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新阶段的重要“发展点”,而开放理念的提出成为我国追求的目标之一。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成为现阶段甚至是长远的建设目标。对外开放具有长期性、共通性、持续性的特征,其具有的创造性与价值提升空间无可比拟。构建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是我国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必将迎来国家发展新的春天。

标签:发展理念;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发展与创新

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一种发展,更是一种创新,党中央和人民肩负着重要使命,对外开放格局的建立需要你、需要我、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经典回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思想的论述

回溯历史是理解概念的现今意义的最佳选择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有着明显的演变模式和规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恩的世界历史观及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早在马恩时期就有开放的思想出现了吗?对此,我们必须使用战略的思维与眼光看待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很早以前就提出过“世界历史”的论断,而将“世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理論”则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他们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当然,不仅仅较之于人,生产合作、经营、资本流转等等都需要依附于世界性。马恩虽然经常提到这个概念,却没有正式将它提出来,而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其阐明并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这足以说明马恩思想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这是对世界历史的首提,更是对“世界历史观”的准确把握。

(二)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关于对外政策的相关论述集中体现在十月革命后——俄国经济急需恢复时期,“对外经济”一词已被普遍地应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在制定和指导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理论。齐切林在《列宁和对外政策》一文中曾说道:“只有等到以后,当列宁主持国事这段时期有关我国对外政策的全部资料收集起来和系统整理出来以后,我们目前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成为史迹以后,我们才能够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所理解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对外政策编制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材料。”[2]而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也正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开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在查阅相关文献史料的

基础上,总结得出列宁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实行以租让制为核心的对外开放政策。租让制是列宁经济思想中的核心理念,其主要目的在于发挥租让的本质需求,加速改善国内经济建设,在《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关于对外对内政策的报告》(节选)中,列宁指出:“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要求把小农经济基础变成大工业经济基础,而电气化对于一个小农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党的纲领应当成为领导经济建设的纲领,应当用重建整个国民经济并使它达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工作计划——俄国电气化计划来补充。”[3]在实行租让制的过程当中,经济便能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桥梁,拉近资本的互助与补充。

2.同资本主义各国开展国际贸易。俄国不是封闭自守的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世界的帮助。一方面,俄国想要恢复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就需要同世界各国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同样需要俄国的帮助。稳固经济关系的搭建就是世界各国间贸易往来的协同化。经过长期与资本主义各国开展贸易往来,俄国经济逐渐走上了一条正常化道路。

当然,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远不止这些,但就俄国经济恢复期来看,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指导俄国在十月革命后开始了经济快速恢复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对外開放的论述体现出了伟人的远见卓识,并为我国的国家建设与经济发展树立了风向标。

二、发展历程: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完善

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对世界历史观理论进行了继承与发展,这不仅是基于全球背景下的理论发展,而且代表着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格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更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结果。纵观对外开放政策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最为重要的节点,而这也正是促使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

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至今,我国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各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运用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勾画出了一幅细致蓝图。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不可逆转,科学揭示了对外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4]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基础上的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改革开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一步步推进的。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对内改革上,主要针对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为主要内容。“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为重点全面展开。所有制结构突破单

一公有制结构,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步扩大。”[5]1987年党的十三大后,经济体制改革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为中心,分阶段地进行计划、投资、物资、财政、金融、外贸等方面体制的配套改革,逐步建立起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党的十四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推进。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造就了对外环境的有序与深化,也正是因为国内改革的深入,使得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得以实现。

2.对外开放则深刻地体现了邓小平战略思维中的开放性思维。他不止一次提到过,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的世界需要中国的加入,而中国的发展也必须同世界各国搭建友好的关系网,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实行开放政策,之后经济特区的开辟、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等等,形成了我国面向世界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我们在向世界展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为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科学发展观——“新开放观”

在全面进入到开放发展阶段之后,中国需要通过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探索新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在提高中国经济效益、保障社会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由于我国处于战略转型时期,传统的开放战略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陷入了困境之中,“中国制造”停留在价值链的底端,自主研发能力低下,只能通过廉价的劳动力获得国家间的资金流转与贸易往来。我国虽然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两步走战略,但从根本而言,这二者间已形成了失衡的状态,要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转变发展观念,树立新的开放观,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使中国企业真正“走出去”,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关注软实力发展的同时,加强区域合作,推动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新开放观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新时期。

我国对外开放所走的漫漫长路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时期和阶段,取得的成就是明显的,但仍然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这对我国而言是挑战,更是中国发展道路拓宽的机遇。政策的逐步完善正说明了这个道理,的确,中国的发展需要世界。

三、理念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之“开放”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可以说,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党关于发展理念的重大飞跃,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形势总体向好,但国际间的货币走向、资本流通、贸易额度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持续的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也迫使我国不得不改变经济发展策略。如此种种,都制约着我国开放格局的进一步扩大。“開放”无疑是对发展理念的一大创新,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落实这一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理论初探

1.什么是“开放”?毫无疑问,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创新发展模式的重要环节,开创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的理论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对开放理念的理解需要站在我国现实需求的基础之上,加大各行业间的合作力度,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全面开展国际贸易。

2.“开放”为了什么?开放发展侧重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内外联动问题,旨在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通俗意义上,对外开放即是加强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引进来、走出去的程度加深、节奏加快,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6]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国际交流日趋紧密,国际话语权的掌控尤为重要,在国际新秩序面前,我国需要通过“开放”引领世界潮流,积极促使中国经济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真正做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融合。

3.怎样实现“开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放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国际地位提升、国际形象建构的需要,也是中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摆脱危机的需要。理念是我国实现创新开放机制的顶层设计,注重内外间的联动效应,促进开放的贯彻与落实。

(二)“开放理念”与“一带一路”建设

在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问题上,笔者将之与新疆的发展问题相结合进行研究。新疆地处亚欧板块重要战略位置,重视新疆经济建设、推动国家间的合作是促使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2016年4月3日至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率自治区党政代表团对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国进行了四天行程密集的访问,并于6日上午在伊斯兰堡会见了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就进一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和新疆与巴基斯坦的合作达成多项务实成果。此行标志着新疆在加快“一带一路”建设中再取实质性突破,在中巴经济走廊建设中抢得先机,亦彰显了新疆加快落实“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中要求向西开放的自信与胸襟。毫无疑问,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对新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连接了新疆与欧亚市场,全面打通了贸易往来进一步发展的通道,也是促使西部地区走向世界的门户。开放理念具有全球性的战略价值,它四通八达,通向世界各处,不仅仅对新疆的经济建设而言具有重要作用,更是我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助推器。我们不能将“开放理念”与“一带一路”建设割裂开来,“一带一路”是开放发展中的一个分支,也是西部地区在建设过程中的机遇。

四、战略目标:“起飞”“共赢”

我国进行对外开放究竟为了什么?单纯的经济增长,抑或是国际地位的提升?显然,这么看会陷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怪圈当中,反而会促使这种观念拉低国家整体发展水平。“开放”是实现国家间互利共赢的战略目标,它不仅仅针对我国单个的经济体,而是面对世界、面向全球。

厉以宁教授在《罗斯托关于起飞的答辩》一文中曾引用过罗斯托的解释论,“起飞的决定性因素是在一个发生扩散性效果的环境中引进新的技术”[7]。基于此,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我国还处在起飞阶段吗?这种理解着实过于肤浅,“起飞”是象征意义上的概念,它是一种现状分析上的深化。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探寻的还有很多,此“起飞”指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在创新驱动的模式之下促使中国的各项事业取得长足的发展进步。“共赢”是中国面向世界所提出的新期望,中国将致力于同世界各国一道积极促成全球发展,实现全球合作。

综上,对外开放所起到的作用不言而喻,在新战略的指引下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风向标的作用,同样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展示中国魅力,坚定地走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6.

[2]齐切林.列宁和对外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2940.

[3]列宁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9.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3.

[5]肖丽敏.浅谈全面深刻认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和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1(18).

[6]陈金龙.五大发展理念的多维审视[J].思想政治教育,2016(1).

[7]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郭熙保,王松茂,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新时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成为了当下中国教育 领域的热点话题。教育对外开放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提升 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在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动 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开创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本文将从政策走向的角度,探讨新时 代我国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政策走向。 一、加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度 高等教育是国家软实力的展现和提升的重要领域,也是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际教育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国内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力 度不断加大。一方面,我国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也大力支持中国高等教育机构 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在政策层面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高等教 育对外开放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我国鼓励优质高校招收外国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综合服务,营造良好的学习 环境。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文件,对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提供了便利政策,包括签证、居留、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我国还鼓励高校开设英 文授课的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提高教育质量和国际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前来学 习。 我国支持高等教育机构走出去,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国家鼓励高等教育机构与国 外知名院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水平。政府还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为高等教育机构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包括资金扶持、税收优惠 等方面的政策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在政策层面上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推动 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开创了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推进学前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 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也是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积极 推进学前教育对外开放和交流,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国际学前教 育界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政策层面上,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学前教育对外开 放和交流。 一方面,我国鼓励国际学前教育机构来华开展教育活动,为我国儿童提供更多元化的 教育资源。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政策,包括签证、居留、课程审批等方面的政策支持, 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学前教育机构来到中国开展教育活动。政府还鼓励国内学前教育机构与 国际知名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提升我国学前教育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发展与创新:构建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 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新阶段的重要“发展点”,而开放理念的提出成为我国追求的目标之一。伴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把握时代发展潮流成为现阶段甚至是长远的建设目标。对外开放具有长期性、共通性、持续性的特征,其具有的创造性与价值提升空间无可比拟。构建对外开放的战略新格局是我国长期的发展目标,通过进一步对外开放,我国必将迎来国家发展新的春天。 标签:发展理念;对外开放;战略格局;发展与创新 对外开放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新形势下,进一步对外开放是一种发展,更是一种创新,党中央和人民肩负着重要使命,对外开放格局的建立需要你、需要我、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一、经典回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思想的论述 回溯历史是理解概念的现今意义的最佳选择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思想有着明显的演变模式和规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马恩的世界历史观及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早在马恩时期就有开放的思想出现了吗?对此,我们必须使用战略的思维与眼光看待问题。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很早以前就提出过“世界历史”的论断,而将“世界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理論”则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他们指出“人们的世界历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了”[1]。当然,不仅仅较之于人,生产合作、经营、资本流转等等都需要依附于世界性。马恩虽然经常提到这个概念,却没有正式将它提出来,而在《共产党宣言》中将其阐明并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这足以说明马恩思想的历史地位,毫无疑问,这是对世界历史的首提,更是对“世界历史观”的准确把握。 (二)列宁关于对外开放的思想 列宁关于对外政策的相关论述集中体现在十月革命后——俄国经济急需恢复时期,“对外经济”一词已被普遍地应用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时期。在制定和指导苏维埃俄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实践中,列宁首创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理论。齐切林在《列宁和对外政策》一文中曾说道:“只有等到以后,当列宁主持国事这段时期有关我国对外政策的全部资料收集起来和系统整理出来以后,我们目前一系列尖锐的问题成为史迹以后,我们才能够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所理解的苏维埃共和国的对外政策编制成一套系统完整的材料。”[2]而列宁的对外开放思想也正表明了无产阶级革命领导人开放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在查阅相关文献史料的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新时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天津师范大学马列部杨静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社会分工突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国际经济联系由流通领域扩展到直接生产领域,经济全球化已成必然趋势。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获得发展或加快发展,孤立起来是不可能的,闭关自守是没有出路的,开放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外开放作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总结对外关系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明确提出来的。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上,除了清王朝出于防御和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一度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外,对外开放的思想和主张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进行了艰苦的努力。几十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历史性变化。一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对外经济贸易,结束了旧中国受歧视、遭掠夺的不平等对外经济贸易历史;二是1978年以后,不断改革和完善涉外经济体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1978年以前的对外经济关系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克服重重障碍,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在十分严峻的环境下取得了一些成就。如,对外贸易方面: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积极开展了对前苏联、东欧国家和一些友好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由于外汇短缺,我国与朝鲜、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主要以记账方式进行贸易;与此同时,我国还利用香港、澳门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与西方的密切经济联系,与其发展贸易。从1957年起每年举办两届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使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60年代以后,由于中苏关系发生变化,我国外贸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并加强了与第三世界的往来。进入70年代,随着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日建交、我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等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l973年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到1978年又突破200亿美元。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由于主客观多方面的原因,对外贸易虽然对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定位不正确,对外贸易被看作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仅局限于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框架内。在利用外资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但由于用资金主要是借用利率高、还款期短的国外商业贷款,成本过高,加之我国科技落后,国内配套资金严重不足,特别是“文革”的破坏和影响,利用外资的整体效益不高,引进的资金设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对外援助方面,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发展非常有限,失去了一些机遇。在接受国外援助方面中国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 二、1978年以后的情况 1978年12月举行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的重大决策。从此对外开放被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1.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 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是我国对外开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成果。粉碎“四人帮”以后,在研究外国经济建设成功经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置经济特区的做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些经济特区,一般都是从本国、本地区内划出一定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中,采取更加开放的政策和特殊灵活的措施,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 局 2019考研政治必背考点: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一)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格局加速演变,世界面临开放与保守、合作与封闭、变革与守旧的重要抉择。如何在错综复杂的全球经济形势下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是我国对外开放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 从国内看,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从而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是对外开放工作必须把握的主攻方向。 (二)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州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抓住机遇扩大开放是我们的宝贵经验。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现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

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实践充分证明,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持对外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经济加速融合的时代,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三)以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为核心,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一重大工作部署,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布局优化、质量提升,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第一,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要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努力在经济全球化中抢占先机。开放发展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 第二,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这是开放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学习课件

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学习课 件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把握新的发展阶段,贯彻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一、把握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增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因此,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新的发展阶段。 1.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于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从“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 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竞争愈加激烈,我国需要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和产业。 3. 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向质量、效益、可持续性转变。 二、贯彻新的发展理念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新的发展理念主要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 1. 创新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2. 协调 协调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需要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3. 绿色 绿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开放 开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需要加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 5. 共享 共享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社会公平和公正,推动资源共享,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良性互动。 三、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构建新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路径。新的发展格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2023国考申论范文:推动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3国考申论范文:推动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 2023国考申论范文:推动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中国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顺应国内外环境变化,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其中,推动双循环发展战略,构建发展新格局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路径。本文将就推动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这一主题展开论述。 一、推动双循环发展 双循环发展战略是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这一战略的提出,主要基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首先,推动双循环发展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国际贸易摩擦频发,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冲击。如果过度依赖外需,我国经济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而通过推动国内大循环,加强内需的拉动作用,提升我国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可以有效抵御外部冲击,稳定国内经济。 其次,推动双循环发展有助于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当前,科技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建设自主创新的基础设施,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升科技自主可控能力,可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战略可以带来更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和机遇。 另外,推动双循环发展有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国内外市场的互利互惠合作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更开放、更便利的政策措施,

扩大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和技术引进,可以促进我国与国际市场的更紧密联系,实现互利共赢。 二、构建发展新格局 构建发展新格局是推动双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格局的构建,必须抓住经济内外环境变化、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这三个重点。 首先,必须抓住经济内外环境变化。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处在深刻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不断涌现。要围绕这些新变化,及时调整我国发展节奏和方向,推动双循环战略的顺利实施。 其次,必须优化产业结构。在新格局下,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发展迅猛。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培育新的发展动能,优化产业结构,扩大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重。 再次,必须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要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教育、科研等领域的投入,提高创新核心竞争力。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本培养,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的竞争力。 三、问题与对策 在推动双循环、构建发展新格局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 首先,要解决内外市场错位的问题。当前,我国内需潜力巨大,但国内市场规模与全球第一的地位不对等,与我国经济规模和内需潜力相比,对外开放水平仍相对较低。要通过改革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激发内需潜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其次,要解决科技自主可控的问题。尽管我国在一些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在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和高端材料等方面

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中,我们需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以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指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而不仅仅追求速度和规模。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注重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材培养,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指在新发展阶段下,我们需要树立的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这个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 1. 创新:在新发展阶段,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我们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哺育创新型企业和人材,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2. 协调:在新发展阶段,我们需要注重协调发展。这包括协调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我们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各个领域的平衡发展。 3. 绿色: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追求绿色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技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 开放: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这包括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和 范围,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外资和技术,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5. 共享: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追求共享发展。这意味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社 会正义,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的普惠性,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三、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格局是指在新发展阶段下,我们要构建的一种新的发展格局。这个格局 包括两个方面,即内外联动和主动作为。 1. 内外联动: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加强内外联动,实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 的良性互动。这意味着要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和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国内外市场的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 2. 主动作为: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树立主动作为的意识。这意味着要积极应 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创新和改革,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结: 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时代发展和经济社会变化的需要,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在新的发展阶段下,我们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建内外联动、主动作为的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这将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构建新发展格局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理念,旨在推动中 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指导和方向。 一、创新发展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完善的创新体系。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 二、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优 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强资源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加强政府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经济各领域的协调发展。 三、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 产业发展,加强节能减排,促进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四、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加强与 各国的经贸往来,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通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实现经济发展的互利共赢。 五、共享发展

共享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动收入分配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实现经济发展的共享共赢。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基础。我们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积极应对国内外形势的挑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五个决策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

五个决策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 作者:牛犁 来源:《经济》2021年第02期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各项经济工作要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推动实现供需良性互動。要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科技创新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撑。中央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提出来,我们必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会议强调,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要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要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培育,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一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 三是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方向。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仍然在供给侧,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一方面,要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工业体系完整的优势,进一步补链、固链、优链、强链,下大力气提高国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维护产业链安全;统筹推进补齐短板和锻造长板,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搞出更多独门绝技;实施好产业基础再

关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建议

关于构建国家新发展格局的思考建议 在过去40多年里,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时期,人民的整体收入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得到极大提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转型、结构调整、质量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面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构建国家发展新格局,是对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变化做出的战略决策,旨在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提高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新发展格局构建理念 新发展格局是指我国经济由基于劳动力、资本和资源优势的传统双轮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从以内需拉动为主向内外双循环、进出口并重的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构建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全球竞争的主要动力,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一趋势,加快研发和应用新技术。 第二,加强国内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重心,因此需要构建一个更加完善、更加平衡的国内市场,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 第三,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扩大进出口。满足国内外需求,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提升我国综合发展实力。 第四,发展创新型企业,推动深化供给侧改革。创新不仅要在科学研究领域进行,也应在生产和管理领域进行,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和产品质量。 第五,推动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建设。要把实现人才引进、短缺人才培育和教育体系完善,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环节。 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意义 构建国家发展新格局的最终目的是促进高质量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民众福祉和国家长远利益的提升。 一是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促使经济基础由依靠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逐步向科技创新、互联网、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调整,提升新产业占据经济发展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局3篇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局3篇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 局1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 局 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与竞争交替出现。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对外开放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开放道路,创新发展格局,以应对新形势下的挑战。 首先,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归根结底,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全球经济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对外开放,而中国这样的大国更需要通过与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另外,开放还能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的进步,促进企业的创新发展,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 其次,我们要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对外开放道路。在开放的进程中,我们不能盲目追求“量”的扩大,而要注重“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探索出符合自己利益的发展模式。即便是在开放过程中也要坚持自主立场,维护好国家的核心利益,才能保证中华民族

更加光荣伟大的发展。 最后,创新发展格局是对外开放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不断优化开放环境和机制,为外商投资和贸易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同时,我们还要借助探索国际市场,拓宽和深化对外合作,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对外开放不仅关乎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关乎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在对外开放中保持战略定力,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创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全面协同发展和进一步的经济现代化 总之,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核心策略。只有保持战略定力,注重“质”的提高,探索适合自己的开放道路,创新发展格局,才能实现经济全面协同发展和更高层次的经济现代化。同时,我们还应该拓宽和深化对外合作,加强国际竞争力,为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 局2 2023山东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坚持对外开放,创新发展格 局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对外开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山东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大省,对于外向型

构建“一轴两翼” 开放开发战略新格局

构建“一轴两翼” 开放开发战略新格局 作者:张太平 来源:《北方经济》2016年第02期 内蒙古构建“一轴两翼”开放开发战略新格局,是新形势下适应国家和自治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需要。有利于内蒙古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形成国家向北开放开发的战略核心区,实现内蒙古开放开发联动推进。 一、对外开放:“一轴两翼”展开 内蒙古应以重要交通架构为依托,优化区域开放开发战略布局,构建“一轴两翼”开放开发战略新格局。 一轴:呼应“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以集二线为对外开放战略中轴线,积极推进北开南联、东进西出。 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的中部地区,地处全区的中轴节点。由于其所处南北、东西纵横大通道交通枢纽的特殊位置,使其在中国北方开放开发新的战略格局中可以成为北开南联、东出西进、纵横交集的开放开发战略轴心和战略支点。 从内蒙古区内对外开放看,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与交融的结合部;是内蒙古西部经济重心—呼包鄂经济区、沿黄经济带通过京包铁路与公路交通线融入京津冀、大首都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的连接口;是通过“集二线”向北进入蒙古、俄罗斯、欧洲的战略“跳板”。 从比邻区域对外开放看,乌兰察布市是正在构建的“乌大张长城金三角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极点。内蒙古通过乌兰察布市的切入,直接与张家口市、河北省对接,进而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张家口市、大同市通过与乌兰察布市的合作,有效拓展了向北开放的战略空间,可积极向北、向西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 从国内国际对外开放看,乌兰察布市是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核心区域。在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向北“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向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京津冀地区、环渤海地区、山西陕西地区、华中华东等地区,以南北交通线相连接,向北通过集二线进入蒙古、俄罗斯、欧洲;向西通过京包线、包兰线、临哈线(铁路和公路)连接宁夏、甘肃、新疆,进入中亚、西亚、俄罗斯、欧洲;向东通过集通线、内蒙古东西大通道、滨洲线,连接俄罗斯东西交通大动脉,直通欧洲。通过加快构建“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北线“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南线北线互补、陆路水路共进,也有利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更为安全、有效的实施。

对外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战略 ---与“十三五”十四大战略 开放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一个秘诀,也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件法宝。“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 完善新布局 经过三十多年的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开放布局需要完善、更需要创新,以深化开放程度,提高开放水平。“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我们要加强内陆沿边地区、沿海、边境、跨境建设和合作,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十八大报告提出:“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在第三届中美省州长论坛上指出:“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国内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我们将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国内各地区拓展对外合作搭建平台。比如,XX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云南是‘一带一路’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 20XX9月5日,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访问时提出:“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在《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

坚持构建开放型经济。加快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我们要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进贸易强国进程,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强调:“要加快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巩固外贸传统优势,培育竞争新优势,拓展外贸发展空间,积极扩大进口。”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创新驱动和扩大开放为动力,坚持巩固传统优势,加快培育竞争新优势,保持加工贸易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链分工合作,提升加工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促进沿海地区优化转型,支持内陆沿边地区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有序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深化加工贸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与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逐步变大进大出为优进优出,推动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我们要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完善投资布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实行从引进来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重大转变,已经出现了市场、资源能源、投资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在中美省州长论坛上指出:“未来5年,预计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 形成新体制 制度环境影响着开放的程度和进度,要主动与国际规则接轨,畅通制度,创新体制。“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形成对外开放新体

以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改革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伟大革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纪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的 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为中国的崛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应对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们过于依赖外需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这种模式不可持续且容易造成经济泡沫和结构性失衡。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更加注重以国内需求为主导的增长模式,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培育壮大内需市场,推动消费品升级,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 其次,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优化产业结构。过去几十年,我们在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低端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等。在新发展格局下,需要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链水平和附加值。要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更加合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共生,构建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中国地域广阔,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新发展格局下,要

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和合作,推动资源在地域间优化配置,实现区域间互利共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信息沟通的便利性,促进人员流动和产业链的衔接。同时,要注重发展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解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实现全面发展。 第四,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成功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外开放也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坚持更加积极主动的对外开放战略,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国际合作伙伴,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地区经济合作机制,共同应对挑战。 最后,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和全民共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是新发展格局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新发展格局下,要加强党的领导,推动各级党组织更好地履行职责,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同时,要加强全民共治,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实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和决策的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历史使命。我们要坚定信心,统筹推进各个方面的改革,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制,以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文章以特定的例子分析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方面的优势,强调了它在外部资源整合、内部自创力提升、分配形式变革等方面的作用。本文还结合真实数据,以社会福利、就业发展、科技创新等维度,详细分析了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各领域的影响及成果。 【关键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资源整合; 社会福利;就业发展;科技创新 【正文】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已成为一种普遍选择。近几年来,中国与全球各国进行了大量经贸合作,建立了众多有利互惠的关系,构建了一套新发展格局。本文以2017-202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共同发展”的方针为框架,分析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制及其影响。 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资源整合,催生出新形势,指导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在国际市场上互相引领、联合发展。在资源整合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有效地增强了企业竞争力,促进了创新发展,并且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流动性和活力,从而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还通过改变内部分配形式,提高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积极性和回报,极大地促进了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改善就业机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吸引更多外资,改善就业结构,不仅满足了劳动力需求,而且也为国家创造了更具投资价值的人力资源,助推社会福利持续改善。此外,高水平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提升科技创新指数,扩大研发规模,催生新技术,以满足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以上只是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制及其影响的简单分析,本文的主要目的还在于实证分析。通过对2017至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的深入挖掘分析,如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可以证实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了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并明显提升了社会福利水平、就业率以及科技创新。 总之,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本文从机制及影响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实证分析表明,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已有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对社会福利水平、就业发展以及科应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重要途径如下: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实施市场化改革,引入价格机制,通过竞争机制来改善行业结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市场、行业的有效运作。 二是建立有效的投资体制。积极推进政府企业外国直接投资,实施多项政策扶持改革,鼓励外资融入中国经济发展,扩大国内投资。

简要分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站在时代前沿观察思考问题,把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统一起来,对趋势性问题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才能未雨绸缪、提前谋划、牢牢把握战略主动权。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提出科技自立自强破解“卡脖子”问题,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正是战略上的前瞻性思考,使我国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总能收放自如、应对裕如。因此,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科学地预见未来、引领未来。 策略是战略实施的科学方法。要取得各方面斗争的胜利,我们不仅要有战略谋划和坚定意志,还要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应该看到,实施战略的环境条件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把战略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灵活机动、随机应变、临机决断,在因地制宜、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中把握战略主动。各地区各部门一方面要恪守战略的原则性,确定工作思路、工作部署、政策措施,要自觉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对标对表、及时校准偏差;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把握策略的灵活性,制定符合实际的工作策略和方法,以创造性贯彻落实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摘编自《处理好战略与策略的关系》,《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材料二: 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从全局高度准确理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涵要义,对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从时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既不是短期之策,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调整。我国已十余年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1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38.6%,超过G7国家贡献率的总和。同时,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超过4亿人的中等收入群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27万美元,是全球最大规模和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我国拥有1.69亿户市场主体和1.7亿多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研发能力不断提升,具有坚实而强大的供给基础。如此一个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和潜力的市场决定了我们始终具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优势条件和内在能力。因此,根据我国自身发展需要进而适时调整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是我们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考虑。构建新发展格局顺应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从空间维度看,构建新发展格局并非故步自封,也非各自为政,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首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国内单循环。从国际比较看,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之所以明确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其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是建立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和比较优势,把构建新发展格局同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衔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这就要求进一步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分割壁垒,共同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彰显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竞争优势。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副本

中国对外开放战略 1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伟大的历史变革之一。对外开放战略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道路。引进外资,促进外贸,外部市场和外来资金技术使中国走上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从对外关系角度讲,开放战略的制定基于正确判断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特征,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从国内变化角度讲,开放战略在于有效地推进了体制改革,通过特区建设、外贸放开、外资激励、市场化等一系列变革,使国内体制适应了开放的需要。改革适应了开放,开放促进了改革。开放战略通过引进外资与发展外贸,加速了国内经济的市场化建设和相应体制机制的变革。 本文将首先从从中国整体对外开放战略分析开始,而后对农业、服务业具体行业的对外开放战略进行具体的分析。 我国对外开放现状。 我国对外贸易总量不断增加,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迅速上升。2012年中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为95%与此同时,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不断增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工业制成品出口额中的比重呈现上升趋势。101亿美元, 占出口总额的6.8%,2012年高技术进出口贸易额增加到6000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29.3%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由最初的贸易逆差逐渐转变为贸易顺差,1995年中国高技术产品贸易逆差为117亿美元,2012年高技术产品贸易已经由逆差转为顺差,净出口额达到945亿美元。 1张幼文,《国际经济评论》,2010年第4期,从开放战略向国际战略的升级——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对外经济关系

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储 100 19Ho 于此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投资不断增长,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量很少,几乎为0,在1980年之后,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量逐渐增长.2000 年之后,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量迅速上升。 《201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量为1239.11亿美元,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3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13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1078.4亿美元,比2012年增加了200亿美元,连续两年位列世界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之一,这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标志。 并且,我国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推进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014年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09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只有0.02%,2013年年底提高到1.69%,在短短五年时间内,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提高了80多倍!预计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会进一步提高,人民币在未来会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货币! 根据《2013年中国金融年鉴》的数据,2012年年末在华外资银行业金童机构共计412家,比2011年增长了6.64%。从突出可以看出,2004-2012年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金融机构的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屋中国境内外资银行营业机构数♦增长速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