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

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

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其中具有标准形状的应该是“晋”字的两个横画,尤其是中间的长横,我们可以认定为“标准典型的魏楷之横”。无论是什么字体,它的每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技巧动作来完成的(点,一入即收),所以,研究笔法就须从这三个微观环节着手。我们专对此横的用笔技巧作详细的分析:魏楷的横实际上是两个点的连接,入笔是正切的点,收笔是反切的点,行笔环节是将两点连接。这样,我们对魏楷横的三个用笔环节就非常

清晰了。

我们一直在强调魏楷笔法的“切”与“翻”。那么,为什么写方笔必须要切锋要翻锋呢?其技巧的关键和要领是怎样的呢?我们知道,切锋都是以侧锋切笔的。用侧锋会给笔画的刻画带来方便。切锋的目的,是用笔尖刻画三角形点左上的棱角,用笔肚(副毫)刻画左下的棱角。翻锋的目的,是将侧锋转换为中锋,以使毛笔保持中锋态运行。这是魏楷切翻技巧笔法的原理所在。掌握了由侧锋切锋刻画棱角,并转换为中锋行笔这一技巧,就是魏楷方笔技巧关键的要领所在。如果这样的技巧掌握娴熟而准确,那么,所有的方笔就

都可以驾驭了。

谈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2010·4 一、魏碑的出现及对书法的发展产生的作用 1.魏碑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包括北魏、东魏、西魏)时期出现的造像题记、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其中以出现在公元470年至530年之间的碑文水平最高,故称为“魏碑”。西晋以后,中原战祸频繁,人口锐减,西北少数民族纷纷内迁,形成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杂居的势态,这时关中地区少数民族几乎占人口的一半。孝文帝为巩固北魏统治,有意识地推进鲜卑族的汉化,实行均田、改姓改服、改变宗教、迁都洛阳 等举措,大大促进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由此在传统的汉文化中掺揉进强烈的少数民族豪放泼辣、朴实清新的文化素养,形成了一种新鲜的独创艺术品味。从此,书法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具有了粗犷刚建的线条和错落自然的结构,呈现出雄浑壮美、朴拙敦厚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 2.当时社会的需要。 这一时期人民深恶战乱,普遍有着避祸祈福,求得一种精神寄托的信念。这种信仰迎合佛教的教义,于是整个社会信佛之风大盛,同时加上统治者的推崇提倡,人们建寺造塔,刻石造像之风盛行。当时的洛阳就成为佛教中心, 寺庙到处可见,仅洛阳城一地就多达1300多所,佛教盛行的结果,与弘扬佛教所需要的物质条件,诸如碑碣、刻经、造像、墓志等纷纷出现,蔚为大观。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开凿的石窟,给后世流传下非常宝贵的艺术宝藏。从公元495年开始动用18万人造像数万尊,造像题记多达2000多块。从上到下的宗教热潮,必然对书法的发展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二、魏碑的渊源 魏碑,其渊源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力字体强劲。清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 中曾盛赞魏碑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从文化史看,魏碑与唐楷,是中国书法史上第一座自觉创造的艺术高峰。自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提出并鼓吹碑学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书法家身体力行,书坛一直呈现着学碑、帖共存的多元局面。随着时间的流逝,碑与帖在此消彼长中不断互融,不断变化,不断创新和发展[1] 。三、魏碑与其他书体的区别魏碑作为书家临习的楷模与其他书体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其他书体主要是手写墨迹(包括勾摹),而魏碑则主要是刀刻斧凿之迹,写与刻是很重要的一个对比基点。唐碑虽然也为碑刻,但它的线条形态却是书写式的,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用笔线条类型为准绳的, 因此,无论是欧、虞、颜、柳其石刻碑版在技术类型上与其说靠近同为石刻的魏碑, 不如说更接近于“二王”墨迹的基本运笔方法。正因为唐宋刻碑手的凿刻理念是尽量重 现、 还原墨迹线条,因此它更是帖,而非魏碑意义上的碑。有如我们看到宋代 《淳化阁帖》以下的刻帖,它也是刻的,但它显然更接近于墨迹书写而大异于真正的石刻斧凿。 事实上两种写法还是存在明显差异的,比如说实用性的书写, 要求准确、快捷、方便、流畅,从隶书到唐楷到宋元行札用笔技巧都是以 “起、行、收”为基本技法套路的,它已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约定俗成而为一种经典, 每一个笔画都有着固定的模式,无论怎样变化都不会离开这一宗旨。通常 “起”与“收”都十分讲究,而“行”由于书写要求方便快捷,通常是一笔带过,最多也只是一个比较抽象的“中锋”而已。作为实用性的书法,这当然是经过多年 “优选”而成的方法,也是经典无疑的。但站在碑书艺术化的角度上说, 情况则刚好相反。首先北碑的探索是艺术风格的探索, 与实用性的书写无关,因此方便快捷,简单省时则不用考虑,而可采取“自找麻烦”的方法。包世臣在《书论》中特别提到一个概念叫“中实”。他曾严厉批评许多明清书法家的笔法线条“中怯”。为什么?因为这些书家都是古典技法“起、行、收”三段式理念中训练出来的。“起、收”部分有许多名堂,而“行”则显得较为单调、乏味。在整体上显得两头强,中间弱。而我们在探索北碑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则可在行笔过程中添加入“顿、转、挫、扭……”等多种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达到“中实”的艺术效果。可以 说,这也并非是今人的发明创造,试想当年那些在荒山野岭中凿刻的石匠,在面对书丹时,会不会严格的按照书写动作的先后步骤来实施凿刻呢?正因为如此,写与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技法行为过程。写是 “起、行、收”,刻却没有这样的动作要求。四、刻镌的种类 古代刻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独立于书迹之外的独立的石 刻形态,魏碑即是其典范。还有一种是依附于书迹的石刻形态,唐碑与宋刻帖即是。因为古代的刻碑刻帖更多的目的不是为了 书法,而是为了便于传播和推广。比如在没有图像印刷术的情况下,石刻法帖,木刻版画等也是为了化身万千,广泛传播。唐碑以下的刻帖皆是出于这样的目的。但魏碑却没有这样的目的,创艺 术的是人民,对于一个既会雕佛像又会刻造像记的石工而言,印 刷传播的目的他肯定是没有的,刻佛像留题记本身就是目的,现 在看到的刻石文字都是当时手艺高超的匠人的力作。这种不为 传统束缚, 大胆泼辣的艺术风格,也许当时作者无心,但是流传浅谈魏碑的特殊技法和历史地位 王 萌 摘要魏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王朝工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北朝强悍刚健的流派中,首推魏时期出 现的造像题记、 墓志碑碣、摩崖上的刻石文字,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随着当今社会人们对精神审美追求的不断提高,魏碑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现代人结合实际操作的一些特殊技法和现代工具材料,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新面貌。 关键词魏碑渊源技法234--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写魏碑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A、正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 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

的切翻锋训练。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张猛龙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楷书的基本笔画和运笔方法

楷书的基本笔画和运笔方法- 一.基本运笔 (1)露锋:笔锋顺势入纸,笔锋外露,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后再行笔。露锋一般在楷书中比较少用,而在行书、草书中常用,给人以气韵连贯、灵动秀美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有尖刻或弱而无力感。 (2)藏锋:相对于露锋而言。笔锋逆锋入纸,笔锋内含,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再行笔。笔锋的方向一般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原则。藏锋在楷书、隶书和篆书中常用,是最基本的起笔方法之一,其使用在行书和草书中相对露锋而言就少了。藏锋给人以骨气凝重、含蓄、雄壮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流于板滞缺少活力。 (3)中锋:中锋就是起笔并调整好笔锋行笔中,使笔锋不偏侧,笔尖部分尽量作为线条中线行笔。中锋,是书写点画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行笔方法,同时也是表现线条力度美质感的基本运笔方法。书写时,点线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4)侧锋:相对中锋而言。是指笔尖微微偏离线条中线行笔。写好侧锋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偏离中线太远,二是速度上可适当加快,果断有力。否则,会写成一边光滑一边有锯齿状的线条。侧锋作为中锋的辅助性运笔,用以丰富中锋的变化性和增强线条的骨肉丰润感。一般在起笔、收笔、笔向转换及粗细变化时会用,但行笔过程中尽量用。写好侧锋也有一定的难度,不可小看。 (5)方笔:方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适当散开,铺锋行笔。方笔写成的钱条有“刻”得的感觉,具有碑石味,给人以雄犷、粗壮、阳刚之美感。如写不好,会成为机械性运笔,容易流于形式的追求而刻板、无活力,有形无神。魏碑和隶书多用方笔。

(6)圆笔:圆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不使笔锋散开,尽量成聚拢状,裹锋行笔。圆笔写成的线条有力聚笔尖、锋透纸背之感,又有熔铸之感,即古人所云:“印印泥”、“锥画沙”,篆书线条多用此法。圆笔线条圆润遒劲、含蓄蕴藉,相对于方笔来讲具有阴柔之美。如写不好,容易写成细而无力,成“面条”状。 二.楷书点画的写法 学习楷书,首先要从点画开始学起,汉字的基本点画包括:横、竖、撇、捺、钩、点,六种;如果从书法学习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横、竖、撇、捺、钩、点、折七种,作为基本点画的运笔方法来学。任何点画在书写时都包括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七种点画也不例外。下面我们逐一介绍具体写法。 1.“横”的写法:横在永字八法中叫“勒”,勒是力度的一种形象描写。行笔时,主要运用大拇指和食指、中指向右“勒笔”行笔中笔杆左倾。横画包括:露锋起笔横和藏锋起笔横两种。 (1)露锋起笔横:笔锋顺势向右下入纸轻顿笔,迅速微提笔锋调顺成向右行趋势的感觉,同时再次顿笔,此次顿笔可比第一次力度稍重一点,之后,向右中锋缓行笔,行笔方向向右上微高一点行笔,最后,用笔锋向右下轻顿笔,然后再用笔锋向左上回锋至横画中心即可。 (2)藏锋起笔:欲左先右,笔锋逆势向右入纸,随即向右下以笔锋轻顿笔,然后微提笔锋调整成有右行趋势感觉的笔锋,再次在原处顿笔,力度可比第一次稍重,之后向右缓行笔,收笔方法与露锋起笔横相同。熟练以后,藏锋起笔,有时可以处理成“意藏”,即笔锋在落纸同时较快速度的有欲左先右回旋笔锋之意。 露锋和藏锋只是在起笔上不同,中间行笔和收笔方法是相同的。以上是横画的基本运笔方法,在实际创作时,要根据字形结构,灵活多变,比如:长短变化、粗细变化、水平角度、取势、起笔收笔的轻重变化等,有时也可引入篆、隶体的运笔方法以求多变。关于变化性处理,是建立在基本写法熟练之后,灵活掌握的。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学习魏碑必须要搞懂的——北魏墓志之“定法” 论北魏墓志书法之“定法”——“有意”之定法与“无意”之自在在魏碑书法中的精彩演绎作者:黎德良单位:兰亭书院魏碑导读:北魏时期墓志盛行,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其不仅存世数量众多,镌刻精美,而且书法艺术风格独特,技艺精湛,内涵丰富,是我国历史上墓志书法精品盛产的时代。魏碑与唐碑都属于楷书范畴,然风格迥异。魏碑由汉隶演变而成,整体表现出茂密雄强,恣意豪放、稚趣天真、古拙粗犷的金石书风面貌。唐碑则源于魏碑和钟王,将楷书的法度推向到极至,整体表现出端庄遒美、严谨成熟、方正典雅的书法风貌。包世臣曰:“北碑字有定法,而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唐人书无定势,而出之矜持,故形记得板。”北碑字之定法之“法”即是本论文所要论述之重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北魏书法的笔法、笔画、字法到章法之“定法”核心。从以下几点:魏碑书法的方圆特征;笔画与基本技法的关系;笔画与笔势的关系;字体与字势的关系;笔画与字形结构的关系;字与行、行与行、字与篇的关系,揭示“有意”而为之定法与自在生趣之“无意”在北魏书法中有机结合的阴阳辨证关系。关键词:魏碑外方内圆有意无意书法笔法字态笔画笔势书法中的“有意”与“无意”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

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这是强调书写中的有意行为的作用。“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板桥就“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张彦远)这一基本法则,作出了自己的生发。一般讲,“笔参造化”的“化机”的闪现,缘于天才艺术家的一刹“妙语”,即艺术家本身亦不可能事先明确地意识到,此即所谓“其天机流露,有莫知其然而然者”。板桥云:“精神专一,奋苦数十年,神将相之,鬼将告之,人将启之,物将发之。”(《板桥题画·靳秋田索画》)“化机”(趣)与“定则”(法)之间,就存在着这样一层“顿”(顿悟,飞跃)、“渐”(渐修,量变)关系。又云:“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板桥题画·竹))意亦如此。“手中之竹”说的是画家所创出的一个“第二自然’”,一个新的生命体。它虽来自“眼中之竹”,却非其自然形态的复写,而是经过画家的观照、沉浸,获得对竹的“神理”的某种妙悟,其中渗入画家自身的个性(特别是人格)、想象、情感等等,因而构成朦胧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进而,运用长期苦练得来的异常娴熟的技法(如笔法墨法),而又不泥于法,伴着仍在继续中的创造性想象,所谓“笔到意生”,让实际落入纸上的竹的形象,霎时进入“传神”——“变相”状态,因而“活”起来。这样,由渐而顿,“定则”(法)与“化机”(趣)融

魏碑书法的魅力

魏碑书法的魅力 当下的书坛是碑帖共存相映成辉的时代,以“二王”一系秀健雅逸的帖学占有相当的分量。但不可否认,北朝魏碑风格的书法作品仍以其无穷的魅力被众多书家所青睐。 魏碑是指南北朝、北魏这一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石刻书法作品。从书法风格上来讲,其概念体系运用又包括北齐、北周、东魏等石刻书法,甚至向上可延伸到东晋的一些石刻书法作品。 魏碑,上承汉晋,下启唐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笔法浑穆、点画峻厚、意态奇逸、骨法洞达。清康有为曾誉魏碑:血肉丰美,结构天成。举凡墓志、造像、碑版、塔铭、刻经等,其数量之多或以千万计,其结构之奇、气势之强、变化之大是其他书体所不能比拟的。 北魏时期,特别是迁都洛阳以来,尚武之风渐衰,转而崇尚儒业,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喜润色金石,于是刻碑之风继东汉之后愈演愈烈。当时人死后若无人树碑立传,对于一个高门大族出身,而又显赫一时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个小官吏死后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颂德,以期名垂后世,这就是北魏墓志众多的原因。正如《书林藻鉴》

所说:“北朝之书,魏为最盛,享国既永,艺业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润色金石,故其时隶楷错变,无体不备。”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讲,南北朝是我国文字发展演变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楷书刚从隶书蜕化而来,处于一种不成熟的初创时期,但正是这种“不成熟”,使魏碑书法同时蕴涵了隶书、楷书两种不同书体的特征,反而使它的艺术风格更加多变,信息含量更加丰富,也许这正是魏碑书法的魅力所在。 北魏楷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宣武帝为界,以前的楷书仍有两晋时保留下来的隶书遗风,笔调劲健朴实,率意生动。因笔方圆兼之,结体攲侧而不失重心平稳,整体艺术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颇具天真烂漫之趣。第二阶段是从宣武帝开始,楷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减弱隶书影响的同时,另一方面其作为一种新兴书体的各种本体特征正在不断完善。隶书的笔画特征被整合进了楷书的笔画改造中,体势也朝平正宽博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一点在南北两大地域的书风表现中还是有差异的,北方作品取势多活泼自然,以攲侧雄强为基调。第三阶段约于孝明帝时开始,书法体势复归平正的倾向更趋明显,用笔上更加细腻周致,俊美俏逸之风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现形式,典型的楷书用笔及结体法则渐渐形成。 从书体形制上细分,魏碑书法大体上可分为碑版、摩崖、造像、墓志四大类。其中墓志与造像书法尤其值得关注。墓志书法不仅出土数量壮观,且风格种类繁多,写刻亦良莠混杂,书者都是名不见经传

魏碑风骨孙伯翔

魏碑风骨孙伯翔 近些年,书法家孙伯翔因其在魏碑理论和创作方面独树一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灵感,并将魏碑风骨般的人格魅力融人到了书法创作的实践中。魏碑成就了天津布衣孙伯翔,孙伯翔碑刻了自己的人生路。 孙伯翔,1934年出生于河北武清(今属天津)。由于出身原因,他初中毕业后便在天津成为了一名普通工人,并从此迷恋上了书法这片可以用来倾诉内心的“世外桃源”。魏碑这个世界淹没了他,他也渐渐地拥有了这个世界。在1982年“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览”中,壮岁孙伯翔凭借楷书文天祥的《正气歌》脱颖而出。此后,孙伯翔以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以长期夯就的国学功底,在对魏碑艺术的探索中精益求精。他的魏碑理论见解新颖,突破了传统的桎梏,超越了前人的局限。直到今天,孙伯翔已近八十高龄,仍然坚持临帖和创作。他说自己是“砚田一耕夫”,忘记年龄却不忘艺术“变法”。 魏碑,作为承前启后的书法艺术形式,反映了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变迁。对现实的关切,决定了魏碑拥有丰富的社会内涵。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石刻等形式,与魏碑内容相得益彰,展示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而这,正是历代诸多书法家对魏碑潜心研习的重要原因。 集魏碑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于一身的孙伯翔,准确而精要地总结了关于魏碑的继承与创新、笔法特征、创作方法论等规律性的要领。 他认为,魏碑由隶而始,入楷而终,按本位文化意识来说是不成熟的,对其潜心挖掘是为了提取“新型产品”。《始平公造像记》堪称魏碑正体之源,破隶书成楷书之形,正而多变。以《始平公造像记》为代表的“龙门二十品”,其最大成就是创新精神。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免费)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我们先来考察原碑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横的状况: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 法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魏碑方笔用笔的翻切之法 用柔软的毛笔书写成三角形的点是比较困难的,经过多年我们对魏楷方笔技巧的猜解、探讨和实践,寻找到一种比较方便简捷的应该是很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 我们的理念、理由和依据是:用最简单、最轻松、最便捷、最清晰的技巧写出最准确点画的方法是最佳方法,最科学的方法。“切翻之法”就是这样的方法。 A、正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右上顺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顺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正切点”。 请看详细的解析:(泫字左下点放大图)

再看实际的书写: B、反切点 入笔露锋,向右下侧锋直切,立刻向左下逆时针翻锋,然后出锋。我们将这种逆时针翻锋的点称之为“反切点”。 如图:(公字右上点放大图) [ 不管各种各样的点如何变化,翻锋只有这顺时、逆时的两种,而切锋的角度则要看点的走向。由于点的走向是非常多样的,几乎360度中都有,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各种度点的切翻锋训练。

可以按下面这样的图示来进行练习: 以点来进行切翻笔法技巧的强化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多角度切翻的练习会使这种技巧得到充分的训练。“一旦各种角度的点都能写得出来写得准确,可以说,就解决了魏楷方笔笔法技巧的一大半了,也可以说才算真正入了魏楷之门了。” 《张猛龙》的点变化是比较大的,无论怎样变,大体不离这样技巧的左右。其差异只是在切的力度,方峻度,大小等方面。切的柔些则圆笔的味道足,切的狠些则方笔的意味重。轻切则小,重切则大。 有的也不一定是切锋的技巧,如“鼠屎”、“黍米”等一类圆笔造型的点,用笔的动作其实非常简单,露锋入笔一抹即可。需要强调的是,不同点的造型,需要不同的手法去刻画,这里,一方面不要复杂化,越简洁越好;另一方面,还是不能用唐法解碑法。要注意的是,尽管有个别的点画隐隐有些唐楷笔意的意味,但毕竟还不是唐楷。 2、横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中书网闻钟阁主编写的转过来同志们学习一下许向阳同志也是搞魏碑的找时间也编一课供我们学习下还有墓志写得巨有特点的“张大佬”有时间也编一课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 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魏碑书法

魏碑书法之我见 魏碑书法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是书法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它以率真的用笔,精妙的技法,奇异的造型,雄强的气势,显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受到人们的喜爱。 魏碑书法是指我国历史上以北魏为主包括整个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碑刻新书体,其中碑版墓志、塔铭造像题记、摩崖石刻数以千万计,遗迹甚为丰富。它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我们学习魏碑书法的楷模范本。就其风格而言,大约可分为三种:有率真古拙,呈现朴素浑穆一路的;又有端庄雄伟、茂美雄强一路的;还有工稳细致、飘逸恬静一路的。康有为先生在他的论著《广艺舟双辑》中对此作了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南海先生盛赞南北朝碑刻书法有十美,曰:“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与趣酣足,骨法洞,结构天成,血肉丰满。”纵观魏碑书法,深感南海先生的赞誉实为不谬。 魏碑书法在整个书法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汉隶,下开唐楷,当它以朴茂雄强的面目初现之时,即不同于东晋王羲之圆媚润甜的书风,尤以洛阳龙门石刻的穷乡女儿造像为代表,表现出大朴不雕、朴素率真的民间气息。当这种刀劈釜凿的笔意、貌似粗头乱服的书风一经出现,即为人们所接受和喜爱,显现出它艺术的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实践证明,南北朝以后的书家,不论他的成就有多大,也不论他是自我声明或是心照不宣,每个人的书风中都或多或少地融进了北魏书法的风格,从而开辟了自己的蹊径,形成了自己的面貌。试看欧阳询、褚遂良、李北海、苏东坡、米元章、黄山谷乃至赵孟頫、黄道周、倪元璐、张瑞圆等大家制作无一不是从魏碑中汲取了精华;至若清代的何子贞、赵之谦、郑板桥、李瑞清,以及近代于右任诸家更是从魏碑脱颖而出,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书法宗师。时值现代,众多的书法家和爱好者更是酷爱魏碑,力图从魏碑中找到自己的出路,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因而可以说魏碑书法如同甘泉,为古今的书法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十分受欢迎的一种书体。 古人论书云:“平整宜从唐入手,风云可向魏晋寻。临摹须走蚯蚓道,博览犹似蜜蜂身。”目前多数的青少年及书法爱好者,初学书法多从唐楷入手,数年之后基本已掌握楷书的结字用笔,写出或颜或柳或欧或褚的面貌来。但是学习楷书并不是学书法的最终目的,只是进门的基础课程,一旦楷书的平正用笔掌握之后,就应该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于是很多人便选择了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李松 《张猛龙》碑就是魏楷体系中经典得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得原因。首先就是知名,因为它就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 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就是典型,它得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得代表性,就 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得作品;再就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就是有它得道理得。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就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得意思就是还有许多可为范得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就是《张猛龙》,其实选择得余地就是比较大得)。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得根据就是,它得方笔更具 魏碑楷书典型得笔法特征,同时,此碑得技巧 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就是有 利得。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得、标志性得笔画形态就就是“方笔”。方笔得概念与圆笔对应,就就是笔画得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得经验、体会甚至就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 就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得。 我们经常瞧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得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得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得情况就是,“用唐楷得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就是,写得字不就是《张猛龙》,而就是“唐猛龙",笔画得造型总就是脱不掉唐楷得痕迹,总感觉魏楷得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得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得情况实在就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得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得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得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得方笔进行常规得分类与筛选。并将以“点”得书写来切入,进入微得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得笔画得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得思路与依据就是: a、点得方笔技巧就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得技巧。 b、其它得笔画都就是点得延伸与演变(或就是都与点有密切得关系)、 1、点?我们先瞧原碑典型方笔—-点:

李松《张猛龙碑》笔法分析(完整版)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

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我们先看原碑典型方笔——点:

魏碑笔画解读

魏碑笔画解读 魏体书法浅谈 魏体,指北朝元魏时的书体,见于当时的石刻、摩崖、造像等。时楷书初兴,脱出隶法,故体貌百变,而以方正凝重为主,世称“北碑体”,或以元魏三朝中北魏水平最高,又为之曰“魏体”。故康有为《广艺舟双辑,备魏第十》曰:“北碑莫盛于魏,莫备于魏”,代表作品有《石门铭》、《灵高碑》、《鞠彦云墓志》、《晖福寺碑》、《吊比干墓文》、《孙秋生造像》、《始平公造像》、《杨大眼造像》、《解伯达造像》、、《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等,其笔气浑厚,总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彩”。 从书法史上看,“魏体”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上承王、钟,下启隋、唐,但与南方书法比较,发展较慢,清·阮元《擘经室集,南北书派论》曰:“北碑是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磅”。经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鼓吹,学习“魏体”之风大炽,形成“碑学”。 本帖子只涉及《始平公》、《张猛龙》、《郑文公碑》,其他就不再展开。以已故近代书家邓散木、当代魏碑大家孙伯翔、李松的经典范例结合叟的学习体会与书道朋友们共同探讨。由于老朽学识浮浅,不当之处望同道们多多指教! 一、用笔:用笔指行笔的起、落及提、按、顿、挫和藏锋、露锋、中锋等等。魏体的落笔、收笔一般都明显利落。“龙门”中的大部分作品,笔势雄奇,属“方笔”一类。一经用刀刊刻,一笔一画,锋芒显露,呈现棱角。加之结字布满四方,字势更显得方整厚重。这一类以《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孙秋生》等碑为代表,而《始平公》则首推第一。 (一)点

现以已故近代著名书法家邓散木先生1984年编写的《怎样临帖》一书选取《始平公造像》里摘取几个字来说明“方笔”的特征和写法。 (邓散木先生的“方笔”写法技巧运用了“切、翻,其值得注意的还采用了“回”,这点与孙伯翔先生的运笔技巧很是相似,极易上手) 李松先生在《张猛龙笔法分析》中说: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李松先生把“魏体”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魏碑的“点”,它最典型的形象就是“三角形”。

李松张猛龙碑方笔

李松简介 李松(木公),1950年生于天津市。毕业于北京首都师大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书协顾问,全国书法篆刻展览评委.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培训中心李松工作室导师.国展评委.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评审委员,全军书法展览评审委员,当代书法网艺术顾问,当代书法网艺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当代书法论坛总版主。 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七、八届书法篆刻展(第六、八届获“全国奖”),全国第五、六、七、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首届《兰亭奖》展(特邀),第一、二、四届全国篆刻展,二十世纪书法大展等。著有《草书技法》、《行书技法》、《楷书技法》、《书法创作大典行书卷(合著)》等二十多部著作、录像、光盘。注重技法理论的研究和书家评论,文章及评论散见国内专业报刊杂志。论文《笔法研究》获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二等奖。 李松老师与山头镇少年宫书法室辅导教师张洪亮合影并面授技艺 刘文华老师与山头镇少年宫书法室辅导教师张洪亮合影并面授技艺

《张猛龙碑》笔法分析 李松 《张猛龙》碑是魏楷体系中经典的碑刻,为历代习碑之人所重视。 它之所以成为经典,有很多的原因。首先是知名,因为它是碑刻一直立在地面以上,尤其又在孔庙,所以知道此碑者众;其次是典型,它的风格非常具有魏碑楷书的代表性,是魏楷体系中属于中性风格类的作品;再是技巧规范且含量高。因此,人们把此碑奉为经典是有它的道理的。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对魏楷相当赞赏,概括魏楷之美有十:“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韵辉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铜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细审这“十美”《张猛龙》可存其八九。 所以,初习魏楷,以《张猛龙》为范应该是最佳选择之一(说之一的意思是还有许多可为范的魏楷,不宜一说习魏必是《张猛龙》,其实选择的余地是比较大的)。我们认为,其中更主要的根据是,它的方笔更具魏碑楷书典型的笔法特征,同时,此碑的技巧含量丰富,风格特征独具,对学习魏楷是有利的。 我们知道,魏楷典型的、标志性的笔画形态就是“方笔”。方笔的概念与圆笔对应,就是笔画的造型见棱见角。通过多年学习魏楷的经验、体会甚至是教训告诉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方笔技巧如果不能真正掌握,是根本入不了魏楷之门的。 我们经常看到,有许多朋友对《张猛龙》的笔法技巧十分困惑,猜解不出来具体的方笔用锋技巧。比较典型的情况是,“用唐楷的笔法公式来解魏楷方笔这道题”。其结果是,写的字不是《张猛龙》,而是“唐猛龙”,笔画的造型总是脱不掉唐楷的痕迹,总感觉魏楷的味道不够纯正。由于类似这样的一直摸不到魏楷正脉的情况实在是太普遍了,所以,本文将对《张猛龙》的方笔笔法技巧问题进行专题的讨论研究 一、魏楷典型性笔画——方笔的分析 我们把《张猛龙》典型的方笔进行常规的分类和筛选。并将以“点”的书写来切入,进入微的解析与讲解,同时,再由点逐渐延伸开来分析其它的笔画的书写。之所以由“点”开始,我们的思路和依据是: a、点的方笔技巧是最基本、最典型、最重要的技巧。 b、其它的笔画都是点的延伸和演变(或是都与点有密切的关系)。 1、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