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

全方位:大范围,全方位对其他国家开放和建交。

多层次: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宽领域:多行业,齐开放。

基本经验

第一、坚持市场取向改革,不断增强经济活力。市场化改革主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市场失灵领域要由政府依法监管或者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条最重要的基本经验,属改革方向问题。

第二、坚持既积极又稳步地推进改革,不断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体制障碍。

第三、改革开放互相促进,以开放促改革。

第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直接动因。

对外开放的特点

(1)所谓全方位开放,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2)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地带,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中心城市的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开放地区的辅射和带动作用; 现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由四个层次组成的。 第一个层次是经济特区,现有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省等五个经济特区。 第二个层次是开放沿海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第三个层次是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个层次是内地。 (3)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服务业等领域 2016年周年热点 1、成吉思汗建立蒙古(1206)910年 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他统一蒙古,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乱的局面。 2、元灭南宋(1276)740年 1271年,忽必烈改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破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统一全国。 3、北伐战争(1926)90年 (1)背景:国际上,帝国主义扶植各派军阀混战,民族危机加重。国内方面,北洋军阀政府黑暗统治,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3)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4)开始:1926年7月,北伐军10万人出师北伐,蒋介石任司令。 (5)策略: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各个击破。 (6)经过:①两湖战场:北伐军通过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吴佩孚主力基本被消灭。②江西战场和闽浙战场:北伐军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③扩大: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统治。 (7)性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国民(民主)革命。 4、长征胜利(1936)80年 (1).原因: 根本原因: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苏区全面推行,给革命带来重大损失。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开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八万多人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3).转折: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 (4).胜利结束: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5).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性故事传遍国内外,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地区到中西部地区,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对外开放逐步推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以此为标志,我国开始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外开放从局部地区向全国逐步推进,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1980年,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的设立为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航船正式扬帆起程,此后,我国逐步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形成了分步骤、多层次、逐步开放的格局。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我国的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单方面为主的自我开放市场,转变为我国与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双向开放市场;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对外开放从商品贸易向投资和服务贸易领域推进,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取得积极成果。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服务领域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以旅游、运输服务为基础,以通讯、保险、金融等新兴服务贸易为增长点的服务贸易全面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贸易区域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外开放层次不断深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开辟贸易区域,办起了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贸易区域,实行特殊贸易政策,对扩大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提升对外贸易管理水平、拓展开放领域起到了重要作用。2008年,54个国家级开发区创造地区生产总值占同期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1%,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8.5%,出口总额占14.4%,进口总额占15.9%,实际利用外商投资占全国的20%以上。 我国成为世界贸易强国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小、贸易伙伴少、贸易方式和外贸商品单一。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全面建交,对外货物贸易伙伴迅速增

人教部编版:八下历史第9课 对外开放预习+知识点+习题

部编历史八下第9课对外开放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背景 1.外交基础:中日、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的封锁解除 2.现实需要: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 1.经济特区 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一夜崛起的城市”) 作用:设立经济特区,有利于 ①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②推动国内进一步改革 ③扩大对外交流 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2.沿海开放城市1984 3.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4.内地沿江、沿边城市→→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内陆市县 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注:特区的选择有何考虑? ①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②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③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有利于吸引侨资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注:对外开放的特点? “全方位”——既要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面向全世界开放。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三、对外开放的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19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逐渐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但也给中国的经济体制带来挑战。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一历史必修2知识点:对外开放格局 的初步形成 www.5y kj.co m 一、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 1、 国际背景: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快;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有借鉴作用。 2、 国内背景:“文革”的十年动乱使中国的经济濒于崩溃;中国和人民吸取“文革”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还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二、对外开放的重大措施 1、 创办经济特区 设立及发展:1980年,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深圳经济特诞生了,同年,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3月,中国设立海南省,并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这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概念: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全行使主权管辖的、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特殊政策的行政区域。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于内地的经济管理体制。 经济特点:外向型经济 影响:①经济特区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 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的作用。 ②经济特区是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验田”。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的特区,是经济体制改革试验的适宜场所。 ③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全面展开的“突破口”。 2、 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什么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 范围: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主要目的: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吸收外资,引

高中历史必修2笔记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圳、珠海试办“出口特区” 2.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新增海南经济特区。 3.特区特点: 国家给予较大经济管理权限 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 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 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4.意义: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 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 1985年以后,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对促进了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有深远影响。 4.在开放城市中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场所 了解国际行情的窗口 三.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开发是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2.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开放,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开放体系: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前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设置经济特区。通过经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学到管理,培养人才,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总结: 1.创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是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 2.以经济特区为突破口,开放沿海地区,再到内地。由点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我国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 3.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根据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差距大的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区域开放,层次递进,逐步扩大的,二十多年立,从经济特区开始,我国对外开放区域已从沿海延伸到广大内陆,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篇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教案 第十三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学习重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难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 知识梳理 一、对外开放的时代背景 国际:1.政治: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缓和。 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②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2.经济:①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经济腾飞国内:1.十年文革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2.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 1、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 以此引进外资、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优越发展条件: A.临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 B.地处沿海,交通便利; C.是

著名侨乡,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利于吸引侨资 D.依托广阔经济腹地,资源丰富 (3)经济特区建立过程: 1980年,国家正式将“出口特区”定名为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将其设为_海南_经济特区。 (4)经济特区的意义: 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1)概况: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扥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_环渤海经济圈又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区。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2)意义:①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②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促进了本地区 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内地开发。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特点:①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②汇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2)意义: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

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

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 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 知识点是网络课程中信息传递的基本单元,研究知识点的表示与关联对提高网络课程的学习导航具有重要的作用。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1 1、经济全球化含义: 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 2、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的结果; (2)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分工使生产要求打破地域和国界的限制; (3)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 (4)资本为了追逐利润,在全球到处奔走。 (5)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以及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方面有哪些? 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4、经济全球化是通过跨国公司实现的。 跨国公司: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5、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 (1)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同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3)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影响其他国家,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4)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不能置身事外,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6、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1)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高二政治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知识点2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它表现为: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它的实质是什么? 利: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电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是: 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高一必修2历史素材

必修2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导与练[重点讲解] 一、浅谈我国对外开放的背景、原因、意义及其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一方面是指国家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另一方面是指放宽政策,放开或者取消各种限制,不再采取封锁国内市场和国内投资场所的保护政策,发展开放型经济。 1.背景 〔1〕国际方面,20世纪70年代的国际形势走向缓和。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相继实现了中美、中日关系的正常化。在经济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发展的趋势说明,任何国家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发展,绝不能割裂国际间的联系,而只能积极地利用这种关系为本国的发展来进行服务。亚洲“四小龙〞等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腾飞对中国很有借鉴意义。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准备了难得的国际环境,为创办特区提供了机遇。 〔2〕国内方面,经过“十年动乱〞的破坏,国民经济已到了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后,广大人民对多年的阶级斗争已深恶痛绝,人心思治,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形成了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1978年和1979年,先后访问了日本和美国。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落后的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通过对外开放,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写入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文件。 2.实行原因 实行对外开放是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实行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条件;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的大潮中去,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3.意义: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科学技术革命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世界和各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动,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状况,现代生产力的社会化、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初步确立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本课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目“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介绍了在邓小平同志的倡议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经济特区相继于年和年成立,此后特区发展迅速,真正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和窗口。第二目“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指出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进而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走出去”的战略在世纪末应运而生。第三目“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首先介绍了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随后指出了年中央政府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及其目的,突出了浦东发展所依靠的有利条件和取得的重大成就。本节课内容涉及历史、地理、经济常识等学科内容,综合性很强,教学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使用历史地图的习惯,教会学生运用历史地图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获取史料并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 .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 .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浦东成为中国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运用:.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归纳、概括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 意识。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是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 教学难点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方法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标内容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开放14个沿海城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浦东开发长江口岸城市及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的开放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中国加入WTO ①通过学习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培养运用地理知识理解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与跨科综合的能力。 ②通过比较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培养比较分析的能力。

③通过思考对外开放给我们生活带来哪些影响与想像加入WTO 10年后中国将会怎样,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和进行合理想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①感知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浦东、开放内地城市、加入WTO等史实,认识我国对外开放是一个由点到线到面、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由局部到全方位的推进过程。学会从空间位置和地理条件去理解历史内容的方法。 ②通过比较理解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政策内涵,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③通过思考当地在全国对外开放格局中怎样趋利避害地发展经济的献计献策,培养跨科综合、创新思维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实行对外开放的决策和逐步推进的战略,认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②通过比较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异同,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情感。 ③认识对外开放是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全球化时代的要求,

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和意识。 ④通过学习中国加入WTO的历程,思考中国加入WTO 的利弊,强化机遇意识与危机意识。 教学纲要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 2、海南建省及将海南岛建为经济特区 3、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 2、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建立 4、浦东开发 5、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第一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知识解读

第一框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知识解读 考点1:对外开放新格局 1.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 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 (1)对外开放格局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逐步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 (2)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知识延伸

知识延伸 考点2:大国际经济组织 1.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其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

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于1948年1月1日生效。 (2)含义 世界贸易组织是基于多边贸易体制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组织。 (3)地位 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代最重要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4)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是众多贸易协定的管理者、各成员贸易立法的监督者、贸易问题谈判和争端解决的场所。 (5)原则 世界贸易组织履行其职能依靠一系列基本原则,包括非歧视性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这些基本原则构成了多边贸易体制的基础。 2.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银行集团是一个独特的全球性合作伙伴,包括五家机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它协同各国政府、私营部门、民间组织、地区开发银行、智库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应对气候变化、冲突、粮食安全、教育、农业、金融和贸易等各种问题,致力于消除极端贫困和促进共享繁荣。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致力于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和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协助成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向成员国提供资金促进其国际收支平衡。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也称“纸黄金”。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2015年11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特别提款权”的权重调整为:美元占41.13%,欧元占30.93%,人民币占10.92%,日元占8.33%,英镑占8.09%。

对外开放含义

1、对外开放含义:要大力发展和不断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积极参加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由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以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步伐。 2、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政策确立后,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开放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分层次、有重点的由外向内逐步推进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3、对外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它具体又分为出口依存度(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进口依存度(进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额)我国现在的依存度大概在70%--80% 4、对外贸易的作用: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a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外贸出口和投资消费一起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b对外贸易发展为中国改革和开放创造了基本条件;c促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d对外贸易的发展扩大了劳动就业机会;e推动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f为我国经济创造和平友好的国际环境。中国对外经济发展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a中国对全球贸易增长作出了贡献;b中国的出口为消费者带来了实惠;c中国的进口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明显d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5、外贸代理制:即由外资企业提供各种服务,代理办理进口业务,外贸企业收取手续费,盈亏由进出口商品用户自负。 6、大卫李嘉图比较成本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成本绝对低

即绝对有利的产品,只需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并参加贸易,就能从中获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P30 7、赫克歇尔和俄林创要素禀赋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该学说主要通过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P32 8、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质疑要素禀赋论,通过分析美国的贸易类型P33了解 9、新贸易理论的形成浏览课本一二段P37 10、国际竞争优势论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以美国国际经济地位的变化为背景P45 11、了解砖石模型四个基本决定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两个辅助因素:一国所面对的机遇和政府的作用P46 12、以质取胜战略含义:

重点强化:初中历史八下“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汇总,快来看_

重点强化:初中历史八下“对外开放格局”知识点汇总,快来看 _ 夯实基础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2、时间:1980年。 3、经济特区: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4、成就:在短短的几年内,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作用: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意义)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6、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1)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城市。 (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 (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 (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也建立起来。 (5)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纵深推进到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 三、对外开放的格局的形成 (1)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海开放区到内地

(2)特点:呈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拓展延伸 1、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集中在哪两个省份?为什么率先在这两省设立经济特区? (1)广东、福建 (2)①靠近国际市场。②历史上这些地方与海外有密切交往。③交通便利。④有许多海外华侨、外籍华人的祖籍在这里。 2、近代开放与现代开放的区别: (1)前提不同:近代开放是在国家主权的独立完整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的被迫开放;现代开放则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前提下的主动开放。 (2)目的不同:近代开放是适应列强对华侵略的需要;现代开放则是为了发展经济。 (3)后果不同:近代开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逐渐加深并日益贫困;现代开放则使国家逐渐走向富强。 3、经济特区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起了哪些作用? 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些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国其它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4、经济特区: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引进外资、减免税收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习题01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习题01 第12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自主归纳: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对外开放是的重大决策。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兴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2、1980年,国家首先在、两省设立了、珠海、汕头、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建立海南省,决定将建成经济特区。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开放城市: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个沿海城市。 2、经济开放区:1985年,将、、闽南三角区(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区)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对外开放格局特点:进入90年代,以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开放逐渐向内地推进。 4、格局:我国形成了“———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5、成就: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我国发展迅速。到200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的。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参与的制定,享受成员国之间的待遇,公平地参与竞争,同时也应承担成员国应当承担的。 2、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积极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 年,世界贸易组织会议批准我国为正式成员。 3、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这给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同时也带来了。

二、单选题: 1、我国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D、内地的开放 2、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包括①深圳②厦门③海南岛④汕头⑤珠海()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3、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被外国人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城市() A、珠海 B、深圳 C、汕头 D、厦门 4、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其中最西边的是() A、湛江 B、北海 C、宁波 D、大连 5、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带动发展的龙头是() A、南京 B、武汉 C、上海浦东 D、重庆 6、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是()

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

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课程标准: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一、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 1.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1)创办经济特区: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开放沿海城市:1984年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1984年以后,相继把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 (4)开放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也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 (5)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2004年以来,引起世人关注,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3.特点 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 4.意义 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原因 (1)世贸组织实际上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 2.过程 (1)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关贸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 (2)1986年7月,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中的缔约国地位。 (3)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影响 (1)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是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3)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4)机遇和挑战并存。 1.深圳和香港都是特区,谈谈它们的差异。 前者是社会主义中国境内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优惠政策的地区,后者是资本主义社会性质的高度自治的地方政权;二者均隶属于中央政府。 2.邓小平曾如此解释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为什么我考虑开放深圳?因为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开发的主要背景是什么?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环太平洋经济圈崛起。 3.漫画“我长大了”反映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场景,WTO总干事拉米称中国在这些年中“总的来说,成绩是A+”。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贸组织? 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入WTO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 4.龙永图说“我一直认为‘入世’后既不会遭遇洪水猛兽,也不会一夜之间发生经济奇迹”“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进来了,但有时难免会飞进一两只苍蝇”。龙永图的说法反映了什么观点? 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