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的思索

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的思索
论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现状与改革的思索

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划分是市规划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在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权转变是随着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而进行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财政权和政管理权,使地方政府获得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转变。如上海在率先建立起“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模式后,一度成为其它大城市学习的榜样,然而实践的结果表明上海模式在配套改革措施不完善的前提下,有许多值得反省的地方。至此,规划界对规划管理权限的下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目前,规划界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有两种倾向:一种认为城市规划管理权应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因为“一放就乱”;而另一种则认为为了鼓励区县的积极性,应将城市规划管理权分散到区县级规划分局,因为“一收就死”。孰是孰非,很难简单界定。近年来一些城市在城市规划管理集权与分权模式上的实践也表明了集权和分权各有其优缺点。集权有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但难以调动各区积极性;反之,分权虽有利于各方工作热情的提高,却不利于城市规划的统一管理,造成各区为追求自身利益进行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市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减弱等一系列新的问题。此外,由于缺乏在较为宏观的区域层次上的城市规划管理权限,使城市规划对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协调显得软弱无力。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就成为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对于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划分,我们需研究的并不是简单的集权或者分权,而是哪些权力宜于集中,哪些权力宜于分散,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集权的成分应多一点,何时又需要较多的分权。

一、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回顾 1、解放以后至1980年代中期 (集中统一阶段)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业待兴,为了适应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逐步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机构,以统一管理城市建设工作。此后,中国的城市建设工作进入了统一领导、按规划进行建设的新阶段。文革时期,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受到严重干扰,规划管理工作一度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城市规划管理机构恢复建立,规划管理工作得到了加强。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基本上沿用了集中统一的规划管理模式。 2、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期(局部下放阶段) 1980年代中至1993年,很多城市采取了由局部试点到逐步放权的措施,主动赋予了区一级比较大的规划管理权力,调动了地区的积极性,推动了城市建设的发展。如在“开放浦东”的战略实施后,为了加快上海市的经济发展,上海市政府率先赋予区、县政府部分计划、财政自主权,以调动基层政府的积极性,包括规划管理权限在内的建设管理权限也逐

步下放。 3、1990年代初期以后(普遍分散阶段) 1993年至今,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展开的机构改革,特别是随着财税体制改革的铺开,市、区两级规划管理的行政权也随之分开.区级享受了空前的规划管理权。以上海为代表的一批大城市已先后建立起“两级政府,两(三)级管理”的规划管理体系,并以法规文件的形式规定下来。

二、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体制的几种模式从规划管理权限的角度来划分,我国大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模式:1、北京模式北京采用高度集中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北京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是北京市的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由原首都城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合并而成。主要职能是规划研究、规划审批和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委负责编制;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集中在市规委管理;规划区内的较小面积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组织编制,但区规划局无规划审批权,需报市规委审批;区规划局负责檐口在4米以下或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下的建筑的审批;建设项目的批后管理是市规委在审批建设工程后,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附件》及建设工程总平面图转至区规划局,由区规划局进行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工作。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 2、上海模式上海模式的特点为规划管理权高度分散。1980年代末期,配合中央向地方“放权让利”式的改革,上海市政府向区、县政府下放计划、财政自主权,包括城市规划管理权也随之下放。权限下放后,除少数重要地段的建设项目许可申请须由市规划局批准外,大多数土地开发、房屋建设项目的许可申请(即“一书二证”)由区、县部门批准。同时,一般地区的详细规划也由区、县政府组织编制,报市规划局批准。但总体规划、分区规划、重要地段的详细规划、全市性的道路、交通、市政设施规划的编制和审批仍集中在市规划局管理。区县规划分局人事任免由区县政府决定,市规划局对其无人事干预权;对区县政府批准的“一书二证”也不具体干预,只在特殊情况下经行政复议程序行使否决。 3 、深圳模式深圳市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采用分级垂直管理模式。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分为市局(规划处、城市设计处)——分局(规划科)——国土所(规划建管室),共有5个规划国土分局和 38个国土所。市局的派出机构受市规划局和区政府的双重领导。业务上受市局直接领导,区政府予以配合。干部实行垂直管理,即分局的主要领导由市局提名,征求区里意见后,由市任命。三级垂直管理体系的设立对深圳市城市规划管理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下一级是上一级的派出机构,这样既保证了规划管理落实的快捷和规划成果层层落实不走样,又利于规划管理与城市具体各地段的实际情况相协调,不发生太大的冲突,

保证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有利于将规划思想、内容等迅速宣传到城市各个角落。 4、广州模式广州市采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虽类似于上海模式,但规划管理权的分散程度却远不及上海。1998年,广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方案。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区规划分局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和市规划局双重领导,即区实施行政领导,市局实施业务领导。在统一规划审批、统一管理法规、统一业务领导的原则下,明确市、区两级城市规划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发展区分区规划、市发展地区控制性规划,由市规划局负责编制;辖区内的区属单位小区详细规划、建制镇(村)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负责编制,报市规划局审批;根据市、区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的区属小区和一般地区建设项目的修建性详细规划,由区规划分局审批;此外,区分局可审批辖区内除国道、省道、铁路和规划宽度40米以上的主干道临街建筑及重点地段外的各类建设工程。区分局审批的规划、用地、报建和查处违法建设案必须在7天内报市规划局备案。如有违反规划法规和要求,市规划局有权随时否决,区规划分局必须重新审定。上述四种具有典型意义的规划管理模式实践的结果,北京由于绝大多数的管理业务集中在市规委,而管理人员严重不足,使规划管理已滞后于城市建设的发展;上海各区的城市建设在得到空前发展的同时,因规划管理权力过度分散所带来的种种弊病也日益显露出来;深圳的规划管理模式是迄今为止较为成功的模式;广州的规划管理权虽较多地集中在市级管理机构,但由于区规划局主要是对区政府而非市归划局负责,因此在城市规划执行和实施的推进上也存在一系列矛盾。当然,规划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并不仅仅由于规划管理系统内部的缺陷,而更多地受到来自于系统以外的压力,这非本文研究的范围,故不展开讨论。

三、规划管理权限划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1、规划管理权过度集中带来的问题 (1) 降低城市规划决策质量和城市管理效率如城市规划管理权过分集中于市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那么各区、街道发生的问题需经过层层请求汇报后再作决策,则不仅影响决策的正确性,而且影响决策的及时性。往往由于多环节的传递需要延误一定的时间,从而可能导致决策迟缓,无法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如大量的违章建设屡禁不止就是典型的说明。市局因管理人员有限而管不过来,区局和街道又因缺乏管理权限和责任而难以管理。此外,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极为复杂,很难想象,管理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权限过度集中的结果,无疑会使市级规划管理部门限于日常事务而失去宏观管理的能力,又因疲于应付,顾此失彼,而难逃官僚主义之虞。 (2) 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的工作热情城市规划管理权的过度集中,将降低区级、街道规划管理部门

的工作热情,使他们只是被动地、机械地执行上级部门的命令,长此以往,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会逐渐磨灭,造成城市管理效率下降,这对城市建设的推进极为不利。 (3)不利于推进城市规划管理民主化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原则是公平、公开和公正。它要求管理公开化、民主化,而过度集权必然导致封闭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由于透明度低,极易受到行政干预“长官意志”的影响并滋生腐败等现象,不符合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方向。 2、规划管理权过度分散带来的问题 (1) 重局部,轻整体,城市整体调控能力下降。受局部利益的驱动,一些区不能有效地树立全市规划“一张图”的全局观念,缺乏长远与近期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往往不能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总体规划的各项指标,难以落实到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上,地区规划的控制要素,在具体操作中,又屡有突破。这种情况下如果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不能对其建设采取有效的控制,将会导致城市建设的政策不能很好地贯彻,使城市建设出现混乱无序的局面。如土地批租,如果各区规划局都有权力颁发“两证一书”,将使市政府难以控制年度土地批租总量。 (2)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一些城市的区、县政府拥有财政自主权,同时也具有了投资的主动权。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为繁荣本区(县)的经济,往往不顾自身在城市中的定位,争项目、争中心,引起建设规模的不合理攀比,造成摊子过大、布局过散、项目趋同,浪费土地资源,难以发挥集约效应。如广州市某区在城市中的定位为具有旧城风貌的风景旅游区,但为了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却盲目模仿其它新区,建设科技工业园,由于发展基础薄弱,不但难以形成规模,而且污染了环境,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再如根据上海产业结构转变的战略要求,上海全市工业用地应保持在300—500km2的水平,但区、县、乡镇三级工业用地规划总量已达700多km2,这样势必会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无序竞争、环境污染等问题。 (3) 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环境效益,造成城市环境质量的下降。由于土地开发是各区集聚财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区开发中,往往容易出现追求高容量开发的倾向。不仅使总体发展战略中降低中心容量及人口密度、疏解市中心功能的目标难以落实,还造成部分地区城市综合环境质量下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4)区与区之间缺乏相互协调的机制。由于目前缺乏区与区之间相互协调的机制,使各区的经济活动和城市建设难以发挥合力,产生最大效益。在区与区分界线之间的矛盾尤其突出,在边界部分的项目安排、土地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市政基础设施安排等都发生一定程度的不协调。

四、新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权限转变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的数量和规模均有较大的增长。根据世界入居中心的预言,21世纪初世界将有50%

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而我国的城市化水平预测也表明,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到50%,我国将基本完成向现代化的、开放的工业和城市社会的转型。在城市时代即将来临之际,我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将进一步深化,相应地,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也面临着新的变化:1、城市之间的合作增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交流与竞争。面临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处于世界城市体系中较低等级的我国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协同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不容乐观的是,目前在我国,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与对立代替了合作。行政壁垒林立,条块分割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造成城市产业结构的雷同、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明显恶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使得各行政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绝少来往并缺少统一协调。有些城市在地域上已基本连成一片(如珠江三角洲的广州、南海、佛山),而规划管理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仍是各自为政,对城市之间的协作无能为力。为更好地迎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现阶段必须加强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分工和协作,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资金、技术等在区域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相应地,有必要建立跨城市、跨区域的城市规划管理协调机构,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布局、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统一管理。2、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兴起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使得公众根本不可能参与城市规划。自1984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政府将生产管理权下放给了企业。而迄今为止所说的权力下放,也仅在政府内部的上下级之间进行,社区、公众还远没有享受到城市规划的管理权力。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而政府在住宅建设、公用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上的投资却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城市社会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的要求。将部分城市建设权和规划管理权下放给社区和公众,建立他们参与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和途径,对促进城市社会、环境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城市时代对城市规划管理的权限转变提出的新的要求。

五、深化城市规划管理权限改革,建构科学的规划管理体制 1、确定规划管理权限划分的依据。 (1) 城市规模大小城市规模大小是决定是否下放城市规划管理权的重要依据之一。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所特有的统一性,在城市规模不大、市规划局有足够的人力进行规划管理时,将规划管理权集中在市级规划管理部门是适宜的;但对于人口、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区的人口用地规模已达到大城市的标准,在此情况下,应将部分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街道)城市规划管理机构。 (2)规划管理对象的属性

城市规划管理的对象具有宏观和微观双重属性,它面向的既有宏观层面的城市整体,也有微观层面的具体规划项目或某一项建设工程。宏观层面的规划管理无疑应由市级规划管理部门乃至城市政府来执行,但这并不等于微观层面的规划管理就要由区规划分局或区政府来进行,因为城市规划所审核的每一项规划或者每一个建设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城市的布局、结构等产生影响。因此,根据这种影响程度来划分市、区的规划管理权限,应属较科学的作法,但由于单项规划或建设工程对城市造成的影响较难界定,目前一些城市根据地段的重要程度来划分规划管理权限。市规划局管理重点地段,非重点地段则由区规划局管理,但这种划分方法目前存在不少问题。如对土地供应的管理,就决不能将非重点地段的土地供应权下放给区规划局,否则将会造成全市土地供应的失控、无序局面。因此,笔者建议,根据不同种类规划管理权限的特点,可采取不同措施,如土地供应管理权、规划编制的审批权等在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的今天绝对不能下放,而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监督检查权和行政处罚权、限额面积之内的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权可适当下放等。 (3)规划管理的依据由规划管理部门组织编制的各层次城市规划是规划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虽已建立起较完善的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编制体系,但规划编制的内容和方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规划编制落后于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不紧密;操作性差,不能适应规划管理的要求;规划成果法律地位不高,在实施中经常被随意改动等。因此,现阶段亟需对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体系进行改革:一是对现行规划编制内容的改革。总体规划阶段要加强对城市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战略的研究,详细规划特别是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在全面、综合地分析地区社会、经济等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指标。二是要建立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规划控制体系。对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用地等进行刚性的严格控制,而对商业、房地产业等具有明显市场特征的行为进行弹性的引导与控制。三是要加强规划成果的法制化。城市规划管理是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因此会常常同区县的地方利益发生冲突,因此,它不但要承受来自于规划管理对象的压力,会受到区县政府的影响。要保证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变形,抵制住各方面因素的冲击,就必须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文件,保证规划成果的法律地位。目前应尽快建立分级准确、严密的法规性的城市规划文本体系。深圳法定图则的实践是对规划成果法制化的有益探索。(4) 规划管理权限下放的时机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规划管理形式也是不相同的。在规划管理起步时期,宜采取规划管理权高度集中的模式;在已具备了一定的规划管理经验,但规划法制建设尚不完善,区规划局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的阶段,可将部分管理权下放,但不宜采用高度分散的模式。到城市规划的法制建设相当完善且公众的规划法制意识

普遍加强的阶段,则不仅仅涉及到规划管理权下放给区规划分局的问题,社区、公众将更多地参与到规划管理中来,如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建立起相当完善的社区、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 2、强化跨城市、跨区域的规划管理权限。为加强城市与城市之间在区域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问题上的合作,有必要进一步扩展现有城市规划管理宏观调控的职能。借鉴国际上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可从以下几种管理方式中进行选择:一是在各行政区划政府的上一级建立更大的规划委员会或政府机构来统一管理城市和区域内的各种规划与开发事宜;二是区域内的各个地方政府进行横向合作,建立跨地区的专门委员会以协调和处理区域内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控制等规划和建设问题;三是建立跨行业或跨系统的规划委员会来综合处理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诸多的复杂问题;四是在规划立法中,应有相应的条款规定国土与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在哪些层次、方面必须发生交叉、衔接与协调,以保证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在规划编制与管理中得到有效的体现。 3、建立完善的法规政策,规范规划管理权。这里所指的法规应包括各级城市规划管理机构规划管理权限的划分,相应的责、权、利及监督体制的建立等。其次要补充涉及全局利益的有关规定,减弱各区重近期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效应,加强市级机构对区与区交界处项目的审批,规划协调的规定等。最后,必须严格按照已批准的规划进行管理,以此来限定各级部门、官员的自由裁量权限,既使是由上级机关或领导批准,也应保持高度透明,以便于公众监督。 4、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应按照“职权和事权相统一,责任和权力相统一”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市、区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的主要职责,在明确职能定位的前提下,市级规划管理部门应进一步下放涉及具体行政行为的管理事项,并将相关的人、财、物一并给区。此外,要坚持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市管理运作。街道作为一级准政府,必须赋予一定的监督管理权,使之可以行使属地管理的权力。同时,区级规划管理部门要下放管理人员、管理经费和管理设备。 5、加强区(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人才配备。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给区级机构规划管理人才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各区规划管理机构很难在短时期内依靠自己建立起一支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积累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管理队伍,难以适应量大面广的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因此,目前必须尽快充实区(包括街道)规划管理机构的技术力量并加强培训,使之尽快熟悉规划管理业务。此外,改变目前我国多数大城市中存在的区级规划管理机构负责人仅由区政府任命的作法,而应借鉴深圳经验,由市规划局与区政府双重任命。 6、建立社区、公众及其它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

机制。随着我国城市规划法制建设的演进,大城市规划管理权力的下放将不可避免。为了使规划管理权限下放带来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就必须建立社会各界对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现阶段较为有效的作法是建健全人大、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的监督制度。他们可定期听取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对城市规划实施情况的汇报,及时督促规划管理部门查处和整改存在问题,保证规划部门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另外应特别强调的是,应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机制。通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管理权限的下放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可能性,行政主管部门与公众的接触面增大,能广泛吸取尽量多调动公众信息,同时也可更快捷地对公众信息作出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防止腐败的滋生。总之,权力下放必须有相应的社会制约机制。结语从国际大趋势来看,分权和精简(decentralization and down—sizing)已逐渐成为一股潮流。在中国,对管理权力下放日益增长的要求,也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更为广泛的进程的一部分,按照施蒂格勒和奥茨的分权定理,使服务适合于地方的愿望能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信息成本)、提高效率和激励地方经济发展,但权力下放的成本和收益因不同环境而异。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规划管理权力下放的配套法规政策和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区(街道)规划管理机构也缺乏足够的人才储备,其结果不仅不能保证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反而可能导致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下降。比较我国大城市现行规划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深圳分级垂直管理体制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较好的榜样,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但我们对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探索决不能仅仅停留于此,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城市之间合作的加强及社区、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的呼声日益高涨,如何协调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区域之间的规划管理并理顺各级规划管理机构与社区、公众的关系,建立适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规划管理体制,是每位规划师尤其是规划管理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现状分析 摘要: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深化,使得企业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已经不能有效 适应当前发展需求,所以现代化的管理就比较重要,这对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有 着促进作用,而加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关键词:企业管理;现代化;现状 1 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及特征分析 1.1企业管理现代化内涵分析 企业发展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着愈来愈大的竞争,所以在管理的现代化 方面就显得比较重要,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就是通过对管理科学以及计算机技术 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企业实施的管理。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理解有着几种不同 的概念,首先这是发展变化的动态概念,是在生产力及科学技术下企业经营管理 所达到的水平,是随着时间及空间变化进行发展的。 1.2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特征分析 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主要就是对经营决策的突出,将管 理的重心放在经营上,而经营的重心则是在决策上。另外在后发效应上也比较显著,这和我国的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进程是有着一致性的。而在区域差异性 大的特征也有着显著的呈现,在管理创新和企业机制以及体制的变革交替上也有 着重要呈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也是交替进行的,现代化的管理是以人为本为 重要的管理理念,对员工的教育比较重视。 2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成就 2.1企业经营思想发生了深刻变化 (1)客户导向的市场观念已经基本建立。企业普遍重视市场调查和客户关系 管理,重视商品质量和售后服务;(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意识增强。企业 盈利意识、理财意识、成本意识大大增强;(3)机遇和风险意识初步确立。为 了加快企业发展,企业比较重视机遇的利用;(4)社会责任意识开始建立。企 业开始反思自己的经营目的和价值观,单纯盈利的观点开始得到修正;(5)以 人为本的观念得到强化。企业不仅注意调动员工生产积极性,而且开始倡导与员 工共同发展。 2.2企业制度改革和组织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1)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公众公司形成规模。中国单一的国有和 集体所有产权制度向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转变,更多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转制为股份 制企业;(2)大中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初步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已经按照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基本完成公司化改造,初步建立起公司治理构架;(3)风险管理体制构架初步形成,从信用管理体系上避免了财务丑闻以及屡屡发生的 风险损失;(4)组织发展取得进展,企业不断改进管理组织,提高效率。 2.3战略管理初显成效 (1)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战略规划日益清晰。企业成为自主经营主体以后, 战略意识普遍增强,普遍制定了长远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根据前15届国家级 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的统计,企业战略方面的创新成果越来越多,经营战略 实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2)逐步适应国际化竞争,中国企业勇于“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战略取得初步成效;(3)积极运用现代竞争策略。中国企业充分发挥 成本优势,并逐步提高商品性价比,赢得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观念深入人心,盲 目多元化有所遏制,市场细分、业务集中、价值链延伸广泛开展;(4)重视创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doc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企业失败的原因很多,但重要的一条却是缺乏战略管理。由于缺乏战略管理,使其在战略决策上接连失误。透视我们很多企业,甚至很多企业集团,虽然有战略管理的机构,或由于主要领导人不注重战略管理,或由于战略管理班子自身存在问题,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但企业永远做不大也做不强。 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所回答的经营管理问题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确定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的宗旨和使命相吻合。从企业经营管理的角度看,企业发展战略并不神秘,战略是一种思想、一种思维方法,也是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较长远和整体的计划规划,与我们通常说的企业长远规划差不离。 一、企业将来发展的方向; 二、企业将来需要实现的目标; 三、企业现在和将来应该从事的业务; 四、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于预定的时间内实现设定的目标; 五、在预定的时间内,企业将变成什么样子; 六、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 七、风险应该如何加以控制; 八、企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 中国企业常见战略管理问题分析 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整体水平低下,对战略管理的价值认识不够、战略决策的随意性大、盲目追求市场热点,主要类型和表现为如下:

A类型:缺乏长远发展规划,战略变化频繁; B类型:战略决策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 C类型:对市场和竞争环境的认识和分析盲目,缺乏量化的客观分析; D类型:盲目追逐市场热点,企业投资过度多元化; E类型:企业战略计划流于书面报告,没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 F类型:企业战略计划难以得到中高层的有力支持,也没有具体的行动计划。 中国企业的战略制定方式 一、领导层授意,自上而下逐级制定 一般由企业高层领导者讨论并授意秘书或办公室人员草拟整个企业的战略,然后逐级再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要求发展这个战略。这一方式的优点是,领导层重视战略,有时间可以集中精力去思考战略方向。 二、领导层建立制定战略方案的业务单位 由设立企业的、具有一定权威的、赋予平衡各业务部门权力的“企业最高参谋部门”负责制定,或者由企业的规划部门负责制定。其好处是,业务班子,熟悉本企业情况,了解领导意图。 三、以战略事业单位为核心制定战略 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高层管理对各战略事业单位先不给予任何指导,而要求各事业单位提交战略计划。高层领导只加以检查与平衡,然后确认。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各战略事业单位受到的束缚较小,可根据所在事业领域的特点制定出切合实际、有利于竞争的计划。 四、企业与咨询公司合作进行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英国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一些城市尤其是一些大中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城市病。因此,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借鉴发达国家在城市治理和城市规划管理的经验,吸取国际城市的教训,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实际,扬长避短,做到科学规划与管理,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英国是近代较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19世纪下半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和海外贸易国,拥有全球最大规模的商船队和海军,最多的海外投资。由于工业化和经济的发达使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因此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达使城市发展与实践具有悠久的历史。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深刻影响,并结合本国及世界相关的城市规划理论,形成了具有英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框架。英国城市规划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不断完善和丰富的动态过程。 (一)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石:完备的法律和制度 法律和制度是规划管理的基石。英国的第一部规划法是1909年颁布的《住房城镇规划法》,这一法规颁布之后,不断进行完善、修改,同时英国也不断颁布一些相关的法规,

如规划督察与申请程序、土地权法、环境报告、规划义务、总体政策申请的决策主要根据规划法等,同时也有中央政府的干预,中央政府颁布的“规划政策指导纲要”最主要是提供地方政府在规划的审批过程中要考虑的政策、法规和要素。对于每一个规划项目的决策权在地方议会,地方议会一般要听取规划局、规划局长或专业人员的意见再做决定。对于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规划局有权不予批准。因此英国的规划编制、审批与法规紧密相连,最大限度地避免规划的人为干预。从规模编制的立法到规划审批的依法都体现了这一点。 (二)规划体制一大特色:“规划督察” “规划督察”是英国规划体制中的一大特色,规划督察署是一个非常有权力的机构,是规划的“警察”。如果地方规划审批中,开发商向地方政府申请的规划项目遭到拒绝,开发商可以向规划督察署提出申诉,规划督察署将举办听证会,政府和开发商双方派人到会进行举证辩论、最后由规划督察署根据规划法、规划政策指导纲要等政策法规作出决定。它的决定就是最终决定,不能再上诉。因而,规划督察署的权力是相当大的,它独立于政府之外,对规划审批实施进行监督,以避免规划管理口门和政府在规划项目审批中出错或者失误。 (三)专业规划师:高素质的全才

关于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关于我市城市管理工作现状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众所周知,现代化意义上的城市管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文物保护、公用事业等广义的市政管理,同时也包括以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要的消费经济领域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城市经济繁荣发达、市民生活舒适顺利和城市环境整洁优美。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牢固确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城市管理作为高起点推进城市化的重要工作和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制定政策,创新体制,加大投入,落实举措,基本实现了从小城管到大城管、从重突击到重长效、从重单一到重综合、从重载体到重机制、从单兵作战到“块抓条保”的转变,城市长效管理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前沿阵地,杭州市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急剧扩张,城市化进程也不断加快,但一系列的城市管理问题相继出现,各种制约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因此,在社会体制转型、建设重于管理的倾向较大、城市产业和非城市产业交叉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城市管理工作已成为迫切之需。 一、目前的基本情况 为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整体形象,我市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发展、创新、稳定、为民”的要求,健全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整合和优化城市管理资源,全面推行依法管理、严格管理、标准管理、群众管理,着力解决城市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得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一)城市管理体制逐步形成 城市管理体制是确保城市管理过程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载体和保证,也是支撑城市管理系统的骨架支柱。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城市管理体制主要包括:城市管理的机构及其职能体制、领导体制、市区街道的层级管理体制等,其核心是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 在探索和建立新的城市管理体制方面,市委、市政府以转变职能为切入口,优化城市管理内部结构,明确了规划、建设、管理的职能分配框架,努力解决以往城市中普遍存在的“轻

城市规划课题研究范文

城市规划课题研究 1.城市规划失效分析与研究【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TU984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失效平衡论规划措施 摘要:世界的城市规划史,也是优秀的规划理念的发展史。在城市的演进和历史的洗涤中,规划的理念也得到了不断地完善,优秀的规划为城市的发展、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美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正是优秀规划理念的贯穿,使得城市面貌日益完美。论文从规划效用和规划的理念的概念入手,首先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提出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提出城市规划的效用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规划法应选择平衡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最后提出了规划失效的改进之道一基于不确定性的城市规划改进方向,包括1、认识论层面—确立不确定性城市规划思想。 2、方法论层面一探索不确定性的规划方法。 3、行动措施层面一基于不确定性的规划行动措施。 2. 转型时期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建构【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TU984.2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管理市场经济体制管理职能城市规划法规摘要:伴随199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市场化”政策的实施,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研究方日益重视,但有关研究多侧重城市规划管理的某一方面,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研究在城市规划界少有涉及。本文试图在已有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建构问题进行探讨。论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以及城市规划管理职能的内涵、作用与意义;指出城市规划管理目标主要有:(1)强化城市规划管理职能,(2)在确保城市发展效率的同时达到社会公平,(3)改进城市规划管理效能;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内涵及构成,即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法律法规体系、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组织系统、城市规划管理运作系统等四个子系统;最后提出适应我国城市规划管理职能与目标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的目标。其次,对自建国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管理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并分别就城市规划管理实践中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制、城市规划管理的运作机制、城市规划管理法规体系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行政地位不高;(2)规划编制、决策、执行“一家言”;(3)规划行政管理中条块分割;(4)政府的规划管理职能在不少城市受到削弱。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建构的初步设想,并对构成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管理组织系统、城市规划运作机制、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等子系统提出具体构建要求,如城市规划管理体系运行机制的建构主要包括城市规划编制机制的建构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建构,其中城市规划编制机制的建构主要有:(1)规划编制机构的市场化与规划研究建构的建立(2)建立严格的规划法定审批决策程序(3)规划编制的检讨和动态更新(4)公众参与规划。 3.生态城市规划中环境艺术设计的研究【查看全文】【打包下载】 分类号:X321 TU984

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我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更加适应了市场经济的模式。但是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起点低,发展中遇到了很多问题,阻碍企业的前进。此时企业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我国的企业管理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本文通过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展开讨论。 1.1 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陈旧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契机成立和发展起来的。他们大部分是白手起家,从一个小作坊发展成有规范制度的现代企业。他们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事事亲力亲为,当作坊成为企业之后,他们依旧习惯于所谓的家长制管理,习惯让自己的家人亲戚成为这个企业的管理层。于是我们经常看的一种现象就是,财务、人事、销售、宣传等部门的负责人都是自己家人。当企业做一个决定的时候,往往不是从企业的宏观利益来考虑,而是从每个人的私利来盘算。这就势必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优秀人才在企业的发展。容易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企业的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2 企业管理规划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很多制度都是浮于表面,各个企业互相抄袭,缺少适合自己企业的管理制度,毫无创新能力。国内很多企业不会主动做长远规划,对企业的未来和产品做出长远的研判。大部分企业只会被动做出应对,而这种应对往往是滞后的。 1.3 企业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性管理人才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创业团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专业的高水平人才,但企业缺乏专业性高水平管理人才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这样的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有些企业的薪酬体系有问题,很多的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待遇和付出、知识储备不成正比。他们的价值也无法体现,二是国内的很多企业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成熟,甚至没有。很多企业都是临时抱佛脚,或去挖其它公司的技术人才,这样人才的流动性较大,对企业的归属感不足。不过很多企业管理层已经有了这种意识,开始注重专业性管理人才的储备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规划工作也越来越重要。合理的城乡规划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且可以长期为市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也逐渐形成了相应的管理体制。然而,相对而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比较短,还缺乏相应的经验。这样的历史问题导致了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缺乏专业人才、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分析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于当前的城乡规划能有所助益。 【关键词】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概述 城市系统的长远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城乡规划作为基础。而为了更好地进行城乡规划,就需要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所谓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是指由相应的城乡规划管理机构、管理机制、管理分工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形成的体系。该体系的顺利落实能够有效地保障城乡规划质量,能够建设良好的、宜人的城市生态系统。合理完善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能够有效地确保在城市建设中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 紊地进行。如对于不同层面的建设规划的活动的审批的规定

能够使得不同部门之间权责分明,工作井井有条。然而,在我国当前城市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因为我国的相应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本文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规划的进行,从分析城乡规划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的研究对于提高当前我国的城市建设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2、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中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专业的城乡规划管理人才 城乡规划管理需要社会相关的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个方面的管理与审批工作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我国的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建设起步非常晚,受到传统管理方式的影响,我国的很多部门严重缺乏专业的人才。很多单位不重视管理体制建设,认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其实就是简单的流程式的审批工作。这种意识的存在使得部门领导不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同时,我国的高校当前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城乡规划专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综合学科。很多高校虽然建立了相应的学科,但是在学科教育与课程设置方面,严重缺乏经验。很多单位原来的与之相关的岗位管理人员大多缺乏城乡规 划专业知识,不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 2.2城乡规划管理的社会监督体制不完善 城市建设项目一般属于大型的项目,其有效运作依赖于

企业管理现状

企业管理现状 . 随来争着信息时代的到~中小企时的生存和时 时中小企时而言~信息化无时作时时略时境时生了根本性的时化。 手段时是时时手段~均已在企时时时中时时着时足时重的作用。时合我目前的情国国来看~改革时放以~我的中小企时得到了迅速时展。到来国2006年底~我中国小企时量超时数4200万家。时些中小企时存在着一定的普遍特征,时金不是十分雄厚~管理不是非常完善~信息化基时普遍时差~面时着常激烈的市时时异争国个体。中小企时是民时时的重要时成部分~是一富有活力的时时群。4200多万中小企时~占全企时时的国数99%以上~时造的最时时品和服时价时相于当国内生时时时的60%左右。提供了75%以上的城时就时时位。吸时了80%有企时下时 人时国时时了再就时。不时如此~中小企时时正在成时我技时时新的生力时。国65%的时明时利、75%以上的企时技时时新、80%以上的新时品时时~都是由中小企时完成的。 中小企时不时时时新时展~直接时系整民时时的可持时时展。中小企时是我断个国国 国将构民时时的基本时元~时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有效的推时时时时时整和时时时化升时~促时形成民时时信息化~时建时社主时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时国会国;推时中小企时信息化是促时我时时增时~建立和时社的重要手段国会;是时时我工时跨越式时展国 的必由之路;普及中小企时信息化是增强时合时力的强大基时时力~同时也争 与

将学会构数有效的促时大生就时~提升企时管理水平~时化社人力时源时。有据时示~在时去5年~美超时国33%的时时增时自信息化的拉时~超时了其他任何来 行时。时此~我时立了“家中小企时信息化推时工程”~由家时展和改革国国国 委时、信息时时部和时院信息时三部委共同时时时施~旨在时一步推时中小企时信会国 息化建时~助中小企时提升信息技时时用水平和时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技时时帮 步~增强市时时力~促时中小企时和非公有制时时持时、健康时展。争 中央时院高度重时中小企时的时展。《党国2006?2020年家信息化时展时略》国 指出~要制定和时布中小企时信息化时展指南~分时指时~时时扶持~建时面向中小企时的公共信息服时平台~促时中小企时时展活多时的时子商时活时。灵中首次中小企时信息化抽时时时时果时示~中国国80.4%的中小企时具有互时网接入能力~其中44.2%的企时已时互时用于企时信息化。艾瑞咨时更时时,将网2007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时用的交易时到达6975时元~同比增时60%。且时言并,未来5年~中小企时时子商时交易时保持将50%左右的高速增时率。 前中小企时信息化具有时和深刻的容~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一重要当广内个 方面。如何用信息技时增强企时的管理和技时时新能力~如何制定企时信息化运 时展时略提升企时的核心时力~如何把信息化系时融入日常的管理工作时企来争 时时效益~是信息化建时者时所面时的重要时时。来

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

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之我见 指导老师:牟凤云 专业:资环 姓名:蓝忠志

摘要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众多城市的大力发展使得城市规划管理也显得越发重要,但是在这其中传统的城市规划原理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主要粗浅地探讨了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现状所出现的体制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然后就所提出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对策建议

目录 前言 (4) 2.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4) 3.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5) 4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6) 4.1我国城市规模规划的现状 (6) 4.1我国的城市规划方法现状 (6) 5.城市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7) 5.1管理体制的不顺、部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 (7) 5.2缺乏有效监督检查 (7) 5.3公众参与度及法律保障不足 (7) 5.4从业人员的问题 (8) 5.5运行机制为单一的单向模式 (8) 6.对城市管理的对策的一些建议 (9) 6.1 健全规划的管理体制 (9) 6.2加强监督机制 (9) 6.3设立公民参与制度以及完善法律制度 (9) 6.4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素质 (10) 6.5完善机制,推动审批改革 (10) 7.结语 (11) 8.参考文献 (11)

前言 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论从速度还是规模上,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城市规划管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以及城市规划制度创新的问题渐已成为了一个焦点和热点的问题,需要研究者对全国城市规划工作的整体发展状况和态势、当下的问题和成因、政策的走向和趋势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很显然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所以要改变城市规划管理的被动状况,科学有效地编制城市规划、实施规划管理、真正确立城乡空间规划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有地位,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目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进行总结,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推动城市规划工作的改革。 2.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和城市规划实施管理。城市规划编制管理主要是组织城市规划的编制,征求并综合协调各方面的意见,规划成果的质量把关、申报和管理。城市规划审批管理主要是对城市规划文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城市规划管理就是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对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实施行政审查,批准、核发“一书两证”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城市规划行政许可的内容是否符合已批准的规划,以及城市内的建设项目是否符合规划许可的内容进行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的行政管理活动,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系统性、实践性、科学性很强的技术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关系着城市规划能否顺利实施。规划部门通过规划行政权履行规划管理职能,以保障城市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拥有依法干预城市开发的权力。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是对城市建设活动施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中日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比较 班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号:11125931 姓名:李晓贝 【摘要】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城市规划简史、以及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体系,总结日本综合规划的优点与中国规划工作的不足,从而得到日本规划对于中国规划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规划法规行政运作优点不足启示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brief history of Japanese urban planning, and 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al systems, summarizes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ed planning in Japan and China's lack of planning, planning for the Chinese to the Japanese plan of revelation,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Keyword:Planning regulations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 advantage Inadequate revelation 一.日本城市规划体系概述 1. 规划立法简史 在日本近现代城市规划立法的历史上,曾经有3次重要的立法活动。 1.1 1888年《东京市区改正条例》 背景:在历史上,日本曾经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7~10世纪的日本京城依照了中国都城的方格网和里坊制。明治维新(1868年)以后,日本越来越多地受到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引入了资本主义制度。与西方国家一样,工业化进程导致城市人口激增,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如住房紧缺、交通拥挤、疾病蔓延和火灾频繁)。 内容:重点是保障作为城市骨架的道路桥梁、公园、给排水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意义:它的颁布是日本城市规划立法的一个里程碑,代表着日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从此走上法制化道路。 1.2 1919年《城市规划法》 背景:《东京市区改正条例》颁布后的30年中,日本的城市有了较大的发展,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对城市规划立法的需求日趋表面化。而《东京市区改正条例》已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内容:在城市规划编制审定程序、机构、城市规划实施项目的实施体系等方面继承了《东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 中国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尤其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年,中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许多优秀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独特风格,当然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的出现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许多观念上的冲击。如果仔细研究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时,可以发现以下六类主要隐患,这要求在企业高层在以后的企业管理过程中多加注意。下面就是jy135网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的六大隐患的经验,希望能够帮到大家。觉得有用的朋友可以分享给更多人哦! 1、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强 许多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也没有一套规范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多数企业是被动反应型的,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由经营者制定新的措施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随着其 他企业新管理制度的采用而加以仿效,却很少顾及新制度与原有制度之间的逻辑关系及新制度是否适应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等等。其结果或者是管理制度之间的系统性不强,或者由于淮 桔北枳,只是东施效颦而已。这一点,在许多中国企业推行 IS09000标准时便暴露的非常明显。 2、企业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 许多中国企业忽略了企业家永续经营的最终目标,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者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规模的增长;也有的企业 虽然制定了战略目标,但由于战略目标的不切实际,很幸易 变成一纸空文,或者造成企业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陷入多元化经营的陷阶。已经有一些企业经营者开始反思企业的战略目

标,力争克服头脑发热或目光短浅的问题,逐步延长中国企 业的平均生命周期,不单纯追求规模,而是在市场竞争中塑造强者的形象。不仅仅是做大,而是图强; 我们需要的是长期 发展,不是短期效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矛盾解析) 3、顾客导向还是企业导向 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开始以市场的变化、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经营策略的指南针,但大多数企业仍安于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这种企业导向的直接结果是 以我为主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不一定能够保证生产出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能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也无法转化为企业创造的价值。按照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的观点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创造顾客。那些不断跟踪顾客需求变化的企业已经在市场竞争中尝到了甜头,畅销的产品不仅为企业直接创造了价值,还建立了最可宝贵的顾客的品牌忠诚度。 4、人治还是法治 从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评选出各种头衔的企业家,从 国家大奖到省市地区的小奖。因此中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多地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当然其领导风格与个性也对他所管理的 企业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经营者,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经营者本人的领导权威影响极大(影响力如何),在一些企业中,甚至到 了对其决策无人置疑的程度,而这从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因为没有人可以永远正确。虽然在目前的环境条件下,这种集权和独裁在许多时候是有效的,但面对未来多 变复杂的环境人治将很难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和在竞争中获胜。人治色彩的浓厚,也是中国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一个重要 原因。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发展当务之急),在企

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的若干建议

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思考的若干建议 周建军 (上海市宝山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局长、高级规划师) 提要: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规划现行管理体制问题和关系的分析,指出了现行规划管理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依法行政的需要,提出了必须加快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管理体制、体制制约、体制改革 1、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概述 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是一种由城市规划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管理方式的确定和管理机制的运用等综合起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是否合理,是城市规划功能是否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是实现城市规划目标的重要保障之一。城市规划法赋予了各级人民政府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主管相应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工作,并赋予了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具有城市规划编制权、审批权和总体规划的调整权、行政处罚权、复议裁决权等十种权,这就从法律上对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提出了要求,即从国家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建制市、县人民政府都要层层建立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行政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为了使我国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使它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有必要对现行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这种改革,要在充分调查我国城市规

划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目标就是使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能符合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更好地发挥它在城市建设中的引导与控制作用。 2、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城市规划事业突飞猛进,无论其地位还是作用,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和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工作又将进入一个崭新时期。面对经济体制的转轨、面对跨世纪城市发展,城市规划管理必将面临新的挑战。为此很有必要从宏观层面对我国城市规划管理的体制现状进行较客观地估价,才有可能为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奠定基础,也只有摸清现状,并将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放在我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之下,方可能建构一套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模式。 城市规划管理实质上是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没有科学的健全的城市管理措施,城市规划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要把城市建设按照城市规划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开展起来,发挥各种建设的作用,必须建立和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央政府多次提出城市政府要把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好,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效益,而管理工作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是龙头”等,都说明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地位与作用。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长期以来,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体制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2.1、城市规划管理体制不顺,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文章】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

【文章】英国城市规划史上的三个重要报告2011年01月12日23:56:43 针对地区性衰退问题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英国政府的最初设想是给予这些存在严重问题的特殊地区直接提供政府援助。1936年,英格兰特别地区专员斯图尔特爵士给议会的报告中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建议。他认为伦敦工业的增长主要不是客观的经济因素,而是由于可以由政府的行动来改变的主观原因。他认为政府不仅要帮助衰退地区,从正面引导工厂迁往那里,而且要限制在伦敦建厂。 这种看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反响,并促使政府采取行动。1941---1947年间,在政府的组织下,集中地出现了一批委员会的工作成果和报告文件。这些官方报告,针对城市发展的各个专门方向向政府提出建议,构成了战后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体系的基础。从此,现代城市规划越来越趋向于一种政策行为,与传统规划中的“设计方案”明显有别。 巴罗报告(Barlow Report) 巴罗委员会在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史上占有级其重要的地位。该委员会的工作导致1945年至1952年战后英国规划机构的建立,而巴罗委员会的成员阿伯克伦比则是战后英国规划体系的缔造者。 巴罗委员会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的贡献在于:它把国家、区域问

题和大城镇集聚区的物质环境状况联系起来,并认为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巴罗委员会首先调查工业和人口地理分布的原因以及未来各种影响因素可能的变化;其次,该报告认为把工业和人口集中在大的中心地区,将在社会经济和战略上造成缺陷。在这里,巴罗委员会已经把产业、人口在国家(区域)范围分布的问题与区域问题联系起来。巴罗委员会的报告表明,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巴罗报告分析了这种趋势的原因,它指出,这种工业增长和方式主要是由于“结构效应”的现象,即繁荣地区的增长几乎完全可以归因于它们较为有利的工业结构。只要这些地区的工业达到全国工业的平均增长率,就可以带动全区域的增长。而衰退地区由于基础工业下降得太快,使整个区域继续衰退。为此,有必要做更大的努力来维持经济的稳定。 巴罗报告分析认为,19世纪的工业曾经从接近燃料和原料供应地转向接近通航水域,但是由于20世纪的工业对这些因素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其吸引力正在减弱,工业将被引向它的主要市场。在进行工业布局时,这就趋向于把工业分布在非常大的人口中心,在那里有多种多样的劳动技能和专业服务,而这些都是小工业城镇所缺乏的。 但是,如果这种公布方式继续持续下去,必将促使新工业逐步远离传统工业中心,使大量的人口和社会资本闲置在那里。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高嫄珺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高嫄珺 发表时间:2019-07-17T16:45:39.1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2期作者:高嫄珺[导读] 摘要: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其作用发挥中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身份证号:41108119890512XXXX 摘要: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在其作用发挥中与城市未来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当前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挑战和机遇,采取合理对策完善城市规划建设,推动城市的建设发展。 关键词:城市规划;现状问题;提高对策;发展趋势引言城市化建设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及幸福感建设的国家事业,不仅能够提升国内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还能助力国家经济进步与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因此加强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而随着城市规划研究的不断加深,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人文化的城市环境是未来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但由于本人自身经验及视野有 限,本文并未设计城市规划的具体实践,存在内容上的局限性,还需要更多城市过规划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本文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1城市规划的原则 1.1城市规划应当遵循自然 城市在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体量,城市的体量是长度、宽度和高度的三维空间。如果在规划人口不到20万的小城市的时候,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影响下,城市规划的面积必然不能太大。因此,不应当规划一些大型的商贸和商厦等,一定要遵循城市自身的发展特点,遵循城市美学,尊重自然环境,彰显城市规划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此外,除了城市体量之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对于城市当中一些古代的建筑、河流以及大树等要妥善保护,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个性,丰富城市的内涵。因为每一个城市的地理位置都是不同的,在气候上也存在差异。因此,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一定要顺应当地的地势特点,将城市的美与当地的环境相融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1.2遵循“道主景从”的规划原则 城市主干道主要的作用是交通,不管是生活性质还是交通性质的城市主干道都不能改变城市主干道的性质。当前,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比较时兴景观风光大道,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道主景从”的城市规划原则。部分城市的城市主干道规划上还是侧重于营造城市景观,绿地占据的比例过高。甚至个别城市规划的绿地比重达到50%,这无疑是混肴了城市主干道规划与城市绿色规划,使得城市规划中“道主景从”的原则被本末倒置。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城市主干道的交通作用应当突出出来,针对当地的特点,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辅助景观规划。不能单纯地追求景观大道的美丽,做好人车分流与快车道与慢车道的分离。 1.3城市规划应当注重保护环境 在城市规划过程当中,缺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当前城市自然地理时空失去平衡的一个主要因素。为了改善这种问题,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规划建设。通过制定科学的规划目标,提出城市环境规划治理的相关措施,明确城市规划的湿地系统以及历史文化功能区和水源保护区等生态地区,严格控制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2城市规划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在城市工业发展中,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一些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约明显,厂矿企业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对城市及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甚至危害到周边生态系统。而城市中人口更加密集,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集中,其中产生的大量生产生活废弃物,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并不断降低其承载能力,比如北方严重的雾霾、沙尘暴等恶劣天气,都对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都会造成了严重影响。 2.2缺乏合理的规划管理实施手段 规划即法,根据《城乡规划法》,各级各类规划须经依法审批才能用于指导建设,以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因涉及各方团体利益的博弈,未批先建、边建设边规划、先建设后规划等现象屡禁不止,超容积率建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其次是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划管理使得城市规划落实不到位,现在大多数城市规划管理的执法权都移交给了行政执法局,规划管理的日常工作大部分又仍留在规划主管部门,多头管理、以罚代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大多数城市在规划管理方面执法力量和水平又不足,难以有效发挥其管理作用。 3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的对策 3.1城市规划各部门进行沟通 相关部门在开展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需要各个部门之间做好沟通的工作,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能够顺利地开展每一项细节的工作内容。为了确保城市的规划工作可以得到有效的实施,城市规划部门提前需要提交相关的材料和规划计划,得到审批之后才可以开展建设工程。土地监管部门应当加大城市建设的监管力度,经过详细分析之后,在法律法规的许可下,政府之间的各个部门相互配合,加大对城市规划的监管力度,争取在实施的时候能够按照方案进行。城市的规划方案将会影响整个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政府在对方案进行审批的时候需要了解城市现有的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在经过综合协调规划的前提之下开展相关工作,让城市建设工作获得充分的保障。 3.2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为了满足城市迅速发展的步伐,相关部门需要对开发商加大监管力度,在城市建设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能够有效执行。(1)要先修路,让关键道路能够四通八达,将整个城市连接起来,同时明确城市中每一个区域的功能,将功能进行优化升级;(2)要加大城市绿化的进程,在确保绿色植物面积的同时提高绿化档次,优化配置结构,将植物、山水等结合起来,让居民在城市中也能感受到大自然,小区也要重视绿化,提高各项绿化的档次。城市在改造后需要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和道路的需求,确保整个城市更加美观,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广场的面积,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城市服务,增加各项娱乐设施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来这里安家落户,让城市的规划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