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大纲

化学补习大纲

【第一单元】

1.物质分类(纯/混、单/化、非/金、无/有、氧、酸氧/碱氧、分类方法)

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反应类型关系、单双线桥)注:化学史-维勒

3.物质的量(mol、N A、方程式中与系数关系、聚集状态、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

4.分散系(粒子大小、丁达尔、电解质、电离、)

【第二单元】

1.物质分离与提纯(重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粗盐水提纯)

2.物质检验(焰色、离子检验、气体检验、特殊颜色、气味)

3.溶液配制(容量瓶、实验)

【第三单元】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电子排布、原子核、A/Z、核素、同位素)

【第一单元】

1.氯气(氯碱工业、实验室制取、性质、钠铁铜氢气燃烧现象、漂白)

2.溴、碘(空气吹出制取溴、海带提碘、沉淀、人工降雨)

【第二单元】

1.钠(和水、氧化、状态和存放、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离子反应及方程式)

【第一单元】

铝(地位、提取、氧化物、氢氧化物、特殊性质、明矾、合金、铝热反应)

【第二单元】

1.铁(高炉炼铁、单质性质、Fe2+、Fe3+检验、应用)

2.铜(制取、性质、和Fe3+反应)

【第三单元】

硅(硅酸盐、水泥、陶瓷、玻璃、二氧化硅、晶体、制取粗硅和粗硅提纯)

【第一单元】

硫(酸雨、二氧化硫、氧化、硫酸制备、性质、和铜/碳反应、硫酸盐)

【第二单元】

氮(雷雨发庄稼、一/二氧化氮、氧化、喷泉、硝酸、反应、4124、4324)

【第一单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布图)

2.元素周期律(递变、周期表)

【第二单元】

化学键(定义、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第三单元】

1.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第一单元】

1.化学反应速率(单位、影响因素)

2.化学反应限度(平衡态、判定、可逆反应、三行式)

【第二单元】

反应热(吸放热、焓变、热化学方程式、键能、盖斯定律)

【第三单元】

1.原电池(装置要求、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

2.电解池(电解装置、电镀)

【第四单元】

生物质能

【第一单元】

燃料(天然气、有机物、石油、乙烯、煤、苯)

【第二单元】

1.乙醇(性质、羟基性质、氧化、检验)

2.乙酸(性质、羧基性质、酯化反应)

3.酯和油脂(定义、皂化、矿物油和植物油)

4.糖、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检验、盐析盐溶、氨基羧基、变性、检验)【第三单元】

有机合成(有机反应类型、流程图、加聚反应、缩聚反应、高分子链节、单体)

金属活动性表、氯碱工业(阳离子交换膜)、制取钠、脱硫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 1 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 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 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 H2SO4、 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 Fe2+、S、 Cl2等;最 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 Cl-、 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 2 Br 2 I 2 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 所需反应条件越低, 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 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 2KMnO 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 2 + 5Cl 2 ↑ + 8H 2O △ MnCl 2 + Cl 2↑ + 2H 2O MnO 2 + 4HCl(浓 ) = =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 KMnO 4 > MnO 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 2Fe + 3Cl 2 = 2FeCl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 化合物 ,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 化合物 ,叫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 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 3)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 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若离子之间能发生 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 有色 离子: Fe 2+ 、 Fe 3 + 、 Cu 2+ 、 MnO 4 -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 Ba2+和 SO42-、Ag +和 Cl-、Ca2+和 CO32-、 Mg2 +和 OH-等 2-,HCO 3-,SO 3 2-,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 +和 CO 3 + 等 OH-和 NH 4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 H +和 OH-, OH-和 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Fe 3+ 与 S 2- 、I -, Fe 2+与 NO 3 -( H +)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 Fe 3+ 与 SCN - ( 5)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大纲

化学补习大纲 【第一单元】 1.物质分类(纯/混、单/化、非/金、无/有、氧、酸氧/碱氧、分类方法) 2.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反应类型关系、单双线桥)注:化学史-维勒 3.物质的量(mol、N A、方程式中与系数关系、聚集状态、摩尔体积、阿伏伽德罗定律 4.分散系(粒子大小、丁达尔、电解质、电离、) 【第二单元】 1.物质分离与提纯(重结晶、萃取、分液、蒸馏、粗盐水提纯) 2.物质检验(焰色、离子检验、气体检验、特殊颜色、气味) 3.溶液配制(容量瓶、实验) 【第三单元】 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电子排布、原子核、A/Z、核素、同位素) 【第一单元】 1.氯气(氯碱工业、实验室制取、性质、钠铁铜氢气燃烧现象、漂白) 2.溴、碘(空气吹出制取溴、海带提碘、沉淀、人工降雨) 【第二单元】 1.钠(和水、氧化、状态和存放、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离子反应及方程式) 【第一单元】 铝(地位、提取、氧化物、氢氧化物、特殊性质、明矾、合金、铝热反应) 【第二单元】 1.铁(高炉炼铁、单质性质、Fe2+、Fe3+检验、应用) 2.铜(制取、性质、和Fe3+反应) 【第三单元】 硅(硅酸盐、水泥、陶瓷、玻璃、二氧化硅、晶体、制取粗硅和粗硅提纯) 【第一单元】 硫(酸雨、二氧化硫、氧化、硫酸制备、性质、和铜/碳反应、硫酸盐) 【第二单元】 氮(雷雨发庄稼、一/二氧化氮、氧化、喷泉、硝酸、反应、4124、4324)

【第一单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排布图) 2.元素周期律(递变、周期表) 【第二单元】 化学键(定义、离子键、共价键、电子式、分子间作用力、氢键) 【第三单元】 1.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 【第一单元】 1.化学反应速率(单位、影响因素) 2.化学反应限度(平衡态、判定、可逆反应、三行式) 【第二单元】 反应热(吸放热、焓变、热化学方程式、键能、盖斯定律) 【第三单元】 1.原电池(装置要求、电化学腐蚀、化学电源) 2.电解池(电解装置、电镀) 【第四单元】 生物质能 【第一单元】 燃料(天然气、有机物、石油、乙烯、煤、苯) 【第二单元】 1.乙醇(性质、羟基性质、氧化、检验) 2.乙酸(性质、羧基性质、酯化反应) 3.酯和油脂(定义、皂化、矿物油和植物油) 4.糖、蛋白质、氨基酸(葡萄糖检验、盐析盐溶、氨基羧基、变性、检验)【第三单元】 有机合成(有机反应类型、流程图、加聚反应、缩聚反应、高分子链节、单体) 金属活动性表、氯碱工业(阳离子交换膜)、制取钠、脱硫

苏教版必修1化学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 曾晓军 课程类型:必修教学材料:江苏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模块课程目标 1、着力引导学生从结构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物质的性质,进而逐步展现化学学科中“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 2、学习必要的化学实验技能,强化探究性实验,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认识典型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4、完成对必修1部分化学的学习后,对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及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有一个较为整体全面的了解。 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 解读本模块的课程纲要(1课时)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内容标准: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5.初步学会物质的检验、分离、提纯和溶液配制等实验技能。 6.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7.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 教学安排 单元内容说明课时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将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 将第二单元中的物质的量浓度的 学习提前到第一单元 7 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4

第三单元人类对原子结构 的认识 2 专题2 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 内容标准: 1.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通过实验了解氯等非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镁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 教学安排 单元内容说明课时 第一单元氯、溴、碘及其化合物 与旧课程相比,关注对常见 无机物的工业制法和用途 4 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 4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精心整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精心整理 一、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 化学元素:一种由原子数目相同的原子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经化学反应形成的物质。 分子: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化合而成,具有稳定性质的最小化学单位。 原子:化学元素的最小粒子,包括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 元素符号:用来表示各种化学元素名称的符号,通常为拉丁文或拉丁文缩写。 化学式:用来表示物质成分和构成的符号、数字和字母写出的组合。 物质量:物质所包含的粒子数,或物质质量除以相应的质量单位(如摩尔)。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所含有的质量,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子式:描述化合物最简化学单位的一组化学符号,揭示物质分子中元素的数量和种类。 离子式:描述化学反应过程中化学物质电离成离子的组成式。 质量分数:用来表示某种元素在分子中所占的重量比例,

以百分数表示。 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式中各类元素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 加和数,通常取相对质量与化学元素符号相乘的方式进行计算。 相对原子质量:以12C碳的相对质量为12进行比较的元 素相对质量。 原子质量单位:以克为基本单位,表示质子和中子质量 的质量单位。 2、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 化学反应:以化学方式发生的物质的转化过程。 化学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比例达到稳定状态,使得 反应速率所达到的值等于与之相反反应速率所达到的值。 化学反应速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反应物被转化成 生成物的速率。 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所涉及物质从一个活化状态转化成 为另一个物质的反应热变化。 活化能:化学反应中物质由其稳定状态到达活化状态所 需的能量。 酸碱反应:酸和碱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电子转移反应。 实验定量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定量反应关系,进行精 确测量的化学分析方法的总称。 3、物质的量与分子中的元素数目 物质量:物质所含有的粒子数,或物质质量除以相应的 质量单位。 摩尔质量:1摩尔物质所含有的质量,化学式的相对分子质量。 摩尔:在SI基本单位制中,物质的量的单位。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章化学基础概论 一、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 化学的定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在能量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科学。 2. 研究对象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包括天然物质、人工合成物质、生物物质等。 二、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1. 化学元素 化学元素是指具有一定质量的纯净物质,由于它们的原子结构和原子量不同,因此它们的化学性质也不同。目前已知的元素有118种,其中92种是自然存在的元素,剩下的26种是人工合成的元素。 2. 化合物 化合物是由不同的化学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结合形成的新物质。化合物具有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其组成和结构与所组成的元素有关。目前已知的化合物数量极其庞大,已超过百万种。 三、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 1. 化学反应 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热力学、热力学和动力学变化的过程,以产生新的物质。化学反应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置换反应、加成反应

等。 2.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达化学反应的分子式。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组成,用“+”符号表 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量变化,用“→”符号表示反应的方向,用“↓”表示有沉淀生成。化学方程式必须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规则。 四、分子和化学键 1. 分子和分子式 分子是指同种或不同种原子通过化学键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最小结构单位。分子式是指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如H2O表示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 个氧原子。 2. 氢键 氢键是一种削弱化学键相互作用的作用力,是由于氢原子与分子表面化学键中束缚电子产生相互作用而形成。氢键对于结晶、分子间相互作用和蛋白质的折叠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电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 1. 原子结构 原子结构由核部和电子部分组成。核部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围绕核部运动,电子的轨道分为K、L、M、N四个层次,电 子轨道次序和进入次序规律性很强。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原子的化学性质,将元素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表格。周期表的横向行称为周期,纵向列称为族。周期表的排列顺序依据元素的电子结构,使得某一族中元素的外层电子数目相同,因而其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升失氧还 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比较:氧化剂 + 还原剂→ 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2)从元素化合价考虑: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如Fe3+、H2SO4、KMnO4等; 中间价态——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如Fe2+、S、Cl2等;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如金属单质、Cl-、S2-等。 (3)根据其活泼性判断: ①根据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对应的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②根据非金属活泼性: 对应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Cl2 Br2 I2 S 对应的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4) 根据反应条件进行判断: 不同氧化剂氧化同一还原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氧化剂的氧化剂越强;不同还原剂还原同一氧化剂,所需反应条件越低,表明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如:2KMnO4 + 16HCl (浓) = 2KCl + 2MnCl2 + 5Cl2↑ + 8H2O MnO2 + 4HCl(浓) =△= MnCl2 + Cl2↑ + 2H2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氧化性:KMnO4 > MnO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2 = 2FeCl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3)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4-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CO32-,HCO3-,SO32-, OH-和NH4+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Fe2+与NO3-(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5)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苏教版)

专题1 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 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一、 物质的分类 (1) 从物质的组成分类:可以从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非金属单质和金属单 质、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等入手将物质进行分类。 (2) 从物质的导电性分类:可将物质分为导体和绝缘体。 (3) 从物质的状态分类:气体物质、液体物质和固态物质。 (4) 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分类:可将物资分为可溶、难溶。 另外,还可以从物质的用途、物质的来源等其他角度对它们进行分类。 二、 物质的转化 1. 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 (1) 物质的性质 (2) 物质的变化 2. 无机化学反应一般规律 (1) 金属+非金属→无氧酸盐 Mg+Cl 2 MgCl 2 (2) 碱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CaO+CO 2=CaCO 3 (3) 酸+碱→盐+水 2HCl+Ba (OH )2=BaCl 2+H 2O (4) 盐+盐→两种新盐 AgNO 3+NaCl =AgCl ↓+NaNO 3 一般参加反应的两种盐可溶,反应向生成更难溶物质的方向进行。 (5) 金属+氧气→碱性氧化物 2Cu+O 2 2CuO (6) 碱性氧化物+水→碱 CaO+ H 2O=Ca(OH)2 一般生成的是可溶性的强碱,如CuO 、Fe 2O 3等不能与H 2O 反应生成相应的氢氧化物(碱)。

(7) 碱+盐→新碱+新盐 Ca(OH)2+Na 2CO 3=CaCO 3↓+2NaOH (8) 非金属+氧气→酸性氧化物 S+ O 2 SO 2 (9) 酸性氧化物+水→对应含氧酸 SO 3+ H 2O=H 2SO 4 (10) 酸+盐→新酸+新盐 CaCO 3+2HCl =CaCl 2+ H 2O+CO 2↑ 一般要符合强酸制弱酸或高沸点酸制低沸点酸(难挥发性酸制易挥发性酸)。 (1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 Zn+CuSO 4=ZnSO 4+Cu 符合盐是可溶性的、金属的活泼性强于新金属、金属活泼性不能太强(K 、Na 、Ca 等与盐溶液接触立即与水反应置换出氢)等条件。 (12) 金属+酸→盐+氢气 Zn+ H 2SO 4= ZnSO 4+H 2↑ 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规律应注意:一是金属在活动性顺序表中应排在氢以前,二是酸不能是氧化性酸(浓硫酸、浓、稀硝酸等) (13)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CuO+2HCl =CuCl 2+ H 2O (14)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 CO 2+Ca (OH )2= CaCO 3↓+ H 2O (15) 同(7) (16) 同(10) 三、 物质的量 (1) 物质的量 是表示大量粒子的集合体中的粒子的多少。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物理 量, 用符号n 表示。 (2) 摩尔 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摩尔简称摩, 符号mol 。使用摩尔表示物质的量时,应该用化学式指明粒子的种类。不能用于描述宏观物质。 (3) 阿伏加德罗常数 1mol 任何微粒的集合体中的微粒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 A 表示,通常使用近似值6.02×1023mol -1 。 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与粒子数的关系:n = A N N 四、 摩尔质量 (1) 摩尔质量 1mol 任何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摩尔质量,当物质的质量以 克为单位时,其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摩尔质量的单 位g ·mol -1 ,符号为M 。 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和物质的摩尔质量之间存在如下关系:n = M m 五、 物质的聚集状态 (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有:①微粒数目;②微粒大小;③微粒之间的距离。 (2) 对于固态或液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的大小; 对于气态物质,影响其体积的主要因素是微粒的数目和微粒间距离。 (3) 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影响其体积的因素是温度和压强。 温度一定,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小,压强越小,气体体积越大; 压强一定,温度越高,气体体积越大,温度越低,气体体积越小。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全书复习纲要(整理)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复习纲要 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复习纲要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一)、原子结构: 原子的表示方法:X A Z , 其中X 是原子符号,A 表示质量数,Z 表示质子数。 原子:核电荷数= = =原子序数 质量数= + ≈相对原子质量 阳离子:(a A m+)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a-m 阴离子:(b B n-)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 所带电荷数,即核外电子数=b+n (二)、同位素: 叫同位素。 (要点)两同:质子数相同,同种元素;两不同:中子数不同,不同原子. (三)、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中,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 的区域内运动。据此可以认为:电子在原子核外距核由 到 ,能量是由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排布。通常把能量最 、离核最 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由里往外以此类推,共有 个电子层,分别用字母 、 、 、 、 、 、 表示,每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个。而最外层电子数不得超过 个(K 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得超过18个。 (四)、画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 请画出以下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二、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周期序数=;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高正价(O、F除外) 周期表结构 现行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与特点: 周期:每个横行称为周期;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从1增加到8。(第一周期除外) 族:每个纵行称为族;同主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注意:一定要记住主族的表示方法。 (二)、元素周期律: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元素的主要化合价(最高化合价与最低化合价)都呈现周期性变化。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随着元素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 一般说来,元素的金属性就是元素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因为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1、2、3个,容易失电子);元素的非金属性就是元素原子的得电子的能力(因为非金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为≧4个,容易得电子)。 (三)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 氮及其化合物 1、氮的氧化物:NO2和NO N2+O2========高温或放电2NO,生成的一氧化氮很不稳定: 2NO+O2==2NO2 一氧化氮:无色气体,有毒,能与人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人中 毒(与CO中毒原理相同),不溶于水。是空气中的污染物。 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与溴蒸气颜色相同)、有刺激性气味、有毒、 易液化、易溶于水,并与水反应: 3NO2+H2O=2HNO3+NO,此反应中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以上三 个反应是“雷雨固氮”、“雷雨发庄稼”的反应。 2、硝酸(HNO3): (1)硝酸物理性质:纯硝酸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油状液体。低沸 点(83℃)、易挥发,在空气中遇水蒸气呈白雾状。98%以上的硝酸叫“发 烟硝酸”,常用浓硝酸的质量分数为69%。 (2)硝酸的化学性质:具有一般酸的通性,稀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变 红色,浓硝酸遇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H+作用)后褪色(浓硝酸的强氧化性)。用此实验可证明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强。浓硝酸和稀硝酸都是强氧化剂,能氧化大多数金属,但不放出氢气,通常浓硝酸产生NO2,稀硝酸产 生NO,如:

①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②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反应①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为1︰2;反应②还原剂与氧化剂 物质的量之比为3︰2。 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说成不反应是不 妥的),加热时能发生反应: 当溶液中有H+和NO3-时,相当于溶液中含HNO3,此时,因为硝酸具 有强氧化性,使得在酸性条件下NO3-与具有强还原性的离子如S2-、Fe2+、SO32-、I-、Br-(通常是这几种)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有沉淀、气体、难电离物生成是因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 3、氨气(NH3) (1)氨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比空气轻,易液化,极易溶于水,1体积水可以溶解700体积的氨气(可做红色喷泉实验)。浓 氨水易挥发出氨气。 (2)氨气的化学性质: a.溶于水溶液呈弱碱性: 生成的一水合氨NH3·H2O是一种弱碱,很不稳定,受热会分解: 氨气或液氨溶于水得氨水,氨水的密度比水小,并且氨水浓度越大密 度越小,计算氨水浓度时,溶质是NH3,而不是NH3·H2O。 氨水中的微粒:H2O、NH3、NH3·H2O、NH4+、OH—、H+(极少量,水 微弱电离出来)。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内容梳理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内容梳理 一、物质的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 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全)

苏教版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 1.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1.1物质的分类(可按组成、状态、性能等来分类) (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 1.2物质的转化(反应)类型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MnO 2+ 4HCl(浓) =△= MnCl 2 + Cl 2 ↑ + 2H 2 O 前者常温下反应,后者微热条件下反应,故物质 氧化性:KMnO 4 > MnO 2 (5) 通过与同一物质反应的产物比较: 如:2Fe + 3Cl 2 = 2FeCl 3 Fe + S = FeS 可得氧化性 Cl 2 > S 离子反应 (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3)离子方程式书写方法: 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4)离子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

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Fe2+、Fe3+、Cu2+、MnO 4 - 2、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3、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 量共存:如H+和CO 32-,HCO 3 -,SO 3 2-, OH-和NH 4 +等 4、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 共存:如H+和OH-,OH-和HCO3-等。 5、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Fe3+与S2-、I-,Fe2+ 与NO 3 -(H+)等 6、发生络合反应:如Fe3+与SCN- (5)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