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社会学概念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它关注的是教育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和作用。教育社会学家研究如何教育制度和实践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如何社会因素影响教育的实践和效果。

教育社会学的概念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在社会中获取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教育是社会化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人们学习了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化意识和行为方式。社会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和实践。

2. 文化资本

文化资本是指人们在特定文化环境中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和语言能力等方面的资本。人们的文化资本不同,会对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和成就产生影响。教育社会学家认为,文化资本与社会

经济地位密切相关,贫穷家庭的孩子通常文化资本不足,难以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而富裕家庭的孩子则相反。

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从社会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而不仅仅是从课本中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课堂教学应具有交互性和情境性,充分利用社会情境和实践经验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社会学习理论也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4. 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实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教育社会学家研究了师生关系的形成和特点,并提出了合理师生关系的建立方法。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而不好的师生关系则会产生负面影响。

5. 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是教育社会学的一个主题,它指的是教育机会和资源的分配不平等。教育不平等的存在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它被认为会制约社会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分化。教育改革要铲除教育不平等,提高广大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

总之,教育社会学是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通过研究教育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角色和作用,为教育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立论的支持。

教育社会学

一、填空: 1、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起点:教育行为 2、杜威、陶行知的主要观点(P18) 杜威:“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3、华德:美国社会学之父,《动态社会学》《纯社会学》《应用社会学》等,最早系统地论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P18) 4、冲突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米尔斯的“权力精英论”;科塞的“冲突功能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等。 基本观点:第一,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现象;第二,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第三,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P28) 5、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P68) 6、判断教师社会地位的四个指标:收入、权力、声望、专业(p72) 7、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吴康宁P10) 8、涂尔干:法国“教育社会学之父”“教育社会学的真正奠基者”代表作:《社会劳动分工论》《社会学 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初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教育与社会学》创办《社会学年报》(P17) 9、孔子和私学的关系:“私学”包含两层含义:一指私家学派,二指私人教育团体。教育史上一般认定孔子 开创了私学,这尚需进一步论证。(P68) 10、教师权力在课堂中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力从总体上说是相对稳定的,它赋予教师职业工作具有 相对独立性。绝对性、支配性、灵活性、随意性(p73) 11、教育社会学学科局限性:功能局限性(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的依附性)、 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P11) 二、不定项选择: 1、美、英教育社会学顶级期刊:《教育社会学》(美)、《教育社会学期刊》(英)(P5) 2、教育社会学研究基本内容:教育行动(研究起点)、教育活动(基本内容)、学校组织(研究内容)、教育制度(重要事实:教育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的关系)(P7) 3、美国全美教育社会学解散之后回归到社会学学会(事实P19) 4、功能主义学派的思想来源:直接源于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P27) 5、教师经济收入的特点:①教师经济收入通常高于体力劳动职业,而低于一些专业性职业,处于中等收入水平;②教师经济收入不高但比较稳定;③对教师经济收入的分析必须注意地区差别;④要研究教师的实际收入问题。(如“教师兼职”)。(P72) 6、马克思·韦伯的代表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济与社会》《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中世纪贸易公司的历史》《罗马农业制度的历史对罗马公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社会学理论 教育是社会的一部分,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纯粹的教育问题很难解决,需要考虑到与教育相关的社会和文化因素,才能做到科学分析和解决。 教育社会学就是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学科,它将教育与社会放在一个与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中考虑。教育社会学涉及的问题包括社会和文化环境对教育的影响、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教育机会均等等。 教育社会学理论1: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教育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之一。教育可以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出合格的公民和生产者,从而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教育的功能主要包括社会控制、人力资本的培养以及文化传承等。 然而,结构功能主义也存在一些批评。例如,它过分强调了传统的教育目标,忽略了个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性。结构功能主义

的这种过度稳定和一致观点,无法解释教育历史中出现的变化和 冲突。 教育社会学理论2:批判理论 批判理论认为,教育反映了社会的权力结构和文化意识形态, 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教育制度的存在和运作,旨在为资产阶级 政权服务,通过教育,传递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维护和加强现 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批判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成为一种解放工具,帮助个人认识到自 身的社会地位和压迫状态,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教育社会学理论3:符号互动主义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不仅仅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涉及到人 际互动和社会认知。这种互动和认知都是通过符号交流来实现的。

符号互动主义认为,教育是一个社会经验,个人在其中以自身的方式与教育过程互动,通过这种互动,理解和建构自身经验,从而促进自我发展和社会进步。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和理论探索。实证研究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验证和检验假说的有效性。理论探索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构建并完善理论框架。 总之,教育社会学阐述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改革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促进教育和社会的进步作出重要贡献。

教育社会学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也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定义: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 3.孔德、韦伯、迪尔克姆等代表人物 ①孔德:被誉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也就是他后来所称的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②韦伯:他特别对于社会的大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他以研究科层制和资本主义而著称。他还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解悟心声—对他人心灵的“同情和理解”)。 ③迪尔克姆:迪尔克姆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基本观点:a.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具有维系社会生存的目标和功能。教育制度的功能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一种力量。b.教育可以及早地养成儿童在共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相似的品格,即“集体意识”,以保证社会协调发展。c.学校是最有利于儿童学习的社会机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社会越发达,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在迪尔克姆的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教育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4.西方教育社会学三大学派的主要核心观点和代表人物 ①功能理论: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a. 代表人物:法·涂尔干,他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制度、目的与内容等都与社会联系、受社制约,教育的根本功能在于将个人同化于社会、同时将社会内化于个人。教育有实现社会的统合及社会控制的功能。美·帕森斯:家庭及学校都是一种社会体系。 b.主要观点:结构与功能(每个社会都是由许多不同质的部分组成一个相对持久、相对稳定的结构。特别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对于社会整体生存所发挥的作用。社会制度、规范和角色功能的发挥,有助于保持社会的均衡,促进社会的发展。);统合(统合就是指社会结构中的各个部分,彼此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性质。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相互依存、彼此协调的关系,它们之间很少有对立或冲突。功能主义者着重研究社会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如何协调一致,以保存社会整体的。);稳定(强调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而不赞成过分激烈的改革。在调适中求改进,在稳定中求进步,强调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和谐(无论何种社会所以能够存续下去,保持稳定的发展,主要是因为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信念、态度和统一的价值观。) c.功能主义对教育的认识:教育的社会化功能;教育的社会选择功能;教育的调解社会关系的功能;教育的技术填补功能;教育不仅适应与协调社会,而且起控制社会的作用。 ②冲突理论(帕克,斯莫尔,帕森斯) a. 基本思想:社会的每一方面都在变化,社会变化是普遍的;社会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分歧和冲突,社会冲突时普遍的;冲突并不是对统一的否定,世界还是有一定秩序的;冲突的基本功能是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关系是具有强制性的,秩序是产生于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统治和支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整个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以教育学和社会学为主干形成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范围有: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教育与个体社会化的关系;教育与社会变迁;教育与社会问题;学校和班级的社会学分析等。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沃德、法国迪尔克姆、德国韦伯等为早期代表。当代西方有多种流派。 传统教育社会学:“新兴教育社会学”的对称。以研究教育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带有较强的实用性。是20世纪中叶前的教育社会学。代表人物多为教育学者,侧重于规范性研究。 新兴教育社会学:“传统教育社会学”的对称。以研究社会为中心的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教育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完备的客观理论,以了解社会现象。是20世纪中叶以后的教育社会学。代表人物多为社会学者,侧重进行验证性的研究。 学校社会学:用社会学观点研究学校运行规律以及学校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社会学分支学科。研究内容:学校的社会化机能;教学、学习过程中的集体、性格;教师、学生团体内部结构;学生的文化程度;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等。 教育:广义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进行的学校教育。教育随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作为个体的人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手段,为一切社会所必需,又随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约,也对社会整体及其诸多方面产生影响。教育还受制于个体的身心发展规律。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提出了教育终身化的要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 教育功能: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可分为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等。教育功能的大小,受社会条件、教育状况和受教育者实际需求所制约。 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按一定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状况确定,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定教育效果的根据。 教育方针: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一般包括对教育的性质、宗旨以及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等方面的原则性规定。教育方针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发展需要在教育领域内的集中表现,方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还取决于是否符合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和规律。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社会学

Chapter 1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 一、基本概念界定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理解(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教育社会学为教育学提供理论依据,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即相对于教育社会学,教育学为“应用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子学科),是运用社会学理论对作为社会事实的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即相对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这里的“应用”有两层涵义:一是,相对于一般社会学理论,教育社会学是应用学科;二是,运用社会学的一般理论来建立教育社会学自己的理论。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和教育学的中介学科。这里的“中介”指:第一,中介学科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第二,中介学科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中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的学科。例如:教育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构成要素,如学科结构、课程设置和安排;教育心理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一种研究材料,旨在揭示课程中隐含的逻辑结构和发展规律;教育社会学层面的课程研究,是将课程作为社会实现对个体进行控制的中介,其目的是为了阐明课程中的文化特征。 综上所述,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以教育中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问题和社会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在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上,它一方面,以社会学的理论为基础来认识和分析教育事实,为教育学提出规范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以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将社会学的理论应用到这一研究对象,从而提出自身的理论,进而发展出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事实学科,而非规范学科。2、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中指出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经约束的,或者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理解 社会事实是社会现象却又不是一般的社会现象;它是物,却只具有物的表现形式,没物的本质(即能量)。社会事实只能是用抽象力才能把握的一种不同寻常的“社会物质”的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迪尔凯姆把社会事实作为他的方法的基础,认为社会事实存在于人之外,具有强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且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社会事实具有社会成员共的现象即集体现象,使社会学的基础扩大到集体生活中去。 社会事实泛指客观存在的各种状况、实质、原因、机制、规律等。 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另一种提法,教育社会研究的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或社会问题,即教育领域中的社会现象或问题。

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 教育社会学发展;教育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化与教育;社会结构与教育;社会问题与教育;社区与学校;教育组织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教学社会学;社会变迁与教育等。 其主题涉及到了教育与社会系统之间几乎所有层面的问题 二、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定义: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 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第二节教育社会学历史与发展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萌芽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成型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转型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以后更取得了迅速发展 可分为:理论奠基时期,学科成形时期,范式转换时期,学派争鸣时期,取向修正时期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 背景:工业化促进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全新发展 ?教育学体系中与“个体本位论”相对的“社会本位论”的形成 ?社会学家对于教育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中的作用的重视

?代表人物:涂尔干、斯宾塞、杜威等 二、学科成型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 ?学科制度的成形 ?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二是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三是出版学术刊物 ?研究范式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 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战结束至60年代中期 ?实证性研究确立。功能主义研究盛行(p32) 四、学派争鸣时期(60年代后至80年代中) ?冲突论学派。解释论学派 五、取向修正时期 ?不同观点、不同取向的研究者之间交流。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理论与应用研究并存 我国教育社会学发展 ?可分为三个时期:1922-1949创建时期 ?1949-1979停滞时期;1979到至今恢复重建时期 ?创建时期:翻译介绍国外,出版著作,开设课程 ?停滞时期:学习苏联,取消社会学及相关研究 ?重建时期:成产“中国社会学研究会”;开设课程;建立学校团体,刊物等 教育社会学发展趋势 ◆研究领域上,表现为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结合(社会发展的高龄化、信息化、 国际化、学习化、价值多元化,社会问题增多,研究焦点突出学校教育范畴,拓展至社会教育领域 ◆重视国际比较研究及交流与理解(文化碰撞、文化冲突等导致新教育问题) ◆关注教育生态环境的研究(社会外部环境急变,导致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产 生新变化,如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人与人直接交流减少,不安、孤独 第三节教育社会学的理论 ?一、教育的功能理论 ?基本观点:首先,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的功能。其次,认为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整合是指社会结构中各个部分,彼此之间具有结合成一个统一体的特性。在统一的整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但它不会破坏整个社会结构的协调与平衡,其关键是社会中存在着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 再次,认为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来自外面的因素破坏平衡。因此社会变迁可以被解释为来自外面的力量干扰了系统的平衡运行。 ?功能论特别适合研究稳定的、小规模的社会系统。如学校、工厂、村庄、或小镇,社区。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这样的社会系统中,人们怎样形成了有秩序的生活,怎样表现出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 ?功能论者对学校组织的解释 ?功能论者把学校看成是各种有机部分构成的整体,包括学生、教师、管理者、食堂人员、看门人等到,包括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年级组等机构组成。 所有这些部分都相互联系,并对学校的正常运行作出贡献。任何一个部分的动荡都会带来暂时的失衡。例如,学生因教学质量、吃饭问题而罢课,教职员工因薪金问

教育社会学

什么是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性质:(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①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 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意义:教育社会学乃是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作为一种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批判地继承教育社会学的历史遗产,总结当代教育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从宏观方面研究教育与整体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功能;从中观方面研究教育与区域社会之间的功能性关系及学科内部的社会关系;从微观方面研究教育过程中的有关社会学问题。 教育社会学的独特观点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把握教育现象的意义。 1.教育社会学是将教育的理解聚对准在社会的因素上; 2.教育的社会学理解所重视的是公共议题的解决。 观察法 (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资料收集的种类之一) 方式:非参与观察;参与观察 优点:长期详尽的观察缺点:情绪涉入,难以推论 质的研究 1、质的研究是对量的研究缺失的反省 2、质的研究的特性: (1)以实地为焦点 (2)以研究者自身为研究工具 (3)注意事物的个体性和特殊性 (4)重视解释

(5)重视观察和访谈方法的采用 (6)强调不事先制定明确的研究范畴来引导后续研究 (7)重视表意语言和使用和意见的陈述 (8)采用语文描述、图片或记录的影像等媒介呈现报告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差别 量的研究质的研究 世界的假定不同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诠释学、现象学、民俗方法论、符号 互动论 研究目标不同以确立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 为主要目标 以了解社会现象为主要目标 研究假设和研究经历需对研究的问题提出可以验 证的假设,有预先确立的设计 与程序 不需对研究的问题事先提出假设,以 现场设计为主 典型的研究方法强调客观资料的重要,以实验 或相关的研究为典型认同主观资料的可贵,以人种志、田野法等研究为典型 资料分析方法以数字说明事实及其相互的 关系,强调由样本推论母群体 的重要性 不偏重数字的说明,通常不做推论 研究者的角色以角色中立为基本态度不排除角色的涉入 孔德(社会学之父)的重要理念 1.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它把处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并力图将哲学溶解于科学之中。孔德认为人类非生而知万事万物,必须历经学习过程,从不同的情境中获得知识。透过直接或间接的感觉、推知或经验,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推论还没有经验过的知识。超越经验或不是经验可以观察到的知识,不是真的知识。 2.社会有机体论(结构功能论的雏形)

教育社会学

学科性质分析 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3 理性化时代的社会诊断者与预言家:M.Weber 韦伯[德]。社会理性化理论:形式合理性、实质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目的合理性。 一、早期经典代表人物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被誉为社会学的创始人,他发展了实证哲学的思想,也就是他后来所称的社会学。他认为社会学的目的在于探索社会的“不可更改的自然规律”。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是英国的思想家,他将社会比作比作生物有机体,认为两者都是由简单向复杂形式进化,都受到适者生存规律的制约。 马克斯·韦伯(1864—1920),他特别对于社会的大的方面感兴趣,比如社会组织、社会制度。他以研究科层制和资本主义而著称。 他还认为,社会学必须包括对“社会行动”的研究,即研究人们相互之间行为取向的方式(解悟心声—对他人心灵的“同情和理解”)。 迪尔克姆的“结构功能主义思想” 1903年,迪尔克姆发表了“教育与社会”的论文,用社会学的概念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使“青年一代有条不紊的社会化”。 长期以来,迪尔克姆被誉为是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他的教育社会学的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道德教育》、《教育与社会学》等著作之中。 基本观点: (1)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与其他社会制度一样,具有维系社会生存的目标和功能。教育制度的功能是社会生存不可缺少的一种力量。 (2)教育可以及早地养成儿童在共同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相似的品格,即“集体意识”,以保证社会协调发展。 (3)学校是最有利于儿童学习的社会机构,是社会发展的自然结果。教育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因素,社会越发达,对教育的需求越迫切。在迪尔克姆的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教育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三大流派: 功能理论 一部分社会学家视社会为放大了的生物体(超级生物体),他们把功能的观点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中,探讨社会各种结构(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和机构)的功能,借以说明这些结构存在的理由。 ——中国百科大词典编撰委员会《中国百科大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P1747 指一种社会现象对于一个它所属的更为广大的体系来说具有的被断定的客观结果。 ——鲁洁

教育社会学

0086《教育社会学》2012年6月期末考试指导 第一章绪论 1、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定义可以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定义教育社会学,但这二者都不能很好的表达教育社会学的特殊性。因此,可以将教育社会学定义为研究教育活动之社会过程及其与其他社会过程影响关系,研究社会结构中的教育制度与教育过程中的社会行动的学说体系。 2、社会结构指在一定社会中,社会成员划分成的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团内部的关系。广义的社会结构就是指社会群体及群体之间的关系状况。狭义的社会结构则专指社会内部分化的状况,并经常被社会阶级阶层状况、社会职业结构等概念所替代。 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和现状 1、结构功能主义是二战后在美国崛起的最重要的社会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帕森斯、默顿等。其主要观点有:(1)社会是客观的存在,是由不同部门组成的整体;(2)社会各组成部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这一功能是使社会整体之间建立相互依存关系的基础;(3)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稳定的,这既有赖于社会功能的分化,同时也借助于社会中共同的价值观念;(4)社会的和谐关系会因社会组成部分的变动而出现不平衡的现象。需要通过调整达到新的平衡。 2、科层制:对科层制进行阐释和分析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某种权力为基础的,合理--合法的权力是官僚制的基础,它为管理活动、管理人员和领导者行使权力提供了正式的规则。科层制既是一种组织结构,又是一种管理体制。其特点主要有:①有正式规章;②有明确分工;③权力分层;④按正式规则发生公务关系;⑤任职资格要通过考核和任命。 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有助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率。但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组织成员的个性特征,压抑了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 1、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层次,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应用层次包括宏观层次、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三个层次。研究层次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研究者所使用范式的特点两个方面。宏观层次的分析是指对教育中社会行动的宏观分析,是把社会整体作为大的分析背景,甚至是分析对象,研究它对教育的影响以及与教育的关系。研究的重点是教育对社会发展与秩序维持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这种关系的本质特点。在众多研究范式中,功能理论、冲突理论通常会被更多地应用到宏观层次的研究中。教育社会学的微观层面的研究,关注的是对教育过程中的个人社会行动问题的认识与分析,如师生的课堂互动研究、不同课程类型对学生影响的研究等。微观层面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个体如何在社会中获得文化意义、个体的社会化、角色分化与习得、教育中互动模式与意义的产生等。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本土方法论、角色理论、标签理论等都是适合微观分析的研究范式。中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的是社会制度和教育组织层面的问题。当前,中观层面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关注的重点是诸如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关系、角色关系和教师团体等问题。通常情况下,中观层面的研究没有固定的研究范式,交换理论、功能理论以及冲突理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被运用到中观层面的研究中来。 2、交换理论/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去研究社会的作法而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其主要观点是,社会是人们行动的结果,而人的行为是理性的行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第四章学校即社会组织 1、组织 社会学研究一般认为,组织是由人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当人们彼此作用并发挥基本作用以达到特定目标时,一个组织就存在了。组织的关键性要素是人及其关系。组织已经融入了我们现实生活的每一方面。 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种形式。正式组织是指根据特定的要求,形成正式文件规定的,某些具有稳定关系的组织;而非正式组织是指根据某个时候一个特定活动的需要,临时性组织起来的人和人的合作关系。我们这里是把学校当作正式的社会组织来看的。 2、社会组织的概念.社会组织是指,具有独立目标和特定国能的社会活动协调体系,组织对社会行动的协调,以正式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的,并将协调结果形式化和固定化为稳定的合作体系。 3、学校组织的性质.艾兹奥尼根据组织为使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控制手段的区别,将组织分为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和强制性组织。从不同角度看学校组织的性质是不同的。应从整体上把握学校组织的性质。学校组织更应该是一种规范性的组织。 4、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1)学校组织的预期功能:从其组织目标来看,学校组织是要为青年一代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将其培养成具有某种规格的人才。(2)实际社会功能:观点一:社会化功能是学校组织最为本质甚至是唯一的功能。学校能使青少年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观点二:帕森斯认为,学校实际社会功能有二,一为社会化,二是社会选拔。观点三:学校组织的社会功能范围在扩大。对学校而言,其最初的功能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如今还加入了知识创新、服务社会等多方面的社会功能。观点四:学校还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即通过传递文化价值观念、政治原则等使人遵守社会的秩序。观点五:学校具有监护的功能。即学校有保障学生人身安全、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功能。观点六:学校具有文凭发放的功能。文凭则是学校教育最终的证明,是一种身份的标签。观点七:学校具有教育功能。这里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教育,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仅仅指传授纯粹的科学知识。 第五章学校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概念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一套价值观念、理解能力和思维方式。 2、组织文化的两种形式(1)可观察到的表征形式:如仪式、传说、口号、校训、衣着等可见物像和可观察的行为。这些可见行为反映了存在与组织成员思想中的深层价值观。(2)不易见的深层次的价值观:包括价值观、假定、信念和思维过程。其中,“假定”指的是对人的本质、对人的行为目标等的假设,它影响着我们如何去做事。 3、学校组织文化的作用学校组织文化除了具有组织文化的一般性作用,即内部整合和外部适应,它还具有一些独特的表现,包括:(1)传递给学生一定的身份

教育社会学

第一篇: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论 第一章导论 教育社会学: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两种研究路径: 第一种,主要是以孔德、图尔干、斯宾塞维代表的学术渊源, 偏重“社会事实”,推崇事实判断和量化研究。第二种是以韦伯为代表的,主要是偏重“个体事实”,推崇价值判断和质化研究。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1.整体性:社会有机论为代表,在研究时始终强调整体、有机联系的观点,教育现象放于社会大系统进行分析。 2.综合性:理解的教育是广义的,重点分析学校教育,研究的视角和方法的综合性。 3.现实性:直面现实生活的教育事实,特别是对本国本土教育事实的研究。 4.实证性:主要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手段获取教育事实资料,再进行二次分析。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 1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教育社会学可为教育活动、教育理论提供社会学依据,是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关系。 2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社会学一般理论是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3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局限性: 1.功能局限性:具有鲜明的合作性和依赖性,比如只能协助而不能代替各种具体的学科,不能独立的解决教育问题。 2.地位局限性:对社会学依附明显。 3.应用局限性:研究范式不具有普适性,其成果和结论的应用视情况而定。 ●美国人类学家米德把社会化的形态分为三类: 后喻文化-儿童向成人学习;并喻文化-儿 童或成年人都需要向各自的同辈人学习;前喻文化-成年人向儿童学习。 ●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角: 宏观角度:围绕教育功能展开, 研究重点在教育与社会结构、教育与社会不平等、教育与社会变迁以及与人的社会化问题等。 中观角度:以学校为中心开展,重点是学校科层制组织的性质、目标、结构、组成以及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微观角度:一、以《知识与控制》为标志,形成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二、采用现象学、象征互动论与俗民方法论等,以课堂和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形成学校教育的俗民志。 综合角度:同时关注宏观和微观两种社会过程。如,美国波普尔的”隐性课程论” . ●教育社会学的历史发展 萌芽:欧洲19世纪后期成形:美国20世纪初期 转型:20世纪50年代飞速发展:60年代 孔德:社会学之父。创造了“社会学”一词. 称这门学科为“实证哲学”,认为社会学是“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的实证研究”。 韦伯:倡导“价值中立”,研究范式:社会行动研究,研究不只依赖定量方法,也要对他人同情理解。 斯宾塞:提出社会如同一个有机体,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和协调(社会有机论),还提出社会如同物种一样,是由简单向复杂的自然进化的过程(社会进化论)。他的教育准备说实质上是与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息息相关。 1883年,美国社会学家L.F.沃德在《动态社会学》,首先使用了“教育社会学”一词。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1.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3.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包括越轨行为、 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4.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5.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6. 教育社会现象是指学者们以一种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的眼光所看到的现象,从概括的意思上讲,它包括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与教育相连的社会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7. 社会化功能是指教育制度在促进个体完成社会化成为正式社会成员方面的作用。 8. 教育结构是指社会的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根据一定比例和秩序所构成的方式及其相互关 9. 结构性流动是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根本性的质变的过程,社会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社会流动出现了以群体为基本特征的现象,它主要发生在社会基本矛盾比价尖锐的历史时期。 10. 代际流动是指家族中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社会地位的变动。 11. 赞助性流动是指依据一定的社会制度,个人在社会的帮助下获得某中地位或升迁的机 12. 竞争性流动是在社会公平原则下,个人通过自己的奋斗和能力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升迁机会。 1.简述班级群体的类型及班级中的典型行为 学生群体的类型:游戏群体;兴趣群体;倾吐性群体;互助性群体;冲突性群体 2.简述教育与社会变迁的基本关系。 教育是社会变迁的结果;教育是社会变迁的动因;教育是社会变迁的条件。家庭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独特作用 3.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包括哪几类? 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4.简述社会分层对教育的影响。 (1)受教育机会;(2.5分)(2)受教育者的专业选择;(2分)(3)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 5.简述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行动、教育活动、学校组织、教育制度、 6.简述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

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 佩恩“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阻止其经验的一门科学。 雷通群: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生所需何种教育。 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相互关系说 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米切尔英国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通常是研究教育同社会其他大型制度(经济、政治、宗教等)之间的功能关系。 Φ.P.费里波夫苏联社会学家: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对象从广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教育制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问题。 ⑵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 《应用社会学辞典》苏联1984出版。 彼得威尔与费雷德金美国芝加哥大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研究核心是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及分析其形式与内容,其在宏观社会结构中所受制约,及其对个人和群体的影响。 ⑶教育与社会关系说 林清江台湾: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 厉以贤大陆:教育社会学的对象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研究教育和社会之间的作用、影响、一致性、矛盾性。 3、其他: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 说… ·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 1、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

问 题。要害在于防止两种倾向:①“泛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混同于一般社会学或其他分支社会学。②“窄化”研究对象:将教育社会学实际上“降格为”其分支研究领域。社会化过程说是在泛化了对象的同时,又窄化了研究对象。 2、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3、对于研究对象的界定大致有三种分类: a、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日本社会学家清水义弘)。 b、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 c、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新堀通也) ·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 学科性质分析: a、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b、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c、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特别说明: 第一,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建有学科”; 第二,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 1、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在两个方面为教育 社会学产生准备了条件:①教育学视野的拓宽:18世纪初赫尔巴 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教育学理论体系——个人主义教育学;19 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学者开始跳出“个人”的圈子,从“社会” 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象。这些考察大致分为两大类型:a、教育哲 学的考察。具体来说有三个学派(ⅰ“社会教育学”代表人:德国 纳托普与伯格曼;ⅱ“文化教育学”代表人:德国狄尔泰、斯普兰 格、诺尔;“公民教育学”代表人:德国凯兴斯泰纳、美国杜威)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一.概念解释 1.教育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作为特殊社会现象的教育进行研究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研究教育的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或者说是: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各种教育现象、教育问题及其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关系的学科。中近百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边缘性的分支学科。 2.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学校系统中的行为、活动、组织和制度之间的结构关系及其互动过程。”(P7) 关于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观点。“社会化过程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狭义的“教育”,强调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有的强调教育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功能关系,有的强调教育过程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关系;“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强调对整体社会系统中的教育结构、功能、过程等的分析。 3.教育公平:是指“教育制度的合理性与公平性的统一”。 所谓“教育制度的合理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虽然社会整体利益的增加为每一个人目的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它未必是有利于每一个人的。因而,当教育的平等分配,确实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增加时,这种教育制度是合理的;而当教育的不平等分配确实为我们带来平等所不能带来的整体利益时,这种教育制度同样也是合理的。 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有利于所有人”。但是,由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偏好的存在,所谓“有利于所有人”的检验标准往往不可能是统一的某个标准,或者是由一个权威机构所作的规定。因此,“有利于所有人”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是指得到社会大众一致公认的教育制度。这样一来,所谓“教育制度的公平性”,实际上就是社会大众在观念上一致同意和拥护的教育制度,它成了一种可操作的概念。 所谓教育公平,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配置时所依据的合理性的规范或原则。这里所说的“合理”是指要符合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符合社会成员的个体发展和需要,并从两者的辨证关系出发来统一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4.教育平等:教育平等是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是实现教育民主化的一个基本前提。其含义有:①人即目的,尊重基本人权和自由发展;②教育权利平等原则;③机会均等原则;④差别性对待原则。(P284-285) 瑞典着名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认为教育机会均等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部分。起点均等。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都可以进学校,使所有的人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过程均等就是学校提供的条件、设备、教师等方面水平差不多。结果均等。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取得成功的机会。 5.教育机会均等:教育机会均等包括①入学机会均等,或入学不受歧视;②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均等;③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均等;④不只是在获得知识方面的机会均等,更主要的是使人在获得本领方面的机会均等;⑤不仅涉及学校教育,还涉及校外教育、成人教育、回归教育等形式中的机会均等;⑥在国际范围内,主要指富国和穷国之间在教育资源分布、教育设施发展、学业成功率和学业证书价值上的均等。(P284)

教育社会学教育视野

教育社会学教育视野 教育社会学:教育视野 教育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关键。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教育也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不仅是教育人员,学生们也在尝试了解教育隐含的意义,仔细探究它所占据的地位和责任。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时代前进的重要支柱。那么教育社会学是什么?它与教育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教育社会学的概述 教育社会学是将社会学与教育学结合起来,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教育社会学是对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研究,通过对社会的理解以及社会对教育的影响,为提高教育的质量提供科学依据。在教育过程中,教育机构不仅传递知识,还要传授一些道德、规范等社会文化相关的内容。而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的是这种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相关的因素。 二、教育社会学的内涵

教育社会学主要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教育与人之 间的关系、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1、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基本子系统,它与社会紧密相连。教育的目 的是要为社会培养出人才,这些人才又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因此,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教育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也 是积极的参与者。同时,社会也要为教育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这就是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社会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人是教育 过程的主体,因此,教育要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教育应该不 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自 主的人格。这就是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之间是一种互相影响的关系。教育是文化的重要承 载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通过教育,人们能够了解到不同的文 化形态,进而形塑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 4、教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适应的关系。在社会变革的 过程中,教育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以充分发挥其在 社会中的作用。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这种关系,需要教育机构不断 更新教育手段,与时俱进,以帮助社会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 三、教育社会学的应用价值 教育社会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能够用来分析教育现象,更可与在教育实践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1、教育方案的设计 通过研究社会背景、教育地位和就业形势等因素,教育机构可 以制定更符合社会需求的教育方案,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出人才,更好地培养未来的社会人才。 2、教育改革的指导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教育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 索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教育社会学名词及 其解释: 1. 社会化(Socialization):指个体在社会中学会适应和接受 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过程。教育是社会化的重要机构,通 过教育,个体接受社会文化的传承和社会身份的塑造。 2. 教育不平等(Educational Inequality):是指不同个体、 群体或社会阶层之间在接受教育机会、资源和成果方面存在的差异。 教育不平等可能基于种族、阶级、性别、地理位置或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个体的社会流动和机会均等。 3. 教育机会(Educational Opportunity):指个体接受教育的 机会和资源。教育机会可能受到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和学校环境 的影响。教育机会不平等是教育社会学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 4. 文化资本(Cultural Capital):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 出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教育体系中所拥有的文化价值观念、知识、 技能和习惯。文化资本在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拥有更多的文化资本 会增加个体在教育过程中的成功机会。 5.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由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提出 的概念,指的是个体通过社会网络和人际关系所拥有的资源。社会资 本对于个体在教育中的成功也具有重要影响,例如通过社交网络获取 学习资源、就业机会等。 6. 教育再生产(Educational Reproduction):指社会结构和 不平等在教育体系中的再生产。教育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既是社会 不平等的反映,又是不平等的再制造者。即社会地位的差异在教育过 程中得到再次确认和强化。 7. 学校文化(School Culture):指学校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和语言风格等。学校文化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