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百分数的理解》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教学难点是体会百分数、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在教学中本人主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归纳整理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升学习水平,并充分体会到百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是紧密相连的。其次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我大量地结合具体的生活素材,以学生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多种教学形式,吸引并激发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但是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总觉得还欠缺什么,须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有针对性组织教学,使学学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本节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让学生经历新知表现的过程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有趣的情境里,引导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把生活原型转化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为此,在课前我还布置学生去生活中收集一些百分数,所以课上让学生实行了交流。有些学生找到了衣服商标上的百分数,如100%羊毛;97.4%棉;葡萄汁70%等。为了协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我请学生们同桌之间先互相说说收集到的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然后再请几位学生全班交流,应该说课堂上的学习氛围较好,学生们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百分数体会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使用,也能更好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而且

为了让学生真实体会百分数产生的由来,在课始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三位篮球明星王治郅、姚明、易建联来到我们学习百分数的课堂,创设情境,围绕究竟谁是投篮王这个学生十分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新课。并引起学生的争论,产生认知冲突,最终得出要比较谁的投篮命中率高仅仅知道投中次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投篮的总个数。最后来比较他们投中的个数占投篮总个数的百分之几,因为要比较三个分数的大小必须通分,而它们的公分母又刚好是100,自不过然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百分数的好处,明白了“生活中有了分数,为什么还要使用百分数”。尤其是“在比较哪个投篮水平高?”时,学生在经历了分数的不便后,体会到了使用百分数的优越性,感悟了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索的快乐,充分体现让学生参与经历数学知识的表现过程,了解新知产生的由来,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对知识的理解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儿童具有好奇、好问、好动的特点,具有探究的天性。这种宝贵的天性只有通过教师恰当的引导才能使之转化为数学探究的热爱和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足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实践中亲自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比较“究竟谁是投篮王”这个问题入手,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通过观察、分析、讨论、计算,一步一步

由光知道“每人投中数”到还需要“投篮总数”再到“两数实行比较”,由分数的不便到把分数变成分母相同,再到产生需要百分数解决,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灌输式的讲授,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自己探索发现百分数的意义,保证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历了百分数的产生以及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让学生经历使用知识的过程

“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理解,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重视知识的发展过程外,更应着眼于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强调的是要学生经历使用知识的过程,体验到数学应用的价值。

我在教学中,通过一个个精心设计的练习,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经历了观察、分析、概括和归纳等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巩固了以前学过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人教版品德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2课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 1 不能忘记的屈辱 学习目标: ⒈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 ⒉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⒊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 ⒋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 第一课时 活动一:破碎的山河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⒈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一个国家也是如此。我们的祖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看看它的成长。(播放短片) ⒉我们的祖国曾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版图,(展示地图)但是他们有些被强行租借,有的被列强强取豪夺,四散飘零。仔细观察,从图中香港、澳门的名称中(放大此地图片名称),你发现了什么? ⒊都是特别行政区。 ⒋是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国土,为什么称为特别行政区呢?因为它们都曾被英国和葡萄牙所占领。在著名的鸦片战争中,我们的国家更是受到了外来国家严重的侵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回家搜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请大家互相讨论。 ⒌学生互相讨论。首先,让大家先要弄清楚鸦片战争发动的原因,然后再互相集中其所带来的伤害。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大家补充完整自己的资料,如:分别有那些国家,进行划分,再在每个国家下方写出其所做出的侵略。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不同的形式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⒍在同学互相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在此过程中,可以将问题更深入的讨论,比如:“我们的国家还有被强占或租借的地方”让学生知道,国土曾因为许多不平等条约而被瓜分,中华民族饱受侵略者的欺辱和蹂躏。 ⒎在班级交流基础上,让一些学生阐述自己对此的看法。 活动二被掠走的中国国宝 ⒈师:我们的国土被外国列强所瓜分,随着他们的铁蹄的践踏,许多珍贵的、世间罕见的国宝也被他们所掠夺,说说你所知道的事件。 ⒉在学生所讲事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2页的图片对比,让他们从真实的图片中感受当时列强的可耻行为。从而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教材第33页的问题,为什么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夺走我们的国宝呢? ⒊联系现在,国家花重金从国外买回了许多国宝,说说当你看到被掠夺的国宝,需要花重金买回时,你的感受和心情怎样? ⒋小组讨论。 ⒌作业设计: ⑴将自己所搜集的关于国土被瓜分的资料,制成图表 ⑵写篇小作文,谈谈自己对于祖国所受侵略的看法,感受。 第二课时 活动三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5.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是沪科版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分别学习了运动和力,第五章主要学习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是动力学的内容。关于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这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基础,同时由于本学期前几章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所以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能够运用分析力的知识来对运动情况进行分析,这也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对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考虑从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看似矛盾的两个实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进而按照历史的线索共同学习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对该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得到的结论。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是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我主要采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实验,进而分小组讨论分析,最后得到结论,纠正错误观念。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学生“为什么小球在实验中不能上升到与释放位置的相同高度”,进一步思考如果斜面水平放置,小球在水平面滚动时会不会加速或减速,进而得出小球会匀速直线运动下去,从而证明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力是使物体加速或者减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还通过flash演示理想斜面小球的运动轨迹,进一步加强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深化对理想斜面实验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领悟。最后通过观看现实中的冰壶在冰面的运动,来体会物体在不受外力情况下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一方面体现了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的特性,也就是惯性,另一方面提出了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1)关于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主要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物体在不受外力的情况下的状态是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运动状态会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体现出来就是速度发生变化,因此在这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列举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关于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部分同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这是一篇关于仿生学的课文,课文开篇以科学家从鱼儿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引出了“可以说,鱼儿是人类的‘老师’”;接着,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具体地说明了:“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最后,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呼应开头,点题作结.全文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起探索自然的愿望。目标预设: 1、学习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人类从生物的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 2、通过自读课文、小组合作等方式知道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 3、通过读信息,让学生知道更多的人类“老师”的例子,开阔他们的视野。 4、探求人类以生物为师的其它事例,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文中“流线体”、“薄壳结构”等科学术语。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此,本节课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通过了解人类运用仿生学进行创造的实例——流线体、薄壳结构,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学生创造发明提供有益的启示,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设计思路: 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系总分总结构,第三、四、五自然段为课文的重点。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及课后第5题的提示,教学本文,可按如下思路展开 1、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2、抓住重点,精读感悟; 3、总结学法,自主合作学习四-六段 4、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4、总结本课,鼓励创造。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读熟课文,初步了解人类的老师是谁,并掌握生字新词。第二教时: 一、复习导入

百分数的认识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提高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概念 1、谈话导入 师:昨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篮球比赛,老师从中抽取三位同学的投篮情况,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位同学中谁的投篮水平最高 生1:吴天是的投篮水平最高,因为他的投中次数最多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生2:还要看投篮次数 生3:看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计算三位同学的投中次数各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3、学生汇报: 吴启文:7÷10=7/10=70/100 吴天是:17÷20=17/20=85/100

吴志强:21÷25=21/25=84/100 4、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 师:为什么要通分呢? 生:把它们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就容易比较了 5、初步认识百分数 师:像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换种表示的方法(百分数)师:在写的时候,先写分子,再写百分号,两个小圆圈不要写得太大了,以免和分子混淆 6、学生读百分数 7、学生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用百分数便于进行比较,那关于百分数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百分数是什么? 生2:什么时候要用到百分数? 生3:百分数是谁发明的? 生4: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 …… 师:太棒了!一点点时间我们就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着重来研究百分数的意义,其它的问题下节课再来研究 二、丰富感知、加深认识 1、生活中的百分数 (1)教师展示、完成调查记录单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 3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_16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爱国志士为了拯救中国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付出的巨大代价,帮助学生树立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唤起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深化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2.能力目标: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历史信息。 3知识目标:知道为了人民的解放和祖国的富强,许多革命先辈不断探索拯救中国的革命道路;知道一些影响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知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越的斗争,取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伟大胜利。 二、教学重点 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了解革命先辈为人民解放和祖国富强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英勇斗争。 三、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中国革命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敬佩爱国志士,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培养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民族责任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周恩来资料,感动中国视频,侵华图片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点明主题

师:孩子们,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史》曾这样说道: 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爱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师: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学习、勤奋读书的民族。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孩子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生:周恩来 (二)看国之人——与恩来同行 (1)简介周恩来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2)感受中华不振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路过外国租界地,想进去看看,可是他的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直到后来一次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然后在一次修身课上,魏校长问到学生,“你们为什么而读书?”12岁小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到底曾经是怎样的中华不振,让周恩来小小年纪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我们一起一起去看看那些背后的故事看看。 (三)体国之难——走进背后的故事 (1)看一看国之难 (播放图片,音乐)当时,我们国家正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 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

小学人类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小学人类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小学人类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法:以读代讲法、引导点拔法、指导朗读法。 学法:朗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自学法、自读自悟。 课前准备:电脑多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课件1封面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指名回答)课件2提问 板书:种种生物 二、精读指导

(一)学习七、二、一自然段。 1、(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课件3句子出示第七自然段,指名读。 (1)这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指名交流。(从种种生物知道了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 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指名读,齐读。 (2)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课件4(第二自然段)出示:为什么呢( 何止一种)鼓励。 (3)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4)不同的句子,都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分别在课文的一前一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呢?课件前后呼应 过渡: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鱼类是人类的老师)鼓励。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1)学生自由读、划。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设计课件5 (3)齐读第一自然段。

百分数的认识(1)

《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百分数《百分数的认识》第64—66页。 (一)教材分析: 《百分数的认识》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第六单元“百分数”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是百分数认识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认识百分数,会正确读写百分数。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异同,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分数,又有别于一般分数。因此教材在设计上注重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以足球比赛中谁来罚点球这一具体情境导入,让学生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多种形式与方法来感悟学习百分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然后再以形式多样的习题来巩固学生的认知。教材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引领学生逐步认识百分数。充分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各种能力的培养。(二)学生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在四年级与五年级已学过了小数、分数的相关知识。对于将分母不同的分数如何进行通分已掌握的相当熟练。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百分数,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白百分数表示的意义。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 ①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②练习题中关于百分数填空的活用部分。 4.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以自主探究为主,通过比或计算看哪种棋类获奖情况最好,使学生认识百分数会读、写百分数、并通过搜集有关百分数的信息,最后归纳概括出什么是百分数。并通过应用进一步理解百分数。 (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法;知道百分数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应用非常广泛。能够正确读写百分数。弄清分数百分数的异同。会用百分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使学生能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求知欲,并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和读法、写法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课前搜集的如商品标签、包装盒上的百分数等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一)1、探究意义及写法: (1)你们喜欢参加课外活动吗?你们参加了学校俱乐部的哪些课外活动?看来咱们学校的课外活动真是丰富多彩!老师还知道俱乐部里学棋类的同学都参加了比赛,有些人还获了奖呢。你们看: 信息一:⑴围棋获奖的有7人, ⑵跳棋获奖的有17人, ⑶象棋获奖的有18人, 你觉得什么棋获奖情况最好呢?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2019-2020学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I)卷

2019-2020学年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I)卷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清政府被迫签下的丧权辱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 2 . 辛亥革命的领导人是() A.毛泽东B.孙中山C.李大钊 3 . 到1835年中国已有()万人吸食鸦片。 A.100B.200C.300D.400 4 . “振兴中华”这个影响深远的口号,是()第一次提出的。 A.孙中山B.李大钊C.周恩来 5 .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留下了铁的证据是()。 A.鸦片战争B.圆明园的毁灭C.人民生活在困苦中 6 . 以下哪一时间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正式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 A.1945年9月2日B.1946年6月1日C.1949年10月1日 二、填空题 7 . 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铸就了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__________精神。 8 . 1928年4月,_________等领导的湘南部队和__________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革命的星星之火终于发展成燎原之势。 9 . 孙中山主张通过____________的手段彻底改造中国。

10 . (________)年夏天,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11 . 1911年,在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是______。 12 . “祖国陆沉人有责,开涯漂泊我无家”是革命志士__________的著名诗句。 13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施变法。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______。 14 .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_______。 15 . ________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 16 . 1931年,日本悍然发动(______)事变,开始侵华战争。 17 . 在鸦片战争的四十年里,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共有(_________)箱,从中国掠走大约(_______)银元,因吸食鸦片而死亡的中国人有(_______)人。 三、判断题 18 . 吾辈从军爱国,早置生死于度外。这是邓世昌的名言。(_______) 19 . 1862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烧毁了它。(______) 20 .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海军偷袭中国运兵船只和护舰开始的,他们不宣而战。(______) 21 . 英国向近代中国走私和倾销鸦片,是为了借此打开中国的大门,掠夺中国的财富。(______) 22 . 面对外国列强的野蛮行径,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_______) 23 . 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______) 24 . 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腐败,它的老百姓就会饱受屈辱,任人宰割。(_____) 四、简答题 25 .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为什么叫“鸦片战争”? 26 .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革命精神是怎样的?他对革命的贡献有哪些? 五、综合题 27 . 阅读下面的歌谣,回答问题。

八年级物理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反思 程春涛 《二力平衡》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概括出二力平衡的概念,通过实验与思考的观察与分析,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并与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走下讲台,听到同行们的赞扬:“好”,学生的心声:“这节课时间过得太快了”。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向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今天刚学习明天可能就给忘了,总是弄不清楚。 在授课中,我以讲台上静止的书本为例,讲解二力平衡。为了避免与相互作用力的混淆,对书本进行了受力分析,得出重力和支持力是平衡力的结论,学生是理解了。但测试时,一但遇到选择题中有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等选项时学生还是混淆这两个问题。为此,在进行试卷讲评时,我换学生自己为受力的研究对象,当人站立在地面上时,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所受到的各种力,进行受力分析,并且将各个力进行比对,指导学生分析哪些力是二力平衡,哪些力是相互作用力; 主要在于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使学习不仅是一堂课所学内容,它打开了学生的视野,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过去、现在、将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采摘。另一方面把活生生的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了解人不但活着,而且知道人应该怎样活着,使他们在与大自然的相处中感受生命的崇高。 多给予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孩子以同样的表现机会,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曾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到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拔河比赛游戏,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百分数的认识教案 1.让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感受为什么需要产生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理解百分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验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培养良好的数感。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及百分数数感的培养;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师:课前让同学们找生活中的百分数,找着了吗?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初步感受百分数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陆老师 16

13 ①出示:在一次投篮大赛中, 师:根据现有的数据你能看出陆老师和姚明谁投篮更准吗?为什么?(不知道投篮次数) ②电脑继续呈现: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陆老师 16 25 姚明 13 20 师:现在可以比较了吗? ③邀请学生一起参加比赛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16 25 姚明 13 20 师:必须知道这位同学的什么条件况?(投中次数和投篮次数)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陆老师 16 25 姚明 13 20 补充数据,出示表格: 师:观察这张表,我们三人投中次数各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师;能一眼看出我们三谁的投篮水平最高,谁的投篮水平最低吗?你打算怎么办?(通分) 项目 姓名 投中次数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投中的比率) 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 陆老师 16 25 姚明 13 20 10 师:三个分母为100的分数表示什么。 屏幕显示:陆老师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64/100 。 姚明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65/100。 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100。 师:把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由什么好处?(便于比较)师:因为便于比较,日常生活中产生了百分数。我们可以把这些分母是100的分数都写成百分数。(显示百分数的形式)

初中物理_二力平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8.2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二力平衡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知道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进一步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用物理知识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2.让学生领略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难点 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得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学设施 钩码、细绳、小卡片、两端带定滑轮的长塑料板一块、多媒体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1、指名学生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教师:片中的吊灯、轮船、跳伞运动员、潜水艇等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知,物体不受力时,才会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但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那么为什么这些物体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这是否和牛顿第一定律相矛盾呢?

3.讨论并提出猜想。 4.师:要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就请你们和老师共同协作,一起来探究。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一)平衡状态 其实这与牛顿第一定律并不矛盾,这涉及到力的平衡问题。物体虽然受到力,但这几个力的作用效果相互抵消,相当于不受力。 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为平衡状态。 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若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满足什么条件呢? 1.探究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上台操作,台下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分四步进行) (1)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不同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砝码多的一方运动。用手按住卡片不动,两边各加相等的砝码,放手后可看到:卡片静止不动(平衡状态)。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a.静止的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大小相等时才可能继续保持静止状态。 (2)用手按住卡片不动,把两端的砝码挂在同一侧,放手后可看到:卡片向受力方向运动。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b.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方向相反才能静止。 (3)在两盘中加相等的砝码,使卡片静止,用手旋转卡片至某一角度,使二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可以看到:卡片旋转,不能平衡。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c.物体受到的二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物体才可能静止。 (4)用剪刀把卡片剪成两块小卡片,用手按住,保证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放手后可以看到;两卡片都不能静止。学生分析原因,讨论得出结论: d.“二力平衡”指的是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 2.学生综合分析,得出结论:作用在同一个物体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彼此平衡。 3.学生举出生活中物体受两个力而平衡的例子,并分析受哪两个力平衡。 4.回放引入⑴中,请学生分析直升机跳伞员、充气船、运动员、杯子受到的哪些力的作用?并画出物体受到平衡力的示意图。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太行小学裴昕暾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1)、认读词语。 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4课——(生读:24、人类的“老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指名回答) 2、明确目标 见核心设计 3、预期效果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吗?从你们的声音中我能感受到你们的自信满满,很好,相信你们一定会收获多多。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自主合作,精读感悟 1、任务呈现 1)、认真朗读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它们有什么联系,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默读2—5自然段,想想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3)、想想2—5自然段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2、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老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 1)、出示两个自然段,指名小组交流,结果:首尾呼应,突出中心。齐读体会。 2)、指名交流文中共介绍了几种人类的“老师”,它们分别是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3)再读二——五自然段,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小节细读,并想想这些“老师”教了人类什么?(出示要求)同桌交流。 相机出示段落,教师适时引导: 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小结:飞机从发明、改进、创优,几乎都是从自然界中相关生物的相应特点得到启示的。看来这些小小飞行家确实都是人类的“老师”。 B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人们为什么会去研究鲸的呢?(发现头是尖尖的轮船速度比不过头是圆圆的大头鲸) 发现了问题并善于思考研究,这样才能有收获。

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界首市逸夫第一小学肖秀丽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百分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体会引入百分数的必要性,理 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2、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3、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并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教具准备:情境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喜欢打比赛吗?今天我们就来个夺星小组比赛,(先分组)老师一共拿了100颗智慧星,只要你认真思考,积极发言,你就可以为你们组争得一颗智慧星,比一比哪组得星最多。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收集了几张资料图片,试着读一读。(生读) 师:知道它们是什么数吗?(百分数) 师: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这些东西中都有百分数。看来,生活中处处都有百分数,那么百分数为什么在生活中有这么广泛的应用?百分数又表示什么含义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去认识百分数。板书——百分数的认识 二、创设情境,认识百分数 1、体验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同学们,喜欢踢足球或看足球吗?在一场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

会,教练准备派下列三名队员中的一名去罚点球,如果你是教练,将会安排哪位球员呢? 出示相关图片和数据,让学生分析,先自己想想把自己的,然后把想法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师:谁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意见? 生:我觉得哪个同学罚不中的数量少,就派哪个人去。 师:怎样知道谁罚不中的少呢? 生:用罚球总数减去罚中的数量。 师:同意吗?按这种说法,我只罚一次点球,可是踢飞罚中为0次,那我的不中数是1-0=1最少,罚点球是不是该我去呢?同学们行吗? 生:那谁踢中的最多让谁去? 师:可以吗?那2名队员会不会有意见。 生:那两个同学罚球总次球少,肯定会有意见的 师:你说说如何来比? 生:用分数来比,看谁罚中的次数占总次数的分数大就派谁去。 师:怎么样分数来比? 生:7号罚中占总次数的 2018,3号队员罚中占总次数的107,5号队员罚中占总次数的25 21。 师:可是他们的分母不同呀,怎么比? 生:通分变成通分母分数, 2018=10090,107=10070,2521=100 84,7号投中的比例大,所以应派7号去。 师:这是个好主意,照这样把罚中次数占罚球总数的几分之几都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都罚满100个球,就一目了然了,这样就容易比较了。 2、运用生活中的百分数,构建百分数的意义 师:现在请大家用同样的方法帮助科技小组解决他们在进行种子实验时遇到的问

道德与法制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D卷

道德与法制2020年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单元测试卷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1 . 1661年,民族英雄()带领两万多名将士,经过八个月的浴血奋战,收复了被荷兰人占领的台湾岛。A.林则徐B.郑成功C.戚继光 2 . 爱国人士()写了一组诗歌“七子之歌”。 A.邓世昌B.闻一多C.郑成功D.李大钊 3 .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万人。 A.20B.30C.40 4 . 以()事变为标志,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 A.七七B.九一八C.西安D.推翻蒋家王朝 5 . 1919年北京的“五四运动”,()是主要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A.毛泽东B.李大钊C.刘少奇 6 . ①南京条约②北京条约③天津条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123B.132C.321 二、填空题 7 . 抗日战争中取得重大胜利的战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 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在北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_____________。 9 . ______年 _____月 ______日晚, ______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湖北武昌发动武装起义,并取得了胜利。 10 . 回顾过去,中华民族蒙受了__________,我们的国土有的被_______________,有的被们_______________,四散飘零。

11 . ______是清朝北洋舰队舰长,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他指挥______奋勇作战。 12 . 《马关条约》,中国割让_______、________给日本,并赔款______两白银。 13 . 抗日英雄有赵一曼、杨靖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 1894年,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变法主张,史称_____________。 15 . 1937年,(_________)是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制造的又一惨案。 16 . 鸦片战争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年。 17 .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______)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战。 三、判断题 18 .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于1951年。(________) 19 . 如果光绪帝有实权,戊戌变法就可能成功(___________)。 20 . 1862年10月侵略军对圆明园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并烧毁了它。(______) 21 . 在武昌起义的推动下,全国各地反清斗争迅猛发展。(______) 22 .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_____) 23 . “戊戌变法”又称“辛亥革命”。(_____) 四、简答题 24 . 从1894年起,旧中国历届政府在外国侵略者的强迫下,先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哪些?(至少写出5个) 25 .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五、综合题 26 . 探究题。 19世纪,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 20世纪,中日战争,初期,中国战败,在中国军民的奋力抵抗下,在美、苏等反法西斯盟国国的帮助下,中国最终战胜了日本;

四语《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人类的“老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在镇江市实验小学高慧 教材简介: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留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 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教学难点: 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 学习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 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生读:7、人类的老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对课文内容已经有所了解。这篇课文中所说的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呢? 二、精读课文

1.大家的回答都不够完整,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好这个问题吗?打开书本从课文中找一找,看在哪些段落中。 (1)学生回答。出示: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板书:种种生物) (2)指名读。 (3)这句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4)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 师: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这一点? (5)出示第二自然段 从哪儿看出?(何止)齐读这段。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 2.为什么鱼类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 (1)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2)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 (3)齐读第一自然段。 3.课文还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请同学们快速读读第三——六自然段,找一找并用笔划出来。 (1)学生快速读、划。 (2)指名交流。(鸟儿、蜻蜓、苍蝇、蚊子、蜜蜂、鲸、鸡蛋、袋鼠、贝壳) (3)这些实例中,哪些是详细介绍,那些是简单列举? 4.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在飞行设计方面遇到什么问题?怎样学习的?学习的结果怎样? 出示蜻蜓照片,感悟句子,指导朗读“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学生交流:A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的飞行特点,造出了许多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 (2)选择选用下面两个句式中的一句把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说清楚吗?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不屈的中国人 1 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_1

《不能忘记的屈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⒈了解当时列强在侵略时所作所为。 ⒉体会当时侵略给国家与人民带来的巨大打击与苦难,生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⒊感受面对列强的入侵,中华儿女进行英勇反抗的原因 ⒋阐述自己的感受,同时知道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要更加努力,国家的发展是自己肩上的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温历史,感受当时侵略所带来的伤害与屈辱,谈自己的感受。 难点:结合实际,说说以后在学习及生活中该如何做。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要从“破碎的山河”“被掠夺的国宝”“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这三个方面搜集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事件、数据等具体的资料。学生准备:通过各种途径(电影、电视、报纸、书籍、向周围人询问等),从“破碎的山河”(被侵占的领土)、“被掠夺的国宝”(重点了解圆明园)、“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中国人民“亡国奴”的悲惨生活)这三个角度了解近代中国遭受外国列强侵略的历史史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完成话题“破碎的山河”的教材内容。 第2课时完成话题“被掠走的中国国宝”“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的教材内容。第2课时 教学设计 A.活动一: 被掠走的国宝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的调查收集进行反馈交流:看到昔日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被侵略者焚毁,你有什么感受?他们为什么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夺走我们的国宝?你还知道哪些流失的国宝?当你看到被掠夺的国宝,需要用重金买回时,你的感受和心情是什么?(板书:被掠走的国宝)小结: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不只是圆明园,那一时期还有无数个园林遭到毁坏,众多的国宝流失。今天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些曾经被掠走的中国国宝时,它们向我们传递着什么?以史为鉴,才能让我们不再重蹈覆辙。(板书:以史为鉴) B.活动二: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1.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看了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从人民流离失所的生活境况到命如草芥的生存境况交流研讨。(板书:日本屠刀下的血泪史) 小结:每年的9月18日夜晚,在沈阳市的上空都会响起撕心裂肺的警笛声,它提醒人们不要忘记1931年这一天,日本侵略者侵入中国,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除了鸣警笛,每年到了“九?一八”这一天,人们还会举行到纪念碑敬献花圈、参观“九?一八”博物馆、召开报告会等纪念活动,用各种方式牢记国耻,从民族的血泪中汲取力量。 2.阅读教材的两个典型事例,通过讨论“原日本731细菌部队的士兵为什么要为中国受害者作证”及了解“8?4”事件的原委,让学生从中认识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不容置疑的罪行以及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 7.人类的“老师”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科普作品,是介绍有关仿生学方面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都很强,文章结构简明,通俗易懂,便于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一类字,能够读准“薄”“壳”这两个多音字的读音,通过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理解、积累“机毁人亡、教训、均匀”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4.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课文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课文首尾呼应、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读题激疑。 1.板书“老师”二字,学生齐读,谈谈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

2.补充板书完整课题,读题激疑:课题中的“老师”为什么要加上引号?人类的“老师”究竟是谁?为什么称它们是人类的“老师”?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能否读准生字。 出示学生的预习单,检查学生能否把文中的生字读正确。老师重点提醒:“某”的韵母是“ou”不是“u”。 2.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生字的书写情况。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生字写得是否正确、规范。提醒学生处理好部件之间的比例关系、笔画的繁简及其在田字格中所处的位置,重点指导“匀”要写得方正、舒展,而做“均”的部件时、左右要压缩,“祸”是示字旁。 (2)学生练习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3.出示词语,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同位交流自学到的生词。 (2)比赛认读老师认为重要的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 作“bóqiào jiégòu”。 ②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设计意图: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4.检查朗读课文。 (1)指名分段读文,要求:读正确、流利。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读书、听书习惯。 (2)重点指导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的朗读,指导学生注意合理的停顿。 如:薄薄的鸡蛋壳之所以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是因为它能够把受到的压力均匀的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