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而他当年画的那个圈不断扩展,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设立经济特区?我国的对外开放又形成了怎样的开放新格局,有何特点?我们将在本课中继续学习、探讨这些问题。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推进新课]

1.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合作探究:

(多媒体打出邓小平的谈话)

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师: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了什么样的倡议?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生:邓小平倡议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区诞生,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施,中国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突破口。

师:继深圳特区后,我国又先后创办了哪些经济特区?

生: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生:老师,为什么把这些开放城市称为特区呢,能解释一下吗?

师: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的前提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在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思想文化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生:那么,为什么首先选择这四个地方来创办特区呢?

师:这正是我想请大家思考的问题。

生: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与台湾隔海相望。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师:从同学们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看到,经济特区的设立绝非偶然。那么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62的两幅图片思考这个问题。

生1: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仅深圳就引来了65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项目22050项,外商企业13747家,合同利用外资276.1亿美元。

生2: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0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对外企实行国民待遇、社会

保障……

生3:经济特区还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那样,20多年来,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有关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谈话,想一想,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的背景是什么?

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地域创造了条件;邓小平同志的题词和回京后的谈话,坚定了党中央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师:为此党中央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生:进一步开放的第一步是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大连、天津、秦皇岛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师:(多媒体打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生:沿海城市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效益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交通方便,具有较大的外运港口,并且同内地铁路相连,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口岸。

师: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生: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它们将成为经济繁荣、技术先进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和沟通国内、面向世界的现代化港口城市。

师:1985年后,我国先后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带。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上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思考我国沿海开放地带发展经济有哪些有利条件?

生: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又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师:(小结)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中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桥梁和窗口、出口创汇的基地。开放区的目的是吸收国外资金和技术,借鉴吸收国外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经验,推动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合作探究:

师: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沿海向内地转移。实现这一具有战略意义转移的第一大决策,是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同学们,你们中有谁参观过上海浦东开发区?去过的同学请举手。

师:共有3位同学举手。好,请你们中两位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一下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生1:浦东位于横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面积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积的1/12。在过去,“浦东”这个称谓仅表示其位置在黄浦江以东,与上海老城区浦西隔江相望,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

生2: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师:通过两位同学的讲解,我们对浦东的地理、历史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不过今天的浦东已是今非昔比,这一点我们从“学思之窗2”和“历史纵横”所反映的史实就可以得到印证。当初中央政府开发浦东的目的何在?

生1:浦东的开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这就是上海在对外开放方面所拥有的优势:地理位置、交通条件、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历史积淀的与国际交往的联系和经验等等。这些都预示上海有着迅速发展的内在潜质,有着重塑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条件。

生2:建立浦东新区的目的是以该区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并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是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我国经济建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理解也透彻。接着请大家谈谈浦东开发的意义。

生:浦东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上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保持两位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成为上海经济新的增长点;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基地和现代工业基地,这对推进上海加快建设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师:同学们,上海浦东的开发成功只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一个缩影。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对外开放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那么这样一个对外开放的格局有何特点呢?

生: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改革与开放是推动我国现代化的两个车轮,是相辅相成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实行改革开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确的,它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丰富了我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共同推动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延伸新课]

阅读下列材料:

邓小平同志指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

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答案要点:理论上: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对外关系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从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曲折历史来看,封闭就要落后,开放才能获得迅速发展。

●板书设计

⎪⎭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沿海经济开发区的开辟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活动与探究

主题:一提起特区,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展的生气勃勃,同时又有些杂乱无章、敢闯敢干却不乏一夜暴富的景象。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深圳的三天一层楼和遍地打工妹,人们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的对外开放格局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从容说课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1980年和1988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20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1990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走出去”战略;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浦东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谈话、提问、归纳分析、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对外开放的全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2.利用历史资料、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纲课标解读】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考点知识梳理】 1、经济特区的创办 ⑴)位置:、珠海、汕头、、海南。 (2)特点: 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为主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为主,对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①目的:加快利用、引进的步伐。 ②名称: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上海、福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

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名称:三角洲、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②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①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产品。 ②特点:具有的特点 ③地位: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商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3.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1)目的: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2)成就 ①浦东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4.对外开放格局: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难点突破】

【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能记住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2、能说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的背景与过程以及“外向型经济”战略的内涵与作用。 3、能说出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能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重难点 1、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2、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主预习 “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特别提醒] 经济特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以吸引外商来贸易、投资的特殊地区。 2、经济特区建立的过程 ①后,我国先在、两地试办“出口特区”,准备在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两地设置。 ②1980年国家将“出口物区”正式定名为“”,、、 、、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③1988年,海南建省,被设为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国内的经济特区。 3、经济特区的性质 我国特区是,而不是。 特区是中国学习、学习、学习的学校,是为粤、闽两省甚至全国训练和造就的基地。 4、特区的特点 ①以为主; ②实行以为主导的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5、特区设立的意义 ①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的排头兵。 ②特区建立与发展外向型经济,具有和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 二、学生阅读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背景:的发展带来的成功经验,为进一步扩大开放创造了条件。 2、过程:①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个城市; ②1985年,开辟、、和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③1988~2007年,全国共设立了49个,以引进生产或加工,具有的特点。 3、意义:①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 ②带动和整个经济的新飞跃。 2、条件: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和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和优势。 3、意义:①浦东新区成为上海新兴和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 ③成为中国年代的重点和标志。 总结 开放格局的形成 ①标志,形成、、、 、、的开放体系。 ②特点:、、。 【课堂学习】 背景: 1、国际方面: ①20世纪70年代国际形势走向缓和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相继实现了正常化; ②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这一切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难得的国际环境。 2、国内方面: ①“十年动乱”的破坏,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 ②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 (3)邓小平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 理论上: 首先,对外经济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次,社会化大生产不仅使国家间的经济联系具有必然性,也为其创造了可能性。 再次,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发展,国际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 实践上:发展对外经济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在不断加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引言 对外开放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方面 1. 经济改革开放的初期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沿海地区为主,实行了一系列经济特区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引进。 2. 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呈现爆发式增长。从1978年到现在的四十年间, 中国的货物贸易总额从20多亿美元增长到超过4.6万亿美元。世界各国对中国的 商品需求不断增加,同时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之一。 3. 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 中国经济逐步从对外贸易导向型转变为内外贸并重的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国积极吸引外资,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各国的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 政治方面 1. 参与国际组织和机构 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国际组织和机构,包括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通过参与国际组织,中国可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为自身利益和世界和平稳定做出贡献。 2. 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中国积极参与地区事务,推动地区的稳定与合作。

3. 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务实合作,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这一倡议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支持和参与。 文化方面 1. 文化交流与传播 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中国的中文学习热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 2. 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得到了快速发展,中国电影、音乐、动漫、出版等领域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影响力。 3. 旅游业的繁荣 中国的旅游业也在对外开放中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来到中国旅游观光,推动了中国旅游业的繁荣。 结论 通过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的探讨,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济方面,中国逐步形成了开放型经济体系,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政治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推动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文化方面,中国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为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合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 的初步形成 www.5y kj.co m 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 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 创办经济特区 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师小结:回顾深圳经济特区26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深地感到,深圳之所以能在短短的二十几年间迅速崛起,是因为她始终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如果没有诸如当年的土地拍卖、劳动力市场、股票发行、国际招标等一系列全方位、制度性的深层改革创新与对外开放,就根本不会有深圳的今天。 深圳的发展道路和巨大成就给人深刻的启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一个有机整体。体制创新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科技创新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二者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所在。创新是深圳经济特区发展的灵魂和不竭动力。 案例三经济特区是旧中国“租界”的再现吗? 旧中国的租界,是帝国主义列强推行炮舰政策和利用不平等条约侵略和掠夺中国的产物。他们强迫中国在通商口岸或城市划定区域,提供外侨居留和贸易,享有独立的行政和司法权,成为国中之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往日的租界已成历史陈迹。 我国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行政区域;是在行使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允许外国公司、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而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特区内的外国人要服从中国的法律法规。我国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它仍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只是在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因此,我国的经济特区与旧中国的租界截然不同。 1.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2.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答案提示: 1.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2.回顾国家二十多年来实行对外开放的历程,我们看到:深圳等经济特区不仅本身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解题关键: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思路引领:形成的步骤 答案提示: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二十多年里,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首选深圳等4个地区举办特区的原因 这四个地方在地理、人文条件方面具有展开对外经济活动的优势。一是靠近国际市场。深圳和珠海与香港、澳门毗邻。汕头和厦门也与港澳临近。厦门还面对台湾。二是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三是深圳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汕头和厦门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海运港口。四是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为依托。五是海外华侨、外籍华人有许多人的祖籍就在这里。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致力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通过促进国内与国际的紧密合作、良好互动,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本文将从政策措施、国际合作、投资环境三个方面来分析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政策措施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促进对外开放的初步形成。首先,全面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来探索更加开放、便利、高效的经济体制,吸引外资、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另外,政府还取消了一系列负面清单,放宽外资准入限制,创造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此外,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共同发展,这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 国际合作 中国在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倡导多边主义,通过积极

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开展了一系列的自贸协定谈判,为实现相互开放、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支持。 投资环境 中国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也为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国大力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改革,简化了企业注册和设立手续,加快了投资项目的审批进程。此外,中国还不断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这些举措都为吸引外资、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结论 通过政策措施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投资环境的不 断优化,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已经初显成效。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继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开放理念,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深化改革,推动全球经济合作与发展,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更大贡献。 注: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或组织立场。

2021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知识梳理: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对外开放⑴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⑵实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⑶基础:独立自主社会主义国家⑷原则:平等互利 2、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1988年海南全省(最大的经济特区)。 (2)特区特在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①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②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③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3)意义: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④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3、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1)沿海开放城市 ①开放:84年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②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沿海经济开放区 ①开放:85~92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意义:①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②对促进本地区发展,带动内地开发产生深远影响。 4、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③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5、对外开放的新发展——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条件:①上海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②独特地理优势和交通优势;③科技人才优势等。 (2)目的:①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已经成为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本文将从经济、贸易、投资、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 经济领域 在经济领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贸易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国之一,已经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起了稳定的贸易关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自贸区建设等政策的推进,为对外 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不断提升,进出口商品种类日益丰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贸易体系。 2.2 跨国合作 中国积极推动跨国企业在华设立公司及分支机构,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开始海外投资,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这一系列举措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 2.3 双向投资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DI)规模逐年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通过直接投资 进入海外市场,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同时,中国也吸引了大量外资投资,促进了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 3. 文化领域 在文化领域,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文化交流 中国积极推动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开展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增加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外国文化走入中国,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 3.2 教育合作 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越来越频繁,包括学生交流、学术合作、师资培训等方面。这种教育合作促进了中国教育水平的提升,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教育资源。 3.3 国际影响力 中国提倡“一带一路”倡议,推动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中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文化产品也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欢迎,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4. 政策与机制 为了促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创新,包括但不限于: •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 •外商投资法的实施 •放宽对外投资限制 •简化贸易手续和流程 •加强法律保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这些政策和机制的实施,为中国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为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 5.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跨国企业合作、双向投资等方式,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同时,中国还致力于推动文化交流、教育合作和加强国际影响力,让世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历史的经验教训----锁国导致落后 : 2、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3、中国非常贫穷落后的现实---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4、它国的经验---亚洲“四小龙”、日、欧、美的发展经验 :平等互利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 “引进来”:是为了解决我国建设中存在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完善。 “走出去”:是国内企业增强实力、开拓国际市场的必然趋势 内容):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 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立经开放城市,初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缩短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距离。极大促进了 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经济 : 1980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年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原因:毗邻港澳台,对外海陆交通方便,是著名侨乡,资源丰富,历史海外交往基础好) : 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1、实现了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作用和影响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时间与城市:1984年开放沿海城市。大连、天津、秦皇岛、青岛、烟台、上海、南 通、连云港、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共14个沿海港口 城市 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政策: 时间和地区:1985-1992年中国先后决定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厦门、 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有利条件:水陆交通方便、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技进步、农业条件好、 乡镇企业发达、腹地广阔 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 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说课稿 杨帆 一、说地位:本节课出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第三节,本课程与必修1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和必修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相关联的,因此本课程在高中历史课程中起了承上启下作用。 二、说学情:通过近五年的历史学习,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初步具备了在老师的指导下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当代学生喜欢问为什么这一特点,我将在我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三、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历史图片、文字、示意图等,引导学生从多种形式的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2)运用上网查询资料,课后组织讨论等方式,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运用比较、概括和阐释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对外开放的过程,把握全貌; (3)通过设置“为什么最早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地方建立经济特区?”“当代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质区别?”等问题,组织学生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3)教育学生珍惜生活、奋发学习,为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做贡献。 四、重点:对外开放的过程,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综合性很强,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如首选深圳等四个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浦东的原因分析。要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课前让学生准备中国地图,随着课堂内容的进行,学生自己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完成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以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我国对外开放初步形成的特点,从区域上讲,我国对外开放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它是区域开放、梯次递进、逐步扩大的。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来导入本课,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的学习。 设计提问:(1)“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哪一事件? (2)歌曲中的一位老人是指谁? (3)老人1979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 (4)为什么画这个圈? (5)这个圈又是怎么扩大的呢? (6)这个圈后来有起了什么作用呢? 我们这节课将继续学习和探讨这些问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一中学孟光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掌握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及特点;培养学生认识社会现象并进行概括、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表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改革开放的过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合作自主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比较,理解改革开放的内涵,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开放的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培养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与时俱进。 教学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启发式、情景教学法、探究讨论法 教学思路 对外开放的原因——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对外开放的成就及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课前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师:“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事吗? 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师:主要歌颂的是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对外开放的英明的决策,从此开放的春风吹绿了江南岸,又度玉门关。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的发展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一)对外开放的原因 合作探究1:我国为什么要走向对外开放?(学生讨论) 课件显示补充材料: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中国在西方国家 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 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 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的政策 是中国的希望。” (教师总结)(课件显示)1、从世界发展的趋势看,现在的世界史开放的世界;2、从我国历史经验教训中,闭关自守是使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主要原因;3、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出发,对外开放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设立:1980年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1988年成立经济特区(最大)。 2、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2)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沿海地区实行 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地区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2、它以、、为主,这些开发区汇集了和具有的特点。 3、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学习、提高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后,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主要有三角洲、三角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到年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以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带动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结果: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经过十多年开发开放,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五、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水陆交通方便,邻近港澳台,便于连接国际市场; (2)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 (3)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 (4)都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5)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2020-2021【名校提分专用】秋高中历史 第4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两地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58“学思之窗”,思考:国家为什么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这个举措有什么战略意义? 【提示】原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所以国家决定首先在广东、福建实行对外开放。 战略意义:这一举措使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设置: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填空题: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1、形成:年特区产生,同年,、、经济特区建立,年3月,中国设立,并划出作为经济特区。 3、经济设立的阻碍: ① ② ③ 4、深入进展:,它新在哪里?、 、、。 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创: ①产生: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等14个都市。旨在。 ②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开创为。到年,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③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特点: ④“走出去”战略: 目的:从20世纪末起,为了和的形势,参与 ,我国实施了对外开“”战略。国家鼓舞具有优势的各种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年月,中央政府宣布开放。 2、目的: 进一步,尽快把中心之一,带动 。浦东开发成为。 3、浦东开发的有利条件: ①依靠②享有 。浦东被海内外人士誉为“ ” 4、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的是 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开放体系:、、、 、。 2、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第五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填空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 ② ③ 2、建立: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把建立社会主义,引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到2000年底,我国。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十年,是。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4、措施: ①② ③④ ⑤⑥ 5、宏观调控: 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依靠和自发地对经济进行调剂,必定会带来一定的甚至。通过困难努力,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从而有力地保证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6、市场经济的意义: ㈠ ㈡ ㈢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9年高考历史历年真题之经济史考点精练(解析版)

考点1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新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特点及意义 (1)必要性 ①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党中央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而形成的。 ②从世界角度而言,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③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 (2)特点 ①全方位:指对所有国家开放。 ②多层次:根据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开放,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③宽领域: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 (3)意义 ①经济上:有利于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②政治上:加强与友好国家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创造良好的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③科学文化上:加强对外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我国科技人才的培养,加快我国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历年真题】 1.(2016·天津文综·10)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 A.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B.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D.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解析】1979年和80年代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与世界联系逐渐密切,但不能体现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故A项错误;从材料提及的法规来看都是中外经济合作领域,可知这些文件不是为发展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以法律法规形式保障中外合作,反映出中国实现对外开放的可信程度以上升至法律层面,故C项正确;材料法律发展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不属于公有制经济,故D项错误。2.(2016·北京文综·19)“走向世界丛书”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所收著作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如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等,反响极大。该丛书的出版( ) ①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 ②改变了近代中国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局面 ③为中国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提供了历史借鉴 ④开创了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局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容闳的《西学东渐记》、康有为的《欧洲十一国游记》记录了近代国人亲历西方的见闻感言,展现了近代国人走出国门、了解世界的历程,故①正确;近代中国闭关锁国是被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的,故②错误;近代学者文人了解世界的历程对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融入世界是有借鉴意义的,故③正确;新中国从诞生开始就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原则,7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了外交新局面的到来,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3.(2016·海南单科·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篇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经济: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 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C.是

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 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扥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环渤海经济圈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本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内地开发。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2)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4.1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原卷版+解析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标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自主预习】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 (1)1980年,、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答案敢为人先的精神。 2.特点 (1)有较大的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特区在发展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题思考 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1)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概况:有天津、、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概况:1985年以后,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

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带动了内地开发。 3.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设立 (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2)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的特点。 (3)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问题思考】 材料 198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把这些地区开辟为经济开放区,既可以加快其自身的发展,也可带动内地的发展,并使沿海与内地形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局面。 ——摘编自《影响中国之60大事件: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材料表明了我国对外开放怎样的发展历程?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尽快把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优势。 (4)意义: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 [问题思考]过去上海有句谚语:“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种情形得到彻底改观应该是在什么时候? 【自主探究】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史料一1980年,建立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篇: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提前阅读教科书、课堂阅读教科书,找出中国对外开放的标志、时间,说出主要的对外开放特区名称,归纳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总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时间、标志、影响 2.通过阅读教师提供的材料(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感受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总结对外开放对中国发展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通过背景介绍中对中国百年开放史的回顾,体会中国今日开放的来之不易,进而懂得珍惜今日开放的成果,并努力投身于促进国家进一步开放的事业中去。4.通过对中国百年屈辱历史的回顾及柏杨、邓小平先生的简介,帮助学生理解开放是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人不可能阻挡,因此,顺应并努力推动这种趋势才是正确的态度。 5.通过对开放特区与租界、通商口岸与开放城市的争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当今改革开放与百年前中国屈辱的被迫开放的不同,坚定进一步开放的信心。5.通过从几方面的具体事例说明开放成果与意义,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开放的不仅有政治、经济,更有人性和观念方面的变化,而正是这些变化才促进了中国进一步深入的大开放、大发展。 6.通过具体事例与简单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虽然开放成果显著,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阻止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这些问题是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将开放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们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只有规范自身的言行、提高自身的修养、从小事做起、努力的学习才能让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好的融入世界。【教学计划】 1课时完成全部内容。【教学设计】 1.第一环节:导入部分

用贴近学生实际的照片引出开放的话题。 设计意图:这些照片对于生活在西安市北郊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这就是他们每天生活的地方。历史课堂上用这样的图片切入课题,学生是会惊喜的。尤其是“30年后”的图片,孩子们觉得很亲切,这就是在讲述和他们有关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的那段历史,不但拉近了学生们与所学历史内容的距离,还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照片,让孩子们切身感受30年来自己生活的地方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自然也就引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让自己生活的城市能有如此大的改变呢?事实上,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学生们可以很轻松地说出其中一个原因:经济改革;一些聪明的学生还会根据本课的课题猜出另一个原因:对外开放。如果孩子们说不出另一个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式地说出来,这就引出了本节课的核心话题:对外开放。 2.第二环节:回望开放 通过对对外开放背景的回顾(其回顾可以上溯500多年),让学生深刻体会对外开放的来之不易。 惧怕开放:500多年前,明王朝,实施海禁政策。从此开始了中国500多年的闭关锁国历史,几百年的闭关锁国,让昔日富裕的中国江河日下,最终国弱民乏。更为严重的是,长达几百年的封闭已经让中国人渐渐适应了封闭的世界,不敢也不愿意和外界接触,盲目的生活在自己认为的天朝上国里。这段历史在前面介绍“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时已经学过了,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只需提醒一下即可,让学生们看《中国人史纲》里说到的:乾隆年间中国政府对西方商人的种种不平等的贸易限制和中国的人身限制条款(已在前面课程中给学生看过,学生比较熟悉;如果之前没有介绍过,可以参看柏杨先生作品)。这些都可以说明当时的中国人在闭关了几个世纪之后,已经惧怕和外面的世界接触,像木乃伊一样将自己紧紧地包裹起来。 屈辱开放:100多年前,清王朝,鸦片战争后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国家主权丧失,国门被迫打开。此时的中国虽然已经开始摆脱闭关锁国状态融入世界,但却是在西方人的炮舰攻击下被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