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纺织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纺织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纺织制造业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公司通过证券市场融资成为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也成为其每年所必须考虑的一项决策,股利分配政策是股份公司财务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决定了流向投资者和留存在公司以便再投资的资金数量,对公司的经营至关重要。

1 国外研究综述

股利政策是理财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资本市场上的难解之谜之一。西方关于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的,很少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引起经济学家们的注意。直至1961年,Miller and Modigliani发表《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的著名论文,引发了财务学界对股利政策理论的全面讨论。

1.1股利对企业价值影响的研究综述

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Miller and Modigliani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他们认为,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是由公司所选择的投资政策的好坏所决定的,股利支付率只是一个枝节的问题,它并不影响公司的价值。

1962年Gordon针对股利无关论关于股利政策不会影响公司资本成本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在投资者心目中,经由保留盈余再投资而来的资本收益的不确定性高于股利支付的不确定性,所以投资者将偏好股利收益而非资本收益,故公司的股利支付率越高,权益成本越低,公司价值越大,而现在发放较少股利比在将来支付较多股利公司股票价格会下降。

1970年Brennan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都得纳税,并且政府对股利最高征收50%的所得税,而对资本利得最高征收20%的所得税,因此股利实质上有损于投资者的利益。投资者的目标是在特定风险下使税后收益最大化,因此当资本利得与股利收入存在税收差异时,如果企业保留盈余少发股利或不发股利,这就对投资者来说是有利的。另外,股利的税收是在收到股利时支付,而资本利得的税收可以递延到股票真正卖出时才支付,

因此企业在保留盈余而不支付股利时,给了股东一个有价值的时机选择权。

因此,从国外各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股利政策是否影响企业价值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

1.2股利政策选择的研究综述

Lintner(1956)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发现股利分配对公司管理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他最早对美国28家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和财务主管就如何制定股利政策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实地访谈,他认为,由于公司管理者认为稳定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将受投资者欢迎,存在现金红利溢价,而投资者对公司增加和减少现金股利的态度具有不对称性。因而公司一般倾向于稳定现金红利支付的水平,不轻易提高或降低。

Shefrin and Statman(1985)认为公司支付现金红利有利于投资者从心理上区分公司盈亏状况,避免遗憾心理,增加投资者的主观效用。这充分说明了公司在选择股利政策时确实迎合了投资者的偏好,选择了能增进投资者主观效用的股利形式。另外,Baker和Wurgler(2004)考察了1963-2000年美国股票市场中“红利的消失与出现”现象,他们在股利政策变动趋势与公司管理者的迎合动机之间建立了密切联系,用十分详实的经验证据进一步支撑了股利迎合理论,因此他们认为红利迎合理论比其他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为什么公司股利政策会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虽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股利政策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对实际经济中公司的股利政策决策提供了理论基础。然而,由于客观现实的复杂性,这些理论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高股利和低股利政策对公司的影响,并不能给出一个关于股利政策的肯定答案。所以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

2 国内研究综述

我国的股利政策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建立了资本市场,90年代中后期逐步开始股利探索。翻译借鉴西方成熟而完备的股利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我国资本市场实际情况的股利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一大特色。从所涉及的文献来看,我国股利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刘星(1999)是国内较早研究关于股利政策的学者。1996年,他调查访问了深圳和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的10家上市公司,发现影响我国上市股利政策的因素可分为企业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大类。较大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有股股东、法人股股东、国家宏观经济形式、股利所得税等。较大的内部因素主要有当前盈利水平、可动用的现金、资本投资需求的预测和估计的未来盈利水平。

刘星、李豫湘(1998)选择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30家上市公司,其中10家只发放股票股利,13家只发放现金股利,7家既发放现金股利又发放股票股利,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影响股利决策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现金股利支付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①法人股的比例;②每股净资产;③市盈率;④行业平均股利支付率;⑤净资产收益率;⑥资产负债率。而影响股票股利支付率的主要因素有:①法人股比例;②国有股比例;③每股盈余;④净资产收益率;⑤市盈率;⑥速度比率;⑦每股净资产。

原红旗(1999)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影响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有:①当期盈余同向影响现金股利;②累计盈余同向影响股票股利;③公司规模与股票股利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④流动性并非我国上市公司选择股利形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杨淑娥、白革萍(2000)采用逐步筛选法对1997年沪市纯派现的54家公司、纯送股的16家公司和纯转增的20家进行分析,得出:①现金股利主要受货币余额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的影响;②股票股利主要受股本规模、流通股比例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的影响;③转增主要受资本公积金存量大小和可供股东分配的利润及总股本大小的影响。

从国内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中可以看出,股利政策影响因素主要有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股本规模等等,而刘星的研究中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但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而各因素对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具体影响也存在分歧。

2.2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的关系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有关。吕长江、王克敏(1999)认为国有股和法人股在公司股本中所占的比例越大,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程度就越强,公司股利支付水平就越低。赵春光、张雪丽、叶龙(2001)运用五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的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越高可能越不分配股票股利。

魏刚2001年以389家公司1367个样本观察值为基础,采用Legit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和股权结构的关系,发现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

高,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高;相反,国家股比例和法人股比例越低,上市公司分配股利的概率越低。

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无关。陈国辉、赵春光(2000)认为股权集中度与股利政策无关。国家股占很大比重但在股利决策中作用微弱,说明国家股东没有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不能也不想私人股东那样关心自己的利益。刘淑莲、胡燕鸿(2003)认为现金股利与非流通比例没有显著相关关系。

由此看来,国内各学者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但对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是否有关的问题并未获得一致性的结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3股利政策的连续性

唐建新、蔡立辉(2002)认为,上市公司1999年和2000年股利分配政策市相互独立的,缺乏连续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中的短期行为比较严重。由于没有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因而在股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缺乏长远打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股利政策波动性大、缺乏连续性。

赵春光、张雪丽、叶龙(2001)认为上年度分配了现金股利,今年更有可能分配现金股利。可能是由于上年度分配了现金股利,股东会预期今年也分配现金股利,上市公司为了吸引爱好现金的投资群体和避免股价剧烈波动,会按照投资者的预期分配现金股利,而不是冒险分配股票股利。

从上述研究来看,股利政策连续性对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具体影响作用还存在分歧,并未得到统一的结论。

3 总结

虽然,国外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和实证研究来解释股利政策,但仍难以得出股利政策选择的一致性结论,也无法得出企业价值是否影响股利政策的结论,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从国内研究的情况来看,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有许多,刘星的实证研究中,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综合另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股利政策影响因素主要有盈利能力,公司规模,股本规模等等,但未得出一致性的结论,而各因素对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的具体影响也存在分歧。而股权结构与股利政策的关系也不能得到一致性的结论。所以,关于股利政策的问题还需要更深一步研究,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赵春光,张雪丽,叶龙.选择动因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证据[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魏刚.中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问题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星.影响我国股份公司股利政策的因素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1999(1).

[4]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1999(12).

[5]陈国辉,赵春光.上市公司选择股利政策动因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0(5).

[6]刘淑莲,胡燕鸿.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实证分析[J].会计研究,2003(4).

[7]邓永勤.试论股利政策概念[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3).

[8]刘英男,陈林.股利政策类型及选择[J].财务会计,2003(9).

[9]刘莉,刘洪添.企业的股利政策[J].会计研究,2000(8).

[10]冉明东.国内外股利政策研究回顾[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08(24).

[11]徐志红,赵喜仓.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影响因素[J].会计研究,2002(11).

[12]王曙光,徐强.我国股利政策存在的问题及规范上市股利政策建议[J].财税金融,2009(10).

[13]刘红丽.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广东商学院,2010.

[14]李玫,韩娜.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0.

[15]Miller M, 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61(34).

[16]Gordon, M. J. Dividends, Earnings, and Stock Prices [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9(41).

[17]Brennan M. Taxes, market valuation and financial policy [J]. National Tax Journal, 1970(23).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文献综述

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张洪芳王颖 (教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杭州310018)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我国学者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应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及投资偏好的研究。【关键词】股利政策股利无关论税差理论 股利政策是上市公司理财的三大核心内容之一,合理的股利政策不仅可以使上市公司树立良好的形象,而且能激发广大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热情,从而使上市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因此,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必须慎重对待。1956 年,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研究。此后,对于股利政策的研究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众多学者潜心钻研,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在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一鸟在手”理论。国外的股利政策研究开展得比较早。早在1938 年,Williams 就揭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提出了股利重要论。1956 年,哈佛大学教授Lintner 对股利政策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提出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认为公司管理者在制定股利政策时会考虑三个因素:①目标

股利支付率,据此可确定公司愿意支付的股利比例。②根据长期可持续的变动收益调整股利,公司管理者只有觉得在长期内能够维持更高的收益时才提高股利支付率。一般来说,股利的增长总是落后于收益的增长且平滑得多。③股利的变动。公司管理者更加关注股利的变动而非股利的发放水平。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Walter 研究了股利、每股利润、投资收益率及基准折现率同股票价值的关系,建立了华特模型,用数学公式证明了股利政策与股票价值有关。Gordon 对当时流行的盈利假说和股利假说做了精辟的分析,认为购买股票像购买其他资产一样,是因为它在将来能创造收入,并通过分析证明投资者购买股票是为了获得股利,股利的分配确实能够影响公司的价值。如此一来,股利重要论逐渐发展成了“一鸟在手”理论,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也就是说,必须采用高股利支付率的股利政策才能使公司价值最大化。 2.股利无关论。1961 年,美国经济学家Modigliani 和财务学家Miller 提出了著名的“股利无关论”。该理论认为,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的价值或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因此,单就股利政策而言,无所谓最佳,也无所谓最差,它与企业的价值不相关。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主要受其获利能力的影响,而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该理论有三个严格的假设条件:一是完全资本市场假设,指资本市场投资者

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浙江纺织服装企业投资东盟的策略分析 一、引言 本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投资格局出现的一大变化就是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展了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尽管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各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例不大,但是其增长速度迅猛,超过了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有效利用全球资源,增强本国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以求为论文的写作提供理论基础。 二、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1.经济发展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国外学者邓宁(1981)在“国际投资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Paradigm, 即Ownership、Location、Internalization,OLI范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发展阶段理论(IDP理论)[1]。该理论从整个国家的高度出发,探讨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并且得出结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就这一发展规律,从跨国投资的实践来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发展趋势。 IDP理论采用了人均国名生产总值指标将一国可能经历的发展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地位的关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应用。可以简单地用图表表示: 表 1 对外投资四个阶段

2.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自身特征和比较优势 (1)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关于企业海外投资的动因,国际学术界已提出多种理论,其中以邓宁(1981)和刘易斯的理论最具代表性。邓宁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四种:寻求资源、寻找市场、提高效率、全球战略[2]。前两种是企业海外投资活动初期的主要动因,后两种多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公司的投资动机。刘易斯则总结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与经营的六个动机: 保护出口市场;突破配额限制;寻求低成本;种族纽带;分散资产;本国、东道国政府或国际机构的倡议和帮助, 企业主为亲朋好友寻找职业, 在海外培训人才等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向外扩张的动因[3]。 近年来,国际经济学者为了克服以往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提出了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都是由投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而诱发产生 [4]。这一理论从新的角度阐述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强调间接要素对当代对外直接投资已经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直接诱发要素,主要是指各类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资源、技术、管理及信息知识等。直接诱发要素既可存在于投资国,也可存在于东道国。如果投资国拥有技术上的相对优势,可以诱发其对外直接投资,将该要素转移出去。反之,如果投资国没有直接诱发要素的优势,而东道国却有这种要素优势,那么投资国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来利用东道国的这种要素。 间接诱发要素是指除直接诱发要素以外的其他诱发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投资国政府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政府与东道国的协议和合作关系等。第二,东道国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东道国政局稳定;吸引外资政策优惠;基础设施完善;涉外法规健全等。第三,全球性诱发和影响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如经济生活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发展,科技革命的发展及影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和汇率波动等。 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试图从新的角度阐释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条件,

关于股利政策理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股利政策影响的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上市公司股币政策的研究历史较长,最先是和证券估价分析联系在一起,还没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对股利政策的真正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两位财务学家米勒和莫迪格利安尼发表了《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估价》一文,股利政策一时成为众多学者的研究热点。此后,很多财务学家对此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并形成了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与现代股利政策理论。前者主要侧重于研究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的相关性方面,形成了股利无关论与税差理论;而后者侧重于研究股利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原因,形成了追随者效应理论、股利信号传递理论和代理成本理论。 (一)传统的股利政策理论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存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鸟”,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1956年哈佛大学约翰·林纳(John.1inther)首次提出了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拉开了股利政策研究的序幕。 1.“一鸟在手”理论。“~鸟在手”理论主要的代表者是戈登。1962年戈登(Grordon.M.J)和夏普(EliShapiro)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推导出了戈登模型。该理论基于投资者偏爱即期收入和即期股利能消除不确定性的特点,认为股票价格变动较大,在投资者眼里股利收益要比留存收益再投资带来的资本利得更为可靠,由于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宁可现在收到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等到将来收到更多的股利,故投资者一般偏好现金股利而非资本利得。在这种思想下,该理论认为股利政策与股东财富息息相关,股利支付的提高将会增加股东财富。 2.股利无关论。最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是由莫迪格利安尼(Modigliani)和米勒(Miller)在1961年提出的,因为两人姓氏的第一个字母均为M而简称为MM理论。Modigliani和Miller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善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因此,是否分配现金股利对股东的财富和公司价值没有影响,股利政策与股价无关,公司的股利政策不会影响股票的市价。 3.税收效应理论。法勒(Farrar)和塞尔文(Sel—wyn,L)通过研究认为,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条件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现金红利和资本利得可以不同税赋,如现金股利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存在税赋差别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投资者)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相对于现金股利课税而言,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 (二)现代股利政策 现代股利政策认为,在完善资本市场环境中,股利政策并不重要,每个股东都能无成本地选择公司的股利政策,以适应自己偏好,所以股利不影响公司价值。但是,在现实经济中,由于资本市场存在不对称税负、不对称信息和交易成本三种缺陷,公司的股利政策将对公司的价值产生影响,这时股利政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1.追随者效应理论。追随者效应理论是税差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股东的税收等级不同,导致他们对待股利水平的态度不同。有的税收等级高,而有的税收等级低。公司应据此调整股利政策,使其符合股东的愿望达到均衡。高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一类追随者,由处于低边际税率等级的投资者持有;低股利支付率的股票将吸引另一类追随者,由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原因 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不分配股利具有以下原因: 1、盈余因素的约束 a. 其中最典型的是“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说。这类公司一般都有曾经亏损的历史,当年的收益并没有大幅提高,只是勉强通过“及格线”,不派发股利显得合乎情理。我国《公司法》规定,利润的分配顺序是弥补以前年度损益,提取法定公益金、法定公积金,提取任意公积金,剩余余额才可以用于发放股利。这种规定也是出于对股东利益和公司未来发展的考虑,是资本保全理论的规范化。在实务操作中,公司的盈利情况无疑是发放股利的决定因素。 b. 另有部分公司对不分配的解释比较直接,即“利润较少,不足分配”。这类公司的经营通常处境艰难,虽有一定利润,但由于经营环境难以乐观,因而采用不分配可以为企业保留一部分资金,用于扭转局面。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不分配,首先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良,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不分配现象,需要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入手。 2、“中期或前年已分配过” 作为对股东的回报,也为了表现管理者的经营业绩,许多公司除了在期末进行分配之外,会考虑在年中时对股东进行分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中期分配来源是中期报告,虽然,我国上市公司中期报告不需要审计,但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中期报表也引起了越来越多投资者的关注,从而成为其预测上市公司全年经营状况的依据。在全面估计当年业绩的情况下,许多公司开始考虑进行中期分配。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公司进行中期分配只是将全年的分配变换了时间而已,中期分配已经成为上市公司年末不分配的理由,这与中期分配的初衷是相违背的。然而从全年来看,这些公司毕竟进行了分配,其解释的理由似乎也可以理解。但另有一些公司却将以前年度曾经发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作为当年不分配的理由,从这些公司的解释看,公司的管理层有将发放股利作为对于股东的“施舍”的倾向,由此可见,我国某些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分配理念上还存在误区。 3、现金流量因素 此种情况公司持有的不分配的理由大多是“现金流量状况不佳”,“经营现金紧缺”和“流动资金紧张,正在处理坏帐”等。这些公司的现金流量状况存在一定问题,公司年报中所显示的利润可能只是存在帐面上的应收帐款或是存货,所以,不进行分配也算有正当理由。但是这种理由会让我们联想到我国推出的四项计提的相关规定,现金流量不佳应是相当部分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然而大多数上市公司没有在年报中言明,似乎许多公司对此存在“回避”倾向。从另一方面看,许多上市公司的难以持续发展,应该说都与现金流量状况有联系,可见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应是上市公司经营中的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 3、流动资金因素 流动资金因素本来不会影响到股利分配,然而有许多公司以需要补充流动资金为由不发放股利,这可能是针对证监会关于把发放现金股利作为上市公司再融资的必要条件而说的。在我国股利分配至少有两种形式:现金方式和股票方式。本来就这两种股利形式看,现金股利分配应该对于上市公司的盈利压力较小,而股票股利分配由于导致股本增大,会稀释每股利润,所以会给公司带来盈利增长的压力。但是在解释不分配原因时,许多公司仅限于对现金股利作解释,似乎股利分配只有一种方式。不过,有许多公司在提出流动资金原因的同时,也提出了其他解释原因。有一点可以肯定,流动资金因素是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时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但流动资金的紧张,可能是由于公司扩展的需要,也可能是前述的现金流量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第25卷第4期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10月Vol.25,No.4 Journal of Jis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Oct.2004经济研究 现代西方学者财政政策效应理论文献综述 匡小平,龙 军 (江西财经大学研究生部,江西南昌 330013) 摘 要:扩张性财政政策是否有利于经济增长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经济增长,是一个既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更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自凯恩斯理论问世以来一直是西方经济学家争论的焦点。财政政策效应的主 要指标是财政乘数,因而本综述主要讨论关于财政乘数问题的理论文献,其中主要涉及政府增加支出和减少税 收对乘数的各种影响,目的在于判断财政扩张对经济产生刺激效应的条件。由于财政政策无非是通过作用于 供给、需求和制度而产生效应,故本综述分别从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供给效应和制度约束三方面阐明西方学 者的主要研究文献是如何解释财政乘数的决定因素的。 关键词:财政政策;经济效应;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074(2004)04-0076-06 作者简介:匡小平(1962-),男,湖南双峰人,教授,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与财政政策; 龙军(1978-),男(侗族),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与财政理论政策。 财政政策对于一国经济增长有无效应、有多大效应以及效应的产生过程和实现路径如何,历来是经济学家们感兴趣的问题,也是必须认真考虑和回答的问题,对此的不同回答亦是区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重要依据。长期以来,各大经济学流派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既有理论研究文献也有经验研究文献。对于浩如烟海的这些研究成果,即使要进行粗略浏览亦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巨大工程,为此,本综述将对近年来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的主要理论研究文献进行阐述,以明确这一领域财政政策理论的发展轨迹,把握其目前动态,为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财政政策效应(尤其是近年来实行的并将继续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一个国际参照平台。之所以要将文献综述限定在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方面,除了有关文献数量过多这一原因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人们研究重点的转移和这方面研究成果对我国具有的更大实际参考价值。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多数年份,西方学者对财政政策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差额的高额财政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稳定作用,以及如何精心设计税收制度和安排支出项目以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话,那么,随着日本经济陷入长期困境,印尼、韩国和泰国经济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严重衰退,以及最近美国和欧洲经济萎靡不振,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主要转向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挥的经济刺激作用方面了。 由于人们通常用财政乘数来说明财政政策的 收稿日期:2004-09-20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纺织行业上市公司盈利质量研究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吸引了广大投资者的参与,使证券市场出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场景,但在繁荣的背后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普遍不高。上市公司盈利质量是很多利益相关者极其关注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上市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和潜在的发展前景,与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保护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和相关者的权益,很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作一全面系统的分析。由于纺织行业是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行业的盈利质量如何将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甚至是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我选择对纺织行业的盈利质量进行研究。 1 相关概念的综述 “盈利质量”的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财务分析专家奥特洛弗(O’Glove)出版了颇具影响力的投资咨询报告[盈利质量](Quality of Earnings),从这个时候开始盈利质量在证券业就日益受到重视。就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对盈利质量的定义,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种观点各有其侧重。现金流观点:它强调了盈利的可实现性,但却忽略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真实性观点:较之于现金流量观点,它更加全面,但仍然忽略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持续性观点:它强调了盈利的持续发展能力,但却忽略了盈利的真实性。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研究盈利质量的概念:张新民在《企业财务状况质量分析理论研究》一书中定义的盈利质量是指企业利润的形成过程以及利润的结果的质量。程小可则认为,盈利质量是指盈余信息的投资者决策相关性,即当期或历史盈余预测未来现金流的能力(程小可,2004)。 综上分析,盈利质量是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的内在揭示,它是对当期企业盈利的盈利性、获现性与成长性的一种评价结果。之所以这样定义,是因为这样定义既明确了盈利的作用和目的,又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把握盈利质量的本质,从而有利于综合分析企业的盈利状况、盈利水平以及未来的发展潜能。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_谢婉玲

Financial View 金融视线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45 股利政策相关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谢婉玲 东华大学 200051 摘要:股利政策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国内外文献的对股利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该类研究仅将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进行了对比,对双重股利的研究较少。关键词:股利政策;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双重股利 一、引言 股利政策作为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成果的分配它一直是证券市场和广大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上市公司财务经营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上市公司通过选择最优股利支付,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现在状态和未来前景的信息,来达到内部管理层和外部投资者的信息均衡。因此投资者可以根据公司的股利政策和市场反应来判断公司的发展状况和质量。 二、国外股利政策研究综述 国外关于公司股利政策的研究,最早是由Lintner(1956)提出的公司股利分配行为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当前股利收入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资本利得更为可靠,那么对于那些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宁愿获得较少的股利,也不愿意将留存收益给未来不确定的高额资本利得。 Miller和Modigliani(1961)的股利无关论则成为股利政策研究的基础。该理论认为,在一个信息对称的完美资本市场里,在公司投资决策既定的条件下,公司的价值和公司的财务决策是无关的。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视了资本市场的交易费用、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种种现实。 但Miller和Modigliani后来认为,未预期到的股利变化会向市场提供有关公司未来盈余的信息,因此会导致股票价格的变化,当公司提高股利时,就是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佳”的良好信号;反之,就会向市场传递出“盈利能力差”的不良信号。这就是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假说。 客户效应理论最先也是由Miller(1961)和Modigliani(1961)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不同税收等级的投资者对企业股利政策的偏好不同,主张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 Rozeff(1982) Easterbrook(1984)等人将代理成本理论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该理论认为,股利的支付能够有效地降低代理成本。首先,股利的支付减少了管理人员对自由现金流量的支配权,促进资金的最佳配置;其次,大额股利的发放,使得公司内部资本由留存收益供给的可能性越小,而为了满足新投资的资金需求,有必要寻求外部负债或权益融资。 以米勒、塞勒、谢弗林和史特德曼等为代表的学者将行为科学引进和应用于股利政策研究中,着重从行为学的角度探讨股利政策。股利政策的财富转移效应理论的研究认为,公司的财务决策在两个方面影响股东的财富。Ross(1997)认为,股利的信号传递作用和财富转移作用并不互相排斥。 Chin Sheng Huang, Chun Fan You, Szu Hsien Lin(2009)研究得出高现金股息支出将会减少代理成本,高股票的股息支出提供的一个乐观的信号。Gerald R. Jensen, Leonard L. Lundstrum, Robert E. Miller(2010)研究表明 收益大幅反弹常伴随着股息减少,投资者会对股息下降作出消极的反应。 三、国内股利政策相关文献综述 我国的实证研究普遍发现送、转股及双重股利能带来比现金股利更高的股票超额收益(如陈晓等1998, 孔小文等2003 和俞乔和程滢2003 )。陈晓、陈小悦、倪凡(1998)研究得出三类股利均能产生超额收益, 具有信号传递效应。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均大于纯现金股利, 股票股利的超额收益率与双重股利相比, 则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但现金股利效应的显著性水平及超额收益低于双重股利和股票股利。 何涛和陈晓等人实证研究指出:“纯”现金股利(无送股、转增)对股价无显著影响或者影响较小;而股票股利或者双重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能带来显著为正的异常报酬率。 劳兰珺 、余沿福(2008)发现无论是分配现金股利还是分配股票股利的首次股利事件公司都会为投资者带来显 著为正的长期异常报酬。分配现金股利比分配股票股利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更显著,同时,分配现金股利越多的公司长期异常报酬率越显著。 四、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股利实践中,现金股利是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因此国外文献的研究重点往往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对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方面,较早的文献也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分配水平的考察;近年来则有所创新,有关学者提出运用判别模型对不同股利政策的选择动因进行研究。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关于双重股利信号传递理论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在研究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的同时,将双重股利与前者做比较。 参考文献: [1]Lintner. Distribution of Incomes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 97-113. [2]Chin-Sheng Huang, Chun-Fan You, Szu-Hsien Lin. Cash dividends, stock dividends and subsequent earnings growth. [J]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 17 (2009) 594!610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 经济科学, 1998, (5): 33-43. [4]劳兰珺.余沿福.上市公司首次股利与股票长期收益—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效应检验. 第三届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 (2008)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理论探讨 房地产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我国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6232亿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5619亿元,增长14.2%;办公楼投资1378亿元,增长18.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4172亿元,增长24.4%。股利政策作为公司三大财务决策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恰当的股利政策有利于公司股权结构的稳定,提高公司的财务弹性。在公司面临外部接管威胁时提供有效的防御屏障,因而有利于公司经营的稳定持续发展。本文拟对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问题作一探讨。 一、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及问题 从1991年深万科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截止到2009年,沪深两市共有94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大陆在香港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已有28家。 表1为2004—2008年沪市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平均数据。 表1 沪市A 股房地产上市公司近5年股利分配统计表数据来源:根据中国证券网整理。 通过对沪市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平均数据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一)派现的公司比例较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股利政策上大都偏向于现金分红,特别是2004年起掀起了一场派现的风潮。资料显示,沪市32家房地产上市公司2004至2008年各年派现的比例分别达到59%、66%、63%、59%和69%。其中北京万通先锋(600246)2004、2005、2006、2007年的派现分别为每10股派1.2元、1.35元、0.9元、1.35元,而2008年的派现更是高达每10股派3.15元。虽然公司2004年至2008年的每股收益仅为0.32、0.43、0.2元,0.37元,1.04元。 (二)送转股比例高 很多房地产上市公司偏好高比例转送股,过度追求股本的扩张。例如:保利地产(600048)2006、2007年转送股比例连续二年高达100%,万通先锋2006、2007、2008年转送股比例高达100%、50%、100%。实际上,采取什么形式的股利分配,应该根据公司的具体情况而定。 (三)股利政策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由于没有把投资者的利益置于应有的位置上,大多数房地产上市公司没有明晰的股利政策目标,因而在股利政策的制订和实施上缺乏长远打算,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派现时高时低,使股利政策保持连续性的公司很少。例:南京栖霞建设(600533)2005、2006、2007年的派现分别为(每10股派)4.5元、3.24元、4.95元,而2008年却仅为(每10股派)0.9元,相差甚远。 (四)股利政策呈阶段性特征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以深市的研究结果为例,第一阶段:1996年以前,深市绝大部分房地产上市公司以不同形式进行了股利分配,不分配公司极少,只是分配形式较为单一,以派现送股为主要形式。第二阶段:1996~1999年,该阶段不分配公司快速递增,呈跳跃式上升,至1999年达到峰值。第三阶段:2000~2002年,派现公司剧增但期间内呈减少趋势,不分配公司减少但期间内呈增加趋势,送转公司逐年减少。第四阶段:2004年后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始注重对投资者的回报。直到近几年派现热潮依然存在。 二、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受上市公司再融资政策的约束 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再融资行为所制约。在证监会的一些政策出台后,为了保住股权融资的资格,不得不发放现金股利,导致形成了超派现现象,其行为是以上市再“圈钱”为主要目的。如证监会发[2004]18号文件,《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的通知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利润分配的,不得向社会公众增发新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或向原有股东配售股份。于是2004年房地产上市公司掀起了新一轮的派现热潮。证监会在2008年8月22日发布过关于上市公司若要公开再融资,近三年的现金分红不得少于三年平均利润的30%的规定,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开始注重对投资者的回报,直到近几年派现热潮依然存在。 (二)近几年的房地产淘金加速了股本扩张 在公司成长过程中,股本扩张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新兴的中国资本市场,许多公司上市前后都不同程度的采取了较快节奏、较高比例的送转股方案以实现股本的快速扩张。如有房地产销售收入的A股公司近年来一直呈直线上升趋势。2008年已达到258家,占全部1593家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16%。其中房地产收入为第一大业务板块的公司在上述公司中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5%左右,在2007年达到峰值102家,2008年略有下降至94家。 (三)对可持续发展的忽略 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短期行为严重,无论是股利支付率,还是股利分配形式均频繁变动,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各年的股利分配波动较大,时而派现,时而送股,时而不分配,很少考虑这种随意性的股利政策给公司形象带来的损害,忽视股利政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相比国外上市公司一般倾向于保持相对稳定的股利政策,使其前后的股利政策保持一致,以便企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形象,只有在管理层确信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企业的盈利会发生变动时,才愿意改变股利政策。 (四)公司治理结构与制度不完善 我国证券市场的起步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所以在制度、信息披露、中介机构、法律规范、投资者素质等方面还比较落后,市场有效性较差,尚未达到半强式,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 1、房地产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在我国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国家是大股东,但往往存在多个部门代行职权,造成实际上的投资主体不明,所有者实质缺位;而中小股东通常在股权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实际放弃了对经理人的监督。房地产上市公司已开始尝试实行独立董事制度。但是,多数公司只设立了两个独立董事职位,无法有效地发挥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基于上述原因,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人员三者之间的制衡机制名存实亡,治理结构失效,成为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存在阶段性特征的根本原因。 2、分拆上市形成的制度性缺陷。近些年的大部分国有企业都是通过分拆上市的,为了回报上市之初控股集团为上市公司所注入的资金,上市公司往往与控股集团发生许多关联交易,在不完善的治理结构下,留存的这部分现金,往往并非用于发展上市公司自身的生产经营,而是留存于企业中以便在恰当的时候向关联方转移现金。或是通过股票股利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资本,以便弥补为上市公司注入的资金,从制度上为上市公司实施非理性的股利政策创造了可能。 三、解决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证券市场监管力度 政府监督机构应加强监管力度,不但要完善市场运行规则,而且要严格监督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行为,对于无视规则而破坏市场秩序的公 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研究 沈祥英 浙江佳源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 嘉兴 314050 【摘 要】股利政策作为公司的核心财务问题之一,在公司经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利益各方的密切关注。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高速发展,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分配现状、问题和原因,并提出解决房地产公司股利政策问题的建议,以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和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房地产 上市公司 股利政策 2011. 01269

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就业社会政策文献综述 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公众维持生计、实现人生价值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就业是安国之策,就业不仅关系到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保证,同时也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切身利益,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能否把庞大的人口规模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决定我国能否保持资源比较优势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一、何谓就业政策 就业是指一定年龄阶段内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进行的活动。就业的反函数是失业,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人处于没有就业岗位的状态。实现就业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拥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二是具有用人需求的用人单位;三是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形成雇佣关系的“纽带”,例如信息交流、法律保障等。 就业政策又称劳动就业政策,常简称为就业政策,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和。就业社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满足劳动者就业的需要,维护与就业有关的各种合法权益。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有必要通过适当的就业政策去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以更加有效地满足劳动者的就业需要。 就业社会政策的内容包括: (1)促进就业机会增多的社会政策; (2)合理分配就业机会政策。就业政策的对象是社会中的所有劳动者,它不能只考虑部分劳动者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劳动者的利益,因此,就业社会政策必然要涉及就业公平的问题; (3)增强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的政策。在世界各国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很多劳动者虽然有劳动能力,但是他们却不能够利用就业机会获得工作岗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利用就业机会的能力。劳动者利用就业机会能力的缺乏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劳动能力低下,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中日益提高的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时,还由于这些劳动者缺乏求职技巧,不懂得展现自己,获取用人单位的信任,从而无法实现就业。针对这些情况,各国普遍采取的措施是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4)对劳动者的就业保护政策。就业保护方面的政策包括就业权利的保护,劳动者获得基本工资和基本福利的权利以及在劳动场所基本的安全和健康方面的保护。 (5)与劳动者就业有关的其他政策。 二、我国就业制度改革

上市公司收益分配案例分析(作业版)

市公司收益分配 案例分析 班级: 财务管理一班学号:113 姓名: xx 、中外收益分配政策对比一)、我国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主要采取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两种分红方式。在证券市场建立的初期,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上市公司较少,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采取现金股利形式分红的公司越来越多。 案例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度利润分配方案(摘录) 1、分配年度:2010 年度。 2、本次分配以公司总股本415,646,691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 股派发 现金红利 0.6 元(含税)。 3、每股税前现金红利金额 0.06 元。 4、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个人股东(包括证券投资基金),公司按1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后,实际派发现金红利为每股 0.054元。对于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股股份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 (QFI D,公司委托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按照扣除10%企业所得税后的金额,即每股人民币 0.054 元进行派发;如该类股东在本公告刊登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公司提供相

关纳税证明文件: 1)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缴纳了企业所得税的纳税凭证;2)以居民企业身份向中国税务机关递交的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 (3)该类股东虽为非居民企业,但其本次应获得的红利属于该类股东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机构、场所取得的证明文件。由本公司核准确认有关股东属于居民企业股东后,安排不代扣代缴10%企业所得税,并由本公司向相关股东补发相应的现金红利款每股 0.00 元。 如果该类股东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明文件,则本公司将按照10%的税率代扣代缴QFII股东的红利所得税。对于其他非居民企业,我公司未代扣代缴所得税,由纳税人在所得发生地缴纳。对于属于《企业所得税法》项下居民企业含义的持有公司无限售条件A 股股份的机构投资者的所得税自行缴纳,实际发放现金红利为每股人民币 0.06 元。 二)、国外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政策 在国外发达的证券市场中,上市公司分红收益分配方案大致可以分为4 种形式。 (1)现金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分红时向股东分派现金。这种分红方式可以使股东获得直接的现金收益,方法简便,是分红的主要形式。但是在确定分派现金比例时,往往存在公司与股东之间的矛盾。分派现金过多,受到股东的欢迎,但是公司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就会减少,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而分派现金过少,虽然公司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增加,但是股东的眼前利益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公司股票的价格。 (2)股票股利形式。即上市公司以本公司的股票代替现金作为股利向股东分红的一种形式。这种分红形式即送红股的形式。所送红股是由红利转增资本或盈余公积金转增资本形成的,属于无偿增资发行股票。由于所送股票是按股东所持股份的比例分派的,每位股东在公司拥有的权益不发生变化。同时,这种分红方式只是使公司帐户上的一部分留存收益转化为股本,公司的资产及负债并未受到影响。送红股方式的好处在于,现金股利可保留在公司内部,防止其流出公司,既增加了公司的资本,又扩大了公

推荐-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文献综述 精品

题目:浙江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一、引言 纺织业的出口竞争力,可以归属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范畴。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开展的比较早,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最早设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它认为比较优势即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决定着一国或地区的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而其后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能使一国或地区的某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相反,一定程度的不利条件往往成为刺激一国特定产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出口竞争力的来源和概念 (一)出口竞争力来源 目前竞争优势可以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竞争力也分为产品,产业,企业,国家四个层次。其中产业的出口竞争力是属于国际竞争力的范畴的,本文通过研究国际竞争力来分析出口竞争力。[1] 长期以来,人们就试图解释在国际贸易形式中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来源问题,其中比较优势学说是一个经典理论. 世界经济论坛和洛桑国际管理来法学院的观点是,目前关于国际竞争力研究方面公认的和比较权威的观点。[2]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不能说已经很完整,很精确,但是也为我们理解国际竞争力的含义提供很大的帮助,对于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理解, 1、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具有的某种能力。 2、出口竞争力的概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国家(或地区)、行业、企业和产品。[3] 3、出口竞争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能只用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出口额的增长速度来衡量,因为整个世界的经济都在发展。[4] 4、出口竞争力也不仅仅是由产品的价格和生产能力所确定的。[5] (二)出口竞争力概念

出口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生产率等综合国力的体现,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可推断出口竞争力的概念为:出口竞争力是指在现有的宏观环境和产业发展水平上,在国外市场上以较低的产业(服务)成本和与众不同的产品(服务)特性来取得最佳市场份额和利润的能力。[6]出口竞争力所要研究的主演问题就是一国商品或劳务如何发挥优势在国外市场立足并占领国外市场。[7]综上所诉,本文认为,所谓出口竞争力也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或企业在各种环境中从事经济或政治等等能力。 三、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研究 (一)国外对于产业出口竞争力的理论回顾 1、来自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按照李嘉图[8]比较优势理论来说,各国应该致力于生产比较优势的产品,在国际交换中取其相对劣势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使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生产的产品。竞争优势理论:一国的某个产业能够兴旺发达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创新机制和高生产效率。 从著名的产业竞争力研究专家波特[9]教授所著中可以看出:一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力大致可以四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前三个阶段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增长时期,第四个阶段则是下降时期。 [10] 哈佛商学院的米歇尔波特(1990) 在《国家竞争优势》中则提出国家内部竞争环境是由四大因素形成,他们可以促进或阻碍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其中由要素禀赋、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辅助产业公司的策略结构和竞争构成,而且特别强调了政府行为对四大因素的影响,提出政府应完善和维护市场竞争规则建立相关制度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成竞争优势理论基础。引入国内后曾在我国掀起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讨论热潮。发展成为延续至今的现代竞争理论。其观点认为,任何国家的产业出口竞争力都是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方面因素所决定。传统的比较优势强调各国比较成本和资源禀赋的状况,比较优势最终归结为价格竞争,而竞争优势更强调非价格竞争和创新竞争。比较优势的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