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案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案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案

总83-89课时

3.1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 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第二、第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

1). 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2).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即工业(包括采掘工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

3).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即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以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

2. 农业区位的概念

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前者是绝对区位,后者是相对区位。农业区位可以定义为:人类进行的农业活动占有一定的场所,在地理环境中有其确定的位置,这就是农业区位。

1. 基础知识随堂落实

(1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

(2)平原地区适宜发展,山地丘陵地带适宜发展;

(3)是对大气降水较少地区的农业用用水补充;

(3)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4)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下,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

(5)的改进,常使土地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生产成本降低。

(6)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主要主要表现在保障和作用。

2. 假定城镇是惟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图1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A. E、F B.F、G C.E、H D.F、H

(3).与其他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3.根据所学农业区位知识,进行农业区位分析。

图2为某地示意图,请选择合理农业用地类型填写在甲乙丙丁四地并简述理由。

3.2农业地域类型

一、学生情况分析:

1、知识背景: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

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居住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

3、思维特征: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二、教学分析:

l、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选自课程标准申必修课程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是“生

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第一项内容,是“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要知识基础,对“工业区位”、“地域联系”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2、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学会判

断某地或某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分析,发

展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养成求真求实科学态度,培养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增强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闪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比较鉴别法、综合分析法:

教学手段: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景观、案例分析等内容;用实物(鲜花、鲜奶)创设

情景;用板书归纳总结。

5、选用教材:“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必修2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第一节第一部分内容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通过教师提供问题情景——学生分析讨论案例——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学生展开课题研究,完成“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感知——理解——运用——迁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上升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四、教学评价:

1、通过学生参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能否与他人合作探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评价;

2、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分析,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3、通过不同形式的问题反馈,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导入新课展示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景观。读图片发现农业

生产的地域差

异。

景观图片的差

异,为学生创设问题

情景“为什么有农业

的地域差异?”由此

导入“影响农业的区

位因素”

2、案例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说明

1、为学生提供小麦、水稻、茶树生

长条件,我国温度带、干湿地区划分、中国地形图、我国土壤酸碱度分布图等资料,组织学生规划三种农作物在我国的生产布局。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学生分析资料,演示

果,说明原因。

对学生演示的结

果给予鼓励性评价,

激发学习兴趣。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

业生产的影响 2、向学生展示图片:①“河流沿岸

的农业生产”、“美国农田水利”,反映水源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对其的改造利用。②

“龙脊梯田”,它是农民对丘陵地形的改造利

用,体现人地协调发展的和谐美。

阅读图片

用图片体现人地

协调发展的和谐美,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3、展示从鲜花巾场采买的云南花卉.为学

生提供“云南省花卉产业”资料,组织学生分

组讨论各因素对云南花卉业的促进,目前存在

的问题,并提出改革措施。依据学生回答板书

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

阅读资

料,找出影响

因素,分组讨

论,中心发

言,答疑。

通过对云南花卉

生产这一经济现象的

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

维,突破难点。

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由实践到理论。教师依据学生分析扳书。这一过程体现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参与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4、介绍农业地理学中的区位理论,

组织学生对杜能模型与辛克莱模型进行 对比分析,探讨欧洲农业模型与两者的关系,参考欧洲模型创设我国农业模型。在分析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继续完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的板书。

分析,对比,发言。

从理论到实践. 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应

用,培养综合分析能 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3、课题指导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深圳市光

明华侨农

场(集团公 司)

展示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的产品“晨光鲜奶”,光明农场的景观图片。介绍该集团的经营范围,在同行业中的业绩。引出总课题“分析深圳市光明华侨农场(集团公司)区位因素”。 l 、选题指导:依据各小组的兴趣, 资源优势,自主选择光明农场的某一产业进行区位分析; 2、研究方法的指导:实地调查与文 献资料相结合、单项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地图表现与文字资料相结合; 3、作为“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实地采访调查。 在教师 创设的情景 中感受“深圳 市光明华侨 农场(集团公 司)”的生产 状况。

为学生提供多种 类的选择,发展学生 的个性,激发学生探 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 动机,养成求真求实 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 创新的科学精神,增 强关注家乡、热爱家 乡的情感。

资料l :

水稻生长条件:喜温喜湿,生长在热量充足、雨量较多,田地平整排灌方便的区域。

小麦生长条件:温带性作物,耐寒耐旱,适应性强。

小麦、水稻生理活动的基本温度范围(℃)

作物种类

最低气温 最适气温 最高气温 小麦

3--4.5 20---22 30--32 水稻 10---12 30--32 36--38

茶树生长条件:越冬不耐低温,生长在亚热带、热带,生长期内要求相对湿度在80%左右,多云雾;宜于土壤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不能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资料2:云南省花卉生产

国内首屈一指的云南省的花卉产业,是完全由市场经济孕育和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个新兴芬芳产业,如今它已香飘五洲。上个世纪9 0年代初,昆明呈贡县斗南村农民在菜地中零星种植一些花卉,与蔬菜一起在农贸市场销售,没想到比种菜还赚钱。搞农业要讲比较效益,种花每亩收入比种菜种粮高出四五倍,效益驱动,激发了他们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花卉产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斗南地处滇池东岸,这里雨量适宜,气候温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地理区位适宜花长草飞。于是,许多农民都开始种植花卉,有的种三分、

五分地,有的种几亩、十几亩,花卉畅销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斗南村成为中国最大的鲜花生产和交易中心,“斗南花卉”成为全国知名品牌。云南有光照优势,土壤气候优势,配套设施优势和劳动力等优势,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支持花卉产业的发展,把花卉产业作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的重点产业,积极加以扶持,在政策和权限范围内,云南省对花卉生产企业减征、免征有关税费。非国家和国际公约保护的野生花卉,经人工驯化、培育形成的花卉产品,免收植物出口管理费。花卉企业生产用水、用电,按照一般农用水、农用电标准收费。今年上半年,云南省花卉企业以“国务院特批减免”的征免方式进口优质花卉种苗、种球,确保了鲜切花稳产。使“斗南花卉”成为“云南花卉”,在全省培育出一个新兴产业。

掘荷兰花卉协会统计,1995年全球人均花卉消费量最多的是瑞土,为106.5美元,德国、法国、英国已分别达48、32、29美元。而我国人均消费额不足l美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思格尔系数逐渐降低(己降低46%),人民生活水平将逐步进人小康,消费性支出越来越多。城乡人民对花卉有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按人均年消费两支鲜切花预计,未来若干年后将形成20亿支鲜切花,100亿元以上的巨大市场。由此可见我国花卉消费市场潜力之大。

云南省花卉80%以上的鲜切花销往国内7 0多个大中城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 0%以上,总产值达到29.4亿元;鲜切花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中东、东南亚和香港、台湾,去年创汇1540万美元。国内市场40%以上鲜花由航空运输,销往海外市场的鲜花全靠航空运输。同样的百合花,由于运输价格不同,台湾出口到日本、加拿大每公斤价10元,而云南的价格高达30元。玉溪满天星花卉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伟东说:昆明到日本只需3个多小时,荷兰到日本需要10小时,但昆明到日本每公斤花卉运价3美元,而荷兰只需要1.2美元左右。建立高效快捷、运输成本较低的航空运输,已经成为云南花卉产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花卉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对花卉市场、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要求较高。花卉生产先进国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完成向花卉生产大国发展的进程证明,生产技术和设施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是不可分割的两大部分,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我国花卉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之一,花卉企业主要追求的是当前经济效益,科研投入少,科研力量薄弱或基本上没有科研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科技、高质量、多品种的花卉产品将倍受青睐。尤其是我国已加入WTO,国外花卉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花卉企业如不尽快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科技含量,不用说参与国际竞争,就是国内市场份额也会丧失。

目前,云南生产的鲜花占全国市场一半以上,产量连续lO年居全国第一位。但是,花卉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很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最近,云南省政府决定,以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突出重点,走跨越式、外向型、专业化的路子,努力促进花卉产业全面“升级”,使云南从花卉产业大省向花卉产业强省迈进,使云南花卉产业融入世界市场!

3.3世界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2课时)

一、素质教育目标

了解混合农业的概念、主要分布及我国混合农业概况;理解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并了解其发展混合农业的优势条件;了解影响乳畜业区位的因素、世界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区;理解西欧乳畜农场的特点和某本生产过程。培养学生读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采访、调查、拍摄照片、写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通过混合农业的耕种、放牧、休耕要进行轮作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科学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树立现代农业观;通过西欧乳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1)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的分析。

(2)西欧乳畜业农场的发展历程。

2.难点

我国混合农业要发展,应采取的措施分析。

3.解决办法

(1)通过图、表的分析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归纳结论。

(2)通过对比法,比较两种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具准备

投影片(或CAI课件)、西欧地形图、世界气候类型图。

五、学生活动设计

1.根据老师举例提问,学生读图思考,归纳结论,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学生读图、表讨论分析、归纳,如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的学习。

社会调查:调查地点:北京城市周围的奶牛场或养鸡养鸭场。

调查内容:(1)奶牛场、鸡鸭场饲养畜禽的数量。

(2)奶牛场、鸡鸭场的产品去向及运输、市场情况。

(3)鸡、鸭、牛的饲料来源。

(4)奶牛场、鸡鸭场的的设施、劳动力情况。

(5)其它:如建场的资金投入等。

调查目的:了解北京城郊农业特点、生产过程,树立科技兴农的意识,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

调查方法:通过采访、记录及拍摄照片等手段,获取相关资料,并汇编成调查报告。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混合农业的概念、主要分布及我国混合农业概况;理解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并了解其发展混合农业的优势条件;了解影响乳畜业区位的因素、世界乳畜业的主要分布区;理解西欧乳畜农场的特点和基本生产过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表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通过采访、调查、拍摄照片、写报告等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调查的能力。

3.德育目标

(1)通过混合农业的耕种、放牧、休耕要进行轮作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科学地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树立现代农业观。

(2)通过西欧乳畜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的意识。

(二)整体感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板书]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三)

[举例引入]利用示意图讲清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原理,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混合农业。

[板书]一、混合农业

[讲授]将谷物生产和饲养牲畜有机结合起来是世界上混合农业的最主要方式,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我国混合农业和发达国家间有很大差异。让我们以澳大利亚为例,先看看发达国家的混合农业有哪些特点。

[读图]读教材第159页图5.21,了解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的分布,根据初中世界地理的已学知识,分析这一地区的自然条件。

[学生讨论]

[归纳]澳大利亚是世界五大商品粮出口国之一,主要是出口小麦,同时,澳大利亚又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之称。其国土东南部和西南部的草原地区,土壤肥沃,牧草茂盛,适宜种植小麦和牧羊。为发展小麦—牧羊混合农业奠定了前提条件。下面以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为例分析其混合农业的主要特点。

[板书]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特点

[读图]读教材第159页图5.22,分析如此农业布局的优越性。

[学生讨论]

[归纳]生态农业利用系统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有限土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潜力,维持农业资源的持续利用,并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板书]1.生态农业

[读表]读教材第160页表5.2,比较小麦的收获季节与绵羊的生长季节的时间差,分析这种时间有何优越性。

[学生讨论]

[归纳]利用时间差,可以提高自然资源如土地的利用效益,同时提高农民的工作效益,节约劳动力。

[板书]2.合理有效利用时间

[思考]墨累—达令盆地生产的农畜产品主要用于出口,利用已学知识,你认为该地区小麦种植量和牧羊的数量比例应如何掌握?

[学生讨论]

[归纳]市场需求量决定的农业的数量和品种,因此,应根据市场变化做及时调整。

[板书]3.灵活性、适应性

[导读]读教材第160页第四自然段,了解澳大利亚混合农场的特点。

[读图]读教材第160页图5.23,了解墨累—达令盆地的地形、气候、水源的自然特征,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提出具体解决措施。

[学生讨论]

[归纳]为获取更大经济效益,要充分利用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同时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通过修建水利工程,以达到农牧业的发展。

[学生活动]讲课前调查搜集有关奶牛场、养鸡养鸭场的资料介绍。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混合农业的基本特点、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乳畜业主要的区位影响因素、西欧乳畜农场的主要特点及发展历程。通过学习,我们要认识到,为获得更大经济效益,在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应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如修水利工程;还要运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如西欧乳畜农场发展变化。布置作业教材第163页活动题1、2;设计一张你的家乡农村混合农业布局示意图,并说明理由;列表对比六种农业地域类型的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及典型特点;请你帮助奶牛场场

长或鸡鸭场场长规划一下,若要扩大生产规模,需从哪些方面增加投入,并达到最佳经济效益(要注意投入产出比)。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世界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三)

一、混合农业

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特点

1.生态农业

2.合理有效利用时间

3.灵活性、适应性

二、乳畜业

1.区位影响因素

2.世界乳畜业的分布

3.西欧乳蓄业发展的条件

九、参考资料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一词,是1971年由美国土壤学家W.阿不里奇正式提出,在他的倡导下很快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几十年来,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国外对生态农业的提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保持农业系统内的自然秩序相和谐;另一种提法是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可行的小型农业系统,使其能在长时期里不对其环境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能力。

“生态农业”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通过大量实践,已涌现出许多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如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的改良和推广、黄土

高原农林牧结合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北京大兴县留民营生态农业新村、广西的立体农业、山东盐碱滩上的“吨粮田”,等等。

“生态农业”的定义为:以生态学、经济学原理为依据,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就和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立足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在特定的区域内,规划、组织并付诸于实践的科学农业生产体系。

3.4“工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2课时)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一堂新知识的传授课,“综合国力竞争”是紧接着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和经济地理格局内容之后安排的,因而本部分教材是对全单元知识的总结,也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知识构成:一是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讲的是理论;二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则是理论的具体应用。

2.说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掌握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2)能力培养方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3)思想教育方面:使学生关心政治,正确认识世界形势,提高民族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关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

3.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大纲,本课的重点是: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难点是: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的理解,及对中国提高综合国力途径的理解。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设问法:导入新课,以设问的形式直奔本课的两个重点内容,然后逐一展开。

(2)示意图法:由于综合国力包括的五个基本要素,每一个要素又包含多个次一级因子。如:基本实体包括国土面积、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等方面,其中地理位置进一步分析,又包括自然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国防地理位置,为了把这些多层次的国力因素,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采用了示意图法。

(3)自学辅导法:为了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构成国力的各要素,以及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归纳出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采用了自学辅导法。

(4)投影教学法:为了将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多个途径简明直观地表现出来,并加深对各构成要素的理解,采用了投影教学法。

(5)讨论式教学法:为了加深对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以及分析和理解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结合投影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6)类比教学法:学生理解和掌握综合国力的基本理论后,在学习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这一内容时,采用了类比教学法,将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

(7)互动教学法:在落实本课的两个重点、突破两个难点内容时,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讨论分析,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又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过程。

三、说学法

为了更好地掌握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学习时采用了以下三种学法。

1.自主学习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了构成国力的各种要素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等内容后,拟出自学提纲,画出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在形成对本课内容的整体认识过程中,都是以学生自学活动为主。

2.讨论式学习法

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为把握本课的重点内容,突破难点内容,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积极思考、认真讨论。例如,在分析投影资料涉及的国力要素以及讨论我国为什么采取这些途径?这些途径涉及了哪些国力要素时,师生之间共同讨论、分析,形成共识。

3.师生互动学习法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讨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时,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参与,教师重在“导”,学生积极认真地“演”,从而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完成本课的教学内容。

四、说教学程序

依据教学大纲和学生认知过程的基本规律,本课安排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旧课,提问导入新课。孔子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课新知识,体现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充满信心地学习新知识,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安排以下设问。

设问一:(教师)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地理格局中,谁是世界的头号强国?(设问是建立在学生掌握前三课内容的基础上)

(学生:美国)

设问二:(教师)为什么它是世界的头号强国?凭借的仅仅是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

(学生疑惑: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优势呢?)

设问三:(教师)它凭借的既不是单纯的军事力量,也不是单纯的经济优势,而是其强大的综合国力。那么,什么是综合国力?其构成要素有哪些?在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要强大起来,应着手做好哪些事情呢?这就是本课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法①)

教师板书课题: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环节:学生自学,分析理解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形成理论。

依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学生自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目的和方法、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展开讨论,归纳出自己的综合国力要素构成示意图。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对学生自学结果应及时反馈,以便教师的教学调控。

第三,运用自学辅导法,教师对教材处理的原则是“宜读则读,宜练则练,宜讲则讲”。其中的“讲”包括学生之间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性和总结性的解释。

依据教材特点、教法和学法,本环节安排以下四个程序:

第一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学完教材内容后,了解综合国力的概念,形成对综合国力的整体认识,归纳总结出各自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教法②、③)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示意图,此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简图。(教法②、⑦)

第三步:展示投影①,让学生对照,对自学画出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

第四步: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展示投影②,结合学生自学掌握的知识,师生共同分析投影资料涉及到哪些国力要素,加深对国力要素的理解。(教法④、⑤、⑦)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其一,构成综合国力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例如,国土面积与自然资源之间等;其二,各个国力构成要素在一定的条件下是不断变化的。例如,投影②中的资料一提到的北极地区交通地位的变化。

教师接着阐明:对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各国的学者看法不尽一致,不同学者在评价综合国力时往往选用不同的指标、测评方法和计算公式,但无怎样评价:美国目前的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一,因而成为当今世界头号强国。

第三环节:围绕理论,进行类比应用。

经过学习,学生形成了综合国力的理论后,教师设问:要提升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应该从哪些途径来增强综合国力呢?安排以下程序,使学生将所学的综合国力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实际。(教法①)

第一步:师生一起讨论,归纳出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主要有五个途径,形成示意图(展示投影③)。(教法②、④、⑦)

第二步:教师启发学生分析思考: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每一个途径,体现了哪些相关的综合国力要素呢?让学生把投影③与投影①进行类比,师生一起共同分析,理解这一内容,在投影③的基础上,形成更完整的示意图(展示投影④)(教法④、⑤、⑥)。

第三步:学生对照投影④,对自己画的示意图进行修正、补充。(教法④、⑦)教师进一步诱导学生,在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中,我国为什么要采取这些途径呢?这些途径能不能照搬到其他国家呢?如:我国采取的实行计划生育这一途径,学生讨论分析后,得出:这是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所决定的。因而使学生明白:综合国力理论在应用时,必须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1.教师用简练的语言,结合板书设计,将所学的内容和重点,进行小结。2.布置练习:课后活动课题目。

附一:板书设计

5.4 综合国力竞争

一、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理论)

1.概念

2.基本要素:

二、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应用)

(1)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重视农业和农村问题;

(3)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经济;

(4)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5)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维护世界和平。

附二:投影资料

投影①:综合国力构成要素示意图

投影②:综合国力各要素理解资料

资料一:

(1)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希特勒入侵苏联,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分析国力要素:国土面积大

(2)新加坡、巴拿马、埃及等国,拥有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这些国际通道,平时可以借其地缘优势发展本国经济,战时则是制约别国的重要砝码,使本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身价百倍。其中埃及和巴拿马两国原先地位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但随着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使这两个国家在世界交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在一定条件下是变化的。

(3)北极地区长期以来是个寒冷而不引人注目的地区。但随着世界各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北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显示了出来,因经北极圈内的航线是欧、亚、北美三洲间较近的航空线。可以预见,随着航空时代的发展,北极的战略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分析国力要素:交通地理位置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4)目前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是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但由于其缺乏资源,许多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息息相关的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因此,日本在经济竞争中,资源的供给如果被控制,那么这个国家庞大的政治、经济机器就会陷于瘫痪。从这方面看,日本虽说是超级经济大国之一,但其综合国力的排名不如俄罗斯。

分析国力要素:自然资源。

(5)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曾把世界比做一棵有大树、小树、匍匐植物的巨大森林。他说俄罗斯、中国、西欧、美国是大树。其他都是小树和匍匐植物,其中一些小树可能长成大树,而匍匐植物则由于缺乏人口及资源,永远不能长成大树,这里李光耀将什么因素看成是大国地位的重要条件。

分析国力要素:人口数量

资料二:(1)美国的军费开支,战后40多年中,美国一支步枪的造价由50美元增加到160美元。一辆坦克由10万美元增加到240万美元,一架战斗机从20万美元增加到3000~4000万美元,而轰炸机、航空母舰、潜水艇等的造价更高达上亿或几亿美元。因而,不论是平时还是战时,要装备并维持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必然要花费较大的军费开支。美国1986年军费高达3050亿美元,1994年的军费达2000多亿美元,可见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只能是纸上谈兵。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

(2)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历时才18天,双方损失坦克高达3390辆,比当时美国在欧洲的坦克总数还多1000辆。以色列平均日消耗弹药8000吨,战前储备的10万吨弹药,仅十几天就消耗殆尽,据估计以色列作战每小时要花费1000万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

(3)1990年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消耗高得惊人。空战期间每天耗资2.95亿美元,地面战争期间则每天平均耗资5.2亿美元。40多天的海湾战争,多国部队耗资共600亿美元,

科威特损失600多亿美元,重建尚需700亿~1000亿美元,伊拉克的损失则大于2000亿美元。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

(4)英国曾在世界上建立起比自身国土大近100倍的殖民体系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从18世纪下半叶起称霸世界100多年。这是因为英国的工业实力在当时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据统计,在1860年,英国的铁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3%,煤的产量占50%,现代工业生产能力占世界的近40%,其商船吨位超过荷兰、法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国的总和。

分析国力要素:经济力量(工业生产能力)

资料三:

美国之所以能打赢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稳定畅通的通讯保障是重要前提。两次战争中美国不仅使用了国防通信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单信道地面和机载无线电通信系统等通信手段,还利用了国防通信卫星系统和舰队通信卫星系统。这些先进通信手段的综合运用,保证了美国本土和海湾、伊拉克、海上与地面空中和地面,以及各级司令部之间的通信畅通,情报传送及时。

分析国力要素:科技、通信能力。

若有时间,教师还可搜索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朝鲜战争,科学技术对美国、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等有关历史、时事资料,并在教学中进行分析。

投影③:提高中国综合国力的途径示意图:

投影④:分析提高中国综合国力每一途径包含的国力要素示意图:

点评:本节说课设计是高中地理选修教材5.4的内容。作者在说课中充分体现了备课的全部思维过程,说清了本节课的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及教学程序等“说理”内容。在学法指导中,采用了自主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师生互动学习法,使学生在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中,能综合分析问题,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说教学程序中,结合学生的思维过程,以提问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全课程的学习。同时教学环节围绕师生讨论、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进行,再配以投影资料,使课堂整体结构完整,设计周密,教学思路清晰,富有技巧性,能促进学生智能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3、距海远,地处内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1、交通落后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农业区位因素导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导学案一自主学习 1、农业分类: 按生产对象分: 按投入多少分: 按产品用途: 2、农业区位因素 (1) (2)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农业技术与科技, 二微考点对接 (一)影响农业生产得自然区位因素

例1: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就是世界著名得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3)冰酒就是由富含糖分得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就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得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10分 对点练习 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 培,将改良后得优良品种称“奇异果”.奇异果 生长怕旱、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 厚得土壤。新西兰得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 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 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 种奇异果,并建立了加工企业.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载植奇异果得 有利自然条件.(10分) (二)影响农业生产得人文因素 例题 材料见上题 (2)与新西兰相比,评价我国生产得奇异果产品得市场优势。(8分)

对点练习 材料: R河流域内百分 之九十以上为高原地形, 该河流中下游流域被称 为全球最大得热带半干 旱地区,虽有广袤土地, 但长期以来经济十分落 后.近年来,R河中、下游 谷地成为该国主要得时 令鲜果——芒果、葡萄 种植与出口基地之一,其 产品主要销往欧盟、美国. 分析R河中下游谷地成为该国主要时令鲜果基地得区位条件.(10分)附:主要农作物分类,自然条件,分布地区 农业类型与作物自然条件主要分布地区 粮食作物水稻水热条件好得平原季风气候区、热带雨林气候区小麦温带大陆、半湿润、半干旱中纬度商品谷物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节较长拉美、美国、我国辽宁 糖料甘蔗高温多雨得热带或亚热带我国南部沿海、古巴、巴西等甜菜气候温凉得中温带地区黑、吉、内蒙古、北疆、俄等 油料作物大豆中温带地区东北 花生热、亚热、暖温带得沙土与丘陵山东等地 油菜亚热带地区长江中下游、四川盆地 纤维作物棉花长江中下游、印度、美国南部季风气候区南疆、中亚、埃及干热地区 麻黄麻高温多雨得热带印度东北亚麻气候温凉得中温带地区东北、俄罗斯

湘教版必修二《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精品).doc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 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 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师对。他们的这些活动都是农业生产活动。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农业种类不同,是因为不同地区的条件不同所造成的。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探讨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 板书: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 推进新课 师(承转)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一节思考这个问题。 生(阅读教材并讨论回答)农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三大因素的制约。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仅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与布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教学设计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景观图) 活动:分析亚洲水田农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水稻好暖喜湿,播种期日均温度需要稳定在10-12℃以上,齐穗期的候均温要求高于20-22℃。水稻需水量大,一般要求雨热同期。 (1)据图3.7分析亚洲季风气候区有利于水稻生产的热量和水分条件。 亚洲季风区的农业以水稻种植为主,所产稻米占世界稻米总产量的绝大部分,在这里形成了水田农业(图3.8)。 (2)指出亚洲水田农业主要分布的地形区,并简述原因。 (3)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种植所投入的劳动量大。说明亚洲

水稻种植与人口分布的关系。 (4)亚洲水田农业的形成还可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思考:为什么千烟洲要采取这样的农业布局模式呢? 小结:因此,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不同地区、不同时期,考虑的主导因素往往不同,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作是相对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人文因素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对农业区位的选择,要更多地考虑人文因素的发展变化。 创设情境三: 在洞庭湖平原上种植了多 年水稻的你,发现你的邻居, 在这十几年把耕地改了几次: “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 卉棚”,是哪些因素影响的? 作 物花卉 蔬 菜 稻米甘蔗 市场价 格(元 /kg) 5 3 2 1 生产成 本(元 /kg) 2.5 2 0.8 0.4 运费率 (元 /kg/km ) 0.5 0.3 0.01 0.01 单位面 积产量 20 15 4 10 影响农 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不是 一成不变的, 尤其是社会 经济因素。 学生 自由发言, 总结规律: 由社会经 济因素变 化导致的 变迁。 充分 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 和获取知 识的主动 性;培养学 生分析图 表,对比归 纳的能力; 理论联系 实际。

农业区位因素一轮复习学案

农业区位因素 制作人:李淑霞周振国于斌审核人:赵春秀 高考目标定位 学习目标: 1.学生能够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能说出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学生能够掌握农业区位的分析方法。 3.学生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对农业的影响。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知识框架”;再完成“基础知识复习问答”部分,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最后找出自己的疑惑点。 一、知识框架: 二、考点分频: 本节中高考考查的重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基础知识梳理

1.请分别按生产对象、投入多少、产品用途、发展历史将农业分类。 2.说出下列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市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通和冷藏保鲜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断地对自然条件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改造,试举例说明。 5 6.判断下列农作物分布的温度带: 棉花_______,甘蔗________,甜菜________,亚麻________,柑橘________,苹果________ 7.在布局郊区农业时,需考虑哪些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练习题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地域类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09·广东)1980年以来,黑龙江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一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2.(2009·广东)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2009·山东)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第3题。 3、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4、(2009·上海)近年来,上海市郊鲜花种植业的规模和品种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些外省市 甚至国外的花卉也进入了上海。导致这种局面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B.水热条件的改变 C.市场需求的增加 D.土地价格的上涨5.(2008·广东)泰国大米连续6年稳居世界销量第一,由此赢得“世界米仓”的桂冠。泰国水稻种植的优越区位条件是() ①平原面积广,土壤肥沃②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④农业机械化水平高⑤市场需求大,交通运输方便⑥农业劳动力充足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6.(2007·广东)我国南方某省北部山区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政府引导下,由原来粮油产地转变为鲜活农副产品基地。促使这种转变的区位因素是() ①资金力量雄厚,机械化程度高②.劳动者素养高,生产集聚条件好 ③劳动力充足,政策扶持④运输条件改善,缩短了产品运达市场的时间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010年山东省)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困素是 (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8、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 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 ( ) A.稻田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9、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是 ( ) A、水稻 B、玉米 C、小麦 D、高粱 (2011年福建) 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回答10~11题: 10、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11、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下图表示某城市鲜花和蔬菜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此回答12~13题 12、阶段I鲜花和蔬菜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 B、气侯优越 C、距城区近 D、水源充足 13、阶段Ⅱ鲜花和蔬菜销售方向的变化主要是() A、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 B、城市人口的减少 C、便捷的交通和保鲜技术 D、农产品过剩? 图示是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小型蔬菜大棚,棚顶用塑料薄膜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和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惟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据此回答14~15题: 14、蔬菜大棚实质上是改善了农业生产中的( ) A、地形条件 B、光照条仵

高中地理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位选择学案新人教必修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掌握其主要影响因素及变化。2.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和形成。3.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 (1)含义? ?? ?? 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选择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农业区位的变化 类别 具体因素 发展变化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发展变化较快 判断 1.当前我国政府对农民实行种粮补贴,这反映了政策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 2.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市场需求。( √ )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成因: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4.典型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 (1)主要类型: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2)典型地区: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其经营方式是种植小麦和牧羊的混合。 思考 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属于混合农业吗?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混合农业吗? 答案 我国农耕区的家禽、家畜饲养只作为副业,且绝大多数规模小,故不是混合农业。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因地制宜地将甘蔗、果树、桑蚕的生产与养鱼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形式新颖的混合农业。

探究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山东寿光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源地,海南是北京乃至全国的蔬菜基地。 (1)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2)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哪些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3)蔬菜大棚主要改变了农业生产的什么条件?试分析寿光发展蔬菜大棚的有利条件。 答案(1)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2)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较丰富,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3)热量(气温)。寿光冬季晴天多;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地下水丰富;劳动力充足;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政府的大力支持。 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种类分布、复种制 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作物 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 作物品种和耕作制度 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发展种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高考考纲: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对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农作物分布的考查。 2.从考核方式上看,信息多以文字材料、坐标图、柱状图、区域图等方式呈现。 3.从能力考核上看,侧重考查农业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农业地域类型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与分析论证能力。 命题趋势: 农业的区位选择及农业地域类型在今后仍是考查的重点。侧重对能力的考查,重在分析农业的影响因素、农业的分布、农业的发展方向等方面。 【展望高考】——农业区位问题的类型 1、评价某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全面性) 2、判断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主导性) 3、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变化因素(动态性) 【解题技巧】——重视分析方法,构建思维模型 1.全面性——综合思维、全面眼光

(2)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 如分析我国东北平原商品谷物农业、青藏高原河谷农业、西北地区灌溉农业、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主要的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因素: 东北平原——有利区位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不利区位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有利区位是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西北地区灌溉农业——有利区位是光热充足; 不利区位是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有利区位在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 不利区位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2.主导性——寻求主导需求 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的评价,农业区位的决策,在结合具体区域进行评价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是针对区域特点抓主导因素,抓住了主导因素,也就回答了问题的实质。 3.动态性——农业区位因素处在发展变化之中 除了静态地从综合、主导方面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外,更要从发展变化角度进行分析、评价。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因素比较稳定,因素的发展变化较快: ①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②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③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通过发展温室农业、梯田农业、灌溉农业,分别改造了、、等自然区位因素。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导学案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1)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2、根据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能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结合生活实际和相关资料,能够说明某一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产生原因。 【学习重难点】 结合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某一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农业区位的选择 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政策、、劳动力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区位 之中 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环境因素比较,对农业区位影响 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

风气候、地中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下节课提问。 【问题探究】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罗列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完成教材P43活动题,根据活动题分析: 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 系。

【知识点拨】: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限制因素”和“主导因素” (1)主要因素:指一区域符合某种农业发展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2)限制因素:指不能满足农业生产所需的因素,如西北地区水源缺乏,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3)主导因素:指对某种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果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则限制因素为主导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一. 重点、难点 1. 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这是地理试题中常见的考点,大多是以材料分析或读图方式呈现,答题时要结合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理清思路观点和结论,叙述力求符合图中提供的信息,又要符合地理学的基本原理,答题必须建立在对本题型知识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正确无误。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 影响水稻种植业的区位因素和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 二具体内容 (一)农业生产活动 1. 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的生产活动。 2. 特点: (1)地域性。世界各地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不同所致。 (2)季节性和周期性。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周期。 3. 投入与产出: (1)投入: ①自然条件:光照、热量、水、地形、土壤等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投入。 ②生产资料:动植物、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化肥、农药(促进产出)等。 ③劳动力。 ④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产出的重要手段。 (2)产出:农产品。 ①食用:粮食、果蔬、肉蛋等。 ②工业原料:棉花、皮毛等。 4. 农业生产对象:动、植物。 5. 农业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为 ①种植业:以植物为生产对象。 ②畜牧业:以动物为生产对象。 ③混合农业。 (2)按投入程度分为: ①粗放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低。 ②密集农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程度高。 (3)按产品用途为分类: ①自给农业:以解决自己及家庭成员的食品供应为目的。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②商品农业:以销售产品为目的。主要分布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一些地区 (二)农业区位选择

1. 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高度:平原适宜耕作业;山地适宜畜牧业。 坡度:大于25°不适合种植业。 ②气候:光照、热量(温差)、水分。 ③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④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 ①市场: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②交通运输: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 ③国家政策:国家对农业的干预手段。 ④劳动力:价格、素质 ⑤工业和农业协作:工业——机械化,土地价格。 ⑥生活习惯、历史因素:类型 ⑦“三废”、化肥、农药:产量及销售,如绿色生态农业 ⑧农业技术、科技 ⑨经过的城市与工业区:市场 2.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 (2)自然条件可以利用、改造。 ①通过培育良种,改革耕作制度,扩大某种作物区位范围。 ②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但有一定限度(考虑经济技术、投入产出比、环境)。如:玻璃温室、喷灌、梯田等。 3.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农业区位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 水稻种植业。 (1)分布的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亚热带雨林区。 (2)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区位优势条件: ①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宜水稻种植。 ②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③单产高,可以缓解该地区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和土地压力。 ④有悠久种植历史,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特点:①小农经营②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⑤科技水平低。 2. 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 (2)区位条件: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气候区、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3)放牧牲畜:牧牛:美国、阿根廷。养羊: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 ①分布:潘帕斯草原。 ②区位条件:a.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b.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c. 交通便利,距海港近。d. 海上冷冻船的发明,促进牧牛业发展。 ③发展牧牛业做的工作:a. 培育良种牛b. 改善交通运输条件c. 开辟水源d. 种植饲料。 ④与中国的比较: 相似:自然条件、地广人稀

农业区位因素学案

泰(安)东(平)公路。境内有肥(城)梁(山)路、湖(屯)王(庄)路,王(庄)边(院)路、郭(场)演(马)路等市一级、二级公路主要交通干道,并由“村村通”的市乡柏油路构成密集、通达的交通网络。 3、近年来,随着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肥城市王庄镇积极实施马铃薯播种收获机械化技术推广项目,根据马铃薯播种收获的技术要求,确定马铃薯生产创新示范的农机农艺技术流程,先后研发推广了马铃薯振动深松机、马铃薯覆膜播种机、收获机等机械,实现机械深松、机械播种培土压膜、机械械挖掘筛土、机械运输入库等播种、收获生产程序,基本代替了人工劳作。 4、王庄镇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马铃薯重点选择鲁引1号、荷兰15号等高产抗病品种,重点推广脱毒种薯覆膜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适期早播,合理密植,种薯切块,催芽播种。及时做好病虫害监测与预报,及早制定重大病虫草害防控预案,组装配套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措施,指导农民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 故事续二 在肥城王庄镇马铃薯种植蓬勃发展的时候肥城桃产业呈现出协调 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步入了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新阶段。目前,全市形成了以设施油桃、水蜜桃、佛桃、中华寿桃为主的早、中、晚熟品种系列,实现了四季有桃,成为鲁中南具有一定规模特色的优质肥城桃系列品种生产基地;现有加工运销龙头企业6家,各类协会、合作社12个,产品有桃脯、桃浆、桃酒,远销德国、日本和国内各大城市。已成功举办11届桃花旅游节、6届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4届金秋品桃节。初步形成了集特色基地、赏花品桃、加工销售、桃木工艺品研发、桃文化展示、桃源风情游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肥城桃产业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产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系列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高考_2

【学习目标】 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重点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因素: 2.难点: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学法指导】 通过案例和活动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知识链接】 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的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需要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又是发展历史最悠久的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环境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农业地域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今天我们来学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1.观察、对比图3.1和3.2,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分析图 3.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和社会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 根据活动题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1.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2.杭州的“明前龙井”茶驰名中外,日本茶道把茶种带回日本栽培,但效果不好。 () 3.三江平原和青藏高原都较寒冷,为什么农业类型不同。() 4.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活动1和2要求在地图上找到各个地区相应的地理位置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实例分析: 以下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形成的? 杭州市周围形成大规模的乳、肉、蛋和蔬菜的农业生产基地。()公路边的乳肉畜牧业、园艺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计划地建立了一批商品农业生产基地。() 完成活动3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论: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阅读课本P44第一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农业区位因素 学案

精品文档农业区位因素 【考纲点击】 1、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高考设问角度】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二、分析某区域农业区位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四、分析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五、评价区位选择的合理性 【课前预习】 预习指导:请先阅读课本,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完善和细化资料书的“知识框架”;10分钟时间识记,并完成预习检测。 一、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因素 【预习检测】 请说出以下农业的主导因素: 《晏子使楚》中说:“桔生淮南则为橘桔,桔生淮北则为枳” () 海南的天然橡胶() 横断山区的垂直农业() 上海城郊的花卉、蔬菜() 江南丘陵的茶树() 以色列的无土蔬菜() 新疆的棉花() 【课上探究】 农业区位因素是否可以改造?若可以,请举例说明。二、如何分析某区域区位条件 [2014·全国卷]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 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 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 发展。图5示意英国地理 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 各月气温、降水量。 (2)分析限制英国棉花 种植的气候条件。 三、区位条件的对比分析 (2013高考题海南卷)花椒,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刺,喜光,耐寒,耐旱,果实需人工采摘,可用作调料、 药材。武都(位置见图2)素 有“千年椒乡”之称,古书 有“蜀椒出武都”的记载。 4.与四川盆地相比,武都生 产花椒的气候条件优越的主 要原因有() ①纬度较高 ②海拔较高 ③位于夏季风迎风坡 ④年温差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优质学案: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情概览·备考定向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主要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 [知识整合] 1.区位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 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但不再是决定因素。

温室大棚内水果、蔬菜口感较差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大棚内光照不足,昼夜温差较小。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社会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所示: [深度解读]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 该类问题解答的基本方法为:一是“全面思考(各因素),重点评析(主导因素),依分作答(条理清晰)”;二是“利弊均等,客观公正。”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

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影响因素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分析农业区位图上反映的问题。 4.比较分析法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对接高考] 命题角度一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1.(2013·课标Ⅰ,1、3)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下图,完成(1)~(2)题。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 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媒体 媒体内容要点目标类型 导言激趣课件四地农业景观 图 农业的掌握课件影响农业区位主要区选择的主要因位因素素图及相关景 观图 农业区理解课件珠江三角洲的位因素掌握农业景观的变的变化迁等 农业的理解课件我国的农业坝区位选掌握子农业等 择教学使用 所得结论 占用媒体来 源 作用方式时间 B B 激趣引课1分钟网络F E 理解掌握10 分 自 制 影响农业钟 区位的因 素 G F 理解掌握5分钟 自 制 农业区位 因素是会 变化的 G F 理解掌握10 分 自 制 农业区位钟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冷藏与保鲜)、劳动力、地租、工业 (提供化肥、农药、工具) 二、区位分析的一般用语(一)自然因素 有利不利 气候 1、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 1、温度低,寒冷,热量条件差 2、降水少,气候干旱 2、气候类型,气候温暖湿润 3、光照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 3、背风坡,降水少 4、降水丰富;迎风坡,降水多 4、气象灾害(旱涝、台风、寒潮等) 地形 1、地处X平原,地形平坦开阔 1、地表崎岖,地势起伏大 2、地势高,热量条件差 2、多山地丘陵,利于林牧业、立体农业发展 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 土壤 1、这里是X壤,土壤肥沃 1、土壤贫瘠 2、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2、土壤有机质多,肥沃 水源 1、水源充足 1、水源不足 2、河流稀少,水源不足 2、河流(湖泊)众多,水源足 3、 X河流经带来充足的水源 3、河流水量少,水源不足 4、高山积雪融水带来充足水源 环境(生态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 2、土地荒漠化严重 3、土地(次生)盐碱化严重 相关位置 1、以X城市为依托 1、距大城市远 2、距X城市近 2、距X工业区远 3、距X工业区近 3、距海远,地处陆,闭塞 4、地处X经济发达地区 5、沿海地区 经济 1、经济发达 1、经济落后 2、经济较发达 2、经济发展水平低 3、经济发展快 3、经济基础薄弱 4、经济基础雄厚 4、工农业生产不发达 5、工农业生产发达 基础设施 1、基础设施完善 1、基础设施落后 2、这里有X,基础设施好 2、基础设施差 交通 1、交通便利,有X交通 1、交通落后

高中地理(新教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导学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生产活动的概念 人们利用土地的□01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等,以获得所需的产品。 2.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 农业生产活动需要按季节顺序安排,□02季节性和□03周期性很明显。 3.农业区位的含义 影响一定地方农业生产选择的因素称为农业区位因素。 4.主要自然因素 (1)气候:在自然因素中,□04热量、□05光照、□06降水等气候条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很大,使农业具有明显的□07地域差异。 (2)水源:便于□08灌溉的地方,农作物收成较有保证。 (3)地形:平原地区适宜发展□09种植业,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10林业

或□11畜牧业。 (4)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类型的□12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5.主要人文因素 (1)市场:市场的需求、农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的□13类型和□14规模。 (2)交通运输:交通运输快捷,可以节省农产品的□15运输、□16存储费用和□17运输时间。 (3)政策法规:如税收办法、鼓励或限制□18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以及提高或降低农产品的□19价格等。 (4)其他人文因素:□20资金、□21劳动力、科技、历史、文化、政治等。 1.判断正误。 (1)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2)在现代农业发展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占主导地位。(×) 2.下列各地区农业与地形因素最密切的是() A.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 B.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 C.江南丘陵种植茶树 D.吐鲁番种植葡萄 答案 A 解析横断山区立体农业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海南岛种植天然橡胶、吐鲁番种植葡萄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江南丘陵种植茶树的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 3.目前,财政部安排的农资综合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逐年增加。这反映了哪个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示政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本节第一次接触到区位的概念,理解区位的概念,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基础,将有利于高中人文地理部分工业区位等内容的学习。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二)学情分析:具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生活在小城镇以及乡村,对农业生产不仅限于耳闻目睹,而且有一定知识储备。 (三)教学思路设计 一、设计指导思想。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通过对区位理论的探究,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步形成客观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思路。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教学,需要从以下环节做起: 1、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家乡农业生产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首先使学生对农业区位有前期的感性认识,为其后的理论分析作出铺垫。 2、运用学生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加以推理,将感性的现象转化为理论,同时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的可变化性,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将分析所得的理论转换反馈于实际案例中,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

高,区位理论思想得到升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能力目标: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五、教学难点: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1课时(40分钟) 九、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时间分配:3分钟。其中歌曲2分钟) 播放MTV,阳春组歌之甜甜的马水桔(部分)。 【教师】歌曲赞美了我们家乡的哪种特色水果? 【学生】马水桔。 【教师】我们家乡阳春在2003年被中国经济林协会评为“中国马水桔之乡”。请大家回忆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