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让“课堂建模”充满理性

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实现减负提质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它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理应一马当先、垂范在前。顺应乎此,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掀起新一轮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热潮,各种名目的课堂模式纷至沓来,令人大有“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感。

对“建模热”的出现,首先,我们感到欣喜。可喜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这意味着教育改革在触及最根本的层面

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二是怎么培养的问题。课堂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模式的革新,旨在解决怎么培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可谓触及了教育改革的根本。更何况,它还引发了了人们灵魂深处的一场革命。纵观林林总总的课堂教学模式,虽然表述不同,依据有异,策略有差,程序有别,但令人振奋的是,它们都声称要以人为本,关心、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而这些正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倡导的、全社会梦寐以求的。姑且不论实际课堂教学中能否照此办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将此奉为圭臬者,在模式的探索、构建、推介和运行过程中,其灵魂深处必将因为濡染而产生革命性的涟漪或者波澜,这种观念层面上的变革弥足珍贵,它是推动教育改革的原动力,也是改革走向成功的前提。

二、这预示着课堂教学将淡出传统型的窠臼

传统的课堂教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经验型”,教师完全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不断累积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程式并相沿成习。这样的课堂往往是“放羊式”的,随意性很强,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另一种是“理论指导型”。教师也依据某种教育理论对课堂教学策略作出预先设计,但因为所依托的理论逐渐落伍于时代,所以模式也就乏善可陈。例如“三中心说”及其衍生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我国盛行多年,现在正遭到扬弃。

而时下诞生的各种课堂教学模式,一般都有一种或几种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支撑,并试图促成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从而使教学实践在科学指导下进行,使先进的教育理论向先进的教

育生产力的转化成为可能。同时,先进的教育理论作为集中反映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应用理论,又能在课堂教学模式的实际运用中得到完善,从而实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可见,研究、创造出反映时代特点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扭转“理论下不去,实践上不来”的局面,推动教育理论的实践化和实践经验的理论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课堂教学的效益增长方式也因始终有越趋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而更趋于理性和优化。

三、这标志着教师素质的群体优化成为可能

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普遍的策略和生存智慧。放弃驾轻就熟的东西难免有抉择的痛苦,构建崭新的教学模式必将带来创造的欢愉。而这个衰亡到新生的过程,正是所有自觉的变革者脱胎换骨、获得飞跃的良机。从理论上讲,建模的主体应该是广大的一线教师,特别是那些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精湛、教学效果突出的优秀教师。只要有效地激发和唤醒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反思精神,让他们把可能还处于“默会”状态的教学智慧、经验和成果加以认真的梳理、总结、归纳和升华,一方面,这样获得的教学模式易于得到认可,便于得到推广,另一方面,这个优秀群体的功力境界和辐射效应都有可能得到几何级的增长。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建模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过程。对新理念、新要求的学习和领悟,以及可能出现的关于建模的中国式的集体攻关等,都将使他们不同程度地获益。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建模、用模至少在他们从教的初期是利大于弊,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熟悉和掌握教学活动的各种类型、框架和程序,把握教学大方向,缩短成长的周期。教师强则教育强。这样看来,建模活动催动不同层次的教师实现共同成长,乃是最有价值的收获。

同时,对“建模热”现象,我们又不乏忧虑。忧思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课堂建模的价值追求出现偏差

1、指向性有误。当前,教育界之所以大掀课堂教学建模之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所迫。国家关于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减负增效的政策和动作纷至沓来,业内外对教育“高能耗,低产出”现状的批评声不绝于耳,都将教育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出于迫不得已才开始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所以,情急之下、惯性之中,人们在建构教学模式的时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改变课堂低效或者无效的局面。于是,建立高效课堂模式就被摆上了议事日程。但在不知不觉中把建模的价值选择定位在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上。很多教学模式都以传达知识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标准。它们的“有效”操作,造成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不光是统考、会考、中考、高考的成绩愈来愈高,就连托福、

GRE成绩也令外国教授面对众多的高材生无法取舍,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更是长胜不败。不过,学生的生活、学习、思想、行为的枯燥、呆板、完全表面化和外在化,不再拥有丰富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教师和学生竟相追逐分数、奖牌、升学率和一切与外在评价有关的东西,而宁愿把内在精神的提升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放在一边。本来,我们的希望是建构一种严格而细密的教学模式,从而把每一个个体培养成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全面发展和有独特个性的人。现在,我们的努力满足了前者,建构和设计了多种多样确实是严格、细密、快速、高效的教学模式,但却在更隐蔽的形式上造成了教学领域的见物不见人,造成了学生同自然的疏离,同社会的疏离,同他人的疏离,最后同自己也疏离了。这不能不说是和课堂建模的初衷南辕北辙。

2、功利性较浓。综观我国众多的教学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即强调教学模式的建构所产生的实际功效。于学生而言,是如何提高知识、技能的掌握效率,使之对学生的生存产生工具性、功利性的价值;于建构者而言,是如何能“制造”出新颖、高效、易操作的教学模式,从而以此能在业内取得良好的声望;于学校而言,是如何建构或者选择适合本校实际,并能给本校带来升学率提高等立竿见影收益的教学模式等等。在这种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教学模式完全成为一种游离于人内在精神和生命成长的东西,发展到一定程度它甚至成为人的一种负担和束缚,学生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仅仅是作为证明某种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工具。

二、课堂建模的目标设置出现偏差

任何教学模式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对其他因素有着制约作用。有鉴于此,时下各种不同的教学模式,都会给自己冠以令人神往的教学目标,一般无外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实现三维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应然追求,更是全部学校教育的终极诉求。然而,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最应落到实处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和生命成长这个真正的目标,不幸被其他目标架空了。

1、将单一目标替代整体目标。由于受知识本位的影响,在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实在在的生命体验仍未受到重视。即使建构者制定了情感、能力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但往往只是被视为装饰品和点缀物,并不能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在高考指挥棒还在高高举起并未轻轻落下,在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尚未科学正确地形成的情况下,知识和技能这个单一目标、具体目标往往越俎代庖,成了唯一目标、全部目标,分数再一次显示了它无可比拟的评价魔力。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课堂教学模式都把安排当堂检测作为对本课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唯一和最终的评估办法中获得验证。

2、将短期目标替代长远目标。三维目标中把“知识与技能”目标放在首位,显然并没有把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排斥于目标之外,也没有轻视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但三维目标显然是有高下之分的。如果要分一个层次的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无疑是最高的。“知识与技能”可以认为是短期目标,“过程与方法”是为实现这个短期目标服务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课堂教学的长期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短期目标又为长期目标提供知识积累、方法指导,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不能丢失的。问题是,在一节课中,这个短期目标往往被老师们放大了地位,因为它最能在考试中得到体现。分数要上去是硬道理,但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某几个知识点又能有多大的价值?尤其在课程改革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偏、旧、繁、难的课程体系的今天,某些知识的未来应用前景尚不明朗,莫如在最高层次的目标实现上动一些脑筋,比如语文教学,多给学生在整体感知、美感体悟等方面以一些自由,少将美文支离破碎地分解为让人一听就头大的题目,也许效果更佳。须知一点,越是不功利的越能带来功利。

3、将外在目标替代内在目标。对高分数、高升学率等教学外在目标的追求必然导致以虚假的东西代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使教学越来越远离学生生命的本源。某些教学模式主张每一堂课都要让学生像考试一样紧张,并且要求做到“堂堂清”等“四清”,听起来都让人害怕。试想,这样的学习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还不是为了实现“知识与技能”掌握的最大化?说穿了是为了考试。学习就像旅游,讲究“慢慢走,欣赏啊”。忽视对学习过程完整的体味,忽视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和道德自省,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美好想象的泯灭,对生命的意义的漠然。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厌学现象,多少和外力强加、内驱不足有关。

4、将教的目标替代学的目标。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理论为依据的。模式设计理论历来分为两种,一种是“教的理论”,一种是“学的理论”。客观地说,当前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基于“教的理论”而建立的,研究对象是教师“教”的活动,关心的是“教师的教怎样影响学生的学”和“怎样教才是有效的”,研究的重点是关于“教”的目标、计划、实施和评价,设计重心是如何施教。虽然很多模式号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其实教学设计并不设计学习,教学策略是为教师准备的,是指示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的。因此,大多数教学目标只不过是教师的一厢情愿。例如“导学案”教学模式目前比较受人追捧,但有些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把教参上或其他资料上的教学目标照搬到导学案上来充当学习目标。由于教学目标针对教师而非围绕学生,所以课堂表面上是师生、生生互动,热闹非凡,实质是无效互动。没有真正的学习目标,学生根本无法有效自学,更无法充当学习的主人。

三、课堂建模的方式方法出现偏差

当前很多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存在两个较为明显的问题:

1、成分残缺。现代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一般包含五个因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其中理论依据是灵魂,教学目标是核心,实现条件是平台,操作程序是特征,教学评价是检验。反观当今一些教学模式,因为其建立本就带有功利性,是为了顺应某种需要,迎合某种潮流,完成某项任务,所以,很多是“急就章”,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程序完备、步骤清晰。然而,其他要素则未必完全。理论或者模糊,或者是事后翻阅著作对号入座再贴上标签,或者到底都没有;教学目标有的如上文所言,或者大而无当,或者陷入虚无;至于教学评价,大多空缺。剩下的只有操作程序了。只注重程序上的东西,而不知其所以然,只能使教学走向僵化,那不是在应用教学模式,充其量只能叫模式化教学。

2、不合逻辑。教学模式的建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归纳法。这种方法重视从成功的教学范例中归纳出教学模式,是教学经验的科学总结。它的起点是经验,思维的过程是归纳。另一种是演绎法。是从一种科学理论假设出发,推演出一种教学模式,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来验证其效用。演绎型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能够自圆其说,有自己完备的体系。这两种建模方式层次有代差,前者低,后者高。目前西方先进的课堂模式都是以后一种方式构建的。而我国众多的课堂模式大多来源于对优秀教师、先进学校教学经验的总结,有别于国际通行的逻辑起点。实践证明,这样建立起来的课堂模式不免有些不确定性,有些地方还不能自圆其说,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也许比较有效,但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力不能及。

四、课堂模式的操作运用出现偏差

1、学习借鉴“抓芝麻”。现在许多学校或个人建立的课堂模式,多是“舶来品”。毋庸讳言,学习、借鉴、模仿他人模式,未尝不是创造的开始。但问题在于你究竟要向他人学习什么。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先后创造了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神话,引起了无数人的推崇。学习、借鉴这两所学校的课堂模式,本无可厚非,但在学习借鉴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拣了芝麻丢了西瓜。有的学校、有的老师对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将课堂变成师生高效发展的课堂,共赢的课堂”,“追求分数必须科学合理,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等核心的教育价值观视而不见,只记住“预习——展示——反馈”这三个课堂教学模块;对杜郎口中学“充分关注后进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等精髓充耳不闻,只一味地模仿“10+35”模式,甚至连教师讲课超过了10分钟都不被允许。这些明显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结果可想而知。

2、推广运用“一刀切”。有许多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学校盲目夸大模式的适应性,在相中了某一种课堂模式后,即以文件的形式强行要求全地区、全校加以移植、推广;有的学校为了实施某一教学模式,不分科目、不分课型、不分对象,一律采用统一的课堂模式。移植也是某种程度的创新,但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移植。古人说得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真正有效的移植应当是先进经验的内化与成功教学模式校本化改造的过程,而不是全盘照搬。否则就很容易犯教条主义错误。道理很简单,一把钥匙怎能打开一万把锁?

3、实际操作“花架子”。现在很多课堂技术主义盛行,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模仿,未能从深层次上领会素质教育下课堂模式的精神要义。构建模式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达到目的的工具。因此,在强调模式的工具性作用时,更应强调模式的实用而不是形式花哨。要反对把模式当作追求的目标,反对形式化,反对好看不好用的花架子。在模式实施中,那种无视教学模式的完整性,惟求“形似”而不顾“神似”,放弃精神追求,单纯追求环节和步骤的趋同,课堂表象的热闹,学生无谓的忙碌的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对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毫无益处。

4、发展创新“不作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先前缺乏建构课堂模式的自觉,后来又缺乏对已有模式的反思、解构与超越,抱残守缺,逐步沦为某种模式的奴隶。这也是我们竭力反对的。课堂模式一旦形成,其基本结构就会保持相对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模式从此就一成不变了。教学模式是在动态中形成的,总是随着教学观念和理论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的。所以,对教学模式不应该只是简单的套用,而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个人风格创造性的加以发挥。如果说,模式是人们经过千百次的重复证明而定下来的“格”,那么要想“出格”就先得“入格”。但是模仿的最终目的是超越。教学模式在本质上只是教学活动消费的对象,而不是供瞻仰和凭吊的碑塔。要注意防止教学模式程式化的倾向,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不断“自我突破”、“自我否定”,这是适应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模式从运用到创新的必由之路。

总之,对当前出现的“建模热”,我们不能用“是”与“非”来简单地作出评判,要站在科学的高度,以辩证的眼光来审视,既要看到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也要正视建模过程中存在的负面效应。只有树立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才能保证教学模式形神兼备,既有科学性,又有实效性,从而成为教育改革强有力的助推器,为教育腾飞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关于教学设计的若干思考 (一)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在我看来,只要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习任务适应学习者,教师为学生服务,是天经地义的。强调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对学校教育的现状,对课程教学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估计,从而在设计课堂教学计划时,能够更多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实际兴趣,能够更客观、更冷静地分析学生的实际反应与教学效果。这样才会使教学、教学计划立足于一个比较实事求是的基础上。 (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方式,是让学习者有可能从个人实际需要与可能展开学习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教师设计教学的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显著增大,进度统一、任务相同的课堂必然会让位给类似复式教学的课堂。不同组别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内容、完成不同的作业、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或许将会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而统一的讲解、答疑、点拔、指导,只能是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必要补充,是应学生的实际要求而安排的活动。 (三)教学设计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 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敦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著名的物理学大师狄拉克有一次去作学术报告,报告之后有人提问说,他不明白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到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人提醒道:“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狄拉克的这一著名回答,揭示了问题这一概念的本质。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那位提问者并没有讲出自己对“公式2”的理解及其与“公式5”的矛盾所在,狄拉克当然就无法为他作出解释说明。所以,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

从BOPPPS教学模型看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针对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分析北美教师技能培训的BOPPPS模型,提出改进课堂教学的观点,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以及及时获取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关键词:BOPPPS;课堂教学;教学改进 引言 2014年5月25日-6月20日,我们远赴加拿大参加了为期1个月的教学活动,先后在温莎大学和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参加了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TDA(teaching dossieracademy)、CDI(course design intensive)3个教学培训。在这1个月中,我们深入参与到加拿大大学的教学活动中,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的各种形式,感受到高校学生、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方法。其中,让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是ISW培训中使用的BOPPPS模型。 1 BOPPS模型简介 BOPPPS模型是北美高校教师技能培训过程中推崇的一个教学模型,是根据教育学人的认知理论提出的一种教学过程设计。BOPPPS模型将知识点教学过程划分为引入(bridge-in)-吸引学生的兴趣、目标(objective)-让学生知道该课程要到达的教学目标、预测(pre-assessment)-了

解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让学生多方位参与教学从而掌握知识、后测(post-assessment)――了解该课程是否到达教学目的、小结(summary)-总结知识点6个部分,简称为BOPPPS。 BOPPPS模型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强调学生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而不只是听讲;二是要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以调整后续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借鉴这种模型,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 2 课堂教学常见问题 知识点的教学需要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基本概念的定义、知识组成结构及知识的运用,但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都是教师在讲授这些概念和知识,学生只是听众。目前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有如下一些问题。 (1)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只是把知识罗列出来,导致学生不知道学了这些知识有什么用。 (2)过分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在有限的课时下,不管重点知识还是外围知识,通过大量的PPT放映灌输给学生,学生往往消化不了,还没等到考试便忘记大部分内容。 (3)教师对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理解不深,缺乏对知识的亲身体验,导致对教学重点把握不到位。 (4)把学生当听众,学生没有或者很少有其他方式的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抓好课堂教学质量 周林张庚灵 (山东农业大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落实好《纲要》精神,是高校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而要真正落实好《纲要》精神,首先需要高校冷静分析自身教学与教学管理现状,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明确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攻方向,选准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佳突破口,抓住影响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关键部位和环节,真正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把教学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抓好课堂教学质量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任务,实现和完成这一核心目标与任务的关键,在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学内容上讲,高校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等,从组织形式上讲,又包括课堂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但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 (一)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是抓住了关键和根本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占有主体地位,是高校传授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素质的最主要组织形式。高校课堂教学承担着80%以上的教学任务,高校的理论教学基本上是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完成的,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的很多内容也往往采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并且与课堂理论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目前高校最适宜、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之所以长期存在和发展,就在于它在推动教育平民化、大众化,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有着先

天的优越性,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背景下,还没有哪种形式能够取代课堂教学。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备受社会关注的今天,课堂教学在提高高校办学效益、教学效益、学习效益方面,在保障教学质量和教育公平方面显现出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堂教学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课堂教学对高校教学质量有着根本性的影响,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是抓住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从课堂教学入手才能实现根本突破,取得更大成效 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决定了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最前沿和主阵地。课堂教学集中展示着一所学校教学发展的活力,教学改革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改革、教学管理改革,甚至学校的体制和机制改革,都要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课堂教学同时也是最亟待改革的教学部位和环节。分析当前高校教学与教学管理现状,暴露问题最多、最突出的地方是课堂教学。比如在投入上,存在领导、教师对课堂教学精力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宏观调控上,存在课外活动冲击课堂教学的问题;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存在重认知目标轻情感目标,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机制不活,不能有效的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的问题;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以教定学,以本为本,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在教学方法上,存在以教为中心,以灌输为主,缺乏人文关怀,缺少沟通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的问题;在学生学习上,存在缺乏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学生厌学现象严重的问题;在教学秩序上,存在逃课现象严重的问题;在教学评价上,存在重数量评价轻质量评价,重终结评价轻过程评价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堂教学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课堂教学的现状,客观地要求高校只有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眼光聚焦到提高课堂教学上,把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

教学建模理论学习心得

教学建模理论学习心得 教学建模理论学习心得当天河区的教学建模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时,我想我们每位老师也在不断地学习着、思考着、实践着,我也一直在这条路上前行着,下面就把自己前行路上感受最深的几点记下来,以此来提醒和激励自己。 一、明晰的学科理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这个概念中强调了我们的建模必须是在一定的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去进行的,换言之,就是我们必须有一定的理念,结合到我们的实际,应是要求我们在建模时必须根据我们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进行建模。如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同时也详说了语文课程的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素养又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只有我们知道了学科的理念,才知道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需要给学生什么样的养分,也只有明确了这个,我们才能更正确地去设计我们的课堂目标。 当然上面所说的理念是设计到不同学科的比较大的理念,对应到我们的每课教学,还会有针对此篇课文的具体的理念。如面对不同的课文,我们可以思考用什么样的理念去引导和组织,如问题引领、以读促思等理念,只有心中明确了这个,我们才能更灵活自如地去处理此课。 二、准确的教学目标:

目标是一节课的导航,只要制定了准确、合理的目标,我们才能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前行。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前行的方向,漫无目的、随处摇晃地漫游在路上,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所以备课时我们需要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能把自己的目标牢记于心中,体现于课堂上。当我们设计好教学目标时,我们就可以考虑到如何去实现和达到这些目标,当然这也体现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上,我们的每一个教学过程都要仅仅围绕教学目标去设计和构思,过于脱离教学目标的环节大可不要。 三、合适的教学模式: 常说:教无定法,其实教也必定有法。只是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有效的。其实寻找的过程也正是我们实践的过程,我们需要在不断地实践中去摸索、总结和完善,最后形成一个教学模式。教学之所以可以有一个模式,我想是因为在我们的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的可以归为一类的教学,如识字教学、写字教学、古诗教学、略读课文的教学等。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类型的文章,所以我们就可以在此做大量的尝试和实践,如近年来我校简校所探究出来的识字教学模式,读、研、评、延的略读课文教学模式,这一切无不有效地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实践,我们能在课堂上中充分感受到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能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这种模式的魅力。同样还有五山小学的经典教学模式,王崧周老师诗意的语文教学我想他们之所以有那么好的教学效果和那么大的教学影响,就是因为他们能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适合他们自己的、适合此类文章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引领下,以点带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而可以书写书那么多的精彩和辉煌。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城南小 学刘美蓉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一个长期研究的对象,在此,针对以往做法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以前,我们有这么一个观念,老师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学生都必须听我的,我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不准有其它怨言。结果,学生成了机械的接收器,缺乏情感,缺少动力。我认为,教师的陈旧观念要改得彻底,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讲究教学民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师生亲密无间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悦。但要做到活而不乱,动而不滥,乐而不散。总之,课堂是学生的天地,教师只不过是点拨者,起到组织学生学习的作用,而不是灌输知识的机器。我们时刻注意学生的学习动态,及时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接受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不要把个人因素强加给学生,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改变教学观念。 1、教师必须转变高高在上的观念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重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

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从讲台上走下来,成为学生中间的合作者角色。不仅是身体走下来,还要把心带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2、从“精讲多练”转变为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观念 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方法是几年来大家都认为行之有效的教学 方法。从现代素质教育观高度来看,仅仅精讲多练还是不够的。“精讲”不能是教师一个人讲,“多练”不能是机械反复训练。以“精讲”而言,应提倡“归纳法”讲课,让学生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比教师一个人讲要好。以“多练”而言,要提倡从学生的状态来决定学生的练,要比单纯反复操练有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观察、多思索,和教师一起讲,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喜欢你的课 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为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所以,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当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喜欢听你的话,那么你的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如果学生对你反感,即使你把课设计得再漂亮,他们也会不屑一顾的。但是,如何让学生喜欢你呢? 1、学会交流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导学案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1 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 (1)学习目标表述不准确 【建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案的使用者是学生,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对象应该是学生。可目前我们有些导学案中目标设置的主体还是教师,以学生作为行为主体进行目标的描述才是合适的。所以,我们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注意对象是学生,要使用第一人称“我”。如:我会……我能够……。 (2)目标设计缺少三维度 【建议】我们有些导学案虽然有很清楚的学习目标,但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层面上的单一目标,仍受传统教学影响过于重视“双基”,忽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描述,只求结果。而新课标要求目标设计体现“三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乐学”。从学会、会学再到乐学,三维目标如同长方体的长、宽、高是不能相互分开的,在描述时要全面描述。 (3)目标表述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 【建议】有的学习目标表述抽象,操作性不强。因此,学习目标设计要具体、明确、可观察、可测量,要以学生为中心,行为主体是学生,呈现出来的每一条款都必须有具体的动词,像“说出”、“标出”、“划出”、“找出”、“编写”、“设计”、“预测”、“关注”、“尝试”、“参与”、“追求”、“整理”等这样的动作。要充分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这些隐性目标的设计。在制定学习目标时,要写明运用什么方式、方法达到什么目标,如:“通过……,理解………”等。

问题2:导学案问题设计肤浅化、零碎化,缺少层次 (1)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在,问题设计缺乏探究性,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很容易就得出答案。 (2)问题设计缺乏开放性。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类问题不利已课堂上的生成,也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零碎化是指整张导学案全是零碎的小问题,一问到底,而缺少提纲挈领的问题。这样设计会阻碍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也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4)问题缺少层次,是指不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识记类问题、理解类问题、应用类问题、拓展类问题等。 【建议】导学案的设计要以问题为主线,体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的原则要求。要设计具有探究性、层次性、情境性的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要会针对那些难度较大无从着手的综合性问题,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而实行难度分解分层。 问题3: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缺乏“导”的功能 【建议】导学案将高效课堂的“以学为主”变为“以练为主”,开篇预习题,再是展示题,后是测试题,导致导学案习题化、试卷化。而好的导学案是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能够让学生在步步引导中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效果。而习题或试卷则仅仅是检查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反馈手段。所以在设计导学案时,不仅要重视“学什么”,更要重视“怎么学”,强化学法指导,重视学生思维过程、动手实践能力的设计,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 教育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教学形式在不断地探索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中的班级授课制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在当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 内,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仍将占据主导地位。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事先 就需要预设,我们称之为课堂教学设计。大凡是那些有看点的、成功的、高效的课无 不是提前精心设计的。因此,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一个重要的、必不可 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大力提倡高效课堂建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设计要考虑 的因素有很多,经过近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梳理我认为概括起来说应该有以下这些: 一、心中有目标 目标是方向,目标是动力,做任何一件事都希望有一个预期的结果,那就是目标。 课堂教学也是这样,在设计时设计者心中要有目标。教学设计中对目标的要求和定位 有哪些呢?首先,目标的定位必须准确、清晰,其次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措施、活动得 以达成,还有就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检测。除在目前的课程标准和教育理论中 经常提到的“三维目标”外,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还有显性目标和隐形目标之分,还 有当前目标、近期目标、长远目标等等。这些目标经过处理,成为制定和指导教学设 计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杠杆,所以说心中有目标必然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参考指 标。 二、心中有教材 任何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内容与形式两方面,我们主要依托教材来 承载这些东西,然而教材是固化和有限的,因此,对教材的个性化解读和再度开发 便成为彰显教师教学艺术和教学素养又一个维度。同样的教材内容在不同教师手中会 演绎出不同的精彩,这跟他们对教材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是分不开的。只有紧紧围绕教 学目标,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为学生呈现出丰富多彩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 活动形式,才能让学生更乐于和易于接受,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只有这样,教师的 教和教材的运用才真正变得有意义。 三、心中有学生 从实际来看,现在所提倡的生本课程理念是颇有道理的。人们在不停地追问:“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需求。只 有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心中有学生,有全体学生、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需要的学生,设计 的内容和过程才会更加的丰满、实效和有针对性。教师在设计时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 际和发展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只顾将自己的理解和意志强加给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只 顾自己的展示,而学生或者是大部分学生得不到展示和成长,像这样的教学设计不应 该是我们所追求的。 四、心中有希望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这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之下,只要希望之光不灭, 那就意味着还有发展变化的可能。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有意无意的植入一些充满希 望的元素。这样的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 需要。不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呵护学生的心灵,用发展的眼光和心态去审视眼前的 事情、目前的学生,相信自己,也相信学生,即使是在最失利与失意的时候也要心存 希望,对学生也好,对自己也罢。 除此之外,我认为课堂教学设计还应该有以下几点:

课堂建模(20200529074232)

课堂建模:是耶非耶? 辽宁省葫芦岛市南票区进修学校校长崔国辉 关于课堂建模,腹诽者颇多。大致有以下三种狭隘理解和观念偏差 第一种:小平同志有“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的伟大论断,古之先贤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之经典谚语,课堂教学同样如此,只要能“殊途同归”,便是好模式、好方法。 这种论调忘却了教育的本位功能。“猫论”为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立下汗马功劳,不朽功勋。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们大多孤立片面地理解“猫论”,致使其价值取向被异化、精神内涵被曲解,甚至被简单化、庸俗化地诠释而降格为“以成败论英雄’丛林法则的代名词,“欲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同义语,又因缺乏实践理性而胡乱套用误用,时至今日,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仅看我们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就不言而喻。我们应该做出深刻反思,正确认识“猫论”的初衷与真意,力避历史危害重演。因此,我要说,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是我们谋求跨越、追求卓越的“第一黄金律”。 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总有远近之分和难易之别。最习惯、最保险的做法不一定就是最有效、最优化的做法。今天的教师,已习惯了凯洛夫的“三中心”思想和“五环节”教学,觉得这个路子走起来很保险,尽管耳边总回响着孔老夫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的谆谆教导,纵然心中仍铭记着教育大家“高效教学、生命课堂”的权威判

定,却依旧不越雷池半步,大都还是不愿(懒得“受累”)或者不敢(担心“玩火”)另辟蹊径。而事实上,现在的农民朋友都在设法琢磨“少投入、多产出”的“科学种田”的方法,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何不能尝试让自己和学生“轻松一点、高人一筹”的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呢? 第二种:模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的大脑里有思想,肚子里有文章;模式是束缚教师手脚、阻碍教学创新的牢房,何不直接占有现代教育理论并同教学实践相结合呢? 模式不如教师的思想、学识等重要,这种看法我觉得很有见地;但“不重要”并不等于“不需要”。依本人之见,就部分杰出教师而言,有无模式或许的确不重要;但对整个普通教师群体来说,模式不但需要而且很重要:教师队伍从来就庞杂而参差,存在着年龄、学识、个性、能力、经验等差异,如果没有几种基本的模式可供选用,而来个全民总动员,大家各行其道、随心所欲地去搞什么探索或创新,岂不乱套?百花齐放,个性鲜明,当然好;但是,没有规矩,又何成方圆?我们绝不可以演绎一场教学“个性”的“大跃进”。尤其在推进素质教育而没有现成模式的今天,更亟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集约体现素质教育的理论及其方法论体系,旨在为教师教学提供借以操作的既简约而又完整的模型,来规范教师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能,这是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教学模式本是基于众多教育思想、源于无数典型示例,从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结构要素的组合方式及设计实施的

关于提高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提高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李扬 (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11号街110142)摘要针对当前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普遍与实际专业脱节的实际情况。本文从有效教学的视角,提出了数学建模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专业需求出发,从数学建模课教学实施系统涉及的主要因素切入,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根据教学实践,讨论了数学建模教学与化工专业结合的问题,提高了数学建模课程的有效性。 关键词数学建模专业需求有效性 0 引言 数学是科学的基础,是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核心。虽然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的兴旺发达,并不会自动地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化学工业,但后者要先进和强大,则离不开数学的繁荣与发展[1]。数学不仅可以使国家繁荣富强,而且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种生产实践。自19世纪末戴维斯提出Chemical Engineering的概念以来,化学工程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化学工业的规模以几何级数增长,化学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与日俱增。但另一方面,随着能源、环境、质量、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化学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正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对于优化操作的要求,尤其是实时、在线优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优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2,3]。作为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好化工过程的优化,并在实际操作中加以运用。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掌握好数学建模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学会如何在化工过程中运用建模技术,全面提高数学建模课程的有效性。 1 数学建模方法在化学工业的重要作用 首先,以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工艺研究和装备制造,已经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主要手段。在过去的25年中,随着能源价格的持续增长、环境控制的日益严格以及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竞争趋于全球化,化学工业也因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4,5]。最优化技术是用来表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工程手段。现在已经能够通过对工厂设计和操作步骤的改进,来降低成本并使其满足各种限制条件,其重点在于提高效率和增加利润。通过提高过程、工厂和公司的自动化程度,可以使最优操作条件得以执行,这一过程通常被称为计算机集成制造或CIM。按照摩尔法则,计算机的速度每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而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可以通过最优化技术求解的问题的大小和复杂性也得到了相应的扩展。甚至个人电脑里的软件也包含了有效的优化技术——而这在10年前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在过去的10年,由于从事各种化工生产的企业急剧增加,使得一些化工产品供求关系失衡,基本上都处在供大于求情况,导致精细化工和合同化工生产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化学原料药市场,要想获得定单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这种独特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合成工艺开发方面有重大突破,使成本大幅下降。为了使自己的生产工艺有重大的突破,工艺开发不仅仅是在原工艺基础上对这一步或那一步提高百分之几的回收率,或者提高溶剂回收率。 作者简介:李扬(1972——),女,黑龙江拜泉人,副教授,硕士,沈阳化工大学数理系应用数学教研室主任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JG09DB052;沈阳化工大学教学研究基金2009A029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就是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学。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了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一节课是否能上成功,效果的好与坏,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导学案设计。数学的学习起于“疑”,在于“思”,问题是数学的核心,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就尤其重要了。那么怎样去设计导学案中的数学问题呢? 问题的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原则:1、要有科学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有启发性、探究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要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域内设计问题,这样便于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来同化新知识。4、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觉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 我在实际教学时,导学案中各环节问题是如下设计: 一、在课前导学这一环节,要设计一组练习,这组练习题中要蕴含,本课学习所必须的知识点及技能,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例如:平行线判定一课课前导学设计如下: 课前导学:问题1: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载, 形成的八个角中,同位角有哪些,内错角,同 旁内角呢? 问题2:同位角具备什么关系时,能够判断a平 行b?你的根据是什么?

实数教学:(一)课前导学:探究 使用计算器计算,把下列有理数写成小数的形式,你有什么发现? 3 , 35 ,478 ,911 ,119 ,59 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写成_______小数或________小数的形式。反过来,任何______小数或____________小数也都是有理数 二、 在新课导入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需要是求知的源动力,在新课起始,设计一道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用原有的知识无法解决,而生活中又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了认知冲突,此时就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例如算术平方根一课:学校要举行美术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裁出一块面积为25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画布,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这块正方形画布的边长? 平行线判定一课设计如下: 新知导入:小明下课的时候,他想知道黑板上、下边沿是否平行,于是他在两个边缘之间画了一条线段。小明只有一个大的量角器,他通过测量某些角的大小就能知道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黑板的上下边是否平行能利用同位角来判断吗?如果不能,是否

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构建“五步建模教学法”,打造自主高效课堂 在教研室“小学数学‘建模用模’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情境化-----解决问题过程化-----建立模型具体化-----应用模型生活化”)的理念引领下,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数学建模的重点,我们把“小学数学建模的有效策略”作为重点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自主构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数学个性教学法——“五步建模教学法”,在教学中致力于学生数学建模的引领,让学生体验数学建模的过程,从而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有效达成了“新课标”提出的能力发展目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建模用模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五步建模教学法”模式流程 二、“五步建模教学法”教学策略 1.通过“创设情境”,变“事理”为“数理”建构数学模型 小学数学中的法则、定律、公式、解决问题的策略等都是一个个数学模型,使学生通过建模形成数学模型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把“生活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型”。因为生活原型中揭示的“事理”是学生的“常识”,但是“常识”还不是数学,“常识要成为数学,它必须经过提炼和组织”,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读懂问题情境。 2.通过“转化”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同化新知识、构建新结构的过程。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因此让学生掌握“转化”的思想方法无疑是交给了学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工具”。

3.通过“数形结合”的策略引导学生自主建构数学模型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解答“问题解决”中的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画图形可以把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的表示出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理清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的兴趣和能力,由于所构建的“数学模型”多样化,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更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意识。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三、“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数学问题(提出问题情境化) 师:分数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请同学们看王芳生日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情境图:今天是王芳的生日,妈妈为她准备了一个生日蛋糕。爸爸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块,妈妈吃了1块,爸爸吃了3块,王芳吃了2块。) 师:你能根据情境用以前学过的分数知识说一句话吗? 生1:爸爸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8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81,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 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生2: 82里面有2个81,83里面有3个8 1。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数学信息:王芳吃了这个蛋糕的82,妈妈吃了这个蛋糕的8 1,爸爸吃了这个蛋糕的8 3。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吗? 生1: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 83+8 1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魏家峪学校郭珍莲 讲课是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了,教好学生也是每一位教师所期待做到的,但是如何才能把教学效果做到最佳呢? 一、吃透教材、巧设情境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师的教对于学生来说,又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我认为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把教材吃透,要掌握教材各部分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教材里每一道例题和练习题的编者意图,对这些,教者只有仔细琢磨,深入钻研,做到胸中有书,才能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同时,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研究教材内容与现时生活的最佳落脚点,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知。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合作探究,掌握新知识,也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 二、精彩生动的语言 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为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重要的创造工具。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是情感交流的纽带,是知识的载体。形象的比喻,激励的话语,幽默的解释,紧迫的疑问,巧妙的点拨,使抽象变具体,深奥变形象,乏味变有趣。另外,教师的书面语言(板书)和姿态语言(教态)也显得尤为重要。黑板上的一个记号、一种格式,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手势都能渲染课堂气氛,给学生的思维激起阵阵涟漪,把教学推向高潮。所以,教师的语言应注意准确、生动、鲜明,具有

启发性、针对性、灵活性和教育性,这样才能到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倘若教师语言罗嗦重复,模棱两可,词不达意,拖泥带水,怎不令学生昏昏欲睡呢?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语言还要做到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疾徐有序,切忌一节课一个调,从而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改进教法、注重生成 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研究,摸准教材的重点、难点后,还要进一步考虑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接受能力有限,生活经验不足,数学知识在生活中落脚点难以找到,这样更需要教师在教学时讲究教法、研究学法。教学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年级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要从各校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要强求一律,不要照搬他人的经验及做法,但有几条规律是可以共同遵循的: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系统性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联系密切,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深化和发展;数学又来源于生活,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落脚点,通过课前的复习、整理,课上提问、发现,把难点化成几个小问题,顺利过度到新知。 2、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 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不需要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设计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学习目标的确定 在导学案开发和教学设计中,许多教师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一是不会分解单元总目标,同一目标多课重复;二是抓不住重点目标,旁逸斜出地胡乱延伸。如:学习小说《香菱学诗》(人教版九年级(上)),要学生思考“林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何特点”,学习《散文诗两首》(人教版七年级(上)),却引导学生分析“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三是不会取舍,平均用力。四是目标固化,缺少根据学情变化的调整和修改。 二、生成问题的处理 在“高效课堂”实验中,对于问题生成单的设计,不少教师以自己预设的问题来取代学生的生成问题,其理由是学生不会生成问题或者生成的问题没有教学价值,还是习惯于以前传统教学忽视学情的大包大揽。二是对学生如何生成问题在方法上缺乏有效引导,对生成的问题关注不够,对问题的收集、整合、提炼不及时。在教学设计时,并没有将学生生成的问题纳入其中。这样的设计和教学,实质依然是教师个人的预设,依然将学生这个主体拋在一边。因而,其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必将大打折扣。 三、学习内容的侧重 不论是问题导读评价单,还是问题训练评价单,老师设计的内容

往往存在“四多四少”问题:内容大意概括多,精彩句段品味少,线索思路提炼多,逻辑关系探究少,知识性问题设计多,开放性问题设计少,简答表述训练多,阅读练笔实践少。 四、设计意图的表述 在对设计的问题进行语言表述过程中,由于教材挖掘的不到位,意图提炼的不精准,出现了言不达意、过分细化、拘泥于字面含义的题干表述偏差问题。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草帽计》教学中,一老师设计的“合作探究展示汇报”问题二,是这样表述的:贺龙的“草帽计”可谓是“神机妙算”。想一想,这个计策“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如问题三: 贺龙同志用智谋指挥军队,不发一枪一弹,让敌军自相残杀,取得战斗胜利。红军战士听到这个消息后,都不约而同地奔向贺龙,把他围得水泄不通,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本体的设计意图是想叫学生概括贺龙同志的人物形象特点,属于会聚性问题,而所要求采用的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则要求学生展开多角度、全方位语言描述,属于发散性问题,再加上题干的文字量较大,这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无疑加大了审题、答题的难度。 导学案的设计,需要全方位的思考,既要研究课标和教材,又要把握学情,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本节课的导学案设计和学生的学习

课堂建模

课堂建模 1 您眼中的模式是我们说的“模式”吗? 模式就是基因,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模式就是价值,决定了存在的附加额度;模式就是规律,决定了是否在探究本真…模式就是生产力,正如朱永新所讲,“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课堂大的模式就是先教后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往往都是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始终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而课改或高效课堂建设最宏观的模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所倡导的模式首先要改课堂结构,也就是重构基因,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其次是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第三是进一步进行深化,产生复合效应,摆脱知识对教育的束缚,不再过度纠缠于“形而下”的课堂“技术”,而是以“人本”为基石建构全新的课堂规则和课堂形态,更加关注生命状态和质量的课堂改革。模式就是基因,决定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模式就是价值,决定了存在的附加额度;模式就是规律,决定了是否在探究本真…模式就是生产力,正如朱永新所讲,“离开模式什么都是‘浮云’。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你这个学校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有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课堂经营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传统课堂大的模式就是先教后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往往都是灌输、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始终定位在被动的位置上。而课改或高效课堂建设最宏观的模式就是“自主,合作,探究”。我们所倡导的模式首先要改课堂结构,也就是重构基因,通过调整、改进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式,实现从“低效”到“有效”的跨越。其次是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实现从“教中心”到“学中心”的飞跃。第三是进一步进行深化,产生复合效应,摆脱知识对教育

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校本研修——《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哈尔滨市萧红中学化学组王天轶《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我校提出“明确目标,问题导学”、“五三二”的教学模式,即老师不给出具体的什么方法,不提供具体答案,也不做出传统意义上的“对与错”的评价;而是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提供一个探究方向,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中。“合作在课上,功夫在课前。要想让合作不留于形式,就要在课前设置高质量的问题。”因此,我校进行了“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研究和设计。 一、“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的特色 “问题引领”是指教师把学生的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将学生置于积极的问题解决者的角度,直接去面对反映真实世界情境的建构问题。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求解策略。同时发展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习惯和能力。我校设计的导学案,在注重了“问题引领”——“知识问题化”、“问题具体化”、“问题关联化”的同时,还体现了我校的教学模式: “明确目标,问题导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品质; “自学释疑,同组研讨”给学生营造了和谐探究氛围,增强了学生讨论问题的宽度和深度; “分层汇报,小组展示”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 “精当点拨、深化提升”教师突破重难点,同时将学生存在的模糊的问题清晰化; “当堂反馈、分层作业”进行巩固练习,有效地完成学习目标; 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发现“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形成极为浓厚的研究氛围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模糊的地方可以质疑,不同的观点可以辩论,在这种过程中,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敏捷性,语言表达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问题引领”下的导学案需注意的问题 1、学案与教案的关系:学案是相对教案的一个概念,教案与学案具有不同的含义。学案指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导学方案。教案是教师认真阅读教学大纲和教材后,经过分析、加工、整理而写出的切实、可行的有关教学内容及教材组织和讲授方法的案例。其着眼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学案即导学方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其着眼点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学案不能代替教案,教案不等同学案,两者在学和导中都不可或缺,形成“学案导学”教学整体。 2、学案与教科书的关系:教科书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的教学与学习文本。学案是站在学生学习角度为学生设计的学习方案。学案是为让学生更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学案不是教材的简单重复,学案的编写应尊重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同时弥补不足。设计学案是要有针对性、阶段性、系统性的分析教科书,并将教科书中没有明示的东西通过学案让学生领悟出来。教科书是全国共用,学案是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而设计的。 3、“学案导学”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也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这一点对于“学案导学”教学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因为从“以学生为中心”出发还是从“以教师为中心”出发将得出两种全然不同的设计结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2)引导性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撒手不管。恰恰相反,教师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