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描绘诗歌画面(解析版)

04、古代诗歌四首——群文阅读

描绘诗歌画面

诗歌需要通过意象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来表情达意,而意境往往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如《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一组典型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对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

【考点解读】

描绘诗歌画面﹐是指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情景。这是中考古诗词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技法点拨】

描绘诗歌画面,一般的思路是:

第一步:找出诗中描写的所有景物。

第二步:根据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征。如由“枯藤”中的“枯”,可知藤的特点是干枯。

第三步: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景物连缀成画面。

注意事项:

1.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

2.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

3.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描述时要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

(一)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本诗作于作者漂泊西南寓居杜甫草堂之时,时值暮春。

0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B

A.杜甫有“诗圣”美誉,创现实主义高峰,与李白合称“李杜”。

B.本诗“又”字写出了“春光易逝,无所作为”的心酸无奈。

C.本诗一、二句运用衬托手法,写出了清新亮丽怡人的风光。

D.本诗“借乐景抒哀情”,借融融春光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又”字表达了作者漂泊的感伤。

0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写的画面。

示例: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句意为: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根据句意可描绘为: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

【参考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二)

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0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展现的画面。

示例:早春时节,鹅黄色的柳芽微微冒出,还未伸展腰身;水色泛起绿意,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

【解答】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要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充实画面内容,语言通顺。“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句意:柳色黄而已,尚未吐出细叶;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注意抓住“柳色”“水色”的特点。

0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思念家乡。

【解答】本题考查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春意萌动,春色逗露之时,漂泊边城的游子,对时令和景物的变化特别敏感。忽见边城杨柳色,已觉春色动地来。一个“动”字,把萌动的春意写得活泼泼的。而这种敏感,正是由客居异地而产生的刻骨的乡愁催发的。

【参考译文】

通读全诗,明确诗的前三句写边城之景,作者着意了点染边城春色。最后一句,写客思之情。

(三)

临江仙①

[宋]元好问

李辅之在齐州②,予客济源③,辅之有和

荷叶荷花何处好?大明湖上新秋。红妆翠盖木兰舟。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

千里故人千里月,三年孤负欢游。一尊白酒寄离愁。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

【注】①1235年秋,词人从济源到齐州,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这首词大概写于1238年,当时词人正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山西太原。②齐州:地名,与词中的“东州”均指今山东济南。③济源:地名,今属河南。

0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两片所写,既不同时也不同地,时隔三年人距千里,既有欢快的回忆,也有深沉的怀念。

B.上片前三句以“红妆”应“荷花”,“翠盖”应“荷叶”,突出了大明湖新秋的景物特点。

C.“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是对上片的总结,写出了景物的美好,人物的得意。

D.下片一反上片欢聚融洽的气氛,转写分离的愁苦和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解答】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内容及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认真读这首词,理解词

句的意思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对照四个选项的理解,判断表述的对错。

ABC.理解正确;D.理解错误,词的下片,作者与李辅之分别后,离别之愁无以排遣,便借酒消愁,希望借“一尊白酒”来“寄离愁”,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不仅如此,作者还希望桥下“殷勤”的流水能将自己内心的“离愁”带到东州去。“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是借流水寄情。借对水“几日到东州”的发问,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并非写“词人急于乘舟奔赴东州的心情”。

故选:D。

0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词的上片以“木兰舟”点缀于“红妆”“翠盖”之间,营造出“人在画中游”的美妙意境。

B.这首词质朴的语言与纯真的情感相辅相成,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C.词的下片“殷勤桥下水,几日到东州”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这首词借“一尊白酒”寄托“离愁”,其写法与杜牧的《赤壁》有异曲同工之妙。

【解答】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要了解本词运用的写作手法、修辞方法、写作特点等。ABC.赏析正确;D.“一尊白酒”寄托“离愁”是“借物抒情”的手法;《赤壁》则是“借史抒怀”,写法并非一致。故选:D。

【分析】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 曹操(两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 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3、《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代)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 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 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 4、《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古诗四首》赏析与解析

《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名句填空 《观沧海》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11月30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二、背景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简答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赏析简答题: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

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赏析简答题: 1、“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现出春天的消息。写景逼真,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当中的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给人以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2、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答:“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译文及赏析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诗歌主旨】 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整体感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 【白话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三、《次北固山下》 【整体感知】《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 【白话译文】 客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残夜将去,旭日初升海上;一年未尽,江南已初入春。 身在旅途,家信何传?还是托付北归的大雁,让它捎到远方的洛阳 【名句解析】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旧的事物的消逝与毁灭,终身伴随着新的事物诞生。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这句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两句用归雁捎书寄托情思,表达了客子怀念家乡的深情。 【诗歌主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描绘诗歌画面(解析版)

04、古代诗歌四首——群文阅读 描绘诗歌画面 诗歌需要通过意象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意境来表情达意,而意境往往具有鲜明的画面感。如《天净沙·秋思》中,作者选取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等一组典型的意象,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对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悲起到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 【考点解读】 描绘诗歌画面﹐是指抓住诗中主要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情景。这是中考古诗词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1.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句所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技法点拨】 描绘诗歌画面,一般的思路是: 第一步:找出诗中描写的所有景物。 第二步:根据景物的修饰语把握景物的特征。如由“枯藤”中的“枯”,可知藤的特点是干枯。 第三步:运用联想和想象将诗中景物连缀成画面。 注意事项: 1.描述时,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切忌单纯地翻译诗句。 2.要忠实于原诗,不能脱离原诗的情境或主题。 3.在忠于原诗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4.描述时要体现诗人的思想情感。 【真题演练】 (一)绝句二首•其二

[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本诗作于作者漂泊西南寓居杜甫草堂之时,时值暮春。 01.下列对诗歌内容和手法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B A.杜甫有“诗圣”美誉,创现实主义高峰,与李白合称“李杜”。 B.本诗“又”字写出了“春光易逝,无所作为”的心酸无奈。 C.本诗一、二句运用衬托手法,写出了清新亮丽怡人的风光。 D.本诗“借乐景抒哀情”,借融融春光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ACD.正确;B.有误,“又”字表达了作者漂泊的感伤。 02.请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所写的画面。 示例: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 【解答】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句意为: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根据句意可描绘为:微风徐来,碧波荡漾,在碧波的映衬下,水鸟显得更加洁白,它们正在欢快地徜佯;青山上的草木繁茂、青翠欲滴,山花怒放,在阳光映照下火红一片。 【参考译文】 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今年春天眼看就要过去,何年何月才是我归乡的日期? (二) 边城思 [南北朝]何逊 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 春色边城动,客思故乡来。 0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柳黄未吐叶,水绿半含苔”展现的画面。 示例:早春时节,鹅黄色的柳芽微微冒出,还未伸展腰身;水色泛起绿意,水色绿而已,苔衣尚未长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理解性默写、简答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二、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修辞是互文。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要有此寄》李白 【原诗】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并且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1、作者为何要写杨花与子规?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传说它是蜀国国王杜宇魂化而成,叫声凄凉哀婉。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 ”,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答:修辞及表达情感角度:拟人。将月亮人格化,赋予了明月以人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明月当作使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心与牵挂。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原诗】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知识点梳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内容理解:开篇点题,交代观海地点。 炼字赏析:“临”字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所看到的景象自然非同一般;“观”字点题,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引出一系列写登山所见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动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是远景,实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法分析:静态描写。写出了山岛上树木、百草生机勃勃、欣欣向荣。是近景,实写。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写法分析:动态描写。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势。为下文展开想象做铺垫。 炼字:涌,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气势,营造了壮阔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描绘画面: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写法分析:虚写,想象,夸张。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生动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包罗星汉的壮阔景象和宏伟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想要建功立业的远大政治抱负。 译文:向东行进,我登上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山岛上)树木葱茏苍翠,百草丰美茂盛。秋风飒飒吹来,林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汹涌而起。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好像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幸运得很啊,写一首诗歌来抒发我的壮志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 赏析: 1、杨花落尽子规啼 意象赏析:1.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是“暮春”,2.“杨花”常象征着离散、漂泊,“子规”即杜鹃,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3首句通过“杨花”和“子规”意象,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奠定全诗伤感的基调。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 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 ___ 【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 (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 ___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 【元】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___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___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乙】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 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②暮年:晚年。③盈缩:指人寿命的长短。④养怡:指调养身心,保持心情愉快。怡,愉快。 (1)《龟虽寿》中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的感情的句

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学习目标 1.反复吟诵诗歌,领略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培养欣赏古诗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每首诗歌的主题。 4.培养博大的胸怀和热爱故土、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5.背诵和默写这四首诗歌。 知识重点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一220),字孟德,沛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其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二、背景与主题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通过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那苍茫的大海。海面浩渺,水波荡漾,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山岛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各种草的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幸运得很,好极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详解(预习、复习、备课参考资料)

4 古代诗歌四首 字音字形 碣石(jié)澹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没马蹄(mò)枯藤(téng) 词语解释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临,到达,登上。 以,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以,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歌以咏志,倒装句,宾语前置,应该为“以歌咏志”。 杨花,柳絮。 子规,又称“杜鹃”。 客路,旅人前行的道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年已到来。行舟绿水前: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断肠人在天涯:断肠,形容悲伤到了极点。三、文学常识 (一)《观沧海》 诗人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诗体简介: 乐府:原来是汉武帝掌管音乐的官署机构名称,后来演化为诗体名称,是可以入乐歌唱的诗歌,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题解:交代了事件“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诗人简介: 李白,字太白,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有 “诗仙”之称。代表作:《将进酒》、《望庐山瀑布》、《静夜思》等。 七绝:一句七个字,每首诗四句。

题解:左迁,贬官。 (三)《次北固山下》 诗体简介: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成熟于盛唐时期。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基本形式,中两联须作对仗。 题解:次,停留。 (四)《天净沙秋思》 诗人简介: 马致远,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晚号“东篱”。《秋思》被人称为“秋思之祖”。马致远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诗体简介: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时节,“思”是题眼,“秋思”概括了全文的内容。 三、诗歌分析 《观沧海》: 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观”的作用。【解析】“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对下文所“观”内容的具体描绘。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一、《观沧海》 一、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 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 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它们点缀在辽阔的大海上,使大海显的神奇壮观。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两句诗在写法上有何突出的特色?试分析。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四句是虚景。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将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于诗中,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远大的政治抱负。 五、课文主题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借大海雄浑壮阔的景象抒发了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和开阔胸襟,表现了他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选择、理解性默写及解析【部编版七上】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 本课共选取了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XXX的《观沧海》、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XXX的《次北固山下》以及XXX的《天净沙·秋思》。 首先是XXX的《观沧海》。诗人东行登上碣石山,观赏 大海,感受海水的浩瀚和山岛的高耸。树木和百草蓬勃生长,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最后,诗人用诗歌来表达心志。 针对这首诗,理解性默写题目包括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和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等。赏析选择题目则涉及对诗歌的分析和理解,如何展现诗人的宽广胸襟,以及最后一句的正确解读。

接着是XXX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听XXX左迁,便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诗中描绘 了XXX过去的功绩和忠诚,以及他此时的孤独和离愁。最后,诗人表达了对XXX的崇敬和祝福。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第三首诗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诗人游历于北固山下,感受到了山水之美和自然之灵。他描绘了山水的壮美和奇妙,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思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最后一首诗是XXX的《天净沙·秋思》。诗人在秋日里游赏于XXX,感受到了秋天的凄凉和孤独。他描绘了秋天的景

象和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岁月和生命的感慨和思考。最后,诗人表达了对自己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希望。 本部分没有格式错误或明显问题的段落,因此不需要删除或改写。 A、这首诗是XXX在旅途中所作,描写了他在北固山下 的旅途所见所感。 B、诗中描绘的江南山水和季节变化,展现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C、诗歌运用对偶句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山水 的美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D、诗中表现了诗人对北归的大雁的向往和思乡之情,这 也是诗歌的主旨所在。 解析】D虽然诗中有表现对北归大雁的向往和思乡之情,但这并不是诗歌的主旨所在,主旨是描写江南山水和季节变化,展现诗人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之情。 D、把“日”与“春”作为流逝的时光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 置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人”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人 的意志和情思。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教材解读古诗重点内容 一、《观沧海》 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观”,诗中描绘实景的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林从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虚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诗中“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句写出了岛上景物的生机勃勃的特点。 3、汉乐府是配乐诗,最后一句是配乐时加的,其中“歌以咏志”提示了诗歌抒情的特点。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集中体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写景与表现精神品质两方面作些分析。 运用夸张、想象的手法,写出大海包蕴万千的气势,描绘出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借景抒情,诗人以沧海自比,展示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抱负。 5、这首诗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理想。 6、赏析名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

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想象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8、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9、诗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怎样的气势? 渲染了沧海苍茫动荡的气势。 10、在这些山水景物描绘中,你感受出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是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渴望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初中部编语文教材系列之: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全解(原创精品,精心校正,含题目和答案)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这是诗人《》的第一章,作者,字,政治家、家、。著有《》、《》,诗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 ①东:②临:③以:④观:⑤何:⑥澹澹:⑦竦峙:⑧丛生:⑨丰茂:⑩萧瑟:⑪洪波:⑫行:⑬若:⑭星汉:⑮幸:⑯甚:⑰至:⑱以:⑲咏:⑳志: 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 这首诗是曹操,途中登临时所作,诗人景象,表现了,抒发了。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以“”字总领全篇,流露了的心情,显示了“”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相衬,并济,显示了。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 和,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景。 5.这首诗结合,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

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一部分:文学常识 选自《曹操集》,这是诗人《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第二部分:重点字词注释 ①东:向东②临:到达,登上③以:来④观:看⑤何:多么⑥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⑦竦峙:耸立⑧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⑨丰茂:茂盛⑩萧瑟:草木被秋风吹的声音⑪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⑫行:运行⑬若:好像⑭星汉:银河⑮幸:幸运⑯甚:很⑰至:达到极点⑱以:用来⑲咏:歌吟⑳志:志向 第三部分:诗歌中心归纳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四部分:内容要点梳理 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 5.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故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 “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分析:A 未点明时间。

【部编版七上】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僧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一、?观沧海?曹操 【原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 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似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似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 来表达心志吧. 【习题】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分析:D 解析:“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O 2、以下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

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那么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假设〞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分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 应选:C 3、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日月之行……假设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分析:B 此处是实写.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分析:A未点明时间. 5、以下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中考试题赏析(有答案)

七年级语文部编教材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中考试题集锦赏析 (一)《观沧海》曹操中考试题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1、答: 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3分)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答:①观沧海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 答: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5、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写的是动景---------,“”写的是静 景--------。 答: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后两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解析版)

专题04古代诗歌四首 知识归纳 一、《观沧海》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并以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写作背景】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尚和袁熙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文体知识】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次北固山下》 【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元年(712年)中了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其诗流传不多。 《天净沙•秋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