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通经活络。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

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体针、腹针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心血管科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版)

心血管科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试行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病”、“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5.葛根茶:葛根2~3g泡茶饮用。 (五)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血浊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血脂防治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什么原因造成血脂增高,都应选用TLC。 1.适当的运动及控制体重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一般以“膏浊”、“血浊病”、“痰浊”称之。本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以“血浊病”作为命名。 (1)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 (2)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二)证候诊断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痰浊内阻证 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荷丹片、蒲参胶囊、脂必泰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脂必泰胶囊、丹篓片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蒲参胶囊、荷丹片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 (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次为1个疗程,共1~4个疗程。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 (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中药治疗(综述) 高脂6血症与冠心病、脑血管病、肥胖症等有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脂血症的防治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服用方便等特点。现就中医药降脂研究进展分述如下。 一:高脂血症的辨证论治: 高脂血症属于中医“痰湿”、“痰浊”范畴,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脾虚运化失常或过食高梁厚味,易致中焦实热郁结,痰湿内生;体肥多湿,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木旺克土,运化失司,脾胃蕴热,则痰热内生;或因肝郁不舒,肝气郁结,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亦可造成痰湿内阻。临床常用的治则如下。 1:清热利湿法:用于高脂血症又见烦渴,发热尿少,腹胀浮肿,脉滑数,舌苔腻者。药用金银花、荷叶、菊花、连翘、玉米须、泽泻、草决明、茯苓、虎杖、忍冬藤等。 2:祛痰除湿法:血脂高又见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有痰,大便溏薄,脉滑,舌苔腻者。药用陈皮、半夏、竹茹、茯苓、枳壳、瓜蒌、胆星、杏仁、白金丸等。 3:清里通下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大便秘结,腹胀,脉有力,舌苔厚腻者。里热痰结轻者用川军、山楂、麦芽、旱芹菜、茵陈、黄芩、枳壳、胡黄连;重者加用生大黄、或芒硝、番泻叶。 4:滋阴补肾法:血脂高又见体倦乏力,腰酸腿软,年迈体弱,耳鸣眼花,脉沉细,舌质红、舌苔薄者。药用首乌、枸杞、麦冬、生地、沙参、菟丝子、黑芝麻、桑寄生、黄精、杜仲等。 5:活血化瘀法:血脂高伴有胸痹心痛,痛处固定,脉弦,苔薄、舌质暗或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者。药用丹参、川芎、红花、降香、赤芍、生蒲黄、茺蔚子、姜黄、五灵脂、三七等。 6:清肝泻火法:血脂高又见形体壮实,面红耳赤,口干舌燥,心烦尿黄,大便偏干,脉弦,苔腻者。药用钩藤、葛根、草决明、生地、龙胆草、泽泻、山枝、黄芩、大黄等。 二:高脂血症的针灸治疗:针灸也有降腻脂作用,基本治则为健脾化湿,疏肝利胆,宽胸行气。常用的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通里、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曲泉、中脘、鸠尾、膻中等。 有人报告,针刺心俞、曲池、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穴,配风池、环跳、神门、通里、厥阴俞等穴,上下左右交叉配穴,每次针3—4个穴,留针15—30分钟。治疗1个月左右,39例高脂血症患者中,高胆固醇症27例,有效16例,高B脂蛋白血症32例,有效17例。 三:降脂的单味中草药: 1:山楂:粗提浸膏片对降胆固醇、甘油三脂、B脂蛋白比浊度均有效。醇提取物0.12克,3次/日,对降甘油三脂有效。实验证明山楂总黄酮有降胆固醇作用。 2:首乌:粗提片剂0.25克(相当于生药0.81克),3次/日,有降胆固醇作用,但停药后血脂又复回升。副作用为大便次数增多。 3:泽泻:其醇提取物有干扰胆固醇的吸收、分解或排泄作用。临床上降胆固醇作用与安妥明比较无明显差别。降甘油三脂作用比安妥明略差。副作用主要是轻度腹泻。 4:决明子:片剂、煎剂、糖浆剂均有降胆固醇作用,对降甘油三脂也有一定作用。煎剂用量30克/日,疗效与药量有一定关系。副作用有腹泻、腹胀、恶心等。 5:大黄:大黄使肠蠕动增加,从而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减少胆固醇的吸收而具降脂作用。大黄片或大黄粉0.25克,3—4次/日。 6:灵芝:实验表明有降胆固醇作用。对甘油三脂无影响,但临床上降脂作用报告不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

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探讨 血脂是血浆中脂类的统称,血脂异常主要是指血浆或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传统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的认识及防治具有一定的特色及优势,近年来,在血脂异常的病机演变、证候客观化以及治疗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拟就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的病因病机及治法进行初步探讨。 1 中医对于血脂异常病名的认识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痰浊、血瘀、心悸、胸痹、眩晕、中风等范畴,历代虽无”血脂异常”之病名,但与之相关的论述却屡见不鲜。《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早在《灵枢·逆顺肥瘦》,其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曰“:其人重濁,则气涩血浊。”由此可见”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 2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对于血脂异常的病因认识主要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与外因常合而致病。其外因是指饮食不节,过逸少劳而致脾气虚弱、水谷生化乏力,清浊不分而成血脂异常;内因为肾精亏虚,肾阳衰弱,气化失职,脾失温煦,津液内停为痰为饮,肾精虚劫津耗液而成瘀。 2.1 血脂异常的病因根本为饮食失宜 血脂异常患者大多饮食失于节制,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长期饱食,或嗜酒如命。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如《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曰:”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顾松园《医镜》亦载”消痹,扑击,偏枯痞厥,气逆喘满,肥贵人之膏梁之病”。均指明嗜食膏梁酒酿可引起血脂异常、痰证和各种变症。 2.2 血脂异常的病机关键为脾失运化、肝失疏泄、肾失气化 膏脂源于水谷精微,而水谷精微的输布无不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证治汇补》言:”脾虚不运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高脂血症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治疗应以疏肝、健脾、补肾为大法。正如董汉良文中所说:”血脂异常以肾虚、肝郁、心血瘀阻、脾运失职为基本病理变化,而脾为病之始,肾虚、肝郁为病之变,心为病之终,这是血脂异常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2.3 血脂异常的基本病理产物为内湿、痰浊、瘀血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发病早期多见实证,病久往往转为虚证。 (一)辩证分型 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多见于本病1级,阴阳两虚证主要见于3级,而阴虚阳亢证各期均可见到,以2级为多。区别阴虚与阳亢主次,予滋阴、潜阳,阴虚及阳者兼以助阳;分清风、火、痰、瘀之兼夹,予熄风、降火、化痰、祛瘀;审察脏腑肝、肾、心之病机,予柔肝、滋肾、养心;了解气血虚实顺逆,予理气降气,健脾益气,活血化瘀。 1.肝火上炎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畏热,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治法:清泻肝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5 黄芩15 栀子15 柴胡10 甘草5 生地黄20 当归12 车前子15 木通5 泽泻30 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清泻肝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震颤,欲发中风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2.肝肾阴虚型 主证:头晕目眩,头痛耳鸣,烦躁易怒,五心烦热,盗汗,潮热,口干喜凉饮,腰酸腿软,便干尿赤,舌红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杞菊地黄汤加龟板、夏枯草、珍珠母、白芍。 枸杞15 菊花15 熟地黄24 山萸肉12 山药12 泽泻30 丹皮10 茯苓15 龟板30 夏枯草15 珍珠母30 白芍15 方用熟地,山萸肉,山药滋阴补肾,茯苓,泽泻渗湿,丹皮清虚热,枸杞,菊花,夏枯草清利头目,白芍敛阴,珍珠母、龟板滋阴潜阳。 3.肝风内动型 主证:头晕目眩,四肢麻木,手颤足晃,步履沉重,甚则口眼歪斜,舌强言骞,半身偏枯或牙关紧闭,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或沉细。 治法:平肝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化栽。 天麻10 钩藤15 石决明30 栀子15 黄芩15 牛膝20 桑寄生15 羚羊角粉3 丹皮12 茯苓15 天麻祛风潜阳,止头痛,眩晕,钩藤、羚羊角清热熄风降火,三药并用平肝潜阳。石决明清肝镇肝潜阳。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牛膝,桑寄生补益肝肾。茯苓安神。丹皮清血中之伏火。 4.肝气郁结型 主证:头晕目眩,心烦易怒,胸闷憋气,胸胁胀痛,喜叹息,吸气,舌红苔微黄,脉弦涩。 治法:疏肝解郁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素馨花、珍珠母。 丹皮15 栀子15 柴胡10 白芍15 当归12 茯苓15 白术12 甘草5 素馨花10 珍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第一节感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 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路志正:化浊祛湿通心方-高血脂,病在血液源在脾】

【路志正:化浊祛湿通心方-高血脂,病在血液源在脾】 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是指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脂或低密度脂蛋白水平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过低,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多种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密切相关。高脂血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的甚至毫无症状,只是体检时发现,所以高脂血症并无一个确切的中医疾病相对应,中医典籍中亦无“血脂”及“高脂血症”之名称,但根据其生理病理及常见并发症,可参考湿阻、痰饮、瘀血、胸痹、眩晕、肥胖等辨治。病在血液其源在脾 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多见于过食肥甘,形体肥胖,又缺乏运动的“吃动失衡”之人,这与中医的“脾失健运”有关。血脂犹如营血津液,为人体水谷所化生的精微物质,布输全身,贯注血脉,温煦肌肤,濡养脏腑百骸,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湿浊、痰饮、瘀血无由生聚,血脂自不会升高。一旦脾失健运,脾不升清,胃不降浊,不能分清泌浊,水湿不归正化,则水津停而成湿,湿聚成浊,浊聚成痰,痰入血脉,痰瘀互结,沉积脉中,就形成高脂血症。另外,高脂血症以肥胖乏力,夜眠打鼾,头晕头重,脘痞腹胀,食后犯困,颜面油垢,唾吐痰涎,肢体麻木,大便黏腻不爽,舌暗苔腻为常见症状,这也正是脾气不足,湿浊内蕴,痰瘀互结的表现。故路志正认为高脂血症“病在血液,其源在脾”,脾失健运,湿、浊、痰、瘀相互搏结是高脂血症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 湿、浊、痰、瘀是高脂血症重要病理因素 “湿”与高脂血症“湿”邪与血脂均属阴湿邪,是指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病邪,为阴邪,《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血脂也属阴,具有性质黏腻、重浊,易沉降于血脉之中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与湿邪较为相似。“湿”性与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一致。高脂血症的常见症状肥胖、身重、乏力、口黏、肢麻、大便黏腻不爽等正是中医的“湿阻气机”“湿性重浊”的表现。另外,高脂血症是慢性病,常缠绵不愈,持续数年数月,这与“湿性

化脂汤(血浊经验方)

化脂汤(血浊经验方) 组成:生大黄9克(后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陈皮9克,炒枳实12克,生山楂12克,绞股蓝12克,草决明12克,炙甘草9克。 功效:祛痰泻浊,健脾益气。 主治:血浊,证属脾虚痰湿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滤渣取汤汁450毫升,一日3次,每次150毫升,餐后半小时温服;或开水冲泡500毫升,代茶饮。 方解:本方以健脾补中为本,祛湿泻浊为标,在“泻实”的基础上兼以健脾清肝补虚。处方以大黄为君,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六腑以通为用”。大黄正是以其“以通为补”的作用而发挥奇效。茯苓为臣健脾渗湿,尤其宜用于脾虚湿盛。佐以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枳实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肠经,苦泄力大,行气力强,故为破气之药,性沉降而下行,功能理气除痞,以除胸腹痞满,兼能化痰以开痹,消积以导滞。生山楂能“化饮食,消内积”,又“消滞血胀痛”。绞股蓝性寒味甘苦,无毒,入肺、脾、心、肾经,长于补气养阴,益气健脾,清肺化痰。草决明性味甘、苦、微寒,入肝经,清肝润肠,缓泻而加强泻浊之效,甘草为使,益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有饮食停滞者,加入炒麦芽9克,炒神曲9克,可消食导滞;有胸闷者,加入全瓜蒌9克,化痰宽胸;腹胀明显,加入厚朴9克,合以原方中的枳实温胃脘而除胀;睡眠较差并有脉滑者,加入竹茹12克,理气化痰,温胆和胃。 案例赏析:李某,男,39岁,于2014年4月26日初诊,正值谷雨节气。主诉:头昏、倦怠无力,反复一年,加重一周。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年来常感头昏,身体沉重,时有倦怠乏力,近一周来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偶感胸闷不适,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黑蒙,无恶心呕吐。实验室血脂检查,提示TC:5.94mmol/L,TG:2.14mmol/L,HDL-C:0.92mmol/L;BMI指数25.1。刻下,患者形

中医高脂血症辨证论治总结

中医高脂血症辨证论治总结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特点是辨证论治。由于本病的病因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辨证有 虚实之分,寒热之别。目前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较多。雷义举[1]将82例高脂血症分5型 进行辨证治疗,总有效率达97.4%。其中痰浊内阻型用温胆汤、三仁汤、半夏白术汤化裁; 肝阳痰火型用天麻钩藤饮,黄连温胆汤化裁;痰瘀互阻型用涤痰汤、血府逐瘀汤、瓜萎薤白 半夏汤化裁;气虚血瘀型用补阳还五汤化裁;肝肾阴虚型用杞菊地黄汤化裁。丁宇炜[2]等将45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为痰浊阻遏、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3型,分别予以化痰祛湿,祛瘀 活血和温阳化湿为主的方剂治疗,以通腑祛瘀的中药大黄,虎杖、丹参、川芎、降香、山楂 为主;对照组30例给予吉非罗齐和普拉固治疗用药时间各四周,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和 实验室指标改善都接近对照组,两组在头晕、胸闷、乏力、等症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佟丽娟[3]对本病主要按照4种证型来施治:①肾虚痰阻型治宜益肾健脾和化痰祛瘀相结合,主要以六味地黄丸、二陈汤和丹参饮三方为主;②痰瘀阻滞型治宜活血化瘀祛痰和益肾固体 相结合,治以失笑散、半夏天麻自术汤和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益 肾固体,以补阳还五汤、桃红四物汤加减;④阴虚血瘀型治宜滋阴清热、活血通脉,以知柏 地黄丸、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任勇才[4]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提出血脂在中医理论中应该属 于脂膏,津液和合而为膏,脂膏是人体的基本组成成分,由水谷所化生,并随津液输布周身。脂膏过多则为害,其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喜食肥甘,久坐少动;内因多为五脏 功能失调,津液传输失司。其病机不外乎本虚标实,即肝脾肾虚为本,痰瘀邪实内阻为标故 治当以标本兼治,或以固本为主或以治标为要。选方中以何首乌、金樱子、酸枣仁滋补肝肾;以柴胡、郁金活血行气解郁利肝胆,肝胆疏泄正常则有助于脂质代谢;以山楂、丹参行气散瘀、化痰消积;以茵陈、泽泻利湿化浊,为渗利痰湿有效药物,另外辅以大黄通腑。从目前 资料看,以肝肾两虚、痰阻血瘀两个证型,滋补肝肾,祛痰化瘀两种治法多见。1994年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献检索中心归纳整理90年代以来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的65篇文章, 把其病因病机概括为:痰浊凝聚注入血脉是高脂血症的关键病机;脾虚失运、肾精亏虚是导 致痰瘀,形成高脂血症的内在病因;嗜食肥甘是化生痰浊促成高脂血症的外因条件[5]。 1从脾论治 过食肥甘,精神紧张,体力活动减少,致脾胃运化失职,生痰生湿而成高脂血症,脾虚失运 是本病的病理基础,“痰”、“瘀”是其病变之标。熊氏[6]等以“高血脂为血中痰浊”作为立方依据,以理脾化痰为大法制出理脾化痰降脂片,旨在消除血中之痰浊。研究表明理脾化痰降脂 片具有明显降低老年高脂血症患者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具 有抗粘、抗聚作用。以理脾降脂片治疗老年高脂血症140例,总有效率为92.86%。王氏[7]认为痰凝为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将本病分为5型,即痰浊凝滞型、痰凝血瘀型、痰凝阳亢型、痰凝阴亏型和痰凝脾虚型,以导痰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疗高脂血症46例,并配合饮食 调控,总有效率为95.6%。龙氏[8]以痰瘀辨治高脂血症,制定基本方(黄芪、陈皮、苍术、 首乌、丹参、赤芍、地龙、山楂),并根据临床症状加减治疗,共治疗各证型高脂血症60 例,总有效率97%。吕凯[9]以化痰祛瘀法治疗本病60例,收效甚著。黄维良[10]自拟活血化 痰汤(三七、桃仁、水蛭、蒲黄、灵脂、红花、僵蚕、川贝、竺黄、半夏、赤芍、首乌、山楂、决明子、丹参)治疗本病36例,总有效率达94.4%,明显优于对照组。 2从肾论治 肾虚与本病的关系密切,认为本病由于肾虚机体功能减退,精微布散迟缓,气血运行不利, 停于脉中所致,同时肾虚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和散精功能,清浊难分,也可导致本病发生。故 提出从肾辨治。胡晓晨[11]等以补肾活血法,选用仙灵脾、桑寄生、泽泻、茺蔚子、山楂、 水蛭组方治疗,收到满意效果。陈达芳[12]自拟滋肾活血降脂汤(首乌、女贞子、枸杞、黄芪、桃仁、丹参、赤芍、泽泻、山楂、虎杖)治疗42例,总有效率达90.5%。王渝[13]等用 补肾、祛瘀、化痰的降脂灵加减(制何首乌、决明子、泽泻、枸杞、生大黄、荷叶、生山楂、蒲黄)治疗本病50例,总有效率达92%。刘氏等[14]用固本降脂丸治疗中老年高脂血症,观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附经验方药! 导读:高脂血症,是指血浆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脂质高于正常浓度,它可以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胰腺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 高脂血症,是西医的病名,那么中医是怎么诊断高脂血症的呢?有哪些诊断标准呢?有什么经验方药呢?今天就来说说这方面的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关于血脂的检查,有四个指标,分别是: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根据《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的介绍,当血浆胆固醇>5.72mmol/L(220mg/dl),甘油三酯>1.7mmol/L(150mg/dl),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分为三类,如果胆固醇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如果甘油三酯升高为主,则诊断为高甘油三酯血症;如果总胆固醇与甘油三酯同时升高,则诊断为混合型高脂血症。 然后,我们要知道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诊断,除了血脂指标数值上的异常,还要有中医概念的诊断。由于绝大部分血脂高的人群,多是肥胖的,“肥人多痰”,所以中医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痰湿”的范畴。另外,血脂高的人群的血液多粘稠,血流速度相当缓慢,这个与中医“血行瘀滞不畅”的观念基本相符,所以中医也认为高脂血症多属于“血瘀、血浊”范畴。 经验方:制首乌30g,金樱子30g,决明子30g,生苡仁30g,丹参20g,泽泻20g,生山楂30g,路路通15g,柴胡10g,郁金10g,茵陈10g,酒大黄6g。 功效:滋阴补肾降火,活血通脉泻浊。 主治:高脂血症,可见眩晕耳鸣,脘腹胀满,肢体麻木,四肢倦怠乏力,或伴胸痹心痛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付,早晚各服一次。一般首次连用7付。 通过上面的简单介绍,相信大家对高脂血症已有一定的了解。高脂血症,并不可怕,但需要重视,积极改善饮食与作息习惯,加强运

名医李玉贤健脾泻浊治血浊-化脂汤(高脂蛋白血症)

名医李玉贤健脾泻浊治血浊-化脂汤(高脂蛋白血症)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昌吉州中医学会终身理事、新疆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在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一部,获国家专利一项,依据健脾泻浊法治疗血浊的学术思想拟定的经验方——化脂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组成:生大黄9克(后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陈皮9克,炒枳实12克,生山楂12克,绞股蓝12克,草决明12克,炙甘草9克。 功效:祛痰泻浊,健脾益气。 主治:血浊,证属脾虚痰湿者。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滤渣取汤汁450毫升,一日3次,每次150毫升,餐后半小时温服;或开水冲泡500毫升,代茶饮。 方解:本方以健脾补中为本,祛湿泻浊为标,在“泻实”的基础上兼以健脾清肝补虚。处方以大黄为君,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六腑以通为用”。大黄正是以其“以通为补”的作用而发挥奇效。茯苓为臣健脾渗湿,尤其宜用于脾虚湿盛。佐以

半夏辛温而燥,最善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燥湿化痰,使气顺痰消;枳实苦而微寒,入脾、胃、大肠经,苦泄力大,行气力强,故为破气之药,性沉降而下行,功能理气除痞,以除胸腹痞满,兼能化痰以开痹,消积以导滞。生山楂能“化饮食,消内积”,又“消滞血胀痛”。绞股蓝性寒味甘苦,无毒,入肺、脾、心、肾经,长于补气养阴,益气健脾,清肺化痰。草决明性味甘、苦、微寒,入肝经,清肝润肠,缓泻而加强泻浊之效,甘草为使,益脾和中,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有饮食停滞者,加入炒麦芽9克,炒神曲9克,可消食导滞;有胸闷者,加入全瓜蒌9克,化痰宽胸;腹胀明显,加入厚朴9克,合以原方中的枳实温胃脘而除胀;睡眠较差并有脉滑者,加入竹茹12克,理气化痰,温胆和胃。 案例赏析: 李某,男,39岁,于2014年4月26日初诊,正值谷雨节气。主诉:头昏、倦怠无力,反复一年,加重一周。现病史:患者自诉近一年来常感头昏,身体沉重,时有倦怠乏力,近一周来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偶感胸闷不适,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黑蒙,无恶心呕吐。实验室血脂检查,提示 TC:5.94mmol/L,TG:2.14mmol/L,HDL-C:0.92mmol/L;BMI指数25.1。刻下,患者形体肥胖,精神尚可,饮食如常,大小便正常。患者既往高脂血症病史3年余,嗜食肥腻之品,查体:T36.7℃,P80次/分,R21次/分,BP128/90mmHg;舌淡,苔白滑,脉小滑。 中医诊断:血浊,证属脾虚痰湿。 西医诊断:高脂蛋白血症。 治法:祛痰泻浊,健脾益气。 方药:生大黄9克(后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陈皮9克,炒枳实12克,生山楂12克,绞股蓝12克,草决明12克,炙甘草9克,全瓜蒌9克,7剂,日1剂,水煎服。 复诊:患者大便较前顺畅,自觉头昏症状明显减轻,胸闷消失,前方去瓜蒌继续服用7剂后,改为李玉贤主任医师经验方,院内制剂“化脂丸”继续口服12周,复查血脂基本恢复正常。

血浊的辨证论治

血浊的辨证论治 血浊证临床表现特点 血浊致病导致的临床征象有如下特点: 头昏沉,首如裹。血浊致病,常导致头脑昏沉,头重如裹的症状。口气或呼气秽浊。血浊致病,常出现口气秽浊、口臭、口中黏腻等症状。面色粗黄晦暗、油腻。血浊上蒸头面,可见面部皮肤油腻,粗黄晦暗,毛孔粗大,有痤疮等症状。舌苔黏腻。舌苔由胃气上蒸所生,若浊邪内蕴,随之上泛,导致舌苔黏腻。形体肥胖。水谷精微不化,沉积体内,是为血浊,而导致形体肥胖。分泌物或排泄物秽浊不清。血浊存于体内,可随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排出体外,若浊邪内蕴,则大小便、汗液及其他分泌物秽浊不清,导致小便混浊、大便黏滞不爽、汗液黏腻等症状。相应化验指标异常。血浊的最初阶段,可能无明显症状或外在体征,如果血液化验指标异常,亦是血浊的重要征象。 此外,血浊影响到脏腑、组织、经络、官窍的功能,会出现相应的症状或体征。 化浊行血汤是辨治血浊基本方 血浊证的基本治法是清化血浊。清,使之纯净、洁净之意,唯有清,才能使血液清纯,恢复其应有的功能状态;化,使其性质或状态改变之意,唯有化,才能使血液中的污浊之物、有害物质祛除。但考虑到血浊既成,不仅影响血液的清纯状态,亦必将影响血液的循行状态,导致血液循行迟滞等病理改变,故而拟方化浊行血汤针对血浊证的基本证候进行治疗。亦即在清化血浊的基础上,本着“先安未受邪之地”原则,适当选用行血之药以起到“见血之浊,当知血之滞,故先行其血”的目的。 化浊行血汤组成:荷叶15g,焦山楂30g,决明子30g,赤芍15g,制水蛭9g,酒大黄6g,路路通15g,虎杖30g,菊苣9g。 方中荷叶、决明子、焦山楂三药,其功均善清化浊邪而为君。荷叶味苦、涩而平,入脾、胃经,能升阳利湿化浊,通利小便。清阳得

完整word版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血浊病(高脂血症)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定的《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临证特点常见眩晕、胸闷、头目昏蒙等;实验室检查主要为血浆中胆固醇和(或) 1、痰浊内阻证: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重,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滑。 2、气滞血瘀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舌质暗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或涩。 3、脾虚湿困证:乏力,头晕,胸闷,纳呆,恶心,身困,脘胀,舌淡,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缓。 4、肝肾阴虚证:眩晕,耳鸣,腰酸,膝软,健忘,失眠,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痰浊内阻证1. 治法:化痰降浊。 推荐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白术、泽泻、丹参、郁金、决明子、山楂等。 中成药:降脂通脉胶囊、葶苈降血脂胶囊等。 2、气滞血瘀证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降浊。 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柴胡、香附、川芎、赤芍、牛膝、丹参、山楂等。 中成药:心脉通胶囊等。 3、脾虚湿困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湿和胃。 推荐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丹参、茯苓、泽泻、薏苡仁、葛根、陈皮、木香、山楂、甘草等。 中成药:血脂康胶囊等。 4、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益阴。 推荐方药:一贯煎加减。生地、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川楝子、泽泻、丹参、决明子、何首乌、山楂等。 中成药:复方红曲口服制剂等。 此外,部分患者虽无临床症状但实验室诊断指标异常,亦可予中成药治疗。(二)针灸治疗: 1、治疗原则:按照经络理论,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合理的穴位配伍和适宜的手法进行。治疗主要以耳针、穴位埋线为主。 2、针灸方法: (1)耳针 取穴:取脾、胃、内分泌等穴,或取敏感点。 方法:用耳贴王不留行籽压穴。每次取4~6穴,两耳交替,3天换药1次,5 次为个疗程。4~1个疗程,共1. (2)体针 取穴:风池、曲池、内关、血海、丰隆、三阴交、太冲。 (3)腹针疗法 方法: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用引气归原取穴法。 (三)治疗设备:根据病情需要和临床症状,可选用光能生物治疗仪等。(四)其他疗法: 1.山楂玫瑰花茶:用干山楂6g、玫瑰花3g泡茶饮用。 2.绞股蓝茶:用绞股蓝叶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3.普洱菊花茶:用普洱茶、菊花各2~3g开水冲泡后饮用。 4.槐花莲子心茶:干槐花、莲心各2~3g泡茶饮用。 5.葛根茶:葛根2~3g泡茶饮用。 (五)西医治疗 继发性血脂异常以治疗原发病为主,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控制后,血脂有可能恢复正常。但原发性和继发性血脂异常可能同时存在,如原发病经过治疗正常一段时期后,血脂异常仍然存在,考虑同时有原发性血脂异常,需给予相应治疗。根据患者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基础病情,选用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树脂类等,必要时考虑血浆净化疗法。 (六)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 血浊病患者除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是血脂防治的重要手段。由于高脂血症与饮食和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所以无论什么原因造成血脂增高,都应选用TLC。

老中医:辩证论治血浊

辩证论治血浊 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血浊理论是早期预测现代无症状疾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关键。血浊证的基本治法是清化血浊,化浊行血汤为治疗血浊证的基本方。 国医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新陆提出了血浊概念,这一概念是对血的运行与功能异常的高度概括。血浊不仅是各种现代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形成之后又能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加重其病理变化,与现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明确血浊的辨证与治疗,有利于深入研究血浊证的本质,寻求治疗现代复杂病的新途径,从而提高临床防治效果。 血浊定义 “血浊”二字首见于《灵枢·逆顺肥瘦》,曰:“刺壮士真骨,坚肉缓节监监然,此人重则气涩血浊。”张志聪注:“其人重浊,则气涩血浊。”此处“血浊”有血液浑而不清之义。后世医家多有将“痰浊”“湿

浊”“秽浊”“浊毒”等并称者,对“血浊”的论述则较少。王新陆将“血浊”概念重新提出,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浑浊是血的物质构成发生了变化,混乱是血的循行发生了紊乱。总的来说,血浊是指血液受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影响,失却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因而扰乱脏腑气机的病理现象。换言之,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循行障碍等皆可称之为血浊。从其定义可以看出,血浊是一个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其病位在血,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血的构成物质发生了质或量的改变,二是血的正常循行状态发生了改变。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血是一种基本物质,关于血的辨证如血虚、血瘀、血热以及血证,都是基于血作为整体的基本物质这一认识基础之上,其辨证内涵并没有涉及到营气和津液。王新陆认为血作为一种基本物质,不但可以再分为营气和津液,而且这些构成物质也可以发生改变,包括血液中已存在的物质超出正常范围及出现新的异常物质,这种改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影响血的生理功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血浊,并进一步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疾病。另外,血液的循行规律如果发生改变,比如由层流变为湍流,也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因此,将这部分内容也纳入血浊的范畴之中。可以看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 血浊病易发人群

中医治未病实践指南血浊病易发人群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血浊病易发人群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指南适用于各级医疗和科研机构中从事中医血浊病诊疗及科研工作的执业医师使用。 本指南的目标人群适用于血脂异常易发人群(血浊病易发人群):在成年人(>18岁)中,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者:(1)存在多项ASCVD 危险因素: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1mmH=0.133kPa)),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糖尿病;肥胖:超重(BMI≥24kg/m2)、肥胖(BMI≥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及吸烟的人群。(2)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或曾经诊断血脂异常,现已治愈患者,或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 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 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3)已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ASCVD):(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 [1,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近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本病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19](2016年修订版)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欧洲动脉硬化学会(EAS)、美国国家脂质协会(NLA)、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CS)、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VA)等定期更新血脂异常相关防治指南或专家共识[17,18]。 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20]、《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21]、《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2]。 本病辨证分型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23]、《血浊病(高脂血症)中医诊疗方案》[21]、《中医内科学》[20]、《中西医结合内科学》[22],根据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24-27]调查结果,最终通过专家共识法制定。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医体质辨识部分[28-31] “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剂量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版)——剂量部分 GB/T21709.9-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穴位贴敷部分 GB/T21709.20-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针刺疗法部分 GB/T21709.11-2009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电针疗法、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部分 GB/T21709.3-2008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耳迷走神经刺激治疗部分 3 术语和定义

中医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idiopathic facial palsy )或称Bell麻痹(Bell palsy )是颈乳突孔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 周围性面瘫,相当于中医的中风病畴。 一、诊断: 参照2004年国家卫生部临床医学委员会制定的《神经病学》进行诊断。 二、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风痰阻络证: 症状:患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不能闭合或者闭合不全,闭眼时眼球向外上方转动,显露白色巩膜,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吹哨漏气;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间,病初可伴有瘫痪侧乳突疼痛,耳或者下颌角疼痛。舌质暗淡,苔白腻或者黄腻,脉弦滑或者弦紧。 治法:化痰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牵正散加减。白附子、僵蚕、全蝎各9克,等分为末分两次服。加用防风引药上行,川芎去头面之 风。 疗效评估: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任何季节都可发病以春节多见疗效评判标准分为四类:痊愈:患部完全恢 复正常;显效:患部基本恢复正常,仅笑时口角稍向健侧歪斜,或者皱眉时额纹比健侧浅;有效:患部明显恢复,患侧眼睑闭合不严,口角轻度歪斜;无效:治疗后无好转或者略有改善。证实以辨证为核心的治疗方案疗效明显。 2、针灸治疗:取手足阳明经为主,足太阳经穴为辅,面瘫早期针数宜少,宜浅,宜精,后期诸穴位酌予斜刺或者透刺,初期宜补后期宜泻加用悬灸。 处方:地仓、颊车、合谷、阳白、四百 方义:本方重在麻痹部位取穴,配合远部取穴,目的在于疏通阳明太阳经脉,祛风散寒,疏通气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濡润温养,面瘫可愈。加减:抬眉差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用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 疗效评估:根据临床实践观察,针灸具有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提高神经兴奋性,加速面瘫的恢复。针灸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面瘫的首要方法。 3、隔灸:片厚约2-3mm,刺数眼,上置艾柱,三到五壮,以皮肤微红为度。 疗效评估:此疗法属于中医特色疗法,取艾柱温热散寒,借生解表散寒之力共同作用于穴位,施治过程中 患者常感觉虫爬蚁道的舒适感,利于面瘫的早期恢复。 4. 护理:1、避风,必要时可以戴口罩,眼罩防护。2、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入,每天点眼药水 —3次。3、严格忌口,禁食酸辣凉食物,避免凉水洗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