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易混字辨析

高考易混字辨析.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分”和“份”】

分,读fèn时,一般有三个意思:
一是成分,如:水分,养分等;
二是指职责或权限的限度,如:本分、过分、恰如其分等;
三是指情分、情谊,如:看在老朋友的分上,原谅他这一次吧。

份,只有一个读音fèn,也有三个意思:
一是指整体里的一部分,如:股份;
二是作量词用,例如,一份报纸;
三是用在“省、县、年、月”后面,表示划分的单位,如“七月份”。

①他的愿望纯属非份之想。
②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两个“份”,哪一个对,哪一个错呢?
这样看来,前面两句中,第一句中的“非份”应改为“非分”,第②句“省份”是对的。
另外,还需要注意分辨下面两组词的区别。

1.分子和份子

“分子”有两个读音,
读fēnzǐ时,是数学和物理上的两个名词
读fènzǐ时,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人,如:知识分子、积极分子等。

“份子”读轻声(fènzi),多指集体送礼时各人分摊的钱,如:凑份子。

2.成分和成份,身分和身份

一般情况下,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但从汉字规范的角度出发,现在多写作 “成分”,“身份”。




【“俱”与“具”】
 百废俱兴,也作百废具兴,也说百废俱举。
 俱,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现指全、都之意。
 具,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现有用具、才能、具有、办、陈述等多层含义。在古文献中,“具”通“俱”,作全都、都讲。

【“渡”与“度”】
度、渡是古今字,先有“度”,后有“渡”。在“渡”之前,凡是表示“过”的意思,一概用“度”;“渡”出现后,“度”的任务有所分化,其中“济”即渡水这一义项,由“渡”承担。但在实际使用中,分工并不严密,“度”仍可用渡水,如《汉书贾谊传》“犹度江河亡维楫”;“渡”则不限于渡水,如《史记高祖本纪》:“淮阴已受命东,未渡平原。”
在现代汉语中,度、渡逐渐形成的分工是“度”的对象是时间,如度日、度假、光阴虚度;“渡”的对象是空间,如渡河、渡江、渡过难关。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是自然而然的,非度

不可的,比如你不想度周末也得度周末;而“渡”则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船就不能渡河,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
“度”,如“度时光、度蜜月、欢度国庆、虚度年华”。“渡”是“通过”,指不容易的时光,这种时光有“江河险阻”的意味,如“渡过困难时期、渡过今后关键的几年”。后面有“过”,用“渡”的比较多,但是还是要看表示什么意思,“度过暑假”的“度”指一般的“过”,所以不用“渡”。此外,佛教术语“度人、超度”里,不用“渡”。

【“作”与“做”】

1.“作”多用于具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成语一般用“作”而很少用“做”。
工作、寻欢作乐。
“做”多用于具有口头语色彩的词语。
做鬼、做媒、做梦。
这种情况与“作”出于文言,起源很早,而“做”出于北方白话,起源很晚有关。即使是一些后起的词语,如果具有书面语色彩,也多用“作”而不用“做”。

2.“作”表示的动作性不强,意义比较抽象;作弊、作恶、恶作剧。
“做”表示的动作性强,意义比较具体。做饭、做手势。

3.后面是双音节动词时,多用“作”;作报告、作比较、作变动。
后面是双音节名词时,多用“做”。做工程、做功课、做家务。
此外,与后面带“作”的词语搭配,一般用“做”,而不再用“作”。例如:做作、做作业、做动作、做工作、做作文等。


“藉”是杂乱的意思,常用词是“狼藉”,可解作乱七八糟。比如,“杯盘狼藉”是形容吃饭之后,酒杯碗筷和吃剩的东西乱七八糟摆放的样子。“声名狼藉”是形容人的名声极坏,名誉扫地,乱七八糟。
“藉”字还可同“借”通用,解作借。不过,千万注意,就算在内地已将“藉”简化成“借”字了,也不可将“声名狼藉”和“杯盘狼藉”两个成语中的“藉”字代替。因为,简化的是做利用、假托或借用讲解的“藉”,并非所有“藉”字。“藉”字的用法,除了作乱七八糟或借用解之外,还可解释为垫衬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
“籍”则不同了,它本是书籍典册之“籍”。古代因为竹简成书,所以用竹字头,不可以草字头代之。由于很多事情是以册籍来记录的,如出生户籍,从古至今都是在出生地的政府机构登记造册。
因此,人们在填写一些个人基本资料时,通常“籍贯”栏目,是指出生或从父母的本来一贯户口登记造册地。若错成“藉贯”,无法理解。

【“藉”和“籍”】
“藉”是杂乱的意思,常用词是“狼藉”,可解作乱七八糟。
“藉”字还可同“借”通用,解作借。
“藉”字的用法,

除了作乱七八糟或借用解之外,还可解释为垫衬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


“籍”则不同了,它本是书籍典册之“籍”。古代因为竹简成书,所以用竹字头,不可以草字头代之。由于很多事情是以册籍来记录的,如出生户籍,从古至今都是在出生地的政府机构登记造册。
因此,人们在填写一些个人基本资料时,通常“籍贯”栏目,是指出生或从父母的本来一贯户口登记造册地。若错成“藉贯”,无法理解。
由此又衍生出“国籍”、“学籍”、“党籍”等等,如果把“学籍”写成“学藉”那不是自言学了个乱七八糟?

【“融”、“熔”、“溶”】
 “融”字指某物本身消融,不靠其他溶液去“溶”它,也不必烧烤它“熔”它,比如常说“春雪易融”,北方冬末雪后能见到春雪消融景色,那雪就是这么个“融”法。它还有调和的意思,因此“融洽”、“水乳交融”便容易理解了。“通融”则是通达调和、解成变通。
有个成语是“融会贯通”,是融合种事理彻底领悟之意。做生意的“融资”当指变通取得资金了。
理在大家都在关心亚洲金融风暴,“金融”之“融”不是各种意思了,要讲成“流通”。
“金融”简单说是金钱流通,说详细些是指货币发行、回笼;贷款发放、回放;存款和提取;外币汇兑往来等等多种流通。
所以,它一出问题真是不得了!
“熔”和“溶”字不同,它们在把固态化作液态时不是本身“消融”,前者“火”字边,当然靠烧烤完成,如“熔化”铁块、“熔解”铝锭、石头的“熔点”、金属的“熔炼”等;后者三点“水”偏旁,是用水或溶液将固态就液态了,如把盐放在汤中“溶化”、糖“溶解”在牛奶里、酒精是樟脑的好“溶剂”等。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

【“棺木”和“灵柩”】
 一则内地简讯,写某某个体户发财兴旺之后,要光宗耀祖,于是将逝去的祖辈,全部换了上好的“灵柩”,重新安葬……简讯将棺木错写成“灵柩”,令人愕然。
这涉及到“棺木”和“灵柩”两词,意义没有弄清。它们最根本的区别是,前者只是一副为装殓死人用的空棺材,而后者是已经装入死者尸体的棺木,不可乱用。如若去买一个“灵柩”,等一说买来一个有尸体的棺木,就是再财大气粗是暴发户,大概也不会做这种蠢事吧!
中国人自古对棺木便十分讲究。多数以木制棺材,原因在于木性柔和,先人逝去之后,睡在里面会逸舒适。木以柔中有刚,可抗湿热,拒寒水,死者不受虫蚁泥水侵害。是故,不大见有铁棺、石棺,只是在木头上作文章,毛泽东的水晶棺是个

特例。
以前,北方之达官贵人过世,乘的棺木有杉木十三圆打成,亦即用十三个年轮的杉木,精工细作而成。有人避讳“棺”字。对外称“材”。还有讲究的,则在棺外加“椁”。
其实,“椁”者,是套在棺木外的一个大棺材。用意不外乎是更坚固耐久,防虫、水之外可防盗贼。“材”和“椁”一旦用了,才成“灵柩”。
灵柩入土,生乾安慰,死者安枕。火葬盛行之后,棺木的讲究渐被淡忘。难怪那个体户去买灵柩呢。

【“刺”和“剌”】
 “刺”和“剌”写法酷似,只差一横,意思完全不同。“刺杀”之刺,左边不是“束”,字不要封口;用刀“剌开”之“剌”左边是个“束”字,必须封口。
这两个字,稍微不注意就会写错。要想记住它们,只要注意,凡是偏旁封口写为“束”的,大多都是La音,比如,“剌开”、“喇叭”、“辣椒”、“疤瘌”等。而不是“束”或字偏旁的,亦即不封口的,读为“次”音,或由此衍出的磨擦音较重的字音,比如,“刺”、“策”、“棘”(读“戟”音)等。
有人将“棘手”一词读为“刺手”或是“辣手”,全属错读。将“棘”字看作是“刺”或“辣”了。“棘”本意是指丛生的小枣树,“棘手”是像手伸进了小枣树丛一样刺得难受,比喻事情难办。若错成“刺手”,则比喻意味全无。因此务必看清再读。
“刺”字比“剌”字用处多而广。大家熟知的刺杀、刺客、刺刀、刺配、刺探、刺激、刺绣、刺耳、刺痒、寒风刺骨……都是。
古代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自律苦读故事流传甚广,注意此处不是“刺骨”,而是“刺股”。“股”乃大腿,是说苏秦用锥刺大腿防止困倦。“刺”还作尖利之骨解,我们说鱼骨,中文应写“鱼刺”。
中文口语有“刺儿头”说法,专指不讲理说话带刺儿之人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