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内容整理

一、教育观

(一) 素质教育观

1. 素质教育是以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3. 素质教育是为重点的教育。

4.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5. 素质教育是的教育。

(二) 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1. 从教育者为中心

2. 从教会学生知识

3. 从重结论轻过程

4. 从关注学科

二、学生观: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1. 学生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教师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

2.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3. 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4.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1. ——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 ——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师德的灵魂。

4. ——教师的天职。

5. ——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 ——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最新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

【篇一】2020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 1.学生是发展的人 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有规律,所以教师要遵循相关的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如顺序性要求循序渐进、阶段性要求分阶段进行教育、不平衡性要求抓关键期、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等。同时也要求教师能够认识到学生发展有一个过程,学生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相信学生能够进步;反面例子为否认、怀疑学生的进步,放弃后进生。要求教师为学生发掘潜能创造条件和机会。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容易犯错,所以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的错误、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正确引导,即进行容错教育;反面例子为斥责学生的过错。 2.学生是独特的人 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是学习、娱乐多种角色为一体,教师不可将学生视为考试的工具和知识的容器。要求教师不仅将学生视为肩负学习任务的人,也看做知情结合有血有肉的孩子,不可“去人性化”看待学生。 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自身有独特性,要求教师要发现闪光点、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兴趣特长;反面例子为教师同一标准化评价学生、扼杀学生的特长。 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不可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学生,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师应学会耐心倾听、换位思考。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不是橡皮泥,教师不可随意按捏。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有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机会而非强制要求。 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尊重学生意见并且多采取启发式教学;反面例子:教师灌输、填鸭式教育。 第三,学生是责权的主体。学生享有权利,且承担义务和责任,所以教师不应侵犯学生的合法权利。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愿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1.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 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5.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是培养学生创新 4. 政府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和约束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5.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6.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的宗旨和核心理 1.把教学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 2.构建紧密的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 展相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 3.全方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作用; 5.建立多 "以人为本" 的学生观,要把学生只是容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促进其发展。要尊重、信任、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实现学生的 从课程的重视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思想;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也为,用于探索创新;主义研究与反思,探索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 四、人文主义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综合构建起来的涵括人的价值、尊严、情趣、意志、道德、态度、人性等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准则,它"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 五、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千差万别的独立个体,他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由于遗传、后天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影响,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教育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就必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 1)要使教师掌握较高的专门(所教学科)(2)经过较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并需经过"临床"学习。(3)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4)教师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即进修的意识和不断学习的能 1)自我反思:梳理问题,明晰视野,是促 (2)同伴互助:专业切磋、共享经验、共同成长。(3)利用书报、网络在资源共享中前进。 (4)专家引领:借力登高,登高而望远。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1)新旧比较适应变化。(2)重在互动,注 (4)倡导方法。促进学习。 2.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2)全民性(3)广泛性(4 )灵活性和实用性 3.教师职业素质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又互相配合,构成一 色,提高素质,为适应形势的需求,教师观也应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1.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要 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二)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三)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 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争抢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6)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具体做法是:(1)主动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该生坏习惯形成的原因(2)全面、辩证的看待后进生,要挖掘后进生身上的积极因素;为后进生转化创造条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争取家庭的配合与支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依靠、发挥班集体的力量等(3)注意教育的长期性和连贯性。在低谷是,应注重培养自制力;在进步是,应予以鼓励,看到不足,再复发时,应确立信心 一、学生的权利:1)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 2)姓名权、肖像权 3)名誉权和荣誉权 4)隐私权 5)财产权、受教育权、司法保护权 学生的义务(1)遵纪守法;(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 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职业道德规 2.爱岗敬业(本质要求)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范要求: 3.关爱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 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4.教师育人 (天职)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 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内在要求)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 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6.终身学习(不竭动力)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 6. 进修培训权 、育人为本(根本要 求)、改革创新(强大动力)、促进公平(政策)、提高质量(核心任务)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 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 的公民。 1.明确了班主任工作量。使班主任 2.提高了班主任经济待遇,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热情来做班主任工作。 3.保证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利,使班主任有更多的空间来做班主任工作。 4.强调了班主任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使班主任有更多的信心来做班主任工作。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古代中国的四种发明,一般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2.古代天文成就:(1)商朝:商朝甲骨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记录。(2)春秋: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3)战国:《甘石星经》世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4)西汉: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 (5)东汉:张衡了浑天仪和地动仪。(6)隋唐:《大衍历》。(7)元朝:《授时历》的年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 (1)西周:商高《周髀算经》。(2)春秋:九九乘法表。(3)西汉:刘歆推算圆周率为3.1547。 (4)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5)南朝:《九章算术》作注,又著《缀术》一书。 (1)战国:扁鹊发明的望、闻、问、切四诊法(2)西汉:《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 (3)东汉:《神农本草经》。张仲景(医圣)《伤寒杂病论》。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 (4)隋唐:(唐)孙思邈《千金方》,唐高宗《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药典。 (5)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1.哥白尼(波兰)——日心说。2.开普勒(德国)——开普勒三定律。3.牛顿(英)——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 4.瓦特(英)——蒸汽机。 5. 法拉第(英)——近代电磁学的奠基人。 6.史蒂芬孙(英)——蒸汽机车 7.达尔文——《物种起源》,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8.孟德尔——遗传学的奠基人, “现代遗传学之父”。 10.贝尔(美)——有线电话。11. 爱迪生(美)—— “世界发明大王”。12. 法国居里夫人——镭和钋放射性元素。 13.莱特兄弟(美)——飞机。14.爱因斯坦(美)——相对论及质能方程,量子力学16.霍金—— “黑洞”理论。 15.冯·布劳恩—— “现代航天之父”。17.蒂姆·伯纳斯·李——万维网的发明者,“互联网之父”。 1.太阳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可分为风、雅、颂三类,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春秋》,孔子,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4.《左传》,春秋左丘明,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5.《国语》,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10.《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中国文人五言诗的成熟。 8. 西汉司马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14.王勃,“初唐四杰”之一,《滕王阁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5.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2.创造社是由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东京成立。 3.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7.叶圣陶,《倪焕之》,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写童话的作家。 9.冰心,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10.郭沫若,《女神》 1.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是《荷马史诗》 2.埃斯库罗斯,希腊悲剧的创始人, “悲剧之父”。 3.阿里斯托芬, “喜剧之父”。 4.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 5.但丁、彼特拉克和薄 7.吉诃德》。8.卢梭,法《新爱洛伊丝》《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 9.歌德,德《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10.雨果,法《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11.普希金,俄国文学之父,农民题材的小说《上尉的女儿》被誉为 “俄罗斯生活的百科全书”。 12.巴尔扎克,法《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15.马克·吐温,美《竞选州长》和《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 13.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14.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7.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9.干支:天干地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5.叶圣陶的《稻草人》是新中国第一本为儿童而写的童话集。6.《寄小读者》,冰心, 7.《宝葫芦的秘密》张天翼,作家和 8.董宏猷《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9.伊索的《伊索寓言》10.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11.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话》,12.《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13.《彼得·潘》,姆斯·巴里。 1.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江西九华山、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3. 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和吴镇。 6.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7.吝啬鬼典型:吴敬梓《儒林外史》笔下的严监生。 8. 中国四大名绣:湘绣、蜀绣、粤绣、苏绣。10. 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 11. 孟子学说的中心是以实行“仁政” 5. 中国的五大古都:西安、洛阳、北京、开封、南京。18. 法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9.次序:伯(孟)仲叔季。3.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4.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7.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8.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小仲马《茶花女》 9. 明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明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32. 《天工开物》世上第一部关农业和手工业的综合性著作“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30.东汉造纸术;突火枪由宋军发明;隋朝雕版印刷,北宋活字印刷;北宋时,指南针已经用于航海事业。 9.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学。5. 世界上最早使用麻醉剂的是华佗。50. 形序法包括字母法、笔画法、部首法。 3. 建立系统论-----美籍奥地利贝塔朗菲。 54. 终身教育------保罗 朗格朗。9. 中国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1.中国五大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3.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笫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捋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 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内容

综合素质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观 记忆口诀:学、习、过、人 1.从教育者为中心学习者为中心? 2.从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学习 3.从重结论轻过程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从关注学科关注人 二、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的人: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 在。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学生是责权的主体。 三、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不竭的动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

小学教师考试《综合素质》要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益和义务;3、学 生权益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涵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知识;4、文化知识;5、文学知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办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益和义务 3、学生权益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涵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知识 4、文化知识 5、文学知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办理能力 2、逻辑思想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质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敬学生个性,侧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侧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色的教育。 (1)实行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行素质教育是此刻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向; (3)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 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成立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系统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发散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课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友善、充分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密切联系 (2)传统分工致令人的片面发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成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6)人的全面发展的独一门路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4、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必定人的作用和地位,重申尊敬人、解放人、依靠人和 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保护生态均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计需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正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保护公正正义的前提下优良优酬、兼备公正。 (4)人与组织的关系:在自觉与共享的前提下满足个人的发展需要。 6、“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完好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个体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精选文档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要点整理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例;1、教育法律法例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益和义务;3、学生权益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修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知识;4、文化知识; 5、文学知识; 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办理能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例 1、教育法律法例汇编及解读 2、教师权益和义务 3、学生权益和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修养 1、历史知识 2、中外科技发展史 3、科学知识 4、文化知识

5、文学知识 6、艺术鉴赏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办理能力 2、逻辑思想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素质教育是依照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质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敬学生个性,着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着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色的教育。 (1)实行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行素质教育是现在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向; (3)实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能力为重 (3)坚持全面发展(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 (2)建立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系统 (3)启示学生自主学习 (4)充足发挥教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质教育教课模式 第二节、学生观 1、我国所倡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睦、充足的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一、教育心理学 1.心理发展理论:包括儿童认知、情感、社会等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对 教育的启示; 2.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学习理论,以及 相关的教学策略; 3.教育心理学基本概念:包括智力、情商、学习动机、学习经历等概 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4.多元智能理论:包括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的分类及教育 应用。 二、教育学 1.教育学基本概念:包括教育的定义、特点、目标等基本概念; 2.教育学派与流派:包括儒家教育、教育技术论、人本主义教育等不 同教育思想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3.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包括孔子、罗杰斯、皮亚杰等教育家的主要思 想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4.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控:包括教育评价的基本方法、教育质量监控的 原则及方法。 三、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与教育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及其内容;

2.学校组织管理:包括学校的组织结构、校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 管理等相关知识; 3.学校安全与法制教育:包括学校安全管理、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 及学校安全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4.教育与发展:包括教育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教育教 学的影响。 四、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1.教育教学理论:包括教育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 设计等相关理论; 2.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的规划 与组织、教学反馈与调整等; 3.教学评价与反馈:包括教学评价的方式、教学成果的评价、教学反 馈的原则及方法。 以上是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的一些基本内容。熟悉并掌握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知识点梳理 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综合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 方面的综合发展。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时期,下面是小学 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 1.知识方面: -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的理解、拼音、词语的认读、古代文化常 识等。 -数学知识:包括数的认识、运算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自然科学知识:包括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 -社会科学知识:包括地理、历史、道德与法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美术与音乐知识:包括绘画、音乐基础知识等。 2.能力方面: -语言表达能力:包括书写、表达思想、语音语调的准确运用等。 -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数学公式和运算符的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实验与观察能力:包括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等。 -探索与解决问题能力:包括思维逻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手工制作与艺术创作能力:包括手工制作和艺术创作的能力等。 3.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包括积极参与、勤奋学习、独立思考等。

-合作态度:包括与他人合作、团结互助、尊重他人等。 -坚持和努力的态度:包括遇到困难时不放弃、勇往直前等。 -积极向上的态度:包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正面心态等。 4.价值观方面: -个人价值观:包括自尊、自爱、自信等。 -社会价值观:包括尊重他人、公平正义、勤俭节约等。 -人生价值观:包括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助人为乐等。 以上是小学教资《综合素质》的知识点梳理。在小学阶段,教师需要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只有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 人生价值。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小学)考点归纳完全版

第一章教育观 考点归纳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 一、素质教育 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 《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 《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 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我国目前进行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等就属于政治素质教育的范畴。 ②思想素质教育,指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等,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确立正确的思想信仰、理想动机、信念追求、民族精神等。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一、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重点归纳 (一)教师职业理念 1、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2、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3、“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其含义: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完整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基本含义:学生是独立于教帅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 (1)以学牛的全面发展为本; (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3)因材施教。 5、现代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6、现代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1)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 小学综合素质是指小学教师应具备的涵盖了多个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小学综合素质部分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 面的知识点。 1.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发展,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2.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了解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包括教育法、教育行政法、教师法等,了解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 3.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了解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教育 行政管理、学校管理等,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教育质量 评价、学生评价等。 4.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步骤,包括教学 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设计等,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和教学策略。 5.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了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了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6.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了解学科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 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的教学要点,了解综合素质教育的基本概 念和实施方法。

7.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 解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处理,包括学生心理特点、情绪管理、行为规范 等方面的知识。 8.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了解学生个性发展和兴趣发展的基本规 律和方法,了解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 9.学生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了解学生家庭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了解学生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的作用 和相互关系。 10.学生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了解学生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了解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学校和家庭在学生健康和安全方面 的责任和角色。 以上只是小学综合素质知识点的一部分,具体内容还需考生结合教师 资格证考试大纲进行学习。在备考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相关的书籍和教材,参加培训班,解答真题等方式进行复习。同时,也应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多观察、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技能 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重点整理

小学老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养重点整理 综合素养;第一章:职业理念;1, 教化观;2, 学生观;3, 老师观;第二章:教化法律法规;1, 教化法律法规汇编与解读;2, 老师权利和义务;3, 学生权利和爱护;第三章:老师职业操守;1, 老师职业道德;2, 老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 历史学问;2, 中外科技开展史;3, 科学常识;4, 文化常识;5, 文学常识;6, 艺术鉴赏;第五章:老师根本实力;1, 信息处理能 综合素养 第一章:职业理念 1, 教化观 2, 学生观 3, 老师观 第二章:教化法律法规 1, 教化法律法规汇编与解读 2, 老师权利和义务 3, 学生权利和爱护 第三章:老师职业操守 1, 老师职业道德 2, 老师职业行为 第四章:文化素养 1, 历史学问 2, 中外科技开展史 3, 科学常识 4, 文化常识 5, 文学常识 6, 艺术鉴赏 第五章:老师根本实力 1, 信息处理实力 2, 逻辑思维实力 3, 阅读理解实力 4, 写作实力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 教化观 素养教化是依据人的开展和社会开展的实际须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根本素养为根本目的,以敬重学生特性,注意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意形成人的健全特性为根本特征的教化。 〔1〕实施素养教化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须要; 〔2〕实施素养教化是当今国际教化改革和开展的共同趋势; 〔3〕实施素养教化是我国根底教化改革和开展的须要;〔1〕坚持德育为先 〔2〕坚持实力为重 〔3〕坚持全面开展〔1〕素养教化目的融入各教化环节; 〔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 〔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 〔4〕充分发挥老师的正能量 〔5〕创新素养教化教学模式 第二节, 学生观 1, 我国所提倡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开展 人的道德, 体力和智力的全面, 和谐, 充分的开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开展〕〔1〕人的开展与社会生活条件严密联系 〔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开展 〔3〕科技革命为人类打算了全面开展的物质根底; 〔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开展的制度条件 〔5〕人的全面开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开展的根底上; 〔6〕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途径是教化与生产相结合 〔7〕人的全面开展包括人的素养和特性的全面开展 4, 什么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确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敬重人, 解放人, 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意人的生存须要; 〔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允公正的前提下满意人的开展须要; 〔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允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 兼顾公

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

今 确定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 ( 20 世 纪 80 年代-1994 ) 1994.8,《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 在国家正式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概念,标志着开始成为教育政策重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实 施:94-99,包括政治道德素质的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 育。改进和完善:99.6,《决定》全面推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写进《义务教育法》:2006.6.29。 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 :思想性时代性。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 (本质根本) 全面性、 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总目标: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体目 标。 :培养身体、心理、社会素质。 :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应试与其 本质区别。 :旧式分工 -片面 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基础与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造就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劳。 存在不平衡性,相对独立性,内在联系。与素质教育 动,重点是班主任。 :教育观念;学生观;教育改革力度;保障机制;运行机制;校 :片面追求升学率 (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要深化教育 体制改革:灵活开放;基础课程改革;高考制度;中等教育结构;教育资源。★★★误区: 不要尖子生;要学生什么都学/学好;不要刻苦,减负是不给作业;教师成合作帮助服务者; 开展课外活动文体课;不要考试百分制;影响升学率。

今 教育的对象(可塑性依赖性向师性) ;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主观能动性:独立选择调控创造[最高表现形式]自我意识性);发展中的人。现代学生特点:主体性发展性完整性个性化。 :对人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人与自然、社会、人、组织的关系。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用发展观点认识学生:身心发展有规律: 顺序性{( 、阶段性( 、 不平衡性 (关键期 )、互补性 ( 自信努力 )、个别差异性};具有巨大发展潜能;处于发展中的人;全面的发展。是独特的人:完整的、独特性、与成人间巨大差异。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学习的主体;责权主体。 今 。社会、教育心理、伦理/人际关系。 师中心论 儿童中心论 社会道德互相促进。 :专制放任民主型。 正确学生观;自身素质;热爱尊重学生;教育民主;沟通交往;师生矛盾;法制意识;师德建设。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老师。环境:文化 今 :人际:尊师爱生;社会:民主平等;教育:教学相长;心理:心理相容。 (教师管理类型:强硬专断、仁慈专断、放任自流、民主管理型)、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知己、研究者学习者学者。 :角色: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2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整理背诵版(综合素质教育 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概念:广义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构成要素:①教育者:承担教的责任,施加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 动中发挥着主导者的作用。 学校教师是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②受教育者:承担学习的责任,接受教育影响的人,在教育活动中居 于主体地位。 ③教育影响:连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纽带,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④三者关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 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 桥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相作用的中介。 二、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 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S:“人只有通过适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夸美纽斯。 社会属性:①永恒性:人类特有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②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具有 自己的特点。 ③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衡(教育落后或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三、教育的起源学说 生物起源说:生存本能,利托尔诺、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无意识模仿,孟禄。 劳动起源说: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米丁斯基、凯洛夫。 四、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①无阶级性、公平性(教育机会均等)。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③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