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镇江为例

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镇江为例
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镇江为例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以镇江为例学院:风景园林学院

专业:城市规划

班级:1110022

学号:111002226

学生姓名:于家伟

指导教师:柴洋波职称:讲师

二○一五年五月三十日

1

大运河遗产保护策略研究——以镇江为例

摘要

本文以镇江地区为例,通过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这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保护策略的研究,探寻运河遗产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联系,对运河遗产的变迁规律进行归纳并对当前城市中的运河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对镇江段大运河未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原因进行总结与归纳,进而试图解决如何在当前城市的高速发展中合理保护城市中的运河遗产的问题,从而使镇江的相关遗产能够作为遗产拓展项目在日后被列为增补点。该研究对于理清当代镇江城市与运河遗产之间的联系,协调镇江城市建设与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镇江;遗产保护

The Grande Canale heritage protection strategy

-- a case study of Zhenjiang

ABSTRACT

The in Zhenjiang area, for example by research on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is still an open complex giant system protection strategy, exploring the link between Canal Heritage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Canal Heritage change rule induction an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e current city canal heritage, of Zhenjiang se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is not included in the world heritage are summarized and concluded, and then tries to solve how to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urrent urban reasonable protection Canal Heritage in the city, so as to make the Zhenjiang related heritage can as a heritage expansion project is listed as a supplement in the future. The study to clarify the link between contemporary Zhenjiang City and Canal Heritage, coordination Zhenjiang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Grand Canal has an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Key words:the Grande Canale;Zhenjiang;heritage protection

2

目录

1 绪论 (1)

1.1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1.3 研究对象的范围 (2)

1.4 研究方法 (3)

1.5 研究框架 (3)

2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的现状及问题 (4)

2.1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的现状 (4)

2.2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既有保护措施及评价 (5)

2.3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的问题 (6)

2.3.1 遗产点与运河关联度不高 (6)

2.3.2 遗产点保护不力 (6)

2.3.3 实际使用需求对遗产点的影响 (7)

2.3.4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小结 (7)

3 国内外运河保护案例研究与借鉴 (9)

3.1 国内运河保护案例研究 (9)

3.2 国外运河保护案例研究 (9)

3.3 国内外案例总结与借鉴 (10)

4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11)

4.1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措施建议 (11)

4.1.1 对于水利工程遗产的修缮与复原保留 (11)

4.1.2 聚落遗产的整体功能置换 (12)

4.1.3 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 (12)

5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1 绪论

1.1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境内最长的古运河,对于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的遗产申报是从2007年开始的,在多个省市、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一直到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

遗产大会上获准,从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历时8年最终申遗成功。

申遗成功固然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

但同时,令人遗憾的是,地处长江与运河的

“十”字交汇处的镇江,虽然拥有着一定长

度大运河的河道段落,但镇江段的河道段落

与当地的遗产点却并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之中。

本研究将以大运河(镇江段)为例,从

生态与人文的综合视角对大运河遗产区域各

类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出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结合目前国家开展图 1.1京杭大运河整体河道示意图(资料来源:自绘)

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与深化理论,形成一套课操作性的、系统完整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方法,引导大运河各类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的理性编制提供有益探索,并以期为将镇江段的大运河作为遗产拓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方法论的参考。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张金池在《京杭大运河江南河段沿线城市的形成与变迁》1一文中提到:镇江这座城市在其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便是镇江所拥有的独特的地理条件,城市毗邻长江,尤其是是隋朝开始的京杭大运河运河的开凿,让镇江这座城市得以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通地位上,城市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十

1

见参考文献1

1

分重要的联系,因此,处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叉的十字水道上的镇江,其发展轨迹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京杭大运河的完全价值观》2中也说到:江南段的运河遗产是我们京杭大运河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保护运河遗产的时候,我们就应深入理解江南文明生成与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理解江南运河与江南文明的密切关系。这与另一篇《京杭大运河与镇江城市文明的兴起和发展》3中对于京杭大运河遗产保护的观点是一致的。该文章写到:京杭大运河像是一跟重要的线,贯穿了全国各地与镇江之间的交通联系。镇江的地方经济

的发展,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京杭大运河所促进的,京杭大运河所带来的全国各地的文化,也在镇江融合发展,从而形成了独特的镇江文明。镇江的这一地域性的文化与联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是密不可分的。由此可以得出,国内对于大运河遗

产保护策略研究有一个一致的观点,即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切入点来制定遗产

保护策略。

因此,本文研究的是镇江在面对没有遗产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情况下,对现有的保护措施该做出哪些调整,该如何保护其漫长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批极具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期在今后的遗产拓展项目中可以提供一些符合申遗标准的增补点,填补此次申遗的遗憾。

1.3 研究对象的范围

将开展对大运河(镇江段)遗产的实地调查,根据遗产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从传统文物保护的角度进行工作,并通过结合对于

图 1.2大运河(镇江段)河道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镇江大运河河道图绘制)

2

见参考文献4

3

见参考文献5

2

周边民众的走访,得到准确真实的资料,得出相应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方法上真正解决大运河这样一类以自然和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为特征的遗产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1.4 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与归纳法

根据研究对象和所研究的方向,对城市空间转型相关理论、专著、文献等科学成果的收集、比较和分析、总结和提炼,以此为研究的起点,并为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

结合镇江实际现状进行实践,形成“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开放循环式研究体系。通过上访调查走访地方规划主管部门与大运河周边居民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数据。

3.实例研究的方法

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运河申遗与保护实例研究,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以实证研究来获得明晰可信的论据及资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技术基础。

1.5 研究框架

本文从大运河的申遗背景基础入手,结合目前国家开展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成果,用理论指导实践,再从实践中总结与深化理论,形成一套课操作性的、系统完整的大运河遗产保护方法。研究框架如图 1.3。

遗产现究

状与问对

研确定研

未列入原因

调查了解究

过程

研究

面临的困难果构成要素

保护策略

遗产类型划分管理策略

与范围界定

文献资现场勘

究内容究方向料研读查研究

运河生态环境运河遗产评价?环境效益

与服务评估体系专家咨询?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图 1.3研究框架体系图(自绘)

3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2大运河(镇江段)遗产的现状及问题

2.1大运河(镇江段)遗产的现状

镇江的运河时代是从隋朝到明清时期。在漫

长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非常具有价

值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下文将按照这

些遗产各自特有的形态特点,根据编制于2009

年6月的《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说明书》

将其分为三个类型:

1、航运水道及工程遗存。镇江段大运河现

图 2.1镇江江河交汇处航拍图

在仍然保存与使用着大量的航道、水利工程、航(资料来源:网络)

运相关建筑设施等文物。

表1航运水道及工程类遗存

(表格来源:自绘)

2、运河沿岸文化历史遗迹、遗存。

大运河的沿岸遗留着丰富的文化历史遗迹与遗存。光是古城的历史遗址,就有丹阳古城遗迹、太平天国新城遗址、晋陵罗城遗址等。而历史文化街区与近代历史遗迹则有西津渡历史街区、清水师衙门旧址、洋务局遗址、新河一条街、英国领事馆旧址、英租界工部局旧址、广肇公所、镇江海关旧址等。交通古迹有京岘山古道、岘山古道等。

3、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运河的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指的是反映了大运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

4

的遗产历史变化以及那些运河沿线存在过,并保存和流传至今的与大运河有着密

切联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包括:相关的老地名,运河船工号子、镇江地方戏曲、京口俗语、镇江民间故事、民间传说、风俗习惯,镇江地区因为交通往来而

形成的独特菜系、锅盖面等美食文化、土特物产(镇江香醋等)及各种手工工艺等。

2.2大运河(镇江段)遗产既有保护措施及评价

其实,镇江对于大运河的河道整治与遗产保护在申遗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的

工作了,在整治保护上采取在河段与整治的过程分阶段的方法,并建立了古运河风光带,既增强了运河沿线的景观建设,也对大运河的保护利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开端:1991年12月敲定蓝图

在市政府的指导下成立了整治工程的相关队伍。整治的初期目标是将古运河建成一条集城市景观游览、蓄水防洪、环境保护为一体的风光带,确定古运河整

治工程分三阶段施工。第一阶段工作为中山桥至解放桥,第二阶段工作重心放在

京口闸至中山桥,第三阶段工作则重点处理解放桥至鼎石山这一地带。

建设:1992-2001年河道整治

1992 年 1 月 6 日,古运河整治工程开始动工。2000 年开始,按照原定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总共四期工程。通过10年整治,完成了城区段大运河河道的初步

整治。为了使城市的蓄水防洪能力提高,也对于河道进行了相应的拓宽。利用一

些石砖对大运河河道的驳岸进行相应的美化,既保证了驳岸的景观视线,也使得河道的防洪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深化:2009年至今综合整治

为落实青山绿水行动和生态市建设的要求,2009年市委、市政府决定高起点、高标准实施古运河综合整治工程。整治范围为古运河中段(周家河口-经十二路)总长为 4.24公里河道整治,中段(经十二路-丹徒闸)河道清淤。主要建

设内容为沿河的水利工程、污水截流管网、景观绿化、道路桥梁设施、自动化监控、配套商业设施等相关工程建设。运河中段整治以绿化造景为重点,形成河道

与绿化相结合的水利景观。

2013 年完成古运河如意江南段堤防整治工程,完成古运河迎江桥至老西门

5

桥段390米的单侧河道整治,完成如意广场、林开古驿、余福广场、运河人家等

四个景观节点建设。2013年则是主要针对对古运河进行上段更新改造工程以及对中下段进行整治工作。此外,建设京口闸、丹徒闸、丹徒南闸等一批通江闸站(水利枢纽)工程。

虽然目前镇江已经开展了对大运河遗产的调查与登录,但大多数是从传统文物保护单位的角度进行的工作,从理论与方法上并没有解决大运河镇江段的这样一个自然和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众多为特征的遗产区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问题。

2.3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的问题

近年来,镇江市在其城市发展规划的进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运河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且将京杭大运河的利用与保护列入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思想之中。但是在首批大运河申遗的点段名单中,镇江并没有任何遗产点或河道进入申遗名单。通过对镇江大运河相关遗产的调查,总结出以下三个原因。

2.3.1 遗产点与运河关联度不高

这次大运河的申遗,并不表明镇江是处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汇处就应该有遗产点入选申遗名单,规划建成的新建筑破坏了运河原真性,“生搬硬凑”申遗点,一些申遗点与大运河之间本来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在申报时为了凑足数目,却也将其列入申报名单之中。这些都导致了镇江散落的这些遗产点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越发的不紧密,从而使镇江与世界文化遗产失之交臂。

2.3.2 遗产点保护不力

宋元粮仓的保护不力或为申遗失

败的直接原因。宋元粮仓的发现曾入

围200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但

在逐利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博弈中,镇

江的遗产点本就不多,保护力度的重

要性就更加凸显了。

宋元粮仓遗址位于镇江如意江南图2.2宋元粮仓被毁相关报道楼盘

资料来源:京华时报

的余福里小区内,面积至少有数

6

百平方米。刚被发掘出来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但是随即就被毁掉建起了楼盘,现在遗址唯一区别于其他的只有一块写有“文保区域”的牌子,很难想象这就是文保遗址。镇江文管部门对宋元粮仓遗址进行了回填,掩埋保护,草地下面就是组成遗址的土和砖,近期将要立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志碑。古运河北边是京口闸,但现在的京口闸是现代化建筑,已经成了“镇江古运河历史文化展示室”。

2.3.3 实际使用需求对遗产点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像京口闸一类的古闸口,虽然其位置和作用并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由于时间的推移,古遗址已经淹没在水

下了,北宋元符二年才将京口闸改建为复闸,崇宁

时废,南宋嘉定再次复建。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京

口闸,又是近年重新建造起来的,现在看上去完全

找不到古闸的任何影子,但是其实际的使用需求较

之以前却有了很大的提高,此类便是因实际使用需

图 2.3京口闸现状照片

求对遗产点产生的影响。

2.3.4 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小结

①加盖仿古建筑,违反真实性

镇江的西津渡是运河中段的重要遗产点,但当地在实施时盖了一些仿古建筑。西津渡在古时候是镇江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几个水利枢纽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居民的房屋大多是一进一进累积起来的,房屋的形制并不一样,街巷也是很自然地弯弯曲曲的,但是在现代的古镇复建时对于房屋过于强调复建房屋时的整齐格局,一定程度上违反了真实性。

②保护与申遗的责任不够明晰

镇江市政府对于遗产的保护力度与成果其实和留存遗产都是非常重要的。镇江在此次大运河申遗中的失败,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大运河的保护利用与申遗工作

的在人员与组织的责任分配上没做好,从而导致了后续的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特

别是在申遗进程中出现的8座宋元粮仓遗址被毁的不良事件,给镇江大运河的申遗也造成了一定的恶劣影响。当时一共发现了13座宋元粮仓的遗址,这在当时是考古界的一大发现,但因为开发商建房子,很快便被毁掉了8座。

③保护规划的编制、报批滞后

7

保护规划的编制与报批的程序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想在日后做为大运河遗产的拓展项目增补点,镇江的相关部门应按照申遗要求,尽快编制遗产点保护规划并报批。

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做的并不到位的地方,导致了此次镇江与大运河申遗擦肩而过。

8

3 国内外运河保护案例研究与借鉴

3.1 国内运河保护案例研究

常州城区段运河与镇江段运河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地的运河都是江南段大运河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此次申遗中,虽然常州并没有遗产点被列

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但

运河常州城区段作为中国大运

河穿越南方城区的典型段落,

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文本之

中,并申报成功。

对常州的成功案例进行总

图3.1运河常州城区段图片

结分析,可以得出在其遗产保护

(资料来源:中国常州网)

进程中,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

面:第一是对于大运河遗产价值的评估,在评估的标准上更加注重科学合理性;第二是河道管理与相关保护部门的衔接,在衔接流程上有了进一步的简化,使得衔接的时间大大缩短,效果也更加显著。尤其是前者,实质上为遗产的合理划分层级、编制保护区划、制定多元策略和管控要求提供了核心依据与基础保障,体现了“价值为核”的规划编制原则。

3.2 国外运河保护案例研究

伊利运河是一条影响美国历史的航道,它将哈德逊河与五大湖相连接,是美国东海岸与西部内陆的第一条快速运输通道,现隶属于纽约州运河系统的一部分。

自2000年对伊利运河进行遗产保护与管理以来,已形成了一套清晰的工作体系。在工作的初期,便已经明确了对运河保护的未来工作方向和管理组织架构,对主要问题给出了导则性意见。对运河的保护工作,相关保护团队更加注重的是基础的保护框架的构建,那么与这个保护框架所对应的便是一整个短期的战略规划,通过对可以利用的资金进行统筹,确定短期规划期限内需要重点实施的相关项目,并明确伊利运河遗产保护委员会在期间的具体工作。向社会公开的各类年度工作汇报将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根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不定期

9

的对于综合规划做一个动态的修编调整。

纵观几年来的整治工作,可以看出,米迪运河保护团队建设和项目运作都发展至一定阶段,并取得了相应的值得学习的成效。其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经验对本文所研究的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具体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虽然现在的米迪运河已经不再作为货船来往运输的主要河道,但是作为法国重要的水路旅游通道,米迪运河还在继续的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在现阶段,米迪运河仍然是归属于国家的,但是当提及具体的管理、维护和开发运河的相关活

动则是由国家和地区两级管辖机构协同进行管理的。其遗产本体的界定充分体现了“世界现代史上最具辉煌的土木工程奇迹”,其保护区划的划定充分的考虑到了与周边环境的融合,而其保护管理机构的运作模式严格遵循着相应的规章制度,在具体落实到保护时也是以可操作性为前提,保护遗产的可持续发展。3.3 国内外案例总结与借鉴

(1)运河价值认识基础上做出保护思路。要明确认定运河在工程技术、自然景观、游憩资源、国家形象等多方面的价值。众多的历史、游憩和自然资源点的相关项目区分优先级,但在价值判定上并不作重要性的划分。强调使得运河遗产能够成为大运河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整合保护的有效平台。

(2)对于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用遗产的利用来带动区域经济

的不断发展。通过例如慢行游憩系统的完善、解说系统的构建来达到用最小化的投入取得最大化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目标。与米迪运河不同的是,京杭大运河在

现在仍然是具有通航功能的,而且在我国当代的经济发展中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大运河的江南段更有航道等级四级改三级的规划;而且有中国特色的是,大运河的大部分河道也承担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主要工程的任务;可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结合将是重点与难点。

(3)统筹与协调,建立相应的河道保护委员会,并以此为纽带有效的利用

周边关系实现共同管理。大运河具有的跨区域、多功能的属性决定了其管理工作需要经常协调不同行政区域和职能部门。因此,只有形成以具有执行力的核心管

理部门为纽带,集各类政府机构及民间非营利组织为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行统筹与协调,才能确保保护与管理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10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4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4.1大运河(镇江段)遗产保护措施建议

根据对大运河(镇江段)遗产既有保护措施的整理与总结,结合常州段运河的遗产保护策略与对伊利运河、米迪运河的研究,现结合已调研的镇江段大运河的遗产现状及问题,拟给出以下三方面的保护措施建议。

4.1.1 对于水利工程遗产的修缮与复原保留

根据对大运河(镇江段)沿线的水利工程遗产进行的调查,建议对于这些水

里工程加以修缮复原保留,在修缮过程中应

该注意到工程额使用情况,如若是仍在使用

之中的水利工程,应该考虑到修建相关临时

代替的工程项目,以保证在修缮过程中不影

响到该地区的居民的正常生活。图4.1虎踞桥遗产现状图1以下为以虎踞桥为例做出的水利工程遗

图 4.1虎踞桥遗产现状图1

产现状分析与保护探究。对虎踞桥的保护应

充分考虑到桥梁的建筑年限,防止出现“建

设性”的破坏,以1947年虎踞桥照片中显现

的形制为依据,邀请到相关的专家对虎踞桥

的修缮制定相应的方案,方案应该对文物的

原有信息进行一个调查评估,在保证桥体原图4.2虎踞桥遗产现状图2

先风格的情况下进行相应的修缮与复原。通

过调查我们可以得出虎踞桥周边的自然环境

较好,但人工环境却略显不足,可以在修缮

桥体时对桥体周边的道路、房屋进行相应的

修缮复原。

并且,在对桥体进行复原时应该首先考图4.3虎踞桥遗产航拍图

虑到桥体两端的建筑要与桥体相适应。

11

4.1.2 聚落遗产的整体功能置换

聚落遗产主要是指城镇机理、格局与建筑风

貌相统一的片区域,根据对相关街区的走访

与资料的查阅,建议对相关聚落遗产以整体

功能置换作为其保护基本策略。整体的功能

置换,应该是在考虑到聚落遗产本身的属性

通过与聚落原先住民的沟通,结合相关专家

图4.4西津渡遗产现状图1

的建议,得出一个适合该聚落的整体功能置换

方案,而非生搬硬凑,使得聚落失去其原先的

特点。

以下为以西津渡历史街区为例做出的聚

落整体功能置换现状分析与保护探究。聚落遗

产是活态的,它的所有现状存在都是它变迁发

展的一个阶段,都是由街区的居民自发建设形图4.5西津渡遗产现状图2

成的,具有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历史的一部分

也应该是具有真实性的。西津渡的保护应注重

硬件建设与文化发掘并举,这是保护更新工程

始终贯穿的主题。应积极推进主要街巷市政管

线和立面修缮工程,完善景区管理机制和接待

功能,早日形成西津渡古街的展示型开放区和图 4.6西津渡遗产航拍图

旅游观光通道。同时,要把有关文史研究成果应用到保护更新工程的规划、建设、宣传推介各个环节,形成具有西津渡地域特征的系列作品,展示整个街区和重要景点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增补点中最具特色的一环。

4.1.3 其他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保护

其他物质文化是指那些与大运河本体之间的联系并不如河道、水利工程这些来的紧密,但却与运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相关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也应该为我们所重视,它们的开发潜力很高,保护开发所能带来的效益可能来的更为显著。根据相关遗存的历史价值探寻,建议以利用结合保护的方式加以保护。

12

以下为以万善塔为例做出的其他物质文化的利用保护现状分析与保护探究。万善塔被称为“古运河畔第一塔”其充分诠释了明代古塔建筑的特点,作为我国古塔建筑的文化的全面表现,重修之后的万善塔在使用方面更应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限制登塔人流量来尽量保护塔身,并且,在塔身的灯光亮化设计上以“保护和利用”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使用对塔身没有什么损伤的冷光源,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前提下,做到资源的节约与塔身的保护。另外,图 4.7

万善塔遗产现状图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公园的游览项目较为单

一,应在保护好万善塔的基础上对整个公园做

出一个合理的规划,可以将其建设为围绕万善

塔为核心的运河遗产主题公园,吸引更多的人

来参观、游览。对于旅游收入也应主要用于对

相关文物遗产的保护中去,形成一个良性循

图 4.8万善塔遗产航拍图环。

13

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5 结语

大运河申遗虽然已告一段落,但这并不代表镇江对于大运河以及大运河沿线相关遗产的保护也告一段落了。相反的,镇江更应该对此次在大运河申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反思,并且要在今后对大运河的遗产保护中应更加注重保护的方式方法,多向国内外优秀的保护案例借鉴学习,并有选择的将好的措施在本市的运河保护中运用起来。

建议镇江市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对已有的运河相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争取有更多的遗产点能够有幸加入到下一次的遗产增补点名单中。这样,镇江才能在遗产增设项目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镇江市也能以运河的申遗增补为契机,在深挖城市运河潜力上做足文章,进而把城市的改革发展大业提升到新的高度。

14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教学提纲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 内容摘要: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世界遗产是历史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它们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源。随着世界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旅游的项目开发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文化遗产旅游的合理开发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如何在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进行适度的旅游开发,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促进遗产地经济的繁荣和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寻求适宜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学者面临的重大问题。遗产保护和发展旅游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在现实中如何协调处理二者之间的这种关系,二者能否达成双赢的局面,如何有效合理的开展文化遗产旅游等问题一直是当今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意义 文化遗产保护及其旅游发展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欧美国家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文化遗产旅游的适度开发是解决文化遗产保护的诸多问题和旅游发展所需要资源要素的有效方法。但是也应该看到,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需要对其构成的社会综合开发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而我国尚未构建一套完善的文化遗产的管理和开发体系,在理论研究上多是一些一般的分析和说明,往往限于一般原则和策略的罗列,也没有针对文化遗产旅游的系统分析。我国文化遗产的延续、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旅游学者对文化遗产旅游的关注与重视,文化遗产旅游的研究也将拥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应用价值。 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 文化遗产的灵魂是它的原生性和真实性。文化遗产的根本特点是它的不可再生性,一旦失去就是永远失去。任何复制品都不具备原来的价值。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原真性 原真性又可译为原生性、真实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非复制的、非仿造的等方面的意思。保护各种形式和各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要基于遗产的价值,而人们认识这些价值的能力相当一部分要依赖与这些价值有关的信息源的可信性和真实性,因此就有原真性的要求。信息源各方面包括形式与设计、材料与物质、使用与功能、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以及其他内在的、外部的因素,用这些信息源来检验文化遗产在科学、历史、艺术及社会等方面的详尽状况。 2 完整性 完整性保护原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范围的完整,文化遗产自身是一个整体,又和周围的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少了任何一部分都会有损其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文化遗产本身,又要保护其依存环境,不能只关注单个的“点”而形成“孤岛”现象。比如我们的风景名胜区,是我国山水文化的浓缩,自然人文交相辉映,管理中要保护这种天人合一的融洽和山水风貌的完整。完整性原则的另一层面是文化意义上的完整,文化遗产的关联性要求我们不能只保护物质的实体,还要关注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比如北京故宫,以其空间组合布局、造型艺术、使用功能等诸方面的融合、和谐、秩序,渲染了当时皇权至上的伦理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2007-04-21 农学论文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保护与利用 (4) 第三章传承与弘扬 (9)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13) 第五章法律责任 (15) 第六章附则 (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一)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本体以及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点; (二)大运河(含淮扬运河、中运河、通济渠)其他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三)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四)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碑刻等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 第三条【基本原则】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捐款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开发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世界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中国作为文化古国,到目前中国已有48处文化古迹、历史名城和自然景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中国珍贵的文化财富。就目前来说,一些文化遗产是及其脆弱的,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浪潮中,我国一些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如何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是当前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及原因保护与开发开发转变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 中国于1985年成为该公约的缔约国并于1999年10月29日,当选为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于1986年开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却后来居上,自1987年至2015年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8。名列第二,仅在意大利之后。 文化遗产是我们的祖先智慧的结晶,它直观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体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纵观中国所有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它们都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特色,几千年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重要的历史意义。 世界文化遗产其价值如此丰富,如何对待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方面,为了最大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对文化遗产进行推广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可以促使人民去了解我们身边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具有独特的特征和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作为东北抗联地区主要城市之一的牡丹江市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但是在保护与开发工作方面,由于保护手段及资金的限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因此,加强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对红色旅游的可持 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红色文化遗产;牡丹江;开发与保护 一、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现状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五年规划“121”工程中首次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概念并指出要建立“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体系。红色文化遗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红色文化遗产是指“从中国共产党成立至解放前夕28年的历史阶段内,包括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各个革命时期存在、产生和创造的在历史、艺术、社会学等方面有着重大革命纪念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建筑物、遗迹,或者一些工艺品、文献等实物和人类精神文化产品及其所承载、体现的革命历史、事迹、精神。”【1】 本文从狭义的概念上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分为物质红色文化遗产和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两类。其中,物质红色文化遗产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旧址、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馆、要塞遗址等,如:绥芬河铁路大白楼―中共六大代表秘密过境居住地旧址、杨子荣烈士陵园、牡丹江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碑、马骏纪念馆、东宁要塞群等;非物质红色文化遗产指这些遗址遗迹及纪念设施所承载的革命事迹、精神和一些反映它们的文学作品、歌曲、戏

曲等。如;反映剿匪英雄杨子荣的一本书《林海雪原》、一部戏或电影《智取威虎山》。 目前黑龙江省具有革命遗址924处,其中牡丹江市224处,占全省革命遗址总数的24.24%,居于首位。牡丹江市主要革命遗址分布情况:市区有孟泾清烈士纪念碑、牡丹江市革命烈士陵园、“八女投江”雕塑、中共吉东局第二、三、四次工作会议遗址等18处;绥芬河市有绥芬河站―绥芬河站党支部旧址、铁路工团活动旧址、李春荣故居等15处;海林市有杨子荣烈士陵园、海林威虎山剿匪纪念地、东北抗日联军柴河东山密营遗址群等15处;东宁县有中共东宁党组织早期活动地、沙河子烈士陵园、三岔口地下交通站遗址等13处;宁安市有张闻天工作室、石门子站斗遗址、陈翰章牺牲地等26处;穆棱市有中共穆棱县诞生地遗址、绥东军分区司令部遗址等16处;林口县有八女英雄杨贵珍故乡 纪念碑、大盘道伏击战遗址等12处。牡丹江市革命遗址224处中,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2处,省级5处,市级5处,县级1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2处,省级4处,县级14处。 另外,目前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保存状况为:保存好的18处,保存较好的58处,一般的76?,较差的28处,差的22处,消失的22处。我们看可以看出牡丹江市革命遗址从一 般到较差再到差,最后到消失的红色文化遗产共有148处,占全市革命遗址总数的66%以上。建国以来,随着社会发展,一批革命遗址在城区规划改造中被拆除,而未拆除的遗址中也有大部分处于危房状态,如不抓紧维修加固,将会造成一大批革命遗址消失。因此,加强对牡丹江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二、牡丹江市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1.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平衡。全市的红色文化遗产缺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中国的文化遗产怎么保护 都知道我国是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滔滔大国,我国的文化遗产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两个,但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呢?要怎么保护呢?其实总共有52个各种各样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肯定要对这些遗产有所了解才不失为一个中国人,更要细心保护他们。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 结合文化遗产清晰条理的向我们说明了这个问题。文化遗产主要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法律意义上的文化遗产仅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文化价值的人类杰作,即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遗产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我们不会保护其中的糟粕。 ▲二、为什么要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文化遗产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即历史之见证、身份认同的纽带、文化多样性之体现、创造力之源、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遗产涉及不同主体生存和发展的正当利益和不同文化遗产权益和文化遗产权益与其他正当权利 之间可能发生冲突三个方面向我们展开。这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了文化遗产本身具有的重大意义与其保护过程中有诸 多问题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的解决必然需要法律的保障。 ▲三、怎么用法律保护文化遗产? 从国内到国际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目前用于保护文 化遗产的法律。就国内而言,目前我国已经在宪法第22条、文化遗产基本立法、其他相关立法以及政府部门的行政立法和部门规章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明确的规定。而国际方面也有相关的规定。1954年颁布的《关于在武装冲突情况下保护文化财产的海牙公约》、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及其他相关的国际公约也都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法理依据。 ▲四、公众如何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就目前中国文化遗产多的现状,王教授指出,只是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作为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我们每位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当中来。我们可以通过捐资募资、文物认领、文保义工、志愿活动等多种方

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关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以浙江省萧山区坎山镇为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前言 (2) 一实践的地点及其背景 (3) 二坎山镇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罗列 (3) (一)萧山花边 (3) (二)坎山“祭星乞巧”文化节 (3) (三)民间物质遗产 (4) 1.千年地藏寺 (4) 2.接龙禅寺 (4) 三.坎山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问题指出) (4) (一)在住居民对当地文化的了解 (4) (二)政府的保护力度 (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困难 (6) (四)民间基层的保护意识匮乏 (6) 四探讨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6) 结束语 (7)

【摘要】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遍布在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黄土地上,而散落于各个角落灿烂的民间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悠中华五千年文化的见证。本文以浙江省坎山镇的民间文化遗产为例,从新时代的背景环境下,新时代的民生现状层面上,展开调查,汇集民意和数据的整理分析,着重探讨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探索中国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景,为中华民族其他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给予适当的借鉴和参考并且希望民间文化遗产能够长存而非淹没于新时代的文化潮流中。 【关键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观念;措施 前言 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舞蹈、民间杂技、民间戏曲、民间美术和民间书法等。民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背景下,对了解文化国情、民情,促进文化创造,增强国家文化实力、建设国家文化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引起国内上下一片哗然。诚然,在中国工业化产业迅速发展,经济迅速飞涨的时代,相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却频遭冷落。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导致新一代年轻人大多只“食用”快餐文化,因此,本文将广泛调查民意,收集民众心中对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意见,深入分析数据。 如何唤起民众对祖先创造的文化形态和价值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民间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创新文化,使之与现代化社会产业接轨,与当代人的生活接洽,正是本文探索的目的。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姓名: 郑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班级: 公管41 学号: 2234126 指导教师: 陈瑞红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6 月20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关于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研究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郑雪 指导教师陈瑞红 摘要: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 文明发展的见证。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本文从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现状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来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和总结,针对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文化遗产;基本概况;存在问题 A Summary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 Student majoring in the public institution administration Zhengxue Tutor Chenruihong Abstract: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a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being, tropical representation of culture in all sort of area and regions, witness of development of world’s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in a larger and larger degree over years. Protecting world’s cultural heritage is taken seriously by countr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is paper, based on other’s research, introduces and sums cultural heritage from three aspects: its cont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rotecting it. In view of theirs , I give my own opinion and analysis. Keywords: cultural heritage; basic connotation; problem 世界文化遗产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不同地区、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文明发展的见证。多年来,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程度逐渐加大,鉴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和无价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世界各国均引起了高度重视。 我国是文明古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 当今如何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很好的传承、保护和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997年以来各种相关书籍、学术期刊和研究论文进行检索、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研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现状研究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等方面。

论中国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

圆明园祭 ——从圆明园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300年的岁月,对于浩浩汤汤,蔚为壮观的中国历史来说只是过眼云烟,然而对于一座园林,却可能是不能承受之重。三百年的雕琢,三百年的洗礼,于圆明园,即如此。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震撼于她的华美和无双,震撼于她沧桑的历史变迁,更震撼于这其中的巨大失落。曾经的万园之园,曾经的文化集萃,如今却只剩下残垣断壁,怅惘低回。 圆明园,这个五世皇帝的御用之园,经历了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和经营。每一朝,从帝王到臣民,都对她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感情。尤其是皇帝们,他们亲自参与园林的设计,亲自督察施工情况,为每一处景色取名、题词。乾隆将他钟爱的南方园林创造性地复制到圆明园中,帝王们将中国无数的稀世珍宝藏于此园中,一年中大部分时候他们都在此度过。因此圆明园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一座园林了,于当时,她已俨然成为了中国政治文化的又一中心,于今,她是一座文化宝库,不仅体现着清国帝王们的审美情趣和政治抱负,更体现出一种凝练和集萃,凝练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和我们整个民族文化体系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核心,集萃中华民族灿烂夺目的艺术成就。 圆明园的美不仅得到国人的称赞,也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当时一批批来自英国、俄国的使者,视其为仙境和梦幻之所在。然而他们带来的不仅是这些,从那些来自西洋的贡品中早已透露出这样一个讯息:西方文明正在迅速崛起。但我们的天子们并未从那些精致的马车、大炮中读出更多的东西,却依旧沉迷在圆明园带给他们的安逸与平静中。 1860年10月6日,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入侵,惨遭洗劫与焚毁,并由此开始了她坎坷曲折而悲壮的命运。一切的荣耀、骄傲与奢华在大火中化为乌虚,在洗劫中粉身碎骨,帝王将相,君臣百姓无不失声痛苦。整个民族在滴血! 尽管皇帝太后们想通过修复的方式竭力挽回,然而对正处于刀尖上的中国来说,这已成为不能承受之重。1900年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又给了原本脆弱的圆明园一致命的一击。 军阀混战的中国,文化大革命时的中国,都有太多的无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已无力保护这座在风雨飘摇中挣扎的万园之园,尽管她已经面目全非,满目疮痍。园内的石块、木材、华表、碑帖、砖瓦…甚至是土地——这个稀世之园的仅存,仍被无情地掠夺与侵蚀着。而这个过程,长达六七十年之久。至此,她已失去了最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学院:林学院班级:12旅游管理3班学号:201231060326 姓名:叶燕 前言:简述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探讨保护与开发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出现的问题,从中提出一些解决措施与对策。 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它既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近年来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的人往往看到遗产不同的价值,而人们更加关注于遗产的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更加倾向于将文化遗产看作一种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资源,这就必然会对文化遗产造成不同程度上的损害,这也带来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这也成为了人们发展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措施与对策 中国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盘古、上帝、女娲等神话时代算起约有5000年;自夏朝算起约有4200年;从三皇五帝算起约有4600年;从中国第一次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的秦朝开始算起约有2200年。中国历经多次演变和朝代更迭,持续时间较长的朝代有夏、商、周、汉、唐、宋、元、明、清等。中原王朝历史上不断与北方游牧民族交往、征战,众多民族融和而成为中华民族。而由中国历史长河衍生出来的中华文化,不仅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而且从中涌现了不少世界文化遗产。 为了使物质文明的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为了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公约》。中国1985年正式加入联合国《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该公约现有175个缔约国,已有730处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自1987年故宫、长城等第一批世界遗产入选以来,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里,现已拥有43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30处世界文化遗产、9处世界自然遗产、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此外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首都北京

(整理)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申请书

申请书编号: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 申请书 课题名称:敦煌佛教华盖图说及其演变 申请人:范丽娟 承担单位: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组织单位: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 填报日期:2007年09月11日 国家文物局

二○○七年编制

目录 申请者的承诺 (1) 申报须知 (2) 一、基本信息 (3) 基本信息表 (3) 课题组主要成员 (4) 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情况 (5) 课题申请人和课题组主要成员曾承担研究课题情况 (5) 二、课题申请报告 (6)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8) 课题自查新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0) 主要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难点分析 (11) 主要创新点 (13) 拟采取的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 (14) 预期研究成果 (15) 三、经费预算 (17) 四、承担单位意见 (18) 五、组织单位推荐意见 (18) 六、评审委员会评审意见 (20) 附件1:推荐人意见表 (21) 附件2:设备购置清单 (23) 附件3:课题申请人自查新推荐范围 (24) 附件4:填写注意事项 (25) 附件5:经费预算表填写说明 (26)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申报书内容的真实性。如果获准立项资助,我将履行课题负责人职责,遵守《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和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切实保证研究工作时间,认真开展研究工作,按时报送有关材料。若填报失实和违反规定,本人将承担全部责任。 申请者(签章):娄婕 2007年09 月11 日

申报须知 一、填表前请认真阅读《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二、申请人须通过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科技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c82607893.html,)进行网上申报。国家文物局组织函审通过后,再打印申请书正式文本,报送至国家文物局科研课题管理办公室。 三、请按照“填写注意事项”(附件4)和“经费预算表填写说明”(附件5)的要求,准确、清晰的填写申请书各栏目内容。 四、课题申报负责人如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有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推荐,并填写推荐人意见表(附件1)。推荐人须负责地介绍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专业水平、科研能力、科研态度和科研条件,并说明该课题取得预期成果的可能性。 五、本申请书报送一式7份,其中1份为原件,6份为复印件。均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以良渚文化为例 发表时间:2018-04-12T11:53:23.4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期作者:崔浩轩[导读]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 崔浩轩文登新一中 264400 摘要 自联合国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世界各国掀起了一股申报“非遗”热潮,我国政府、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予以了高度重视,相关的科研工作逐年增加。贵州苗族良渚文化是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但是形成鲜明的旅游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存在着旅游开发不成规模等问题,这导致贵州苗族良渚文化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传播和发展,本文以贵州苗族良渚文化为例,对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贵州苗族良渚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放中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苗族良渚文化;资源开发;保护 1.良渚文化概述 良渚文化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距今5300-4500年左右。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1936年发现的良渚遗址,实际上是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一带山脉连绵,因而虽然形成的历史悠久,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能够较好地保存。武陵地区是中国的文化的重要汇聚处,也是我国的“民族文化走廊”。 2良渚文化保护意义 文化是民族之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之泱泱大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重要组成部分又难以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前提和基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刻不容缓。 3良渚文化的保护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经济建设不断得到发展,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然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虽然已经有人注意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对于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操作上却显得不容乐观。在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消失,良渚文化也处于被人们逐渐遗忘的状态。因而,良渚文化遗产应该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 4良渚文化的保护措施与建议 4.1 保护与开发的原则 4.1.1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政府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可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价值,创造经济利益。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原则的指导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不到位的原因并探析其对策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1.2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建设 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把程序正当原则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进行了明确规定。依法行政,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靠程序来维护和保障行政公正。因为在行政执法的实践中,行政相对人的地位与行政执法主体比较,处于弱势和实际上的不平等地位,一旦行政执法主体行使行政职权侵害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时,有些权利就很难恢复原状,即使可以得到救济也多为事后救济。 5结论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呼声中,我们不仅要“传承”,更要“发扬”和“创新”,唯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唯有民族的才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要在历史的长河、民间艺术的江海中“捕捞”那些珍贵的文化资源。那是我们创作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传承”与“创新”两股力量的冲击下,被注入新鲜的血液,继续活跃在历史舞台。 参考文献 [1] 刘琼.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2] 刘正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 苏琨.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估研究[D]. 西北大学 2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 2008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作者荣子涵 系别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年级08级 学号0828150088 成绩 指导教师张春香 2010年08月21日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 中医药理论的保护与传承问题 社会实践主要内容: 摘要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东方国度,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内容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严峻挑战,学会结合国情,借鉴经验,探索出一条保护和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道路。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医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大国。1900年发表的《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然而在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王国、古印度这四大文明古国中,除中国外,其他的三大文明发源地的历史都没能延续至今。正所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五千年的历史,无数的王朝被覆灭,又有新的统治者站起来,然而哪怕是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外敌入侵战争——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没能打断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五千年的延续,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流传至今的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精髓。然而对于这些精髓我们并没有好好的保护与利用,只是任他们自生自灭。 2001年中国加入国际世贸组织,愈来愈多的与世界接触,我们喊着让中国国际化世界化,可是那样的后果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的被人们所淡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的出台,人们才意识到原来还有这么多东西是需要保护和传承的。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一些事情我们经历的久了,就会忘记它不平常的来历。直到韩国抢先注册端午节这一原本属于我国的纪念节日后,我们才真正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近年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受到了许多国家的青睐。《乐府诗集》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中的女英雄花木兰。然而当下又有多少人不是一边吃着快餐一边看着迪士尼版的《花木兰》。迪士尼乐园中被许多美国土生土长的卡通人物围绕的木兰亭即灿烂夺目又让人觉得不合时宜。若木兰真的知道了,恐怕现在又要多叹息了。中国的茶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饮茶始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精)

阮仪三: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 林林: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 阮仪三林林 摘要: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本文提出原真性原则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用以剖析当前文物古迹的修缮、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存在的片面认识和问题。关键词:原真性;文化遗产;保护原则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Authenticity in R elation to the Conservation of Cultural H eritage Ruan Y isan ,Lin Lin (School of A rchitect ure and U rban Planning ,Tongji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Authenticity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in defining ,assessing ,and monitoring cultural heritage.The thesis illustrates the implications of authenticity about cultural heritage in China.The test and principle of authenticity are applied to the conservation practice in China ,such as in relation to heritage sites and historic buildings. K ey Words :Authenticity ;Cultural Heritage ;Principle of Conservation 一、什么是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原真性”是英文“Authenticity ”的译名。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