:“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 ,子男同 一位,凡五等。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 垃,中士 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盖自外而言之,天子之 去公,犹 公、侯、伯、子、男之递相去;自内而言之,君之去 卿,犹卿 、大夫、士之递相去。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

。 昔者伊尹、周公之摄政,以宰相而摄天子,亦不殊于大夫 之摄卿,士之摄大夫耳。后世君骄臣谄,天子之位始不列于卿 、大夫、士之间,而小儒遂河汉其摄位之事,以至君崩子立, 忘哭泣衰绖之哀,讲礼乐征伐之冶,君臣之义未必全,父子之 恩已先绝矣。不幸国无长君,委之母后,为宰相者方避嫌而处 ,宁使其决裂败坏,贻笑千古,无乃视天子之位过高所致乎? 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 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座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

,天子更 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 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 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 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 子之意而失者乎?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 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

书记也。 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 乎?吾以谓有宰相之实者,今之宫奴也。盖大权不能无所寄, 彼宫奴者,见宰相之政事坠地不收,从而设为科条,增其职掌 ,生杀予夺出自宰相者,次第而尽归焉。 有明之阁下,贤者贷其残膏剩馥,不贤者假其喜笑怒骂, 道路传之,国史书之,则以为其人之相业矣。故使宫奴有宰相 之实者,则罢丞相之过也。阁下之贤者,尽其能事则曰法祖, 亦非为祖宗之必足法也。其事位既轻,不得不假祖宗

论黄宗羲撰写_明夷待访录_之动机

第28卷第3期2002年9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 o r m al U ni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 o l .28,N o.3 Sep t .,2002 [收稿日期]2002204210 [作者简介]杨绪敏(1953—),男,江苏睢宁人,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论黄宗羲撰写《明夷待访录》之动机 杨绪敏 (徐州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动机 [摘 要]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在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的情况下撰写而成的。章太炎认为黄氏作此书 是欲待清廷之下访。梁启超认为黄氏作此书是为代清复明的君主提供治国之大法。实际上,黄宗羲作此书的动机是:总结亡明的历史经验教训,企图从根本上改造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弊病,为理想中的圣君明主提供治国之大法。 [中图分类号] K 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26425(2002)0320129203 《明夷待访录》是反映黄宗羲政治、经济思想和历史观的一部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梁启超将之誉为“人类文化之一高贵产品”,称“在三十年前,我们当学生的时代,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 响最早而最深。” [1] (P55—56) 又称“宗羲以史学为根 柢,故言之尤辨。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 夷待访录》也” [2] (P17) 。 《明夷待访录》初作于康熙元年(1662年),次年成书。书成之时,黄宗羲年仅55岁(黄享年86),而有的文章称这是“他晚年写成的政治专 著”。这显然是受了黄氏《自序》中所云:“我吾虽老矣,如箕子之见访或庶几焉”,以及《自序》结尾所 署“癸卯(案:指康熙二年),梨洲老人识”的影响。实际上,梨洲不老称老,是有其深刻含义的。顺治十八年(1661年),也就是黄氏作《明夷待访录》的头一年,南明桂王被吴三桂所擒获。康熙元年(1662年)四月,桂王父子被吴三桂杀于昆明。同年,南明鲁王死于台湾。这对于一个曾聚众奋勇抵抗满清入侵的晚明遗臣来说,当他最后一丝复明希望之所在——桂王、鲁王相继身死后,他不能不发出“潮息烟沉”、“老冉冉其已至”之叹。正如其弟子全祖望在该书跋文中所说:“年未六十,而自序称梨洲老人。万西郭为余言:徵君自壬寅前,鲁阳之望未绝,天南讣至(案:指鲁王死于台湾),始有 潮息烟沉之叹,饰巾待尽,是书于是乎出。盖老人 之称所自来已”。显然,黄宗羲是在反清复明已成泡影的情况下撰写此书的。 黄宗羲撰写《明夷待访录》的动机是什么,历来存有争议。其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章太炎说:“黄太冲以明夷待访为名,陈义虽高,将俟虏之 下问”[3]。认为黄氏作此书是欲待清廷下访,有向 清廷讨生活之嫌。梁启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章 太炎不喜欢梨洲,说这部书是向满洲上条陈,这是看错了,待访录成于康熙元、二年,当时遗老以顺治方殂,光复有日,梨洲正欲为代清而兴者说法耳。他送万季野北行诗,诫其勿上河汾太平之策, 岂有自己想向清廷讨生活之理。”[1]认为黄氏作此 书是为代清复明的君主提供治国之大法。我认为章说毫无根据,梁说失之牵强。 《明夷待访录》书成之时,满清入关已有20个年头,统治已渐趋稳定。黄宗羲于是“绝意国事,奉 母乡居,从事著述”[1]。然而他始终念念不忘亡国 之恨。他在诗中这样唱道:“芳草不埋千古恨,由来 聚散属篇章”[4]。“游东山之古寺兮,怅亡宋之哭 声”。“曾中流而击楫,挽坠日于虞渊,恨此志之未 捷”[5]。他的族侄黄虞稷曾这样评价他:“白头怀故旧,遗迹感沧桑,蹈海心犹在,支天梦岂忘”[6]。谁 能想象出这样一个念念不忘亡国之恨的反清志士竟想拜倒在满清皇帝脚下,并准备为之提供治国

《明夷待访录》有感

《明夷待访录》 主要内容: 《明夷待访录》共有21篇,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 该书指出帝王是唯一害民之贼,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主张臣僚不应是皇帝剥削百姓的服役者,而应为天下,为万民。提倡社会应有公法来规范,反对以“一家之法”代替“万民之法。出现了责任内阁的因素,认为宰相既当责任内阁之权,而君主的职位不过是虚名。有了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有一定的近代代议制的思想。其理想是祭酒,学官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提出“工商皆本”,产生了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政治学说。呼吁减轻军费负担,主张实行征兵制度,反对募兵制。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主张减负税,提出“天下大公”,理想恢复井田制,主张“齐之”而“均之”的土地制度。 我的一些看法。。。 无法否认,《明夷待访录》还是有它的时代局限和一些无法彻底摆脱的封建思想,但我还是相当欣赏作者和这部作品的。能跳出时代的漩涡,摆脱现实的围困,具备世人所不能看到的远见,真的没有那么简单。对于黄宗羲个人,正如方祖猷所概括的“犹闻老眼盼大壮,岂料余生终明夷”,理想的希望,失望,绝望而又不甘心于绝望的过程,构成了他一生的脉络。上千年的封建思想深入中国人的骨髓,到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更是到达巅峰,君主专制像无法摆脱的宿命般潜入在思想,文化,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世人已经无力对这个事实产生挣脱,疑惑的想法,更多的是选择了习惯。然而,在这种风雨如晦的日子里,黄宗羲痛定思痛,以犀利的笔锋直指腐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民主启蒙思想,完成了超越时代的《明夷待访录》。对解放思想,对后世的改革等产生了相当的历史影响力。 黄宗羲的民主思想不仅表现在其伸张民权,主张民治和批判君专制方面,而且表现在主张人民议政权和监督权方面。他把这两项权利归之于学校。在他看来,学校既是培养知识分子的基地,又是评议朝政,实施舆论监督的场所。在这里,我想就这本书的《学校》篇谈谈我的一点肤浅的看法。学校在封建制度中的作用比任何一条法律条例都有用,一个政治体的稳固的最重要的就是能把制度和意识形态完美的契合在一起,因此,不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