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七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作品中写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透过文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山清水秀,绿树红花,春光明媚的画卷。

借助想象我们能领略景物的美,想象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字音检测

tùqì chàng gǒu jū nì

桥堍契合怅然苟安拘泥

Kuàng chuī chǔn nǐ

旷远炊烟蠢笨无可比拟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3.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文章写于1937年1月,是作者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第一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字词检测和作者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2)结合文题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所表达的中心观点。

(3)结合文章内容,明确文中还有哪些与观点相关的重要概念。

3.成果展示

(1)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①文字是一道桥梁。……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④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2)作者表达的中心观点: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课文核心概念是“想象”,与观点相关的重要概念还有“文艺”“文字”“读者”“作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结合内容,找寻观点相关的语句,整体感知文意。

(二)合作探究一

1.探究任务

理清核心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关系,梳理文章思路。

2.过程安排

(1)细读课文并作旁批,思考:

①文章题为《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什么从文艺的起源、发展谈起?

②提出“文字的集合体”概念后,作者马上说“文字是一道桥梁”,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梳理文中重要概念“想象”“文艺”“文字”“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

(3)借助阅读提示自读课文,并梳理全文论述思路。

(4)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结论,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1)①文章首先回顾了文艺的历史:在文字还没产生前,文艺就已经产生了,比如歌谣。文字产生后,人们用文字记录文艺,于是文艺和文字就合并为一体。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文艺的传播越来越广泛,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文字的集合体”是作者对于文艺作品的一个基本理解。这是作者在下文展开“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成“鉴赏文艺”的目的等相关论述的理论基础。

随后,作者从理论上论述了:既然作者是通过想象来安排文字、创作文艺作品的,那么读者自然也应驱遣想象去解读文字和鉴赏文艺作品。并用两个鉴赏实例具体说明这一观点。

②就作者的方面说,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就读者的方面说,可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文字是一道桥梁,是读者与作者会面的媒介,会面的目的是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感知作者寓于文字中的意境。

(2)“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文字”是连接“作者”与“读者”的桥梁。

驱遣“想象”是“读者”通过“文字”接触“作者”所见所感,从而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途径。

(3)论述思路:

第一部分(第1—4段)阐述文字与文艺的关系,引出话题。

第二部分(第5—13段)提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梁一边是读者,另一边是作者;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借助文字,并通过一诗一文两个实例具体说明读者应该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字。

第三部分(第14段)得出中心论点: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从方法上来说,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了解文艺的相关知识,建构知识体系,深入了解文章体系。

(三)合作探究二

1.探究任务

跳读课文,理解驱遣想象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过程安排

(1)跳读课文第8—10段,第11—13段,圈画关键信息。

(2)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

(3)小组成员间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结论,各小组选一位同学代表发言。

3.成果展示

预设:

(1)第8—10段: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

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字所构成的画面,通过前后的对比,再借助作者精细的鉴赏分析,诗歌描绘的画面“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这样阅读,读者会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

到过北方的,即有过类似经验的,“宛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样“一种愉快”是共鸣;没到过北方的,即未有此经验的,“眼界就因而扩大了”,也就丰富了他的人生体验

(2)第11—13段:

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先从字面解释来研究,领会不到其中的意思;接着又论述在想象中生出一对翅膀,而且展开翅膀随海燕飞掠,就领会了这首诗。这里想象的不是一幅画面,而是动态的情景,有“这当儿”阴云密布、雷声轰击、波浪汹涌的环境中海燕的勇敢“飞掠”,更有对未来暴雨过后一片清明天地的展望。因为《海燕》是带有象征意味的诗篇,表达的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战斗”的赞颂,因而带给人的不仅是审美的愉悦,更是精神上的触动:对于“海鸥、潜水鸟、企鹅”似的读者,带来的是感召、感染和改变;对于“海燕似的人物”,带来的是共鸣和更加坚定的信心。

4.活动小结

作者在“训练语感”中说道:“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作者通过这2个实例告诉我们,阅读文意作品时,要驱遣想象,通过想象去还原、感受,从而接触作者用文字表达的“所见所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文中实例的分析,深入理解如何“驱遣想象”鉴赏文艺作品。

四、课堂小结

文艺作品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我们可以通过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领会千年之外古人的心思,体味万里之遥他人的情感。事实上,不仅仅是文艺作品,音乐、绘画、雕塑等一切艺术作品,都需要我们运用想象来欣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五、拓展延伸

过渡:鉴赏文艺,除了驱遣我们的想象之外,还有哪些方法呢?请大家看一看叶老在论述。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オ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オ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夏丐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理,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敏锐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

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消融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敏锐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敏锐?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体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预设: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

设计意图:补充作者其他论述,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其文意理论。

六、布置作业

1.课堂练习

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预设:《背影》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

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这里的文字因我们的想象更加生动。

2.课后作业

在本单元14课或15课中选择一首诗词,驱遣想象进行鉴赏。可模仿本课第8段或第9段的写法,把你的鉴赏过程和体验写成一段文字,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强化课堂所学,复习巩固旧知。

【板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

叶圣陶

驱遣想象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第一步:我进入(感同身受):我看见→我就是→我感悟;

第二步:我跳出(反观自身):就是我→我愉悦。

作者与读者关系:作者——(写文字)——所感所想——(读文字)——读者

读者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读者——(读)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意境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优质教案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叶圣陶 ◇教材分析◇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向我们阐明: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本文思路清晰,观点易于把握,可作为一般议论文进行教学;此外,对于学生赏析阅读有很强的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文化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充分理解论述内容,以读促思。 2.利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3.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丰富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明确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2.难点: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所提出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在欣赏文艺作品时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回答得都很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也是欣赏文艺作品的重要技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内容。 二、预习检测 (一)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桥堍.(tù)契.合(qì)怅.然(chànɡ) 恐惧.(jù) 旷.远(kuàng) 拘泥.(nì) 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苟安:苟且偷安。只顾眼前的安乐,不作长久之计。 受用:受益。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驱遣:打发。本文指充分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及想象。 无关紧要:不重要,没有关系的事情。 得意扬扬:得意,满意。也说扬扬得意。 (二)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主要作品有《隔膜》《线下》《倪焕之》《脚步集》《西川集》《稻草人》等,他的作品表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 三、学习新课 步骤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培养学生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七年级我们学习了朱自清先生的《春》,作品中写道:“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透过文字,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幅山清水秀,绿树红花,春光明媚的画卷。 借助想象我们能领略景物的美,想象在文学作品中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驱遣我们的想象》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趣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夯实基础 1.字音检测 tùqì chàng gǒu jū nì 桥堍契合怅然苟安拘泥 Kuàng chuī chǔn nǐ

旷远炊烟蠢笨无可比拟 2.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年) 原名叶绍钧,江苏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创作、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创作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他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70多个春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教学的专论、专著和书简,有《叶圣陶集》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著作。 3.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文章写于1937年1月,是作者关于文艺理论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原文共有四节,分别是“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第一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第三节“训练语感”,教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第四节“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还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课文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字词检测和作者相关资料的介绍,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同时完成基础知识的积累。 三、问题探究 (一)自主探究 1.探究任务 快速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说一说,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探究方法 (1)快速默读课文,圈画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文)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附原 文)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很多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解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个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个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理解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所以,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实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6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与反思

16*驱遣我们的想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 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歌谣. (yáo) 桥堍.(tù) 契. 合(qì) 驱遣.(qiǎn) 怅. 然(céng) 苟.安(gǒu) 拘泥.. (jūnì) 载⎩⎨⎧ zǎi 千载难逢zài 怨声载道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 (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把握的主要观点,理清的论证思路。 2.从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理清的写作思路,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 1.介绍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歌谣.(yáo)桥堍.(tù)契.合(qì) 驱遣.(qiǎn)怅.然(chàng) 海啸.(xiào) 萌.生(méng) 苟.安(g ǒu ) 拘泥..(jū nì) 载(zǎi )千载难逢(zài )怨声载道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不愿意改变,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发展,引出话题。第二部分(5~13):先从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部分(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的所见所感。 2.根据课文得知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案示例: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读第一部分内容,分析是怎样阐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先介绍了文艺的产生;然后介绍文字产生后,文艺与文字“并了家”;最后介绍当纸笔以及印刷术发明后,文字完全成为文艺的集合体,而且文字不断成为各种文艺作品的集合体。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部编版)教案: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理解文章内容 ,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 1.熟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从作者列举的两个实例中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的层次脉络 ,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驱遣想象力领会文艺作品意境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 ,它们大多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那么在欣赏这些文学作品时 ,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就是从发挥想象力的角度 ,启发大家注重文艺作品的形象特征 ,把握文艺作品的灵魂。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叶圣陶(1894—1988) ,原名叶绍钧 ,字秉臣、圣陶 ,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歌谣.(yáo ) 桥堍. (tù) 契.合(qì) 驱遣. (qiǎn ) 怅.然(chàng ) 海啸. (xiào ) 萌.生(méng ) 苟. 安(gǒu ) 拘泥.. (jū nì) 载⎩⎪⎨⎪⎧ zǎi 千载难逢zài 怨声载道 (2)词语释义 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契合:符合。 刻板:呆板没有变化。 苟安:只顾眼前 ,暂且偷安。 (3)词语辨析 “拘泥〞和“顽固〞两个词都有“不知变通〞的意思。“拘泥〞指固执 ,不知变通。“顽固〞指思想愚昧保守 ,不接受新事物或立场反动 ,不愿意改变 ,含贬义。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 ,划分层次 ,概括大意。 答案例如:第一局部(1~4):阐述文艺概念的产生和开展 ,引出话题。第二局部(5~13):先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分析读者应如何才能接触到作者的思想;然后以一诗一文为例 ,深入浅出地说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途径和方法。第三局部(14):得出中心论点——要鉴赏文艺作品 ,就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2.根据课文得知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为什么却在开篇大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答案例如: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 ,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 ,即什么是文艺作品。以文字为载体 ,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 ,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 ,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 ,论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 ,这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6《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案与教学反思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 上信中学陈道锋 1.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欣赏文艺作品要抓住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及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行赏析,如“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维诗句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1)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明确:任何一篇文艺作,都是文字集合起来的,但这是一种有着内在逻辑顺序的结合,具有文本表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精美教案

16 驱遣我们的想象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6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郭沫若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同学们都很熟悉,诗中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天上的街市”的奇景,诗人还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自由地在天街闲游。阅读诗人笔下的文字,我们不禁也跟着诗人的想象,脑海中浮现出牛郎织女幸福生活的画面。阅读文章也和读诗、写诗一样,要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境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发挥想象力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叶圣陶的《驱遣我们的想象》吧。(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由之前学过的课文导入,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 二、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1.生借助工具书,自主扫清字词障碍。 2.理解作者观点。 (1)阅读全文,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预设①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②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③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④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文题尝试概括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预设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理解文章内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预设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一下作者、文字与读者三者的关系。 预设作者通过选择最适当的文字来准确传达自己的所见所感,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文字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桥梁。 【设计意图】 在初读课文环节,让学生画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再概括,接着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精读课文,分析论证思路 1.分析例子。 本文着重举了哪两个例子来分析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从方法和目的上说说运用两 个例子的相同之处。 预设例子:《使至塞上》《海燕》。相同点:都使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目的都是论证驱遣想象对文学作品鉴赏的重要意义。 2.概括论证思路。 思考: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预设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关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王维的《使至塞上》和高尔基的《海燕》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的重要作用;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驱遣想象的意义,收束全文。 【设计意图】 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透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鉴的实用价值,请阅读下面几句话,谈谈你对它们的理解。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 文九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一、学习目标 ●阅读课文,把握核心概念"想象",梳理"想象"与“文艺”“文字”“读者”“作者”等重要概念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重点 ●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并学以致用。 课文预习资料速查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一文,后收入《阅读与写作》一书。原文共有四节:"要认真阅读"(探讨文艺鉴赏的一般原则、方法),“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教读者如何揣摩语言文字,并参照生活经验以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告诉读者,鉴赏文艺作品要读读相关的批评文章),旨在教授中等学校学生或一般的青年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课文所选的是第二节,主要以实例分析的方式,探讨如何驱遣想象去鉴赏文学作品。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 歌谣:指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 契(qì)合:合得来;意气相投。 旷(kuàng)远:空旷辽远。 4.海啸: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海上风暴引起的海水剧烈波动。 5.苟(gu )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6.拘泥(nì):固执,不知变通。 【四】近义词辨析 词拘泥局限 同都有“拘束”的意思。

异还有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指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例①她性情古板,对一些生活细节过分拘泥。②儿童的学习是全方位的,并不局限于读写算。 【五】多音字 zài(载重) 载 z i(记载) 【六】形近字 遣(qi n)(派遣)逸(yì)(安逸)障(zhàng)(保障)谴(qi n)(谴责)堍(tù)(桥堍)嶂(zhàng)(层峦叠嶂) 獐(zhng)(獐子) 三、课文精读 驱遣我们的想象 ①在原始社会里,文字还没有创造出来,却先有了歌谣一类的东西。这也就是文艺。 ②文字创造出来以后,人就用它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这样,〔“这样”指人们用文字把歌谣记录并保留下来。〕文艺和文字就并了家。【拟人】【→生动开象地说明了文艺可用文字表达出来。】 ③后来纸和笔普遍地使用了,而且发明了印刷术。凡是需要记录下来的东西,要多少份就可以有多少份。于是所谓文艺,从外表说,就是一篇稿子,一部书,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体。 ④当然,现在还有许多文盲在唱着未经文字记录的歌谣,像原始社会里的人一样。这些歌谣只要记录下来,就是文字的集合体了。〔以歌谣为例,阐明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文艺的门类很多,不止歌谣一种。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第①一④段说理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阐述先有文艺,再说创造出文字后,人们就把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的一切记录下来,最后说用文字记录文艺,自然地提出文艺是文字的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4.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2.理解文章内容,把握驱遣想象进行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3.圈出课文相关概念,理清概念间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自学生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美术作品(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舞蹈等)中的无言之美,是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即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那么,我们应怎样来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呢?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怎么说。(出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5.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目标导学三:赏析语言,领悟内涵。 文中有许多句子,都有十分深刻的文艺观,它们或有十分深刻的内蕴,或有写作值得借

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活动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难点: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无言之美”。大家知道,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因此,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无言之美”。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无言之美是如何感受到的呢? 感受这些无言之美,就需要我们“驱遣我们的想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位大教育家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 二.出示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关注鉴赏范例,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三.检查预习: 1.作者介绍: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2.读读写写: 歌谣gē yáo 契合qì hé旷远kuàng yuǎn 海啸hǎi xiào 苟安gǒu ān 拘泥jū nì 3.课题解读: 我们常说“发挥想象”。本文标题是“驱遣”,你能理解何为“驱遣”吗? 明确: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用于自己的鉴赏实践。 3.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观点 2.理清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 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绘本《田鼠阿佛》是一个充满隐喻的故事。故事中的阿佛为小田鼠们讲述“阳光”“颜色”朗诵“诗歌”,小田鼠们通过想象,感受到了温暖、美好,度过了寒冷的冬天。小田鼠的讲述隐喻着超越物质生活的文学。当物质不能满足人们时,人们可能更需要文学来获得精神的满足。那么要怎样才能理解文学获得精神的满足呢?让我一起来学习这篇谈如何欣赏文学作品的文章《驱遣我们的想象》。二、明确学习目标 本文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文艺作品的鉴赏》,讲如何欣赏文艺作品。请大家注意题目中的“驱遣”二字,作者没有用“发挥”“调动”等普通词汇,用相对陌生的“驱遣”,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驱遣”是驱使、差遣的意思。驱遣想象也就是要发挥、调动我们的想象。 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字词过关 (tù)( yáo) (qì) ( kuàng) 桥堍.歌谣.契.合忧惧阻障旷.远静寂 (chàng) (lüè) (xiào) (gǒu) (nì) 怅.然意境飞掠.海啸.苟.安拘泥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观点 (一)结合文章题目,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二)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说课 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事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中学的语文教师,今天很荣幸能够发表我的这篇说课稿,与大家分享我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本节课是九年级下册的第十六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属于议论文的阅读理解课。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核心:本篇文章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掌握基本的议论文阅读方法和技巧,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并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2. 课型设计:本节课属于阅读理解课,教学重点在于学会如何阅读议论文,掌握分析文章主旨和作者观点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章的主旨和作者观点 (2)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2)理解并分析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学习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学习掌握议论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四、教学难点 1. 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 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五、教学方法 1. 阅读教学法:阅读教学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引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 讨论教学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自由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导出:在教学开始前,可以通过一些导入教材内容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放一张图片、引一段诗句或者故事等等。 (1)展示一张天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个图案,引导学生 想象天空可以是什么颜色、什么样子,为今天的主题奠定一个基础。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基本思路,把握主要观点。 2.梳理概念关系,明晰论证方法。 3.体会文章特色,体验审美之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对牛弹琴 (汉)牟融 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理惑论》) 古代,一个叫公民仪的人为一只牛演奏了一首非常高雅的曲子,但那只牛听不懂。从此以后,“对牛弹琴”指对高雅的东西一窍不通。牛本是一种食草动物,但在“对牛弹琴”中,牛指不懂审美的人。 那么如何成为一只懂得审美的牛呢?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会告诉我们答案。 【补充】想象是文学创作的基础,也是阅读文学作品的桥梁。但作家确立的标题不是“运用我们的想象”,而是别具一格的“驱遣我们的想象”,题目中的“驱遣”是什么意思? 驱遣:1.驱逐,赶走;2.驱使,差遣;3.调遣,使用;4.逼迫。 【明确】“驱遣”是调遣、使用的意思。本文就是教给我们如何“驱遣我们的想象”来“鉴赏文艺”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梳理思路 【提问】默读全文,思考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观点的,理清论证思路。 【明确】知识铺垫(1—4段):文艺限于文字的产生,后来二者合一;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

主体论述(5—13段):先阐述文字、作者、读者三者间的关联;再举例论述要驱遣想象力,才能透过文字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总结观点(14段):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的目的。 【提问】议论文讲究观点鲜明、思路清晰,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你能提取或概括出来吗? 【明确】最后一节作者讲了三句话,最后一句点出话题,把前面句子的内容融入进去,便形成本文的论点——鉴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三、重点赏析,体会特色 【提问】作者要论述的是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花不少篇幅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以及作者、读者、文字之间的关联? 【明确】开篇论述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是对文艺本质的说明——文艺是文字的集合体,这一知识铺垫。作者按时间顺序分别说明,使论述显得更加严密,也使知识的铺垫显得更加科学合理。 【提问】文艺与文字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文字的集合体,但又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而是作者有意识、有目的、有逻辑地形成某种“有意味的形式”。 【提问】文章是如何巧妙地论述作者、读者、文字之间的关联的? 【明确】比喻:文字好比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关系的“桥梁”,作者和读者通过文字这座“桥梁”会面。会面的意见不仅是作者写出文字和读者看到文字,而是读者“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叶圣陶要讨论的话题是,读者如何才能真正读懂文字,读懂作者的所在表达的深层次东西,也就是如何进行文艺鉴赏的问题。 【提问】叶圣陶是如何论述“如何进行文艺鉴赏的问题”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16课 驱遣我们的想象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培养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品析语言,感受语言的特点。 2.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组织学生针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提高演讲能力。 【教学难点】 感受演讲精品的魅力,组织学生针对文本进行有效的演讲训练,提高演讲能力。【情境导入】 同学们,人的思想之所以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再造审美观中的形象,是因为凭借了想象。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倒翻过去,那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成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叶圣陶先生的《驱遣我们的想象》。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全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1.生字: 契.合(qì)旷.远(kuànɡ)苟.安(ɡǒu) 拘泥.(nì)怅.然(chànɡ)宛.如(wǎn) 汹涌.(yǒnɡ)仿佛.(fú)鉴.赏(jiàn) 歌谣.(yáo)海啸.(xiào)驱遣.(qiǎn) 词语: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驱遣:驱使;差遣。 桥堍(tù):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苟安:指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固执,不知变通。 鉴赏: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 掠过:扫过,擦过;闪过。从上面飞过。 得意扬扬: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 2.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故事《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和长篇小说《倪焕之》。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7):详细描述了文字的记录功能,及文学创作中文字的桥梁作用。 第二部分(8—13):通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阐明了想象

【名师精选】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省级教学设计一等奖

驱遣我们的想象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3.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三年以来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已学习了不少经典篇目,它们大多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有谁能总结一下,欣赏这些文艺作品,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回答) 回答得都不错。但今天我要给大家强调的是抓住文艺作品的形象性特征,发挥阅读时的想象力。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内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

及语文的教学。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 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明确:(1)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明确: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明确: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因此,论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