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生物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窒息性毒及刺激性毒等;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毒、有机毒、无机毒等;按其生产工艺过程在生产中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半成品、副产品、辅助剂、废弃物均可成为生产性毒物。这些生产性毒物可呈气体、液体、烟雾、蒸汽、粉尘等形态存于生产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接触毒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不同,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三种类型。有些毒物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如铅、锰等,急性中毒较少见,而有些毒物如氯气、硫化氢、砷化氢、氰化氢等主要引起急性中毒,其慢性中毒极为少见。多数毒物因接触条件不同,既可引起急性中毒,又可引起慢性中毒,如苯,一氧化碳等。中毒可以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和脏器造成损伤。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损伤不同,不同中毒类型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如:急性苯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可造成醉酒状、视物模糊震颤、抽搐、谵妄、昏迷,慢性苯中毒以血液系统的损伤为主,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正己烷中毒主要损伤周围神经,严重者可造成四

肢瘫痪。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造成损伤、可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贫血等,并可造成流产、胎儿发生畸形。婴幼儿铅中毒可以影响智力发育。

职业中毒不仅对劳动者造成伤亡,而且,也给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预防职业中毒: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以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因此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内,或限制进入人体内的毒物量,就可以防止职业中毒的发生。1)首先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工艺改革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使工艺路线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尘毒物质,或将尘毒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或以无毒、低毒新工艺取而代之。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生产设备密闭,加强通风排毒,努力使生产程序连续化、机械化、隔离操作、自动控制等。职业中毒常由于生产设备或管道的跑、冒、滴、漏引起,因此要针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产毒物的工序,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防止跑冒滴漏。

2)坚强个人防护,备防护设备,并能正确使用、保管、定期维修。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再车间进食,工作后及时更换衣服,洗手等。

3)开展车间空气监测和对接触人群的健康监护,定期进行监测。对工人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对职业病患者要及早做出正确诊断,积极治疗,防止并发症和促进康复等。

4)对干部及工人进行有关中毒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个人的防护意识,提高自救与互救能力。

发生中毒时报告与处理

1)发生急性中毒时,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职业病防治所或防疫站)报告,同时立即组织人员进行自救,切断污染源,将中毒病人移离中毒现场,采取必要的紧急处理措施,如:脱掉被污染的衣服,清洗污染的皮肤,呼吸心跳停止马上做人工呼吸等,尽快送往就近医院急救与治疗。

2)迅速摸清现场情况、中毒发生的确切地点、中毒人数、临床特点及可能引起中毒的原因。

3)事故发生后及时进行临床病例总结,写出结案报告,内容包括中毒时间、地点、毒物名称、中毒人数、死亡数、中毒原因、处理经过、危害程度及经济损失等,报告交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抄报各级中毒控制中心。

职业中毒类型

1、急性中毒: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或数小时)吸入或接触毒

物。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

2、慢性中毒:长期接触某些毒物。铅中毒,尘肺;

3、亚急性中毒:接触后3~6个月发生;迟发性中毒,锰中毒,亚临床状态,铅吸收。

常见职业中毒:

1、金属中毒:铅、镉、汞。

2、刺激性气体中毒:氯气、氨、氮氧化物,出现急性支气管炎、

化学性肺炎和肺水肿症状和体征。

3、窒息性气体中毒:一氧化碳、氢氰酸,缺氧而发生昏迷等症状和体征。

4、有机溶剂中毒:苯、氯仿,有亲神经性,主要引起麻醉作用。

此外,苯慢性表现抑制骨髓造血;氯代烃具有肝脏毒性。

5、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苯胺、硝基苯。

6、杀虫剂中毒: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职业中毒的预防

在预防职业中毒中,应遵循“三级预防”的原则。

1.消除毒物

2.降低毒物浓度:使之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减少人体接触水平,保证不对接触者产生明显健康危害是预防职业中毒的中心环节。技术革新、通风排毒:如果工艺不允许密闭或密闭不严,有毒物

逸散到车间空气中,要采取局部排风措施排除毒物;建筑布局合理:分开有毒无毒工序、尽可能将毒物逸散车间独立出来。

3.个人防护:(过滤式口罩、防毒面具、滤料选择)。

4.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化、经常化、防止跑、冒、滴、漏。

5.职业卫生服务:对人员体检、对场所检测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生物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窒息性毒及刺激性毒等;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毒、有机毒、无机毒等;按其生产工艺过程在生产中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半成品、副产品、辅助剂、废弃物均可成为生产性毒物。这些生产性毒物可呈气体、液体、烟雾、蒸汽、粉尘等形态存于生产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接触毒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不同,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三种类型。有些毒物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如铅、锰等,急性中毒较少见,而有些毒物如氯气、硫化氢、砷化氢、氰化氢等主要引起急性中毒,其慢性中毒极为少见。多数毒物因接触条件不同,既可引起急性中毒,又可引起慢性中毒,如苯,一氧化碳等。中毒可以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和脏器造成损伤。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损伤不同,不同中毒类型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如:急性苯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可造成醉酒状、视物模糊震颤、抽搐、谵妄、昏迷,慢性苯中毒以血液系统的损伤为主,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正己烷中毒主要损伤周围神经,严重者可造成四

肢瘫痪。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造成损伤、可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贫血等,并可造成流产、胎儿发生畸形。婴幼儿铅中毒可以影响智力发育。 职业中毒不仅对劳动者造成伤亡,而且,也给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预防职业中毒: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以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因此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内,或限制进入人体内的毒物量,就可以防止职业中毒的发生。1)首先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工艺改革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使工艺路线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尘毒物质,或将尘毒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或以无毒、低毒新工艺取而代之。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生产设备密闭,加强通风排毒,努力使生产程序连续化、机械化、隔离操作、自动控制等。职业中毒常由于生产设备或管道的跑、冒、滴、漏引起,因此要针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产毒物的工序,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防止跑冒滴漏。 2)坚强个人防护,备防护设备,并能正确使用、保管、定期维修。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再车间进食,工作后及时更换衣服,洗手等。

职业中毒的防治

职业中毒的防治 在工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化学物质,有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称为“生产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发生的病变,称为“职业中毒”。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受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的疾病,叫“职业病”。因此,对职业中毒须严加防治和预防。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气体、蒸气或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等异常情况下,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经进入人体,成为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毒性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有的毒物只用几十毫克就可以产生中毒作用,称为“剧毒”物质;有的则需几克或几十克,称“中等毒”或“低毒”物质。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质代替毒性大的物质,譬如在合成农药杀虫剂时,常设法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寻找杀虫效力高、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虽毒性较高,但因其不易挥发,在生产中造成中毒机会较少。所以,在预防工作中应先解决毒性大而易挥发的物质的防护问题。 2.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健康人体对毒物具有完善的防御能力,当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时,机体可动员神经质防御力量,对毒物进行水解,还能进行氧化或结合反应,发挥自身的解毒作用。然而,当大量毒物侵入时,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以至引起中毒。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毒物吸入人体所引起,为了减少毒物进入人体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这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 3.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况毒物的毒性和进入人体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如果对毒物无恐惧感,在毒物面前处于无所谓状态,因而放弃对毒物的预防,不积极改造作业环境,则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必然增多。而健康状况不良(如明显的肝病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则使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平时要加强

职业中毒基本知识

一、职业中毒基本知识 (一)、基本概念 ◎毒物: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中毒:毒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称为中毒。 ◎职业中毒:劳动者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二)、毒物的毒性和危害性 ◎毒物的毒性是指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作业工人的个体因素等影响。因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毒性与危害性不能划等号。例如,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本身无毒,一般不产生危害性。但是,当它在空气中含量高时,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导致死亡。 (三)、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有:化学结构、物理特性、毒物剂量、毒物联合作用、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个体状态。 ◎化学结构: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具有不饱和键或游离键的低价化合物较高价化合物毒性大,如CO>CO2,3价砷>5价砷,乙炔>乙烯>乙烷。脂肪烃的毒性通常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加强,但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溶性降低,作用又趋减弱。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醇>酮>环烃>脂肪烃。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物理特性:毒物的溶解度、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 ◎毒物剂量:毒物进入体内需要达到一定的剂量才会引起中毒。在生产条件下,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毒物联合作用: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

安全工程师-职业中毒讲义

安全工程师-职业中毒讲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毒物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各种毒物由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以及职业活动条件的不同,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见表5—2。 (2)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 1)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吸收: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3)食人: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人。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职业中毒的类型 侵入人体的生产性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状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有些毒物有致癌性。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 正常生产过程。存在生产性毒物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工序和操作岗位可接触到毒物。如到装置内取样,样品可挥发溢出;在罐顶检查储罐储存量、进入装置设备巡检、清釜、清罐、加料、包装、储运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分析时,均可接触到有关的化学毒物;装置排污、污水处理和设备泄漏等作业接触毒物的机会更多。 检修与抢修。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复杂,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发生事故时也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如进入塔、釜、罐检修,对设备进行吹扫置换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 意外事故。许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素多的特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大量毒物泄漏,增加人员接触毒物的机会。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2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 丘创逸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 一、职业中毒定义 ㈠职业中毒:在职业活动中由于接触毒物而引起机体的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状态称为职业中毒。 ㈡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而发生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从而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导致暂时性或持久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称之为毒物。 ㈢中毒:机体过量接触毒物引起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和组织损害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 ㈣急性职业中毒: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劳动者一次(经口)或短时间内(几秒乃至数小时经皮肤吸收或呼吸道的吸入)大量接触毒物而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 ㈤慢性职业中毒:在职业活动过程中,毒物长期反复进入机体引起生理、生化及病理学方面的改变,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的中毒状态或疾病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同一毒物在急性与慢性中毒时,既可产生相似的症状,也可产生不同的症状。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毒性和中毒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不同。例如:高浓度的硫化氢急性中毒时,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慢性中毒时主要为刺激作用。在急性中毒时,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在慢性中毒时,主要破坏造血功能。

二、常见职业性毒物 在职业性毒物中,常见毒性较强有如下几大类: ㈠有机溶剂类:苯、汽油、溴甲烷、二硫化碳、溴乙烷可引起中毒性脑病;三氯乙烯、磷酸二邻甲苯酯、甲醇可引起中毒性神经病;酚类、卤代烃、吡啶、二醇类、汽油等具有强烈肝、肾毒性作用;而且,苯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 ㈡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学物类:铅、汞、锰、镉、铬、镍、铍、砷、锡、铍、锌,及其化合物等;镉、砷、镍、铬、铅、汞、铍、锑等金属毒物还具有致癌性。 ㈢刺激性气体类:酸类、碱类、氯气、氨(胺)、酯、醛等毒物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伤作用,早期引起上呼吸道刺激作用,重者则致喉头水肿、喉痉挛、支气管炎、肺炎、肺水肿,甚至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㈣窒息性气体类:氰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甲烷、乙烷、乙烯、苯的氨基或硝酸基化合物蒸气、火灾烟雾等毒物能直接妨碍氧的供给、摄取、运输和利用,造成机体缺氧窒息。 ㈤农药类:种类繁多,其毒性几乎涉及全身各个系统。有机磷、有机汞、有机氯、有机氟、氨基甲酸酯、卤代烃等杀虫剂,有较强的神经和心脏毒性;砷制剂、百草枯、有机硫、环氧丙烷、酸类、酚类等则有较强的消化道刺激性,可引起腐蚀性胃肠炎等。 三、职业中毒事故特点 (一)突发性和群体性 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常常是意外突然发生,目前我国生产的化学物多

职业性中毒防治知识科普

职业性中毒防治知识科普 随着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病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伴随 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每年职业中毒事故仍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因此 了解职业性中毒的防治知识对预防职业中毒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职业性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在一定条件 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引起职业性中毒的毒物有很多种,有铅、汞等金属,氯气,氮氧化物等刺激性气体,有苯、甲醇等有机溶剂,有一氧化碳、氰化物等窒息性毒物和农药等等。根 据生产性毒物的毒性、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职业中毒。急性中毒: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作用于人体后 发病,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险,毒物在人体内保存时间短,不及时救治就会死亡。例如急性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等。慢性中毒:长期过量接触毒物 引起的中毒。例如,在电池制造和修理行业慢性铅中毒的电焊、冶炼作业中锰中 毒的仪表制造、修理行业中汞中毒和涂装作业中苯中毒等。亚急性中毒:短期内 接触较高浓度的毒物引起的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但截 然分明的发病时间界限。如亚急性铅中毒。职业中毒必须由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 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中毒享受国家规定的劳动保险待遇。 二、化学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化学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还会对皮肤、眼睛等黏 膜造成刺激。 1、呼吸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吸入到肺部。这是最常见的进入途径, 特别是对于气体、蒸汽和细小颗粒物质。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粉尘等。

职业中毒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可分为: (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这种中毒少见,往往发生在生产过程出现意外时。 (2)慢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蓄积所致。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所致。 1.能进入身体的化学性物质叫“毒物”。读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叫“中毒”。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过程中所见到的毒物: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等状态。 〈1〉呼吸道吸收(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经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毛细血管。 〈2〉消化道——手被毒物污染,清洗不干净,随食物、饮水、吸烟等进入消化道——经小肠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3〉皮肤——毛囊(与脂溶性、水溶性有关)——进入血液——引起中毒。(但比较慢) 3.毒物的毒作用:毒物对正常人生理活动影响是间接的。毒物在体内表现出对某些组织、部位或系统的毒作用有选择性。当这些组织、部位或系统发生变化后——产生全身性中毒表现。 如有机磷(敌敌畏、敌百虫乐果)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由于胆碱脂酶被抑制产生——已酰胆碱蓄积——出现中枢神经障碍。 如一氧化碳中毒——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抑制氧和血红蛋白的形成——缺氧——脑水肿——肺水肿。 如苯——急性中毒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慢性中毒血液系统损害。 如砷化物中毒——引起溶血。 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细胞内窒息。 如铅中毒——中毒性脑病、腹绞痛、慢性中毒垂腕、周围神经病。

职业中毒知识

职业中毒知识 一、急性职业中毒 工人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因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接触工业毒物引起的急性中毒称为急性职业中毒。 二、生产性毒物存在形式与分类 生产性毒物是指工业生产中,常常接触的有毒物质,也称为工业毒物。工业毒物常以气体、蒸汽、烟、尘、雾等形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液体蒸发、挥发或固体升华成蒸汽。液体微粒悬浮在空气中为雾,常是由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洒而成;固体颗粒悬浮于空气中,直径0.1μm 为烟。 (一)按生物作用性质分类 1. 刺激性气体 刺激性气体是对眼睛和呼吸道黏膜有刺激性的一类有害气体的统称,是生产中最常见的有害气体。常见有氯、氨、氮氧化物、光气、氟化氢、二氧化硫等。 2. 窒息性气体 (1)单纯性窒息性气体 某些气体在一般状况下不被看作有毒性,但当取代空气中的氧,并使氧削减到集体不能耐受的水平常就能引起损害,甚至致死。常见有氮、氢、乙炔、甲烷、乙烷、丙烷、氦、氖、二氧化碳等。 (2)化学性窒息性气体

这些气体不阻碍氧气进入肺部,但对血液或者组织会产生一种化学性作用。常见有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 3.麻醉性毒物 大多数有机溶剂蒸气和烃类对人体具有麻醉样毒性作用,机体过量摄入(通过呼吸道或皮肤)后,表现为神志恍惚,有时呈兴奋或酒醉感,严峻时进入嗜睡状态或昏迷。常见有苯、汽油、丙酮、氯仿等。4.溶血性气体 该类毒物进入机体后,随血液循环分布至全身,与红细胞结合,破坏细胞膜或形成赫恩兹小体,导致溶血,因溶血可造成对肾脏的损害。常见有砷化氢、苯肼、苯胺、硝基苯等。 5.致敏性毒物 化学物引起的变态反应,是一种免疫损伤反应,与接触毒物剂量无关,而与发病者的个体敏感性有关。常见有金属化合物、有机磷杀虫剂等。 (二)按损害的器官或系统分类 1.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亲神经性毒物”常见的有四乙基铅、汞及有机汞、有机锡、锰、铊、砷、一氧化碳、汽油、二硫化碳、溴甲烷、三氯乙烯以及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 2.呼吸系统 剌激性气体、蒸气或粉尘如氯、硫、硒的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羰基镍、氨、镉、硫酸二甲酯、有机氟及溴甲烷等。工业溶剂如汽油、

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

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 一、引言 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岗位上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导致身体出现不适症状或疾病的现象。职业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加,对工作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掌握职业中毒的急救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常见职业中毒类型及其症状 1.化学物质中毒:如苯、甲醛等。 症状:头晕、恶心、呕吐、腹泻等。 2.重金属中毒:如铅、汞等。 症状: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等。 3.放射性物质中毒:如铀、钚等。 症状:恶心呕吐、头晕目眩、腹泻等。 4.生物性物质中毒:如花粉过敏等。 症状:打喷嚏、流鼻涕、皮肤发红等。 三、职业中毒急救措施 1.化学物质中毒急救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处,并打开门窗。 (2)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 (3)如有呕吐,应将中毒者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4)如症状较重,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2.重金属中毒急救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移至通风处,并打开门窗。 (2)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口腔、鼻腔、眼睛等部位。 (3)如有呕吐,应将中毒者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4)给予足量的饮用水或牛奶等高钙食品,有助于减轻中毒程度。(5)如症状较重,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3.放射性物质中毒急救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移至远离放射源的地方,并保持安静状态。(2)用大量清水冲洗皮肤、口腔等部位。 (3)如有呕吐,应将中毒者头部转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堵塞呼吸道。(4)给予足量的饮用水或牛奶等高钙食品,有助于减轻中毒程度。(5)如症状较重,应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 4.生物性物质中毒急救措施 (1)立即将中毒者移至远离过敏源的地方,并保持安静状态。(2)用清水冲洗皮肤、口腔等部位。 (3)如有呼吸困难,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或心肺复苏术。

职业中毒及其预防

共创健康中国,共享职业健康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 职业中毒及其预防 1 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性毒物主要是经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呼吸道由鼻咽部、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组成,气体(如氯、氨、一氧化碳、甲烷等)、蒸汽(如苯蒸汽等)和气溶胶(如农药雾滴、电焊烟尘等)形态的毒物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呼吸道是毒物进入人体最常见最重要的途径。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包括毛发、指(趾)甲等。毒物可以通过不同方式经皮肤吸收,引起局部的损害或全身性中毒症状。 消化道也是造成生产性毒物中毒的一种途径,在有生产性毒物的环境中用食,或餐具放在有生产性读物的地方,或工作后未洗手直接接触食物或进餐等,毒物通过消化道产生中毒。 2 职业中毒的类型 职业病按其发病的快慢一般分为急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中毒两种类型。 急性职业中毒指人体在短时间内受到较高浓度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迅速发生的疾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等特点。急性职业中毒以化学物质中毒最为常见,主要是违反操作规程或意外事故所引起。 慢性职业中毒是作业人员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受到一定浓度(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允许浓度标准)的生产性有害因素的作用,经过数月、数年或更长时间缓慢发病。相对于急性职业中毒而言,慢性职业中毒具有潜伏期长、病变进展缓慢、早期临床症状较轻等特点。 3 常见的职业中毒 ·铅作业及铅中毒 ·苯作业及苯中毒 ·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硫化氢中毒二氧化碳中毒 4 职业中毒的预防 职业中毒是一种人为的疾病,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可使接触毒物的作业人员避免中毒。 首先,根除毒物或降低毒物浓度,如用无毒或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剧毒物质。但不是所有毒物都能找到无毒、低毒的代替物,因此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毒物浓度的措施很重要,如采取密闭生产和局部通风排毒的方法,减少接触毒物的机会;合理布局工序,将有害物质发生源布置在下风侧。 其次,做好个体防护,这是重要的辅助措施。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帽、防护眼镜、防护面罩、防护服、呼吸防护器、皮肤防护用品等。毒物进入人体的门户,除呼吸道、皮肤外,还有口腔。因此,作业人员不要在作业现场内吃东西、吸烟,班后洗澡,不要将工作服穿回家。

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1. 引言 职业中毒是指在工作环境中暴露于有毒有害物质后引起的一系列健康问题。职业中毒的发生会给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能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对于保障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制定方法和应急措施,以便组织能够在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 2. 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制定 2.1. 确定职业中毒风险 首先,组织需要明确自身的职业中毒风险,并对每种潜在的有毒有害物质进行评估。通过了解工作环境、工作过程和使用的材料,可以确定可能存在的职业中毒风险源。 2.2. 建立应急团队 为了有效地应对职业中毒事件,组织需要设立一支专门的应急团队。该团队应包括安全管理部门的成员、医疗救援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团队成员需要接受相关培训,并熟悉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内容。 2.3. 制定职业中毒应急预案 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详细说明职业中毒的定义和分类; - 阐述职业中毒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方法; - 规定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和记录流程; - 确定职业中毒发生时的应急流程; - 制定职业中毒的紧急救治方案; - 规定组织内部职责和协调机制; - 向员工宣传和培训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内容。

应急预案需要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进行定制,确保能覆盖所有潜在的职业中毒风险。 3. 职业中毒应急措施 3.1. 发现职业中毒现象 当工人出现职业中毒的可能症状时,应立即引起重视,并按照预定的流程进行报告。职业中毒的症状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 呼吸道疾病,如气喘、咳嗽等; - 消化系统问题,如恶心、呕吐等; - 皮肤病、过敏等。 3.2. 职业中毒应急流程 一旦发现职业中毒现象,应立即按照职业中毒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处理。应急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区域,并切断其与有毒物质的接触; 2. 立即通知应急团队成员进行救援; 3. 进行紧急救治措施,如氧气供应、洗眼、洗皮肤等; 4.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将患者送往医院进一步治疗。 3.3. 职业中毒后续处理 职业中毒事件发生后,应及时进行事故调查,找出事件的原因和漏洞,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此外,还需要向工人进行事故通报和安全教育,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总结 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中毒应急预案对于保护工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通过明确职业中毒风险、建立应急团队并制定应急预案,能够在职业中毒事件发生时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和风险。通过职业中毒应急措施的实施,可以保障组织的生产安全和员工的身体健康。

职业中毒临床相关知识概述

职业中毒临床相关知识概述 一、临床类型 (一)急性中毒 指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几分钟至数小时)内大量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如急性苯中毒、氯气中毒等。 (二)慢性中毒 指毒物少量长期吸收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中毒,如慢性铅中毒、锰中毒等。 (三)亚急性中毒 发病情况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称亚急性中毒,如亚急性铅中毒,但无清晰的发病时间界限。此外。脱离接触毒物一定时间后,才呈现中毒临床病变,称迟发性中毒,如迟发性锰中毒等。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超过正常范围,但无该毒物所致临床表现,呈亚临床状态,称毒物的吸收,如铅吸收。 二、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毒物本身的毒性和毒作用特点、接触剂量等各不相同,职业中毒的临床表现各异,尤其是多种毒物同时作用于机体时更为复杂,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出现多脏器损害。同一考物可累及不同耙器官,不同毒物也可损害同一靶器官而出现相同或类似的临床表现。

(一)神经系统 许多毒物可选择性损害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对毒物更为敏感,以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为主要毒作用耙器官或靶器官之一的化学毒物统称为神经毒物。生产环境中常见的神经性毒物有金属、类金属及其化合物、窒息性气体、有机溶剂和农药等。慢性轻度中毒早期多有类神经症,甚至精神障碍表现,脱离接触后可逐渐恢复。铅、铝、锰等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且持续发展。有些毒物,如铅、正己烷、有机磷等还可引起神经髓鞘、轴索变性,损害运动神经的神经肌肉接点,从而产生感觉和运动神经损害的周围神经病变。一氧化碳、锰等中毒可损伤锥体外系,出现肌张力增高、帕金森综合征等。铅、汞、窒息性气体、有机磷农药等严重中毒时,可引起中毒性脑病和脑水肿。 (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是毒物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最容易遭受气态毒物的损害。刺激性气体,如氯气、光气、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硫酸二甲酯等可引起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病变;严重时,可出现化学性肺炎、化学性肺水肿及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吸入液态有机溶剂,如汽油等还可引起吸入性肺炎;有些毒物,如二异氰酸甲苯酯(TDI)可诱发过 敏性哮喘;砷、氯甲醚类、铬等可致呼吸道肿瘤。 (三)血液系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