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

在人教版高一选修课程中,有一本名为《湘夫人》的读本。这本读本的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包含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如何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是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本篇文章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估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这本读本是一部以史料为依据,用小说的形式来表现明代名人刘克庄夫人刘氏的生平事迹的作品。该作品通过对刘氏的家族史、婚姻史、事业史以及文学成就等方面的描述,反映了“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同时,该作品还涉及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

等方面的知识。

2. 理解并掌握“女性自强不息,生命价值和文化智慧”的主题。

3.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能力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通过《湘夫人》这本读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考虑到该读本对一些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能会构成一定的挑战,本次教学重点将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上。

四、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过程将按照课程教学的进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 在阅读教材前,通过对文本的全盘梳理,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以期增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2. 在阅读教材时,将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

巧,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根本。

3.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朗读等方式,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

五、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在阅读教材前,可以通过讲解故事的相关背景,为学生提供整体的知识结构。在阅读过程中,也要借助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一些片段,梳理出整个故事的大致轮廓。

2. 朗读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

3. 分组讨论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增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评估方法

1. 期末考试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测试等方式加强记忆和对故事的理解掌握,达到一定的评估效果。

2. 学生自评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认识程度,有助于学生快速地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总之,《湘夫人》是一本非常优秀的读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深入阅读,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提高,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对于学生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湘夫人》是一本优秀的读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故事背景的讲解,朗读法和分组讨论法等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综合语言能力。同时,在评估方面,期末考试和学生自评等方式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以上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2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湘夫人》的阅读和分析,使学生具有以下的能力:

1. 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思想并能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理解。

2. 能够领会文本中情感描写的细腻之处,从中感受小说的魅力。

3. 熟悉小说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和艺术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4. 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用文学评论的方法进行文本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了解《湘夫人》一书的主要情节,以及情节展开的过程;

2. 辨析小说的主旨思想,学会理性思考并形成独立的看法;

3. 理解小说的文学风格和语言表现手法,掌握文学鉴赏的方法。

教学难点:

1. 分析小说中角色的性格、动机和行为,理解小说中的普遍性问题;

2. 掌握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暗示的含义;

3. 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家对人性、情感与家庭的表现。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以讲授、分组讨论、小组展示、合作学习、主题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为主要手段。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反思,鼓励学生在交流、探究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启迪,形成协作学习的氛围。

四、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预习导入

(1)展示相关图片,介绍作者

(2)呈现一段片段,引起思考

(3)让学生观看小说的简介与评价,梳理小说籍贯、年代、主题。学生自主调查关于《湘夫人》的相关背景知识,以提升对文化情境与思想内涵的建构。

(二)教学展开

(1)大体介绍小说情节,让学生对故事有个大概的了解。

(2)任务式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指定章节,将自己的发现

进行整理汇报,归纳其思想内涵、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特点。

(3)文本分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小说中人物动机和

行为的原因、小说的情感描写、语言修辞等方面。

(4)小组展示:学生分组,各自对小说的不同维度进行探讨,并整理出相关结论进行展示。如:文学风格、人物形象塑造、情感描写、主题体现等等。

(5)作业:学生要求阅读相关文献,整合思考自己关于《湘

夫人》的看法并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三)课堂检测

(1)小组负责人推派代表呈现小组的讨论成果。

(2)主题阅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的观点,由教师互

相点评,进行课堂互动。

五、教学反思:

综观整个教学过程,虽然在表达和讲解上教师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但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在展示中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同时还有相互交流、互相启发的氛围营造,教学成果丰硕。

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讨论的环节,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提高分析与表达能力。同时,应尽可能地向学生介绍且多让其接触主题阅读的方法,充分发挥读书改变命运、培养情感表达的功能

针对《湘夫人》这一主题阅读课的教学过程,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深度阅读和多角度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深入思考,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文学作品中深刻的内涵和人物形象的丰富刻画。同时,针对小说中的情感描写和语言修辞等方面,对学生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课堂的互动和小组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们的交流和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实践表明,主题阅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能力,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教学方法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3

《湘夫人》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

《湘夫人》是伟大的现代戏剧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湘夫人”吴氏为中心,以她与五个不同性格的丈夫之间的关

系为主线,展示了当时社会家庭道德、女性地位等问题。今天,我们还可以从中看到女性在婚姻和家庭关系方面的受压迫和束缚,以及女性为自己的地位和权利而斗争的勇气和智慧。

本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材为基础,旨在通过对《湘夫人》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

2. 了解老舍创作思想和创作手法,分析表达能力;

3. 学习如何分析戏剧人物的内心感受、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学会如何运用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审视文本,提高批评能力;

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

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1. 教学内容:

(1)文本分析:结构、人物、意义

(2)解读戏剧中的生活、哲学和艺术

2.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授当时中国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以及女性地位

(2)课堂讨论:对戏剧人物的内心感受、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进行探讨

(3)演示法:进行小班戏剧表演,学习表演技巧和角色感受

(4)阅读指导:通过阅读指导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5)文学批评:进行文学批评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批评能力

四、教学过程安排

第一节课:呈现对《湘夫人》的初步介绍和文本分析,鼓励学生自行阅读并回答问题。

1.进入主题

通过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素材来呈现《湘夫人》的历史背

景、写作背景、情节梗概等,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投入主题。同时,出示文本《湘夫人》的书籍或文字版作品,告知学生本单元主要讨论这部作品。

2.文本分析

通过讲解文本结构、人物角色、主题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和体验进行分析和思考。学生可以到教材中去寻找获得答案及理解文本。

3.小组讨论,展示结果

根据学生不同的思考侧重点,分成小组讨论,让学生集思广益,尝试向教师和同学展示一下结果。

第二节课:通过戏剧表演锻炼学生的表演能力,分析戏剧中的生活、哲学和艺术。

1.戏剧表演

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角色分配,进行戏剧表演,在表演中学习表演技巧和角色感受。

2.小组讨论

利用个人表演、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戏剧中的生活、哲学和艺术,并针对作品进行点评和互动。

3.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回顾和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未来的学习计划和建议。

第三节课:通过学习文学批评,提高学生的批评能力。

1.文学批评

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才子,他的作品也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本节课中,通过解读老舍的文学批评,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湘夫人》这部作品。

2.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深入学习和探讨,提出他们关于老舍批评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讨论,比较清官和湘夫人的婚姻和家庭观念和理念是否相似或者是哪些差别。

3.课堂表述和点评

把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收集整理,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和讲解,进行点评和互动,以推动学生的思考和思维。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历史背景、人物角色和故事情节的理解是否准确?

2. 学生对文本分析和文学批评的理解是否正确?

3. 学生对文学艺术的感受和领悟是否深入?

4. 学生写作或口头表述的能力是否提高,表达的清楚合理

在本教学方案中,通过以《湘夫人》为例的戏曲文学教学,采取了多种方法,包括历史背景导入、舞台表演、小组讨论和文学批评等,以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感受,并提高其文学批评和表达能力。本方案中以《湘夫人》为例,有很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支持,具有文化传承和人性关怀的思想,既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表达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整体成长和发展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湘夫人》(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常识介绍: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经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在楚怀王时期。他对内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积极主张联齐抗秦。后因小人诬陷,被怀王疏远,并两次遭放逐。第一次在怀王时期,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在顷襄王时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带。最后,在无可奈何之际,他自沉汨罗江,以明其忠贞爱国的情怀。 左徒(兼管内政外交)——计划改革内政,并出使齐国,订立齐楚联盟——受到贵族排挤打击——被楚怀王疏远——三闾大夫(管教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子弟)——张仪游说,楚王断绝与齐的联盟(受骗)——怀王武关被劫——顷襄王即

位,做了秦国女婿——屈原被谗,遭流放到南方——顷襄王二十一年郢都沦陷——屈原在汩罗河投江自尽。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美政”理想: 1.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美政”理想; 2.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 3.“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

新教材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课文4篇)

第三单元教案 7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 1 - 8复活 .............................................................................................................................. - 8 - 9百年孤独(节选)..................................................................................................... - 13 - 10老人与海 .................................................................................................................. - 18 - 7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者的生活背景。 2.熟悉故事情节。 3.学会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通过语言、动作、肖像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小说的情节,分析大卫·科波菲尔、米考伯等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本文带有“自传”性质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道德理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分析故事中人物形象。 难点: 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法。 课前准备 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狄更斯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我所有的著作中,我最喜爱的是这一部。像许多偏爱的父母一样,在我内心的最深处,我有一个最宠爱的孩子。”大家知道狄更斯口中这个“最宠爱的

【天行九歌】《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天行九歌】《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工作总结】 《九歌湘夫人》鉴赏教案 一、《九歌》的及其演变 《九歌》的发展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第二阶段是“中原《九歌》”,我们称之为“夏代经典《九歌》”;第三阶段是“楚地《九歌》”,也称“民间《九歌》”;第四阶段是“屈原《九歌》”。 我们解读《九歌》最大的难点就是要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如果不能把这四个层次理清楚,把屈原的《九歌》和夏代《九歌》等同或跟原始《九歌》等同,那样就不能很好的解读《九歌》。《九歌》的名称起源很早,《离骚》中讲到的“启《九辩》与《九歌》兮”,是说夏代开国君王夏启,把天庭乐歌《九歌》偷回人间。其实在夏代《九歌》之前还有“原始《九歌》”或“巫术《九歌》”。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楚国人把《九歌》作为国家所用的祭歌的记载,但《九歌》和国家的祭祀还是有一些关系的。北京大学教授金开诚曾说,《九歌》可能是大型祭礼的余续,是大型祭礼结束以后再来唱的,既有大型祭祀典礼的肃穆与端庄,又有娱人的作用。这种说法我人为是比较

有力的。《九歌》既和国家祀典有关,又和国家祀典有所区别,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九歌》与楚国的国家祭典有直接的关系。屈原在楚地民间祭歌的基础之上创作了《九歌》。屈原在长期流放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也能够接触到楚国的传统祭歌。 屈原创作《九歌》的摹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就是楚地民间《九歌》,这在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和宋代朱熹的《楚辞集注》中都有明确论述。屈原在楚地民间《九歌》的基础上创作了组诗《九歌》,而楚地的民间《九歌》显然保留了夏代中原《九歌》和巫术《九歌》以及原始《九歌》的某些内容和风格,因此我们从屈原《九歌》中能发现原始《九歌》和夏代《九歌》的一些痕迹。因此,对于屈原的《九歌》,可以这样表述:屈原《九歌》是在原始《九歌》、中原《九歌》、楚地《九歌》基础之上的独立的文学创作。 二、《九歌》的内容 《九歌》是组诗,尽管我们一直认为它是可以唱的。王国维、闻一多都认为《九歌》是中国戏剧的萌芽,但我们应该看到,《九歌》的戏剧因素并不明显,而是实实在在的组诗。 闻一多研究《九歌》一共做了两件事。

高中语文:1.2《湘夫人》教案(新人教选修)

屈原《湘夫人》 教案 一、导入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常识介绍 介绍屈原、楚辞和背景知识 三、把握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主题 (一)播放录音,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朗读诗歌。 (二)(1)师问:这首诗歌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生答:讲了湘君和湘夫人的苦恋故事,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2)师问:诗人是以怎样的情感来讲述这个故事的?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情感讲述这个苦恋故事?(启发学生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来把握诗人情感、理解诗歌主旨) 生答:幽怨哀婉 生答:诗言志,诗人借讲述这个哀婉、动人的苦恋故事,来表达他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幽怨,借湘君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来表达他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情愫。 附屈原其人其事: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 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骗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受骗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 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师生研讨诗歌主题。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诗歌反应了当时人民的真实感情和美好愿望,也渗透了诗人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四、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意象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上的作用 1.朗读第一段,通过“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一课《湘夫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高中语文重难点第一课《湘夫人》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 《湘夫人》 【单元说明】 “以意逆志”(探究诗旨),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也就是说,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知人论世”(从作者层面探讨了诗歌欣赏的方法)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时代不同,精神迥异。全面掌握诗人一生的思想变化流程,以及由此而呈现出不同的感情基调和旨趣;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反映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力求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盛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湘夫人》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歌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的神恋故事,是由一次约会在时间上的误差而引出的悲剧。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幽怨、哀婉。这首诗写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和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的情况下,又透露出不可抑制的哀怨、焦虑之情。这一切也正是屈原自身的写照。屈原有崇高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屡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 《拟行路难》(其四)诗的开头两句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说明了如同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由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将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结于“命”,只能发出无言的控诉。 《蜀相》最传神的是“寻”字。诗人借“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它有力地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对翠柏的描写作用有二: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这是一首咏史诗,《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作者借游览武侯祠,称颂丞相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书愤》一诗抒发了诗人既“悲愤”又“豪壮”的思想感情,全诗虽通篇不见“愤”字,但细细品味,其愤慨之情无处不在。首联回忆过去,塑造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暗写其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出了诗题中的“愤”字,形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颔联用六个名词组成,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画面,这联承接“气如山”,将诗人的报国愿望渲染得更加鲜明,再次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首联相比,悲愤之情更加强烈。颈联从回忆到现实,诗意转为悲凉,一“空”一“已”互为映衬,有着无限沉痛与悲愤。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悲愤中蕴藉着豪壮之情。 1 / 8

2021年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1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湘夫人》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 代诗歌散文欣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导入课文 一、作者介绍: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开创了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表现力。1953年,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二、文体介绍: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三、背景追踪: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 四、介绍《湘君》《湘夫人》 湘水配偶神的祭歌 通常认为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水的配偶神,他们彼此深深地眷恋,却不知什么原因,总是爱而无因,见而不得,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无望地追寻、失望。在他们之间,永恒地隔着迷惘的水域。 《湘君》的姊妹篇。 由扮演湘君的男巫独唱。 道出湘君并没有爽约,只是阴差阳错,未能与湘夫人会面。等待中想着与湘夫人未来的美好生活,设想用世上最芳洁的植物营造新房,让所有的神灵都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希望变成了泡影失望之余,他也气愤地抛弃了湘夫人所赠的礼物,又摘下了杜若香

《湘夫人》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部分字词的读音,注意几个意思为第三段“水边”的字 2,能力目标: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 理解楚辞中语言独特的“兮”式结构 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 二,教学重点 1,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2,把握文中浪漫主义和“比兴”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 1,作者的情感与文中男女水神情感的耦合 2,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 四,教学方法 男女分组诵读,师生问答 五,教学用具(无)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导入 师:我们前几天刚学过屈原的《离骚》,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诗歌《湘夫人》[板书],我先请同学们来回忆一下屈原这个人的生平。 生:……[师板书]

师:好。我们再思考一下“楚辞体”有哪些特点?[提示:可以结合《离骚》注释看] 生:…… 师:好。在前几篇诗歌中我们都能看出比兴手法的运用,同样在这篇诗歌中也存在着比兴手法的运用,请大家在本课 的诗歌学习中注意一下运用比兴手法的诗句! 现在我们来一起学习《湘夫人》。 二,课堂讨论 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将文中注释的拼 音标注到文中,阅读时同时对照诗歌释文,把握诗歌大意。 生:读3分钟。 师:下面我们分男女两大组来读这首诗,男生先读, “帝子降兮北渚”,预备开始……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朗诵的很好,但其中有几个字音要注意一下:[板书] 师: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谈谈你读了这首诗读出了什么故 事情节? 生:…… 师:对了,这首诗主要写男女水神在相互述说爱慕之词,却因无法见面而黯然神伤的故事。同学们可以结合译文感受 他们对爱情的期盼。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 案设计)共3篇 《湘夫人》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 一、选修背景 湖南女作家贵妃醉酒一生起居并不富裕,却在多少挫折中迎来她的艺术成就。自幼聪慧的她便爱好文学,毕生写出大量的作品,描绘了大量的真实的生活场景。 其中《湘夫人》这一长篇小说,刻画了那段风波故都的狂热岁月。本连载小说是可以看做一个反应那时代风俗的人类考察小说, 不仅包括了逝水茶楼中的风情及文化人物, 还描绘了那个时代, 故都及朝堂上的激烈风云. 无论从人物、故事情节还是历史背景,都是值得研究、品读的经典之作。 二、教材概述 1.教材名称选修10:湘夫人 2.作者贵妃醉酒 3.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4.出版年月 2012年 三、教案内容 一. 模块安排

本课程设计按照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二选修10《湘夫人》一书,设计了以下五个模块: 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 模块二“湘夫人”的作者贵妃醉酒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 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 二. 模块介绍 模块一:说“湘夫人”与湘乡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关于“湘夫人”的典故的起源、历史背景及相关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化典故等内容。希望学生了解了“湘夫人”的真正意义和历史背景。 模块二:贵妃醉酒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贵妃醉酒的生平、文学成就和《湘夫人》的写作背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贵妃醉酒创作的故事内容、了解其代表作品,更好地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模块三:八旗女子嫁到湘、乡村妇女的生活 本单元主要是通过小说情节来展现八旗女子嫁到湘地和当地乡

村妇女的生活状况差别,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不同区域生活差异。同时,也为学生呈现那个年代妇女地位的低下,以及即使出身富贵,处于退场妇女阶段的生活独特性,从中引发学生思考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四:观察桥段情感描绘 本单元是从小说中抽取社交场合等相对隆重的场景,教学生进行情感描写;分别看《湘夫人》中的小说中是否设置情节舞会这个场面,场间经过是怎样刻刻画出来的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对具体表述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来感受小说中的情感和人物的个性。 模块五:对话个人的羞愧心理 本模块对民间文学展开去涉及更高级别的话语和内容,是一个比较敏丽和心理性的模块。主要是教导学生把握小说中的精神内涵,理解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从而在情感交流中获得高级别实际操作技能。 三.教学目标 本教案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让学生了解《湘夫人》的背景、情节和文化内涵,体验文 学的艺术魅力,鉴赏小说的文学价值。

人教版语文选修《湘夫人》word教案1

备课人授课时间 河北武邑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湘夫人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读文章,理解诗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把握其主旨。过程与方法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和传达出的情感。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分析诗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比兴手法的使用,鉴赏艺术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 活动设计一、课前反馈 学生巩固全文词句 二、新课讲习 讲解3-4段词句 分析诗歌: 1、诗歌《湘夫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湘君和湘夫人彼此深深地眷恋着对方,却不知什么原因,两人欢会难期、 思而不见,只能互相幻想着对方。 2、诗歌涉及到的主要人物形象有几个?抒情主人公是谁? 湘君和湘夫人。 这首诗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 3、这个故事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幽怨哀婉。 4、其实诗歌的开头就给我们奠定了全诗幽怨哀婉的基调,请同学找出是那 句诗? 就是“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这句诗是如何奠定幽怨、哀婉的感情基调的呢? 诗句中有三个意象:秋风、秋水、秋叶。凉爽的秋风不断吹来,洞庭湖中 水波泛起,岸上树叶飘落。 并且,这三个意象不是孤立的,而是自然联系在一起的:秋风荡秋水,秋 风扫秋叶,秋叶随秋水,秋水飘秋叶,三者紧密相连,浑然天成,形成了 一幅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 主人公的心境,使湘君的心情更加惆怅万分。这种写法叫“融情入景,以景 染情”。 6、第一段中“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是什么意思?诗人写这一组反 常现象有什么作用? 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 这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 乱的现象,暗示会合无缘,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7、既然是错乱的现象那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存在。这种写景方法 我们称为什么? 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8、第三段中还有这样一句,找出来?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 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暗 示了失望的必然结果。 9、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 场面? 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拟行路难》(其四)教学案【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1、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掌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学会诗歌鉴赏的普通步骤 才干目的: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才干 2、学会比拟阅读,积聚一定量的诗歌 3、能剖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情感目的: 1、引导先生看法脱颖而出者的不幸,珍惜量才录用的大好时代 2、培育先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重复诵读和联想比拟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了解性地掌握,并学致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预备】先生预习;搜集一些脱颖而出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布置】1课时 【教学进程】 一、课堂导入: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3、提出效果: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结鉴赏诗歌的普通步骤。 明白:1、读懂大意;2、知人论诗、知世论诗;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白体裁、读准字音、掌握节拍〔可播放伴奏,教员范读;可先生自在诵读并背诵。〕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拟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动其音调,创制新词,盛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拍; 3、自在诵读,加深印象。 4、思索讨论诗人的情感基调〔郁愤〕 三、知人论诗,掌握宗旨 1、启示先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本诗。 2、文题解读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动其音调,创制新词,盛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讴歌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篇是«拟行路难»十八首中的第四首。 3、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阅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南北朝文学家,擅长写乐府诗,知名于世,年青时就树立远大的政治志向,自以为有特殊的才气,但由于出身豪门庶族,不被朝廷重用,只能做一些小官,一辈子愤愤不失意,最后死在战乱中。 «拟行路难»18首,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脱颖而出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破灭的悲痛,真实地反映了事先清贫士人的生活状况。 写作背景: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事先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初级士族仰仗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初级官职。他们形成〝下品无豪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他们即使才气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胸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征。 4、领悟诗歌宗旨: 效果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有怎样的困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脱颖而出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猛烈情感变化,掌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进程 效果探求:诗人认命不认命?

8花未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8花未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 设计共3篇 8花未眠(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这篇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8花未眠》这篇人教版高一必修阅读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背景与课程目标 《8花未眠》是一篇描写满脑子梦想却总是恍惚却又真实不过的古诗。作为必修的阅读课程之一,该篇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 1. 观察生活、认识自我。通过本篇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思想,在此基础上反思自己所处的现实,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 提升阅读能力。本篇课文难度较大,涉及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常用典故,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在实际操作中提高阅读技巧和方法,增强对古代文学的认识。 二、预设知识点和重点难点 在设计本篇课文的教案时,需要预设下面的知识点: 1. 古汉语的词汇、成语、典故。学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汉

字和语法知识,并熟悉一些古代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和用法。 2. 诗歌的韵律和写作技巧。本篇文章是一首五绝诗,需要讲解其韵律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此外,本篇课文的重点难点主要有: 1. 认识古代诗人的生活和思想。学习者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和思想形态,理解他们创作的文学内涵和意义。 2. 掌握阅读技巧和方法。本篇课文阅读难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例如分段阅读、推敲字句、寻找诗歌的隐含意义等,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三、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1. 讲授讨论法。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诗歌的历史背景、语言特点、诗人的心态及创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该篇课文的内涵和意义。 2. 观察体验法。可以通过对该篇课文的整体感性体验和情感表达,在情感驱动中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的深入理解。

《湘夫人》说课稿

《湘夫人》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下午好! 我是人文教育系教师崔宏伟,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湘夫人》,《湘夫人》是屈原的一首诗歌。是屈原流放江南时在楚民歌基础上加工整理的祭歌。诗歌语言华美,想象奇异,生动地抒写了楚地湘君和湘夫人的爱情故事,诗中湘君对真挚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散发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寄寓着屈原执着追求理想的情愫。 通过《湘夫人》,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优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从屈原伟大的人格中受到熏陶。 一、说意图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千百年来,他以其坚韧执着的精神、独善其身的高洁品质影响着千万中华儿女。同时,他也为我们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情洋溢、扑朔迷离、衣披万代的千古绝唱。但是因为屈原的诗歌比较难于理解,学生对于学习屈原的诗歌有一种心理上的抵触。面对我校学生目前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他们对身边的任何事物对不感兴趣,对生活抱一种漠视的态度。所以,我选择屈原的作品,作为我说课的内容。 二、说教材 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作《湘夫人》,是屈原的诗歌。大家都知道屈原的诗歌比较难学,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一是2000多年来,语言的发展变化,诗歌中有许多字词需要注释才能够理解,就以本文为例,短短的一篇诗歌,就有大量的注释,注释超过了文本,学生要理解诗意必须先明白诗歌中字词的含义,也就是说阅读注释的时间可能会超出阅读文本的时间,学生有这个耐心吗?二是屈原的诗歌多是

用楚地方言写成,2000年前的楚地方言读起来一定很有韵味,用现代语音应该怎么读?总是觉得很别扭,不像唐诗宋词那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流畅自然。三是这首诗句子之间语意跳跃性很大,学生很难将有关的意思串联起来得到一个完整的东西,这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阅读的障碍。鉴于这些认识,我在教学时给自己设计了教学的策略:避开诗歌的诵读,侧重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诗歌意思,还要让学生从中得到诗歌美的熏陶。于是,我突破以往从诗歌字词入手逐句解读的教学思路,从诗歌的情节故事和诗歌表现的生活现实入手,通过联想与想象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 三、说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和没有学习能力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用“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诗歌的主旨。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风格。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自己的探讨、研究和与他人的讨论、评议等方式解决。 四、说设计 《湘夫人》是一首抒情诗,故事情节比较淡化,着重表达湘君对湘夫人的等待、期盼、思念、怨恨与惆怅。教学中也可以顺着感情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批文入情”来阅读理解。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大致要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 首先以凄美的爱情故事导入,学生就会感兴趣了。然后再让学生总结阅读屈原作品时所遇到的障碍。其实,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几乎每个人在阅读屈原作品的时候,都会遇到同样的困难:字词障碍。而这其实就是造成学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如果参看注释,就会发现,这些影响我们阅读的因素其实正是楚辞的特点。说清楚这个问题,学生就会有信心来欣赏诗歌了。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2湘夫人教案3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故事、情感。 2、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3、鉴赏赋比兴等写作手法 4、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诵读2、质疑和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学习屈原执着于理想、忠贞、爱国的品格。 教学重点 1、体会屈原在文中的寄寓,了解“香草美人”意象。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 高二阶段的学生在高一一年半的诗歌学习基础上已经对诗歌的初步鉴赏有了一定的水平,高二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方法的指津和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表现这个主题最为精练的文学形式便是爱情诗。古往今来都不乏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爱情诗歌精品,爱情没有模式。有欢乐的爱情也有痛苦的爱情,有清纯的爱情也有压抑的爱情。爱情的多种多样,使得诗人笔下的爱情诗也千姿百态。(ppt 展示爱情诗)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屈原以舜和湘妃的爱情神话为题材,写成的爱情诗《湘夫人》。 二、预习检测: 1、学生齐读,教师正音 2、预习题:利用注释,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湘夫人》的故事,标记有疑问的字词、诗句。 3、学生互相传看,推荐译文,读两篇。 4、提问:根据自己的翻译和同学的译文,你们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填写ppt表格)

三、内容分析讲解(一)合作探究幽怨哀婉 爱情诗 地点 人物 情绪 基调 惆怅、焦虑、求而不得 但坚贞不渝 帝子——湘夫人 湘水边 执着追求的湘君 故事两人约会、湘君筑室(香草) ,最后女子未来 时间秋天 美人

(1)为何写在秋天相会? 明确:渲染悲凉而惆怅的情感,预示爱情悲剧。 (2)此处最能渲染湘君爱而不得,等而不来的情绪的秋景是?为什么? 明确:生(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生(2)“鸟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 比兴手法,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这是比喻湘夫人终于没来,种种费心都不过是瞎张罗。表现男主人公的伤心和失落。 (3)师追问:什么手法?第三段中还有这样的一句找出来 生:因情造景,象征寓意。“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为什么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4)既然湘君对湘夫人思而不见,为何诗中出现了他忙忙碌碌迎接湘夫人的场面? 生:幻想,表达湘君思念的迫切。 (5)诗人营造了一个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房子的目的是什么? 生:其目的,则全在于以流光溢彩的外部环境来烘托和反映充溢于人物内心的欢乐和幸福,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手法:铺陈、想象、夸张 (6)湘君修建的房子如何? 生;建在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之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美丽,优雅) (7)为何修建这样一所房子? 生:表现了湘君的满怀希望、憧憬、痴情、真心……也侧面衬托写出了要迎接的湘夫人的美丽、高贵、纯洁、超凡脱俗……(可提示:这样的房子应该由什么样的女子来居住?)(8)为了迎接湘夫人,湘君不仅修建房屋,还干了什么?齐读本段最后两句? 生:迎接宾客。 (9)为了一次约会,有必要要这样隆重吗?这不像是约会,更像什么? 生:婚礼。原来他们约好了在今日成亲。迎娶新娘要提前布置新房,不仅人类如此,自然界的动物、鸟类雄性在向雌性求爱时,也要尽力搭建、筑造好窝和巢。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 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一 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 《古代诗歌散文鉴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教版高一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引言 古代诗歌散文,作为文学创作的珍品,被广泛地传颂于世。其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文,以其极其豪迈的气魄和绚烂的笔墨,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佳作。在人教版的高一课程中,学生将会深入学习这篇文学经典。教师需要针对本次学习,分析特定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出合适的教学方案。本文将针对该主题,设计一份教案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在学生深入了解《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基础上,进一步感悟其价值与魅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熟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创作背景,阐释其创作意图;

2. 学习一词多义、夸张比喻手法等文学表现手法; 3. 掌握古诗语言、句式特点及表现气魄; 4. 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 能力目标: 1. 能够阅读理解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与含义; 2. 能够利用语言表达方法,描绘自然之美; 3. 能够理智思考,发掘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关联,品味其内在 价值;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感。 情感目标: 1. 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提高学生对于自然爱好的兴趣; 3. 通过文学赏析,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次学习的重点在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意象和寓意,以及诗歌表现手法在其中的运用。难点在于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度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和魅力。 教学方法 本次教学以“理解-解析-体验-创作-互动”为主线,具体包括: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李凭箜篌引》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李凭箜篌引》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歌词的意义。 2、能够听懂《李凭箜篌引》歌曲,并理解歌曲的意义。 3、能够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 4、能够通过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提高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李凭箜篌引》歌曲的基本知识和歌词的意义。 2、听懂《李凭箜篌引》歌曲,并理解歌曲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学生理解《李凭箜篌引》歌曲的意义。 2、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1、听课。 2、讲解。 3、组织学生进行听觉理解、感情体验和综合分析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通过讲述唐代诗人白居易和他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了解《李凭箜篌引》这首歌曲是受诗而作的。 2、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 通过听歌曲,学生可以掌握歌曲的基本特点和歌词的意义。3、歌曲鉴赏 学生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指引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

歌曲进行鉴赏。 A、音乐结构:歌曲使用的是曲调“越调”,该曲调在唐代是最著名的曲调之一,使用李白传唱的《庐山谣》,后经唐代文人范仲淹整理,编成了《越人歌》,成为唐代大型歌舞剧的固定曲目。 B、文学价值: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诗歌了解文学价值,在学习《李凭箜篌引》歌曲时也应注重文学价值的感悟和体验,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歌曲。 C、情感体验:介绍《李凭箜篌引》歌曲的背景,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共鸣,提高情感体验,更好地欣赏虚实相生、景物交融的作品之美。 4、作业 让学生到文学网站上,搜索其他与唐代有关的诗歌,了解更多关于唐代文学的知识。 六、教学后记 全文围绕《李凭箜篌引》这首古代音乐作品的学习展开,通过听歌、鉴赏、了解背景等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古典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学生鉴赏古典音乐的能力

湘夫人教学设计

《湘夫人》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湘夫人》是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第一篇自主赏析课文。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湘夫人》是距今两千多年的屈原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创作而成,时代久远,语言晦涩,学生在字词句的理解上难免会有很大难度,因此在进行赏析前首先要解决对文本的理解问题。另外,本文感情基调幽怨、哀婉,不适宜采取齐读的方式,可反复自由朗读体会。文章虽晦涩难懂,但其中所表达的执着追求的人生态度却是古今相通的。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情感。另一方面要发掘经典传统诗文里积极的文化内涵,给学生以正面的影响和教育,比如,执着地追求人生目标,即使屡遭挫折也不轻言放弃等。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中已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于作者的生平、精神及创作风格已了然于胸,自读时的畏难心理会相对减弱些。 2、必修三、四中已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理论依据。 3、部分学生出于缺乏自信等原因不愿主动发言,而采取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群策群力,思考问题会更全面,发表见解时自然底气十足。 三、设计理念

1、诗歌教学应重视诵读,“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可以让学生粗浅地感知诗歌意境、作品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为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2、由浅入深,一点突破。《湘夫人》瑰丽飘渺,浪漫神秘,引得后世人纷纷猜测,本课时准备由“我是谁”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想象探讨,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以期打开学生视野,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的朗诵全诗,疏通诗歌大意。 2、通过分析意象和景物特点,把握作品情感。 3、通过不同视角的抉择、探究,懂得诗歌解读的多重性。 过程与方法 4、通过学生自读,教师答疑的方式理解文本,以师生对话,合作探究的方式解读情感、理解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学习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步骤及内容

《湘夫人》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湘夫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涵咏诗句,充分认识诗歌意旨的丰富性,情感表现的艺术性。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通过不同视角的探究,懂得解读诗歌的多重性。 4、学习屈原执着追求人生目标,虽屡遭打击也不轻言放弃的精神。 2学情分析 1、学生在必修二第二单元学过屈原的《离骚》,对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等己有了大致的了解。 2、在第一课时学生已反复朗诵课文,教师下发了有关《楚辞》、《九歌》、〃湘君湘夫人的传说〃等资料。 3、在必修诗歌单元中己学过通过分析意象及意境特征来把握作品情感的方法,可作为合作探究时的依据。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感知诗歌内容,立足文本,通过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教学难点:多角度地解读诗歌,感受诗歌意旨的丰富性,"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意境空间。 4教学过程 4、1第二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It导入】导入 〃金相玉式,艳溢锚毫。〃一一刘勰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一一李白 距离屈原已经2000多年的我们,能否还能感知屈原辞赋的魅力?

活动2]活动】齐读

齐声朗诵课文,开启浪漫之旅。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活动3 1讲授】图片欣赏 展示部分香草图片。诗歌中有了香草,芬芳四溢。 活动41活动】合作探究 课前任务:根据我个人的阅读和理解,诗歌中的〃我〃是谁? 收集学生回执单,整理主要观点展示在PPT ±,合作探究(朗读、讨论)。 A、〃我〃是湘君 1、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湘君等待湘夫人无果,表达了对湘夫人的思念、爱慕之情。 2、哪些诗句读出湘君焦急的等待、苦苦的守候、热切的爱恋? 明确:立足文本,涵咏诗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及景物描写传递感情, 运用比兴、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 小结:从〃湘君“角度解读出一首缠绵俳恻的爱情诗。 学习〃以意逆志〃的读诗的方法。 B、〃我〃是屈原 1、如果〃我〃是屈原,湘夫人是谁? 2、诗歌中的〃香草〃如何理解? 明确:从〃屈原”的角度读出一首带有象征意蕴的诗。 小结:〃香草美人〃的象征意蕴,〃知人论世〃的读诗的方法。

人教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3.《拟行路难其四》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先熟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文中语言之美;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学生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情,让他们乐于背诵和积累文学知识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多学习探究诗旨的知识和鉴赏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含英咀华、质疑探究的阅读方法, 2.结合注释了解文章内容,自查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3.合作探究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作者情怀、写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欲说还休的痛苦,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探究法,分析鉴赏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可见机会之难求!在现实生活中,机遇同样是稍纵即逝,难以追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你能把握住吗?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鲍照(412--466),字明远,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

临海王刘子顼镇守荆州时,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鲍照为乱兵所杀。 鲍照的作品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直接继承了建安传统,对后世李白、岑参、高适、杜甫有较大影响;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艺术形式上,鲍照大力学习和写作乐府诗,有三言、五言、七言和杂言等多种形式。五言诗讲究骈俪,圆稳流利,内容丰富,感情饱满。七言诗变逐句用韵为隔句押韵,并可自由换韵,拓广了七言诗的创作道路。他的乐府诗突破了传统乐府格律而极富创造,思想深沉含蓄,意境清新幽邃,语言容量大,节奏变化多,辞藻华美流畅,抒情淋漓尽致,并具有民歌特色。 在作品内容上,多表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少部分诗描写了边塞战争和征戍生活,为唐代边塞诗的萌芽。 诗作今存204首,有《鲍参军集》。 2.写作背景 创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当时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而鲍照出身寒微,他虽然渴望能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却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和世俗偏见的阻碍。于是常借诗歌来抒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表现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4.理解题目 各小组充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理解为什么要用“拟” 明确:“拟”、“代”,都表示,用乐府旧题写作。 例如,汉乐府有《饮马长城窟行》,你写了同样的题材,命名为《饮马长城窟行》《代饮马长城窟行》《拟饮马长城窟行》,都是可以的。 为什么用“拟”“代”而不用其它字.“代”应指,用乐府旧诗抒情主人公的口吻来写作,为其代言.拟的本意是揣测、猜度,与“代”类似。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三、诵读训练 1.请1-2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订正。 2.出示投影,理解并掌握下列字词 心非木石:比喻人有知觉、有感情。 吞声:声将发又止。 踟蹰zhízhú:徘徊不进的样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