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1. 简介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教育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诸多影响。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2. 概念

2.1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发展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育与社会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充满了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与社会

密切相关,教育制度和实践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对社会

产生重要影响。

2.3 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是指教育资源、机会和成果在社会中的不均衡分配。这种不平等表现在学校质量、教育经费、教职员工素质等方面,不

平等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3. 理论

3.1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维持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通过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来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通过社会化

过程,使个体得适应社会所需的技能和行为规范。

3.2 社会交互主义理论

社会交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形成身份认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际关系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3.3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和变革。它研究教育制度的规则和组织形式,以及制度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在塑造教育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教育现象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重视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以验证或推翻假设。

4.2 论述研究方法

论述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和文本的整理和分析,重点研究学者们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思想。论述研究方法强调文本解读和概念分析,以推动教育社会学理论的发展。

4.3 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参与和观察实际的教育活动,以获取深入了解教育现象和社会影响的经验。参与观察法强调亲身体验和感知,能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

5. 结论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和改进教育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应对教育中的各种社会问题。同时,研究教育社会学的方法也为我们探索和改善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教育社会学(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教育社会学:就是运用系统社会理论对教育社会的特点、 结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一时期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研究,以探究其基本原理和规律,为教育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的一门科学. 2.教育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萌芽时期(十九世纪末 到二十世纪初),学科化时期(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 叶),学科体系化时期(新兴的教育社会学建立时期,二十世纪中叶以后) 3.教育社会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A 20世纪60年代“教育爆炸” b 学校教育的急剧扩充,引发教育危机和学校危机(教育、 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下降,教育设施和教育经费减少,学 生对学校课程的不满和厌恶) c 教育危机出现的原因:教育过分追随社会 发生抗议教育过分脱离社会的运动 d 20世纪70年代至今,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两个显著特点: 实证性,解释性 e 教育社会学今后发展趋势:(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政策性 (2)国际间的教育社会学研 究方向的比较研究加 强,加强比较教育学科 之间的合作 (3)理论基础不断扩宽 (4)全方位的研究 4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概况: A 自五十年代后教育社会学研究中断三十年:相对落后

状态 B 1979年恢复教育社会学理论研究 C 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得初步发展 *d 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建设除了引进消化和 吸收国外的经验,更需要联系我国的教 育实际,开展广泛的教育调查和实验研 究,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 际特点的教育社会学理论体系,并赶上 世界研究水平 4.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宏观方面---1教育制度与社会制度 的关系 2文化与教育的问题 微观方面--1-研究学校体系内部的各种关系 2 研究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 5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法:p25历史比较法, 实验法, 资料分析法, 社会调查法:普查法,抽样调查法,个案法,典型调查法 6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a使人们从社会的角度正确认识和研究教育问题 b为正确的教育决策提供有力的教导 c有利于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 7现代西方教育社会学流派:p29 a结构功能主义: (1)强调社会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关系、内聚力,团结

教育社会学

1、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 ?统治阶级利用立法权颁布教育法律、制度和政策,合法的强制教育部门执行教育目的。如:教科书编审权规定在中央。?利用组织人事权控制教育人员的教育行为,强制符合教育目的的要求。 ?通过公职录用政策来左右教育方向。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教育方向。 ?2、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决定教育行政结构和管理权限。 ?决定教育制度的变革。对教育制度的变革起驱动、支持、定向作用。(教育制度只要变动都有时代背景,带有明显的政治特征。) 结论: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制度。 ?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决定教育经费的增减。 ?决定教育经费的筹措。 ?决定教育经费的有效使用。 ?4、政治决定受教育权。 政治与教育(管理)制度 一、中央集权的政治 中央集权特点: ?法律:立法机关全国统一,制订了单一的宪法;以大革命前后法国为例 二、地方分权的政治 法律:国家有最高立法机关和政府,宪法、法律、法令;地方:有自己的立法机关和政府,宪法、法律、法令。以美国为例 三、”地方自治+中央调控“的政治,以日本(80年代末前的)为例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结论 ?有什么样的政治结构,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控制。教育不可能游离、超脱于政治所设定的框架。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 1、教育促进了政治延续(包括政治维持与革新) ?1)政治目标 ?培养了政治目标实施的主体; ?教育能促进“对社会的态度”。 2)政治关系 ?教育改变职业结构-导致阶层重组; ?提高某些阶层的文化-提高政治地位。 2、教育推进了社会的政治化 ?1)提高统治阶级的文化—让政治管理趋于科学; ?2)提高国民素质—让政治参与大众化。 3、教育与人的政治化(政治知识、价值取向、情感、能力)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教育社会学基础知识(史上最全最完整) 1. 简介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探讨教育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教育的诸多影响。本文将介绍教育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等。 2. 概念 2.1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研究教育现象与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它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发展以及教育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2 教育与社会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充满了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与社会 密切相关,教育制度和实践受到社会的制约和影响,同时也对社会 产生重要影响。 2.3 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是指教育资源、机会和成果在社会中的不均衡分配。这种不平等表现在学校质量、教育经费、教职员工素质等方面,不 平等的存在会影响个体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公平。 3. 理论 3.1 功能主义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社会维持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通过传授知识和价值观念来培养适应社会的个体。教育通过社会化 过程,使个体得适应社会所需的技能和行为规范。 3.2 社会交互主义理论

社会交互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建构知识、形成身份认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际关系和文化认同的塑造。 3.3 制度理论 制度理论关注教育制度的功能、结构和变革。它研究教育制度的规则和组织形式,以及制度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制度理论认为制度在塑造教育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力量的影响。 4. 研究方法 4.1 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使用定量数据和统计分析来评估教育现象和社会影响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方法重视收集大量数据,并进行量化分析,以验证或推翻假设。 4.2 论述研究方法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3.孔德、韦伯、迪尔克姆等代表人物 ①孔德:被誉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也就是他后来所称的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②韦伯:他特别对于社会的大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他以研究科层制和资本主义而著称。他还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解悟心声—对他人心灵的“同情和理解”)。 ③迪尔克姆:迪尔克姆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基本观点:a.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具有维系社会生存的目标和功能。教育制度的功能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一种力量。b.教育可以及早地养成儿童在共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相似的品格,即“集体意识”,以保证社会协调发展。c.学校是最有利于儿童学习的社会机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社会越发达,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在迪尔克姆的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教育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4.西方教育社会学三大学派的主要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 ①功能理论: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a. 代表人物:法·涂尔干,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目的与内容等都与社会联系、受社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教育有实现社会的统合及社会控制的功能。美·帕森斯:家庭及学校都是一种社会体系。 b.主要观点:结构与功能(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一个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别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作用。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统合(统合就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有对立或冲突。功能主义者着重研究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协调一致,以保存社会整体的。);稳定(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不赞成过分激烈的改革。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和谐(无论何种社会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保持稳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 c.功能主义对教育的认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教育的调解社会关系的功能;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教育不仅适应与协调社会,而且起控制社会的作用。 ②冲突理论(帕克,斯莫尔,帕森斯) a. 基本思想: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的;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时普遍的;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世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冲突的基本功能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秩序是产生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支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主干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范围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问题;学校和班级的社会学分析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沃德、法国迪尔克姆、德国韦伯等为早期代表。当代西方有多种流派。 传统教育社会学:“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对称。以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带有较强的实用性。是20世纪中叶前的教育社会学。代表人物多为教育学者,侧重于规范性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传统教育社会学”的对称。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备的客观理论,以了解社会现象。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社会学。代表人物多为社会学者,侧重进行验证性的研究。 学校社会学:用社会学观点研究学校运行规律以及学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学校的社会化机能;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性格;教师、学生团体内部结构;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等。 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要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等。教育功能的大小,受社会条件、教育状况和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所制约。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按一定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定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一般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宗旨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教育方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发展需要在教育领域内的集中表现,方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取决于是否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规律。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社会学

Chapter 1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理解(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教育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即相对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为“应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子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即相对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这里的“应用”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二是,运用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来建立教育社会学自己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这里的“中介”指:第一,中介学科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第二,中介学科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中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的学科。例如: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构成要素,如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安排;教育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一种研究材料,旨在揭示课程中隐含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教育社会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社会实现对个体进行控制的中介,其目的是为了阐明课程中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教育中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和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上,它一方面,以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认识和分析教育事实,为教育学提出规范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社会学的理论应用到这一研究对象,从而提出自身的理论,进而发展出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学科,而非规范学科。2、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经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理解 社会事实是社会现象却又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它是物,却只具有物的表现形式,没物的本质(即能量)。社会事实只能是用抽象力才能把握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社会物质”的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作为他的方法的基础,认为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之外,具有强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且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成员共的现象即集体现象,使社会学的基础扩大到集体生活中去。 社会事实泛指客观存在的各种状况、实质、原因、机制、规律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另一种提法,教育社会研究的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即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或问题。

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教育组织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社会变迁与教育等。 其主题涉及到了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取得了迅速发展 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学科成形时期,范式转换时期,学派争鸣时期,取向修正时期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 ?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 ?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

?代表人物:涂尔干、斯宾塞、杜威等 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学科制度的成形 ?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 ?研究范式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 ?实证性研究确立。功能主义研究盛行(p32) 四、学派争鸣时期(60年代后至80年代中) ?冲突论学派。解释论学派 五、取向修正时期 ?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交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存 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 ?可分为三个时期:1922-1949创建时期 ?1949-1979停滞时期;1979到至今恢复重建时期 ?创建时期:翻译介绍国外,出版著作,开设课程 ?停滞时期:学习苏联,取消社会学及相关研究 ?重建时期:成产“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开设课程;建立学校团体,刊物等 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上,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高龄化、信息化、 国际化、学习化、价值多元化,社会问题增多,研究焦点突出学校教育范畴,拓展至社会教育领域 ◆重视国际比较研究及交流与理解(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导致新教育问题) ◆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社会外部环境急变,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产 生新变化,如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人与人直接交流减少,不安、孤独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基本观点:首先,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其次,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再次,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因此社会变迁可以被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衡运行。 ?功能论特别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如学校、工厂、村庄、或小镇,社区。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怎样表现出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 ?功能论者对学校组织的解释 ?功能论者把学校看成是各种有机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食堂人员、看门人等到,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年级组等机构组成。 所有这些部分都相互联系,并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任何一个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例如,学生因教学质量、吃饭问题而罢课,教职员工因薪金问

教育社会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社会与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 马克思: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体。 社会唯实派:德国的齐美尔、法国的迪尔凯姆,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派:美国的吉丁、法国的G·塔尔德,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正实在的只是个人。 二、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科学 1873年孔德首创“社会学”这个名词。 科学的分类: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社会静力学(解剖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发秩序的一般理论,研究社会有机体的组织和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动力学(生理学)是运用人类智力发展的三阶段理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 ●孔德:三阶段定律 神学阶段:用超自然的神来解释一切。 形而上学阶段:用一些抽象原理,即潜伏在人的内心里的某些思想来解释一切,用一种臆测的方法来探求现象的本质。实证阶段:着重于观察现象和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汇集、分类、归纳、推演、验证,得出规律来解释一切属于现象范围以内的东西。 ●斯宾塞:社会有机体学派的开创者 “进化”是其社会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确信宇宙是一个整体,可以用一条进化原理予以解释,认为人类的进步是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的历程。 社会静学:着重研究最完全的社会均衡的法则。 社会动学:主要用以研究社会用以达到其完美的境界的种种“力”。 ●杰里米·边沁:普遍的功利主义者 功利原则:趋乐避苦 提出以“最大幸福”和“最大多数的最大量幸福”作为社会行为的标准 幸福:生存、富足、平等、安全 约翰·密尔:认为人事复杂,不单单追求物质利益,还有人性中最高的精神素质。功利主义所要求的是全社会的利益,并把为全社会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看作是人类的最高美德。 三、彼得·L·伯杰:社会学的主题 1、暴露性的主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既要揭露活动的显功能,又要揭露活动的浅功能) 2、不体面性的主题 3、相对主义的主题 4、世界主义的主题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国外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和解释制度、社会群体、社会过程,即社会关系。个体在这种社会关系中或通过这种社会关系获得和组织他的经验。 布朗、费里波夫 (二)我国学者对教育社会学的界定 历以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对象是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作用与影响和它们之间的一致性与矛盾性。 黄泽芳、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如,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欧洲19世纪后期成形:美国20世纪初期 转型:20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60年代 孔德:社会学之父。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倡导“价值中立”,研究范式:社会行动研究,研究不只依赖定量方法,也要对他人同情理解。 斯宾塞: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 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阻止其经验的一门科学。 雷通群: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生所需何种教育。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相互关系说 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米切尔英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等)之间的功能关系。 Φ.P.费里波夫苏联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教育制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⑵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应用社会学辞典》苏联1984出版。 彼得威尔与费雷德金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及分析其形式与内容,其在宏观社会结构中所受制约,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⑶教育与社会关系说 林清江台湾: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 厉以贤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对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作用、影响、一致性、矛盾性。 3、其他: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 说… ·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1、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

问 题。要害在于防止两种倾向:①“泛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或其他分支社会学。②“窄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降格为”其分支研究领域。社会化过程说是在泛化了对象的同时,又窄化了研究对象。 2、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3、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大致有三种分类: a、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日本社会学家清水义弘)。 b、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 c、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新堀通也)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分析: a、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b、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c、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特别说明: 第一,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建有学科”; 第二,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两个方面为教育 社会学产生准备了条件:①教育学视野的拓宽:18世纪初赫尔巴 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个人主义教育学;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社会” 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这些考察大致分为两大类型:a、教育哲 学的考察。具体来说有三个学派(ⅰ“社会教育学”代表人:德国 纳托普与伯格曼;ⅱ“文化教育学”代表人:德国狄尔泰、斯普兰 格、诺尔;“公民教育学”代表人:德国凯兴斯泰纳、美国杜威)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知识汇总 1.1917年出版的美国第一本教育社会学教材的是史密斯的《教育社会学导论》。 2.1947年,教育社会学家布朗出版了《教育社会学》。 3.涂尔干,又译迪尔凯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03年发表论文《教育与社会学》。人们普遍认为,在教育社会学还没有制度化之前,涂尔干是教育社会学学科的真正创始人。 4.一般认为,作为系统和专门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5.1883年,沃德在《动态社会学》中首次提出了“教育社会学”概念。 6.一门学科独立或制度化的标志是在大学开设专门的讲座、有专业化的学会组织和有公开出版的专业性的书报期刊。 7.帕森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功能是社会化。 8.教育社会学理论建构的逻辑起点与核心主题是现代性。 9.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是舒尔茨。 10.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 11.梅塞尔认为精英是一个与其人数相比特别有权发号施令的社会群体,这一群体有着三个核心要素:群体意识;凝聚力;共谋。 12.鲍尔斯和金提斯两人透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剖析,看清了美国教育制造神话的目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学校教育是应社会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再生产”和“符应”机构。 13.在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文化的功能,一个是社会化功能,另一个是“选择”与“分配”功能。 14.伯恩斯坦认为存在着两种语言代码,即精密型代码与封闭型代码。 15.教育变革作为相对独立领域的研究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 16.在社会学冲突范式下对教育变革解释的理论有: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理论、空想主义或无政府主义。 17.各种解释学范式下的研究都采取了典型的人种学方法论的变式。其基本原理是以人类行

《教育社会学》学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学习资料 主讲陈智强 第一章教育社会学导论 学习将改变一个人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态度和行为。教育是社会指导学习活动的正式制度。教育与个体经济收入、地位升迁、生活质量等密切相关。现代人明智地认识到:如果要在未来的竞争社会中取得优势,他就必须获得更高的学历。 一、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1、教育行动 教育行动至少包括:行动主体(教师和学生)、行动客体(教育和教学目标)、行动中介(教育与教学途径、手段、教育内容)、行动者之间的行动。 2、教育活动 课堂教学、教育知识是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学校组织 班级组织、学校组织是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4、教育制度 所有的学校组织,都是制度化的结果。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2、综合性:重点是分析学校教育;主张多因素分析;强调定量和定性分析并重、归纳和演绎并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和动态相联结、结构和过程分析相联合。 3、现实性:是直接面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尤其强调对本国本地

教育事实的研究。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始终具有开放性、变化性和本土性的特点。 4、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三)学科性质分析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二、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 (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 1、孔德在西方被誉为“社会学之父”。 2、涂尔干被称为“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 3、华德被誉为“美国社会学之父”。最早较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4、杜威在教育社会学方面最具影响力的是两本著作:《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倡导“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二)学科成型时期 1、在20世纪初至40年代作为一门学科的教育社会学开始形成。 2、美国较早确立了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地位。1876年萨姆纳在耶鲁大学最早开设了社会学课程;1892年芝加哥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 3、史密斯出版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本教材《教育社会学概论》,史密斯被选为第一任会长。 4、布鲁克弗发表《教育社会学的定义问题》一文,可以看成是现代教育社会学正式确立的标志。 (三)教育社会学在国外的发展 1、在各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进程中,美国仍然走在世界前列。 2、英国在19世纪产生了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先驱—斯宾塞。 3、孔德和涂尔干无疑是法国人对教育社会学的最大贡献。 (四)教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发展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科学为原理,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 我国很早就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古代教育家孔丘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认识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先秦时期的《学记》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认识。 但是,作为专门学问的教育社会学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1883 年美国社会学家L. F. 沃德的《动态社会学》一书出版,书内有“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的专章。1899年出版了社会学家、教育家J·杜威的《学校与社会》。1922年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的《教育与社会学》。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者。此后,对这门学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很快地发展起来,并以美国为中心,日益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于1931年出版了雷通群著的《教育社会学》一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加强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 学科概念 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教育科学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学者很早便注意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孔丘就提出过“庶、富、教”的理论,注意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关系。《学记》所载“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也表述了当时对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认识。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项专门学问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美国于1883年出版社会学家L.F.沃德著《动态社会学》一书,内列“教育与社会进步之关系”专章。他认为人类有足够力量控制自然力和社会力以达到社会进步的目的,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途径。1899年出版社会学家、教育学家J.杜威著《学校与社会》一书。他认为,学校制度的改变深受社会进化历程的影响,儿童学校生活应是自然、社会及个人三者的融合;教育的浪费在于学校与社会实际脱节。法国于1922年出版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旧译杜尔干)著《教育与社会学》一书。根据他的观点,为教育下的定义是:“教育是年长的一代给未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年轻一代所施加的影响,其目的在于发展其生理、智慧和道德三类品质,使其适应政治社会和具体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他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把人从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通过这个过程把儿童与社会联系起来。他还认为教育思想和课程是由更广泛的社会秩序决定的,而社会的继续生存又依赖教育这个基本因素。学术界一般认为迪尔凯姆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 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进入扩展时期。在美国,曾任华盛顿大学校长的社会学家H.苏扎洛于1907年正式开设教育社会学课。1916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3.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 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4.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6. 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8. 教育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 9.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的过程,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流动出现了以群体为基本特征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基本矛盾比价尖锐的历史时期。 10. 代际流动是指家族中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 11. 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 12. 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 1.简述班级群体的类型及班级中的典型行为 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体;冲突性群体 2.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独特作用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4.简述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1)受教育机会;(2.5分)(2)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2分)(3)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 5.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6.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以社会学这门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来研究社会学眼中的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 教育科学派: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主义教育学的思辨化、观念化、片面化;采用实证、科学的方法;对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的关注,寻求建立具有实证性与科学性的教育理论; AGIL图式:帕森斯,任何社会系统都履行着对外—对内及手段性—目的性,这两对功能组成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四种功能,即外部适应功能、目标达成功能、内部整合功能及模式维持功能。地位:这一图式不仅被用来对整个教育系统,而且被用来对教育的分支系统与分支范畴进行理论分析。 社会互动:人际或群体间发生的交互动作或反应的过程,有合作与对抗之分. 抵制理论:即反抗理论,艾普尔,吉诺斯,威利斯.反对直接再生产理论,认为再生产是由学生的反抗和创造性的适应学校环境而间接产生的。 文化资本:个体从父母家庭那里获得的可以促进教育成就的语言文化能力。 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专指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前喻文化意味着前途未卜的晚辈,“未来就是现在”。美国文化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前喻文化特点。前喻文化下的教育取向:开放性的“师导生"制教育模式. 后喻文化: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专指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文化类型.后喻文化意味着学富五车的长辈,“未来就是过去”。中国被认为具有明显的后喻文化色彩。全部特点是对变化缺乏认识,对现有生活方式所有方面的普遍正确性予以持久的无可置疑的认同。后喻文化下的文化价值取向:封闭式的师授学承模式。 机会:用来测量个人接受社会、家庭与学校的物质条件与心理因素综合影响状况的一组变量。具体内容有:①校外物质因素②校内物质设施③家庭心理因素④学校心理因素⑤教学条件。 教育机会:①指进入各级正规学校入学的机会,现已分化;②指进入不同教育渠道的机会;如学术性与技术性教育渠道的选择;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是结果均等论的主张,也是教育机会内涵上的突破. 文化教育:以迪尔泰、诺尔为代表,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传递活动,文化与自然相区别的独特性与历史性特征,决定了教育不可能有普遍性的目地,教育方法也不可能从类似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推导出来; 结构功能主义(和谐论):社会由不同部分构成稳定的结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社会因价值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 冲突论:以社会冲突为基本线索来考察教育现象,后来内部形成两个基本的分支学派,即新韦伯主义(柯林斯、金)和新马克思主义(鲍尔斯、金蒂斯); 解释论:于70年代初在英国首先掀起,认为宏观教育社会学不能解释学校教育的实际过程,从而对学校教育的实际内容与实际过程进行剖析,以图解释学生学业失败的原因,包括3个分支学派,即教育知识社会学、符号互动论、人种方法论; 符号互动论:以凯迪、沃兹为代表,运用情景、脉络.视野、文化、交涉、策略等概念,来解释学校与课堂的生活过程; 教师预期职业社会化:个体为适应将要承担的教师角色而进行的准备性个体社会化; 教师继续职业社会化:个体在承担教师角色后,为了更好地扮演教师角色而进行的社会化 二、问答 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规范化与验证性; 规范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社会学主要是作为可资在实践中提高教师能力之基础知识的一门课程来设置的,被称为“服务于教师的社会学”;②20世纪20年代,教育社会学研究以直接服务于实践为基本取向,被成为“服务于教育的社会学”;③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用社会学理论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成果的理论性均较欠缺,被称为“教育问题的社会学"。 以上其基本取向都是应用社会学理论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最终任务是提供并阐述可供实践适用的范式,如此便形成了教育社会学发展史上第一个研究范式 验证性:①纯科学性质,事实分析取代价值判断;②研究目的侧重于建立社会学理论,而不是改进教育实践;

教育学基础知识全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分支制学制。 1902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近代学制“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程》;1903年颁布并正式实施了“癸卯学制”即《奏定学堂章程》;1922年颁布实施了“壬戌学制”即现在的“六三三”学制,沿用至今。 中国早在四千多年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就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其典型特征:“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四书”、“五经”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模式。 1905年,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统治阶级和谐教育 斯巴达,军事< 雅典,民族政治< 军事教育政治家培养 西欧中世纪主要学校类型教会学校,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区学校。 骑士教育是一种融宗教精神和尚武精神于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 现代学校教育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民教育体系建立的主要措施: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实施义务教育、重视教育立法。 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根本标志: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郎提出了终身教育理论。 实现终身教育基本条件:学习化社会的建立。 世界教育改革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多元化表现为:培养目标多元化、办学形式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教学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等。 教育是研究教员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

一、概念理解与辨析 1.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社会教育学: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1919)、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1947)等。 公民教育学:公民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它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的、跨越各学科领域的边缘性学科。公民教育学旨在强化公民意识、促进公民能力、提高公民素质。 教育科学派:(社会本位角度的考察)德国的克里克。罗荷纳等,反对个人本位,实证、科学;关注教育与社会关系。 2.教育功能论:古代的生物有机体说,由帕森斯。默顿集大成,是20世纪50、60年代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的主流派别。基本观点是结构与功能;共识与整合;稳定与和谐。涂尔干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大量关于教育、宗教、自杀、法律和犯罪的论著,学门化和科学化,独立学科。社会化与失范;教育已在促成个体社会化,生物人,社会人;机械团体,有机团体,转型中,传统集体意识的淡化影响了部分社会成员的人生定位,导致社会失范。教育功能;国家性、社会性、社会化与个性化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供给人们所欠缺的规范和认知架构,使人社会化和个性化。影响和局限:适应静止缓变时代;难以应对变迁。帕森斯的教育功能论:地位与论著。核心概念:价值共识之机会均等,成就取向。教育与社会控制:公共性与职业性的双重要求;角色任务(客观要求)及角色期望(主观期待)两方面能力。 教育功能论简评:优点是关注协调发展;强调平衡稳定,重视教育与社会关系,有利于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不足是高估价值共识的作用;难以从容面对社会变迁;仅仅注重社会对个体的塑造;片面看待人性。 AGIL图示:见书32页。帕森斯最重视社会系统。他认为,任何一个活系统要持续存在,必须解决四类系统需求或四个方面的均衡需求。A:任一系统为达到目标而从环境获取资源的问题,即“外部适应”;G:系统形成和坚持长期目标的问题,即“目标达成”;I:系统内个部分间的关联和协调问题,即“内部整合”;L:面临着持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的新输入,系统保持自己特有形构的深层力量即“模式维持”。在社会系统中。经济适应环境,政治达成目标,社会整合内部,文化维持模式。 教育冲突论:见书33页。主要代表:第一美国学者米尔斯“权利精英论”社会冲突主要存在于权利精英与无权公众之间。第二美国学者科塞“冲突功能论”,他认为频繁且低烈度的冲突具有一定的“正”功能第三德国学者达伦多夫“辩证冲突论”:社会本身具有辩证的两面性:静态的均衡性与动态的冲突性,结构的稳定性与变迁性;系统的整合性与冲突性;各部分功能协调的正功能与反功能;成员的价值共识与价值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