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和文化都

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系统和历史。了解外国教育史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

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演变和不同国家教育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对当今

教育问题进行思考和改进。以下是对外国教育史的一些知识点的总结,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1.古希腊和罗马教育:古希腊教育以培养市民为目标,注重理性思

维和体育锻炼。希腊人相信人类的理性和思维能力能够驱使人们摆脱

原始的本能,通过思考和讨论不断进化。罗马教育则更加注重实用性,以培养军事和政治家才能为重点。

2.中国古代教育:中国古代教育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以文为王”。儒家教育注重教养人格,追求仁爱和礼让,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途径包括家庭教育、国子监、私塾等。

3.英国公立学校:英国公立学校起源于中世纪,目的是为贵族子弟

提供教育。这些学校注重拉丁文和古希腊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

能力和领导才能。著名的公立学校包括伊顿公学、哈罗公学等。

4.美国教育:美国的教育体系在欧洲殖民者带来的基础上逐渐发展

起来。早期的美国教育以宗教为导向,注重道德教育。19世纪中叶后,美国开始推动公共教育的普及,实施义务教育。现代美国教育注重学

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5.德国大学:德国大学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开创了现代大学教育的模式。19世纪的德国大学是自由学术界的重要场所,提倡学术研究和自由探究。德国教育体系强调学术的纯粹性和专业性。

6.苏联教育:苏联的教育体系在革命后迅速发展,并致力于普及教育和培养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苏联教育注重实用性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强调奉献社会和为共产主义事业服务。

7.日本教育:日本的教育借鉴了欧美的教育理念,但也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日本的教育强调纪律、责任和集体主义精神。学生在学校中接受严格的规范和纪律训练。

8.现代国际教育发展: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国教育的兴起,现代国际教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国际学校和国际课程提供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内容,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以上只是对外国教育史知识点的一些简单总结,具体的内容和细节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了解外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拓宽视野,了解不同教育模式和文化的差异,促使我们对当下教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决。同时,这也是一个提醒我们要在当今教育发展中保留和借鉴历史经验的重要过程。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外国教育史,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当今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为构建更加先进和适应时代需求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和思路。

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复习总结笔记

第一编古代教育史 第一章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古代东方通常是对古代亚洲和非洲东北部各奴隶制国家的总称。四大文明古国:巴比伦、埃及、印度和中国。 2.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法国利托尔诺、英国沛西*能、美国桑代克。来源于庸俗进化论。(2)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美国孟禄。 (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苏联米定斯基,来源于恩格斯的劳动理论。 (4)教育的需要起源论:中国杨贤江。 PS:教育起源大体分两类: (1)视教育为一种无意识、无目的的活动。 (2)将教育看做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史前教育的概况、 (1)前氏族时期:距今约四百万年至一万五千年。共同生产,共同消费。 (2)母系氏族时期:使用新石器,宗教道德教育。 (3)父系氏族时期:产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4)军事民主制时期:出现剩余产品,逐渐形成阶级,产生阶级教育的萌芽。 4.巴比伦的教育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已产生文字。“泥板书”。 学校:研究学问的场所——神庙中心——政治文化中心。 最早的学校:幼发拉底河畔马里城的宫廷学校。 公元前1894年,巴比伦城兴起。 5.古代埃及的教育(重点) 文字写在“纸草”上。 学校的类型: (1)宫廷学校——培养国家官员 (2)僧侣学校——最高学术中心,目标是科学技术教育。 (3)职官学校——书吏学校 (4)文士学校——文书 教学方法:体罚被视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6.古代印度的教育 (1)种姓制度:(1)婆罗门,即僧侣。(2)刹帝利,即武士。(3)吠舍,即农民和从事工商业的平民。(4)首陀罗,即奴隶及奴隶地位的穷人。 (2)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公元前6世纪前的印度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公元前9世纪以前,以家教为主。公元前8世纪,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通称为“古儒学校”,在此教育被称为“古儒”,学习年限为12年,学习内容主要为《吠陀》经。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3)佛教教育: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种姓平等。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僧徒一般学习12年,合格者称“比丘”,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重视女子教育。 7.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的特点:(书上七条,老师总结五条,合并) (1)在古代东方最早产生科学知识、文字、学校教育。 (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 (3)教育内容较丰富,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产婆术(P20):又称为苏格拉底法,是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不直接说明概念或知识,而是通过问答或辩论揭露对方认识中的矛盾,逐步引导学生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方法。 2、哲学王(P24):柏拉图认为,在理想国中,能够掌握国家最高权力、被置于等级结构的顶端的真正的哲学家,是有智慧的哲人,有好品格的人。 3、七艺(P24):即文艺复兴时期,智者学派提出的被称为“前三艺”的文法、修辞、辩证法和柏拉图提出的被称为“后四艺”的算术、几何、天文及音乐理论。 4、十人长(P122):夸美纽斯提出要把学校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程度进行分班,作为教学的组织单元,而每个班级里又分很多个小组,每个组10个人,在每个小组中挑选优秀学生作为组长,协助老师督促和考察组内其他学生的学业,必要时还可以替代老师主持若干教学活动,这个组长就被称为“十人长”。 5、自然后果法(P152):是指卢梭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当儿童犯了错误和果实后,不必直接去制止或处罚他们,而让儿童在同自然的接触中,体会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和过失带来的自然后果。 6、教育心理学化:这是裴斯泰洛奇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就是指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其中要求把教育的目的和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的基础上,必须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 7、教育性教学(P241):这是赫尔巴特提出的的一个教学原则,没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教学是实施道德教育的基本手段。 8、思维五步法(P361):这是杜威提出的教学方法与思维的结合,五步包括: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就是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须的观察,来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去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是这些想法意义更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他们是否有效。要求教学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有意义的的情境中学习。 9、从做中学:这是杜威提出的一种教学论思想,他以经验论为基础,要求从经验中,从活动中,从做中学习,以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取代传统书本式教材的统治地位。这种活动性,经验性课程的范围很广,包括园艺,烹饪,印刷,绘画,阅读,书写等。 10、程序教学(教学机器或自我教学装置)(P459):是斯金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使用按照严格的逻辑编成的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其基本原则包括:积极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和自定步调。 11、平行教育:这是马卡连柯提出的一种教育形式,它是以集体作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学方法,适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的每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12、一般发展:是赞科夫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指儿童个性的发展,是它的所有方面的发展,而它不仅是

外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 1、成年礼:在史前部落中出现。一种通过仪式是“伴随着地点、状态、社会地位、年龄的每一变化而实施的礼仪。” 2、青年之家:与成年礼活动相关,在史前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公共教育机构。 3、智者:公元5世纪开始出现的一批向人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科学知识,并以此谋生的古希腊职业教师。 4、苏格拉底方法:也称产婆术。是苏格拉底在讲学中形成的一种以问答、诘难、诱导为特征的谈话式教育方法。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是一种师生平等、共同追寻知识和意义的教育方法 5、中世纪:一词最早诞生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由意大利人文主义历史学家比昂多首先提出并使用,指公元500年到公元1500年这段时间,也就是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新航路开辟的时间。 6、骑士教育: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的,要求骑士彪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7、导生制学校:又称贝尔?兰卡斯特制。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称为导生制。 8、新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改革运动。强调学习者的观点和个体兴趣,主张用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改革乃至重建,因此又称新学校运动。 9、进步主义教育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产生于美国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主义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主要实验包括帕克的昆西方法、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制、华虚朋的文纳特卡制、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拉格的社会课程。P356 10、双轨制:欧洲各国从19世纪开始,面向全体公民尤其是下层民众的初等教育和为上层阶级服务的高级中学、大学是分离并且不衔接的,这样就形成了学制中的双轨制,一轨是中下层阶级子弟的普及教育体系,一轨是从家庭教育开始,为有产阶级子弟而设的学校体系。 11、综合中学运动:20世纪以来,在民主社会的背景下和对教育平等的追求中,在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欧美各国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制度和机构的运动。基本精神是反对造成教育不平等的双轨制,强调中等教育的民主化。 12、统一学校:1919年法国出现。一种面对所有人开放的共同学校,要求平等、义务、免费的基础教育。初等学校与中等学校相衔接,而高等学校的大门也向所有中学毕业生开放。 13、大学推广运动: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伦敦、剑桥、牛津等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座形式将大学推广到非全日制学校。 14、新大学运动:在伦敦大学的带动下,19世纪下半叶英国出现了许多民办的城市学院,如曼彻斯特大学、南安普顿大学等。 15、英国11岁考试:在儿童11岁、六年级结束时举行的标准水平测试。水平测试共有三次,分别在二年级结束、六年级结束和九年级结束时举行。该系列考试旨在测试儿童在同龄人中的发展程度。 16、习明纳:起源于德国、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模式。具体含义是:在教授指导下,学生组成研究讨论小组,定期集中,师生共同探讨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和研究相结合教学活动。 17、儿童研究运动: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的欧美,强调以儿童为对象进行身体健康、智力以及情感、态度、兴趣等各方面的系列研究,从而科学地解释儿童的心理及教育等问题,揭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某些规律。 18、德国的实科中学: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实科中学的社会地位也比文科中学低得多,它的学生是不能升入大学的。直到二十世纪初它的学生才有权报考大学。 20、哈勒大学:1694年在德国创办,坚持大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把自然科学引入到大学研究中,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 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 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领导的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执政者,军人,工农商服从各自的天性,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理想国的四大美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古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外国教育史考试重点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教育无产阶级性,教育平等,对儿童实行公养公育 2、教育与生产劳动生活紧密相连,以生产劳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为主,同时也传授社会意识。 3、教育的组织和方法都还处于原始状态,没有文字、教科书、学校以及专职教师,教育的主要方式是成人的榜样、讲述、奖惩,以及儿童自己的活动、观察、模仿。在原始社会末期,教育开始分化,性质发生变化,并产生文字以及学校的萌芽。二、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希伯来的教育 1、古巴比伦的文士教育:苏美尔时期的学校是一种专门培养“文士”或“书吏”的机构,因此被称作文士学校,而这种教育被称为文士教育。文士教育一般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苏美尔文的学习是教育的基础,接受完初级教育的青年,将取得初级文士的资格,此后被政府部门接受高级阶段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实用知识和技能。文士教育中的学习相当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相当的严格,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良行为,教师就会施以惩罚。 2、古埃及的学校类型:宫廷学校;宫廷学校是国王法老在宫廷中设立的学校,以教育皇子皇孙和朝臣的

子弟为宗旨,学生学习完毕,接受适当的业务锻炼后,即分别被委任为官吏。僧侣学校;是中王国以后出现的一种附设在寺庙中的学校,着重科学技术教育,亦为学术中心。官职学校;创办于中王国时 期,训练一般的从事某种专项工作的官员,修业期12年。文士学校;主要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文字从事写作以及计算功能的人,此学校较僧侣学校官职较低,招收人数多,对出生限制稍宽,修业期有长有短。 3、印度教育的类型:婆罗门教育;在佛教兴起之前,教育婆罗门教所掌控,我们称之为婆罗门教育,婆罗门教育以维持种姓压迫和培养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教育对象主要为婆罗门高级种姓。早期婆罗门教育的教育活动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的,公元前8世纪后,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新的半载家庭中的学校,被称为“古儒学校”,教师被称为古儒。佛教教育;公元前6~5世纪左右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佛教教育,它释迦摩尼所创,反对种姓制度,主张各种姓平等。佛教教育的学习内容是佛教经典,在初级阶段以教师口授和学生记诵为主;在高级阶段,教学采用了争辩和议论的方法。佛教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同时也重视女子教育。 4、古希伯来教育的特点:“巴比伦之囚”发生之前,希伯来人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教育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以

外国教育史重点整理

一、古典时代的教育(斯巴达、雅典):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代表的城邦时代 二、斯巴达的教育 (1)教育背景(军事化的农业国家;由严重对立的三个社会阶层构成的国家) (2)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 (3)实行严格的体检制度,以保证体质上的优越性。 (4)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岁-18岁男子进入教育机构,主要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并接受严酷的训练。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5)重视女子教育。 (6)斯巴达人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而不关注文化知识的学习 (7)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体格强壮的战士 三、雅典的教育 (1)民主化的商业社会 (2)高度重视教育,盛行私人办学 (3)教育阶段及内容: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7岁以后,女孩继续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男孩则开始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学习。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入体操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游泳、舞蹈、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15、16岁,大多数公民子弟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获得完全的政治权利。 (4)雅典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请思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差异表现为哪些方面? 四、西方三杰———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国家管理(①国家控制教育,公养公育,培育人才。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长官。③教育应为国家培养哲学家和军人) (二)论早期教育:孕妇应经常散步,并接受培训。3岁之前,儿童由女仆照应其衣食起居,由国家最优秀的公民来监督实施教育,对儿童加以正面的熏陶和教育。3-6岁的儿童在神庙的儿童游戏场接受教育。教育内容包括讲故事、做游戏、学音乐等。“寓教育于游戏”。(三)论普通教育:①实行强迫教育(《法律篇》)。②6岁开始男女分校,可进入国家办的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学习内容:阅读、书写、计算、唱歌、音乐、体操、骑马、射箭等。③17-20岁,奴隶主子弟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进行体育和算术、几何、文法、音乐的训练,以培养保卫国家的军人。 (四)论高等教育:①具有抽象思维能力的人接受高深教育。②20-30岁研究哲学,以学习辩证法为主,兼习“四艺”,学业结束后,担任国家的高级官吏。③30-50岁,专研辩证法,毕业后担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成为哲学王。 五、古希腊三杰之——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①关注道德的哲学思想。②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③知

外国教育史大总结

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教育 主要形式:教会学校 教育目的:为教会服务,培养神职人员,扩大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七艺、圣经 三种形式: 1.修道院学校 内学:毕业终生从事圣职 外学:学习知识,学成为俗人 10岁入学 学期年限8年 教师:教士 教学方法:教师口授、学生背诵、抄写 个别教学 2.主教学校——大教堂学校 免费 3.堂区学校————教区学校 简陋,收费 教学内容:拉丁文写字读祈祷文 西方教育另一个重要主题:将学校与教会相分离,即教育国家化和教育世俗化

封建主贵族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教育目的:培养治理国家的官吏 培养王公贵族后代 教育内容:七艺、拉丁语、希腊语 教学方法:问答法 具有宗教色彩 欧洲中世纪教育一大特征:政教合一 2.骑士教育 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产物,它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与一般的家庭教育有所不同,不是 普通人民的教育,而是世俗封建主的特权教育。 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 培养骑士阶层人员:剽悍勇猛的豪侠,忠君爱国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训练和养成: 1.家庭教育阶段(0-7岁)接受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2.侍童教育阶段(8-14岁)目的:养成骑士的封建意识和道德言行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弈棋、吟诗 3.侍从教育阶段(14-21岁)

中世纪大学 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 最早大学 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法国: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 基本目的:进行职业训练,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内容:文、法、神、医 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而且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精神。 特点:自治 领导体制: 1学生大学——学生主管教育事务——意大利为代表 2先生大学——教师主管教务——法国为代表 13世纪后课程统一 文科6年学制——大学预科→→→法学/神学/医学 学位制度——硕士/博士 特征: 行会化: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团体 制度化: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形成制度化程序 国际化: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独立性:大学独立于政府组织 流动性:大学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自由交流 宗教性:盛行浓厚的宗教色彩 产生原因:1.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2.十字军东征促进文化交流3.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 历史意义: 1.中世纪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希腊罗马哲学和科学知识的媒介; 2.直接促进经院哲学的发展和繁荣; 3.为文艺复兴运动做准备; 4.使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思想成为现实; 5.促进市民阶层对知识教育的重视,推动当时欧洲文化的普及,推动国内外文化的交流,打破封建闭塞愚 昧的状态。

外国教育史整理

外国教育史 绪论 1、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范围 研究除中国以外所有国家和地区人类教育产生、演变过程及发展的规律。 2、外国教育史研究的体系包括 外国教育通史、国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文献史、中外教育比较史等。 思考:教材采用了那些体系? 3、外国教育史的特点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有跨学科、多学科的性质。 有历史的特点. 外国教育史不同于“西方教育史”或“欧美教育史”,而是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史。 4、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 提高学生关于教育理论的修养,为将来从事教育事业工作奠定专业理论基础。 有助于了解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有助于继承人类宝贵的教育遗产,为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批判继承,减少盲目性。 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职业道德。 5、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论从史出,要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出发了解教育史。 原则:从史实出发,占有大量的资料 从历史的动态考查问题,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根据他是否提供了我们今天所需要的东西,而应把他与前人对比,看他是否提供了新东西。教育家的出身、阶级、立场、哲学观点等,不妨碍其在教育上提出先进的观点。 要正确的阐明某为教育家的历史地位,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其一,教育思想、教育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将任务放入社会发展中考查;其二,教育思想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教育有历史性与实践性;其三,同时代与不同时代教育思想间的关系(相互影响与继承) 6、历史分期: 古代东方文明古国 古希腊 古罗马 中世纪 文艺复兴 近代各国 7、关注的要点: 教育思想 教育制度 教育思潮 教育实践 第一章史前教育和东方古代国家的教育 第一节史前教育 一、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一)前氏族时期的教育。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母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是氏族公社(公元前一万五千年—前五、六千年为氏族公社)的第一阶段。这时的教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三)父系氏族时期的教育。这是氏族公社的第二阶段(距今约有五、六千年前)。这一时期教育与前一阶段相比没有明显的区别,仍然是按照性别的不同进行教育,但教育内容比以前更加多样和丰富。 (四)军事民主制时期。这是氏族公社的末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是军事体育训练,重视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培养青少年具有勇敢、机警和干练的品质。 二、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1.原始社会教育的性质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受原始社会生活的发展影响的。 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认为,原始社会生活的特点是“泛灵论”(animism)。他指出,原始人在解释他们的生活时,认为在他们所有所感知的事物背后,都有一种精神实体或“灵魂”在控制着物体 •内容: •一个是满足生活实践需要的必要的训练, •二是关于各种精心设计礼拜的步骤或形式的训练。 •性质 •是一种用“泛灵论”来说明和解释生活的教育;是一种通过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训练,达到敬畏神灵和膜拜神灵的教育;是一种服从、保守和适应生活的教育。 •方法:从观察和实践中学习;从传习和教导中学习;奖惩是中要的教育方法;成年礼 2.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原始社会的教育是与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的,是一种适应生活和在生活中进行的教育。 (2)在原始社会教育中,儿童公有公育成为教育的重要特征。 (3)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包括传递生产知识和经验,让儿童学习行为规范、氏族的禁忌、部落的习俗和传统等。 (4)受原始文化“泛灵论”的影响,宗教教育成为人们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 (5)由于原始人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多是在模仿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原始社会教育的方法主要一种模仿的方法。 三、原始社会后期教育的变化

《外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外教史期中复习: 一、近代英国教育 1,教育领导体制——中央和地方相结合(中间型):教会管理☞国家拨款☞中央行政机构建立(1839枢密院教育委员会或者1856教育局或者1899教育署)☞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的建立(地方教育署☞中央型体制形成) PS: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握和监督初等学校补助金分配。 教育局:成为政府领导全国初等教育的机关 教育署:《1899年教育法》设立,第一次统一了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 地方教育署:1902年《巴尔福教育法案》设立——由地方教育当局负责统一管理各级教育,使一体化国民教育体系得到巩固。 2,学校教育制度 17~19世纪的英国教育 (一)初等教育及变化: ①(17~18世纪)教区学校——慈善学校——主日(私立)学校:1781年由传教士罗伯特.瑞克斯创办——公立小学(1870《初等教育法》颁布之后产生) ②(19世纪)导生制:1803年兴起且逐渐代替主日学校 ③幼儿学校——欧文幼儿学校:1816年建立,是英国乃至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学前教育机构。 ④高级小学 ⑤师范教育的产生(导生制,师范学院,见习生制度,训练学院等。现代师范教育在20世纪以后产生) (二)中高等教育及变化 ①文法学校、公学——实科中学——古典大学(牛津,剑桥)——近代大学(新大学运动) ②《汤顿报告》中等教育:古典型,现代型,职业技术型。 ③新大学运动(近代大学):1825大伦敦大学——1829国王学院——1836两者合并“伦敦大学” PS:文法学校:培养对象由贵族子弟,僧侣子弟到大工业家和商人子弟。 公学:是一种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专为特权阶级和贵族子弟设置,为古典大学输送生源,具有大学预科性质,学习古典文学。 实科中学:约翰.弥尔顿《论教育》提出建立实科中学。 3,教育思想: (一)17~18世纪: ①约翰.弥尔顿:1644年《论教育》——提出了建立“实科中学——课程设计的特点是文实并重”——成为古典教育向实科教育过渡的典型 ②亚当.斯密:1776年《国富论》——人力资本论 (二)19世纪: ①欧文:空想社会主义教育活动及思想 ②斯宾塞:科学教育——1861年《教育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A,斯宾塞实科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英国19世纪中后期,教育滞后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英国的现状是过分追求古典文科知识,同时轻视各类科学知识。 B,论教育目的和任务 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任务:完成教育目的 人类活动的5个方面: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目

考研外国教育史知识点一

下面介绍关于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1.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宫廷学校、寺庙学校、书吏学校又称泥板书社;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①寺庙学校,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②书吏教育,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2.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包括①宫廷学校②职官学校③僧侣学校④文士学校;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①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练习书写;练习辞令;重视数学和计算;②以机械教学为主;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重视体罚; 3.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逐步形成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教育的目的是维护种姓制度和培养宗教意识,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等级的人才能接受教育,但三者接受的教育1981-1983年根据等级而不同;公元前8世纪以后出现了一 种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称为“古儒学校”,教学内容主要为吠陀,常用的教学方法为体罚;2佛教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4.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1产生了最早的科学知识、文字以及学校教育;2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教育内容丰富,包括智育、德育及宗教教育等,既反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社会进步及人类多方面发展的需要;4教育机构的种类繁多形态各殊,有助于满足不同统治阶层的需要,既有森严

(完整)外国教育史知识点,

四.名词解释与简答 1.斯巴达教育 ——教育目的,培养坚韧不拔的战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教育阶段,①优选婴儿,只有部落长老认为健康的儿童可养育;②“儿童督导〞教育:七岁后,开始在专门机构家受教育;在公共教育机构中过艰 苦生活;强调集体性的养成,不允许有任何个人意志;③青丁“艾弗比〞〔青年军事训练团〕教育:十八岁后,接受直接由军事首领组织的为期两年的强化军事训练,并进行“秘密服役〞。 ——评价:斯巴达教育没有给智育留下余地,他们几乎拒绝一切文化知识,甚至连根本的读写都拒之门外,造成了整民族的素质低下。这种封闭的状态最终导致了斯巴达城邦的衰落。 2.雅典教育 ——教育目的:造就身心和谐开展的公民——教育阶段:①新生婴儿由父亲决定是否养育;②六岁前接受家庭教育,六岁后,女孩由母亲教育,男孩那么由“教仆〞进入音乐学校,接受专门教育;③十三岁起,在体操学校接受体育教育,包括“五项竞技〞;十六岁后,少数人进入体育馆接受专门教育;④十八岁后,接受艾弗比军事训练——评价:雅典教育注重培养全面开展的人,对后世的自由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3.智者学派 ——智者 : 原来泛指有智、有才之人,用来专指那些向人们传授雄辩术及其他知识,并收取一定学费的人,因此,可以把智者视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智者的特点 : 〔1〕哲学上的感觉主义、相对主义;〔 2〕论辩术、文法和修辞学方面的研究与建树;〔 3〕以教书为职业并收取学费;〔 4〕重视实际利益及个人主义倾向。 ——智者的奉献 : 〔1〕关心社会政治和人的道德问题。促使希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和社会的变化;〔 2〕是一批真正意义的教师;〔 3〕智者们之力于文法、修辞和逻辑的研究和教学,使这门学科得以建立和开展,并开展成为西方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4.产婆术 ——苏格拉底认为,真理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的心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传授现成的真理,而在于通过交谈和讨论,消除一切误会,唤醒学生的意识,从而发现真理 ——产婆术由讥讽,助产,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构成,即在谈话中,通过不断的追求和辩难,迫使受教育者意识到自己的谬误,进而从具表达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和本质 ——产婆术是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为激发,共同寻找正确答案的方法,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判断和寻找正确答案,但这种方法是主观片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奴隶:苏格拉底柏拉图 封建 人物 近代:赫尔巴特传统派 现代:杜威 奴隶:智者 封建中世纪:宗教昆体良西塞罗 思想 近代:人文主义新教主义天主教教育 现代:进步教育新教育运动种族教育 古巴比伦 东方文明古国埃及 印度 奴隶古风 古希腊古典 希腊化时期 西方文明古国 共和时期 国别古罗马共和后期 帝国时期 封建:中世纪 近代:英法德俄美日 现代:英法美德日苏

奴隶社会 东方文明古国 1. 巴比伦:泥板书舍师徒教授世界最早产生教育国家 宫廷学校 2. 古埃及僧侣学校:重视科技 职管学校:普通文化课程,培养官吏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律令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维持种姓制度吠陀体罚古儒学校3.古印度 佛教:寺院教育 东方产生最早的科学知识 阶级性等级性 4.特点教育内容丰富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知识成为统治阶级专利 教师地位较高 西方文明古国 1.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教育培养战士 古风 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古希腊古典:智者活动 初级:文法 希腊化 高级:雅典大学 智者:创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使教育平民化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学习即回忆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白板说

1.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2.第一次提出考试选拔人才 3.提出七艺中的其他四艺天文音乐算术几何 4.提出完整的学习体系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几何算术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比武打猎投枪吟诗 亚里士多德: 1.灵魂论:植物体动物德理性智 2.教育作用论:社会作用个人作用 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儿童教育道德教育音乐教育 苏格拉底: 1.教育目的:治国人才 2.德育论:知识即道德 3.智育论:天文几何算术 4.产婆术孔子的启发诱导 2.古罗马教育内容教育机构教育目的特点 共和时期:家庭教育十二铜表法 培养目标:合格的农夫,勇敢的士兵 共和后期:较完整的学校体制 小学:读写拉丁文排斥体育和音乐教育 中等学校:文法学校希腊文拉丁文 专业学校:修辞学校培养雄辩人才辩论术修辞学 特色:系统的培养了古罗马优秀的演说家 帝国时期:文法学校高等学校拉丁文学校官吏,顺民 西塞罗: 教育目的:政论家 教育内容:雄辩家素质自然天赋哲学素质知识基础语言素养 教育方法:写作,实际观摩 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教育目的:最高道德的演说家 教育方法:雄辩家的教育家庭教育初级教育文法学校雄辩术学校 教育理论:因材施教重视教师反对体罚

外国教育史期末复习重点

1\教育的起源 教育的生物学起源论 教育的心理学起源论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教育的需要起源论 2、青年之家:在一些原始部落中,为年满7岁的少年安排了单独的房舍 3、巴比伦的文化教育是人类最初学校教育的摇篮,也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4、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类型:宫廷学校、僧侣学校、职官学校、文士学校 5、公元前6世纪以前的印度教育称为婆罗门教育 6、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出现了一种办在家庭中的婆罗门学校 7、古儒在学校教学时,利用年长儿童充当助手,由助手协助老师把知识传给一般儿童,这种方法为英国教师贝尔所袭用,19世纪在英国成为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8、希腊人最为重视的道德品质: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 9、斯巴达教育:军事 10、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 11、比较雅典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的异同 同:高度重视教育不同:雅典人认为,要培养公开在履行义务时

所具有的理智、聪慧、公正等品质这是由国家来决定 12、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在文法学校或琴弦学校,另一方面进入体操学校,到十五六岁入国立体育馆 13、智者:在荷马时代,是指某种精神方面的能力和技巧,以及拥有这些能力和技巧的人。 14、智者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普罗迪克斯、希庇阿斯、安提丰、克里底亚 15、智者共同的思想特征: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怀疑主义 16、智者的贡献: 1、智者云游各地,讲授教学,以钱财不以门第作为教学的唯一条件,推动文化的传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了社会的流动 2、扩展学术研究的领域,又扩大教育内容的范围 3、丰富教育内容,并提供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 4、智者派不仅直接促进了希腊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希腊教育思想的进一步丰富 5、智者派们已经较为明确意识到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并自觉吧教育现象与政治现象、道德现象等社会现象向区分。 17、伊索克拉底:创办修辞学校柏拉图:创办学园亚里士多德创办克昂,前200年,这些高等教育机构合并成为雅典大学 18、希腊化时期教育变化

2023年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同等学力申硕《外国教育史》知识点汇总(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最早提出课程分类思想旳教育家斯宾塞。 有关常识: 1、古希腊教育分为三个时期:荷马时代旳教育、希腊城邦时代旳教育(斯巴达军事教育、雅典品质教育)和希腊化时代旳教育。 2、柏拉图旳《理想国》和卢梭旳《爱弥儿》、杜威旳《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西方教育史上教育思想发展旳三个里程碑。 3、西塞罗是罗马共和时期著名旳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论雄辩家》。他旳教育思想重要有:雄辩家应有广博旳学识,要有修辞方面旳特殊修养,要有优美旳举止和文雅旳风度;模拟演说、写作等练习措施是培养雄辩家旳重要途径。“人道”教育思想是西塞罗教育思想旳重要内容之一。要尽为人之道,就要发挥人之所认为人旳特点;在人与人旳关系上,要以“人道”相处,具有同情、仁爱、礼让、谦和等品质;此外,还要有文化修养。 4、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仿照学校方式首创一种在星期日传授宗教知识旳班级,重要招收童工,在每个星期日参加宗教典礼,学习宗教条文,兼学初步旳读、写、算知识,被称为“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这种学校运用休息日把贫穷阶层旳小朋友组织起来进行学习,也有利于社会秩序旳稳定,受到社会旳广泛重视,因而得到较快旳发展。19世纪后期,伴随正规初等学校旳大量开办,星期日学校日益减少。 5、17世纪,英国出现了由非国教派创办旳一种新旳学校形式,称为“学园”。学园除传授古典知识以外,还传授农业、政治、法律、医学、建筑、军事等实用知识科目。学园在17世纪中后期得到较快旳发展,成为一种具有实科性质旳中学。18世纪后来逐渐衰落。 6、科学教育思想旳重要代表人物是斯宾塞和赫胥黎。教育基本主张:人类旳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科学知识;把人类旳活动归为五种,对应提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包括各类课程旳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2.佛教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