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寒热与表里的关系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

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寒热与表里的关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寒热与表里的关系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寒证、热证与表里相互联系。可形成多种证候,除上述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外,尚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兹分述如下: (一)表寒证 是寒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润,脉浮紧。 【征候分析】寒邪袭表,卫阳受伤,不能温煦肌表而恶寒,正与邪争,阳气被遏则发热,寒为阴邪,故恶寒重而发热轻。寒邪凝滞经脉,经气不利则头身疼痛。寒邪收敛,腠理闭塞故无汗,脉浮紧是寒邪束表之象,表寒证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而紧。 (二)表热证 是热邪侵袭肌表所致的一种病证。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干,微渴,或有汗,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征候分析】热邪犯表,卫气被郁,故发热恶寒。热为阳邪,故发热重而恶寒轻且伴口干微渴。热性升散,腠理疏松则汗出,热邪上扰则头痛。舌边尖红赤,脉浮数均为温热在表之征。 表热证也是表证之一种,特点是发热重恶寒轻,常常有汗,脉浮而数。 (三)里寒证 是寒邪内侵脏腑或阳气虚衰的病症。

【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晃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静而少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证候分析】寒邪内侵脏腑损伤阳气,或脏腑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均不能温煦形体,故形寒肢冷,面色晃白。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故口淡不渴喜热饮。寒属阴主静,故静而少言。尿清便溏,舌淡苔白润,脉沉迟,均为里寒之征。 (四)里热证 是热邪内侵脏腑或阴液亏损致虚热内生的病证。 【临水表现】面红身热,口渴,喜饮冷水,烦躁多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黄苔,脉数。 【征候分析】里热亢盛,蒸腾于外,故见面红身热,热伤津液,故口渴冷饮。热属阳,阳主动,故躁动不安而多言。热伤津液,故小便黄赤。肠热液亏,传导失司,故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均为里热之征。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分析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表寒里热证 中医病证名。表寒、里热症状同时存在。由(1)外邪传里化热而表寒未解,或(2)本有内热又感寒邪所致。 1、九味羌活汤,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治疗以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为主。 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2、素体热盛或肺热内蕴,复感风寒,内热为外寒所遏,形成外寒内热,又称寒包火 表寒重里热轻 太阳中风,脉浮紧,身疼痛,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伤寒脉浮数,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 治法:发汗解表,清热除烦。 方药:大青龙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枣。 表寒轻里热重 汗出而喘,身热或肌表无热,不恶寒,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方药:麻杏甘石汤加减。 常用药: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 表寒里热同重 发热恶寒并作,呈阵发性,发热重,恶寒轻,兼见口微渴,心微烦,舌微红。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加减。 常用药: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大枣、生姜、石膏。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八纲辨证之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中医诊断学是医疗事业单位考试的重要考查内容,中公卫生招聘考试网带着大家复习八纲辨证的内容。 八纲证候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可归纳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证候真假、证候转化四个方面。 1.证候相兼 广义的证候相兼,是指各种证候的相兼存在。本处所指为狭义的证候相兼,即指在疾病某一阶段,其病位无论是在表、在里,但病情性质上没有寒与热、虚与实相反的证候存在。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 表热证:恶寒轻,发热重,咽痛,咳黄痰。 表虚证:恶风发热,有汗,脉浮缓而无力。 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甚喘,身疼痛。 里寒证:面白,腹部冷痛,喜温,小便清长。 里热证:面红,口干苦,喜冷,小便短赤。 里虚证:气短神疲,腹痛喜按,食少便溏。 里实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胀满便闭。 虚寒证:面色恍白,肢冷畏寒,下利清谷,舌淡白胖大,脉弱。 实寒证:面色苍白,肢冷恶寒,腹部冷痛,舌淡苔白,脉紧。 虚热证:潮热,盗汗,消瘦,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少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实热证:壮热,烦渴喜饮,神昏谵狂,便秘,舌红苔黄厚而干燥,脉洪数或滑数。 "证候相兼",是从表里病位、寒热病性、虚实病性等不同角度,对病情进行综合辨别。 2.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是指疾病某一阶段的证候,不仅表现为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的性质相反,因而证候显得相互矛盾、错杂。

八纲中表里寒热虚实的错杂关系,表现为表里同病、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临床辨证应对其进行综合考察。证候间的错杂组合关系有四种情况:第一类是表里同病而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等;第二类是表里同病,且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如表实寒里虚寒证、表实热里虚热证;第三类是表里同病,且虚实性质相同,但寒热性质相反的证候,有表实寒里实热证,即"寒包火"证;第四类是表里同病,且寒与热、虚与实的性质均相反的证候,除可有表实寒里虚热证外,其余组合临床极少见到。 3.证候真假 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以掩盖病情的真象。所谓"真",是指与疾病的内在本质相符的证候;所谓"假",是指疾病表现的某些不符合常规认识的所谓假象,即与病理本质所反映的常规证候不相符的某些表现。对于证候的真假,必须认真辨别,才能去伪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否则往往造成误诊。 4.证候转化 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候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证候转化,大多是指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真正的转化之先,又是可以呈现出相兼、夹杂之类证候关系的。

《中医诊断学》_第二节寒热_中医世家

《中医诊断学》_第二节寒热_中医世家 第二节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借来有上下寒热情杂和表里寒热借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其相对位置而言,中焦在下焦之上。所以属上寒下热的证型。 (2)上热下寒: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热,下部表现为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八纲辨证,寒热的鉴别以及与表里关系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

《百日学中医诊断》3.2.2.八钢【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百日学中医诊断》3.2.2.八钢【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的关系】 主要有以下三种; 1.寒热错杂可分作四种∶ 上热下寒;如胸中烦热,频频欲呕的上热与腹痛喜暖,大便稀溏的下寒并见。 上寒下热∶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的上寒与尿频尿痛,小便短赤的下热并见。 表寒里热∶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紧的表寒与烦躁、口渴,气喘的里热并见。 表热里寒∶如发热头痛,咳嗽,咽喉肿痛的表热与大便溏泄,小便清白,四肢不温的里寒并见。 2.寒热转化可有两种; 寒证化热∶如先是表寒,见恶寒发热,苔薄白润,脉浮紧,以后过渡到里热证,见壮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热证化寒∶如先是实热,见壮热大汗,面赤脉数,继而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的虚寒证。 所以,寒证热证虽各有其独特的证候,但不能因此把两者隔裂开来。患者的疾病是复杂的,由于身体的禀赋、嗜好、工作生活环境、患病后的处理等多种因素,便使之出现寒热错杂、转化等复杂的表现,如同表里和以后介绍的虚实一样,临证应仔细认真辨别。 3.寒热真假也有两种∶ 真寒假热;内寒而有若于外在的假热证候。如本属阴寒内盛,喜少量热饮<热证多喜冷饮,且量多),欲盖衣被,脉无力,或四肢厥冷,下利消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症,同时出现假热之证,如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症。这种称之为阴感格阳。阴寒内盛,把阳气格拒于外,是危重之候。 真热假寒∶热证而外有若干假寒之象。热证的表现有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而有力,或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质红,苔黄少津等等。却见有手足逆冷,

脉沉等阴寒假象。这叫着阳盛格阴,是热证的重证。 当了解了疾病的全过程,并四诊合参,多能辨出寒热的真假。 在八纲辨证中,寒热的典型证候辨证起来并不难。试辨两例∶ 发热 2 周,体温下午多在 38.8C左右,上午稍低,有汗,用抗生素后未解。烦躁,食少,大便粘滞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数。 此证该如何辨?再看一例∶ 烷腹不适,恶寒冷,每每食温暖衣。昨因酷暑难当,食冷饮一杯,即胃脘作痛,腹泻。腹部畏冷,舌淡胖,苔薄白,脉缓。 以上两例反差很大,已经辨出来了吧。上例属热证,下例属寒证。 再仔细辨证,上证属湿热证,感受了湿热之邪,特点是病程可相对长些,有湿碍脾胃的食少、苔腻之证。 下例属牌胃虚寒,复受寒邪。病人有脾胃虚寒的背景,再遇上饮食寒冷饮料的诱因,更伤脾胃之阳。 【每日练习】 1.何谓寒证、热证,各自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何谓寒热错杂,常见有哪几种类型? 3.何谓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两者的表现-如何?

中医知识:寒热辨证

中医知识: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 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

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 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图片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八纲辨证及其运用——寒热

八纲辨证及其运用——寒热 1)什么叫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反映。即所谓“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热,阳虚则寒”。 一般来说,寒证是感受寒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活动衰减所表现出的证候,亦即“阳虚则寒”。热证是感受热邪,或其他原因,引起人体功能亢奋的病理反映,亦即“阳盛则热”。 (2)寒证: 寒证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情况。 ①感受寒邪,或中于表,或中于里,寒为阴邪,伤人阳气而阴偏盛,“阴盛则寒”。其中于表者,则为表寒证,如出现恶寒重、无汗、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的感冒。其中于里的,则为里寒证,如多食生冷,引起的腹痛泄泻,就是里寒证。 ②阳气不足,阳不足则阴偏盛,“阳虚则寒”。如慢性胃炎,常可见到四肢怕冷、腹痛、喜暖、泄泻,这就是脾阳不足的阳虚里寒证。 寒证的特点:表寒证起病多急。病程较短,很易从阳热化,而转变为里热证。里寒证,有寒邪直中脏腑(包括冷饮夜食等)与阳虚生寒的不同,前者多“阴盛则寒”,多表现为消化系统功能失职的症状;后者多为“阳虚则寒”,多表现为喜温恶寒等脏腑阳气不足,功能衰退的症状。 此外,外邪传里,伤脏腑的阳气,也能出现虚寒证。如伤寒太阴病的脾阳虚寒证,少阴病的心肾阳虚证等,都属于外邪传脏所致。 寒证的主证:恶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手足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迟等。这些症状,既是寒的现象,也是功能衰退的反映,它们分别见于各种寒性证候中。例如阳虚而寒的寒证,又有心、肾、脾等脏阳虚的不同(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把阳理解为功能,即用;把阴理解为器质,即体),其临床表现除了一些恶寒喜暖,口淡不渴,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迟等共性症状外,也各有特点,分别见脏腑辨证。

精华文丨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表里

精华文丨读懂《伤寒论》之辨寒热表里 本文导读 《伤寒论临证六要素》拆书精华之寒热表里 欲明寒热,先明恒温机制。欲明恒温,必先知胃气津液。而欲明胃气津液,终必明生机大论。 本书的核心理论即是生机大论,王师复原了仲景以及之前医学对人体生理机能的认知和理解,这是读懂伤寒论,明了仲景医学的根本,也是本书最大的重点。 书中一改后人对生机的各种臆想及无限的复杂化,革命性地还原了仲景时代对生机的定义和理论,书中其它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还原后的人体生机展开的,六要素、七病及合并系属、虚劳、痈疽、妇人病皆是由生机一步步演绎完成。 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对仲景所定义理解的生机即人体生理都是错误的,又怎么可能对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学著作做出正确的解读和运用呢?这是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本书中对生机的定义:生机即生命的机制,生气之机,即往来出入、新陈代谢也。而往来出入的主体是津液,津液在人体表里内外的往来出入的功能状态即胃气。津液和胃气即生机的物质与功能。胃气是生命的根本支持和动力,即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以及往来出入的现象。而津液是生理功能往来出入的物质基础,由胃气通过饮食产生津液,是人体营养与能量的重要载体。反之如果没有津液,就无法实现往来出入的新陈代谢,无法实现体温的稳定与温煦,更会失去营养。 津液是指人体内的一切液态物质,包括卫气营血和狭义的津液,可以说仲景的中医内治法是从生命的运转机制开始的。但最后皆落实到津液与胃气,即物质与功能两个方面。而医疗的核心目的正是帮助或恢复生机,即胃气与津液的正常运转,推陈出新与往来出入。 古人正是基于这样的生机认知与理念进行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而本书提出的核心命题,即《伤寒论》六要素:寒热,表里,虚实。为什么提出这六个要素呢?是因为王师打破了千年的错误认知与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和意义

八纲证候间的关系和意义 摘要: 一、八纲证候的基本概念 二、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 三、八纲证候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 四、八纲证候在临床治疗中的意义 五、八纲证候与现代医学的联系与区别 六、提高八纲证候诊断与治疗水平的建议 正文: 八纲证候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这八个方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础。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表里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寒热虚实也是相互对应的。阴阳二者在中医理论中是万物生存发展的根本,表里、寒热、虚实都可以从阴阳的角度去理解。比如,表证和里证可以从阴阳表里关系来看,寒证和热证可以从阴阳寒热关系来看,虚证和实证可以从阴阳虚实关系来看。 在中医诊断中,八纲证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患者的八纲辨析,医生可以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八纲证候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质、病史等多方面因素,做到精准施治。 八纲证候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患者的八纲证候,中医医生可以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于表证,采用解表祛邪的治疗方法;

对于里证,采用清热解毒或者温里祛寒的治疗方法;对于寒证,采用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对于热证,采用清热降火的治疗方法;对于虚证,采用补益气血或者滋养阴精的治疗方法;对于实证,采用理气化痰或者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八纲证候与现代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着明显的区别。现代医学主要依据病因、病理生理、病程等方面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八纲证候则是从宏观的角度对人体进行全面评估。尽管二者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实际临床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要提高八纲证候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首先要加强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尤其是八纲证候的理论知识。其次,要注重实践,多与患者接触,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最后,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不断探索八纲证候的新规律和新方法。 总之,八纲证候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展开全文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溻,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 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 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滓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 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自,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 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 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一)寒热错杂 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寒证和热证,呈现寒热交错的现象,称为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有上下寒热错杂和表里寒热错杂的不同。 1。上下寒热错杂:患者身体上部与下部的寒热性质不同,称为上下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和上热下寒两种情况。上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以膈为界,则胸为上,腹为下。而腹部本身上腹胃脘又为上,下腹膀胱、大小肠等又属下。 (1)上寒下热:患者在同一时间内,上部表现为寒,下部表现为热的证候.例如,胃脘冷痛,呕吐清涎,同时又兼见尿频、尿痛、小便短赤,此为寒在胃而热在膀胱之证候。此即中焦有寒,下焦有热,就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

中医的内寒外热和外寒内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或阳虚表现为寒证;阳盛或阴虚表现为热证。寒热辨证在治疗上有重要意义。《索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两者治法正好相反。所以寒热辨证,必须确切无误。 一、寒证 寒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寒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寒邪而致,也可以由机体自身阳虚阴盛而致。由于寒证的病因与病位不同,又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感受寒邪,有侵犯肌表,有直中内脏,故有表寒、里寒之别。内寒的成因有寒邪入侵者,有自身阳虚者,故又有实寒、虚寒之分。这里先就寒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证候分析】阳气不足或为外寒所伤,不能发挥其温煦形体的作用,故见形寒肢冷,蜷卧,面色晃光。阴寒内盛,津液不伤,所以口淡不渴。阳虚不能温化水液,以致痰、涎、涕、尿等排出物皆为澄澈清冷。寒邪伤脾,或脾阳久虚,则运化失司而见大便稀溏。阳虚不化,寒湿内生,则舌淡苔白而润滑。阳气虚弱,鼓动血脉运行之力不足,故脉迟;寒主收引,受寒则脉道收缩而拘急故见紧脉。 二、热证 热证,是疾病的本质属于热性的证候。可以由感受热邪而致,也可以

由机体自身阴虚阳亢而致。根据热证的病因与病位的不同,亦可分别出几种不同的证型。如外感热邪或热邪入里,便有表热、里热之别。里热中,有实热之邪入侵或自身虚弱造成,则有实热和虚热之分。这里仅就热证的共性进行分析。 【临床表现】各类热证的证候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征候分析】阳热偏盛,则恶热喜冷。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小便短赤,津伤则需引水自救,所以口渴喜冷饮。火性上炎,则见面红目赤。热扰心神,则烦躁不宁。津液被阳热煎熬,则痰涕等分泌物黄稠。火热之邪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肠热津亏,传导失司,势必大便秘结。舌红苔黄为热证,舌干少津为伤阴,阳热亢盛,血行加速故见数脉。 三、寒证和热证的鉴别 辨别寒证与热证,不能孤立地根据某一症状作判断,就对疾病的全部表现进行综合观察、分析,尤其是寒热的喜恶,口渴与不渴;面色的赤白,四肢的凉温,以及二便,舌象、脉象等方面更应细致观察。四、寒证和热证的关系 寒证和热证虽有本质的不同,但又相互联系,它们既可以在同一病人身上同时出现,表现为寒热错杂的征候,又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出现寒证化热、热征化寒。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危重阶段,有时还会出现假寒或假热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