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重难点突破教学案例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体积的知识,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一种计算体积的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数体积单位。

师:是的,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一个物体含有几个体积单位,那么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我们再一起来复习一下这种方法(出示正方体教具)这是一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如果用4个这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的体积是多少

生:4立方厘米

师:你是怎么算的

生:只要计算它含有几个1 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这个长方体含有4个1 立方厘米体积单位,因此它的体积是4 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长:4cm,宽:1cm,高:1cm (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二、探索新知

1、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①探索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师:说得真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要计算电冰箱、电视包装箱等比较大的物体时,这种方法显然就行不通了,那有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首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师:还是刚才这个长方体,如果在它的右侧再加上一个1 立方厘米正方体(操作:加上一个正方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5 立方厘米,长:5cm,宽:1cm,高:1cm(板书:把数据填入表格)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一组数据,想一想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系

生:与长方体的长有关系。

师:观察得真仔细,长方体的体积除了与长有关系外,还和什么有关系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盒里的小正方体自己探索,请小组长做好记录。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始操作、计算、记录、讨论)

长/cm

/cm

/cm

/

/

长/cm

宽/cm

高/cm

小正方体数量/个体积/立方厘米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第四个长方体

师: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成果

(小组汇报)

师;通过刚才的探索,我们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和长、宽、高都有关系,那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数据,小组讨论: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②归纳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师: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智慧结晶(多请几个小组汇报)

生:我们组通过讨论认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其他小组的答案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样。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猜想、实验、验证总结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好方法,在今后我们同样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学习。现在我们再一起来归纳一下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长方体体积用V表示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高用h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用字母表示V=a×b×h= abh

③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练习:课本P17“试一试”第1题

2、探索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①师:你怎样想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生: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字母表示V=a×a×a

②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练习:课本P17“试一试”第2题

3、公式延伸

①归纳: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②课本P18练一练

三、巩固提高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米,宽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V=abh =×1×=(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立方米。

2、学校要在操场修建一个长方体的沙坑,如果长6米,宽4米,里面要铺垫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吨计算,这些沙子重多少吨

V=abh =6×4×=(m3)

×=(吨)

答:需要立方米的沙子,这些沙子重吨。

(四)小结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a3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①复习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并没有设计“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和学生一起复习前面学习过的计算体积的方法:“数体积单位”,因为这个知识点与本节课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这个环节的复习为学习新知打下基础。

②探索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依托新课程“注重让学生从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我建构新知,在体验中掌握数学方法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在活动中,我先出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用“数体积单位”的方法计算它的体积,之后又在原来的长方体后面又添上一个小正方体,并让学生再计算它的体积,并把两次的结果都记录在表格,这样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有关系。在学生学会了这中方法后,我便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类似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的体积还与哪些条件有关系,有了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都有关系。在学生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立即追问: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有什么样的关系,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并最终归纳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公式,还知道了应该如何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通过亲身体会,使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从事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练习巩固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两道与生活实际相关的练习,目的是进一步巩固新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于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诵读,背诵。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杯水类比事物必须有所待。 2、语言教学: ①本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补出哪一种虚词? 本段前三句要补出4个“若”,解释为“如果”,这是由于句子里有3个“则”,解释为“那么”,补出后文意连贯。例如:且夫(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而: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培风;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将图南;背负青天而(连词,表承接)莫之夭阏者 3、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本段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 对比论证。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的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二、学习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比喻批驳蜩和学鸠无所待的说法。 2、语言教学: 时则不至: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译为飞不上去。 之: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为;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 南:以之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①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 他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 ②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当然凭借有不同。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三、学习第五段

五年级数学正方体与长方体体积知识点

第五单元 知识点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容积。 2、常见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记作1cm 3。 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的有:一个手指尖、一个骰子、一个电脑键盘的按键等。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记作1dm 3。 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的有:一个粉笔盒、一个拳头等。 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记作1m 3。 体积大约1立方米的有:2个家用洗衣机等。 4、生活中,计量沙、土、石子等的体积时,常常把“立方米”简称为“方”。 5、计量液体的体积常用“升”和“毫升”作单位。 6、长方体: (1)长方体棱长总和=(长+宽+高)×4 ()4L a b h =++? (2)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2S a b a h b h =?+?+?? (3)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V a b h =?? 7、正方体: (1)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2 12L a =? (2)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266S a a a =??= (3)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V a a a a =??= 8、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 高=体积÷底面积 拦河坝的体积=横断面面积×长

9、换算:①长度单位,相邻单位进率10: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 ②面积单位,相邻单位进率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米=10000平方厘米 ③体积单位,相邻单位进率1000: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④其他单位: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米=1方1立方米=1000升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及其教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的制定及教学策略 医专任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可以说,课堂教学中的灵魂就是教师如何讲述重难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重难点。这样的讲法并不为过,这主要是由于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的。首先,就医学而言,教师对学生传授的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学科门类众多,知识与技能要素浩如烟海,尽管教材已经对课程的容已经了初步筛选,但仍然很庞杂。而且教学中一定存在教学容多与课时少的普遍矛盾,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容再处理时,一定要细致地剥茧抽丝,遴选出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容,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理清教材脉络主线,从而有效地学习教材。因此,准确地把握并有效地实施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也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能力优劣的重要容。惟其如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各级教学管理部门为什么在对教师教学日常评估及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将教师教学重难点的掌控能力作为重要指标,在学生学习评价与测量中,将重难点的考核作为主要容。 一、我校教师在教学重难点认知与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督导听课与教学观摩活动中,我对听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教学的认识是:愿意主动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环节尚完整,但教学预设不够细致,教学生成严重不足,没有形成有效课堂。其中对教学重难点方面,无论是理论认知还是具体实施,都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 1.对教学重难点理论认识不足对教学重难点地位认识不清(在知识体系中);对教学重难点特点理解不足(教学重难点在不同层次学生中的变化);重难点趋同性与差异性。 2.对教学重难点宏观把控不足来源不清、数量不清、资源与重难点之间关系不清、教学预设、教学反馈等活动与重难点之间关系不清。误区:(1)认为教师教材中规定的重点难点就是我们教学的唯一重点难点,不用去调整,直接就可以用。(2)将职业考试的考纲不加整合就是教学重点难点。(3)自己的工作经验就是重难点;(4)无所谓重点难点或处处是重点难点。 3.对教学重难点实施评估不足没有体现、体现不足、手段单一。 二、什么是教学重点与难点 所谓重点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容,是知识网络中的连接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学习上阻力较大或难度较高的某些关节点”,也就是“学生接受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问题不容易解决的地方”。 三、教学重难点的分类

现在进行时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Unit7 It's raining!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Words: rain,windy,cloudy,sunny,snow,weather,cook,study,bad,terrible,pretty Drills: --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It's cloudy.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Grammar: 熟练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相关问句及答语,准确使用How's来询问天气。 2、能力目标 Be able to describe the weather and what you are doing freely. 3、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善于观察天气,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了解世界各地的天气情况,增加世界观念。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心天气;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感情。 二、学习重点 本课重点句型:--How's the weather in Shanghai? --It's cloudy.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TV 熟练掌握描绘天气状态的形容词及现在分词,并学会其特殊疑问句、一般疑问句的用法及回答。会表达描述人们在各种天气里的感觉。 本单元是go for it ( 七年级下 ) unit 7 主要围绕“It's raining!”和“what are you doing?”这一主题展开各种教学活动,并以这一主题引出现在进行时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以及特殊疑问句等语言功能。本单元旨在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交流环境,通过听、说、读、写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并让学生能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通过有限的课堂实践活动,描述特定的天气状况,注意观察别人的行动,能准确地用英语来表达。 sectiona 1a--2c部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这一课时通过常见的一些动词短语引出现在进行时的教学,学好本课对以后的sectionb部分的学习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三、学习难点 本课学习难点: 现在分词的构成和现在进行时态的结构,现在进行时的各种句子的转换。

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题 一、填空 0.85升=()毫升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和是12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3.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30立方厘米,长是5厘米,高是3厘米,宽是()厘米.4.一个长方体的底面积是0.2平方米,高是8分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分米.5.表面积是54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6.正方体的棱长缩小3倍,它的体积就缩小()倍. 7.一个长方体框架长8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做这个框架共要()厘米铁丝,是求长方体(),在表面贴上塑料板,共要()塑料板是求(),在里面能盛()升水是求(),这个盒子有()立方米是求().8.长方体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高是2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厘米,六个面中最大的面积是()平方厘米,表面积是()平方厘米,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面打“√”,错的打“×”) 1.体积单位比面积单位大,面积单位比长度单位大.() 2.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都能够用底面积乘高来实行计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体积一定相等.() 4.长方体的体积就是长方体的容积.() 5.如果一个长方体能锯成四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那么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底面积的4倍.() 三、选择 1.正方体的棱长扩大2倍,则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2.一根长方体木料,长1.5米,宽和厚都是2分米,把它锯成4段,表面积最少增加()平方分米. A.8 B.16 C.24 D.32 3.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扩大2倍,它的体积扩大()倍. A.2 B.4 C.6 D.8 4.表面积相等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比,(). A.正方体体积大 B.长方体体积大 C.相等 5.将一个正方体钢坯锻造成长方体,正方体和长方体(). A.体积相等,表面积不相等 B.体积和表面积都不相等. C.表面积相等,体积不相等. 6.一个菜窖能容纳6立方米白菜,这个菜窖的()是6立方米. A.体积 B.容积 C.表面积 四、填表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文案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 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是考查学生对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的探索能力,能考查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为高中学习立体几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方面的试题成为中考的命题热点。 一、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三种情况 1、正方体展开后有四个面在同一层 正方体因为有两个面必须作为底面,所以平面展开图中,最多有四个面展开后处在同一层,作为底的两个面只能处在四个面这一层的两侧,利用排列组合知识可得如下六种情况: 2、正方体展开后有三个面在同一层 有三个面在同一层,剩下的三个面分别在两侧,有如下三种情形: 3、二面三行,象楼梯;三面二行,两台阶 二、有关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中考题 例1、(04长沙)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在 其中的四个正方形内标有数字1、2、3和-3,要在其余正 方形内分别填上-1、-2,使得按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 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则A处应填_____ 分析:这是图⑤模型,把中间的四个正方形围起来做“前 后左右”四个面,则“1和B”是“上面和下面”,显然,“2” 与“A”是相对面,所以A处应填-2。 例2、(04山西临汾市)把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如右下图),请根据各面上的图案判断这个正方体是()

分析:这是图③模型,在右图中,把中间的四个正方形围起来做“前后左右”四个面,有“空心圆”的正方形做“上面”,显然是正方体C 的展形图,故选(C )。 例3、(04山东维坊市)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 “锦”表示右面, “程”表示下面.则“祝”、 “ 你”、 “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这个展开图是图⑦的情形,题目给出“程”做底面,“似”做前面,显然,“祝”是后面,“前”和“你”是往右边翻折的,所以“前”是左面,“你”是上面。 因此,依次填:“后面”、“上面”、“左面”。 例4、(2003海南)如图是一个正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 、B 、C 内分别填上适当的数,使得将这个表面展开图沿虚线折成正方体后,相对面上的两数互为相反数,则填在A 、B 、C 内的三个数依次为( ) (A )0,-2,1 (B )0,1,2 (C )1,0,-2 (D )-2,0,1 分析:这个展开图是图⑩模型,将“0”作为底面,可得, A 是上面, B 与“2”是相对面, C 与“-1”是相对面,所以,A 为“0”,B 为“-2”,C 为“1”,所以选“A ”。 三、巩固练习 1、(2003天津)在下列图形中(每个小四边形皆为全等的正方形),可以是一个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 2、(2004浙江金华)下列图形中,不是立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 参考答案:1、C ;2、C 参考文献:《走出空间,走向成功》 中学生数学 2004、4 张芹、陈航 程 前 你 祝 似 锦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对和进行的工作,而能否正确的确定教学的重、难点是高效率数学教学的前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和关键。但我们发现,在日常教学设计时往往有许多教师不能正确地确定教学的重、难点,究其原因主要是对教学重难点的意义和特征把握不准,缺乏一些确定重难点的方法所致。为此,本文就教学重难点的含义、特征以及确定方法作些讨论。 一、教学重、难点的含义 1. 教学重点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教学重点(简称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中的学科知识系统、文化教育功能和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的。因此,它包含重点知识和具有深刻教育性的学科内容。重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从学科知识系统而言,重点是指那些与前面知识联系紧密,对后续学习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技能,即重点是指在学科知识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学科知识、技能。从文化教育功能而言,重点是指那些对学生有深远教育意义和功能的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终身受益的学科思想、精神和方法;从学生的学习需要而言,重点是指学生学习遇到困难需要及时得到帮助解决的疑难问题。

相对于形成重点的三个方面,重点可分为知识重点、育人重点和问题重点。而按重点的地位和作用又可把重点分为全书重点、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还有课时重点。全书重点一般是贯穿于整个中学数学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起核心作用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它是重点的最高层次,如“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就是初中数学的重点,这是由于“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和“函数”贯穿于整个初中数学学习之中,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数学思想和支撑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是贯穿于全章节或单元的主干知识、技能与方法,它的地位和作用不如全书重点大,属于中等层次;课时重点是指课堂教学时的重点。课时重点可以是章节重点或单元重点,也可以不是。如,对于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教学时就会专门拿一节补救课(或称为纠错课)来解决。这时如何消除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就成为了教学的重点,即课时重点,但问题解决后,若它在后面的学习中又不起支撑和奠基作用,则它就不再是重点了。对这类只限于该节课的重点(一旦该节课学习结束后它就不再是重点了),我们称其为“暂时重点”。 数学教学重点(简称为“数学重点” )是由其在数学知识体系和数学育人系统(又可称为数学德育系统或数学文化教育系统)在学生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决定的。它是数学教材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数学思想、精神和方法以及学生数学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练习题集

长方体与正方体得体积练习题 填空:?(1)表面积与体积得意义不同,表面积就是物体得( )大小,体积就是物体所占得 ( )大小。 (2)、表面积与体积所用得计量单位不同,计量表面积常用得单位有( )( )( ) 相邻得两个面积单位间得进率就是( )、计量物体体积常用得单位有( )( )( );相邻得体积单位间得进率就是( )。 (3)、表面积与体积得计算方法不同、计算正方体得体积公式就是( )或( )。计算长方体得表面公式就是( );计算长方体得体积公式就是( )或( )。 (4)、一个正方体,棱长就是8分米,这个正方体得棱长之与就是;表面积就是( );体积 ( )。?(5)、一个长方体,长2米,宽5分米,高0。4分米。这个长方体得表面积就是( );体积就是( )。 (6)、一根长方体材料,宽3分米,厚2厘米,体积就是0。12立方米、这根木材得长就是,放在地上占地面积最大就是( )。 1.填空。 (2)用字母表示长方体得体积公式就是( )。 (3)棱长2分米得正方体,一个面得面积就是( ),表面积就是( ),体积就是( )、(4)一个长方体长就是0、4米、宽0。2米、高0、2米,它得表面积就是( ),体积就是( )。 (5)5立方米=( )立方分米 2.8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720立方分米=( )立方米32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 2.7立方米=( )升 1200毫升=( )立方厘米 4、25立方米=( )立方分米=( )升 1、2立方米=( )升=( )毫升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2、物体所占( )得大小,叫做物体得体积、

3、一个正方体得表面积就是54平方米,它得每个面得面积就是( )平方米,它得棱长就是( )米、 5、把棱长3cm得正方体切成棱长1cm得小正方体,可以切成( )块。 6、填上合适得单位名称。 一个文具盒得体积大小约有140( );货车得油箱得容积就是50( ) 数学书得封面得面积大约就是300( );一个热水瓶得容积约就是2( ) 7、3、08 m2=( )dm2870cm3=( )dm3 6.47L=( )ml=( ) dm3 489ml=( )cm3=( ) dm3 8、一个正方体得棱长扩大到它得4倍,面积扩大到它得( )倍,体积扩大到它得( )倍、 9、一个正方体得棱长之与就是72厘米,它得表面积就是( ), 体积就是( )。 10、把80升得水倒入一个棱长为4 dm 得正方形容器里,水得高度就是( )dm。2?、判断: 1)、长方体中可以有两个相同得面就是正方形。( )2?)、长方体中相对得4条棱长度相等。( )3?)、正方体得6个面就是完全一样得正方形、( )4?)、长方体相邻得两个面一定不完全相同。( )5?)、用同样大小得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最少要用8个这样得正方体。( )6?)、长方体中有四个面就是完全一样得长方形。( ) 7)、当正方体得棱长就是6厘米时,它得表面积与体积就相同。( ) 1、正方体得六个面都就是正方形,长方体得六个面都就是长方形。( )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后,虽然它得形状变了,但就是它所占得空间大小不变。( ) 3、棱长6分米正方体,它得体积与表面积相等、( ) 4、冰箱得体积就就是冰箱得容积、( ) 5、长方体得底面积越小,它得体积就越小。( ) 3、选择正确答案: (1)、3。05立方米=( ) A、305立方分米B、3050立方分米 C、30.5立方分米(2)、4560立方分米=( )A、4。56升 B、4560升 C、4.56立方米 2、做一个正方体得礼盒要用多少硬皮纸,就就是求礼盒得( )。 ①、表面积②、侧面积③、体积 3、体积为27cm3得正方体积木,放在桌面上所占面积就是( )、 ①、27cm3 ②、3cm3 ③、9cm3 4、一块20 cm3得石块完全浸入一个长5cm,宽2cm得长方体容器中,水面会上升( )。 ①、2cm ②、5cm ③、4cm 5、用一根56 cm 得铁丝恰好可焊成一个长7cm,宽4 cm,高( )cm得长方体教具。 ①、2 ②、3 ③、4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案例 杨晨伟 一、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经常要求解它们的表面积,例如:计算做一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需要多少材料。虽然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但是由于学生缺少生活实践经验,导致计算出来的结果不符合实际要求:多加了一个上面的面积。一个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学生似懂非懂:鱼缸的外形是什么样的?长方体吗?计算所需材料的面积是否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鱼缸没有哪一个面,所以实际上是计算哪几个面的总面积?如何计算这些面的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内容和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对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探索、发现,在认识矛盾冲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驱使下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解决鱼缸制作的问题来开展教学。当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的过程,就学会了如何用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并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表述能力。同时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探究、发现问题和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学习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里几个面的总面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回忆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表面积以及如何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拿起一个正方体的模型,手摸着面)提问:正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正方体的表面积是指什么?正方体里每个面的面积怎样算?所以可以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 3.归纳引入新课: 正方体的6个相同的正方形面的总面积就是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呢?这就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4.教学例2

解决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解决语文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小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但内容细碎庞杂,存在学习内容多、时间少、任务重的问题,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区别轻重,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常规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生活经历少,经验不足,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往往不能理解。特别是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许多事物认识不足,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相关的体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運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深入浅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由于地域的差异,对遥远的新疆感觉陌生,对于文中提到的制造葡萄干的“阴房”的样子、结构,还有如何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制造葡萄干的方法一无所知,单靠几句文字的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此段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张不同角度的阴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热空气的流动过程,使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鱼游到了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 四、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一些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进行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教学案例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 (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

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复习三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一、基本公式: 正方体表面积 = 棱长×棱长×6= 一个面的面积×6 正方体体积 = 棱长×棱长×棱长 长方体表面积 = (长×宽+长×高+宽×高)×2 长方体体积 = 长×宽×高 正方体、长方体都有12条棱、6个面。 正方体的棱长和=棱长×12 长方体的棱长和=(长+宽+高)×4 二、认识表面积和体积 做一个长12厘米,宽6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在这个框架外糊一层纸,至少需多少平方厘米的纸,这个纸盒占空间多少立方厘米? 三、典型习题 1、用铁丝焊成图形/绣花边棱长 例题: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2、占地面积即底面的面积 例题:有一个长20米,宽15米,深5米的长方体游泳池,该游泳池占地面积有多大? 3、贴瓷砖/给墙壁粉刷面积,要注意是几个面,是否要减门窗等 例题: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如果瓷砖的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那么至少需要这种瓷砖多少块?

4 例题:一个带盖的长方体木箱,体积是0.576立方米,它的长是12分米,宽是8分米,做这样一个木箱至少要用木板多少平方米? 5、一物体放置入令一盛水容器体积不变,上升水的体积即该物体的体积 例题:有一个底面积是300平方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里面盛有5厘米深的水。现在把一块石头浸没到水里,水面上升2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6、铁块熔铸成另一图形前后体积不变 例题:有一块棱长是80厘米的正方体的铁块,现在要把它溶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2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厘米? 7、切锯后截面积截a次,增加2a个截面,成为a+1段 例题:把长1.2米的长方体木料锯成3段,表面积增加48平方分米,原来木料的体积是多少? 解题的方法:1、判断是求体积、表面积、棱长、还是单个面的面积? 2、根据单位来帮助判断是面积还是体积,还是棱长;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每节课我们都要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并进行有效的挖掘与延伸,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知识中难以理解接受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突破。衡量数学教学是否有效的基本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突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本文提出了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并尝试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实践策略。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就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谈一些体悟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理解知识点,首先是要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再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特别是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对每个学生是一致的。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本课的知识点有:(1)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按步骤解决问题;(2)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3)学会检验,掌握检验的方法;(4)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5)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同和异;(6)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

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确定好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是由于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于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要改造数学认知结构,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当然,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同化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也是学习难点,顺应的知识对有的学生而言,不一定是学习难点。总之,要根据学生实际,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理解总数的变化。 3.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分析教材,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寻找教学范围,寻找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实行教学。以下是我的点滴建议: 一、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突破重难点 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根据,熟悉教材、优化课堂。熟悉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根本,需要教师对教材本身的理解,可说熟悉教材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如语文课文的文学理解、数学例题的知识理解,又如对于一篇课文,需要挖掘其语言训练的因素;对于一道例题,可能还蕴含着规律发现的思维训练要素等。根据学科教学的性质与特色,并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挖掘其教学价值。认真备课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先决条件,备课的质量关系着课的成败。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有打算、有目的、有中心,有教材,也要有学生。在备课的过程中应注意灵活多样的情势,把握好课内容,亲密接洽生活实际丰盛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和生活的沟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教的内容,懂得教学内容潜在的意义,从而突出重难点,让课堂教学精力纷呈。 二、课堂中教师的讲解 课堂中教师的讲解非常必要的,教学离不开讲解,讲解法是最根本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实行过程中有些老师总以为讲解就是“旧观念”,甚至惧怕“讲解”,其实这是一种过错的观点和做法。“讲亦有道”,在教学中,“当讲则讲”,新课程改革实行中进一步强调教学的实践性,提出了“精讲教学内容的基础知识,着重培育学生自主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当讲时不必讲,讲解必需是适时,讲解时语言必需清晰,紧扣主题,围绕中心,讲求艺术性,有效地突出重难点。 三、创设问题及解决问题 教学的对象指向学生,最终目的是体现在学生身上,假如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即使教师工作得再累、再多的付出、论文写得再好也是劳而无功,失去意义。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中精心创设问题,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进学生思维的持续发展。有效的问题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提出一个问题设置疑问,引起学生的关注,给学生提供一些学习材料和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通过察看、思考,发现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发生积极探究的欲望,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主的去追求摸索问题,把学生领进精彩的问题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从而突破重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专项练习 1、用6个长2厘米、宽和高都是1厘米的小长方体拼成一个大长方体,拼成的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是多少? 2、一个热水瓶的容积约是4()。至少()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一个大正方体。 3、4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体积是(),表面积是()。 4、长方体的高减少3厘米,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减少60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5、长方体长16分米,高6分米,沿着水平方向横切成三个小长方体,表面积增加192平方分米,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6、长方体侧面积是1296平方厘米,底面是边长12厘米的正方形,体积是多少? 7、金鱼缸长4分米、宽4分米,里面只注入2分米深的水。放入一座小假山后水面上升6厘米。假山的体积是多少?8、一个长15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体水槽,里面装10厘米深的水,将一个棱长6厘米的石块放入后,此时水深多少? 9、一个长方体货包长50米、宽30米、高5米。最多可容纳多少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体多少个? 10、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体,如果使其体积增加208立方厘米之后仍是一个正方体,正方体的边长增加多少? 11、把一个长方体容器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里面水深6厘米,把它倒入一个长40厘米、宽3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水深应为几厘米? 12、用一张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铁皮,做一只深10厘米的无盖长方体盒(焊接处铁皮厚度不计)。这个长方体盒的容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3、把一个长方体容器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底部有一个棱长为7厘米的正方体铁块,往容器内倒入2755毫升的水,水的高度是几厘米?

《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教学案例及反思

《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本节是初中数学人教版的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中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中的第三节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会识别正方体的11种平面展开图 2、能运用正方体展开图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探索正方体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合作活动,树立学生与他人合作劳动的观念,获得集体合作成果的愉悦情感; 2、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规律及应用 (2)教学难点:发现、归纳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规律四、教学准备:

1、课前每人准备一个或多个正方体以备课堂之中用来剪开,探究。 2、课前准备小剪刀、透明胶、磁吸。 3、教师准备立体图形模型、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次教学活动采用小组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等活动,体会自主探究的学习乐趣,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发挥教师的指导、帮助的作用,适当予以点拨。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问题一: 一面长方形墙壁,壁虎在下方,蚊子在上方,饥饿的壁虎想尽快的吃掉上方的蚊子,该走哪条路最近呢? 问题二: 有一天壁虎在正方体的下方A处,发现上方C处有一只蚊子,饥饿的它要想尽快吃到蚊子,沿着正方体的表面,应该走哪条路最近呢? (设计意图:从实际问题出发,问题一以动画形式吸引学生并为问题二做铺垫,问题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节课的必要性从而引出课题。) 2、自主探索,总结规律: (1)请同学们将准备好的正方体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们能得到怎样的平面图形?( 教师从旁点拨,要指出展开图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图形。) 经过操作、讨论后,请小组代表上来,把成果在黑板上

【免费下载】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小学语文 浅谈课外阅读教学重难点及解决策略 株洲市芦淞区南方第三小学殷玉洁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很早,我们的祖宗就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优秀的犹太民族,不论在哪,多出伟人,且都有不凡的成就。这和他们爱读书有着必然的联系。阅读,就好比是在汲取一块营养丰富的面包,它会充实头脑,丰富智慧,洗涤心灵,以至影响其一生。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注重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课外阅读。需深刻认识到,课内篇章阅读远远只是冰山一角,而课外才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小学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阅读课外书报、收藏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自由徜徉。 而今,社会日新月异,纷繁复杂。各种科技突飞猛进,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异常浮躁。学生们的知识途径变得五花八门,直观有趣的动画、电脑、电视似乎更加吸引他们的眼球,对纸质的书本提不起兴趣。再者,现代生活讲究便捷快速,讲究时间的效率性,学生也很难静下心来,深入去阅读一本书,理解其中内涵,多以走马观花式的读书。 因此,根据以上现状,个人认为,实践课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

提高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难点是:不让阅读流于形式,指导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在教学中,我运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以身作则,示范引导。 教师是每一个孩子重要的榜样,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首先,自己必须要做一个爱读书的人,以其言行引导学生。“言传身教”这是亘古不变的好方法。课间时间、自习时间,我总会捧着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着。学生们也经常凑过来,看一看我在读些什么。久而久之,他们也情不自禁受到影响。所以,在班上,经常会出现我和学生各自捧着自己的书,互不干扰的阅读画面。 二、依据孩子年龄特点,挑选适合的书籍。 小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因此要挑选适合,能激发兴趣的书籍推荐学生阅读。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只会大大打击自信,降低阅读的兴趣,切忌“拔苗助长”。 低年段的孩子喜欢读儿歌、童谣,尤其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像《一千零一夜》、《荒原上的茅屋》《小王子》等等是这个阶段孩子们爱看的读物。而到了中年段,学生读一些具科学性和想象力的书籍有助于他们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如:《科学家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等。而高年段,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逻辑分析能力,情感也变得丰富而细腻。这时候,可以让学生看一些章回的中外小说,培养对事情情节性的逻辑,促进正确人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