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在ASCVD 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3];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4]。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Lp)。

脂蛋白为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血浆脂蛋白分类的常用方法为超速离心法。由于蛋白质的比重较脂类大,因而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脂类含量越低,其密度则越大;反之,则密度低。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五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5]。因此,TC包含了所有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其中LDL-C占60%~70%。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非

-HDL-C)=TC-HDL-C,包含所有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TG),未来有望替代LDL-C,成为防控ASCVD的靶目标。

(1)CM:

来源于食物脂肪,颗粒最大,含外源性TG近90%,因而其密度最低。健康人体空腹12 h后采血时,血浆中无CM。餐后以及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浆中含有大量的CM时,血浆外观混浊。将含有CM的血浆放在4 ℃静置过夜,CM会自动漂浮到血浆表面,形成一层"奶酪",这是检查有无CM存在最简单而又实用的方法。

(2)VLDL:

主要由肝脏产生,其中TG含量仍然很丰富,占一半以上。由于VLDL分子比CM小,空腹12 h的血浆是清亮透明的,只有当空腹血浆中TG>3.3 mmol/L(300 mg/dl)时,血浆才呈乳状光泽直至混浊,但不上浮成盖。

(3)IDL:

是VLDL向LDL转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与VLDL相比,其胆固醇的含量已明显增加。正常情况下,血浆中IDL含量很低。

(4)LDL:

主要由CM和VLDL代谢后产生,是血浆中胆固醇含量最多的一种脂蛋白,其胆固醇的含量(包括胆固醇酯和游离胆固醇)在一半以上。血浆中胆固醇70%在LDL内,单纯性高胆固醇血症时,血浆胆固醇浓度的升高与血浆中LDL-C水平是一致的。由于LDL颗粒小,即使血浆中LDL的浓度很高,血浆也不会混浊。

(5)HDL:

有多种来源,主要由肝脏合成,也可由CM和VLDL在代谢过程中其表面物质形成新生HDL颗粒。HDL颗粒最小,密度最高,其结构特点是脂质和蛋白质部分几乎各占一半。HDL可进一步再分为HDL2和HDL3两个亚组。HDL2颗粒大于HDL3,而其密度则小于HDL3。两者的化学结构差别是,HDL2中胆固醇酯的含量较多,而载脂蛋白的含量相对较少。

(6)Lp(a):

是1963年由北欧的一位遗传学家Berg利用免疫方法发现的一种新的脂蛋白。Lp(a)的脂质成分类似于LDL,但其所含的载脂蛋白部分,除Apo B100外还含有另一分子即Apo(a),两者以二硫键共价结合。目前认为Lp(a)是直接由肝脏产生的,不能转化为其他种类脂蛋白,是一类独立的脂蛋白。1987年,Mclean等首次成功地克隆了人Apo(a)的DNA,证明其与纤维蛋白溶解

酶原有80%的同源性。现在被证实Lp(a)与动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狭窄、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全因死亡率相关。

血浆脂蛋白的密度和颗粒的大小是一个连续的变化,利用超速离心技术人为地将血浆脂蛋白进行分类是为了便于对其认识。因此,在进行血浆脂蛋白分离时,各种脂蛋白间常有重叠。

2.Apo:

Apo是位于脂蛋白表面的蛋白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目前已报道的Apo有20余种,而临床意义较为重要且认识比较清楚的有Apo AⅠ、Apo AⅡ、Apo AⅣ、Apo AⅤ、Apo B100、Apo B48、Apo CⅡ、Apo CⅢ、Apo E、Apo H、Apo J和Apo (a)。其中,HDL是Apo AⅠ的贮存库,而Apo B为LDL的重要组成成分。

Apo由肝脏和肠道上皮细胞合成,在肝脏和末梢组织中降解。虽然以多种形式和不同的比例存在于各类脂蛋白中,但有共同的生理功能,包括:

(1)维持脂蛋白分子的结构和物理特性。

(2)转运脂质以维持体内各组织间脂蛋白的稳定状态。

(3)参与调节酶活动:Apo CⅡ为脂蛋白脂酶(LpL)的激活剂,而Apo C Ⅲ则为LpL活性的抑制剂。卵磷脂胆固醇酰基移换酶(LCAT)活性可为Apo AⅠ和Apo AⅣ所激活。

(4)识别细胞膜上的脂蛋白受体:Apo B100能被LDL受体识别,Apo E不仅能被LDL受体识别,还能被CM残粒受体识别,促进这些含有Apo的LDL、VLDL和HDL的代谢。

3.脂蛋白受体:

(1)LDL受体:

是目前了解较为清楚的脂蛋白受体。这种受体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几乎所有的细胞表面上,但以肝细胞上最为丰富,对脂蛋白分子中的Apo B和Apo E有特异性识别和高亲和性结合能力,故亦称为Apo B、Apo E受体。LDL受体主要参与VLDL、IDL和LDL 的分解代谢。它通过介导血浆胆固醇的主要载体LDL进入细胞,来调节血浆胆固醇水平。LDL受体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经高尔基体加工成熟后转移到细胞表面,在被覆陷窝内聚集成簇,与血浆LDL中的Apo B100或Apo E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代谢。

(2)其他脂蛋白受体:

除了LDL受体外,还有其他脂蛋白受体。其中较为确切的是近年发现仅存在于肝细胞表面膜上的一种特异性受体Apo E受体。这种受体主要识别含Apo E丰富的脂蛋白,包括CM残粒和VLDL 残粒(β-VLDL),所以又称为残粒受体(remnant receptor)。在单核巨噬细胞膜上还有氧化修饰的清道夫受体和VLDL受体,后两种受体数量比较恒定,不受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的含量的调节。

(二)脂蛋白与ASCVD

1.CM:

以TG为主,正常人空腹12 h后,血浆中CM已完全被清除。以往认为由于CM颗粒大,不能进入动脉壁内,一般不致动脉粥样硬化,但易诱发胰腺炎。而近来的研究表明,餐后高脂血症(主要是CM浓度升高)亦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CM的代谢残粒可被巨噬细胞表面受体识别而摄取,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2.VLDL:

由于VLDL富含TG,因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血浆VLDL水平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子。理论依据是:

(1)血浆VLDL浓度升高时,其结构发生变化,颗粒变小,胆固醇的含量相对增加,产生β-VLDL,这是唯一不必经化学修饰就可

在体外试验中引起细胞内胆固醇聚积的脂蛋白,因而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VLDL浓度升高,可影响其他种类脂蛋白的浓度和结构。例如,高VLDL血症常伴有小颗粒LDL增加,而小颗粒LDL易被氧化,氧化后的LDL(ox-LDL)具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3)在家族性混合型高脂蛋白血症患者,VLDL相对较小且相对富含Apo B,这种颗粒具有很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因此,VLDL 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与它们的颗粒大小和胆固醇含量成正比。

3.IDL:

一直被认为具有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但是,由于IDL的分离技术相对复杂,有关血浆IDL水平与冠心病的大型临床研究报道不多。有研究表明,血浆IDL浓度升高常易伴发周围动脉粥样硬化。

4.LDL:

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已证明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胆固醇来自血液循环中的LDL。LDL主要是由CM 和VLDL转化而来,含高量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主要在肝外组织被利用,其代谢取决于与LDL受体结合活性。LDL是将胆固醇转

运到肝外组织细胞加以利用的脂蛋白。由于体内60%~70%的胆固醇存在于LDL中,血清TC水平升高主要为LDL-C升高所致。5.HDL:

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胆固醇的逆转运主要依靠HDL的作用。HDL主要是由肝脏和小肠合成。新生的HDL呈碟形,含有Apo AⅠ、Apo AⅡ、Apo E和Apo J,它是LCAT作用的部位。Apo AⅠ为游离胆固醇的接收体,促使肝外组织细胞内的游离胆固醇外流。HDL的半衰期约为5 d,主要降解场所是肝脏。因此,HDL是将胆固醇从周围组织细胞转运到肝脏的脂蛋白。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人群中HDL-C<0.907 mmol/L(35 mg/dl)者,冠心病发病的危险性为HDL-C>1.68 mmol/L(60 mg/dl)者的8倍。HDL-C水平每增加0.026 mmol/L(1 mg/dl),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则下降2%~3%。

6.Lp(a):

Lp(a)被氧化修饰后,可通过清道夫受体及通过吞噬作用被单核巨噬细胞大量摄取和降解,使之形成泡沫细胞,继发一系列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另外,天然Lp(a)可与纤维蛋白结合,氧化修饰后的Lp(a)与纤维蛋白原位点的结合增强,从而抑制纤溶酶原及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tPA)活性,使纤溶功能降低,凝血功能亢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形成慢性或急性血栓,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

总之,长期高脂膳食,遗传性或继发性体内脂蛋白代谢紊乱,可使血浆中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VLDL、LDL]水平增高,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HDL)水平降低。当细胞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血流动力学等因素,其中也包括化学修饰的和血浆高浓度的LDL 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使动脉内皮细胞受损,此时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易于黏附并进入内皮细胞。这些细胞通过表面受体大量摄取血液中高浓度的LDL,形成泡沫细胞,导致多量胆固醇沉积于动脉壁上,泡沫细胞聚集形成最早的动脉粥样硬化病灶,脂肪条索或脂纹。早期为可逆性病变,进一步发展时,细胞内过饱和的胆固醇形成核心,并析出胆固醇结晶。随动脉搏动,细胞破裂、坏死、溶解,又促进胆固醇进一步堆积。在动脉内膜形成的泡沫细胞完全暴露于血循环中的血小板,激活血小板生长因子(PDGF),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浸润。此外血循环中高浓度的LDL或化学修饰的LDL可改变血小板功能,使其易于黏附于血管壁脂质条纹中的某些成分,进而激活血栓形成的过程,最后形成一个进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虽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和发展为多因素所致,但血浆脂蛋白变化为重要的促进因素。

二、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

(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简单的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一)病因分类

1.继发性高脂血症:

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见表1。

2.原发性高脂血症:

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

脂血症。例如编码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 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家族性高TG血症是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解酶、或Apo C2、或Apo 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 10 mmol/L)。

(二)临床分类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少见。主要包括: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角膜弓和脂血症眼底改变。角膜弓以FH患者为多见,但特异性并不强。脂血症眼底改变常是严重的高TG血症并伴有乳糜微粒血症的特征表现。此外,严重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纯合子型FH(HoFH)可出现游走性多关节炎,罕见但多为自限性。严重的高TG血症还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目前临床诊断多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主[6],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LDL-C和HDL-C的值进行分类[7]。其他血脂项目如Apo AⅠ、Apo B和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分类如下:

(1)高胆固醇血症:

单纯胆固醇升高。

(2)高TG血症:

单纯TG升高。

(3)混合型高脂血症:

胆固醇和TG均有升高。

(4)低HDL-C血症:

HDL-C偏低。

三、血脂异常的筛查

早期检出血脂异常个体,监测其血脂水平变化,是有效实施ASCVD 防治措施的重要基础。建议:

1.20~40岁成年人至少每5年检测1次血脂。

2.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每年检测血脂。3.ASCVD患者及其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检测1次血脂。4.因ASCVD住院患者,应在入院时或入院24 h内检测血脂。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为:

1.有ASCVD病史者。

2.存在多项ASCVD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的人群。

3.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缺血性心血管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四、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

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增加ASCVD的发病危险,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切点主要适用于ASCVD一级预防目标人群。见表2。

五、血脂异常危险分层以及目标值

干预血脂异常是为预防ASCVD。LDL-C或TC水平对个体或群体ASCVD发病危险具有独立的作用。全面评价ASCVD总体危险是防治血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根据个体ASCVD危险分层判断血脂异常干预的目标水平。血脂异常的诊断流程见图1。

注:ASCVD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图1 血脂异常诊断流程

(一)以LDL-C为治疗目标值

血脂异常尤其是LDL-C升高是导致ASCV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无论采取何种药物或措施,只要血清LDL-C 水平下降,就可稳定、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并能显著降低ASCVD的发生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国内外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均强调,LDL-C在ASCVD发病中起着核心作用,提倡以降低血清LDL-C水平来防控ASCVD危险[7]。所以,推荐以LDL-C为首要干预靶点(Ⅰ类推荐,A级证据)。

(二)危险分层诊断流程

1.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可直接列为高危或极高危人群:

(1)极高危:

ASCVD患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

(2)高危:

①LDL-C ≥4.9 mmol/L或TC ≥7.2 mmol/L。

②糖尿病患者1.8 mmol/L≤LDL-C<4.9 mmol/L或3.1 mmol/L ≤TC<7.2 mmol/L且年龄≥40岁。

2.对不符合上述条件者,评估10年ASCVD的发病风险,评估方法见表3。

3.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者,评估余生危险,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高危:

(1)收缩压≥160 mmHg(1 mmHg=0.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Hg。

(2)非-HDL-C ≥5.2 mmol/L(200 mg/dl)。

(3)HDL-C<1.0 mmol/L(40 mg/dl)。

(4)BMI ≥28 kg/m2。

(5)吸烟。

(三)降脂治疗目标值

血脂异常危险分层以及目标值见表4。

1.LDL-C目标值:极高危者LDL-C<1.8 mmol/L,高危者LDL-C<2.6 mmol/L,中危和低危者LDL-C< 3.4 mmol/L。对极高危者生活方式干预同时立即启动他汀类药物(statins,简称他汀)进行调脂治疗。起始宜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根据个体调脂疗效和耐受情况,适当调整剂量,若胆固醇水平不能达标,与其他调脂药物联合使用。LDL-C基线值较高不能达目标值者,LDL-C至少降低50%。对高危者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应立即启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对低、中危者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LDL-C未达标者,启动低、中强度他汀治疗,或者LDL-C至少降低30%。

2.非-HDL-C目标值:在LDL-C达标的情况下,对于高TG血症的ASCVD高危和极高危患者应积极控制TG水平,使非-HDL-C 达目标水平(LDL-C目标值+0.8 mmol/L)。TG水平以空腹(禁食12 h以上)<1.7 mmol/L为合适水平,TG≥2.3 mmol/L为升高。血清TG>2.3 mmol/L者患ASCVD风险增加;当TG>5.6 mmol/L时,主要使急性胰腺炎风险明显增高。我国高TG血症患病率高,经他汀治疗后仍有大量的患者TG未达标,治疗尚不充分,需要关注。观察性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基因学研究、随机对照研究

及荟萃分析等均证实,TG升高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8,9]。

可在他汀基础上加用贝特类药物、高纯度鱼油制剂。贝特类药物可以有效降低TG,升高HDL-C,单用或与他汀联用可有效改善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谱。由于贝特类药物与他汀联合治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建议对高TG血症的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在他汀基础上加用贝特类药物。以下情况需启动贝特类药物治疗:

(1)TG≥5.6 mmol/L时,需立即启动贝特类药物治疗,预防急性胰腺炎。

(2)LDL-C已达标但TG仍≥2.3 mmol/L的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如糖尿病患者)的一级预防。

(3)LDL-C已达标但TG仍≥2.3 mmol/L的ASCVD患者的二级预防。

n-3脂肪酸主要活性成分是鱼油中提取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己烯酸(DHA),单用或与贝特类或他汀联合使用,能降低TG达30%~40%,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微消化道反应。需要注意的是,高纯度n-3脂肪酸(2~4 g/d)才能有效降低血清TG水平。但目前国内的n-3脂肪酸都为保健品,尚无高纯度的n-3脂肪酸类药物上市,低剂量n-3脂肪酸的降脂作用弱。

烟酸获益-风险比不佳,尤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影响血糖控制,不推荐烟酸与他汀联合治疗。

3.对于HDL-C<1.0 mmol/L(40 mg/dl)者,主张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目前尚无药物干预的足够证据。

六、血脂异常的干预

(一)一般治疗

尽量避免使用对血脂有不利影响的药物。尤其老年人常因合并许多其他慢性疾病而服用较多药物,所以要特别注意避免某些药物(如部分降压药物等)对血脂代谢的不利影响。如治疗高血压时,避免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噻嗪类利尿剂,宜选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拮抗剂或α受体拮抗剂作为治疗老年人高血压病的一线药物。

(二)生活方式改变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所有年龄段人群的ASCVD风险,延缓年轻人群危险因素发展的进程,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级预防治疗策略。无论任何年龄阶段、无论是否进行药物治疗,都必须坚持控制饮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Ⅰ类推荐,A级证据)。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抗动脉粥样硬化饮食,控制体重,规律锻炼,戒烟。血脂异

常明显受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影响。2016年5月13日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10],对居民膳食主要推荐如下: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重要特征。要求每日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2.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各年龄段人群都应天天运动、维持健康体重(BMI:20.0~23.9 kg/m2)。控制总能量摄入,保持能量平衡。坚持日常身体活动,坚持规律的中等强度代谢运动,建议每周5~7 d、每次30 min (ASCVD患者应先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充分评估安全性)。主动运动最好每天步行6 000步。减少久坐时间,每小时起来动一动。

3.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蔬菜水果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类富含钙,大豆富含优质蛋白质。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300~500 g蔬菜,深色蔬菜应占1/2。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 350 g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相当于每天液态奶300 g。

4.适量吃鱼、禽、蛋、瘦肉: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要点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在ASCVD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1.血脂与脂蛋白:

(1)CM: (2)VLDL: (3)IDL: (4)LDL: (5)HDL: (6)Lp(a): 2.载脂蛋白(Apo): 3.脂蛋白受体: (二)脂蛋白与ASCVD 1. CM: 2. VLDL: 3. IDL: 4. LDL: 5. HDL: 6. Lp(a): 二、血脂异常定义及分类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简称为高脂血症。 (一)病因分类 1.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一、概述 目前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成为首位死亡原因[1]。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2]。美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其中胆固醇水平的降低贡献最大[3];而近年中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占77%[4]。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血脂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如磷脂)等的总称。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清中胆固醇和/或TG水平升高,俗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也泛指包括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5]。 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non-HDL)=总胆固醇(TC)-HDL-C。 (二)分类 简单的分类有病因分类和临床分类两种。

1.病因分类: (1)继发性高脂血症: 是指由于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可引起血脂异常的疾病主要有:肥胖、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肾功能衰竭、肝脏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骨髓瘤、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一些药物如利尿剂、非心脏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2)原发性高脂血症: 是由于单一基因或多个基因突变所致。多具有家族聚集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特别是单一基因突变者,故临床上通常称为家族性高脂血症。例如编码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基因的功能缺失型突变,或分解LDL受体的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s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基因的功能获得型突变可引起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家族性高TG血症是单一基因突变所致,通常是参与TG代谢的脂蛋白脂解酶、或Apo C2、Apo A5基因突变导致,表现为重度高TG血症(TG>10 mmol/L)。 2.临床分类:

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血脂异常诊治与管理(完整版) 摘要 简要介绍《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制定的背景和必要性。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应熟悉血脂异常的诊疗流程和如何科学对待他汀的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人群的血脂水平逐步增加,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2013—2014年全国163 641例18岁以上成人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血清TC平均为4.70 mmol/L,较2002年TC平均水平(3.81 mmol/L)升高19.1%,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6.9%,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患病率13.8%,HDL-C血症的患病率20.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总体患病率高达41.1 %[3],较2002年大幅度上升。人群血清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将导致2010—2030年期间我国心血管病事件增加约920万。 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以LDL-C或TC升高为特点的血脂异常是ASCVD重要的危险因素;降低LDL-C水平,可显著减少ASCVD的发病及死亡危险[4]。其他类型

的血脂异常,如TG增高或HDL-C降低与ASCVD发病危险的升高也有一定的关联。有效治疗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5]。近年来我国成人血脂异常患者的知晓率和治疗率虽有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期全国大样本人群抽样调查发现,ASCVD极高危者血脂异常的治疗率仅为14.5%,LDL-C达标率更低至6.8%[3],血脂异常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血脂异常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需要得到不同层次医疗机构医师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血脂异常的管理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是以《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订版》为基本依据[6],借鉴国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同时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工作的需求,听取了来自心血管专科和全科医师的建议,经过反复修改论证而制订。指南为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医师对人群血脂异常的管理提供简便易行的指导建议,提高我国对血脂异常的整体管理水平,控制我国ASCVD死亡上升趋势。现就该指南撰写的一些要点做一说明。 一、推荐血脂异常的诊断流程 血脂异常诊断流程的整体思路包括:规范血脂指标的检查;排查是否为继发性血脂异常;诊断原发性血脂异常以后,进行总体ASCVD风险分层,继而确定降脂的目标值,选择降脂策略。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健康生活方式流行,我国居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危险因素普遍暴露,ASCVD 死亡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以上,居首位[1]。中国ASCVD负担日渐加重,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血脂异常为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2]。WHO最新资料显示,全球超过50%的冠心病的发生与胆固醇水平升高有关。在ASCVD 防控方面,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借助于完成降脂治疗为主的三大任务,成功降低了冠心病死亡率[3];其中,贡献最大的胆固醇水平降低占24.25%的权重。而近年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不断增加,首位原因为胆固醇水平升高的影响,占77%,明显超过糖尿病和吸烟,成为首要致病性危险因素[4]。 有效控制血脂异常,对我国ASCVD防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基层以及社区医务工作者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主力军。提高基层医生对血脂异常的认识、防治水平,对降低人群整体心血管风险,防治ASCVD发生有重要意义。 (一)定义

总胆固醇(TC)分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 1.血脂与脂蛋白: 血脂是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与临床密切相关的血脂主要是胆固醇和TG。血脂不溶于水,必须与特殊的蛋白质即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结合形成脂蛋白(Lp)。 脂蛋白为球状的大分子复合物,其表面是少量蛋白质、极性磷脂和游离胆固醇,它们的亲水基团突入周围水相中,从而使脂蛋白分子溶于血液,并被运输至组织进行代谢。血浆脂蛋白分类的常用方法为超速离心法。由于蛋白质的比重较脂类大,因而脂蛋白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脂类含量越低,其密度则越大;反之,则密度低。应用超速离心方法,可将血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 density lipoprotein,VLDL)、中间密度脂蛋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这五类脂蛋白的密度依次增加,而颗粒则依次变小[5]。因此,TC包含了所有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其中LDL-C占60%~70%。非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非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整版

2019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完 整版 目前常用的临床分类是根据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进行分类[6]。根据非HDL-C水平的不同,可将血脂异常分为以下四类: 1)理想状态:非HDL-C<2.6mmol/L; 2)轻度升高:2.6mmol/L≤非HDL-C<3.1mmol/L; 3)中度升高:3.1mmol/L≤非HDL-C<3.8mmol/L; 4)重度升高:非HDL-C≥3.8mmol/L。 二、诊断 一)筛查对象 1.成人 1)所有40岁及以上人群; 2)18~40岁人群中,有以下任何一项者: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饮酒、缺乏运动、心血管疾病或脑血管疾病家族史。 2.儿童 1)家族性高脂血症家族史; 2)肥胖;

3)糖尿病; 4)高血压; 5)其他代谢性疾病。 二)诊断标准 1.成人 1)理想状态:TC<5.18mmol/L,非HDL-C<2.6mmol/L,LDL-C<3.37mmol/L,TG<1.7mmol/L; 2)轻度升高:XXX<6.22mmol/L,2.6mmol/L≤非HDL-C <3.1mmol/L,3.37mm ol/L≤LDL-C<4.14mmol/L, 1.7mmol/L≤TG< 2.3mmol/L; 3)中度升高:6.22mmolXXX<7.76mmol/L,3.1mmol/L≤非HDL-C<3.8mmol/L,4.14mmol/L≤LDL-C<4.92mmol/L,2.3mmol/L≤TG<5.6mmol/L; 4)重度升高:TC≥7.76mmol/L,非HDL-C≥3.8mmol/L,LDL-C≥4.92mmol/L,TG≥5.6mmol/L。 2.儿童 1)理想状态:TC<4.4mmol/L,非HDL-C<2.8mmol/L,LDL-C<2.8mmol/L,TG<1.5mmol/L;

2019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管理指南要点解读(全文)

2019版: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血脂管理指南要 点解读(全文)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ESC/EAS)血脂管理指南(以下简称2019欧洲血脂指南)的问世被列为2019年心血管领域重要事件之一绝不过分,其首要的理由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全球发病态势明显增加,而血脂领域研究的突出进展与成就也功含其中。 事实上,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作为ASCVD发生的病因性危险因素可以说是人人皆知[1,2,3,4,5],但其与ASCVD的关系仍旧令人困惑。LDL-C到底多低为好?为什么积极降LDL-C治疗存在残余心血管风险(residual cardiovascular risk,RCVR )?新型调脂药物如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kexin9型(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PCSK9)抑制剂如何应用?这些问题常常影响着临床血脂防治工作的质量。2019欧洲血脂指南的及时问世,为现今我国的血脂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笔者就2019欧洲血脂指南的要点作一概述。 首先,2019欧洲血脂指南进一步扩大了极高危人群的范围并提出更细致的高、中、低心血管风险分层。在极高危人群的定义中,对ASCVD人群确诊方面强调了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且定义中涵盖了多发性血管病变患者(伴两个主要心外膜动脉狭窄>50%的多支冠状动脉疾病),颈动脉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 血脂异常的诊断标 准 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含量异常增高的情况。血脂异常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中国血脂管理指南是指导临床医生进行血脂异常的诊断和治疗的指南。下面将介绍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中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 血脂异常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具体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异常的诊断标准如下: 1.总胆固醇(TC)的诊断标准: -正常范围:<5.18 mmol/L(<200 mg/dL) -边缘升高:5.18-6.21 mmol/L(200-239 mg/dL) -异常升高:≥6.22 mmol/L(≥240 mg/dL)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诊断标准: -理想水平:<2.59 mmol/L(<100 mg/dL)

-边缘升高:2.59-3.35 mmol/L(100-129 mg/dL) -异常升高:3.36-4.13 mmol/L(130-159 mg/dL) -高度异常升高:≥4.14 mmol/L(≥160 mg/dL) 3.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诊断标准: -低水平:<1.04 mmol/L(<40 mg/dL) -高水平(对男性):≥1.55 mmol/L(≥60 mg/dL) -高水平(对女性):≥1.29 mmol/L(≥50 mg/dL) 4.甘油三酯(TG)的诊断标准: -理想水平:<1.7 mmol/L(<150 mg/dL) -边缘升高:1.7-2.25 mmol/L(150-199 mg/dL) -异常升高:2.26-5.63 mmol/L(200-499 mg/dL) -高度异常升高:≥5.64 mmol/L(≥500 mg/dL) 此外,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还规定了特定人群的诊断标准:1.糖尿病患者: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合集

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合集 基层指南既充分考虑适宜对象的需要,同时要求具备科学性和同质性,强调精炼、实用和可操作性,涵盖诊疗、防治管理,且每个指南均包括2个版本,在传统完整版基础上,同时推出实践版。 已启动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主要疾病的指南制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华全科医师杂志》陆续刊出指南50种。现将已出版的基层常见疾病诊疗指南贡献给大家。 温馨提示:点击题目可阅读全文 神经病学 题目:☞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帕金森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头晕/眩晕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呼吸病学 题目:☞咳嗽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咳嗽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支气管哮喘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题目:☞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题目:☞常规肺功能检查基层指南(2018年) 题目:☞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肺结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 消化病学 题目:☞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慢性腹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心血管病学 题目:☞胸痛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胸痛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高血压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血脂异常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急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慢性心力衰竭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室性心动过速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心脏骤停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题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 题目:☞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8)内分泌学 题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题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 题目:☞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

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血脂异常基层合理用药指南(2021全文版) 血脂异常通常指血浆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或甘油三酯(triglycerid,TG)升高,因为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中循环,所以血脂异常是通过高脂蛋白血症表现出来的,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简称为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1]。实际上高脂血症也泛指包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降低等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危险因素,积极治疗血脂异常可降低冠心病、脑卒中事件的发生[2]。 二、药物治疗原则 血脂异常的临床诊断多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临床血脂检测的基本项目TC、TG、LDL-C和HDL-C的值分类[3, 4, 5]。其他血脂项目如血清载脂蛋白AⅠ(serum apolipoprotein AⅠ,Apo AⅠ)、血清载脂蛋白B(serum apolipoprotein B,Apo B)和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的临床应用价值也日益受到关注。血脂异常的临床分类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TG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HDL-C血症,具体特点及临床用药选择见表1(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不同种类与剂量的他汀类药物(简称他汀)降胆固醇幅度有较大差别,但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LDL-C进一步降低幅度仅约6%,即“他汀疗效6%效应”[2]。对他汀不耐受或LDL-C水平不达标者应考虑与非他汀类降脂药物联合应用,旨在提高血脂达标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6, 7]。他汀联合非诺贝特适用于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尤其是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伴血脂异常的患者。开始合用时宜都用小剂量,早晨服用贝特类药物,晚上服用他汀,避免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治疗期间密切监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肌酸激酶(CK),如无不良反应,可逐步增加剂量[8]。他汀和依折麦布联用时,可达到高剂量他汀的效果,但无大剂量他汀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9]。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发生、发展中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10, 11]。调脂药物在ASCVD的一、二级预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脂异常经常伴有其他疾病或病理生理状态,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根据合并疾病的不同,药物的选择和起始剂量也有不同,见表2[8,12, 13]。其中,不同作用强度的他汀种类及剂量见表3(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省医院会议-2019ESC血脂指南

省医院会议-2019ESC血脂指南 2019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郎明健内容提纲新理念、新目标、新策略、新推荐血脂假说成为历史,LDL-C的靶标地位得以确认危险分层理念得以强化强化降脂有了新的目标干预策略新的推荐特定人群:高TG血症、FH、老年人群、糖尿病、ACS2019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通过调脂以降低心血管风险工作组成员:Fran_oisMach(ESC主席)(瑞士)、ColinBaigent(ESC主席)(英国)、AlbericoL.Catapano(EAS主席)(意大利)、KonstantinosC.Koskinas(瑞士)、Manuelacasula1(意大利)、LinaBadimon(西班牙)、M.JohnChapman1(法国)、GuyG.deBacker(比利时)、VictoriaDelgado(荷兰)、BrianA.Ference(英国)M)、IanM.Graham(爱尔兰)、AlisonHalliday(英国)、UlfLandnesser(德国)、BorislavaMihaylova(英国)、TerjeR.Pedersen(挪威)、Gabrielericcardi1(意大利)、DimitriosJ.Richter(希腊)、MarcS.Sabatine(美利坚合众国)、Marja-Riittaskinen1(芬兰)、Laletokgozoglui1(土耳其)、Olovwiklund1(瑞典)。2019年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降血脂降低心血管风险》(EuropeanHeartJournal2019-doi:10.1093/eurheartj/ehz455)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报告https://www.360docs.net/doc/2219363454.html,/guidelines3内容提纲新理念、新目标、新策略、新推荐血脂假说成为历史,LDL-C的靶标地位得以确认危险分层理念得以强化强化降脂有了新的目标干预策略新的推荐特定人群:高TG血症、FH、老年人群、糖尿病、ACS2019年ESC/EAS指南再次强调:LDL-C仍然是首要治疗目标在近乎所有的临床试验中LDL-C水平均是重要疗效指标2019Lancet新近发表的大型CTT荟萃分析(包含26项随机试验,共计>170000位患者)再次证实LDL-C水平下降与CVD 事件下降之间的剂量依赖性EuropeanHeartJournal2019;32:1769–1818CholesterolTreatmentTrialists''(CTT)https://www.360docs.net/doc/2219363454.html,ncet.20

血脂指南2019

血脂指南2019 [正文] 血脂指南2019 第一章:引言 1.1 背景 1.2 目的 第二章:血脂概述 2.1 血脂的定义 2.2 血脂的类型 2.3 血脂的功能 2.4 血脂与健康的关系 第三章:血脂异常 3.1 血脂异常的分类 3.2 血脂异常的病因 3.3 血脂异常的危害 3.4 血脂异常的诊断

第四章:血脂管理 4.1 生活方式干预 4.1.1 饮食控制 4.1.2 运动锻炼 4.1.3 戒烟限酒 4.2 药物治疗 4.2.1 降脂药物的分类 4.2.2 药物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4.2.3 药物治疗的剂量与疗程 第五章:高脂血症 5.1 高胆固醇血症 5.1.1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5.1.2 高胆固醇血症的危险因素 5.1.3 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原则 5.2 高甘油三酯血症 5.2.1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5.2.2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危险因素

5.2.3 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原则 5.3 混合型高脂血症 5.3.1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定义与诊断标准 5.3.2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5.3.3 混合型高脂血症的治疗原则 第六章:血脂相关疾病 6.1 冠心病 6.1.1 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1.2 冠心病与血脂之间的关系 6.1.3 血脂管理在冠心病中的作用 6.2 高血压 6.2.1 高血压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2.2 高血压与血脂之间的关系 6.2.3 血脂管理在高血压中的作用 6.3 糖尿病 6.3.1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6.3.2 糖尿病与血脂之间的关系

6.3.3 血脂管理在糖尿病中的作用 第七章:血脂监测与评估 7.1 血脂的检测方法 7.1.1 总胆固醇检测 7.1.2 甘油三酯检测 7.1.3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 7.1.4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检测 7.2 血脂的评估指标 7.2.1 血脂的理想范围 7.2.2 血脂异常的分级 7.2.3 血脂的治疗目标 [文档结束] 1、本文档涉及附件: - 血脂检测报告样本 2、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 高胆固醇血症: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病症。

ESC2019丨血脂异常新指南发布,要点速览

ESC2019丨血脂异常新指南发布,要点速览 8月31日,法国巴黎,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19年会发布了ESC/EAS血脂异常管理新指南。该指南就如何通过生活方式和药物来改变血脂水平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风险给出了建议,强调了“LDL-C越低越好”的概念。指南在线发表于《欧洲心脏杂志》(EHJ),并在ESC官网同步更新。以下是指南要点总结。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1. 对于年龄>40岁且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性慢性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或LDL-C>4.9 mmol/L (>190 mg/dL)的无症状成人,建议使用SCORE等风险评估系统进行总体风险评估(I,C)。 2. 可以根据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重度肾脏疾病、极高的个体危险因素、FH或高SCORE评分风险来确定高危和极危险的个体,并优先考虑对所有危险因素进行管理(I,C)。 3. 对于糖尿病或FH人群,不建议使用适合一般人群的风险评分(III,C)。用于心血管风险评估的血脂分析 1. 通过SCORE 评分系统,总胆固醇分析可用于评估总体心血管风险(I,C)。 2. 使用在线SCORE评分系统时,建议使用HDL-C分析进一步完善风险评估(I,C)。 3. 建议将LDL-C分析作为筛查、诊断和管理的一线血脂分析方法(I,C)。 4. 建议将甘油三酯分析作为常规血脂分析的一部分(I,C)。 5. 建议风险评估中纳入非HDL-C分析,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糖尿病、肥胖或LDL-C水平非常低的人群(I,C)。 6. 建议风险评估中纳入ApoB风险,尤其是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征或LDL-C水平非常低的人群。如果可以的话,其可替代LDL-C分析作为筛查、诊断和管理的主要指标,在甘油三酯水平较高、糖尿病、肥胖或LDL-C水平非常低的人群中,可能优于非HDL-C(I,C)。LDL-C的治疗目标 1. 对于极高危个体的二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LDL-C水平<1.4 mmol/L(<55 mg/dL)(I,A)。 2. 对于极高危个体的一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LDL-C水平<1.8 mmol/L (<70 mg/dL)(I,C)。 3. 对于高危患者,建议LDL-C水平比

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八类药物

用于治疗高脂血症的八类药物 近些年来,大家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饮食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一些改变,随之而来的还有健康方面的隐患,血脂异常就隐藏其中,常常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我国血脂异常发生率高,并有逐年上升趋势。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 最主要的致病性危险因素之一。近年来我国冠心病的死亡率不断增长,与胆固醇的影响密不可分。因此,有效控制血脂异常,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下面就来带大家充分认识一下血脂异常。 一、血脂异常怎么定义呢? 血脂包括血清中的甘油三酯(TG) 、胆固醇和类脂 (糖脂、磷脂、类固醇、固醇),其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与临床紧密相关。总胆固醇 (TC) 则主要包含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因此,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清中甘油三酯和/或胆固醇水平升高,因为脂质微溶或不溶于水,与蛋白质结合后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可在血液循环,因此表现方式为高脂蛋白血症,简称高脂血症。实际上,血脂异常还泛指包括低 HDL-C 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血脂合适水平和异常分层标准见表 1。 表 1 我国血脂合适和异常水平分层标准(mmol·L- 1)二、哪些人群应该重点筛查呢? 越早检出血脂异常,并对血脂水平进行监测,对 ASCVD 的防治越有利。 建议如下: 1、20~40 岁人群应至少每 5 年对血脂进行 1 次检测; 2、绝经期后女性和 40 岁以上男性每年都要检测; 3、已确诊为 ASCVD 患者及高危的人群,每 3~6 个月对血脂进

行 1 次检测; 4、因 ASCVD 而入院的患者,在入院时或入院 24 h 内对血脂进行检测。 血脂检测的重点对象: 1、具有 ASCVD 病史的人群; 2、存在多种 ASCVD(例如糖尿病、肥胖、高血压、吸烟等 )危险因素的群体; 3、有高脂血症或有早发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的患者; 4、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 三、怎么对血脂异常进行干预呢? 1、一般治疗 治疗时尽量减少使用对血脂代谢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尤其是老年患者,可能同时服用很多其他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如降压药物等,应尽量避免这些药物的相互影响。 2、改变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现代人所提倡的却很难做到的。健康的生活习惯对血脂异常也有一定的防范作用,建议均衡营养饮食,低油低脂低盐低糖饮食,摄入多类食物如蔬菜水果类、谷薯类、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坚持运动、控制体重;戒烟戒酒等。 3、药物治疗 注意以下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具体用药需医生指导使用,不可擅自购药使用。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作为用药依据。 (1)他汀类药物 他汀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石。我国血脂异常人群常用推荐药物为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2019年血脂领域重要指南及临床研究进展(完整版)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2019年底,现将2019年血脂领域可能改变目前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进展回顾如下: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降脂治疗 指南推荐ACS患者院内起始高强度他汀治疗,但在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减少需要2周,所以尽管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或联合使用非他汀类药物,许多ACS患者仍无法在短期内充分降低LDL-C水平,因此很多ACS患者仍存在大量残留风险。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作为一种已经在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或有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中证实可快速起效、强效降低LDL-C的药物,其在ACS急性期的应用尚未被研究过。 EVOPACS研究是一项旨在评价PCSK9抑制剂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在ACS患者中安全性及有效性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共纳入308例LDL-C水平升高(高强度他汀治疗至少4周LDL-C ≥1.8 mmol/L;低或中等强度他汀治疗LDL-C≥2.3 mmol/L或无稳定他汀给药情况下LDL-C≥3.2 mmol/L)因ACS住院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接受他汀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接受依洛尤单抗420mg每月一次皮

下注射、对照组为安慰剂。主要终点为从基线至第8周的LDL-C百分比变化,次要终点为安全性和耐受性,即从基线至第8周不良事件(AEs)和严重不良事件(SAEs)的发生率。结果显示试验组的主要终点显著高于于对照组(77.1% vs 35.4%)。试验组LDL-C<70mg/dL的占95.7%,LDL-C<70 mg/dL的占90.1%,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不良反应和严重不良事件的患者人数及比例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EVOPACS研究是第一项评估PCSK9单克隆抗体在极高危ACS患者急性期应用的随机试验,证实了在LDL-C水平升高的ACS患者中,早期应用PCSK9抑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开启了PCSK9抑制剂在ACS急性期应用的先河。 EVOPACS研究结果出炉的同时,ESC也发布了最新的血脂管理指南,指南指出,对于ACS患者,尽管已经服用最大耐受剂量的他汀和依折麦布联合治疗,LDL-C水平仍未达标,应考虑在事件发生后早期(如果可能的话,在ACS事件住院期间)服用PCSK9抑制剂。同时最新指南对一、二级预防的LDL-C 目标值也进行了更新:1)对于极高危患者的二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55mg/dL)(I,A);2)对于极高危患者(FH除外)的一级预防,建议LDL-C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 55mg/dL)(I,C);3)对于极高危FH患者的一级预防,建议LDL-C 水平比基线降低≥50%且LDL-C水平<1.4mmol/L(<55mg/dL)(IIa,C);4)已经接受最大耐受量他汀治疗的ASCVD患者,若2年内再发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