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重点难点

掌握

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熟悉

脂蛋白分类、筛查标准和常用药物

了解

危险评估的方法、药物联用原则和特殊人群血脂管理

血脂异常概述þ血脂和脂蛋白Ø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由于在血浆中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异常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þ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CH和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等)的总称þ载脂蛋白是脂质转运的载体,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及细胞膜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已发现有20多种载脂蛋白,按组成分为ApoA、ApoB、ApoC、ApoD、ApoEþ血浆脂蛋白是由载脂蛋白和CH、TG、磷脂(PL)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6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脂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血脂异常的分类þ表型分类脂蛋白异常血症表型分类

注:水平升高;®水平正常;¯水平降低血脂异常的分类þ病因分类Ø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发性血脂异常占血脂异常的绝大多数,由遗传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由基因缺陷所致的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原因不明的称为散发性或多基因性脂蛋白异常血症Ø继发性血脂异常由其它疾病如甲状腺功能

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所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类注:水平升高;®水平正常;¯水平降低病因与发病机制原发性血脂异常þ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存在单一或多个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继发性血脂异常þ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症、过量饮酒等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上述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þ某些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如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血清总胆固醇(TC)、TG、VLDL及LDL升高,HDL降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血清TG、LDL-C升高,HDL-C降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TC 和TG水平升高临床表现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眼底改变þ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柔软,最常见于眼睑周围。血脂异常病人可出现角膜环,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由角膜脂质沉积所致,常发生于40岁以下。严重的高TG血症可出现脂血症眼底改变动脉粥样硬化þ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严重的高CH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严重的高TG血症(>10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þ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病史、引起血脂异常的用药史以及家族史。体格检查需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等。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关于我国血脂合适水平及异常分层标准(mmol/L)血脂异常诊断及分层标准

鉴别诊断þ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甲减病人常伴发血脂异常,多表现为IIa型(单纯高胆固醇血症)或IIb型(混合型高脂血症)。甲减对TC及LDL-C影响最大,对TG、HDL-C及VLDL影响较小。甲减引起血脂异常的主要机制是,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导致LDL-C摄取减少、CH合成增加和转化减少。TSH可以直接调控脂质代谢,促进CH和TG合成、抑制CH转化。甲减的诊断主要通过实验室检查,血清TSH水平升高、甲状腺激素(T3、T4)水平降低þ库欣综合征:本病引起的血脂异常多表现为IIb型(混合型高脂血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可以动员脂肪、促进TG分解;同时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促进脂肪合成。库欣综合征脂肪动员和合成均增加,但促进合成作用更强,导致脂肪总量增加。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症状和体征,如向心性肥胖、紫纹、毛发增多、性功能障碍等。实验室诊断包括血皮质类固醇升高并失去昼夜变化节律、尿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显著增高、

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试验不能被抑制þ肾病综合征:高脂血症是肾病综合征临床特征之一,其特点是几乎所有血脂和脂蛋白成分均增加,TC、LDL-C、sLDL、ApoB、ApoC2、ApoE、Lp(a)等均有不同程度升高,TG和VLDL可能升高,HDL正常或稍下降。肾病综合征引起血脂异常的主要机制是低白蛋白血症导致脂蛋白合成增加、分解减少。本病诊断主要根据大量蛋白尿(>3.5g/d)和低白蛋白血症(<30g/L)þ系统性红斑狼疮(SLE):SLE引起的血脂异常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自身抗体与肝素结合,抑制脂蛋白酶活性,减慢VLDL清除。SLE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如皮损、心肝肾等脏器损害;自身抗体检查,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抗体、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等;皮肤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狼疮带试验阳性和“满堂亮”肾小球治疗治疗原则þ根据ASCVD危险程度决定干预策略进行危险评估时,已诊断ASCVD者为极高危人群;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为高危人群ØLDL-C≥4.9mmol/LØ 1.8mmol/L≤LDL-C<4.9mmol/L且年龄≥40岁的糖尿病病人。不具有上述情况的个体,在决定是否需要调脂治疗前,应根据LDL-C或TC水平、有无高血压及其他ASCVD危险因素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评估,并按照ASCVD10年发病平均危险进行危险分层,将<5%,5%~9%及≥10%分别定义为低危、中危及高危þ此外,对ASCVD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低于55岁的人群,建议进行ASCVD余生危险评估,以便对高危个体早期干预。上述人群中,如存在以下危险因素≥2项,其ASCVD余生危险为高危Ø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Ø非-HDL-C≥5.2mmol/LØHDL-C<1.0mmol/LØ体重指数(BMI)≥28kg/m2Ø吸烟þ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

不同ASCVD危险人群降LDL-C/非-HDL-C治疗达标值(mmol/L)þ调脂首选他汀类药物

Ø建议根据病人血脂基线水平使用中等强度他汀作为起始剂量,根据个体疗效和耐受情况调整剂量;若TC水平不能达标,考虑与其它药物(如依折麦布)联合使用,可获得安全有效的调脂效果Ø经他汀治疗后,如非-HDL-C仍不达标,可考虑与贝特类药物或高纯度鱼油制剂联合使用。当血清TG≥1.7mmol/L时,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包括治疗性饮食、减轻体重、减少饮酒、戒烈性酒等。对于严重高TG血症(空腹TG≥5.7mmol/L)病人,应首先考虑使用降TG和VLDL-C的药物(如贝特类、高纯度鱼油或烟酸)。对于HDL-C<1.0mmol/L病人,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

þ血脂异常明显受饮食和生活方式影响。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无论是否选择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生活方式干预

Ø饮食控制:改善饮食结构,根据病人血脂异常的程度、分型以及性别、年龄和劳动强度等制订食谱

Ø增加运动:每天30min中等强度代谢运动,每周5~7天,保持合适的体重指数(BMI:20.0~23.9kg/m2)。对于ASCVD病人应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其安全性

Ø其他:戒烟、限盐、限制饮酒、禁烈性酒

药物治疗

þ他汀类:他汀类药物竞争性抑制体内CH合成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活性,减少CH合成,同时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LDL分解代谢,还可抑制VLDL合成。可显著降低血清TC、LDL-C

和ApoB,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TG,并轻度升高HDL-C。他汀类降低冠心病死亡率和病人总死亡率。他汀治疗后,LDL-C每降低1mmol/L,心血管事件相对危险降低20%。他汀治疗也能使基线CH不高的高危人群受益

þ他汀类药物适用于高CH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ASCVD。目前国内临床常用的他汀和每天剂量范围:洛伐他汀(lovastatin,10~80mg),辛伐他汀(simvastatin,5~40mg),普伐他汀(pravastatin,10~40mg),氟伐他汀(fluvastatin,10~40mg),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10~80mg),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10~20mg)。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降CH幅度存在较大差别

þ肠道CH吸收抑制剂

Ø依折麦布(ezetimibe)口服后被迅速吸收,结合成依折麦布葡萄醛甘酸,作用于小肠细胞刷状缘,抑制胆固醇和植物固醇吸收。适用于高CH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单药或与他汀类联合使用

þ普罗布考

Ø普罗布考(probucol)渗入到LDL颗粒核心中影响脂蛋白代谢,促进LDL通过非受体途径清除,降低TC和LDL-C。普罗布考明显降低HDL-C,但被认为可改变后者的结构和代谢,提高其逆向转运CH的能力。适用于高CH血症,尤其是HoFH和黄色素瘤病人þ胆酸螯合剂

Ø属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在肠道内与胆汁酸不可逆结合,阻断胆酸的肠肝循环,促使胆汁酸随粪便排出,减少CH的重吸收。适用于高CH血症和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

þ贝特类

Ø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和LPL,降低血清TG、升高HDL-C水平,促进VLDL和TG分解以及CH的逆向转运。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þ烟酸类

Ø烟酸(nicotinicacid)也称维生素B3,其调脂作用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中酯酶活性、减少游离脂肪酸进入肝脏、减少VLDL分泌有关。大剂量使用时可降低TC、LDL-C和TG,升高HDL-C。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糖尿病病人一般不宜使用。阿昔莫司副作用较少

þ高纯度鱼油制剂

Ø鱼油主要成分为n-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等,其调脂机制尚不清楚,降低TG和轻度升高HDL-C,对TC和LDL-C无影响。适用于高TG血症和以TG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þ新型调脂药物

ØApoB100合成抑制剂:米泊美生(mipomersen)是针对ApoBmRNA的反义寡核苷酸,通过抑制ApoB转录减少VLDL合成和分泌,可使LDL降低25%

þ新型调脂药物

Ø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剂:通过抑制PCSK9阻止LDL受体降解,从而促进LDL-C的清除。临床研究显示,PCSK9单抗单独或与他汀联合使用均明显降低血清LDL-C(40%~70%),同时改善HDL-C、Lp(a)等指标

Ø微粒体TG转移蛋白抑制剂:洛美他派(lomitapide)于2012年被FDA批准上市,主要用于治疗HoFH,可使LDL-C降低达40%。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转氨酶升高和脂肪肝

þ中药

Ø治疗基本原则是化痰、活血、理气。具有调脂作用的中药有山楂、苦丁、绞股蓝、石菖蒲等,可选用具有降脂作用的中成药有血脂康、脂必妥、蒲参胶囊等。中药可与其它调脂药物联用

þ调脂药物的联合应用

Ø联合应用的优势在于提高血脂达标率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联合方案须依据病人血脂异常的分型、药物调脂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的其他作用特点等制定,多由他汀类与另一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调脂药物

组成

Ø他汀类与依折麦布:高CH血症病人如对中等强度他汀治疗血脂不达标或不耐受,可考虑联合应用依折麦布

Ø他汀类与贝特类:他汀类与贝特类联用能更有效降低LDL-C和TG水平,同时升高HDL-C,尤其适用于高危心血管病病人他汀治疗后仍存在TG或HDL-C控制不佳者。他汀与非诺贝特联用可使高TG伴低HDL-C血症病人心血管获益

þ他汀与n-3脂肪酸

Ø可用于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不增加各自的不良反应。由于大剂量n-3不饱和脂肪酸可增加出血风险,不宜长期应用

其他治疗措施

þ脂蛋白血浆置换

Ø是FH(尤其是HoFH)的重要辅助治疗措施,可使LDL-C降低55%~70%。最佳治疗频率为每周1次。也用于极个别对他汀类药物过敏或不能耐受的严重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者。该治疗价格昂贵,有创且存在感染风险

þ手术治疗

Ø对极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如HoFH或对药物无法耐受的严重高胆固醇血症病人,可考虑手术治疗,包括部分回肠末段切除术、门腔静脉分流术和肝脏移植术等

治疗过程的监测

þ调脂治疗一般是长期的,甚至是终生的。不同个体对同一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差异很大,应严密监测血脂水平及其它相关指标。非药物治疗者,开始3~6个月应复查血脂,如达标则继续非药物治疗,但仍需每6~12个月复查1次。首次服用调脂药物者,应于用药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如血脂达标且无不良反应,逐步减为每6~12个月复查1次;如血脂未达标且无不良反应,每3个月复查1次。如治疗3~6个月血脂仍未达标,应调整药物剂量或种类,或联合应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调脂药物。每次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均需在6周内复查血脂、转氨酶和肌酸激酶

特殊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

þ糖尿病

Ø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TG升高、HDL-C降低、LDL-C升高或正常。调脂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糖尿病病人血脂异常应按照ASCVD危险评估流程进行危险分层干预管理,并根据心血管疾病危险程度确定LDL-C达标值。40岁及以上糖尿病病人血清LDL-C水平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HDL-C在1.0mmol/L以上。用药首选他汀类药物,如合并高TG伴或不伴低HDL-C者,可采用他汀类与贝特类药物联合应用

þ高血压

Ø调脂治疗能够使多数高血压病人获益,特别是在减少冠心病事件方面。对于收缩压>143.5mmHg的亚组人群,他汀与降压药联合应用,使心血管危险下降更为显著。中等危险的高血压病人均应启动他汀治疗,根据不同危险程度确定调脂达标值

þ代谢综合征

Ø代谢综合征的主要防治目标是预防ASCVD以及2型糖尿病,对已有ASCVD者要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原则上应先启动生活方式治疗,如果不能达标,则应针对各个组份采取相应药物治疗。代谢综合征血脂代谢紊乱的治疗目标是LDL-C<2.6mmol/L、TG<1.7mmol/L、HDL-C≥1.0mmol/L

þ慢性肾脏疾病(CKD)

ØCKD常伴随血脂代谢异常并促进ASCVD的发生。在可耐受的前提下,推荐CKD病人接受他汀类治疗。治疗目标:轻、中度CKD者LDL-C<2.6mmol/L,非-HDL-C<3.4mmol/L;重度CKD、CKD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者LDL-C<1.8mmol/L,非-HDL-C<2.6mmol/L。推荐中等强度他汀类治疗,必要时联合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Ø CKD病人是他汀类引起肌病的高危人群,发病风险与他汀剂量密切相关,故应避免大剂量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不能达标时,推荐联合应用依折麦布。贝特类可升高肌酐水平,在中重度CKD 病人中与他汀联用时,可能增加肌病风险

本章小结:

þ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由于在血浆中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异常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þ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继发性血脂异常多源于一些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或者些药物长期应用

þ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眼底改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是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关于我国血脂合适水平及异常分层标准,需要与其他疾病伴发的症状相鉴别。治疗血脂异常要根据ASCVD危险程度决定干预策略,将降低LDL-C作为首要干预靶点,调脂首选他汀类药物

---------------------------------------------------------

以下是可爱的原创凑字数内容

1、为何要加原创:加原创只为可以添加话题标签。

2、为何要添加标签:添加话题标签后可以按照内容分类,方便大家阅读。

3、声明:该内容以九版内科学内容为基础编制,为方便大家学习考试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为谢

本文章并非作为疾病诊治依据,如有不适,请到医院就医。

内科学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它涉及面广,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风湿等常见疾病以及理化因素所致的疾病。与外科学一起并称为临床医学的两大支柱学科,为临床各科从医者必须精读的专业。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指血浆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中其中一种或多种水平升高。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 除少数是由于全身性疾病所致外(继发性高脂血症),绝大多数是因遗传基因缺陷(或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原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高有哪些病因: 血脂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原发性的,与先天性和遗传有关,由于单基因缺陷或多基因缺陷,使参与脂蛋白转运和代谢的受体、酶或载脂蛋白异常导致的,或者是由于环境因素,如饮食、营养、药物等,和通过未知的机制导致的。第二种就是继发性的,主要是由于代谢性紊乱疾病(糖尿病、高血压、黏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肥胖、肝肾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或者是由于其他因素,年龄、性别、季节、饮酒、吸烟、饮食、体力活动、精神紧张、情绪活动等导致的。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1)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颜色可分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黄色瘤。 (2)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诊断: 主要检测两个指标:1.血浆胆固醇浓度>5.17mmol/L(200mg/dl)可定为高胆固醇血症;2.血浆甘油三酯浓度>1.7mmol/L(200mg/dl)为高甘油三酯血症 临床表现: 1.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颜色可分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一般柔软,最常见的是眼睑周围扁平黄色瘤。 2.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防治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有时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尤其超过10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实验室检查:测定空腹(禁食12-14小时)血浆或血清TC、TG、LDL-C和HDL-C.。抽血前的最后一餐禁食高脂食物和饮酒。 血酯的正常范围: (一)血清总胆固醇2.9 ~5.17mmol/l;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重点难点 掌握 分型、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熟悉 脂蛋白分类、筛查标准和常用药物 了解 危险评估的方法、药物联用原则和特殊人群血脂管理 血脂异常概述þ血脂和脂蛋白Ø血脂异常(dyslipidemia)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由于在血浆中脂质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血脂异常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þ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CH和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等)的总称þ载脂蛋白是脂质转运的载体,参与脂代谢相关酶活性的调节及细胞膜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已发现有20多种载脂蛋白,按组成分为ApoA、ApoB、ApoC、ApoD、ApoEþ血浆脂蛋白是由载脂蛋白和CH、TG、磷脂(PL)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血浆脂蛋白分为6类: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脂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

血脂异常的分类þ表型分类脂蛋白异常血症表型分类 注:水平升高;®水平正常;¯水平降低血脂异常的分类þ病因分类Ø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发性血脂异常占血脂异常的绝大多数,由遗传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由基因缺陷所致的血脂异常多具有家族聚集性,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原因不明的称为散发性或多基因性脂蛋白异常血症Ø继发性血脂异常由其它疾病如甲状腺功能

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等所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临床分类注:水平升高;®水平正常;¯水平降低病因与发病机制原发性血脂异常þ原发性血脂异常原因不明,是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大部分原发性血脂异常存在单一或多个基因突变,环境因素包括不良饮食习惯、运动不足、肥胖、年龄、吸烟及酗酒等继发性血脂异常þ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库欣综合征、肝肾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症、过量饮酒等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上述疾病通过不同机制影响脂质或脂蛋白的合成、转运或代谢等环节þ某些药物长期应用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如噻嗪类利尿剂可引起血清总胆固醇(TC)、TG、VLDL及LDL升高,HDL降低;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可引起血清TG、LDL-C升高,HDL-C降低。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促进脂肪分解,引起血浆TC 和TG水平升高临床表现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眼底改变þ黄色瘤是一种异常的局限性皮肤隆起,由脂质局部沉积引起,颜色可为黄色、橘黄色或棕红色,多呈结节、斑块或丘疹形状,质地柔软,最常见于眼睑周围。血脂异常病人可出现角膜环,位于角膜外缘呈灰白色或白色,由角膜脂质沉积所致,常发生于40岁以下。严重的高TG血症可出现脂血症眼底改变动脉粥样硬化þ脂质在血管内皮下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某些家族性血脂异常可于青春期前发生冠心病,甚至心肌梗死。严重的高CH血症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严重的高TG血症(>10mmol/L)可引起急性胰腺炎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þ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食和生活习惯、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相关病史、引起血脂异常的用药史以及家族史。体格检查需注意有无黄色瘤、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等。血脂异常的诊断采用《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关于我国血脂合适水平及异常分层标准(mmol/L)血脂异常诊断及分层标准

2020年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

2020年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全文) 一、疾病概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TG)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血脂异常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1]。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等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2]。 二、药物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多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LDL-C和HDL-C的值分类[3, 4, 5]。其他血脂项目如血清载脂蛋白AⅠ(serum 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血清载脂蛋白B(serum apolipoprotein B,Apo B)和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具体特点及临床用药选择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他汀疗效6%效应”[2]。对他汀不耐受或LDL-C水平不达标者应考虑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旨在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 7]。他汀联合非诺贝特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开始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早晨服用贝特类药物,晚上服用他汀,避免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剂量[8]。他汀和依折麦布联用时,可达到高剂量他汀的效果,但无大剂量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9]。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10, 11]。调脂药物在ASCVD的一、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脂异常经常伴有其他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根据合并疾病的不同,药物的选择和起始剂量也有不同,见表2[8,12, 13]。其中,不同作用强度的他汀种类及剂量见表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启用调脂药物治疗或调整剂量后的4~12周,应对患者依从性以及对降脂药物的反应和生活方式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并检测血脂水平,根据检测结果确定下一步治疗策略,之后每3~12个月重复1次。 三、治疗药物 (一)辛伐他汀 1. 药品分类:调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 血脂,指的是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脂类,是体内的一种主要能量来源,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类脂是磷脂、糖脂和固醇的总称,是生物膜的基本成分。 血脂不溶或微溶于水,所以在血液中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而进行运转。 血脂的主要成分: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胆固醇:胆固醇大部分由人体合成,少部分来自饮食,体内胆固醇过量就会导致高胆固醇血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是并非越低越好,因为胆固醇对人体有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组织细胞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胆固醇的主要生理功能:1、形成胆酸 2、构成细胞膜 3、合成激素。 甘油三酯:而甘油三酯正好相反,大部分从饮食中吸收,少量为人体合成。是人体主要的能量储存库,过多的甘油三酯会导致脂肪细胞功能改变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并增加患冠心病的危险性,而且,血液中甘油三酯过高还会引起急性胰腺炎。理想的血清甘油三酯水平是0.34-1.70mmol/L。血清甘油三酯水平>1.70mmol/L为高血甘油三酯水平。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是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把胆固醇从肝脏运送到全身组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过多时,可深入动脉内皮,堆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动脉血管狭窄甚至阻

塞,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更可怕的是,有些斑块还会破裂,诱发血栓,阻塞动脉,引起急性心肌梗塞、中风甚至猝死事件。专家认为:临床上85%以上的急性心肌梗塞由此引起。另外,大量研究资料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的人群,冠心病发生率也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的人群,冠心病发生率也高。通常都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在先,冠心病患病在后。通常胆固醇每降低1%,患冠心病的危险就降低2%。此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脑血管病发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中,其水平每降低10%,脑中风发生的危险就会减少15.6%。 但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不是越低越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正常值范围是1.57-3.66mmol/L。现在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太低会影响血红蛋白携带氧的能力,使细胞缺氧,反而会引起贫血或加重心脏负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主要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吸收不良综合症,营养不良等。 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与其本身的一些特点有关,即低密度脂蛋白相对较小,能很快穿过动脉内膜层。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的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由于血液中60%以上的胆固醇会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患者常同时伴有总胆固醇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主要是由肝脏合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将胆固醇带进身体组织的主要载体,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是将胆固醇从身体组织带出去。当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高时,那就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

第二十七章血脂异常 血脂:包括胆固醇〔Cholesterol〕、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脂肪酸〔Fattyacid〕和磷脂〔Phospholipids〕,通常要紧指血浆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和TG。脂质要紧与蛋白质结合=脂蛋白的形式存在。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实际指异常脂蛋白症〔高脂蛋白症〕,包括血脂的含量和/或组分异常。临床以高TC血症、高TG血症、高LDL血症和低HDL血症多见。 【病因分类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分类1、临床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①原发性血脂异常:遗传缺陷所致,又称为原发性家族性血脂异常。②继发性血脂异常:系统性疾 病所致。★高TC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减和Cushing综 合征等。★高TG血症要紧见于糖尿病未操纵时、肾病综合征、肾衰透析 者、胖胖者、糖原累积病、慢性乙醇中毒和长期雌激素治疗等。2、血脂 谱分型依据血浆脂蛋白谱的变化分五型:Ⅰ型:血浆乳糜微粒 〔chylomicrone,CM,〕浓度升高,要紧含TG,TC正常或轻度升高。见于 家族性高CM血症/家族性高TG血症。Ⅱ型:可分为★Ⅱa→血浆LDL升高,TG正常.★Ⅱb→VLDL、LDL水平均升高,要紧见于高TC血症/家族性高β球蛋白血症。Ⅲ型:要紧是血浆CM残粒和VLDL残粒增加,血浆TC和TG 升高,见于家族性异常β球蛋白血症。Ⅳ型:血浆VLDL增高,血浆TG 升高,而TC正常或偏高。Ⅴ型:CM、VLDL(TG和TC)升主,但以TG升高 为主,如混合型高TG血症。 注:++:升高为注或明显升高;+:升高;N=normal (二)发病机制

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dyslipidemia)指血浆中脂质量和质的异常。由于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在血浆中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因此,血脂异常实际上表现为脂蛋白异常血症(dyslipoproteinemia)。血脂异常少数为全身性疾病所致(继发性),多数是遗传缺陷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原发性)。血脂异常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多种疾病如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密切相关。长期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已明显升高。据《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2004年)》报道,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为18.6%,估计患病人数1.6亿。防治血脂异常对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和脂蛋白概述】 (一)血脂、脂蛋白和载脂蛋白 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 血浆脂蛋白是由蛋白质[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和甘油三酯、胆固醇、磷脂等组成的球形大分子复合物。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5大类: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5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此外,还有脂蛋白(a)[Lp(a)]。各类脂蛋白上述4种成分的组成及其比例不同,因而其理化性质、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也各有差异(表8-4-1)。 载脂蛋白是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因其与脂质结合在血浆中转运脂类的功能而命名。已发现有20多种Apo。常用的分类法是Alaupovic提出的ABC分类法,按载脂蛋白的组成分为Apo A、B、C、D、E。由于氨基酸组成的差异,每一型又 可分若干亚型。例如,Apo A可分AI、AⅡ、AⅣ;Apo B可分B 48、B l00 ;Apo C 可分C I、CⅡ、C Ⅲ;Apo E有E I、EⅢ等。载脂蛋白除了与脂质结合形成水溶性物质、成为转运脂类的载体以外,还可参与酶活动的调节以及参与脂蛋白与细胞膜受体的识别和结合反应。 (二)脂蛋白及其代谢 人体脂蛋白有两条代谢途径:外源性代谢途径指饮食摄人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在小肠中合成CM及其代谢过程;内源性代谢途径是指由肝脏合成的VLDL转变为IDL和LDL,以及LDL被肝脏或其他器官代谢的过程。此外,还有一个胆固醇逆转运途径,即HDL的代谢。 1.乳糜微粒 CM颗粒最大,密度最小,富含甘油三酯,但Apo比例最小。CM 的主要功能是把外源性甘油三酯运送到体内肝外组织。由于CM颗粒大,不能进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 整版 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类是根据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进行分类[6]。根据非HDL-C水平的不同,可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类: 1)理想状态:非HDL-C<2.6mmol/L; 2)轻度升高:2.6mmol/L≤非HDL-C<3.1mmol/L; 3)中度升高:3.1mmol/L≤非HDL-C<3.8mmol/L; 4)重度升高:非HDL-C≥3.8mmol/L。 二、诊断 一)筛查对象 1.成人 1)所有40岁及以上人群; 2)18~40岁人群中,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2.儿童 1)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 2)肥胖;

3)糖尿病; 4)高血压; 5)其他代谢性疾病。 二)诊断标准 1.成人 1)理想状态:TC<5.18mmol/L,非HDL-C<2.6mmol/L,LDL-C<3.37mmol/L,TG<1.7mmol/L; 2)轻度升高:XXX<6.22mmol/L,2.6mmol/L≤非HDL-C <3.1mmol/L,3.37mm ol/L≤LDL-C<4.14mmol/L, 1.7mmol/L≤TG< 2.3mmol/L; 3)中度升高:6.22mmolXXX<7.76mmol/L,3.1mmol/L≤非HDL-C<3.8mmol/L,4.14mmol/L≤LDL-C<4.92mmol/L,2.3mmol/L≤TG<5.6mmol/L; 4)重度升高:TC≥7.76mmol/L,非HDL-C≥3.8mmol/L,LDL-C≥4.92mmol/L,TG≥5.6mmol/L。 2.儿童 1)理想状态:TC<4.4mmol/L,非HDL-C<2.8mmol/L,LDL-C<2.8mmol/L,TG<1.5mmol/L;

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TG)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血脂异常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1]。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等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2]。 二、药物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多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LDL-C和HDL-C的值分类[3, 4, 5]。其他血脂项目如血清载脂蛋白AⅠ(serum 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血清载脂蛋白B(serum apolipoprotein B,Apo B)和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具体特点及临床用药选择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他汀疗效6%效应”[2]。对他汀不耐受或LDL-C水平不达标者应考虑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旨在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 7]。他汀联合非诺贝特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开始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早晨服用贝特类药物,晚上服用他汀,避免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剂量[8]。他汀和依折麦布联用时,可达到高剂量他汀的效果,但无大剂量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9]。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10, 11]。调脂药物在ASCVD的一、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脂异常经常伴有其他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根据合并疾病的不同,药物的选择和起始剂量也有不同,见表2[8,12, 13]。其中,不同作用强度的他汀种类及剂量见表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研究题目: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疗:临床实践指南 (字数:3112) 摘要: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且患者数量逐年 增加。为了提供更好的临床实践指南,本研究旨在系统总结血脂异常的诊断与治 疗策略。通过医学文献检索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提出了相 关的讨论,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1. 引言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脂类代谢紊乱,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偏高等,这些异常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然而,对于血脂异 常的诊断和治疗,目前仍存在一些争议和困惑。因此,制定一份全面、准确的临 床实践指南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2. 研究问题与背景 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这种异常会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 者的心血管风险。因此,我们的研究问题主要集中在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的诊 断和治疗策略。通过研究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和指南,我们旨在总结最新的临床实 践指南,从而指导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血脂异常。 3. 研究方案与方法 我们检索了国际知名数据库,包括PubMed、Medline、Embase等,以获取与血脂 异常、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相关的文献。我们收集了最新的实践指南和专家共识,并进行了系统的文献回顾。而后,我们根据文献和指南的内容,提炼出诊断和治 疗血脂异常的关键要点,并将其整理为一个系统的临床实践指南。 4. 数据分析与结果呈现 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关键性结论: 1) 对于糖尿病患者合并血脂异常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 胆固醇水平、总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甘油三酯水平等,通过 测定不同指标来综合评估患者的血脂代谢状态。 2)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策略,应优先选择他汀类药物进行降脂治疗,并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效果进行调整。此外,血脂异常患者还应注意饮食调

血脂异常治疗进展

血脂异常治疗进展 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目前,我国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正在持续增多,血脂异常患病率持续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占总死因的首位,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 血脂概念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溶于血液,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脂蛋白分为: 乳糜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DL)、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和脂蛋白(a)(Lp a)。在人体内胆固醇主要以游离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形式存在,TG是甘油分子中的3个羟基被脂肪酸酯化而形成。 血脂异常一般是指血中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G超过正常及/或HDL-C低下,血脂异常也常称为高脂血症,主要是指TC或/和LDL-C或/和TG增高。血脂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重要危险因素。

2 血脂异常的分类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分类 2.1.1 继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它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这些疾病主要有: 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1.2 原发性高脂血症 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此类高脂血症多具有家族聚集性和明显的遗传倾向,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例如编码LDL 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编码与LDL受体结合的Apo B基因突变,或分解LDL 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或调整LDL受体到细胞膜血浆表面的LDL受体调整蛋白基因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纯合子型

(完整)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

(完整)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的全部内容。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 近20年来,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的防治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血脂异常主要是以胆固醇升高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致病因素。基于中国流行病调查资料和临床研究结果,中国仅在2007年讨论制定了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指导了目前临床的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及调脂治疗方案,之后并未进行更新,而欧美则分别在今年内更新了血脂防治指南。以下结合近年来的主要进展进行简要介绍。 一血脂和血脂检测 1.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循环中血液中的胆固醇和TG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结合形成脂蛋白才能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超速离心技术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1)乳糜微粒(CM):由小肠合成,富含TG(占90%); (2)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由肝脏合成,TG含量占55%,与CM一起统称富含TG的脂蛋白(TRL); (3)低密度脂蛋白(LDL):由VLDL转化而来,为富含胆固醇的脂蛋白,向肝外组织(包括脉壁内)输送胆固醇; (4)高密度脂蛋白(HDL):由肝脏和小肠合成,能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转运到肝脏进行再循环或以胆酸的形式排泄,此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 (5)脂蛋白(a)[Lp(a)]类似于LDL,但多含载脂蛋白(a)。 2。血脂检测目前临床上血脂的基本检测项目为 (1)总胆固醇(TC):指血液中各脂蛋白所含胆固醇之总和; (2)TG:血浆中各脂蛋白所含TG的总和; (3)HDL—C:通过检测HDL颗粒中所含胆固醇的量,间接了解血浆中HDL的水平; (4)LDL-C:因胆固醇占LDL重量的50%作用,一般情况下LDL—C与TC平行,但最好采用LDL—C取代TC作为对冠心病及其他动漫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危险性评估。 其他血脂检查项目的意义尚在研究中,暂不推荐临床常规检测。 二.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LDL-C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分类较为繁杂.临床较常用的分类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 三.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试题

血脂异常和脂蛋白异常血症 [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脂蛋白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磷脂脂蛋白含甘油三酯多者密度高 B.脂蛋白的外壳分子中全具有水溶性蛋白质 C.脂蛋白的外壳分子中全具有脂溶性蛋白质 D.磷脂脂蛋白含甘油三酯少者密度高 E.脂蛋白溶于血浆运送到全身组织进行代谢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2、血脂指的是()。 A.血浆中胆固醇 B.磷脂 C.血浆中甘油三酯 D.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 E.类固醇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3、低密度脂蛋白的英文缩写是()。 A.VLDL B.ASL C.CM D.HLD E.LDL 参考答案:E [单项选择题] 4、游离脂肪酸的英文缩写是()。 A.LDL B.FFA C.LPL D.HDL E.LCAT 参考答案:B

[单项选择题] 5、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影响脂蛋白代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以上均正确 B.血浆LDL清除减慢 C.LPL活力降低 D.LDL受体功能下降 E.IDL代谢障碍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6、胆固醇体内代谢的主要去路是在肝中转化为()。 A.脂肪酸 B.维生素E C.胆汁酸 D.类固醇 E.乙酰乙酸 参考答案:C [单项选择题] 7、目前认为中国人血清TC的合适范围为()。 A.<4.20mmol/L B.<6.20mmol/L C.<2.20mmol/L D.<5.20mmol/L E.<3.20mmoL/L 参考答案:D [单项选择题] 8、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是()。 A.TC>5.72mmol/L(220mg/dl) B.TC>5.20mol/L(200mg/dl) C.TC>4.68mmol/L(180mg/dl) D.TC>6.24mol/L(240mg/dl) E.TC>7.02mol/L(270mg/dl) 参考答案:A [单项选择题] 9、贝特类()。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统称,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血浆或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传统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的认识及防治具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近年来,在血脂异常的病机演变、证候客观化以及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就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初步探讨。 1 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病名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痰浊、血瘀、心悸、胸痹、眩晕、中风等范畴,历代虽无”血脂异常”之病名,但与之相关的论述却屡见不鲜。《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濁,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 2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病因认识主要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与外因常合而致病。其外因是指饮食不节,过逸少劳而致脾气虚弱、水谷生化乏力,清浊不分而成血脂异常;内因为肾精亏虚,肾阳衰弱,气化失职,脾失温煦,津液内停为痰为饮,肾精虚劫津耗液而成瘀。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根本为饮食失宜 血脂异常患者大多饮食失于节制,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长期饱食,或嗜酒如命。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曰:”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顾松园《医镜》亦载”消痹,扑击,偏枯痞厥,气逆喘满,肥贵人之膏梁之病”。均指明嗜食膏梁酒酿可引起血脂异常、痰证和各种变症。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关键为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 膏脂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输布无不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证治汇补》言:”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高脂血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大法。正如董汉良文中所说:”血脂异常以肾虚、肝郁、心血瘀阻、脾运失职为基本病理变化,而脾为病之始,肾虚、肝郁为病之变,心为病之终,这是血脂异常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3 血脂异常的基本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

血脂异常的管理

血脂异常的管理 一、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一)病因分类 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见表1。 表1 影响脂蛋白代谢异常的因素 因素TC、LDL-C水平升TG升高,HDL-C降低 疾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梗阻性肝脏疾病 肾病综合征、直立性蛋白尿 蛋白异常血症(如骨髓瘤) 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神经性厌食症 库欣综合征 糖尿病严重控制不佳 酒精性肝炎,酒精中毒 严重代谢应激(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 甲状腺机能减退症 梗阻性肝脏疾病、急性肝炎 尿毒症 蛋白异常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 饮食过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量酒精(可同时升高TG和HDL-C) 药物 肾上腺皮质激素 孕激素 噻嗪类利尿剂 肾上腺皮质激素 雌激素,口服避孕药 尼古丁 β-受体阻断剂 雄激素 2.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多具 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例如编码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

血脂异常症

血脂异常症 血脂异常症 编辑 血脂是血浆中所有脂质的总称,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是由于脂肪代谢或运转异常导致血浆中血脂水平过高,可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高甘油三酯血症(hypertriglyceridemia)和两者皆有(混合性高脂血症)。另外,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种病理状态。与上述血脂代谢紊乱统称为血脂异常(dyslipidemia)。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的血脂水平互有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西医学名 血脂异常症 英文名称 hyperlipidemia 主要症状 血脂代谢紊乱 主要病因 饮食和遗传 传染性 无传染性

病因和发病编辑 无论是脂蛋白的产生过多还是清除减少,均可导致一种或多种脂蛋白在血浆中过度堆积从而引起高脂血症。 1.饮食中胆固醇和(或)饱和脂肪酸过量每日饮食中的胆固醇从200mg增至400mg时,可使血浆胆固醇水平上升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LDL(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合成减少有关。理想饮食中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为每日总热卡的7%,如果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总热卡的14%,CH增高大约0.52mmol/L(20mg/dl),其中多数为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其机制可能为饱和脂肪酸抑制LDL受体活性。 2.体重增加肥胖可致血浆胆固醇升高,肥胖一方面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LDL生成增加;另一方面使全身胆固醇合成增加,使肝内胆固醇池扩大,并抑制LDL受体的合成。 3.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胆固醇会有轻度升高,但这并非与增龄所致的体重增加有关。老年人的LDL受体括性减退,LDL分解代谢率降低。其机制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加,胆汁酸合成减少,肝内胆固醇含量增加,可进一步抑制LDL受体的活性。 4.绝经后妇女在45~50岁前,女性的血胆固醇低于男性,随后则会高于男性。这是由于雌激素可通过增加LDL受体的表达而增强LDL的分解代谢。 5.基因缺陷与脂代谢有关的基因发生突变可导致脂蛋白降解酶活性降低,脂蛋白结构或受体缺陷使脂蛋白在体内的清除减少或分解代谢减慢;或增加脂蛋白的合成,影响饮食中脂肪的吸收等。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原发性高脂血症,如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家族性载脂蛋白CⅡ缺乏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载脂蛋白B100缺陷症、

2021年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最全版)

2021年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最全版) 一、疾病概述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 TC )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 , TG )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血脂异常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 ),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 ) [ 1 ]。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f LDL - C ) 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HDL - C )降低等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2 ]。 二药物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多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LDL - C和HDL - C的值分类[3, 4, 5 ]。其他血 脂项目如血清载脂蛋白 A I ( serum apolipoprotein A I , Apo Al)、血清载脂蛋白B ( serum apolipoprotein B , Apo B )和脂蛋白a [lipoprotein a , Lp ( a )]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 C血症,具体特点及临床用药选择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在ASCVD 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3];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4]。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Lp)。 脂蛋白为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血浆脂蛋白分类的常用方法为超速离心法。由于蛋白质的比重较脂类大,因而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脂类含量越低,其密度则越大;反之,则密度低。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五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5]。因此,TC包含了所有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其中LDL-C占60%~70%。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