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课堂中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课堂中培养
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在课堂中培养

浅谈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课堂中的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以适应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本文从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入手,结合《商务职业英语》课程特点及笔者的教学实践,从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改革评价方式等方面探讨如何在职业学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教育;商务职业英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场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本校近几年的招聘会,毕业生的反馈及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来看,职业岗位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核心能力等职业综合素质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然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这种社会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职校英语课堂教学也应该顺应这一改革大潮,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职业核心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能力的培养

浅谈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8-01-05T16:07:18.64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8年1月总第251期作者:李翠珍[导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导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卖火柴小女孩》为例,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以《卖火柴小女孩》教学为例 李翠珍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第六小学校0360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主导思想,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卖火柴小女孩》为例,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自觉、积极的特征,是促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始终保持旺盛学习热情的原动力。我先让学生观看小女孩五次幻想的录像,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然后以四人为小组讨论,自由朗读,体会小女孩擦燃火柴时看到了什么幻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可以谈自己对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见解。努力创设成功奖励的情境,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领略到成功的愉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具有的潜在智慧和力量。板书如下:现实的生活: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无人疼爱没有幸福美好的幻想:大火炉食物圣诞树奶奶飞走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学习的自主性表现的是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他们有权对自己的活动做出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那么要使他们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就必须重视授人以渔,传授学习方法、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也是一篇教学难度大的外国文学作品,我在讲授前已让同学们知道这一课的写作体裁是童话故事,这样,同学们心目中早已明确本课最大的特点就是富于想象,文中的故事情节都是想象的。这表明作者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表现了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并对小女孩表示深切的同情。学生也就可以运用学习童话的方法来学习,学习童话的方法是认真阅读,抓住词句,展开想象,体会感情。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新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进步。因此,语文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幻想和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抓住童话的特点,想象“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同学们想象到:小女孩也会像他们一样穿着漂亮的衣服,梳着美丽的头发,背着书包,在父母的护送下高高兴兴地上学。 为了加强同学们的友爱之心,培养助人为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女孩的命运这样悲惨,生活这样痛苦,作为同龄人的你们,有什么对小女孩说吗?又一次让同学们自由互相讨论,展开丰富的想象。有的说:“小女孩请到我家里来吧!我一定把最好吃的、最好玩的让给你,让你和我们一起共享欢乐!”有的说:“请快来到我们中国吧!你再也不用挨饿、挨冻、遭受别人的欺负了,因为我们国家是文明的国度,一人有难众人帮助,请相信我吧!”有的说:“小女孩,欢迎你和我们一同上学,如果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一定尽力帮助你。到了六一儿童节,你也能与我们一道欢乐地庆祝自己的节日,那多么幸福啊。”同学们的发言滔滔不绝,各抒己见,课堂气氛热烈,觉得学习再也不是一种负担了。 四、发展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素质教育十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所以我注意做到: 1.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同学们在发表见解时各抒己见,气氛浓厚,谁想说就站起来说。下面就是学生在发表见解时争辩的片段。A:老师,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幻想烤鹅走路,烤鹅是熟的,怎么能走路?B:因为小女孩太饥饿了,想快点得到食物,并且还有刀和叉,让她早点吃到东西。C:我还有疑问,既然想快点吃到东西,这只鹅走来了,直接写拿起来吃不就可以了吗?D:这样不卫生,因为小女孩卖了一整天火柴,手一定很脏。E:我不同意这个说法。文章的前面写到小女孩很美丽,我想,她不但美丽,而且还很卫生,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学生的争论很热烈,发散思维得到了发展。 2.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在讲述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的情节时,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喜欢谁就和谁学习,喜欢哪一次擦燃火柴的情节就读哪一次的,边读边划边批注,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让学生做上记号。 3.交给学生思考、质疑问难的机会。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质疑就是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探究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学生发现了疑问,才能吸取知识营养、活跃思维、开阔视野。在教学中,学生提到的问题很多,如:A:她死了,为什么手里捏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而不是拿着火柴梗?B:为什么作者把小女孩的死安排在大年夜?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学习、放飞想象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获得知识、培养自学能力,达到优化课堂的最佳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在思考、探索、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自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想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必须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始终。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控制力差,兴趣的激发显得更为重要。教师应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直观的教具演示,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或就文发挥个小故事,做个小游戏,来个小表演,这些都不亚于播洒兴奋剂,会使疲乏的学生又振奋起来,进入主动求知状态。 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 三是要讲究课堂上的评价技巧。不论哪个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后,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赞扬与肯定。因此,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老师还要注意课堂上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发展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进行评价。如当学生的回答远离标准完全不对,或根本无价值时,就可以从他发言的声音、说话的口齿、站立的姿势等其他的方面去鼓励。如有一次在讨论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时,平时一个从不敢发言的同学举起了手,他们回答引起了哄堂大笑,但这个同学还是坚持把话说完,就从这一点上表扬了他,使他树立了信心,逐渐由取举于发言道有问必答,而且回答问题的效果越来越好。对于基础差的同学,他们在学习中常常处于不参与或被动参与学习的状态,他们能问解答,那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评价时就要鼓励其积极参与。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如有些同学性子急、爱冲动,他们往往没经过深思熟虑就说就问。这时评价就重在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习惯。另外,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儿童长期处于满足状态,会失去进取和探索欲。引有几基础好同学把课文中散步的男人因为受儿童救鱼的影响也跟着救鱼为内容来读写,这时我又问:“男人可以受到教育,那么别的游人会不会受到他们俩人的影响呢?”这几个学生恍然大悟,进而又读写下去,更多的游人不断参与救鱼的活动,最后所有的鱼都得救了。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职业能力是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对职业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各不相同。中职院校培养的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中从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的技能型人才,一般只需要具备掌握技术操作层面或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的能力即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加强对中职学生职业观念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性、操作性技能的培养并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法。本文旨在探索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能力市场导向综合素质 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初、中级技术人员及技术工人,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重大发展,其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通过对现代职业活动的研究发现,由于当前社会分工更细,相互协作加强,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因此非专业方面素质与能力更加重要,这也更加充分显示出了人才培养中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 1.基础薄弱、理论学习能力不强、缺乏学习兴趣。众所周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不太强,尤其是理论学习能力普遍较差,虽然现在中职学生的就业情况比较好,但是,目前中职学校招收到的学生文化素质总体并不高。 2.对学习的自信心不高。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工作,我发现,其实有很多孩子应该都是很聪明的,对有些问题能够很快理解和掌握,但是他们的平均成绩并不好,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成绩不好已经习惯了,对于自己能够学会新知识的自信心很低,因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有时候还没有开始学就认定自己学不会,这样的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3.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进取心。很多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并不是为了学习,这个心态在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有些学生是不想太早就业,而另外一些呢,是因为觉得在家没意思,还有一些完全是因为父母强迫才来学校的,由此可见想让他真的学到一点知识是有难度的,尤其是他们中间有一部分人甚至没有任何学习目标,就更不必说进取心了。 二、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几个重点关注方面 从目前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差的,另外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也从不考虑未来的就业、不关心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习毫无目标,更谈不上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了。很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才恍然感悟,后悔当时没有好好学习某课程或掌握某项技能。也正因此我们更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观点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 “2016年11月18-19日,济南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举办了全市教研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来自各区县教研中心、市直中小学(中职学校)教科研及教学管理人员近20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培训班主要围绕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等内容展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处长付宜红博士作了题为《落实核心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报告,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课程室主任夏雪梅博士作了题为《素养何以在课堂中生长》的报告。听完两个高水平的专家报告,“核心素养”这几个字对大家的冲击力是最强的,笔者也感同身受。从事职业学校教学研究工作多年,笔者比较关心职业学校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 之前,只是知道“核心素养”是热词,在普通中小学阶段反响很大,中职学校也应该考虑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没有花时间去认真思考,只知道素养跟素质差不多。经过培训后,有一些认识了,但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完全搞懂。 听报告的时候就在思考,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培养?于是在本子上就记下了这么一行字:素养——核心素养——中职生核心素养,我称之为认识中职生核心素养的路径。也就是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素养及核心素养,才能进一步研究什么是中职生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素养?

查了一下,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研究学生核心素养中,采用第三个定义,即研究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知识基础和能力。知道什么是素养,是理解核心素养的基础。 什么是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那些关键的、不可缺失的品质、能力、才干及精神面貌,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被公认的较为重要的素养特征。教育工作者比较关心学生的核心素养。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共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化学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

化学课堂学生的能力培养 发表时间:2018-05-02T16:59:43.40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4月总第269期作者:秦国荣[导读]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各位教师去探讨研究。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社头中学213200 摘要:在社会竞争激烈的今天,初中生的学习节奏越来越快,学习压力不断上升,教师往往过于重视成绩的快速提高,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值得各位教师去探讨研究。 关键词: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多媒体技术 一、导致学生动手差的主要原因 1.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意识不足。 大部分学生存在实验动手能力差的这一现象。即使在初中教学中对化学实验动手能力的培养,有明确的要求,但是因为在中考里所占的分数比例不高,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再由于许多初中教学条件的限制,许多本应该要求开设的实验也没有进行。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靠背实验拿分数的,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进入高中之前一次实验都没有做过。 2.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顾此失彼,陷入于忙乱之中,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的目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和指导计划。 实验中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提前做好实验,却得不到安排,无事可做;有问题的学生又得不到帮助,这就浪费了宝贵的实验时间。 3.对于化学课的实验课中,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应付性的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有些学生是抱着好玩的心态参与实验操作,在其中滥竽充数。 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敢放手去做。学生像是老师手中的玩偶,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让怎么做就怎么做。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自己动手的积极性,学生就成了化学课堂的旁观者,使实验训练达不到效果。 二、初中化学动手能力的培养方法 1.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实验能够让化学知识,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突出化学这门学科的特性,是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化学最有魅力的部分。老师的讲解不能解决学生的所有疑惑,也不能彻底促进学生完全地理解化学知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亲手多做实验,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实验课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探究物质与物质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实验课堂中,教师不能一开始就向学生灌输已研究出的化学结果,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研究得出结果。可以先告诉学生某一化学实验的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实验,最终得出什么样的化学现象,由学生自己的实验结果得出。通过实验实践,部分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尽相同的实验结果。这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发现实验失败的原因,通过反复操作最终得出正确的结果。这样不仅仅让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方法和知识,更培养了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 2.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动手能力是来建立在观察的基础上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可以使其有正确的观察态度,充分掌握观察的方法,学会系统而又全面的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只有观察仔细了,动起手来做实验才能胸有成竹,少走弯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其创新能力、动手能力。 3.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化学讲解中。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能有效的增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度。例如,在讲解水的电解这一知识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视频,将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分离过程、氧原子和氢原子又结合为水分子的结合过程。通过动态的视频形式投射在屏幕上,学生直观的了解了水的电解。 4.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众所周知,在化学实验进行之前需要准备各种材料、实验器材等,让学生协助教师准备实验的一些指示剂、待测溶液、标准溶液等,准备好器材,参与一些仪器的调试。这样不仅仅减少了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实验的步骤、实验原理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和了解,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 5.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化学实验。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化学实验。即在实验前,向学生详细的介绍实验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以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正确性和安全性;然后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写一份简要的实验计划和主要的实验步骤;之后教师进行检查和提问,目的是为了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中教师要扮演好控制者的角色,避免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包办实验。最后,教师还要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留下他们的操作过程,并做好记录,对学生实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原因做好总结,对实验操作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嘉奖,对表现不够优秀的学生进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有效的提高初中学生化学实验的动手能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教师后天的培养。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教师应当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教学的创新,并且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科技技术应用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去,开阔学生的视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出一代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 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 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 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 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 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 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 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 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 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 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学习知识,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知识水平,就必须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创设学习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伊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学习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诱发学生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迫切愿望,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和探索,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 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发展规律,精心设问、巧妙设疑,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的心理之间,创设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时,我用讲故事形式把数学内容展现出来。在复习旧知识后,先向学生讲一件事情:“教师昨天在操场的一棵大树下,听到两个同学在争论一个问题,如果不截断这棵树,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这棵树主干的直径是多少。”经老师这么一说,整个教室充满一种积极思考、主动探求知识的氛围。这样,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悬念,启动学生主动思维。

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在“做”数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对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和喜欢,是学好数学的源泉,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要让他们主动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通过主动参与,才能更深入地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操作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在“圆锥的体积”教学时,我便在课前指导学生参与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在课上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连续三次倒满圆柱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其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可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梯形和一些特殊梯形(如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等),引导和启发学生利用直观操作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在“做”数学,而非被动地“听”或“看”数学。这种有效的操作,学生手脑并用,不仅很快地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促进了推理能力的提高。(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附图:) b (1) (2) a×h÷2+ b×h÷2

学生职业能力

学生职业能力 中等职业教育从八十年代开始已有二十多年了,虽然培养了大批的一 线技术工人,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较大贡献,但目前的中职教育并 不乐观,每年有大批职高毕业生走出校门,而企业却出现严重的“技 工荒”,难以招工到技术较熟练并能适应本岗位工作的技术工人,很 多中职毕业学生因某些职业能力不够而得不到企业的青睐。长期以来,在普通高中热度依旧的情况下,绝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学生是因为进不 了普通中学而被迫到职业学校就读,学生在心理上存有对学习的自心 信不足,另一方面,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认识普遍不足,所以在中 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资、设备等办学条件虽然在国家的重视下有所改观,但与普高相比也普遍较差,而且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的领导与教师 在办学思想和培养目标上也不十分清楚,重理论教学轻职业能力的培 养依然存有,教育质量不容乐观。有些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工作者认 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素质不高,很难培养成高素质的 技术人才,把造成中职教育的困难因素很大水准上推给了学生方面, 根据目前情况,中职教育困难主要并不是因为学生的“差”而造成, 而是在于教育管理者等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思想观念上。转变 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养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也 是促进职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作为职教工作者必须认 真分折教育对象,思考职教的教学方法,端正教学理念,明确教师教 学能力,应从下面几点考虑。 一、教师素质的提升 职业教育的师资不同于普通高中的师资,有自己的独特性。培养学生 的职业行为能力,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教师的任务不仅仅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职教学工作中必须牢固树立培养学生 职业能力的教育思想,高素质的教师能够言传身教和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目前中职学校我们仍提倡具有理论和技能双项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 育理念下,“双师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又

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效研究-结题报告

篇一:《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提升研究》结题报告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而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社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需要在学校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因此,研究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与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研究概况 (一)问题的提出 有关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难”这个问题的探讨数不胜数,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职业院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职业院校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职校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系统的研究,促进大家从“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国家职业教育政策为指导,以现代社会对劳动者职业素养的要求为依据,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教育的实际和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形式,优化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等活动,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构建一套切实可行,又高效能的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与管理模式。(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1.课题研究思路 通过开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企业对人才素养的要求等的调查研究,充分认识提升劳动者职业素养的重要性和战略意义。以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结合本校实际和中职学生的发展需要,通过六项子课题分类研究,探索提升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途径和方法,以形成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都较强的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中职育人模式。 2.课题研究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客观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创新性原则。 3.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了解企业中人才素养的现状和对人才素养的期待,了解当前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和培养方式,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开展具体的活动,做到在行动中研究。 (3)个案研究法。以学校各专业为例,把研究点分解到相关班级、学生和相关企业。 (4)经验总结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或成功实例进行系统分析,使研究成果上升为系统、科学的经验和理论。 二、研究内容 (一)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模式研究 该模式侧重于通过德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寓德育于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寓德育于规范的常规训练之中,寓德育于各项实践活动之中。通过课堂教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教育等)、常规训练(3q7s管理活动、道德实践周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学生职业素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根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必须开设的系列课程,如《人文素质系列模块》《职业生涯规划》《沟通与表达》《中职生应知应会知识》《礼仪与人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一)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因此,应充分明确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提出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彻底打破了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出现了“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大学生无疑将面临新的更大的挑战和考验。一边是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一边是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刚毕业的大学生因其尚未具备适应社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心态,对于“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职业发展如何?”等问题没有明确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学生在大学阶段迫切需要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职业能力的定义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包括自我管理能力、工作胜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沟通表达能力等。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职业道德、择业心理素质、就业法律知识、求职技巧等方面,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应注重以学生为本。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与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正确的自我认知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应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切入点,进而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能对自身价值进行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在择业过程中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盲目就业的现象。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个性,增强社会竞争力传统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强调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共性的发展,忽略学生个性的发挥,因而造成大量高文凭、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同时导致学生缺乏适应能力。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掌握知识与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充分发掘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自主创业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加强与企业的衔接,缩短职业适应期职业能力培养应建立在企业需求的基础之上,根据企业、人才市场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设计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双轮驱动的教育教学机制,从而增强教育的实效性,有效缩短学生步入社会的职业适应期。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安排时间,增强学习效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具备正确的择业观应成为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可以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与择业观,正确定位,根据社会及企业需求,更加客观科学地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匹配,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的成功就业与职业、事业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践的主要问题 学校的重视程度尚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尚待解决随着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越来越重要。有关部门曾针对“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毕业生的是什么”的问题做过调查统计,在十项因素中排在前五位的是:就业指导不够,对社会缺乏了解,

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典型案例)

第三部分 2013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3.2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期,急需大量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院校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拥有专业技术的同时,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职业能力是指一个人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及相关活动所必备的能力。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条件,所以,职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以比促学,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技能大赛。学校内部各系可以根据学习进程,各专业学生分别开展学生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好方法。我院管理工程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以此为出发点,在2013年组织了沙盘模拟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加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典型案例1:沙盘模拟大赛 一、概况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进一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加强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联席会、经管学科组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 沙盘模拟经营大赛于2005年由用友公司发起,面向全国院校开展的ERP沙盘对抗赛,至今,累计参赛学生22万人,不仅居同类赛事之首,更成为当代大学生一年一度的盛会,也是教育部门、企业、院校合作的共同硕果。本届大赛于2013年4月初起在全国32个省区历时4个月,从9000支参赛队中经过省赛,选拔出101支队伍晋级全国总决赛。我院管理工程系代表队从省赛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比赛分为两个阶段: 1、省级比赛阶段: 省级比赛于5月24日-26日在保定市河北金融学院成功举办。此次比赛全省五十多个高校代表队参赛,达到了历年的参赛队伍的最大规模。在此次河北省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在于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培养怎样的人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就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的分析,思考。 标签: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即职业关键能力,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在职业生涯中可迁移、可携带,能适应岗位的不断变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伴随人终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估上,职业核心能力是主要的评估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发展,当今企业需要专业技能过硬、动手能力过强的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受到企业青睐,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高职院校有不同的认识。如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教育及学院自身特点,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院始终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2职业核心能力及构成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①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②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③延伸核心能力:领导力、执行力、个人与团队管理、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平衡等。 从职业核心能力的组成部分上来看,其中包括相关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行为态度以及职业经验等等。从能力所涉及的内容范围上看,大体分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 3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3.1对职业核心能力的认识不统一 许多高职校并没有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理解透彻,对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内容及方法等问题认识不够清楚。部分院校迫于生存与发展的压力,在对

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课堂发言能力培养策略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地对话和交流。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孩子的学习是大有帮助的。它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听课效果提高,加深内容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课堂发言表面是一个说,实际上是听、思维、表达等方面的反映。但是,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在发言时害羞、胆怯,课下却唧唧喳喳。课堂上却闭口不言。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更是不敢发言,这是为什么呢?我和同事们探讨,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上网查资料、看书籍,去找适合学生的方法,通过自己的实践,多多少少有一定的体会,下面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课堂上消除害怕感 “因害怕出错”不敢发言的学生大有人在,特别对后进生来说,更是愿意做一个听众,他们把老师的提问当作“伤心事”;也有一些学生想说但又怕别人取笑自己,从而害怕发言。对此,影响发言能力。这样如此循环,学生的发言水平得不到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回答出错是正常现象,老师不应粗暴的对待,而是应该采取恰当的评价。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氛围 在发言中,不让学生感到忐忑不安,而是发言感到快乐,应从以下入手: (1)允许学生们出错,把他们的出错当成一种资源。 (2)少批评,多鼓励。 (3)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见解不同要包容,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 (4)对话交流、敞开心扉,与学生做朋友,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一样是在学习。 2、关注学生内心情感 当学生发言有误时,老师从倾听方面来捕捉学生身上的信息以及内心变化。如是学习方法和能力的欠缺,从而恰当评价。不过,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一听到不对的地方就打断学生,这样既不礼貌,也会伤害学生,同样纠正不了错误。记得有一次,我在讲《下雨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先试说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内容?我环视四周,把眼睛集中到平时不善言语的一个学生身上,我让他来回答,这位学生面露难色,极不情愿的站了起来。嘴里小声说:“我不知道。”我说:“你在家没有预习这篇课文吗?”他低下了头。我想发火,但压住了火,我引导他,给他提供一定的方式去说。我说:“按照老师刚才说的方式你来叙述一下,老师相信你。”他看着我,鼓起勇气,说了起来。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对学生课堂表现要有一定的方法,它会使学生感到老师的尊重,自信心也会提高。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发言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其基本条件之一就是要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根据正确思维规律和形式对数学对象的属性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证明的能力。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进行证明,还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全部基本的逻辑方法,我们试以概念的形式和发展作一简要说明。 一、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强调教学内容的严谨性要求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课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数学的严谨性要求,正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核心环节。逐步加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并使真正消化理解,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措施,也为今后教学进一步提高严谨性创造了有利条件,具体要求如下: 1.要求学生语言精确 从七年级开始,就应当要求学生改变不准确的语言习惯,逐步懂得语言精确化的必要性。同时,要求学生一方面能准确地理解数学教材中的精确叙述;另一方面能准确地运用数学语言叙述教材中的结论,叙述解题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数学语言逐步地丰富起来。 2.要求学生思考缜密 所谓思考缜密就是考虑问题全面,周密而不遗漏。这也是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的思考习惯。要求学生思考缜密,还要注意防止学生“以偏代全”。即轻易相信从某一特殊情况得出的结论,并以此作为一般的结论。

3.要求学生言必有据 言必有据是思维严谨的核心要求。它要求推证过程中立论要有根据,即合乎逻辑学的要求。它还要求在一般解题过程中,无论是计算或是画图,或是其他推理过程,都要讲究根据。 4.要求学生思路清晰 一个问题,往往要分几种情况进行考虑,又要从几个侧面进行分析,还得通过几个步骤才能解决。为了达到思路清晰,教师的每一节课都应力争结构、层次都有条不紊,清楚明确。教师要保证一节课的思路清晰明确,同时也要求学生听课首先听清一节课的思路,然后才追求细节上的明白。其次,在具体解题过程中,也应有个清楚的程序。要先掌握解题的基本程序,而不是先考虑解题的全过程。为此,应当教会学生,把一些法则公式等的运用归结为一定的程序。有了一个基本的程序,才能保证解题过程思路清晰,才能避免混淆,减少错误,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灵活变化。 (二)在独立思考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思维能力,尤其必须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而不应仅仅是教师传授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我们常常认为自己关于思维的经验是极为宝贵的,因为它曾经常帮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时看到了希望。因此,我们急于把这一切告诉给孩子们,希望他们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也像我们那样去行事。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往往使人产生思维定势,使思维固化,没有灵活性。就是科学上已经证明的事实,学生也还是要试图去改变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