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中毒是怎样造成的

职业性中毒是怎样造成的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

2.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poisoning).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2)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末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

触到热裂解产物。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毒。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

(1) 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获的了一些规律。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毒作用特点。

(2) 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人机体的机会及其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

影响。如:毒物的分散度、挥发度、溶解度等。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不论毒物的毒性大小如何,都必须在体内达到一定量才会引起中毒。空气中毒物浓度高,接触时间长,若防护措施不良,则进入体内的量大,容易发生中毒。由于作业时间一般来说,相对固定,因此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减少毒物进人体内的量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环节。

3.联合作用

(1)毒物的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常有几种毒物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人体。此种作用可表现为独立、相加、协同和拮抗作用。毒物的拮抗作用在实践中并无多大意义。进行卫生学评价时应注意毒物的相加和协同作用,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

(2)生产环境和劳动强度

环境中的温、湿度可影响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在高温环境下毒物的毒作用一般较常温高。高温环境还使毒物的挥发增加,机体呼吸、循环加快,出汗增多等,均有利于毒物的吸收;体力劳动强度大时,毒物吸收多,机体耗氧量也增多,对毒物的毒作用更为敏感。

4.个体感受性

毒物对人体的毒作用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所出现的反应可相差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很多,有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生理变动期、营养、内分泌功能、免疫状态及个体遗传特征等。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形成或应用的各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生产性毒物的分类方法很多,按其生物作用可分为神经毒、血液毒、窒息性毒及刺激性毒等;按其化学性质可分为金属毒、有机毒、无机毒等;按其生产工艺过程在生产中的原料、中间产物、成品、半成品、副产品、辅助剂、废弃物均可成为生产性毒物。这些生产性毒物可呈气体、液体、烟雾、蒸汽、粉尘等形态存于生产环境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及消化道进入人体,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接触毒物的剂量和持续时间不同,职业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三种类型。有些毒物主要表现为慢性中毒,如铅、锰等,急性中毒较少见,而有些毒物如氯气、硫化氢、砷化氢、氰化氢等主要引起急性中毒,其慢性中毒极为少见。多数毒物因接触条件不同,既可引起急性中毒,又可引起慢性中毒,如苯,一氧化碳等。中毒可以对人体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等多个系统和脏器造成损伤。不同的毒物对人体的损伤不同,不同中毒类型对人体的损害也不同。如:急性苯中毒主要引起中枢神经损伤,可造成醉酒状、视物模糊震颤、抽搐、谵妄、昏迷,慢性苯中毒以血液系统的损伤为主,可引起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全血细胞减少,严重者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甚至白血病等。正己烷中毒主要损伤周围神经,严重者可造成四

肢瘫痪。铅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进入人体引起中毒,主要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造成损伤、可有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恶心、呕吐、腹绞痛、贫血等,并可造成流产、胎儿发生畸形。婴幼儿铅中毒可以影响智力发育。 职业中毒不仅对劳动者造成伤亡,而且,也给用人单位和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 预防职业中毒:毒物进入人体达到一定量以后才会发生职业中毒,因此只有防止毒物进入人体内,或限制进入人体内的毒物量,就可以防止职业中毒的发生。1)首先进行工艺改革和技术革新:工艺改革是解决毒物危害的根本途径。使工艺路线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尘毒物质,或将尘毒物质消灭在生产过程中或以无毒、低毒新工艺取而代之。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强生产设备密闭,加强通风排毒,努力使生产程序连续化、机械化、隔离操作、自动控制等。职业中毒常由于生产设备或管道的跑、冒、滴、漏引起,因此要针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或生产毒物的工序,进行相应的技术改造防止跑冒滴漏。 2)坚强个人防护,备防护设备,并能正确使用、保管、定期维修。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再车间进食,工作后及时更换衣服,洗手等。

劳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影响分析

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一、生产过程中产生或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位 该项目投产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 ①粉尘: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煤尘、岩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其次为辅助生产过程中的电焊烟尘,砂轮磨尘、木粉尘和其它粉尘; ②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声、手传振动、工频电场、紫外辐射、高温和热辐射; ③化学物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硫化氢、二氧化硫、甲烷、锰及其化合物、臭氧、二氧化氯、盐酸等。 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场所有: ①粉尘:煤尘危害是该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采、井下运输及辅助生产系统;含10%~50%游离SiO2的岩尘可能存在于矿井的井下岩巷掘进过程、矸石运输过程和锅炉房燃煤及出渣过程;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存在机修车间;木粉尘存在于坑木加工房。 ②物理因素:噪声危害主要存在于矿井的井下掘进、回

采、井下运输和辅助运输系统,以及地面生产系统、地面辅助生产系统的通风机、机修设备和坑木加工;手传振动主要存在于井下掘进支护作业;工频电场主要存在于变电所(站);紫外辐射存在于机修车间电焊作业;高温、热辐射存在于锅炉房。 ③化学物质:井下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甲烷、氮氧化合物;锅炉房主要存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二氧化硫;水处理站存在硫化氢、盐酸、二氧化氯。臭氧、锰及其化合物存在于机修车间及电焊作业。详述如下: 1.掘进生产 本矿投产时掘进工作面位于1、2号煤层,1号煤层平均厚度0.84m,2号煤层平均厚度2.11m,掘进工作面掘进机割煤,打锚杆眼、工作面装岩(煤)及运输会产生大量的岩尘、煤尘及噪声;钻眼作业产生局部振动及噪声,局部通风机运转时产生噪声。 掘进作业同时伴有瓦斯、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有毒有害气体溢出。 另外煤矿井下工人在特殊的劳动条件下,致使滑囊急性外伤或长期摩擦、受压等机械因素所引起的无菌性炎症改变。 2.综采生产

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

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 1 定义 1.1 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外源性窒息性气体,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 1.2 职业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场所,职业人群接触窒息性气体引起中毒的事件。 2 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途径 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防护不当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凡是气体、蒸气和气溶胶形态的毒物,均可由呼吸道进入人体,常引起群体性急性职业中毒;氢氰酸液体可经消化道及皮肤吸收。 3 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的毒物类别 窒息性气体是指那些以气态形式存在,使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任一环节障碍,引起机体缺氧的物质。可分为单纯窒息性气体和化学窒息性气体两类。前者包括氮气、二氧化碳、氩气、氖气、甲烷、乙烷、乙烯、水蒸气等,后者有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物、一氧化氮、苯的氨基或硝基化合物蒸气等。 4 医疗救援 4.1 中毒现场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装备 4.1.1 特效解毒剂:氰化物中毒现场救治常用的特效解毒剂包括亚硝酸异戊酯、亚硝酸钠、亚甲蓝、4-二甲氨基苯酚(4-DMAP)、硫代硫酸钠。 4.1.2 现场清洗装置:现场淋洗装备、洗眼器、皮肤清洗装备。

4.2 常见职业性急性窒息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 窒息性气体中毒主要致病环节是引起机体缺氧,脑对缺氧最为敏感,中毒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头痛、乏力、烦躁不安、嗜睡,严重者昏迷、抽搐,常伴有喷射性呕吐、视乳头水肿等颅内压升高的表现。在浓度高的化学性窒息气体(如硫化氢、氰化氢)环境中,中毒患者可发生“电击样”死亡。 4.3 中毒患者的现场救援原则 4.3.1 迅速脱离现场:救护人员必须佩戴有效的个人呼吸保护器,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上风向的空气新鲜场所,安静休息,避免活动,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病情严重者应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心肺功能衰竭者应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硫化氢中毒致呼吸停止者应尽量采用人工呼吸器,救助者应避免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以防止救助者发生中毒。密切观察24-72小时。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将病员检伤分类,做出相应的标志,以保证医务人员抢救。 另在抢救中毒患者的同时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窒息性气体不同泄漏紧急疏散距离如下表所示:

职业中毒的防治

职业中毒的防治 在工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化学物质,有些对人体有一定毒性,称为“生产性毒物”,如果缺少必要的防护措施,就有可能侵入人体,产生不良影响,以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病变,也就是说,在生产劳动中,由于使用或接触有毒物质,引起人体器官或组织发生的病变,称为“职业中毒”。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受职业中毒危害因素的作用,从而引起的疾病,叫“职业病”。因此,对职业中毒须严加防治和预防。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常以粉尘、烟尘(比粉尘更细的颗粒)、气体、蒸气或雾滴的状态出现,在防护不严或意外事故等异常情况下,在生产、使用、运输等过程中,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或消化道等途经进入人体,成为引起职业中毒的原因。但是,毒物对人体产生毒害作用需要一定条件,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毒性毒物的毒性主要决定于它的化学结构。有的毒物只用几十毫克就可以产生中毒作用,称为“剧毒”物质;有的则需几克或几十克,称“中等毒”或“低毒”物质。因此,在生产中常采用某些低毒物质代替毒性大的物质,譬如在合成农药杀虫剂时,常设法改变其化学结构,以寻找杀虫效力高、对人畜毒性低的农药。此外,有些毒物如乙二醇,虽毒性较高,但因其不易挥发,在生产中造成中毒机会较少。所以,在预防工作中应先解决毒性大而易挥发的物质的防护问题。 2.毒物进入人体的量健康人体对毒物具有完善的防御能力,当少量毒物进入人体时,机体可动员神经质防御力量,对毒物进行水解,还能进行氧化或结合反应,发挥自身的解毒作用。然而,当大量毒物侵入时,超过机体的解毒能力,就可对人体产生不良作用,以至引起中毒。职业中毒主要是通过毒物吸入人体所引起,为了减少毒物进入人体的量,首先要降低空气中毒物的浓度,这是预防职业中毒的重要措施。 3.人的精神状态与健康状况毒物的毒性和进入人体的量,是引起中毒的外因。如果对毒物无恐惧感,在毒物面前处于无所谓状态,因而放弃对毒物的预防,不积极改造作业环境,则毒物进入人体的机会必然增多。而健康状况不良(如明显的肝病会影响肝脏的解毒功能等),则使毒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在接触毒物过程中要振奋精神,改造环境,战胜毒害。平时要加强

职业性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

职业性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 1、定义 1.1职业性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从事职业活动的人员一次或短时间大量接触刺激性气体,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甚至危及生命的病变。 1.2职业性急性刺激性气体中毒事件是指在工作场所,职业人群接触刺激性气体引起中毒的事件。 2 急性职业中毒的原因及途径 急性职业中毒事件往往是由于违章操作、防护不当或设备故障引起的。中毒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或皮肤。 3 急性职业中毒的毒物类别 刺激性气体是急性职业中毒中常见的有害气体,常见的有各种无机酸、成酸氧化物和成酸氢化物,如:硫酸、盐酸、硝酸、铬酸、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二氧化氮、铬酐、氯化氢、氟化氢、溴化氢等;卤素及其化合物,如:氟、氯、溴、碘、光气、二氯亚砜、三氯化磷、三氯化硼、三氯氧磷、三氯化砷、三氯化锑、四氯化硅、氟硅酸、四氟化硅、二氟化氧、三氟化氮、三氟化氯、五氟化硫、十氟化硫、六氟化铀、溴光气、三氯化碘、氯化碘、溴化碘、四氟乙烯、氯化苦、六氟丙烯、八氟异丁烯等;一些酯类、醛类和醚类,如:硫酸二甲酯、氯甲酸甲酯、氯乙酸乙酯、氯甲酸氯甲酯、氯甲酸三氯甲酯、丙烯酸甲酯、溴乙酸乙酯、甲醛、乙醛、丙烯醛、氯甲醚、双(氯甲基) 醚等;一些强氧化剂和环氧烷类化合物,如臭氧、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环氧丁烷等;一些金属化合物,如氧化镉、羰基镍、硒化氢等;氨、一甲胺、二甲胺等碱性气体。

4 医疗救援 4.1 中毒现场急救所需的特需器材和装备 4.1.1 特效解毒剂:刺激性气体中毒无特效解毒剂。 4.1.2 现场清洗装置:现场淋洗装备、洗眼器、重伤员皮肤清洗装备。 4.2 刺激性气体中毒的临床表现 此类气体对人体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道局部症状,如果接触浓度高、时间长,则出现全身性中毒症状,如昏迷、抽搐。接触水溶性高的刺激性气体如氯气、氨气、二氧化硫等后立即出现畏光、流泪、结膜充血、咽痛、呛咳、胸闷、气短、头痛、头昏、恶心、乏力,严重时引起喉痉挛和声门水肿,甚至肺水肿;水溶性低的刺激性气体如光气、臭氧、八氟异丁烯等对上呼吸道剌激性较小,初期表现为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但可在数小时后发生肺水肿。液态挥发性刺激性毒物如氢氟酸、盐酸、硝酸等直接接触皮肤,可发生灼伤。 4.3 刺激性气体中毒患者的现场救援原则 4.3.1 迅速脱离现场: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至上风向的空气新鲜场所,安静休息,避免活动,注意保暖,必要时给予吸氧。密切观察24-72小时。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病情迅速将病员检伤分类,做出相应的标志,以保证医务人员抢救。 另在抢救中毒患者的同时,须及时做好周围人员及居民的紧急疏散工作。刺激性气体不同泄漏紧急疏散距离如下表所示:

安全工程师-职业中毒讲义

安全工程师-职业中毒讲义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毒物可经呼吸道吸入,也可经皮肤吸收。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1)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各种毒物由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以及职业活动条件的不同,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有所不同。生产性毒物的存在方式见表5—2。 (2)生产性毒物侵人人体的途径 1)吸入: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体内。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毒性作用大,发生快。大多数情况下,毒物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吸收:在作业过程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者也较常见。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吸收,吸收后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3)食人: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人。氰化物可在口腔中经黏膜吸收。 (3)职业中毒的类型 侵入人体的生产性毒物引起的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中毒。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慢性中毒是长期小剂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的状态称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带毒状态等。有些毒物有致癌性。接触有些毒物还可能对妇女有害,甚至会累及下一代。 (4)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 正常生产过程。存在生产性毒物的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工序和操作岗位可接触到毒物。如到装置内取样,样品可挥发溢出;在罐顶检查储罐储存量、进入装置设备巡检、清釜、清罐、加料、包装、储运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分析时,均可接触到有关的化学毒物;装置排污、污水处理和设备泄漏等作业接触毒物的机会更多。 检修与抢修。生产过程中,工艺设备复杂,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发生事故时也需要立即进行抢修。如进入塔、釜、罐检修,对设备进行吹扫置换时,会释放出有害气体。 意外事故。许多生产过程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素多的特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大量毒物泄漏,增加人员接触毒物的机会。 (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作业场所常见的物理性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辐射、异常气象条件(气温、气流、气压)等。 1.噪声 (1)生产性噪声的特性、种类及来源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职业性中毒是怎样造成的

职业性中毒是怎样造成的 1.毒物。在一定条件下外来化学物质以较小剂量即可引起机体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甚至危及生命,此种化学物质称为毒物(toxicant)。 2.中毒。机体受毒物的作用引起一定程度损害而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poisoning). 3.职业中毒。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毒物的存在状态与接触机会 1.生产性毒物的来源与存在形态 (1)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 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可有多种形式,同一毒物在不同行业或生产环节中又各有差异,可来自于原料、中间产品(中间体)、辅助原料、成品、夹杂物、副产品或废物。 (2) 生产性毒物的存在形态。

在生产环境中的毒物可以固体、液体、气体或气溶胶(烟、雾、尘)的形式存在。 了解生产性毒物的来源及其存在形态,对于空气样品的采集、分析及制订相应防护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2.接触机会 接触生产性毒物主要有两个环节,即原料的生产和其应用。 (1)原料的开采与提炼。材料的加工、搬运、储藏,加料和出料,以及成品的处理、包装等。 (2)在生产环节中,有许多因素也可导致作业人员接触毒物,如化学管道的渗漏,化学物的包装或储存气态化学物钢瓶的泄漏,作业人员进人反应釜出料和清釜,物料输送管道或出料口发生堵塞,废料的处理和回收,化学物的采样和分析,设备的保养、检修等。 (3)有些作业虽末应用有毒物质,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亦可接触到毒物,甚至引起中毒。例如,在有机物堆积且通风不良的狭小场所(地窖、矿井下废巷、化粪池等)作业,可发生硫化氢中毒;塑料加热可接

触到热裂解产物。 影响毒物对机体毒作用的因素 生产性毒物作用于机体,并非一定会引起职业中毒。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1.毒物的特性 (1) 化学结构 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化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目前已获的了一些规律。例如,脂肪族直链饱和烃类化合物的麻醉作用,从丙烷至辛烷,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增强。据此,可推测某些新化学物的大致毒性和毒作用特点。 (2) 理化性质 毒物的理化性质对其进人机体的机会及其在体内的过程有重要 影响。如:毒物的分散度、挥发度、溶解度等。 2.剂量、浓度和接触时间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探讨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及防治对策 探讨 摘要:职业性苯中毒,是指因患者职业原因需长期接触含苯的有机溶剂,造成吸入性中毒。苯中毒诊断依据为血细胞持续减少,如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发展为白血病,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通常职业性苯中毒多数为慢性,轻度重度患者临床反应为:头晕、恶心、皮肤出血、耳鸣等症状,重症患者出现:呼吸衰竭、谵妄、幻觉、抽搐等,出现谵妄、幻觉是因为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麻醉所致,为提升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护理效果,需要运用整体护理模式干预治疗并进行观察。 关键词:职业性苯中毒;慢性;发病特点;防治对策 1概述 苯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应用在油漆、制药、制鞋等多个行业领域。苯本身还是一种中等毒性的有机物,如果在应用中没有采取合理的防护措施,可能引起苯中毒事件。随着我国对职业病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大职业病事故被有效地遏制。但是职业性苯中毒人数近年来仍呈现出上升趨势。职业性苯中毒作为众多职业病中的一种,发生地域较广,上海、福建、广东等省市均有病例出现。由于苯中毒早期症状隐匿,中毒初期不易被患者发现并重视,往往等到病情加重后再前往医院就诊,进行治疗。因此,职业性苯中毒的最佳治疗时机往往被耽误,造成预后效果较差。由于有机苯在工业中的应用广泛,因此涉及到多个行业以及众多大小企业。在众多中小型企业中,由于资金及管理等问题的限制,企业管理者对工人的防护意识及工厂中的预防措施做得还不到位。再加上工人自身对身体健康状况职业安全防护关注不够,维权意识较为薄弱,使得职业性苯中毒问题愈发严重。中小企业中的车间操作工人大多属于低收入人群,一旦发生职业性苯中毒,患者将失去劳动力,甚至家庭收入来源。因中毒产生的医药费用也将成为患者家庭的负担。因此,职业性苯中毒的相关知识应得到相关

职业性中毒防治知识科普

职业性中毒防治知识科普 随着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不断发展,我国职业病状况有了明显好转,然而伴随 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每年职业中毒事故仍造成巨大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因此 了解职业性中毒的防治知识对预防职业中毒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什么是职业性中毒 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的毒物(在一定条件 下较小剂量即可引起人体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引起职业性中毒的毒物有很多种,有铅、汞等金属,氯气,氮氧化物等刺激性气体,有苯、甲醇等有机溶剂,有一氧化碳、氰化物等窒息性毒物和农药等等。根 据生产性毒物的毒性、接触时间和接触浓度、个体差异等因素的不同,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职业中毒。急性中毒: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毒物作用于人体后 发病,病急,变化快,病情危险,毒物在人体内保存时间短,不及时救治就会死亡。例如急性硫化氢、一氧化碳、氰化物中毒等。慢性中毒:长期过量接触毒物 引起的中毒。例如,在电池制造和修理行业慢性铅中毒的电焊、冶炼作业中锰中 毒的仪表制造、修理行业中汞中毒和涂装作业中苯中毒等。亚急性中毒:短期内 接触较高浓度的毒物引起的中毒,发病情况介于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之间,但截 然分明的发病时间界限。如亚急性铅中毒。职业中毒必须由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 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职业中毒享受国家规定的劳动保险待遇。 二、化学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化学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进入人体,还会对皮肤、眼睛等黏 膜造成刺激。 1、呼吸道: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吸入到肺部。这是最常见的进入途径, 特别是对于气体、蒸汽和细小颗粒物质。例如,有害气体、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粉尘等。

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occupational poisoning 在劳动过程中,人体通过不同途径吸收了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可分为: (1)急性中毒,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这种中毒少见,往往发生在生产过程出现意外时。 (2)慢性中毒,小量毒物长期进入人体后所引起的中毒。这是由于毒物在体内蓄积所致。 (3)亚急性中毒,介于急性和慢性中毒之间,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剂量毒物进入人体所致。 1.能进入身体的化学性物质叫“毒物”。读物对机体的有害作用叫“中毒”。 2.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过程中所见到的毒物: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等状态。 〈1〉呼吸道吸收(气体、蒸气、气溶胶、烟尘和灰尘)经呼吸道——气管——支气管——肺泡——肺毛细血管。 〈2〉消化道——手被毒物污染,清洗不干净,随食物、饮水、吸烟等进入消化道——经小肠吸收——通过门静脉进入血液——引起中毒。 〈3〉皮肤——毛囊(与脂溶性、水溶性有关)——进入血液——引起中毒。(但比较慢) 3.毒物的毒作用:毒物对正常人生理活动影响是间接的。毒物在体内表现出对某些组织、部位或系统的毒作用有选择性。当这些组织、部位或系统发生变化后——产生全身性中毒表现。

如有机磷(敌敌畏、敌百虫乐果)可抑制胆碱脂酶活性,由于胆碱脂酶被抑制产生——已酰胆碱蓄积——出现中枢神经障碍。 如一氧化碳中毒——形成碳氧血红蛋白——抑制氧和血红蛋白的形成——缺氧——脑水肿——肺水肿。 如苯——急性中毒引起神经系统损害、慢性中毒血液系统损害。 如砷化物中毒——引起溶血。 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细胞内窒息。 如铅中毒——中毒性脑病、腹绞痛、慢性中毒垂腕、周围神经病。 如汞中毒——震颤、易兴奋、神经系统病变。 如锰中毒——引起帕金森样表现——震颤、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如镐中毒——慢性中毒、骨质疏松、软化病理性骨折。 如二硫化碳中毒——神经系统改变、动脉硬化、 如铬中毒——鼻粘膜充血、水肿,鼻中隔穿孔。 如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中毒——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青紫症。 如亚硝酸盐中毒——青紫症。 4.毒物的代谢 毒物在体内后经过体内解毒系统,使其解毒或毒性降低。

职业病种类、危害及预防知识

职业病种类、危害及预防知识 一、职业病种类 职业病种类繁多,常见的职业病主要包括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肌骨疾病、职业性中毒以及职业性嗓音疾病等。 1. 尘肺病:尘肺病是由于长期吸入粉尘颗粒引起的一类肺部疾病。例如,矿工、石匠等长期接触粉尘的人群容易患上尘肺病。 2. 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皮肤病是由于长期接触化学物质、物理因素或生物因素引起的一类皮肤病。例如,理发师长期接触染发剂、洗发水等化学品,容易患上职业性皮肤病。 3. 职业性肌骨疾病:职业性肌骨疾病是由于长期重复性工作动作或不良姿势引起的一类疾病。例如,装配工人长期进行重复性装配动作,容易患上职业性肌骨疾病。 4. 职业性中毒:职业性中毒是由于长期吸入或接触有毒物质引起的一类中毒疾病。例如,化工工人长期接触有毒化学品,容易患上职业性中毒。 5. 职业性嗓音疾病:职业性嗓音疾病是由于长期使用声带过度、声音过大或不正确使用声带引起的一类疾病。例如,歌唱演员长期使用高音量演唱,容易患上职业性嗓音疾病。

二、职业病的危害 职业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健康危害:职业病会直接影响工作者的身体健康,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残疾或死亡。 2. 生活质量下降:职业病会降低工作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其正常工作和生活。 3. 经济损失:职业病需要长期治疗和休养,给工作者和家庭带来经济负担。 4. 社会负担:职业病患者需要医疗资源和社会关怀,给社会带来一定的负担。 三、职业病的预防知识 为了预防职业病的发生,需要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 增加工作环境的安全性和健康性:改善工作环境,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聚集,提高工作场所的通风设备。 2.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根据工作环境的不同,佩戴相应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口罩、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3. 定期体检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职业病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职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职业有害因素是指职业活动中存在的不良因素,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有害因素,也包括劳动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 1.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过程是指按生产工艺要求的各项生产设备进行的连续生产作业,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变化不同而发生变化,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震动、高温、辐射及生物性因素有关。 (1)化学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可能对作业人员产生危害。主要包括工业毒物、粉尘等。 (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危害因素,不良的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作业人员造成职业危害。主要包括高温、低温、潮湿、气压过高或过低等异常的气象条件,噪声、振动、辐射等。 (3)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以及在作业环境中可能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劳动过程是指从业人员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从事的有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涉及劳动力、劳动对象、生产工具三个要素,主要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工具、生产制度、作业人员体质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程度有关。 (1)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庋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紧张度过高。如精神过度紧张,长期固定姿势造成个别器官与系统的过度紧张、单调或较长时间的重复操作,光线不足引起的视力紧张等。 (3)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安排不当。如安排的作业与从业人员的生理状况不适应,生产定额过高,超负荷的加班加点,妇女经期、孕期、哺乳期安排不适宜的工作等。 (4)不良工作体位。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的体位,如可以坐姿工作但安排站立,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设备等,如微机操作台与座椅的高低比例不合适,低煤层挖煤工人的匍匐式作业等。 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主要指作业环境,包括生产场地的厂房建筑结构、空气流动情况、通风条件以及采光、照明等,这些环境因素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1)生产场所设计或安装不符合卫生要求或卫生标准。如厂房矮小、狭窄,门窗设计不合理等。 (2)车间布局不合理。如噪音较大工序安排在办公、住宿区域,有毒工序同无毒工序安排在同一车间内,有毒、粉尘工序安排在低洼处等。

生产性毒物的危害与预防

1.什么是生产性毒物? 毒物是指较小量进入人体可引起人体健康伤害(中毒)的化学物质。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或者使用的毒物统称为生产性毒物。 2.毒物进入人体的三个途径 生产性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消化道三条途径进入人体。经呼吸道吸入并通过肺吸收,是最常见最危(wei)险的途径。有些毒物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如有机磷农药、苯胺,只要与皮肤接触,就能被吸收。经消化道进入引起职业中毒的机会极少,但是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在有毒车间内吸烟、吃东西、饭前不洗手,也可使少量毒物进入消化道吸收。 3.职业中毒的概念 由毒物引起的疾病状态称为中毒。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发生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4.急性中毒的高危人群 肝脏有病时影响毒物在体内解毒,肾脏有病时影响毒物从体内排出,有肝肾疾病的人容易发生中毒。有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人接触到刺激性气体,非但容易发生中毒,而且病情较重。未成年人由于发育不成熟,也容易中毒。妇女在月经期、怀孕期对某些毒物敏感。有些患传性缺陷病的人,对某些毒物特殊敏感,如患有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G-6-PD)缺乏症者,接触溶血性毒物特殊敏感。 5.急性职业中毒的现场处理 吸入中毒的患者,应首先从中毒现场抢运到新鲜空气处,保持肃静、

保暖、解开衣扣和裤带,保持呼吸道畅通。经皮肤吸收中毒的患者,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服,用大量清水或者解毒液彻底冲洗皮肤,要特殊注意冲洗头发及皮肤皱褶处。经口中毒的患者及时催吐、洗胃、导泻, 但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口服后不宜催吐、洗胃,可服牛奶、蛋清 以保护胃粘膜。经抢救时要子细检查,抓住重点。如果呼吸艰难,应 即将用氧气吸入。心跳呼吸住手者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术和对口人工呼吸。现场若备有特效解毒药品,要及时使用。经初步抢救后迅速转运 到附近医院进一步抢救治疗。 6.怎样进行自救互救? 当你发现蓦地有大量毒气散发时,要迅速戴上适合的防毒面具。如 果身旁无个人防护用品,可拿湿毛巾、手帕或者衣物包住口、鼻,并即将离开毒源向上风向跑。皮肤和眼睛受到毒物沾染时,迅速用清水彻 底冲洗。接触大量毒物后,如感到不适,要及时找医生检查。 7.防毒综合措施的内容 ①加强领导,专人管理,落实尘、毒管理措施;②严格执行有关法规,在新建、改建、扩建企业时,必须把防毒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③改革工艺,用无毒或者低毒物质代替有毒或者高毒物质;④开展技术革新,改进生产方法;⑤通风排毒,即在密闭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抽风,然后把有毒气体经净化处理后排出室外;⑥做好个人防护,合理使用工作服、手套、长靴、眼镜、防毒口罩、防毒面具等;⑦建立安全操作规程、设备维修管理制度,杜绝跑、冒、滴、漏;⑧合理供给保健食品,增强身体反抗力;⑨进行职业卫生教育、普及职业中毒防治知识,使职工自觉遵守安全防毒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⑩定期测定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做好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并

职业性危害因素和职业病基础知识培训

职业性危害因素和职业病 一、职业性危害因素 工矿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作业工人,在日常的生产作业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职业性危害因素。这些职业性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以分为下面三类: (一)生产过程中接触的有害因素 1.化学因素 工业生产中,作业工人所接触的生产原料、中间体、辅助剂、成品、副产品、杂质和废弃物等,有可能是不同毒性程度的化学毒物。 (1)常见的工业性化学毒物及危害: ①金属与类金属,如铅、汞、锰、镉、铬、砷、磷等,有各自的靶器官毒性。 ②刺激性气体,如氨、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光气、硫酸二甲酯、臭氧等,可能引起急性中毒,出现急性支气管炎、化学性肺泡炎和肺水肿。 ③窒息性毒物,如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氰化物等,可引起缺氧而发生昏迷。 ④有机溶剂,如醇类、酯类、氯烃、芳香烃等,具有脂溶性,亲神经性,具有麻醉作用。此外,苯可抑制骨髓造血,氯烃可引肝损害。 ⑤苯的氨基、硝基化合物,如苯胺、硝基苯等,可使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携氧的功能,出现紫绀和缺氧。 ⑥杀虫剂,如有机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等。杀虫剂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时可发生昏迷、抽搐。

(2)生产性粉尘及危害: 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固体物料进行破碎、研磨、熔融,粉料的装卸、运输、混拌以及气态物质的升华、氧化等操作时,都可能接触生产性粉尘。作业工人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引起肺组织的纤维化,导致尘肺。 常见的生产性粉尘: ①无机粉尘,如石英、石棉、石墨、滑石、煤、铁、铅、锌、锰、稀土、水泥、陶瓷、玻璃、合金材料等。 ②有机粉尘,如毛、羽、丝、棉、麻、谷物、蔗渣、木、茶、合成树脂、合成纤维等。 在生产环境中,上述种类粉尘往往是混合存在的。 2.物理因素 (1)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热辐射、高湿和低温等。 (2)异常气压,如高气压、低气压等。 (3)噪声、振动、超声波等。 (4)非电离辐射,如可见强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微波、激光等。 (5)电离辐射,如X射线、γ射线等。 3.生物因素 如炭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及蔗渣上的霉菌等。 (二)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1.劳动组织和制度的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工休制度不健全或不合理等。 2.劳动中的精神过度紧张,如在生产流水线上的装配作业工人等。

职业中毒、食物中毒

临床表现 1、急性铅中毒:多由经口摄入大量铅化合物引起,多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少数出现中毒性脑病。生产过程中急性中毒已少见,职业性中毒多为慢性中毒。 2、慢性铅中毒: 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外周神经炎,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 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有金属味、恶心、隐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重者可出现腹绞痛(注意与阑尾炎鉴别),中毒性肝炎。 血液和造血系统:低色素正细胞型贫血,点彩红细胞、网织红细胞、碱粒红细胞等。 其它:齿龈边铅线(Pb+H2S PbS+H2 ),Fanconi综合征(范可尼综合征):近端肾小管多种重吸收功能障碍,临床突出表现为氨基酸尿、肾性糖尿、磷酸盐尿。对生殖系统的损伤。 诊断 要根据职业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并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类似疾病进行综合判断。 ①铅吸收:有密切铅接触史,尚无铅中毒的临床表现,尿铅≥0.39μmol/L,或0.48μmol/24h;血铅≥2.40μmol/L。 ②轻度中毒:常有轻度类神经征,可伴有腹胀、便秘等症状,尿铅或血铅值增高。尿ALA ≥23.8μmol/L或35.7μmol/24h;经诊断性驱铅试验,尿铅≥3.84μmol/L或4.8μmol/24h。 ③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的基础上,有下列一项表现者:腹绞痛;贫血;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④重度中毒:有下列一项表现者:铅麻痹;铅脑病。 处理原则 1、铅吸收:可继续原工作,3~6个月复查一次。 2、轻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可恢复工作,一般不必调离铅作业。 3、中度中毒:驱铅治疗后原则上调离铅作业。 4、重度中毒:必须调离铅作业,给予治疗和休息。 治疗方法 1、驱铅疗法:首选药物为依地酸二钠钙(CaNa2EDTA) 0.5g~1g加入10%葡萄糖液250~50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3~4 天为一疗程。间隔3~4天重复用药。 二巯基丁二酸钠(NaDMS),静注; 二巯基丁二酸(DMSA),可口服。 2、对症疗法:如有类神经征者给以镇静剂,腹绞痛发作者可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或皮下注射阿托品。 3、一般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补充维生素等。 预防 1、降低铅浓度:加强工艺改革;加强通风;控制熔铅温度,减少铅蒸气溢出;以无毒或低毒物代替铅;车间空气中铅的最高容许浓度为铅烟0.03mg/m3,铅尘0.05mg/m3。 2、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操作制度: 3、职业禁忌证:贫血、神经系统器质性疾患、肝肾疾患、心血管器质性疾患。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