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 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 实验指导
生物技术 实验指导

《食品生物技术》实验一:酸奶的酿制及感官分析实验

酸奶是以牛乳为主要原料,接入一定量乳酸菌,经发酵后制成的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特殊风味的发酵乳制品饮料。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中的乳糖产生乳酸,当产酸到一定程度时,乳酸使牛奶中酪蛋白(约占全乳的2.9%,占乳蛋白的85%)变性凝固而使整个奶液呈凝乳状态。同时,通过发酵还可形成酸奶特有的香味和风味(与形成乙醛、丁二酮等有关),并具有清新爽口的味觉。由于酸奶中含有乳酸菌的菌体及代谢产物,因而对肠道内的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人体的肠胃消化道疾病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酸奶不仅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和吸收,适合于乳糖不耐症人群,是补钙的理想食品。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酸奶的制作原理和凝固型酸奶的制作工艺流程。

2、掌握普通凝固型酸奶制作的操作要点。

3、了解酸奶的感官指标

二、材料及用具

1、原料:牛乳;白砂糖;发酵剂(市售直投式乳酸菌粉),

2、主要仪器设备与用具

酸奶瓶(每人1瓶),量筒,不锈钢勺,温度计,玻棒,灭菌锅,培养箱,冰箱,净化工作台,天平,pH试纸等。

三、实验步骤

1、工艺流程

鲜乳→净化→配料→均质→杀菌→冷却(37—45℃)→接种→发酵→冷藏后熟→成品

2、操作要点

(1)原料乳选择:选用鲜牛奶或者袋装纯牛奶。

原料乳的质量要求:

生产酸乳的原料乳,要求酸度在18oT以下,细菌总数不高于50万CFUmL-1,总干物质含量不得低于11.5%,其中非脂乳固体不低于 8.5%。原料乳不得使用病畜乳和残留抗菌素、杀菌剂、防腐剂的牛乳。

(2)配料:在消过毒的不锈钢锅中加入鲜牛乳,适量加入白砂糖4-8%,根据个人口感添加,不断搅拌。

(3)均质:原料配合后进行均质处理。均质处理可使原料充分混匀,有利于提高酸乳的稳定性和稠度,并使酸乳质地细腻,口感良好。均质所采用的压力以20-25 MPa为好。

(4)杀菌:采用90~95℃,杀菌5分钟,对原料乳进行杀菌。或采用煮沸3分钟的方法杀菌。

(5)冷却:将杀菌后的乳冷却至46~48℃后,准备接种。

(6)接种:接种量可根据菌种活力、发酵方法等的不同而定。每公斤牛奶加1袋1g的市售乳酸菌粉,然后搅拌均匀。迅速分装到酸奶瓶中,每瓶装满(95%),盖上灭过菌的塑料盖。贴上标签。

还可采用的接种方法:用洁净的灭菌勺,去掉市售原味酸乳表层的1—2cm后,按市售酸奶:原料乳为1:10的比例,接入已灭过菌且冷却至46~48℃的热牛奶中,充分搅拌混匀。

(7)发酵:将分装后的酸奶瓶,迅速臵于41~42℃恒温箱中培养,这是嗜热链球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最适生长温度的折中值。发酵时间一般在4—6h。达到凝固状态时,即可终止发酵。发酵终点一般可依据如下条件来判断:

①滴定酸度达到60-70oT以上;

②pH值低于4.6;

③表面有少量水痕;

④倾斜酸奶瓶或杯,奶变粘稠。

发酵过程中应注意:避免震动,否则会影响组织状态;发酵温度应恒定,避免忽高忽低;发酵室内温度上下均匀;掌握好发酵时间,防止酸度不够或过度以及乳清析出。

(8)冷藏后熟:发酵结束后,应立即移入0~5℃的冰箱中,终止发酵过程, 使酸乳的特征 ( 质地、口味、酸度等 ) 达到所设定的要求。另外,冷藏还具有促进香味物质产生 , 改善酸乳硬度的作用。一般将酸乳终止发酵后第12-24h小时称为后熟期,在此期间香味物质的产生会达到高峰期。0~5℃贮藏24h,即可得成品。

(9)感官分析实验

品尝自己制作的酸奶,判断其感官品质是否达到要求,若达不到要求,分析其原因。

酸奶质量的评定以品尝为标准,通常有色泽、凝块状态,表层光洁度、酸度及香味、无异味等各项指标。感官检验试验方法

①色泽和组织状态:取适量试样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

②滋味和气味:取适量试样于50mL烧杯中,先闻气味,然后用温开水漱口,再品尝样

品的滋味。品尝时发现有异味则可判定污染了杂菌。

3、酸奶的质量标准

(1)酸奶感官指标:

①色泽:色泽均匀一致,呈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

②滋味和气味:具有酸甜适中、可口的滋味和酸奶特有风味,无酒精发酵味、霉味和其它不良气味。

③组织状态:凝块均匀细腻,无气泡,允许有少量乳清析出。

(2)酸奶理化指标:

①非脂乳固体含量≥8.5%

②脂肪含量≥3.2%

③蛋白质含量≥3.2%

④总糖(以蔗糖计)含量≥8.0%

⑤酸度(以pH计)发酵后4.5-5.0 冷藏后3.5-4.0

四、思考题

1.酸奶制作原理?

2.酸奶的营养与保健作用主要有哪些?

《食品生物技术》实验二:江米甜酒的制作

以糯米(或大米)经甜甜酒曲发酵制成的甜酒酿,是我国的传统发酵食品。我国酿酒工业中的小曲酒和黄酒生产中的淋饭酒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由甜酒酿发展而来的。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并掌握甜酒酿的酿制方法,了解酿酒的基本原理。

2、进一步了解淀粉在糖化菌——根霉、毛霉和酵母菌作用下制成甜酒酿的过程。

二、原理

甜酒酿是将糯米经过蒸煮糊化,接种后,在适宜的条件下(28-30℃),让种曲中的霉菌孢子萌发菌丝体,大量繁殖后通过甜酒曲(根霉、毛霉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混合糖化发酵剂)中的根霉和毛霉等微生物所产淀粉酶的作用将原料中糊化后的淀粉糖化,将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然后甜酒曲中的酵母菌利用糖化产物生长繁殖,并通过酵解途径将糖转化成酒精,从而赋予甜酒酿特有的香气、风味和丰富的营养。随着发酵时间延长,甜酒酿中的糖分逐渐转化成酒精,因而糖度下降.酒度提高,故适时结束发酵是保持甜酒酿口味的关键。

要初步学会和掌握酿制方法并不困难,从微生物学的观点来看,酿制的关键在于:要有

优质的酒酿种曲,即种曲中应含有糖化率高的优质根霉、毛霉孢子或菌丝体;应选择优质的糯米作原料;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合理控制酿制条件等。

三、材料和器具

1.材料

糯米、甜酒曲

2.仪器和器具

恒温培养箱、电磁炉、不锈钢带篦蒸锅、装米酒瓶子、不锈钢盆子、手提高压灭菌锅,烧杯。

四、实验流程

洗米→浸米→蒸米→摊凉→淋水→降温→装瓶→发酵→甜酒酿→品尝

五、操作要点

1、浸米与洗米:选择优质新鲜糯米,淘洗干净后浸泡过夜,使米粒中的淀粉粒子吸水膨胀,便于蒸煮糊化,清水冲洗至水清亮,捞起沥干。米粒能用手指碾碎为判断浸泡好的标准。

2、蒸米:将糯米放在蒸锅内搁架的纱布上隔水蒸煮,时间20分钟左右,根据米量可适当延长时间,至米饭熟透为止。要求达到熟而不糊,外硬内软,内无夹心,疏松易散,透而不烂,均匀一致。

3、淋水降温:用凉白开淋洗蒸熟的糯米饭,使其降温至35℃左右,同时使饭粒松散。

4、接入种曲发酵:将冷却到35℃左右的米饭,按干糯米重量换算接种量,每2.5kg的

糯米加一袋8g的甜酒曲,将酒曲与米粒拌匀,迅速装入米酒瓶中,装入约3/5,在加入1/5的凉白开水,饭粒搭成中心下陷的喇叭形凹窝,以利于出汁,饭面均匀撒上少许曲粉,盖上灭过菌的瓶盖,然后臵于30℃温箱保温培养30-48h即可食用。酿成的甜酒酿应是醪液清澈半透明而甜醇爽口。

直观判断:当酒酿在瓶中浮起,可以转动,酒酿中心的洞内完全充满汁水即可。

六实验结果

(1)发酵期间每天观察、记录发酵现象。

七、注意事项

1.米饭、不要太硬,利用中温发酵,米饭太热或太凉,都会影响酒曲发酵的。

2.凉至35度左右,加入少量凉开水搅拌,将饭粒松散开。特别注意,不能让饭粒沾油腻。否则米酒发酸,不能食用。

3、发酵时一定要密闭好。否则又酸又涩。发酵的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三十摄氏度左右最好。

八、思考题

1、甜酒酿制作中有哪几类微生物参与发酵作用?各自起何种作用?

2、成功制作甜酒酿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发酵工程》实验一:小型发酵罐的安装、拆卸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

认识和了解发酵系统基本组成,了解其结构与功能,进一步熟悉和掌握发酵发酵罐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生物反应器安装和拆卸的操作规程。

二、基本原理

发酵罐是进行液体发酵的特殊设备。生产上使用的发酵罐容积大,均用钢板或不锈钢板制成;实验室使用的小型发酵罐,其容积可从约1L至数百升或稍大些。一般来说,10L以下是用耐压玻璃制作罐体,10L以上用不锈钢板或钢板制作罐体。发酵罐配备有控制器和各种电极,可以自动地调控试验所需要的培养条件,是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医药工业等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设备。

各厂家生产的发酵罐有所差别,但基本原理是相同。现以镇江东方生物工程设备技术有限责任公司10L罐为例,说明发酵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发酵罐的主要结构及工作原理。

三、试验用小型发酵系统的基本组成

发酵系统通常由罐体、搅拌系统、空气供给系统、温度控制系统、pH控制系统、过程变量的测量和灭菌系统组成。

罐体为一不锈钢圆筒,底端用不锈钢板与圆筒罐身焊接而成,顶端用不锈钢板及橡胶垫圈密封构成。容积为10 L,顶盖上有几个孔口(如下图),分别是加料及接种口、补料口、放置DO(溶解氧)电极口、放置pH电极口、放置搅拌器口等。

搅拌系统为平叶型涡轮式双搅拌,由位于灌顶的电机驱动,为增加溶氧传质效率,还增设有一定数目的挡板。

空气供给系统由小型空压机提供高压空气,并由空气过滤系统进行过滤后,无菌空气管从罐顶延伸至罐底后经由空气分布器后进入培养基中。

温度控制系统,由罐体夹套、加热器及温度测量系统组成。

pH控制系统,由pH测量系统和酸碱流加系统组成。

过程变量的测量,主要包括温度、溶解氧、pH等的跟踪测量。

灭菌系统组成,由电蒸汽发生器产生蒸汽提供给整个发酵系统进行灭菌。

此外,通常还要设置报警灯系统当发酵过程中,电路上发生故障,或超出测量系统测设定的参数值,甚至测定值范围时,则出现报警信号。另外,小型或大型自动发酵罐通常还应该是自动和手动可相互切换的系统。

10L通用式发酵罐各部分管道示意图

四.实验步骤

首先拧下螺栓,打开上盖,检查培养罐内部是否清洗干净。插入校正完毕的pH电极和氧电极于罐侧面相关位置,并与放大器连接。加入配置好的培养液,加盖(由于盖上的零件较多,必须对准位置后再盖上去),并对称地拧紧螺母,直至上盖被密封固定。将事先清洗干净并开启的尾气过滤器装于盖上,安装安全阀、泡沫传感器、观察灯、压力计、取样管,以及灭过菌的无菌空气过滤器进气管等,剩余的孔洞须用硅胶塞和瞎塞拧紧备用。

使用完毕后拆卸时与以上步骤相反,并彻底清洗罐体及零件。

五.思考题

为什么要进行生物反应器安装和拆卸,这两个操作步骤是在生物反应的什么时间进行的?

《发酵工程》实验二:发酵罐中培养基的灭菌及接种培养一.实验目的

学习和掌握发酵罐中培养基灭菌与接种培养的操作,认识和掌握运用现代化反应器的操作规程及方法。

二.基本原理

不管在实验室中或生产实际过程中,发酵罐在使用后都必须进行全面清洗和灭菌,尤其是在前后两次培养不同的菌种时,为防止不同菌种之间交叉污染,清洗和灭菌工作就显得格外必要。发酵罐的清洗包括罐内任何可清洗的部分,如喷嘴角内部、取样管内以及罐顶等易忽视的部分,一旦清洗不干净就会成为杂菌滋生地,引起污染。罐体清洗主要是除去附着在内壁和罐底的沉积物,一般是用清水浸泡、搅拌、冲刷,必要时还需人工铲除;其他管道清洗只需通水冲净即可,最好通沸水以提高洗涤效率。通常发酵罐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对发酵罐进行空消和实消。

一般实验室用小型发酵罐分为在位灭菌和离位灭菌两种形式,离位灭菌是将发酵罐置于高压锅中灭菌,而在位灭菌是采用夹套层冷却蒸汽加热灭菌的方式进行的,可将反应器内培养液的温度升至121℃,以达到灭菌的效果,灭菌后的培养基冷却至培养温度后,即可接种培养。接种时,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进行,避免杂菌污染。

三.材料及仪器

1.材料

菌种:黑曲霉

培养基:5%葡萄糖,1%酵母汁,0.5%蛋白胨,pH5.5。

2.仪器与设备

镇江东方GBJL系列机械搅拌玻璃发酵罐、反应器控制台、三角瓶、胶管、接种针、火柴。

四.实验步骤

(一)发酵罐的清洗

打开罐底排污阀,用冷水冲洗罐壁,如罐内壁有难清除的沉积物,操作时还须人工铲除,否则易包藏杂菌成为污染源。同时与罐体相连的取样管道、进料管道、排污管道及有关阀门都要通水反复冲洗干净,洗完后盖上孔盖。

(二)空气管路空消

1.关闭空气减压阀后的球阀,徐徐打开过滤器下方蒸汽阀。

2.调整蒸汽阀门和排气阀,压力控制在0.12~0.15MPa。

3.微微开启过滤器下排气阀和空气管路下阀门,排除冷凝水、冷空气。

4.保持蒸汽压0.12~0.15MPa 30min。

由远至近关闭排气阀、蒸汽阀,打开空气阀(吹干管路,20min),保证压力不能为0。

(三)发酵罐空消操作

1.排除罐内水分。

2.适度打开罐顶各排气阀,如接种口、排气口、补料口阀门,以便排出空气。同时开三路进气(罐底、风管、取样管)。

3.开始时,蒸汽以下进上出为主,蒸汽由罐底和风管进入,由罐顶所有排气阀排出冷空气。

4.当罐压上升至0.1~0.12MPa时,保持灭菌20min;

5.保压时间到,关闭蒸汽阀门,打开空气阀门,排气到罐压为0。

空消允许蒸汽直接进入发酵罐内,但同时必须注意要将夹套接通大气,防止高温产生的高压将夹套压破。

(四)发酵罐的实消操作

1.进料

空消完毕后,开始进料,进料约2/3体积时开始搅拌。由于加热时物料糊化膨胀,所以先不定容,当温度达到70℃时,定容。

2.液化

从发酵罐底部直接进蒸汽加热至75℃左右,关蒸汽,从进风管通入少量空气翻腾10~15min,关闭进气。

3.实消

盖好盖子进行实消,先将蒸汽管道内的残存水放完,然后通三路蒸汽,一路罐底,一路进内管,一路取样管,同时打开罐顶所有排气阀门,让蒸汽排出,先大后小,待空气排出后关闭各排气阀,保持罐压为0.1~0.12MPa,灭菌20rnin。保压时间到,关蒸汽,开冷却水对发酵罐进行降温,待温度冷却至35℃左右接种。

(五)培养条件的确定

通入反应器的空气是从空压机经空气过滤器而成无菌空气,再由空气分布管送入灭过菌的培养罐内。在控制台上,设定所需的搅拌转速、发酵温度、pH值,并将空气流量计的流量调至确定值。

(六)接种与培养

将事先培养好的培养液(在三角瓶中进行摇床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以无菌操作方式倒入已灭过菌的带有插在保险管套筒内的注射针及软管的三角瓶内)由接种口接入罐内,接种时,要在接种口的隔膜周围放上浸有酒精的棉花或用1~3ml乙醇覆盖,点燃,以产生上升的气流来防止杂菌污染。接种塞从无菌筒内取出,然后将接种针穿过火焰和隔膜,慢慢插入中心部位,拧紧连接螺帽,直至插入部分固定。接种量大体上是培养液的百分之几。如调节pH值和泡沫时,可将酸液和碱液及消泡剂装入三角瓶,灭菌后,分别经蠕动泵与反应器连接,与罐体连接的方法与接种相同。这样,通过控制台的自动控制,就可以自动地连接流加,使罐内保持所需pH值和泡层状态。

(七)取样

为了了解培养过程中反应物的变化情况,必须定时地进行取样,取样时,要关闭排气口,使罐内处于正压状态,打开取样口,培养液即可自动流出。但是,在第二次取样时,必须注意将残液放净后再取样。

五.思考题

1. 本实验是采用何种方式灭菌的?你所了解的反应器灭菌方式有哪几种?

2. 如何保证接种过程中不使反应器内部发生杂菌污染?

附:发酵罐使用说明书中关于空罐灭菌、实罐灭菌、灭菌注意事项、发酵罐的清洗及保养方法的介绍。

5.1灭菌准备工作

* 将排水硅胶管安装在排水口上。

* 开启排水阀,放尽夹套内的冷凝水。

* 断开尾气冷凝器进、出水管。

* 安装好已经校正的pH、DO电极,并且用牛皮纸包好电极接口。

* 断开泡位、液位电极。

* 拆卸搅拌电机,安装好轴承保护板。

* 安装好灭菌罩,开启灭菌罩排气阀

* 开启蒸汽发生器准备提供蒸汽。

提示;蒸汽发生器所提供的蒸汽压力≤0.25Mpa。所有的电极的插头严禁与水或其它污染物接触,防止因此造成的电路故障。

5.2空罐灭菌

5.3实罐灭菌

空罐灭菌完毕之后,应尽快进行实罐灭菌。按5.1做好准备工作。

5.4灭菌过程注意事项

*发酵罐灭菌应在完成试车,保压密封试验后进行。保压密封试验;使罐内增压到

0.08Mpa,闭罐后1小时内泄压<0.01Mpa,12小时内<0.02Mpa,24小时内泄压<

0.03Mpa。

*灭菌时注意各阀门的状态。

*灭菌过程中要时刻观察灭菌罩上的压力表,通过控制进蒸汽阀与排汽阀、排水阀的调整控制罐内压力,严禁超压。

*空罐与实罐灭菌要保证玻璃罐尾气过滤器及排气通道不能堵塞,否则罐内压力升高,易产生危险。

*在灭菌过程中,灭菌罩、夹套、管路、阀门等温度较高,要防止灼伤,应有安全措施,如:警示牌、防护手套等。

*灭菌之后要及时检查各接口,紧固螺母,对已经松动的部分重新紧固,以防止泄漏。

6,发酵与培养

6.2控制参数设置与运行

*按发酵工艺要求设置搅拌转速、温度、pH、DO 参数、泡位、液位、进气量以及相应的报警上下限参数〔方法见软件程序说明〕。灭菌完毕后,由于开始时搅拌轴、进行密封及顶盖的温度较高,水汽不易凝聚到机械密封系统,高速搅拌会造成机械密封尖叫,导致降低机械密封的试验寿命,为此要求在一小时内先进行低速运行≤100rpm,等顶盖温度降至常温时再设置到发酵工艺要求的转速。

*投入运行,观察各控制参数显示情况是否正常。

*按照工艺要求调整罐压与进气流量。

提示;在罐内温度、转速、进气流量等参数达到发酵工艺所需数值,在接种前,必须对pH电极进行在线修正零位,对DO电极修正斜率。

6.3接种培养

*测量参数显示正常稳定时,调整罐压与进气流量。

*准备好合格的菌种

*火焰接种环放入无水酒精,点燃后放于接种口。

*打开接种盖,将菌种瓶口放在火焰上烧一下,并在火焰上拔下瓶塞将菌种滴入发酵罐中。*将接种盖放在火焰烧一下,拧紧接种盖。

*按照工艺要求恢复罐压、进气流量。

提示:在进行接种时,请佩戴手套,防止灼伤。

6.4取样与放料

*取样方法;将尾气硅胶管用T型夹夹紧,火焰保护下,在取样口取样,〔利用罐内压力取样〕。*放料方法;停止发酵,开启放料阀即可。

7,发酵罐的清洁与保养方法

7.1清洗工作

提示;培养结束和再次使用前都必须清洗罐体及相关部件,清洗时应注意电器元件、电极接口不能进水、受潮,清洗前取出pH、DO电极按其要求保养。〔见电极保养方法〕。

清洗罐内可配合进水、进气、搅拌、加热一起进行,如多次换水还不能清洗洁净,需要开启顶盖用软毛清洗罐内部件。

*关闭控制开关与电源开关,取出电机、电极及连接线插头,断开各硅胶管、尾气冷凝器接头。

*拧开顶盖螺母,小心垂直向上取出顶盖与搅拌轴横置于平整桌面上,清洗罐内部件。

*清洗后安装要注意罐内密封圈、硅胶垫就位情况。

*拧紧顶盖四个螺母。

提示;用力要平衡均匀并注意罐与罐座间隙均衡,螺母不要拧得过紧,以免损害玻璃罐体。

《发酵工程》实验三: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酒精

一、实验目的要求

1、掌握微生物细胞固定化的原理和基本技术

2、学习酵母乙醇发酵过程

二、实验原理

(一)固定化细胞(immobilized cell )

固定化细胞技术是指用物理或化学的手段将游离细胞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并使其保持催化活性、反复使用的方法。近十余年来生物工程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固定化细胞与固定化酶技术一起组成了现代的固定化生物催化剂技术。

优点:细胞密度高、反应速度快、耐毒害能力强、产物分离容易、可反复使用、能实现连续操作,可大大提高生产能力。

应用:已涉及到食品、化学、医药、化学分析、环境保护、能源开发等领域。用于生产各种胞外产物,包括酒精酒类、氨基酸、有机酸、酶、辅酶、抗生素、甾体转化、废水处理;用于制造微生物传感器

(二)制备方法: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交联法;

1、吸附法:又叫载体结合法,依据带电的微生物细胞和载体之间的静电、表面张力和黏附力的作用,使细胞固定在载体表面和内部;

简便,活力损失小;但细胞与载体作用力小,易脱落

2、包埋法:分为凝胶包埋法和半透膜包埋法。

凝胶包埋法是将细胞包埋在各种凝胶内部的微孔中而使细胞固定;

半透膜包埋法是将细胞包埋在由各种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小球内。

简单,条件温和,稳定性好,包埋细胞容量高。

3、共价结合法:细胞表面上功能团和固相支持物表面的反应基团之间形成化学共价键连接,从而形成为固定化细胞。

细胞与载体结合紧密,不易脱落;但制备较难,且活力损失较大。

4、交联法:利用双功能或多功能试剂,直接与细胞表面的反应基团(如氨基酸、羟基、咪唑基等)发生反应,使其彼此交联形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细胞,其结合力是共价键。

此法制备麻烦,活力损失较大;但细胞与载体结合较紧。

(三)载体

多糖类:纤维素、琼脂、葡萄糖凝胶、藻酸钙、K-角叉胶、DEAE-纤维素等

蛋白质:骨胶原、明胶等

无机载体:氧化铝、活性炭、陶瓷、磁铁、二氧化硅、高岭土、磷酸钙凝胶等

合成载体:聚丙稀酰胺、聚苯乙烯、酚醛树脂等

海藻酸盐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固定化介质,具有化学稳定性好、无毒、包埋效率高且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是海藻酸钙包埋细胞时,凝胶颗粒易发生破损、软化等问题,凝胶颗粒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较差,不利于固定化细胞的多次利用。

三、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酵母菌培养

1、培养基配制及分装

豆芽汁蔗糖培养基:黄豆芽 100g (煮开10min后过滤取汁),蔗糖(或葡萄糖)50g,水1000ml,pH自然;或 YPD培养基:酵母膏10g、蛋白胨20g、葡萄糖20g、H2O 1000ml;pH5.5

分装:配制500ml,分装4个500ml三角瓶,每瓶100ml;0.08Mpa, 灭菌20min

2、接种及培养:

菌种: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接种量:5%

摇瓶培养条件:200rpm, 28℃, 48h

第二阶段:细胞固定化

3、发酵液3000rpm离心10min;菌体沉淀用灭菌水洗一次。

4、将菌体沉淀悬于1~5ml无菌水制成浓悬液。

5、向菌悬液中加入5ml 6%海藻酸钠溶液,充分混匀。吸入灭菌针筒内,插上5#~8#针头。

6、将针头通过棉塞插入装有50ml灭菌的0.05mol/L CaCl2溶液的小三角瓶内;一手均速摇动三角瓶,另一手轻推注射器,令液滴匀速滴入CaCl2溶液中。(如图1)

7、滴完后将三角瓶移入22℃水浴,放置1h。

8、倾去溶液,加入100ml无菌去离子水,洗一次。

图1 图2

9、重新加入50ml 0.05 mol/L CaCl2溶液,4℃平衡过夜。

第三阶段:固定化酵母的乙醇发酵

10、发酵培养基配制及分装

配方:白糖(蔗糖)80g、(NH4)2SO4 2.0g、KH2PO4 1.0g、H2O 1000ml;pH自然

分装:每组一瓶(250ml注射液用瓶),装200ml,棉塞或8层纱布;0.08Mpa,25min 11、将4℃平衡过夜的固定化细胞悬液的CaCl2溶液倾去,倒入部分发酵培养基,摇起后再倒回发酵瓶;塞上灭菌的橡皮塞;将头皮针针头插入橡皮塞,另端浸在装有灭菌水的三角瓶中(如上图2)。

12、28℃静止培养48h。

13、酒精生成的检验

1)打开发酵瓶塞子,嗅闻有无酒精味

2)取发酵液5ml加入试管,加10% H2SO4溶液2ml;向试管中滴入1% K2Cr2O7 溶液10~20滴;如管内由橙黄色变为黄绿色,证明有酒精生成。

2K2Cr2O7 + 8H2SO4 + 3CH3CH2OH → 3CH3COOH + 2K2SO4 + 2Cr2(SO4)3 (黄绿色) + 11H2O 四、实验结果

酵母摇瓶培养生长情况;生长量

固定化细胞制备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酒精发酵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发酵液酒精检测结果

五、思考题:

1、本实验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都进行了液体培养过程,两阶段有何不同?为什么?

2、细胞固定化有何意义?如何制备固定化细胞?

《酿造酒工艺学》实验二:白兰地蒸馏实验

白兰地是一种蒸馏酒,它是以水果为原料,经过发酵、蒸馏、贮藏、陈酿而成的。按国际惯例,白兰地就是指葡萄白兰地,而以其他水果为原料酿成的白兰地,在白兰地之前应冠以原料名称。法国是世界第一位生产白兰地的国家,其次为意大利,西班牙,美国和希腊等地区。

将葡萄采收、榨汁、发酵制成葡萄酒外,白兰地还须要经过下列的程序,如蒸馏、储存、调配、经发酵完成的葡萄原酒,需尽快进行蒸馏。蒸馏又可分三种方式:单式蒸馏法,半连续式蒸馏法及连续蒸馏法:

A.单式蒸馏法

单式蒸馏法通常用于法国干邑区的白兰地,其酒特征为具有葡萄汁具果汁香味、酒质浓烈、味道协调、且需经过二次的蒸馏,酒精度约70%。

B.半连续式蒸馏法

只蒸馏一次,得到约55°-60°的原酒,常用于法国亚马邑区(Armagnac)。其特征除上述外,不同于单式二次蒸馏法的原酒,它是有强烈特殊的个性著称。

C.连续式蒸馏法

以法类似于石油的精馏法,有些像是蒸馏塔的结构,用此种方式所蒸馏出的白兰地口感非常柔顺爽口,并且有果汁的香味。蒸馏后的白兰地原酒,还须经过储存的手续,因为刚蒸馏完成的原酒为无色透明,口感和香气都不是非醇厚,所以须经存于橡木桶内成熟陈酿。

一、实验目的

了解白兰地的基本知识,掌握蒸馏酒制作的基本流程。

了解蒸酒器的基本构造及原理。

二、实验设备及原理

白兰地的制作主要是采用蒸馏设备对葡萄酒或果酒进行蒸馏。蒸馏是将酒精发酵液中存在的不同沸点的各种醇类、酯类、醛类、酸类等通过不同的温度用物理的方法将它们从酒精发酵液中分离出来。白兰地的质量一方面决定于自然条件和葡萄原酒的质量,另一方面决定于所选用的蒸馏设备和方法。

本实验选用设备为家多宝D35L蒸酒器,其结构图如下所示:

三、实验步骤

1、把发酵好的发酵液倒入蒸锅,要低于蒸锅内壁的最高限位(MAX)。

2、盖上组装好的蒸锅盖。

3、插上电源,打开开关。

4、接上出水管和出酒管以及管柱顶部的连接管。

5、把转换接头接到水龙头上,用软管把转换接头和进水口连接上。

6、管柱开始烫手,并且出酒口有酒气产生时,打开水龙头,并调节水量,自来水每分钟出水控制在350—500多毫升左右最佳,连接出水口的温度表显示温度在55℃—70℃之间,连接管柱顶部的温度表显示温度在70℃—80℃之间,均可正常出酒,温度在以上区间内稍微的浮动也属于正常,在以上温度区间内,进水流量越大,出酒的酒精度越高,反之,进水流量越小,酒精度越低。如果进水流量太大,就会停止出酒,进水流量太小或者没有进水,冷却效果就不好,出酒口就会有大量酒气喷出,影响产量。

7、蒸馏可以得到酒头、酒身和酒尾三个部分。蒸馏时间与发酵液多少有关。酒头、酒尾中会含有少量嫌忌成分,建议弃去或进行二次蒸馏。

8、白兰地陈酿

橡木桶贮存工艺是完善白兰地品质的重要环节,一种优雅浓郁的白兰地,其令人久久回味的悠香就是白兰地经贮存而来的。在白兰地贮存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这些错综复杂的变化赋予了白兰地特有的典型性,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改变了白兰地原有的苦涩、辛辣、刺喉、收敛等特性,取而代之的是甜润、绵柔、醇厚及微苦。

四、酒度检测

蒸馏出的白兰地可用酒精计检测其酒度,注意进行温度的校正。

五、其他问题

1.加速酒陈酿的方法

温度处理,包括热处理和冷处理结合使用,效果更好。热处理:温度提至65℃~75℃瞬间加热,或将酒加热至45℃~55℃保温数天。冷处理:在-16~-18℃保温4天。

2.碎橡木的应用

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

2013-2014学年生命科学综合大实验GFP分离与纯化

1.文献综述 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是由23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是26.9kDa,最初是从维多利亚多管发光水母(Aequorea victoria )中分离出来的,在蓝光照射下会发出绿色荧光。来源于水母的野生型GFP在395nm和475nm分别有主要和次要的激发峰,它的发射峰在509nm,处于可见光谱的绿色区域,来源于海肾的GFP只在498nm有单个激发峰。 GFP是典型的β桶形结构,包含β折叠α和螺旋,将荧光基团包含在其中。严密的桶形结构保护着荧光基团,防止它被周围环境淬灭,内部面向桶形的侧链诱Ser65-Tyr66-Gly67三肽环化,导致荧光基团形成。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5点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

亚哥分校的Roger Y.Tsien(钱永健)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而获得该奖项。 下修村首次从Aequorea victoria中分离出GFP。他发现该蛋白在紫外线下会发出明亮的绿光。Martin Chalfie证明了GFP作为多种生物学现象的发光遗传标记的价值。在最初的一项实验中,他用GFP使秀丽隐杆线虫的6个单独细胞有了颜色。钱永健的主要成就在于让人们理解了GFP发出荧光的机制。同时,他拓展出绿色之外的可用于标记的其他颜色,从而使科学家能够对各种蛋白质和细胞施以不同的色彩。这一切,令在同一时间跟踪多个不同的生物学过程成为了现实。

生物显微技术实验指导

一、实验目的 掌握制作石蜡切片中取材、包埋的基本操作技术。 二、实验用品 1、实验材料:鱼 2、实验试剂:10%甲醛溶液(40%甲醛10ml,蒸馏水90ml)、50%酒精、70%酒精、80%酒精、90%酒精、95%酒精、100%酒精、二甲苯、石蜡。 3、实验器具:解剖器,双面刀片,小瓶,牛皮纸、电热恒温箱、脱水机、包埋机。 三、实验步骤 1、取材:用任何杀生的方法把鱼杀死,将腹腔打开,切取0.5cm3左右大小的肝脏、肠等组织。 2、固定:将切好的组织直接投入10%甲醛固定液中,固定24h。 3、脱水:50%酒精→70%酒精→80%酒精→90%酒精→95%酒精→100%酒精→100%酒精。每级1-2h。70%酒精处可长期保存。 4、透明:1/2二甲苯+1/2100%酒精(1-2h) →纯二甲苯(1h) →纯二甲苯(1h) 5、浸蜡:石蜡先置于60℃的温箱中,倒入含二甲苯及材料的小瓶中置于37℃温箱中,放置2-4小时。 6、包埋:先提升恒温箱的温度至60℃,换纯蜡3次,每次1-2h,用牛皮纸叠纸盒,置于45-60℃的烫板上,倒入材料,摆放好材料,把标签(正面向外置于底部),补足石蜡,倒好后轻轻的置于冷水盆中,注意底面要接触盆中凉水,待石蜡全部凝固后可取出晾干,也可在凉水盆中放置过夜。 四、作业 分析总结石蜡切片技术中固定和包埋的操作注意事项有哪些? 附:折纸盒按下列顺序折叠: (1) 折AA'及BB'; (2) 折CC'及DD'; (3) 折CE'与AE'、向外夹出EE'。同样折出FF',GG'及HH'; (4) 使CE'E与E'IE两三角形相叠,并沿E'C和EI重叠的折痕向后转折。同样折其余三只角; (5)折RIJF向外,同样折出GKLH,即折成所需的纸盒。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实验指导书

北方民族大学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指导书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

北方民族大学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指导书 编著杨艺丁黎明 校审杨艺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 二〇一二年三月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是工科类大学二年级学生必修的一门实践类课程。实验主要设备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箱、信号发生器、示波器、数字万用表、交流毫伏表和直流电源等。 课程教学要求是:通过该课程,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子仪器,掌握三极管放大电路分析和设计方法,掌握集成运放的使用及运算放大电路各项性能的测量,学会查找并排除实验故障,初步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学会仿真软件的使用,掌握工程设计的概念和步骤,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基础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实践三大部分。 基础验证性实验主要包括仪器设备的使用、双极性三极管电路的分析、负反馈放大电路的测量等内容。主要培养学生分析电路的能力,掌握电路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 设计性实验主要包括运算电路的实现等内容。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电路的设计能力。 综合设计实践主要包括项目的选题、开题、实施和验收等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电子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设计、制作、调试电路的能力。 实验要求大家认真做好课前预习,积极查找相关技术资料,如实记录实验数据,独立写出严谨、有理论分析、实事求是、文理通顺、字迹端正的实验报告。 本书前八个实验项目由杨艺老师编写,实验九由丁黎明老师编写。全书由丁黎明老师提出课程计划,由杨艺老师进行校对和排版。参与本书课程计划制订的还有电工电子课程组的全体老师。 2012年3月1日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植物版)

细胞生物学实验 实验一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及细胞一般形态结构的观测[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巩固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学习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习显微测量及显微摄影的操作方法,增强对细胞的形态和真实大小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掌握细胞形态结构的基本观测方法与技术,为进一步的细胞生物学研究打好基础。 [实验原理] 应用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详见翟中和等主编《细胞生物学》,第三章第一节),同时借助显微镜的镜台测微尺和目镜测微尺,两尺配合使用,进行测量和运算,观察细胞形态,得出细胞的大小。 该实验完成需时6学时。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一、仪器 普通光学显微镜、相差显微镜、暗视野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显微拍摄系统、37℃温箱、镜台测微尺、目镜测微尺等。 二、材料 洋葱根尖切片标本,念珠藻永久装片,兔肝细胞标本,夹竹桃花丝毛细胞,人口腔上皮细胞等。 三、试剂 生理盐水,10μg/mL罗丹明123染液(溶于甲醇,避光于4℃保存) [实验步骤] 一、暗视野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理盐水中,盖上盖玻片,略微压片,用滤纸条吸去盖玻片四周多余的水分。 2、将上述装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在10×物镜下找到夹竹桃花丝毛细胞清晰的图像。 3、换上暗视野聚光器,调节至最佳位置,通过聚光器上的调中螺旋调节聚光器的中心位置,得到最好的暗视野图像效果。 4、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内部的显微结构和细胞质环流现象,并拍照。 5、换用高倍物镜观察时,要换用与高倍镜相匹配的暗视野聚光器,重复以上调节步骤。 二、相差显微镜观察夹竹桃花丝毛细胞 1、取一张清洁的载玻片,滴上一滴生理盐水。用镊子轻轻夹下一根夹竹桃花丝,置生

生物技术制药期末复习提纲

生物技术制药期末复习 提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生物技术制药复习提纲 生物技术所含的主要技术范畴包含有哪几个工程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蛋白质核酸工程和生化工程; 基因工程菌在传代过程中的质粒不稳定的现象主要是指哪两种不稳定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不稳定性和结构不稳定性 基因工程菌的培养方式有哪几种 分批培养;补料分批培养;连续培养;透析培养和固定化培养; 从生产实际看,动物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主要可以分为哪几种 悬浮培养、贴壁培养和贴壁-悬浮培养。 动物细胞培养基分为哪三类 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无血清培养基 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所用培养基种类较多,但通常都含有哪几类。 无机盐碳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氮源维生素 在V区中,决定抗体分子与抗原分子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关键部位称为互补决定区(CDR),而 c 区则决定了Ig分子的异种抗原性。 酶固定法中的包埋法可分为哪两种 网格型微囊型

发酵工业的生产水平取决于哪三个要素 生产菌种、发酵工艺和发酵设备 生物药物广泛应用于医学各领域,按功能用途可分为哪三类 治疗药物、预防药物、诊断药物 基因工程药物制造的主要步骤如何 目的基因的获得;构建DNA重组体;构建工程菌;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产品的检验 酶和细胞的固定化载体主要有哪三类 吸附载体包埋载体交联载体 单克隆抗体制备时对动物的免疫方法分为哪两种 体内免疫法和体外免疫法 生产用动物细胞为原代细胞、二倍体细胞系、转化细胞系以及工程细胞系。 目前工业常用的酶一般是以什么为主要来源 微生物 发酵工程产品开发的关键是筛选到高效菌株,一般优良菌种的选育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自然选育、诱变育种和原生质体融合 .

生物显微技术

生物显微技术 第一章 1、生物显微技术:是应用各种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辨认微小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细胞形态及其显微、亚显微结构,也包括植物染色体技术与原位杂交等新的方法和技术。 2、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 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栎树皮)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r(小室)这个词来称呼他所看到的类似蜂巢的极小的封闭状小室(实际上只是观察到到纤维质的细胞壁)。 第二章 1、材料采集注意事项:①选择新鲜的、健康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②在保证材料完整的条件下,注意实验材料要“精而小”,而不是“大而多”;③注意实验材料的生长季节和发育时期;④选用刀刃锋利的刀片,切割时用力应均匀,避免组织破裂,影响制片效果;⑤实验材料选好后,应在极短的时间内杀死和固定。 2、切取纵切面时应注意使刀的切向与根茎的长轴方向平行。这种切面分为两种 ①、径切面②、切向切面(弦切面) 3、固定:应用某种方法以最快的速度,将生物细胞或组织杀死,投入某类化学药液中,借助化学药品的作用使细胞组织保持原来的形状与结构。 4、固定时的注意事项: ①材料新鲜:组织采集与分割后须立即固定。否则时间相隔过久,体积就要收缩变形或发生自溶现象。一般以神经、造血组 织自溶速度较快,胰腺、胃肠道的粘膜亦较易发生改变。 ②防止变形:对一些柔嫩或薄的材料如神经、肠系膜等,应先平铺于吸水纸上再固定,可防止因蛋白质凝固而引起的扭转变 形。对含气而浮于液体表面的组织如肺等,可缚以重物使其下沉,或吸出肺内气体,使其下沉于固定剂内。 ③固定剂用量:一般为组织体积的10~20倍。避免组织内水分在固定时渗出,影响固定剂的浓度。勿使组织贴于瓶底或瓶壁, 以免影响固定剂的渗入。在平时往往用棉花垫以瓶底,而使固定剂能均匀地渗入。 ④固定时间:根据组织的不同种类、性质、大小,固定剂种类、性质、渗透力的强弱而定。有的需要1~2h至10~20h,有的长 达几天。一些小的材料,仅需几十分钟。某些固定剂(如Carnoy)对组织的硬化作用较强,固定时间不宜过长;但有些固定剂(如Bouin)固定时间稍长也无关系,一般固定24h左右即可。 固定时间的长短与温度也有密切关系。增加温度虽可缩短固定时问,但对组织变化较大,一般并不采用。 ⑤避免阳光:尽可能避免接触阳光以免引起化学变化失去固定作用。 ⑥加速固定:轻轻摇动盛器使组织移动有利于固定液渗入。 5、冲洗:用洗涤剂渗透到材料组织中去,把固定液洗掉。 常用的冲洗剂:水、低浓度的酒精等 6、脱水:用一种药剂把材料中的水分全部去除干净。其目的是在组织中的水分完全去净后便于透明剂的透入。 常用的脱水剂:酒精、正丁醇、叔丁醇、丙酮、甘油 7、透明:是采用苯类有机溶剂,将组织或切片中的水溶剂取代,并达到透明的目的。分为包埋前的透明和封藏前的透明。 常用透明剂:二甲苯、甲苯、苯、氯仿、香柏油、丁香油等 8、包埋:将融化后的包埋剂连同浸透包埋剂的材料一同倾倒于特质的容器内的过程。 常用的包埋剂:石蜡、火棉胶。 9、粘片:切好的切片经显微镜检查合格后,即可用粘贴剂将切好的切片粘贴在载玻片上。 常用粘片剂:明胶粘片剂,蛋白粘片剂,火棉胶粘片剂 10、染色: 11、染色剂分类:(根据化学性质分) ①碱性染料此类染料具有一种有色的有机盐基,能与无色的醋酸盐、氯化盐或硫酸根等结合,一般能溶于水和酒精,如蕃红及苏木精 ②酸性染料此类染料具有通常为钠和钾的金属基,能与一种有色的有机酸根结合。也能溶于水及酒精,如固绿、曙红等 ③中性染料由酸性染料和碱性染料结合而成,也可称为复合染料。这类染料中,阴阳离子都各有一个发色团,也能溶于酒精和水,如吉姆萨。 12、封藏:将已经过染色、脱水、透明的材料,将用某种具有较大粘性,而且透明度较高、折光率大的溶剂进行封藏,制作成永久

2011.12.30(修改)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电路与模拟电子技术 实验指导书 王凤歌 (修改于2011.12.30) 1

实验一直流网络定理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基尔霍夫和迭加原理的内容和适用范围的理解。 2、用实验方法验证戴维南定理的正确性。 3、学习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等效电路参数的测量方法。 4、验证功率输出最大条件。 二、实验属性(验证性) 三、实验仪器设备及器材 1、电工实验装置(DG011T、DY031T、DG053T) 2、电阻箱 四、实验要求 1. 所有需要测量的电压值,均以电压表测量的读数为准,不以电源表盘指示值为准。 2. 防止电源两端碰线短路。 3. 若用指针式电流表进行测量时,要识别电流插头所接电流表时的“ +、-”极性。倘若不换接极性,则电表指针可能反偏(电流为负值时),此时必须调换电流表极性,重新测量,此时指针可正偏,但读得的电流值必须冠以负号。 4.用电流插头测量各支路电流时,应注意仪表的极性,及数据表格中“ +、-”号的记录。 五、实验原理 1、基尔霍夫定律是集总电路的基本定律。它包括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对任一节点,所有支路电流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I = 0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在集总电路中,任何时刻,沿任一回路内所有支路或元件电压的代数和恒等于零。即 ∑U = 0 2、迭加原理是线性电路的一个重要定理。 独立电源称为激励,由它引起的支路电压、电流称为响应,则迭加原理可简述为:在任意线性网络中,多个激励同时作用时,总的响应等于每个激励单独作用时引起的响应之和。 3、戴维南定理指出,任何一个线性含源一端口网络,对外部电路而言,总可以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电阻相串联的有源支路来代替,如图1-1所示,其理想电压源的电压等于原网络端口的开路电压U OC,其电阻等于原网络中所有独立电源为零值时的入端等效电阻R0。 图1-1 2

植物学实验指导最终版1

植物生物学实验指导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目录 绪论 (1) 实验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3) 实验二生物绘图 (6) 实验三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观察 (9) 实验四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显微观察 (12) 实验五植物体各种组织的显微观察 (14) 实验六根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17) 实验七茎的形态和结构观察 (21) 实验八低等植物(藻类、菌类和地衣植物) (25)

绪论 一、实验课教学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程以验证课堂理论、掌握研究方法和操作技能为宗旨,培养学生独立开展以植物生物学为基础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研究植物个体发育中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与结构;学习植物系统发育过程中植物界各大类群植物的主要的形态特征、代表植物、它们在植物界中的地位和演化规律,认识一些常见的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植物;理论与实践统一,使学生加深对课堂讲授的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的能力与素质,以适应新经济时代对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实验室规则 1. 学生应提前5-10分钟进入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2. 按号使用显微镜和解剖镜,使用前要检查,使用后要擦试整理,并放回原处.如果发现损坏或发生故障,要及时报告指导教师。 3. 爱护仪器、标本及其他公共设施,节约药品和水电。损坏物品时应主动向指导教师报告并及时登记。 4. 保持实验室安静、整洁。实验时不得随意走动和谈笑。室内禁止吸烟,不准随地吐痰和乱扔纸屑、杂物。每次实验后,各实验小组要清理实验桌面,并轮流打扫实验室。 5. 最后离开实验室的学生要负责检查水、电、门、窗等是否关严。 三、实验课课程的进行方式及对学生的要求 1. 实验前必须预习每次实验课内容,写出简单的实验提纲,并把个人准备好的实验必备物品带到实验室。 2. 必须仔细听取教师对实验课的要求、操作中的重点、难点和应注意问题的讲解。 3. 实验时,学生应根据实验教材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随时做好记录。遇到问题,应积极思考分析原因,排出故障。对于经自己努力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请指导教师帮助。 4. 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学生除了在实验室学习外,还应以整个校园、植物园、各大公园等作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生物技术大实验考试复习题

生物技术大实验 一、核酸凝胶电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1)核酸分子糖—磷酸骨架中的磷酸集团,呈负离子化状态;核酸分子在一定电场强度的电场中,他们会向正极移动。 (2)电泳中使用无反应活性的稳定支持介质,电泳迁移率与与分子摩擦系数成反比。物质在电场作用下的迁移速度叫作电泳的速率,它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与该分子所携带的净电荷数成正比,而与分子的磨擦系数成反比(分子大小、极性、介质的粘度系数等)。 因此,可在同一凝胶中、一定电场强度下分离出不同分子量大小或相同分子量而构型有差异的核酸分子。 二、CTAB法提取植物总DNA中CTAB的中文名称及其作用原理是什么? CTAB的全称是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基因组DNA的提取包括组织粉碎,细胞膜破坏,蛋白质去除和DNA的沉淀.一般取植物的幼嫩组织,其DNA含量丰富,组织易于破碎。组织破碎方法有很多种,可以研磨,捣碎机捣碎,超低温冷冻使组织细胞间结冰,稍加研磨即可以粉碎,并减少研磨过程中各种酶类的作用。DNA提取缓冲液主要是由对DNA有稳定作用的盐如Tris,EDTA和破坏细胞的试剂SDS或者CTAB组成。蛋白质的去除是用苯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能使蛋白质变性,并使抽提液分相,因核酸(DNA、RNA)水溶性很强,经离心后即可从抽提液中除去细胞碎片和大部分蛋白质。上清液中加入异丙醇或无水乙醇使DNA沉淀,沉淀DNA溶于TE溶液中,之后用RNase处理去除少量的RNA,即得植物总DNA溶液。 三、SDS-PAGE电泳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SDS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是蛋白分析中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是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系统中引进SDS(十二烷基磺酸钠),它是将蛋白样品同离子型去垢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以及巯基乙醇一起加热,SDS能断裂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使蛋白变性,破坏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强还原剂能使半胱氨酸之间的二硫键断裂,蛋白质在一定浓度的含有强还原剂的SDS溶液中,与SDS分子按比例结合,形成带负电荷的SDS-蛋白质复合物,这种复合物由于结合大量的SDS,使蛋白质丧失了原有的电荷状态形成仅保持原有分子大小为特征的负离子团块,从而降低或消除了各种蛋白质分子之间天然的电荷差异,由于SDS与蛋白质的结合是按重量成比例的,因此在进行电泳时,蛋白质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大小。当分子量在15KD到200KD之间时,蛋白质的迁移率和分子量的对数呈线性关系,符合下式:logMW=K-bX,式中:MW为分子量,X为迁移率,k、b 均为常数,若将已知分子量的标准蛋白质的迁移率对分子量对数作图,可获得一条标准曲线,未知蛋白质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电泳,根据它的电泳迁移率即可在标准曲线上求得分子量。 用SDS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蛋白质的分子量和纯度。在4%浓缩胶和12%分离胶上,以标准分子量蛋白(Protein Marker,High 29-205 kDa)为对照,电泳分离。经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和脱色液脱色后,比较样品与标准分子量蛋白的迁移率,确定蛋白质的分子量及酶制剂纯度。 四、RNA提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RNA是一类极易降解的分子,要得到完整的RNA,必须最大限度地抑制提取过程中内源性及外源性核糖核酸酶对RNA的降解。高浓度强变性剂异硫氰酸胍,可溶解蛋白质,破坏细胞结构,使核蛋白与核酸分离,失活RNA酶,所以RNA从细胞中释放出来时不被降解。细胞裂解后,除了RNA,还有DNA、蛋白质和细胞碎片,通过酚、氯仿等有机溶剂处理得到纯化、均一的总RNA。 注意事项 1. 从少量样品(1-10mg组织或102-104细胞)中提取RNA时可加入少许糖原以促进RNA沉淀。例如加800ml TRIzol匀浆样品,沉淀RNA前加5-10μg RNase-free糖原。糖原会与RNA一同沉淀出来,糖原浓度不高于4mg/ml 是不影响第一链的合成,也不影响PCR反应。 2. 匀浆后加氯仿之前样品可以在-60至-70℃保存至少一个月。RNA沉淀可以保存于75% 酒精中2-8℃一星期以上或-5至-20℃一年以上。

(完整版)植物化学保护试验指导

农 药 学 植物化学保护 实验指导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 院 二○○三年十一月 编 者 骆焱平 杨 叶

前言 本实验指导是在九七年编写的《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指导》的基础上,根据华南热带农业大学二OO二年制定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修订的。该书在原实验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增加实验项目、补充并修改部分内容后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农药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常见农药的配制方法和鉴别方法;第二部分介绍农药的室内生物测定技术,即利用有害生物(或称靶标生物),如昆虫、螨类、病菌、线虫、杂草、鼠类等对农药的反应来测定农药的毒力和药效的基本方法;第三部分介绍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本书以《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为理论基础,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用性强的技术课程。通过实验,可验证、巩固和充实理论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对病虫方面的实践操作能力,以便在生产和科研上合理利用不同的测定方法,开发新农药,新剂型,新的施药方法。 本书可作为《农药学》、《植物化学保护》、《农药生物测定技术》、《农药剂型与加工》等课程的实验指导。因此更名为《农药实验指导》。本实验指导的任务是: 1、采取实验教学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理解,掌握实验中的一般技术。

2、注意与有关学科的配合,如昆虫学、病理学、生物学、化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衔接。 3、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尽管我们付出了许多汗水,但由于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有限,难免会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希望大家批评指正,并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以便逐步完善。 化保教研组 二○○三年十一月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答案

生物技术制药试卷A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50分) 1、生物药物:是指利用各种生物材料,综合采用各种生物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制造的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制品。 2、抗生素:由微生物产生,在低浓度下能杀灭和抑制病原体,但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的物质,或使用化学方法半合成的衍生物和全合成的仿制品。广义的抗生素还包括一些抗肿瘤药、杀虫剂和除草剂。 3、补料分批发酵:是指将种子接入发酵反应器进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间歇式地、或者连续地补加新鲜培养基,使菌体进一步生长的方法。 4、限制性内切酶:生物体内能识别并切割特异的双链DNA序列的一种内切核酸酶。它是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的酶,即能够限制异源DNA的侵入并使之失去活力,但对自己的DNA却无损害作用,这样可以保护细胞原有的遗传信息。由于这种切割作用是在DNA 分子内部进行的,故名限制性内切酶。 5、载体:将外源目的DNA导入受体细胞,并能自我复制和增殖的工具。 6、转化细胞系:正常细胞经过某个转化过程,失去正常细胞的特点而获得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系。 7、微载体培养:将细胞吸附于微载体表面,再在培养液中进行悬浮培养,使细胞在微载体表面生长成单层的方法称为微载体培养法。 8、毛状根:受到发根农杆菌感染后形成的根组织,易于培养,改变了植物的次生代谢。毛状根生长快速和次级代谢产物含量高,特别适用于从木本植物和难于培养的植物中得到较高含量的次级代谢产物。 9、气升式反应器:没有搅拌,气体通过喷管进入剪切力更小,主要用于悬浮细胞的分批式培养,近年开发用于贴壁细胞的微载体培养,并进行半连续、连续和灌流式培养。 10. 酶固定化:指经物理或化学方法处理,使酶(细胞)限制或固定于特定空间位置,使之不但能连续发挥催化作用,而且反应后酶又可以反复利用的技术。 二、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生物药物新药的研发流程。

模拟电子实验思考题及答案 学时

设备的使用 1、示波器的使用 0-20MHz范围内的信号都可测量。 三个校准旋钮顺时针拧到底; 五个按钮全要释放; 触发源要与输入通道一致;双通道输入时(DUAL),则触发源CH1和CH2都可; “LEVEL”旋钮的使用(波形水平移动,不稳定时); “垂直衰减旋钮”要合适,尤其是数值和波形的幅值相比小太多时,波形太大,出了屏幕,会看不到波形; Y轴校准方法; DC和AC档位的区别。 2、交流毫伏表的使用 测量10-2MHz正弦信号的有效值。频带比示波器小,比万用表大。 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量程,否则误差大。比如:正弦信号Ui=1V,要选3V量程档,用30V的话,误差大! 数字万用表 万用表 3、数字 测直流电压、电流信号,电阻值。 测交流信号不如交流毫伏表精度高,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的交流信号有效值都用交流毫伏表测量! 4、模拟万用表 在本实验室只用于单管放大时测静态工作点的电流I B和I C。 5、信号发生器 正弦信号输入是有效值,切记!要注意分清题目给的条件是指正弦信号的有效值(示例Ui =1V)和最大值(示例Ui m=1V)。 6、集成运算放大器的使用 +12V、地、-12V这三个电源必须接上,运放才能工作。同时注意要打开电源开关。

输入信号不是电源,切记! 共地:“输入信号的地”、“示波器的地”一定要和“电源的地”可靠地接在一起。 开环过零检查运放的好坏。 比例运算电路要闭环调零减少误差。 实验板 7、单管放大电路 单管放大电路实验板 +12V和地要可靠连接; 共地:“输入信号的地”、“示波器的地”一定要和“电源的地”可靠地接在一起。 线要连好,不要落了接某些线。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指导

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规则 一、植物基因克隆实验课的目标 根据基因克隆实验操作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 将该实验设计为综合性实验课程,实验内容设计上完全抛弃了原来分散的、孤立的单纯学习某一实验技术的缺陷, 将单个实验综合为系统的、连贯的系列型大实验,注重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我们从以往的科研项目中选取了部分研究内容用于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教学,这是基于教学实验与实际科学研究实验之间的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整套实验围绕洋甘菊倍半萜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基因HMGR的克隆这一研究课题进 行操作, 设计的实验内容具有极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独立实践操作中学习基因克隆的基本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研究的严密逻辑和培养科研理念。 我们将实验内容设置为8个部分, 实验内容前后衔接紧密, 环环相扣, 不可分割, 前一个实验的结果是下一个实验的材料。该课程使学生获得了整个类似科研实践过程的训练和体验, 学习了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功, 对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及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科 研基础。 二、实验的进行程序和要求 1、预习学生在课前应认真预习实验指导以及教材有关章节,必须对该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内容、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2、讲解教师对该实验内容的安排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独立操作与观察。 3、独立操作与观察除个别实验分组进行外,一般由学生个人独立进行操作和观察。在实验中要按实验指导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作好记录。有关基本技能的训练,要按操作程序反复练习,以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4、演示每次的实验都备有演示内容,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某些实验中的难点,扩大在实验课有限时间内获得更多感性知识的机会。 5、作业实验报告参照硕士毕业论文的格式写,必须强调科学性,实事求是地记录、分析、综合。在实验结束时呈交。 6、小结每次实验结束后,由师生共同小结本次实验的主要收获及今后应注意的问题。 三、实验规则和注意事项 1、每次上课前,必须认真阅读实验指导,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2、上实验课时必须携带实验指导、记录本及文具等。进入实验室要按规定座位入座。 3、实验时要遵守纪律,听从教师指导,保持肃静。有问题时举手提问,严禁彼此谈笑喧或随意走动,也不得私自进行其他活动。 4、实验时要遵守实验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教师的安排和实验指导的要求进行。操作观察要认真仔细,边做、边看、边想,认真做好实验记录。 5、要爱护仪器和器材设备,注意节约实验材料、药品和水电。如有损坏器材应立即报告并主动登记、说明情况。 6、实验结束后,应清理实验台面,认真清理好仪器、药品及其他用品,放回原处,放好凳子,方可离开实验室。值日生要负责清扫地面,收拾实验用品,处理垃圾,关好水、电、门窗后再离开。

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生物制药技术中心实验室 建 设 方 案 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的水平,推进实验实训教学的改革和建设,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验室工作“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要求,引入有效的竞争激

励机制,充分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高水平的实验技术平台,特制定本建设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目标 2006年12月学院为了适应21世生物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资源共享理念的需要,在学校高校中率先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成立了详详细细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将原生物科学系中心实验室更名为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并隶属该实验实训中心管理。 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下设化学、生物化学、畜牧业生产技术应用、生物化学制药与检测技术、园艺技术应用、食品营养与检测技术、生物技术应用等6大类18 个实验室,承担我院生物制药、食品营养与检测、畜牧兽医、园林和园艺5个专业、多层次的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任务。并利用该中心实验室,开展了食品检验工、花卉工、园艺工、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验检疫员、药物分析工和药物制剂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每年接纳学生约2000人,年均总实验人时数在109500万左右。 中心实验室累计投入170万元购置了一大批先进教学仪器设备,增强了实验教学手段,改善了教学环境,提高了实验技术水平,为培养适应21世纪国家建设与社会 发展需要的、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实践性生物技术人才创造条件,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技术平台。 中心实验室形成了独立设课与管理的运转模式。各实验室由生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室实行统一管理和调配,仪器设备共享,全面负责生物科学系各专业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和各专业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鉴定工作。同时,不断增加从事实验教学的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优化实验教学体系、调整实验内容,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获得了良好的技能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综合技能能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院系的共同建设和发展,先后取得了具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科技成果,即xxx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xxx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中勇于探索 和创新,获xxx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突出的实验教学改革成果促进了畜牧兽医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xxxx》和《xxxx》于2004年和2006年分获省级精品课程)。本中心设施齐全先进、实验教学团队优秀、管理体制规范高效、环境人文安全,实验教学成绩显著,2004年和2006年度被评为xx省优秀实验室。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建设,生 物技术应用中心实验将向海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目标迈进。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 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 模拟电子技术 王飞 2014.2

实验一 晶体管单管放大电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调试方法,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2.学习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 3.测量放大电路输入、输出电阻。 4.进一步熟悉各种电子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原理 图1-1为电阻分压式静态工作点稳定放大电路,它的偏置电路采用R B1 = R W1 + R 3和R B2 = R W2 + R 4组成的分压电路,并在发射级中接有电阻R E = R 6,用来稳定静态工作点。当在放大电路输入端输入信号U i 后,在放大电路输出端便可得到与U i 相位相反、被放大了的输出信号U 0,实现了电压放大。R 1和R 2组成输入信号的分压电路,其目的是防止输入信号过大,损坏三极管。 图1-1 在电路中静态工作点为: CC B B B B U R R R U 2 12 += E E E BE B E R U R U U I = -= )(E C C CC CE R R I U U +-= 动态参数: 电压放大倍数k 3.3//50==-== R R R R U U A C be L C i U γβ

其中) mA () mv (26) 1(300E be I r β++= 输入电阻:若开关合上,即R 7短接 be B B i r R R r ////21= 输出电阻:5R R r C o == 放大电路输入电阻测试方法:若输入信号源U S 经R 1 = 5.1k 与C 1串联后再接到三极管 V 1的基极,测得U S 和'i U ,即可计算出1' ' R U U U r i S i i ?-= 输出电阻可用下式计算:L R U U r )1(0 '00-= 其中' 0U 为R L 未接入时(R L = ∞)U 0之值,U 0为接入R L 时U 0之值。 1.静态工作点的测试 1)静态工作点的测量 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是指在放大电路输入端不加输入信号U i 时,在电源电压V CC 作用下,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 B ,集电极电流I C 以及集成极与发射极之间的电压U CE 等。测量静态工作点时,应使放大电路输入信号U i = 0,即将信号源输出旋钮旋至零(通常需将放大电路输入端与地短接)。然后测出I C ,或测出R E 两端电压,间接计算出I C 来,I B = I C / β, U BE , U CE 用数字式直流电压表进行测量,在测试中应注意: a) 测量电压U BE 、U CE 时,为防止引入干扰,应采用先测量B 、C 、E 对地的电位后进行计算,即: U BE = U B – U E U CE = U C – U E b) 为了测量I B 、I C 和I E ,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先直接测量出U E 后,再由计算得到: E E E C R U I I == β C B I I = 总之,为了测量静态工作点只需用直流电压表测出U C 、U B 、U E 即可推算出。 2)静态工作点的调试: 放大电路的基本任务是在不失真的前提下,对输入信号进行放大,故设置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原则是:保证输出波形不失真并使放大电路具有较高的电压放大倍数。 改变电路参数U CC 、R C 、R B 都将引起静态工作点的变化,通常以调节上偏置电阻取得一合适的静态工作点,如图1-1中调节R W1。R B1减小将引起I C 增加,使工作点偏高,放大电路容易产生饱和失真,如图1-2-a 所示,U 0负半周被削顶。当R B1增加,则I C 减小,使工作点偏低,放大电路容易产生截止失真,如图1-2-b 所示。U 0正半周被缩顶。适当调节R b1可得到合适的静态工作点。

植物学试验指导-淮阴师范学院生物试验中心

植物学实验指导编写杨晋彬罗玉明李才生 淮阴师范学院 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 淮安2005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一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4) 实验二植物细胞和组织 (10) 实验三根和茎的形态结构比较 (14) 实验四叶的形态和解剖 (19) 实验五花的结构、花粉的形态及胚胎发育 (22) 实验六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和比较 (25) 实验七藻类植物 (27) 实验八真菌、地衣和苔藓植物 (30) 实验九蕨类植物、裸子植物 (34) 实验十被子植物各种类型花的解剖观察 (37) 实验十一植物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38) 第二部分综合应用性实验 实验十二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和多样性 (40) 实验十三淡水藻类植物的采集和培养 (41) 实验十四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技术 (43) 实验十五种子植物的鉴定 (45) 实验十六公园与淮师校园认识种子植物 (46) 第三部分研究性实验

实验十七淮安市园林植物种类的调查与分析 (47) 实验十八淮安地区维管植物资源调查 (48) 参考文献 (49)

第一部分基础性实验 实验1显微镜和生物绘图 显微镜是观察研究植物细胞结构、组织特征和器官构造的重要的工具。显微镜的种类很多,可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以可见光作光源的光学显微镜又可分为单式与复式两类。单式显微镜结构简单,常用的如放大镜,由一个透镜组成,放大倍数在10倍以下。构造较复杂的单式显微镜为解剖显微镜,也称实体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解剖镜等,是由几个透镜组成的,其放大倍数在200倍以下。单式显微镜放大的物像都是和实物方向一致的虚像。 植物绘图是通过绘图的方式,来表现植物的一些重要形态解剖特征的常用方法。通过绘图,有助于对植物结构及其特征的认识和理解,是学习植物学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从事植物形态解剖以及分类学研究必备的常用技能之一。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普通光学显微镜构造及其维护,初步掌握显微镜使用方法。 2学习生物绘图的方法。 二、材料与用品 1材料相关玻片标本、一些可以用来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的植物材料 2用品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载玻片、镊子、擦镜纸等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步骤 (一)显微镜的构造与使用 I生物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1生物显微镜的构造(图1-1,图1-2)复式显微镜的结构复杂,至少由两组以上的透镜组成,放大倍数较高,是植物形态解剖最常用的显微镜。其有效放大倍数可达1250倍,最高分辨率为0.2μm。复式显微镜虽然有单目、双目或三目,结构繁简不同,但基本结构包括两大部分,即保证成像的光学系统和用以装置光学系统的机械部分。 (1)机械部分 ①镜座:显微镜基座,用以支持镜体的平衡,装有反光镜或照明光源。 ②镜柱:镜座上面直立的短柱,连接、支持镜臂及以下部分。 ③镜臂:弯曲如臂,下连镜柱,上连镜筒,是取放显微镜时手握的部位。直筒显微镜镜臂的下端与镜柱连接处有一活动关节,称倾斜关节,可使镜体在—定范围内后倾,便于观察(—般倾斜不超过30°)。 ④镜筒:显微镜上部圆形中空的长筒,其上端放置目镜,下端与物镜转换器相连。双目斜式的镜筒,两筒距离可以根据两眼距离及视力来调节。镜筒一般长160mm或170mm。镜筒的作用是保护成像光路与亮度。 ⑤物镜转换器:装在镜筒下端的圆盘,可作圆周转动。盘上有3-5个螺口,在螺口上面可按顺序安装不同倍数的物镜。旋转转换器,物镜即可固定在使用的位置,保证目镜与物镜光线合轴。 ⑥载物台:放置标本的平台,中央有一孔以通过光线。两旁装有标本压夹,以固定玻片标本。研究用显微镜装有标本移动器,用以固定或移动标本。移动器上装有游标尺,用以计算标本大小或标记被检标本的部位。镜台有固定式或移动式。 ⑦调焦装置:为了得到清晰的物像,必须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使它与物镜工作距离相等,这种操作叫调焦。镜臂两侧有粗、细调焦轮各一对,旋转时可使镜筒上升或下降。大的一对是粗调,每旋转一周,可使镜筒升降10mm,用于低倍物镜检查标本时使用;小的是细调,每旋转一周,使镜筒升降0.002mm,用于高倍物镜观察时使用,转动细调不可超过180°,使用时,必须先低倍、后高倍。 ⑧聚光器调节螺旋:安装在镜柱的左侧或右侧,旋转它时可以使聚光器上下移动,借以调节光线。但简单显微镜无此装置。 (2)光学部分由成像系统和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反光镜

生物技术实验解析

实验一酵母细胞的固定化 1.实验目的 掌握酵母细胞的固定化方法。 2.原理 利用固定包埋法将酵母物细胞用物理的方法包埋在载体之中。这种方法既操作简单,又不会明显影响生物活性,是比较理想的方法,目前应用最多。其理想的固定化载体应是应对微生物无毒性,传质性能好,性质稳定,不易被生物分解,强度高、寿命长,价格低廉等。通常选用海藻酸钙、角叉藻聚糖、聚丙烯酰胺凝胶、光硬化性树脂、聚乙烯醇等。 3.试剂和仪器设备 鲜酵母、海藻酸钠、无水氯化钙,烧杯、尼龙布、注射器带7号平针头、搅棒、恒温水浴、试管、分光光度计 4.实验步骤 (1)称取海藻酸钠0.75g于100mL烧杯中,加25mL蒸馏水搅匀,在沸水浴中溶胀15min,得A液。 (2)取一个50mL烧杯,加入鲜酵母5g和25 mL馏水,搅匀,得B液。 (3)待A液冷却后,将B液与A液混合,用尼龙布过滤,得C液。 (4)称取2.2g无水CaCl2,溶解于200 mL蒸馏水中。 (5)用注射器带7号平针头将C液垂直注入CaCl2溶液中制备固定化细胞,固化30min,过滤、洗涤,称重。 5.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记录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质量。 固定化酵母细胞的质量为:0.75g 6.问题讨论 如何验证固定化酵母细胞的催化能力? (1)观察制作的凝胶珠的颜色和形状 如果制作的凝胶珠颜色过浅,呈白色,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低,固定化的酵母细胞数目较少。如果形成的凝胶珠不是圆形或者椭圆形,则说明海藻酸钠的浓度偏高,制作失败。 (2)观察发酵的葡萄糖溶液 利用固定酵母细胞发酵产生酒精,可以看到产生很多气泡,同时会闻到酒味。 (3)检查凝胶的黏性和弹性。

参考答案--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

参考答案--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指导书(2012)

实验一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和晶体管毫伏表等常用电子仪器面板,控制旋钮的名称,功能及使用方法。 2.学习使用低频信号发生器和频率计。 3.初步掌握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和测量波形参数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在电子电路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电子仪器有示波器、低频信号发生器、直流稳压电源、交流毫伏表及频率计等。它们和万用电表一起,可以完成对电子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工作情况的测试。 实验中要对各种电子仪器进行综合使用,可按照信号流向,以连线简捷,调节顺手,观察与读数方便等原则进行合理布局,各仪器与被测实验装置之间的布局与连接如图1—1所示。接线时应注意,为防止外界干扰,各仪器的共公接地端应连接在一起,称共地。信号源和交流毫伏表的引线通常用屏蔽线或专用电缆线,示波器接线使用专用电缆线,直流电源的接线用普通导线。

图1—1 模拟电子电路中常用电子仪器布局图 1.低频信号发生器 低频信号发生器按需要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三种信号波形。输出电压最大可达20V(峰-峰值)。通过输出衰减开关和输出幅度调节旋钮,可使输出电压在毫伏级到伏级范围内连续调节。低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可以通过频率分档开关进行调节。 低频信号发生器作为信号源,它的输出端不允许短路。 2.交流毫伏表 交流毫伏表只能在其工作频率范围之内,用来测量正弦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为了防止过载而损坏,测量前一般先把量程开关置于量程较大位置上,然后在测量中逐档减小量程。 3.示波器 示波器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电子测量仪器,它能把电信号转换成可在荧光屏幕上直接观察的图象。示波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