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5.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

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 抑制磷酸二酯酶

E. 激活磷酸二酯酶

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速发型超敏反应

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

8.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输血反应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下列哪种疾病的变应原是半抗原? ★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农民肺

C.青霉素治疗后发生的溶血性贫血

D.风湿性关节炎

E.对移植肾的排斥反应

14.免疫复合物病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组胺和白三烯

B.攻膜复合体

C.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D.细胞因子

E.多形核白细胞的溶酶体酶

15.引起Arthus反应的主要原因是:

A.T DTH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

B. 单个核细胞浸润引起的炎症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IgE抗体大量产生

E.IC引起的补体活化

16.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

A. 小血管扩张、水肿

B. 单个核细胞浸润

C. 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D. 中性粒细胞浸润

E. 小血管壁内外IC沉积

17.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φ直接吞噬靶细胞

B.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8.引起Ⅲ型超敏反应组织损伤的主要细胞是:★

A.Mφ

B. 血小板

C. 淋巴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NK细胞

19.下列哪种因素与免疫复合物性疾病发病无关? ★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

C. 激活补体活化产生大量C3a、C5a

D.大量IC形成

E.大量淋巴细胞局部浸润20.不属于Ⅰ型超敏反应预合成介质的是:

A.组胺

B.蛋白水解酶

C.NCF-A

D.ECF-A

E.PAF

21.一般不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豕草花粉

B.青霉素

C.鱼、虾

D.动物皮屑

E.结核菌素

22.不属于免疫复合物病的是:★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 血清病

D. 血管炎

E.Arthus反应23.下列哪种物质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炎症无关? ★★

A.中性蛋白水解酶

B.激肽形成酶

C.IL-4

D.胶原酶

E.血管活性胺类物质24.关于Ⅰ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由IgE介导的超敏反应 B.肾上腺素治疗有效

C.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D.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E.多在接触变应原48小时后发生

25.关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 需要补体参与

B.有致敏淋巴细胞参与

C. 需要Mφ和NK细胞参与

D.最后引起靶细胞溶解

E. 由IgG和IgM介导

26.关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特点,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不需要补体参与

B. 为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和细胞变性坏死的炎症

C. 导致组织损伤

D. 接触变应原6小时内发病

E. 以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基础

27.下列哪种物质不参与药物过敏性休克?

A.组胺

B.备解素

C.激肽

D.白三烯

E.前列腺素

28.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是:

A.补体

B.吞噬细胞

C.肥大细胞

D.IgG

E.IgM

29.补体不参与下列哪种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A.溶血性贫血

B.重症肌无力

C. 肾小球肾炎

D. 血清过敏症(血清过敏性休克)

E.血小板减少性紫癫

30.与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

A.血小板

B.IgG或IgM

C.补体

D.中性粒细胞

E.Tc细胞

二、多项选择题

1.免疫复合物导致局部组织损伤的机制是:

A. 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释放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

B. CKs激活血小板,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C. 中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溶酶体酶

D. 溶酶体酶激活T淋巴细胞产生CKs

E. Mφ被激活释放IL-1等,加重炎症反应

2.有IgE抗体参与的免疫过程是:

A.Prausnitz-Küstner试验

B.Arthus反应

C. 过敏性鼻炎

D. 食物变态反应

E. 支气管哮喘

3.关于血清病的特点,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复合物,造成组织损伤

B. 初次一次性注射大量抗毒素而出现的反应

C. 补体大量消耗

D. 通常在注射后7~14天发病

E. 是Ⅱ型超敏反应的一种临床表现

4.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生物活性介质是:

A. 组胺

B. 备解素

C. 激肽

D. 白三烯

E. 前列腺素

5.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是:

A. 甲状腺功能亢进

B. 氨基比林导致的粒细胞减少症

C. 新生儿溶血症

D.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E.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与补体有关的超敏反应性疾病是:

A.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 重症肌无力

C. 肾小球肾炎

D. 甲状腺功能亢进

E.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7.与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发病有关的因素是:

A. 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

B. 沉积的IC激活补体

C. 吞噬细胞释放过敏毒素

D. 中等大小循环IC的形成

E. 可通过攻膜复合体加重组织损伤

8.能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

A. 镍

B. 染料

C. 槲叶毒葛

D. 磺胺

E. PPD

9.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新合成介质是:

A. 脂氧合酶

B. PGD2

C. PAF

D. LTs

E. NCF-A

10.Ⅲ型超敏反应中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有:

A.C5a直接作用于血管

B.C3a、C5a引起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

C. 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类物质

D. 血小板聚集,微血栓成,导致局部缺血、出血

E. 中性粒细胞浸润

11.多形核白细胞所释放的可以加重Ⅲ型超敏反应炎症的因子是:

A. 中性蛋白水解酶

B. 激肽形成酶

C. 阳离子

D. 胶原酶

E. 5-羟色胺

12.关于Ⅲ型超敏反应的叙述,下列哪些是正确的?

A. 由IgG和IgM介导

B. 需要补体参与

C. 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D. 抗原、抗体存在于血液循环中

E. 免疫病理以功能紊乱为主

13.与Ⅰ型超敏反应有关的细胞是:

A. 单核/巨噬细胞

B. 嗜碱性粒细胞

C. 肥大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

14.在Ⅰ型超敏反应中,细胞内cAMP降低能引起:

A. 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

B. 淋巴细胞增殖分化

C. 胞内储存Ca2+释放入胞质

D.Tc杀伤靶细胞

E. 抑制炎症发生

15.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趋化作用的活性介质是:

A. PGD2

B. LTB4

C. PAF

D. ECF-A

E. NCF-A

三、填空题

1.Ⅰ型超敏反应根据效应发生的快慢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相反应和相反应。前者主要由引起;后者主要由新合成的脂类介质如、和某些细胞因子引起。

2.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激活后可产生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其中主要预合成的介质有和;新合成的介质主要有、和。

3.Rh-母亲首次分娩Rh+胎儿后,为预防再次妊娠时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于分娩后小时内给母体注射。

4.抗ABO血型物质的天然抗体属类免疫球蛋白,抗Rh血型物质属类免疫球蛋白。

5.表面具有IgE FcⅠ型受体的细胞主要有和。

6.在注射时,如果遇到皮肤反应(十)者,可采用小剂量、短时间、连续多次注射的方法,称为。

7.Ⅱ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的机制主要是:、和。

8. 引起过敏性哮喘的主要生物活性介质是。

四、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2.变应原(allergen)

3.Arthus反应(Arthus reaction)

4.血清病(Serum sickness)

5.减敏疗法

五、问答题

1.请简要说明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请简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试比较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B

5.D

6.A

7.B

8.D

9.E 10.A 11.C 12.D 13.C 14.E 15.E 16.B 17.C 18.D 19.E 20.E 21.E 22.A 23.C 24.E

25.B 26.D 27.B 28.C 29.D 30.E

二、多项选择题:

1.ACE

2.ACDE

3.ABCD

4.ACDE

5.ABCDE

6.ABCE

7.ABDE

8.ABCDE 9.BCD 10.BCDE 11.ABCD 12.ABCD 13.ABCDE 14.AC 15.BDE

三、填空题:

1.即刻/早期晚期组胺白三烯(LTs)血小板活化因子(PAF)

2.组胺激肽原酶ECF-A LTs PGD2 PAF

3.72 抗RhD抗体/RhD抗血清

4.IgM IgG

5.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

6.抗毒素脱敏注射

7.CDC ADCC 调理作用

8.LTs

四、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变应原:是指能够选择性地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

3.Arthus反应:Arthus发现给家兔皮下反复注射马血清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发生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这种现象被称为Arthus现象或实验性局部过敏反应。这种反应发生较快,通常在注射马血清后1~2h即可发生,4~8h达高峰,2~3天可自行消失。

4.血清病:是一种由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全身性超敏反应。一般发生于初次大量注

射抗毒素血清后1~2周。以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为其临床特征。病程短,有自限性。

5.减敏疗法:在已查明而难以避免接触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时,可以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反复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达到减敏的目的。其机制可能是:该法可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IgG类循环抗体,后者能与再次进入的变应原结合,阻止变应原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表面相应IgE作用,从而阻断或减弱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五、问答题

1.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是:①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②反应发生快,几秒至几十分钟内出现症状,恢复也较迅速;③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抗体所介导;④通常反应发生后效应器官出现功能紊乱,而没有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⑤补体不参与该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见图。

初次接触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IgE 靶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致敏靶细胞(致敏肥大细胞和致敏嗜碱粒细胞)再次接触变应原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的IgE 桥联脱颗粒和释放介质储备的介质(组胺、激肽原酶激肽原缓激肽)新合成的介质(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前列腺素)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机制:青霉素本身并无免疫原性,但是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醛酸和青霉素烯酸为半抗原。这些半抗原能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而产生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青霉素致敏的个体再次使用青霉素时,即可在几分钟内发生过敏性休克。有时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与患者曾经无意识地接触过青霉素降解产物或青霉素样物质有关。其余参阅上题。

3.两种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的发生机制、特点和临床预防措施:

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溶血症多发生于母亲为O型血的非O型血胎儿。新生儿临床症状较轻。其发生机制是当分娩或经其他途径进入母体内的红细胞,可通过表面A或B血型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A或抗B抗体。当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时,该种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相应血型抗原结合,引起胎儿出生后的新生儿溶血。因为胎儿或新生儿体内除红细胞外,在血清和其他体液及某些组织细胞也存在A或B血型物质,所以从母体进入胎儿或新生儿体内的IgG类血型抗体,可与上述体内A或B血型物质结合,从而竞争性抑制IgG类抗A或抗B抗体对红细胞的溶解破坏作用,此即临床症状较轻的主要原因。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发生于Rh一母亲所怀的Rh+胎儿,尤其多见于再次妊娠所分娩的新生儿。当首次妊娠分娩时,胎儿的Rh+红细胞可进入母体,剌激母体产生抗Rh抗体。当再次妊娠仍为Rh+胎儿时,母体产生的抗Rh抗体(IgG)即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红细胞结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起流产或出生后的严重溶血现象,甚至死亡。对ABO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现在尚无特异性预防措施。为预防Rh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症,可在Rh一母亲首次娩出Rh+的新生儿后的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D抗体(RhD抗血清),该抗体与母亲体内的胎儿Rh+红细胞结合,并及时将其清除,从而清除Rh抗原对母体的免疫刺激作用,阻止Rh抗体的形成。

医学免疫学考试题库重点带答案_第17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 1. 由细胞免疫介导的变态反应是型: A. I 型 B. Ⅱ型 C. Ⅲ型 D. Ⅳ型 E. 以上都不是 2. I 型过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转移给正常人? A. 患者的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致敏淋巴细胞释放的转移因子 D. 巨噬细胞释放的淋巴细胞激活因子 E. 以上均不是 3. 关于Ⅱ型变态反应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属于细胞毒型 B. 有NK 细胞和巨噬细胞参与 C. 没有补体参与 D. 可由病菌与自身组织间的共同抗原引起 E. 是由IgG 和IgM 介导的 4. 下列疾病属于III 型变态反应的是: A. 特应性皮炎 B. 输血反应 C. 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 D. 接触性皮炎 E. 移植排斥反应 5. I 型超敏反应主要是由哪一种抗体介导的 A.IgG B.IgM C.IgE D.IgA E.IgD 6. 参与I 型超敏反应主要的细胞是: A.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B.B 细胞C.T 细胞D.NK 细胞E.内皮细胞 7.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青霉素过敏性休克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 C.皮肤荨麻疹D.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E.过敏性鼻炎 8. 不属于I 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变应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 B.IgE 与致敏靶细胞表面IgE 受体结合C.肥大细胞发生脱颗粒D.组胺等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相应症状 E.IgG 激活补体溶解破坏靶细胞 9. 在抢救过敏性休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药物是: A.肾上腺素B.阿司匹林C.青霉素D.抗血清E.扑尔敏 10. 某同学,每年春季便出现流鼻涕、打喷嚏不止,可能的原因是对花粉产生了:A.I 型超敏反应B.II 型超敏反应C.III 型超敏反应 D.IV 型超敏反应E.不属于超敏反应 11. 不属于I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B.花粉过敏引起哮喘C.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的输血反应D.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E.Graves’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12. 下列关于II 型超敏反应错误的是 A.自身组织细胞是受到攻击的靶细胞B.输血反应是典型的II 型超敏反应 C.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G 和IgM D.吞噬细胞和NK 细胞的杀伤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E.参与的抗体主要是IgE 13. II 型超敏反应中的靶抗原不包括 A.ABO 血型抗原B.链球菌胞壁成分与关节组织的共同抗原 C.改变了的自身抗原D.结合在自身细胞表面的抗原E.游离的病毒颗粒 14. 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一型超敏反应 A.I 型B.II 型C.III 型D.IV 型E.不属于超敏反应 15. Ⅰ型超敏反应不具有的特点是: A.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B.发生迅速,消退也快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复习要点: 1. 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I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与常见疾病。 3. 了解I 型超敏反应中IgE 合成的调节及其受体。 4. 掌握Ⅱ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5. 掌握Ⅲ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6. 掌握IV 型超敏反应的概念、组织损伤机制及常见疾病。 7. 掌握四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异同点。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以哪种细胞浸润为主? A. 嗜酸性粒细胞 B. 肥大细胞 C. 单核细胞 D.T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3.释放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细胞是: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D. B淋巴细胞 E. 中性粒细胞 4.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5.Ⅰ型超敏反应时,细胞内cAMP降低和(或)cGMP升高能引起:★ A. 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B. 淋巴细胞增殖 C.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D. Tc细胞对靶细胞的破坏 E. 以上都不是 6.Ⅰ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种成分被动转移?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7.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8.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9.磷酸酯酶D可以灭活:★★ A. 花生四烯酸 B. 缓激肽 C. 白三烯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uainan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 1.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B. 迟发型超敏反应 C. 速发型超敏反应 D.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2.Ⅰ型超敏反应细胞内游离Ca2+升高能引起:★ A. 淋巴细胞增殖 B. 增强细胞膜稳定性 C. 肥大细胞脱颗粒 D. 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减少 E. 以上都不是 3.下列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A.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C. 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介导Ⅰ型超敏反应迟缓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C. 肝素 D. 腺苷酸环化酶 E. 血小板活化因子 5.氨茶碱通过哪种机制提高胞内cAMP水平? ★ A. 刺激β肾上腺素能受体 B.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 C.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D. 抑制磷酸二酯酶 E. 激活磷酸二酯酶 6.Ⅳ型超敏反应又称为: A. 迟发型超敏反应 B. 速发型超敏反应 C.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D.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 E. 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7.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Ⅴ型超敏反应 8.下列哪项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过敏性休克 B.血清病 C.类风湿性关节炎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系统性红斑狼疮9.属于Ⅰ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接触性皮炎 D.自身免疫性疾病 E.血清过敏性休克 10.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系统性红斑狼疮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1.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输血反应 C.血清病 D.接触性皮炎 E.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2.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新生儿溶血症 B.支气管哮喘 C.血清病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习题) 点击:185次| 回复:0次| 发布时间:2012-11-12 19:18:48 A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1. A.巨噬细胞 2. B.单核细胞 3. C.肥大细胞 4. D.B细胞 5.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1. A.组胺 2. B.白三烯(LTs) 3. C.肝素 4. D.腺苷酸环化酶 5.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Ⅰ 1. 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2. B.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 3. 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D.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5. 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1. A.IgE 2. B. IgD 3. C. IgM 4. D. IgA 5. E. IgG 5.I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致敏淋巴细胞 2. B.患者的血清 3. C.特异性转移因子 4. D.生物活性介质 5. E.特异性IgE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1.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2.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3. C.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4. D.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5. E.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1. A.过敏性休克 2. B. 血清病

3. C.类风湿关节炎 4. D.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5. E.系统性红斑狼疮 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1. A. 新生儿溶血症 2.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3. C .血清病 4. D. 接触性皮炎 5. E. 过敏性哮喘 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1. A.巨噬细胞 2. B.致敏淋巴细胞 3. C.血清Ig 4. D.血清补体 5. E.中性粒细胞 10.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1. A . 细胞因子 2. B.单核吞噬细胞 3. C.补体 4. D.免疫球蛋白 5. E.免疫复合物

第八章疾病营养(上)

第八章疾病与营养 第一节医院膳食 膳食是患者获取营养的主要途径。 医院住院患者的膳食是根据人体的基本营养需要和各种疾病治疗需要而制订的。 各种膳食的食谱应按膳食常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制(三准确、四必须)。 即:成本准确、投料准确、数量准确;必须每日设计食谱、必须按照食谱制作、必须色香味形俱全、必须清洁卫生和保暖。 医院膳食的分类:基本膳食 治疗膳食 试验膳食 一、基本膳食(P202)---普食、软食、半流食、流食 (一)普食 1.膳食特点 基本接近正常人饮食,属于平衡膳食。每日供应早、午、晚三餐,每餐间隔4-6小时。 2.适用对象 凡体温正常、咀嚼能力无问题、消化功能无障碍、治疗上无特殊膳食要求又不需任何膳食限制病人,都可应用(内外妇儿等)。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平衡膳食: 总能量为2100-2600Kcal/d,蛋白质占总能量 12%-14%,脂肪占总能量20%-25%,碳水化合物 占总能量的55%-65%。 (2.)合理调配: 早餐25%-30%,午餐40%,晚餐30%-35%; (3).品种多样化; (4).保证体积,以满足患者饱腹感。 4.食物选择 各种食物均可选用,忌用辛辣刺激食物和调味品等. (二)软食 .膳食特点 质地软、少渣、易咀嚼。是由半流食向普食过渡的中间膳食。 2.适用对象 适用于牙齿咀嚼不便、不能进食大块食物者,如牙病患者、老年人、幼儿等,也适用于体温正常或略高及消化吸收能力稍弱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平衡膳食 (2.)少渣,含水量高,质软 (3).制备方法得当,应易咀嚼、易消化 4.食物选择 软饭、水饺、包子、花卷、馒头等

细嫩的瘦肉、鱼虾、豆腐、煮蛋、卧蛋等 蔬菜可选用南瓜、冬瓜、黄瓜、菜花、番茄、茄子、胡萝卜、菜叶等 水果应去皮生吃或制成水果羹 (三)半流食 1.膳食特点* 半流食外观呈半流体状态,比较稀软,更易咀嚼吞咽和消化的过渡膳食。 2.适用对象* 适用于发热、身体虚弱、口腔疾病、咀嚼吞咽困难、消化不良、食欲不佳、某些外科术后等情况下的患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营养尽量充足平衡 食物稀软,植物纤维少,易咀嚼消化。 少量多餐,每日5-6餐。 半流食宜短期食用,最好不超过1周。 4.食物选择 粥类、乳类、面条、面片、馄饨、小蛋饺、蛋糕、面包、藕粉 肉泥、汆丸子、蒸蛋羹、豆腐、鲜果汁菜汁等,视病情可给予少许碎嫩菜叶 (四)流食 1.膳食特点 食物呈现液体状态,无渣,营养成分不平衡,属过度时期饮食,不宜长期应用。 2.适用对象 适用于高烧、身体虚弱、病情危重、肠道术前准备及术后患者。 3.膳食原则和要求 (1)一切食物均应为流体、易消化、易吞咽。 (2)注意烹调方法,咸甜相间,不含刺激性食物。 (3.)少量多餐,每日6-7餐,每餐200-250ml。 (4).营养不均衡、不全面,一般不宜超过3天。 4.食物选择 牛奶、米汤、米糊、面汤、绿豆汤 无油肉汤、蔬菜汁、果汁、藕粉、奶粉、豆浆、蒸蛋羹、酸奶等 二、治疗膳食 高蛋白膳食 低蛋白膳食 低脂肪膳食 低胆固醇膳食 限钠(盐)膳食 少渣膳食(低纤维膳食) 高纤维膳食 特殊治疗膳食(低嘌呤膳食、糖尿病膳食等) (一)低蛋白膳食

医学免疫学课件_19超敏反应_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和发生机制&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抗生素:以青霉素引发最为常见,此外头孢菌素、链霉素等也可引起。&生物制剂:如临床应用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等。&某些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和普鲁卡因等。防治原则变应原皮肤试验脱敏治疗异种免疫血清脱敏治疗和特异性变异原脱敏疗法药物治疗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改善效应器官反应性的药物Skin test for allergy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与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青霉素、磺胺、安替比林、奎尼丁和非那西叮等药物抗原表位能与血细胞膜蛋白或血浆蛋白结合获得免疫原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药物抗原表位特异性的抗体。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后1~2周发生&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二、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Arthus反应类Arthus反应(二)全身免疫复合物病血清病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Arthus’s reaction 经抗原反复免疫之后,注射抗原的皮下出现局部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与III型超敏反应有关的药物Ⅳ型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 超敏反应分型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超敏反应III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Robin Coombs 1921-- I型---- 速发型(IgE)II型---- 细胞毒型(IgG,IgM)III型---- 免疫复和物型(IgG)IV型---- 迟发型(Th1,TDTH)

儿科主治医生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之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第十九章变态反应性疾病 一、A1 1、参与荨麻疹发病中最主要的抗体是 A、IgG B、IgD C、sIgA D、IgE E、IgA 2、迟发型皮肤过敏反应代表 A、细胞功能 B、中性粒细胞功能 C、T细胞功能 D、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效应 E、自然杀伤细胞功能D 3、导致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4、青霉素过敏的机制是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以上都不是 5、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属于 A、Ⅰ型变态反应 B、Ⅱ型变态反应 C、Ⅲ型变态反应 D、Ⅳ型变态反应 E、Ⅰ型和Ⅳ型变态反应 6、急性荨麻疹伴有喉头水肿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 A、静脉滴注钙剂或维生素E B、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C、肌内注射苯海拉明或氯苯那敏 D、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 E、给予第二代抗组胺药 7、丘疹性荨麻疹的典型皮疹是 A、丘疱疹

B、水肿性斑块 C、红色纺锤形丘疹 D、风团 E、水疱或大疱 8、有关湿疹不正确的是 A、合并感染时应积极抗感染治疗 B、婴儿湿疹属异位性皮炎的婴儿期 C、环境变应原可加重病情 D、常迁延不愈 E、经常清洗皮疹有助于缓解症状 9、有关药疹不正确的是 A、治疗的首要措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B、某些中药和中药制剂也可引起药疹 C、药疹的轻重与用药的剂量无关 D、任何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引起药疹 E、引起变态反应性药疹的药物可以是药物原型,但更多的是其代谢或降解产物 10、药疹诊断的主要依据是 A、病理活检 B、药史和临床表现 C、药物激发试验 D、药物皮内试验 E、淋巴细胞转化试验 11、关于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不正确的是 A、有一定潜伏期 B、外用药物可引起接触致敏反应 C、属速发型变态反应 D、接触致敏物多属半抗原 E、接触者仅少数人发病 12、血管性水肿正确的是 A、真皮浅层小血管扩张所致,其病变部位较荨麻疹浅 B、一种局限性凹陷性的水肿,边界清楚 C、多见于皮下组织致密的部位 D、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发作时一般不伴有荨麻疹 E、普通型血管性水肿发作时没有腹痛症状 13、关于遗传性血管性水肿错误的是 A、血清C1INH含量增多 B、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C、常反复发作 D、外伤可诱发 E、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浓缩C1INH替代

第八章 超敏反应

第八章超敏反应 一、名词解释 1.超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异常的免疫应答,又称变态反应。 二、问答题 1.注射青霉素过敏出现的过敏性休克属于I型变态反应,请阐述I型变态反应的特点、发病机制,并列举常见疾病。 答:(1)特点:①主要由IgE介导②发作快,消退也快③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要病变,无明显组织细胞损伤④发病与否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2)发病机制:①致敏阶段:IgE以Fc端结合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②发敏阶段:同种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的机体,迅速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使致敏的靶细胞活化,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③效应阶段: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腺体分泌增加,局部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出现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表现的超敏反应。 (3)常见疾病:①过敏性休克:青霉素、破伤风过敏②呼吸道过敏反应:鼻炎、过敏性哮喘③消化道过敏反应:过敏性肠炎④皮肤过敏反应:荨麻疹 2.列举II、III、IV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答:(1)II型:①输血反应:输入异型血至溶血②新生儿溶血:主要见于母亲为Rh-,胎儿为Rh+ ③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④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⑤肺出血-肾炎综合症⑥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2)III型:①血清病:如大剂量注射抗毒素②感染后肾小球肾炎:A群链球菌多见③类风湿关节炎④系统性红斑狼疮 (3)IV型:①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如麻风、血吸虫病②接触性皮炎③移植排斥反应

3.请人比较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项目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输入物质抗原抗体 产生免疫力时间慢(2~3周)快(输注即生效)免疫力维持时间数月至数年2~3周 主要用途预防治疗或紧急预防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进行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亦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anaphylaxis)。 初次接触变应原机体处于致敏阶段,不发生超敏反应。只有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发生,才会致敏。 变应原:能引起超敏反应/变态反应的Ag。 分型:(根据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 Ⅳ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快;Ⅱ型超敏反应主要引起细胞损伤;Ⅲ型超敏反应是由于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型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发生速度慢。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㈠变应原的特点及其分类: 1. 特点:能选择性激活CD4+Th2细胞及B细胞,诱导产生特异性IgE抗体应答。CD4+Th2细胞能分泌IL-4,使B细胞分化为分泌IgE的浆细胞。 有些参考资料认为IgG4也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有关。 2. 分类 https://www.360docs.net/doc/4614292008.html, ⑴吸入性变应原: 植物花粉、屋尘等; ①花粉:在欧美及日本,豕(shǐ)草属花粉是引起花粉超敏反应的主要抗原,其主要过敏成分是E抗原。豕草分布广泛、繁殖力强,花粉颗粒轻而小,可随风飘扬传布,其免疫原性及强,过敏者仅接触小量即可发病。 ②屋尘:是引起吸入型哮喘、遗传性过敏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的重要过敏原,它实际是真菌、人和动物皮屑、昆虫体等的混合物。 ⑵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 各种动物性食品,如鱼的肌浆蛋白、牛奶中的β乳球蛋白等均为过敏原,主

第八章 免疫缺陷

第八章免疫缺陷 (Immunodeficiency) 免疫系统中任何一种成分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导致的免疫功能障碍,均称为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涉及免疫细胞、免疫分子或信号传导等的缺陷。 由免疫缺陷引发的临床症状称为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IDD)。 一、免疫缺陷的分类 按起病原因,免疫缺陷可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prima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PIDD)和继发性免疫缺陷(secondary immunedeficiency disease,SIDD)。原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先天性或遗传性免疫缺陷,是由于先天性免疫系统发育不全而引起的免疫障碍;继发性免疫缺陷又称后天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是因其他疾病或因素而引起的免疫功能障碍。免疫缺陷按免疫系统中缺陷的环节又可分为特异性免疫缺陷和非特异性免疫缺陷;前者又可再区分为体液免疫缺陷、细胞免疫缺陷和联合免疫缺陷;后者又可再区分为吞噬细胞缺陷和补体缺陷等。 在动物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中,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由B细胞异常和/或T细胞功能亢进所致的体液免疫缺陷,如马的原发性无丙球蛋白血症、鸡的腔上囊成熟缺陷、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牛的选择性IgG2缺乏症、犬的选择性IgA缺乏症、马和小鼠的选择性IgM 缺乏症等;由T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降低所致的细胞免疫缺陷,如牛的遗传性胸腺发育不全,犬和小鼠的免疫缺陷性侏儒等;由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所致的联合性免疫缺陷,如阿拉伯马的瑞士型严重联合性免疫缺陷。属非特异性免疫缺陷的有:屏障功能缺陷,如犬的纤毛无活动性综合征;吞噬功能缺陷,如犬的周期性粒细胞生成症,牛和犬的粒细胞病综合征,牛、狐、猫和貂的色素缺乏易感性增高综合征;补体功能缺陷,包括犬、豚鼠及小鼠遗传性C3、C2、C4、C5和C6缺乏症等。 继发性免疫缺陷与遗传因素无关,继发或伴发于其他病态或疾病,其原发病态或疾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未能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见于新生马驹、犊牛、仔猪和羔羊等不能从胎盘途径获得母源抗体的动物,一旦吸吮或吸收初乳不足,而发生新生畜低丙球蛋白血症; ②感染性疾病,许多微生物感染和某些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而造成继发性免疫缺陷,常见牛副结核肠炎、牛病毒性腹泻、新生驹Ⅰ型疱疹病毒感染、犬瘟热病毒感染、鸡法氏囊病、貂阿留申病毒感染以及锥虫、旋毛虫、蠕形螨等重度侵袭,此外,还有多种动物慢病毒和白血病病毒感染。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如动物的艾滋病病毒感染;③恶性肿瘤,大量临床和实验资料表明,恶性肿瘤与免疫缺陷互为因果,免疫功能低下是发生恶性肿瘤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淋巴网状组织肿瘤患畜常继发免疫缺陷;④蛋白质合成不足或消耗过度,包括免疫球蛋白在内的蛋白质异化作用增强或消耗过度,常导致体液免疫缺陷,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蛋白丢失性肠病、大面积重度烧伤、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等;⑤免疫抑制处置,见于超量接受射线辐射,抗淋巴细胞血清使用不当,超量或长期使用化学免疫抑制剂等。 上述关于原发性免疫缺陷的分类方法比较笼统、机械,1979年WHO对原发性免疫缺陷重新进行了分类,将其分为17种:

第十九章 衣原体

第十八章衣原体 第一节概述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研究发现这类微生物具有和革兰氏阴性细菌很多相似。这些特性是:(1)有DNA和RNA两种类型的核酸;(2)具有独特的发育周期,类似细菌的二分裂方式繁殖;(3)具有粘肽组成的细胞壁;(4)含有核糖体;(5)具有独立的酶系统,能分解葡萄糖释放CO2,有些还能合成叶酸盐,但缺乏产生代谢能量的作用,必须依靠宿主细胞的代谢中间产物,因而表现严格的细胞内寄生;(6)对许多抗生素、磺胺敏感,能抑制生长;(7)革兰阴性,圆形或椭圆形体。 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哺乳动物及禽类,仅少数致病。据抗原构造、包涵体的性质、对磺胺敏感性等的不同,将衣原体属分为沙眼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兽类衣原体四个种。其中沙眼衣原体又有三个生物变种,即沙眼生物变种、性病淋巴肉芽肿(LGV)生物变种和鼠生物变种。沙眼生物变种还有A~K14个血清型(包括Ba、Da、Ia)。LGV生物变种还有4个血清型,即L1、L2、L2a和L3。 第一节概述 一、生物学性状 (一)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 衣原体有其独特的生活周期,种间无差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到两种大小、形态结构不同的颗粒衣原体。较小的称原体(Elementary body,EB),Giemsa 染色呈红色,直径约为0.3um。卵圆形,电子密度大,是衣原体有感染性的形态。较大而且疏松的称为始体 (initial body) ,Giemsa染色呈蓝色。亦有人把始体称为网状体(Reticulate body,RB)直径约为0.5~0.3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电子密度较小,是衣原体的无感染性形态。 原体在宿主细胞外较为稳定,但具有高度的感染性。当与易感细胞接触时,以吞饮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由宿主细胞膜包围原体而形成空泡,在空泡内的原体增大,发育成为始体。始体在空泡以二分裂形式繁殖,在空泡内形成众多的子代原体,构成各种形态的包涵体。包涵体的形态、在细胞内存在的位置、染色性等特征,有鉴别衣原体的意义。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再感染其他的宿主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每个发育周期约需40小时。始体是衣原体周期中的繁殖型,而不具有感染性。 表18-2 衣原体原体和始体的性状 性状原体始体

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

第十九章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教学内容与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分型. 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参与成分,发生机理及临床常见疾病.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对象:2006级五年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时间安排: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二节II型超敏反应(0.5学时)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1.5学时)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0.5学时)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应,指已经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或半抗原刺激后,所引起的组织损伤和/或功能紊乱。超敏反应本质上属于异常或病理性免疫应答,故也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易发生超敏反应的个体,多有家族史,临床上称其为过敏体质。 Coombs和Gell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I型即速发型超敏反应、II型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III型即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V即迟发型超敏反应。I、II、III型超敏反应均由抗体介导,而IV 型则由效应T细胞介导。 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 I型超敏反应特点是: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由IgE抗体介导;组胺等生物介质参与反应;无明显的组织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对变应原易产生IgE类抗体的超敏患者,称为特应性素质个体。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变应原主要有植物花粉、抗毒素血清、动物皮毛及皮屑、真菌孢子、菌丝等,以及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和青霉素、链霉素、普鲁卡因、有机碘等药物。 (二)IgE抗体IgE抗体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

超敏反应的分类

超敏反应的分类 Ⅰ型 IgE介导 以组胺的释放为基础迅速发病 ( <1h ) Ⅱ型 IgG或IgM介导 直接针对靶细胞的免疫反应例如:输血反应 Ⅲ型 IgG和IgM介导 形成免疫复合物 Ⅳ型细胞介导 迟发反应 Ⅲ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导致的反应 IgG和IgM介导,形成与补体系统相关的循环抗体 抗原: 病毒抗原 细菌抗原 自身抗原((DNA, RNA, 等) 食物大分子 职业抗原 (鸟类, 霉菌, 等) 不耐受与真正的过敏,在发作时间和症状上均有相似之处。 但是,这其中没有特异性IgE的参与 !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指人体免疫系统把进入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作是有害物质,

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过度的保护性免疫反应,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 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Ⅲ型变态反应),引起所有组织(包 括血管)发生炎症反应,并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 食物不耐受,一系列症状:头痛或偏头痛,疲劳和腹泻,就像一些由于精神情绪因素引起的症状一样。导致这一切的潜在机理是什么呢 理论上,所有的食物都应当被消化到氨基酸、甘油和单糖水平,这样才能完 全转化为能量提供人体所需。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部分食物,或许就是我 们最喜欢吃的某一种,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酶而无法被人体完全消化。它们 只能以多肽和其他分子的形式进入肠道,在那里被作为外来物质识别, IgG/IgG4 介导了针对食物颗粒的免疫反应这些免疫复合物可以继发导致血 压的升高,胆固醇沉积,水肿和超重。因此导致的疾病类似于过敏,自身免 疫疾病,频繁感染,和慢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引起这一系列反应的 食物种类,对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因此可以通过对特异性IgG4的检测判 断出来。 食物不耐受的特点 进食后24小时—数天发生;常伴随慢性症状,如“哮喘、湿疹、偏头痛、 肠道激惹征、关节炎、疲倦”等;可能由多种食物共同作用导致; 传统方法难以发现不耐受的食物源。 IgG介导的胃肠道疾病 肠道炎症性疾病(IBD) Chron’s病 溃疡性结肠炎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教学总结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一、选择题 【A 型题】 1.介导Ⅰ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A. 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肥大细胞 D.B 细胞 E.中性粒细胞 2.介导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组胺 B .白三烯(LTs ) C .肝素D.腺苷酸环化酶 E.前列腺素 3.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FcεR Ⅰ()A.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B .中性粒细胞、肥大细胞C.中心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Ⅳ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D .能通过血清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E .系统性红斑狼疮8.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过敏性哮喘9.Ⅳ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血清Ig 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Ⅲ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11.属于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12.属于Ⅱ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Ⅳ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14.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A.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Ⅰ、Ⅲ、Ⅳ型超敏反应 D .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Ⅱ、Ⅳ型超敏反应 15.预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A .用抗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Rh 抗体 E .分娩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Rh 免疫血清 16.脱敏治疗可用于()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C .血清病D.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7. 免疫复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T 细胞 D .细胞因子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18.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C.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Ⅰ、Ⅱ型超敏反应 B .Ⅰ、Ⅱ、Ⅲ型超敏反应 C .Ⅱ、Ⅳ型超敏反应 D .Ⅰ、Ⅱ、Ⅲ、Ⅳ型超敏反应 E .Ⅰ、Ⅱ、Ⅳ型超敏反应 20.下列哪种因素出现时可能发生血清病()

免疫学试题库 (19)

第二十三章免疫学防治 一、单项选择 1. 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已经消灭的传染病是: A. 天花 B. 脊髓灰质炎 C. 乙型肝炎 D. 麻风 E. 丙型肝炎 2. 卡介苗可预防下列哪种疾病: A. 结核病 B. I型超敏反应 C. 膀胱癌 D. 类风湿性关节炎 E. 甲状腺功能亢进 3. 类毒素的性质: A.有免疫原性,有毒性B.无免疫原性,无毒性C.有免疫原性,无毒性D.无免疫原性,有毒性E.有过敏原性,有毒性 4. 关于死疫苗哪点是错的: A.对人体刺激时间短 B.无繁殖能力 C.仍有抗原性 D.一次免疫可获强而持久免疫力 E. 主要诱导抗体产生 5. 隐性感染后获得的免疫属于: A.过继免疫 B. 自然主动免疫 C. 自然被动免疫 D. 人工主动免疫 E. 人工被动免疫 6. 属于被动免疫治疗的是: A.接种肿瘤疫苗 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 C.使用卡介苗 D.接种狂犬疫苗 E.应用短小棒状杆菌疫苗 7. 对灭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灭活制成 B.需多次接种 C.注射的局部和全身反应较重 D.保存比活疫苗方便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8. 对减毒活疫苗叙述有误的是: A.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体制成 B.一般只需接种一次 C.比死疫苗更安全 D.保存要求比死疫苗高 E.能诱导细胞免疫形成和特异性抗体产生 9. 免疫抑制疗法不宜用于: A.超敏反应病 B.自身免疫病 C.感染 D. 超敏反应 E.移植排斥反应 10. 免疫增强疗法不宜用于: A.感染 B.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C.肿瘤 D.超敏反应 E.艾滋病 11. 为增强肿瘤病人的免疫力,可用以下哪种制剂: A.激素 B.短小棒状杆菌 C.环孢霉素A D.烷化剂 E.抗代谢药物 12. 不属人工主动免疫的是: A.白喉类毒素 B.伤风抗毒素C.卡介苗 D.百日咳疫苗 E.脊髓灰质炎疫苗 13. 不属人工被动免疫的是: A.破伤风抗毒素 B.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 C.胎盘免疫球蛋白 D.白喉类毒素 E. 血浆免疫球蛋白 14. 根据有效免疫原的氨基酸序列,设计合成的免疫原性多肽称为: A.合成肽疫苗 B.结合疫苗 C.亚单位疫苗 D.重组抗原疫苗 E.灭活疫苗 15. 提取病原体中有效免疫原制成的疫苗称为: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选择题 A 型题】 D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E .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4. 参与 I 型超敏反应的抗体是 A . IgE B. IgD C. IgM D. IgA E. IgG 5. I 型超敏反应可通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 ) A .致敏淋巴细胞 B .患者的血清 C .特异性转移因子 D .生物活性介质 E .特异性 IgE 形成细胞 6. 关于W 超敏反应,下列哪一种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 抗原注入后 4 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 Ig 被动转移 E .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7?下列哪一种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机制 ( ) A .过敏性休克 B. 血清病 C .类风湿关节炎 D .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 8属于川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C .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12. 属于n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 新生儿溶血症 B .系统性红斑狼疮 C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3. 属于w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输血发硬 B .支气管哮喘 C .类风湿性关节炎 D .接触性皮炎 E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14. 抗体介导的超敏反应有 ( ) A. i 、n 、w 型超敏反应 B .i 、n 、川型超敏反应 C. I 、川、w 型超敏反应 D . n 、川、w 型超敏反应 E .n 、w 型超敏反应 15. 预 Rh 血型不符的新生儿溶血症的方法是 ( ) A .用抗 Rh 血清给新生儿进行人工被动免疫 B .给胎儿输入母亲的红细胞 C .用过量的抗原中和母亲的抗 Rh 球蛋白 D .用免疫抑制剂抑制母亲产生抗 Rh 抗体 E .分娩 72 小时内给产妇注射抗 Rh 免疫血清 16. 脱敏治疗可用于 ( ) 17. 免疫复 合物沉积引起血管炎的主要原因是 A .组胺和白三烯 B .攻膜复合体 C .细胞毒性 T 细胞 D .细胞因子 is.n 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是 A . M 直接吞噬靶细胞 B . CTL 特异性杀伤靶细胞 C .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 D .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酶 E .嗜酸性粒细胞介导的 ADCC 19.青霉素可以引起哪些类型超敏反应 A .冷空气过敏 B .食物过敏 .血清病 D .接触性皮炎 E .血清过敏性休克 1介导I 型超敏反应的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由下列哪一种细胞释放 A. 巨噬细胞 B. 单核细胞 C. 肥大细胞 2.介导 I 型超敏反应晚期相的最主要介质是 A .组胺 B .白三烯( LTs ) C .肝素 3. 哪些细胞表达高亲和力的 Fc & R I A .单 核细 胞、 巨噬细 胞 B .中 性粒细 胞、 () D.B 细胞 E. () 中性粒细胞 D . 腺苷酸环化酶 E. 前列腺素 () 肥大 细 胞 C . 中心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E .系统性红斑狼疮 () E. 过敏性哮喘 9.W 型超敏反应可经过下列哪一种成分被动转移 A .巨噬细胞 B .致敏淋巴细胞 C 10 .下列哪一种物质可以引起川型超敏反应 A . 细胞因子 B .单核吞噬细胞 C .补体 11.属于 I 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A .新生儿溶血症 B .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C () 血清 IgD .血清补体 E .中性粒细胞 () D .免疫球蛋白 E .免疫复合物 ( ) .接触性皮炎 D .青霉素过敏性休克 E .输血反应 () E .中性粒细胞的溶酶体酶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一)变应原 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 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

喘。 (二)IgE及其受体 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IgE的产生依赖于IL-4。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FcεRⅠ为高亲和力受体,FcεRⅡ为低亲和力受体。两种受体表达于不同细胞,FcεRⅠ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呈高水平表达,而FcεRⅡ分布比较广泛。临床上,特应性个体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高水平表达FcεRⅡ,同时血清中存在高水平分泌型FcεRⅡ。 (三)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 1.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mast cell)和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在形态学上非常类似,均来源于骨髓髓样前体细胞。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肤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

第十七章 超敏反应 学时:4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学时:4 目的要求: 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I,II,II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熟悉:I,II,III,IV 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 3.了解: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防止原则。 教学内容: 1.I型超敏反应的特征,参与细胞及分子,发生机制(致敏,发病,生物活性介质及其效应,晚期反应等) 2.I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及防止原则。 3.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4. III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发病机制及常见疾病。 5.IV型超敏反应的概念,常见疾病。 [本章主要内容] 一、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1.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指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机体发生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病理损伤为主的异常特异性免疫应答。Cell和Coombs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四型: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2.基本特点:(1)I、Ⅱ和Ⅲ型超敏反应由抗体介导,并通过血清中的抗体可被动转移给正常人。Ⅰ型超敏反应由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高亲和的IgE介导;Ⅱ型由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的IgG或IgM参与;Ⅲ型为IgG或IgM与可溶性抗原形成一定大小的免疫复合物沉积之后致病。Ⅳ型超敏反应是由T细胞介导,可通过T细胞而转移。(2)补体参与Ⅱ、Ⅲ型超敏反应,但必须依赖补体才能致病的只有Ⅲ型超敏反应。(3)同一变应原在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4)在同一个体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敏反应。(5)有时同一疾病也可由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引起。 二、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速发型超敏反应。 1.主要特征:(1)由结合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介导。(2)速发速止,多为功能性紊乱。(3)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表现为过敏体质。 2.发生机制: (1)致敏阶段:花粉、尘螨和某些药物等变应原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初次进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E抗体。此抗体可借助Fc片段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膜上的FcεR I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此阶段无任何临床症状,一般需1~2周。青霉素等化学药物多属于半抗原,需与人体组织蛋白结合后形成完全抗原,才能致敏机体。 (2)发敏和效应阶段:①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ab段特异性结合,介导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的IgE交联(桥联),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并释放储存的(如组胺、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等)及新合成的(如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生物活性介质,进而导致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亢进等临床表现。②Ⅰ型超敏反应具有时相性,早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同一抗原后几分钟内,大多属于功能性紊乱,经紧急治疗可完全恢复。由IgE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的高亲合性FcεR I结合介导,释放的储存介质主要参与此反应过程,嗜酸性粒细胞对此反应有负反馈调节作用;晚期反应发生在再次接触抗原后的几小时或几天,伴有炎性病理改变。新合成的介质、细胞因子及嗜酸性粒细胞是主要的参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