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何谓虚实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一)辨表寒证

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辨表热证

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综上所见,寒热证辨证法,是指辨别疾病性质属寒属热的一种辨证方法。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是机体阴阳失调,寒证和热证则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实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盛或阳虚的表现即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即为热证。辨证要点:寒证即为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热证为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与热证的区别点主要表现在对寒热的喜恶、口渴和不渴、面色的白赤、四肢的冷热、大小便的质地及舌象、脉象的变化。一般分为表寒证、里寒证、表热证、里热证。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不同,但在疾病过程中可以错杂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还可相互转化,如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以及出现寒热真假,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故应注意鉴别。

寒热辨证方法可用于对各科疾病的辨证。还应与恶寒、发热的症状相鉴别。

一、辨虚证

辨虚证指对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机体抗邪能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所致,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如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等原因,损伤人体正气均可成为虚证。虚证包括精、气、血、阴、阳、津液不足,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

【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不尽一致,常见的有:面色淡白胱白或萎黄,精神委靡,身倦乏力,形寒肢冷,自汗,大便稀溏或滑脱,小便清长或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无力或弱,或形体消瘦颛红,五心烦热,盗汗,潮热,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机制分析】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各脏腑虚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临床一般是以久病、势缓者多虚证,耗损过多者多虚证,体质素弱者多虚证,故《难经·四十八难》有“缓者为虚”、“出者为虚”的说法,《类经·疾病类》亦说:“内出之病多不足,如七情伤气,劳倦伤精之类也。”虚证总以机体反应性降低为特征。

【辨证要点】临证辨识虚证时要从以下两方面思路人手:

①本证以正气不足,机体功能衰退为其主要病机。

②临床表现以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为主。具有起病缓,病程长的特点,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其具体辨证内容详见气、血、津、液、阴、阳病辨证和脏腑病辨证的相关内容。

二、辨实证

辨实证指对外邪侵袭人体,邪气亢盛有余,或体内病理产物(痰饮、水湿、淤血等)蓄积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实证是指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六淫或疫疠之邪侵入人体,正邪剧争所致;二是脏腑功能失调,代谢障碍,气机阻滞,水湿痰饮内停,淤血内阻,或宿食、虫积等停滞体内所致。由于外邪性质与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

【临床表现】实证的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常见的有:高热,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涩痛、色黄量少,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机制分析】实证是对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而以阳、热、滞、闭等为主,或体内病理产物蓄积,所形成的各种l 临床证候的概括。实证以邪气充盛、停积为主,但正气尚未亏虚,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斗争一般较为剧烈,而表现为有余、强烈、

停聚的特点。

实证是非常笼统的概念,范围极为广泛,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就其病因分析其病机,如果是风寒暑湿燥火、疫疠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故病势较为亢奋、急迫,以寒热显著、疼痛剧烈、呕泻咳喘明显、二便不通、脉实等症为突出表现。如果是内脏功能失调,气化障碍,导致气机阻滞,以及形成痰、饮、水、湿、脓、淤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因此,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热邪、燥邪、疫毒为病,痰、饮、水气、食积、虫积、气滞、血瘀、脓等病理改变,一般都属实证的范畴。

由于感邪性质的差异,致病的病理产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因而各自有着不同的证候表现,所以很难以哪几个症状作为实证的代表。临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实证,病情激剧者多为实证,体质壮实者多实证。

【辨证要点】对实性证候的辨证要关注如下两点:

①本证具有邪实而正气未虚,正邪剧争的病机。

②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因病邪性质各异,临床表现复杂,具体辨证详见有关各章节。

此外还应注意对虚证实证的鉴别。虚证与实证,由于虚损之部位与邪气的性质各异,故症状极为复杂。同样的症状,可能是虚证,也可能是实证,如腹痛、腹胀、便秘、恶寒等在虚证和实证中均可出现。因此必须通过望形体、舌象、闻声息、问病史、按胸腹、脉象等诊察手段进行全面分析。若病人形体虚弱、精神委靡不振、声低息微、痛处喜按、舌淡嫩无苔或少苔、脉象虚弱无力者属虚证。若病人形体壮实、精神亢奋、声高息粗、痛处拒按、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者属实证。

三、辨虚证实证的关系

虚证与实证有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方面的关系。

(一)辨虚实错杂关系

病人同时存在着正虚和邪实两种病机的证候,称为虚实错杂。包括实证夹虚、虚证夹实和虚实并重,若结合病位则还有表里虚实错杂

以及上下虚实错杂。

1.辨实证夹虚证指以邪实为主,正虚为次的证候。此证常发生于实证过程中正气受损的病人,亦可见于体虚而新感外邪者,成实证误治失治,邪气未除,正气已伤者。例如本来是壮热、口渴、尺汗出、心烦、舌红苔黄的里热证,由于里热炽盛,耗伤气阴,又出现微恶寒、脉浮大无力等气阴两伤的症状,这是实热兼气阴两虚,属实中夹虚之证。

2.辨虚证夹实证指以正虚为主,邪实为次的证候。此证多见于实证日久,正气大伤而余邪未尽的病人,亦可见于素体大虚而复感外邪者。例如温病的肝肾亏虚证,出现于温病后期,症见低热不退、手足心热、口干、舌干绛无苔。这是邪热燔灼肝肾之阴,而呈现邪少虚多的证候。

3.辨虚实并重证指正虚和邪实均十分明显,病情比较严重的证候。此证多见于较严重的实证,迁延日久,正气大伤而实邪不减,亦可见于原本正气甚虚,又感受较重邪气的病人。例如臌胀之病,出现腹胀满如鼓、腹壁青筋暴露、二便不通等实邪盛于内,同时又出现形体赢瘦、不能食、精神委靡等正气大伤症状,此属虚实并重证候。

(二)辨虚实转化关系

疾病的发展过程,就是邪正相争的过程。因而虚证和实证之间,可以出现相互转化,如实证转虚、因虚致实等。

1.辨实证转虚先患实证,后出现虚证,当虚证特点出现时实证特点消失的转化过程,称为实证转虚证。多因邪气久留,或失治或误治,损伤人体正气而转为虚证。例如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之实热证,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津气耗伤,以致高热退却而见肌肉消瘦、面色枯白、不欲饮食、虚赢气少、舌苔光剥、脉细无力。

2.辨因虚致实病本虚证,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食、血、水等凝结阻滞,成为因虚致实。如心脉痹阻、肝阳化风等证。

(三)辨虚实真假证候

虚证与实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证时要从复杂的症状中辨别真

假,以去伪存真。虚实真假与虚实错杂证不同,应注意审察鉴别。

1.辨真实假虚证指疾病本质属实证,大实之中反见虚赢的现象,称为真实假虚证。如热结肠胃、痰食壅滞、大聚大积之实证,却见神情默默、畏寒肢冷、脉沉或涩等症脉。若仔细辨认则可以发现,虽神情默默,但语出则声高气粗;脉虽沉或迟涩,但按之有力,虽然畏寒肢冷,但胸腹按之灼手。引起这种类似虚象的原因是实邪阻滞经脉,血不能畅达之故,因此称这类症脉为假象。前人所说的“大实有赢状”,即指此而言。

2.辨真虚假实证指疾病本质属虚证,但又出现一些类似实证的现象,称为真虚假实证。如素体脾虚,运化乏力,因而出现腹部胀满、脉弦等类似实证现象。但腹满时有缓解,不似实证之腹满不减;腹痛而喜按,按之不痛或按之痛减,不似实证之拒按脉虽弦,但按之无力。导致这种类似实的症状,其原因是机体正气虚弱,布化无力所致,前人说“至虚有盛候”,即指此而言。

对虚实真假的判断,首先要注意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沉候。疾病本质隐伏于内,假象常表现于外,故辨证时脉象应以沉候为据,重按有力有神为真实证,无力无神为真虚证。其次要注意舌象的苍老与嫩胖。舌质嫩胖淡白为真虚证,苍老坚敛为真实证。还要注意语言发声气息高亢与低怯。语声高亢气粗者多为实证,语声低怯息微者多为虚证。此外还必须了解疾病的全过程,如发病原因、诱因、疾病演变情况、治疗经过以及体质的强弱、病之新久等。

四、辨虚证实证与表证、里证、寒证、热证的关系

虚实证常通过表里寒热证表现出来,可以形成多种证候。临床上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虚热、实热、虚寒、实寒等证。

(一)辨表虚证

表虚证多指风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也可因素体阳虚气虚,复感外邪所致。因此表虚证又有外感表虚证和内伤表虚证的不旧。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项强痛,汗出,脉浮无力。

【机制分析】辨表虚证指对表虚卫外不固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表虚证分为外感表虚与内伤表虚。外感表虚指感受风邪所致的表证,内伤表虚指肺脾气虚,卫气不固,肌表疏松,易被外邪侵袭所致的表证。外感表虚证以头痛、项强、发热、汗出恶风、舌淡苔白、脉浮缓。辨证要点:必须具备恶风汗出和脉浮缓的脉象特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内伤表虚证的主症表现为平时常自汗出,易感冒。次症表现为面色淡白,气短,动则气喘,倦怠乏力,钠少便溏。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脉细弱。

【辨证要点】临床分析本证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风邪袭表,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或素体虚亏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恶风、汗出、脉浮无力为辨证依据。在此基础上再区分是外感表虚证还是内伤表虚证。

(二)辨表实证

辨表实证指对寒邪侵袭肌表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有力。

【机制分析】此乃寒邪侵袭,阳气集于肌表,正邪相争,腠理致密所出现发热恶寒,头痛,身体疼痛,无汗,脉浮紧。

【辨证要点】

①本证以外寒侵袭,正邪相争,腠理密闭为主要病机。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的特点。

②以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有力为辨证依据。

此外要注意表虚证与表实证的鉴别,前者以汗出、脉浮无力为特点,后者以无汗、脉浮有力为特点。

(三)辨里虚证

里虚证所包括的内容广泛,各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亏损所表现的证候,都属里虚证的范畴。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四)辨里实证

里实证是指邪气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其包括的内容也较多,不但有各脏腑经络之分,而且还有各种不同病邪之别。其具体辨证内容见脏腑辨证。

(五)辨虚热证

辨虚热证指对体内阴液亏虚,火热内生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虚热证是体内阴液不足所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颧红,午后潮热,五心烦热,或骨蒸,或劳热,盗汗,舌红绛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机制分析】若因热病伤阴,或年迈五脏阴液亏损,或劳伤过度伤阴,阴液不足,失于濡润,故有消瘦、口燥咽干等症。阴不制阳而致阳气相对偏亢,产热相对过剩,所以有潮热、烦热等虚热特点。

【辨证要点】辨识本证时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阴液亏耗失其润养,阴不制阳,虚热内生为主要病机。

②以口燥咽干、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为辨依据。

(六)辨实热证

辨实热证指对阳热之邪侵袭人体,或阴寒之邪由表入里化热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实热证是指阳热炽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热喜凉,面红目赤,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洪、滑、数、实等。

【机制分析】在热邪、阳邪的作用下,机体阳气偏盛,产热过剩,因而有恶热或发热、尿黄、舌红苔黄脉数等热象。阳盛则机体的功能亢奋,所以有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有热必伤其阴液,阴伤则失于滋润,所以有口渴、尿少、便干之症。

【辨证要点】对实热性证候的辨证要掌握以下两点:

①本证以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接侵入脏腑以致里热炽盛为主要病机。

②以热象、伤阴、热扰心神的临床表现为辨证依据。

此种辨证方法适用于五脏、六腑之实热性疾病的辨证。

(七)辨虚寒证

所谓虚寒证辨证是指对体内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证候的辨证方法。

【临床表现】精神不振,少气懒言,面色(左边一个白字,右边一个光字)白,畏寒肢冷,腹痛喜按,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白,脉沉迟无力。

【机制分析】若久病劳伤或年迈体虚而致脏腑阳气不足,产热功能减退,就会有畏寒肢冷,脉沉迟无力等症。阳虚则功能下降,兴奋性降低,故有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虚性表现。

【辨证要点】对虚寒证的分析应掌握以下三点:

①本证以阳气虚衰,寒从内生,功能衰退为主要病机。

②以畏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便溏尿清的虚寒之象和功能衰退的精神不振、少气懒言等症共见为辨证依据。

③此外,阳虚所致的虚寒证是虚而有寒,但以虚的特征为主,外感寒邪所致的实性寒证是从寒象特征为主,辨证时一要加以区别。

(八)辨实寒证

辨实寒证是指对阴寒之邪侵袭人体所致证候的辨证方法。因此实寒证是指感受寒邪,阳气被遏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冷痛拒按,大便溏泻或冷秘,或咳喘痰鸣,口淡多涎,小便清长,脉迟有力或沉紧。

【机制分析】外寒伤人,伤及内脏就可产生实性寒证,由于寒为阴邪,遏伤阳气,所以症见恶寒、四肢欠温等寒象。此时阳气受到郁遏而不能发挥其温煦作用,故有面色苍白、冷痛等特点。寒证津液不伤,所以有口不渴、小便清长之症。

【辨证要点】辨识此证应当注意:

①本证以寒邪直中脏腑,阳气被遏为主要病机。

②以突出的寒象,以及冷痛拒按、脉迟有力或沉紧等邪盛特征为辨证依据。

此外,实寒证具有病程短,发病急的特征。

虚证和实证的辨证方法,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即虚与实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同时对虚证实证的错杂、转化、真假等相关内容也进行了讨论。由十邪正斗争是疾病过程中的根本矛盾,阴阳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热证候,亦存在

着虚实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虚实关系,魁辨证的基本要求,因而有“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之说。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邪,即去其有余,虚证宜补正,即益其不足,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虚实辨证

虚实是概括和判断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实证主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而虚证则主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通常人体正气虚弱,无力抗邪属虚;病邪壅盛于内,而正气尚未明显虚弱,则属实。辨别疾病属虚属实,是治疗时确定扶正或祛邪的主要依据。(一)虚证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之后,但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故而临床上又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区别。 1.血虚证是指因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养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色淡、后期或经闭,舌质淡,脉细无力。【辨证要点】面色苍白或萎黄,唇色淡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2.气虚证是指由于气的不足或气的功能减退所致脏腑组织功能活动低下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语声低微,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辨证要点】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时诸症加剧,脉虚弱。 3.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虚,其滋润、濡养、宁静的功能减退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形体消瘦,午后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干口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津或少苔,脉细数。【辨证要点】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由于体内阳气虚衰,其温煦、推动、蒸腾和气化作用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白,畏寒肢冷,精神不振,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辨证要点】畏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脉弱。(二)实证实证是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表现为有余、亢盛、有形实邪停聚的各种证候。常见症状:由于致病邪气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实证的表现亦不一致,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烦躁、甚至神昏谵语,胸闷,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或淋沥涩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中医虚实辨证方法 何谓虚实辨证方法?虚实辨证方法适用范围如何?其具体内容、辨证时的注意事项,以及各部内容的临床意义各是什么? 虚实证辨证方法,是指辨别疾病邪正盛衰的一种辨证方法。虚,是就正气而言,指正气虚,即人体的正气(包括精、气、血、津液等)不足。实,是就邪气而言,即邪气亢盛有余,凡正气虚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有余所产生的证候为实证。二者诊断依据及区别为病程的长短、体质的强弱、精神的好坏、声息的强弱、疼痛喜按拒按、热势的高低、恶寒的轻重、舌质的老嫩、舌苔的多少厚薄及脉象有力无力。一般来说,虚证时邪气也不亢盛,实证时正气尚未虚弱,但临床上也常见虚实错杂及转化,如实证夹虚、虚证夹实、虚实并重。虚实还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形成多种证候,常见有表虚证、表实证、里虚证、里实证、虚热证、实热证、虚寒证、实寒证,应注意鉴别。 本法可用于对各种疾病的辨证。 辨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 寒证热证与表证里证的关系有表寒证、表热证、里寒证、里热证等多种证候。 (一)辨表寒证 表寒证指寒邪袭表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润,脉浮紧。 【机制分析】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收引凝滞,所以寒邪侵袭肌表皮毛,气机收敛,肌肤汗孔关闭,体表失温,所以病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出。肌表经脉因寒收引而不畅,故头身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浮紧均为表寒应有的症状。 【辨证要点】临证分析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寒邪袭表,卫气被郁,腠理郁闭为主要病机。 ②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脉浮紧等症状为辨证依据。 (二)辨表热证

表热证是指风热病邪侵犯肌表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春夏外感病。 【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或有汗,口干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机制分析】因热为阳邪,具有开泄、升散之性,所以症见发热而微恶风寒,有汗出之症。舌边尖红,脉浮数均为表热证特有症状。 【辨证要点】对本证的辨识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本证以风热袭表,肺卫失宣为主要病机。 ②以发热重,恶寒轻,或有汗,舌边尖红,脉浮数为辨证依据。 综上所见,寒热证辨证法,是指辨别疾病性质属寒属热的一种辨证方法。疾病的发生无外乎是机体阴阳失调,寒证和热证则反映了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的实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素问·调经论》也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盛或阳虚的表现即为寒证,阳盛或阴虚的表现即为热证。辨证要点:寒证即为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热证为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寒证与热证的区别点主要表现在对寒热的喜恶、口渴和不渴、面色的白赤、四肢的冷热、大小便的质地及舌象、脉象的变化。一般分为表寒证、里寒证、表热证、里热证。 寒证与热证虽有阴阳盛衰的本质不同,但在疾病过程中可以错杂出现,如上热下寒,上寒下热,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还可相互转化,如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以及出现寒热真假,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故应注意鉴别。 寒热辨证方法可用于对各科疾病的辨证。还应与恶寒、发热的症状相鉴别。 一、辨虚证 辨虚证指对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机体抗邪能力降低、生理功能减退所表现证候的一种辨证方法。 虚证是指人体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所致,但以后天失调为主,如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劳逸过度,房事不节,产育过多,久病失治等原因,损伤人体正气均可成为虚证。虚证包括精、气、血、阴、阳、津液不足,以及脏腑各种不同的虚损。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中医辨证方法分类 内容导读:辨证方法分类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相应的辨证内容。 拼音: bian 辨(卷名:中国传统医学) 简史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其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要审察五脏为病的外在表现,判断气之虚实,据此而决定治疗方法。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19条,从脏腑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病机归属,并提示了治疗原则。《内经》虽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体系,但其中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病理的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邪正斗争、气机升降、阴阳失调的病机学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等,已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至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首先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如《伤寒论》中的“平脉辨证”,就是明确提出“辨证”的最早记载。而且《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为篇名,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还明确指出,要观察分析脉证,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随其不同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伤寒杂病论》中广泛运用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气血等概念,以此作为辨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不同病机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剂。此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汉代《中藏经》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重要的特色之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辨证论治中,虚实是一个重要的辨证方向,不同的辨证方法会 用于治疗虚实不同的情况。 一、虚的辨证方法 1. 补益法:针对虚弱的体质或者病情,通过中药的补益作用来提高 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常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党参等,可 以通过煎煮、炮制等方式制作成药膏、汤剂等形式给予患者。 2. 温补法:针对虚寒的体质或者病情,通过温热的中药来调理体内 的寒凉。常用的药物包括附子、肉桂、生姜等,可以通过煎汤、泡酒 等方式制作给予患者。 3. 补肾法:针对肾虚的病状,通过中药的滋补作用来调理肾脏功能。常用的药物包括淮山、枸杞子、熟地等,可以制作成药膏、汤剂等形 式给予患者。 二、实的辨证方法 1. 清热法:针对实热的病情,通过中药的清热作用来解除炎症和毒素。常用的药物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可以通过煎煮、代茶等方 式给予患者。

2. 寒凉解毒法:针对实寒的病情,通过中药的寒凉作用来减轻炎症 和毒素。常用的药物包括板蓝根、芦根、连翘等,可以通过煎汤、浸 液等方式给予患者。 3. 消散法:针对湿热的病情,通过中药的利尿作用来减少体内湿气。常用的药物包括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等,可以制作成药膏、清茶等 形式给予患者。 除了以上的虚实辨证方法,中医还常常结合针灸、艾灸、推拿等物 理疗法,并结合饮食调理、按摩保健等综合调理方式来辅助治疗。这 些方法在缓解症状、平衡阴阳、促进康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总结起来,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表里虚实的不同方法主要包括补益法、温补法、补肾法、清热法、寒凉解毒法和消散法。针对患者的具 体病情和体质,中医医生会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进行治疗,以达到平衡 阴阳、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中医辨证论治所具有的综合调理优势, 有助于促进病情的康复,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中医辨证论治虚实不同方法能够得到广大读者的 认可,并对于中医治疗有所了解和认知。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丰富的理论和经验对于治疗疾病、保健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中医的学习和推广,为人们的健康做出更多的 贡献。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在治疗疾病时,注重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理论和方法,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征、 脉搏等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并针对病机制定个性化的治 疗方案。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与技巧。 一、四诊法 四诊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 切诊。 1.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形态特征等,从中获取 病情信息。例如,患者的舌苔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厚腻可 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2. 闻诊:通过嗅闻患者的口气、呕吐物等,判断病情。例如,有恶 臭呕吐物可能与胃肠道感染有关。 3. 问诊: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生活习惯、 精神状态等。例如,患者主诉寒热往来可能与寒湿内蕴相关。 4.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变化。中医脉诊根据脉 搏的速度、强弱、变化等来判断病情。例如,患者的脉搏细弱可能与 气血虚弱有关。 二、辨证论治的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方法。 1. 辨虚实:中医认为疾病的本质可以分为虚和实两种情况,虚证强调补养,实证强调清利。辨别患者是虚证还是实证,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2. 辨寒热:寒热是中医辨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望诊、闻诊、问诊等方法判断患者体内的寒热情况。针对不同的寒热情况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3. 辨表里:表里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表证主要表现在症状轻、体温升高等,里证主要表现在症状重、体温下降等。根据患者的表里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4. 辨气血阴阳:气血阴阳是中医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辨别患者的气血阴阳情况,选择相应的调理方法。例如,气虚证可通过补气的方法进行治疗。 三、辨证论治的技巧 1. 辩证病机:辨别疾病的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基础。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机,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 2. 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阳虚证,可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 3. 辨证辩证: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辨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辨证论治寒热虚实辨证

中医辨证论治寒热虚实辨证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在中医理论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方法之一。寒热虚实是中医辨证的重要内容,本文将探讨中医辨证论治寒热虚实辨证。 一、寒热辨证 寒热是中医辨证中常用的两个诊断要素。寒证主要表现为寒战、恶寒、喜温、畏冷、肢冷、腹痛缓解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紧缓。热证主要表现为发热、口渴、喜凉、怕热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洪数。 寒热辨证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需要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温度,寒热虚实的变化能够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发展。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寒热非常重要。 二、虚实辨证 虚证和实证是中医辨证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患者常感疲乏无力、畏寒怕冷等症状。舌淡苔白、脉细弱。实证主要表现为痰湿、瘀血、风热等,患者常有胸闷、口苦、痰黄、舌红苔黄等症状。舌红苔黄、脉快滑。 虚实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内容。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内脏的功能密切相关,脏气的盛衰、阴阳虚实的变化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医辨证论治寒热虚实非常关键。

三、寒热虚实辨证 在中医辨证论治时,常常会同时出现寒热和虚实的辨证。这需要医 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中医理论功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和体质,辨别寒热虚实的具体表现和特点。例如,患者出现低热、喜温、恶寒、畏寒等症状,并伴有气虚、舌淡苔白、脉细弱的体征,则 可以判断为寒热虚证。 寒热虚实辨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需要医生针对患者的具体 情况进行仔细辨证和施治。中医辨证论治注重个体化治疗,通过调整 人体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寒热虚实辨证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寒 热虚实辨证不仅仅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要素,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所在。通过系统全面地辨别患者的寒热虚实症状,可以有效地指导中 医治疗的方案,提高治疗效果。随着现代中医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寒热虚实辨证将为中医的临床应用和学术研究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新 方法。

(中医)虚实辨证

(中医)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纲领。凡正气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属虚证,邪气亢盛所产生的证候属实证。 1.虚证 由内伤久病,或年老体弱,或病中失治、误治等因素所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称为虚证。临床表现以不足、松弛、衰退为基本特点,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证候。 (1)气虚证:是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 (2)血虚证:是指血液亏少,脏腑、经络、组织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眼、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衍期甚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3)阴虚证:是指由于体内阴液亏虚,不能制阳所致的虚热证候。又称虚热证。 临床表现:咽干口燥,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4)阳虚证:是指由于体内阳气虚衰,不能制阴所致的虚寒证

候。又称虚寒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面白,口淡不渴,或渴喜热饮,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实证 凡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所产生的证候,称为实证。多由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停滞所致。由于实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不同,故实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主要以有余、亢盛、停聚为基本特点。 临床表现:发热烦躁,声高气粗,胸胁脘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有力等。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同一患者在同一时期出现虚实夹杂或虚实转化;虚证或实证发展到严重的阶段,出现某些与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即虚实真假。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三)——虚实和阴阳辩证

中医诊断之八纲辨证(三)——虚实和阴阳辩证 虚实辩证 概念: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主要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的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景岳全书·传忠录》亦说:“虚实者,有余不足也。”实主要指邪气盛实,虚主要指正气不足,所以实与虚是用以概括和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 意义: 分析疾病过程中邪正的虚实关系,是辨证的基本要求,通过虚实辨证,可以了解病体的邪正盛衰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虚实辨证准确,攻补方能适宜,才能免犯实实虚虚之误。 (一)虚证 含义:指以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以“不足、松弛、衰退”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正气亏虚、邪气不著。 证候表现:由于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等受损程度的不同及所影响脏腑器官的差异,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因此难以概括几个症状作为虚证的典型证候。 病因:由先天禀赋不足所导致,但主要是由后天失调和疾病耗损所产生,如饮食失调,营血生化之源不足;思虑太过、悲哀卒恐、过

度劳倦等,耗伤气血营阴;房室不节,耗损肾精元气;久病失治、误治,损伤正气;大吐、大泻、大汗、出血、失精等,使阴液气血耗损等,均可形成虚证。 (二)实证 含义: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有余、亢盛、停聚”为主要症状特征的证。 基本病理:邪气盛、正气不虚。 证候表现:由于感邪性质与病理产物的不同,以及病邪侵袭、停积部位的差别,实证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同样难以用几个症状全面概括。 病因:①因风、寒、暑、湿、燥、火、疫病以及虫毒等邪气侵犯人体,正气奋起抗邪所致;②内脏功能失调,气化失职,气机阻滞,形成痰、饮、水、湿、脓、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产物,壅聚停积于体内所致。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 1.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2.虚证、实证的真假辨别 特征:一般来说,虚证具有“不足、松弛、衰退”的特征,实证具有“有余、亢盛、停聚”的特征。但当患者的正气虚损严重,或病邪极其盛实时,会出现一些与其虚、实病理本质相反的“假象”,从而影响对虚、实证的准确判断。 分类:有真实假虚和真虚假实两种情况。 (1)真实假虚证 含义:是指疾病的本质为实证,却出现某些“虚羸”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九法 高血压作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严重的还会造成心脑血管疾病。传统中医学中有许多针对高血压 的治疗方法,其中辨证治疗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以下是九种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一、虚实辨证法 1.虚证:血压不高而头晕、头痛、眼花,精神不佳,容易疲劳,红舌少苔,脉细弱。以益气、养血为主。可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山药、枸杞等中药。 2.实证:血压高而头晕、头痛、胸闷、口干、口渴、失眠多梦,舌红苔黄,脉弦数。以清热利水、降压为主。可用黄芩、龙胆、 金银花、夏枯草、丹参、薏苡仁等中药。 二、阳虚阴盛法

高血压病多属阳虚阴盛证。表现为口干舌燥、失眠多梦、耳鸣心悸、夜尿增多。应首先治疗阴液亏虚,用沙参、麦冬、天冬、银翘、黄芪、当归等中药以养阴液、滋阴清热。 三、肝肾阴虚法 高血压常常在肝肾阴精亏损而出现。表现为头晕、伴有耳鸣、紧张、易怒、失眠、潮热、眼花等。可选用麦冬、枸杞子、熟地黄等中药。 四、肝阳上亢法 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肝阳上亢所致。表现为眼目赤红、头晕、头痛、易怒、失眠等症状。以清肝泻火、降血压为治疗原则。可选用龙胆、黄连、黄芩、丹参等中药。 五、攻下清热法

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发热证。表现为急躁失眠、口干、舌苔黄厚、尿量减少等症状。以清热解毒、凉血平肝、攻下降压为治疗原则。可选用连翘、秦皮、黄连等中药。 六、病机紊乱法 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病机紊乱所致。表现为五脏气机不畅,导致失眠、烦躁、情绪不稳。以益气、健脾、和胃、疏肝、止泻为治疗原则。可选用人参、枸杞、泽泻、陈皮、半夏等中药。 七、菌毒积聚法 高血压病也可以视为菌毒积聚所致。表现为口苦口臭、恶心、呕吐、便秘等。以利肠,清热解毒为治疗原则。可选用大黄、甘草、黄连、三七粉等中药。 八、风寒湿毒法

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八纲辨证之虚实辨证 大熊 大熊,理工男,从事医疗大数据工作。有幸十几年前结识并师从中医老苗学习中医,自己和家人都成为中医的受益者。 今天我们来学习虚实辨证,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关键。在疾病的过程中主要矛盾就是邪和正的斗争,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上就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个就是虚和实,打仗要双方的实力均衡,才打得激烈、剧烈,打仗打到后面,就是耗伤了人力物力财力,就损耗得虚了。《景岳全书·传忠录》上讲到“虚实者,有余不足也”,那么实呢就是有余,虚呢就是不足,所以实主要是指邪气盛,虚是正气不足。实与虚主要是反映病变过程中人体正气强弱和致病邪气的盛衰,因此《素问·调经论》上就讲到“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虚实辨证,可以掌握病者邪正盛衰的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实证宜攻,虚证宜补。只有辨证准确,才能攻补适宜,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 实证 ” 在病症发展过程中,凡明显有病邪存在,正气具有充分的抗邪能力的为实证。实证的临床表现实证是邪气盛,正气也是不虚的,邪正斗争得很剧烈,因此,它临床上的表现就会明显、剧烈,比如疼痛明显、剧烈,二便不利,舌苔厚腻、脉实等等。《素问·玉机真脏论》里面就讲到了“五实”,是哪五个实呢?它说“脉盛(脉搏有力)、皮

热(寒热明显)、腹胀、前后不通(就是大小便、二便不利)、闷瞀(胸闷,甚至神志不清楚)”这样的一些表现,称为五实。我们掌握实证就是各种症状明显、剧烈,脉搏有力,或者兼有大小便不通畅,这是诊断是不是实证的一个重要根据。我们判断实证的根据,一个新病、暴病、有感邪病史;第二个是病情急剧,邪正剧烈斗争,症状是明显、剧烈的,剧烈疼痛、呕吐、咳嗽气喘、寒热非常明显,特别冷或者是发高烧等等;第三个,正气未衰,体质壮实,并不是像疲惫不堪、虚弱极点那种情况。辨实证注意事项实证由于病邪不同,病邪侵犯的脏腑不同而又不同的临床表现。分析病症时,首先要在熟悉脏腑学说基础上,分辨发病部位。如阳热亢盛,就会出现发热,实邪扰心,或蒙蔽心神,出现烦躁的情绪,严重的还会神昏谵语;邪阻于肺,肺宣降失常从而出现胸闷,喘息气粗;实邪积在肠胃就会腑气不通,大便秘结,腹胀满痛拒按;湿热下攻,出现下痢里急后重,水湿内停,气化不得,所以小便不利;湿热下注膀胱,小便淋漓涩痛。同时,实证必有病邪存在,虽不同病邪的性质不同,但涉及某种相同病机时,都能出现相同征象。一种病邪也能出现多种征象。如外邪阻遏卫气,都能出现发热恶寒;各种亵渎蕴伏都能出现寒战高热;无论寒、热、瘀血、食积等病邪阻滞都能出现腹痛拒按,痰、湿、食积无论夹寒夹热,均可出现腻苔。 “ 虚证 ”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强调的是正气虚弱、不足、虚衰所表现的各种虚弱证候。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和疾病耗损等多种原因。虚症其基本病理就是正气亏虚,邪气留而不去。我们在上基础课的时候就说过,人之所以生病,就是邪之所腠,其气必虚,体质虚弱的人更容易得病。虚证正气不足是主要矛盾,邪气的盛衰并不是主要问题。虚证的临床表现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

中医虚症实症详解

中医虚症实症详解 要问中医有多少种疾病?回答是两种,一种叫虚证,一种叫实证。虚证是内病,即体内阴阳失衡引起的。实证是外病,即宇宙间负能量引起的。 中医总是在讲虚证、实证,很多人都不明白这两者有什么区别,或者自己到底属于那种情况。其实这些情况在《黄帝内经》里早已告诉我们,《黄帝内经》讲:'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举一个例子来说一下。比如上火了,口干舌燥的,为什么会上火啊,体内阴阳不平衡了,如果是吃了些热性太强的东西进去,造成阳邪过盛,这时候我们就要吃些清热降火的药。 如果是体力消耗出汗过多,思想负担过重等,而营养又没有跟上,造成阴津受损,这时候我们就要补,吃些生津止渴补阴的药了,这个时候你还是吃清热降火的,这样下去就会造成阴阳俱损?还有就是大寒入体,阴津受制,这又是在虚的基础上再分,看什么原因引起的虚,这种情况就得驱寒! “证”和“症” 这两个字看似一样,实则不同。“症”是症状,而“证”则是各种症状所反映出来的人体内部动态平衡变化的根源和实质。 比如,感冒时会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咳嗽、脉浮等症状,而这些症状综合在一起就称为“风寒表证”。 “辩证”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症状等病理信息进行分析,认识其病位、病性等本质,并作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认识过程。

人体内部的动态平衡往往由两个因素组成。一是人体的各种基本物质,如气、血、元阴、元阳、津液等。二是各脏腑功能状态,各脏腑之间能相互协调工作,就能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当人体的基本物质出现亏损或脏腑功能紊乱,就会出现各种疾病。 所以,对疾病的本质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人体基本物质亏损为主要原因的疾病,“精气夺则虚”,称为“虚证”。另一类就是以内外邪气扰乱脏腑功能为主要原因的疾病,“邪气盛则实”,称为“实证”。 中医的虚证 中医有虚证、实证之分。中医的虚实与我们生活中感觉到的虚实没关系。中医的虚证全是内在的,是体内阴阳失衡造成的。实证全是外因引起的。 “久病必虚”“虚则补之” 青少年很少有虚证。人到中年以后身体会发虚。老年人一般都有虚的表现。另外,“久病必虚”,长期生病的人,也必然有虚证。归根结底,虚证是体质虚弱的表现,多数是由内因引起的身体不适,所以需要进补,“虚则补之”。 虚证的表现 凡是有人出现不发烧,却怕冷怕热;或没得病,却懒言少语、疲乏无力;或不发炎,却头晕目赤、口舌生疮、牙疼难忍;或没坏肚,却腹痛喜按、便溏、便秘等症状,基本可以判断是患了虚证。一般来说,阳虚的人怕冷,阴虚的人怕热,气虚的人乏力,血虚的人苍白。得了虚证,解剖系统是查不出原因的,应当去看中医。西医压根就治不了虚证。

中医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辩证方法 中医常用的辩证方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脉象、舌 象等综合信息,进行辨别病因、辨别病机、辨别病理变化的方法。常用的 辩证方法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气血 津液辨证等。下面将对这些辩证方法逐一进行阐述。 六经辨证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六经理论来进行辨 别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六经包括三阳经(太阳、阳明、少阳)、三阴 经(太阴、少阴、厥阴),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象等,来判断 患者所属的经络和经络病理变化,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八纲辨证是中医常用的另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 来判断其属于哪一纲。八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体温、汗出情况等,来判断患者所属的纲,从而确定治疗方法。 阴阳辨证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中医的阴阳理论来 进行辨别病因、病机、病理变化。阴阳理论认为,人体有阴阳之分,阴阳 失衡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通过观察患者的体温、汗出情况、尿量等,来判 断患者的阴阳平衡情况,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寒热辨证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温、舌苔、尿色等情况来判断其属于寒热证。寒热证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寒证与寒冷 相关,热证与热病相关。通过判断患者的寒热情况,可以确定治疗方法。 虚实辨证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体力、精神 状态、舌象等情况来判断其属于虚证还是实证。虚证是指机体功能减退、 气血不足等情况,实证是指机体功能亢进、邪气内盛等情况。通过判断患 者的虚实情况,可以确定治疗方法。

气血津液辨证是中医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脉象、 舌象等情况来判断其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通过判断患者的气血津液状态,可以确定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常用的辩证方法有六经辨证、八纲辨证、阴阳辨证、寒热 辨证、虚实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这些辩证方法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和核心,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脉象、舌象等信息,可以准确判断病因、 病机、病理变化,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辩证方法进行诊断,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这些辩证方法的运用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医生可以更加熟练地应用这些辩证方法,提高诊断 水平和疗效。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虚实寒热的不同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虚实寒热的不同策略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对于虚实寒热等疾病有着独到的治疗策略。本文将从虚实和寒热两个 方面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的不同策略。 一、辨虚实的治疗策略 在中医理论中,病人的体质是辨证施治的关键。根据病人的具体体质,中医将病症分为虚和实两类,虚症以气血不足为主要特征,而实 症则以实热、实寒为主要表现。对于虚证,中医常采用补益调养的治 疗策略。 1. 补益调养 补益调养是中医治疗虚证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虚证中,病人常表现 为气虚、血虚、阳虚或阴虚等病理状态。中医通过补益药物、食疗、 针灸等手段,调理病人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的抵抗力。例如,对于 气虚证,中医常采用补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等,同时结合调理饮食, 鼓励病人均衡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2. 调理情志 中医认为,情志对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虚证的治疗中,中 医还会关注病人的情志状态,通过调节情绪纠正体质的离谱。例如, 对于精神恍惚、心神不宁等症状,中医常采用调理情志的方法,如通 过音乐疗法、药物辅助等手段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

二、辨寒热的治疗策略 寒热是中医诊断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之一。寒热分别表现为寒 证和热证,其中寒证以体寒、怕冷、畏寒等症状为主,而热证则以热感、多汗、口渴等症状为主。 1. 寒证的治疗策略 对于寒证,中医常采用温阳散寒的治疗方法。具体而言,中医通常 通过温药、温针灸等手段恢复正常的体温,消除寒湿对人体的影响。 例如,中医常用姜、蒲公英等具有温阳作用的草药治疗寒证。此外, 温热食物如生姜、红糖也是调理寒证的常用方法。 2. 热证的治疗策略 对于热证,中医常采用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具体而言,中医通过 清热药物、清热针灸等手段降低体温,清除体内的热毒。例如,在中 医治疗火热病症时,医生常会使用清热解毒的草药如金银花、连翘等。 结语 总之,中医辨证论治治疗虚实寒热的不同策略,可谓博大精深。中 医通过辨证明理、贴切施治,能够有效地调理病人的体质,帮助恢复 健康。然而,中医辨证论治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丰富的临 床经验,更需要病人积极配合,坚持治疗。相信随着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辨证论治必将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

表里、寒热、虚实,中医的辩证都在这里了 每一个病,都有错综复杂的症状,要找到它的关键,掌握它的主要方面,必须懂得运用八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辩证的纲领,其中阴阳尤为纲领的纲领。 表里、寒热、虚实,实际上是阴阳的演绎,亦称六变,它指示了病变所在的部位,病情的征象和邪正消长的变化。所以根据八纲来观察证候的全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不难得出诊断结论。关于阴阳方面已在第一章叙述,兹再就六变的意义,说明如下: 1.表里:表是外,里是内。从人体的内外来说,表是体表,包括皮肤、肌肉等组织;里是指内脏,包括脏、腑和脑等器官。因此病邪侵犯人体所出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身疼,四肢酸软,以及有汗、无汗等,症属于体表者均为表证;神昏烦躁,口渴胸闷,呕吐泄泻,腹痛腹胀等,症属于体内者均为里证。 风、寒等六淫之邪侵犯人体,首先伤于皮毛、经络,概称表证。因喜怒七情或饮食劳倦所引起的病,多自内生,故概称里证。这是辨别表里的概况。但表邪可以内传进入脏腑,则其所现的症状又为里证了。也有表邪虽已内传面尚未到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了。表邪内传而表证仍在,称为表里同病。病邪由表入里,便是从外到内,在病为重为逆,例如伤寒病初起,寒热,头项强痛,都是邪在于表的症状;如果发热不退,症见口苦呕恶,或心胸满闷,或小溲短赤等,便知邪有入里的趋势;如见状热口渴、烦躁谵语,或腹痛便闭,或大便泄泻,则明显地表示邪已入里。相对的,里证也有从里出表,在病为轻为顺,例如麻疹、斑疹,初起身热烦躁,咳嗽胸闷,等到皮肤出现红疹,病情便逐渐松弛了。因此,临症上分辨表里证,更重要的是注意其转变倾向。 2.寒热: 寒的症状为口不作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恶风恶寒,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苍白,舌苔白滑,脉迟。 热的症状为口渴饮凉,潮热,烦躁,小便短黄,大便闭结,面红

中医辨证实火虚火

中医辨证实火虚火 虚实看人、脉、色、证 脉实数滑洪重按有力这是实 脉细数弱软重按无力这是虚 舌红苔黄舌红苔黄腻舌红苔白腻舌红苔干基本都是实或是湿热或是实热 舌红苔少舌红无苔是虚热 舌尖红点心肺火 舌边红点肝胆火 舌红苔黄厚腻是痰食化火 颜色,红肿热痛不让摸这是实 缠绵隐痛这是虚 主要还是从脉舌证来看 吃了热东西上火原因也不单纯

有火郁虚火实火食火心火 中医将“火”分为实火和虚火,实火很多的治疗是用清热、降火的泻法,虚火是用补法。怎样来分辨是实火还是虚火呢? 实火的一般表现: 口干口渴,便秘,口臭,容易出汗,眼睛红肿,牙龈肿痛、脸上起痘痘,起的是能挤出白米的痘痘,有的人还伴有脚臭等等。 虚火的一般表现: 容易口腔溃疡,口干口渴,喝多少水都觉得渴。五心烦热,睡觉踢被子,容易失眠烦躁,难以入睡。还有脸上起痘痘,起的是那种挤不出米的痘痘。嘴唇干燥甚至起皮。眼睛干涩,或看东西模糊。 (一)看小便:颜色黄、气味重,同时舌质红,为实火;小便颜色淡、清,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二) 看大便:大便干结、舌质红的为实火;大便干结、舌质淡、舌苔白的仍为虚火;大便稀软或腹泻说明体内有寒,是虚火。 (三)看发热:如果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体温在37.5°C时,全身燥热、口渴,这是内热大,是实火;发热时手脚冰凉,身体忽冷忽然,不想喝水,是体内有寒为虚火。 所以当感觉身体内有热、燥的时候,先按这三点对照一下,就知道这“火”是实火还是虚火了。只要是实火,现在中医最常用的各种清热、解毒、降火的药都是泻火最好的,连吃三天肯定降火。而目前单纯实火的人已是越来越少了,多数都是虚火。 《黄帝内经》里说:“今天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三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虚与实的诊断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一三四)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虚与实的诊断 【原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病人有肚子胀满,但是,用手去按不痛,这是虚满,如果按下去有痛,这是实满。所以,我们用触诊来帮助我们诊断。中医辨证虚实,虚,就是没有东西在里面,实,就是有东西在里面。 虚证出现的时候,肚子胀得很大,我们用温药;如果是实证,我们就要攻下,如果我们攻下以后,不管是小承气,大承气,吃完药以后,大便也出来了,苔黄还是没有退去,这代表里面还有东西堵到了,继续吃药,一定要看到舌苔的黄色去掉,恢复到正常的舌苔,才可以停止用药。 中医有很多的诊断方式,我们可以确定病人有没有排干净。如果病人的舌苔看不到,在变化当中,我们就要问病人,小便是黄的还是淡的?如果病人说原来是深黄,吃了药以后现在变成宗黄,那就还得继续服药,继续服药以后,小便变成了淡黄色,那就可以停药了。小便颜色变淡了以后,代表里面的热退掉了。 如果是实热证的时候,不管是大柴胡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小便颜色都是黄的,因为里面有热。当大肠小肠没有东西堵到的时候,小便出来都是淡黄的。 还有一种腹满,也是分虚实,如果遇到脾脏肿大,肝硬化,肝癌,这也得分虚实。虚证的时候,我们用补中益气建中汤,如果是实证的时候,我们用分消汤。 在临床上,我们遇到一个病人肚子很大,有腹水,肚脐都突出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如何来区分虚实,我们就要问病人有不有口渴,病人说口渴,那就是实证,不渴就是虚证。因为病人是实证,就会出现口渴,还有消化的力量,是实,这个时候,用分消汤。如果不口渴,就用补中益气建中汤。 补中益气建中汤和分消汤都是甘淡渗利的处方,中医认为甘淡渗

30句寒热虚实辨证歌诀(中医诊断)【乙】

30句寒热虚实辨证歌诀(中医诊断)【乙】 寒热虚实辨证歌诀 1、表寒证: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症: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 5、寒证: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真热口渴脉

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14、虚症:虚症形瘦无精神,心悸气短汗淋淋。阴虚可见五心热,阳虚面白肢不温。舌光无苔脉细弱,大便溏泻小便频。 15、实证:实证气郁精神狂,胁脘腹胀痰浊黄。便难里急尿涩痛,舌红苔厚脉弦长。 16、上实下虚:上实喘嗽壅胜痰,胸脘腹胀卧则难。下虚浮肿吸气少,形寒肢冷腰膝酸。 17、上虚下实:上虚心肺不足证,下实大肠湿热凝。心悸怔中气息短,里急后重脓血行。 里实表虚风热壅,郁在三焦表里中。腹满据按二便闭,发热汗出痛恶风。 18、里虚表实:里虚表实食欲减,便溏食后腹胀满。恶寒发热头身痛,素体阳虚又外感。 19、真实假虚:内有真实外假虚,体瘦神疲冷身肢。里急后重或症癖,大实赢状补益疾。 20、真虚假实:真虚假实腹胀满,痛喜揉按而和缓。舌质胖嫩虚弦脉,反泻含冤重危险。 21、阴阳阴证面白冷四肢,神疲乏力语声低。尿清便溏口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阳证神旺语声粗,面目红赤呼吸粗。高热尿黄大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浮阴虚内热颧唇红,盗汗少寐梦遗精。 五心烦热脉细数,舌红无苔卧不宁。阳虚外寒面唇白,自汗欲寐虚弱脉,身倦畏寒尿频数,阳痿带稀体无泽。 失血脱水成之阴,口干喜冷汗多粘。舌红干燥脉虚数,面色潮红畏热烦。 亡阳病变阳虚脱,手足厥冷汗出多。脉微欲绝舌淡润,渴喜热饮息微弱。 22、气虚:气虚五脏功能弱,呼吸气促语低微。身疲肢倦食纳少,心悸筋缓目发黑。头晕眼花腰酸痛,自汗脱肛内脏重。 23、气滞证:气滞主证胀闷痛,胀疼发作时重轻,窜痛嗳气矢气减,兼证五脏各有型。脘闷纳呆胁胀满,咳喘胸憋腰脊痛。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

阴阳虚实辨证鉴别全集(附阴阳虚实鉴别表) 遇到一个症状,首先要判断热证还是寒证,热证分为阳实和阴虚,寒证分阳虚和阴实。人的个性分单纯性有四种,混合的个性有七种,阳实阴虚一种,阳虚阴实一种,阴阳两虚也一种。所以利用寒热可以把你的个性、体质,把它综合起来。 我们先看看表情部份,一个病人进来,我们先看他的神情,阳虚的人他的表情是安静,就是说你看他的神情、面部的表情部份。阳虚的寒证是安静,到了阴实就叫沉静、沉默,比安静更安静,沉默的现象。 沉默寡言容易有精神自闭的现象,所以要判断一个精神病,阳虚叫忧郁,于是我们可以在这边里面写他情绪的反应,阳虚的人是容易忧郁,到达阴实是抑郁,所以我们也可以这么看,天气冷的时候,人潮就不沸腾,安安静静的,冷天刮风下雨,百货公司没有人去逛,安安静静的阳虚,阳是热闹,已经不热闹叫做安静,没有阳气就属于安静,在一个人身上表现就是阳虚忧郁。 阴实,阳虚己经不热闹了,再加上冷的现象,这种阴实就沉默,所以他的个性会沉默寡言,不喜欢说话,就是你跟他讲话,他也只是笑一笑,很少讲话,因为他不讲话,你没辨法了解他心里想什么,他已经把忧郁压下去,所以精神抑郁的人容易有自杀倾向,天天嘴巴喊说要自杀的,比较不会去自杀,反而要自杀的不跟人家讲,这就是抑郁的现象。 阳实他的表情是急躁,有发高烧的人,心情不稳定,很容易发脾气。急是急性;躁是足部,叫坐立不安,这是阳实的反应,而他的情绪属于暴怒。个性急燥的人,情绪容易暴、突然生气,像火山爆发一样。 阴虚的人,他的情绪是心烦、坐立不安,以上是寒证跟热证。很标准的四个个性,如果他阴虚加上阳虚,心烦又忧郁的现象,在西医叫精神躁郁症,烦躁的躁跟忧郁的郁合在一起;阴阳两虚,像女性更年期,动情素、黄体素同时不足,就是出现阴阳两虚的内心忧郁、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