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①“安能行叹复坐愁”②“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第2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湘夫人为我们讲了一个苦恋的故事,抒写了与佳人相会而不得的烦恼,下面我们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看看他烦恼的是什么,(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板书标题《拟行路难》。

二、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三、知人论诗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

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②领悟诗歌主旨:

问题导入:诗人的人生之路难吗?是怎样的难?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本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四、领悟情感

1、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

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似乎还是“认命”了。

2、具体品味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矛盾的思想情感的?

①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

②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这里只是表面上认命了,实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

③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④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对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乍读之下,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地,岂是平的?泻水于地,难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下不同的地势而流向各方吗?一个人的遭际如何,犹如泻水置地,不是也被出身的贵贱、家庭社会地位的高低所决定了吗!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赏析技巧

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的曲折婉转。

六、拓展:读出搜集的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体会他们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怎样不同的态度。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七、总结全文

鲍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满着悲剧色彩,这悲剧色彩来源于他生存的时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冲突。

两晋南北朝,实行的是士族门阀制度,但是鲍照出身寒微,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只是鲍照悲剧形成的前提,形成鲍照悲剧的决定性因素是他个人的抱负和志向,鲍照是一个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强烈的人,毫不掩饰自己对富贵荣华、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等种种目标的追求,并且认为以自己的才华理应得到这一切。老庄哲学中一切消极遁世,委顺求全的东西,都与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顾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而当他的努力受到社会现实的压制、世俗偏见的阻碍时,心灵中就激起冲腾不息的波澜,表现出愤世疾俗的深沉忧愤。这种忧愤的情感发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诗歌独特风格。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有才而无望,“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只患己之不能,不患人之不己知,我们要做的,只剩下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我们的时代,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第3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1)哪句诗直言诗人之“愁”?①“安能行叹复坐愁”②“愁”的表现是什么?“行、坐”“叹、愁”,(“愁之相”互文)

③通过诗人的外在行为,想象一下诗人愁到了何种程度?(浓重、无可排解)

? 这愁绪如此浓重,令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却又挥之不去、排解不开。

(2)诗人为何如此愁苦?“人生亦有命”

“命”?这和愁苦有何联系?

我们来学习一种诗歌解读的方法——知人论世。

①首先,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说说他看到了怎样的“命”。(知人论世)

(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出身的高低贵贱直接决定了一生的仕途和际遇。)

面对这一现实,诗人也只能承认“人生有命”。那么,怎么又说“亦”?

②“亦”字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合作探究)“泻??”

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比喻。

如何理解“安能”?

(就像水会往不同方向流淌一样,人生在世间也各自有命,这似乎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我怎么能因为这而发愁呢?)

诗人真的能看开了吗?

强加在身上的不公平,你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怎么可能看开呢?(自我劝慰之语,内心愤懑不平)读这四句,读出诗中情感的细微变化。

(读法指导:一二句平;三四句略上扬,有不平之怨。)

2.齐读后四句,思考:

(1)作者借助哪些方式来“自宽”,诗人内心得到宽慰了吗?

①“酌酒”②“歌唱《行路难》”

(①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

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

此情此境,让诗人何以堪?(2)诗人情感郁积到极点,不禁悲愤地大吼一声:

“心??”

这一句是作者情感的总爆发?

这是什么句式?和前面哪一句句式相同?情感有何变化?

(前面,心有不平,想排解;这一句,怒火填膺,忍无可忍)(“愁之怒”,忍无可忍的愤激之语)

读这三句,读出情感变化。

(3)然而最后一句,诗人的情感又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急转直下,隐忍吞声)(“愁之忍”,极度痛苦和矛盾,还有无奈)

为何出现这样的变化?(知人论世)(再看写作背景。不敢说,说也改变不了什么,还可能带来杀身之祸,“愁之源”)

有门第等级的存在,纵你才高八斗,纵你有满腔报国热忱,只是不得施展。诗人的万千悲愤只能硬生生吞进肚里。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读这四句,读出情感从激愤到隐忍的变化。

(读法指导:先扬后抑)

3. 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和控诉,怀才不遇的悲愤与苦痛。

(三)、诵读诗文,体悟一个“愁”字

三、再读,反观自我,读出人生感悟(深化拓展)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英雄无用武之地”。“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是千古的悲怆。

(一)、古诗文中抒发怀才不遇的诗词很多,请搜集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诗句,体会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对待人生之路的艰难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并思考为何不同。

王勃《滕王阁序》——“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为何不同?时代使然。

(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生在了一个可以自由施展才华的大好时代。但是同样的时代,同样的条件,每个人做出的选择却不一样。。

同样是双臂残疾,有人沿街乞讨,有人刻苦自励终成“钢琴王子”;同样身家过亿,有人吸毒入狱,有人公而忘私裸捐为民。同样身在二中,有人奋起直追,努力成为一个“德美才秀”的人;有人浑浑噩噩,甘心沉沦。反观自我,生活在同样的时代,面对同一片蓝天,我们将选择怎样的人生?

以《我的人生我做主》为题,写一段的短文,发表我的人生宣言。(100字左右)【资料链接】

1. 鲍照生平

鲍照(? ~466) ,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祖籍山东。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 ,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些小官。后卷入王室斗争,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 首。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特点: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所谓的“九品中正制”,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不能为国效力。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3.“披文入情”

语出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意思是: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

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

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3篇

第1篇行路难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鲍照的一首诗作。鲍照这位诗人我们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杜甫、李白我们很熟悉了吧。我们来看一首诗——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其中称赞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杜甫用鲍照诗作的成就来赞扬李白,可见对鲍照诗作评价之高。 那么,鲍照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何没有像李白杜甫一样青史留名、为人们所熟知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鲍照的《拟行路难》,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他的作品,了解他的人生,感悟他的诗情。 诵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清节奏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学习过程】 一、初读,扫清文字障碍、掌握相关资料 预习检测(自主学习)1. 给下列重点字注音: 鲍()酌()踯躅()2. 解题:

《行路难》是(),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首,歌咏()。本文是第四首。 3. 了解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认真阅读“资料链接”,用一句话概括鲍照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可以用“虽然??但是??”的句型。) 鲍照一生虽然才华横溢、诗文有盛名,且少有壮志,思求报国,但因出身寒门,一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所谓“才秀人微,取湮当代”。 4.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大意。 就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是不一致的。?人的命运也是既定的,怎么能总是这样自怨自哀。?喝点酒来宽慰自己,歌一曲《行路难》,歌唱声又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敢多说什么了。 二、精读,披文入情,咀嚼文字,体悟情感 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前面,我们已经扫清了文字障碍,初步把握了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揣摩诗歌的语言,深入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一)自由诵读诗文,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诗人情感: “愁”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愁”字。(二)研读诗文,解读一个“愁”字 1.齐读前四句诗,思考:

李白《行路难》优秀省优获奖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人,他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期,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使天下大定,海县清一”。即使退而求其次,也要像他的乡人司马相如、杨雄那样,以一篇辞赋文章一鸣惊人,为天子所用。他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召供奉翰林,两年以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这个人就是———李白。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行路难》(其一),感受下诗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二、作者简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诗侠”之称。年轻时即漫游全国各地,曾经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遭谗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死于当涂。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现实,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奇绚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三、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行路难》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所作。作于天宝三年(就是公元774年),共三首,这是第一首。“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是李白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 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四、赏析学习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同学们看前四句,“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李白离别京城,亲朋好友为他设宴饯行,宴席十分豪华。 金樽、玉盘——极言饮食器具之精美 清酒、珍馐——极言酒肴之珍奇 斗十千、直万钱——极言酒、菜之珍贵。 然而禀性豪爽嗜酒如命的诗人对此美酒佳肴却“不能食”“心茫然”。 同学们想一个这样的情景: 李白就要走了,出于对他的一片深情厚谊,朋友们设下盛宴为他送行。但是他端起酒杯却又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放下了,他离开宴席,举目四顾,茫然不知所为。因浓重的忧郁和深沉的悲愤,使诗人酒不能咽,馐不能食。 问:同学们你们想想,是什么原因使得诗人面对“金撙清酒”“玉盘珍馐”不能食呢? (因奸佞之闭塞贤路,使诗人悲愤、忧郁。) 同学们看这四句中的“停”“投”“拔”“顾”四个连续动作与“金”“清”“玉”“珍”形成鲜明的对比。这

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设计

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板书设计行路难其一教案板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诵读等多种方式熟悉诗歌内容并触摸诗人内心。 2、理解修辞、用典、警句在诗歌中的表达作用 3、感悟诗人在逆境中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行路难》是一首古体诗,比一般绝句和律诗要难,而且文中有通假字和典故,作者情感纵横恣肆,反复多变。对于八下的学生,他们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是很扎实,理解分析能力尚待提高。老师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反复诵读,读准读通,若能背诵更好,厉害的同学能够结合注释大致读懂本诗内容。而且,老师上课运用提问法、点拨法、讨论法、比较法等,并且以朗读法贯穿其中,使学生对本诗有深刻的领悟,能培养语感和提高语言赏析能力。 3新设计 1、本课老师通过提问和点拨,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反复充分地朗读,并且以朗读解文的形式贯穿整节课。 2、老师给予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根据老师提供的朗读知识进行实践运用,掌握朗读技巧并感受到诗人的复杂的情感。 3、本节课听、说、读、写等方式都齐上阵,注重对学生语感和语文能力的培养。 4、本课还对语文文本的细化阅读进行了很好的实践。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了解创作背景的前提下理解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并掌握相应的朗读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诗中运用的典故及作用。 5教学过程5.1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了解李白 一、创设情境 这是台湾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余光中写的诗,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大家想一想,余光中歌咏谁呢?(李白)对,李白(教师板书:李白)。结合这首诗及其你对李白的了解,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答:才华横溢、豪放不羁、嗜酒、藐视权贵、热爱祖国山河,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等。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各自的看法,看来对李白非常了解。今天我们就学习李白的一首诗歌《行路难》(屏显《行路难》),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更多的答案。(师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整体感受 二、感知文本 1.请两位同学合作把本诗抄在黑板上,各抄一部分。经过纠错、正音后朗读。 2.运用多种诵读方法。(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这首诗歌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诗在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诗歌的体式:古体诗(从标题看,《行路难》是古乐府杂曲歌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从格律看,它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比较的自由,比如句数、字数、押韵、对仗来看等等。) 4.注意朗读停顿,读出节奏感。 (屏显)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活动3【活动】解题对比,朗读悟情,小组讨论,点拨发现,深入研读,朗读领会 三、深入研读 1.解题。请同学们自由读题目三次,看谁读的最好。(生读后)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这三个字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这么读?(“难”字拉长,由高到低,

第14课《行路难(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4课《行路难(其一)》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行路难》教学设计逐字稿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2.品析诗歌语言的艺术美。 3.把握诗歌主旨,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的艺术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学习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剧照。谁能说一说这是哪部电影里的剧照呢?(长安三万里)都有谁暑假看过这部作品呢? 截至7月30日,影片《长安三万里》票房超14.95亿元,成为今年内地动画电影票房冠军。该片以盛唐为背景,讲述安史之乱后,整个长安因战争而陷入混乱,以身处局势之中的高适为视角叙述李白的重要生平的故事。 电影很不错,希望没有看过的同学有机会也能看一看,可以对盛唐时期的诸多诗人有更深的了解。 说到诗仙李白,大家并不陌生了,他是一个才华横溢、恣Zi意浪漫、乐观豁达的绝世天才,一生怀揣青云之志,渴望建功立业,却屡屡受挫、历经起伏、晚年颇为凄凉。天宝三年,在应召入长安两年以后,李白仍未能获得重用,最后被玄宗“赐金放还”,在朋友为他践行的酒宴上愤而写下了《行路难》。今天就让我们也加入这场饯行宴,品尝这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行路难》。 (板书:题目作者) 二、学习目标:(齐读) 1朗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4.品析诗歌语言的艺术美。 5.把握诗歌主旨,学习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首先我们来:读诗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黑板上的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把易读错的字音批注在课本上。 樽Ziin斗dbu箸Zh(I塞s。歧qi 师范读。 指名读。(读的真好,准确、流利、有感情,很棒!) 这位同学在读诗的第一句时,用的是二二三节奏,作者这时的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应主要使用四三节奏来读更能读出诗人的情感。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示范四三节奏)。 齐读。 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好,更要了解他的大意,接下来我们一起:明大思、O 1、邻桌间相互合作,结合课下注释,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2、师解读诗意。 五、一句话一颗心,一首诗一片情。诗人李白在这首诗中融入了丰富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句,来说一说你读出了李白的哪些情感?(如,XX句让我感受到了李白XX的心情)板书:1、2苦闷3、惆怅4、希望5、迷茫6、自信、乐观 (评价语:分析的很透彻,讲解的很精彩,理解很深刻)师:师:由此看来,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内容变化纵横,百步九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之情,在失意中仍满怀信心。请大家再次诵读全诗,感悟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和豪放不羁、自强不息的个性。 六、这首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被迫离开长安之际的复杂心情。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好在哪里呢?可以任选角度赏析。如:修辞、句式特点、抒情方式等Q小组间合作交流完成Q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为读者展现了筵席的丰盛,食器的精美,食物的珍奇,是这场宴会显得十分盛大而隆重。更能反衬出作者内心苦闷、失望的情绪。(板书:夸张) 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时,内心苦闷抑郁,感情激荡难平Q 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作者真的渡黄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4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激荡起伏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01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綉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凭借他卓越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粉丝。连杜甫也是他的超级粉丝,他曾在《饮中八仙歌》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的魅力究竟有多大?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其一)李白 02 整体感知 1.作者介绍(视频了解作者,明确介绍作者应从字、号、称、人(家)、作、风等方面了解) 2.听朗读,明节奏,初步感知作品内容。 3.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是乐府旧题,多写进途

艰难和离别的伤悲。李白于天宝三年(744)离于长安时,以《行路难》为题写了三首诗,这是第一首,是一首乐府诗。 围绕标题的中的“难"字,进行解读。 03 品读诗歌 (一)问世间“难”为何物 学生小组读,读的时候解决问题:诗人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结合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一诗句理解,联系背景进行分析,明确诗人遇到的困难不仅仅是路途艰难,还有仕途的艰难,并进一步通过前四句了解诗人由此表现出的苦闷心情。)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多次诵读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二)直教人迎“难”而上 1.学生齐读诗歌,边读边思考,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结合给出的问题进行理解) (问题点拨) (1)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诗人想到了谁?在诗中用典要表达什么?(结合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并明确用典的作用。联系“行路难”句,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2)面对眼前困难,诗人态度如何?他到底找到出路没有?(结合诗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小组内推荐发言,老师点拨引导。 3.小结:结合上面两个问题,老师归纳本诗的思想感情。(提示关注诗人的情感变化) 本诗抒发了诗人因世路艰险、功业难建的苦闷心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积极向上的精神。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归纳出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通过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自主思考,合理联想进而准确了解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效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之行路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之行路难》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课题14诗词三首之行路难 一、教材简析 《行路难》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三首七言古诗,选自《李白集校注》,乐府《杂曲歌辞》调名,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全诗抒写了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了艰难险阻之后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李白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李白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熟读成诵。 2、理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感。 3、品读诗句,学习诗人在沉郁中振起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解诗意,理解诗人情感。难点: 品读诗句,学习诗人在沉郁中振起的精神。。 四、教法设计 朗读法,品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课前朗读和预习课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欣赏《经典永流传》节目改变的表演《行路难》 二、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西域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向愿望,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

帝尾失败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三、知识链接“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定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歌,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四、诗歌朗读1、听示范朗读音频。2、学生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好节奏;3、读出抑扬五、合作探究1、解题《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2、探究(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明确: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明确:“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比喻奸佞当道,世事艰难。(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何用意?明确:借吕尚、伊尹备受重用的事实,表达自己能够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4)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了怎样的内涵?明确:表达了诗人冲破黑暗、追求光明的坚定信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问题讨论:你认为“停杯投箸不

九年级上册 14《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14《行路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行路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行路难》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乐府诗。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发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 学习本诗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作者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引导学生领悟并践行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 学习目标 1. 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 2. 品味诗句,把握作者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 3. 深入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理解品味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台湾作家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称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袖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同学们,我们是背着李白的诗歌长大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行路难》,一起轻叩浪漫诗仙那独特的心扉。 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强调几个字的读音,叫几名同学读,同学齐读,纠正字音。 二、诗言志,整体感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波澜。 李白为仙为侠,作诗入道,他的诗总是与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首诗也不例外,找出诗中与酒有关的诗句。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这句话吗?

师:对,这句就是说酒席如此华美华贵,金酒杯,玉盘子。清香的美酒价值十千,珍贵稀有的菜肴价值万贯,这是什么级别的宴会?是档次极高的宴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宴会,令人浮想联翩的宴会。那么李白此时的心情是——高兴和快乐。 李白有诗“会须一饮三百杯”,还有诗“莫使金樽空对月”,对于嗜酒的李白来说,面对如此的美酒佳肴,还有什么能比美酒佳肴更有诱惑力的呢?李白恐怕是要一醉方休,不醉不归了吧? 生:没有。 师:那么诗歌中是怎么说的?有同学能解释这句诗的意思吗? 生: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位,拔出宝剑,举目四望,心绪茫然,不知所措。 师:李白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如此一反常态? 背景:李白在天宝元年被诏入京,进入翰林学院,李白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宏图,然而当时的李隆基已经昏聩,不理朝政,他不过把李白看作文学弄臣,想用李白的才华为宫廷生活作点缀,粉饰太平。李白豪放不羁,不肯折腰事权贵,与权贵的性格格格不入。在天宝三年,就被赐金还乡。 这首诗便是他在天宝三年离开京城时所写。读了写作背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李白为什么食不下咽了。李白被驱逐出朝了。李白才高志大,他想如同管仲、诸葛亮那样的历史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宏大的事业。没想到努力了这么多年的政治理想还没来得及实现,就在一旦之间付之汪洋了。 李白此时的心情苦闷、抑郁。接着紧承“心茫然”又具体来描绘心茫然,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无奈,路途艰难,荆棘丛生,深陷困境,四面碰壁。 师:那此时李白的心情是苦闷、无奈的,我们的心情也感到无比的沉重,那么李白,是不是因此而消沉下去了呢?怎么看得出呢? 生:没有,诗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师:请同学解释一下这两句是什么意思?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

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案主题:《行路难》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行路难》,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对于生活中困难和挫折的积极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困境并寻求解决办法。 3. 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解读深度诗歌文本。 教学重点: 1. 学习诗歌的鉴赏技巧,提高学生对于《行路难》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加他们对于诗歌的喜好和兴趣; 3. 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他们勇敢面对困境,努力前行的精神。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好诗歌《行路难》的文本和注释,以及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 2.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和需求,教师准备相关的课前导学资料。 3. 准备多媒体设备或投影仪,以便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诗歌文本。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课题

1. 教师向学生展示《行路难》的诗歌文本和注释,并简要解释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标题的意义和可能的解读,激发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Step 2 阅读理解 1.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诗歌,解读诗歌的表面意思和隐含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难点词语和短语。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帮助他们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表达和修辞手法。 Step 3 深度阅读 1.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诗歌中的主题和意义,让他们思考诗歌对人生和困难的探讨。 2. 引导学生对比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现实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找到诗歌对于生活的启示和帮助。 3. 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 拓展延伸 1. 提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 2. 鼓励学生开展相关的研究课题,比如与《行路难》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的探讨。 Step 5 总结归纳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表达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1、《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领会诗歌的内涵。 2、体会诗人推已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学习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设想】 杜甫的这首借景抒情的诗,从内容到艺术都有很高的成就,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杜甫作为现实主义义诗人的伟大,而且可以从他关心人民的博大胸襟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在深入理解体味本诗和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方面,我打算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的训练,因此本节课我考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通过加强诵读训练,使学生充分领会诗歌的内涵及精髓,注重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从基础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质的飞跃。 【教学方法】 1、朗读与鉴赏相结合。 2、交流、合作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杜甫的诗及资料。 【教学用具】 多媒体。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领悟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1、查一查下面的加点字。(见多媒体) 2、听一听录音。 3、教师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等。 4、学生个人读,学生对朗读作简单评价。 5、学生齐读。 三、比一比(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2、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的主要内容。 3、请各用一个字概括作者当时的心情。 4、以作者此时的心情为感情基调朗读,并对朗读作评价 四、品一品 学生再读课文,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写好批注,与同学作交流并作汇报。 五、赛一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实行分组背诵竞赛。 六、议一议(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1、结合全诗内容,谈一谈你认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像杜甫这样具有伟大情怀和理想的古仁人还有很多,请列举两个。 七、教师总结,学生再读全诗 八、理一理 用一句话说一说自已在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叙事抒情 秋风破屋急 推已及人 顽童抱茅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心忧天下 (诗圣杜甫) 屋破难眠忧 忧国忧民 大厦庇寒愿 2、《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案第1篇 ●学习目标《诗词三首》优秀教案 ①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②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③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④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激趣导入 ①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②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释题,简介背景 ①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②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①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②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读。 ②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板书诗题) ●自由吟读

①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②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①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②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课外积累 ①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②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③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忆江南 ●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2022

行路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李白行路难教学设计 2022 教学目的 学习这首古诗,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提高鉴赏古诗的力气。 教学重点难点 背诵默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解题《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首诗。 2朗读留意字音:金樽zūn 珍馐xiū投箸zh 歧q路 留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食品。"直"同" 值",价值。 3理解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

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4赏析 a叙事开篇,化用南朝宋诗人鲍照《拟行路难》第六首开头"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用夸张的笔法,写"金樽清酒","玉盘珍馐" 的宴饮,诗人却停杯,投箸,拔剑不能饮,心茫然。其情感又有别于《拟行路难》。 b联想而过渡,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是象征人生道路的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现实之路虽然坎坷,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联想到吕尚未遇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垂钓;伊尹受汤聘前,曾梦见乘舟经过日月旁边,吕尚伊尹最终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两个典故表达诗人要像他们那样有为于当世。 c直接抒情,诗人一向所抱的"辅弼天下"的愿望,始终无法实现,因此悲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诗的结尾,用典表达要像宗悫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沉郁中振起,信任自己必定会有施展才能的时候。 全诗情感迭变:他的苦闷,迷惘,愤慨与布满信念,执着追求。 d名句赏析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信任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是一种乐观的追求,乐观的自信。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一等奖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elementary school lesson plans, middle school lesson plans, teaching activities, comments, messages, speech drafts, work plans, work summary, experience,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共3篇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1 《行路难》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行路难》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长诗,全诗六百余字,共八十八句,描写了诗人的旅途艰辛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本文将基于人教版高二选修,探索如何运用教材内容,设计《行路难》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和李白的创作风格; 2. 熟悉《行路难》的词语和句式结构,理解诗歌的主题和寓意;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拓展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2. 掌握《行路难》的词语和语言特点,理解寓意和主题;

3.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品味和 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唐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 唐代是中国文化繁荣和诗歌黄金时期,长沙等城市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和诗歌作品。唐代诗歌的创作规律是:以情为主,兼重形式和内容,强调诗人个性和创新。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是:自然写实、情景交融、简练明快、含蓄深远。 2. 《行路难》的词语和语言特点 《行路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诗人的行程和思维过程。诗歌的构思巧妙、语言精练,词句间寓意深刻。《行路难》的语言特点是:借物抒情、自然表达、情景交融、富有哲理。 3. 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学生在阅读诗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出发点; 2)分析诗歌的构成要素,寻找主题和寓意;

3)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文学语言的运用技巧; 4)鉴赏诗歌的文学价值,拓展个人的认知和体验。 四、教学方法 1. 独立阅读法 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行路难》,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语言特点,了解李白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的内涵。 2. 课堂讲授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唐代诗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李白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教师还可以根据诗歌的段落数进行分讲,分析每一段的主题和寓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解读诗歌。 3. 讨论研究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班级讨论,分享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还可以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语言特点,探讨诗歌对人生的启发和感悟。这种交流方式可以大大拓展学生的认知和体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教学资源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 上册)共3篇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1 《行路难》教案设计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和目标 本篇教案设计的教学内容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一文。本篇文章以此作品为主线,安排了听、说、读、写、背、领悟等环节。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行路难》的背景、形式、音韵、意义,学会批评性欣赏方法,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将感悟表达出来。同时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心灵品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理解《行路难》的背景和意义。 2.学生能够朗读《行路难》,熟练掌握韵脚和语调。 3.学生能够分析和掌握《行路难》的文学形式和修辞方法。 4.学生能够运用批评性欣赏方法,对《行路难》进行鉴赏和抒

发感悟。 教学难点: 1.学生能否理解《行路难》的语言风格,把握其中的文化内涵。 2.如何教授批评性欣赏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感悟表达出来。 三、教学准备 1.课本《语文》九年级上册。 2.课外材料《行路难》。 3.教学实例。 4.黑板、彩笔。 5.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行路难”三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引出诗人李白,提问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学生回答是唐朝。教师介绍李白的背景,让学生熟悉这位大诗人的生平经历。然后,老

师展示一张李白的画像,让学生了解这位诗人的容貌特征。 2.发现(20分钟) 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朗读《行路难》。老师分析《行路难》的背景以及其中的偏旁部首的变化,以此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的阅读之路铺好一步。之后,老师让学生自己读几遍,根据《行路难》的韵脚和押韵,学生可以较好地读出其中的感情变化。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小提示,如“起点终点奇韵相托”,“高山流水晴翠曲”,让学生明白诗人运用语言的巧妙手法,以达到表现洒脱逍遥、抒发豪迈胸肺之情的独特目的。 3.探究(30分钟) 接下来,教师让学生排队上来,让每个学生一齐朗读该篇诗,手抄。让学生从各个方面仔细研读诗文,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所感所思,进行深入的交流,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分享思想和情感。 4.拓展(30分钟) 在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行路难》被诵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介绍《行路难》所要表达的文化内涵,使学生消除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学生可以对《行路难》井井有条地展开分析,例如文学形式、语言特点、表达手法等方面详细分析。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 这是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拟行路难教学设计一等奖第1篇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能力目标 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 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和联想比较 教学难点对鉴赏诗歌的学习方法理解性地掌握,并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学生赏析诗词虽读懂大意,但不深入。尤其在赏析技巧方面能力生疏,本节以《拟行路难》为文本,在赏析技巧方面引导。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预习检查形式结果搜集一些怀才不遇的文人的诗词。 1、交流有关“人生之路”的感想,谈一谈自己对“人生之路”的理解和感受。 人生之路难行,无才难行,有才亦难行。 2、提出课题,坦陈本诗难学,但必须知难而上。 本诗是一首成人诗,同学们可能难以感受。 解题:“行路难”字面意思是什么?《行路难》又是什么?“拟”是什么意思? 汉乐府旧题,主要是抒发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的感情。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 拟,摹仿。即学习模仿《行路难》写的乐府诗。 3、提出道路难行。

问题:试结合之前一定量的诗歌学习,归纳鉴赏诗歌的一般步骤。 明确:1、读懂大意;2、知人论世;3、领悟情感;4、赏析技巧 学生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辩论、操作等一、读懂大意 要求:明确体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读懂大意之体裁:联想比较学过的诗歌体裁和乐府古诗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一时。鲍照《拟行路难》共十八首,歌咏人生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本文是第四首。 2、读懂大意之读音、节奏; 3、同位合作,根据大意试背诵 二、知人论世 1、联想比较,就全诗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句诗谈一谈自己的理解,并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理解。 2、示范诵读,引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①交流有关鲍照的生平经历和写诗的背景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山东东海(治所在今郯城);一说山西上党(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 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 下册)共3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 《行路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针对《行路难》这篇诗文进行深入解读和探讨。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 《行路难》描绘了诗人行路的艰辛,但更深层次地抒发了对人生的无奈和迷茫。李白通过诗歌的表现形式,将个人经历和对人类和世间的思考与感悟融为一体,表现出了诗人的思想和哲学境界。因此,本教学设计将《行路难》作为中学语文课的优秀篇目,旨在通过这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用文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其人文素养和语言修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行路难》诗歌的意涵,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和核心词汇。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诗歌鉴赏的经验和技巧,分析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和哲学思想。 (3) 学生能够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理解和模仿作者编织诗歌的艺术构思。 2.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主动思考,结合课外阅读和社会实践,探究诗歌背后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感悟。 (2)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文学语言和表达技巧,创作出具有内涵和艺术性的散文和诗歌。 3.情感目标 (1)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和看法,理解人生的苦难和追求。 (2)学生能够意识到诗歌中表现出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导学 导师为学生介绍《行路难》的作者、诗歌的背景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首诗的开篇有个大致的了解。

2.课堂探究 (1)诗歌的思想和主题 老师为学生播放《行路难》的诗歌视频,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李白深情而又叹息的声音,体会诗人在一次艰难的旅途中,对残酷现实的控诉和对生命的追问。 老师请学生阅读《行路难》全文,体会李白在诗歌中压抑的情感和深切的呼唤,探究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2) 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歌,老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结构、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艺术构造。以下是老师的讲解: 韵律:《行路难》是一首五言诗,每句最后两个字韵味悠长,读起来流畅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结构:诗歌分前述二十五句和后述一首。前述二十五句采用等步骤发展的方式,依次列举行路的困难。后述一首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苦难及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诗歌前述二十五句由两句半正常语序、两句反常语序交错组成,反映了诗人行路的复杂和曲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