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中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的水平

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这种异

常状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已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对血脂异常进行准确有效的诊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一项共识。

1. 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解释

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主要由于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湿浊内蕴、痰浊阻滞、肝胆脂肪代谢失调等引起。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核心思想是清热利湿、理气化痰、和胆导滞。中医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肝胆等方法来达到平衡机体内分泌和代谢的目的。

2. 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西医认为,血脂异常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基因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西医诊断血脂异常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的含量来确定。对于轻度的血脂异常,西医主要推荐改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对于中、重度的血脂异常,西医会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3.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

针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达成了以下共识:3.1. 饮食调理:中西医都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中医建议

戒烟戒酒、少食肥甘厚味,多吃富含纤维、低脂、低盐的食物;西医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健康脂肪摄入。

3.2. 运动调理:中西医都认为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脂异常。中医主张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西医则更加注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3.3.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环境,促

进血脂代谢的正常运转。比较常用的中药有薏苡仁、山楂、白果等。西医也开始逐渐接受中药在治疗血脂异常中的作用,并通过研究探索中药药理机制。

3.4. 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的血脂异常,西医建议使用他

汀类药物来降低胆固醇,比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中医提出辅助药物治疗,如脂肪酶抑制剂、清热利湿、理气化痰的中药。

4.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两种医疗体系的优势,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身心的方法,可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强调药物治疗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精确的治疗方案,也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结语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代谢疾病,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根据各自的研究和经验,达成了一项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中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这项共识不仅为血脂异常的诊疗提供了指导,也为中西医结合在其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综合来看,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能够在多个方面发挥优势。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身心的方法,可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强调药物治疗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血脂异常。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中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手段的结合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这项共识为血脂异常的诊疗提供了指导,也为中西医结合在其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是一种有效且可行的方法,有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使用血脂康,这些需注意!

使用血脂康,这些需注意! 血脂康由红曲组成,主要成分为无晶型结构的洛伐他汀等13种同系物,含有8%的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及硬脂酸等)、甾醇和少量黄酮类物质等。其可降低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升高HDL-C,有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的功效,适于脾虚痰瘀阻滞证血脂异常者。研究显示,血脂康胶囊对冠心病有二级预防作用,能降低胆固醇,并显著降低冠心病者总死亡率、冠心病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一.血脂康的用法用量 血脂康胶囊口服,常规推荐剂量每次2粒(0.6g)/粒,2次/d,餐后服用;维持剂量1次2粒(0.6g),晚饭后服用。每粒血脂康胶囊中含洛伐他汀2.5mg,日治疗剂量(1200mg)中含10mg洛伐他汀。与化学合成的洛伐他汀相比,血脂康所含洛伐他汀结晶度较低,体内溶出度高,其他成分可减少其活性成分洛伐他汀酸在肝脏中的首过消除,提高洛伐他汀酸在肝脏中生物利用度。 二.血脂康的适应证 血脂康胶囊的多种有效成分使其有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及可能存在的抑制肿瘤的作用。血脂康可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

成;麦角甾醇竞争性干扰胆固醇的吸收,在使外源性胆固醇吸收减少的同时转化成维生素D,可促进老年人对钙、磷的吸收;对细胞膜的完整性、膜结合酶的活性、膜的流动性和细胞活力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抑制肿瘤;不饱和脂肪酸抑制TG合成;异黄酮有部分雌激素样作用,可能有降脂、抗血栓、调节免疫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舒张血管等作用;氨基酸成分有调脂、降糖、心肌保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和解毒作用;微量元素有多种保护作用。 血脂康胶囊推荐用于用于TG轻度升高及HDL-C降低者;轻、中度TC升高者;以TC升高为主的混合性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二级预防;用于高危者的调脂治疗,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及老年人群的血脂异常;其他他汀类药物不能耐受或引起肝酶和肌酶升高的血脂异常者。 若单用血脂康治疗不达标,可更换为其他他汀类药物或联用依折麦布。 三.血脂康使用的注意事项 血脂康不良反应少而轻,主要为胃肠道不适,偶见过敏反应,肝酶和肌酶异常少见。禁用于活动性肝病、不明原因转氨酶持续升高、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失代偿性肝硬化、急性肝衰竭;妊娠及哺乳期;对血脂康过敏者。用药期间监测有无消化道不适、肌肉疼痛和乏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中华内科杂志》发表了《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本文就该共识推出的背景及要点进行解读。 “共识”指出,我国人群血脂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西方人群不同,我国老年人的血脂水平以轻中度升高为主。为此,我国老年人的降脂治疗不能照搬国外的血脂治疗指南。“共识”分别对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他汀类药物在老年人中应用的临床证据、老年人血脂异常的治疗及监测、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提出建议及注意事项。 1、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明确获益 “共识”汇集了多项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临床研究或荟萃分析,临床证据表明血脂异常老年人应用他汀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及死亡率。 2、老年人应用他汀治疗安全性良好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老年人应用常规剂量他汀安全性良好。老年、瘦弱女性、肝肾功能异常、多种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大剂量他汀增加肝酶、肌酶异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他汀对肾功能无不良影响,使慢性肾脏病(CKD)患

者获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应同时认真评估肾功能(如Cr、eGFR),关注肾功能变化,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他汀类药物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并可升高血糖,糖耐量异常者更容易发生他汀相关的糖尿病。糖尿病风险与大剂量他汀的使用及年龄相关。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并联合多种药物治疗,应用他汀时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老年人血脂异常治疗的目标 “共识”提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之前,应认真评估老年人ASCVD危险因素,应充分权衡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获益/风险,根据个体特点确定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目标、种类和剂量。推荐调脂治疗目标见表1。 表1 老年人血脂异常调脂治疗的目标值[mmol/L(mg/dl)] LDL-C目标值非HDL-C目标值临床疾患和/或危险因 素 ASCVD <1.8(70)<2.6(100) 糖尿病+高血压或其他 <1.8(70)<2.6(100) 危险因素a 糖尿病<2.6(100)<3.4(130)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 动脉粥样硬化与血脂异常新进展新共识大会联合发布《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学组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历时2年余制定该《共识》,其汇集了当今血脂及相关领域的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的最新证据,并通过德尔菲法调查研究,统计分析后得出的专家的意见,进行整理,反映了血脂异常评估与干预的新观点及动向。本文就其《共识》的核心内容做一解读。 1、背景 现代医学来讲,一定程度的血脂异常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并可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3]。在临床中,为了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基于不断积累的循证证据的基础上,最新的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仍将他汀作为调脂治疗的核心药物[4]。但研究发现即使低密度脂蛋白达标,心血管剩留风险仍然较高,而且副作用较大,这就预示着中西医结合对血脂异常的防治的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中西医结合在防治血脂异常方面也的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中医的辨证施治当贯彻始终,从血脂刚刚有高出正常值而又未达到危险分层,西医尚不能妄动之时,中医便可发挥其优势,从人体基本体质的偏颇入手,祛除顽固诱因,及时阻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将西医的病与中医的证相结合,运用病证结合的方法,明确血脂异常的诊断,把握血脂异常的中医病

证规律,有利于更准确地对病情作出判断,选择最为恰当的治疗措施,提高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疗效,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7年由中华医学会心病分会、糖尿病学分会、内分泌学分会、检验分会和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中心血脂异常防治委员会共同起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5]。中医诊断标准: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国家中管局中医诊疗规范诊断标准,诊断为“血浊”。 3. 中医病因病机 血脂异常主要是由于饮食失节、好静少动、七情内伤及年老体衰,痰浊存在于血脉使脉络壅塞不通而发生血瘀,痰瘀互结,胶着脉道而致。该病属本虚标实之证,其病位在心肝脾肾,痰浊证、血瘀证、脾肾亏虚证是临床主要证类。实证治以活血化痰,通络降脂为主,虚则治以滋补肝肾,阴虚兼以补脾和胃为主。本共识根据临床文献总结,单证型包括: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浊、气滞和寒凝;主要复合证型为痰浊内阻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阳亢证、脾虚湿盛证、气滞血瘀证、气阴两虚证、气虚血瘀证、肝郁脾虚证、脾虚痰阻证、湿热内蕴证、肝胆湿热证和痰瘀互阻证[6-12];结合2008年血脂异常共识初稿及之前德尔菲法研究结果统计分析,最终归并为以下四种证型: 3.1 痰浊内阻证症候特点:形体肥胖,头重如裹,胸闷、呕恶痰涎、肢麻沉重、心悸、失眠、口淡、食少,舌胖,苔滑腻,脉弦滑。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血脂异常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中国专家共识(第二部分) 六、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 老年人对他汀类药物安全性和耐受性好,仅有极少数老年患者出现肝酶异常、肌酶异常、肌病等不良反应。临床研究证实,随着他汀类药物剂量的增大,肝酶升高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因不良反应和肌痛中断治疗者增加,肌酶异常和肌病的发生率增加。因此,应使用老年患者达标的他汀类药物剂量,避免盲目应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导致不良反应。 1.他汀类药物与肝酶异常: ALT异常是他汀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ALT升高大于3倍正常上限的发生率约0.5%~2.0%[74],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内,呈剂量依赖性。他汀类相关的严重肝损害较少见,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进行的他汀类药物与临床严重肝细胞毒性的相关性危险评估数据显示,他汀类药物相关的严重肝损害报告率≤2/百万病人年[75]。老年人使用常规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时,较少发生ALT异常;在使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时,ALT异常的发生率增高。 他汀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肝病、失代偿性肝硬化及急性肝衰竭、不明原因肝酶持续升高和任何原因导致血清肝酶升高超过3倍正常上限的患者。对于高脂血症相关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经生活方式治疗不

理想者,需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肝脏疾病并非他汀类药物使用的禁忌证。他汀类药物与抗肝炎病毒药物合用时可能增加不良反应,应选择不经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CYP)3A4代谢的他汀类药物[76]。 美国FDA推荐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前检测肝酶,用药后无需常规监测肝酶,由于我国约有2 000万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未取消"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需常规定期监测肝酶"的建议,仍推荐进行肝酶监测。 2.他汀类药物与肌损害: 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损害可表现为:(1)肌痛或乏力,不伴肌酸激酶增高; (2)肌炎、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伴肌酸激酶增高;(3)横纹肌溶解,有肌痛或乏力等肌肉症状并伴有肌酸激酶显著增高(超过正常上限10倍)、血肌酐升高,常有尿色变深及肌红蛋白尿,可引起急性肾衰竭。他汀类药物治疗诱发横纹肌溶解的风险0.04%~0.20%,相关肌肉症状的发生率总体为1.5%~3.0%、老年人为0.8%~13.2%[67,74]。老年、瘦弱女性、肝肾功能异常、多种疾病并存、多种药物合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发生他汀类药物相关的肌病。部分患者服药后发生肌酶升高,虽无肌肉症状,也不能排除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还应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肌酶升高,如创伤、剧烈运动、甲状腺疾病、感染、原发性肌病等。由于老年人的肌无力、肌痛也可见于老年性骨关节病和肌肉疾病,需要根据肌酶和肌肉症状的变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是指人体中的脂质代谢紊乱,包括血液中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的水平 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这种异 常状况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已成为严重影响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为了对血脂异常进行准确有效的诊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讨论,形成了一项共识。 1. 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解释 中医认为,血脂异常主要由于脾胃消化功能不佳、湿浊内蕴、痰浊阻滞、肝胆脂肪代谢失调等引起。中医治疗血脂异常的核心思想是清热利湿、理气化痰、和胆导滞。中医可以通过中药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祛湿化痰、调理肝胆等方法来达到平衡机体内分泌和代谢的目的。 2. 西医对血脂异常的认识 西医认为,血脂异常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基因遗传、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西医诊断血脂异常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和脂蛋白的含量来确定。对于轻度的血脂异常,西医主要推荐改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饮食控制等;对于中、重度的血脂异常,西医会考虑给予药物治疗。 3.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共识 针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达成了以下共识:3.1. 饮食调理:中西医都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中医建议 戒烟戒酒、少食肥甘厚味,多吃富含纤维、低脂、低盐的食物;西医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量,增加健康脂肪摄入。

3.2. 运动调理:中西医都认为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改善血脂异常。中医主张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西医则更加注重高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3.3.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机体内环境,促 进血脂代谢的正常运转。比较常用的中药有薏苡仁、山楂、白果等。西医也开始逐渐接受中药在治疗血脂异常中的作用,并通过研究探索中药药理机制。 3.4. 药物治疗:对于中、重度的血脂异常,西医建议使用他 汀类药物来降低胆固醇,比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中医提出辅助药物治疗,如脂肪酶抑制剂、清热利湿、理气化痰的中药。 4.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 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在于综合利用两种医疗体系的优势,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中医注重整体观念和调理身心的方法,可以促进机体内环境的平衡;西医则强调药物治疗和先进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有效地控制血脂异常。中西医结合不仅可以提供个性化、精确的治疗方案,也能够减少药物的副作用。 5. 结语 血脂异常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代谢疾病,对健康造成重大影响。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根据各自的研究和经验,达成了一项共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脂异常,通过饮食调理、运动调理、中药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法,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副作用。这项共识不仅为血脂异常的诊疗提供了指导,也为中西医结合在其他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系统规范的检测助力血脂异常的精准治疗——《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解读

系统规范的检测助力血脂异常的精准治疗——《血脂异常疾病 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解读 背景 血脂异常的主要危害是导致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2015年初,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40.40%。 检验医学与血脂代谢相关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从血脂代谢终末产物延伸到蛋白结合物和他汀类药物基因,涉及不同代谢环节,并直接影响血脂异常的诊断、危险性分层以及治疗和管理全过程。《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系统的梳理了血脂相关检验项目及报告要求,目的是更好的实现对血脂异常的相关疾病,特别是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临床判断和预防。 下面我们就共识要点进行了整理,以便读者快速了解。 检验诊断报告的模式 检验信息 检测结果 检验诊断模式/结论 依据血脂、脂蛋白和基因检测等结果做出诊断或结论。 如不能做出明确诊断的,则在报告结论中进行描述,或提出进一步检查的建议等;可明确诊断的,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诊断性描述。 1血脂异常分类诊断2ASCVD发病危险分层 (1)极高危人群 已诊断ASCVD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不论血脂检测结果如何,直接列为极高危人群。 (2)高危人群 符合如下条件之一者,直接列为ASCVD高危人群。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mmol/L或总胆固醇≥7.2 mmol/L; •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4.9 mmol/L,或 3. 1 mmol/L≤总胆固醇<7.2 mmol/L,且年龄在4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3)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 按照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不具有以上情况的个体,按照下表1进行未来10年间ASCVD总体发病危险的评估。 注意:ASCVD 10年发病危险为中危且年龄<55岁者,具有以下任意2项及以上危险因素者,定义为高危人群。 •收缩压≥160 mmHg (1 mmHg = 0. 133 kPa)或舒张压≥100 mmHg •体质指数(BMI) ≥28 kg/m2 •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5.2 mmol/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 mmol/L •吸烟 3他汀类降脂药个体化用药建议 注:SLCO1B1*5与转运蛋白活性降低显著相关, c.521T>C(rs4149056),是导致*5功能缺失的核心单核苷酸变异(SNV),也是东亚人群中常见的导致SLCO1B1功能降低甚至丧失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检验诊断报告模板 广音医疗分子POCT 助力他汀类药物个体化用药 参考文献: 世界华人检验与病理医师协会. 血脂异常疾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22):1739-1742.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最新:《〃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要点 引言 高血压、糖尿病(以高血糖为特征)和血脂异常[以血清胆固醇或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为主要表现]常统称为〃三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3项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人数已经高达数亿,且许多患者〃三高〃并存,导致发生严重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成倍增高。为了遏制和逆转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趋势,必须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预防和管理。而与3项危险因素分别单独管理相比,实行〃三高〃共管可显著减少重复管理 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产生良好的健康效益和经济效益。《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三高〃共管,做好血压、血糖、血脂的规范化管理,具体计划是到2030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均提升至≥70%,治疗率和控制率持续提高,35岁及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检测率≥35%.为推动〃三高〃共管的落地与实施,建议由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发挥行政管理职能,主导区域内医疗机构的〃三高〃共管上下级联动体系的构建,统筹各方资源,提升管理效率,循 序渐进将〃三高〃共管真正落到实处。然而,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注于〃三高〃共管的指南或共识。为积极推广〃三高〃共管的理念,提升临床医生的〃三高〃

共管技能,我国心血管、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管理和社区医疗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广泛复习文献,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了关于〃三高〃共管规范化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三高〃患病率及危害 一、我国人群〃三高〃的患病与控制现状 二、〃三高"并存的危害 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均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的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D1C)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血压、高血糖和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血脂异常都是代谢相关性危险因素,有明显的聚集倾向,常常会成对或三联一起发生在同一患者身上,形成'两高〃并存甚至〃三高〃并存。〃三高〃并存时,这三项危险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加重,产生协同作用,诱发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炎症过程和靶器官损害,成倍增加发生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要点汇总

179.《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2019)要点 1前言 我国约有2.45亿高血压患者,庞大的患病基数使其成为我国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年修订版)除了进一步明确强化降压的临床获益外,将130~139/85~89mmHg血压水平作为心血管病风险分层的新增标准,以期通过更好的血压控制和血脂管理改善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现状。已有研究显示: 高血压患者如合并血脂异常、吸烟、肥胖、糖代谢异常等危险因素,心血管病发生与死亡风险倍增,单纯降压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病风险管理存在局限性。以降压为基础,进行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已成为我国心血管病防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模型计算,我国如能在未来15年间进行积极地降压、降胆固醇治疗并实现达标,可避免100万~165万例急性心肌梗死、140万~250万例脑卒中的发病与45万~85万例心血管病死亡的发生。 本共识着重高血压患者的胆固醇管理,对其他的血脂异常如高三酰甘油、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问题由于暂时无法形成共识,不做过多讨论。 2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及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现状 研究结论均提示:高血压合并危险因素越多,临床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越高。因此,危险因素越多的高血压伴高血脂症患者更应积极地管

理危险因素,特别是血压和血脂的达标。 基于我国高血压与血脂异常(以高总胆固醇血症为主)的高伴发率,以及高血压、血脂异常的低治疗率、低控制率,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双达标率是一项意义重大且艰巨的任务。 3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症加速动脉粥样硬化(AS)的机制和临床研究与循证证据 3.1高血压导致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特点 3.2高血压与高血脂症在AS发病中的作用 3.3降压联合降胆固醇治疗的抗AS机制 3.4临床研究与循证证据 4高血压多重危险因素患者的血压血脂管理目标 4.1血压管理目标 4.1.1目的高血压治疗的根本目标是降低发生心脑肾及血管并发症和死亡的总危险。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决定给予降压和调脂的双达标策略,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和并存的临床疾病,+降低总体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 4.1.2治疗目标值一般高血压患者血压应降至140/90mmHg;能耐受者和部分高危及以上的患者血压可进一步降至140/90mmHg,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结合患者的危险分层情况,在可以耐受的情况下,应尽量将血压控 制在130/80mmHg,。 4.2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目的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不足、停药率高。本专家共识依据老年人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证据,参考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对我国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提出管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老年ASCVD防治工作。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增龄增加。血脂异常是ASCVD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大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发生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由于对药物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群用药不足、停药率高。为促进我国老年人ASCVD 的防治工作,相关多学科专家经多次讨论形成本共识。 一、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特点 血脂异常与基因、年龄、生活方式及环境等因素相关。我国老年人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总体水平低于西方人群,血脂异常以轻、中度增高为主。中国慢性病和危险因素监测对163 641名成人的调查显示,70岁以下成人LDL-C和TG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7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 二、调脂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防治的临床证据 (一)他汀类药物防治老年人ASCVD的临床证据

老年人临床试验和老年亚组分析显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ASCVD的患病率、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尚缺乏75岁以上老年人使用他汀类药物防治ASCVD的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据。 1.他汀类药物用于老年人ASCVD一级预防的临床证据:他汀类药物用于ASCVD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75岁以下老年人多来自随机对照研究,75岁及以上老年人多来自亚组分析及荟萃分析。HOPE-3研究入选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人群12 705例(包含中国人3 691例),随访5.6年,结果显示服用瑞舒伐他汀10 mg/d使主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减少24%,70岁以上亚组分析显示同样获益。2019年胆固醇治疗研究协作组对28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含82 682例非ASCVD患者,其中75岁以上6 449例,平均随访4.9年,结果显示他汀类药物降低主要血管事件发生风险25%,65~70岁亚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39%,70岁以上亚组无显著降低。 2.2020年哥本哈根研究对91 131例无ASCVD或糖尿病未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平均随访7.7年,其中60岁以上35 587例,结果显示,随LDL-C增加,70~79岁老年人心肌梗死(HR=1.25,95%CI 1.12~1.40)和ASCVD(HR=1.12,95%CI 1.04~1.20)风险均增加,80~100岁老年人风险增加更明显(MI HR=1.28,95%CI 1.08~1.52;ASCVD HR=1.16,95%CI 1.05~1.29);经中等强度他汀类药物治疗,70~100岁人群MI或ASCVD 5年的需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随增龄显著升高。在心血管疾病中,高脂血症是重要危险因素,积极控制血脂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早已为临床共识。相对于65岁以下人群,65岁以上患者血脂管理的循证医学证据较少,高龄(≥75岁)老年人群的血脂管理证据尤为不足。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同服多种药物,因此用药还需考虑治疗成本、药物特性和相互作用、患者体能、虚弱程度以及余寿等。尤其是≥75岁高龄老年患者,个体差异极大,而且不同的危险因素对高龄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其独特性。 此外,随着增龄,以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预测冠状动脉事件的能力逐渐减弱,这种冠状动脉疾病与TC水平之间缺乏更直接的相关性,在高龄女性中更为明显。缘此,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荟萃了海峡两岸血脂领域的专家,整合现有临床循证证据,深入研讨并撰写《≥75岁老年患者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本共识立足于严谨的科学证据,提供具体实用的方法,提出适合我国≥75岁老年患者的血脂评价体系和治疗建议,进而有效管理我国高龄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 1 高龄(≥75岁)老年人生理变化特点及共病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1.1 增龄带来的代谢变化 随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脂肪中摄取的热量百分比逐渐下降。同时,老年人无功能脂肪组织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受体减少、肝脏胆固醇储量增加等导致体内脂肪分解加速,为肝脏合

成极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VLDL)提供更多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引发高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 lipoprotein,HDL)降低和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mall dense low-density lipoprotein,sdLDL)增多,后者更易于转化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具有更强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在高龄老年人中,血脂代谢异常与能量摄入增加的相关性较小,更多的是与能量消耗的减少有关[1]。 1.2 共病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高龄患者多存共病状态,包括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甲状腺功能减低等多种疾病,均可导致血脂代谢异常。 1.2.1 DM DM已成为老年患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美国约有50%的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DM,而我国老年人的2型DM患病率也已高达22.8%。DM 常合并血脂代谢异常,表现为:(1)空腹和餐后TG水平升高,即使在空腹血糖和TG水平控制正常后,更多存在餐后高TG血症;(2)HDL-C水平降低;(3)TC和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且LDL-C发生质变,sdLDL-C升高;(4)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B)-100和ApoB-48升高。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LDL-C水平越高,DM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越大。LDL-C每增加10 mg/dl(0.26 mmol/L),DM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可增加12%。而干预研究结果显示,每降低1 mmol/L的LDL-C,DM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降低22%。

2022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22老年人血脂异常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他汀类药物延缓ASCVD的发生、发展并降低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由于对安全性的担忧,老年人调脂药物使用不足、停药率高。本专家共识依据老年人使用调脂药物的临床证据,参考国内外血脂管理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对我国老年人的血脂异常提出管理建议,旨在促进我国老年ASCVD防治工作。 本文仅就共识包含的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老年人调脂治疗的注意事项两部分内容展开阐述。 中国老年人血脂异常的管理建议 (一)生活方式治疗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疗老年人血脂异常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增加蔬菜、水果、鱼类、豆类、粗粮、全谷类、坚果及富含植物甾醇、纤维的食物摄入,不提倡老年人过度严格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建议老年人坚持规律有氧运动,运动时应注意避免运动导致的损伤和跌倒,有条件者可在运动康复专业医师评估及指导下选择运动方案。

(二)调脂治疗目标及推荐药物 1. 建议老年ASCVD患者积极使用他汀类药物,对于存在心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根据心血管病危险分层制定血脂管理目标(详见表2)。 表2 老年人调脂治疗目标值[mmol/L (mg/dl)]

注:本表根据2019《欧洲心脏病学会/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协会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及2019《中国胆固醇教育计划调脂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专家建议》整合;ASCVD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CS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TC为总胆固醇;a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45岁,女≥55岁)、吸烟、HDL-C<1.04 mmol/L (40 mg/dl)、体重指数≥28 kg/m2、早发缺血性心管病家族史;1 mmHg=0.133 kPa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专家共识》解读 绝经后女性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高风险人群。女性绝经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我国50岁以上女性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性。当前,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严重缺乏,女性高胆固醇血症(TC≥6.22 mmol/L)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男性。为了改善上述状况,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女性心脏健康学组特别制定了“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专家共识”。 ASCVD是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重要疾病,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冠心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冠心病死亡率快速增加。与55~59岁女性年龄组相比,60~64岁年龄组冠心病死亡率成倍增加。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增加与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趋势密切关联,高胆固醇血症是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绝经后女性血脂谱特点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表现为TC、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B(apoB)、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轻度降低,其血脂谱改变与雌激素水平降低相关。 三、绝经后女性ASCVD风险评估 绝经后女性常存有更多的潜在危险因素,心血管风险容易被低估,应成为重点干预人群。需根据ASCVD的危险分层决定干预强度,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他危症、有无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综合评估ASCVD的发病危险。 四、绝经后女性血脂干预目标 血脂异常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治ASCVD,应根据绝经后女性的ASCVD发病危险及血脂异常情况决定治疗目标。LDL-C是血脂干预的首要目标,非HDL-C为次要治疗目标,在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2023解读膳食模式 对于超重/肥胖伴血脂异常患者或非肥胖的中青年血脂异常患者,建议采用限能量膳食(CRD)干预改善其血脂异常,如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血脂异常者尤其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建议选择地中海膳食模式进行医学营养管理。 血脂异常者短期(4 周)建议采用素食干预,如鱼素、乳蛋素和纯素食均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其中结合坚果、大豆和(或)纤维的纯素食在降低血脂尤其是LDL-C 水平的效果最好。 食物种类 血脂异常患者建议每日全谷物摄入50~150 g 或占全天谷物的1/4~1/3,摄入量遵循平衡膳食原则。 血脂异常者建议每天不少于500 g蔬菜和200 g 水果,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血脂异常者应适量食用富含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PUFAs)的多脂鱼类,建议每周吃2~3 次,每次摄入量50~100 g。 血脂异常者选择畜肉摄入时,应减少肥肉的摄入;建议每天畜肉的摄入量不超过75 g。 与畜肉相比,建议血脂异常者首选鱼肉或禽肉,但每天摄入量应不超过75 g。

血脂异常患者应减少或限制食用加工肉类制品。 血脂异常患者可经常食用豆制品,建议每天食用大豆25 g(相当于南豆腐约125g,或豆腐丝50 g)。 血脂异常患者在控制每日总脂肪摄入量的前提下,推荐每周摄入50~70 g 坚果,有利于改善血脂紊乱状况。 血脂异常患者可以摄入普通奶或低脂奶或脱脂奶及制品,建议每日奶饮用量为300~500 ml。 血脂异常患者建议每天鸡蛋(蛋黄)的摄入量不超过1 枚。 血脂异常患者建议每日烹调油控制在20~25 g。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烹调油的比例有益于血脂异常患者。 不建议血脂异常人群饮酒;如饮酒限每日酒精摄入量:成年男性≤25 g,成年女性≤15 g。 血脂异常患者建议不喝或少喝含糖饮料;推荐以无糖饮料替代含糖饮料;不推荐长期饮用人工代糖饮料。 血脂异常人群可适量摄入咖啡,每日1~4 杯;建议选用经过过滤的、不含或添加剂含量较少的咖啡饮用。 血脂异常人群可通过长期饮茶获得改善;推荐选择绿茶,不推荐饮用浓茶以及茶饮代替全部饮用水。 营养补充剂 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建议大剂量IPE(4.0 g/d)与他汀类等降脂药物联用,可有效降低高TG。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管理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一、绝经后女性ASCVD流行病学 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病死亡率的增加与危险因素的不良变化趋势密切相关。绝经后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多种危险因素增加,是ASCVD的高风险人群。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虽然年轻女性ASCVD风险低于男性,但女性绝经后ASCV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与同龄非绝经女性相比,冠心病发生率增加2-3倍。 高胆固醇血症是ASCV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52个国家参加的INTERHEART研究显示: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病重要的危险因素,49.2%的心肌梗死与其相关,而女性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的关联强度大于男性(OR值分别为4.42和3.76)。女性绝经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我国50岁以上女性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性。国内外血脂异常管理指南均将绝经后女性列为重点管理人群。目前,中国人群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严重不足,女性高胆固醇血症(TC≥6.22mmol/L)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低于男性。 二、绝经后女性血脂谱特点 绝经可影响脂蛋白类型和血脂水平。绝经前女性的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载脂蛋白B(apoB)和甘油三酯(TG)水平低于男性,但绝经后增高。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及2010年中国慢性病监测调查结果显示,TC平均水平和高胆固醇血症(TC≥6.22mmol/L)

患病率在45岁前男性高于女性,45岁以后女性高于男性,女性绝经后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明显增加。各年龄段女性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高于男性,绝经后HDL-C水平比绝经前轻度降低。LDL-C 水平升高和HDL-C水平降低与女性在绝经后ASCVD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绝经后女性血脂异常表现为TC、LDL-C、VLDL-C、apoB、TG升高,HDL-C轻度降低,其血脂谱的改变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研究显示,卵巢功能早衰者(中位年龄31岁)TC和LDL-C水平显著增高,HDL-C水平则显著降低,与自然绝经者(中位年龄52岁)的TC、LDL-C和HDL-C 水平相似。 三、绝经后女性ASCVD风险评估 对于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需要先评价ASCVD的综合风险,并根据ASCVD的风险分层决定干预强度。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压及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结合血脂水平综合评估ASCVD的发病危险(表1)。2013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IAS)血脂异常诊治建议提出长期风险分级优于短期风险分级,建议根据终生危险评估指导-级预防,对LDL-C进行长期临床干预。2013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心血管病学学会(AHA/ACC)血脂指南强调他汀类药物治疗可使女性和男性同样获益,推荐ASCVD、原发性LDL-C ≥ 4.9mmol/L(190mg/dl)、年龄40-75岁且LDL-C在1.8-4.9mmol/L(70-189mg/dl)的糖尿病患者、无ASCVD或糖尿病但10年心血管风险>7.5%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绝经后女性常存在更多潜在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要点 1.血脂异常的定义:血脂异常是指血液中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脂质物 质的异常增高或异常降低。常见的血脂异常类型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三 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等。 2.血脂异常的危害:长期存在的血脂异常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严重疾病的发生。 3.营养管理的重要性:饮食是影响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 饮食管理可以有效预防和改善血脂异常,减少相关疾病的风险。 4.健康的饮食原则:健康的饮食应包括低脂肪、低胆固醇的膳食,多 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摄入多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固醇等。 5.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高饱和脂肪酸的饮食是导致血脂异常的主 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减少食用动物油脂、高脂肪乳制品等富含饱和脂肪 酸的食物。 6.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 鱼类、坚果、植物油等,可以预防和改善血脂异常。 7.控制胆固醇的摄入:高胆固醇的饮食也是导致血脂异常的重要因素,应避免过多摄入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内脏等。 8.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富含纤维的食物可帮助控制体重、降低血脂,如全谷类、蔬菜、水果等。 9.适量摄入植物固醇:适量摄入植物固醇可以降低胆固醇的吸收,如 大豆、豆制品等。

10.个体化营养管理:饮食管理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例如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基础血脂水平等。 11.物理活动的重要性:适度的身体活动可以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代谢,降低血脂异常的风险。 12.联合干预的效果:饮食管理与药物治疗可以互相协同作用,以获得更好的血脂调节效果。 13.定期随访和评估:患者在饮食控制和营养管理方面需要定期随访和评估,以监测血脂水平的变化。 《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提供了全面的饮食管理指导,旨在帮助临床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管理血脂异常,并最终预防和控制相关疾病的发生。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遵循营养管理的原则,合理安排饮食和生活方式,以维护血脂的平衡。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血脂综合管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是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首位原因。我国成人高血压患者已达2.45亿,其中超过半数合并血脂异常,二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使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升高。降压达标同时降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预防和治疗ASCVD的基石。高血压患者降压联合降脂治疗的获益远超单独降压或降脂治疗。该共识从临床实践出发,对我国高血压患者ASCVD的危险分层、降压降脂目标、药物选择原则以及依从性提高的策略等给出了具体的建议,旨在鼓励临床医师在努力提高降压达标率的同时提高降脂治疗率和达标率,从而降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及血脂管理建议 专家共识 高血压患者降压达标(<130/80 mmHg)是长期获益的基础。同时,对LDL-C水平超过相应ASCVD危险级别靶目标值者,均需进行降脂治疗。对ASCVD高危以上级别的高血压患者,应立即同时启动降压和降脂治疗,尽早实现血压和血脂双达标,并长期维持。联合药物治

疗(优选单片固定复方制剂),更有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生活方式干预须贯穿患者终生。 高血压患者治疗的目的不仅是降低血压水平,更重要的是改善心脑血管和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延长寿命。因此,高血压患者须定期检测血脂谱,高血压伴血脂异常者需同时进行血压和血脂的长期管理,以预防ASCVD的发生和进展。 一、生活方式干预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预防或延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对于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不论是否启动药物治疗,均应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表4)。 表4 生活方式干预的主要内容

2023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专家共识

本共识由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分会联合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和《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的学者和专家对国内外关于血脂异常患者的膳食营养指南、共识及临床研究证据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结合我国国情而制定,分别就血脂异常患者膳食模式、食物品种、营养补充剂、肠内肠外营养制剂以及常见疾病合并血脂异常注意事项等方面给出了具体推荐意见,为医疗机构人员开展血脂异常医学营养管理提供重要参考。现将共识要点介绍如下: 医学营养管理对血脂异常人群的作用 研究显示:饮食咨询可有效降低高危险人群TG水平,并且在改善TC水平方面至少与常规护理一样有效。另外,系统评价表明医学营养管理改善了TC、LDL-C、TG及HDL-C血脂水平,还能改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和体重指数(BMI)。总之,营养干预可有效改善血脂/脂蛋白水平和心脏代谢危险因素,具有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 【推荐意见】医学营养管理对血脂异常和心脏代谢危险因素的患者具有临床效果和成本效益;血脂异常管理医疗团队应加入营养专业相关人员进行医学营养管理。【同意比例98.61%】 膳食模式推荐 一、限能量膳食(calorierestictdiet,CRD) CRD是指在目标能量摄入基础上每日减少能量摄入500~1000kcal(男性为 1200~1400kcal/d,女性为1000~1200kcal/d),或较推荐摄入量减少1/3总能量,其中碳水化合物占每日总能量的55%~60%,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25%~30%。 研究显示:Sundfør等对112例肥胖患者进行1年CRD干预,结果显示54例间歇性CRD 及58例持续性CRD患者,体重和TG均降低、HDL-C升高。此外,对于非肥胖人群,CRD 也表现出了改善血脂代谢的作用,如CALERIE研究将225例健康非肥胖中青年受试者分为CRD组(限制25%能量)和随意控制饮食组进行了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显示:CRD可以降低TC、LDL-C水平。 【推荐意见】对于超重/肥胖伴血脂异常患者或非肥胖的中青年血脂异常患者,建议采用CRD干预改善其血脂异常,如降低TC、LDL-C,升高HDL-C。【同意比例100%】 二、地中海膳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