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

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三: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比的气概。

请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郑和能成功下西洋有哪些原因?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客观:(1)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家安定,国力强盛;(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高超;(3)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主观:(4)郑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

根本的原因是: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家安定,国力强盛

例题1、郑和成功下西洋的根本原因是( )

A、指南针的广泛应用

B、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高超

C、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D、郑和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勇于探索

答案:C

变式训练:中国古代为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条件的发明是( ).

A.罗盘针 B。竹木简 C.地动仪 D.突火枪

答案:A

问题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远航有什么历史意义?

设计意图:结合课文93—95页的内容及材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问题1、郑和什么时候开始下西洋?什么时候结束他的远航?这次航行在谁的支持下进行的?

时间:1405-1433年明成祖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1)为了寻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2)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最根本的);(3)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

然后指出:目前史学界对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争论较多,但都不否认“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这一最基本的目的。

问题3、郑和先后共几次下西洋?他远航的具体路线是怎样的?(展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讲解其远航范围和到达地区的古今地名)

次数:7次

问题4、郑和下西洋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探究活动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占城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宝石珍珠换易"。爪哇“行使中国历代铜钱。一般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则用铜钱买易。

——《瀛涯胜览》材料二:当郑和船队到达占城时,受到占城国王的盛情欢迎。……其部领皆乘马出郊迎接。诏赏,下象,膝行,匍匐,感沐天恩,奏贡方物.

-—《星槎胜览》

材料三:郑和使团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沿着郑和所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纷纷来宾,向明王朝赠送珍贵的礼品。另外,郑和下西洋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国际贸易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史》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远航早了半个多世纪.

郑和的远航,①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②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问题5、我们应该怎样评价郑和?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

例题2、【2013.云南普洱卷。5】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伟大的航海家.他其次下西洋最远到达了()

A.美洲 B.印度洋沿岸

C.大西洋沿岸 D.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答案:D

变式训练:【2013.江苏连云卷.22】“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对

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岳飞抗金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A

问题三: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探究活动3】【2013·株洲中考·27(3)】阅读材料

请回答:与欧洲航海家相比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时间早,历时长;规模大,到达范围广;次数多

例题3、【2012。甘肃兰州】郑和下西洋是古代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表现在()①远航次数多②船队规模是当时世界第一③到访国家和地区多

④远航时间早,促进了国际友好交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变式训练:【2013.湖南湘潭卷.6】下列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丝绸之路②郑和下西洋③玄奘西游④马可·波罗

A、①②④③

B、①③④②

C、②③④① D①②③④

答案:B

明前期,我国仍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最能说明当时中国的经济、科学技术等方面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在外交上能主动地与外国和平友好地交往。

六、课堂小结

以表格形式,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七、目标检测题

1.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材料中的永乐三年指( A )A、1405年 B、1433年 C、1553年 D、1368年

2。下列促成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有( B )

①明成祖时国力强盛,府库充实②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③皇帝的支持④联合东南亚其他国家,抵抗倭寇

(完整版)16课 郑和下西洋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

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见丰富。 材料三:郑和的祖父和父亲,曾从海路到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家庭的熏陶,使他从小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比的气概。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第2课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并分析其目的和条件;识读郑和下西洋图。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2.过程方法与能力 搜集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并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培养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识读郑和下西洋图,培养识图能力;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培养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与世界航海家的航行进行对比,培养民族自豪感。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及华侨对南洋的开发,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教学难重点 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教科书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难点:1、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 教学过程: 课前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率船队下西洋远航,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14年。他就是本课的主人公——郑和。 讲授新课: 一、郑和七次下西洋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

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习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 (3)关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强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宣扬国威。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或概况)。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讲明①时间:1405~1433年。②次数:先后七次下西洋。③到达的地区:从六家巷(今江苏太仓)出发,沿长江口南下,前三次活动范围在东南亚一带,后三次到达伊朗及非洲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并且越过了赤道。④规模:关于郑和下西洋所率领船队的规模,教科书只在小字部分有所涉及,为了更好地突出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教师可设计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⑤郑和下西洋的所作所为:第一、宣朱棣的诏书。第二、赠送礼物。第三、进行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家远航对比表 航海家 比较内容 郑和(打通了中国到 东非的航路) 哥伦布(发现了 美洲) 达·伽马(开辟 了通向东方的新航 路) 麦哲伦(第一 次完成了环球航 行) 时间 1405年—1433 年 1492年—1504 年 1497年—1498 年 1519年—1522 年 次数 七 次 4 次 1次 1次 船队规模 每次人数27000多 人,其中有三次大型宝船 都在60艘以上,还有马 船、战船、粮船等小型船 只。其中大的海船长44 丈、宽18丈,可乘坐1000 多人 哥伦布首次远航 美洲的船队共80多 人,有3艘船,最大 排水量不到100吨, 小的只有40吨 船队共160 人,有4艘船,最大 载重量120吨,长不 到25米 共256 人,有5艘船,最 大排水量为130吨, 其余为60—90吨 (5)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讲述这一问题前先给郑和下西洋定位:即郑和下西洋是中国

课郑和下西洋教育教学设计

课---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主备:肖丽 课时计划:2课时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其核心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通过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阐述了明朝前期的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的特点。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郑和下西洋路线》的图片,明确地讲解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历史范围。教学的重点是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目的、特点,理解重点的关键是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讲述法、图表展示法、自主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呈现。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2、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也就是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其原因。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要掌握郑和下西洋时间、目的、路线、意义。 (3)探究郑和下西洋的特点。也就是通过与欧洲航海家的航海的对比,从时间、规模、次数、范围等方面归纳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可能会遇到的困难是难以记住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和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原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

生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样,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要解决这一问题,主要是将《郑和下西洋路线》等制成课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对于下西洋的原因,主要通过大量材料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这样便于学生形象、直观的理清本课的学习线索。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008年,中国有两件我们要铭记的事:一个是汶川地震;一个是背景奥运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郑和下西洋的场景照片),这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伟大壮举——郑和下西洋。在你了解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中,明朝以前中外友好往来的史实有哪些?(让学生把它写出来)。 授新课: 问题一、“西洋”指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知道论丛史出。 问题1、西洋指什么地方? 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明确地讲解“西洋”的历史范围——明代的西洋,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问题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探究活动1】阅读材料 材料一:史书记载:明,洪武末年时,“粮仓充实,国家安定”。明,建文帝时期,“人民富足,路无拾遗”。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极盛。 材料二:明朝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德惠第29中学郭海燕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我是德惠市第29中学历史教师郭海燕。我讲课的内容是《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第一部分:郑和下西洋。 导入课程: 下面开始上课。 在正式开始之前,老师想给请大家看这样的几组数字,大家想想,这些数据说的是谁? 第一个数字7,在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1000年来100位在世界上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中国人列了七个,包括忽必烈,毛泽东,还有曹雪芹,而在这些人当中,我们要讲述的主人公排在第一位。从这组数字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呢?他是一名中国人。 第二组数字:2005,600。就在2005年,当时全国各地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纪念其创造的伟大功绩600周年。这组数字说明,我们的主人公至少生活在600多年前,那时应该是明朝。 第三组数字:9000,200。我们的主人公一生都在与海打交道,他所乘坐的船只面积大约有9000平方米,比现在一个标准足球场还要大;除此之外,他还指挥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由200多艘船只组成。这说明他是个船队统帅,航海家。 把这些关键词连在一起,就是中国明朝的一位航海家。 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这个人就是郑和。今天我们要一同学习的就是郑和以及其创造了七下西洋的伟业。 郑和下西洋(板书) 那今天,我也想转换一下身份,我将以郑和的身份引领大家一起回顾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 教学过程: 讲课之前,需要大家协助我做这样一件事,我在下西洋之后,需要向皇帝提请奏章,而奏章的内容需要大家帮助我一起完成。我将根据我的《航海日志》回顾当年的情景。(见附学案) 大家都称我为郑和,实际上,我原本姓马,家人都叫我三保。我家世代都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所以我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我出生在云南,当时这还归元朝统治,后来明朝派大军征伐云南,云南被平定,我被明军掳进军中,后来被送给燕王朱棣。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难”,我随军出征,立下不少战功。朱棣即位后,由于我作战勇敢,办事得力,皇帝很器重我,并且赐我郑姓。 而我的命运也因为皇帝的一个决定而彻底改变。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 写板书: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一、教学目标 1.识记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探究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三、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延伸】 课前让学生搜集郑和与戚继光的有关资料,完成预习学案。在预习的基础上,设计一定量的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巩固预习成果,在本课中可以设计这样一题:请回答出明朝中外交往与冲突的典型事件及其发生的时间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二是在整体感知教材的基础引导学生整合本课内容,以便整体把握本课的知识脉络,从而为学习新课打下基础。 【课内探究】 (一)歌曲导入,目标展示 本节课以谭晶的一首荡气回肠的歌曲《大航海》引出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导语: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它承载着古老中国繁荣灿烂的文化,沿途传递友谊、播撒文明,开创了我国古代对外交流史上的又一新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走进明朝,走进那个交往与冲突并存的时代。 【设计意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紧扣本课主题,简洁且自然贴切。 导入新课后,教师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教学目标要求。 【设计意图】在于通过分析使学生能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惑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共分三大篇章,依次层层递进。第一篇章是:帆之荣——郑和下西洋;第二篇章:帆之危——戚继光抗倭;第三篇章: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设计意图】在于从整体上整合教材,体现“用”教材教的课程理念。 具体做法是:学生对照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重点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自探题,并找出疑难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各小组的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答案由小组成员互相补充,并达成共识。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员做好记录(或写在黑板上),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本环节中,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质疑,若有,请其他小组帮助解决。若无,教师设疑,如第一篇章:帆之荣中对郑和的评价,可以通过多媒体出示郑和与哥伦布、达伽马的航海比较表格,同学们比较得出郑和的远航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这充分证明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从而得出郑和世界上最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下西洋》一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郑和下西洋》一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课评 李毓老师执教的这节《郑和下西洋》,是北京版教材《历史》第一册第30课《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中的第一目。本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现了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者的新课程理念 2005年是郑和航海600周年纪念,我国许多地区、各种媒体都举行了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纪念这一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这些活动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对学生也一定会有很大的触动。教师根据这一社会热点,适时地把“郑和下西洋”一目的内容拓展为一节课,是非常必要的。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所强调的:教师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应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理念。 第二,寓德育于历史教学中 郑和下西洋对于今天的初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不仅小学社会课、语文课都有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而且这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媒体的宣传,使学生知道了更多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课时,不是对这一事件本身进行再一次浓墨重彩地描述,而是挖掘隐藏在这一事件深层的思想教育因素,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解析这是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上。为什么说它是壮举?一是这其中体现了中国当时领先世界的经济、科技水平。二是中国建立了与各国的友好关系、实行和平外交。使学生体会到,郑和完成这一壮举是他敢为天下先精神的体现,但其背后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国家实力的坚实基础才造就了他这一伟大壮举;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教师也没有一味地拔高,而是指出其留下的历史遗憾;这其中蕴涵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方式 探究学习是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这里所说的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课堂上生成问题进行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教师首先通过视频短片,与学生一起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分析“在远洋航行中需要面对和解决哪些问题”?我们看到,学生对此问题的提出非常感兴趣,积极思维,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老师也及时把这些孩子们的看法分类记下来,然后概括成五个方面,与学生一起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层层分析我国古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看到,学生充分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这一过程使学生体会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既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四,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帮助者、参与者的作用 这节课虽采用的是探究学习方式,但教师的指导作用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教师不是“大撒把”,把所有内容都交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一起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出自孩子们的思考、疑问,是孩子们希望了解的。在探讨“远洋航行中需要面对和解决哪些问题”时,学生对一些技术性、科技性的问题不理解,遇到这种问题时,老师就加以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领作用。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孙永节)

初中历史《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

学校历史《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 设计 学校历史《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训练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帮助教学,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学校历史《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欢迎阅读,期望大家能够宠爱。 教材分析: 本课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两部分内容组成。是岳麓版七班级下册第七单元第17课的内容。本课上承明朝的皇权高度集中,下接清朝专制统治的强化。反映的明朝对外关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友好交往,一个是反侵略的斗争。通过此课,可以反映出明朝时的经济、政治及外交状况,也可以反映出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后期,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及进展趋势,激发同学的爱国责任心,所以本课在整本书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 七班级的同学学习爱好深厚,乐观性强,有很强的探求欲望,但在思考问题时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全面性还有所欠缺,所以老师要在保证同学把握好基本学问点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激发同学的思考问

题的力量和探究的力量。 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贯彻以同学为主体的思想,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培育同学的合作探究力量,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让同学在欢快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到欢快。 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引导生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培育同学的识图力量。让生归纳基本史实,培育生归纳历史大事的力量。让生分析郑和下西洋影响和戚继光成功的缘由,培育生分析历史大事的`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指导同学看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及地理学问,要求同学叙述小故事,更加深刻的记忆学问点。比较中西方航海,让生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规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增加同学的民族骄傲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育爱国主义情感,鼓舞同学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如何全面的、辩证的看待郑和下西洋。 教学方法: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设计

第2课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学要点 一、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重点:郑和七次下西洋。明朝初期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先后七次下西洋,此举不仅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创举。教科书以郑和下西洋作为本课的标题,也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三、难点:对郑和下西洋影响的评价,史学界有不同说法,比较容易给学生带来困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史实出发,不能凭主观臆断。 教学设计 一、课前导入:同学们,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电视台、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以纪念郑和这位伟大的航海者与开拓者。请大家先看一段视频《郑和下西洋》(播放视频)。 学习目标——(幻灯片展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知道西洋所指的范围,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 2.掌握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3.了解华侨对南洋开发的情况 二、学习新课: (一)、自学指导一(幻灯片展示) 请大家认真自读课本P75-78,思考下列问题;(约5分钟,疑难问题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可以讨论交流) 1.西洋范围是如何界定的?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是什么?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4.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时间,到达地区、规模)有哪些? 5.郑和下西洋都做了些什么? 6.郑和下西洋的影响是什么? (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察。 (三)、同桌或前后桌学生围绕疑难问题讨论交流。 (四)、检测、点拔: 1.“西洋”的范围。了解“西洋”这一概念时要充分利用“郑和七次下西洋路线图”,注图中找出“文莱”、“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点或地区,帮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幻灯片展示:西洋) 2. 幻灯片展示:郑和,并且介绍郑和。 3.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一是客观条件:可从两方面概括:①明朝前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郑和下西洋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这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条件。②造船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地理知识的丰富,天文导航技术的运用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明朝政府的大力支持;郑和自身的条件,博学、机智、勇敢、通晓兵法,又兼有伊斯兰教徒和佛教徒两种身份等。当然,郑和下西洋的成功也离不开所到达地区人民的帮助与支持。(幻灯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课题:郑和下西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及目的;了解郑和的船队和航线;了解郑和的成就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实际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爱和平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和航线,以及他的成就和影响。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和评价能力。 三、教学准备 黑板、白板、多媒体设备、手绘海图、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和文物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5分钟) 教师出示郑和下西洋的图片和文物,并强调这是我国古代举世闻名的航海活动,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提问:你知道郑和下西洋吗?他为什么要下西洋?他的船队有多少船?航行的路线是什么?

2.知识讲解(20分钟)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和目的。讲解郑和的船队和航线,并手绘海图给学生展示。 3.小组合作探究(30分钟) 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给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如:郑和杭州到非洲需要经过哪些海峡?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和研究相关资料,进行探究。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发表观点。 4.展示讨论(15分钟) 每组代表发表观点,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通过听取其他组的观点和意见,进行讨论和评价。 5.归纳总结(15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点评。主要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船队和航线、成就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总结。 6.拓展延伸(15分钟) 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郑和下西洋的动画片,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故事和传说。 7.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进行评价和思考。

郑和下西洋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郑和远航》说课稿教学设计示例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语文第十册的10课《郑和远航》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第十册中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 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郑和总共七次出使西洋,如果全部写下来势必显得拖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收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阶段目标: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深度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有限的文字来理解郑和远航的壮举,从而感受郑和的伟大之处,感受灿烂的古代文明。引导学生用怎样方法的去学习,才能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资源,能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差距,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本课学习对象为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己经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电脑基础,如: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于是我在课前建立了一个《郑和远航》的专题学习网站,收集了较为全面的资料,如:郑和的生平、海洋知识、远航历程以及首航的盛况、后人的纪念等等,通过筛选、组合,建立了这个专题学习网站,供孩子们浏览。为了增加网站的开放度,我在网站上做了许多超级链接,链接到许多正规的官方网站,以拓展孩子们的视野,满足他们收集着整理信息的需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由上网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实现学生从“服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运用网络查找、阅读郑和远航及其他航海家的资料。 2、运用网络技术,自查自评学习效果,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4、凭借文本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我国古代人民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豪情。 教学策略: 为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欢快、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各方面最大限度的收获,我将采用“复习质疑,确定主线,精读文本——教师引路;上网浏览,自主、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练习巩固,反思学习——拓展延伸”的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让我们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做出的重 要贡献 2体会随着时代进步,东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融,在人类文明 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对人类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培养我们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从历史事件中借鉴经 验,吸取世界上一切文明成果,为中国的发展服务。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 献。 教学难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陆上的“丝绸之路”。另外还一条海上“丝 绸之路”你知道吗?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和了解这条海上的丝绸之路。 你们知道率领庞大的船队开辟了海上的丝綢之路的人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郑和下西洋。 板书:郑和下西洋 二、汇报交流 1、郑和是谁?郑和下西洋是在哪个历史时期,几次下西洋? 自主学习 郑和下西洋的具体过程? 现在请同学们把书打到42页,请同学们阅读这一页,然后指名 说说。师再说一遍 四精讲点拨、 1、请结合《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说西洋指的是现在的什么 地方? 明代人们把文莱以西的地方叫做“西洋”,以东称为东洋。强调 文莱是东南亚一个小岛,却是一个重要的分界点。郑和出使的国家 都在当时的西洋范围内。 2、郑和在航海中克服了很多困难。当海上起风时,“洪涛接天, 巨浪如山”,然而郑和同他的般员并未退缩,相反却“云帆高张,昼 夜星驰”。从中能看出他们具有什么精神? 敬业献身、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睦邻友好精神。 郑和下西洋采取的是和平贸易、友好交往,我们要发扬传统,自 觉维护世界和平。 3、出示郑和航海路线图,大家观看郑和船队行走的路线。 师再做说明,指出郑和到达的地区 4、观系图片:讨论郑和下西洋应具备的条件?

〖2021年整理〗《讲故事学地理郑和下西洋》优秀教案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万人,分乘坐2021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21艘以上)、人数多(每次~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万吨。 大家想过没有,如此巨大的船只,航程那么远,那时又没有机械动力,它们是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原来他们是凭借自然动力――季风和洋流。我们知道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东临世界最大的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大,因而亚洲南部、东南部和东部,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是随着季节的变化风向相反,又由于表层海水在风的吹拂下会沿着一定方向流动,这种现象称之为风海流,是洋流的一支,特别是在北印度洋,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夏季吹西南季风,海水按逆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则相反。郑和就是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时间的风向和洋流流向,从而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新民中心小学刘微 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2、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壮观景象。 2、阅读《郑和下西洋航线图》,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3、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对航线沿途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小故事。 4、通过本课有关郑和下西洋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史实,体会、感悟郑和下西洋的伟大之处。。 教学难点: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世界文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主题 (出示郑和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物是谁吗?(郑和)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关于他的故事——郑和下西洋。 二、提出问题

看书中内容,你想了解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哪些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归纳总结出学生要了解的问题: 1、郑和的具体情况。 2、郑和下西洋需要哪些条件? 3、郑和下西洋经过了哪些国家?有哪些具体事迹? 4、郑和下西洋对我国有哪些影响? 三、学生自学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及看书了解的内容,在小组内互相讨论交 流。 四、学生汇报交流 1、学生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 2、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如果你处于郑和同时代,要想组建大型船队 下西洋,需要具有哪些条件?(要点: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 (1)回答后教师根据回答情况简单评述:)在明朝初年,社会安定,国力雄厚,同时还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这些条件的具有,使郑和下西洋能够成为现实。 (2)领着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舰队行驶在茫茫的大海上,同学们,你们知道郑和的船队是由哪些船只组成吗?想看看它们的形状吗?(投影出示宝船、马船、坐船、战船、粮船、水船等图片)并猜一猜它们各自的用途是什么?(突出马船、坐船)(马船是用来运载马匹的;坐船是用来运载官员的)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郑和下西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到达的国家以及在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中的作用,感受郑和的杰出才能和雄伟气魄。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到达的国家以及在促进中外友好交往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受郑和的杰出才能和雄伟气魄。 教学准备: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播放《郑和下西洋》的视频。 2、刚才播放的,是反映我国历史上著名人物郑和远航西洋的电影片段。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郑和远航》(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次远航展开叙述的。 3、“郑和”这个名字对于我们已是并不陌生,谁能说说你对他的了解?(学生自由说) 4、根据学生说的内容随机指导学生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

5、质疑: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让老师和同学更深入地了解郑和的这次远航呢? 6、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问题随时质疑。 7、学生质疑情况梳理:(1)郑和是什么时候的人?(2)他为什么要远航?(3)他一共进行了几次远航?分别是在哪一年?(4)每次远航都到达了哪些国家? 8、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相机指导朗读。 9、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10、学生讨论交流,弄清上述问题。(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相机进行) (1)郑和是明朝一个叫三宝太监的人,在当时算得上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出示词语:三宝太监)三宝太监是什么意思?谁来读读这个词?(指名读)注意“太”在这个词语中应读“tài”,它表示对年老人的尊称。(齐读词语)为了纪念郑和对祖国的贡献,人们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呢!谁来读读碑文?(指名读)从碑文中你了解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他为什么要远航?(学生自由说)(相机出示词语:炫耀、威武、雄伟、友好、热闹等词)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都能聚集在一起,真是(生接读)盛况空前。看到这样的情景,各国国王也纷纷前来见船队,真是(生接读)友好交往,互通有无。谁来把这种热闹、欢乐的场面读出来?(指名读)

郑和下西洋教案

郑和下西洋教案 教案:郑和下西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 2.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过程。 3. 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过程(15分钟) 通过展示郑和下西洋的地图和图片,简要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过程,包括船队的规模、航线、到达的地点等。 3. 分组讨论(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讨论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影响,如文化交流、贸易发展等方面。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4. 课堂讲解(15分钟)

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郑和下西洋的影响进行课堂讲解,补充和解释相关的历史知识。 5. 思考问题(10分钟) 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为什么中国会派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对外国来说,郑和下西洋有哪些重要意义? 6. 小结(5分钟) 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郑和下西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重要性。 四、教学延伸: 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深入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细节和影响。 2. 可以进行相关的阅读和写作活动,让学生总结和归纳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3. 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电视节目或纪录片,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评估: 1. 老师观察和评价学生课堂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 学生完成相关的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任务,进行评分。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8课 郑和下西洋名师教案

8、郑和下西洋 教学目标: 1、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识图的能力,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2、学生小组活动,体验科学航海活动,激发学生航海的兴趣,培养发散思维,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情况,在地图上指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教学难点: 制作《郑和下西洋路线》多媒体教学软件,将航行路线动态地显示出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活动,并把历史事件与时间、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查找郑和的有关资料并整理;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所到国家的自然条件、风土人情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好!探索历史,关注社会,让我们一起进入历史与社会课堂。同学们,你们知道7月11日是什么节气吗?它即将是中国的航海日,为什么这天定为中国航海日呢?主要是纪念郑和下西洋。 2、揭示课题:郑和下西洋,齐读课题。 3、让我们一起去重温这段中国航海史上最为轰轰烈烈、波澜壮阔的诗篇。请大家先观看录像片断,注意:从中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播放《郑和下西洋》的片段) 4、师:一段录像回来,请大家说说你的所见、所闻、所想。 二、讲授新课: 1、教师展示并指导学生观看《郑和下西洋》录像片,并阅读有关郑和的资 料介绍。 2、提问:明成祖为什么将远航的重任交给了郑和? 3、教师展示《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并提出了新的问题:郑和率领的船队下西洋到底航行了哪些国家和地方?让我们仔细观察航海图来寻找答案。 生:从刘家港出发,到达马六甲、印度、西亚、红海、非洲东海岸。最远到达肯尼亚。 4、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条件是什么?教师适度引导:

初中历史_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看过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①通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培养同学们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史论今,引导同学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培养同学们运用历史,借鉴历史的能力。 ③采用课堂互动、想象等方式,探究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培养同学们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在地图上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引导同学们收集戚继光的资料,提高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同学们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同学们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③通过展示古今中国对外交往的图片,体会中国的和平友好的外交理念以及不屈的民族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教法】 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演示,通过扮演小记者,指图讲述郑和郑和下西洋概况,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导入新课

导入:视频“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师有激情的启发引导:丝绸之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之开创以来一直是东西方交往和贸易的重要通道。汉代至隋唐以陆路为主,到宋元时期逐渐转移到海上,特别是到了明朝前期,我国的航海事业发展到顶峰。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明朝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史诗。请同学打开课本第95页齐读一下课题第17课郑和下西洋与戚继光抗倭。 ★确立目标 1、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本绿字标题,找出本节课学习目标。 2、为了便于记忆老师把它整合为三个板块。学生齐读。 海上史诗——郑和下西洋—睦友好 海上壮歌——戚继光抗倭—御外辱 海上悲歌—葡萄牙骗取澳门居住权—鸣国耻 ★教学过程 {新授} 一、海上史诗——郑和下西洋—睦友好 1、郑和像 一生介绍。(从人物入手,以人带事,更容易引起初一学生的兴趣) 2、西洋概念 地图上形象直观介绍西洋的范围。 3、郑和下西洋的概况 ⑴自己阅读课文95页到96页,学习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切记一定要边阅读边 圈画知识点。小组内交流。准备接授采访。(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⑵师扮演记者检查自学情况 目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