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总结

乙肝病毒总结

增殖过程:

繁殖第一步:黏附

这一步是乙肝病毒是侵入肝细胞的关键。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依靠其外膜(表面抗原)黏附在肝细胞膜上,只有黏附成功才能侵入人体。当黏附成功后,乙肝病毒的外膜将会脱离,乙肝病毒则钻进肝细胞内寄生。表面抗原脱离后进入血液循环,我们就可以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查来发现它。

繁殖第二步:脱壳

乙肝病毒核心部分来到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浆中还要脱掉它的“核壳”(核心抗原及E抗原),这样,就暴露了它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核酸(乙肝病毒DNA),它包涵着乙肝病毒的全部基因,是它主宰着乙肝病毒的繁殖。

繁殖第三步:入核

乙肝病毒DNA从肝细胞浆内进入肝细胞核,在这里它要进一步发育完善,形成乙肝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cccDNA)。它深藏在肝细胞核内,而肝细胞核外面有一层坚韧的核膜,仅凭目前药物的力量难以通过这坚韧的核膜,因而也无法杀灭进入肝细胞的病毒。由于cccdna掌控着乙肝病毒所有的遗传信息,指令着乙肝病毒的繁殖,因此如果不能破核治疗,现有的药物想彻底消灭体内的乙肝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cccdna掌控着乙肝病毒所有的遗传信息,指令着乙肝病毒的繁殖,因此如果不能破核治疗,现有的药物想彻底消灭体内的乙肝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繁殖第四步:转录

乙肝病毒在这一阶段会以cccdna为“模子”,在人体酶类的帮助下,将所有信息转录到信息核糖核酸(mRNA)上。

繁殖第五步:翻译

mRNA通过翻译过程,可将乙肝病毒的各种蛋白制造出来,如外膜蛋白、核壳蛋白、乙肝病毒-DNA多聚酶等。至此乙肝病毒的零件都有了,漂浮游离着备用,只等乙肝病毒最核心的部分制造出来。

繁殖第六步:逆转录

将乙肝病毒的遗传信息从DNA转录到RNA是“顺转录”,从RNA再转录到DNA就叫做“逆转录”。乙肝病毒的mRNA上的遗传信息最后就转录成了乙肝病毒的DNA,这是,乙肝病毒的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DNA也制造完成。这个“逆转录”的过程是导致乙肝病毒变异的根本原因。

繁殖第七步:组装

把所有的已经生产完成的零件组装在通过“逆转录”生成的乙肝病毒HNA上,乙肝病毒也就完成了新一代的繁殖。新生成的乙肝病毒又开始入侵其他健康的肝细胞或者释放到血液当中去。

1、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 )感染引起的.完整的(HBV}是由一个囊膜和核衣壳组成的有毒颗粒,其DNA分子是一个有部分单链区的环状双链DNA.如图所示为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的增殖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①有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起乙肝病毒的变异

B.②过程在生物学上叫转录,需耍RNA聚合酶等

C.③过程在生物学上叫翻译,需要在核糖体仁完成

④过程特有的碱其配对方式是U-A,D错误.

故选:D.

2、乙肝被称为“中国第一病”.人们对乙肝病的机理研究较多.乙肝病毒的DNA 有一条环状链和一条较短的半环链,侵染时先形成完整的环状,再把其中一条作为原始模板复制形成新的病毒.如

图:

(1)发生在宿主细胞核的过程有

③④,发生在宿主细胞质内的过程

有⑤⑥⑦.

(2)乙肝病毒的中心法则:

DNA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

(3)发生了碱基互补配对现象的

有③④⑤⑦过程.

(4)物质a的作用是

携带DNA遗传信息,作为翻译的模板.同类的物质还具有的作用有转运氨基酸,组成核糖体,作为RNA病毒的遗传物质

(4)物质a是mRNA,携带DNA上的遗传信息,并作为模板进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RNA还包括tRNA和rRNA,其中tRNA可以转运氨基酸,rRNA 是组成核糖体的成分,此外RNA还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5)翻译过程需要的原料是20种游离的氨基酸,逆转录过程的原料是4种游离的脱氧核糖核苷酸,这两个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过程②的产物是DNA,其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过程⑤的产物是蛋白质,其具有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链的空间结构不同.

故答案为:

(1)③④⑤⑥⑦

(2)DNA复制、转录、翻译和逆转录

(3)③④⑤⑦

(4)携带DNA遗传信息,作为翻译的模板转运氨基酸,组成核糖体,作为RNA 病毒的遗传物质

(5)20、4 碱基互补配对

(6)4种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样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种类多和数目多及多肽链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乙型肝炎培训总结

乙型肝炎培训总结 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培训小结 根据今年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切实做好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病毒性肝炎的诊疗水平,结合横溪镇近年病毒性肝炎疫情形势,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决定于2016年4月10日在医院四楼会议室开展一次病毒性肝炎防治知识的专题培训。 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肝炎防治宣传活动。我院紧紧围绕“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宣传主题,营造浓厚的宣传教育氛围,利用上街宣传面广的优势,院领导组织在门诊楼前摆摊设点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肝炎防治意识,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种疾病发生。现就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院领导高度重视“认识肝炎,科学防治”安全教育活动的开展,牢固树立“珍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按照上级有关文件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力争使肝炎宣传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积极宣传营造氛围 在宣传活动周期间,我院充分利用墙报、标语以及街天摆摊设点等方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肝炎防治宣传教育。7月28日,利用街天人流量大、宣传面广的优势,通过

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现场讲解教育等宣传肝炎相关知识,营造全民抗击疾病、维护生命健康的氛围。共发放肝炎防治知识宣传单300余份,夏秋季常见传染病宣传资料300余份。通过本次宣传活动,对提高人民群众对肝炎防治知识等相关疾病防治知识的认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今后,我院将继续认真组织开展肝炎防治宣传活动,并把这项工作常规化,结合我院的实际,进一步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本次培训主要由医院防保科科长蒋兴主讲。他首先介绍了病毒性肝炎的定义,然后就其具体的分型作了一一阐述,重点讲解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临川表现、诊断要点、实验室室检查、主要治疗方法等。 据统计,此次培训共有50余下名临床医生参加,其中中心25人,社区10人,医院防保科人员7人,院部领导2人,会后测试成绩平均分达98分以上,培训效果显著。这次培训内容较多,但极具精髓,为我们临床诊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对临床医生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即便疫情来临,也能处惊不乱,为防控工作做好道道坚硬的城墙。横溪镇社区卫生服务中西 二0一二年四月十日 生命科学院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新综述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全球分布,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密切,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全球人口的30% 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HBV 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率和主要基因型不同,而不同流行程度的地区主要的传播模式也不同。 HBV 为部分双链DNA 病毒,其血清学标志物有: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E 抗原(HBeAg)和E 抗体(抗-HBe),核心抗体IgM(抗-HBc IgM)和IgG (抗-HBc IgG)。不同标志物在不同的感染阶段出现,具有各自的临床意义。 HBV 为非细胞毒性病毒,肝脏损伤和病毒控制,及带来的临床结局,均依赖于病毒复制与宿主免疫应答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慢乙肝患者的T 细胞应答较弱,在自发性HBeAg 血清学转换或抗病毒治疗后有所恢复。然而过度激活的免疫应答可导致爆发性肝炎。 慢乙肝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再活动期。不同阶段有各自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早期发生HBeAg 血清学转换者及长期稳定在低复制期患者预后较好。总体而言,围生期感染HBV 的人群中大约40% 男性和15% 女性将死于肝硬化或者肝细胞癌。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减少肝细胞癌发生。目前已有2 种干扰素α和5 种核苷(酸)类似物用于慢乙肝抗病毒治疗,两类药物治疗各有优劣。各大指南对抗病毒治疗的时机和疗程都有相同或者类似的推荐。 乙肝疫苗的问世和和普及显著减少了慢乙肝的发病率,甚至带来了肝癌发病率的下降。 2 种干扰素和5 种核苷(酸)类药物的相继上市,在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长期抗病毒治疗可减少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 安全、有效的HBV 疫苗已于1981 年问世,虽然地区间存在差异,广泛的新生儿疫苗接种已经带来发病率的大幅下降,甚至肝癌发病率的下降。然而部分地区疫苗覆盖率不够,受经济条件制约很多感染的患者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因此全球HBV 疾病负担仍然沉重。 2014 年6 月19 日,The Lancet 在线发表了长篇综述,从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免疫致病机制、病毒学、自然史、治疗等方面总结了近5 年及既往经典的HBV 相关研究,旨在以WHO 重申要关注病毒性肝炎为契机,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 概述 HBV 感染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全球约有20 亿人口感染,其中3.5 亿为慢性携带者。在2010 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HBV 感染位居首位,在导致死亡的病因中位列第10(78.6 万/ 年)。基于这些数据,WHO 将病毒性肝炎列入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 目前,安全有效地预防性疫苗和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可用于预防和治疗HBV 感染,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医务工作者及全社会在提高认识和关注等方面的共同努力,HBV 带来的疾病负担将仍然很沉重。 流行病学 全球大约有30% 的人口有血清学证据证实现症或既往感染HBV。2010 年肝癌导致死亡的一半与HBV 感染相关,而在1990 至2010 年间,全球与肝癌相关的死亡增加了62%,与肝硬化相关的死亡增加了29%。 HBV 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者精液传播,主要有三种传播模式。在疾病高流行地区,绝大多数为母婴传播。而在低流行地区,性传播为主要的传播途径。有多位性伴侣者、男同性恋及曾有过其他性传播疾病感染者为HBV 感染的高危人群。

慢乙肝抗病毒知识总结

慢乙肝抗病毒要点 乙肝抗病毒应做到三个合适:对合适的患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药物。处于免疫耐受期的患者不需抗病毒治疗,效果不好且会增加耐药风险。 一、慢乙肝患者抗病毒指征 1、慢乙肝患者对HBV-DNA水平,HBeAg阳性者,HBV-DNA>105copy/ml;HBeAg阴性,HBV-DNA>104copy/ml;ALT>2倍正常值上界(排除病毒外病因)。(1IU/ml=ml) 2、存在明显的肝脏炎症(2级以上)或纤维化,特别是肝纤维化2级以上者。 3、ALT持续处于1×ULN(正常值上限)至2×ULN之间,特别是年龄大于40岁者,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如果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 HAI ≥4,或炎症坏死≥G2,或纤维化≥S2,应积极给予抗病毒治疗。 4、ALT持续正常(每3个月检查一次,持续12个月),年龄大于30岁,伴有肝硬化或肝癌家族史,建议行肝穿或无创性检查明确肝脏纤维化情况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5、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者,无论其转氨酶是否正常,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6、与HBV相关HCC患者必须使用抗病毒治疗。 7、肝衰竭患者,必须抗病毒治疗,重症化明显者,最好使用低

效抗病毒药物,如LAM;重症化不明显者,可直接使用ETV。(重症化主要看凝血功能、转氨酶、胆红素等) 二、特殊患者使用抗病毒药物 1、儿童 符合抗病毒指征,推荐使用LAM/ADV,12岁以下患者LAM剂量为3mg/kg,ADV剂量为kg。12岁以上儿童与成人剂量相同。 2、孕妇推荐使用LAM/LDT/TDF 孕前如有抗病毒指征应使用NA(S);孕前如一直使用ADV/ETV,换用LAM/LDT/TDF抗病毒治疗;如使用INFα者,应换用前三种药物,停用INFα6个月后怀孕;如在孕期三个月有高病毒血症(HBV-DNA>106IU/mL),可使用NA(S)预防母婴和宫内传播,仅预防母婴传播者,可在分娩后3个月终止治疗,可母乳喂养。 3、乙肝病毒携带肝移植患者,在移植前2周应开始服用NAS。 4、合并HAV或HEV感染者,重叠感染可短暂抑制HBV,但甲肝及戊肝治愈后又转至原生状态。重叠感染加重肝脏负荷,少数病人病变较重,甚至可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因此,对HBV-DNA阳性患者应及时给予NAS治疗。 5、合并HCV感染者,应先确定哪种病毒占优势再决定如何治疗。 6、合并HIV感染者,HIV感染者中有%重叠感染HBV。LAM,TDF,ETV 同时具有抗HBV和HIV的作用,因此,对同时需要抗两病毒治疗者,治疗方案应包括2中抗HBV药物,如:LAM联合TDF或者ETV联合ADV。尽量避免仅使用1种具抗HBV的药物,以尽可能降低HBV耐药风险。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全文)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女性生育过程中面临的临床医疗问题已愈来愈引起关注。为进一步规范并优化该类患者的管理和治疗,《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及《Infection International (Electronic Edition)》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形成《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女性生育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是基于目前该领域的最新成果,遵照循证医学原则编写,对 HBV 感染女性生育所面临的临床问题及处理进行了总结,可作为 HBV 感染女性生育的指导。随着相关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专家委员会将对《共识》内容进行持续更新。相应证据及推荐等级见表1。 一、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概况 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和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约 30% ~ 50% HBV 感染者来自母婴传播,全球 20 亿人曾感染过 HBV,其中 3.5 亿 HBV 感染者中,每年约有 100 万人死于肝功能

衰竭、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女性感染者约为 1.5 亿~ 1.7 亿,5% 妊娠女性为慢性 HBV 感染者,其中 50% 以上为 HBeAg(+)(A1)。 HBV 感染对妊娠可能通过以下方面产生影响:1、骨髓造血微环境的改变以及脾功能亢进可导致血小板减少而增加产后出血风险;2、低白蛋白血症、贫血发生率高,导致胎儿营养供应不足;3、糖耐量下降,妊娠糖尿病发生风险增加;4、白细胞减少和免疫功能缺陷,使孕妇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5、肝功能异常,导致许多激素及血管活性物质灭活减少,妊娠高血压发生风险增加。同时妊娠期肝病加重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1、母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而致肝脏负担加重;2、母体内分泌发生变化,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可能导致 HBV 高复制,促使乙型肝炎活动(B1)。 HBV母婴传播可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产后感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母体内 HBV 感染;产时感染是指围分娩期新生儿在分娩时吞咽了含有HBV的母血、羊水、阴道分泌物,或在分娩过程中,因子宫收缩使胎盘绒毛血管破裂,致使少量母血渗漏入胎儿血循环引起婴儿感染 HBV;产后感染属于 HBV 感染母亲和婴儿间的水平传播,主要为生活中密切接触传播(A1)。 目前认为孕妇高 HBV 载量是发生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病毒载量可减少母婴传播。孕妇 HBsAg 阳性但 HBeAg 阴性时,其新生儿经正规免疫接种,保护率已达 98% ~ 100%;HBeAg 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经正规免疫接种后,仍有 5% ~ 15% 发生慢性感染(A1)。

传染病学笔记 总结11:病毒性肝炎

11 病毒性肝炎 【概述】 病毒性肝炎:特指由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中国患病数量第一位的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 1 临床表现相似: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 2 HBV为DNA病毒,其余四型均为RNA病毒 3 HAV、HEV主要经粪-口传播,HBV、HCV和HDV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4 甲、戊型主要呈急性感染,但乙、丙、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甲、乙和戊型疫苗接种可有效预防感染 (一)甲型肝炎 【病原学】 HAV为单股正链RNA 病毒 (一)抗原抗体系统 1 能感染人的血清型只有1个→ 1套抗原抗体系统 2 IgM:感染后早期产生,近期感染标志 3 IgG:急性期后期或恢复期早期出现,既往感染/接种后,持续存在,保护性抗体 (二)抵抗力 1 在污水、淡水、海水、泥土中存活数月 2 高温、紫外线、氯、甲醛等可灭活 3 耐酸碱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急性感染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起病前2周→ALT高峰后1周 ·抗体出现后,粪便排毒基本停止 ·急性黄疸型患者,黄疸前期传染性最强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水源或食物污染可导致大暴发 (三)易感人群及免疫力 ·抗HAV阴性者 ·感染后持久免疫 【发病机制】 HAV→经口→胃肠道→血流(病毒血症)→在肝脏复制→经胆汁排入肠道→粪便排出 早期HAV大量增殖,直接破坏肝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细胞、体液免疫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 【临床特征】 1 潜伏期:2-6周,平均4周 2 HAV隐性感染多于显性感染,无黄疸型多于黄疸型 3 症状发生在黄疸出现前的1-2周内: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痛,黄疸

医学乙肝知识点总结

医学乙肝知识点总结 1.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传播路径:HBV主要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包括母婴传播、性 传播、共用注射器或刺激性工具传播等。通过这些途径,感染者可以将病毒传播给其他人。 2. 乙型肝炎的症状:乙型肝炎通常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包括恶心、呕吐、腹痛、黄疸、乏力等。部分慢性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而持续感染多年,最终导致肝硬化或肝癌。 3. 乙型肝炎的诊断方法:乙肝可以通过血清学检测HBV病毒蛋白和抗体来确定。这些检 测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HBV,以及确定感染的程度和类型。 4. 乙型肝炎的预防: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此外,避免与可能感染HBV的人接触,使用安全的注射器和手术刀具,以及减少性伴侣数量等都可以帮助预防乙型肝炎。 5. 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法:对于急性感染,通常需要休息、保持充分营养和水分,并使用抗 病毒药物来减少病毒载量。对于慢性感染,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包括抗病毒药物、肝硬化和肝癌的治疗等。 6. 乙型肝炎的并发症:慢性乙肝感染者可能在肝炎活动期间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肝硬化和 肝癌。此外,乙型肝炎还可能引起其他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如肾病综合征、关节炎等。 7. 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乙肝病毒感染和肝癌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目前,一些研究 表明,HBV感染与肝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慢性HBV感染者患肝癌的风险明显增加。因此,对于HBV感染者,及时的干预和治疗尤为重要。 总结:乙型肝炎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了解 乙肝的相关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乙型肝炎将不再是一个全球性的医学难题。

乙型肝炎的疾病传播动力模型与预测

乙型肝炎的疾病传播动力模型与预测 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数估计超过2亿。该病毒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途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慢性感染的特点。了解乙型肝炎的传播动力模型以及预测其传播趋势对于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一、乙型肝炎的传播动力模型 乙型肝炎的传播动力模型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宏观层面主要 考虑病毒的传播途径、人群流动性以及社会行为等因素。微观层面则关注个体之间的接触和感染风险。 1. 传播途径:乙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主要的感染途径,如输血、注射毒品、医疗器械污染等。性接触传播主要发生于性伴侣之间,而母婴传播则是指病母通过妊娠、分娩或哺乳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2. 人群流动性:人群流动性是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因素。人口迁徙、旅游、移 民等活动都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特别是在疫情流行地区,人群流动性的增加可能导致疾病的扩散。 3. 社会行为:个体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也会影响乙型肝炎的传播。例如,共 用注射器、性行为不安全等行为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二、乙型肝炎的传播预测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使用统计学方法,可以预测乙型肝炎的传播趋势和疫情发展。预测结果可以帮助政府和卫生部门制定相应的预防控制策略,以减少感染风险和疾病负担。

1. 传播动力模型:传播动力模型是预测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工具。常用的模型 包括SIR模型(易感者-感染者-康复者模型)和SEIR模型(易感者-潜伏期感染者-感染者-康复者模型)。这些模型基于人群的易感性、感染率和康复率等参数,通 过计算来预测疾病的传播趋势。 2. 统计学方法:除了传播动力模型,统计学方法也可以用于乙型肝炎的传播预测。例如,时间序列分析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的疫情发展趋势。此外,机器学习算法如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等也可以用于乙型肝炎的传播预测。 三、预防控制策略 基于乙型肝炎的传播动力模型和预测结果,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控制策略: 1.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全球范围内推 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可以显著减少感染风险。 2. 提高卫生意识:加强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和卫生意识,促使个体采取正确 的预防措施,如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 3. 健康教育和宣传:通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乙型肝炎的认知水平,增强预防意识,促进行为改变。 4. 加强监测和检测:建立健全的监测和检测体系,及时发现感染者,采取措施 阻断传播链。 总结 乙型肝炎的传播动力模型和预测对于制定预防控制策略至关重要。通过研究传 播途径、人群流动性和社会行为等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乙型肝炎的传播规律。同时,利用数学模型和统计学方法进行传播预测,有助于提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预防控制策略中,疫苗接种、健康教育和加强监测等措施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有效减少乙型肝炎的感染风险。

乙肝学习总结

生命科学院 生物科学基地班单号班 乙肝学习总结 一、前期准备 通过我们对同学们进行的调查,大部分同学不太了解乙肝及其乙肝的预防。在我国,乙肝病人或乙肝携带者的人数仍然有很多,但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和了解乙肝去预防乙肝。二、学习过程以及内容 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在各种慢性肝炎中,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占80%~90%。目前,世界人口有三分之一曾感染过乙型肝炎病毒,约51%的成年人和90%的婴儿感染后成为终身携带者。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有25%会发展为严重肝病,包括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干细胞癌,而80%以上的干细胞癌是由乙型肝炎所引起的。全球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约3.5亿,我国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达57.63%,约有1.3亿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500万~4500万,严重影响着人们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 乙肝病毒是专一的嗜肝病毒。在各种造成慢性肝损害的病因中,由乙型肝炎病毒持续感染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恶变为肝癌的病死亡率最高。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在肝脏内可以转化为乙醛,损害作用。可使肝细胞发生变性和坏死。病毒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已有病变,饮酒可谓是雪上加霜,可使病情加速向肝硬化,甚至向肝癌方向演变。 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传染源是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其感染扩散因

职业和生活状况而异。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母婴之间、日常生活接触、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其中有些传播途径是重叠的,实际上都可与血液暴露有关。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方式。 三、给大家的建议 1、勤洗手,洗好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改善卫生条件。不食用不干净的食物,尤其是不生吃动物类食物。 3、加强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不去不适合的场所。 4、不共用剃须刀、牙签等易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加强对医源性传播的预防。 5、定时或及时体检,并按照具体情况接种乙肝疫苗。 6、切断传播途径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乙型肝炎患者要有保护自己同时又保护他人的意识和行为。 7、实行分餐制。 8、尽量少用或不用血液制品。规范组织献血队伍,建立献血员的HBsAg的过筛制度。 9、建立严格的消毒隔离制度。 四、学习活动图片

乙肝五项临床经典总结

乙肝五项结果分析如下: 1)第一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其余阴性。表示被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了。 2)第一项、三项阳性,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可能处于急性乙肝、慢性乙型肝炎或乙肝携带者活动期,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传染性强;一、三、五项阳性就是常说的大三阳,意义与一、三项阳性相差无几。 3)第一、四项阳性,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e抗体(HBeAb或抗HBe)阳性,其它阴性。说明处于乙肝急性期或慢性期或肝病病毒携带,但是病毒复制不活跃,传染度相比之下较弱。 一、四、五项阳性就是俗称的小三阳,意义与一、四项阳性相差无几。 4)第四阳性,即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其余阴性。说明急性乙肝处于恢复期,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弱。

5)第二、四项阳性,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阳性和乙肝e抗体(抗HBe)阳性,其余阴性。说明乙肝已基本痊愈,身体内已有了抵御能力。 6)第二项阳性,即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阳性,其余阴性。表示是接种了疫苗后,抑或乙肝病毒感染后已康复了,已有抵御能力。 乙肝五项检查对照表内容如下: 1、乙肝五项第1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是急性病毒感染的潜伏期后期。 2、乙肝五项第13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大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强。 3、乙肝五项第1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俗称乙肝小三阳,说明是急、慢性乙肝,传染性相对较弱。 4、乙肝五项第13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性乙肝的早期。 5、乙肝五项第1345项阳性:说明急性乙肝感染趋向恢复或者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两对半对照表 6、乙肝五项第14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慢性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易转阴或者是急性感染趋向恢复。 7、乙肝五项第15项阳性,其余三项阴性。说明是急、慢性乙肝即:①急性HBV感染; ②慢性HBsAg携带者;③传染性弱。 8、乙肝五项第5项阳性,其余四项阴性。说明①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②恢复期HBsAg已消,抗-HBs尚未出现③无症状HBsAg携带者。 9、乙肝五项第245项阳性,其余两项阴性。说明是乙肝的恢复期,已有免疫力。

乙肝病毒总结

乙肝病毒总结 增殖过程: 繁殖第一步:黏附 这一步是乙肝病毒是侵入肝细胞的关键。乙肝病毒侵入人体后,需要依靠其外膜(表面抗原)黏附在肝细胞膜上,只有黏附成功才能侵入人体。当黏附成功后,乙肝病毒的外膜将会脱离,乙肝病毒则钻进肝细胞内寄生。表面抗原脱离后进入血液循环,我们就可以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查来发现它。 繁殖第二步:脱壳 乙肝病毒核心部分来到肝细胞内,在肝细胞浆中还要脱掉它的“核壳”(核心抗原及E抗原),这样,就暴露了它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核酸(乙肝病毒DNA),它包涵着乙肝病毒的全部基因,是它主宰着乙肝病毒的繁殖。 繁殖第三步:入核 乙肝病毒DNA从肝细胞浆内进入肝细胞核,在这里它要进一步发育完善,形成乙肝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脱氧核糖核酸(乙肝病毒-cccDNA)。它深藏在肝细胞核内,而肝细胞核外面有一层坚韧的核膜,仅凭目前药物的力量难以通过这坚韧的核膜,因而也无法杀灭进入肝细胞的病毒。由于cccdna掌控着乙肝病毒所有的遗传信息,指令着乙肝病毒的繁殖,因此如果不能破核治疗,现有的药物想彻底消灭体内的乙肝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由于cccdna掌控着乙肝病毒所有的遗传信息,指令着乙肝病毒的繁殖,因此如果不能破核治疗,现有的药物想彻底消灭体内的乙肝病毒几乎是不可能的。 繁殖第四步:转录 乙肝病毒在这一阶段会以cccdna为“模子”,在人体酶类的帮助下,将所有信息转录到信息核糖核酸(mRNA)上。 繁殖第五步:翻译 mRNA通过翻译过程,可将乙肝病毒的各种蛋白制造出来,如外膜蛋白、核壳蛋白、乙肝病毒-DNA多聚酶等。至此乙肝病毒的零件都有了,漂浮游离着备用,只等乙肝病毒最核心的部分制造出来。 繁殖第六步:逆转录 将乙肝病毒的遗传信息从DNA转录到RNA是“顺转录”,从RNA再转录到DNA就叫做“逆转录”。乙肝病毒的mRNA上的遗传信息最后就转录成了乙肝病毒的DNA,这是,乙肝病毒的最核心部分,即乙肝病毒-DNA也制造完成。这个“逆转录”的过程是导致乙肝病毒变异的根本原因。 繁殖第七步:组装 把所有的已经生产完成的零件组装在通过“逆转录”生成的乙肝病毒HNA上,乙肝病毒也就完成了新一代的繁殖。新生成的乙肝病毒又开始入侵其他健康的肝细胞或者释放到血液当中去。

乙肝相关知识问答总结最新经验-郑州肝病医院

乙肝相关知识问答总结最新经验 什么是乙型肝炎?它是怎样传播的? 病毒性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传染病,已确定有五型,即甲、乙、丙、丁和戊型,其中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它主要的传播途径以血液、性和母婴传播为主。一般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染乙肝,例如共同办公、握手、游泳、公用卫生间等。 乙肝病毒携带者有传染性吗? 郑州中大中医肝病医院医生表示,乙肝病毒携带者不是乙肝病人,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与一般健康人无区别。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大小,取决于体内乙肝病毒DNA水平的高低。由于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性较小。因此,乙肝病原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或环境构成威胁。除不能献血、不宜参加体能负荷超常的特殊训练或职业,不宜担任手术治疗科室的医务人员外,其入托、升学、就业、婚姻、社会活动均不应受限制,更不得歧视。 父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通过精子传染给胎儿吗? 一般情况下,母婴围产期乙肝的传播机率较高,其中主要是产程感染和产后短期内感染,宫内感染一般仅占2~3%(〈5%),在宫内感染者中仅有极少数可能是父婴传播所致。所以,父婴传播的机率极低。 患有乙肝的男性,其精子中可能检出乙肝病毒DNA,随着精子进入卵细胞,尽管母亲没患肝炎,但这种受精卵在形成胚胎过程中乙肝病毒也在不断增殖,有可能使子代成为乙肝患者或携带者,其传播方式称为父婴传播。 什么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乙肝病毒携带者,包括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慢性HBV携带者表现为病毒标志长期阳性(HBVDNA阳性),但肝功能正常,应作肝穿刺,以进一步确诊和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sAg阳性,但HBeAg和HBVDNA阴性),转氨酶一直正常,肝组织无明显病理损伤。他们在工作和生活能力上同健康人无区别,其中少数人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 什么是慢性乙肝病人? 慢性乙肝病人,表现为乙肝血清学感染指标阳性,并且伴有反复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异常,但大部分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少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需要治疗吗?

乙肝各类治疗方案总结及效果对比

内容目录 国内乙肝未满足临床需求高,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联合疗法可能为解决方案 1. 乙肝基本情况:国内患者基数大,乙肝临床治愈为当前理想治疗终点 2. 现有治疗方案:主流用药核苷(酸)单药方案临床治愈率低,多数患者需终生用药 3. 新兴治疗方案:ASO、siRNA 等可快速降低HBsAg,联用长效干扰素可能提升疗效 4. 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方案:优势患者中临床治愈率达30+%,可长期维持 国内乙肝未满足临床需求高,长效干扰素+核苷(酸)类药物联合 疗法可能为解决方案 1. 乙肝基本情况:国内患者基数大,乙肝临床治愈为当前理想治疗终点 中国乙肝患者基数大,全国约有2000 万人;其中规范治疗患者比例低,仅有约15%。HBV 感染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负担国家。《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 年版)指出我国慢性乙肝感染者约9300 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 万例;而根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2021 年的数据,目前能够做到规范治疗人数仅15%,约300 万患者;此外,根据2020 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统计,2017 年以来中国乙肝发病率达70 人/万人/年以上,预计每年新发乙肝患者人数超过100 万人,上述患者通常被认为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乙肝发病机制复杂,难以治愈。乙肝病毒(HBV)一般通过与肝细胞膜上的细胞受体结合感染正常的肝细胞,病毒DNA 进入宿主细胞核后,会在D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形成ccc DNA (covalen t l y clo s ed circular DN A,共价闭合环状DN A),然后以受感染的肝细胞为“生产基地”不断产生新的乙肝病毒和ccc DNA,并感染更多的正常肝细胞。在整个复制过程中,受感染肝细胞还不断地表达出一系列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为抗原的特定蛋白质,包括HBe Ag (e 抗原)、HBsAg(表面抗原)等,在识别到这些抗原后,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清除抗原的机制,不断攻击产生抗原的受感染肝细胞甚至正常的肝细胞,导致肝脏发生炎症。 图:乙肝感染的发生机制

乙肝宣传活动总结

乙肝宣传活动总结 乙肝宣传活动总结篇一乙肝活动总结 江西农业大学爱心社“关注乙肝爱护你我”活动总结主办单位:江西农业大学爱心社爱援部 活动时间:2021年11月7日 活动地点:南区门口 活动目的:1.宣传乙肝的传播途径、预 防方法。 2.加强广大师生对乙肝现状 的认识。 3.关爱乙肝群体,消除乙肝歧视。 活动内容:前期准备:张贴宣传海报以宣传活动,制作问卷调查、横幅、宣传单、宣传展板。 活动过程:1.发放乙肝知识宣传单 2.横幅签名 3.问卷调查 4.讲解乙肝知识 后续工作:悬挂横幅、整理问卷调查。 活动效果:1.丰富了会员的生活,使他们得到锻炼和交流。 2.宣传了乙肝的知识,加强了师生对乙肝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消除乙肝歧视,关爱乙肝群体。 相关图片: 会员在路边发放乙肝知识宣传单并讲解 组织同学们做乙肝知识调查问卷 同学们热情地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签名留念 忙的不亦“乐”乎

活动完后合影留念{乙肝宣传活动总结}.{乙肝宣传活动总结}.{乙肝宣传活 动总结}. 调查结果: 乙肝问卷调查表 年龄性别男女 1、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乙肝病毒携带者超过总人口的10%。()A正 确B错误C不清楚。 结果:………………………………………………正确率48.3%2、乙肝疫苗 一共要打三针,打了三针后大概有90%的人会产生抗体,从而对乙肝病毒具有免 疫力,但仍有一部分人体内不会产生抗体,所以注射疫苗后应检测乙肝表面抗体 ()A正确B错误C不清楚结果:…………………………………………….是否出现。 正确率为48.6%3、当得知你身边的朋友是乙肝病毒携带者以后,你会:()A尽 量回避和他交往B表面上和他保持交往,但心里很排斥他C保持交往,但注意防 护D像往常一样,不会因此影响两人之间的交往结果:选ABCD的比例分别为: 0.8%,1.5%,72%,25.7% 4、您理解“乙肝病毒携带者是指?(”)A、就是我们所说的“大三阳”、 “小三阳”或“肝炎病人“B、此类携带者具有传染性C、表面抗原(HBsAg)6呈 阳性的人D、不清楚、不知道结果:…………………………………………….正确 率为43.4%5、如果您不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而您又知道在自己的工 作或学习环境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您会有什么样的心态?()A、一点都不担 心,因为一般情况下乙肝病毒不会传染B、多少有点担心,但只要注意适当的防 范就可以C、多少有点担心,尽可能避免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接触D、担心的很, 希望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要在身边环境 E、很矛盾,说不清楚结果:选ABCDE的比例分别为: 21.3%,68.1%,4.6%0.4%,5.7%6、你认为社会应对乙肝患者采取什么措施?()A、 置之不理B、鼓励帮助C、给予帮助D、彻底隔离乙肝患者与社会大众的接触结 果:选ABCD的比例分别为:0.5%,59.8%,39.7%,0%7、你介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 共同进餐吗?()A不介意,乙肝不会通过经消化道传播B不太介意,但之后还 是会担心自己因此感染乙肝C介意,和他共同进餐时绝不同吃一盘菜

乙肝五项检查结果

乙肝检查结果指标查询(乙肝五项、两对半、大三阳、小三阳、肝功能、三对半、肝纤维化、HBVDNA、PT、APTT等) 乙肝病毒血清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即常说的乙肝五项或称两对半) 序号 HBsAg 表面抗原 抗-HBs HBsAb 表面抗 体 HBeAg E抗原 抗-HBe HBeAb E抗体 抗-HBc HBcAg 核心抗 体 临床意义出现率 9种常见模式 1 - - - - - 过去和现在未感染过HBV。1-30% 2 - - - - + (1)既往感染未能测出抗-HBs;(2)恢复期HBsAg已 消,抗-HBs尚未出现;(3)无症状HBsAg携带着。 5-10% 3 - - - + + (1)既往感染过HBV;(2)急性HBV感染恢复期; (3) 少数标本仍有传染性。①HBV感染已过;②抗HBs 出现前的窗口期 2-10% 4 - + - - - (1)注射过乙肝苗有免疫;(2)既往感染;③假阳性1-6% 5 - + - + + 急性HBV感后康复。0.5-5% 6 + - - - + (1)急性HBV感染;(2)慢性HBsAg携带者;(3)传染 性弱。 10-15% 7 - + - - + 既往感染,仍有免疫力。HBV感染,恢复期。5-15% 8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HBsAg携带者; (3)传染性弱。即俗称的“小三阳”。5-10% 9 + - + - + 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感染。提示HBV复制,传染强。 即俗称的“大三阳”。 30-40% 16种少见模式 10 + - - - - (1)急性HBV感染早期,急性HBV感染潜伏期; (2)慢 性HBV携带者,传染性弱。 11 + - - + - (1)慢性HBsAg携带者易转阴;(2)急性HBV感染趋向 恢复。 12 + - + - - 急性HBV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者,传染性强。 13 + - + + + (1)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2)慢性携带者。 14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5 + + - - + (1)亚临床型HBV感染早期;(2)不同亚型HBV二次感 染。 16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7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 18 + + + - + 亚临床型或非典型性感染早期。 HBsAg免疫复合 物,新的不同亚型感染。 19 - - + - - (1)非典型性急性感染;(2)见于抗-HBc出现之前的感 染早期,HBsAg滴度低而呈阴性,或呈假阳性。 20 - - + - + 非典型性急性感染。 21 - - + + + 急性HBV感染中期。 22 - + - + - HBV感染后已恢复。 23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4 - + + - + 非典型性或亚临床型HBV感染。 25 - - - + - 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 7种罕见模式 26 + + + + + ①一种亚型的HBsAg及异型的抗HBs(常见);② 血清从HBsAg转化为抗HBs的过程(少见)。 27 - + + + - 28 - + + + + 29 - - + + - 30 + - + + - 31 + + + - - 32 + + + + -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工作总结

乙肝的防治宣传资料 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不一,分为慢性乙肝携带者、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我国目前乙肝病毒携带率为7.18%,其中约三分之一有反复肝损害,表现为活动性的乙型肝炎或者肝硬化。随着乙肝疫苗的推广应用,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逐年下降,5岁以下儿童的HBsAg携带率仅为0.96%。 乙肝患者症状 1、全身症状:乙肝患者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其原因可能是肝功能受损,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嘲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这时可用杨.氏.乙.肝.方。 2、消化道症状:肝脏的炎症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导致食物消化不彻底,在小肠内大量的堆积发酵,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有害物质和气体,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1]

3、肝区疼痛: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肝区疼痛是乙肝患者症状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4、黄疸: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 5、肝外表现:不少慢性肝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称肝病面容,这可能是由于内分泌失调,皮肤色素沉着.或者是由于持续或反复黄疸,胆绿素在皮肤沉着所致。手掌大、小鱼际显著充血称肝掌。皮肤上一簇呈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称蜘蛛痣,直径数毫米至数厘米,压之退色,常见于面部、颈部、前胸和手背。 乙肝患者传播途径 乙肝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传播: 1、血液传播 如输入被感染的全血、血浆、血清等血制品或其它血源性传播。 2、母婴传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