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①

1.创办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②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设置: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内容: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3)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南北连成片。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

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

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点拨]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思考] 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提示:敢为人先的精神。

[阐释] 外向型经济

广义的外向型经济是指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贸易、技术、资本、劳动力等方面的经济交流活动。狭义的外向型经济主要是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出口创汇为主要目标的经济活动。

②[辨析]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区别。三者虽都为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但体现的对外开放的程度和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1)经济特区: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2)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3)沿海经济开放区:是1985年以后开辟的以建立产业链为目的的沿海开放带。如珠江三角洲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经济区。

[辨析] 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现阶段的开放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核心必记]

1.特殊性

(1)经济结构:特区的所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外商投资经济所占经济比重可以大于内地。

(2)经济体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采取市场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3)优惠政策:对前来投资的外商提供更多的政策优惠,企业的所得税率按优惠政策征收,对进出特区的境外客商简化手续。

(4)管理权限:特区政府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属于中央统一管理的外事、边防、公安、海关、金融、外汇、港口、铁路、邮电等方面的业务,由国家主管部门结合特区实际情况,制定专项管理办法。

2.意义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史料印证]

昔日深圳边陲小镇

今日深圳现代化都市

对点巩固]

1.长期以来深圳市都实行“一市两制”。目前深圳市正酝酿将特区范围由目前的四区扩大至包括宝安、龙岗在内的六区。届时,宝安、龙岗两区将享受( ) A.高度的自治权 B.特殊的社会制度

C.部分政治主权 D.特殊的经济制度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对经济特区含义的理解,特区的“特”是指经济领域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核心必记]

1.全方位: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但重点是西方发达国家;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对外开放,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也坚持对外开放,但应是有比较、有选择的开放。

2.多层次: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会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4.点、线、面结合

(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14个沿海开放港口城市和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中国的对外开放由沿海到内地,再到沿边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

[史料印证]

[对点巩固]

2.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点、线、面相结合的特点。“全方位”主要是指

( )

A.全国范围对外开放

B.全行业对外开放

C.对所有周边国家开放

D.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解析:选D “全方位”是指全面对外开放,对全世界开放。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故D项正确。

题组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的基本国策。首先开放的是( )

A.浦东

B.经济特区

C.14个沿海港口城市

D.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是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2.1980年,我国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主要“特”在( ) A.特殊的历史时期

B.特殊的地理位置

C.特殊的社会制度

D.特殊的经济体制

解析:选D 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窗口、排头兵和试验场。它们在对外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特殊经济体制、特殊发展方式。

3.在现代中国的经济特区中,最为靠近台湾,并期望能够吸引台资入驻的是( ) A.厦门 B.海南

C.深圳 D.珠海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经济特区的建立。“最为靠近台湾”的是厦门。

题组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4.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解析:选D 国家把长江三角洲的开放范围扩大,说明是要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A、C两项应该是经济特区的设立,B项是浦东的开发,故排除。

5.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有( )

①长江三角洲②珠江三角洲③闽东南地区④环渤海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6.1984年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由此作出的决策是( ) A.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B.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开放浦东地区

D.环渤海湾被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解析:选B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的能力。从“1984年”“开放几个港口城市”等有效信息可以判断,由此作出的决策是1984年开放天津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题组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7.20世纪90年代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是开发开放( )

A.上海浦东

B.大连、青岛

C.深圳、珠海

D.海南岛

解析:选A 根据选项中几个地区的开放时间可知,A项正确。

8.上海浦东的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浦东开发的主要目的有 ( )

①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②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③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飞跃

④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开发浦东的目的。④不是目的,而是浦东开发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是开发浦东的目的,故选B项。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学案(附题及答案):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docx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K学习目标兀1•掌握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及上海浦东开发的基本史实2.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3.感受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及其带来的变化。 K重点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创办经济特区 (1)设立:我国将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 作为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________ 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 形式,经济活动以_______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__________ 作用。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沿海开放城市:_____ 年,国家开放_______ 、_____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沿海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___________ 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经济_____________ 。 3.经济技术开放区: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 4.开发和开放浦东: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开发开放浦东为龙头, ______________ 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对外开放局面逐步形成 (1)我国已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开放体系。 (2)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⑴经济特区的“特”是指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仍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2)特别行政区的“特”是指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特殊的社会制度与生活方式,即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外资;市场调节;探索示范 21984;天津、上海;环渤海地区;开放地带;4.浦东新区5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丄全方位、多层 次、宽领域 课堂检测: 1.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屮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进入又一个开放的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考点提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4)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知识清单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一)起步(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 1、一五计划(1953-1957年): A、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 B、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C、影响: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年): A、方式: 农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B、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1956-1966年): 1、成功探索: A、中共八大(1956年):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中共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B、60年代初,国民经济调整:“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失误: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

会主义”,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时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教训:发展经济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期间): A、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巨大损失:1966、1967两年内工农业总产值损失1000亿元。 B、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C、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其实质是对文革全面纠正,国民经济出现回升状态。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文革结束后前两年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确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现了思想大解放。 2、内容: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农村改革: 试点: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作用: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推广:得到中央肯定后在全国普遍推广,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配套改革:1983年改设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 影响: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 3、城市改革: 开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改革: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所有制改革:变单一的公有制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 分配体制改革: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国内:改革遇到阻力;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提出: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

2020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目标] 1.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 2.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其特点。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① 1.创办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3)1988年,设立海南省,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点 (1)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4)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意义 (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深圳成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3)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4)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② 1.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设置: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内容:扩大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3)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设置: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南北连成片。

(2)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 (2)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3)特点: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4)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开发 (1)时间:1990年。 (2)目的 ①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②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条件 ①依靠上海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②凭借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4)意义 ①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②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③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开放格局的形成 (1)表现: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①[点拨] 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条特殊渠道。我国设置的经济特区不是政治特区,也不是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思考] 深圳市政府前的一座雕塑——拓荒牛,它体现了深圳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设立:1980年设立(第一个经济特区、一夜崛起的城市)、、、;1988年成立经济特区(最大)。 2、作用和影响: (1)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 (2)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对沿海地区实行 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中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地区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从1988年起至2007年3月,全国共设立了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江苏有连云港、南通、南京、苏州工业园区等。 2、它以、、为主,这些开发区汇集了和具有的特点。 3、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学习、提高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的重要窗口。 三、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5年后,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主要有三角洲、三角洲、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地区。到年从南到北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四、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目的: 以为龙头,进一步开放,把上海建成国际中心之一,带动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2、结果: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经过十多年开发开放,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 五、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二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形成了——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 、、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水陆交通方便,邻近港澳台,便于连接国际市场; (2)工业基础雄厚,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条件好,乡镇企业发达; (3)这一地区具有发展海外贸易的传统; (4)都是著名的侨乡,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可以发扬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 (5)有广阔的腹地作为依托。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业达标] 一、选择题 1.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是基于它们( ) A.临近港澳 B.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 C.已有许多外资企业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出成绩 答案 A 解析中央之所以决定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因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故选A项。 2.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划出部分地区试办出口特区。特区“特殊性”的实质是( ) A.突破了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D.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口管理制度 答案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指的是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经济特区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故C项正确;突破了原有的人才管理模式、建立了完善的进出口管理制度等都不是经济特区的实质,故A、D两项错误;到21世纪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项错误。 3.下图为我国深圳市政府前的雕塑,它体现了深圳人怎样的精神面貌( ) A.大力发展农业的精神 B.敢为人先的精神 C.对外开放的精神 D.融入世界的精神 答案 B 解析深圳原是一个贫穷的渔村,作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特区之一,深圳人敢为人先,大胆突破传统经济模式,以拓荒牛的奋斗精神赢取了经济的腾飞。故选B项。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环渤海地区属于这一体系中的( )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区 C.沿海开放城市 D.沿边开放城镇 答案 B 解析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故选B项。 5.(2018·河北邢台学测模拟)1986年8月21日,邓小平同志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作为”。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全部位于沿海开放城市 B.以引进外资为主 C.人才、知识、技术密集 D.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答案 A 解析经济技术开发区自1988年起国务院批准在沿海和内地开放城市中设立,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 6.(2018·安徽铜陵高一检测)“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是过去上海市民口头的俗语,现在早已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的笑谈了。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全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结果 B.浦东区域开发开放的结果 C.在沿海地区创办经济特区的结果 D.进一步开放沿海十四城市的结果 答案 B 解析由于开发开放浦东战略的实施,出现了题干中所述浦东发生的巨大变化。故B项正确。 7.2018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8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壤到繁华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 ) 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 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生转移 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答案 B 解析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 8.下列有关我国对外开放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 A.经济特区的设立使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教学设计7: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教材分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使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探究对外开放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意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全球意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还可以理解政策的必要性。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是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最后一课(第13课)。从现代化视角进行观照,可对本单元进行如下梳理:第11课是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在此框架下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计划经济的关系”;第12课、第13课是在“集中计划经济体制”束缚阻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背景下,中国政府主动通过渐进的改革探索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体制。因第12课的主要内容是国内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第13课的主要内容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以建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的对外开放,其主题可概括为“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关系”。所以理清对外开放与其他现代化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本课讲述了我国对外开放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体现出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此外本课着重强调“上海浦东的开发与开放”,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以此展现出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多为99后的孩子,他们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对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有着足够感性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对外开放格局的由来,对于经济特区创立背后的艰难,浦东开发的战略意义以及如何看待对外开放等问题是不清楚的;鉴于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辨及分析能力有所提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上,教师可通过相关资料(史料、视频、图片等)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教学质量的完成。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年和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浦东成为中国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 意识。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学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创办过程 (1)1980年,深圳、、、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2.特殊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实行以社会 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 以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重要影响: 特区在发展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经济开放区 (1)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 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2)1985年以后,、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 (3)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 2.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国所建立的_,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1990年,我国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

点和。 3.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重点突破 1.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文革”导致中国的经济、科技、管理水平、政治体制等多个方面明显落伍于世界,而当今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因此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以期与时俱进。 条件: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拨乱反正并制订大政方针是政治条件;东南沿海多侨乡、侨胞是历史因素;优良港湾众多,毗邻港澳台是地理优势;国家给予的特殊条件则是政策保障。 2.浦东的开发、开放的方式和成就 原因:从地理条件上看,浦东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浦东虽然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一江之隔;从历史角度上看:上海有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 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从政治上看,浦东位于长江龙头上海,其开发可以带动上海、长江乃至整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方式:浦东开发开放以设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提供优良环境与优惠政策为前提保障。 成就:1990——1999年,其地区生产总值翻了将近四番,成为上海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其增长令世界瞩目。 [典例解析] 换例1(09年上海卷)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单项选择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 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 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与中国近代史上江苏南京、镇江、苏州等地的开放相比,现在的对外开放主要的不同点是() A.开放地区与其他地区政策不同 B.主动开放 C.经济特区都临海而非沿江地区 D.外商来华创办的企业 3.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该城市是() A.上海 B.厦门 C.广州 D.汕头 4.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的窗口”。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B.特区的经济活动以国家调控为主 C.国家在吸引外资和减免税收方面给予特区特殊政策 D.为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辟了道路 5.修筑大京九铁路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世纪梦”。20世纪90年代,这个“梦”仅用了3年时间就变成现实。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已能提供充裕的资金 B.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 C.国家已具备自主设计施工的能力 D.国家加快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6.近年来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如手机、因特网、数码相机等新词汇,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 B.大量新事物的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变化

D.人们追求时尚 7.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C.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8.下面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以引进外资为主 B.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 C.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 D.以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9.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0.1984年4月30 日的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上,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照片配文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该照片体现了() ①中国正在对外开放②假冒伪劣迫使国人购买外国货③经济全球化的迹象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持否定攻击态度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D.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高中历史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2)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历史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 成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习目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导】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 【思】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构建本课内容的知识与框架。 预习案 【知识梳理】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过程(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特点 国家政策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所有制形式 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经济所有制形式 运行机制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政策以利用外资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影响(1)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图文解读][学思之窗]说明了国家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①自然交通条件方面,都在南方,在对外交通运输方面处于有利位置。②地理位置上,距港、澳、台较近,有利于吸收港、澳、台的资金。③都是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这一举措的实行,也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事业的进行,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以后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借鉴。 提示: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社

会生产力的进步。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开放沿海 港口城市 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概况1984年,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概况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放结果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形成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开 放地带 意义 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发,对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和加工出品产品特点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图文解读]本目[历史纵横]介绍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范围和优势。结合《沿海对外开放示意图》,直观了解其范围,注意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据此加深对沿海经济开放地带优势的认识。 [思维点拨] 结合所学知识,说出经济特区、开放城市和开放区等与港、澳特别行政区的区别。 提示经济特区等开放区只是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特殊”,不享有自治权;而港、澳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除外交权和国防权由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外,享有高度自治权。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 江西王笑开 【重点讲解】 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表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更加提高,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各国之间的互相开放、互相依存程度更加增强。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 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22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选择题 (题文)中共在某次大会报告中称“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这一论断说明当时我国 A.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发展 C.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完全建立 D. 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 【答案】B 【解析】 材料内容属于1987年中共十三大,而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基本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A错误;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这个论断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发展,故B正确;1987年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没有完全建立,故C 错误;“完全融入进全球化浪潮”的说法也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 选择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 ③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经实现了民富国强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③正确;②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变;④错在实现了民富国强,中国现在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所以答案选D。 选择题 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当不早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8年 【答案】D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010-2020年全国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考试中心解析

MKY整理 (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010-2020年全国卷、海南卷真题整理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解析 共8题(其中选择题6题,非选择题2题) 1.(2012·课标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提取、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1992 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瓶颈期,要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1978 年农村率先进行了改革,1984 年以后城市改革也已开始,并突破了单一所有制,企业此时已经在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转型,谋求自身发展。但在当时,什么是社会主义经济?到底是要坚持计划经济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成为一个制约经济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同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C、D 所述内容早已在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故可被排除。所谓“下海”就是放弃原有的计划经济下的个人的身份和工作,自谋生计和出路。大量人员在 1992 年集中下海则反映出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故正确答案为 A。 2.(2016·海南高考·25)1979年7月,中共中央做出决定,要求广东和福建两省“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其直接结果是() A.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设立经济特区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开展国企改革 【分析】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推行对外开放政策。因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这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随后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地设立经济特区。因此,正确选项为B。A、C、D 都不是直接结果。 3.(2017·海南·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第1页共7页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随堂达标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选择题 1.(2018·合肥高一检测)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等地设立第一批经济特区。其“特殊性”的实质是( B ) A.实行特殊的经济发展政策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采用特殊的经济管理办法 [解析]建立经济特区主要是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 2.(2018·郑州高一期末)1984年,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成立。这则材料说明经济特区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处于( A ) A.龙头地位B.主体地位 C.中心地位D.领导地位 [解析]依据材料中“全国首家地方性航空公司”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的格局中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带动开放的区域由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渐深入到内地。A项正确。 3.(2018·通辽高一期末)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改革措施直接得益于此次讲话精神的是( C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在川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C.城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 D.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解析]分析材料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在讲话中提出,在大陆的开放城市中允许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受此精神的影响,我国在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实行特定的经济政策,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C项正确。A项属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排除;经济特区并未在四川地区创办,B项错误;国企的现代企业制度是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下的产物,不同于对外开放的范畴,D项错误。 4.据下图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B )

2022届高中历史同步解析与测评 4.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标准要求 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知道与了解 1.我国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经济特区的概念 理解与运用 1.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和地位 2.浦东开发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 3.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和特点 重点解析 1.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解析】(1)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是党中央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同时借鉴世界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在经济各环节、各领域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以获得最大效益。(3)从发展市场经济而言,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外开放,让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才能真正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2.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解析】经济特区的“特别”之处在于:建设资金三资”企业为主,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主,有多项税收、土地使用、劳动力使用等优惠政策。经济特区发挥的作用也很“特别”:(1)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1992年,在五个经济特区中,外商实际投入约占全国外商总投资的29%,外资出口约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七分之一;涌现出了

一百多个技术和管理先进、年出口1 000万美元以上的创汇企业。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的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2)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二十多年来,深圳人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物价改革;打破铁饭碗;股份制试点;证券市场;企业产权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住房体制改革;社会保障,等等,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解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特点。(1)全方位,是指对所有国家开放。(2)多层次,就是根据经济开放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的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3)宽领域,是指我国的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难点突破 当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鸦片战争后的“开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突破】(1)背景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实行闭关自守、日趋落后的清政府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败后被迫开放的;当今的开放是在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强大、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的。(2)内容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以武装入侵为手段,后又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3)影响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只是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当今中国的开放将大大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4)性质不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测评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在《春天里的故事》里有这样几句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1.这位老人邓小平1979年画的这个圈是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