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播分离

什么是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对于中国广电行业来说,已经不是新话题。

什么是制播分离?就是制作主体和播出主体分离,制作和播出方都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交易。

而制播分离的前提必须是制作和播出方都是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而不能一方在市场上完全竞争,而另一方则具有不进入市场流通的行政专营权。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竞争效益,都会趋向于制播整合,特别是对优质资源进行制播整合,以形成自己的企业优势。一般情况下,电视台只有在一些不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边缘产品方面愿意采取低价购买的方式获得节目资源。而政府则通常会通过防止企业在制播上的过于整合,用反垄断规则来适当地限制制播的完全垂直整合,保障有限的制播分离空间,维持行业的活跃性。

美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行业都是这种产业链高度整合、市场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结构。美国三大电视网加上FOX和CNN几乎控制了全国绝大多数电视市场。英国、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都是两三家电视台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像中国这样,在同样一个收视市场上有40家以上的电视台60个开路频道在竞争,而且其中30家以上的电视台都只有一个单一频道而不得不趋向于观众人群最大化的同质竞争,在世界上很可能绝无仅有。所以,中国广电是一个高度行政封闭但是没有任何垄断利益的高度竞争行业。

因此,从产业规律来说,中国广电改革的方向,不应该是分而更应该是合,更准确地说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性捆合。那么,中国广电改革的制播分离的目的,显然不是优化产业结构,而是为了转变广电市场运行机制的一种探索。

为什么要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10多年前就是中国广电的热门话题,正如同后来纷纷扬扬的集团化一样。但至今,制播也没能分离,即便是过去因为特殊原因而形成的电视剧制播分离,如今也在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制播整合趋势。其实,制播分离,既不符合产业链贯通的发展规律,也不符

合中国广播电视台为事业主体、电视制作公司为企业主体的实际,而我们所谓的制播分离,例如最近的“上海模式”,包括过去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虽然是企业,却是“台管台控台属”的企业,并没有通过制播分离变成两个利益主体,只是制播出现了部分分工,从准确意义上说,就是实现了一台两制,在电视台这个事业主体之下,出现了一个同样属于电视台的企业主体。制播之间仍然是一个母体,并没有分离。

对于任何产业来说,为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竞争能力、扩大规模效益,都会趋向于市场集中。而媒介业由于以版权经济为基础,更依赖边际效益,也更趋向于通过产业整合来增加规模经济。对于电视台来说,产业整合包括纵向的制播整合和横向的跨媒介整合。全世界大多数媒介发达国家和地区,往往都由少数几家综合性媒介集团形成全国性垄断竞争市场。这些集团既拥有制作机构,也具备播出平台,还具备投资发行能力,同时不仅拥有电视台,还拥有电影电视剧制作企业、发行企业以及音像、音乐、演艺、广告等关联企业,从而可以通过内容版权多渠道、多市场地创造最大效益。新闻集团、时代华纳、维亚康姆、迪斯尼、索尼,甚至BBC、NHK、KBS等都在走综合整合的道路。一般情况下,政府会通过一定的法规手段,防止行业过度垄断,通过保护适度竞争来保证媒介为大众服务的水平能得到提高。

从这个意义上说,制播分离并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在西方国家,由于市场往往过度趋向于产业链整合,所以容易形成行业门槛,阻止其他中小企业进入这个行业,一般政府会采取一定措施来维持一定程度的竞争,如美国的FCC曾规定电视网在黄金时间必须有部分时段(仅仅是部分时段)播出非自制节目来保证行业活力。但这样做的前提,是电视台已经形成了垄断性和政府干预的合法性,企业本身并不要求制播分离,政府也不要求完全的制播分离,而只是防止制播过度合一而已。这与我们通常对制播分离的理解相去甚远。

另一个角度来看,制播分离更不切合中国实际。中国由于四级办电视,导致电视竞争非常剧烈,根本谈不上垄断性,政府没有干预产业链整合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在电视台为事业单位而不是市场主体的前提下,如果制作从电视台剥离出去,那么制作方就会成为处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中的公司主体,但它的交易方电视台却是不进入市场竞争的事业主体。尽管两者在产品的商业经济利益诉求上有共同点,但一个是公司、一个是事业机构,两者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交易方式、管理机制等,都存在有形无形的千差万别,根本不可能形成制播分离后的公平公正透明的交易市场。中国电视剧制作企业20多年来一直抱怨自己风险独当,电视台不公平交易,甚至恶意欠款等等,造成电视剧内容生产企业难以壮大而电视台却

可以坐享其成。这正是制播分离在中国难以克服的困境。而多少年来,那些民营电视节目制作公司苦心经营、筚路蓝缕,至今也很难依靠电视节目制作和提供得到发展。而如果实行制播分离后出现的国有的剥离出去的公司,无论是管理机制或是人员构成,甚至还不如民营公司有优势,生存都会困难,何谈做大做强。对于失去了电视台这一核心资源的所谓制播分离后的制作公司来说,几乎没有任何资源和资本在市场上竞争,其前途可想而知。

制播究竟是否应该分离?

制播分离理论的实践基础是近年来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发展。的确,电视剧的制播分离,曾经给中国电视带来了正面影响。

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开始出现的电视剧制播分离,是由于当时的电视台作为国有事业单位,对吸收社会资金进入电视内容生产形成了严重的体制性障碍,当时是迫不得已选择了分离。由于对社会开放了内容制作业,大量行业外资源进入电视领域,带来了中国电视剧的繁荣。同时,由于电视剧对电视台广告收益影响明显,电视台不得不多少降低一点身份来与电视剧生产机构交易。而像当初光线、欢乐等生产非电视剧内容的民营节目公司,则全部被电视台逼迫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以至于最终都转向电影电视剧生产来维持生存。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尽管制播分离带来了中国电视剧20多年的繁荣,中国也早已成为世界电视剧第一生产和播出大国,但中国至今却没有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的、专业化程度高的大型电视剧生产企业。每年全国也只有不到20部电视剧达到了较高的制作和创作水平,大量电视剧都粗制滥造、滥竽充数。而当中国电视台越来越依赖于电视剧,越来越买不起电视剧,越来越需要首播剧、独播剧的时候,大家都重新意识到制播分离不是出路,制播整合才能控制资源、降低成本。所以,尽管电视台本身的事业体制决定了中国电视行业的市场整合目前还不可能真正以资本为纽带,但电视台对电视剧的投资、预购、定制、自制已经成为各种形态制播整合的方式。分久必合的产业规律正在被证明。

其实,对于中国的电视台改革来说,真正应该也可以剥离的是那些非新闻类的、非必须的大量填补一般时间的普通娱乐节目、谈话节目、专题节目,如同国外的大电视台,一般都通过辛迪加市场购买这些可替代的一般节目。但在中国,由于电视台特殊的事业体制,我们恰恰是通过这些节目的生产才能养活一大批人,才能让广告创收回到我们内部的节目生产中循环。做节目的过程实际上是养电视台的过程。尽管目前电视台生产的大量节目都是快餐节

目,甚至有的是垃圾节目,但是电视台依然要靠这些低成本的节目来维持频道的运行。所以,制播分离显然也脱离中国电视运营的实际现实,这也是制播分离目标长期以来只打雷不下雨的根本原因。

显然,对于中国电视来说,目前不是分离得不够,而是过度分离。我们人为地将自己的产业链条打断,过去是台网分离,现在是制播分离,结果不仅不能将电视机构做大做强做好,去参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竞争,扩大产业的增量,反而是加剧了本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竞争,增加了交易成本,自己抢自己锅里的肉,造成恶性竞争,效益下降。广电行业投资、制作、发行、播出分离,中央电视台、地方电视分离,四级分离,台网分离,在高度行政封闭的同时却四分五裂、恶性竞争。中国电视这种结构性问题造成了中国电视高度分散、高度内耗,这也成为中国电视屡禁难止的同质化、低质化和粗俗化的体制性根源。事实上,电视市场的主体越少,不仅电视的经济效益会增加,电视企业会更壮大,而且电视的舆论导向、文化品质的监管和提升也会容易很多。这也是为什么中央电视台的文化品质和政治素养更容易得到保障,而越是低级别的电视机构越难以保障其文化和政治品质的原因。

是制播分离或是一台两制?

也许,只有从另一个意义上来理解目前的制播分离改革:将部分内容制作资源从现有的事业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公司化改造,以增强其市场活力,使不能进入市场流通的电视台因而获得市场流通的可能。事实上,无论是过去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湖南的天娱,或是现在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都是这样的改革方式。它们都没有脱离电视台的管控属,与电视台保持着完全的关联性。这与制播分离完全无关,仅仅是通过剥离来完成内部分工或体制改造,通过重塑市场主体,来完成未来更高层面的资源整合和产业整合。

所以,制播分离的提法很容易将中国广电的改革误导为一次新的波折。其实,从更准确的意义上说,我们现在是在进行一台两制的改革。或者说是依赖制播整合的优势,将电视台资源通过转制后的市场主体,放到市场上去争取效益的最大化,甚至完成市场的整合和重组,提升广电的竞争力,开拓新的效益增量。

换句话说,由于电视台在现行政策之下,作为事业主体,不允许进入市场流通,导致电视产业链条最核心的环节在市场之外,结果是电视节目作为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但作为主体的电视台却始终不因为产品的竞争发生兼并重组退出,所以,中国广电的竞争越来越剧烈,

为争夺基本没有增量的收视率而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实际效益越来越低。在这种情况下,在电视台内部剥离出部分资产形成企业,实际上是间接地使电视台能够进入市场流通、整合和重组,使没有市场主体性的电视台获得一定的市场主体性。这是当前广电改革的一条可行道路。但是,剥离出来的企业必须紧密依赖电视台这一核心资源,否则便没有市场竞争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一台两制,打造市场主体,依赖电视台播出平台的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参与跨区域、跨行业、甚至跨国的竞争,这才是我们广电改革的方向。眼下的制播分离改革最主要的是怎么样在转制上下功夫,而不是非要把制作和播出拆开,制播分离作为改革突破口,其实分离不应该是关键词,分制才是关键词,分制也不是用制播来划界而是以可市场经营来划界,这才是改革的真正关键。

所以,真正的分制改革,都是电视台借助电视播出的节目资源通过企业的市场运作,使其效益最大化。其实上海就是这样,我们现在所谓制播分离的成功案例几乎都是走的这条道路,这与整体制播分离没有关系,它恰恰是利用制播整合来进行市场运营的产物,通过市场将电视台的资源效益最大化。

当这种转制深入发展以后,市场主体是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整合组合兼并的。这个重组包括跨行、跨界、跨媒、跨国的公司的结合。比如,全国出现几大电视娱乐公司,控制全国上百家电视台的播出渠道,出现几大体育公司,拥有全国众多的体育频道,甚至可以形成影视新媒体等结合的综合娱乐公司或者娱乐集团。但这不是分离,是借助电视台的媒介资源来发展。分离只能削弱电视行业而分制才可能做强电视行业。正如同电影的改革一样,通过转制来打造市场主体,改变条块分割,形成行业集中,通过产业链整合最终减少竞争提升效益。这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

总之,中国电视目前的状况,不是分不足而是合不够,电视行业的行政封闭没有带来垄断利益而是自我消耗。所以,中国电视一天不改变这种分而不合、分而难合的局面,中国电视就一天也不可能真正做大做强。如何在保证新闻舆论导向的同时,为中国电视的分久必合找到出路,才是中国电视的发展之道。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在讨论分离,却没有认真研究在中国电视目前的体制背景下如何形成整合。世界媒介已经进入了海陆空协同作战的集团军时代,中国电视却还在小米加步枪的游击队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其说“分离”不如说“分制”更符合中国广电改革的实际。

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探究

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探究 摘要:在当前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播电视行业也面临 转型升级的压力。其中,广播电视制播分离作为新的发展模式已被广电行业所认可。本文以广播电视制播分离为背景,分析该概念的定义、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旨在促进广播电视行业良性发展,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品 质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公众需求。 关键词: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服务质量;竞争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 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1]。该制度的意义在于将 广电企业的运营和节目制作两个职能分开,以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行业创新、提高节目质量等方面的不断提升。 一、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意义 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是指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两个环节分离开来,由不 同的机构或企业负责。这种模式已在国际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对于提高广播电 视行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制播分离首先有助于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竞争力。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中,制 作和播出通常由同一家机构或企业完成,容易导致垄断和缺乏竞争。通过制播分离,可以促进市场竞争,推动各家机构或企业更注重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的效率 与质量,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其次,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可以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分离节目制作和播出可 让专业的制作公司或机构更加专注于节目制作,加强节目的质量和创新性;而播 出机构则可着重于服务质量,为观众提供更好的观看体验和服务,提高整个行业 的服务水平。

此外,广播电视制播分离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中,由于 制作和播出环节的耦合,整个行业缺乏创新和变革[3]。然而,制播分离可以让专 业的制作公司或机构更加注重技术研发和创新,推动整个行业的产业升级。 最后,国内外的经验和案例也证明了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意义。例如,日本、韩国等国家已实现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并取得良好成效。在中国,一些区域如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开始尝试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我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的现状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制播分离已经开始逐步推进。但是,由于历史原 因和体制机制的限制,制播分离在我国的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政策法规方面,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如《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 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管理办法》等,明确要求广播电 视行业实行制播分离。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制播分离仍 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阻碍。 在机构设置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广播电视行业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主要 以“大台”为核心,制作和播出环节由同一家机构或企业完成[2]。而在制播分离 模式下,需要对机构进行重新划分和人员配备进行调整。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这种改革面临着很大的阻力和难度。 在人才培养方面。在传统模式下,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大台” 为基础,缺乏多元化和专业化。而在制播分离模式下,需要有更加专业化和多元 化的人才队伍来支撑节目制作和播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才培养机制 的不完善和资源配置的不足,广播电视行业的人才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除 此之外,广电行业的传统观念和体制惯性也是制播分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在 传统模式下,广电行业的制作和播出环节紧密耦合,难以割裂。而在制播分离模 式下,需要对传统观念进行改变和体制进行重构,这也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制播分离

什么是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对于中国广电行业来说,已经不是新话题。 什么是制播分离?就是制作主体和播出主体分离,制作和播出方都通过市场行为来完成交易。 而制播分离的前提必须是制作和播出方都是平等的市场交易主体,而不能一方在市场上完全竞争,而另一方则具有不进入市场流通的行政专营权。 更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所有的市场主体为了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竞争效益,都会趋向于制播整合,特别是对优质资源进行制播整合,以形成自己的企业优势。一般情况下,电视台只有在一些不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边缘产品方面愿意采取低价购买的方式获得节目资源。而政府则通常会通过防止企业在制播上的过于整合,用反垄断规则来适当地限制制播的完全垂直整合,保障有限的制播分离空间,维持行业的活跃性。 美国如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电视行业都是这种产业链高度整合、市场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结构。美国三大电视网加上FOX和CNN几乎控制了全国绝大多数电视市场。英国、德国、法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都是两三家电视台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市场份额。像中国这样,在同样一个收视市场上有40家以上的电视台60个开路频道在竞争,而且其中30家以上的电视台都只有一个单一频道而不得不趋向于观众人群最大化的同质竞争,在世界上很可能绝无仅有。所以,中国广电是一个高度行政封闭但是没有任何垄断利益的高度竞争行业。 因此,从产业规律来说,中国广电改革的方向,不应该是分而更应该是合,更准确地说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整合而不是简单的行政性捆合。那么,中国广电改革的制播分离的目的,显然不是优化产业结构,而是为了转变广电市场运行机制的一种探索。 为什么要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10多年前就是中国广电的热门话题,正如同后来纷纷扬扬的集团化一样。但至今,制播也没能分离,即便是过去因为特殊原因而形成的电视剧制播分离,如今也在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制播整合趋势。其实,制播分离,既不符合产业链贯通的发展规律,也不符

新一轮制播分离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新一轮制播分离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广电部门正大力推进制播分离改革。这对做大做强广播电视媒体、繁荣广播电视内容制作市场、拓展现代媒体产业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一轮制播分离的动力 1.政策驱动 新一轮制播分离改革的推行,是持续贯彻2003年以来中央所提出一系列文化体制改革精神的结果。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基础上,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发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2009年初,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中宣部部长刘云山提出,要切实抓好广播电视节目制播分离的改革,推动影视剧、娱乐、体育等节目制作从电台电视台分离出来,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公司。根据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2009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颁布《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 2.需求驱动

当前,我国有电视播出机构2000多家,电视用户3.5亿,对电视节目需求量很大。我国手机用户超过7亿,互联网用户超过3亿,对网络视听节目和手机视听节目的需求很大。广播影视作为主流媒体,拥有庞大的节目内容资源和网络资源,有责任也有能力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同时,充分运用高新技术、现有资源,丰富节目内容,拓展节目形态,完善服务方式,不仅满足电视机、收音机等终端用户的新需求,还要满足计算机、手机等多种终端用户的新期待。但是,我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还不能适应公共服务的需要,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容制作的障碍,在于我国广播电视制作业市场体系不完善。节目制作机构虽多,但普遍弱小,无法应对来自西方跨国传媒集团的市场竞争。正如中央领导所说,早改革,早适应,早主动。新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制播分离改革。 3.科技驱动 内容产业是高科技与创意相结合的产业。内容之所以成为产业,关键就在于一些科技手段被应用到内容生产领域。现代科学技术的批量复制和无障碍传播手段为内容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在内容产品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内容产品生产的发展和创新。 作为内容产业的重要部分,广播影视更是高科技的行业,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广播电视内容生产起着重要的支撑、保障和引领作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媒体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基础上产生的新媒体是对传统媒

制播分离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未来电视台的必读指南

制播分离的利弊分析及对策研究未来电视台 的必读指南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制播分离 成为了电视台发展的热门话题。制播分离指的是将电视节目制作与播 出这两个环节进行分离,由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负责制作电视节目, 而电视台则负责播出节目。然而,制播分离带来的利弊不容忽视。本 文将从利弊分析和对策研究的角度,探讨制播分离对电视台未来发展 的影响,并为未来电视台发展提供一份必读指南。 一、制播分离的利益 1. 提升节目品质:制播分离可以让专业的节目制作公司参与到电视 节目的制作工作中,他们拥有丰富的创意和专业的制作能力,能够为 电视台带来更具质量和创新性的节目内容。 2. 激发市场竞争:制播分离将电视台的制作与播出环节分离,增加 了市场竞争的机会。不同的制作公司可以通过创新的节目内容和方式 争夺播出权,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3. 提高经济效益:制播分离可以为电视台带来更多的商业化机会。 专业的制作公司将节目制作作为其核心业务,可以通过出售版权、广 告收入等形式获取收益,进而提高电视台的经济效益。 二、制播分离的弊端 1. 缺乏独立性:制播分离可能导致电视台失去对节目内容的掌控权。制作公司通常希望在节目制作中保留一定的自主权,这可能导致电视

台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定制内容,影响电视台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2. 资源分散:制播分离会导致资源的分散化。电视台需要与多个制 作公司进行合作,这可能使得资源的管理和配置变得更加复杂,增加 了沟通成本和协调难度。 3. 品牌价值下降:制播分离可能削弱电视台的品牌价值。电视台一 直以来是媒体行业中的重要品牌,但制播分离后,电视台可能不再是 唯一的节目制作和播放平台,品牌的独特性和影响力可能会有所降低。 三、对策研究——未来电视台的发展方向 1. 加强与制作公司的合作:电视台应与优秀的制作公司建立长期的 合作关系,共同探索创新的节目内容和形式,并注重保留电视台的个 性化特点。 2. 提升节目品质:电视台应注重提高自身的节目制作能力,建立专 业的制作团队,吸纳优秀的制作人才,加强对节目内容的策划和监督,确保节目品质的稳定提升。 3. 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电视台应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提升 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使观众更加认同和喜爱电视台品牌。 4. 多元化发展:电视台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拓展电视台的 影响力和收益渠道,包括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内容分发、开展线上线 下的品牌活动等,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

制播分离

一、重新认识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是最近几年来广播和电视行业的热点话题,理论界希望通过制播分离的推行,即通过市场之路做大做强中国的媒体,从而形成跟国外传媒竞争的实力;全社会也对制播分离寄予厚望,希望制播分离能克服广播电视自身的体制缺陷,产出更多的好节目。总之,制播分离被期望成解决广播电视目前存在问题的灵丹妙药! 而我国广播电视界制播分离的推行却曲曲折折,近几年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实质性的进展十分有限,原因在于制播分离涉及的问题十分复杂!广电行业内部对制播分离也存有广泛的曲解和争论,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全新思考,重新认识制播分离: 1. 什么是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是指将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生产剥离出去,由社会上的其它实体完成,电台电视台通过购买社会上的节目或开放时段完成播出,即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化生产和全面流通。 2. 为什么需要制播分离 电视台和广播电台一直施行采编播一体化的生产模式,节目由自己生产自己播出,缺乏竞争机制,人员十分臃肿,个别员工甚至一年就只搞几个节目或办一台晚会,这种制播合一、吃大锅饭式的运行机制严重限制了节目的发展,造成了电视台电台效率低下,运作成本高昂。 而人民群众对电视和广播的节目需求越来越高,在目前体制下,广播和电视精品节目少,整体节目水平长时间在低水平上重复运转!迫切需要广开渠道,拓宽节目生产平台,聚集全社会的力量即实施制播分离来生产丰富多彩的节目。 可见制播分离有两大意义:第一推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聚集社会力量为观众生产丰富精彩的节目。 3. 制播分离的影响 制播分离对社会经济也将产生广泛影响,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制播分离的实施是在培育我国广播电视之外的节目内容生产产业,使之逐步成熟壮大,形成产业链;其二,对市场来讲,施行制播分离是广播和电视产业化的标志,必然给资本市场带来众多较高回报的投资机会,促进资本和产权的整合,也必将促进节目交易市场的繁荣兴旺;其三,对电视台电台来讲,施行制播分离意味着全台的运作转移到以市场为中心,走在前列的广电媒体将会通过体制创新和市场的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强大的发展动力,有机会发展壮大为世界广播电视的巨人,赢得与国外传媒抗衡的实力。 4. 制播分离的模式 制播分离内涵丰富,包涵多种模式,在推行初期和后期往往采用不同的模式,以便于循序渐进地推进,笔者按自己的理解将这些模式归纳如下: (1)完全分离。除了新闻类节目以外,所有节目都社会化生产,电台电视台对各栏目实施全成本核算,栏目完全按照市场化运做。广播电视台通过选购节目完成播出,制作公司通过卖出节目或租赁时段获取利润。

关于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 制播分离的概念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最早起源于英国,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 1982年,随着英国第四频道的出现,委托制片制度开始建立。电视公司使用独立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可以降低成本,并能增加节目的多样性。1986年,匹考 克调查委员会就英国广播公司的财政问题提出了报告,在报告中建议英国广播公司和 独立电视委员会增加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的节目。 1990年广播法要求所有第三频道、第四频道、第五频道的持照人,每年使用委托独立制片人的节目数量不少于播出总量的25%。1996年广播法还就数字地面电视 播出做出规定,使用委托制作的数字节目不得少于数字播出总量的10%。通过委托制 作部分节目,电视台在众多节目公司的节目中比较容易得到价格相对便宜且质量较好 的节目。买方市场的出现也使电视台在短期内受益。从长远看,众多的节目公司经过 优胜劣汰的市场过程,涌现出一批较著名的节目公司,成为资金雄厚、技术强劲的企 业实体,这对英国广播电视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影响。 美国的节目体制与英国有些不同。它的娱乐性节目基本上是通过买卖进行的商业市场行为。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美国的电视台并没有实行完全的制播分离。例如, 人们所熟知的四大台,即ABC、CBC、NBC、FOX,它们的新闻节目都是通过自制 来完成的,而且即便是娱乐性的节目运作,也需经过严格的节目审查。在提供娱乐节 目的众多公司中,比较著名的有维阿柯姆(Viacom)、时代华纳(Time Warner)、 迪士尼(Disney)、新闻集团(Newscorp)、维万迪(vendi/Seagram)、发现频道 (Discovery)等。 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掌握宣传权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电视制作机构制作的管理体制。 美国电视节目的供应来源有三类: 1 电视网制作的节目:主要生产新闻和与之相关的节目。 2 电视节目的辛迪加:相当于一个节目库,节目储存与流通的商业运作中心。 3 地方制作的节目:主要是当地新闻与信息。 什么是“制播分离” 一、“制播分离”的原义是“委托制作”

美剧的制作与播出模式(转)

美剧的制作与播出模式(转) 美国电视剧能够火热全球的原因不光是巨大的投资,而是投资者对创作人和观众这两个终端的尊重和重视。美国电视剧从制作到播映,跟中国电视剧都有很大的差别。正在中国大力推行的制播分离制度其实类似美国在1970年颁布的一条关于电视行业的法律“财政收益与辛迪加规则”:商业电视网只能自制少量节目,其主流节目必须委托制作公司,电视网只享有首播权,并不享有节目本身。虽然该法案后来取消了,但委托制作电视剧的方式却根深蒂固,并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成就了众多精品剧集和节目的出现。 作为一个产品,电视剧在美国已形成了流水线制作,包括主笔设计情节,专人编写提纲,专人撰写对白,总编剧汇成脚本,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因此,美国电视剧一般都有一个庞大的编导小组,比如著名的《24小时》,一共用了16位编剧、10位导演、6位执行制片,虽然每集的导演编剧风格不尽相同,但由于事先作了通盘考虑,24集看起来一气呵成。美国电视剧讲究故事和对白,因此设计情节框架的主笔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其实,美国最大的电影制作公司同时也是主要的电视制作公司,因此名导客串几集电视剧导演并不稀奇。 一部美国电视剧一般25集左右,这是由美国特有的播映方式决定的。美国商业电视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为一个播出季,新季以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协会主办的“艾美奖”颁奖典礼为序幕。美国电视剧一般一个星期只播一集,因此25集正好够播一季。在中国,不同的电视台往往播着相同的电视剧,而在美国,恰巧相反,一个电视台每周可能有几十部电视剧轮番播出。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不同收视口味的观众都可以在固定时间段找到自己喜爱的节目,最大限度满足观众的喜好。 美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播的,他们很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只要吸引不了观众的注意力,那么不管该剧的情节进行到何处,电视台都毫不留情地腰斩。制作公司和电视台合作一部电视剧后会根据该剧每季的播出效果来决定是否应该继续拍摄下一季。一般大电视台每年委托制作公司拍摄十几部新电视剧,但只有一到两部可能获得足够的观众,拿到继续制作的合同。更有不少电视剧在拍摄时向广大观众征求意见,以此来决定剧情的走向。 此外,美国电视剧的制作公司有一套非常严谨的制作流程。一部新电视剧首播后,如果受欢迎,它还会在5月至8月的非映季期间,在同一电视台重播一次。一部戏如果能维持大约四个映季,累积到100集左右,就会被节目制作商以比首播低得多的价格、每周5集连续播放的方式卖给地方电视台和其他有需要的电视经营机构。之后,一些节目还会被打包卖到国外。从投资上来讲,美国电视剧和中国电视剧也不在一个档次上,著名的《急诊室的故事》每集的制作投入高达1300万美元;由美英两国联手制作的《罗马》,仅第一季12集就历经7年拍摄和1亿美元的投入。这样高投入的产物与我们20万到50万元人民币一集的电视剧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这种情况也影响到电视剧结构,美国电视剧很少有我们这样完成的封闭结构的故事,而是独立的、开放式的,可以让故事无限继续下去。

省级电视台的未来定位制播分离与市场定位

省级电视台的未来定位制播分离与市场定位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行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对于省级电视台来说,未来的定位应该在于实现制播分离,并适应市场定位的需求。本文将探讨省级电视台的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这一行业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制播分离:提升服务质量和节目内容 在传统模式下,省级电视台一直承担着制作和播放两个重要角色。然而,随着互联网和其他新兴媒体形式的兴起,观众对节目内容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实现制播分离成为省级电视台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制播分离可以使省级电视台更加专注于节目制作和质量提升。通过与外部制作公司合作,电视台可以引入更多的优秀创意和制作技术,并且加强节目内容的创新和多样化。同时,制播分离还可以降低电视台的运营成本,提升效益。 二、市场定位:满足观众需求和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省级电视台需要精准定位,以满足观众需求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市场定位是电视台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 首先,电视台应该深入了解观众的兴趣和偏好。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电视台可以获取观众的反馈和喜好,从而根据观众需求调整

节目策划和制作方向。同时,电视台还应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积极与观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其次,电视台应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节目定位。通过对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的研究,电视台可以找到自身的定位点,并推出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节目。同时,电视台还可以尝试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进行联动,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和商业机会。 三、技术创新:整合传统与新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转型机遇。省级电视台需要积极应对这一挑战,加强技术创新,整合传统与新媒体技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首先,电视台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来扩大传播渠道和触达目标受众。通过建立自己的新媒体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电视台可以实现多屏互动和用户个性化推荐,实现更精准的广告投放和粉丝运营。 其次,电视台可以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打造全新的观众体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节目的魅力和真实性,增强互动和参与感。 总之,省级电视台的未来定位应综合考虑制播分离和市场定位的需求。通过实现制播分离,电视台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和节目内容,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同时,电视台还应根据市场竞争的要求精准定位,不断创新和调整节目策划,以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竞争力。通过技术创

制播分离省级及地方电视台的发展优势与劣势深度剖析

制播分离省级及地方电视台的发展优势与劣 势深度剖析 近年来,随着媒体环境的快速发展和传播技术的不断革新,制播分离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电视台面临的一项重要改革。省级及地方电视台在选择是否实施制播分离时,必须权衡其中的利弊。本文旨在深度剖析制播分离对省级及地方电视台发展的优势与劣势,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思考该改革对电视台行业的影响。 一、制播分离的优势 1. 提升节目质量 制播分离可以使制作团队专注于节目制作,从而提升节目质量。传统电视台通常负责节目制作和播出两个环节,这往往导致制作团队在时间和精力上的分散,影响了节目的创意和制作品质。而通过制播分离,制作团队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和资源专注于创作,从而提高节目的质量和观众的满意度。 2. 增加竞争力 制播分离使电视台在内容生产环节更具竞争力。通过与其他制作公司合作,电视台可以获得更丰富多样的优质内容,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提升自身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制播分离也为投资方和制作方创造了更多的合作机会,促进了资本与创意的有效结合,推动了电视台行业的发展。 3. 加强专业化水平

制播分离可以促进电视台内部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播出和制作是两 个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制播分离后,电视台可 以聘请更具专业经验的制片人、导演等人才进行节目制作,从而提高 整个团队的专业化水平,为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节目内容。 二、制播分离的劣势 1. 资金压力增加 制播分离可能会增加电视台的资金压力。在传统模式下,电视台通 过节目的播出获得广告收入,从而维持运营和生产节目的资金来源。 而制播分离后,电视台需要与制作公司进行合作,并支付制作费用, 这将增加电视台的财务负担。如果电视台的财务状况不佳,可能会影 响其正常的运营和发展。 2. 人才流失风险 制播分离可能导致电视台人才的流失。一些专业的制作人员在制播 分离后可能会选择离开电视台,选择更具发展空间和报酬的制作公司。这将导致电视台人才储备的流失,对电视台的运营和节目制作带来不 利影响。 3. 缺乏整体性和一体化 制播分离可能导致节目内容的整体性和一体化不足。在传统模式下,电视台在制作和播出环节之间有较大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可以保证节 目风格和画面的一致性。而制播分离后,制作方和播出方独立运作, 可能导致节目内容的整体性和一体化性不如过去。

制播分离为省级及地方电视台带来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

制播分离为省级及地方电视台带来的数字化 转型与技术革新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给省级及地方电视台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其中,制播分离作为一种重要的改革措施,对于电视台的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本文将从数字化转型和技术革新、制播分离的背景与意义、 制播分离对省级及地方电视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并针对其可能 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 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是当今社会的大势所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 断进步,我们所处的世界已经从传统媒体向数字化媒体转型。电视台 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也面临着改革与创新的压力。数字化转型与技 术革新为电视台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合作机会。制播分 离作为一种重要的转型方式,使得内容制作和播出环节分离,更好地 适应了数字化媒体时代的需求。 制播分离的背景与意义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考虑。首先,数字媒体快 速发展使得用户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电视台需要更好地适应 这种趋势。其次,制播分离能够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和多样性,通过 制作精良的内容吸引观众,为电视台带来更多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 此外,制播分离还能促进产业链合作,提升整个数字媒体产业的发展 水平。 制播分离对省级及地方电视台的影响是显著的。首先,制播分离能 够提升电视台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将制作过程与播出环节分离,电视 台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容的制作,提升节目品质。其次,制播分离有利

于加强与内容制作方的合作。通过与专业的制作公司合作,电视台能够获得更高质量的节目资源,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此外,制播分离还有利于电视台的品牌建设。通过打造精品节目,电视台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观众和广告商。 然而,制播分离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首先,制作成本较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与制播合一相比,制播分离需要增加制作环节的投入,可能会带来财务压力。其次,节目品质的不稳定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电视台与制作公司合作,质量的稳定性可能受到影响,需要加强管控。另外,制播分离还可能引发版权纠纷等法律问题,需要与制作公司签订合理的合同以规避风险。 为了推动制播分离带来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首先,电视台应该加强与制作公司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其次,电视台可以加大对内容制作环节的投入,提升自身的制作水平和创意能力。同时,电视台应该加强版权意识,通过合理的合同签订来规避法律风险。最后,电视台应积极借助技术的力量,推动数字化转型,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来拓展观众群体和增加收入渠道。 综上所述,制播分离作为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的一种重要方式,对省级及地方电视台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制播分离,电视台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媒体时代的需求,并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然而,制播分离也需要面对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推动电视台的数字化转型与技术革新。

最新-电视栏目市场化运转 精品

电视栏目市场化运转 2009年,广电总局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省市广播电视媒体闻风而动,一时间关乎广播电视媒体未来发展与走向的体制改革在全国广电媒体展开。 此次广播电视媒体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而改革所涉猎层面之广,层次之深,是前所未有的,除新闻类、社会访谈类节目外,其他诸如综艺、体育、生活、科教等节目,均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下,实行制播分离,在市场中寻找新的定位。 作为广播电视台自制节目的电视栏目,在广播电视台播出的众多节目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制作水平高低,从某种角度讲代表着电视台的制作水准。 所以电视栏目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中显得至关重要。 那么在节目走向市场化的今天,电视栏目应该如何进行运作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改变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 在传统的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束缚下,电视栏目很难实现跳跃式发展,实行制播分离,就是要打破现行的用人机制和分配制度,不分编制,唯才是举,量化考核,绩效分配。 其次要面向市场,在市场中寻找商机。 要树立全新的思想理念,放弃事业单位高高在上的经营作风,根据栏目的实际情况在市场中寻找商机,以求剥离制作的成本与风险,并以市场的方式予以化解。 新的创收模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栏目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生存保障,从而推动节目创新。 从实践上看,沈阳广播电视台《约见爱情》栏目的运作,或许能给我们提供少许借鉴。 2009年为了贯彻广电总局《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的精神,沈阳广播电视台经过数次的探讨和研究,结合沈阳的区域特点和沈阳广播电视台的自身实际情况,首先推出一档电视栏目进行制播分离、公司化运作。 为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为了公平和公正,沈阳广播电视台,在台内进行了公司领导干部的招聘。 通过竞聘,在确定人选后,台领导给予了公司充分的自主权,明确了按市场

传媒2021年12月《传媒经济学》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传媒《传媒经济学》课程考试作业考核试题 1:以下属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第三次的剥离分别是() A、网台分营 B、制播分离 C、频道分营 D、报道与宣传的分离 答案:C 2:下列属于三级价格歧视的定价方法是() A、拍卖定价 B、广告竞标 C、院线的票价 D、出租车车费 答案:C 3:当传媒产业中社会边际收益大于私人边际收益,当传媒产业存在(),两者的差值即为()。 A、正外部性,外部损失 B、负外部性,外部收益 C、正外部性,外部收益 D、负外部性,外部损失 答案:C 4:“传媒经济学是指媒介产业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一定的内容以满足社会公众各种不 同需要与欲求。”是()对传媒经济学的定义。 A、Robert G. Picard B、Albarran B.Alan

C、Alison Alexander D、Gillian Doyle 答案:A 5:用户使用Skype打国际长途,与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需要付费相比较为便宜且不受限制。这是由互联网的()特征决定的。 A、附着性 B、开放性 C、边际成本为零 D、单点可服务性 答案:B 6:产业内规模最大的若干家厂商的有关指标值(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所计算出用于计算市场集中度的值称为() A、Z指数 B、集中度比率(CR集中率) C、HHI指数 D、F指数 答案:B 7:传媒产品随消费者偏好变化而变化、传媒制度的变化而促进传媒企业市场行为的变化,导致传媒产品的同质化与异质化交替出现,这样的市场结构表现被称为() A、单循环 B、螺旋循环 C、二重循环 D、产业资本循环 答案:B

传媒经营管理新论

题型:一、名词解释,4题*5分=20分 二、判断题,首先判断对错,在对错的地方提出理由4题*5分=20分 三、简答题:2题*10分=20分 四、论述题,一题20分 五、案例分析题20分 考试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二次营销理论】:“二次销售”理论是国际上报刊业经营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理论。所谓“二次销售”,是从发行与广告经营的关系,是从发行与报刊出版单位经济收入的关系,是从发行与报刊生存发展的关系中确立“两种产品、两次销售”理论。(第一种产品是经过编辑加工的“新闻消息”通过发行卖给读者后,实现第一次销售。第二种产品是“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报刊上的信息吸引读者并获得读者购买,取得一定的发行量后,再卖给广告客户,实现第二次销售。) 2.【广告代理制】:广告代理制指的是广告代理方(广告经营者)在广告被代理方(广告客户)所授予的权限范围内来开展一系列的广告活动,就是在广告客户、广告公司与广告媒介三者之间,确立广告公司为核心和中介的广告运作机制。 3.【媒介融合】:“媒介融合”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4.【媒介定位】:与企业存在相同的同质化竞争情况,受众日益分化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如果没有自己的定位,企图去覆盖所有目标市场终将失败。(后面的是笔记)避免企业存在同质化,如果没有自己的定位,企图覆盖所有,终将失败。 5.【媒介经营管理的环境】:媒介经营管理环境是指决定或者影响媒介经营管理活动的发生、进行及其成效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总和 6.【制播分离】:所谓的制播分离,就是节目生产制作和播出分开。 7.【蓝海战略】“蓝海战略”象征着跳出传统市场空间和传统的竞争行为而进行的一种价值创新的管理体系。它不单指产业技术的突破,或是对竞争资源基于对现有市场现实的重新排序和构建,而是意味着未开垦的市场空间、需求的创造以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 8.【核心竞争力】: 它是一种独特的整合能力,能够调动传媒组织的各种资源,培育出自身不同于其他传媒的最根本的竞争能力和优势,来持续地满足受众需求,从而在市场上获得持续性竞争优势。 9.【自办发行】:1985年1月1日,《洛阳日报》率先突破中国报纸“邮局发行”体制,首创自办发行。同年1月13日,《人民日报》刊发消息《古都又闻卖报声》。洛报人首创的自办发行体制很快风靡全国,成为中国报业发行的主流体制。 10.【邮发合一】:的是报社将报纸发行业务全部交邮局办理的委办型报纸发行体制。 11.【媒介营销】:媒介营销简单地说就是把传媒当成生意来做,但决不可把生意理解成一卖了之。媒介营销的大部分活动都是围绕传媒产品而展开的。一方面传媒产品的质量和功能决定了它能否赢得消费者、占领市场,传媒组织必须以提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另一方面,传媒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剩余取决于消费者对传媒产品的评价,传媒产品对传媒企业又具有工具性。

媒介经营与管理考试题

媒介经营及管理考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三次售卖”最早提出时,是指欧美发达国家期刊经营的几种商业模式。第一次售卖是指“卖内容”,期刊以精彩的内容吸引读者,扩大发行量,由此获得丰厚的发行销售利润;第二次售卖是“卖读者群”,要求期刊拥有一定数量而且稳定的读者群,这个读者群同时也是企业广而告之的受众,这是期刊吸引企业广告的筹码;第三次售卖则是在期刊品牌育成后,出售期刊的品牌资源,利用品牌资源发展附加、延伸产品,这些产品都冠以品牌期刊商标。 2.院线制的定义:由一个发行主体以资本和供片为纽带,及若干影院组合,实行统一品牌、统一排片、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机制。是发行公司拥有影院的资产或及影院存在资产连接,二者有着共同的商业利益和目标的一种模式。比如在美国,整个电影市场流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制片和放映。至于发行环节,因为实行的是“院线制”,一个老板既是中间发行商又是放映商,可以直接从片商或发行代理商那里拿到片子,并根据影片的重要性马上安排放映,中间发行环节被最大程度地精简了。 3.院线:是指包含共同名称、共同产权或统一管理的发行放映联合体,也就是说,片商或制片商及若干影院通过一定的经济和契约的联合,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经济互利的放映连锁组织。 4.电影资本运营,就是对电影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及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5.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

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产业链主要是基于各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 6.电影的资本运作及盈利模式:资本运作又称资本经营、消费投资、连锁销售、亮点经济、离岸经济等,是中国大陆企业界创造的概念。它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盈利模式是对企业经营要素进行价值识别和管理,在经营要素中找到盈利机会,即探求企业利润来源、生成过程以及产出方式的系统方法。 7.媒介经营管理是指媒介经营管理的管理者借助传播手段、传媒的功能价值和公众的认知度以及社会影响力将传播只能及经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传媒组织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应。社会效应是媒介实现经济效应的前提。 8资本运营就是指企业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存量资本通过流动,优化配量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变为可以增值的活化资本,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本增值目标。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人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及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9. 制播分离:制播分离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于英文Commission,原 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10. 码洋:发行部门指全部图书定价的总额。书刊的每一本上面都列有由阿 拉伯数字(码)和钱的单位(洋)构成的定价,相乘得定价就叫码洋。二.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