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常见语用失误及成因3200字

留学生常见语用失误及成因3200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很友好说成你很朋友,老师给我们照相说成老师照相我们等等。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语用上的失误,再如:

毕业

有一次老师组织学生去极乐寺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XX,你不去吗?”XX回答说:“不,我不去。”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母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不”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不”,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那么什么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成因,即针对语用失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进行分析。

1 语用失误概述

交际双方传递信息时,总是希望能够理想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希望交际对象能够理解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的言语活动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大部分言语行为能及时发出并取得预期结果,但也有不少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是被中止,就是受到挫折而未达到目的,造成语用失误。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也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对于语用失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奥斯汀在其著作中有重要论述,他从分析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入手,找出失误的原因,然后对语用失误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关于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他归纳出三大项六条。在此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的失误、不成功现象基本上归为两大类:卡壳和滥用。他的分析不能概括造成错综复杂的言语交际活动失误的全部情况,但不可否认,他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2 语用失误的成因

人们的言语活动是丰富多变的,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是类型繁多,原因各异。从整体上看,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

1.母语的影响引起的失误

不同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规则和形式,在使用汉语时,留学生必须使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形式。若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如英语与汉语,在书写形式、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必须帮助留学生转变语言习惯,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然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而是套用了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形式,例如:“明天我要见面我的爸爸。”这样的句子。导致言语不规范,令人费解。

2.忽视语言语境引起的失误

有些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只记住了词汇、短语的表面意思,却不注重它们的内涵意义。在交际过程中,不区分其语境,仅凭其表面意思选词,导致词不达意。例如,有个韩国

学生在作文中用“发展”而不是“发达”来表示“肌肉”这个概念,因为在韩语中这两个词是没有区别的,在写作过程中,他不加选择地随意地用了一个表示“肌肉”的词汇。

任何一次面对面的言语交际都处于一定的社交语境中,为了达到交际目的,交际双方都必须了解本次言语交际的社交语境信息,如相关的社交模式和礼仪等,并按照语境要求进行言语交际。如果言语不符合语境要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

3.语用因素引起的失误

由于语用因素而引起的失误并不少见。日常生活中在行为环境、地点和它的目的之间存在着一些公式化的联系。在现实交际中,如果违反这种思维定式,即一方在说某句话时没遵循这种定式,另一方却仍按惯有的模式去理解,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语用失误。有些情况下说话人与听话人所理解的模式不同,这时也会引起语用失误。如去河边可以去游泳也可去捕鱼。有时候交际对象不是对说话人言语行为的基本功能做出反应,而只是对其中的一段有反应,这时会出现语用失误。我们在上课时,比如课堂讨论,当老师介绍一个故事后让学生发表见解时,学生常说“那是老师讲的故事,我认为……”或者在谈完自己的观点后说:“那就是我的意见,我说完了……” 这里两处“那”都使中国人感到别扭。“这”(this)是近指,“那”(that)是远指。汉族中用于总结即回指时,把刚刚过去的当做“近”,因而习惯用“这”,如说了一段话后常说;“这就是我的意见。”英语则认为已经过去的就是“远”,所以用“that”,学生说汉语时也按照英语的思维和观察事物的习惯说成“那就是我的意见。”使中国人听起来很不地道。

3 如何避免语用失误

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时在语用方面的失误有些事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更多的是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而造成语言表达和理解上的失误。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脱离真实言语交际语境和缺乏交际目的的情况下习得汉语的,所以他们虽然拥有大量的语言知识,却不知如何得体地运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缺失的语境知识进行适当补充。

1.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

交际能力不仅体现于使用语言的语法的正确性,而且,还表现于语言行为的得体性。在学习一种语言时,如果不学习这种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不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文化规约,在交际中就不可能正确地运用这种语言进行表达。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汉语语言知识,而且要传授中国的文化知识。在讲解文章时,教师除了应讲解语篇中的生词、语法,更应着重向学生介绍固定搭配以及其它熟语等,并传授语篇中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学生对某些文化现象感到困惑,教师可以将它与类似的学生母语文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这样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语篇的思想内容,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跨文化语用知识。

2.培养学生分析语境、利用语境进行交际的能力

句子语境能够影响词的认知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记忆词汇和短语。在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要根据语言语境选择合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等。另外,在任何一次言语交际中,交际者都必须按照社交语境要求进行言语交际。如果言语不符合语境要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达不到交际目的,甚至会弄巧成拙,引起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言语交际练习,锻炼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他们使用语言的得体性。例如工作会谈、熟人聊天等社交语境中的言语交际模式各不相同,只有通过经常练习,才能熟练掌握。

4 结论

综上所述,虽然语用失误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我们重视它们,并采取有效措施增加留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语用失误还是可以避免的。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设备,让留学生通过这些客观有效的教学手段,再辅之以大

量的课外阅读,即可较全面地了解文化差异。从而知道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对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效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干扰,增强社会文化能力。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强文化语境教学意识,积极进行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语用学教程索振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孟宏党跨文化语用失误与英语教学,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报,2001,(3)。

[5]黄田,郭建红交际过程中的跨文化语用失误及其对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规避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分析和 规避方法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语言学习其实就是语言学习的文化,最终目的是交流。本文主要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并分析了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引言 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社会习俗,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而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用规则。这些因素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障碍、交际低效、相互误解以及可能的文化冲突,给交际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仅仅意味着表达,而真正的交流涉及到很多沟通问题。交流的目的是让听者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而不是他们说了什么。因此,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具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分析语用失误的原因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 二、语言、文化与跨文化交际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要理解语言,就要理解文化,要理解文化,就要理解语言。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沟通和交流并不容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往往会遇到困难。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经常会出现交际失误。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它也指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交流。例如,在中国的母语为汉语的人和美国的母语为英语的人的交流中,由于价值观、习俗、思维模式等的差异。,在交际中何

时何地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对不同的受众说什么,都是交际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听话人所感知的话语意义与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不同,这时就产生了语用失误。jenny thomas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划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会语用失误。语用语言失误指学习者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指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语用错误,涉及到哪些该讲,哪些不该讲,人际关系的远近,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有关。(胡文仲,1994)中国学生由于一出生就受到本族语文化的熏陶,在跨文化交际中难以避免受到本族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加之,学生没有掌握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也没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交际中容易受到本族语的影响,产生语用失误,导致交际失败。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语言失误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英语属于综合语,是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汉语属于分析语,是运用次序和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的语言(连淑能,1993)。第一,严格来说,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没有形态变化。第二,汉语的次序相对是固定的,而英语的次序比较灵活。第三,英语和汉语的虚词特点各不相同。英汉的虚词都是相对于实词而言的,主要指帮助构成句子的连词、助词、冠词和介词等,在句子中起连接和辅助的作用,但汉语中没有冠词。英汉虚词的用法也大不一样,英语经常使用冠词,冠词的使用影响句子的意思,使用哪种冠词,如何使用都会导致句子意思的不同。汉语中多使用助词,如“我早吃过啦!”助词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语用失误是常见的现象。语用失误是指由于对语言和文化的理 解不准确而产生的交际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习惯和观念的差异,参与者可能在表达意思时使用不适当的语言,从而导致误解和冲突的发生。本文将从三个 方面进行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可能源于对语言的理解不准确。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和词汇用法, 而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概念不对等的情况。在英语中,“have a cow”意为非常生气,但在中国文化中,牛常常被看作是吉祥和忠诚的象征,所以这个短语有可能引起误解。在 不同的文化中,同一个词语有时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在英语中,“bold”指的是勇敢和 自信,而在中文中,这个词可能被理解为鲁莽和冒失。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语言 差异,并及时纠正误解。 语用失误可能源于对文化背景的了解不足。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因此一些在一个文化中被认为是礼貌的说话方式在另一个文化中可能被视为冒犯或失礼。 在英语文化中,对于同事或朋友的邀请,回答“Sorry, I can't make it”通常被视为礼 貌和诚实的表达,而在一些亚洲文化中,这种直接的回答可能被视为不友好或不尊重。在 进行跨文化交际时,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的社交规范是非常重要的。 语用失误还可能源于非语言因素的干扰。非语言因素包括身体语言、表情和语调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文化对于非语言因素的理解和运用方式不同, 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解读。在西方文化中,对眼神的直接接触被认为是诚实和自信的表现, 但在一些东方文化中,直接的眼神接触可能被视为挑战或不礼貌的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注意非语言因素的运用,并尽量避免引起误解和冲突。 语用失误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常见的现象。这些失误可能源于对语言的理解不准确、文 化背景的了解不足和非语言因素的干扰。为了避免语用失误的发生,我们需要加强对不同 文化的了解,提高对语言和非语言因素的敏感性,以及保持开放和尊重的态度。通过这些 努力,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增进各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外国留学生中文作文语法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中文作文语法偏误分析 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它不同于失误,失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 本文以72篇留学生作文为语料,总结出其中存在的偏误,并按照鲁健骥(1994)的分类,把偏误分为遗漏、错序、误代、误加四大类。这四种类型从语法形式上进行分类,一般进行偏误分析都以此为框架。通过对这些偏误的分析,可以发现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对我们今后的教学也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留学生语法偏误的类型 偏误类型主要有四种:遗漏、错序、误代、误加。从留学生的作文中也可以归纳出这四种偏误类型。 (一)遗漏偏误。遗漏表现为框式结构缺少对应、附加成分的遗漏和意义较虚的词被遗漏。框式结构包括短语结构以及配对使用的关联词。 关于附加成分的遗漏,鲁健骥认为,词尾、结构助词等容易被遗漏。如,“得”、“的”、“了”等。 ⒈“着、了、得”遗漏: ⑴听他的话你一定想:“那有什么可害羞,他要感觉自豪才对。” ⑵如果你现在摔倒了那赶快站起来吧。因为成功,正在前面等你。 ⑶十年后,他成一个大学生,在每年他都是一次名。 ⒉“的”遗漏:

⑴比如我国家以前经济还没发展,技术也很落后。 ⑵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两个方面,好方面和坏方面。 ⑶在这道路上,往往不是平坦和顺利。 在汉语中,形容词、名词或名词短语、动词或动词短语、介词短语、人称短语等作定语时后边要用结构助词“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定语都要用“的”(刘月华1983)。 (二)错序偏误。错序偏误指的是由于句中的成分放错了位置造成的偏误。主要有结构顺序错误和逻辑顺序错误两种。结构顺序错误分前置错误和后置错误。前置错误是把该放在后面的成分放到了前面。 ⒈状语的错序: ⑴「也」我看报纸和课外的书。 ⑵可能上帝「也」创造人的时候这样想的。 这类偏误主要是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由于受母语语言习惯的影响,时间和处所状语常常放在句末。所以留学生常常出现这类错序的情况。 后置错误是把该放在前面的成分放到了后面。定语的错序一般表现为定语后置。 ⒉定语的错序: ⑴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过好多关于人「有名的」故事。 ⑵对人生的「我的」看法,人生是跟看电影一样的。 留学生出现这类把定语放在后面的偏误,主要是受母语的干扰。特别是在英语中,定语都是放在名词后面的。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在以上各例中,有的句中定语用了“的”,有的句中没有用“的”,这也说明留学生对定

语用失误

语用失误 1. 语用失误,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由于说话方式或表达习惯的不同,或者由于一方对另一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误解,障碍或冲突,影响交际效果的现象。 2.根据英国语言学家Tomas观点,语用失误大体上可分为两种:语用语言失误,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特定语言环境下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社交语用失误,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3. 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产生的主要原因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往往是因为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往时,对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社会规范方面存在的差异缺乏认识,而这些差异却十分顽固地表现在言语行为和言语使用规则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跨文化交际时,人们常常理所当然地以本文化的准则和社会规范作为解释和评价别人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被学者们称为语用迁移的现象,这种迁移必然造成交际失败并产生较大的心理或社会距离。 由于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缺乏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移,语用失误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首先来分析文化差异中的深层文化对语用失误产生的影响。 深层文化的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双方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必然带来人们在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差异都是受双方深层文化的影响。如果双方都不了解这种差异的话,那么很有可能在交际中产生语用失误,造成交际失败。在这里我们以中西国家文化背景为例。首先是中西价值观取向不同。人的交往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和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着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例如:几个中国人到一位美国人家里去做客。主人带他们参观自己的住所,中国客人说:“你们的房子多好啊!非常漂亮!”主妇听了十分高兴,按美国习惯笑着回答:“谢谢。”这些中国客人对她的回答感到意外。后来,在餐桌上谈话时,主人对大学毕业不久的中国翻译说:“你的英语很好。”女翻译谦虚地说:“不!不!我的英语说的不好。”主人感到迷惑不解。 在这个例子里,中国人认为女主人“不够谦虚”,而女主人认为翻译“不够诚恳”。从而引起了交际上的失误。上述两种回答引起不同的反应是由于双方语言习惯不同。他们都根据自己的文化风俗去理解别人说话。因为在中国文化里,人们注重谦虚,讲求“卑己尊人”,听到赞扬时往往会自贬,表谦虚。而西方国家却没有这种文化习惯,对别人的赞赏表示欣然接受。这种文化习惯是由于两种文化背后的价值观的不同而形成的。思维模式的差异也常常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障碍。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注重逻辑而东方文化的思维模式则表现出自觉整体性。比如在与西方人交谈中,西方人对待一件事情的看法上总是提问“Why...?”(为什么……?),而中国人看问题往往重视经验和感觉I think...(我认为……/我想……)这时西方人就会追问“Why you think so?(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常常弄得中国人不知所措。 所以,我们在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问题时,了解对方的深层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语用规则迁移的影响 不同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际时直接把自己的语言的话语翻译成目标语,而不考虑这些话语应该遵循的交际规则,其结果是一种言语行为的施为之力在不同文化中失去作用。因语用迁移所造成交际失败的例子很多。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等言语来做问候语,这些问候语对说

语用偏误

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外语的留学生来说,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错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出现的的语用偏误现象,是值得我们去注意的。当语言使用者误解了词汇的涵义,错误使用句子结构,将母语语用规则迁移到目的语等时,语用语言失误就会产生。后者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差异。但是很多时候留学生可能理解了词汇的意义,懂得了语法结构,在交际上语言仍然显得很生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同时必须重视言语交际中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的影响。语用偏误涉及到一些心理因素,如民族文化心理的差异,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很大,纠正的难度也很高,需要语言学习者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后不断纠正。 现在我们从留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入手,着重分析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偏误。 一.引起语用偏误的原因。 1.母语的负迁移。 根据语言学的基本规律,我们得知,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母语会对第二语言产生影响。我们把这种影响叫做语言迁移。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积极地影响我们称之为正迁移,反之为负迁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发现的那些语用偏误大多数都是由于母语的负迁移所造成的。比如,越南人在见面和道别时都用“你好”,所以他们跟中国人道别时也用“你好”。这就让我们觉得很奇怪,不明白他们要表达什么意思。而越南留学生在跟老师交谈时,总是会不断的用“老师”,老师听久了还以为他在说别的老师呢。在比如,在留学生上张海珍老师的写作课时,造的句子,其中一句是“我知道这个原因的问题。”正确的应该说是“问题的原因”,很多留学生的母语的语序就是像英语那样:the reason of the question,所以他们会受母语的影响,而逐个翻译的造句。 2.目的语规则的泛化。 对目的语的语用修辞规则掌握的不够透彻但是又要用到的时候,许多留学生就会滥用。比如他们想知道他的中国朋友的年纪,他们以为所有的问年纪都可以用“你几岁了?”这个在句法上说,没有任何问题,在不同的语境下,会有不同的问法。但是留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如果是问不到十岁的儿童就没问题,但是如果是问成年人,尤其是老年人就很成问题了。它没有估计到听话人的年龄,没有规则,违背了交际原则。又比如,句子“我的朋友们都很忙,可是他们特意的访问了我的家。”这个例句中用的“访问”就是书面词汇滥用的表现。 3. 文化心理因素的不同。 由于中国人特定的文化心理因素,同样意义的表达方式在其他国家可以换用,但是在中国绝不可以。如果误用了,往往会引起误会。中国人民族文化心理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二是极强的等级观念。比如“你给我回来”,这种祈使句,长辈可以对晚辈说,但是晚辈绝不能对长辈说,这种强硬的命令方式是极不礼貌的。基于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中国人喜欢用有亲缘关系的人的称呼来称呼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以示亲切。如根据年龄,我们称呼对应的人叔叔,大哥,大姐,大爷,阿姨等等,但是留学生初到中国的时候,也不习惯这种称呼,还是惯用先生,小姐,太太,老师,老板等。 4.缺乏汉语修辞学的知识。 汉语中有很多修辞,比喻,比拟,夸张,排比等等。留学生在没有掌握好修辞学知识的时候,就会闹出很多笑话。有学生造句:“她的脸在太阳的照耀下真红,红得像猴子屁股一样”。这样的句子就是没有正确运用修辞造成的结果。这个比喻放在这里是不符合的,像猴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在这样的语境下,语用失误已经变得非常普遍。语用失误是指在口语或书面语言中使用了不当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导致交际失败或造成误解。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语言习惯的不同会导致语用失误。不同的语言习惯对于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方式有着深远影响。在中文中,我们很少直接表达否定的意思,而是采用委婉的表达方式。例如,“你看起来有点疲惫”比“你看起来很累”更常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是非常常见的,即使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就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一些使用了委婉语言的中文表达在西方文化中可能被误解为模棱两可或者弱化了语气。反之,对于直接表达的西方文化中文表达方式,在中文中可能会被视为矫揉造作或者过于直接。 其次,文化差异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主要原因之一。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发生一些表达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的误解。例如,在一些中西方交际中,西方人可能不理解东方文化中非言语的表达方式,例如面部表情、身体语言和眼神交流。而在中国文化中,头低下表示尊重和谦卑,但在西方文化中,这可能被解读为沮丧或自卑的情绪。这些文化差异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第三,对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他们从字义的意思到隐含意义的信息传递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例如,在中文中,青色表示清新和活力的感觉,但在西方文化中却被视为悲伤和忧伤。这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语用失误,因为在不了解这种文化差异的情况下,人们可能无法理解神秘或隐含的信息。 最后,教育和个人背景的差异也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诸如教育水平、个人背景、地理位置和工作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人们使用的术语和表述方式难以理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的发生。

留学生常见语用失误及成因3200字

留学生常见语用失误及成因3200字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很友好说成你很朋友,老师给我们照相说成老师照相我们等等。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语用上的失误,再如: 毕业 有一次老师组织学生去极乐寺游览,当老师听说一个学生不去时,想确认一下他是不是真的不去,就问:“XX,你不去吗?”XX回答说:“不,我不去。” 学生的回答显然是不合汉语习惯的。这不是语法形式或词语用法造成的偏误,而是其母语和汉语在对是非问句的应答“是”或“不”时的着眼点不同。汉语中回答是非问句时的“是”或“不”,是对提问者所说的话做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如对“你不去吗?”的肯定回答是:“对/是的,我不去。”否定回答是“不/谁说的,我去。”英语对是非问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不是针对对方,而是表达答话人自己“去”或者“不去”的意向。“去”则做肯定回答,“不去”则做否定回答,不考虑是否与问话者的语气相承。外国人用自己民族的思维习惯套用汉语,在回答“你不去吗?”时,就出现了以上的语用失误。 那么什么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的成因,即针对语用失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下面我们一一来进行分析。 1 语用失误概述 交际双方传递信息时,总是希望能够理想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希望交际对象能够理解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人们的言语活动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大部分言语行为能及时发出并取得预期结果,但也有不少言语行为在交际过程中不是被中止,就是受到挫折而未达到目的,造成语用失误。有关语用失误的研究也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对于语用失误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奥斯汀在其著作中有重要论述,他从分析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入手,找出失误的原因,然后对语用失误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关于言语行为成功的条件,他归纳出三大项六条。在此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的失误、不成功现象基本上归为两大类:卡壳和滥用。他的分析不能概括造成错综复杂的言语交际活动失误的全部情况,但不可否认,他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 2 语用失误的成因 人们的言语活动是丰富多变的,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也是类型繁多,原因各异。从整体上看,引起语用失误的原因可分为三个方面 1.母语的影响引起的失误 不同语言系统具有不同的规则和形式,在使用汉语时,留学生必须使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和表达形式。若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如英语与汉语,在书写形式、句式结构、语法规则等方面差异较大。所以,在使用汉语时,我们必须帮助留学生转变语言习惯,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然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使用规范的汉语表达形式,而是套用了母语的语言规则和形式,例如:“明天我要见面我的爸爸。”这样的句子。导致言语不规范,令人费解。 2.忽视语言语境引起的失误 有些学生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只记住了词汇、短语的表面意思,却不注重它们的内涵意义。在交际过程中,不区分其语境,仅凭其表面意思选词,导致词不达意。例如,有个韩国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下的语用失误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会导致语用失误的产生。语用失误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语境和文化背景 的不理解而导致的交际不成功或产生误解的情况。本文将浅析几种常见的跨文化交际语用 失误,并提供一些解决方案。 第一种语用失误是指通过语言中的词语或表达方式传递了错误的信息或产生了误解。 举例来说,某个国家的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可能会使用自己的习惯用语或俚语,而这些 用语在其他国家可能会被理解为侮辱性的言辞。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 了解目标文化的语言和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可能会引起误解的词语或表达方式。 第二种语用失误是指使用错误的非语言语言(非言语)导致交际不成功。非言语包括 面部表情、姿势、身体动作和空间关系等。不同文化对非言语的解读方式不同,如果不了 解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就有可能产生误解。举例来说,在某些国家,直接看别人的眼 睛可能被视为无礼或挑衅的行为,而在其他国家则被视为礼貌和尊重的表达方式。要避免 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并适应目标文化的非言语语境,避免不恰当的非言语行为。 第三种语用失误是指对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的不了解所导致的交际问题。每个文化都 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如果不了解这些规范,在跨文化交际中就容易出现问题。举 例来说,在某些文化中,直接表示拒绝可能被视为失礼,而在其他文化中,直接表达自己 的意见被视为诚实和坦率。为了避免这种语用失误,人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目标文化的价值 观和行为规范,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避免产生误解。 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个人需要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性和 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语言和行为可能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学习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 和语用规范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与当地人交流、阅读相关资料和参加跨文化培训来 实现。灵活性和适应性也是解决语用失误的关键要素。人们应该尝试适应目标文化的语境,并及时纠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以避免产生误解。 跨文化交际语用失误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了解和尊重目标文化的语境和习俗,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和跨文化敏感性,可以帮助人们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避免 语用失误的发生。

语用失误之浅析

语用失误之浅析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必然要受到一定社会规范的制约。所谓社会规范就是一定社会中人们的行为的准则,以及文化或社会期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社会规范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约束机制,它是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得到整个社会群体的认同的行为准则。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社会规范的存在,一切社会活动、社会的存在都是难以想象的。如果我们违反这些规则,根据违反程度的大小,我们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包括社会或群体的冷眼、非议、责难,甚至法律上的制裁等等。人们必须遵循其特定的社会规范,而且这种遵循是自动性的,是条件反射性的。 言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规范。如同人们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规范,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循其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言语使用规则,也就是社会语言规则。社会语言规则属于社会规范范畴,是社会规范的一部分。如同人们对社会规范的遵循是自动性的、条件性的,言语行为对社会语言规则的遵循也是自动性的和反射性的。 不同文化之间,由于社会规范存在差异,社会语言规则也必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普遍的,而且往往是巨大的。我们往往只注意到不同文化或不同言语社团之间在语言能力即语音、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却忽视了不同言语社团之间在语言使用或者说社会语言规则方面所存在的差异。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交际时常常失误或达不到预期目的,这种因为对基于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社会规范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的社会语言规则缺乏认识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故障,被语言学家们称为语用失误。 一、语用失误的提出 语用失误这个概念是英国语言学家Thomas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其内涵是“不能理解‘所说(词语)的含义’”,即交际中听话人不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义而没有做出恰当的反应。Thomas认为语用失误是导致跨文化交际故障的一个重要根源。因为语法错误只不过反映出说话人对第二语言掌握得不熟练,而语用失误往往被认为反映说话人的品质。本族语者对说话流利的非本族语者表现出的不礼貌或不友好,不归咎于语言使用不熟练,而是认为说话人粗野或有恶意。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用“你吃饭了吗?”(Have you eaten?)“你上哪儿去?”(Where are you going?)“你到哪儿去了?”(Where have you been?)等言语行为作为问候语。这些问候语对说英语的人来讲,会引起语用失误。当美国人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的时候会很气恼,认为这对他的隐私构成了威胁,他会觉得自己似乎是去一个他不应该去的地方。而“Have you eaten?”在某一特定场合可能会使美国人觉得说话人是在邀请他去吃饭,或者会使其感到莫名其妙。 二、语用失误的分类及产生原因.

语用偏误分析

语用偏误分析 以俄罗斯留学生为例分析语用偏误类型及其原因在日常教学或交流中,常常会有学生说出让我们觉得从语言结构上没有问题,但听起来别扭的话。例如,一名留学生来到办公室,在见到他的中国女教师后说的第一句话是“老师,你今天很性感”。从语言结构上说这句话毫无问题,但听到这句话的中国人都会感到有些尴尬或者别扭。因为虽然这不是一个错误的句子,但却是一个不合时宜的句子。原因在于“性感”这个词语在这个语境下的运用并不符合汉语交际的习惯。学生的原意是称赞老师的衣着或装扮,在这个场景下,如果要使用这个句子,按照汉语的习惯常用的词语是“漂亮”。但“性感”这个词往往是运用在较亲近的或同辈的人之间的,前面这个场景是在办公室,而交流的对象是自己的教师,按照汉语的交际习惯,我们会尽量避免这类的用语,而改用“你身体好吗”等类的说法。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学生语言规则运用上的错误,而是学生不了解汉语的交际习惯所造成的,如何在教学中纠正或避免此类现象,就是本文要考虑内容。 第一节语用偏误理论概述 一、关于语用的概念 语用即语言的运用,是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或者说是研究语言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在不同的言语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学科,我们称之为语用学。最早的语用学概念来源于符号学,莫里斯认为语言分为三个层面:句法、语义、语用。句法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是“符号与符号所指对象间的关系”而语用是“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形象地指出了语用的意义。 20 世纪50 年代末,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推动了语义学的发展,语义学是在语言系统内部研究语言的意义,即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内部的意义,这种意义是不受外界影响的。 1983年,首次提出了“语用失误”这一概念。所谓语用失误是指当说话人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翻译已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工具。汉英翻 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商务、文学、科技等各个领域 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语言差异和文化背景的不同, 汉英翻译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语用失误。语用失误 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因转换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原因,翻译者在表 达意思时使用了不当的语用方式,从而产生误解或甚至引起冲突。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 一、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是导致语用失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由于中文和英文 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翻译者在翻译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误解。比如,在汉语中,“讲究人情”的意思是人际关系更加重要,而在 英语中,“讲究人情”可能会被误译为重视礼仪和形式。此外,在 中文中,关注人物的身份和地位是较为常见的,而在英文中,则 更注重个体。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和习惯惯例来进 行翻译,才能更好地传达意思,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 二、语言差异 语言差异是造成语用失误的另一个因素。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 方式和语调、语气上都存在差异,这也就决定了汉英翻译过程中 容易出现语义差异。比如,在中文中,“听不懂”更强调的是个体

能力,而在英文中,“听不懂”则更可能是听到的信息不够明确。 此外,在英文中,虚词的使用比中文更为频繁。翻译时需要注意 虚词搭配和语境,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三、性别歧视 在翻译中,性别歧视也是常见的语用失误之一。由于两种语言 在语法和句式上的不同,翻译中可能会出现性别歧视的问题。例如,在英文中,“he”和“she”是常见的代词,但在中文中通常用“他”来代替这两种情况。因此,在翻译中,需要注意使用准确的代词 或者重新建立句子,避免性别歧视的出现。 四、语用规范 语用规范也是导致语用失误的一个方面。在中英两种语言中, 语用规范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thank you”和“you're welcome”是常用的礼貌用语,而在中文中则更加重视礼仪和形式。此外,各种场合和各种关系之间,用语和口气也要有所区别。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文字内容、场合、人物身份等方面 综合考虑,选择准确的语言和用语。 结语 总之,汉英翻译中的语用失误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结果。 为了减少这种失误的发生,在进行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

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

留学生成语偏误诱因分析词典篇 本文旨在分析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偏误的诱因,并探讨如何有效利用词典来避免这些偏误。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我们发现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容易出现多种偏误,而词典是避免偏误的重要工具。因此,本文将重点探讨如何充分发挥词典的作用,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成语。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成语偏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汉语成语具有言简意赅、意蕴深厚的特点,但对于留学生来说,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并非易事。本文通过收集留学生使用成语的语料,发现以下几种常见的偏误诱因: 语言环境: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往往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使用成语时出现偏误。 文化差异:成语往往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留学生因对中华文化不够了解,以致在运用成语时出现问题。 记忆错误: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记忆混淆或遗忘而导致的偏误。 针对以上偏误诱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语音:留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往往受到母语发音的影响,导致在朗读成语时出现发音错误。 词汇:留学生对汉语词汇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特别是对一词多义的词汇容易产生混淆。 语法:留学生对汉语语法规则的理解不够准确,使得在运用成语时出现语法错误。 为了有效避免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成语时出现偏误,我们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多查字典:留学生应养成查阅字典的习惯,以便准确掌握成语的发音、意义和用法。同时,字典还可以提供关于成语的例句和用法说明,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 加强语言表达训练:留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训练来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与母语为汉语的人进行交流,模仿正确的语言表达方式,逐渐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重视文化学习:留学生应加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成语。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关于不规范用字的调查报告作文及研究方法

关于不规范用字的调查报告作文及研究方法Improper word usage is a common issue that affects the clarit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written communication. 不规范用字是一种常见问题,会影响书面交流的清晰度和专业性。 From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 improper word usage can stem from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word meanings and proper grammatical usage.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规范用字可能源于对词义和正确语法使用的理解不足。 This can result in confusion for the reader and may even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s or misinterpretations of the intended message. 这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并且甚至会导致对原意的误解或错误理解。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improper word usage can impact the credibility and professionalism of the writer.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不规范用字可能会影响作者的可信度和专业性。

Readers may perceive the writer as careless or lacking in attention to detail, which can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overall impression of the communication. 读者可能会认为作者粗心或缺乏对细节的重视,这可能会对整体沟通的印象产生负面影响。 Additionally, improper word usage can diminish the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written message, as the focus may shift from the content to the language usage itself. 此外,不规范用字可能会削弱书面信息的影响力和有效性,因为注意力可能会从内容转移到语言使用上。 From a sociolinguistic perspective, improper word usage can also be influenced by cul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不规范用字也可能受到文化和社会因素的影响。 Different linguistic communities may have varying norms and standards for word usage, and individuals within these communities may struggle to adhere to these norms. 不同的语言社区可能对词语使用有不同的规范和标准,而社区内的个人可能会努力遵守这些规范。

的地得的错用成因及应对方法的作文

的地得的错用成因及应对方法的作文 The incorrect use of 的, 地, and 得 in Chinese writing is a common problem for many learners of the language. Inaccurate use of these three characters can lead to confusion and misunderstandings in communication. The causes of these mistakes can be attributed to several factors, and there are methods that learners can employ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在中文写作中,错误使用的、地、得是许多学习者常见的问题。不正确使用这三个字会导致沟通上的混淆和误解。这些错误的原因可以归因于几个因素,而学习者可以采取方法来克服这些难题。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misusing 的, 地, and 得 is the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pecific functions and meanings. 的 is a possessive particle, used to indicate possession or association, while 地 is an adverbial particle that is used before a verb to modify it. 得, on the other hand, is used after a verb to indicate possibility or capability. It is essential for learners to have a clear grasp of these functions in order to use them accurately in their writing and speech.

以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汉语多项定语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研究

以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汉语多项定语 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研究 1.引言 近年来,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汉语学习者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总体学习人数也大幅增加。汉语与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汉语多项定语语序是留学生,尤其是英语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难点,但多项定语在汉语中是经常使用的,学生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其中的规则和使用方法,会导致汉语表达内容不清晰,出现的偏误也时常成为学习汉语的阻碍。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其中出现的常见偏误,其出现的原因,以及这些偏误是否有迹可循,并在文章最后提出多项定语语序的教学建议。 汉英多项定语语序 在汉语中句子注重的是“意合”、“形似”,词语的排列组合自由灵动。汉语通常采用改变语序的方法来表达句子不同的语法意义。所以汉语和英语一样通过使用各种句子形态时态的变化来表达不同句子意思的语言不一样。大多数学者都将多项定语分为并列式多项定语、递加式多项定语和交错式多项定语。 (1)并列式多项定语 并列多层定语指的是多个定语在修饰同一中心语时,各个定语相互之间 是没有主次的,也没有任何的修饰关系,它们仅仅只是列在句子中间,仅对同一中心语起修饰作用。 例如:我的老师是个和蔼可亲、谨慎认真的人。 其中“和蔼可亲”和“谨慎认真”是并列修饰的多项定语。 (2)递加式多项定语

递加式多项定语中的各个定语会依次修饰其后的偏正结构。具有递加关系的 定语多为描写性定语和限制性定语。 例如:我喜欢咖啡馆里安静的环境。 其中“咖啡馆里”是限制性定语,“安静的”是描写性定语。它们就属于递 加式多项定语。 (3)交错式多项定语 交错式多项定语就是既包括并列关系也包括递加关系的多项定语,其排列顺序主要受这两种定语的规律制约。 在英语中,其内部形态变化比汉语丰富。因此,无论单词怎样排列,句子中 词汇的不同形态变化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语法结构和意义。 和汉语相比较,英语的多项定语有很多不同。汉语的定语多置于中心语之前,只有少数情况为了突出强调或修辞的需要,将定语后置,但是英语的定语后置情 况却比较普遍,英语前置的定语一般情况下以词为主,例如:an old Chinese book(一本旧的汉语书)。而作后置定语的语言单位既有词,也有短语和句子。 例如:I am a teacher who teaches Chinese and English.(我是一名教汉语 和英语的老师)。 在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上,汉语和英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遵循不同的排 列原则。 多项定语常见偏误及原因 首先在多项定语修饰中心语时,学生常出现中心语与多项定语之间的排列错误。这一现象主要是受母语背景的负迁移影响,既留学生在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中受到自己母语的语法规则,句法规则和语用习惯影响所产生的偏误。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汉字偏误。汉字偏误指的是外国留学生在 书写和使用汉字时,由于对汉语的语音和文字特点不熟悉,造成书写错误或用字不当的现象。一般来说,汉字偏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音形混淆、误用生僻字、误用汉字的笔画顺 序和结构特点、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等方面。下面将对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进行分析。 一、音形混淆 由于中文拼音和拉丁文拼音系统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常常在音形上出现混淆。例如, L和N音相近,容易混用“老”和“奶”,“里”和“你”等字。R和L音相似,容易混用“热”和“乐”,“荣”和“弄”,“鸭”和“压”等字。C和S音相似,容易混用“错”和“初”,“华”和“画”等字。棘手的是,有些汉字音形相同,但意义截然不同,如“洪”(大水)和“红”(颜色),“话”(谈话)和“化”(改变)等等。 二、误用生僻字 生僻字是文学语言中常见的用以表达特定含意的汉字,包括俗字和文言字等,不常用,难以记忆。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字时,常常误用生僻字。例如,“卜”字和“篷”字非常 相似,但意义却完全不同,外国留学生很容易把它们弄混,导致书写错误。此外,“弭” 字和“迷”字的读音非常接近,造成在写作时混淆。因此,在学习汉字时,应该注意生僻 字的学习和掌握,同时注意认清汉字的内涵意义和字形结构。 三、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 汉字是一种形音义的文字,它除了表达事物内涵,还有一定的书写规律。而且汉字在 笔画顺序和结构特点上与其他语言都不相同,因此外国留学生易出现误用汉字的笔画顺序 和结构特点的情况,比如“句”字和“既”字,以及“乙”和“飞” 等容易混淆的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字时,应该多加练习汉字书写,熟悉多种汉字的笔画顺序和结 构特点,从而确保汉字的准确书写。 四、误写同音字和异形字 汉语中有很多同音字和异形字,如“好”字和“号”字,容易混用或误写。外国留学 生在学习汉字时,需要认真学习汉字的同音异形规律,并加强对汉字的记忆和理解,特别 是要记忆并区分近义词和同音字,减少误写汉字的概率。

留学生汉语代词虚指使用偏误现象分析

留学生汉语代词虚指使用偏误现象分析 一、偏误分析 (一)偏误分析理论 20 世纪70 年代是偏误分析的鼎盛时期,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对偏误分析研究最早的是科德,他认为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目的语的轨迹,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平。偏误分析的心理学基础是认知理论,语言学基础是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 (二)留学生运用代词虚指的常见偏误现象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常出现一些偏误现象,代词虚指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一类偏误。如: 1.一位留学生与中国朋友一同步行去超市,突然从后面来了一位骑着自行车飞奔的小伙子,车速之快险些撞到了留学生,中国朋友很生气,说了句“什么人啊!”这时留学生回答说:“我不认识他。”两人面面相觑了半天才明白是这个留学生不知道中国朋友说的“什么人啊”不是具体的寻问句,而是对那个没礼貌骑车人的指责。 2.一位美国留学生第一次见到自己汉语老师的夫人,于是夸赞自己老师的夫人非常漂亮,老师的夫人回答“哪里,哪里”,美国留学生迟疑了一会儿,说:“ every where ”。从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留学生在面对代词虚指问题时出现了理解上的偏误。在现代汉语

中,结合具体的语境,“什么人啊”有时具有明显的指责意义,而例(1)中的留学生没能掌握代词虚指的实际用法,以为是他的朋友在向他提问,因此两人面面相觑; 而在例(2)中,汉语中的“哪里,哪里”是用它的否定用法以表示谦虚的意思,由于美国朋友没懂这层意思,因此闹出这种笑话。再如: 3.皮特:昨天我给你打电话了。李强:谁让你给我打电话的,那 时我正在开会。 皮特:没有人让我给你打呀,我只是想问问你要不要一起喝咖啡。 皮特理解李强回答的意思是“让自己打电话的人是谁?” 这里的“谁”对应的是“ wh6‘,但实际上李强的意思是皮特不应该在那个时候给他打电话。 4.皮特:你好,我能进来吗?李强:你怎么又来了。皮特:走来 的。 皮特理解为“李强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这里的“怎 么”对应的是“ hoW',但从目的语使用者的角度考虑,李强的意思是他觉得皮特来的次数有点多。 5.李强:这部小说太好了,我要看他一个通宵 皮特:他是谁?要看谁一晚上啊? 皮特不理解代词“他”的虚指,因此将“他”理解为具体的某个人,形成了偏误。 二、偏误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