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

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

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新的视角与方法

外国教育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体系发展历程,还能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将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新视角,方法

近年来,外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历史文献法,也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为外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学者提出,外国教育史研究应从单一的历史角度转向更为全面、交叉的视角。这种观点强调,外国教育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密切关联。我们需要将外国教育史研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国教育史研究应更加注重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教育问题。

在论据和分析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研究案例来支持上述观点。例如,有研究通过对多个国家高等教育历史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与共性。此外,还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角度出发,对外国教育史进行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解释教育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

总之,外国教育史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国际比较以及教育改革等。此外,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者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推动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引言

中国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本文将概述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进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内容1中国教育史研究现状

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如《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制度史》等。这些成果广泛应用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深化人们对中国教育历史的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研究方法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如历史文献法、考古发掘法、人类学法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精度和深度。

内容2中国教育史研究突破与进展的原因与意义

中国教育史研究能取得如此显著的进展,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随着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教育史研究者能够及时了解和吸收国际先进的研究理论和成果;其次,国家对教育领域的重视和教育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为中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和研究资源;最后,教育史研究者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深化了人们对中国教育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这些突破和进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其次,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促进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世界教育史研究的进步。

内容3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随着中国教育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可能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学科交叉将会更加明显。教育史研究者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如历史学、教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中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其次,研究方法将会更加创新。未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将更加注重方法论的创新和研究技术的更新,以提高研究的精度和深度。例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中国教育历史的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结论

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突破,学术成果丰富,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这些进展的原因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以及对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推动等方面。同时,中国教育史研究也呈现出学科交叉更加明显和研究方法更加创新的发展趋势。然而,尽管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研究空白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对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总结不够充分,对国际教

育交流与合作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不够深入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教育史研究,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以更好地服务于当前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外国建筑史教学随笔:从关键词到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

一、背景与目标

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外国建筑史课程已经成为许多高等教育机构建筑学专业的重要教学内容。此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历史、文化和传统,培养其对全球建筑多元性的认识和尊重,从而在未来的建筑设计实践中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思考能力。本文将通过教学随笔的方式,对外国建筑史课程中的一些关键词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段解读。

二、关键词解读

1、“历史”与“现代”:外国建筑史课程通常以时间为线索,从古到今,系统介绍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其中,“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文化和传统,而“现代”则指当前的时期和实践。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过去,也要现在,因为现代的建筑思想和风格往往是对历史的继承和发展。

2、“文化”与“技术”:建筑不仅是技术的产物,更是文化的象征。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了解不同文化的建筑特点,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同时,“技术”是推动建筑发展的重要力量,从建筑材料、结构形式到施工工艺,技术的进步不断影响着建筑的发展和变革。

三、教学内容分段解读

1、古代建筑时期:这一阶段的教学主要涉及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的建筑。学生需要了解这些文明的基本特点、代表性建筑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中世纪建筑时期: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以哥特式和罗马风为主。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两种风格的建筑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历史背景。

3、文艺复兴至工业革命时期:这个阶段涵盖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以及工业革命后的现代主义等思潮。学生应掌握这些思潮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4、现代及当代建筑时期:这一部分的教学应让学生了解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现代及当代建筑思潮,如国际式、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

等,以及代表性建筑师和他们的作品。学生需要理解这些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但不限于:

1、专题讲座:教师可以针对外国建筑史中的重要主题或时期进行深入的讲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学习外国建筑史的必要环节。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测量,深入理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建筑案例,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和设计思路。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外国建筑史的学习中来,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外国建筑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各个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为教师提供

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依据。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外国建筑史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对于全球多元建筑的理解和尊重。

外国教育史

1、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与北欧人文主义教育的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注重对古典科目的学习和研究、强调教育与社会的联系、反对经院哲学,强调个性解放、重视古典语言,后期出现了形式主义) 2、在人类教育发展的最初阶段,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是基本的学习方式。 3、不属于古代东方国家世俗学校的教学方法特点的是(盛行体罚)。 4、从18世纪后期开始,英国初等教育开始发展起来,主要表现在(星期日学校的广泛开设、慈善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5、功利主义教育思想是19世纪20—30年代出现于英国的教育思潮,其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有(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7、属于罗马帝国时期“百科全书”运动中较有代表性并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书籍的是(《教育九卷》《自然史》《袖珍文法手册》)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促使近代科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有(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9、人文主义教育首先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展开,15世纪后逐渐扩大到北欧,强调公共教育和劳动教育,提出终身教育的北欧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0、实在论教育学说强调关注真实的事物,关注现实的生活,遵循科学规律运行,属于实在论教育学说的表现形式是( 人文实在论、社会实在论、感觉实在论)。

11、伴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实在论教育学说的流行和启蒙运动的展开,近代西方学校教育实践也开始发生静悄悄的革命,美国中等教育的革新后出现了文实中学,其特征是(强调外语课程的学习) 13、1872年,德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实现了初等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成为了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和实现义务教育的国家。 15、(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以杜威教育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进步教育协会为组织中心,以改革美国学校教育为宗旨的教育革新理论和实践活动。 16、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出现于德国的教育思潮,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强调在教育中尊重人性) 17、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一时期西欧形成了(理性主义、自然主义、国家主义)三大教育思潮。 18、17世纪的近代科学革命是影响人类文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其中天文学领域主要发展有(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天文探究、第谷与开普勒的天文探究) 1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呈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重视学习人文科学,不断拓宽教育内容、重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20、(新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反对传统教育理论和方法,广泛采用新的教育形式、内容和方法的教育

国外学前教育历史发展

国外学前教育历史发展 单选 雄辩术起源于希腊后被发展成雄辩教育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西塞罗)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论述教育过程并密切注意初等教育的大教育家是:(昆体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是世界古代教育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一生撰写了多本关于教育的著作。其中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的是:(世界图解)在英国教育家洛克看来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绅士)在斯宾塞看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反对让学生接受毫无疑问的定论、规则反对让学生学习空洞的教条而强调一个人的学习应尽量在独立研究的方式下进行这可以锻炼人的坚毅和诚实的品质。由此看来他强调的是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下列美国的择校制度中目的在于以发展学校的课程特色来吸引家长的是:(磁石学校)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是:(认知学徒制)现代西方公民德育思想和实践的主要发源地是:(法国)被誉为现代学校德育“开山之父”的心理学家是:(劳伦斯·科尔伯格)在德育模式改革过程中强调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来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以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该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能力的德育模式是:(价值澄清模式)教学

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这种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双元制教学模式)规定要获得中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两次国家考试的国家是:(德国)规定中小学教师不论是在公立学校还是在私立学校任教都必须持有教师许可证的国家是:(日本)下列各项明确了美国国家教育标准的教改文献是:(《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程序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将教育目标设计为一整套可观察和测量的分类系统的教育家是:(布鲁姆)当代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曾掀起一场“恢复基础”的全国性教育运动。该运动发生的时间是:(1976)用于规范日本学校教育内部诸问题的教育法令是:(学校教育法)提出日本教育“应在‘轻松宽裕’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生存能力’的会议是:(1996年7月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在追求多样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过程中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的是:(私立学校)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统觉论)近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当作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教育家是:福禄倍尔被西方誉为“现代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家是:(斯宾塞)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应用)古罗马帝国时期政治、经济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愈加显著。为达成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顺民的教育目标这一时期主要的教育模式是:(以国立学校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教育受到重创。为重振教育发展经济英国议会通过了一

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

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 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新的视角与方法 外国教育史研究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体系发展历程,还能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将对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进展进行探讨,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关键词:外国教育史,研究进展,新视角,方法 近年来,外国教育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涵盖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研究方法也呈现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历史文献法,也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研究成果丰富,为外国教育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有学者提出,外国教育史研究应从单一的历史角度转向更为全面、交叉的视角。这种观点强调,外国教育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密切关联。我们需要将外国教育史研究置于更广阔的背景中,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解释。 另一种观点认为,外国教育史研究应更加注重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教育体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教育模式的优缺点,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例如,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的教育体系进行比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教育问题。 在论据和分析方面,我们需要更多研究案例来支持上述观点。例如,有研究通过对多个国家高等教育历史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不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差异与共性。此外,还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等跨学科角度出发,对外国教育史进行深入挖掘,以便更好地解释教育现象背后的复杂原因。 总之,外国教育史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方向包括拓展研究领域、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国际比较以及教育改革等。此外,还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与交流,提高研究者的综合素质和研究质量。同时,我们也应该教育的现实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思考,为推动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对策。 引言 中国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教育制度和思想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方法和手段也不断创新。本文将概述近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学术进展,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古希腊教育 斯巴达教育——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专门以军事训练为其中心内容,很不重视发展人的智慧和才能;(1)教 育过程:①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②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入军营式的国家的教育机构体操场接受“五项竞技”(赛跑、掷铁饼、标枪、跳跃和角力)、神话、传说等教育;③从18岁起,公民子弟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埃佛比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④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派往边境;⑤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2)教育的特征为:①教育具有阶级性;②教育是国家的事业,受统治阶级的控制;③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④重视女子教育; 雅典教育——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1)教育过程:①7岁前,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②7岁以后,女孩留在家中由母亲负责教育,学习纺织、缝纫等技能。男孩7随后则开始进入弦琴和文法学校学习;③到十二、三岁左右,公民子弟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④从18~20岁,青年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⑤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2)教育特点:①教育具有阶级性;2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③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重视国家和私立教育的发展;④不重视女子教育; “智者派”——智者又称诡辩家,在前5世纪后期主要指以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代表人物为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1.教育目的论:主张培养治国人才;治国人才必须要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2.德育论:提出“知识即道德”的命题,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德育的主要内容是培养人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具有正义、勇敢、节制和智慧四种美德,并且由此提出了“德行可教”的主张;认为知识教育是培养道德的主要途径;3.智育论:强调治国者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将天文、几何和算术等实用课程纳入教学体系;4.“苏格拉底方法”:又被称为产婆术,是一种对话式教学方法, 它并不是把学生所应知道的原理直接教给学生,而是从学生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开始,通过师生间的对话、提问和讨论等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刺激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寻找正确答案,使其得出正确的原理,包括步骤为①讽刺②助产术③归纳④定义;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理想国》柏拉图设想的理想国是由哲学王领导的正义的国家。在这个国家中,执政者,军人,工农商服从各自的天性,各安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理想国的四大美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1.灵魂论与教育:认为要按三个方面来规定灵魂,即营养的灵魂(植物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古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1.共和前期:主要是家庭教育,以培养农民、军人为宗旨的教育; 2.共和后期:主要特点是培养优秀公民和接触的演说家为目的,学校主要包括(1)罗马小学;(2)文法学校,主要学习希腊语、希腊文法和希腊文学;(3)修辞学校,主要进行演说、雄辩的训练,以培养未来的政治家;

国外历史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国外历史教育现状研究报告 一、国外历史教育目的和任务研究 1.在思想教育方面 日本:1989年颁布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中,提出了“使学生从广阔的视野领会日本文化与传统的特色,培养他们的国民觉悟”,“培养他们对国家、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的进步做出贡献的历史人物与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培养他们关心其他民族文化、生活等状况的国际协调精神”,等等;高中的历史教学大纲中则提出了要“培育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日本人的素质和觉悟”。 英国:在1990年4月“国家课程历史学科工作小组”的最终报告中,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和所属的群体、社区、国家、机构、信念、价值观、习俗等事物的由来和经历”,“了解自己的文化根基和共享的遗产”以及“当今世界其他国家和文化”,并提出了历史教学要“为学生的成年生活做准备。历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公民素质,合理利用闲暇,正确对待工作”,等等。 美国:早在1984年4月,美国教育质量委员会在《国家在危险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的报告中,就对包括历史在内的社会学科教学的目的,提出了:“(1)使学生能够在比较广大的社会和文化结构中明确自己的地位和有所造就的可能性;(2)使学生理解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各种古今思想潮流;(3)理解有关我国经济体系如何运转、政治制度如何发挥作用的基础知识;(4)掌握自由社会与有约束社会之间的差别。”在1995年美国“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编制的《历史科国家标准》中,非常强调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意义,认为“历史认识是政治理解的前提”,“没有历史知识和历史的探究,我们就不能成为有学识的、有辨别力的公民,而这对于民主管理进程的实际参与和使全体公民实现国家的民主思想是必不可少的”。还提出历史学习在培养学生的个性方面起到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完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同时,历史学习“向学生展开了了解世界的机会,以及认识理解不同于他们的众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机会”,而“对世界众多文化历史的理解,在我们这个日益多元化的社会和相互依存的世界,有益于促进彼此的宽容和尊重”。在美国的历史教学大纲的标准中,还提出了“美国史既要反映民族的多样性,又要反映民族的共同性”,在价值观方面,提出“美国史的标准要通过发展对我们的政体下所共有的公民特性和价值观的理解”,“世界史的标准应探讨各种各样文明的历史和价值,并强调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以上的简要介绍,从中可以看出,历史教育在其教育功能上,各国都比较重视以下一些方面:1,使学生了解本国的国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情感;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1.智者: 公元前5世纪,专门向人传授雄辩术及科学知识,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诡辩家,最早 的职业教师。古希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代到来。 (1)云游讲学,教育对象,文化传播(2)教育内容,学术研究领域,三艺确立。 (3)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和重要性(4)古希腊教育思想的成型。】 促进教育实践的的、发展,推动教育思想的丰富,把教育和政治经济区分,与道德联系。2.苏格拉底 (1)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在哲学和教育史上有崇高的地位。 (2)美德即知识: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道德,道德不是天性,以知识为基础,通过增长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完善道德,美德可教。经过教育,获得知识,正确判断。 教育性教学的雏形,相比较贵族的道德天赋有进步意义,忽视道德的其他行为,如情感。(3)产婆术:不断的追问对方使对方自相矛盾,无词。包括讥讽(追问对方发言),助产(帮助对方依靠自己得到答案)归纳(具体事务得出共性本质)定义(个别归入一般,得到普遍概念)。 不是现成的结论,启发诱导; 受教者需要知识的积累,谈对对象适合成人,不适合儿童 (4)教育目的:发展才能,使人道德高尚。 3.柏拉图:苏格拉底之后的著名思想家,教育活动是学园,教育著作是理想国 (1)学园: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900多年,外国教育史上划时代意义。开展广泛的教学活动,培养各类人才,进行哲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极大的促进了古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课程众多(哲学数学音乐天文),教学形式方法多样(教学+思辨,讲授+讨论),苏格拉底法,培养了大批学者,成为希腊的学术中心。 (2)学习即回忆:学习与认知的理论。感性不能得到真知识,感性引起思维,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性本质,把思维看成与外界无关的人灵魂内部;人出生前就获得一切知识,当灵魂赋予肉体,已有的知识遗忘,通过接触事物,才能重新回忆已有知识。(3)理想国: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设计了一个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哲学王,教育的作用是培养合格的人才,管理国家,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行强迫教育;以培养英才为中心,培养领袖为目的,进行考核。教育内容为七艺。教育阶段分为学前教育(国家控制)普通教育(情感教育)高等教育(意志阶段,智慧阶段,继续学习) 重视全体公民教育,提倡学前教育,体育,主张身心的健康发展;确立四艺的课程体系。将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手段,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和发展思维能力;将教育与政治联系,提倡男女教育平等;将理性指导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对西方教育理论产生影响,至今散发理性的光辉。 4.亚里士多德: (1)吕克昂:哲学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实验和训练,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实践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念,后与学园合并为雅典大学。 (2)灵魂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3)自由教育:最早提出,对自由公民实施,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免除无知的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其教育内容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为自由学科,包括音乐天文数学几何文法修辞辩证。自由教育是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教育传统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亚里士多德继承先辈的思想,不拘泥于前人的成就,结合当时时代特征和社会需要,形成发展自己的教育理论,将其推向古希腊教育的最高峰。今天仍有借鉴之处。 5.昆体良:古罗马雄辩家教育家。《雄辩术原理》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奴隶:苏格拉底柏拉图 封建 人物 近代:赫尔巴特传统派 现代:杜威 奴隶:智者 封建中世纪:宗教昆体良西塞罗 思想 近代:人文主义新教主义天主教教育 现代:进步教育新教育运动种族教育 古巴比伦 东方文明古国埃及 印度 奴隶古风 古希腊古典 希腊化时期 西方文明古国 共和时期国别古罗马共和后期 帝国时期封建:中世纪

近代:英法德俄美日 现代:英法美德日苏 奴隶社会 东方文明古国 1. 巴比伦:泥板书舍师徒教授世界最早产生教育国家 宫廷学校 2. 古埃及僧侣学校:重视科技 职管学校:普通文化课程;培养官吏 文士学校:书写计算律令 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维持种姓制度吠陀体罚古儒学校3.古印度 佛教:寺院教育 东方产生最早的科学知识 阶级性等级性 4.特点教育内容丰富 教育机构种类繁多 知识成为统治阶级专利 教师地位较高 西方文明古国 1.古希腊 斯巴达:军事教育培养战士 古风

雅典: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古希腊古典:智者活动 初级:文法 希腊化 高级:雅典大学 智者:创造“三艺”文法修辞辩证法使教育平民化 苏格拉底: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学习即回忆法律篇 亚里士多德:灵魂论白板说 柏拉图: 1.最早提出“寓学习于游戏” 2.第一次提出考试选拔人才 3.提出七艺中的其他四艺天文音乐算术几何 4.提出完整的学习体系 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天文几何算术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骑士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比武打猎投枪吟诗 亚里士多德: 1.灵魂论:植物体动物德理性智 2.教育作用论:社会作用个人作用 3.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儿童教育道德教育音乐教育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巴比伦的教育 1.巴比伦的学校 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 1.古代埃及的学校 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 (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 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 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其中婆罗门是僧侣祭司,刹帝利是军事贵族,以上两个属于高级种姓,是特权阶级。吠舍是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不属于再生种姓,是没有权利的奴隶,为非“再生”人。 婆罗门教是印度的早期宗教,崇拜“梵天”,认为梵天是世界万物的创造者,是宇宙的最高主宰。婆罗门教赞成种姓制度,并创立了“善恶因果说”和“转世轮回说”。与婆罗门教的发展相适应,婆罗门的教育非常重视这种维持种姓间的等级和进行宗教意识的教育。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2.佛教教育 印度的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在教育上进行了改革,主张教育应当面向平民。佛教教育的主要场所是寺院,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佛教的寺院除了进行教学外,还进行一定的学术研究。 四、古代东方文明古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古希腊教育 一、古风时代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研究现状及意义

我国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s200700505 刘云 我国学术界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明末清初,我国对外国教育史的介绍和研究就已发端,到解放前夕已有多部译著和著作问世。如较早的一部著作是1916年由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德国教育新调查》(华文祺等编译)。1921年出版了美国著名教育史学家格莱夫斯所著《近代教育史》(吴康译),接着又出版了他的《中世纪教育史》(1922).中国学者的著作最早的是于1925年出版的姜琦的《现代西洋教育史》,之后的刘炳黎的《教育史大纲》(1931)、蒋径三的《西洋教育思想史》、蒋建白《印度教育概况》(1947)等。建国后,我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在教育上也仿效苏联的模式。1952年出版的《世界教育史》和1957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康士坦丁诺夫等编的《教育史》曾长期充任我国师范院校的教材。1971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美国卡内基基金会高等教育委员会编写的《九国高等教育》的研究报告,这是自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的第一步比较全面的介绍法、英、德、日、奥、加拿大、瑞典及印度等国的高等教育的著作。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也迎来了教育和科学文化事业的春天,20年来,我国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一、研究现状 1、研究成果增多

80年代以来,公开发表的有关外国教育史的研究论文数量显著增多,尤其是90年代以后成倍增长。近20年,我国学者编写的外国教育断代史、通史和专题史达几十部之多;令人可喜的是,还出版了多部外国教育史的专著。这足以说明外国教育史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研究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也可以称为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2、研究内容不断深入 我国学者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是全方位的,研究的范围包括了外国教育通史、断代史、国别史和专题史;研究的内容从古代西方教育的起源到中世纪的大学,从欧洲教育的近代化到本世纪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发展历程,不仅涉及了教育制度和思想的演变,还探讨了这些演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3、研究领域不断扩展 从整体上看,外国教育史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并且研究又有轻重详略。有关“外教史概论”论文32篇;有关“外国教育史学科”论文7篇;有关“教育事件团体”的论文29篇;有关“教育管理”的论文28篇;关于“教学与学习”、“教育著作”、“教育心理学”等论文共计203篇。可见,我国学者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呈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4、近几年研究的重大进展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在广泛吸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科学及其他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围绕不同主题或从不同角度,对外国教育史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为

西方教育发展史

西方教育发展史 教育是人类进步的根本,不同地域中的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遥远的西方国度,人们对于教育体系的思想理念都有着与东方的不同。但是,不同的教育理念也终究将这个社会推进到了现在发达以及美好的景象。 一、古希腊教育 1、斯巴达教育 斯巴达只是拉哥尼亚平原上的一个以岛居住的国家。四面基本上都不宜出海,所以国家内部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这里的土壤非常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并且人民也在国家中开采了铁矿。至此,斯巴达成为了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国家。 虽然斯巴达看起来是一个非常民主的国家,但同样它也是一个奴隶制的国家。斯巴达的公民都是当初侵略原住民的敌人,只有三万人民。而原住民却成为了奴隶,共有三十万人。三万人控住了三十万人的战士国家,可见斯巴达军事的强大。 而斯巴达的教育理念正是重视军事管理制度。所以,斯巴达国家的战士都是各个精挑细选出来的。斯巴达的孩子刚出生就会被送去鉴定体质,只有健壮的孩子才会被留下来,不健壮的孩子就会被遗弃到荒野。 而且,不管是否是自家的孩子,母亲只对七岁前的孩童有抚养权,七岁后孩子就会上缴国家,训练成为强壮的士兵。

国家会提供专门的训练营给这些孩子,直到十八岁以前,他们都会呆在训练营当中接受各方面的训练,包括文学、军事等方面。 军营的制度非常的残忍,青少年们会受到所有军官的鞭挞,他们的吃穿条件也非常糟糕,如果逃跑就会受到毒打,甚至牵连到家人。而国家做这些就是为了得到更多更优秀的士兵。 十八岁以后,青年就会被送到另外一个军营,他们会初步接触战斗,同时被灌输讨厌奴隶的心理,变得嗜杀成性。直到二十岁,他们就会被送往边境,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 斯巴达的妇女也要接受军事训练。而且为了筛选、保留军人基因,斯达巴要求妇女前往边境与士兵结合,以生出更强的士兵。或者当军人在外御敌时,妇女也要尽到保卫城池的责任。除了军事教育以外,斯巴达其他的教育理念都变得极为落后。 2、雅典教育 雅典是古希腊国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国度,境内多山,不适宜大批的耕种,但是会种植大量的葡萄以及橄榄,妇女们也开发了手工业。 因为雅典人民聚在浪漫的港湾,且有着阶级段奴隶制度,所以情况跟斯巴达的极为相似,却又更为复杂。雅典拥有九万多的公民,但是奴隶却达到了三十六万。并且对奴隶的管理以及分配都有着“明码标价”。 雅典的教育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将雅典推向了更为繁荣的巅峰。雅典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像斯巴达一样单独重视军事的教育理念,因为国家的庞大,雅典的教育理念也很繁多。

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断想

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回顾与 断想 摘要:外国教育史学科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曾经历两次发展的高峰期,但近些年因种种原因步入低谷,危机四伏。因此,复兴外国教育史学科成为外国教育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外国教育史;世纪回硕与断想一、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百年回眸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史学科分为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学科领域。就中国教育史而言,研究者认为由黄绍箕提出设想,后由柳诒微撰成的《中国教育史》是由我国学者编撰的第一本中国教育史着作,迄今已近百年,它标志着中国教育史学科的诞生。然而,外国教育史学科具体诞生于何年,其标志性着作是什么,尚无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外国教育史研究始于清末民初,创办于1901年5月的我国最早的教育杂志《教育世界》,曾

刊载了许多有关外国教育史的研究成果。我国最早的有关外国教育史的着作均译自日本,如1904年由开明书店出版的《东西洋 教育史》等。191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周焕文、韩定生合撰的《中外教育史》,虽体 例较完备,但它不是专门的外国教育史着作。从现有资料看,中国学者最早编撰的外国教育史着作是商务印书馆1921年出版的由姜 琦撰写的《西洋教育史大纲》,该书是根据 作者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时的教本修 订而成的,全书约20余万字。自古希腊教 育一直写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法英美等西洋各国的教育。据姜琦在书中称:在此之前,西洋教育史研究除了上文提到的《中外教育史》外,“绝无他着矣”。据此我们可以认定姜着《西洋教育史大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外国教育史着作。此后,多种外国教育史着作纷纷问世,由中国学者撰写的有刘炳黎编《教育史大纲》、瞿世英编《西洋教育思想史》、林汉达着《西洋教育史》、蒋径三着《西洋教育思想史》、雷通群着《西洋教育通史》、姜琦编着《现代西洋教育

近30年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近 30 年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近 30 年来,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在中外教育交流通史、留学教育问题、传教士及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中外教育关系史、西方教育理论的传播与影响等方面涌现出了较多的成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还存在着研究广度不够、研究视角狭隘、研究方法单一、研究资料缺乏等问题。未来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需要在研究重心的下移化、研究理论的跨学科化、研究方法的科学化、研究对象的多元化、研究平台的国际化、研究成果的多样化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教育交流;中外教育交流史;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52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54X(2013) 04-0137-04 教育交流是人类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各民族、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就一定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这既是历史的昭示,更是现实的需求。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快了与世界各国教育交流的步伐,中国学术界也逐渐兴起了一股研究中外教育交流史的热潮,这股热潮经久不衰,并且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其研究内容日益广泛,研究成果日益丰硕。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 30 年来中外教育交流史的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主要内容随着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

有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纵观近 30 年来的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中外教育交流通史研究。在这方面最有影响的是田正平教授编写的《中外教育交流史》。该书以“通史”和“问题史”相结合的方式,紧紧抓住“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这条线索,凭借“高度的理论自觉和问题意识”和“同类著作中尚未见其匹”的大量文献资料,全面考察了从明末清初到 20 世纪末 400 余年间中外教育交流的演变历史及其对我国教育各个方面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的拓荒之作” ,“新世纪初中国教育史学界最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之一”。 2留学教育问题研究。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广度还是成果的数量,留学教育问题研究都居于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之首。这不仅反映出留学教育是近现代中外教育交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折射出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远超于其他问题。众所周知,在中外教育交流中,留学生是最活跃的载体,同时也是最早受到关注的研究对象。近 30 年来,有关留学教育的研究始终是一个重点,既有留学教育发展史的宏观考察。也有留学教育发展史的微观研究,既有对于历史上留学运动的重新评价与审视,也有对于当代留学生派遣以及教育中所存在问题的讨论与分析。对留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吸引了教育史学界、教育学理论界、历史学界、教育行政部门的专家,而且吸引了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众多领域的学者的参与此外,对留学特别是当代留学问题的研究,不再满足于历史线索的梳理和政策的描述,而更多地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对留学生的影响,更多地关注留学生的心路历程的考察和发掘。 3传教士及教会学校与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研究。传教士与教会学校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学界对于传教士与教会学校的研究文章为数不少。但论及

外国教育史重点

2018教育学考研:311外国教育史绪论 一、外国教育史学科性质、特点及内容概述 所谓教育史就是人们在从古代至今对教育的认识过程中,不断地重建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的历史;同时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设想,做出种种努力和尝试,去塑造下一代人的历史;教育史的研究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育观念的演变,二是教育机构的演变; 1.外国教育史的学科性质 外国教育史课程具有通史的性质;同教育史研究一样,外国教育史主要是研究外国教育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具体的说,这门课程是研究从古代、近代到现代外国教育观念和教育机构发展、以及二者相互影响的一门课程; 2.外国教育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作为一门历史类学科,它在结构上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也就是说,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史实、问题、观念和机构的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其次,它也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尽管教育历史的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但在不同时期,我们可以看到教育发展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3.外国教育史课程的内容 本课程一共有21章的内容,分古代、近代和现代教育史三个部分; 古代部分从第一章到第五章,一共有五章的内容;其中第一章主要介绍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介绍古代希腊的教育制度的教育思想;第四章主要介绍罗马时期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第五章主要介绍西欧中世纪和阿拉伯的教育; 二、学习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1.设置外国教育史课程的目的 设置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我们学习和了解外国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了解教育历史上的遗产,认识外国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中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总结的教训; 2.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意义 3.外国教育史的学习方法和原则 基本原则主要是: 第一,古今相通、史为今用的原则;古代教育中一些合理的东西仍对今天的教育产生影响;另外,在现代教育研究中也看到历史影响的的重要; 第二,纵横联系、比较分析的原则;纵向联系主要是指教育自身发展的时间先后、不同发展阶段的联系;横向联系主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 4.学习外国教育史的方法: 首先,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不是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它应从最基本的教育史实入手,掌握学习和记忆的一般方法; 其次,外国教育史学习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它可以利用“结构图”等形式来进行学习; 第一章史前教育和东方古国的教育 第一节史前教育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一、古希腊的教育 (一)古风时代 1.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 ①教育目的:培养武士和绝对服从的公民。 ②教育制度: 1)7岁以前主要是家庭教育; 2)从7岁至18岁,儿童进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3)从18岁至20岁,进入高一级的教育机构—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 4)年满20岁的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服兵役; 5)到30岁时,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③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3)道德教育。 ④教育的特征:

1)由国家控制; 2)阶级性; 3) 目的是培养战士; 4)片面重视道德和军事教育,忽视知识文化的教育;5)教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 6)重视女子教育; 2.雅典教育: ①教育的目:培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公民; ②教育特点: 1)不完全又国家控制; 2)教育具有阶级性; 3)教育培养的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4)不但重视体育教育,而且重要文化教育; 5)教育方式温和; 6)不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二)古典时代

3.“智者”:(了解) 又称诡辩家,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为职业的巡回老师。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①思想特征是: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②代表人物为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无物存在”和“一切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安提丰.希比阿斯.克里底亚等。 ③贡献:1)云游讲学,推动文化传播; 2)确立了教育内容和方式; 3)培养政治家为教育目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 4.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1 美德即知识: 1)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 2)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有完善道德的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3)评价:是近代教育性教学的雏形;打破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理论,有进步意义;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 ②“苏格拉底方法”:

外国教育史

普洛塔格拉智者派代表人物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古希腊 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教育主题:伦理道德 “知识即道德”是其最重要的命题 苏格拉底方法:把教师比喻成“知识的产婆”“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前427-前347 古希腊 理想国法律篇 认为学习即回忆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哲学王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 古希腊 伦理学政治学 灵魂论与教育 理性部分思维、理解、判断 非理性部分植物的灵魂营养、生长、发育 动物的灵魂本能、情感、欲望 西塞罗前106-前43 罗马 培养雄辩家通过实际观摩获取雄辩知识 昆体良35-100 罗马 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专门研究教育理论的着作 奥古斯丁354-430 罗马 忏悔录 原罪伦所有人带着原罪来到世界禁欲思想 拉伯雷 1493-1553 法国 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抨击封建统治、教会权威,经院哲学 名言:没有理解的知识,等于灵魂的废物 马丁路德1483-1546德国 1、国家掌权 2、实施强迫义务教育 3、建立包含初等、中等、高等国家教育体系 加尔文1509-1564 法国 主张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对贫苦儿童免费,更重视宗教和道德教育 洛克 1632-1704 英国 教育漫画 教育作用:白板说反对天赋观念 教育目的:培养绅士不能通过学校,需要通过家庭培育

绅士教育内容: 体育:教育的第一位“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 德育:重视榜样和示范作用 ,强调说理,重视练习对形成习惯的作用; 智育: 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的教育体系; 倡导:及早实践、反对体罚、重视榜样作用、主张用宗教思想规约儿童; 斯宾塞 1820-1903 英国 教育论 提出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 ,批判传统的“绅士教育” 目的:为未来“完满生活”作准备 首次鲜明而正确地表达了智育、德育、体育三个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批判了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卓越见解; 缺点:过于强调自然科学,忽视人文科学,课程功利色彩浓厚; 爱尔维修 1715-1771 法国 提出“教育万能论”否定遗传因素的作用; 无神论者 鉴于教育的影响,主张国家创办世俗教育; 狄德罗 1713-1784 法国 否认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 为俄国拟定俄罗斯大学计划 同拉夏洛泰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拉夏洛泰1701-1785 法国 论国民教育 法国国家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 同狄德罗一样都提出:教育权应属于国家而非教会; 康多塞1734-1794 法国 康多塞方案 1792年提出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 雷佩尔提1758-1794 法国 雷佩尔提方案 受卢梭教育思想影响 目的:把儿童培养成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律、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 重视初等教育,注重革命思想灌输,科学知识传授,劳动技能获得; 洪堡 1767-1835 德国 筹建柏林大学德国教育部长 19世纪初德国教育的推动者 这一时期,以费希特为首的教育家倡导“教学与研究统一”、“教与学的自由”; 教育方法上以“习明纳尔”为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