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教案 第三章 档案的收集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案例:

通讯设备公司十分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公司档案收集的齐全,档案管理人员协助公司以文件的形成阶段为起点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制度。该公司的具体做法是清理自身各种文件的来源和种类,规定文件形成、管理和归档的分工,如规定各种会议文件、电话记录、照片、电子文件的管理责任人等。这样做,就从档案形成的源头上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同时,也使档案部门比较清楚地掌握了本公司档案的来龙去脉。文件归档时,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将有价值的文件完整地收集起来。

简析:

在单位,为了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从文件形成阶段就开始关注其完整性,并监督文件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发现了问题则应尽快通过有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帮助本单位文书部门、承办部门和相关人员堵塞文件在形成、传递、处理和归档中的漏洞。文件齐全了,档案收集工作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业务工作环节,要作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必须了解和把握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途径,明确其指导思想与要求,正确处理好档案收集工作中的质量与数量,优化与丰富馆(室)藏等方面的关系。

第一节档案收集工作概述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档案的收集是指接收与征集档案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活动。就具体工作而言,是指将分散或保存在各机关、单位或个人手中的档案,以及散失在国内外的档案(或复制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办法,有计划地集中到各有关档案馆(室),进行统一保管的工作。

这一工作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的接收,即档案馆(室)收受移交档案的工作过程;二是档案的征集,就是指档案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档案和有关文献。这是档案馆获取并积累档案的必要补充渠道。

档案收集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本单位(部门)需要归档的档案进行接收。

2、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那些未及时归档的档案进行补充收集。

3、档案馆对现行机关、已撤消机关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受。

4、档案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档案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档案的收集工作在整个档案管理业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收集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年真实面貌的必要手段。

档案馆(室)的收藏是一定地区、部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收集工作使得档案齐全完整,内容丰富,应该补充进馆的档案及时接收进馆,并把散存在机关、组织、个人手中以及散失在各地的档案材料收集补充到档案馆(室)。档案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凭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因而收集工作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二)收集工作是贮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科学构思,记录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人们可以从档案信息中了解和探索未来,可以继承过去的科技成果,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开拓人们的思路,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三)收集工作为开展档案馆(室)各项工作,加强档案馆(室)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档案馆要开展利用工作,没有一定数量的档案是无法进行的,而馆(室)藏不丰富、门类不齐全,就很难满足社会上各条战线、各种工作、各种人员对档案利用提出的各种要求。编演工作更需要有丰富的档案作为后盾。档案馆(室)其他日常工作,也必须在馆(室)藏丰富的基础上才能做得更好。档案的整理,只有在更多的档案材料中才能清楚、准确地把握档案内在的有机历史联系,才能在丰富材料基础上综观全局,全面考察、权衡利弊,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整理工作进度,为档案提供利用等工作创造条件。

(四)收集工作促进档案学理论发展,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的实现。

档案馆(室)作为党和国家保存档案的重要基地,也是发展档案学理论的重要源泉。假若档案馆(室)藏不丰富,档案馆各项工作开展不充分,就不可能为档案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充足的实践依据。馆藏越丰富,各项工作实践也就越丰富多彩,必要提出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提供很多新情况,为档案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推动档案学理论的发展。丰富的馆藏也是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要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最基本的是要有丰富的馆藏和对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馆藏丰富,利用者便如鱼得水,这无疑会对实现档案工作现代化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档案收集工作的基本要求。

从档案业务工作的八大环节来看,“收集”是第一个环节。所以,没有档案的收集工作,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档案,档案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档案收集工作也是实行档案集中管理原则的前提和保证。只有通过“收集”,才能把党和国家的全部档案集中起来,实行统一地科学管理。

(一)及时、全面地把档案收集进馆(室)。

档案馆的收藏是否丰富,档案是否完整,是衡量档案馆工作做得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尤其是档案馆馆藏越丰富、越珍贵,它越能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越加受到社会的重视。所以,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档案工作人员,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的有关规定,及时、全面地将属于收集范围的档案收集到档案馆(室)之中,杜绝档案的私人占有和分散保存,应该实现归档、接收工作制度化。

(二)加强馆(室)档案来源的调查研究与指导工作。

档案收藏部门要想更好地完成档案的收集任务,就必须掌握入馆、入室档案的形成、流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以便科学地安排,指导各有关单位或部门的档案移交工作。机关档案部门必须注意调查研究,掌握本单位文件的形成规律和特点,并切实提出接收档案的数量与质量要求。各级、各类档案馆应从本馆的性质与职责出发,对有关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的职能、地位、任务及形成档案的种类、内容、保存价值、数量、整理和保管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应移交档案的范围、时间和数量。在接收前,对确定进馆档案的单位,各级档案馆应协同档案行政部门制定相应的规定与办法,对有关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指导与控制,切实帮助这些单位进一步建立与健全归档工作。同时处理好从文件形成到归档,从档案室到档案馆的档案流程周期中的各种关系,既要防止为了急于丰富馆藏,过早接收尚在使用的档案,又要防止把档案当作某单位的私有财产而不愿移交,使档案长期分散保存,甚至遭受损失。

(三)推行入馆(室)档案的标准化。

档案收集是确保入馆档案质量的首要工作环节,因此,实现入馆档案的标准化,关键在于档案收集的质量。档案馆(室)应严格依照国家或地方及专业主管机关制定的有关标准,对入馆档案进行检查。档案馆还应加强档案收集工作前的业务检查和监督工作,以减少不符合标准要求案卷的产生。关于在收集工作中推行标准化问题,各有关方面应该按照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等文件的规定进行。中央档案馆与地方档案馆都已

提出了在全宗划分、分类、案卷质量、格式以及编目等方面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实行档案入馆(室)的标准化,就会促进入馆档案质量的提高。

(四)保持全宗的不可分散性和全宗群的相对完整性。

简单讲,全宗就是一个立档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相对完整”,则是指把一个机关形成的档案,集中起来保管,不可分散。

接收档案时,一个机关的档案,应集中保存在一个机关的档案室。一个全宗的档案不宜分散保管,不同全宗的档案也不能混杂保管。在档案收集工作中,对于那些在同一时间、地点和社会历史条件下保存的,既有严格分工又相互依存的若干立档单位形成的档案全宗,档案馆应当注意维护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并将它们集中统一收藏在同一档案馆里,以保持全宗群档案的历史有机联系性。

所谓档案的齐全完整,就一个机关而言,是指归档的文件材料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本单位的工作面貌;看一年归档的文件材料,就能了解该单位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看全部档案,就可知道单位的整个历史。

要严格执行归档制度。机关档案部门将本单位所形成的、属于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及时系统地收入档案室,反对由形成单位、承办单位或个人分散保存;对于国家规定的应当立卷归档的文件,机关或组织的有关部门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本单位的档案机构或者档案工作人员移交。国家规定不得归档的文件材料,不得擅自归档。对于档案馆而言,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以及其他法规性文件的规定,将属于本馆接收范围的所有立档单位形成的具有长期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及时地接收入档案馆。

四、档案收集工作的特点:

(一)预见性和计划性。

由于档案的产生和形成具有明显的分散性特点,所以,只有科学地预见和分析其产生、形成以及使用和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才能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另外,档案管理部门还应该全面历史地了解和掌握本档案馆(室)主要档案用户的利用动向、特点和规律,使档案收集工作主动地有计划地进行。

(二)针对性和及时性。

档案收集工作,必须根据各级各类档案馆(室)的收集范围,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收集工作。同时要求档案工作人员必须具有明确的时间意识,将应当收集或征集的档案及时地收集进档案馆(室),避免拖延迟误。

(三)系统性与完整性。

档案收集工作的系统性,从横向来看,就是所收集的档案在种类、内容等方面应当完整齐全;从纵向来看,要保证收集来的档案能够历史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专业系统、一个单位的历史脉络。此外,还应充分地考虑到档案的科学文化价值及其在当前的工作、生产、科研活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这样才能使档案馆(室)真正成为社会各界和机关、单位的可开发利用的资料信息中心与参谋、咨询部门。

第二节档案馆(室)藏建设

一、丰富馆(室)藏的重要性:

目前档案馆(室)藏内容单一,数量不多,种类不齐全,时间跨度短,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因此,丰富馆(室)藏是档案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造成馆藏不丰富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对于档案馆的性质、任务和职能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致使一些档案馆单纯注意为政治斗争服务,忽视了为经济建设、科学研究及其他各项工作服务;仅仅注意为党、政领导机关服务,忽视了为业务部门和基层单位服务,由此,造成收集档案范围的狭窄;注意收集党、政、群团领导机关的档案,而放松所属单位的档案收集;注意收集撤消机关单位的档案,而放松现行机关的档案收集;注意文书档案的收集,

而放松对科技档案、专门档案的收集;注意收集纸质档案,而放松对其他载体档案的收集;注意接收移交来的档案,而放松征集档案;注意档案材料的收集,而放松与档案有关的家谱、史志、内部资料的收集。

档案馆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就必须扩大接收范围,改善馆藏结构,丰富馆藏。只有把各级各类部门的各种类型、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都收集进馆,实行科学管理,才能把档案馆建成永久保存档案的基地。只有积累丰富的档案资料,档案馆才具备为社会服务的物质基础,真正成为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担负起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任。

二、优化档案馆(室)藏的意义:

(一)优化馆藏是完善馆(室)藏建设的一个重要方法。

在档案馆建设的初期,由于库藏档案的贫乏,所以,急需补充大量档案材料,馆藏数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馆藏数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时,入馆档案的质量就会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调整档案收集工作的政策,使馆藏建设从单纯的数量型,逐步转化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型,是我国档案馆馆藏建设的科学之路。

(二)优化馆(室)藏也是解决目前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

目前,有些档案馆为了增加馆藏量,在接收和征集档案时,盲目地将一些利用价值较小的基层单位的档案材料接收入馆;有些档案馆还将大量的重份档案接收入馆;有些档案馆则将机关单位形成的不足五年保管期的档案接收入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影响了馆藏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也给机关的档案利用工作和档案馆本身的业务工作建设带来了不便。因此,只有加强优化档案馆馆藏工作,搞好入馆档案的筛选和质量控制工作,才能有效地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三)优化馆(室)藏亦是提高案卷质量的一种必要手段。

目前,在档案馆接收的现存档案中,仍有一部分档案存在着下列质量问题:有的组卷不合理、案卷题名不确切;有的无卷内文件目录、不填写卷末文件备考表;有的将不该归档的文件归了档;有的保管期限划分不准确,等等,因此,必须重视对入馆案卷质量的检查,加强对机关档案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案卷,必须要求有关单位或档案工作人员按标准或规范重新予以整理。

(四)优化馆藏可以使库藏的结构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全面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合理的馆藏结构,优质而有层次的档案案卷,是档案馆具有突出特色的一个重要基础。这样不仅可以系统地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机关、一个专业系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情况,而且还可以使各类档案馆之间科学地分工协作,减少馆际间、特别是同一个档案馆馆藏档案文件重复的现象。

三、优化档案馆(室)藏的主要原则:

(一)完整性原则:档案馆(室)的馆藏档案文件是否完整齐全,是检验和衡量档案馆馆藏优化程度的一项基本原则。馆藏档案文件的完整性,主要表现在:

1、档案文件的个体完整,即不缺张少页。因为档案文件个体是馆藏档案的细胞,只有首先保证个体档案文件的完整,才能为馆藏档案的优化奠定基础。

2、同案(一项工作、一起事件、一次工作、一个项目、一种产品等)档案文件的完整齐全。

3、档案全宗的文件要齐全完整,即每一个立档单位形成的、具有一定保存价值的文件,均应收集齐全,能全面反映立档单位的历史面貌。

4、档案馆接收范围内的档案文件的齐全完整。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收藏单位),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制度和法规的规定,积极主动地接收和管理属于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档案资料,并努力保证所接收和征集到的档案资料的齐全完整。

(二)系统性原则。档案馆馆藏的档案,是由各个全宗与档案综合体构成的档案文件有机体系。其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1、保管单位内文件的系统性。在同一保管单位内的一组文件材料,不能是杂乱无章的堆砌,应当是一组具有密切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的档案文件有机整体。

2、全宗内档案文件的系统性。全宗内的档案文件必须是经过科学分类的,条块明晰的、是一个便于查找利用和管理的档案文件有机体系。

3、馆藏档案的系统性与查考利用的社会系统性要保持一致。档案馆应注意分析研究社会主要的、经常性的用户需求规律、用户构成及用户需求趋向,以使馆藏档案文件能够满足用户的近期与长远的利用需求。

(三)实践性原则。要求档案馆在选择接收和管理馆藏档案时,要从社会的档案的利用实际出发,努力减少档案馆建设工作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因为档案馆的馆藏档案能否满足档案用户的利用需求,是衡量档案收藏工作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坚持馆藏档案的利用性原则,有助于克服传统的“重藏轻用”的旧概念,提高馆藏档案的整体质量,充分发挥档案的价值。(四)价值性原则。档案馆在接收和征集档案时要认真开展档案保存价值的鉴定核查工作,以保证入馆档案文件的质量。对已经入馆的档案文件,也要定期进行鉴定或鉴别,去粗取精,及时剔除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充分有效地利用档案馆的人、财、物等条件,使馆藏档案文件保持最佳的价值状态。

(五)特色性原则。各级各类档案馆在馆存档案方面,都应具有不同的特色。或者是地域特色;或者是文化特色;或者是人物特色;或者是民族特色;或者是时代特色。就档案的内容与形式而言,各专业或部门档案馆要将有关专业活动或本专业、本部门形成的档案及时接收入馆,使馆藏档案能够体现出明显的专业(专门)性特点;各综合性档案馆,应结合本地区的历史、自然风貌、物产、著名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民俗、宗教信仰、名胜古迹、民间艺术、名优特新产品等方面的情况,积极收集相关的档案与资料,这样才能使得馆藏档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更好地为本地区各项建设事业服务。

四、优化档案馆(室)藏的标准;

(一)内容标准。这是检验馆藏质量高低的最基本的标准。如果馆藏档案内容贫乏,不能给档案使用者提供充分的档案信息服务,那么,这样的馆藏档案就谈不上是优化的。对于综合性档案馆,它的馆藏档案内容,从宏观上讲,应当为研究有关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活动情况,提供较全面丰富的史料;从微观上讲,应当为档案使用者提供有关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历史人物的翔实材料。一个档案馆只有馆藏内容丰富,才能为档案用户提供所需的档案信息,才能使馆藏的档案与资料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结构标准。所谓馆藏结构,是组成馆藏库存的各种档案及资料之间的相互搭配和排列。优化馆藏的目的之一,就是调整馆藏的各种档案、资料之间保持一定的合理比例关系,使馆藏的档案资料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结构合理的馆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在数量上,各种门类与载体的档案材料,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对于综合性档案馆而言,目前应注意对数量较少的科技档案、专门性档案和非纸质档案的收集,以改变和调整馆藏结构单一的状况。

2、档案与资料之间的比例不能失调。档案馆作为国家永久保存档案史料的基地,应当确立“档案为主,资料为辅”的馆藏建设政策。档案是馆藏结构的主体成分,资料则是作为档案文件的必要补充物而存在的辅助成分。这种馆藏的“主从”关系是不能颠倒的。

3、馆藏档案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以便客观地反映出本地区各个时期的历史面貌。对于那些数量较少的历史档案,必须大力收集有关的档案和资料。尤其是建国后形成的、结构不够完整合理的档案全宗,也要注意补充收集,将不十分合理的馆藏结构,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三)层次性标准。馆藏档案要反映出一定的层次和顺序,这是优化馆藏的一个重要标准。对于综合性档案馆而言,馆藏档案要能够反映出立档单位的级别、所属的历史时期、内容属

性等多层次特点。就立档单位而言,馆藏的档案,既有本级机关、组织等一级单位的档案,又有各主管机关所属的二级单位的档案,另外,还应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基层单位的档案。就所属的历史时期而言,馆藏的档案,应当包括能接收与征集到的本级各立档单位及其所属机构、基层单位、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各个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就内容属性而言,馆藏档案,也应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不仅要收集宏观、中观内容的档案资料,而且也要注意收集反映社会微观活动内容的档案资料。

(四)类型标准。优化馆藏档案,也要注意档案类型的多样性特征。以综合性档案馆为例,就馆藏档案的门类而言,应当包括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业档案,以及照片档案、影片档案、录音档案、机读档案(数字化档案)等多种类型。就馆藏档案的形成单位而言,应当包括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人民团体、企业厂矿、事业单位以及个人的档案。就馆藏档案的载体形态而言,应当包括纸质档案、胶质档案(影片、照片、胶片)、磁介质档案(光盘档案)等。

五、优化档案馆(室)藏的指导思想(不讲)

六、正确处理改善馆藏结构的诸种关系:

(一)档案馆与档案室在馆藏建设方面的衔接与互利关系。机关档案室保存的档案,是档案馆的主要来源。在丰富和优化馆藏档案的活动中,经常出现馆、室的衔接与互利问题,甚至出现片面强调丰富馆藏,将档案室的档案过早地接收入馆的做法,这是违背档案利用和发挥作用规律的。这种做法不但会给机关工作带来困难,同时也会增加档案馆的工作负担,影响档案馆其他业务工作的进行。所以,要想发展档案馆事业,就必须首先把机关档案室工作做好。档案馆应协助档案行政机关,做好对列入本馆接收范围的各机关、组织档案室的业务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列入进馆全宗名册的各机关或组织的档案完整齐全,使馆藏档案在源头就得到优化,从而提高入馆档案的质量。

(二)处理好综合与特色的关系,地方档案馆应突出地方的特色。

在各级各类地方档案馆馆藏建设方面,应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目前,在我国的档案馆网络体系中,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市、州、盟)县级的综合性档案馆是国家的骨干档案馆,其中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县三级地方档案馆的馆藏,应具有综合性和地方性特色。

(三)处理好深度与广度的关系。馆藏档案的广度,是指接受档案范围的广泛性;而馆藏档案的深度,则是指接收档案内容的深度层次。在档案源的选择方面,既要有党政领导机关、一级主管机关、二级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三级单位的档案,又要依据国家档案法规要求接收、征购、代管某些集体单位、个人所有的档案及散失在民间的历史档案。在档案内容方面,除了按规定接收那些综合性、指导性、政策性的档案外,还应特别重视接收与征集一些反映社会具体发展变革情况的典型的、经验性的、地方性的档案文件,以及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结果的档案材料。当然,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处理不好收集档案的广度、片面地扩大或缩小接收与征集档案的范围,是不利于馆藏建设的;同样,如果只注意收集综合性的档案文件,而忽视收集地方性的、典型性的档案文件,也会影响馆藏档案的深度以及优化馆藏目标的实现。总之,优化馆藏档案必须以档案馆接收与征集档案的范围为依据,科学地划定入馆档案的范围及档案内容的深度层次。(四)处理好档案与资料的关系,重视、收集与保存和档案有关的资料。收集和保存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文件,是档案馆的主要任务之一。档案文件是馆藏的主体,但是馆藏一定数量的资料,用于配合和补充档案以利提供利用,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弥补档案文件的数量不全和内容记载不详等缺陷。实践证明,适当地收集一定数量的资料,可以给档案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但是,如果片面地理解收集资料的意义,随意扩大资料的收集范围,势必造成馆藏档案与质量的比例失调,影响馆藏建设工作的顺利

进行。

七、馆藏结构的基本成分(不讲)

第三节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一、建立归档制度的必要性:

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取得档案的手段,也是开展其他业务活动的前提。而档案的收集工作又可分为档案室的收集和档案馆的收集两大类。对单位的档案室而言,主要是按期接受归档的文件和进行必要的零散文件的收集;而对各级各类档案馆而言,主要是接收档案室移交的档案、接受撤消机关档案和征集历史档案。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包括接收本单位归档的文件和收集未及时归档的零散文件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文件归档是档案室收集档案的主渠道,零散文件的收集则是一种补充形式。

根据《机关档案工作业务建设规范》,档案室要对机关各部门形成的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过程实行建都和指导。充分发挥机关档案室在形成文件和指导、协助文书部门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是做好机关档案室档案收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文件归档,是指各单位处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文书部门或承办部门整理立卷后,定期向档案室或档案人员移交的过程。

在一个单位中,文件归档是一项涉及文书部门和档案部门两个部门的工作。文书部门在文件归档中要做的工作是对处理完毕的文件进行鉴定和整理;档案部门要做的则是接收文书部门移交的案卷。下面是一文书归档流程图:

由于文件归档的结果不仅关系到单位档案是否齐全,也关系到国家能否完整地积累档案,所以,国家规定了归档制度,要求各单位贯彻执行。

二、建立机关文件归档制度的一般要求:

(一)归档制度的建立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要求。

在具体规定归档制度的各项内容之前,必须深刻地学习和研究国家有关文件如《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等,领会其精神内容,并以此为指导,来制定本单位的归档制度,切忌与国家的有关规定相抵触、相矛盾。

(二)归档制度的制定必须符合本机关的工作、生产、科研活动的实际,体现本机关的文件材料的形成特点和规律。

制定归档制度前,有关人员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本机关、单位的活动性质、职能分工、以及文件材料的产生、运转过程,文件的种类、内容、形成特点和规律,并据此将国家的有关文件归档的规定具体化。这样才能使所制定的归档制度具有实践性,便于执行,保证归档文件的质量。

(三)制定的归档制度,应当同本机关的其他相关制度保持内容方面的统一性。

例如在党政机关和单位,应当使归档制度同行政管理制度相衔接,将归档制度纳入上述工作管理制度,以保证其顺利施行。此外,还可以将归档制度同机关的科研管理制度,计划管理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标准化管理制度、单位责任制联系起来,保证其顺利执行。(四)完善归档制度的内容。制定归档制度应当内容明确、表达准确,规定具体而详尽,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执行。同时,机关档案部门还应当广泛地征求有关文书工作人员、业务人员及机关领导的意见,及时补充、修订,使之更加完善。

三、归档制度的内容:

归档制度主要包括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归档手续等内容。(一)、归档范围:

根据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凡是反映本机关工作活动、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均属归档范围。具体包括:

1、上级机关发来的与本机关主管业务有关的决议、决定、指示、命令、重要通知、通报、条例、规定等文件。

2、重要的会议材料,如参加者名单、会议通知、报告、决议,总结、领导讲话、典型发言、会议简报,会议记录,会议记要、录音带、录象带、照片等。

3、机关对外的正式发文,包括命令、决定、决议、指示、条例、规定、通报、通知等。

4、重要的往来文书,如请示、批复、来函、去函、复函等。

5、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的报告、总结等。

6、本机关的各种工作计划、统计报表等。

7、本机关党委、团委、工会、妇联的工作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重要的统计材料及简报。

8、本机关与有关机关签定的合同、协议书等文件材料。

9、本机关干部任免的文件材料以及关于职工奖励、处分的文件材料。

10、本机关的职工劳动工资、福利方面的文件材料。

11、本机关及下属机关成立、合并、撤消、更改名称、启用印信的文件材料。

12、本机关的历史沿革、大事记,以及反映本机关重要活动的剪报、录音、录象带等。

13、本机关处理群众来访的原件、记录及处理结果。

14、本机关财产、物资、档案等的交接凭证。

15、本机关外事活动和外事往来方面的文件材料。

16、同级机关或非隶属机关颁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需要贯彻执行的条例、规定、通知等文件。

17、下级机关保送的各种报告及统计报表。

18、“帐外”文件材料,如领导外出开会带回来的有重要价值的文件、上级领导来本机关视察、检查工作等活动的讲话、录音、题词、指示等记录材料。

19、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电报、应根据其保存价值与文件统一立卷,实行“文电合一”制度。

(二)、归档时间:

是指文书部门将文书案卷移交档案室的时限。按照《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的规定,“机关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一般应在第二年上半年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对于一些专门性的文件和驻地分散的业务单位的文件,为了便于查用方便,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商定归档时间。

某些小机关的内部机构简单或不设内部机构,工作人员数量少,文书处理不集中,文书处理和档案工作由一人监管,可不专门规定归档时间。有关人员只要将办理完毕的文件归入卷夹,组成案卷,编制出案卷目录,就算完成了归档任务。

(三)、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

即文书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案卷时应达到的质量要求,也是档案部门接收案卷时的验收标准。根据《归档文件整理规则》的规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检查归档文件的质量:

1)归档的文件应齐全、完整;

2)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3)卷内文件经过系统整理和编目;

4)案卷封面填写清楚,案卷标题明确,案卷排列合理,编号无误;

5)编制了完整的案卷目录和相关的文件;

6)对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对字迹模糊或文件载体存在质量隐患的文件应予复制;

7)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

(四)、归档手续:

归档时,文书部门向档案部门移交案卷应按照一定程序履行手续:档案部门首先要依据案卷目录、卷内文件目录对案卷及卷内文件的数量进行核对和检查;同时根据归档要求检查案卷的质量,对不合格的案卷,档案部门应要求文书部门重新返工整理;案卷检查合格后,填写案卷移交清单,双方履行签字手续。移交清单应一式三份,一份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存查,另外两份保存在档案部门作为检索工具和全宗卷的材料。

在单位工作中产生的、处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经立卷归档正式移交给档案部门后,即转化为档案,进入档案管理阶段。

四、档案室在形成文件与组织归档工作中的作用:

在归档工作中,从程序上看,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只是负责验收案卷,但实际上,为了达到齐全完整地将档案集中到档案部门的目的,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关注文件归档的结果,更需要关注和参与文件的形成、运行、立卷归档的全过程。为此,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工作中还要承担一系列职责:

(一)监督文件的形成过程:

文件的形成是归档的源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单位因忽视文件的形成而导致档案的不完整,因此,不仅要力求将已经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收集齐全,而且还应该注意文件在形成和处理过程中的情况。例如:要注意了解本单位是否建立了电话记录制度、会议或活动的记录(录制)制度,本单位的文书工作制度是否完善等等。当发现本单位在文件形成和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或领导反映,提出改进的建议。同时在发现了文件形成的漏洞之后,应尽量采取补记、补录、补拍等措施补救,以保证重要文件的完整。(二)督促归档制度的落实:

虽然,从根本上说,一个单位归档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是领导者的责任,然而,由于文件归档的成果最终要由档案部门接收,所以单位的档案部门和档案管理人员也有责任协助领导督促归档制度的落实:参与本单位归档制度的制定工作;开展归档制度的宣传工作,使本单位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归档制度的内容和要求,比如:在宣传橱窗中张贴归档制度和档案利用规定、表扬归档工作做得好的部门和人员等;对单位归档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指导文书部门的立卷归档工作:

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对文书立卷归档的业务指导包括以下内容:

1、协助单位确定立卷地点和分工立卷的范围。

立卷地点是指一个单位应由哪个部门或人员具体完成文书立卷工作。立卷地点可按照以下方法选择:

(1)基层单位或较小的机关,办公驻地比较集中、文件数量不大,可以由单位或机关的办公室(秘书室)来立卷。

(2)有两层以上组织机构的大机关或中等机关、可按驻地、业务、文件量等,采取分工立卷或部分文件集中、部分文件分工的立卷办法。

(3)特别业务部门,如财会、人事、信访、保卫等部门,可根据规定单独立卷。但较小的单位或机关就没有单独立卷的必要了。

分工立卷范围则是指各种内容的文件应由哪些部门或人员负责立卷,这是为了避免文件的重复立卷或遗漏立卷的情况发生。

2、参与编制文件立卷类目。

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参与到编制立卷类目的工作中,有利于及时将国家的有关规定和

档案管理的要求体现在文件中,从而保证立卷的合理性和系统性。

3、对立卷操作进行业务指导。

立卷的操作就是对归档文件进行系统整理,使其形成有序的保管体系。在这个过程中,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有责任深入到立卷工作现场,对立卷操作进行业务指导,帮助立卷人员正确掌握标准,及时解决立卷中出现的疑难问题。

4、进行归档案卷质量检查。

在立卷过程中,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应该进行阶段性的案卷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立卷工作结束后,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进行总结性检查,从总体上把握案卷质量。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1)应当立卷归档的文件是否收集齐全。(2)是否包括了本机关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件材料。(3)归档案卷的内容是否反映机关的主要工作及其职能活动情况。(4)保管期限的划分是否准确。(5)案卷题名的拟写及其他管理性项目的填写是否科学。(6)案卷目录的编制是否符合标准等。

在检查工作中,如果发现问题,应提出加工、调整、修改意见,切实保证归档案卷达到国家有关质量标准。

案例:

××旅游公司的档案管理人员小刘在指导文书立卷的过程中发现公司某次年会的文件中少了一些会议记录和领导的讲话,同时还缺少一些重要的收发文件。经过查找,他不仅将文件收集齐全,而且找到了文件收集不齐的原因:其一,一些承办人员不原将自己认为有用的文件归档,担心用起来不方便;其二,一些文书人员未按归档范围收集文件;其三,公司内部未进行立卷分工,存在遗漏立卷和重复立卷的情况。于是,小刘帮助文书部门进一步完善了立卷工作的制度、程序和分工,使以后的立卷工作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四)、开展零散文件的收集工作。

这里所说的零散文件是指单位在收集工作中未及时归档的文件。出现零散文件的原因主要有:一些会议文件、内部文件由于未经收发文登记而在归档时容易被遗漏掉;一些承办部门或工作人员未及时交回文件等等。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单位即使建立了归档制度,开展了正常的归档工作,也难免会出现零散文件。这就需要档案室或档案管理人员进行零散文件的收集。

收集零散文件可采取以下一系列方法:

其一,根据单位内部机构调整、领导干部职务调动、工作人员岗位变动等情况,收集散存在承办部门或人员手中的文件;

其二,结合单位的管理评估、安全检查等活动,清理和收集文件;

其三,通过编写单位大事记、组织沿革等参考资料,有针对性地收集一些散存的文件。(五)对散失文件的补充收集。

一个机关即使建立、健全了归档制度,也会使有些文件不能按规定及时归档,特别是未经收发登记的文件和机关本身形成的内部文件,往往分散在个人手中。再加上机构调整、干部变动、环境变化等各种因素,都可能使归档文件不齐全、不完整。因此,在正常的归档工作以外,档案室还需要采取某些补救措施,开展对散失文件的补充收集。收集散失文件时要把重点放在“帐外”文件上。所谓“帐外文件”,是指未经登记的文件,如机关内部文件,机关领导人或工作人员外出开会带回的文件,机关之间签定的合同、协议等也常常不作记录。这些文件如果保留在机关业务部门或个人手中,往往不易被发现,因而有时不能按正常手续立卷归档,把这些应该归档的文件集中收集起来,以补充归档制度之不足。

(六)、档案室要科学地保管档案并积极宣传归档制度。

机关档案室要科学地管理好档案,除做好具体管理工作外,还应根据本机关、本单位的具

体情况,积极推行归档制度,加强宣传工作。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档案的所有权及有关法规;由档案室集中管理本机关档案对档案的开发利用的作用及优越性;档案作用的双重性,即档案对其形成单位的作用和对社会的长远历史作用等;应当指出,机关档案室做好档案的科学管理和方便利用工作,就是对归档工作的最佳宣传。总之,档案室只有认真、科学地做好归档文件的整理、保管、编研工作,做好对归档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工作,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机关档案收集工作的开展。

第四节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十一条规定:“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定期向档案馆移交档案。”根据《档案法》的规定,各单位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要集中由国家设立的各级各类档案馆保存。档案馆收集档案的途径主要有: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接收撤消机关的档案,征集历史档案;在必要时,档案馆之间还要开展交换档案的活动。

一、馆藏档案的补充源:

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主要来自以下四个档案源:

(一)现行机关档案源。这种档案源,就是指现在正在进行工作活动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这种档案源的特点是:产生和形成的档案文件数量多,完整、系统,并且具有连续性。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的规定,各现行机关应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通过一定的移交方式,交给各有关档案馆集中保存。所以,现行机关是各级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的主要补充源。

(二)撤消机关档案源。撤消机关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由于政权变更、体制改革、行政区划调整等原因而被撤消合并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档案馆按国家规定接收这类机关、团体、组织的档案,也是馆藏档案的重要补充源之一。

(三)组织和个人保存的散失档案。这种档案源即收藏有革命政权档案、历代王朝和民国档案的机关、组织和个人。这也是馆藏档案的一个重要补充源。档案馆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措施,将这些散存于社会的历史档案征集入馆,以丰富馆藏。

(四)档案馆之间交接的档案。一方面,由于行政区划变更和档案馆布局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有关档案馆的档案收藏范围发生变化,因而产生某档案馆接收其他档案馆的档案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各国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我们通过交换或购买等方式,将一些收藏在外国档案馆中的我国历史档案(包括其复制品)收集起来,丰富有关档案馆的馆藏。

二、接收档案的范围:

为了丰富馆藏,防止各档案全宗的分散,便于综合开发信息资源,减少馆际间收藏档案的不必要重复,各级各类档案馆在接收档案的范围方面,应有明确分工。根据国家档案局1986年2月7日发布的《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央级与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档案馆负责接收本级现行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直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负责接收本级现行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具有永久和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例如:中央档案馆接收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所属部委办的档案;北京市档案馆接收北京市委、市政府及所属单位的档案。

三、档案馆对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接收档案的要求:

根据《档案馆工作通则》的规定,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档案有如下几项要求:

1、完整性。进馆档案应按全宗整理和保管,以保持全宗的完整性。现行机关档案部门应按全宗原则,将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档案收集齐全,并进行科学的整理,保证本机关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按规定及时移交给同一档案馆。

2、真实性。进馆档案必须是经过鉴定的、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现行机关档案部门,

应按照鉴定档案的有关标准,科学划分档案的保管期限,并将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若干年后,及时向档案馆移交。

3、地方性。馆藏档案内容除具有普遍性特点以外,还必须反映本地区的特点,有独到的地方特色。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内容,有别于其他国家的鲜明中国特色;各省、市、自治区档案馆的馆藏内容,有别于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鲜明地方色彩,以防止档案内容的大量重复。

4、坚持质量验收。档案馆除了履行必要的交接手续外,还应坚持质量验收标准,把案卷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进馆之前。

案卷质量检查可以采取自检、互检、检查小组检查接收三个步骤进行。坚持案卷质量验收标准,会受到机关、单位领导、文书和档案工作人员的欢迎,容易引起领导者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增强文书、档案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案卷质量,促进档案业务学习,减少工作中的矛盾。

5、清点核对。现行机关移交档案时,必须根据移交目录,同接收档案的有关档案馆一起清点核对,并在交接收据上签字盖章,以便明确交接双方的责任,保证进馆档案的完整齐全。(二)接收档案的时间期限:

根据有关规定,现行机关档案在本机关的保管期限有两种:省级以上机关应将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20年左右,省辖市和县级以下机关应将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逾期可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比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应将其永久保存的档案在本单位保存20年左右后向山东省档案馆移交;北京市延庆县政府应将其永久、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单位保存10年左右后向延庆县档案馆移交。

根据各单位及档案馆的具体情况,档案馆接收现行机关的档案可采取逐年接收和分段接收的方式。逐年接收,就是现行机关每年将保管期满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一次。分段接收,则是现行机关以3年—5年为一个周期,将保管期满的档案向档案馆移交一次。

(三)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确切掌握被接收档案的情况,为此,档案馆应认真调查了解移交单位档案整理的原基础,鉴定的方法和质量,档案的数量与成分,需要进馆的档案有多少等确切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了保证进馆档案的质量,档案馆还应派人到移交单位检查准备移交档案的完整程度和整理质量,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一方面,档案馆还要做好馆内的各项物质准备,安排人力、物力和时间,以确保接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档案馆对二、三级单位形成档案的接收:

根据国家档案局1986年2月发布的《各级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要求,下述两种类型单位的档案应向各有关档案馆移交:

第一种,各级人民政府的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这些单位所形成的档案,往往能反映某方面工作或生产,教学、科研、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的基本历史面貌,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或历史价值,是人们日后从事有关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的必要材料。如各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的各企业、工厂和院、所学校、医院等。

第二种,有代表性的第二、第三级单位形成的档案亦应向有关档案馆移交。如工厂、学校、商店,居民委员会,村委会等职能、性质和任务相同或相近的单位之中具有代表性者,应将其所形成的档案中有长远保存价值的部分,移交给有关档案馆。其他不具有代表性的第二和第三级单位所形成的档案,一般不需向档案馆移交,但是其中具有重大影响或重要凭证作用的档案,也应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五、档案馆对撤消机关档案的接收:

在社会活动中,经常会发生单位调整、变动等情况,“撤消机关”由此而出现。一个单位撤消了,意味着其活动的终止;然而,“撤消机关”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其历史面貌

应该保留。因此,撤消机关的档案需要得到妥善保管。撤消机关的档案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各种原因被撤消的机关形成的档案。也有一定的接收要求:

1、机关撤消、合并时,严禁把机关在历史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分散、毁弃或丢失;该机关应对全部档案进行认真地清理和鉴定并保管好,按规定向各有关档案馆移交,或由其职能继任机关代管。

2、机关撤消、合并时,如有尚未办理完毕的文件,应移交给原机关的职能继任者或有关机关继续办理后整理保管。

3、一个机关并入另一个机关或分散并入几个机关的,以及几个机关合并为一个新机关的,其合并以前形成的档案,应按机关分别立卷组成有机整体,向有关档案室移交,不能将这些档案与机关合并后形成的档案混在一起。因工作需要,新机关要求保管撤消机关的档案,可在征得有关档案管理机关同意后,暂为代管。代管机关应负责被撤消机关档案的完整性与安全,并且担负日后向档案馆移交的义务。绝对禁止将撤消机关档案同本机关的档案混杂。

4、一个机关撤消后,其业务分别划归给几个机关的,它的档案不能分散,应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整理并保管好,由有关单位协商处理,或交给某个接管机关代管,或者向有关档案馆移交。

5、一个机关的一部分业务或其中的一个部门划归给另一个机关的,原来该机关在从事此部分业务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应作为原机关档案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如果接收机关需要查考使用这些档案,双方可通过协商等方式,用借阅、复制等办法解决。

6、在文化大革命中撤并的机关,对于合并期间形成的档案一般不应分散,但因工作需要,对某些档案,是暂借或带走还是仍保存在原单位的主管机关,应与有关机关协商解决。无论采取哪种办法,都应注意保持全宗的完整性,不能将全宗档案拆散。

六、档案馆对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历史档案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以及著名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其中包括革命政权的档案、历代王朝、北洋军阀和民国时期的档案。

(一)接收与征集历史档案的意义:

1、它是保护祖国历史文化财富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历史上的历代王朝衙曙、组织及个人曾形成过大量的档案文件,但由于各种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档案已遭毁灭,尤其是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又使辛存下来的档案一部分散失在国外。民国时期的档案,虽然有许多被保存下来,但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程度不同的损害,许多民国档案散失于社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政权机构、军队、社会团体等形成的档案,尽管产生时间较近,但是由于长期的地下斗争和武装斗争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档案数量也较少。因此,加强对辛存于世的历史档案的征集与接收工作,尽早将散失于社会各个角落以及国外的历史档案收集入馆,使祖国的历史文化财富得以长远流传。

2、收集历史档案是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需要。历史档案记录和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宗教等方面的情况。它是人们从事史学研究、科学研究、总结历史经验等项社会工作的不可缺少的原始素材,为了适应历史档案开放和利用需要,各档案馆必须努力收集历史档案,丰富馆藏,以便向社会提供更多的档案。

3、收集历史档案是一项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艰巨性工作。

由于历史档案长期在社会散失且年深日久,具有收藏对象复杂,收藏地点不明、来源分散等特点,而且很多历史档案正在遭受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不少档案已经发酶变质,字迹模糊。所以,档案部门必须加强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工作,通过各种有效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进行抢救。

4、收集历史档案是发展我国档案馆事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个档案馆收藏的历史档案的数量与质量,往往是社会和用户衡量与评价其工作水平的一

个重要标志。一个档案馆收藏的历史档案量多质优,它就会具有较高的威望和社会地位,就

会以其收藏档案的年代久远,门类多样,内容丰富,版本珍贵而享誉国内外,因此,档案馆

应将收集历史档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二)收集历史档案的对象与途径:

1、收集散存在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中的一些历史档案。历史档案的收集,应结合本地区的

具体情况开展工作,将明清中央机关形成的历史档案集中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将民

国时期的中央机关形成的档案,集中移交给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保存;将民国时期各地方机

关的档案,移交给各有关地方档案馆保存。

2、征集收藏于个人手中的历史档案。在我国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不少历史档案仍然掌握

在个人手中。保存这些历史档案的有社会知名人士,革命老干部、专家学者、普通群众,也

有当时的官员、职员、商人、古物收藏者及其亲属后代。有些档案已被废品收购站或造纸厂

等单位收买,正面临灭顶之灾,需要及时抢救。有的档案被当事人埋藏起来,有待于进行挖

掘;有的档案存放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总之,只要有计划、有措施、坚持不懈地开展征集工

作,就可以将散失在个人手中的历史档案的原件或复制品收集入馆。

3、征集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档案。少数民族地区的档案,通常是保存在寺庙、土司、头人

及其后人和其他群众手中。有些档案的时间久远,具有较高的史学和文物价值,是我国各民

族的宝贵历史文化财富。将这些档案征集入馆,可以使档案馆的藏品具有较突出的地方特色,

并为研究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4、收集党史、地方志办公室以及政府等文史组织及其他学术历史研究部门所征集到的历史

档案。档案馆通过加强与上述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并在他们的史志、研究著作编撰完毕之

后,及时协商,将有关档案接收入馆。

5、收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的许多珍贵历史档案散失在国外。近

年来,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深入与广泛,许多流失国外的档案原件或复制品重新回到

了祖国的怀抱。他们在史学、文化研究,以及修志编史等方面已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不

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因此,做好收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三)接收与征集历史档案的方法:

收集历史档案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所以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方法,才能做好

此项工作。目前,档案部门采取的方法主要有:

1、发动群众提供线索。这是一种典型的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其宗旨是让广大的人民群众了

解历史档案的重要意义及接受与征集的内容和范围,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掌握线

索。

2、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调查了解本地区范围内,历史上曾经设置

过的机关、团体、组织及出现过的著名人物,力求摸清这些组织和人物的有关详细情况,以

便于今后开展接收与征集历史档案的工作。

3、广泛宣传,传播有关信息。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传媒工具(如广播、电视、报纸杂志、

网络媒体),刊载或播送有关历史档案的征集信息,宣传有关历史档案的意义、价值,表扬

有关征集、接收和捐赠档案的先进事迹。

此外,可以通过举办档案展览、印发宣传品、放映影视片、发布通告等方式,广泛地开展收集历史档案的宣传工作。还可以与古旧书店、文物单位、废品收购站以及造纸厂等单位建立联系,经过协商,使这些单位收购到的历史档案和资料及时收集入馆。

档案管理实务教案(精华版)

档案的历史沿革 ?甲骨档案 ?定义:殷商统治者在迷信活动和政务活动中刻写在甲骨上的文字。 ?组成:叙辞命辞占辞验辞 第二节档案的定义及基本涵义 ?一、定义 ?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象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二、基本涵义 ?1、形成者2、形成原因3、形成方式4、基本形态5、本质属性:原始记录性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2.对今后工作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3.按照一定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 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 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第三节档案的作用 ?档案最重要的作用有两方面; ?一是凭证作用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中国人常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 ?二是参考作用(或情报作用)。 ?档案的作用有时也被称作档案的价值,即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或情报价值)。 二、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 ?1.档案作用扩展律(第一价值—第二价值)2.档案机密程度递减律 ?一般说来,档案机密性逐渐弱化是一种总的趋势,档案机密性的强弱与档案保存时间的长短成反比例。3档案科学作用递增律 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 ? 4.档案作用的条件律A、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B 、受公众对档案认识水平的限制C 、受档案管理水平的限制 档案分类 ?四、根据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划分 ?根据档案信息记录方式可以分为 文字档案,图形档案,音像档案(音像档案又可以划分为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 档案分类 ?七、其他常见分类方法

档案收集流程

4、全宗构成的条件和立档单位:形成全宗的机关,称为立档单位,又称全宗的构成者。一个机关就是一个立档单位,一个立档单位形成的全部档案就构成一个全宗。 (1)构成条件:第一,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单独对外行文;第二,是一个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第三,设有管理人事的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三个条件是统一的,是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单位的独立性。最基本的是第一个条件。在分析或研究一个组织单位能否构成一个立档单位时,应当明确,机关的大小和档案数量的多少,并不影响它成为立档单位。有的组织单位也可能不完全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它实际上却是一个独立的机关,或由于某种特殊需要,它所形成的档案也可以构成一个全宗。 (2)立档单位。 5、立档单位的变化和全宗的划分:机关单位的增设、撤销、合并以及机关名称的改变、职权范围和隶属关系的调整等各种变化。这些情况,有的会影响全宗的划分,有的则不涉及全宗的变化。研究某一立档单位是否有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应该从立档单位的政治性质、生产关系性质和基本职能等几个方面去考察。 6、人物全宗:就是社会知名人士(如社会活动家、科学家、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等)在其一生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人物全宗包括个人的著作、手稿、日记、信件、遗嘱以及记载个人(包括家族、家庭)社会活动的全部材料,还包括别人所写的和收集的与人物全宗构成者个人、家庭、家族有关的材料,以及直系亲属能够说明立档单位情况的材料。 7、全宗的补充形式: (1)联合全宗。是若干独立机关形成的档案,由于混在一起难以区分立档单位而联合组成的一个全宗。 (2)全宗汇集,就是由档案数量极少的若干全宗,按照一定的特点组成的一个全宗集合单位。 (3)档案汇集,就是由不明所属全宗的零散残缺文件,按照一定的特点集中起来的混合体。 8、全宗群:整理和管理档案,不仅要注意全宗的完整性,还应该注意全宗之间的相互联系。 10、全宗的编号与排列: (1)通常涉及档案管理中的三个环节:A全宗的编号一般是在档案馆接收全宗时,于全宗名册上登记编定的,它属于统计工作的一个具体的技术项目;B全宗在库房内如何排列存放,属于保管工作的范畴;C全宗号的编定,它作为档号的组成部分填写于案卷封面,全宗的系统排列等也属于档案的基本编目和系统化的课题。 (2)全宗号的编制和使用方法:A按国家档案全宗的三部分各依全宗进馆的时间顺序分编流水号;B按本馆全宗的时间、地区、性质等分编流水号;C所有全宗一律按进馆顺序

档案管理教案 第三章 档案的收集

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案例: 通讯设备公司十分重视档案的管理工作,为了保证公司档案收集的齐全,档案管理人员协助公司以文件的形成阶段为起点建立完善的文件管理制度。该公司的具体做法是清理自身各种文件的来源和种类,规定文件形成、管理和归档的分工,如规定各种会议文件、电话记录、照片、电子文件的管理责任人等。这样做,就从档案形成的源头上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同时,也使档案部门比较清楚地掌握了本公司档案的来龙去脉。文件归档时,档案管理人员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将有价值的文件完整地收集起来。 简析: 在单位,为了做到档案收集齐全完整,档案室和档案管理人员需要从文件形成阶段就开始关注其完整性,并监督文件管理的全过程。如果发现了问题则应尽快通过有关的领导建立健全制度,帮助本单位文书部门、承办部门和相关人员堵塞文件在形成、传递、处理和归档中的漏洞。文件齐全了,档案收集工作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档案的收集是档案管理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基础性的业务工作环节,要作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必须了解和把握其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途径,明确其指导思想与要求,正确处理好档案收集工作中的质量与数量,优化与丰富馆(室)藏等方面的关系。 第一节档案收集工作概述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档案的收集是指接收与征集档案及有关文献资料的活动。就具体工作而言,是指将分散或保存在各机关、单位或个人手中的档案,以及散失在国内外的档案(或复制品),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通过例行的接收制度和专门的征集办法,有计划地集中到各有关档案馆(室),进行统一保管的工作。 这一工作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档案的接收,即档案馆(室)收受移交档案的工作过程;二是档案的征集,就是指档案馆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征集散存在社会上的档案和有关文献。这是档案馆获取并积累档案的必要补充渠道。 档案收集工作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本单位(部门)需要归档的档案进行接收。 2、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对那些未及时归档的档案进行补充收集。 3、档案馆对现行机关、已撤消机关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受。 4、档案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二、档案收集工作的意义: 档案是开展档案管理的物质基础,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档案的收集工作在整个档案管理业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做好档案的收集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收集工作是维护党和国家历史年真实面貌的必要手段。 档案馆(室)的收藏是一定地区、部门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教育等方面情况的综合反映。收集工作使得档案齐全完整,内容丰富,应该补充进馆的档案及时接收进馆,并把散存在机关、组织、个人手中以及散失在各地的档案材料收集补充到档案馆(室)。档案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重要凭证,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工具,因而收集工作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 (二)收集工作是贮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 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它记录着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无数有用的事实、数据、理论方法、科学构思,记录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人们可以从档案信息中了解和探索未来,可以继承过去的科技成果,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开拓人们的思路,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三)收集工作为开展档案馆(室)各项工作,加强档案馆(室)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档案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代码:080170 课程负责人: 制定(修订)单位:人文社科系中文教研室 制定(修订)人:张文军 审核人:张艳辉 制定时间:二00三年八月 一、课程简介与课程性质 《档案管理》课程是高职文秘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在介绍档案学若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介绍档案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这门课程,要在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机关单位的文书、文书工作以及机关单位的档案工作的内容、程序,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文书和档案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学习本课程,对以“办文”工作为三大任务之一的职业秘书,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适用的专业与年级 本课程适用于文秘专业各方向,大学二年级开设。 四、课程总学时和总学分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36学时,2学分。

五、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既是对文秘基础课程的拓展,又是对应用写作课程的总结归纳。因此,应在学完前两门课程之后开设,并在教学中注意知识上的交叉与衔接。 六、教学方法 《档案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到档案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技能。鉴于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中要求注意: 1、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死记硬背教材内容。教学中,应注意克服重理论而轻技能、轻实践的偏向;应在文书和档案管理规范的指导下,多开展公文的收发、传递和立卷、组卷实训。力求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在实践中学会运用。除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毕业前集中安排实践环节外,在授课学时内也应的不少于1/3实训教学环节,以加强实践训练,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教学中可安排学生到机关单位的文书工作部门和档案工作部门参观、见习,对于有关文书和档案的处理程序的了解,有条件的还可以参与具体操作。 2、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学习文书和档案管理的兴趣。 3、坚持运用案例教学。注意联系档案管理实际,从工作实际、语言逻辑等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从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能力。 4、注意加强多媒体教学,以生动直观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以丰富的教学信息来大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了解和掌握文书档案管理的内容和程序,主要是教材的第

档案管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档案概论 第一节档案的历史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结绳记事、刻契记事、原始图画(理解)。 二、我国档案的演变: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胶磁档案、电子档案(理解)。 三、档案的定义及其含义。 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 四、档案含义的四个方面 (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2)档案是保存查备的文件; (3)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五、档案种类划分 按照档案的载体形式标准,可分为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胶片档案、磁带档案等等;按照记录信息方式可分为文字档案、图片档案、音像档案、电子文件。音像档案又分为照片、录音、录像、影片档案。 六、国家全部档案的概念 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全部档案的总和。 七、档案的作用 1、行政管理的查考凭据 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 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6、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书证 八、档案的基本价值 1、档案的凭证作用 2、档案的参考作用 3、对档案真实性的辩证理解 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论 一、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集中地管理国家全部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第三章档案的收集 一、档案收集工作的内容 1、对本单位需要归档文件的接受工作。 2、对各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的集中和接收工作。 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单位内文件的归档(见老师复印资料) 第四章档案的整理 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将处于零乱状态的和需要进一步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基本的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组成有序的体系。

教案4(第3章档案的整理)

第三章档案的整理 内容提要: 本章内容较多,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主要讲了个方面的内容:一、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原则;二、全宗的划分和排列;三、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四、档案立卷 在档案业务建设的各个环节中,收集是起点,提供利用是目的,而整理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收集来的档案,不经过整理,档案不系统、不条理,就无法鉴定价值。而档案杂乱无章,零散堆砌,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混在一起,就不便于利用。因此说,档案的整理是档案工作中关键的环节。下面,我们先来了解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3.1 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3.1.1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 什么是档案整理工作呢?档案的整理工作,就是对零散的或需要进xing条理化的档案进行分类、组合、排列和编目,使这系统化的一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使档案由零乱到系统、由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档案整理工作的目的,就是使档案能够全面、历史地反映该单位工作活动面貌,揭示文件材料的相互关系,以便于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档案整理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主要包括:全宗的划分和排列、全宗内分类、文书立卷(组卷)、案卷排列和

案卷目录的编制。档案吞吐量工作的内容(范围)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类型): 1.系统排列。档案馆对正常进馆的档案和档案室所接收的案卷,都要对案卷和全宗进行系统排列,进一步系统整理。 2.局部调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档案整理体系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档案要进行个别的加工和局部的调整。详细说一下:(档案馆、室保存的档案,经过管理实践的考验或质检(质量检查)不符合整理要求成过急,不便于保管利用的案卷,要进行个别加工;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档案吞吐量体系可能发生的一些变化,必须进行局部的改动、调整。如我们原来的教学档案只编流水号,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有关要求,后来改为按每年度进行编号。 3.全过程整理。对零散档案文件,档案馆、室就有必要进行全过程的整理。包括立卷到全宗的划分和排列等全部整理工作。 以上说的,是档案整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3.1.2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又叫立卷原则)。 档案整理工作的原则是什么呢?按照档案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充分利用原有基础分门别类,便于保管和利用。 档案整理工作一般应遵循以下3项原则:

档 案 管 理 学

档案管理学 第一章、档案概论 一、档案的定义和属性 1、档案的定义 (1)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2)档案与文件的关系: 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文件是档案的素材,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3)档案定义的基本含义: ①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②档案是保存备查的文件 ③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④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4)文件形成档案的条件: ①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②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现行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③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档案的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 (1)档案是储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 (2)档案信息具有原始性和回溯性特点。 二、档案的作用及其规律 1、档案的一般作用 档案在行政管理、生产建设、政治斗争、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维护国家、集体、个人权益方面的作用。 2、档案的基本价值 档案的基本价值可以概括为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对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要加以辩证的理解。 3、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 档案作用的时效律和扩展律;档案机密性递减律和社会性递增律;档案行政作用的弱化律和科学作用强化律;档案发挥作用的程度取决于档案利用实践、社会发展水平、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条件。 第二章、档案工作概论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和性质 1、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检索、编研、利用服务、统计工作。 ?档案工作的性质和意义

档案管理学期末要点

《档案管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档案 1、档案的产生过程:档案的产生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萌芽起源于原始社会后期,产生形成于阶级和国家出现的文明时代——阶级社会。 2、档案的定义: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这一定义的基本含义有四个方面:(1)档案是各机关、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的。(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文件。(3)档案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4)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 3、档案的基本价值:档案的凭证作用、档案的参考作用(或称情报作用) 为什么具有凭证作用:是由档案的形成规律和档案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首先,从档案的形成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它是从当时当事直接使用的文件转化而来的,并非在现今使用之际临时编造的,它客观地记录了以往的历史情况,是令人信服的历史证据。其次,从档案本身的物体形态上看,文件上保留着真切的历史标记。如当事人的亲笔手书或亲笔签字,机关或个人的印信,有的还是原来形象的照片、录像和原声的录音。所以,档案是确凿的原始材料和历史证件,它可以成为查考、研究、争辩和处理问题的依据,可以作为对敌斗争和教育人民的工具。 4、档案分类作用的规律(有哪些?内容?) (1)档案价值扩展律: A、档案的作用从机关向社会扩展。即档案的作用具有对其形成机关和对社会作用的双重性和过渡性。档案对于档案形成者的首要作用,构成了档案的第一价值。档案对于档案形成者之外的这种社会作用,构成了档案的第二价值。 B、档案的作用向多元化扩展。进入第二价值阶段的档案,不仅档案发挥作用的范围扩大,利用者的数量和用户类型增多,而且档案的作用向多元性发展,即特定类型档案的作用同各种不同角度利用档案的交错程度提高了,可以从多方面利用。 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全面地估计档案对现实工作和将来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档案管理上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2)档案机密递减律:从总体上来说,档案是一种历史资料,但有些档案又有一定的机密性。档案的机密性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不同而变化的。一般说来,档案机密程度的强弱与保存时间的久暂成反比例。随着档案机密性的减弱,档案的社会性则相应地增强,解密的档案可以向社会开放,因而档案发挥作用的范围越来越宽。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处理好利用与保密的关系,既要反对忽视保密的倾向,又要防止认为档案机密性永远不变的观点。(3)档案科学文化作用递增律:随着历史的进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档案便从更多地用于阶级斗争,逐渐转为更多地用于经济活动、科学研究和文化教育等各项建设事业。解放以来,从档案利用工作的起伏发展中,已经看出一种总的趋势:由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档案的更广阔更长远的作用,已从主要服务于阶级斗争移向在为政治斗争服务的同时,更多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认识这一规律的意义在于针对不同时期档案作用的不同侧重面,合理地组织档案管理,并采用与之相应的提供利用手段,使档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档案价值实现条件律 A、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的社会制度以及有关的方针、政策等等,对于档案利用的需要和可能提供利用的程度,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B、社会档案意识。个人对档案的具体认识以及社会上对档案带有普遍性的认识程度,这种

档案管理(按章节)

第一章档案 第一节档案的定义和种类 一、档案的起源 1、档案的起源包括档案的萌芽和档案的最终形成两个阶段。(多) 2、结绳和刻契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记录。(是非) 3、档案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文字的发明。(单) 二、档案的由来 1、“档案”一词的由来“册、典、中、文案、文书、案卷”(多) 2、我国古代,文书与档案这两个概念基本上是不分的。(是) 3、关于“档案”一词,据现有材料记载,它初始于明末清初之际。(单) 三、档案的定义和基本要素(来源、形成条件、形态、性质) 1、档案的定义 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的记录。(单) 2、档案的来源 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机关团体、部队、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二是个人、家庭。(多) 3、形成条件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三个条件: A、必须是办理完毕的文件。所谓办理完毕,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单) B、必须是对日后具有一定查考和保存价值的文件。 C、必须是按照一定规律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多) 4、档案的形态 包括档案的载体形式和档案内容的记录方式。档案载体的发展来看,古代有龟甲兽骨、青铜钟鼎、竹木板片、金册铁券、缣帛、纸张等,现代有胶片、磁带、磁盘等(多) 5、档案的性质 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于一体的特点,成为档案区别于其他文献资料的独有特性和根本标志。(单、多) 6、其他 档案和图书、资料等都是知识的一种载体,都属于文献范畴。(单) 档案和图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 档案侧重于事物的原始性和记录性的统一。(是) 因为大多数兵马俑上无文字,只能算是文物,不能当作档案。(单) 四、档案的种类 1、档案的总和 国家档案全宗,又称国家全部档案。社会主义国家档案工作和档案学中的专业术语。(单) 2、档案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四个(按形成时间划分、按内容性质划分、按形成领域、划分按载体划分) A、按形成时间划分——新中国成立前档案和新中国成立后档案; 新中国成立前档案习惯称为“历史档案”(是) 革命历史档案是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单) B、按内容性质划分——文书档案、科技档案、各种专门档案; 文书档案亦称“普通档案”、党政档案、政务档案、行政档案 专门档案“人事档案”(单) C、按形成领域划分——私人档案和公务档案;

档案收集与档案整理

第一章档案概论 档案的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声像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基本含义: 1.档案是各种组织和个人在其特定的社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 2.档案是保存备查的历史文件 3.档案信息的记录方式和载体是多种多样的 4.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 档案的形成者的类型:官方性质的种种机关单位,半官方的或非官方性质的社团组织;某些个人。 档案来源于一定的基本单位,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活动。复杂的社会实践,决定了档案来源的广泛性和档案内容的丰富性以及一定的来源与内容的档案材料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性。 文件转化为档案一般需要具备的条件: 1.办理完毕(或叫处理完毕)的文件才能作为档案。(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 2.对日后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等活动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有必要作为档案保存 3.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档案的信息和载体是构成档案的两上基本因素。 档案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主要特点和本质属性 1.档案不同于一般的历史遣物,它是以具体内容反映其形成机关或人物特定活动的历史记 录物,具有很强的记录性。 2.档案不同于一般的信息资料,它是特定的形成者在当时当地直接使用的原始文件转化 物,因而具有原始性的特点。 档案则以兼具原始性和记录性二者于一体的特点,区别于其他资料 档案的一般属性:知识属性和信息属性 1.档案是贮存和传播知识的一种形式 2.档案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料 档案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智慧的结晶,它记载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大量有知识价值的事实、数据、成果和理论 档案不仅有贮存的功能,当它被人们利用时又可以发挥传播知识的功能。 档案信息又具有自身的某些特性,主要表现为原始性和回溯性 信息可分为原始信息和加工信息。对原始信息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即成为加工信息。 档案的种类: 1.按来源标准:分为国家机关档案、党派团体档案、企业档案、事业单位档案、名人档案 等 2.按内容标准:一直接分为党务档案、行政档案、诉讼档案、军事档案、外交档案、科学 技术档案、会计档案等多种门类。二先分为普通档案和专门档案 3.按载体标准:分为金石档案、甲骨档案、泥板档案、羊皮档案、纸质档案、胶片档案、 磁带档案等。 4.按时间标准:分为古代档案、近代档案和现代档案。古代档案和近代档案常被统称为历 史档案。 5.按所有权标准:分为国家所有档案、集体所有档案和个人所有档案。

档案管理学笔记

《档案管理学》 使用教材:陈智为《档案管理学》 资料版本:共两个版本(复习纲要/参考资料)整理人:胡康林 第一章档案实体管理概论 复习要点1:实体的概念和内容 复习要点2:实体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原则:来源原则、全宗原则、有机联系原则、保管和便于利用原则的概念及其理解方法:常见方法例举 第二章档案价值的鉴定 复习要点1:档案价值及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理解(P33~35) 档案价值:是指档案这一客体对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所具有的凭证和情报作用,而表现出的有用性及有用程度。 档案价值的鉴定工作:是指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判定档案的价值,确定档案的保管期限的一项工作。简单地说,就是判定档案价值、决定档案存毁(生死存亡)的工作。 复习要点2: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基本内容(P34) (1)制定档案鉴定的有关标准,包括单行规定和档案保管期限表等。 (2)具体判定档案材料的价值——有用性及有用程度,确定其保管期限。 (3)剔除本无保存价值和保管期满的档案,按规定进行销毁或做相应的处理。 复习要点3:档案价值鉴定工作的意义(P34) (1)便于发挥档案的作用 通过鉴定工作,去粗存精,发挥档案应有的作用。 (2)便于档案的安全保管

通过鉴定工作,分清主次,对价值大的档案,给予良好的保管条件,尽可能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它的安全。剔除销毁无价值的,腾出空间保管有价值的档案。 (3)便于应付突然事变 经过鉴定,区分主次,遇突然事件,能及时、迅速地将重要档案抢救和转移。 (4)档案价值鉴定是决定档案生死存亡的基本手段 复习要点4、档案价值鉴定标准 档案价值鉴定标准由档案属性标准、社会需要标准及相对价值标准三方面内容组成。 (一)档案属性标准 1、来源标准档案的来源是指档案的形成者。来源特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它是作为国家各级档案馆确定档案收集范围的基本根据。 2)机关在鉴定档案时,应注意区分不同的作者。3)在本机关制成的文件中,具体的撰写者、制发机构也对档案价值产生影响。 2、内容标准档案内容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可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A、档案内容的重要性; B、档案内容的独特性; C、档案内容的时效性; D、此外,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完备性等也要加以考察,以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价值。 3、形式特征标准档案的形式特征是文件的名称、责任者、形成时间、载体形态、记录方式等。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形式特征也可能对档案的价值发生影响。 (二)社会需要标准 1、社会需要方向 2、社会需要面 3、社会需要时间 (三)相对价值标准 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主要有两方面:1、相关档案的保存状况:看档案的完整程度;看档案是否重复;看文件可靠程度;看档案内容的可替代程度。2、保管提案件和费用:现有保管条件;保管费用。 在根据上述标准分析档案价值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机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其他。 复习要点5、鉴定档案价值的原则P48 档案价值鉴定原则是必须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分析主体与主体本身的需要,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效益的观点,判定档案的价值。 (一)从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去衡量档案的价值 (二)分析主体与主体本身的需要。 (三)全面的观点

《档案管理学基础》教案

《档案管理学基础》教案档案管理学基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档案管理的概念、原理和重要性。 2. 掌握档案管理的基本要素和流程。 3. 理解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和工具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档案管理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及安排 1. 档案管理概述 a. 档案管理的定义和范围 b. 档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c. 档案管理与信息管理的关系 d. 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2. 档案管理的基本要素 a. 档案的分类与等级 b. 档案的鉴定与评估 c. 档案的选编与整理

d. 档案的保存与利用 e. 档案的销毁与归档 3. 档案管理的流程 a. 档案的收集与接收 b. 档案的登记与编码 c. 档案的存储与保管 d. 档案的检索与调阅 e. 档案的交流与传递 4. 现代档案管理技术和工具 a.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 b. 数据库管理技术 c. 数字化档案管理 d. 智能化档案检索与浏览 5. 档案管理意识和能力培养 a. 提高档案保密意识 b. 建立档案查阅规章制度 c. 加强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d. 开展档案专业培训和认证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讲授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档案管理 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分析档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 方法,促进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探讨档案管理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视频展示法:播放相关档案管理系统的操作视频,让学生亲自体 验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 5. 实践训练法:组织学生进行档案管理的实践操作,提高其操作技 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与考核 1. 平时表现:考察学生对档案管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程度,包括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档案管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和简答题。 3.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现代档案管理技术与应用的论文,考察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

档案管理流程和方法

档案管理流程和方法 档案管理是现代化管理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保障企业信息安全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的关键环节。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方法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路径和操作规范,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本文将围绕档案管理的流程和方法展开深入探讨。 一、档案管理的流程 档案管理的流程包含四个主要环节,分别是档案收集、档案鉴定、档案保管及档案利用。详细阐述如下: 1、档案收集 档案的收集是指各种有关企业管理业务活动的文件、资料、书籍、图片、声像资料及其他信息载体的收集工作。收集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它是建立档案资料和流程体系的基础,也是各种信息资源整合的第一步。档案收集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信息采集机制,收集各类文件、表格、合同、协议等。

(2)确立部门间资料传递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并落实运行。 (3)实施电子化管理,通过各种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并记录进系统。 (4)建立档案梳理制度,对已有档案进行梳理,筛选有价值的档案并保存。 2、档案鉴定 档案鉴定是指根据文件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可信度等标准,对档 案资料进行审核和检验的过程。这一环节是档案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它关乎档 案资料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可靠性,只有档案鉴定得当,才能保障档案的数据 质量。具体工作如下: (1)建立鉴定机制,对各类文件进行分类鉴定。 (2)进行立案登记,对已经鉴定真实的档案进行入库处理,并建立档案目录。 (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数码化管理,对档案文献进行加密,以保证档案文献的数据安全。

(4)建立档案清除制度,定期清理无用文献。 3、档案保管 档案保管是指将有价值、真实、可信的档案文献,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标准,进行分类、编目、装订和入库工作,以保证档案文献的安全保存和管理。档案 保管的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档案编目标准和档案存储规则,确保档案资料的整齐划一。 (2)实施现代化的档案保管技术,如冷藏、保险柜、防盗门等措施,保证档案安全。 (3)定期对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建立档案管理系统。 (4)制定档案借阅制度,并保证档案的安全,以防档案被损毁或盗窃。 4、档案利用 档案利用是指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有用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以供决策、分析和研究所用。这个环节跟档案管理的其他环节相比,可能显得 不太重要,但是却是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档案利用是档案管理流程中的一个

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管理的内容 档案管理工作,是指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档案的接收与征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统计和利用服务。 1.档案的收集工作 各个机关、机关内部各个组织单位形成和使用的文件,往往是分散的,而且在数量上也是浩繁的;而机关与社会对档案的利用,则要求一定的集中。为了解决档案的分散形成与集中利用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收集工作。 2.档案的整理工作 收集集中起来的档案不仅在数量上是巨大的,而且仍然是处于零乱状态;而日常管理和实际利用,则要求将档案进行系统化。为了解决档案的零乱与管理和利用的系统化要求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整理工作。 3.档案的鉴定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活动的继续,新的档案在不断形成,档案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有些档案也会因其存在环境的变化而失去保存价值。为了使有保存价值的档案能够得到优先保管,并能发挥最大作用,以满足社会利用需要,就形成了档案的鉴定工作。 4.档案的保管工作 由于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原因,档案总是处于渐变性的自毁过程,或者可能会遭到突变性的破坏;而社会利用的需要,则要求长远地拥有完

好的档案。为了解决档案自然寿命的有限性与社会长远利用需要之间的矛盾,就形成了档案的保管工作。 5.档案的编目与检索工作 数量庞大的档案,通常是按照它的自然形成规律进行整理存放的。档案一经整理其体系将保持相对稳定。由于档案往往是孤本,这就决定了档案整理排放的体系具有单向线性特征;而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要则是多样的和变化的。为了解决档案馆藏体系的单向性排列与社会多样的和变化的利用需要之间的矛盾,为档案的查找提手段,就形成了档案的编目与检索工作。 6.档案的编辑与研究工作档案部门收存的档案,主要是原始材料,有的相当珍贵,一般只适宜馆内利用;而社会利用档案的需要是广泛的。为了满足社会多样的和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需要对档案进行研究,汇编出版各种档案参考资料,这就形成了档案的编辑与研究工作。7.档案的统计工作:为了掌握了解档案工作基本情况,分析档案工作的规律性,提高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对档案和档案管理的状态进行数量观察和分析研究,这就形成了档案的统计工作。 8.档案的利用工作 对档案进行一系列的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发挥档案的作用。档案的作用是在利用工作中得以实现的。为了满足社会实际利用档案的需要,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向用户提供档案材料,这就形成了档案的提供利用和服务工作。 档案管理业务的各个环节,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

档案的收集工作

档案的收集工作 1、档案资源状况与档案流向 一、档案资源状况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档案资源比较贫乏,前人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反映他们所处时代的完整丰富的档案材料,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是不相称的。我国大多数档案馆馆藏数量不足,内容单一,种类不全,时间跨度短,馆藏结构不尽合理,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充分满足社会的利用需求。 我国档案资源比较贫乏有其客观的原因,一是我国经济长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社会化生产的规模和数量有限,从而在客观上限制了档案的产生能力,二是档案保管条件不佳,加上近代以来战乱频繁,致使档案损毁严重,能够保存到今天的历史档案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档案事业迅速发展,但又遭遇“十年文革”的破坏,使得馆藏档案数量不足成为当前大多数档案机构的普遍现象。 从档案资源构成来看,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现代档案多,历史档案少;文书档案多,专门档案少;纸质档案多,特殊载体档案少。据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国家档案馆(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国家专门档案馆)馆藏档案140612103卷又18846813件,而其中的历史档案(1949年以前产生的档案)仅有20203896卷又

11492170件。历史档案的卷数占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总数的14.4%,件数占61%。另外,国家对私人档案的管理和控制不严,使得许多私人档案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由于历史造成的特殊原因,我国档案资源贫乏,尤其是历史档案数量少。对此,很多档案馆重视档案资源的积累,而忽视了馆藏质量的提高,对进馆档案没有进行严格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鱼目混珠、玉石不分的状况。近些年来,馆藏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档案馆人力、物力、财力和空间的日趋紧张,如何优化馆藏已成为档案资源管理的首要问题之一。 二、档案的流向 在正常情况下,各单位在工作中不断产生的文件材料处理完毕以后,须由文书部门或业务部门整理立卷,移交给本单位档案室归档保存;在档案室保存一段时间后,档案的现实效用逐渐降低,其中一部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按规定移交给对口的档案馆集中保存。一般情况下,不同类型的档案材料向哪一种类型和级别的档案馆移交以及档案馆的接收范围是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统一调控的。也就是说,档案的流通渠道一般是固定的,不得随意打乱。 《档案馆工作通则》、《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明确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收集档案的总的范围如下: (1)中央级综合性档案馆接收本级各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现行和撤销机关的档案,并接收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代王朝中央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