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

备方法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老师,这篇文章是在图书馆《分子生物技术——重组DNA的原理与应用》书上整理下来的,没有参考文献,但是,这一万多字都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图也是自己用软件画的,其中的原理也都

弄懂,愿老师见谅。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新兴的最有效的实验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百个不同的基因已经转入各种品系的小鼠中。这有助于理解基因调控,肿瘤发展,免疫特异性,发育分子遗传学以及人们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学过程。转基因小鼠也已在探索利用家畜进行人类治疗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各种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生物医学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制备转基因小鼠的实验方法及应用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医学模型;试验方法;应用前景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Transgenic Mi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Colled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edge,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

Abstact:Following arrival of the post-genomics era,transgenic animals have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novel experimental model.Since the 1980’s.Hundreds of different gene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various strains of mice.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gene regulation,tumor development,immune specificity,development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Transgenic mice have also bee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omestic animals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drugs for human treatment,and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medical model of human genetic diseases. The article here is an over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ransgenic mice.

Key words:biomedical model; experimental methods; application prospect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经过13年的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人们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即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逐步清楚之后而最基因组进行动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转基因动物在后基因组时代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新

作者简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Email:lw5166@https://www.360docs.net/doc/6212835962.html,;Tel:

*通讯作者:E-mail:

兴的最有效的动物实验模型。小鼠是最早建立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利用转基因小鼠进行生物学或生物医

学研究是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转基因小鼠是一个思维体系,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在活体中进行的,类似于人体内的各种背景因素仍然存在,通过这套体系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因此,其成为生命科学领域中的研究利器。

一、方法学

1.逆转录病毒转染法

1974年,Jaenisch等试图用病毒感染早期胚胎的方式将SV40 DNA肿瘤病毒基因导入小鼠体内,但是这样的基因并没有参与整个发育过程,传代的机会也很小。1976年,Jaenisch又通过反转录病毒感染小鼠的胚胎。

在各种基因转移法中,利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图1-1)能够有效地将基因整合在受体细胞基因组上。但缺点是只能导入小片段基因(8kb左右)。由于受到大小的限制,转移的基因可能缺少表达调控序列。

这话总方法还有一个缺陷,虽然这些载体设计为复制缺陷型,但由于产生大量载体DNA所必须的逆转录病毒品系(辅助病毒,helper virus)的基因组,可能和转移的而基因一起整合到同一个细胞核上。尽管有特殊的预防措施,转基因生物仍有可能产生辅助病毒。但是,在应用转基因生物合成商业产品或直接作为食品过程中,必须绝对保证没有逆转录病毒的污染。转基因已有其他可行的方法,因此很少用逆转录病毒转染法来产生具有商业用途的转基因动物。

2.DNA显微注射法

由于逆转录病毒转染法存在的缺点,近来DNA显微注射法是一种建立转基因小鼠的更好的方法。1980年底,Gordon等[4]首次通过显微注射将纯化的外源基因转入到小鼠的受精卵原核,为建立转基因小鼠奠定了基础。1982年,美国学者Palmiter等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培育的21只子代小鼠中有7只含融合基因,其中6只加速生长,即“超级小鼠”诞生了。

这种方法的过程由以下步骤组成[图2-1]

①对供体母鼠进行超数排卵处理,增加用于显微注射的受精卵数。其方法是先给母鼠注射怀孕母鼠的血清,大约48 h后,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经过处理的小数能产下35枚左右的卵,而正常情况下只有5~10枚。

②与雄鼠交配后杀死这一超数排卵的母鼠,冲洗并收集输卵管中的受精卵。

③通常立即进行受精卵显微注射。注射的外源基因一般是线性结构且不含有原核生物载体的DNA 序列。

哺乳动物中,精子进入卵细胞后,精子细胞核(雄原核,male pronucleus)与卵细胞核独立存在。在卵细胞核经过减数分裂成为雌原核后(female pronucleus),才会发生核融合(karyogamy)。雄原核一般比雌原核大,使用街铺显微镜就能确定位置。在显微注射中受精卵可以进行显微操作、定位及固定。

将接种后的20~40个受精卵利用显微外科的方法植入受体母鼠体内,这种母鼠与切除输精管的雄

鼠交配后进入假孕状态。对于小鼠来说,交配是已知能使子宫为植入受精卵做好准备的唯一方法。移植3星期后,养母便繁殖出从接种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幼鼠。

为了鉴定转基因动物,从小鼠的尾巴提取的DNA进行Southern杂交或者PCR,可以确定转基因的存在。转基因小鼠之间交配以确定转基因是否存在首建鼠(founder)的生殖细胞中,随后,进一步杂交培育出纯合转基因品系。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需要许多实验步骤。即使是一个操作熟练的工作人员,最多只能使5%的移植受精卵发育成转基因动物[图2-2]。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步骤的效率可达100%,因此必须使用大量的受精卵进行显微注射。以小鼠为例,注射后大约有66%的受精卵能够存活,25%的移植卵能够发育成小鼠,而其中约有25%的小鼠是转基因个体。因此从1000个受精卵中,只能产生30~50个转基因小鼠。另外,这种方式注射的DNA随机整合到基因组中,并且常在同一位点以多拷贝的形式存在,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转基因小鼠都具有预期的特性。某些个体中,由于整合位点的缘故可能使转基因不表达;另一些个体中,拷贝数过多可能导致过量表达,因而扰乱了动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尽管这种方法效率那很低,但DNA显微注射法还是建立有功能的转基因小鼠品系的常规方法。

图1-1 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建立

图2-1 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构转基因小鼠品系

转基因小鼠品系

3.工程化胚胎干细胞

从发育的小鼠胚胎中获得的胚胎期(blastocyst stage)细胞,能够在细胞培养基中繁殖,并在导

入另一个胚泡时,保持分化成其他各种类型细胞(包括生殖系细胞)的能力,这类细胞称为全能性胚胎干细胞(ES)。培养的ES细胞易于进行遗传工程改造而不改变其全能性。利用这个系统,有功能的转基因可以整合在ES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个非必须基因的特定位点。然后,选择和培养这些基因工程细胞,并用来产生转基因动物[图3-1]。采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DNA显微注射法和逆转录病毒转染法中随机整合的缺点。

利用染色体特意位置整合的DNA载体转染培养的ES细胞时一些细胞中的DNA整合发生在非靶位点(错误位点),另一些细胞中整合发生在靶位点(正确位点),而大多数ES细胞中根本没有发生整合。采用一种正负选择方法,来富集正确整合的ES细胞。其策略是采用正选择获得正确整合的细胞,而负选择剔除错误整合的细胞。

靶位点必须位于基因组的非必需基因中,这样才能在外院DNA整合后,对细胞发育和功能没有影响。另外,转基因还必须整合在基因组中正常转录的部位。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这种位点。

正负选择方法中应用的DNA载体通常包括:①与靶位点的两个位置同源的两个DNA序列区(HB1和HB2);②转入的基因(transgene)赋予受体新的功能;③化合物G-418的抗性基因(Neor);④来自I 型、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tk1和HSV-tk2)编码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的两个不同基因(tk1和tk2)[图3-2(a)].这一序列的组合是这一方法中的关键元素。在于靶位点同源的两个DNA序列间是转基因的G-418抗性基因(Neor gene),两个同源区外是HSV-tk1和HSV-tk2基因。如果整合发生在错误位点(不在HB1和HB2上),HSV-tk基因很可能与其他序列整合[图3-2(a)]。相反,如果整合是通过靶位点双交换的基因重组,HSV-tk基因将被剔除,只有转基因和Neor基因整合在基因组上[图3-2(b)]。转染的细胞在G-418存在情况下生长时,缺少Neor基因的细胞将被杀死。因此,只有整合了目的DNA 的细胞才能存活,这是正选择。同时加入更昔洛韦[9-(1,3,-二羟基-2-丙氧甲基)-鸟嘌呤]和G-418时,由于胸苷激酶能将更昔洛韦转变为杀死细胞的毒素,所以表达胸苷激酶的细胞就会死亡,这是负选择。双重选择下存活的就是正确整合的细胞。虽然并不是很简单,但这种正负选择方法能从ES细胞群体中富集在染色体特定位点整合转基因的细胞。

更为直接判断ES细胞是否在染色体靶位点携带转基因的方法是采用PCR鉴定。这种情况下,DNA 载体含有两段与靶位点同源的DNA区段,分别位于转基因和一段克隆的细菌基因(或人工合成的特有基因,在小鼠基因组中不存在)的两侧[图3-3]。转染ES细胞后,收集细胞,并采用PCR筛选。PCR的一条引物(P1)与克隆载体的细菌DNA序列互补,另一条(P2)与染色体上同源DNA区段相邻的部分序列互补。如果整合发生在随即位点,就不会产生预期的DNA扩增产物[图3-3(a)]。如果发生位点特异性的整合,PCR会扩增出预期大小的DNA片段[图3-3(b)]。采用这种方法,可以从细胞库中鉴定含有在靶位点整合转基因的ES细胞。从细胞库中克隆培养,建立位点特异性整合的细胞株。

培养整合性转基因ES细胞并植入胚泡期的胚胎中,再将这些胚胎移植入假孕的受体母鼠。生殖细

胞中携带转基因的小鼠通过杂交得到转基因小鼠品系。如果有必要的话,继续杂交,产生纯合的转基因小鼠。

转基因通过基因重组插入ES细胞的某个特异的染色体位点,不仅带来新的功能,而且可以将DNA 序列(通常为选择性的标记基因)转入基因编码区,重点干扰某个特定的小鼠基因[图3-4].定点基因干扰(基因剔除,gene knockout)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使一个特异基因失活来观察对发育和生理方面的影响。另一个目的是希望带有时或基因的转基因品系,研究人类疾病的分子病理学的动物模型。

图3-1 利用工程化胚胎干细胞法图3-2 正负选择法建立转基因小鼠品系

图3-3 PCR鉴定转染细胞中非特异性整合和同源重组

图3-4 定向同源重组阻断基因

4.Cre-loxP重组系统用于遗传改良

转基因小鼠的每一个细胞通常都带有转基因或者通过基因修饰(基因剔除)。尽管如此,建立一种系统,能选择性控制某个基因在体内某些组织或细胞中特异性表达,将会很有用处。为此,从P1噬菌体的遗传元件中发展了Cre-loxP重组系统。

P1噬菌体和λ噬菌体在形态上相似。他们都有一个头,一个尾,还有尾部纤维。P1的基因组长度大约100kb,侵入大肠杆菌后,线性的基因组变成环装,并作为复制的模板。随着不同系列基因的活化,环状DNA既能像质粒一样行使功能,又能作为裂解周期中病毒基因组复制的模板。极少数情况下,环状的P1基因组会整合到大肠杆菌染色体中。P1基因组的环化和整合都需要cre[circularization recombination protein(Cre重组酶)]基因产物的介导,它能特异性剪切和重组在loxP[locus of crossing over (x) in P1,重组位点] 位点的DNA。

一个loxP位点包括两段13bp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由一段8bp的间隔序列隔开[图4-1]。简单地说,Cre-loxP重组会将两个远离的loxP位点相互靠近,其中每一个loxP位点结合两个Cre重组酶分子,并通过Cre重组酶在重复序列之间的间隔序列处剪切、交换和连接DNA链,形成重组DNA分子。重组的结果与loxP位点的重复序列的方向有关。如果重复序列是相反的,通过交换插入了两个loxP位点之间的DNA。如果重复序列是相同的,则删除或切离之间的序列。P1噬菌体中天然存在的重复序列方向都是相反的。当两个loxP位点相距很远时,Cre-loxP重组系统也能发挥作用。例如,P1噬菌体基因组环化所需的两个loxP位点相距大约100kb(千碱基对),Cre-loxP系统的特异性是很高的,因为Cre 重组酶只与loxP位点发生作用。

基于上述特性,开发Cre-loxP重组系统用于小鼠细胞的细胞特异性基因修饰。整个过程的第一步

是分离cre基因,并置于一个组织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之下。建立携带有cre基因构件的转基因小鼠品系,并检测确定具有组织特异性的Cre活性。下一步,克隆DNA序列的两段插入两个方向相同的loxP 位点。该DNA片段称为DNA floxed(flanked by loxP site)。含有选择标记基因且两端连上loxP位点的构件通过同源重组整合到胚胎干细胞染色体的一个位点上。细胞经过筛选、培养,建立转基因品系。然后,带有组织特异性cre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与带有loxP位点的构件的转基因小鼠交配。cre基因在双转基因小鼠中表达后,就剔除了两个Cre-loxP位点之间的DNA。[图4-1]。

Cre-loxP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研究组织特异性基因失活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以期建立人类疾病研究的模型

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也可以实现较大的染色体畸变(如缺失)。

图4-1特定细胞类型中使基因失活的Cre-loxP重组系统

5.利用大容量载体转基因

一般而言,转基因是互补DNA(complementary DNA,cDNA)、小基因(不大于20kb)或者部分基因。但通常cDNA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效果很差。同样,基因组DNA用来转基因时,上游或下游的基因特异性的重要调控序列很少保留在插入序列中。而且,全基因或复合的多基因(不大于100kb)对于传统的载体来说太大了。由于上述原因,利用大容量载体(如细菌,P1噬菌体,哺乳动物和酵母人工染色体,对应缩写为RAC,PAC,MAC,YAC)来进行转基因,这种载体可以携带100~1000kb不等的基因组DNA。

利用携带一系列相关基因或单个大基因的YAC显微注射受精卵的原核或者转染胚胎肝细胞,可以得到转基因小鼠。这些小鼠可以用来研究发育的过程,并作为人类疾病研究的模型,或者用于生产人类治疗药剂。譬如,人类β-球蛋白基因簇大概有25kb,包含5个不同的功能球蛋白基因。带有人类β-球

蛋白基因簇的转基因小鼠,与人类的组织特异性和时序性表达相对应,在一定时间内组织特异性表达这些基因。这个方法是通过含有启动子区域和其他重要调控元件的两侧DNA序列得以实现的。

另一个YAC转基因的成功应用是产生单纯合成人类抗体的小鼠。理论上,单克隆抗体可以成为减弱癌细胞增殖的有效药剂,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其他人类疾病的手段。但问题在于无法轻而易举地获得认得单克隆抗体。而且,遗憾的是,啮齿动物的单克隆抗体对人具有免疫原性。为此,设计繁琐的重组DNA方法来产生啮齿动物“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这种抗体分子中,只有5%~10%的成分是鼠源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费力的方法生产出来的抗体与特定抗原的结合能力很低,并且可能引起人体免疫反应。而且,每一种作为治疗药剂的单克隆抗体都必须进行人源化。因此,人们更加欢迎一种更具可行性的,从杂交瘤获得广谱的完全人源化抗体的技术系统。

天然抗体的形成过程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奇迹。抗体是一个由两对不同链组成的四聚体蛋白。一条链叫做重(H)链,另一条叫做轻(L)链。“重”和“轻”是根据这两个抗体亚基的分子量的大小来区分的。一条特定的重链的遗传信息由B细胞的基因组重排获得,重排的部分包括可变区(VH)、多变区(DH)、连接区(JH)和保守区(CH)的DNA片段(或结构域,domain)。抗体的轻链由两种不同类型(λ和κ),也是通过各自的DNA重排得到的,其中包括可变区(Vλ和Vκ)、连接区(Jλ和Jκ)和保守区(Cλ和Cκ)。一个B细胞只合成一种抗体分子,由一条新的重链和重排的λ链或κ链组成特有的组合。

产生大量不同抗体的基因组合中,重链部分包括95个VH、30个DH和6个JH片段,以及5个主要的保护区(Cα、Cγ、Cδ、Cε和Cμ)。κ基因位点由76个Vκ、5个Jκ和1个Cκ片段[图5-1]。H 和κ基因座位大小约为1~1.5Mb。为了建立合成大量不同的人抗体转基因小鼠,必须先失活小鼠自身的重链和轻链基因,再将携带大量人免疫球蛋白重链和轻链基因的YAC插入小树的染色体DNA。

为此,一组研究人员分别剔除了小鼠的JH和CκDNA序列,然后培育这些基因剔除小鼠,挑选不能合成任何鼠抗体的后代。下一代,构建两个YAC都带有一个标记基因,通过酵母原生质球与胚胎肝细胞的融合进行转染后,筛选携带YAC的胚胎肝细胞。PCR验证插入的序列是否完整。分别将携带重链基因和κ基因的细胞注入胚泡中,通过PCR鉴定出转基因成功的首建鼠。随后这些转基因小鼠与剔除了小鼠重链和κ链基因的小鼠交配,产生的后代继续相互交配,筛选双剔除和双插入的小鼠,即剔除了小鼠的重链和κ链基因,而携带了人类重链和κ链基因的小鼠。利用各种抗原免疫这种产生人类抗体的转基因小鼠后,制备杂交瘤细胞,产生并鉴定单克隆抗体。虽说产生的抗体只针对抗原,但是由于每一个插入的重链和κ链基因可变区数目有限,小鼠不能产生全系列的所有抗体,这个缺点可以通过构建能够携带更多的人重链和κ链基因可变区的YAC来克服。

通过组合四个带有人重链和κ链基因的YAC载体片段,得到一个携带66个VH片段、30个DH片段、6个JH片段以及Cμ、Cδ和Cγ的1000kb大小的YAC。类似的,通过组合3个带有不同的Vκ片段的YAC,得到一个带有32个Vκ片段、5个Jκ片段和Cκ片段的YAC.这些构件转入胚胎干细胞,建立只

产生人类抗体的转基因小鼠品系。这些转基因小鼠能够产生针对每一种抗原的全系列人类抗体。为了验证这一结果,利用三种不同的抗原免疫“产生人类抗体”的转基因小鼠,针对每一种免疫抗原,通过杂交瘤分泌的人单克隆抗体都能与其高亲和性结合。在动物实验中,转基因小鼠中得到的人类单克隆抗体用来结合表皮生长因子,可以抑制过量表达该蛋白的癌细胞的增殖。人类临床试验证明,小鼠中得到的人类单克隆抗体不具有免疫原性。因此转基因系统非常有希望开发成为生产治疗性人单克隆克隆抗体的常规系统。产生人类抗体的商品化小鼠已注册为XenoMouse。

图5-1 人免疫球蛋白κ链和重链基因的示意图

二、转基因小鼠的应用

转基因小鼠可作为一种研究人类疾病生物基础及各种治疗方案的生物模型,也可用于检测潜在的治疗药物的模型系统。这种实验室小鼠称为“智能检测试管”,完整的动物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进程。但即便小鼠是哺乳动物,与人类还是有很大差别,因此医学上转基因模型提供的信息并不总是相关的。因此,建立了诸如阿尔兹海默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亨廷顿舞蹈症、关节炎、肌营养不良、肿瘤发生、高血压、神经退行性病变、内分泌机能障碍、冠心病等其他许多人类遗传疾病的小鼠模型。

1.阿尔兹海默症的转基因模型

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是一种退行性大脑功能紊乱。它的主要特征是逐渐丧失抽象思维能力和记忆力,并伴有性格改变、语言障碍和行动缓慢。虽然60~65以及80岁以上的人群中,存在1%和30%患病的可能,但该病的临床诊断效果很不明显。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大脑的神经元中的神经纤维缠结积聚;神经节末梢形成的高密度细胞外聚物,称为老年斑新皮质和海马体中的脑细胞(神经元)死亡。老年斑的核心由一个致密的纤维状通常称为淀粉样小体的结构组成。起先认为,淀粉样小体(amyloidbody)是由碳水化合物组成但是越来越多的分析证明,它是一个蛋白聚小体。尽管发现了这个误称,但是“淀粉样小体”一词还是沿用至今。

阿尔兹海默症淀粉样小体中主要的蛋白石一个4kDa的蛋白,称为Aβ蛋白(amyloidβ、β-protein、β-amyloid protein或者β/A4)。Aβ蛋白长度从39~42个氨基酸不等,Aβ40和Aβ42是两种主要的形式。所有的Aβ蛋白都是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经蛋白水解酶剪切而成。APP蛋白的错误剪切产生了Aβ40和Aβ42,如果这些蛋白不及时清除,就会积聚。一些阿尔兹海默症高发的家族在APP基因上突变,显示该基因的功能可能失常。遗憾的是,以人体为对象研究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理和过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模拟阿尔兹海默症的动物模型,将是极其重要的研究工具。

已经获得许多转基因小鼠,携带神经元特异性启动子调控下的正常APP全基因或部分基因。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观察不到淀粉样斑、神经纤维缠结、神经细胞死亡或者行为障碍。但在一些情况下,神经退行性病变和其他的一些特征还是与阿尔兹海默症相似。例如,APP末端100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和A β蛋白序列组成的转基因,能够产生类似于阿尔兹海默症的组织学特征。

携带APP突变基因的转基因模型是更加令人信服的阿尔兹海默症动物模型。该基因在一些早期(≤50岁)高发阿尔兹海默症的家族中存在。其中一个家族的APP基因的717位(APP-717),苯丙氨酸代替了缬氨酸。在另外一些阿尔兹海默症家族中,APP基因的670位和671位(APP-670/671)分别由天冬酰胺酸和亮氨酸代替了缬氨酸和甲硫氨酸。

由APP cDNA构件带有APP-717突变的基因。在APP cDNA外显子6~7之间、7~8之间以及8~9之间插入了修饰过的内含子,因为实验表明这种基因的转录效率高于未插入的基因。利用大脑组织中表达的血小板源生长因子-β的转基因调控“APP cDNA-内含子”构件。完整的构件称为PDAPP小基因。转基因后,大于6个月的转基因小鼠(带有40个拷贝的PDAPP小基因)会出现淀粉样斑、神经元细胞死亡和记忆力衰退的症状。PP-670/671突变的转基因小鼠,由大脑特异性启动子调控,产生包括表达A β42在内的阿尔兹海默症类似症状。但有趣的是,PDAPP小基因小鼠和APP-670/671转基因小鼠均未表现出神经元纤维缠结。这些结构或许是过量表达Aβ42产生的二级反应。

另外三个基因,突变载脂蛋白E基因ApoE4、早老素基因PS1(presenilin 1 gene)和PS2(presenilin 2 gene)在阿尔兹海默症中也有一定作用。如果ApoE(在脂类运输中起作用的载脂蛋白)座位出现ApoE4等位基因,则个体在60岁发生阿尔兹海默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早发性阿尔兹海默症的家族中发现早老素基因的突变子。许多研究均表明,PS基因突变使Aβ42集聚增多。例如,带有全长的人类APP 突变基因的转基因小鼠和带有PS1突变基因小鼠杂交得到的双转基因小鼠,在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脑部相同的位置生成过量的Aβ42。美国约有400万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每年耗费约1000亿美元。建立动物模型将有助于对该病的有关分子机理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

图1-1 模拟阿兹海默症的转基因小鼠的DNA构件

2.转基因小鼠作为检测系统

转基因小鼠用来监测特定的蛋白能否分泌进入乳汁。例如,研究真实的囊肿性纤维化穿膜调节(cystic fibrosisi transmenbrance regulator,CFTR)蛋白的功能,或验证囊肿性纤维化(cystic fibrosis,CF)的治疗效果,就需要大量的蛋白。每2500个欧洲人就有一个这种遗传病的患者。CFTR 基因突变的初步效应是改变该蛋白作为氯离子通道的功能。如果中断氯离子正常出入细胞,粘液就在一些器官(特别是肺和胰腺)的管腔中积累。这些粘液变成细菌感染的场所,抗生素很难对其进行控制,细菌死后,释放出DNA使粘液变得更粘稠,堵塞了这些器官的管道,从而影响器官的正常功能,因而恶化了CF效应。目前,CF患者的预期寿命一般为25~30岁。

可能由于CFTR在转染细胞的细胞膜上积累造成的生物学效应,CFTR在常规的体外细胞表达系统中的产量很低。如果不断去掉宿主细胞的质膜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这一系统,异源穿膜蛋白能与质膜释放的碎片结合,而且该重组蛋白的浓缩、纯化过程都将更为直接。事实上,哺乳期间,乳腺细胞即是利用该方法来合成脂肪球,乳腺细胞内的脂肪被质膜包裹后一起以小球的形式分泌到乳汁中。

为了检测这个系统的可行性,将全长的CFTR cDNA序列克隆到缺陷的山羊β-酪蛋白基因中间,该基因在外显子2的末端到外显子7起始端之间有一段缺失。这一构件保留了β-酪蛋白基因的启动子和终止序列。将CFTR cDNA克隆岛结构基因,是为了提供内含子序列,提高转基因的转录效率。哺乳期间,激活并表达乳腺细胞中的β-酪蛋白基因,成为主要的乳蛋白。

已经建立带有CFTR序列的转基因小鼠品系,该基因置于β-酪蛋白基因调控序列的调控之下。正如预期的那样,转基因鼠的乳汁中含有连接在脂肪球膜上的CFTR蛋白。这对母鼠和哺乳的幼鼠并没有产生什么负面影响,经过糖基化的CFTR蛋白,很容易从乳汁中富含脂肪的部分提取出来。该蛋白是否具有功能有待考证。这个实验的成功表明了在乳汁中生产膜连接的蛋白石可行的。哺乳期转基因小鼠已用来合成许多其他可能对人类有治疗作用的蛋白。为了获得大量的CFTR、其他穿膜蛋白或者多种人类治疗用蛋白质,需要将转基因整合到牛、绵阳、山羊等大牲畜的基因组中。

转基因小鼠还可用来验证其他多种设想。例如,奶牛中25%的乳腺炎(mastitis)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引起的。这种感染具有传播性,极易在整个畜群中传播。奶牛感染后产奶量极易下降。目前,虽然美国每年花费17亿美元用于防治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房炎,但该病的爆发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如果奶牛能在牛奶中分泌葡萄球菌溶血素(staphylolytic agent),就有

可能预防感染。为此,选择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产生的一种蛋白质,溶葡萄球菌素(lysostaphin)就能达到这一目的。溶葡萄球菌素是一种能够特异性攻击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水解酶。但是,用天然基因转染的真核生物细胞中只能产生无活性形式的溶葡萄球菌素。这是由于其中两个天冬酰胺糖基化的结果。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体外诱变,将两个天冬酰胺的密码子替换成谷氨酰胺的密码子来解决。经过突变的溶葡萄球菌素在真核生物细胞中合成后不会被糖基化,并完全具有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活性。

将突变的葡萄球菌素基因置于绵羊β-乳球蛋白启动子的调控下,建立转基因小鼠。在乳汁中大量分泌溶葡萄球菌素的小鼠,大剂量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后不被感染与对照组相比,只产生少量溶葡萄球菌素的转基因品系能够抵御致病剂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未处理的转基因小鼠非常健康,与对照小组相比,生理和组织学并无差异。因此,理论上,这个系统可望成为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乳腺炎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个方法可能产生抗溶葡萄球菌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以可以通过携带其他抗葡萄球菌蛋白的双转或三转基因动物形式改进这种方法。

图2-1 山羊β-酪蛋白基因-CFTR cDNA的表达构建

3.条件控制基因表达

设计多种方法根据人的意愿在特定类型的细胞中打开或关闭转基因的表达。其中,四环素诱导系统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系统。四环素诱导系统是基于同一细胞中的两种转录单元,一个单元的产物控制另一个单元的基因表达。在一种四环素诱导系统中,加入一种四环素的无毒类似物——强力霉素(doxycycline,Dox),能够关闭转基因的表达。没有强力霉素的情况下,转基因能在特定类型的细胞内持续表达。这种“tet-off”系统依靠一种由四环素阻抑物和一段能激活转录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嵌合(杂合)蛋白。这个杂合蛋白叫做四环素控制转录激活物(tetcyline-con-trolled transactivator,tetracycline transactivator,tTA)。编码tTA的基因(tTA)处在一个细胞特异性启动子上游的四环素操纵基因(tetO)序列组成。tTA蛋白结合到tetO区域,驱动转基因的转录。tTA 蛋白与tetO-启动子区域的结合,是转录起始所必需的,但tetO本身不能启动转录。当强力霉素存在

时,它与tTA蛋白结合形成的Dox-tTA复合物不能与tetO-启动子序列结合,转基因便不能转录。因此,强力霉素的有无,就充当了控制tTA基因的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的开关。[图3-1(a)] 一个作用相反的系统叫做“tet-on”。这个系统在Dox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转基因的转录。在这个系统中,编码四环素阻抑物的核苷酸序列突变,使阻抑物蛋白和转录激活物不能与tetO-启动子序列结合。这个四环素阻抑物/转录激活物蛋白称为反向四环素控制转录激活物(reverse tetracycline-controlled transactivator system,rt-TA),强力霉素与rtTA的结合能够改变其构象,使复合物又能与tetO-启动子序列结合,启动转基因的转录。[图3-1(b)]

这个四环素-调控系统的转录单元,可以插入同一个质粒中,这样就减少了建立转基因小鼠所需的步骤。强力霉素可以直接加入小鼠的饮用水中。tet-off和tet-on系统有许多用途。比如,可以详细研究一个异常蛋白的产生和一个正常蛋白的过量表达所带来的生物学效应,模拟细胞特异性的疾病发生条件,和检测一种能影响特定细胞类型的疾病的基因治疗效果。应用四环素-调控系统的一个经典例子就是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ton disease,HD)的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这种不可治愈的、致命的神经功能紊乱,影响着世界上万分之一的人。在大多数病例中,病人在45岁左右就有明显的症状。最初,肌肉的协调功能受到损害。这种功能失调是进行性,并且是持续不断的。最后,不能控制自主和非自主行为,并伴有经常性的痉挛和扭曲,口齿不清,思维过程减弱和严重的精神病况,包括抑郁、妄想、无法控制的暴怒。HD晚期的病人会丧失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由于僵直的关节和严重的挛缩,身体处于扭曲状态而不能行动。该病从发病起通常持续15年。神经性损伤只限制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在基因水平上,HD的诱因只是只是HD基因外显子1中加入了CAG三核苷酸单元。CAG三核苷酸单元式谷氨酰胺的密码子,如果翻译一系列连续的这种密码子,就会在亨廷顿蛋白中加入一串谷氨酰胺(聚谷氨酰胺)。当谷氨酰胺编码片段的CAG密码子拷贝数增加到38个或更多时,就会出现HD症状。

利用tet-off系统来建立HD的小鼠模型,该系统中的转基因是HD突变基因,含有插入94个CAG 重复的HD基因外显子1。tTA基因置于一个只在前脑细胞中激活的启动子的调控下。为了避免胚胎的死亡,在怀孕期的小鼠的饮用水中加入了强力霉素,关闭HD基因的表达。转基因小鼠出生后,不再供给强力霉素,这样,突变的HD基因就不停地表达,产生一个带有聚谷氨酰胺长序列的蛋白。一段时间后,小鼠中出现了类似人HD的神经学症状。有趣的是,加入强力霉素阻遏HD突变基因的表达,症状又会消失。因此,至少在这个模型里,突变的HD基因的持续性表达是发病的原因。合成中之后,脑细胞又可以复原。基于这一发现,设计HD的治疗方法。可以在检测超过38个CAG拷贝的患者中直接阻断HD突变基因的表达,也可以从神经元细胞中清除不正常的蛋白。这两种治疗方法都要求精确针对突变的基因或蛋白,而不影响正常基因或蛋白。

图3-1 四环素调控基因表达的示意图

4.条件性控制细胞死亡

在不同时间和生物特定器官的特定条件下,可以诱导细胞死亡,这对于研究由细胞死亡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和组织或器官如何从各种程度细胞死亡中恢复功能是很有帮助的。已经建立这一研究方面的转基因小鼠。含有编码人类肝素结核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B-EGFr)序列的构件,在肝脏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下,用来建立转基因小鼠。HB-EGFr是一种细胞膜蛋白,能与白喉毒素结合,促进细胞摄取HB-EGFr-白喉毒素复合体进入核体内(endosome)系统。白喉毒素产生毒性的机理是通过一个释放到细胞溶质的亚基介导的,该亚基可以使多肽延长因子-2(EF-2)失去活性。而蛋白质的合成需要有功能的EF-2分子,否则蛋白质的合成终止导致细胞死亡[图4-1]。小鼠的细胞正常情况下对白喉毒素不敏感,因为它没有相应的受体蛋白识别该细菌蛋白。利用大剂量白喉毒素处理携带白蛋白启动子调控下的HB-EGFr cDNA的转基因小鼠时,产生严重的肝脏损伤。损伤的程度与使用的剂量成比例。在小鼠的其他组织中没有发现摄入白喉毒素。在小鼠肝脏细胞的细胞膜上表达HB-EGFr对肝脏细胞的功能也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这个小鼠模型是一个便于研究细胞死亡造成的肝脏损伤的模型,损伤的程度可以由轻到重。另外,只需将HB-EGFr编码序列置于不同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的调控下,就可以选择性消除某一种细胞类型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图4-1 遗传工程化细胞死亡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一、剪鼠尾 1.剪鼠尾的时间当新生的小鼠年龄达到两到三周(耳朵已经长开)时剪鼠尾较好, 此时鼠尾剪起来比较容易且小鼠的生命力比较强。 2.分辨小鼠的年龄 a当小鼠整个身体较红且腹部无奶时,此小鼠当天出生或前一晚出生; b当小鼠腹部有奶(腹部有一小团白色物质),此小鼠出生2~3天; c当小鼠背部长出皮毛时,此小鼠出生3~4天; d当小鼠毛长全,但眼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0天左右; e当小鼠眼刚开,耳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2天左右; f当小鼠耳刚开时,此小鼠出生14天左右。 3.剪鼠尾后对小鼠的标记:打耳孔法 二、从鼠尾中提取DNA 采用鼠尾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康为世纪:cw2094)提取DNA,操作如下: 1.剪取小鼠长度为的尾巴,放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加入180μL Buffer GTT。震荡混 匀。 2.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涡旋震荡,彻底混匀。 3.置于56℃水浴,直到组织溶液完全清澈,一般需消化6-8h,赋予过程中涡旋震荡, 使样品均匀分离。 注意: 1)如果赋予和涡旋震荡后仍然有胶状物质,必要时过夜消化再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消化,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2)如需去除RNA,可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加入4μl浓度为100mg/μl的RNase A 溶液,震荡混匀,室温放置5-10min。 4.14000rpm 离心 1min,以消除未消化的类似于鼠毛等组织,将上清转移到一个新的灭过菌的离心管中。 5.加入200μl Buffer GL,涡旋震荡,充分混匀,加入200μl 无水乙醇,涡旋振荡,充分混匀,短暂离心,使管壁上的溶液收集到管底。 注意: 1)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要立即涡旋震荡混匀。 2)如果多个样品一起操作,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可以等比例混匀后一起加入样品。 3)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可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6.将步骤5中所得到的溶液全部加入到已装入收集管的吸附柱中,若以此不能加完溶液,可分多次转入。10000rpm 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7.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1(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 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8.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2(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 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如需进一步提高DNA纯度,可重复步骤8。 9.12000rpm 离心 2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置于室温数分钟,以彻底晾 干。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实验目的】 1.了解转基因小鼠制备的原理和方法。 2.学习转基因小鼠制备的流程。 3.掌握对转基因小鼠进行筛选的方法。 【实验原理】 转基因技术的理论基础来源于进化论衍生来的分子生物学。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DNA片段被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该技术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 转基因动物是指染色体基因组中整合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整合到动物染色体基因组的外源基因称为转基因。转基因技术则是指制备转基因动物所需的一套技术,它涉及外源基因的构建、载体和受体的筛选、基因导人技术、供转基因胚胎发育的体外培养系统和宿主动物等许多方面。 1974年,Rudolf Jaenisch通过将SV40病毒的DNA注射到小鼠的囊胚中,创造了第一只携带外源基因的小鼠。后来又有研究人员把Murine leukemia病毒注射到小鼠胚胎得到了能通过生殖系统稳定遗传的小鼠,并且外源基因能在后代中稳定表达。这些能稳定遗传且表达外源基因的小鼠即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所说的转基因小鼠。 【实验步骤】 一、显微注射法 1.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内收集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用显微操作仪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的细胞核内。 3.受体母鼠的准备 将雄鼠输精管结扎,然后与可育雌鼠交配,刺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4.胚胎移植 将已转入目的基因的受精卵从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或子宫内(视胚胎发育的状况而定),使胚胎在养母体内发育成熟。 5.对幼鼠的鉴定 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到幼鼠的染色体上。 二、胚胎干细胞囊胚显微注射法 1.囊胚期受精卵的采集 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交配后第四天上午从子宫中冲取受精卵备用。 2.目的基因的导入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 备法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老师,这篇文章是在图书馆《分子生物技术——重组DNA的原理与应用》书上整理下来的,没有参考文献,但是,这一万多字都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图也是自己用软件画的,其中的原理也都 弄懂,愿老师见谅。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备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凌712100) 摘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新兴的最有效的实验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百个不同的基因已经转入各种品系的小鼠中。这有助于理解基因调控,肿瘤发展,免疫特异性,发育分子遗传学以及人们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学过程。转基因小鼠也已在探索利用家畜进行人类治疗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各种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生物医学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制备转基因小鼠的实验法及应用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医学模型;试验法;应用前景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 Transgenic Mi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Colled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edge,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 Abstact:Following arrival of the post-genomics era,transgenic animals have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novel experimental model.Since the 1980’s.Hundreds of different gene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various strains of mice.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gene regulation,tumor development,immune specificity,development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Transgenic mice have also bee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omestic animals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drugs for human treatment,and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medical model of human genetic diseases. The article here is an over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ransgenic mice. Key words:biomedical model; experimental methods; application prospect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经过13年的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人们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即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逐步清楚之后而最基因组进行动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转基因动物在后基因组时代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新 作者简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Email:lw5166@126.;Tel: *通讯作者:E-mail:mailto:zhangjianqin1356@126.

基因敲除小鼠的制作方法

.. 一、常规基因敲除鼠(Conventional Knockout) 常规基因敲除是通过基因打靶,把需要敲除的基因的几个重要的外显子或者功能区域用Neo Cassette 替换掉。这样的小鼠其全身所有的组织和细胞中都不表达该基因产物。此类基因敲除鼠一般用于研究某个基因在对小鼠全身生理病理的影响,而且这个基因没有胚胎致死性。 二、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Conditional Knockout) 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是通过基因打靶,把两个loxP 位点放到目的基因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外显子的两边。该小鼠和表达Cre酶小鼠杂交之前,其目的基因表达完全正常。当和组织特异性表达Cre酶的小鼠进行杂交后,可以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敲除该基因,而该基因在其他组织或细胞表达正常。 条件性基因敲除鼠适用范围为:(1)该基因有胚胎致死性;(2)用于研究该基因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中的生理病理功能。 三、基因敲入小鼠(Knockin) 基因敲入小鼠是通过基因打靶,把目的基因序列敲入到小鼠的相应基因位点,使用小鼠的表达调控元件指导目的基因表达。 此类基因敲入鼠一般用于药物的筛选,信号通路的研究等。 获得嵌合体及之后品系纯化详细流程: 基因敲除其他方法: 一、ZFN技术制作基因敲除鼠 ZFN能够识别并结合指定的基因序列位点,并高效精确地切断。随后细胞利用天然的DNA 修复过程来实现DNA的插入、删除和修改,这样研究人员就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基因组编辑。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依赖细胞内自然发生的同源重组,其效率只有百万分之一,而ZFN的基因敲除效率能达到10%。利用这些技术进行小鼠基因的定点敲除和敲入,可以把时间从一年缩短到几个月。 这项技术中设计特异性的ZFN是最关键的环节,目前研究者采用计算生物学方法设计高特异性的ZFN,但ZFN的脱靶(off target),也就是把不该切的地方切了的问题仍是一个挑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利用ZFN技术进行小鼠的基因修饰还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技术。 二、TALEN技术制作基因敲除鼠 TALEN 技术是一种崭新的分子生物学工具。科学家发现,来自一种植物细菌的TAL蛋白的核酸结合域的氨基酸序列与其靶位点的核酸序列有恒定的对应关系。利用TAL的序列模块,可组装成特异结合任意DNA序列的模块化蛋白,从而达到靶向操作内源性基因的目的,它克服了ZFN方法不能识别任意目标基因序列,以及识别序列经常受上下游序列影响等问题,而具有ZFN相等或更好的灵活性,使基因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方便。然而同样因为脱靶的问题,利用TALEN技术进行小鼠的基因修饰仍然无法取代传统技术。 ;.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_百替生物

转基因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进展 沈富毅,潘隽玮,郁嘉伦,余昂,侯晓骏 [摘要]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的揭示,发病机理的探索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继常规转基因方法之后,可诱导表达转基因、基因打靶、条件性基因打靶以及基因捕获等技术的出现及其在肿瘤模型建立中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能较好模拟人体相应肿瘤的动物模型,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并有助于人们找到攻克肿瘤的办法。 [关键词]肿瘤,小鼠模型,转基因 肿瘤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疾病,动物模型在肿瘤病因、发病机理的揭示以及治疗措施的评价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肿瘤动物模型最早源自小鼠自发突变系或经致癌剂诱变而得,对它们的研究使我们对环境致癌物及其代谢活动机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自发突变频率在自然状态下通常很低,而诱发模型也因其不可精确控制性而限制了它们的应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随着人们对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失活在肿瘤发生发展中作用的认识日益深入,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小鼠生殖系引入可诱导或精细调控突变技术的应用,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简要综述。 1.常规转基因(transgenic) 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原核显微注射技术,使我们可以将外源DNA直接导入小鼠生殖系以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目的基因在合适启动子驱动下表达,可赋予转基因动物新的表型,通过其表型分析可识别研究基因的功能。转基因动物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就是建立转基因的肿瘤动物模型,该研究始于1974年,Jaenisch等1用显微注射法将多瘤病毒SV40的DNA导入到小鼠的囊胚(blastocyst)中,在子代小鼠的肝、肾组织中检测到了SV40的DNA。这一结果证明,将外源基因导入胚胎细胞中并实现整合是可能的。以后相继有人用同样的方法实现了外源基因向小鼠受精卵的转移,并能遗传给后代。在基因转移的方法上相继出现了逆转录病毒载体法、电脉冲法等。1985年,Adams2等用转基因方法首次构建了B淋巴瘤myc癌基因易位的小鼠模型,此后10年,陆续发展了针对各种类型恶性肿瘤的转基因小鼠研究。如今这项技术运用较为成熟的是,利用免疫球蛋白启动子调控的c-myc基因在转基因小鼠中的表达,导致早期淋巴瘤的发生3。在LTR/c-myc转基因小鼠模型中,利用哺乳类动物肿瘤病毒长末端重复序列(LTR)驱动c-myc广谱的表达,可造成多种组织形成肿瘤,如睾丸、乳腺和淋巴系。1984年Stewart把小鼠乳腺癌病毒(MMTV)的增强子与myc基因或ras基因连接,形成的MMTV-myc转基因小鼠和MMTV/V-Ha-Ras转基因小鼠都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4。近年来,这项技术更多的运用于肿瘤发生机制的探索上。Li等5构建了乳腺癌WAP-Tag转基因小鼠模型,该模型由小鼠乳清酸蛋白WAP启动子和SV40大T抗原构建而成,可用于乳腺癌变过程中细胞的增殖与凋亡、DNA突变及修复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研究中,Heisterkamp等6构建的bcr-abl和crkl双转基因小鼠发病潜伏期及存活期均大大缩短,直接证明了crkl参与

转基因小鼠的方法概述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 备方法 学院:动物科技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时间:2015年12月17日

老师,这篇文章是在图书馆《分子生物技术——重组DNA的原理与应用》书上整理下来的,没有参考文献,但是,这一万多字都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图也是自己用软件画的,其中的原理也都 弄懂,愿老师见谅。

转基因小鼠的应用及其制备方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转基因动物已成为新兴的最有效的实验模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百个不同的基因已经转入各种品系的小鼠中。这有助于理解基因调控,肿瘤发展,免疫特异性,发育分子遗传学以及人们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学过程。转基因小鼠也已在探索利用家畜进行人类治疗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性,以及建立各种人类遗传病的转基因生物医学模型中起到重要作用。现就制备转基因小鼠的实验方法及应用前景作简单介绍。 关键词医学模型;试验方法;应用前景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ofTransgenic Mice (Northwest A&F University,Colled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edge,Yangling, Shaanxi,712100,China ) Abstact:Following arrival of the post-genomics era,transgenic animals have become the most effective novel experimental model.Since the 1980’s.Hundreds of different genes have been transferred to the various strains of mice.Th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gene regulation,tumor development,immune specificity,developmental molecular genetics and other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people are interested in.Transgenic mice have also been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domestic animals for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of drugs for human treatment,and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stablishment of a variety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medical model of human genetic diseases. The article here is an overview of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ransgenic mice. Key words:biomedical model; experimental methods; application prospect 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经过13年的努力,人类基因组序列图绘制成功及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所有目标全部实现。人们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后基因组时代,即在基因组静态的碱基序列逐步清楚之后而最基因组进行动态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转基因动物在后基因组时代已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新 作者简介:本科,动物科学专业。Email:lw5166@https://www.360docs.net/doc/6212835962.html,;Tel: *通讯作者:E-mail: 兴的最有效的动物实验模型。小鼠是最早建立的转基因动物模型,利用转基因小鼠进行生物学或生物医

基因敲除小鼠技术共9页word资料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并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 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 一、技术介绍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在小鼠模型构建方面日趋完善,并且如同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催生了数以百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文章。尽管如此,传统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步骤繁琐、周期漫长、成功率低、费用高昂等,而ZFN和TALEN等新技术的出现,或有可能将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二、同源重组技术原理 基因敲除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DNA同源重组的原理发展起来的,Capecchi和Smithies在1987年根据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原理,首次实现了ES的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targeted integration),这一技术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或"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利用这种ES的显微注射就可以制作出基因敲出小鼠(KO Mice: knockout mice);由于这一工作,Capecchi和Smithies 于2007年与Evans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定义: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在基因敲除小鼠制作过程中,需要针对目的基因两端特异性片段设计带有相同片段的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导入到胚胎干细胞后外源的重组载体与胚胎干细胞中相同的片段会发生同源重组,如图1所示: 图1.基因敲除鼠制作同源重组原理示意图 三、制作流程 图2.基因敲除鼠制作过程示意图 1. Knockout载体设计与构建

AD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转基因小鼠的鉴定 一、剪鼠尾 1.剪鼠尾的时间当新生的小鼠年龄达到两到三周(耳朵已经长开)时剪鼠 尾较好,此时鼠尾剪起来比较容易且小鼠的生命力比较强。 2.分辨小鼠的年龄 a当小鼠整个身体较红且腹部无奶时,此小鼠当天出生或前一晚出生; b当小鼠腹部有奶(腹部有一小团白色物质),此小鼠出生2~3天; c当小鼠背部长出皮毛时,此小鼠出生3~4天; d当小鼠毛长全,但眼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0天左右; e当小鼠眼刚开,耳未开时,此小鼠出生12天左右; f当小鼠耳刚开时,此小鼠出生14天左右。 3.剪鼠尾后对小鼠的标记:打耳孔法 二、从鼠尾中提取DNA 采用鼠尾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康为世纪:cw2094)提取DNA,操作如下: 1.剪取小鼠长度为0.4-0.6cm的尾巴,放入灭菌后的离心管中,加入180μL Buffer GTT。震荡混匀。 2.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涡旋震荡,彻底混匀。 3.置于56℃水浴,直到组织溶液完全清澈,一般需消化6-8h,赋予过程中涡旋 震荡,使样品均匀分离。 注意: 1)如果赋予和涡旋震荡后仍然有胶状物质,必要时过夜消化再加入20μl proteinase K消化,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2)如需去除RNA,可在上述步骤完成后,加入4μl浓度为100mg/μl的RNase A溶液,震荡混匀,室温放置5-10min。 4.14000rpm 离心1min,以消除未消化的类似于鼠毛等组织,将上清转移到一 个新的灭过菌的离心管中。 5.加入200μl Buffer GL,涡旋震荡,充分混匀,加入200μl 无水乙醇,涡旋振

荡,充分混匀,短暂离心,使管壁上的溶液收集到管底。 注意: 1)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要立即涡旋震荡混匀。 2)如果多个样品一起操作,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可以等比例混匀后一起加入样品。 3)加入Buffer GL 和无水乙醇后可能会产生白色沉淀,不会影响后续操作。 6.将步骤5中所得到的溶液全部加入到已装入收集管的吸附柱中,若以此不能 加完溶液,可分多次转入。10000rpm 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7.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1(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 8.向吸附柱中加入500μl Buffer GW2(使用前检查是否已加无水乙醇),10000 rpm 离心1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重新放回收集管中。如需进一步提高DNA纯度,可重复步骤8。 9.12000rpm 离心2min,倒掉收集管中的废液,将吸附柱置于室温数分钟,以 彻底晾干。 注意:这一步的目的是将吸附柱中残余的乙醇去除,乙醇的残留会影响后续的酶促反应(酶切,PCR等)。 10.将吸附柱置于一个新的灭过菌的离心管中,向吸附柱的中间部位悬空加入 50-200μl Buffer GE或灭菌水,室温放置2-5min,10000rpm 离心1min,收集DNA溶液,-20℃保存DNA。 注意: 1)如果下游实验对PH值或EDTA敏感,可以用灭菌水洗脱,洗脱液的PH 值对洗脱效率有很大影响,若用水作洗脱液应保证其PH值在7.0-8.5直接,PH值低于7.0时洗脱效率不高。 2)离心前室温孵育5min可增加产量。 3)用另外的50-200μL Buffer GE或灭菌水再次洗脱可以增加产量。 4)如果需要提高DNA的终浓度,可以将步骤10所得的DNA洗脱液重新加至吸附膜上,重复步骤10;若洗脱体积小于200μL,可以增加DNA的终浓度,但可能会减少总产量。 三、PCR PCR程序设定: 1=94.0℃for 5:00 2=94.0℃for 1:00 3=59.0℃for 0:50 4=72.0℃for 1:00 5=Goto 2 2times 6=94℃for0:50 7=58℃for 0:50 8=72℃for 1:00 9=Goto 6 2times 10=94.0℃for 0:50 11=56.0℃for 0:50 12=72.0℃for 1:00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1、选取7~8周龄雌性小鼠,阴道口封闭,作为供体,下午3:00左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PMSG(10 IU)。 2、 47~48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CG(0.8 IU),并与正常公鼠合笼;另取数只适龄母鼠(2月龄以上)作为受体,阴道口潮红,与结扎公鼠合笼。 3、第二天上午9:00前观察供体、受体,有精栓者拿出备用。受体笼拿出作好隔离措施。 4、10:30左右,断颈处死供体,手术取出整个输卵管,放入透明质酸酶~0.3mg/M2液中。显微镜下,用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卵随同颗粒细胞即一同流出。 5、仔细观察放在透明质酸酶M2液中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周围的颗粒细胞脱离时,将受精卵吸出,放入M2液中洗涤,最后放在M16液中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6、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细胞饱满,透明带清晰,雄原核清晰可见的受精卵待用。 7、安装持卵针和注射针,使其末端平行于载物台,在凹玻片的中央滴入一滴M2液,覆盖石蜡油,移入待注射的受精卵。DNA在注射针中的气泡应在先前全部弹走。 8、在高倍镜下,将注射针轻触持卵管,使DNA缓慢流出并控制其流量;反复吹吸受精卵,使其处于最佳位置,将注射针刺入受精卵的雄原核,直至看到原核膨大即退出。将注射过的和未注射过的受精卵上下分开放置,不致于混搅,注射完毕后,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9、将受体麻醉,注射计量为1%戊巴比妥钠0.01ml/g,腹腔注射。手术取出卵巢连接输卵管,用脂肪镊固定,在显微镜下找到输卵管开口。吸取注射后经培养成活的受精卵,吸取方法是先吸一段较长的M2,吸一个气泡,然后吸取受精卵,尽量紧密排列,再吸一段液体,吸一个气泡,再吸一段液体,共四段液体三个气泡。除较长的那段液体,其余的液体大致1cm 左右,气泡0.2cm左右。将移植管口插入输卵管口,轻轻将移植管内的液体吹入,看到输卵管壶腹部膨大并清晰地看到三个气泡,即移植成功。将卵巢连同输卵管放回腹腔,缝合肌肉和皮肤。 10、受体每隔一个星期称体重一次,当第二次比第一次称重增加时,即可初步判断怀孕。手术后19~21天仔鼠分娩,待仔鼠3周后,剪耳、编号,剪尾,交分子组检测。 (一般选取4-5周龄的雌鼠作为供体,此时的小鼠卵数较多,状态较好。用pms诱导卵细胞成熟,用hcg超排。)

转基因小鼠制备

1. 基因准备 2. 实验用鼠的饲养 小鼠品系的选择需结合实验要求,如果必须使用规定的品系,则可按规定或特定要求进行。用于转基因实验的小鼠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供体鼠、受体鼠、结扎公鼠、种质公鼠。供体鼠是提供受精卵的母鼠,为了得到更多的受精卵,通常要对其进行激素注射;受体鼠是用于胚胎移植的假孕母鼠,以后生育转基因小鼠;结扎公鼠是有交配能力,但没有繁殖生育能力的公鼠;种质公鼠用于与供体母鼠配种。本项试验将全部应用C57/BL6 ×DBA杂交的F1代小鼠。 转基因实验需要定期提供相当数量的母鼠作为受精卵供体和假孕母鼠,以及一批相对稳定的正常公鼠与结扎输精管的公鼠(简称结扎公鼠)。这些鼠可由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在实验前做好这些鼠与转基因相关的管理与饲养。 2.1 供体鼠 一般说来,杂交子一代鼠较纯系鼠产卵多,受精卵显微注射后两细胞分裂率较高,产仔较好。作为供体母鼠的种系,自然产卵数与超排卵数均应较高。一般用4~6周产仔更多但卵细胞膜脆性较大,在操作过程中易破裂;而6周以后母鼠产卵逐渐减少。 2.2 受体鼠(即假孕母鼠) 母鼠在正常发情期与结扎公鼠交配即产生假孕母鼠,假孕母鼠作为显微注射后受精卵的受体及其后代的养母。这种母鼠以6周龄至5个月龄较适宜,体重最好大于20克。母鼠一般4~5天为一个发情周期,因此在1个较大的母鼠群中约有20~25%进入发情期,如进入发情母鼠数与结扎公鼠数相近,可将每个公鼠笼内放1只母鼠;如母鼠数显著多于公鼠,可于每个公鼠笼内放2~3只母鼠。也可不考虑发情期,随机将每个公鼠笼内放2~4只母鼠。一般准备较多的假孕母鼠以防移卵失败。未使用的假孕母鼠可在阴栓产生两周后重复使用。 2.3 结扎公鼠 结扎公鼠与母鼠交配以后产生假孕母鼠和供体母鼠。用作母鼠假孕的结扎公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

转基因小鼠制备实验方法(protocol) 1、选取7~8周龄雌性小鼠,阴道口封闭,作为供体,下午3:00左右,每只小鼠腹腔注射PMSG(10 IU)。 2、 47~48小时后,每只小鼠腹腔注射HCG(0.8 IU),并与正常公鼠 合笼;另取数只适龄母鼠(2月龄以上)作为受体,阴道口潮红,与结扎公鼠合笼。 3、第二天上午9:00前观察供体、受体,有精栓者拿出备用。受体笼拿出作好隔离措施。 4、10:30左右,断颈处死供体,手术取出整个输卵管,放入透明质酸酶~0.3mg/M2液中。显微镜下,用镊子撕开输卵管壶腹部,受精卵随同 颗粒细胞即一同流出。 5、仔细观察放在透明质酸酶M2液中的受精卵,当受精卵周围的颗粒 细胞脱离时,将受精卵吸出,放入M2液中洗涤,最后放在M16液中 放入5% CO2,37C0培养箱培养。 6、在显微镜下观察,挑选细胞饱满,透明带清晰,雄原核清晰可见的 受精卵待用。 7、安装持卵针和注射针,使其末端平行于载物台,在凹玻片的中央滴 入一滴M2液,覆盖石蜡油,移入待注射的受精卵。DNA在注射针中 的气泡应在先前全部弹走。 8、在高倍镜下,将注射针轻触持卵管,使DNA缓慢流出并控制其流量;反复吹吸受精卵,使其处于最佳位臵,将注射针刺入受精卵的雄 原核,直至看到原核膨大即退出。将注射过的和未注射过的受精卵上 下分开放臵,不致于混搅,注射完毕后,放入5% CO2,37C0培养箱

培养。 9、将受体麻醉,注射计量为1%戊巴比妥钠0.01ml/g,腹腔注射。手术取出卵巢连接输卵管,用脂肪镊固定,在显微镜下找到输卵管开口。 吸取注射后经培养成活的受精卵,吸取方法是先吸一段较长的M2,吸一个气泡,然后吸取受精卵,尽量紧密排列,再吸一段液体,吸一个 气泡,再吸一段液体,共四段液体三个气泡。除较长的那段液体,其 余的液体大致1cm左右,气泡0.2cm左右。将移植管口插入输卵管口,轻轻将移植管内的液体吹入,看到输卵管壶腹部膨大并清晰地看到三 个气泡,即移植成功。将卵巢连同输卵管放回腹腔,缝合肌肉和皮肤。 10、受体每隔一个星期称体重一次,当第二次比第一次称重增加时, 即可初步判断怀孕。手术后19~21天仔鼠分娩,待仔鼠3周后,剪耳、编号,剪尾,交分子组检测。 (一般选取4-5周龄的雌鼠作为供体,此时的小鼠卵数较多,状态较好。用pms诱导卵细胞成熟,用hcg超排。)

转基因小鼠的饲养小鼠饲养的技术

转基因小鼠的饲养小鼠饲养的技术 为了使饲养小鼠工作有条不紊,必须将各项操作统筹安排,建立固定的操作程序,使饲养人员不会遗漏某项操作,下面是精心为你的小鼠饲养的技术,一起来看看。 动物房: 应该建立合理的动物房,对于所用动物的研究,按合理的等级进行建立。 饲料: 应该购买专门供实验用鼠吃的饲料,不可以用宠物资料对待。 饮水: 根据动物房的送风系统,选择合适的鼠笼,然后根据鼠笼情况选择饮水水瓶。对于动物的饮水也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的水质。 温湿度:

要配合动物房情况,进行合理通风,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 温度和湿度要按照国际规定进行相关设定和控制。 光照: 要进行昼夜光照,模拟自然环境,最好进行一些程序测定。进 行昼夜光照的测定。 1. 饲喂 小鼠胃容量小,随时采食,是多餐习性的动物。成年鼠采食量 一般为3~7克/天,幼鼠一般为1~3克/天。应每周添料3~4次, 在鼠笼的料斗内应经常有足够量的新鲜干燥饲料,在小鼠大群饲养中,每周应固定两天添加饲料,其它时间可根据情况随时注意添加。 根据小鼠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应有不同的给饲标准。由 于种鼠群和生产鼠群交配繁殖频繁,尤其生产种母鼠的负担重,能量消耗大,因此除供给足够的块料外,还要定时饲喂少量葵花籽、麦芽和拌有鸡蛋的软料。葵花籽供应量为0.5~1克/天/只成年鼠。而麦 牙和软料由于微生物条件较难控制,目前趋于淘汰不用,而致力于颗粒料的全价营养,即用维生素合剂代替。

2. 给水 用饮水瓶给水,每周换水2~3次,成年鼠饮水量一般为4~7ml/天,要保证饮水的连续不断,应常检查瓶塞,防止瓶塞漏水造成动物溺死或饮水管堵塞使小鼠脱水死亡。小鼠在吸水过程中,口内食物颗粒和唾液可倒流入水瓶。为避免微生物污染水瓶,换水时应清洗水瓶和吸水管。严禁未经消毒的水瓶继续使用。 3. 清洁卫生和消毒 每周应至少更换两次垫料。换垫料时将饲养盒一起移去,在专门的房间倒垫料,可以防止室内的灰尘和污染。一级以上动物的垫料在使用前应经高压消毒灭菌。 要保持饲养室内外整洁,门窗、墙壁、地面等无尘土。 坚持每月小消毒和每季度大消毒一次的制度。即每月用0.1 %新洁尔灭喷雾空气消毒一次,室外用3%来苏尔消毒,每季度用过氧乙酸(0.2%)喷雾消毒鼠舍一次。笼具、食具至少每月 __消毒一次,鼠舍内其它用具也应随用随消毒。可高压消毒或用0.2 %过氧乙酸浸泡。

TSC1转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敲除效果的初步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31271271 )*通讯作者文章编号:1 007-4287(2019)07-1239-06T SC1转基因敲除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敲除效果的初步研究 王 红1, 2,3,蒋 莉4,王 岩5,许振凯6,王威平6,方 航1,2,3,孙 鹏7,8,9*,白晓春1,2,3,6*(1.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广州510630;2.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广东广州510630;3.广东省骨科医院,广东广州510630;4.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吉林长春130021; 5.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科学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33;6.南方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515;7.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麻醉科,广东广州510060;8.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060; 9. 肿瘤医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广州510060)摘要:目的 为探讨mTOR信号通路在骨骼发育过程中的机制作用,建立骨骼发育相关的TSC1转基因小鼠, 提供稳定的动物模型。方法 取8周龄健康清洁级TSC1flox/flox小鼠分别与肢芽干细胞特异性重组酶(Prx-1-C re)小鼠、软骨细胞特异性重组酶(Col2al-Cre)小鼠及成骨细胞特异性重组酶(Osx-C re)小鼠进行杂交。将繁殖出的小鼠继续与TSC1flox/flox小鼠回交,并对其子代小鼠的基因型进行鉴定及mTOR活性检测。结果 杂交后分别获得肢芽 干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软骨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和成骨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各8只。与正常组 比较,上述3种转基因小鼠p- S6均比正常组升高(P<0.05)。结论 本实验成功应用Cre/loxP系统构建肢芽干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软骨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成骨细胞特异性TSC1敲除小鼠,均提示mTOR活性增高, 有明显TSC1敲除效果,为mTOR信号通路研究骨与软骨发育的机制作用提供实验基础。 关键词:基因敲除小鼠;骨发育;T SC1;mTOR信号通路中图分类号:Q786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of TSC1transg enic knockout mouse model and their knockout effect WANG Hong1,2,3,JIANG Li4,WANG Yan5,et al.(1.The Third Aff iliated Hospital,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2.Academy  of Orthopedics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510630,China;3.Orthpaedic Hospital of Guang dongProvince Guangzhou 510630,China;4.The First Hospital of  Ji Lin University Emergency Department,Changchun130021,China;5.China-Japan Union Hospital of  Jilin University Science Research Center,Changchun130033,China)Abstract:Obj ective The research is aimed to establish TSC1transgenic mice about bone development,and to pro-vide a stable animal model for 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sm of 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bone development.Methods 8-week-old healthy  TSC1flox/flox mice hybridize with limb bud stem cell specific recombinase(Prx-1-Cre)chondro-cy te specific recombinant mice,chondrocyte(Col2al-Cre)mice and osteoblast specific recombinase(Osx-Cre)mice.Thebreeding mice are continued to hybridize with TSC1flox/flox mice,and the genotype and mTOR activity  of their off-spring mice is identified by  PCR.Results After hybridization,we obtain 8limb bud stem cell specific TSC1knockoutmice,chondrocyte specific TSC1knockout mice and osteoblast specific TSC1knockout mice.And p -S6of those 3trans-genic mice is higher than the normal group(P<0.05).Conclusion Limb bud stem cell sp ecific TSC1knockout mice,chondrocyte specific TSC1knockout mice and osteoblast specific TSC1knockout mice are obtained successfully by  Cre/loxP system.They show significantly high mTOR activity,and have a significan TSC1knockdown effect,providing  anexperimental basis for study about the mechanism bone and cartilage development by mTOR signaling  pathway.Key  words:Gene knockout mice;bone and cartilage development;TSC1;mTOR signaling pathway(Chin J Lab Diag n,2019,23:1239) 结节性硬化复合物1(Tuberous sclerosis  com-p lex1,TSC1),是人类的一种抑癌基因,与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 am-ycin,mTOR)有着密切的联系。目前研究发现,mTOR能整合细胞内外各种信号,是机体与细胞感受营养的信号通路[1]。TSC1位于mTOR信号通路的上游,对mTOR有一定抑制作用。既往研究主要集中mTOR信号通路对心脑疾病及肿瘤发病机制的探讨,而近期实验发现mTOR信号通路在骨骼— 9321—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9年7月 第23卷 第7期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转基因小鼠的制备 显微注射法 这一方法的实验程序如下: ⑴准备假孕母鼠(养母):将可育雌鼠与输精管结扎后绝育的雄鼠交配,剌激雌鼠发生一系列妊娠变化而得到假孕母鼠作为受精卵转基因后的养母; ⑵受精卵的准备:可育雌鼠注射孕马血清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使超排卵。处理后与可育雄鼠交配。次日从输卵管内收集受精卵备用; ⑶基因导入:用显微注射装置将目的基因溶液导入受精卵雄性原核内; ⑷胚胎移植:将已转入基因的受精卵自背部植入假孕母鼠的输卵管内,使胚胎在养母体内发育成熟; ⑸对幼鼠的鉴定: ①幼鼠发生断乳后自尾部提取DNA,与目的基因探针作分子杂交,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整合,有整合的鼠称为首建鼠(founder); ②建立鼠系,将带有外源基因的小鼠与未经转基因的小鼠交配、传代后,后代有50%机率带有整合的基因供实验用。也可将合适的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建立细胞系; ③自小鼠内脏提取rna,与目的基因探针做分子杂交,比鉴定外源基因的表达和表达的组织特异性。表达产物可以测定活性的,也可直接自血液或组织测定活性蛋白质,常用的方法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放射免疫测定(ria)等。亦可取胚胎进行分析。显微注射法简化的实验过程如图23-2所示。我国已有少数实验室(如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应用此法进行载脂蛋白tgm研究。

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 ES细胞是从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产生的内胚团(inner cell mass)中分离出来的。它本身是二倍体,能在体外培养,具有高度的全能性,可以形成包括生殖细胞在内的所有组织,并且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功能状态。这种细胞有两个特点,一是它本身可以分裂、增殖,形成细胞集落;另一特点是经过发育可以形成正常的动物后代。因此,借用ES细胞系可将人们企望的某种不完整的、无功能基因直接引入到ES细胞中,通过细胞增殖、筛选可得到丧失了某种基因功能的动物后代。正是由于ES细胞的研究成功与广泛应用,才使得基因打靶与基因剔除技术在转基因动物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而且近来取得长足发展。 基因打靶是指外源DNA片段上带有与受体细胞染色体相应部位的同源序列,导入ES细胞后在同源部位发生定点整合,这种整合是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来实现的。该方法的一般策略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